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教案》2019人教版地理选修2课件:第二章 第三节 海底地形的形成
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第3节海底地形的形成教案新人教版选修2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海底地形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影响因素以及人类活动对其的影响。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海底地形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 第二章 海岸与海底地形 第3节 海底地形的形成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2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新人教版选修2,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第3节海底地形的形成。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
1. 海底地形的基本类型:大陆架、大陆坡、海沟、洋盆、大洋中脊等。
学习者分析
1. 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地理基础知识,对地形、气候、生态系统等概念有一定的理解。同时,学生也了解了地球内部构造和地壳运动的相关知识,这为学习海底地形打下了基础。
2. 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对于高中生而言,地理学科中有关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内容普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各有差异,有的学生擅长理论分析,有的学生擅长实践操作。在学习风格上,有的学生喜欢自主探究,有的学生喜欢合作学习。
3. 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学生在学习海底地形的形成原因和影响时,可能会遇到难以理解的地壳运动和海底火山活动等概念。此外,海底地形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可能对学生而言较为抽象,难以直观理解。此外,人类活动对海底地形的影响以及相关的环境保护意识也可能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学具准备
Xxx
人教版 选修2 海洋地理-2.3海底地形的形成 教学设计
回答问题
阅读教材和学案完成活动题。
回答问题
教师自制的科学影视节目,截取《冰河世纪4》和《日本沉没》精彩片段,并做配音讲解,引领学生从地理科学的角度赏析影片,进入海底地形形成的情景。
采用【我的疑惑】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入主题,结合提出问题形成本节课研究主线。利用课上展示的形式激发学生课前预习质疑的热情,提高预习质量。
人教版选修2海洋地理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
第三节海底地形的形成
学校
大连市第十一中学
教师姓名
张晔
案例类型
新授课
学段பைடு நூலகம்
高二
教学/活动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够说出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展说、板块构造说的主要观点。
2解释海底扩张说中地幔物质循环对海底地形形成及分布的影响。
3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大洋及其海底地形的形成过程。
学情分析
大连的学生对海洋并不陌生,但大洋深处却了解的很少。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以地理科学的眼光认识了海洋,从地理的角度欣赏海岸地貌。学生对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说的理论知识了解的较少,课前预习借助网络平台增加学生学习途径。学生对抽象的理论和形成机制往往难以理解,课上通过电影片段和视频模拟演示使枯燥的理论变得生动活泼。
给学生提出的疑惑答复,并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学生地理学科素养。
1.调动已学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训练学生提取有用信息,深入思考及总结能力。
3.训练语言表达,倾听及质疑补充等能力。
学生在必修一学习时对板块构造说和其影响下的地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课上学生能够独立完成。
通过我的疑问中的问题引导学生完成表格内容。同时完成地形示意图。
通过模拟演示海底扩张过程,达到对海底地形成因的掌握和巩固。
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课件第二章第三节海底地形的形成
第二十九页,共33页。
栏目 导引
第二章 海岸与海底地形
第三十页,共33页。
栏目 导引
第二章 海岸与海底地形
第三十一页,共33页。
栏目 导引
第二章 海岸与海底地形
本部分(bù fen)内容 讲解结束
按ESC键退出(tuìchū) 全屏播放
第三十二页,共33页。
栏目 导引
内容(nèiróng)总结
第三页,共33页。
栏目 导引
第二章 海岸与海底地形
情景导入 缕漆黑的烟雾。矿物质遇冷收缩最终沉积成烟囱状堆积物, 地裂中的热液顺烟道喷涌而出形成景致奇异、妙趣横生的 海底热泉。 【思考】 海底黑烟囱是怎样形成的?
