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廷御用“珐琅彩瓷”纹彩艺术风格探析

合集下载

皇家御用瓷器掐丝珐琅彩

皇家御用瓷器掐丝珐琅彩

皇家御⽤瓷器掐丝珐琅彩 掐丝珐琅起于元朝,以明代宣德、景泰为代表,因此,也被民间称为“景泰蓝”,但规范叫法为“铜胎掐丝珐琅”。

掐丝珐琅是⼀种瓷铜结合的独特⼯艺品。

元代时从阿拉伯半岛陆路传⼊,当时称之为“⼤⾷窑”器,我国的古代⼯匠很快就掌握了“⼤⾷窑”的制作技艺,并与我国本⼟的传统⼯艺相结合,制作了具有民族特⾊的崭新的⾦属掐丝珐琅景泰蓝。

明代景泰蓝受到皇帝青睐,它⽤薄⽽窄的铜丝掐作成多种图案,粘在铜胎上,填上各⾊珐琅料,经过烘烧、磨光等⼯序成器。

因当时釉料多呈蓝⾊,故俗称“景泰蓝”。

景泰以后,这⼀⼯艺品种⾄乾隆时期达到了⼜⼀巅峰。

珐琅⼜称“拂郎”、“佛郎”、“发蓝”,是⼀种玻化物质。

它以长⽯、为主要原料,加⼊纯碱、硼砂为助熔剂,氧化钛、氧化锑、氟化物等作乳浊剂,加⼊氧化铜、氧化钴、氧化铁、氧化锰、氧化锑等作着⾊剂,经过粉碎、混合、煅烧、熔融后,倾⼊⽔中急冷得到珐琅熔块,再经细磨⽽得到珐琅粉。

将珐琅粉调和后,涂施在⾦、银、铜等⾦属器上,经焙烧,便成为⾦属胎珐琅。

若以玻璃为胎,则称为玻璃胎珐琅;以瓷器为胎者,则称为瓷胎珐琅。

按装饰⼯艺不同,⾦属胎珐琅器可分为掐丝珐琅、錾胎珐琅、画珐琅、透明珐琅等,也有将上述⼆种或⼆种以上⼯艺结合起来共同装饰⼀件器物的,称之为复合珐琅。

其中与瓷器有关的珐琅⼯艺只有⼀种,即画珐琅,⼀般称之为“珐琅彩”,其正式名称应为“瓷胎画珐琅”。

掐丝珐琅以⽤料昂贵,铜胎为主,珐琅釉多为进⼝天然矿⽯、半宝⽯加⼯提炼⽽成,耗⾦量也⼤,其⽤料和制作⼯艺构成了它的巨⼤成本。

并且⼯艺繁复、需要能⼯巧匠多个环节的配合,因此很长时期内作为御⽤器主要由宫廷内皇家御⽤作坊制作,⼜因为得到明清两代皇帝的重视,不惜⼯本,精益求精,致使皇家御⽤珐琅制品美仑美奂。

除少量珐琅器作为贵重礼物由皇帝恩赐给王公⼤⾂外,民间很少流传且难得⼀见。

⽽该⼯艺后继者极少,造成古董珐琅器存世有限,⽽如此精品更是极为罕见,其市场不可估量! 景泰蓝是铜胎掐丝珐琅的⼀种,是我国⾦属⼯艺品中的重要品种,北京最著名的汉族传统⼿⼯艺品之⼀,其⼯艺⾮常复杂,最初从⼤⾷国传⼊我国,清朝时,铜胎掐丝珐琅盛⾏,出现了⼀些实⽤性和观赏性结合的珐琅器,今天介绍的清代铜胎掐丝珐琅⾹盒,是贮放⾹⾯或⾹屑的专⽤器具,也是传统⾹⽂化的⼀个重要部分,在珐琅器收藏中,是个⾮常重要的热门项⽬,其艺术实⽤价值与⼯艺学术价值并重,升值空间巨⼤,吸引很多藏友投注。

清代瓷胎画珐琅掐丝工艺特点

清代瓷胎画珐琅掐丝工艺特点

清代瓷胎画珐琅掐丝工艺特点
清代瓷胎画珐琅掐丝工艺,也被称为“古月轩”,是一种集成了中国制瓷史上各种优点的装饰技法。

以下是其特点:
1. 色彩鲜艳:珐琅彩瓷器的色泽十分鲜艳,其画工精致,质地细腻。

同一件物品上可以出现七、八甚至上十种颜色。

2. 工艺精湛:这种工艺集合了中国制瓷史上的各种优点,从拉胚、成型、画工、用料、施釉、色彩、烧制等方面,各种技艺都极为精湛。

3. 器型和形态多样:珐琅彩器型多为碗、盘、杯、瓶等小件,瓷胎都是素胎,瓷质细润,瓷胎细薄,修胎规则。

形态精美,具有凹凸不平的立体感,绘画的层次鲜明多姿。

4. 温度影响色彩:由于是高温烧造,珐琅彩会一直保持釉面的纯净度,在数百年的时光中不褪色,也因温度的不同伴随着色彩也会随之变化。

5. 发展与创新:在清代,掐丝珐琅工艺的技术有了进一步提高,铜胎更薄并且无砂眼,掐丝也更细,彩釉也更加鲜艳。

虽然花纹图案变得繁复多样,但相较于明代的纹饰生动程度却有所不足。

镀金部分的金水较薄,但金色非常漂亮。

如需更多信息,可以查阅专业书籍或者相关网站获取。

清代珐琅彩瓷中的巴洛克和洛可可艺术风格探究

清代珐琅彩瓷中的巴洛克和洛可可艺术风格探究

清代珐琅彩瓷中的巴洛克和洛可可艺术风格探究目录一、内容简述 (2)1.1 清代珐琅彩瓷概述 (2)1.2 巴洛克和洛可可艺术风格简介 (3)1.3 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4)二、清代珐琅彩瓷概述 (5)2.1 珐琅彩瓷的起源与发展 (7)2.2 清代珐琅彩瓷的特点与工艺 (8)2.3 清代珐琅彩瓷的收藏与鉴赏 (9)三、巴洛克艺术风格在清代珐琅彩瓷中的体现 (10)3.1 巴洛克艺术风格的特点 (11)3.2 巴洛克艺术风格在清代珐琅彩瓷造型中的体现 (13)3.3 巴洛克艺术风格在清代珐琅彩瓷纹饰中的体现 (14)四、洛可可艺术风格在清代珐琅彩瓷中的体现 (15)4.1 洛可可艺术风格的特点 (16)4.2 洛可可艺术风格在清代珐琅彩瓷造型中的体现 (17)4.3 洛可可艺术风格在清代珐琅彩瓷色彩搭配中的体现 (18)五、清代珐琅彩瓷中巴洛克与洛可可艺术风格的比较分析 (19)5.1 两种艺术风格在造型上的差异与融合 (21)5.2 两种艺术风格在纹饰和色彩搭配上的比较 (22)5.3 清代珐琅彩瓷中巴洛克与洛可可艺术风格的影响和意义 (23)六、清代珐琅彩瓷中巴洛克和洛可可艺术风格的价值评估 (24)6.1 艺术价值 (26)6.2 历史价值 (27)6.3 文化价值 (28)七、结论 (30)7.1 研究成果总结 (31)7.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32)一、内容简述本文档旨在探究清代珐琅彩瓷中的巴洛克和洛可可艺术风格,珐琅彩瓷作为中国传统陶瓷艺术的一种,在清代时期发展至巅峰,并受到了西方艺术风格的影响。

