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1.4.11.3味、味觉与味感之-味觉与味感

合集下载

感官的奇迹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

感官的奇迹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

感官的奇迹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感官的奇迹: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一、引言感官是人类与外界沟通的窗口,是我们感知世界的重要途径。

有五种基本感官,分别是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

本文将探讨这五个感官的奇妙之处,以及它们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视觉:万物之光视觉是一种通过眼睛感知光线的能力。

通过眼睛的复杂结构,我们可以看到周围的世界。

视觉的奇妙之处在于它能带给我们丰富的信息,让我们能够看到色彩斑斓的景象、欣赏艺术作品、阅读文字等。

除此之外,视觉还是我们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面部表情和眼神交流,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情感和意图。

三、听觉:声音美妙的世界听觉是一种通过耳朵感知声音的能力。

借助于耳蜗和听觉神经,我们可以听到自然的声音、音乐的旋律和他人的语言。

听觉给予了我们奇妙的听觉体验,让我们感受到音乐的美妙、大自然的声音和亲人的呼唤。

此外,听觉还是学习和沟通的重要工具,通过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改进自己。

四、嗅觉:气味的记忆嗅觉是一种通过鼻子感知气味的能力。

鼻子里的嗅觉神经能够辨别出各种气味,给我们带来丰富的感知体验。

嗅觉的奇妙之处在于它能够唤起我们对过去的回忆,并且与情绪产生紧密联系。

例如,某种香味能够让我们想起童年时的味道,唤起对家乡的思念;某些气味能够让我们感到安心和放松,缓解压力和焦虑。

五、味觉:舌尖上的享受味觉是一种通过舌头感知食物味道的能力。

我们的口腔里有味蕾,能够辨别出五种基本味道:甜、咸、酸、苦和鲜。

味觉使我们能够品尝到美食的各种滋味,享受舌尖上的快乐。

不仅如此,味觉还使我们能够感知到食物的质量和判断食物的安全性。

六、触觉:身体之感触觉是一种通过皮肤感知压力、温度、疼痛等感觉的能力。

皮肤是我们最大的感觉器官,它能够让我们感受到外界的触摸、温暖和寒冷。

触觉的奇妙之处在于它能够传递丰富的信息,让我们能够感受到他人的关爱和温柔的触摸,同时也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能够让我们及时避开危险和疼痛。

1.4.11.1味、味觉与味感之-味

1.4.11.1味、味觉与味感之-味

味味味,是烹调菜肴的灵魂。

一道成品菜肴,是否美味可口,关键在于味的运用。

现在,我们一起去寻找一下“味”的来源,这对我们烹调菜肴非常有益处。

一般来说,味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存在于大自然界的动物、植物、矿物的物体中。

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如何去挖掘“味”呢?这就需要借助于人们的味觉器官“味蕾”。

“味蕾”是一个神奇的器官,能够帮助人们分辨出“味”的具体感受。

目前,利用“味蕾”的特殊功能,已经能够辨别出十多种味,其中最为常见的有鲜味、咸味、甜味、酸味、辛味、苦味、涩味等。

这些常见的“味”都是人们品尝菜肴时,给出的“味”的感受标准。

现在,适用于烹调的动物原料和植物原料,已经非常丰富了。

需要说明的是,大多数的动植物原料都含有各种不同的呈味化学物质。

品尝味道把动物蛋白质进行分离,就能得到不同味的氨基酸,用于烹调时,口味也是不一样的。

把富含糖类植物的原料进行提炼,就能获得各种不同甜度的物质。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这是因为每一种原材料所含的物质都是不一样的。

有的呈味物质,在原料的含量上或多或少,或浓或淡。

有的呈味物质,在原料的含量上,所具有的呈味状态呈隐蔽性,不用舌头去验证,是很难真切地感受到的;有的呈味物质,在原料的含量上,所具有的呈味状态呈显露性,不用舌头验证,其香味早已四处散开,没去品尝却早已知其味了。

可以看出,呈味物质的含量、所具有的状态,在动物、植物和矿物的原料中是不一样的,并且,富含的呈味物质的特性,显露情况也是不一样的。

经过人们的长期实践,已经能够把呈味物质从动物、植物和矿物的原料中分离和提炼出来了。

海水中的呈味物质——盐,人们可以通过煮、晒的方式将其提取出来,其操作方法也十分简单。

甘蔗和甜菜中的呈味物质——糖类,人们通过一定的提炼技术,就能把糖元素提取出来。

目前,又能借助于一定的提炼技术,从植物甜叶菊中提取甜叶菊苷,其甜度为蔗糖的300倍。

在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不断地进步下,人们已经能够利用一定的技术来分离、合成各种调味料,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饮食生活需求。

味觉18味

味觉18味

味觉十八味很多人问酸甜苦辣咸五位之外还有什么味?其实总共有十八种味道分别是美好十味和怪异八味美好十味都能给人带来味觉的极致享受,一,酸:我们常常吃酸的水果,例如橙子,日常中各种醋,还有酸菜,酸笋,酸豆角等等。

酸能搭配成酸辣,酸甜等二,甜:甜味是各种主食,是蔗糖,是水果,嗜甜仿佛是人类的天性一般,甜带来极致的享受。

三,苦:苦是警告也是舒坦,在苦尽甘来中带来愉悦的享受。

常有苦瓜,芥菜,等苦味食品。

四,辣:辣是生活的色彩,没人能想象出没有辣味的四川菜到底会变成什么样子。

主要是辣椒,姜,芥末等辣味材料。

五,咸:这是离子的盛宴,钠离子带来咸味让食物更加美味。

咸鱼,火腿,梅菜,处处离不开盐的存在。

六,香:这是多种香气材料带来的味觉享受,是姜葱蒜,是韭花,是香菜,是桂皮草果丁香八角茴香孜然等带来的香气。

复合香气,有香辣,香甜,咸香。

七,麻:以花椒为麻味代表,带来阵阵麻感,是与辣味最为搭配。

有麻婆豆腐,麻辣兔头,麻辣烫等等。

八,鲜:这是谷氨基酸带来味觉感受,是山珍海味的味道,是菌菇,是海鲜,是鱼是羊的鲜美。

九,凉:这是以薄荷为代表的味道,凉是一种清爽的感觉,是如同夏日中的寒冰。

我们常吃的口香糖就有薄荷精油,凉凉的感觉搭配甜味更加让人享受。

十,焦:这是以美拉德反应为核心的愉悦味道。

主要是食物在高温下产生美拉德反应从而产生焦味。

肉的焦味有特殊愉悦香气,而糖类的焦化则产生焦糖。

日常中焦味主要是酱油,可乐,煎炸食品。

焦香味往往给人以最大的诱惑。

以上是美好十味,是厨师让食物变得美味的极致追求。

但是除了这十味外,还有怪异八味怪异八味一,熏:这是以烟熏为代表的特殊味道,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烟熏的味道。