第四页,共33页。
栏目 导引
目标定位 运用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解释海底地形 的形成和分布。 海底扩张学说的主要观点,洋盆的形成,板块构造学说的 主要观点,岛弧或海岸山脉、海沟的形成。
第二十一页,共33页。
栏目 导引
第二章 海岸与海底地形
(2)图中 b 所在大洋洋底分属几大板块( )
A.两大板块
B.三大板块
C.四大板块
D.五大板块
(3)在图中 c 大洋的西侧形成一系列岛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双选)( )
A.这些岛弧总是和海沟相伴而生,且海沟均位于岛弧的西侧
B.这里有世界上最深的海沟
第十页,共33页。
栏目 导引
第二章 海岸与海底地形
2.海底地形 (1)海沟:板块的俯冲带动洋底_下__倾__、陷落,形成了地球表面 最低洼的地方——海沟。 (2)岛弧、海岸山脉:大陆板块_受__挤__上__拱__,隆起形成_岛__弧__或 海岸山脉。
第十一页,共33页。
高二下学期地理人教版选修2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第3节海底地形的形成课件
汇聚区。(3)海底扩张是海底岩石圈自大洋中脊的轴部向两侧的扩张 运动。而大陆则伴随着海底的运动,被动地做长距离位移。根据海 底最古老岩层的年龄,可以推算出海底岩石圈从裂谷处形成到海沟 处俯冲消亡,整个过程一般不超过两亿年。海底扩张速度大约为每 年几厘米。
2.海底地形 (1)地幔物质从中脊的顶部裂谷带涌出,冷却凝固形成新的洋壳。 (2)洋壳在地幔物质对流上升的托顶作用下形成洋中脊。(3)地幔物质 的对流向两侧推开,海底不断扩张形成洋盆。(4)洋盆岩壳向大陆板 块下附冲形成海沟。
第二章 海岸与海底地形
第二章 海岸与海底地形
第二章 海岸与海底地形来自解析:第(1)题,①代表美洲板块,②代表亚欧板块。第(2)题, 从板块运动的方向看,甲和乙之间是生长边界,丙和丁之间是消亡 边界。第(3)题,A 处位于板块内部,B 处位于板块交界处。第(4)题, 大西洋的洋中脊基本位于中间,已经形成了洋中脊体系和深海洋盆, 正处于成年期。
2.大洋本身有生命吗? 提示:大陆裂谷是大洋形成的孕育阶段,如东非大裂谷;红海、 亚丁湾则是大洋的幼年期;大西洋已形成了洋中脊体系和深海盆地, 标志着它已进入成年期;而太平洋洋中脊偏居一侧,边缘发育了一 系列海沟—岛弧,表明它已到了衰退期。相向运动的大陆彼此接近, 大洋则趋于关闭,进入终了期,如现在的地中海。当洋壳俯冲殆尽, 两岸的陆块拼合碰撞,海水退出,大洋就此消亡。由此可见,海洋 是有生命的,有其生成—扩张—消亡的过程。
,为
什么?
(3)A 处与 B 处相比,地壳较稳定的是
,原因是什么?
(4)现在大西洋仍不断扩展的原因是
。
第二章 海岸与海底地形
第二章 海岸与海底地形
第二章 海岸与海底地形
第二章 海岸与海底地形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2《第二章 海岸与海底地形 第三节 海底地形的形成》优质课教学设计_2
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2]《海洋地理》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第三节海底地形的形成(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运用海底扩张学说的观点,解释洋中脊和洋盆的形成与分布。
2.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解释海底地形的形成与分布规律。