巴洛克和洛可可作为西方艺术史上的两种重要风格,与清代的珐琅彩瓷产生了奇妙的交融。

本段落将简要概述清代的珐琅彩瓷及其与巴洛克、洛可可风格的关联。

介绍珐琅彩瓷的起源、发展和特点,阐述其在清代的重要地位。

探讨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的基本特征,并分析它们是如何影响清代珐琅彩瓷的。

本文将概述本文档的主要内容和目的,即探究这两种艺术风格在清代珐琅彩瓷中的具体表现和影响。

清代珐琅彩瓷器的工艺特点

清代珐琅彩瓷器的工艺特点
2 清代各朝珐琅彩瓷器的发展及工艺 特点
珐琅彩这种名贵的宫廷御用瓷器生产历史很短, 前后约 40 年,跨 康 熙、雍 正、乾 隆 3 朝,3 朝 瓷 器 各 具 特色。 2.1 类似铜胎画珐琅的康熙珐琅彩
康熙帝善于学习 和 吸 收 外 国 科 学 文 化,使 得 外 国 艺术品得以进入中国,珐 琅 器 就 是 在 这 种 条 件 下 传 入 清宫的。珐琅彩瓷器更在铜胎画珐琅的影响下于康熙 晚期在中国试制成功。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传世康 熙珐琅彩 都 是 小 型 器 皿,有 瓶、盒、盘、碗、杯、壶 等,其 中以碗的数量最多。
· 28 ·
陶 瓷 Ceramics
( 综 述 ) 2018 年 10 月
������������������������������������������������������������������������������������������������������������������������������������������������������������������������������������������������������������������������������������������������������������������������������������������������������������������������
彩与纹饰主要模仿铜胎画珐琅。传世品都是色地珐琅 2.3 融合西洋画法的乾隆珐琅彩
康熙珐琅彩主要 采 用 景 德 镇 烧 制 的 白 瓷 作 胎,为 了 仿 效 铜 胎 画 珐 琅 满 器 施 彩 的 效 果 ,故 以 里 壁 施 釉 ,外 壁无釉的“反瓷”为 胎,在 胎 的 外 壁 上 通 体 满 施 珐 琅 彩 料。因瓷胎比铜胎质 地 较 为 细 腻 洁 白,映 衬 得 彩 料 更

清代珐琅彩之美的文化内涵

清代珐琅彩之美的文化内涵

清代珐琅彩之美的⽂化内涵 瓷器,是中国特有的原产地产品。

历史上,中国⽣产的瓷器和丝绸,茶叶⼀样,为中国在海外贸易中带来了丰厚的利润。

也成为了享誉世界的⽂物艺术品。

珐琅彩的制作难度很⼤,“古⽉轩”凭借宫中造办处的优越条件尚不能完全杜绝破损,⼯艺之复杂是可想⽽知的,再加上这个耗费⼈⼒物⼒财⼒的过程,就更加体现了它的珍贵。

珐琅彩瓷器胎壁极薄,均匀规整、结合紧密。

胎上施釉细腻,釉⾊极⽩,釉表极具光泽,可以「⽩璧⽆瑕」赞誉。

珐琅彩瓷质地细润,彩料凝重,⾊泽鲜艳靓丽,画⼯精致且有⽴体感。

清康熙、雍正年制作珐琅彩时,先在景德镇官窑中选出最好的原料烧制成素胎送⾄宫廷,再由宫廷画师加彩后,在宫中第⼆次⼊低温炉烧制⽽成。

清宫御⽤珐琅彩瓷可以代表当时最⾼的制瓷⼯艺⽔准。

属宫廷御⽤瓷器。

因⽽在历代瓷器中,珐琅彩瓷器造价最贵,艺术⽔平也,被誉为“官窑中的官窑”。

清朝末年连皇家都⽆法承担它的巨额制作费⽤⽽停烧,导致这种⼯艺绝迹数百年,被誉为“世界上最奢侈的艺术品”。

乾隆时期慢慢转向粉彩,故珐琅彩终⽌于乾隆后期,同时还有⼀部分瓷器其釉料有珐琅釉和粉彩共存。

珐琅彩瓷器存世极少,全球仅存400余件,其中200多件藏于台湾故宫,北京故宫博物院仅藏40余件,由于珐琅彩瓷为皇帝御⽤宝物,当下藏品出⼿及藏品送拍甄选,壹伍贰,伍陆,贰捌,陆玖零肆。

伍⼥⼠致⼒民间藏品出⼿渠道建设。

禁⽌流⼊民间,故清末前民间⼏乎⼀件珐琅彩瓷都不可能出现!零散收藏在世界各地博物馆和私⼈⼿中的珐琅彩瓷,是晚清流散出宫或被英法联军从圆明园掠⾛的,且⼤多为残⽚,完整器不⾜10件,堪称世间瑰宝,国之⽂物;⼀件珐琅器残⽚往往⾝价百万,完整器更动辄数千万甚⾄过亿,各国元⾸、亿万富翁都以⼀睹珐琅彩瓷真品为终⽣荣耀。

雍正是⼀位审美情趣偏重清新雅致的帝王,为了将⾃⼰的追求融⼊的宫廷⽣活中的⽅⽅⾯⾯,他对常⽤的宫廷器⽫纹饰提出了⾃⼰的要求。

如有藏品想送拍咨询可联系福羲彭先⽣:壹叁玖零,贰叁零,零肆零捌。

珐琅彩瓷的历史和工艺特征

珐琅彩瓷的历史和工艺特征

珐琅彩瓷的历史和工艺特征西学为中,中学固本,潜心研究,不懈努力。

是珐琅彩这种原本立足于西方的装饰艺术,能够在中国繁殖并且茁壮成长的原由,是“洋为中用”的产物,同时也体现出康熙皇帝的学习精神和治国理念。

清代继承了明代政府在景德镇设立御窑厂的做法,对御窑厂所提供的陶瓷器皿的样式和图案有过问的习惯。

康熙皇帝本人勤奋好学,他认为:“虽古圣人,岂有生来无所不能者,凡事俱由学而成。

”他在学习中国传统经史文化的同时,还把学习范围扩大到国外的新思想、新科技等领域,并多次召见西方传教士进宫讲课。

珐琅彩瓷器在康熙晚期出现,就是康熙帝喜爱和直接授意下研发和创烧的。

它从问世之初就由皇帝直接干预,由宫廷画师出具样稿,由皇宫内“造办处” 选取景德镇御窑厂烧制上好的白瓷素胎,再经“如意馆” 画师打稿、绘画、填彩等绘画工序之后,然后将其放入宫内窑炉烘烧后,得出的具有极强立体感和艺术表现力的旷世之作。

珐琅为外来语音译名,近代画珐琅技法15世纪中叶起源于法国。

到17世纪初,法国工匠发明了画珐琅的新方法,其中以法国中西部里摩居的画珐琅工艺品最为著名。

即在一种较软的玻璃料内加上不同的金属氧化物作为呈色剂,并用油调和便成为珐琅料。

以这种珐琅料装饰器物,能取得如油画般的色泽和立体效果。

17世纪晚期一批画珐琅工艺品由法国等国的使节或传教士带到中国进入宫廷,其优美的造型、绚丽的色彩,立即将康熙帝深深吸引。

于是下令在宫中烧制珐琅彩瓷器,并于康熙五十九年(1720)创烧成功,《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中记录画珐琅有铜胎画珐琅、玻璃胎画珐琅、瓷胎画珐琅、金胎画珐琅、紫砂胎画珐琅。

瓷胎画珐琅即指珐琅彩瓷器。

目前世界上存世的清代宫廷珐琅彩瓷器约500件左右,其中400件左右为原藏贮于北京紫禁城内干清宫端凝殿北小库内,干隆三年九月开始对这批珐琅彩瓷器配制楠木匣,定级书写名称于匣盖上贮藏保管。

