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上海的新式里弄住宅

合集下载

老上海名宅资料(共5则)

老上海名宅资料(共5则)

老上海名宅资料(共5则)第一篇:老上海名宅资料老上海名宅资料巨鹿路675号刘吉生住宅:建于1931年,加4层,砖混结构,建筑面积为1666.5m*m,原系上海著名企业家刘吉生宅邸,现为上海市作家协会所在地。

该建筑为文艺复兴时代古典式花园住宅,由著名建筑师匈牙利籍邬达克设计,陶馥记老板陶桂林施工营造。

按照希腊神话中的爱神丘比特和普绪赫的故事设计的。

带爱奥尼克柱式门廊。

陕西南路30号马勒住宅:建于1936年,3层混合结构,基地面积为5269平方米。

1930年马勒买进,请华盖建筑事务所按其女儿梦境设计的私人豪宅,现为衡山集团马勒宾馆。

建筑造型为北欧建筑风格。

陕西北路457号何东住宅:建于1928年,住宅占地17亩,面积近1000平方米,原为英国商贾何东住宅,现为上海辞书出版社所在地。

仿英国文艺复兴时代流行于欧洲17世纪的建筑风格。

它在理论上以新兴资产阶级的文艺复兴思想为基础,造型上排斥象征神权至上的歌特建筑风格,提倡复兴古罗马时期的建筑形式。

有爱奥尼克柱式。

建国西路365弄福履新村:占地5147平方米,1934年有姓章的业主在这里建造14幢2层砖木结构住宅,建筑面积工共3520平方米。

为西班牙建筑风格。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1937年出生在这里建国西路388号陈氏住宅:建于1928年,层高2层,建筑面积约350平方米,原主人系沈姓商贾,在台湾经营糖业生意,现在房主陈氏。

建筑是一幢欧洲独立式花园住宅。

比较有代表的是南昌路法国总会、东平路9号“爱庐”、太原路上太原宾馆。

汾阳路45号丁贵堂住宅:建于1932年,为3层砖木结构,占地面积为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236平方米,原系海关税务司官邸,后来由海关副总税务丁贵堂居住。

现在为海关转科学校办公楼。

此楼是上海近代西班牙住宅建筑的典范。

汾阳路150号白崇禧住宅:建于1930年,为2层混合结构,原系法商私宅,上世纪40年代曾做过白崇禧在上海的住宅,现在为上海越剧院的越友酒家,这座建筑为法国文艺复兴时期风格。

上海老弄堂住宅

上海老弄堂住宅

同济大学建筑史教授罗小未——介绍上海老弄堂住宅简易木板房被取缔后,上海租界内开始出现用中国传统的"立帖式"木结构加砖墙承重的方式建造起来的新式住宅。

这种住宅比起早期木板房要正规﹑耐久得多。

它的平面和空间更接近于江南传统的二层楼的三合院或四合院形式,更适合于中国居民的永久性居住。

它虽然无法跟过去传统民居中层层进进﹑庭院深深相比,也无法凿池叠石﹑赏花折柳,但它毕竟还保持着正当中规整的客堂,有楼上安静的内室,还有习惯中常见的两厢,对于那些离开了往日的生活节奏而开始了现代城市生活但多多少少对传统生活还有所眷恋的上海人来说,倒也更加合适。

这种住宅还基本保持了中国传统住宅建筑对外较为封闭的特征,虽身居闹市,但关起门来却可以自成一统。

于是这"门"也就变得愈加重要起来。

它总是有一圈石头的门框,门扇为乌漆实心厚木,上有铜环一副。

这种式样的建筑被上海人称为"石库门"。

为跟后来的新式石库门住宅相区别,早期所建的石库门住宅又叫做"老式石库门"。

从整体看,一个个"石库门"单元被联排在一起,呈西方联立式住宅的布局方式。

一排排石库门住宅之间,形成了一条条"弄堂"。

最早的弄堂住宅大多分布在黄浦江以西、泥城浜(今西藏路)以东、苏州河以南、旧城厢以北,即今黄浦区范围内。

如建于1872年,位于北京东路之南、宁波路以北、河南中路之东的兴仁里;位于广东路的公顺里,等等。

至20世纪初,仍有大量老式石库门弄堂在建造。

如位于浙江中路、厦门路的洪德里;位于汉口路、河南中路的兆福里;位于广西路、云南路和福州路之间的福祥里,等等。

19世纪末20世纪初,受租界内里弄住宅的影响,上海老城厢内外华界内,也开始大量建造起里弄住宅。

如建于南市豆市街的棉阳里、敦仁里和吉祥里等。

此外,在沪东一带,还出现了另一模拟较简陋的弄堂住宅。

这种弄堂平面一般为单开间,高二层,外型类似广东城市的旧式房屋,被称为"广式里弄"。

石库门故事

石库门故事

石库门故事石库门是上海极具代表性的民居建筑,不少上海人都对它有着很深的情结。

在岁月的长河中,它记录着市民在此生活、见证着不少文人学者的作品在此诞生,就像是百年上海的缩影。

到了上海,不去看石库门是遗憾的。

石库门,是上海一种特色建筑。

几代上海人的青春岁月甚至全部生命,都在石库门里度过。

尽管岁月老去,尽管容颜变迁,尽管迁入高楼别墅,或者远居海外,但只要谈起石库门,只要看到石库门的影像,许多人都会有一种抑止不住的激动。

在几乎整个20世纪中,身处异地的上海人每每怀念上海,其生于斯长于斯的石库门民居就是重要的对象。

从19世纪五六十年代起,石库门开始在上海最早出现,至今已经超过150年的历史。

在正式的石库门建筑出现之前,首先兴建了一批联排木屋,最早的联排木屋虽然在形式上采用了西方住宅的毗连形式,但材料上用的全是木头,容易着火。

为了安全,人们将简易木屋拆除,改建西式砖石结构的住宅。

因而在1870年前后,上海开始建造砖石结构的住宅。

这种砖石结构的联排建筑,不仅采用了西式建筑方式,而且普遍用砖石做外墙材料,西式建筑风格更加鲜明。

联排的老式石库门建筑,图中建筑为中国齿科专门学校等之所以称“石库门”,是因为每一幢房子都有一扇以石料箍着的黑漆木质大门,这种用石条围箍大门的建筑,就被叫作“石箍门”。

而脱胎于宁波方言的上海方言中“箍”“库”发音相近,久而久之,这种建筑就被称为“石库门”。

这是“石库门”名称来源的一种说法。

还有一种,是就石库门住宅的建筑风格而言的,认为它既脱胎于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又采用了西洋建筑的材质和风格。