教学重点难点:各种海底地形的成因。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酒精灯、托盘、热水、海绵块教学方法:实验法、谈话法、启发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现在看到一片碧波荡漾的海洋,你们觉得海洋的中心和海洋的边缘相比哪里的海水更深一些呢?(引导学生认识洋中脊)一、洋壳的形成与海底地形(海底扩张学说)回顾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并指导学生理解地幔物质对流的模拟实验。
海底扩张学说是有关岩石圈发展的一种学说,20世纪60年代初由美国赫斯和迪茨提出。
海底扩张说认为,大洋底部地壳不断生成一扩张一消亡的过程,是地幔中物质对流的结果。
洋中脊是洋壳在地幔物质对流上升的托顶作用下形成的。
洋中脊也是洋壳的诞生处。
地幔物质从中脊的顶部裂谷带涌出,冷却凝结形成新的洋壳。
新洋壳不断生长,随着地幔物质的对流向两侧推开,海底不断扩张形成洋盆。
即洋中脊和洋盆是洋壳形成与扩张的产物。
动态模式图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海底扩张学说教材P20案例1:学生讨论并讲述大西洋的形成过程裂谷的形成距今1.3亿年前,新的地幔物质对流,岩浆上升侵入大陆上部,使大陆向上隆起,并产生无数的裂隙。
距今7000—8000万年,地壳断开处,岩块下陷,形成裂谷带。
距今6000—7000万年,地幔加速对流,裂谷扩张,形成初期的海洋,上升岩浆冷却凝固形成海洋地壳。
洋壳不断扩张生长,海底扩张形成宽广的洋盆,使大陆不断向两侧分离形成大西洋。
(1)找出太平洋洋中脊的位置。
(2)图中岩石年龄从洋中脊向两侧有什么分布规律?(3)太平洋海底最老的岩石年龄距今多少年?(4)与地球46亿高龄对比,为什么海底岩石年龄最老不超过2亿年?(由四个思考题引导出下一个内容——洋壳的消亡)二、洋壳的消亡与海底地形(板块构造学说)地球的岩石圈可以划分出六个大的板块,这些板块不是静止的,而是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
2019版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2课件:2.2 海底地形的分布
目标导航
知识梳理
重难聚焦
随堂演练
(三)洋盆和洋中脊 1.洋盆 (1)地位:构成了大洋底的主体,又称“深海平原”。 (2)特点:地壳活动相对稳定,地形较为平坦。 (3)内部地形:海底火山、海底丘陵及海底山脉。 2.洋中脊 (1)分布:多分布于大洋中心部位,并相互连通。 (2)形状:大西洋中脊呈“S”形,印度洋中脊呈“入”字形。 (3)景观:中轴为裂谷,两侧为山峰。
图表导读教材图2.13 海底地形 该图模拟了海底地形的分布,是本节的核心图。从图中至少可以 获得两个印象:一是海底地形丰富多样;二是海底地形的分布有一 定的规律。
--33-
第二节 海底地形的分布
目标导航
知识梳理
重难聚焦
随堂演练
(一)大陆架和大陆坡 1.大陆架:是大陆向海洋的自然延伸,一般坡度较缓,水深在200米 以内,海洋生物资源丰富。 2.大陆坡:由大陆架向外伸展,海底坡度突然增大,形成一个相对 陡峭的斜坡。大陆坡水深一般为200~4 000米。 (二)岛弧和海沟 1.岛弧 (1)位置:大陆坡的前缘。 (2)举例:太平洋西部海域的岛弧分布最为典型。 2.海沟 (1)分布:岛弧外缘,一般是大陆坡和洋盆的分界线。 (2)举例:世界最深的海沟是马里亚纳海沟。
1-1-33-
第二节 海底地形的分布
目标导航
知识梳理
重难聚焦
随堂演练
1 2 3 4- 6 7 5
3关于洋中脊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洋中脊是地球上最长的海底山系 B.洋中脊只分布在三大洋中 C.太平洋中脊贯穿大洋中部 D.印度洋中脊呈“S”形 解析:洋中脊在四大洋中都有分布;太平洋中脊位于大洋偏东位置; 印度洋中脊呈“入”字形。 答案:A
1-1-77-
第三节-海底地形的形成-ppt课件
1、A代表洋底什么地方?形成什么海底地形?