此后历朝皇帝鲜有动用。

这400余件瓷器随古物南迁,辗转至台湾。

现珐琅彩瓷器大部分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康熙朝珐琅彩瓷赏析

康熙朝珐琅彩瓷赏析

康熙朝珐瑯彩瓷赏析作者:金韵来源:《检察风云》2009年第15期十七世纪晚期至十八世纪初期,康熙皇帝在西洋人的“忽悠”下,对“铜胎画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意欲把画珐移植到瓷胎上,经过十余年的努力,终于研制出了“瓷胎画珐”,为雍正朝、乾隆朝的辉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珐彩”或“珐彩瓷”,是后人对“瓷胎画珐”的习惯称呼,也是“瓷胎画珐”的专称。

从“铜胎画珐”,到“瓷胎画珐”,不仅仅是名称的移植,也是技术的创新,更是中西文化的交融。

因此,“珐彩”既有铜胎画珐的端庄秀丽,又有釉上彩绘瓷器清雅明丽的风采,艺术特征极其独特。

清宫所藏“珐彩”,以数量少、质量精而闻名,是专供皇帝和后妃们使用的宫廷器物,具有皇家的风范和气派,代表了清代制瓷工艺的最高水平。

目前所见的康熙朝珐彩瓷器,以小型器皿为主,瓷胎的有瓶、盒、菱花盘、碗(又分浅腹式、深腹式)、杯、壶等,其中以碗的数量较多,而瓶的造型则非常少。

现多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宜兴紫砂胎的有执壶、提梁壶、盖碗、盖盅等。

康熙朝珐彩瓷所选用的胎,体质较厚,分两种:主要是采用景德镇官窑烧制的白瓷作胎,偶尔也使用前朝所制白瓷为胎者;另有则是以宜兴紫砂胎作为胎者。

由于瓷胎与珐彩料的结合度不好,因此康熙朝珐彩瓷器所选用的白瓷胎,是内施白釉而外壁素面无釉的涩胎的白瓷,采用宜兴紫砂胎,也是为了解决珐彩料与胎体的结合度。

所谓的色地,是由于在涩胎上画好装饰纹样后,未装饰到纹样的空白处所留的涩胎不够美观,因此再以其他颜色的珐彩料填入空白处而形成色地,目的是为掩饰弥补缺陷而保持美感。

常见的色地有黄(最多)、红(次之)、蓝(较少)、紫、白等种。

色地有较透明及完全不透明的,虽不能精确地渲染处所需要的色调,但注重色调的烘托效果,风格严谨华丽。

黄地牡丹花卉纹的装饰特多,可能是康熙皇帝比较偏爱吧。

康熙朝珐彩瓷的烧制处于初创阶段,是在吸收、模仿铜胎画珐的技法和装饰风格的基础上,用珐彩料在瓷胎上进行绘画的作品,所以其釉色纹饰与同时期铜胎画珐器非常相似,但是,因为色料的控制尚未十分纯熟,形成了康熙朝珐彩瓷的独特风格。

浅谈珐琅瓷彩绘画艺术

浅谈珐琅瓷彩绘画艺术
品。
料 是 铁 红和 铜 红 ,虽 然铁 红 和 金 红都 是 在 氧 化气 氛 中低 温 烧 成 , 但 是 金 红 是 从 康 熙 年 间 开 始 进 口 的 , 珐 琅 彩 瓷 器 中 首 次 运 用 , 金 红 与铁 红 的 烧成 后 发 色也 不 同 。 二是 上 彩 方法 ,传 统 五彩 瓷 中,
色 料 , 它 的 发 色 剂 是 微 量 的 黄 金 , 又 称 金 红 , 而 五 彩 瓷 器 上 的 红
珐 琅彩 瓷器 ,制作 工 艺 精细 复杂 。初创 于 康 熙 年 间 的珐 琅 彩器 , 经 过 雍 正 、 乾 隆 年 间 的 发 展 , 日 臻 完 善 , 成 为 皇 宫 贵 族 喜 爱 的 精
瓷 画 珐 琅 彩 , 是 在 铜 胎 画 珐 琅 器 的 基 础 上 发 展 出 来 的 。 铜 胎
采 用 胶 水 或 清 水 调 料 , 而 珐 琅 彩 瓷 器 是 用 油 剂 调 料 。 这 是 由 于 中 国 传 统 绘 画 是 水 墨 , 西 方 绘 画 是 油 画 为 主 。 瓷 器 上 以 油 料 上 彩 装
一是珐琅彩瓷器所用颜料均为进口料其中有一种胭脂红色料它的发色剂是微量的黄金又称金红而五彩瓷器上的红料是铁红和铜红虽然铁红和金红都是在氧化气氛中低温烧成但是金红是从康熙年间开始进口的珐琅彩瓷器中首次运用金红与铁红的烧成后发色也不同
第 23 第 2期 卷
201 2年 4月
学 缸曲免,
饰 , 是 受 外 来 艺 术 的 影 响 所 致 工 艺 与
中 国陶 瓷彩 绘 工 艺 相 结合 ,创 造 出在 瓷 胎 上 画珐 琅 彩 的新 工 艺 。 从 此 ,珐 琅彩 瓷器 受 到朝 廷皇 帝贵 族 的喜 爱 。 康 熙 珐 琅 彩 瓷 器 , 是 先 在 景 德 镇 烧 制 白 瓷 胎 , 再 由 宫 内 珐 琅 作 的 画 师 绘 制 后 , 在 宫 里 窑 炉 里 烧 成 。 器 口 边 沿 白 釉 宽 厚 , 瓷 器 外 部 涩 胎施 上 彩 釉 地和 装 饰 绘 画 后 , 白釉 仍显 得 稍 为 突 出器 口, 很 象 铜 胎 珐 琅 器 的 效 果 。 玻 璃 块 状 形 的 色 料 从 国 外 进 口 , 这 些 彩 料 再 烧 成 后 都 呈 现 出 本 色 , 有 透 明 亮 丽 的 玻 璃 质 感 , 因 此 , 又 被 称 为 “料 器 ” 、 “ 彩 ” 。 有 的 颜 料 中 , 添 加 粉 质 颜 料 而 呈 不 透 料 明 状 。 珐 琅 彩 料 色 彩 丰 富 , 有 红 、 蓝 、 紫 白 、 黑 、 绿 等 。 由 于 在 绘 画 时 在 色 地 上 堆 料 较 厚 , 又 有 多 种 色 阶 , 深 浅 不 同 的 彩 料 巧 妙 配 合 , 使 画 面 有 层 次 分 明 的 质 感 , 与 康 熙 铜 胎 珐 琅 彩 一 样 , 康 熙 瓷 胎 珐 琅 多 为 色 地 装 饰 ,稍 有 白 地 珐 琅 彩 。 常 见 的 色 地 有 红 、

珐琅彩瓷的工艺成就及美学价值(一)

珐琅彩瓷的工艺成就及美学价值(一)
珐琅彩瓷 的工艺成就及美学价值 ( ) 一
肖振松 广州美术学院 陶瓷艺术与科学 研究中心
广州 5 2 0 1 6 0
绪 言
珐 琅彩 瓷创烧于清代康熙晚期 , 将铜胎画珐琅技法移植到 瓷器 是
上 而创新 的一 种彩 瓷 。珐 琅彩 瓷在清廷 档案 中称 为 “ 胎画珐 瓷
星空 中也许像一颗 灿烂的流星 ,只是一划而过 , 它所进发 出的 但 那一抹璀璨的光辉 , 却从来没有在历史 A 1 眸中消失 。 3E ,
术 。自康熙十 九年 ( 6 0 ),朝廷在紫 禁城 内武英 殿附近设 18 年 置珐琅 作坊 ,历经 1 余年 ,终于 成功地烧 制 出了我国 的铜 胎画 O
近几年珐琅 彩瓷在拍卖会上动辄拍 出上亿元 一. i 令人瞠 目结舌  ̄3 #9 - 的天价 。 2 0 年 1 月2 日,乾隆御制 “ 月轩 ”题诗花石锦鸡 05 O 3 古 图 白地珐琅 彩双耳 瓶 , 1 .厘米 ,香港苏富比拍卖公司上拍 , 高 5 6 成 交价为 11 4 ., 币 。2 0 年 1 月 ,清乾 隆御 制珐琅 彩 .5 87 f 元港 06 1
杏林春燕 图碗 ,在香港由佳士德拍卖公司拍卖 ,以 1 1 . 亿港元成 5
交 。2 0 年 8 0 0 7 月2 B,一 件乾 隆 “ 御制 珐琅 彩庭 园人物 图题 诗
滨零 ’。”由此可知 ,至少在康熙五十五 年 ,造办处已经制作 出
灯笼尊 ” 在 中贸圣佳拍卖 会上以8 0 万元人 民币成交 , 是中 40 这 国瓷器在国 内的最高成交价 。
珐琅器 。至十八世纪初 ,宫廷造 办处珐琅作坊很快熟练掌握了金
属胎画珐琅烧制技术 , 烧造 出一 大批具 有浓郁宫廷韵味的金属胎
画珐琅器 ,并且进一步研制玻璃 胎画珐 琅 ,紫砂画珐琅和瓷胎画

