文化常识—官职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官职》 课件 (60张PPT)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官职》 课件 (60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07648dbff90f76c661371af8.png)
贰 常见官职
常见官名
【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 (详见“三省六部”条)。韩愈曾先后任过刑部、兵部、吏部的侍郎。《出
师表》“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其中董允是侍郎。
【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 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出师表》提到的郭攸之、费祎即是侍中。
,有时称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
【太守】参见“刺史”条。又称“郡守”, 记》:“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范晔曾任宣城太守。《桃花源
【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 “抚台”、“抚军”。如《五人墓碑记》:“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抚吴,即担 任吴地的巡抚。
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如《(指南录)后序》“以资政殿学士行”,这是文
天祥辞掉丞相后授予的官职;《谭嗣同》“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徐致靖当时任翰林院侍读
学士,这是专给帝王讲学的官职。白居易、欧阳修、苏轼、司马光、沈括、宋濂等都曾是翰林
学士。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如《廉颇蔺相
,如京兆尹、河南尹、州尹、县尹等。
【都尉】
《陈涉世家》:“陈涉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鸿门
宴》:“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贰 常见官职
常见官名
【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
如《鸿门宴》:“沛
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如《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
迁九江郡司马。”白居易当时被贬至九江,位在州郡别驾、长史之下。
文化常识--官职
![文化常识--官职](https://img.taocdn.com/s3/m/8b3f846fe2bd960591c67713.png)
•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 严密的中央官制。它初创于隋朝,完善于唐 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 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 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 工部。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
• 在发展过程中,组织形式和权力各有演变, 至隋,才整齐划一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 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各 不同时期的统治者做过一些有利于加强君主 专制的调整和补充。
本为史官,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子丞相,主管弹 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
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 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 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
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 谏皇帝、举荐人才
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 司马
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
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 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
长史 秦时为丞相属官,如李斯曾任长史,相当于丞相的秘书长。
侍郎
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 为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
地方官职:
大政区称郡、州或称省,长官分别称郡守、 太守(或刺史)、巡抚。
基层政权称县,县官称县令或知县,间乎 大政区和县之间高州(或府),长官称知州 (知府)。
九卿三公
卿和公都是官职名称。据历史记载, 西周时期周王朝及诸侯都有卿,分上中 下三级。战国时期,不少国家沿用。上 卿是当时最高的官职。
九卿: 九卿之说始于秦汉,指的是太常、