主要食物以烟熏肠,烟熏腊肉等为代表二,臭:这是一种危险的信号,臭的警告让人难以接近。

但是也有臭的食物让人欲罢不能。

臭豆腐,臭鳜鱼,臭苋菜,九转大肠等等。

嗜臭这种特殊嗜好还是注意周围人群。

三,涩:涩是一种厨师都努力撇除的一种味道,涩味往往会不自觉就产生,例如涩涩的莲藕汤。

第四节味觉与嗅觉

第四节味觉与嗅觉

• 嗅覺的產生很快,適應的也快 • 「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感覺疲勞 的具體形容
1. 嗅覺訊息還有直接前往邊緣系統(limbic system)的通路 2. 邊緣系統:負責情緒、記憶及行為的腦區 3. 嗅覺也具有引發情緒及記憶的作用
進階知識
• 鮭魚洄溯到初生地: 1) 靠認知位置(太陽、星象) 2) 辨識費洛蒙 3) 河川特殊氣味 4) 羅盤與時間(生物時鐘)的觀念
• 嗅覺黏膜上擁有數百萬個嗅細胞,其上有特 定的受體,能夠與氣味分子結合,引起嗅細 胞去極化並釋出傳遞物質,引起嗅覺
1. 單一種氣味分子可以活化不只一種嗅覺受體 2. 任何一種嗅覺都是由不同數量及組合的嗅細 胞,受到不同程度的活化或抑制後,將訊息 傳入大腦皮層的嗅覺區以引起嗅覺
嗅覺
1. 是所有感覺系統當中不需經過視丘的轉接, 就可以直接投射至大腦的感覺系統 2. 嗅黏膜內的受器直接和外界環境接觸,較 易受傷,故人的嗅覺靈敏度常會隨年齡增 加而減弱
味覺與味覺器官 1. 味覺:具有避免有毒物質及尋找營養物質等 功能 2. 人類的味覺受器 1) 稱為味蕾 2) 主要分布於舌頭的表面
1. 舌頭表面向外突出形成特化的乳突 (papillae) 2. 味蕾即位於這些乳突中
味蕾
1. 組成:味細胞、支持細胞和味孔 2. 可感受不同的味道
圖10-27 人體的味覺受器及舌頭上 的味覺分布:A.味蕾具有50至150 個味細胞,分布在舌的乳突中;
味細胞
1. 根據其對特定化學刺激的敏感度 2. 可分為甜、酸、苦、鹹、甘(鮮)等類型
圖10-27 人體的味覺受器及舌 頭上的味覺分布:B.利用分子 技術,舌頭上存在五種味覺, 這五種味覺在大部分舌頭都能 表現,有別於以往的舌頭味覺 圖譜。

1.4.11.3味、味觉与味感之-味觉与味感

1.4.11.3味、味觉与味感之-味觉与味感

味觉与味感味觉与味感味觉,与人的感味器官“味蕾”有很大的关系,不管菜肴是酸的、甜的、苦的、辣的,只要有“味蕾”的出场,一切问题都会有答案。

事实上,味觉是“味蕾”对菜肴的化学物质属性的感受,所得到的是一种味的感觉效果。

味感,是人在用餐时,对菜肴味道作出的一种感知度。

而人在对菜肴的风味作出感知度的过程中,需要借助于生理感觉器官中的视觉、味觉、嗅觉、触觉、听觉等进行的一系列的感觉反映,对菜肴的风味所作出准确地判断。

一、味觉味觉对菜肴的体验效果如何,可直接从味蕾、人的舌面、味的接受速度、呈味物质四个方面来发现问题、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

1.味蕾味蕾,是指味觉感受器,位于人的舌面上。

要想找到味蕾的痕迹,可从舌面上分布着许多好似“乳头状的味蕾”发现秘密。

通常,在舌面上的每个乳头中分布着丰富的味蕾,并且所含的数量不等,成人有2000多个味蕾,每个味蕾中一共由50个细胞。

处于成长期的儿童,在软腭和咽喉上分布着一小部分味蕾。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人的味蕾因生理功能的衰退,使得感觉功能进一步减弱。

人的味蕾在实现自身的感觉功能的过程中,需要借助于原料的味来实现,而味蕾与原料的味的碰撞又是建立在一定的条件上的。

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用于菜肴烹调的原料,其呈味物质应该具有水溶性,能够在水中得到溶解。

那些用于菜肴烹调的原料若是不能溶于水,那么味蕾是无法真切地感受到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别呢?这是因为原料中的呈味物质溶于水后,溶液能够快速通过味蕾中的小孔来刺激味细胞神经,这中间会经过来自鼓索神经、三叉神经、弧束核三个环节,把味细胞获得的感觉一直传送至大脑的中枢神经,从而对味觉产生应有的反映。

(2)用于菜肴烹调的原料,其呈味物质在溶液中需要达到一定的浓度,才有可能使舌面上分布着众多的味蕾真切地感受到。

(3)用于菜肴烹调的原料,其呈味物质的温度会对味蕾的感味产生一定影响。

一般情况下,呈味物质中的甜味在接近人的体温28℃~33℃时,以同样多的糖分溶液溶于唾液中,味蕾用感觉器去感觉时却能明显感受到最甜的味道。

【释家】五感、六根、六识的关系

【释家】五感、六根、六识的关系

【释家】五感、六根、六识的关系五感就是:形、声、闻、味、触,也即人的五种感觉器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形:指形态和形状,包括长、方、扁、圆等一切形态和形状颜色大,小多,少方向行为外貌。