19世纪后期的上海老式石库门,既大量吸收了江南民居的式样和传统木料的结构,又采用砖石为主的西式外墙,外门也选用石料作门框,不同于中国传统的木质大门。

这种以砖石为外墙、内部木料结构、以石料为门框、以乌漆实心厚木做门扇,中西合璧建造起来的住宅,被称为“石库门”。

总之,第一批石库门建筑应运而生。

这样就在老城厢传统中式建筑和完全西式建筑之外,又增加了一种新的融合了中西建筑艺术的石库门建筑。

四川北路141岁了,今天来侃侃这条历史悠久的老上海商业名街

四川北路141岁了,今天来侃侃这条历史悠久的老上海商业名街

四川北路141岁了,今天来侃侃这条历史悠久的⽼上海商业名街上海市四川北路位于虹⼝区南部、中部偏西,南起四川路桥北堍北苏州路,中经横浜桥⾄东江湾路。

沿途与天潼路、武昌路、塘沽路、海宁路、武进路、虬江路、虬江⽀路、邢家桥南路、东宝兴路、海伦西路相交,与南崇明路、昆⼭花园路、昆⼭路、新⼴路、厚德路、川公路、新乡路、永明路、秦关路、多伦路南段、长春路、溧阳路、⼭阴路、甜爱路、多伦路北段、东江湾路、黄渡路相会。

全长3.7公⾥。

四川北路141岁了,今天来侃侃这条历史悠久的⽼上海商业名街。

路史清光绪三年(1877年)租界当局⾃⾥摆渡桥(今四川路桥)北堍筑路⾄天潼路,习称⾥摆渡桥北。

光绪⼆⼗四年(1898年)淞沪铁路(今轻轨虹⼝段)通车后,北四川路⽔陆交通便捷,商贩云集。

商业中⼼开始由百⽼汇路(今⼤名路)、吴淞路向北四川路转移,并辐射周围。

不久,商店鳞次栉⽐、客流量⽇增。

光绪三⼗年(1904年)租界当局⾮法越⽼靶⼦路(今武进路)继续向北延伸筑路⾄宝⼭⾦家厍⼀带(今鲁迅公园),成为南北贯通的交通主⼲道。

此路因与苏州河南岸的四川路相连,遂名为北四川路。

光绪三⼗四年(1908年)有轨电车由静安寺经外滩折向⾏驶于北四川路直⾄虹⼝公园(今鲁迅公园),商业、娱乐业相继发展。

⾄1912年沿北四川路先后筑有江湾路(今东江湾路)、黄陆路(今黄渡路)、施⾼塔路(今⼭阴路)、窦乐安路(今多伦路)、⽩保罗路(今新乡路)、赫司克⽽路(今中州路),形成了以北四川路为中⼼的商业、娱乐业街区。

1946年更名为:四川北路。

北四川路南枕苏州河,紧靠黄浦江,⽔运条件⼗分优越,既是通往世界的⽔上门户,⼜是沿海、长江、内河航运的枢纽。

西邻当时上海的陆上⼤门北⽕车站,地理优势独特。

解放后荡涤了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污泥浊⽔,四川北路获得了新的发展。

如今四川北路在改⾰开放的进程中,经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开放⼤潮洗礼,已成为上海商业的繁华街区之⼀。

路况20世纪30年代初出版的《上海风⼟杂记》中有这样的描述:“(⾃⽼靶⼦路以北起)北四川路跳舞场,中下等影戏院、粤菜馆、粤茶楼、粤妓院、⽇本菜馆、浴室、妓院、欧⼈妓院、美容院、按摩院甚多,星罗棋布,全上海除南京路、福州路以外,以北四川路为最繁盛,⽇⼣车辆、⾏⼈拥挤。

近代开埠城市里式住宅的比较——以上海“里弄”与汉口“里分”为例

近代开埠城市里式住宅的比较——以上海“里弄”与汉口“里分”为例

研究生课程作业本学生尚筱婷学生学号 M201573014 专业、班级建硕1503班课程名称比较建筑学授课教师周卫成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交作业日期 2015 年 12 月 31建规学院研究生(硕士、博士)教学成绩和作业归档要求一、每一门硕士研究生课程和博士研究生课程结业后 2个月,任课教师必须向研究生教务办提交该门课程成绩单和学生课程作业档案。

二、生课程作业存档必须对照课程成绩单,全部收齐后一次性存档。

课程作业不全或验收不合格的,研究生教务办不接收该门课程成绩单,不登录成绩。

三、每一份学生课程作业学生必须完整填写作业本封面,必须有授课教师批阅、打分和签字,并且按统一规格验收存档。

四、以小组形式参加的联合教学、联合竞赛和社会调查等学分课程,应在提交成绩的同时,存入该小组设计图册和社会调查图册(A3 规格)。

封面和扉页注明学生学号、、项目名称。

没有正式图册或图册中没有学生名字的不登录该学分成绩。

五、由导师自上的课程或教学实践(助教,1学分),必须按上述要求存入课程作业本。

其容可以是读书报告、研究型设计或助教心得。

授课教师必须批阅、打分和签名。

六、每一届研究生论文盲审之前,研究生教务办必须对每一位研究生的课程作业档案、开题报告及其它培养要求进行一次集中清理。

存档不符合要求的学生不能参加论文盲审。

七、以上研究生教学存档要求纳入对每一位教师的年终考核和每一年的研究生招生资格和招生指标考核中,请各位导师自觉遵守。

注:每个专业对研究环节的课程有特殊要求的,按照每个专业的特殊要求交作业。

A4双面黑白打印作业情况备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近代开埠城市里式住宅的比较——以“里弄”与汉口“里分”为例居住建筑是指供人们日常居住生活使用的建筑物,是城市建设中比重最大的建筑类型,其发展记录了人类社会演进过程中的生活形态。

行走丨静安别墅

行走丨静安别墅

行走丨静安别墅小时候,总觉得上海是个遥不可及的地方,上海表、小白兔奶糖、上海轮船,是记忆中的标志物;稍大,看书看电影,上海滩枭雄、舞女、十里洋场,是民国时期鱼龙混珠的销金窝;成人后,上海是个神奇的地方,无处不捞金,同乡人一到上海没有几年,腰包就鼓起来了。

随着交通的改善,上海已是家门口的上海,车程四个小时,距离仅为咫尺。

近几年,几次走进上海,匆匆而来,匆匆而去,心仍走不进上海,生活在乡下的我有点惶恐,咫尺仍为天涯。

小年的早上,站在上海静安区香格里拉59层的房间里,有一览群物小的感觉。

窗下车水马龙的S型的延安高架桥,车灯如线,车如蚁群;高架桥周遭的的建筑物在晨雾掩饰下,显得异常的不起眼。

突然胆子肥了,萌发想下去走走的念头,看看“生活”在上海南京西路上的国民“静安别墅”的前世今生。

逛过铜仁路,伫立在静安别墅前。

坐落在南京西路1025弄的静安别墅,建成于民国21年(1932年),因地处静安寺路(现在改名为南京西路),便有了这个名。

弄即里弄,是指比较窄的街道、胡同。

静安别墅北门朝南京西路,门宽不到六米,与别墅的里弄一样宽,弄堂,可以同行两辆机动车。

十二列、二十四幢坐北朝南的红砖房,分布在里弄两旁,左右对称,整齐划一,蔚为壮观。

每幢均为八间三层建筑,黑瓦红墙,楼层错层间有亭子间,还有晒台,层间有挑檐;幢与幢之间的距离为五米,为通道;每间房子都有前后门,前门都有朝南小天井,构成十来平方的小院子。