鉴赏——清乾隆珐琅彩瓷器

鉴赏——清乾隆珐琅彩瓷器

鉴赏——清乾隆珐琅彩瓷器鉴赏——清乾隆珐琅彩瓷器清乾隆?珐琅彩花卉纹瓶高20.4cm,口径4.8cm,足径4.3cm瓶小口,短颈,圆肩,肩下渐收,圈足。

瓶外壁白釉上以各色珐琅彩料绘月季、天竹、腊梅、兰花、山石图案。

肩部空白处以墨彩题“夕吹撩寒馥,晨曦透暖光”五言诗两句,配以胭脂彩方形印章,引首为“佳丽”,下首为“金成”、“旭映”。

外底蓝料彩双方栏内“乾隆年制”双行四字款。

此瓶造型端庄秀美,胎体轻薄细腻,以红、黄、绿、粉、蓝等色绘姹紫嫣红的花朵,在如雪似玉的釉面上,显得娇艳妩媚,栩栩如生。

1画面布局承中国绘画融诗、书、画、印为一体的传统,颇具艺术感染力。

清乾隆?珐琅彩山石花卉纹小瓶高9.1cm,口径1.6cm,足径2cm瓶小口,短直颈,溜肩,肩部凸起三乳钉,瓶身细长,上腹圆鼓,下腹斜收,卧足。

瓶内外及底部均施白釉,釉面细腻莹润。

瓶身绘山石、桃花和长春花等,寓意群芳祝寿。

上题“长日香风细细吹”,下落“金成”、“旭日”两方红印。

外底书蓝料彩“乾隆年制”四字楷书款。

此瓶在似绢般的釉面上作画,设色淡雅,构图简洁清新,有雍正珐琅彩之遗风。

2清乾隆?珐琅彩婴戏纹双连瓶通高21.4cm,口径9—5.2cm,足径10—6cm瓶呈双连式,洗口,溜肩,肩以下收敛,近足处微外撇。

瓶附双联盖,盖钮涂金彩,盖面用蓝、红、黄彩描绘垂叶纹。

口、足均以淡绿彩描绘折枝菊纹。

肩、圈足外墙皆以胭脂红地璎珞纹、磬纹装饰。

腹部绘主题纹饰婴戏图,一面为四婴、三羊,寓意“三阳开泰”;另一面为九子嬉戏,其中一小童怀抱宝瓶,瓶中飞出五只红色蝙蝠,寓意“福在眼前”。

外底署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横款。

双连瓶又称合欢瓶,是清乾隆时期流行的瓶式之一。

此瓶色彩温馨,装饰题材吉祥喜庆,尤其是幼童的刻画煞是可爱。

3清乾隆?珐琅彩开光双戟小瓶高8.9cm,口径1.4cm,足径1.6cm瓶小口微敞,长颈,溜肩,椭圆腹,圈足外撇,颈部饰双贯耳。

口、颈及双贯耳绘蓝彩卷草纹,肩部绘一周紫红地莲瓣纹,腹部以绿彩卷枝纹为地间饰四开光。

中国工艺美术史珐琅彩

中国工艺美术史珐琅彩

中国工艺美术史——珐琅彩瓷工艺美术作品赏析珐琅彩瓷的正式名称应为“瓷胎画珐琅”。

是国外传入的一种装饰技法,后人称“古月轩”,国外称“蔷薇彩”。

是专为清代宫廷御用而特制的一种精细彩绘瓷器,部分产品也用于犒赏功臣。

据清宫造办处的文献档案记载,其为康熙帝授意之下,由造办处珐琅作的匠师将铜胎画珐琅之技法成功地移植到瓷胎上而创制的新瓷器品种。

什么叫珐琅?搪瓷的旧称,起源于日语。

“珐琅”系日本“七宝”的梵语名称,日本的“七宝”又称“七宝烧”,是类似我国景泰蓝的一种贵金属艺术搪瓷制品。

珐琅瓷是由景泰蓝演变而来。

景泰蓝是铜胎上珐琅釉而成,若改为瓷胎上珐琅釉则叫珐琅彩。

珐琅彩起始于康熙后期,顶盛时为雍正期至乾隆期。

但雍正期的珐琅彩水平最高,工艺最美。

乾隆时期慢慢转向粉彩,故珐琅彩终止于乾隆后期,同时还有一部分瓷器其釉料有珐琅釉和粉彩共存。

珐琅彩的制作是由景德镇烧制的上好素白瓷送进宫中再由宫中画上珐琅彩釉烘烤而成。

画工技艺特高,加工水平严格控制,如有缺陷即刻打碎处理。

由于珐琅彩器是专供宫延皇室玩赏之用,不得向外流失,故而数量特少。

收藏者很少人可见到此类珍稀品,故一般很难鉴别珐琅的与粉彩的区别。

珐琅瓷的主要特征:一、瓷胎,瓷胎细薄,修胎规则,完整无缺,大多为小件,超过一尺大的都少见。

二、造形,多为碗、瓶、烟壶之类的日用小件瓷,和动物摆设品。

三、底轴,为纯白轴,不偏青也不偏黄,轴面光滑洁净无疵。

四、珐琅彩色。

色极鲜艳且柔和,很少为纯色而为粉彩型偶合色。

色种多,同一物上可出现七、八种颜色,多达十多种。

五、色料特点。

每一图案均由多种色料调配而成。

其料彩表面光滑有玻璃质反光感,有时还可反射蛤蜊光,十分美观。

釉料均凸出底釉略高出一毫米左右,有明显的立体感,闭眼用手摸可明显感觉到,若用十倍放大镜看可在每一片小花、小叶上看到极小的开片纹。

这一现象用肉眼看不出,这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特征。

而粉彩则感觉不到有凸出的情况。

六、绘画与纹饰,珐琅彩器画功特别讲究,多为功笔画;各个朝代有所不同,如康熙的珐琅彩大多为色地,其色地的色以红、黄、兰、绿、紫、胭脂色等。

浓妆淡抹总相宜——浅谈珐琅彩和粉彩在瓷艺上的表现形式

浓妆淡抹总相宜——浅谈珐琅彩和粉彩在瓷艺上的表现形式

法 ,后人称 “ 月轩” ,国外称 “ 古 蔷薇 彩”。是专为清代宫廷御用 而特制的

种精细 彩绘瓷 器 ,部分产品也用于犒赏功 臣。据 清宫造办处的文献档案记
载 ,其 为康熙帝 授意 之下 ,由造 办处珐 琅作 的匠 师将铜 胎画珐琅 之技 法成
功地 移植 到瓷胎上而 ̄ ¥ 的新瓷器 品种 。康熙时盛行 “ l1 JJ 瓷胎画珐琅” 彩瓷工
颜色不仅固 着瓷器表 面 ,而且 光泽晶莹 ,粉 润 康熙年 间产 生以来 ,经过 雍正 、乾隆时期的发展 和演 化 ,便 以其 独特 的审 美品格屹 立于 中国传统陶瓷艺 术之林。它 取康熙 五彩 、珐琅 彩工艺之 长 ,融 会贯通 ,呈现 出色彩绚 丽 、质地 晶莹 ,工艺精湛 、匠心 独运 的艺术特色 。