声:指声音,包括高、低、长、短等一切声音,分发出声音,听见声音。

闻:指嗅觉,是微粒在黏膜中的反映如:香,臭。

味:指味道,包括苦、辣、酸、甜、咸鲜等各种味道。

触:指触感,包括触摸中感觉到的:冷热、滑涩、软硬、痛痒等各种触感。

五感就是:形、声、闻、味、触(也即人的五种感觉器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形:指形态和形状,包括长、方、扁、圆……等一切形态和形状,颜色大,小多,少方向行为外貌。

声:指声音,包括高、低、长、短……等一切声音。

分发出声音,听见声音。

五感建筑闻:指刺激如:香,臭,包括感受外界的各种化学刺激,对于动物接受外界化学信息、识别环境、辨认敌我、归巢、捕猎、避敌、寻偶和觅食有重要作用。

味:指味道,包括苦、辣、酸、甜、鲜咸……等各种味道。

触:指触感,包括触摸中感觉到的:冷热、滑涩、软硬、痛痒等各种触感。

六根,佛教用语。

指包括眼、耳、鼻、舌、身、意六个识根(感官器官)。

也就是生理学上的神经官能。

眼有视神经,耳有听神经,鼻有嗅神经,舌有味神经,身有感触神经,意有脑神经,这些都是心与物的媒介的根本,所以称为六根。

尘是指世间一切因缘而产生的事物和法理等等,有动摇、染污的意思。

因为这些不断变化、动摇不停的尘染污了六根。

其中:眼所见者为色尘,耳所听者为声尘,鼻所嗅者为香尘,舌所尝者为味尘,身所觉者为触尘,意所分别者为法尘。

智能手机目前也具备了四感,摄像头提供了视觉,话筒提供了听觉,GPS提供了所处位置的处觉,陀螺仪提供了可以感应到运动方向加速度的动觉。

这意味着智能手机可以通过他的四感,知道智能手机的使用者,目前在物理世界中处于什么位置,什么状态,他的注意力和兴趣点在哪里。

包括食物入口以后给予口腔的触感、温感、味感及嗅感等感

包括食物入口以后给予口腔的触感、温感、味感及嗅感等感

• 四、苦味及苦味物质
(Bitterness and bitterness substance )
– (一)苦味理论
• 大多数苦味物质具有与甜味物质同样的 AH/B模型及疏水基团。
• 受体部位的AH/B单元取向决定了分子的 甜味和苦味。
• 沙氏理论认为苦味来自呈味分子的疏水基, AH与B的距离近,可形成分子内氢键,使 整个分子的疏水性增强,而这种疏水性是 与脂膜中多烯磷酸酯组成的苦味受体相结 合的必要条件。
阳离子产生咸味 咸 味
阴离子抑制咸味
• (一)咸味理论
• 咸味是中性盐所显示的味,是由离解后的 盐离子所决定的。
• 阳离子是定味基,易被味感受器的蛋白质 的羧基或磷酸吸附而呈咸味;阴离子是助 味基,影响咸味的强弱和副味。
• (二)咸味剂
• 作为咸味剂,仅只有氯化钠,俗称(食)盐, 在体内主要是调节渗透压和维持电解质平 衡。
0.25 0.003
0.4
– (2)年龄与生理状况
–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味觉功能逐渐减 退。各种病变与ຫໍສະໝຸດ 体不适均可使味觉减 退或味觉失调。
– (3)溶解度与时间
– 味的强度与持味时间与呈味物质的水溶 性有关。完全不溶于水的物质实际上是 无味的。易溶解的物质呈味快,消失亦 快,难溶的物质在口腔中味觉产生较慢, 但味觉维持的时间较长。
Map of the tongue's taste receptors.
• (二)影响味觉的因素
– (1)温度
– 最能刺激味觉的温度在10~40℃之间,其中以 30℃时最敏锐。
温度对味觉的影响
呈味物
味觉
阈值(%)
常温
0℃
盐酸奎宁

1.4.11.3味、味觉与味感之-味觉与味感(最新整理)

1.4.11.3味、味觉与味感之-味觉与味感(最新整理)

味觉与味感味觉与味感味觉,与人的感味器官“味蕾”有很大的关系,不管菜肴是酸的、甜的、苦的、辣的,只要有“味蕾”的出场,一切问题都会有答案。

事实上,味觉是“味蕾”对菜肴的化学物质属性的感受,所得到的是一种味的感觉效果。

味感,是人在用餐时,对菜肴味道作出的一种感知度。

而人在对菜肴的风味作出感知度的过程中,需要借助于生理感觉器官中的视觉、味觉、嗅觉、触觉、听觉等进行的一系列的感觉反映,对菜肴的风味所作出准确地判断。

一、味觉味觉对菜肴的体验效果如何,可直接从味蕾、人的舌面、味的接受速度、呈味物质四个方面来发现问题、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

1.味蕾味蕾,是指味觉感受器,位于人的舌面上。

要想找到味蕾的痕迹,可从舌面上分布着许多好似“乳头状的味蕾”发现秘密。

通常,在舌面上的每个乳头中分布着丰富的味蕾,并且所含的数量不等,成人有2000多个味蕾,每个味蕾中一共由50个细胞。

处于成长期的儿童,在软腭和咽喉上分布着一小部分味蕾。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人的味蕾因生理功能的衰退,使得感觉功能进一步减弱。

人的味蕾在实现自身的感觉功能的过程中,需要借助于原料的味来实现,而味蕾与原料的味的碰撞又是建立在一定的条件上的。

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用于菜肴烹调的原料,其呈味物质应该具有水溶性,能够在水中得到溶解。

那些用于菜肴烹调的原料若是不能溶于水,那么味蕾是无法真切地感受到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别呢?这是因为原料中的呈味物质溶于水后,溶液能够快速通过味蕾中的小孔来刺激味细胞神经,这中间会经过来自鼓索神经、三叉神经、弧束核三个环节,把味细胞获得的感觉一直传送至大脑的中枢神经,从而对味觉产生应有的反映。