逛过弄堂,只花了五分钟,便是南出入口,南出入口处为威海路。

我有点惊诧,民国时期的静安别墅,竟如此高高大上!此时,还睡在香格里拉酒店里的俊标给我打电话,问我在哪里?我说在静安别墅。

“你买房子?”俊标问我。

昨天,俊标与我一起从温州出来,参加在上海做生意的儿时朋友的儿子在香格里拉举行的婚礼。

早上出来逛时,俊标还在睡回笼觉。

俊标是做生意的,一般不关心民国的事。

俊标的问话,我暗暗发笑,自个问自个,靠工资吃饭的我,能买得起寸土寸金的上海房子吗?同时,也勾引出我对对静安别墅现在房价的探究。

弄堂的演变

弄堂的演变

早期石库门早期石库门弄堂,又叫"老式石库门弄堂",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初。

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有较大发展,本世纪40年代后,才逐渐被新式石库门所代替。

早期石库门弄堂的最大特色,就是采用具有浓厚江南传统民居空间特征的单元,按照西方联排住宅的方式进行总体布局,因此一开始就带上了中西合璧的色彩。

它的单元平面基本上脱胎于我国传统民居中三合院或四合院的住宅形式,一般为三开间或五开间,主要部份为二层楼,后部附属房屋则为单层。

它在某种程度上保持了我国传统民居中封闭式深宅大院的样式,但面积尺度大大缩小,空间变得局促紧凑了。

在纵向布置上,有一条明显的中轴线,平面总是对称布局。

进门后首先是一个方整的天井,虽不比传统住宅中的庭院深邃,但也能体现出一些庭院的空间特征来。

正对天井的是客堂间,有可拆卸的落地长窗(其形式为我国传统格子门的简化)面向天井。

客堂一般阔约4米,深约6米,用于中国传统起居中最重要的聚会、喜庆、宴请等礼仪活动。

客堂的两侧为次间,天井两侧为左右厢房。

客堂后面,为通向二层楼的横置单跑木扶梯。

再后,则为后天井。

后天井的进深一般为前天井的一半,且有水井一口。

后天井之后是单层的灶间、贮藏间等附属用房。

这样一种布局方式基本上满足了中国家庭的传统生活方式和居住观念,又较为节省土地,适应了租界内新的城市空间条件。

老式石库门弄堂的承重结构,大多采用江南民居中最常见的立帖式木构架外加砖墙围护结构。

其立帖木柱一般为直径15厘米左右的杉木,4柱或5柱落地。

建筑材料、构造方式亦均为江南传统民居的直接继承。

建筑的装修风格,也呈现出传统江南民居的特色。

立面上常看到马头墙形式或观音兜形式的山墙,天井内客堂的落地窗,檐部挂落,已及两厢的格子窗等,无不来源于传统作法。

与传统建筑相比,最大的不同,莫过于沿弄道一面的"石库门"了,由此形成了石库门弄堂住宅最明显的个性。

沿弄道一侧的立面,一般由石库门院墙和两侧略高的厢房山墙组成,后部单层的附属用房采用单坡屋面,坡向后天井,因此后围墙的高度接近正面立面高度,形成一圈基本封闭的外立面,真有一点闹中取静,任凭左邻右舍嘈杂喧扰,仍能"躲进小楼成一统"的情调。

上海最有代表性的民居建筑——石库门

上海最有代表性的民居建筑——石库门

上海最有代表性的民居建筑——⽯库门上海民居精华之⽯库门⽂化说到上海的民居,⾃然就想到⽯库门。

⽯库门是最具上海特⾊的居民住宅。

上海的旧弄堂⼀般是⽯库门建筑,它起源于太平天国起义时期,当时的战乱迫使江浙⼀带的富商、地主、官绅纷纷举家拥⼊租界寻求庇护,外国的房产商乘机⼤量修建住宅。

上个世纪⼆三⼗年代,围合仍是上海住宅的主要特征,但不再讲究雕刻,⽽是追求简约,多进改为单进,中西合璧的⽯库门住宅应运⽽⽣。

这种建筑⼤量吸收了江南民居的式样,以⽯头做门框,以乌漆实⼼厚⽊做门扇,这种建筑因此得名“⽯库门”。

我国的普通邮票第23组《中国民居》中的上海民居图案采⽤的就是⽯库门建筑。

中国共产党也诞⽣在望志路(今兴业路76号)⼀幢典型的⽯库门建筑中。

上海素享“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美誉。

外滩的马路⼀侧,⼀幢幢哥特式、罗马式、⽂艺复兴式、巴洛克式等中西合璧、风格迥异的巍峨⼤厦展⽰了建筑艺术的风采。

同样,上海的近代住宅建筑也可谓洋洋⼤观、多姿多彩。

漫步在⼤街⼩巷,细细品味这些上海的民居住宅,你会觉得那独具神韵的⽼房⼦也是⼀道道美不胜收的风景。

⽯库门住宅脱胎于中国传统的四合院。

⼗九世纪后期,在上海开始出现⽤传统⽊结构加砖墙承重建造起来的住宅。

由于这类民居的外门选⽤⽯料作门框,故称“⽯库门”。

这种中西建筑艺术相融合的⽯库门作为建筑和⽂化的产物,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它的出现是⼀种城市⽣活的必然。

洋场风情的现代化⽣活,使庭院式⼤家庭传统⽣活模式被打破,取⽽代之的是适合单⾝移民和⼩家庭居住的⽯库门弄堂⽂化。

⽯库门⾥的“亭⼦间”、“客堂间”、“厢房”、“天井”以及“⼆房东”、“⽩相⼈嫂嫂”、“七⼗⼆家房客”等与⽯库门有关的名词成为⽼上海们温馨的记忆。

⽯库门建筑盛⾏于本世纪20年代,占据了当时民居的四分之三以上,⾄今还有近40%的申城市民居住在有⼀个多世纪历史的⽯库门中。

⽯库门多为砖⽊结构的⼆层楼房,坡型屋顶常带有⽼虎窗,红砖外墙,弄⼝有中国传统式牌楼。

里弄调研

里弄调研

里弄调研里弄住宅是上海最具地方特色、承载了最多记忆的标志。

之前虽然做过有关里弄的调研,但了解的都是皮毛。

借此次民俗博物馆设计的机会,我决定对上海的里弄进行一个全面的认识。

一、里弄的历史上海古代有“五户为邻”、“五邻为里”的说法,并解释为“弄小路也”,故由弄接相通的住宅群体统称为里弄住宅。

上海里弄住宅建筑起源于19世纪中叶,是在中国江南传统住宅建筑的基础上,受到西方城市联列式住宅布局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