人 的结合提供 了契机 ,并将文人 画家 的审美意识和主体意识带入新粉彩瓷绘艺术 中。2 世纪上 半期 ,以 “ 山八友” 0 珠 为代表的瓷绘艺人正式确定 了以中国画装饰形 式为主流的现代粉彩瓷绘艺术 。期 间,他们还在绘瓷工艺上不 断探索 , 创造 了 “ 落地粉彩” 、 “ 水点桃花” 等新粉彩新工艺 ,拓 宽 了粉 彩瓷 绘的表现 领域 。粉彩装饰处在不同时期 ,其艺术特 色呈现不 同面 貌。
康 熙前期的粉彩技 术仍沿袭 明代 五彩平涂法 ,但红 花的花朵中
运 用珐 琅彩所 见到 的胭 脂红 ,西洋珐琅彩称之 “ 蔷薇 色”。这种技 法到雍正时的粉彩则大量使 用。特 别是雍 正时 由景德镇制瓷工人引进珐琅 彩中的 “ ”元素 ,发明 “ 砷 玻璃白”使用花
朵 ,人物装饰更为丰富。更 由于 引进珐琅彩 中的 “ 锑”元素 ,锑为黄色为氧化锡 ,又称黄 彩,使粉 彩在呈 色过程 中起
样画到瓷器 上。清代后期 仍有少量烧制 ,但烧造场所 已不在清宫 而移至景德 镇 。初 期珐琅 彩是在胎 体未上 釉处先 作地 色,后 画花卉 ,有花无鸟 是一特

清雍正珐琅彩瓷器特点及鉴定方法!

清雍正珐琅彩瓷器特点及鉴定方法!

清雍正珐琅彩瓷器特点及鉴定方法!
清雍正时期,瓷器制作技术达到了一个高峰,其中珐琅彩瓷器尤为精美,具有以下特点:
1. 珐琅彩色彩鲜艳,绚丽多彩,具有高度的装饰性和艺术性。

2. 珐琅彩釉面平滑细腻,色彩浓郁,釉面无明显颗粒感,手感光滑。

3. 珐琅彩绘制技法独特,常常采用细笔细线描绘,细腻入微,具有强烈的立体感和层次感。

在鉴定清雍正珐琅彩瓷器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首先要观察器型和器形,清雍正时期的瓷器器型多样,整体造型线条流畅,通透明亮,器形规整。

2. 其次要观察釉面,清雍正时期的瓷器釉面通透细腻,色泽鲜艳,釉质均匀,无明显瑕疵和气泡。

3. 再次要观察珐琅彩绘制,清雍正时期的珐琅彩绘制技法独特,细腻入微,通常采用细笔细线描绘,具有强烈的立体感和层次感。

4. 最后还要观察底款和年代,清雍正时期的瓷器底部常有篆刻款和年款,通过比对款识和年代可确定其真实性和价值。

- 1 -。

珐琅彩工艺介绍详细

珐琅彩工艺介绍详细

珐琅彩工艺介绍详细
珐琅彩是瓷器装饰手法之一,使用珐琅彩装饰手法的瓷器,即珐琅彩瓷,也常简称为珐琅彩。

珐琅彩瓷,为清代康熙晚期在康熙皇帝的授意下,将铜胎画珐琅技法成功地移植到瓷胎上而创烧的彩瓷新品种。

以雍正、乾隆时期的产量最大,乾隆以后即少有制作。

珐琅彩的工艺分为掐丝珐琅、錾胎珐琅、透光珐琅、画珐琅,详细工艺汇总如下:
(1)掐丝珐琅:著名的“景泰蓝”就是掐丝珐琅工艺,这种技法首先用金丝在胎体上折出图案轮廓,再在金丝圈出的小空间中填入不同颜色的釉料,然后烧制,这个窑烧过程可以不断重复,把每一格的色彩逐次加深。

(2)錾胎珐琅:錾胎珐琅需要金雕师和珐琅师之间的密切配合,金雕师在胎体上镌刻图案,要凭丰富的经验决定纹路的深度和宽度,之后珐琅师再将珐琅料填入刻好的凹槽中,然后高温烧制。

(3)透光珐琅:透光珐琅,顾名思义是有透明或半透明的效果。

看似轻盈的透光珐琅对技术要求也很高,因为没有胎体托付,它需要沿着金属边一层层填涂料,每涂一点要烧制一次,直到整个区域填满。

(4)画珐琅:画珐琅是将珐琅当作颜料在胎体上进行绘画。

先在胚盘之上覆盖一层抗变形珐琅釉料,之后由珐琅师通过细致的貂毛笔,在胚盘上画上数层彩色釉料,绘制出精美图案后进行烧制。

雍正朝的珐琅彩瓷器的基本特征及其鉴定要点

雍正朝的珐琅彩瓷器的基本特征及其鉴定要点

雍正朝的珐琅彩瓷器的基本特征及其鉴定要点鉴定雍正珐琅彩瓷器鉴定要点:1、瓷泥、瓷胎、釉、制作工艺等符合本代特点:2、器形特别规整,完美;3、绘画是宫廷画师的作品,非一般工匠所为,因此就具有文人画特点。

这一点很重要,因为一般来说画家能够在纸上画画,未必能够在磁器上画画,在磁器上画画除了要具备一般绘画技能,还得有在磁器上绘画的专门训练,造假不易,并且,有才华的画家自己的作品本身就值钱,造价成本也就很高。

文人画的特点就是能够画出人物或事物的个性特征。

人物能够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4、绘画中规中矩。

5、底足十分爽滑、细腻、洁白。

其他各朝代的和雍正本朝民窑产品都达不到它的水平。

这一点十分重要。

6、雍正朝珐琅彩瓷器一般不采用轧道工艺。

(雍正年制款珐琅彩四方瓶)雍正朝的珐琅彩瓷器,已经发展到成熟的阶段,解决了瓷胎和珐琅彩料结合的技术问题,也就完全脱离了铜胎画珐琅的窠臼,装饰艺术上趋向中国本土化。

这些成就与雍正皇帝的个人喜好有很大关系。

雍正皇帝对珐琅彩瓷的关心,在某些方面甚至还超过康熙皇帝。

不仅派弟弟怡亲王允祥统管造办处监制珐琅彩瓷,而且加强了巡视和督促检查,还亲自参与珐琅彩瓷的设计和制作过程,对原料使用、图案绘画乃至样式选定、高矮尺寸等都要一一过问。

虽然雍正朝前期解决了瓷胎和珐琅彩料结合的技术问题,但是,由于珐琅彩料的种类太少,满足不了雍正皇帝的雅兴和追求,还是在不断地试制新的珐琅彩料,故前期珐琅彩瓷器的品种也不多见。

目前所见的雍正朝珐琅彩瓷的造型品种有碗、盘、碟、杯、茶壶、盒、茶盅、酒盅、橄榄瓶等,碗又可以分为大碗、茶碗、官碗、膳碗、磐口碗等。

以小型日常用器为主。

雍正朝的珐琅彩瓷器已不再使用宜兴产的紫砂胎了,所采用的景德镇白瓷胎,选料精细,制坯工艺严格,成型规整,烧结火候适度,具有薄、轻、润、细、洁的特点,大件胎体匀称一致,小件器物轻巧玲珑,反映了雍正朝御密制瓷工艺技术的高超。