(2)用于菜肴烹调的原料,其呈味物质在溶液中需要达到一定的浓度,才有可能使舌面上分布着众多的味蕾真切地感受到。

(3)用于菜肴烹调的原料,其呈味物质的温度会对味蕾的感味产生一定影响。

一般情况下,呈味物质中的甜味在接近人的体温28℃~33℃时,以同样多的糖分溶液溶于唾液中,味蕾用感觉器去感觉时却能明显感受到最甜的味道。

第二章风味感觉及呈味物质

第二章风味感觉及呈味物质
①葡萄糖的α -异构体比β -异构体甜,乳 糖则相反; ②多元醇具有甜味,如甘油、木糖醇及山梨 糖醇等,若多元醇羟基间存在一个-CH2- 基则甜味消失;
③相邻的两个羟基在空间位置必须是位于 差向位置,而位于反错位置或重叠位置则 无甜味;
HO OH
左右式
OH
OH OH
OH
OH
反错式
OH
差向式
重叠式
④糖的C—l或C-2羟基脱氧,或者是C-1 羟基转化为-OCH3均会使甜味失去。
1、天然甜味剂 • (1)蔗糖
(三)甜味剂
• 市售的食糖主要成分便是蔗糖,因结晶的 粗细和杂质含量有白砂糖、绵白糖、冰糖、 赤砂糖、红糖、黄糖等商品名称。
(2)麦芽糖
• 麦芽糖是淀粉在淀粉酶存在下水解的中间 产物。 • 其甜度仅为蔗糖1/3强。 • 通常用作调味品的麦芽糖制品称为饴糖, 是糊精和麦芽糖的混合物,其中糊精占2 /3,麦芽糖占1/3。在菜肴制作(如烤乳 猪、北京烤鸭)和面点制作中,常用饴糖作 为调料。
五、影响味感的主要因素
呈味物质的结构 年龄
温度
Text
各种物质间的 相互作用
溶解度
浓度
• 1、呈味物质的结构(内因) • 2、温度 • 温度对味觉的灵敏度有显著的影响。一 般说来,最能刺激味觉的温度是10~ 40℃,最敏感的温度是30℃。 • 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导致味觉的减弱, 例如在50℃以上或0℃以下,味觉便显 著迟钝。
呈味标准物质的呈味阐值
物质名称 蔗糖 食盐 盐酸 硫酸奎宁 味道 甜 咸 酸 苦 阈值/(mol/ L) 0.03 0.01 0.009 0.00008 阈值/% 0.5 0.25 0.007 0.0016
不同味觉在舌面不同部位的阐值分布

第9章食品的色香味化学 第二节 味感及味感物质

第9章食品的色香味化学 第二节 味感及味感物质

食品生物化学
甜味化合物中的AH-B系统可通过形成的氢键与味蕾受体部 位上相似的AH-B单位反应,这种键具有很强的特性,可用来解 释为什么甜味使人具有一定后味感觉,根据AH-B系统理论, 糖的L-型和D-型之间应无味感上的差别。夏氏及其他作者做了 大量的试验支持这一理论,并且指出,糖的吡喃型结构中的第 四个羟基在解释甜味机制时具有独特的重要性,同AH基团一样, 它能给出一个质子,伯醇基在甜味上无多大重要性,但当被乙 酰或叠氮物取代时会使糖具强烈苦味,而被苯基取代时会变成 无味。
(4)酒石酸 从自然界中得到的酒石酸为D型。纯酒石酸为 无色透明的三棱状结晶粉末,有较强的酸味。它一般与柠檬酸、 苹果酸等共同作为饮料、糕点、冰淇淋等食品的酸味料或膨松 剂。
(5)苹果酸 天然存在的苹果酸都是L型,几乎存在于一切 水果中。苹果酸为无色结晶或粉末,略带刺激性的爽快酸味, 微有涩苦感,易溶于水,微溶于酒精及醚中。多与柠檬酸并用, 用于饮料,水果罐头及其它食品的酸味料中。
食品生物化学
新鲜酒花约含5%~11%的α-酸,它具有苦味和防腐能力。 啤酒中的苦味物质有85%来自α-酸,α-酸是多种结构类似的化 合物的混合体。α-酸在热、碱、光的作用下异构化变成异α-酸, 异α-酸的苦味比α-酸强,在啤酒与麦汁煮沸过程中α-酸异构率 为40%~60%。
新鲜酒花约含11%的β-酸,β-酸的苦味不如α-酸强,它难 溶于水,防腐能力较α-酸弱,但易氧化成苦味较大的软树脂。 啤酒中的苦味物质,β-酸约占15%。
食品生物化学
(6)抗坏血酸 又称维生素C,广泛存在于果蔬中,它既是 很好的酸味剂又是营养素,常用于果汁饮料,水果罐头,果酱 及一些面制品中。
五、咸味及咸味物质
咸味以NaCl最为显著。食盐是人体所不可缺少的物质,在 味感性质上,食盐的主要作用是起风味增强或调味作用。其它 化学盐类一般都有咸味,随着阴、阳离子或两者的分子量增大, 盐的味感有越来越苦的趋势。

1.4.11.2味、味觉与味感之-菜肴的味

1.4.11.2味、味觉与味感之-菜肴的味

菜肴的味菜肴的味当今社会,在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到相应地提高后,也对菜肴的味提出了新的要求。

从最初的填饱肚子,到对烹调工艺的追求,到菜肴“味”的讲究,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

这个过程的转变,并不是一帆风顺,是在曲折的道路上前进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这是由于每一种可用于食用的原料,富含的呈味物质都是不平衡的,若不了解呈味物质的比例,就会使烹调出来的菜肴不美味,不可口。

在这样的前提下,就需要加入一些其他的呈味物质与之调和,去除异味,起到中合作用,使烹调的菜肴产生新的美味,以达到最佳的呈味状态。

当然,寻求菜肴的最佳美味,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是非常难的。

在这中间,需要使用多种调味方法去除不和谐的味道,以此调出新的美味。

虽然有着艰辛的尝试过程,但对菜肴所追求的新的美味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为了使人们对菜肴的味有一个新的认识、新的理解,现在把菜肴中味的内涵、味的变化,分别用本味、滋味、风味、基本味和复合味,给大家作一下详细介绍。