【太傅】 参见“太师”条。古代“三公”之一。又指“东 宫三师”之一,如贾谊曾先后任皇子长沙王、梁怀王的老师, 故封为太傅。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曾国藩、曾国荃、左宗棠、 李鸿章死后都被追赠太傅。 【少保】 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 “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文少保亦以 悟大光明法蝉脱”,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职,故称。其二,古 代称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少”,后也 逐渐成为虚衔。 【尚书】 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没六部,唐 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 为正副长官。如《张衡传》:“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再如大书法家颜真卿曾任吏部尚书,诗人白居易曾任刑部尚 书,史可法曾任兵部尚书。
古代文化常识官职科举(精华)
![古代文化常识官职科举(精华)](https://img.taocdn.com/s3/m/577ef73dcfc789eb172dc893.png)
古代文化常识四:科举、官职1、科举汉代:征辟(bì)和荐举制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公车特征拜郎中。
”(《张衡传》)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张衡传》)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举荐的人叫“孝廉。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魏晋: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吏选拔制度。
东汉220年,曹丕用吏部尚书陈群建议,立九品官人之法。
它的主要内容是,在各州郡选择贤有识见、有名望,善识别人才的官员任“中正”,查访评定州郡人士,将他们分成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作为吏部授官的依据。
曹芳时,司马懿当国,于各州加置大中正,遂有大、小中正之别。
但是这种制度执行到后来就演变成只从名门望族中选拔官吏,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隋朝时这种制度被废止。
隋唐以后:科举制。
考试内容:八股文(时文、制艺)。
同年;考试后,同榜录取的叫“同年”。
明清时代科举情况:院试(童试)乡试(秋闱)会试(春殿试(廷试)闱)时间每年一次三年一次,常在秋季八月三年一次,乡试后第二年春三月三年一次,会试后。
初为五月,后定在四月二十一日地点府、州或县省城礼部初:天安门后:保和殿应考者儒生、童生秀才、监生举人贡士主考者省提督、学政、知县皇帝派主考礼部主持皇帝主持考试内容除经、史、时务外,主考八股文和试帖诗同左同左策问录取后获称号、等级、授官生员(或称庠生,俗称秀才),考中秀才后才叫“进学”,进学前统称童生。
举人(前五名称经魁,第一名称解(jiè)元,第二名至第十名称亚元),举人可任知县、教职、学官。
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统称进士。
第一甲,赐进士及第,前三名叫状元、榜眼、探花。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若干名)。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若干名)状元:又称殿元、鼎元。
历史上获状元称号的有一千多人。
(完整版)文化常识二(官职)
![(完整版)文化常识二(官职)](https://img.taocdn.com/s3/m/3bfcd118b8f67c1cfbd6b80d.png)
(一)官职1.中央官职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医生,组成中枢机构。
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医生管监察和秘书工作。
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有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后辈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
三省为中书省 (决策 )、门下省 (审议 )、尚书省 (执行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省、尚书省遂废。
明朝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首辅 (即宰相 )。
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
六部,是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吏部:管官吏任免、核查、起落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创建、屯田水利等事。
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手下官员有主事等。
其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拟定历法等工作。
2.地方官职太守。
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属官有长史、司马等。
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设节度使,属官有行军司马、顾问、掌书记等。
宋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
明清改州为府,称知府。
其他,汉代也设州,天下分十几个州,基本上是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去密查情况,称刺史。
隋唐全国分十几个道,也称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前往巡视,称黜陟使。
宋代全国分二十左右路,路中设若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务。
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叫行中书省,明朝改称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为“省”。