大洋中心,洋中脊
2、两边的缝隙代表洋底什么地方?形成海底什么地形? 大洋边缘,海沟
3、图中从A向BC两侧,洋壳岩石的新老关系是怎样的? 岩石由新变老
(4) N板块受挤压上拱形成 岛弧 或 海岸山脉
。
• 海底扩张使洋壳生长形成的海底地形是(A) A.洋盆 B.大陆坡 C.大陆架 D.海沟
• 下列板块中,全部由大洋板块组成的是(B )
A.非洲板块
B.太平洋板块
C.印度洋
D.南极洲板块
• 海沟分布在 ( D ) A.两个大陆板块相撞处
B.两个大陆板块张裂处
读“大洋板块俯冲示意图”回答:
(1)图中:海底地形A处为 海沟 ,P处为洋中脊B处是地幔物
质
上升处, A处属于板块的 消亡 边界。
是(3()2ME)板C据块D勘为探,大,这洋C.个D板发.块现E三,为处海则海底N底扩板地张块层学是岩说大石的陆年建龄立板按提块自供,老了(到事大新实陆依依或次据大排。洋列) M板块俯冲到N板块下面,是因为 大洋板块密度大,位置较低 。
C.两个大洋板块相撞处
D.大陆板块和大洋板块相撞处
•. 图中是 南极洲和 美洲 板块碰撞, 南极洲 板块俯冲消亡形成 海沟, 美洲 板块被挤压隆起形成 安第斯 山脉。
•. 图中是 太平洋和 亚欧 板块碰撞,太平洋 板块俯冲消亡形成海沟 板块被挤亚压欧隆起形成岛弧。
4、这个模型与洋底对比,还缺少哪些重要的内容?
火山、岛弧、海岸山脉
练习:
1.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是由板块 构成的。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二2.3《海底地形的形成》ppt课件
(1)洋中脊:是洋壳在地幔物质对流上升的顶托作用下形成的。洋中脊 是洋壳的诞生处。 (2)洋盆:新洋壳不断生长,随着地幔物质的对流向两侧推开,海底不断 扩张形成洋盆。
思考讨论 1.什么是大陆漂移说? 提示:1912 年,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他根据大 西洋两岸的大陆形状、地质构造、古生物等的相似性,认为二三亿年以前, 地球上的陆地是一个整体,它的周围是一片广阔的海洋。后来,在地球自转 所产生的离心力和天体引潮力的作用下,这一块陆地开始分离,逐渐形成了 现在的海陆分布(如图)。
探究一
探究二
解析:第(1)题,洋中脊是海底的火山山脉,是海底张裂之处。第(2)题,根 据海底扩张学说,海底岩石年龄一般不超过 2 亿年;海底岩石年龄以洋中脊 为轴对称分布,并且由洋中脊向两侧由新变老;海沟是洋壳的消亡地带,洋中 脊是洋壳的生长地带,故选 A。 答案:(1)C (2)A
探究一
探究二
●问题导引● 大西洋与太平洋的扩张形式不同,如下图:大西洋在洋中脊处扩张,大洋两侧 与相邻的陆地一起向外漂移,大西洋不断展宽;太平洋底在东部的洋中脊处 扩张,在西部的海沟处消亡,消亡的速度比扩张的快,所以太平洋在逐步缩小, 但洋底却不断更新,古老的太平洋与大西洋的洋底一样年轻。 深海钻探的结 果证实,海底扩张说的上述观点是成立的。
探究一
探究二
(2)方向 板块张裂 板 块 相 撞 (相 向 移 动) 大陆板块与大 陆板块相撞 对地球面貌的影响 形成裂谷和海洋 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 大洋板块因密度较大, 位置较低,便俯冲到大 陆板块之下,这里往往 形成海沟(它是海洋中 最深的地方);大陆板块 受挤上拱,隆起成岛弧 和海岸山脉 举例 东非大裂谷、红 海、大西洋等 喜马拉雅山系、 阿尔卑斯山系 形成边界 的类型 生长边界 消亡边界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2《第二章 海岸与海底地形 第三节 海底地形的形成》_9
2.3 海底地形的形成【学习目标】1.通过对海底扩张说的了解,来理解海底地形的形成。
2. 运用板块构造学说,分析理解洋壳的消亡及其对海底地形的影响。
【重点难点】海底地形的形成。
【教学详案】同学们,屏幕上给大家展示的是海面,远处依稀还能看到地表的山脉。
一直以来,人们对海面和地表的了解的比较多而对海底的认识却很少。
2014年3月8日,马航MH370飞机就坠入海底,至今还没找到。