一、本味本味,是原料中固有的一种味道。

这种味道具有自然的、特殊的美味。

在烹调中,应该重视本味,并且保留好本味,这能使菜肴达到味美可口的效果。

相反,若是在烹调过程中,不重视保护本味,把原料的本味淹没了,就会使菜肴失去其真味,不利于人的健康。

几乎所有的原料,都具备本味的特性,若是烹调的菜肴失去了这种特性,就很难形成一菜一格、味不类同的局面了。

要想原料中的本味,能够自始自终地保持其特性,在获取原料中固有的本味时,就必须在烹调的过程中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烹调菜肴的工序要合理,以确保既有的基本味不丢失,使成品菜肴具备应有的本味;2.原料的本味较淡,烹调出的成品菜肴也应淡,在烹调的过程中,若是把所用的调味料的淡味改变了,就会使原味的本味失去应有的特性,也会使原料失去应有的价值;3.在烹调菜肴时,不宜烹调出厚味、浓味的成品菜肴,不利于人的健康,而清淡的菜肴既具备味美的特性,也是有利于人的健康的。

第五章 风味物质

第五章 风味物质
食品化学
第二节 味感及味感物质
b、由卷曲的多烯磷脂组成的受体穴可以组 成各种不同的多极结构而与不同的苦味剂 作用。 在受体上有不同的作用部位将产生协同 效应,如:硫酸奎宁和尿素 在受体上有相同的水穴,将产生竞争性 抑制效应,如:奎宁和咖啡
食品化学
第二节 味感及味感物质
凡是能进入苦味受体任何部位的刺激物会 引起“洞隙弥合”,通过一定的作用方式 改变其磷脂的构象,产生苦味信息。 a、盐桥转换 b、氢键的破坏 c、疏水键的生成
食品化学
第一节 风味的概念
味感是各种呈味物质溶于水或唾液后刺激口 腔内各种味觉感受体,进而刺激味觉神经 而产生的味感。
பைடு நூலகம்
唾液分泌腺的活动和唾液成分在很大程度上 与食品的种类相适应。
食品化学
第一节 风味的概念
几种感觉反映的快慢
味觉:仅需要1.5~4.0ms 触觉:2.4~8.9ms 视觉:13~15ms 听觉:1.27~21.5ms
(2)温度 最能刺激味感的温度在10 ℃ ~40℃,其中 以30 ℃时最为敏锐。 不同的味感受到温度影响的程度也不相同, 其中对糖精甜度的影响最大,对盐酸的影 响最小。
食品化学
第一节 风味的概念 4、影响味感的因素
(3)浓度和溶解度 浓度对不同味感的影响差别很大:一般说 来,甜味在任何浓度下都会带给我们愉快 的感受,单纯的苦味差不多总是令人不快, 酸味和咸味在低浓度时能使人有愉快感觉, 在高浓度时则相反;在适当浓度下的甜味 剂与酸、咸、苦味物质共用时,往往有改 善风味的效果。 溶解度大小和溶解速度快慢影响味感产生 的时间的快慢和维持时间的长短。
食品化学
第二节 味感及味感物质
4、苦味受体主要由磷脂膜组成的观点也为 苦味强度提供了说明,因为苦味剂对脂膜 有凝聚作用,增加了脂膜表面张力,故两 者有对应关系,苦味剂产生的表面张力越 大,其苦味强度也越大。 5、解释了苦味强度随温度下降而增加,与 温度对甜味、辣味的影响刚好相反。

图表干货|人的味觉地图,茶叶五大呈味物质和滋味类型,一键获取

图表干货|人的味觉地图,茶叶五大呈味物质和滋味类型,一键获取

图表干货|人的味觉地图,茶叶五大呈味物质和滋味类型,一
键获取
这篇文章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为大家讲解:
1.人的味觉器官和味觉地图
2.茶叶五大呈味物质
3.茶叶的滋味类型
人的味觉器官
味觉:味蕾在舌头和软腭
口腔粘膜:触觉
舌的不同部位对滋味敏感区(味觉地图)
尖:甜
面:鲜
两侧前端:酸
两侧后端:咸
根:苦
味觉地图
茶叶中五大呈味物质
1.多酚类:涩味
2.咖啡碱:苦味
3.氨基酸:鲜爽味
4.可溶性糖:甜味
5.有机酸:酸味
茶叶五大呈味物质图
不同茶类,不同等级的茶叶滋味有很大差别是因为呈味物质的含量和比例不同造成的。

茶叶陈化滋味变化
味淡,刺激性弱,鲜度下降,陈味增加。

茶叶的滋味类型
清鲜:清鲜鲜爽,一芽一叶红、绿、白茶
鲜:浸出物少,氨基酸比例高
鲜浓:叶厚芽壮,浸出物多,味鲜浓,回味快
鲜醇:叶嫩,味鲜醇,回味爽
浓烈:内含物丰富,苦涩而浓,富有收敛性不涩,回味长而爽口浓强:味浓刺激性强
浓醇:内含物丰富,收敛性强,回味甜爽
浓厚:叶片厚实,加工合理
醇爽:滋味不浓不淡,不苦不涩,回味爽口
陈醇:鲜叶嫩,渥堆发酵
甜醇:做工讲究
醇厚:叶质好,加工正常
醇和:不苦涩有厚感,回味弱
平和:鲜叶老做工正常,平和有甜,不苦涩
各种滋味类型的茶举例,请见文末表格。