(二)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1.授官① 征:由皇帝招聘社会有名人士充任官职。
②辟:由中央官署招聘,尔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③ 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介绍道德正直的人,任以官职。
④ 拜:授予官职。
⑤ 选:经过介绍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⑥ 除:任命,授职。
⑦ 授:授予官职。
⑧ 赏:指皇帝专门赐给官衔或爵位。
⑨ 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
⑩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
① 罢:免去、清除官职。
古代文化常识:官职典制
![古代文化常识:官职典制](https://img.taocdn.com/s3/m/83c87936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e84d273.png)
古代文化常识:官职典制一:地方官职、武官官职(一)地方官职【京兆尹】中国古代官名,为三辅(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即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之一。
相当于今日首都的市长。
【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
《红楼梦》第四回:“雨村便疾忙修书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
”【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
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太守】参见“刺史”条。
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
范晔曾任宣城太守。
《桃花源记》:“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孔雀东南飞》:“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
”《赤壁之战》:“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
”【总督】中国明清地方军政大员。
又称总制。
正统六年(1441)正月,明廷用兵麓川(今云南陇川西南),兵部尚书王骥主其事,首次以总督军务入衔。
分专务和地方两种。
专务总督有总督粮储、总督河道、总督漕运等名,各以所辖专务为职,提督军务为辅。
地方总督多因戍边或镇压人民而设,以所辖地区军务为主。
【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
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
如《五人墓碑记》:“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布政使】官名。
明初,沿元制,于各地置行中书省。
明洪武九年(1376)撤销行中书省,以后陆续分为十三个承宣布政使司,全国府、州、县分属之,每司设左、右“布政使”各1人,与按察使同为一省的行政长官。
宣德以后因军事需要,专设总督、巡抚等官,都较布政使为高。
清代始正式定为督、抚的属官,专管一省的财赋和人事,与专管刑名的按察使并称两司。
康熙六年(1667)后,每省设布政使一员,不分左右,均为从二品。
但江南省(后分为安徽、江苏两省)、陕西省(后分为陕西、甘肃两省)和湖广省(后分为湖南、湖北两省)设有两布政使。
两司的长官布政使和按察使,俗称藩台、臬台。
古代文化常识之官职
![古代文化常识之官职](https://img.taocdn.com/s3/m/61fa2949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4c59653.png)
古代文化常识之古代官职(一)官职设置古代官职的情况,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员的职掌等方面,各朝代的情况也不尽相同。
大体可分为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两大类。
1.中央官职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
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
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有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下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官职;门下省长官称侍中,下有门下侍郎、给事中等官职;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职。
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以及武官选拔,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狱,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
各部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下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职。
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
如司马迁、张衡曾任太史令,高启为翰林院国史编修等。
2.地方官职秦、汉主要行政区是郡。
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
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属官有长史、司马等。
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设节度使,属官有行军司马、掌书记等。
宋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