胎色,白度与透光度提高,迎光透视,有的略显鸭蛋壳状的淡青色;胎体,轻薄而莹润无瑕,几乎达到半脱胎状;胎质,坚白而细腻如脂。

清代珐琅彩瓷器装饰特征

清代珐琅彩瓷器装饰特征
益。
关 键 词 :清代 ,珐 琅 彩 ,瓷 器
体 感 。其 纹饰 风 格 富贵 、华 丽 ,与 当时 景 德镇 官 窑器 纹 饰 风
格相 类 似 。
珐 琅彩 瓷 器是 清 代 康 熙 、雍 正 、乾 隆 三 朝 极 为名 贵 的 御 用 器 。为 康 熙 时 始 烧 造 。其 起 源 于 明 代 一 种 新 兴 手 工 艺 品 , 它 是 在 铜 胎 上 以 蓝 为 地 色 ,掐 以铜 丝 , 填 上 红 、 黄 、 蓝 、
炼 珐 琅 料 。 烧 珐 琅 料 有 专 职 工 匠 ,造 办 处 提 及 的 有 “ 釉 ” 吹 炼 珐 琅 人 胡 大有 ”等 。

雍 正 后 ,珐琅 彩 瓷 器 制作 更 为 精 进 ,部 分 和 康 熙 时 色 地 样 外 ,绝 大 多是 在精 致 的 自 瓷上 彩 绘 。白 瓷器 从景 德 镇 烧
琅彩 料 色 料凝 厚 ,色釉 晶 莹 润 泽 ,绘 瓷 后 画 面微 凸 ,频 增 立
葩 ,在 中 国陶 瓷发 展 史 上 占有 重 要 地 位 。 本 文 通 过对 清 三代 珐琅 彩 瓷工 艺 特征 的 阐述 ,进 一 步 揭 示 了清 三 代 珐琅 彩 瓷 工
艺特 征 , 对 陶 瓷 艺术 家 继 承 发 展 陶 瓷 历 史优 秀 传 统 不 无 裨

品 , 国 内流行 在 铜 、玻 璃 、瓷 等 质 地 胎 子 上 ,用 进 口的珐 琅
彩 料 描 绘 器 物 形 成 珐 琅 彩 器 ,并 被 称 为 “ 胎 珐 琅 彩 器 ” 铜 、
“ 瓷胎 珐 琅 彩器 ”等 。 “ 胎 珐 琅 彩 器 ”就 是 著 名 的 “ 琅 瓷 珐
常 在 画好 的图 样上 补 上较 深 的 颜 色 表 示 阴影 ,时 而 点 上 小 点

珐琅彩瓷的工艺成就及美学价值(二)

珐琅彩瓷的工艺成就及美学价值(二)
邝丽 南 。稍 后也 还有来 自景德 镇画 瓷器的 艺人 ,如宋 三吉 、周 岳 、吴大 琦等 。后来 ,一批 宫廷画 院画家 也参与 了画 珐琅瓷 , 如 贺金 昆 、戴恒 、邹文 玉 、汤振基 、谭荣 等 。其 中宫 廷画 师邹 文 玉屡获 皇上赞 赏 。珐 琅彩 瓷上的 题词 、印章 、落款 等都 各有 专人分工 ,包括 题词 的临摹 、字体 都 由皇上亲 自指定 安排 ,据 记载 ,底 款 为 原武 英 殿修 书 处 奉职 ,后调 造 办处 的 徐 同正 书
绘瓷器 ,极少部分也被皇帝用于犒赏功 臣。
雍正 六年 ( 公元 1 2 年 ) 78 以前 , 琅料均 由国外进 口 ,此后 宫 珐 廷造办处 自炼珐琅料 取得 成功 ,珐琅料逐步国产化 。珐琅料 的制 作是将能够形成玻化物质 ( 即釉质 ) 的材料 、和能够呈色 的金属 氧化物或相应 的盐类物质 、以及相应的熔剂经过粉碎 、混合 、 煅 烧 、熔融后 , 倾入水 中急冷得到珐琅熔块 ,再经细磨而得到珐琅 粉料 。在将珐琅料施 于瓷胎上时 ,还须用植物油剂 ( 乳香油和樟 脑油 ) 将粉料进行调 制 。而在绘制时又必须根据设计 图稿 的设色

个全盛时代 , 皇权稳 固 ,国力充盈 ,商贸发达 ,文化繁荣 。值
得称 道的是 康熙对 发展 文化事 业的 巨大贡 献 ,亲 自主持 纂修 了 这 些工艺技术上的改革与创新 ,极大地丰 富了珐 琅彩瓷的装饰手 段 , 而也极大地增强了珐琅彩瓷艺术表现 力 。诚然 ,在珐琅彩 从 瓷的发展 过程 中 ,由于这些 新工艺 的应用 ,也 逐步使 珐琅 彩瓷 的装饰 风格走 向华 丽繁缛 ,因此 也逐渐 失却 了那份清 丽俊雅 。
七是轧道 ( 俗称 耙花 ) 工艺 ,是一种在料地上耙花 的彩绘 工艺 , 即以竹针 等利 器在敷好色料的地子上划 出花纹 。烧制后像 织锦一 样华美 ,故叉称作锦地 。这在乾隆时期被广泛使用 , 成了乾隆 形

清三代(康熙雍正乾隆)珐琅彩瓷器特点

清三代(康熙雍正乾隆)珐琅彩瓷器特点

清三代(康熙雍正乾隆)珐琅彩瓷器特点珐琅彩是康熙时期创烧的名贵釉上彩瓷品种之一。

珐琅彩瓷器是由铜胎景泰蓝演变而来,因其将铜胎画珐琅彩料画置于瓷胎之上,故称为“瓷胎画珐琅”,又名“珐琅彩瓷”,以别“铜胎画珐琅”。

因画珐琅彩料昂贵,烧纸数量有限,又因珐琅彩瓷专为清宫皇帝及宫中之用,故弥足珍贵。

它的生产历史很短,延续康熙、雍正、乾隆三朝。

清三代(康熙雍正乾隆)珐琅彩瓷器特点陶瓷是中国人发明的,其发展历史源远流长,最早的原始瓷器-瓷器,发现于山西夏县东下冯龙山文化遗志中,距今约4000多年的历史。

真正瓷器的出现,是在东汉时期,首先是在浙江绍兴上浦小仙坛发现的东汉晚期陶瓷窑址和青瓷残片,其瓷片质地细腻,釉面有光泽,胎釉结合紧密牢固,已摆脱了原始青瓷的粗糙原始性,已经初步符合了现代瓷器的标准。

中国陶瓷历经长期的发展和创新,在不同时期,都会随着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在有了一定的经济条件后,在陶瓷的发展中,也会出现一些创新,比如,87年法门寺地宫第一次出土唐代的“密色瓷”,宋代的“五大名窑”官、汝、定、均、哥,元代的青花等等,都是一个时代陶瓷鼎盛时期的代表。

到了清代中期,随着社会的稳定,社会经济及科技的发展,反应在陶瓷的发展上,又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这个时期的陶瓷发展又有了很好的机遇。

珐琅彩是康熙时期创烧的名贵釉上彩瓷品种之一。

珐琅彩瓷器是由铜胎景泰蓝演变而来,因其将铜胎画珐琅彩料画置于瓷胎之上,故称为“瓷胎画珐琅”,又名“珐琅彩瓷”,以别“铜胎画珐琅”。

因画珐琅彩料昂贵,烧纸数量有限,又因珐琅彩瓷专为清宫皇帝及宫中之用,故弥足珍贵。

它的生产历史很短,延续康熙、雍正、乾隆三朝。

由于珐琅彩是专供宫廷皇室玩赏之用,不得向外流失,故而制作数量非常少。

社会上的收藏者很少有人能见到此类珍稀品。

故一般很难鉴别珐琅彩与粉彩的区别。

珐琅彩瓷器是瓷器发展史上的一个必然产物,前身就是“景泰蓝”,也就是所谓“画珐琅”,“景泰蓝”兴起于明代,是从西洋传入的一种工艺技法,是在铜胎上以蓝为背景色,掐以铜丝,再填上红、黄、蓝、绿、白等色釉烧纸而成的工艺批。