总结
将茶叶五大呈味物质和茶叶滋味类型分别总结成一张表,以便大家更好记忆。

茶叶五大呈味物质表
茶叶滋味类型
你知道茶叶滋味有哪些类型吗?下期告诉你~。

味觉概述

味觉概述

阈值
根据阈值的测定方法的不同,又可将阈值分为:
• 绝对阈值:指人从感觉某中物质的味觉从无到有的刺激量。 • 差别阈值:指人感觉某中物质的味觉有显著差别的刺激量的差值。 • 最终阈值:指人感觉某中物质的刺激不随刺激量的增加而增加 的刺激量。
物质的结构:
物质的水溶性
成为物质必须有一定的水溶性才可能有一定 的味感,完全不溶于水的物质是无味的,溶解度 小于阈值的物质也是无味的。水溶性越高,味觉 产生的越快,消失的也越快,一般呈现酸味、甜 味、咸味的物质有较大的水溶性,而呈现苦味的 物质的水溶性一般。
物理意义: 描述不同物质对口腔刺激的类型与强度的量
定义: 通常指气味或滋味,也可指抽象的情味、意 味。一般意义上的味道指味觉 。 单位:
假定它就是一个物理量
• • • •
味觉的分类 味觉的生理基础 味的阈值 影响味觉产生的因素
根据不同地域认识分类:
• • • • 日本:酸、甜、苦、辣、咸 欧美:酸、甜、苦、辣、咸、金属味、钙味 印度:酸、甜、苦、辣、咸、涩味、淡味、不正常味 中国:酸、甜、苦、辣、咸、鲜、涩
从味觉的生理角度分类:
• • 只有四种基本味觉:酸、甜、苦、咸,他们是食物直接 刺激味蕾产生的。
辣味:食物成分刺激口腔黏膜、鼻腔黏膜、皮肤和三叉 神经而引起的一种痛觉。 • 涩味:食物成分刺激口腔,使蛋白质凝固时而产生的一 种收敛感觉。
味觉产生的过程
味觉传导: 呈味物质刺激口腔内的味觉感 舌前2/3味觉感受 器所接受的刺激,经面 受体,然后通过一个收集和传递 神经之鼓索传递;舌后 1/3的味觉由舌咽神经 信息的神经感觉系统传导到大脑 传递;舌后1/3的中部、 的味觉中枢,最后通过大脑的综 软腭、咽和会厌味觉感 受器所接受的刺激由迷 合神经中枢系统的分析,从而产 走神经传递。味觉经面 生味觉。不同的味觉产生有不同 神经,舌神经和迷走神 经的轴突进入脑干后终 的味觉感受体,味觉感受体与呈 于孤束核,更换神经元, 味物质之间的作用力也不相同。 再经丘脑到达岛盖部的 味觉区。

基本味觉知识简介

基本味觉知识简介


成品 冷却
烤焙 装饰
60~70
min
220~200℃

3~5mi n
90~12 0min

称料
中种面团搅拌
第一次发酵
主面团搅拌

26~28℃
10~15

min
第二次发酵


32~36℃
60~90 min

10~15

min
36~38℃
分割 滚圆

冷却
烤焙 装饰 醒发 整形
松弛
10~20mi
220~200℃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7、产品生产
(1)生产环境、 生产秩序需要进一步整理和 整顿;
(2)生产工艺不科学,生产效率不高,工时 延长;
(3)部分员工技艺生疏、 操作不规范,浪费 较多,生产成本增加;
(4)水、 电用量控制不到位,设备磨损严重;
8、新品开发
(1)缺乏一支有研发新产品能力的技术 骨干;
(2)门店和工厂就顾客对产品种类、 口 味等需求的回馈太少;
1 、快速发酵法特点
⑴生产周期,效率高 ⑵发酵损耗少,出品率高 ⑶成品易老化变质,保质期短
2 、一次发酵法特点
⑴生产周期较短 ⑵发酵损失少 ⑶具有较好的发酵风味 ⑷ 面包体积不够大
3 、二次发酵法特点
⑴发酵充分,香味足 ⑵ 面包体积大 ⑶不易老化,保鲜期长 ⑷面包内部,颜色洁白,组织均匀
4 、低温发酵法的特点
甜、酸、苦、咸
味感的生理基础(二)
试验表明:不同的味感物质在味蕾上有不同的结 合部位,尤其是甜味、苦味和鲜味物质,其分子 结构有严格的空间专一性要求,这反映在舌头上 不同的部位会有不同的敏感性

味觉层次描述

味觉层次描述

味觉层次描述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味觉是我们感知食物的一种特殊感觉,通过味觉,我们可以体验到食物的酸甜苦辣咸五种基本味道。

除了这五种基本味道之外,食物的味道还有许多层次和细节,这就是味觉层次描述。

味觉层次描述是指在品尝食物时,我们能够感知到食物的多种味道和口感,包括香气、咀嚼感、韧度、温度等多种因素,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食物的味觉层次。

在食物的味觉层次中,香气是一个重要的元素。

食物的香气可以让我们通过嗅觉来感知到食物的味道,进而增强食物的口感体验。

香气可以分为主香和副香,主香是指食物本身所具有的独特香味,如咖啡的咖啡香、茶叶的清香等;副香是指在制作过程中添加的调味料所带来的香味,如香料、草药等。

香气的存在可以使食物的味道更加丰富,让我们在品尝食物时感到愉悦。

除了香气之外,咀嚼感也是食物味觉层次的重要组成部分。

咀嚼感是指食物在口腔内的咀嚼过程中所带来的口感体验,包括食物的口感、韧度、润滑度等。

不同种类的食物具有不同的咀嚼感,如牛肉的嚼劲、面包的软糯等。

通过咀嚼感,我们可以更好地感知到食物的质地和口感,从而更好地享受食物的美味。

食物的温度也是影响食物味觉层次描述的一个重要因素。

食物的温度可以影响食物的口感和口味,如热食的鲜美和冷食的清凉。

食物的温度可以让我们感受到食物的冷热程度,同时也可以改变食物的口感和口味,从而影响到我们对食物的感知和体验。

通过体验不同温度的食物,我们可以更好地感受到食物的不同口感和口味,从而更好地享受食物的美味。

第二篇示例:味觉是我们人类最基本的感官之一,可以让我们感受到食物的味道。

在味觉中,味觉层次描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我们在品尝食物时所能感受到的多种味道的层次和变化。

通过对味觉层次描述的深入了解,我们可以更加准确地表达食物的味道,同时也能更好地欣赏美食的细节。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味觉层次描述的相关内容。

味觉层次描述包括了食物的基本味道,如甜、酸、苦、咸和鲜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味觉与味感味觉与味感味觉,与人的感味器官“味蕾”有很大的关系,不管菜肴是酸的、甜的、苦的、辣的,只要有“味蕾”的出场,一切问题都会有答案。