明、清改州为府,称知府。
此外,汉代也设州,天下分十几个州,基本上是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去刺探情况,称刺史。
隋、唐全国分十几个道,也称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前往巡视,称黜陟使。
宋代全国分十几个路,路中设若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务。
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叫行中书省,明代改称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为“省”。
(二)古代官职任免升降1.任职授官(1)任:担当,担任。
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
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官职
![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官职](https://img.taocdn.com/s3/m/d712987b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a4.png)
官职我国古代的职官,历代建置不同,其词因革损益,情况复杂。
我们不可能叙述历代官制的发展,只能大致谈及几个重要问题:中央官制、地方官制、文职官制。
(一)中央官制(1)政府机构部门的划分大致是从西周开始的,西周分管政务的官主要有六个,即司徒、司马、司空、司寇、大行人、宗伯,这六个官职代表了六个部门。
(2)春秋战国时代,各国情况不同。
秦设丞相(管政事)、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合称为“三公”。
丞相官位最高,尊称为相国,通称为宰相。
“宰相”一词最早见于《韩非子》。
《韩非子·显学》:“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宰相是辅佐封建君主管理国政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其职责是辅助帝王、总揽国政、统率群僚,被视为“百官之长”。
(3)汉朝沿袭秦制,东汉时设太尉、司徒、司空,称“三公”。
(4)隋代开始设“三省六部制”。
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长官都叫宰相。
六部隶属于尚书省,六部的职掌大致如下:①吏部:掌官吏的任免、考核、调动、升降等。
②户部:掌土地、户口、赋税、钱粮、财政等。
③礼部:掌典礼、祭祀、科举、学校等。
④兵部:掌武官选用及全国军政。
⑤刑部:掌刑法、狱讼等。
⑥工部:掌工程、营造、屯田、水利、交通等。
各部的长官称为尚书,副长官称为侍郎,如韩愈官至吏部侍郎。
部下设司,司的首长称为郎中,副首长称为员外郎,如柳宗元被贬官永州之前即为礼部员外郎。
(二)地方官制地方官制的设置与建构,是随着地方行政区划的变更而变化的。
西周实行分封制,地方长官为诸侯与大夫两级,诸侯的封地叫“国”;大夫的封地叫“邑”,也叫“家”。
秦朝郡的长官称郡守;汉朝郡的长官称太守;隋唐州的长官称刺史;宋代州官为知州;清代省级行政长官叫巡抚,又叫抚军。
郡、州、府、省以下的行政单位就是县。
秦汉万户以上的县,长官称令;不及万户的县,长官称长。
汉代县令有两个助理——县丞和县尉,县丞助理县政,县尉掌管治安。
高考易考古文化常识一官职典制
![高考易考古文化常识一官职典制](https://img.taocdn.com/s3/m/c36ecaa7fab069dc50220158.png)
高考易考古文化常识一官职典制[世袭制]指帝位、爵位等世代相传的制度。
夏禹不传贤而传子,帝位开始世袭。
[郡县制]春秋战国到秦代逐渐形成的地方行政制度,秦统一六国后,郡县制遍行全国。
[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制,是自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的制度。
三省指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察举]选拔举用,为汉代实行的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其中孝廉是最重要的科目。
《汉书.文翁传》:“少好学,通《春秋》,以郡县吏察举。
”察举制始于汉文帝,成熟于汉武帝,后成为定制。
[征辟(bi)]征聘、辟除的合称,为汉代选用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皇帝派人去聘任特别有名望的人才叫作“征聘”,三公以下召举布衣入仕叫作“辟除”。
皇帝征聘的士人,多授予博士或待诏的称号;公府辟除的士人,一般做其掾属。
[皇帝]封建时代君主的称号。
自秦始皇始,天子称皇帝。
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遂创“皇帝”一词,自称“始皇帝”。
从此,“皇帝”成为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天下壹并於秦,秦王政立号为皇帝。
”[太上皇]皇帝之父,本为追尊死者之号,汉高祖尊其生父为太上皇,后皆为皇帝之父生时的尊号《史记.高祖本纪》:“于是高祖乃尊太公为太上皇。
”[皇太后]皇帝的母亲原为皇后,新君继位,皇后改称皇太后或太后。
《汉书●外戚传》:“汉兴,因秦之称号,帝母称皇太后。
”[皇太子]皇帝指定的皇位继承人,始称于西汉。
《汉书●高帝纪》:“汉王即皇帝位于氾水之阳,尊王后曰皇后,太子曰皇太子。
”后遂为历代沿称,亦简称“太子”。
一-般为皇帝的嫡长子,但也常有例外,由皇帝选定册立。
[摄政王]代国君处理国政的亲王。
《清史稿●诸王传●睿忠亲王多尔衮》:“(顺治)五年十一月,南郊礼成。
赦诏曰:“叔父摄政王治安天下;有大勋劳,宜加殊礼,以崇功德,尊为皇父摄政王。
凡诏疏皆书之。
”《清史稿.后妃传●孝钦显皇后》:“(光绪)三十四年十月,太后有疾。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官职制度 古代官职官制大全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官职制度 古代官职官制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e148e043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d0.png)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官职制度古代官职官制大全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官职制度古代官职官制篇一1.古代帝王把帝位让给贤能的人称为禅让,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首领的选举制度。