请大家看一段新闻视频了解一下,看视频的同时请大家了解其中提到了哪些海底地形?如果把海水抽干,我们看到的大概就是这幅形态,大家可以看到海底地形的起伏甚至比我们陆地上还要大。
讲到陆地,请大家回忆以前讲过的知识,陆地地形都分哪几种?构成地表初始形态的力量又是谁?其实海底地形的成因也经历了复杂的过程。
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海底地形的形成。
请大家看这幅图,这幅图的名称叫“洋壳的形成”什么叫洋壳呢?其实它是大洋底部的地壳,我们简称为“洋壳”。
相对应的位于大陆的部分的地壳我们就可以简称为“陆壳”。
请大家看图,洋壳和陆壳在厚度和密度上有什么差异?洋壳的形成同时也造就了海底最基本的两种地形洋中脊和洋盆。
请大家看一段视频,思考岩浆位于什么位置?形成洋壳的过程属于什么地质作用?洋壳最后化为岩浆又属于什么地质作用?请同学们再看一遍视频,仔细观察并思考洋中脊和洋盆的形成过程。
请同学们回答。
请大家来看我们课本上用精确的语言这样描述的,请一位同学为大家朗读一遍。
请大家注意这几个关键的字词,老师用红色进行了标注。
请大家看这幅图,这幅图是动态模拟洋中脊和洋壳形成,用手向两边拉这张纸,我们可以用课本来模拟过程,请同学们跟着老师演示。
洋壳的形成过程中诞生了洋中脊和洋壳这两种基本的海底地形,而能解释洋壳形成的学说就是著名的海底扩张说。
请大家看这四幅图,A是2亿年前全球还是整个大陆,B 图请大家记住这个时间,1亿3千万年前,海底开始扩张从C图到D图就形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现在我们来寻找大西洋在哪里。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2第二章第三节《海底地形的形成》ppt课件1
D.大陆架
洋中脊是海底的火山山脉,是海底
洋壳的消亡与海底地形 地球岩石圈由板块构成;大陆板块与 板块构造 大洋板块在交接处碰撞,大洋板块因 学说部分 密度较大,位置较低,向大陆板块下 内容 俯冲至地幔,洋壳在高温作用下融为 岩浆 海沟 板块俯冲带动洋底下倾、陷落形成
一、教材P19“思考” 洋中脊位于地幔物质对流上升处,有裂谷存在, 岩浆可以沿断裂缝隙上升至地表,形成火山。 由于洋中脊是洋壳的诞生处,并在地幔物质对 流作用下向两侧做远离洋中脊的运动,形成由 洋中脊向两侧岩石年龄对称变化,即由新到老, 因此火山①~④形成年代也是由新到老。
二、教材P20“活动” 实验活动的目的是验证在加热状态下,地幔物 质能够发生运动,从而引起形态的变化,说明
全球构造理论 目前对全球大地构造、海陆演化过程和 机制等有关地球科学的根本问题,地学界仍有 不同的见解。仅就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和板块 构造说的解释作简要介绍。
1.大陆漂移说 大陆漂移说认为,在古生代全球只有一块巨大的原 始古陆,即泛大陆,其余是一个广泛的原始大洋, 即泛大洋。 2 亿年前的中生代初,由于地球自转, 产生从两极向赤道方向的离心力和自东向西的潮汐 摩擦力作用,使泛大陆开始分裂漂移。花岗岩质的 大陆漂浮在玄武岩基底上。所有大陆都自东向西移 动,其中美洲漂移最快,而亚、澳大陆漂移得最慢。 这样,首先在美洲和欧、非洲陆地之间形成大西洋。 接着在澳大利亚和南极洲之间形成印度洋。大陆漂 移过程是缓慢的。直到第四纪初期,才形成现代世 界上海陆分布的轮廓。
海岭(洋中脊)是大洋地壳的诞生处,岩石年龄 最年轻,岩石离海岭越近,年龄越年轻,离 海岭越远,年龄越老,并在海岭两侧呈对称 分布。
例1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双选)(
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2课件:2.3 海底地形的形成
地
带。
-14-
第三节 海底地形的形成
目标导航
知识梳理
重难聚焦