事实上,味觉是“味蕾”对菜肴的化学物质属性的感受,所得到的是一种味的感觉效果。

味感,是人在用餐时,对菜肴味道作出的一种感知度。

而人在对菜肴的风味作出感知度的过程中,需要借助于生理感觉器官中的视觉、味觉、嗅觉、触觉、听觉等进行的一系列的感觉反映,对菜肴的风味所作出准确地判断。

一、味觉味觉对菜肴的体验效果如何,可直接从味蕾、人的舌面、味的接受速度、呈味物质四个方面来发现问题、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

1.味蕾味蕾,是指味觉感受器,位于人的舌面上。

要想找到味蕾的痕迹,可从舌面上分布着许多好似“乳头状的味蕾”发现秘密。

通常,在舌面上的每个乳头中分布着丰富的味蕾,并且所含的数量不等,成人有2000多个味蕾,每个味蕾中一共由50个细胞。

处于成长期的儿童,在软腭和咽喉上分布着一小部分味蕾。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人的味蕾因生理功能的衰退,使得感觉功能进一步减弱。

人的味蕾在实现自身的感觉功能的过程中,需要借助于原料的味来实现,而味蕾与原料的味的碰撞又是建立在一定的条件上的。

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用于菜肴烹调的原料,其呈味物质应该具有水溶性,能够在水中得到溶解。

那些用于菜肴烹调的原料若是不能溶于水,那么味蕾是无法真切地感受到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别呢?这是因为原料中的呈味物质溶于水后,溶液能够快速通过味蕾中的小孔来刺激味细胞神经,这中间会经过来自鼓索神经、三叉神经、弧束核三个环节,把味细胞获得的感觉一直传送至大脑的中枢神经,从而对味觉产生应有的反映。

(2)用于菜肴烹调的原料,其呈味物质在溶液中需要达到一定的浓度,才有可能使舌面上分布着众多的味蕾真切地感受到。

(3)用于菜肴烹调的原料,其呈味物质的温度会对味蕾的感味产生一定影响。

一般情况下,呈味物质中的甜味在接近人的体温28℃~33℃时,以同样多的糖分溶液溶于唾液中,味蕾用感觉器去感觉时却能明显感受到最甜的味道。

呈味物质的咸味,温度越高,舌面上的味蕾去感觉味道时,就会变得非常迟钝。

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用一道咸味菜来举例子。

一道咸味菜肴,在刚出锅的时候吃进嘴里,那种感觉正好,或是放冷了再吃,就能明显地感到太咸了。

苦味与咸味,在用味觉感受器味蕾去感知呈味物质是一样的效果,温度越高,苦味的感知度越低;温度越低,苦味的感知度越高。

至于酸味,是一种特别的味道,它不会因温度的变化对味蕾的感觉发生任何改变。

各种咸菜此外,人们在进餐时,因个人的生理状况,或是生理状况的变化。

使味蕾在感受呈味物质时,会出现与平日里不一样的情况。

具体来说,具有以下几种情况:疲劳现象。

大多数情况下,舌面上的味蕾在经过同一种味,或是不同味的刺激后,味觉与平日相比,在感知度方面会显得迟钝,即使是美味可口的菜肴,也会觉得淡而无味。

人们把这种现象,看作是味觉的疲劳现象。

累积现象。

经过反复接受同一种味道后,会使味蕾的感知度出现累积现象。

说得更透彻一点,就是同一种呈味食物(咸味菜)吃得过多,会使咸味物质的感知度累积在味蕾上,在这样的前提下,再去吃同一种浓度的咸味菜时,就会感到吃进嘴里的食物太咸了。

变换现象。

当人们身体不舒服,服下一颗苦药后,马上喝白开水,会觉得水有甜味。

当人们吃过甜食后,马上吃带着酸味的食物,会感到酸味十足。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两种不同食物所具有的呈味物质在刺激到味蕾后所产生的一种味觉现象。

2.人的舌面人的舌面,是非常特殊的一种组织,它们味蕾息息相关。

一般来说,位于人的舌面的各个不同部分,在感受味的敏感度也是不同的。

在感受带有甜味的呈味物质时,舌尖最为敏感;在感受苦味、鲜味的呈味物质时,舌根最为敏感;在感受酸味的呈味物质量,舌边缘两侧的后部最为敏感;在感受咸味的呈味物质时,舌边缘两侧的前部最为敏感。

味蕾是感受味感的核心元素,合理使用味蕾,有利于准确地获得菜肴的纯正味感。

与此同时,在试吃不同味道的菜肴时,由于味蕾对不同部分的敏感度,一定要选好部位以后再进行测试,这样才能提高味感的准确度。

3.味的接受速度在酸、甜、苦、辣、咸等味道中,由于呈味物质的不同,在味的接受速度上也是不同的。

具体来说,用餐人员的大脑在经过不同呈味物质的刺激后,对呈味物质的味道反映情况也是不一样的。

在呈味物质的快慢速度中,用餐人员感受到的咸味速度为最快,时间为1.1~1.6秒;感受到的苦味速度为最慢,时间为1.6~2.1秒。

因而,人们在食用那些带有苦味的菜肴时,总会在最后才有真切的感受,并且苦味存留在味蕾中的时间也是最长的。

4.呈味物质人们在食用烹调好的成品菜肴时,所接触到的呈味物质,都是两种以上的呈味物质,经过不同比例的混和所产生的化学现象而带给人的味感。

这种味感,并非是人的生理现象变化所产生的味感,而是两种或两种以上呈味物质的碰撞得到的结果。

了解菜肴中的呈味物质,对菜肴的烹调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1)对比现象。

把用于烹调菜肴的两种原料放在一起,原料中呈味物质的浓度比例会得到一定的混合效果,这就使得其中的一种呈味物质味感变浓,这种现象被人们称为“对比现象”。

鸡汤的味道鲜美,是加入了适量的盐才有鲜味的。

苦味物质在加入适量盐以后,其口味会更苦,这便是对比现象。

目前,呈味物质所具有的这种对比现象,已在制造甜食的食品行业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利用好这种对比效果,有利于很好地节约成本。