(√)2.我国古代常取爵名封赐大臣,分别为“公、侯、伯、子、男”五等,一直沿用到清代。
(√)3.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各部长官称尚书。
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拓展]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
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门下省长官称侍中,尚书省长官称尚书令。
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副职称侍郎。
4.(2016·全国卷ⅱ)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5.(2016·全国卷ⅲ)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拓展]“礼部”,在明代有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下设四司,分别为: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精膳清吏司,掌筵飨等事务。
6.(2015·全国卷ⅰ)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7.“举孝廉”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即中央和地方一定级别的官吏根据考察情况,将未有官职的士人推荐给中央政府。
(√)8.“征辟”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
被征辟者经过试用,确有能力,就正式授予官职。
(×)[拓展]“征辟”是自上而下的选官制度。
一般由皇帝派人去聘任特别有名望的人叫作征召,三公以下召举布衣入仕叫作辟除,合称为“征辟”,为汉代选用官吏的一种制度。
高考语文知识积累文化常识官职官署(2)地方官职
![高考语文知识积累文化常识官职官署(2)地方官职](https://img.taocdn.com/s3/m/98b0b77c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df.png)
高考语文知识积累文化常识官职官署(2)地方官职【刺史】又称刺使,职官。
“刺”是检核问事的意思,即监察之职。
“史”为“御史”之意。
秦制,每郡设御史,任监察之职,称监御史(监郡御史)。
【例】《红楼梦》第一百零四回:“苏州刺史奏的贾范,是你一家了?”【京兆尹】京兆尹是中国汉代官名,为三辅(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即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之一。
主管今西安即其附近地区,在西汉时期相当于今日首都的市长。
【例】唐·柳宗元《柳河东集》:“京兆尹郑叔则。
”【节度使】古代集地方军政大权的官职。
唐初在边境设置。
后遍设于内地,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至北宋初解除了节度使的兵权。
成为一种荣衔。
【例】《红楼梦》第十五回:“那节度使名唤云光,久悬贾府之情,这点小事,岂有不允之理。
”【总督】别称制军、制府、制台、制宪等,明代始置。
明代初期在用兵时派部院官总督军务,事毕即罢。
太平天国革命后,总督、巡抚握有实权。
同治年间,两江总督与直隶总督分兼南洋、北洋通商大臣,权势尤重。
另有漕运总督,主管运河漕粮运输;河道总督,主管疏浚河道、修筑堤防。
【例】《清史稿·职官三》:“总督(从一品),掌厘治军民,综治文武,察举官吏,修饬封疆。
”【巡抚】古代朝廷偶派官员巡抚各地,称巡抚,如唐代曾遣狄仁杰为巡抚大使,宋代亦曾派巡抚使及副使访问民间疾苦,但非常设之官。
别称抚台、抚军,又因巡抚例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衔,也叫抚院。
【例】《红楼梦》第八十五回:“昨儿巡抚吴大人来陛见,说起令尊翁前任学政时秉公办事,凡属生童俱心服之至。
”【布政使】全称为“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又称藩司、藩台、方伯等。
明洪武九年(1376)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
宣德以后,全国的府、州、县等分统于两京和十三布政使司,每司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为一省最髙行政长官。
后因加强统治力量,专设总督、巡抚等官,布政使权位渐轻。
清代始正式定为总督、巡抚的属官,从二品,专管一省的财赋和人事,与专管刑名的按察使并称两司。
高中高考语文最全古代文化常识之古代官职汇总
![高中高考语文最全古代文化常识之古代官职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9bcdf57da216147916112866.png)
高中高考语文最全古代文化常识之古代官职汇总1.常见的官职爵位名【皇帝】秦王嬴政统一六国之后,王绾、李斯等根据传说中的三皇的名称,上尊号为秦皇。
嬴政决定兼采帝号,称为皇帝,意思是他的功德可以和"三皇五帝"相提并论。
从此,历代封建君主都称皇帝,俗称皇上。
【太上皇】秦始皇追尊称他的父亲庄襄王为太上皇;汉高祖刘邦尊称他的父亲太公为太上皇,也尊称为"上皇"。
历代皇帝未死时即传位于太子,也就自称太上皇。
【驸马】驸马最早只是一个官职,汉代武帝时设置驸马都尉,意思是掌副车之马,原为近侍官的一种,多由宗室及外戚、诸公主的子孙充任。
魏晋以后,皇帝的女婿照例加此称号,简称为驸马,但并不是实际的官职,清代时则称为"额附"。
【爵位】即爵、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如汉代封“王”,刘邦既封皇子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宋代多封“公”,寇准封莱国公,王安石封荆国公;明代封“公、伯”李善长封韩国公,刘基封诚意伯;清代封“侯、伯”,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李鸿章封一等肃毅伯。
