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阳古民居景点导游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阳古民居景点导游词

河阳古民居景点:

六都→文翰公祠→廉让之间→虚竹公祠→气象钱→循规映月→答樵路(贞洁墙)→耕凿遗风→福昌寺→中峰山脚观景→答樵路返回路上→荷公特祠(古董工艺陈列馆)→义田公所遗址→陪嫁井→八士门→古树古墓→河阳古街→三朝巷→三院同春→圭二公祠(根雕陈列馆)→大宗祠→财神庙→公济桥。

。■旅游指南:河阳景区位于新建镇河阳村,景区距离缙云县城16公里,距离金丽温高速公路缙云出入口7公里。从县城出发,开车约20分钟就可到达。在缙云汽车站有直接到达新建镇河阳的班车。

概说:朋友们,欢迎大家光临千年古村河阳,进行一次历史文化之旅!河阳村位于缙云县新建镇西1.5公里,距仙都景区16公里。号称“烟灶八百,人口三千”,是个有着1100年历史的古村庄,河阳的水系、道路基本保持着元代村庄的设计特色,现有十大宗族庄园式古民居建筑群和十五座古祠堂,总计1500余间,乃是明清两代所建;河阳村民94%姓朱,山清水秀,民风古朴,至今依然是聚族而居,耕读传家,为江南极为罕见的古村落活化石,是我们穿过历史隧道探寻千年历史文化的理想去处。

朋友们,这条溪名叫新建溪,由西北向东南流,后入钱塘江,是河阳村的天然壕堑,对岸就是河阳村了!河阳古民居2000年2月被批准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并于2000年国庆正式对外开放旅游。大家看这门楼上的对联:“唐宋望族长留千古风范,明清庄园笑迎八方嘉宾”,各位就请跟随我走进河阳古民居,走进历史,走进昨天。

六都:朋友们,你们猜猜这座古民居题额“六都”是什么意思?根据清代道光年间《缙云县志》记载,河阳村属于景福乡六都,这个“都”就相当于现在的行政村,全县设29都,河阳村正排在第六位,所以题额“六都”。各位随我走进去看看。

“六都”是河阳典型的正院加两个偏院院落格局,这是正院,左右两边是偏院。河阳古民居有三种类型,“六都”是一种,偏院在正院后面的是一种,还有一种只有正院没有偏院,有点象北京的四合院。标准的院落是十八间,当然,房子越多越显示富有。六都是河阳村最大的十八间大院,走廊井字型,房间大,天井大,你们看连它的门槛都有两道,证明房屋主人的经济实力非常雄厚。

现在大家判断一下“六都”的大门朝哪个方向?没错,大门是朝向西南方向的,而且河阳所有的古民居正门基本上都是朝向西南方向。大家一定会感到奇怪,中国传统建筑大门都是朝南开,这里为什么不一样呢?这个问题我们后面再做解释。

文翰公祠:朋友们,我们脚下的这条鹅卵石路叫问渔路,这条潺潺流淌的小溪叫下轮坑,这些都还基本保持着元代建村时的设计特色。

我们现在来到了文翰公祠,这是为祭祀河阳朱氏祖先——清朝中叶朱文周、朱翰臣父子而建的。文翰公祠建于清嘉庆十八年(公元1803年),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太平军进驻河阳村,局部被拆毁,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重建。现在是全村朱姓大族进行春秋大祭的地方。占地面积780余平方米,座东北朝西南,

有房屋20余间,一进三开,有前厅、围廊、天井、后堂。现辟为河阳民俗陈列馆,它的特点是馆内古匾众多,是了解河阳历史文化的一把钥匙。

这两对桅杆高3丈6尺,是用老的鲁班尺量的,大约有10米高,柱头用锡或蜡作葫芦状封顶,下面的磉墩圆的要比方的高贵。这样的桅杆以前全村有30多对,谁家出了进士或举人,才有资格在门前树立一对,以示表彰,就好象现在发的锦旗、奖杯。