清咸丰三年(1853年)“小刀会”起义,老城厢内外及邻近地区的地主、绅士纷纷逃亡迁居租界,致使租界内住房严重缺乏,于是英商趁机大批建造木板房屋出租牟利。

到咸丰十年在“公共租界”内已有以里为名的木板式里弄住宅8740幢,形成上海里弄街坊的雏形。

此后,上海与国内外的交通更趋发达,外国资本输入增多,工商业的发展速度加快,地价暴涨,石库门里弄住宅的大天井、大进深,用地不甚经济,因而又演变出新式里弄住宅。

这类住宅布局紧凑,大部分为单开间,适应于小家庭独住,且设备齐全,很受住户欢迎。

抗日战争爆发后,外地许多有钱人家逃到上海租界避难,上海人口更加拥挤,因此里弄建筑又迅速发展。

在新式里弄住宅的庭院绿化基础上进一步演变,出现了花园里弄和公寓里弄建筑。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中国城市化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里弄的住宅形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化社会的需求。

目前居住在里弄里的居民大多数是低收入群体以及外来务工人员,里弄社区的环境成为了上海城市环境的污点,曾经主导了大上海城市肌理的里弄如今已经淹没在高耸入云的钢筋混凝土森林中。

二、里弄空间的结构、尺度及布局(一)组团空间特点里弄住宅最大的特点就是居住密度高,空间狭窄。

里弄是房地产商在极为有限的土地上创造出最大利益的结果,说实话,这样的空间是不适宜现代居住的。

“里弄”这个名词实际上已经将里弄住宅区的空间的基本要素阐述了出来,不同的里弄之间由围墙进行分割,空间内部就由“里”和“弄”组织起来。

上海名人故居

上海名人故居

上海名人故居虹口篇鲁迅故居:位于山阴路132弄9号。

故居1999年5月列为优秀历史建筑。

系坐北朝南三层砖木结构的新式里弄住房,占地面积75平方米,建筑面积188平方米。

1977年12月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名人遗迹: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新文化运动奠基人鲁迅,于1933年4月从拉摩斯公寓迁此。

在此居住期间,先后编辑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等七本杂文集,翻译《死魂灵》、《俄罗斯童话》等外国名著,编成《引玉集》、《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等木刻作品集。

并掩护瞿秋白夫妇、冯雪峰等共产党人在此居住。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此逝世。

茅盾故居:位于山阴路132弄6号,现已挂牌。

名人遗迹:新文化运动巨匠茅盾夫妇,于1946年5月自重庆来沪住此二楼一间房。

茅盾在此积极从事进步文化活动,为报刊写杂文、文艺评论、翻译作品,为反内战、为李公仆、闻一多被害、为保障言论自由等发表宣言。

同年12月应邀访苏。

1947年4月回国,写出《苏联见闻录》。

同年11月,因白色恐怖严重,中共地下党决定让他转移香港。

郭沫若故居:位于溧阳路1269号。

该处1994年2月列为优秀历史建筑。

系坐北朝南假三层花园洋房,占地416㎡,建筑面积406㎡。

2003年10月公布为虹口区登记保护建筑。

现为民居,已挂牌。

名人遗迹:1946年5月,新文化运动巨匠郭沫若由重庆来上海住此,进步文化人常在此聚会。

邓颖超、齐燕铭等曾借此招待文化界人士、举行记者招待会。

郭沫若在此期间担任《文汇报》副刊主编,为反内战、争和平奔走,组织和参与赴南京促进国共和平谈判请愿团,慰问下关惨案受害者,追祭李公仆、闻一多,纪念鲁迅逝世十周年等活动。

1947年11月,郭沫若离沪赴香港。

1946年8月,邓颖超曾在此招待文化界人士;11月,进步文化人士曾在此为朱德60寿辰举行庆祝会。

此楼现为民居,外观如旧。

丁玲故居:位于昆山花园路7号。

该址1999年5月列为优秀历史建筑。

上海石库门与里弄文化

上海石库门与里弄文化

上海石库门与里弄文化石库门里弄住宅始建于19世纪60年代。

1860年以忠王李秀成为首的太平军东进,攻克镇江、常州、无锡、苏州、宁波等苏南浙北城市,迫使数以万计的苏南、浙北难民进入上海租界避难。

人们纷纷迁居租界,致使租界的人口急剧增加,住房问题日益突出。

租界为接纳难民,动员商人投资住宅建设。

为了充分利用土地,设计师将欧洲的联立式住宅和中国传统的三合院、四合院相结合,创造出这种中西合璧的新样式建筑――石库门里弄住宅。

在思南路周边地区建造于1918年的老渔阳里和新渔阳里可以说是典型的早期石库门里弄建筑”。

弄堂是上海特有的近代民居建筑样式上海人在建筑理念和形式上,不拘于传统形式,设计以“实用”为最高的原则,在“小巧玲珑”石库门里弄建筑中透露出上海人特有的精明,所谓“在螺丝壳里做道场”就是这种精明的注脚。

而上海人,严格地说以江浙移民为主的人群,由于长期生活在殖民地的环境当中,其接受外来文化能力迅速增强长,而石库门样式的建筑群更便于居民的交流,各种文化和生活习俗在这里碰撞、交流,最终融合,并逐渐形成独有的石库门文化。

上海的弄堂是由上百个一排排紧密联体而立的石库门单元组成的庞大房屋群体。

“里”指的是居民聚集的地方,“弄”指的是建筑物间夹缝通道,里弄是由相连小弄组成的住宅群。

华北地区称胡同,上海则称之为“弄堂”。

“弄堂”原作“弄唐”,“唐”在古代是庭中通道之意,“堂”原本是对房间的称谓,如"前为堂,后为室",在近现代汉语中,“弄堂”取代了“弄唐”,成为上海人对里弄的称呼。

而在弄堂口上方总有一座标志坊(标志坊是牌坊类的一种,如泰安里,上方刻有建造年份,如1931),作为弄堂空间段落的分隔和标致之用。

老式的里弄大都有过街楼,即在弄堂口处二排房屋之间的“空中楼阁”。

过街楼大部分是二层,少数三层,用作居室,底层腾空,供弄堂内人车通行。

怡如里,建于三十年代,狭窄的石板路两旁有一排排三层高土木结构的石库门楼房,在那幽暗的木窗里时不时地横出几根凉衣杆,仿佛空中挂满了彩旗。

上海最有名的29条弄堂 你去过几个

上海最有名的29条弄堂 你去过几个

上海最有名的29条弄堂你去过几个?1 淮海坊最规整的里弄淮海坊原名霞飞坊,位于淮海中路927弄,1924年由教会普爱堂投资建造,占地面积为17333平方米,共有3层砖木结构房屋199幢。