清朝时期的珐琅彩

清朝时期的珐琅彩
《雍正御制珐琅彩山水花卉纹盘》
该作品以山水、花卉为主题,画面层次分明,色彩柔和,是雍正时期珐琅彩的 代表作品之一。
04 清朝珐琅彩的文化内涵
文化内涵的表现
1 2 3
工艺品
珐琅彩工艺品是清朝时期重要的文化产物,其精 细的工艺和华丽的色彩展现了清朝皇室的高贵与 奢华。
绘画艺术
珐琅彩工艺融入了传统绘画艺术,将绘画的意境 和技法与珐琅彩工艺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 风格。
稀有性
珐琅彩器物数量稀少,尤其是高品质的官窑制品更是难得一见,因 此其收藏价值更高。
市场行情分析
拍卖市场
珐琅彩在拍卖市场上一直备受追捧,成交价格屡创新高。 近年来,随着收藏市场的繁荣,珐琅彩的成交价呈现出不 断上涨的趋势。
私人收藏
许多藏家对珐琅彩情有独钟,不惜重金购买。在私人收藏 市场上,珐琅彩的成交价格同样不菲。
对现代工艺的影响
珐琅彩工艺在现代工艺领域仍具有重要地位,其技艺和美学价值对现 代工艺品设计和制作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借鉴。
05 清朝珐琅彩的收藏价值与 市场行情
收藏价值评估
艺术价值
珐琅彩作为清朝时期的珍贵艺术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其独 特的工艺和精美的图案使其成为收藏家们的宠儿。
历史价值
珐琅彩作为历史文化遗产,反映了清朝时期的社会、文化和艺术风 貌,对于研究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 增多,珐琅彩逐渐传 入中国。
珐琅彩在清朝的发展历程
清朝初期,珐琅彩的制作技艺尚 不成熟,主要作为装饰品使用。
康熙年间,珐琅彩的制作技艺逐 渐成熟,并开始在宫廷中流行。
雍正、乾隆时期,珐琅彩的制作 技艺达到巅峰,成为宫廷御用的
珍贵艺术品。
珐琅彩在清朝的用途与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宫廷御用“珐琅彩瓷”纹彩艺术风格探析摘要:珐琅彩瓷诞于清康熙年间,是在铜胎画珐琅技术基础上,以传统白瓷胎为底,在其上重新上釉色创新的一种新瓷器。

珐琅彩瓷制作繁琐,烧造不易,其绝美的艺术表现一直受到清代统治者喜爱,成为御用珍品。

除了皇帝使用之外,常被以犒赏功臣和赠送来华使节之用。

关键词:珐琅彩瓷瓷界新贵中西合璧艺术特色珐琅彩瓷为近代陶瓷新贵,是中西合璧陶瓷艺术产物,它以中国传统制瓷工艺为底,以西方染料、原料进行附着合成,呈现出具有中西混合文化艺术风格,是中国陶瓷艺术精品。

珐琅彩瓷诞生于清代康熙年间,是中国制瓷工匠以铜胎珐琅为启发,以传统瓷胎为底,表面施以西方颜料进行构图设计。

烧制成功后呈现出别具一格的瓷器新品种[1]39。

清代制瓷业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其艺术精华达到了古代中国制瓷工艺新高度。

一、珐琅彩瓷在清代诞生始末珐琅器并非来自近代西方,我国很早就有珐琅器记载,宋元时期波斯工匠将这种技艺传入中原,在明朝曾大量制作,到景泰年间达到高峰,因此这种珐琅器皿也被后世称为“景泰蓝”。

景泰蓝珐琅器多以铜胎掐丝制作,并逐渐形成具有独特艺术性的器皿品类。

在清朝康熙年间,这种景泰蓝摆件受到上层社会追捧,很多景泰蓝除了展示传统工艺纹饰之外,还将西方绘画融入其中,形成明显的异域风格特征[2]27。

清代康熙年间正值清朝鼎盛时期,从整个社会形态看,对外来文化并没有过多排斥,西方文明随着传教士的到来不断进入我国,对传统文化生活开始产生影响。

在康熙亲自授意下,我国制瓷工匠经过反复摸索实践,成功将景泰蓝等珐琅金属胎画描绘到瓷胎上,成功烧制出有着独特釉瓷器新品——“珐琅彩瓷。

”珐琅彩瓷烧制极难,其在雍正年间烧制数量较多,后期逐渐减少,到清后期至停滞。

故宫现存不足百件,有史可查所烧制精品不足四百件,珐琅彩瓷烧制实属不易。

每次官窑珐琅彩瓷烧制成功,其成品大多被宫廷征用,以至于民间极难见到这种瓷器。

珐琅彩瓷制作极其繁琐,烧制成本很高,这种瓷器因制作艰难,以至于从烧制成功到停滞不出的一百多年间,没有一件大器型珐琅彩瓷出现[4]66。

为烧制珐琅彩瓷,雍正特地在皇城设立内务府造办,将景德镇白瓷土和烧制需要彩釉由专人运来进行烧制。

对于烧制前的瓷胎上的绘画创意都有宫廷画家完成,在送交皇帝审阅,宫廷画家对皇帝认可通过图纹加盖印章、题诗、署款,再送交内务府造办窑炉进行烧制。

因为珐琅为一种人工合成的特殊材料,其溶解、附着对温度有极高要求,需经过六百度高温熔炼而成。

这种合成材料在当时都由欧洲进口,因数量有限供需不调,烧制数量产量一直无法提升。

从雍正六年开始,清宫造办处经过对比研究,成功提炼出二十多种珐琅原料,其色彩表现更趋丰富。

在消除原料难题后,珐琅彩瓷产量得到很大提高,色彩和造型也更趋丰富从珐琅彩瓷烧制时间、造型艺术种类来划分,珐琅彩瓷可分为康熙、雍正、乾隆烧制时期。

二、康熙时期的珐琅彩瓷纹饰特征康熙时期是珐琅彩瓷刚刚烧制成功,在没有历史经验借鉴基础上,烧制工艺略显粗糙。

此时烧制的珐琅彩瓷多以日用品碗居多,对一些设计较复杂的瓶、杯、盒却很少见到。

因没有过多参考借鉴,此时的珐琅彩瓷完全是探索摸索阶段,在表现效果上模仿铜胎珐琅,在白瓷胎内和底座圈足施以釉彩,而恰恰瓷器外壁并不上釉,这种胎里上釉、外壁无釉瓷器被称为“反瓷”。

瓷器外壁多以胭脂红、孔雀绿等色彩为底色,在其上用各种反差色勾画出时令花卉,以牡丹、月季、芍药图案居多,采用双钩敷彩技法描绘,色彩油亮绚丽严谨华丽。

此时的珐琅彩瓷花卉图案设计中绝少有鸟兽出现,多以吉祥祝福词镶嵌期间,成为这一时期珐琅彩瓷特征之一[3]92。

这一时期珐琅彩瓷所用颜料都需远洋货轮从欧洲进口,因制瓷经验不足,在瓷胎上涂抹釉彩较厚,烧制后纹样呈现出堆积凹凸之感。

由于彩料过度堆积瓷面出现细小裂纹,这都是珐琅彩瓷前期烧制呈现出的特征。

除了用瓷胎烧制珐琅彩瓷外,康熙时期能工巧匠还别出心裁,将一些明代永乐白瓷盘表面施以彩瓷彩料,再次送进窑炉烧制,形成瓷胎釉彩相隔百年的珐琅彩瓷作品。

新的创意不止如此,还有工匠将宜兴紫砂瓷胎外施以彩瓷染料,创作出宜兴紫砂胎珐琅彩瓷。

这些宜兴胎珐琅彩瓷造型多样,有传统宜兴手执提梁壶、胆瓶、盖碗、杯盘等。

其上绘有五彩花卉图案,缤纷艳丽考究。

由于紫砂壶瓷胎有颗粒感并不光滑,为使彩料有更好的艺术表现,在紫砂瓷胎上都先涂抹一层透明釉,增加紫砂胎表面光泽。

之后再进行彩料彩绘。

康熙年间的紫砂胎珐琅彩瓷彩绘表现都在瓷器外壁,瓷器内部并没有施加,这很可能与当时釉彩彩料得之不易、原料准备不足有关。

三、雍正时期的珐琅彩瓷器艺术表现雍正时期,清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珐琅彩瓷在原有基础上烧制工艺日趋成熟。