【宰相】封建时代对君主负责的人称为宰相,其位置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总理"或"首相"。
宰是主持,相是辅助的意思。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
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
如《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学士】在古代学士不是指学位而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官名。
魏、晋时征文学之士,主管典礼、编纂、撰述等事务,通称学士。
因所属机关不同,职权各异。
而明、清两代的殿阁学士实际上掌治着宰相的职权,这是历代地位最高的"学士"了。
【博士】博士同样是官名。
六国时诸子、诗赋、术数、方技都设有博士,秦、汉两代都沿袭了这一官司职。
【太医】周官中设医师,主管医务政令。
古代文化常识一古代官职
![古代文化常识一古代官职](https://img.taocdn.com/s3/m/660a50e7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95.png)
姓名: _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官职的任免升降】 “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 _______ 掌管。
官职的 任免升降常用以下词语:1. 表授予官职的词语征:由 __________ 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如:公车特征拜郎中。
(《张衡传》) 辟:由 ___________________ ,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如:连辟公府不就。
(《张衡传》) 荐、举:由 _____________ 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如: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陈情表》)拜: ______________ 。
如:拜相如为上大夫。
(《廉颇蔺相如列传》)选:通过 ________ 或 _________ 选拔任以官职。
如:延佑、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
除: ________ ,______ 。
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指南录〉后序》)授: __________ 、 ___________ 。
如:泰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
(《元史•贾鲁传》) 赏: __________ 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
^ 口:八月初一,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
《谭嗣同》2. 表罢免官职的词语罢: ________ ,____________ 。
女口: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
《魏其武安侯列传》黜: ___________ 。
如: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
(《封建论》)免: ____ 。
如:免官削爵。
(《汉书•贡禹传》)夺: __________ 。
如: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
(《书博鸡者事》)3. 表提升官职的词语升: _________ 。
^口:升(鲁)台都事。
(《元史•贾鲁传》)擢:在____________ 提拔。
如:擢为后将军。
(《汉书•赵充国传》)拔:提升 ____________ 的人。
女口:山涛(人名)作冀州(长官),甄拔三十余人。
(《与韩荆州书》)迁:一般指 ________ 。
古代文化常识:官职典制
![古代文化常识:官职典制](https://img.taocdn.com/s3/m/6dcde106b307e87100f6962a.png)
古代文化常识:官职典制一:地方官职、武官官职(一)地方官职【京兆尹】中国古代官名,为三辅(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即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之一。
相当于今日首都的市长。
【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
《红楼梦》第四回:“雨村便疾忙修书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
”【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
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太守】参见“刺史”条。
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
范晔曾任宣城太守。
《桃花源记》:“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孔雀东南飞》:“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
”《赤壁之战》:“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
”【总督】中国明清地方军政大员。
又称总制。
正统六年(1441)正月,明廷用兵麓川(今云南陇川西南),兵部尚书王骥主其事,首次以总督军务入衔。
分专务和地方两种。
专务总督有总督粮储、总督河道、总督漕运等名,各以所辖专务为职,提督军务为辅。
地方总督多因戍边或镇压人民而设,以所辖地区军务为主。
【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
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
如《五人墓碑记》:“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布政使】官名。