(2)抑止现象。

用于烹调菜肴原料中的两种呈味物质,在根据相应的浓度、比例进行混合后,使得两种呈味物质的数值升高,在烹调的过程中,菜肴味的浓度会降低,这种现象被人们称为“抑止现象”。

当锅中的菜肴太苦时,放点白糖,就能使苦味减弱,甜味也会减弱。

当锅中的菜肴太咸时,放点白糖,就能减弱咸味。

(3)相乘现象。

用于菜肴烹调的两种原料,其呈味物质相同,各种化学物质分子的成分与组织结构存在不同,按照一定比例相加所得出的味浓度,便是相乘的结果。

相乘现象的具体表现是,在呈肉味中用谷氨酸钠与5-肌甘酸以1∶2~1∶5的比例进行调和,这样就能使谷氨酸钠的鲜味增至6倍。

用谷氨酸钠与5-鸟肌甘酸相混合,呈肉味的呈鲜的效果则更明显。

以这种方式调制出来的原料,对苦味、酸味能起到一定的抑止效果。

在菜肴的烹调中,以相乘现象所得出的味浓度较为普遍,了解了这一原理,有利于更好地烹调出美味的菜肴。

二、味感味感,是各种呈味物质在经过一定的综合作用所得出的结果。

味感的具体体现,是舌头在品尝菜肴时,对成品菜肴的切身感受所得到的一种感觉。

人们在用餐时,能够借助于相应的方式对所蕴含的味感信息进行提取。

所用的方式,是凭借视觉、味觉、嗅觉、触觉、听觉在感受到食物的气味、色彩、形状、形态、硬、软、脆、松、味道、声音等刺激,把接收到的刺激信号传送至大脑的中枢神经,通过综合分析而作出的判断。

对菜肴作出判断的具体形式,就是为品尝的这个菜肴的味道划分美或不美的界限。

当菜肴的味道在人的心里有了具体的界定后,再来衡量菜肴质量的好坏就容易得多了。

用餐者在面对一道菜,或是诸多菜肴时,眼睛会对菜肴的色彩、色调、形态、形状等信号传送到人的大脑中枢神经中,以此产生许多联想。

如果是朋友的婚礼,菜肴中有“百年好合”字样,给人以浓烈的喜庆感觉。

如果是朋友过生日,菜肴中会有“生日快乐”字样,给人以温馨的氛围。

无论是何种宴请主题,都会在菜肴的形象、色彩上下很大的功夫,通过对菜肴形态的高度调动,就能使主题带着一种节奏感、起伏感,从而烘托出菜肴的整个主题。

生日蛋糕在菜肴的品评过程中,鼻子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用餐者可从成品菜肴散发出的香味,来评定厨师制作的菜肴是可口还是不可口。

所以,厨师在制作菜肴时,一定要让菜肴散发出香味来,以便把用餐者引入到馋涎欲滴的用餐环境中,从而引起强烈的进食冲动。

人们对菜肴质感的评断,大多是通过对腮部肌肉、上下腭的肌肉神经,在尝到成品菜肴时,而体味到的脆、软、松、酥、滑、糯的美感和温度,一旦接收到了这些信息时,就可以在菜肴的质感上公平地做出好与坏的界定了。

一般来说,技艺高超的大厨都能够按照用餐者宴请的主题,来设计和烹调出具有色、香、味、形、质俱美的菜肴,以满足用餐人员生理上、心理上的需求,使其获得最大的享受。

此外,用餐者在评定一道菜肴质量的好坏时,还会与各自的生理状况、健康状况、饥饿感、饱腹感、民族观、风俗观、爱好观等个人因素有关。

在对菜肴进行设计和制作时,要根据不同的人、不同的因素,来综合考虑,从而设计出适合他们口味的菜肴。

由于人的饮食行为大多受生理和心理两大因素的影响,因此在烹调菜肴时需要进行综合性的考虑。

现在,结合用餐者的饮食行为,来谈谈来自他们生理和心理与味感的具体关系。

1.生理需求与味感的关系人的机体时刻都处于运动之中。

在人的机体中,几乎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新陈代谢,借此把体内的废料排出体外。

在运转的过程中,把一些新获得的营养物质重新消化吸收,从而保证人的生理需求。

几乎每个人每天都在进行不同程度的劳动、运动和活动,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就会促进不同程度的新陈代谢。

当新陈代谢消耗掉后,就需要及时地补充诸多营养物质,以补充人体的正常之需。

当然,在补充新陈代谢所需的能量时,所食用的营养食物、进餐量,都会因人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具体来说,会受到来自人的年龄、性别、职业以及用餐人员在食用菜肴前的生理状况的影响。

用餐人员的饱腹感、饥饿感、疲劳感、兴奋感等因素,在对其划分时又分为若干层次。

从用餐者的年龄来看,可分为老年、中年、青年、少年、童年;从用餐者的性别上来看,分为男性和女性。

而女性在划分时还分为孕期、哺乳期;从用餐者的职业来看,可分为体力劳动者、航空飞行人员、宇宙飞行人员、高空工作人员、水下作业人员、井下作业人员等;从划分的对象来看,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结果。

这就是每个层次的人员,会因工作的环境不同,在体现劳动的消耗上存在不同,他们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也就存在不同的差别了。

要想为用餐者补充适合他们的新物质,就需要根据相关人员的具体情况来具体实施。

大多数情况下,人的生理需求都会受到一定的条件反射。

具体体现在肚子饿了要吃饭,口渴了要喝水。

在这样的前提下,用餐者对食物味感的浓厚度、清淡度、食物品种的选择上,就提出了要求。

劳动量较大的体力劳动者,由于体内所消耗的热能较多,因此在食物的需求上就偏重于热量高的菜肴。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劳动强度较大的人员在流汗以后,会使自身体内的盐分排泄增多,也是这个原因,就需要从所食用的食物中获取更多的盐分,以满足他们的机体需求。

在中式菜肴的加工中,应重视用餐者各方面的需求。

通过考虑用餐者各个方面的需求去满足他们对营养的需求。

在达到这个要求后,就能更好地来衡量中式菜肴的质量标准了。

2.心理需求与味感的关系用餐者的心理需求,与菜肴的味感有十分紧密的联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