请大家向上看,门上匾额“义阳望族”是由清朝浙江学正朱珪题写的,大家再看中堂正中悬挂的匾额“亢濮大宗”,要了解这两块匾的含义,还要从河阳朱氏家史渊源说起。河阳朱氏祖先原籍山东濮阳,后迁徙到河南信阳地区,这两幅画像就是河阳朱氏始祖朱清源、朱清渊兄弟。唐朝末年,群雄四起,你争我夺,兄弟俩为避战乱来到了浙江杭州。当时这里属于吴越国,皇帝武肃王钱鏐听说朱清源学问渊博,口才出众,即聘他为掌书记,成为王宫主管。武肃王病故,天下大乱,哥哥朱清源劝告弟弟朱清渊要韬光养晦,先隐居起来,待天下形势明朗再说。于是武肃王死后第二年,朱清源携弟弟漫游括苍缙云,看这里山水秀丽,就择风水宝地而居,为使朱氏后代不忘祖宗之本,用河南信阳各一字而取名“河阳”,于是也就有了现在的河阳村。朱氏自河阳定居以来,已繁衍四十二代。一千多年来,他们崇尚礼教,耕读传家,重农经商,人才辈出,富甲一方,成为缙云望族,“义阳望族”、“亢濮大宗”“有女嫁河阳,赛过做娘娘”等的赞扬之辞。

河阳村还有个别名叫“一万穷”。“一万穷”这个村名是由一位和尚取的。相传他在该村向一位老妇人化缘时,那老妇人说:“师傅,我家有九口人吃饭,只有一万田,穷得很,人家比我都富得多……”那和尚回去后就跟人说:“河阳有一万田的人家还说自己穷,真是‘一万穷’村。”从此,“一万穷”村的名声就传开了。其实,老妇人说的一万田,是指一万把田(把,古代可作量词,一把即一握),相当于125亩田,这是解放初期划分阶级成份时,起码是个大地主了,说明河阳人是非常富有的。

这是河阳朱氏十七世祖朱竹友(公元1265——1334年),元末明初人,官长洲教谕,尊称竹友公。元朝中叶后,河阳一度人丁衰竭,朱竹友从新建回河阳续嗣,现今河阳村的朱氏子孙均为朱竹友的后代。他乐善好施,兴办教育,造宗祠,建“八士门”,规划村庄,大家看到的河阳村水系、道路基本格局就是他设计的。他使一个濒临衰败的河阳重新走上了兴旺发达的道路,其功德不可估量,其历史地位堪与始祖清源公相媲美,被称为河阳村的“中兴之祖”。

这位是朱竹友的孙子、十九世祖乡贤公朱维嘉,明初大儒,学识渊博,著有《素履文集》十卷,人称朱先生。洪武年间任国子监丞,历经十年,独立编修了《义阳朱氏家谱》,德高望重,其家族皇封“铁板秀才”一名,世代相袭。这位是二十四世祖圭二公朱榆,明代中叶人。这位是二十八世祖七如公朱元夏(公元1638——1698年),清初顺治康熙年间人,为人勤俭谦卑,力倡教育,七子中就有六子中了功名,是使河阳再次走向兴盛的关键人物。

正堂这三匾,分别书写“亚中大夫”、“中书舍人”、“嘉议大夫”,为河阳宋元时期“八进士”中三人之封号。“恪守家训”是清朝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嘉奖朱翰臣的。“杖朝明经”、“朝考举人”、“为国立功”三匾是民国年间褒奖同盟会革命志士的。“节孝”(光绪二十九年即公元1903年,朱玗有妻施氏)“节励松筠”(民国十六年即公元1927年,朱恒超妻吕氏)“瑶池冰雪”(民国十九年即公元1930年,朱性良妻吕氏)“节烈”(宣统三年即公元1911年,朱兰坡妻柯氏)“玉洁冰清”(光绪二十三年即公元1897年,朱维金妻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