属于典型的新式里弄建筑。

建筑群总体布局规整,总弄和之弄结构明确,样式和规格统一。

大面积整齐的双坡屋面和统一的清水红砖墙面形成建筑群整体特色。

2 新华别墅最异域的里弄新华别墅由两条呈U形的里弄互相联通,分别位于新华路211弄和329弄。

几十年前,弄堂里的一些住宅曾做过西班牙、葡萄牙、英国、瑞典等国的驻沪领事馆,也由此居住着许多国家的外侨,新华别墅因此被称为“外国弄堂”。

3 老城厢最原味的里弄人们常说,迷宫般的老城厢是上海的灵魂,是这座城市沧桑兴衰的缩影。

它是近代上海的发源地,是申城的“根”,是上海作为一座大都市的起点和基石。

4 梅泉别墅最温馨的里弄梅泉别墅位于新华路593弄,1933年,由我国第一代建筑师奚福泉设计,由房地产商吴其达投资,在此修建二层砖木结构花园洋房20幢。

梅泉别墅藏身于茂密梧桐树荫下的窄窄的马路,安静而优雅。

5 田子坊最热闹的里弄田子坊位于泰康路210弄,“田子坊”是画家黄永玉给这条弄堂起的雅号,取中国古代画家“田子方”的谐音。

随着著名画家陈逸飞、尔冬强、王劼音、王家俊、李守白等艺术家和一些工艺品商店先后入驻泰康路,使原来默默无闻的小街渐渐吹起了艺术之风。

6 大陆新村最融合的里弄大陆新村,是上海20年代建造的新式里弄房屋,位于虹口区山阴路。

它保持了里弄石库门的形式,但有很大改进,比新式石库门有了更多的变化,成为介于新式石库门住房与新式里弄房屋之间的一种房型,融合了两者的特点,同时模仿西式住宅,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大文豪鲁迅、郭沫若都曾入住于此,如今的大陆新村仍是山阴路上一道美丽的风景。

7 愚园路749弄最神秘的里弄这条弄堂由三幢“神秘别墅”构成。

从外面看,轻易发现不了。

一个小小的弄口,不经意间也许就走过去了。

上海里弄住宅分析演示教学

上海里弄住宅分析演示教学

公寓里弄
陕南村(原名亚尔培公寓)
陕南村建造于1925年,是西班牙式建筑风格。位于陕西南路和复兴中路转角 处,地形不规则。采用点状错列式布局,使每幢建筑的室内通风采光良好。
总平面 :自由式 或行列式与街道关系:退接式界定
典型的公寓弄堂:景林
庐、克莱门公寓、陕南






极具“公寓”特色,如楼梯和

用,每层住若干户,每户一般有卧

室、客厅、厨房、卫生间、阳台等

公寓里弄
形态特点:一般公寓弄堂为三至四层民居,一梯两户或三户。它仍具 有弄堂的特色,为联排式。整幢公寓像一条条弄堂住宅的支弄叠架在 一层层楼面上。外观形式有西班牙式、英国式、法国式等多种。
老式石库门里弄
早期石库门大都建在商业中心地段,使用功能与商 业是分不开的。
因区境是商贸、金融、文化中 心,沿街房屋不敷应用,许多 钱庄、商行、字号、工厂、文 化娱乐场所、学校以及服务行 业等也开设在石库门房屋内。
解放前兴仁里开设的钱庄
沿街的石库门为商店,每一 地块又至少开设一二处朝向 马路的出入口,总通道叫总 弄,两地对称排列整齐划一 的石库门,两排石库门之间 称支弄,与总弄相通。
平面空间形式:自由式平面的布置完 全依照功能、造型来确定,常由多个 长方形穿插而成。部分房间采用半圆 形、多边形或者其他各种形状。
典型的花园弄堂:懿园、凡尔登 花园、上方花园、新康花园
上方花园
公寓里弄
出现:1937年,抗战爆发,市区人口急剧增加,居住出 现了两极分化。白领阶层需要更优雅而实惠的居住区。 于是出现了公寓式弄堂。
老式石库门里弄
石库门里弄住宅是在里弄木板房基础上改建而成。这种住宅的正面大门一般采用花岗石或 宁波红石(砂岩)作门框,配上两扇黑漆厚木大门,一副铜环或铁环,门宽约1.4米,门 高约2.8米,门头用石发券,上砌三角形、长方形或半圆形凹凸花纹。

关于上海市联接式里弄住宅各类称谓的诠释

关于上海市联接式里弄住宅各类称谓的诠释
主弄(图 1)是里弄内的公共交 通要道,一般布置在里弄内用地的中 央或其它交通流量繁忙的位置。主弄 与弄外街道的相交点是里弄的出入 口,一般设有铁栅门,两旁有门柱, 有的上方还有过街楼。弄内主出入口 门头一般设有弄名标志,并配有一些
图 1 新式里弄房屋的主弄
水泥砂浆的装饰线条或花饰。 次弄(图 2)较主弄相对狭窄,
■ 周 俊 ZHOU Jun
摘 要:里弄住宅在上海市居住类房屋中占有很大比例,其中的联接式住宅外观看似简单,但实际上类型多样。文章对联 接式里弄住宅的各种分类进行解释,通过对新里和旧里建筑式样、建筑单元的分析比较,厘清新里与旧里的区别,有助于 今后更加准确有效地对其开展保护和管理工作,可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里弄住宅;联接式;旧式里弄;新式里弄;石库门
2022.2/ 住宅科技 51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保护与利用
PROTECTION住宅各类称谓的诠释
一 套” 大 卫 生 和“ 二 件 一 套” 小 卫 生)。一般情况下,底层设小卫生 1 套(台盆及冲水马桶),供访客或工 友使用,也有的在后天井内,加设 1 只马桶,专供工友使用;二楼设大卫 生 1 套(台盆、抽水马桶、浴缸), 供主人使用;三楼设小卫生 1 套。此 外,少数标准较低的新式里弄民居没 有 大 卫 生 间, 只 在 底 层 设 1 套 小 卫 生。 4.3 平面布局
里弄住宅的门牌号码是由公安部 门按各建筑单元订立的,通常为 1 个 建筑单元 1 个门牌号;单元的后门不 论多少,概不单独计数。门牌号的排 列方法为:由主弄的入口开始计算, 分 左 右 排 列, 靠 近 入 口 处 的 数 字 最 小,弄左为单号,弄右为双号;若主 弄两端为 2 条街道或者一处里弄有几 个出入口,民居的门牌只按开始的序 号编排,无需对靠近另一个进出口的 民居另起编排;若主弄在一侧时,编 号不再分左单右双,按数字顺序排列 即可。另外,沿街的店铺或民居大门 面向街道的,均按街道门牌排列;通 向街道的里弄也与店铺及沿街大门一 样,按街道门牌数字排列,如“100 弄”即是指街道的门牌数,也是弄堂