随堂演练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解析:大洋板块俯冲示意图实际上是板块构造机理模式图。该图 说明新大洋地壳从生长到消亡的全过程以及与地震、火山分布的 关系。本题主要考查了如下内容:板块类型、板块边界类型、海底 岩石年龄分布规律等,并注意到板块构造理论的应用,灵活性较强。 甲、乙两板块相向运动,且甲板块位置较高,由此可判定甲为大陆 板块;乙板块俯冲到甲板块之下,主要由于乙板块密度较大、位置 较低。洋中脊A是新的大洋地壳的诞生处,是海底岩石年龄最小的 地方。海沟、造山带属于板块的消亡边界。红海位于板块生长边 界处,故面积在不断地扩大。
(相 向 移 动)
大陆板块 与大洋 板块相撞
喜马拉雅山
形成巨大的山脉
脉、阿尔卑斯
山脉
大洋板块因密度较大,位 置较低,便俯冲到大陆板 太平洋西部
消亡边界
块之下,这里往往形成海 岛弧、安第斯
沟;大陆板块受挤上拱,隆 山脉等
起成岛弧或海岸山脉
-9-
第三节 海底地形的形成
目标导航
知识梳理
重难聚焦
随堂演练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4-
第三节 海底地形的形成
目标导航
知识梳理
重难聚焦
随堂演练
一二
图表导读教材图2.19 海底扩张与海底地形 该图解释了海底扩张与海底地形形成及其分布的关系。 该图重点分析洋壳生成与扩张对海底地形形成的作用。在地幔 物质对流上升的托顶作用下形成洋中脊,其中轴的裂谷是洋壳的诞 生处。洋壳不断形成,地幔物质对流将洋壳向两侧推开,海底扩张形 成洋盆,海底岩石形成的年代,距离洋中脊越近,形成的越晚。可见, 洋中脊和洋盆是洋壳形成与扩张的产物。 教材图2.20 大西洋形成示意 用海底扩张说演示了大西洋及其海底地形的形成过程。甲、乙、 丙、丁是大西洋形成过程中有代表性的四个阶段,应抓住“地幔对流” 这一主导因素来分析。地幔对流,使大陆地表向上拱起,为裂谷的形 成创造了外部条件;裂谷是海洋形成的“前奏曲”;裂谷扩张,形成初期 海洋,岩浆冷凝,形成海洋地壳;洋壳生长、扩张形成了大西洋。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二:2.3《海底地形的形成》教案设计
第三节海底地形的形成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海底扩张说的内容。
2、了解洋壳的形成。
3、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4、了解海沟、岛弧等的成因。
二、过程与方法
运用海底扩张说与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解释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假说在科学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各种海底地形的成因。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谈话法、启发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复习海底地形的类型和分布规律。
(提问)这些海底地形类型如何形成呢?
(学生阅读P19内容,结合上图,解释海底扩张说与洋壳的形成。
)
教师点评小结:
1.洋壳的形成与海底地形
海底扩张说认为,大洋底部地壳不断生成一扩张一消亡的过程,是地幔中物质对流的结果。
洋中脊是洋壳在地幔物质对流上升的托顶作用下形成的。
洋中脊也是洋壳的诞生处。
地幔物质从中脊的顶部裂谷带涌出,冷却凝结形成新的洋壳。
新洋壳不断生长,随着地幔物质的对流向两侧推开,海底不断扩张形成洋盆。
即洋中脊和洋盆是洋壳形成与扩张的产物。
阅读案例1:学生讲述大西洋的形成过程。
(学生阅读P21内容,结合下图,解释海沟和岛弧、海岸山脉的形成。
)
2.洋壳的消亡与海底地形: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互碰撞时,大洋板块密度大,位置低,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
俯冲地带形成海沟、岛弧和海岸山脉。
(活动)P22
作业:练习册相应内容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