明初,沿元制,于各地置行中书省。
明洪武九年(1376)撤销行中书省,以后陆续分为十三个承宣布政使司,全国府、州、县分属之,每司设左、右“布政使”各1人,与按察使同为一省的行政长官。
宣德以后因军事需要,专设总督、巡抚等官,都较布政使为高。
清代始正式定为督、抚的属官,专管一省的财赋和人事,与专管刑名的按察使并称两司。
康熙六年(1667)后,每省设布政使一员,不分左右,均为从二品。
但江南省(后分为安徽、江苏两省)、陕西省(后分为陕西、甘肃两省)和湖广省(后分为湖南、湖北两省)设有两布政使。
两司的长官布政使和按察使,俗称藩台、臬台。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之古代官职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之古代官职](https://img.taocdn.com/s3/m/83d9a477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09.png)
文化常识之古代官职一、官职的变动1、授予、提升官职类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如“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辟:①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皇帝推荐,任以官职。
如“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②帝王召见并授予官职。
举、荐: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如“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赏: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官职、官爵或爵位。
如“上召见袁世凯,特赏郎中。
”进:⑴推荐。
如“臣进西门豹。
”⑵出来做官。
如“是进亦忧。
”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如“更选将官。
”封: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
如“封功臣皆为列侯。
”当:任,充当。
如“当侍东宫。
”点:指派。
如“可汗大点兵。
”起:由民间征聘或罢官后再授官职。
起用,出任,做官。
拜:任命、授予官职,多指帝王授臣下以官职。
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除:任命、授职。
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
如“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擢:在原官的基础上提拔。
如“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超擢:越级破格提升。
简、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
如“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察:考察和推举。
如“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
”授:授予官职。
如“故授洹水尉。
”(但“责授”指降级授予官职。
)陟:升迁,指官吏的升迁和进用。
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升:升官。
服加:加封,在原来官衔上加上某种荣衔,可享受某种特权。
2、调动官职类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
如“再迁为太史令。
”转、徙、调:调动官职。
如“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
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改:改任官职。
如“改盐铁判官。
”补:补充空缺官职。
如“太守察王尊廉,补辽西盐官长。
”移:特指调任。
如“贬潮洲刺史,移袁洲刺史。
”3、降职、免职类贬:降职。
谪:被罚流放或降职。
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谪戍:有罪人被押送到边远地方去驻防。
如“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出:①京官外调。
如“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古代文化常识官职科举
![古代文化常识官职科举](https://img.taocdn.com/s3/m/bf9e4560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ce.png)
古代文化常识官职科举古代中国是一个官僚制度非常严密的国家。
官职制度和科举制度是古代中国的两大重要组成部分。
一、官职制度在古代中国,官职是代表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官职被划分为多个等级,不同的官职享有不同的特权和待遇。
1.中央官职:最高官职是皇帝的官职,主要有内阁成员、内外宰相、尚书令等高级官员。
他们参与国家重大决策,直接侍奉皇帝。
2.地方官职:地方官职包括巡抚、督抚、知府等。
他们负责管理行政、司法和军事等事务。
3.军事官职:军事官职主要负责统领军队。
军事官职等级较高的有统帅、将军,等级较低的有校尉、队正等。
4.文职官职:文职官职主要负责行政事务。
文职官职等级较高的有大学士、卿大夫,等级较低的有主事、员外郎等。
5.监察官职:监察官职主要负责监察官僚系统的运行。
监察官职等级不高,但拥有极大的权力。
二、科举制度1.科举的起源: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士人选拔制度的一种形式。
早在汉代,科举就已经存在,唐代开始形成科举制度。
到了宋代,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并成为封建社会中选拔政治人才的主要途径。
2.科举的目的:科举制度的主要目的是选拔政治人才。
通过考试的方式,选拔出品德高尚、才华出众的人才,以推动国家的发展。
3.科举的选拔过程:科举分为三个阶段:乡试、会试和殿试。
乡试:由县、州、郡逐级选拔士人,取得乡试的人可以参加会试。