一条霞飞坊,半部民国史

一条霞飞坊,半部民国史

一条霞飞坊,半部民国史淮海中路927弄的淮海坊建于1924年,由教会普爱堂投资建造,初名“霞飞坊”,因霞飞路而得名。

1949年后改名“淮海坊”。

其正式的弄堂口开在淮海路上。

老地图上的淮海坊现在淮海中路的淮海坊入口淮海坊属新式里弄,里弄宽阔,取消了石库门,围墙降低到2.5米,改用铸铁大门,天井也缩小了。

由于地形狭长,总平面布置采用行列式,特别是将30个单元拼接在一起,在上海里弄住宅中也是不多见的。

建筑式样上摆脱了石库门的模式,仿法国式住宅,安装钢窗。

平面上布置壁炉烟道和抽水马桶间,厨房内安装煤气。

该里弄地段闹中取静,建成后房屋出租率很高淮海坊的弄堂是很正气的那种,一排排红砖墙的房子分隔出一条条子弄堂,红砖墙有点剥落了,但如此倒显示出它经历岁月沧桑后的从容,像一个迟暮美人,红颜已逝风韵犹存。

一排排房子顶上有一管管小烟囱,当然于今是摆设,房子里的壁炉一般早已废弃,夕阳西下的时候,太阳就好象挂在烟囱上,从弄堂口望去,是都市里难得一见的壮观。

淮海坊一个门牌号一幢楼,为三层。

以前,住户通常是整楼租住的,邻居阿姨说那时可要拿金条作租金的。

现在当然已非昔时,一幢房子一般得住三家,有的还更多些。

底楼有较大一间厨房,一般为全楼合用,但如今有的人家已合理安排,各自煤卫独用了;三楼上去尚有一晒台,原则上公用,也有仅三楼一家用的。

当年住淮海坊的基本算是殷实人家,一般是医师、建筑师、银行职员等,也有做生意的。

共有3层砖木结构楼房199幢,居民约2000人。

典型的新式里弄建筑,屋面统一的小烟囱和清水红砖墙面形成建筑群整体特色,颇为壮观。

上海的近、现代名人,大都喜爱在两条马路上居住,一是思南路,二是南昌路。

淮海坊位于淮海中路与南昌路之间,东边是茂名南路,西边是陕西南路,正是一处当年文化、思想界名人聚居的地方。

很多人喜欢从淮海坊的南端,也就是南昌路茂名南路进入,穿过坊间。

这些人或是悠闲,或是匆匆,但当他们第一次在不经意间抬头,发现自己经过的正是某位大人物的旧居时,总会慢下脚步打量一番,原来,这幢不起眼的老房子里,居然藏着一段影响了整个中华大地的历史。

老上海名宅资料

老上海名宅资料

老上海名宅资料巨鹿路675号刘吉生住宅:建于1931年,加4层,砖混结构,建筑面积为1666.5m*m,原系上海著名企业家刘吉生宅邸,现为上海市作家协会所在地。

该建筑为文艺复兴时代古典式花园住宅,由著名建筑师匈牙利籍邬达克设计,陶馥记老板陶桂林施工营造。

按照希腊神话中的爱神丘比特和普绪赫的故事设计的。

带爱奥尼克柱式门廊。

陕西南路30号马勒住宅:建于1936年,3层混合结构,基地面积为5269平方米,。

1930年马勒买进,请华盖建筑事务所按其女儿梦境设计的私人豪宅,现为衡山集团马勒宾馆。

建筑造型为北欧建筑风格。

陕西北路457号何东住宅:建于1928年,住宅占地17亩,面积近1000平方米,原为英国商贾何东住宅,现为上海辞书出版社所在地。

仿英国文艺复兴时代流行于欧洲17世纪的建筑风格。

它在理论上以新兴资产阶级的文艺复兴思想为基础,造型上排斥象征神权至上的歌特建筑风格,提倡复兴古罗马时期的建筑形式。

有爱奥尼克柱式。

建国西路365弄福履新村:占地5147平方米,1934年有姓章的业主在这里建造14幢2层砖木结构住宅,建筑面积工共3520平方米。

为西班牙建筑风格。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1937年出生在这里建国西路388号陈氏住宅:建于1928年,层高2层,建筑面积约350平方米,原主人系沈姓商贾,在台湾经营糖业生意,现在房主陈氏。

建筑是一幢欧洲独立式花园住宅。

比较有代表的是南昌路法国总会、东平路9号“爱庐”、太原路上太原宾馆。

汾阳路45号丁贵堂住宅:建于1932年,为3层砖木结构,占地面积为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 236平方米,原系海关税务司官邸,后来由海关副总税务丁贵堂居住。

现在为海关转科学校办公楼。

此楼是上海近代西班牙住宅建筑的典范。

汾阳路150号白崇禧住宅:建于1930年,为2层混合结构,原系法商私宅,上世纪40年代曾做过白崇禧在上海的住宅,现在为上海越剧院的越友酒家,这座建筑为法国文艺复兴时期风格。

上海历史风貌保护区里弄修缮及内部功能提升施工技术

上海历史风貌保护区里弄修缮及内部功能提升施工技术

上海历史风貌保护区里弄修缮及内部功能提升施工技术摘要:里弄建筑是上海海派建筑文化的特征之一,要把里弄建筑保护、传承下来的同时,也要改善提高里弄居民的生活条件。

“黄浦区8号街坊(一期)房屋修缮改造内部整体改造试点项目”作为黄浦区以“留改拆并举,以保留保护为主”的城市更新理念为操作模式的试点项目,结合地区风貌保护的要求实施改造,研究形成涵盖重点特色部位保护修缮技术、基础加固施工技术、保留外墙保护加固施工技术、木楼板置换施工技术、屋面置换施工技术、清水墙修复施工技术等一体化里弄建筑综合改造关键施工技术,在保留里弄的历史风貌、保护里弄建筑脉络的前提下,部分保护,部分更新的方式,以提高住宅的整体性能,同时保证新功能的使用,同时保存历史记忆,延续发展。

关键词:承兴里;里弄房屋综合改造;历史文化风貌保留传承;结构加固;11背景里弄建筑是城市遗留下来的建筑文化,上海从上世纪四十年代基本停止建设里弄建筑,再到现在的旧城区更新改造工程,里弄建筑有的消失在机械拆除、爆破拆除中,有的依然屹立在上海各式弄堂里。

作为上海近代海派建筑文化的特征之一,里弄建筑是上海人不能遗忘的建筑瑰宝,是上海海派建筑发展过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阶段。

在21世纪上海城市建筑飞速发展的新时期,对里弄建筑绝不能因为难以满足现代人的生活品质要求和现代城市规划要求而对其“一拆了之”,我们必须从保护和传承优秀上海海派建筑文化精神的角度,理性对待里弄建筑风貌的兴盛衰败。