雍正皇帝对艺术品有很高的艺术鉴赏力,他对珐琅彩瓷这种新出现的瓷器十分喜爱,同时对珐琅彩瓷设计、烧制提出更高要求。

为烧制更加完美精致的珐琅彩瓷,公元1732年即雍正元年,雍正命宫廷造办处窑口扩建,由怡亲王允祥主持珐琅彩瓷烧制。

各种相应设备、原材料都在积极准备。

在人员齐备之时,因西洋彩料供应始终不足,导致珐琅彩瓷烧制数量、规模始终无法提升[5]81。

彩瓷彩料成为当时宫廷重要物资,提取使用都要有人严密监控,在彩绘过程中更是谨慎马虎不得,以免绘制失误造成资源浪费。

这种情形到了雍正六年得到彻底改观,随着宫廷造办处自行提炼珐琅颜料成功,珐琅彩瓷烧制受颜料制约窘境得到彻底根除。

造办处彩瓷窑口得以满负荷运转,愈来愈多的宫廷画家、烧瓷工匠纷纷参与其中,据造办处记载,当时有胡大友、贺金昆、宋三吉、戴恒、邹文玉、汤振基等宫廷画院画家为珐琅瓷胎绘画,瓷胎工匠有张琦、邝丽南,宋七格负责筛选彩料,邓八格指挥操作。

在人员物资齐备前提下,珐琅彩瓷烧制终于可以满负荷运行。

这一切成绩都归功于造办处对珐琅彩瓷颜料的开放研制。

从内务府档案记载可知,雍正六年造办处在仿制出西洋“白”“黄”“浅绿”“亮青”“蓝”“松绿”“黑”等原有九种颜色外,又增添了“淡松黄色”“藕荷色”“浅绿色”“酱色”“深葡萄色”“青铜色”等十多种颜色,不仅摆脱了对西方颜料的过度依赖,新色泽的加入,极大丰富了彩瓷绘制色彩表现,画面更加生动传神[6]77。

画得好的珐琅彩瓷,会得到雍正皇帝的奖赏。

雍正的审美情趣与康熙不同,他更喜欢细腻之处的精雕细琢,十分欣赏用单一料彩绘制的水墨及蓝色山水两个珐琅彩品种。

雍正的这一喜好,被负责管理景德镇白慈胎的唐英看在眼里,他在景德镇专门挑选雍正喜爱的白瓷胎发往皇宫造办处,烧制成功数十件雍正喜爱的珐琅彩瓷,唐英和众画师多彩受到雍正嘉奖。

如(雍正十年各作成做活计清档)(记事杂录)记载:“(雍正十年)十月二十八日,司库常保"首领李久明"萨穆哈奉旨:珐琅画青山水甚好”钦此。

其后又有造办处招收书写绘画能人记载:“据圆明园来帖内称,本月二十二日,郎中海望为造办处无写篆字人启称十台亲王,今有写宋字人徐国正会写篆字,人亦老实,欲给徐国正工食食用,令其在造办处效力行走等语。

”奉王谕:尔等酌量料理,遵此。

“本日郎中海望、员外郎沈蝓同议得每月给徐国正工食银五两。

”雍正十分喜爱题写诗句的珐琅彩瓷,这一时期烧制的彩瓷上的诗句多数为精于书法的戴临执笔书写。

戴临为武英殿待诏,载雍正皇帝多次降旨,命戴临在珐琅彩瓷器上题写诗句。

(雍正九年各作成做活计清档)(珐琅作)载:“(雍正九年)四月十七日,内务府总管海望持出白瓷碗一对。

奉旨上书:着将此碗上多半面画绿竹,少半面着戴临撰字言诗诵题写,地章或本色,或合配绿竹"淡红,或何色?酌量配合,烧珐琅”记此[7]192。

戴临的文笔书法也因在珐琅彩瓷上题字名声鹊起,在清朝书画文坛占有一席之地。

四、乾隆时期珐琅彩瓷文化色彩乾隆时期彩瓷纹饰题材更趋丰富,除了有染料种类丰富带来的效果外,西方绘画技艺的加入、画面表现的多元化使乾隆时期珐琅彩瓷达到了成熟的意境。

在画面绘制上,除了一直沿用的花卉外,西方图案纹饰和西方人物肖像、传统士女像也加入其中,。

从这些纹饰图案中,可看出乾隆时期瓷器绘制已经能够接受西方绘画艺术特点并加以利用。

这些西方绘画为主题的珐琅彩瓷,多次运用西方油画中描绘技法,以明亮透视展现立体效果。

每幅图案周围密布各种西方纹饰,不留空白,更不以中文题字诗句打破西方文化色彩。

在其它乾隆时期珐琅彩瓷中,题词印章也与雍正时期差异不大,很多彩瓷是诗书画相结合,在传统内容表现上,无论花草还是景致造型无不题诗拓章,展现出中国传统瓷器绘画书画不离分的艺术境界。

这也成为乾隆时期珐琅彩瓷最主要艺术特征。

在乾隆珐琅彩瓷底部均印有“乾隆年制”四字双行蓝底印章,以楷体书写,印章周围以外粗内细双线方框围裹。

一些小型彩瓷如酒盅、小瓶、小杯,器内和圈足内均施松石绿釉,款署于松石绿釉地上。

底部落款围框线条粗细相同。

还有此类小器物底部落款因空间局促取消围栏。

在之这些小器物上除了表现画面之外,以无空间可用,故此类彩瓷未加诗句闲章。

乾隆时期的珐琅彩瓷,无论器型还是绘画内容都比康熙、雍正时期丰富,很多新艺术表现的加入,给珐琅彩瓷增添了新艺术气息。

乾隆时期珐琅彩瓷虽然看似流光溢彩纷呈,从纯艺术角度来讲,数量和表现方式的增多,并没有对艺术起到多大提升。

相反其整体艺术性反而要稍逊雍正时期。

这其中的因素很多,有工匠技艺方面的,有绘画人员水平,还有乾隆、雍正、康熙皇帝之间审美水平的差别。

不管怎样,珐琅彩瓷成为中国最后出现的一种瓷器新贵,其凝聚中西方文化艺术语言,使传统瓷器有了新的表现形式,丰富了中国瓷器种类,展现出一种新的艺术境界。

参考文献[1] 李贵镇,汪冲云.清代珐琅彩瓷器装饰特征[J]. 景德镇陶瓷. 2006(02)[2] 周思中.清宫瓷胎画珐琅的艺术及历史研究[D]. 清华大学2006[3] 杨晓兰.浅谈花鸟画在瓷器装饰中的运用[J]. 江苏陶瓷. 2009(06)[4] 秦觉民.乾隆珐琅彩瓷上西洋人物画与油画的关系[J]. 景德镇陶瓷. 2000(04)[5] 吕成龙.登峰造极的彩瓷——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珐琅彩瓷器(上)[J]. 收藏界. 2013(01)[6] 肖振松.珐琅彩瓷的工艺成就及美学价值(二)[J].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11(06)[7] 郭桂珍.简述不同时期珐琅器的艺术特色[J]. 文物世界. 2010(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