会试:由省级政府举行的考试,通过会试的人可以进入殿试。
殿试:由皇帝亲自参与,成为官员的最后一道考核。
4.科举考试的科目:科举考试的科目包括诗词、文章、策论等。
考试主要考察学生的文学水平、才智和思维能力。
5.科举的影响:科举制度促进了中国古代的文化发展。
科举制度鼓励人们努力学习,提高文化素质,推动了中国文化的繁荣。
此外,科举制度也使得地位较低的人有机会通过努力获得高官厚禄,促进了社会的流动性。
总之,古代中国的官职制度和科举制度是古代文化的精华之一、官职制度体现了权力的分工和等级,科举制度则是选拔政治人才的重要途径。
文言文:文化常识之官职官署
![文言文:文化常识之官职官署](https://img.taocdn.com/s3/m/867e93690b4c2e3f572763c5.png)
文职 官员)
户部 (户籍、 土地、赋
税、 财政)
(掌管户籍 、疆土 、田地 、财政 事宜)
门下省
(审核政 令)
尚书省
(执行政令)
礼部
(典礼、 学校、科 举)
(主管典 礼、教 育、科 举之事 )
兵部 (军事 武官任命
等)
刑部
(司法、
刑狱)
(主管刑 罚、审 核案件 )
工部 (工程、 营造、屯 田、水利)
答案: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5)隋唐以后选拔人才的分科考试制度称为
制 ,是中国历史上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它
创始于 ,确立于 ,完备于 ,明清时达到兴盛,直至1905年才被废除。
答案:科举 隋朝 唐朝 宋朝
知识 讲解
二、官职官署
“三公九卿制”(秦汉) 皇帝
太尉 (军事)
丞相 (行政)
御使大夫 (监察)
学而 时习
(1)中书省的职责是
,门下省的职责是
,
。
的职责是 宰相
(2)“六部”指的是吏部、 、
,下有
、 、 等。
、兵部、刑部、
。各部长官的正职是
,副职是
答案: 户部 礼部 工部 尚书 左右侍郎 郎中 员外郎 主事
(3)掌管官吏任免、考绩、升降和调动的是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官职科举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官职科举](https://img.taocdn.com/s3/m/81c77f25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93e627a.png)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官职科举官职: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官职是由朝廷任命的。
官职从低到高,可分为九品官、六部官和九卿等。
九品官:九品官是指从九品中正到九品左右丞等职位。
九品官大多是地方上的官员,管理城市、乡村、兵部等部门。
六部官:六部官是指从正五品卿到正九品员外郎等职位,六部官负责朝廷的各个行政部门,分别为吏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和户部。
九卿:九卿是指从御史中丞到殿中侍御史等职位,九卿是朝廷最高级别的官员,负责监察朝廷的各个部门。
科举:科举是中国古代文化中选拔人才的制度,也是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核心。
科举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课举、会试和殿试。
课举:课举是科举制度的第一步,也是选拔人才的第一层筛选。
凡是有志于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首先要通过课举考试,获得资格参加科举考试。
课举考试主要测试考生的基础知识和能力。
会试:会试是科举制度的第二步,也是选拔人才的第二层筛选。
凡是通过课举考试的考生,可以参加会试考试。
会试考试一般在省级城市进行,考试内容包括经义、史书等。
会试由主考官负责,考生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试题。
殿试:殿试是科举制度的最后一步,也是选拔人才的最后一层筛选。
凡是通过会试考试的考生,可以参加殿试考试。
殿试考试在京城进行,考试内容包括经义、史书、诗文等。
殿试的主考官是皇帝亲自主持。
在殿试中表现优秀的考生有机会被授予功名。
官职与科举的关系:总结: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官职科举是重要的制度,它不仅是选拔人才的途径,也是晋升官职的通道。
官职和科举相互关联,相互促进,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通过了解官职科举,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辟,荐,举,拜,除,授,起,擢(提升;提拔) ,拔。
,补,改。
,权。
,左迁,罢,免,黜,废。
,可灵活翻译为“执掌、主持”
,屯骑校尉, 祁
,侍从,郎中,员外郎, 主事等。
例如:谏议大夫,御史大夫,侍郎,秘书郎,
,别驾,黜陡使,知州,知府,令等。
,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
官。
2,知府: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州,县事务。
相当于省长。
3,知州: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省辖市市长。
4,知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县长。
5,经历:部委所属机构主官,相当于司局级官员。
6,行人:供差遣出使,相当于外交部工作人员。
7,县丞:协助县令治理一县之事,相当于副县长。
8,教授:专管训导考核学生,相当于省教育厅长。
9,游击:掌管军队防御,负责防御工作的师级军官。
10,侍郎:中央机构中相当于现在的副部长。
11,主薄:掌钱粮,户籍,相当于粮食局长或户籍局
长。
12,给事中:皇帝禁中寄禄官,相当于元首生活或政
治秘书。
13 孝廉:被举荐的品行端正的人。
14,公府:官署.指三公的官署.东汉以太尉(掌管军
事) ,司徒(掌管政事) ,司空(掌管工程)为三公,是当
时最高的官。
15 大将军:位比三公.邓骘位在三公之上。
16 公车:官署,总领天下征召事务.设公车令。
17,郎中:官名。
18,太史令:兼管天文和国史。
19,河间王(刘政)的相:类似太守。
20,国王:指河间王。
国,诸候国。
21,尚书: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