现阶段,上海旧城更新改造工程已经经过20多个年头,仍处于旧城区更新改造工程探索、研究的阶段,如何正确对待和实践里弄建筑保护性改造工程,已经成为亟需研究的重大课题。

图1 上海里弄建筑风貌2项目概况黄浦区8号街坊(一期)房屋修缮改造内部整体改造试点项目位于黄河路281弄的承兴里内,承兴里始建于1934年,包括旧里和新里两部分,房屋基本以二层木立贴结构为主,内含夹层,总占地面积约为 12154 平方米。

老上海的一段生动回忆录

老上海的一段生动回忆录

老上海的一段生动回忆录----发生在周围的事情,逼真。

我老家住房是新式里弄房子,在旧法租界,新乐路陕西南路口,离淮海中路一箭之遥。

小时候每次和家人一起外出归来,总听到母亲对三轮车夫说,“到亚尔培路亨利路”,那时还没有陕西路新乐路之称。

更没“淮海路”的叫法,要荡马路就到“霞飞路”。

这真是黄金地段。

与我家相隔仅一条马路是那淑女般幽静雅致的迈尔西爱路,即茂名南路,那里有全国闻名的地标建筑:上海当时最高的摩天大楼,十三层楼的华愚公寓,锦江饭店,和十八层楼的格林文纳公寓,即茂名公寓。

乡下人和外地人站在楼前仰起脖子朝上看,头上的帽子往往掉在地上,还没看到顶层。

我家马路对面是花木扶疏的凡尔登花园,即画家丰子恺居住的长乐村,朝北到长乐路口是红房子西餐馆;朝南走几步是时季花店与祥生饭店,马路另一边是野味香餐馆。

新乐路口是怡和医院,即今天上海高教局所在,站在门口朝西眺望,可看到那天蓝色的巍峨的圆顶高耸入云,那是拉都路(襄阳南路)口的东正教圣母大堂,正对着襄阳公园。

怡和医院旁边的洋楼里住着民盟主席兼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沈钧儒,我和他的双胞胎孙子是幼儿园同学;再走过去一路上全是花园洋房。

新乐路也是名流富人云集的地方。

总之,周围地区大多是“好人家”,也就是后来“把颠倒了的历史再颠倒过来”时的“黑五类”。

历史本来就像烙饼那样颠过来倒过去的,反复无常,如古人所说,“人心曲曲弯弯水,世事重重叠叠山”。

“文革”抄家那会儿,这黄金地段更不含糊:“风景这边独好”。

但那是后话,按下不提。

相比之下,家父只是洋行职员,虽然收入颇丰,可跟资本家没法比。

所以我不像英文里所谓“嘴里衔着一把银匙出生”,充其量我仅衔着一把铜匙而已。

我生在旧社会,两年后即1949年,毫不夸张的说,“顺应历史潮流”,我跟着共产党跨进新中国。

我家姐弟四人。

我姐三岁时我哥出生,我哥三岁时我出生,我三岁时我弟出生,井然有序。

为此家父常向人夸耀:远在政府推行政策前他早已实行“计划生育”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上海的新式里弄住宅(附图)新式弄堂住宅是在新式石库门弄堂住宅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一种新类型,最早约出现在20年代中期。

新式弄堂的单元平面一般不再受单开间、双开间的限制,而是较自由地进行室内平面布置。

起居室、卧室、厨房和卫生间有了明确的功能区分。

一般都有较完善的卫生设备和厨房设备。

有的还安排了汽车间。

适用于小家庭居住。

与石库门弄堂相比,新式弄堂最明显的区别是每家入口处的石库门没有了,代之以铜铁栅栏门。

围墙高度被大大降低或用低矮栅栏代替,甚至干脆用绿篱隔断。

小天井有时被敞开或半敞开的绿化庭院所代替。

建筑形式更多地模仿西方式样而很少采用中国传统装饰。

新式弄堂一般为三层高,在采用砖墙承重的同时也大量采用钢筋混凝土构件。

钢窗已相当普及。

从总体布置上看,房屋的通风、朝向受到重视,故一般都是呈横向联立式。

弄道宽度增加了,一般多在5米以上,不仅考虑到私人小车的回车需要,也考虑到了消防通车的需要。

其代表建筑有20 年代的淮海中路尚贤坊,延安中路的四明村;30 年代的延安中路福明村,浙江中路的新德里,延安中路的慈惠南里。

空间品质城市精神——上海新式里弄民居文化分析王富臣莫天伟Spatial Characteristic and Urban Spirit——A Cultural Analysis of New-styled Linong Houses of Shanghai王富臣莫天伟Wang Fuchen Mo Tianwei摘要从新式里弄民居的历史沿革谈起,论述了新式里弄民居的空间组织特征和形态构成特点,分析了新式里弄民居空间形态的文化内涵及其对里弄空间形态构成的影响。

关键词新式里弄民居文化空间形态ABSTRACT Starting from analysis of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new-styled Linong houses,this paper points out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 and spatial feature of the new-styled Linong houses. Further discussion focuses on the cultural context of the new-styled Linong spatial structure and the influence on spatial structure of this cultural context. KEY WORDS new-styled Linong house,culture,spatial structure中图分类号TU-0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3959(2002)02-0019-03一引言有着百年历史的上海里弄,如一轮不停转动着的磨盘,以中国传统作底、西方文明为盘、时间作轴、经济为力,碾碎的是世俗,流出的是生活。

它穿过小巷,越过大街,渗透到这个城市的每个角落,孕育出了独特的都市人文景观。

弄堂是上海人对里弄的俗称,它的起源可追溯至19世纪中叶。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上海被辟为“通商口岸”。

由此,当时素有“江海之涌津,东南之都会”的上海,成为西方列强进入中国的东方门户、中国和西方接触的要冲。

两股力量的汇合,使上海自1843年开埠起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这近一个世纪,由“蕞尔小邑”一跃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商业城市。

在这段时间里,由于社会、文化、经济因素的综合作用,上海市民的居住方式以一种特殊的形态发展着。

它融合了东方文化的精神、西方文化的体制,自成一体,独立成章。

二历史沿革旧上海租界的圈立,使西方文化在中国有了登陆场。

随之而来的国内战乱,使西方文化在无意之中找到了为市民阶层所接受的突破口。

本以盈利为目的、专供向租界内华人出租的简易木板房屋,其用户迅速地扩大至到租界内躲避战乱的豪绅富族。

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容积率,这种简易房屋在总体布局上采用了当时欧洲流行的单元联排式,并取极富中国传统特色里坊的“里”为其名称,形成了后来上海里弄住宅的雏型。

这种以效率为主,空间局促、人性压抑的住屋形式从一开始就有不得已而“住”之的意味。

然而,强势文化的整合力,使其在以后的发展演变中,不但没有消失,反而成为市民阶层的居住时尚。

至1860年,以“里”为名的房屋已达8 740幢。

1870年后,这种简易木板房屋因易燃、不安全而被取缔,代之以一种新型的住宅——石库门里弄。

这种采用中国传统的“立帖式”木结构加砖墙承重方式建造起来的新式住宅,汲取江南传统二层楼三合院或四合院的空间布局特点,沿用原来木板房联排布局的方式,整合当时城市生活的功能要求,形成了具有鲜明形态特征和空间特点的居住建筑形式。

从此,它就逐步地融入到上海市民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其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作为生活的剧场,它上演着一幕幕人间悲喜剧,塑造了市民的文化品位,造就了城市的内在精神。

上海里弄在其百年多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早期石库门里弄、后期石库门里弄、新式里弄、花园里弄和公寓式里弄。

每一发展阶段都有与之相应的社会生活形态。

如果说是石库门里弄有着更多的传统文化因素的话,那么,新式里弄则更多地表现了西方文明对市民生活形态的影响。

三空间特征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西风日渐,崇尚西方文明的城市中产阶级对居住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

于是,在20世纪20年代出现了一批与之相适应的新式里弄民居(图1)。

新式里弄着眼于体现新的生活时尚,反映新的价值观念。

对居住环境的舒适性有了更高的要求。

良好的朝向、间距、通风、隔声等成为新式里弄空间布局的基本要求。

同时,在室内还力求配置方便生活的卫生设备和煤气炉灶,有的还附设有汽车库,极力反映城市中产阶级的生活状态和文化品位。

新式里弄脱胎于后期石库门里弄,继承了石库门民居的某些传统做法,如正屋与辅屋的层高差、封闭或开口的后天井等。

室内空间布局因新设备的引入有所变化,日照、朝向更趋合理。

最为显著的变化是曾经代表里弄民居特征的“石库门”这一形式被淘汰了,代之以铜铁栅栏门。

为争取良好的日照与通风,围墙高度被大大降低或用低矮栅栏代替,封闭的天井变成了开敞式的小花园。

建筑空间形态由封闭转向开放,并以整体的方式参与城市空间的塑造,形成了新的城市景观。

建筑形式以西洋装饰为主,很少采用中国传统形式(图2)。

新式里弄大多为3层,少数为2层,也有假3层、假4层的。

开间有单开间、间半式及两开间。

室内空间组织在原石库门里弄的基础上作了必要的调整,更注重卫生、日照与通风。

室外空间布局采用加大巷距和降低围墙的方法,既保证了底层房间有较长时间的日照和良好的通风,又使空间尺度与环境状况得以改善。

同时屋前的小花园作为民居与里弄之间的间隔,有利于减少干扰,求取安静。

也有不设小花园,而用提高底层窗台高度的方法来达到同样的目的。

新式里弄的小花园,成为其整体形态构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按其进深大小,它可分为三类。

一类是花园深度在2 m左右,位于底层屋前,多为水泥地面,用低矮的围墙、栏杆或篱笆与支弄分开。

其上放置一些花盆、盆景,住户可根据喜好,选择花种。

它们联立成排,绿意盎然,颇具生活情趣。

另一类是和石库门里弄天井深浅一样,也是水泥地面。

只是围墙较低,利于采光,便于种植。

但面积过小,仅置盆景而已。

还有一类,标准较高,进深较大,多达6 m,用金属栏杆或绿篱圈定。

除必要的路面外,还有一些裸土,其上可植花草树木,居住环境大为改善。

四文化分析文化有多种定义,在本文中文化被理解为“是历史上所创造的生存式样的系统,既包含显型式样又包含隐型式样;它具有为整个群体共享的倾向,或是在一定时期中为群体的特定部分所共享”[1]。

这里“系统”是指文化不仅有其内容而且有其结构这一事实。

显型文化寓于文字和事实所构成的规律之中,它可以被感知与描述。

隐型文化却是一种二级抽象,它更多地表现为给定系统中由整体的普遍性质所支配的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在文化的形成过程中,其“隐型式样”更具支配性。

即单元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是文化形成中的主要促成因素。

在人类建筑的历史中,建筑所表现出的外在形式、空间特征以及人对空间的使用方式等都是显性文化的构成部分,而它们之间所表现出的“关系”则作为一种“隐型式样”存在于文化的构成之中。

而这种“关系”恰恰就是建筑的本质所在。

也正是这种“关系”的动态特征,才使得作为建筑基本内容的空间形态不断地寻求与之相适应的契合点。

如果这种关系表现为相互适应,那么其空间形态的发展就表现为结构性创新。

扬弃了曾经是家居生活标记的石库门,而代之以能够体现某种时代精神、清新悦目、开放明快的小花园,是新式里弄区别于石库门里弄的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

应该说,石库门里弄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作为建筑艺术,其空间组织和建筑形态有着完整的艺术形象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家居生活的精神意义存在于其所创造的形态之中,而形态则是生活涵义作为意义存在的现实化表现。

而且,某些形式的形成总是以另一些形式的消亡为代价的。

变化了的生活方式总是要求与之相应的空间形式,从而引起空间形态的演变。

空间形态的变化又对生活方式起到引导作用,如此循环往复,构成了建筑发展历史的主旋律。

人类建造的历史反映了这样的规律:建造什么是社会价值的反映,而怎么建造则取决于当时的技术发展水平。

社会价值取向与技术进步共同构成了建筑发展的动力。

新式里弄的总体布局沿用了石库门里弄的空间组织方式,采取总弄与支弄相结合的方法,根据基地的地理位置、周围环境及形状、大小等因素统筹规划,合理布局。

建筑多为单元横向联排式,每排的侧面,也就是山墙一侧常设总弄,每排的前面设支弄,构成基本——“丁”字形里弄骨架(图3、4);随着用地的变化,相应组成“十”字形、“廿”字形、“井”字形、“口”字形、“田”字形等。

为了节约用地,弄宽尽可能小。

石库门里弄的总弄宽一般在4 m左右;支弄宽为2.5 m左右;新式里弄考虑到汽车通行的要求,总弄宽度为6 m左右,支弄宽度为3.5 m左右。

在使用功能上,总弄是供人、车来往的干道,支弄用于家庭与外部的联系。

由此,构成了里弄民居层次分明、组织有序的空间艺术特征:从街面到总弄、再到支弄、最后进入家庭,即由公共空间到半公共空间、再到半私有空间、最后到私有空间,层层推进,环环相扣。

空间序列的不间断性使其具有了“连续性”,即各个空间单元共存互动,相互间不可分割,从而构成整体。

加之整个里弄对外较为封闭,仅有总弄与街面相通。

这些为居民的认同感、归属感的形成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而在此过程中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里弄内部空间人性化的尺度。

这也是现代居住小区的设计难点,因为空间组织的基本原理较易实现,而空间尺度的把握以及与此相应的空间形态的组织,就需要很高的设计技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