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长制管理制度
河长制工作制度
河长制工作制度1. 简介河长制是一种环境管理制度,旨在保护和修复河流生态环境,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该制度通过建立河长制工作机制,实现河流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高效化。
本文将详细介绍河长制工作制度的目标、责任分工、工作流程和考核评估等内容。
2. 目标河长制工作制度的主要目标是保护和改善河流的生态环境,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具体目标包括:•提高河流水质,保护水资源;•修复和改善河流生态系统;•加强河岸管理,维护河流景观;•完善河流治理和水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提高公众对河流生态环境的认知和关注度。
3. 责任分工为了有效实施河长制工作制度,需要明确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责任分工:•中央政府:负责制定河长制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协调各级政府的工作;•省级政府:负责制定地方的河长制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地市级政府:负责实施河长制工作,设立河长办公室,组织协调相关部门的工作;•县级政府:负责实施河长制工作,建立河长制工作队伍,负责河流的日常管理和监督;•乡镇政府:负责组织居民参与河长制工作,宣传和培训相关知识。
4. 工作流程河长制工作制度按照以下流程进行:1.河长巡查:河长定期进行巡查,监测河流水质、水量和河岸情况。
巡查过程中应记录巡查时间、地点、问题和处理情况。
2.问题汇报:发现问题后,河长应及时汇报给所在政府部门,政府部门负责督促相关部门进行处理。
3.问题整改:相关部门收到问题汇报后,应及时组织人员进行调查和整改,确保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4.宣传教育:河长制工作中,应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众对河流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
可以通过组织讲座、培训班、宣传车等形式进行宣传教育。
5.建立档案:河长制工作中产生的相关档案应进行归档管理,以备后续查询和评估使用。
5. 考核评估为了确保河长制工作的有效推进,需要建立相应的考核评估机制:•考核内容:考核内容包括河长巡查情况、问题汇报和处理情况、宣传教育工作等。
•考核方式:采取定期考核和不定期督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定期考核主要通过定期报告和河长工作日志进行,不定期督查由相关部门负责组织。
河长管理制度
河长管理制度一、河长管理制度的形成河长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北宋的河道管理制度,当时官府设官员负责河道巡查、护理等工作。
而现代意义上的河长制度可以追溯到2003年,当时四川省在全国率先实行河长制度。
不久之后,全国各地纷纷效仿,陆续建立起了相关制度。
二、河长制度的特征河长制度的最大特征就是它凝聚了政府、社会、企业的力量。
政府通过设立河长机构,并认真履行监管职责;社会通过举报渎职的河长,找出治河问题的症结;企业通过合作与政府共同实施保护治理措施。
因此,河长制度作为一种组织机制,将政府与社会组织、企业无缝对接起来。
三、河长制度带来的效果河长制度在实践中取得了明显成效。
在涉水方面,责任到人的制度使细节问题得以细致处理,提升了河道的舒适性;在水资源方面,通过积极的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得到了更加安全的保障;在经济发展方面,河长制度的推出有效地降低了生产经营成本。
四、河长制度的实施意义1、助推产业兴旺。
河长制度的推出,有效治理了河道环境问题,增加了文化河湾景观,丰富了旅游资源,为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
2、提升生态环境。
通过河长制度的实施,河湾环境得到有效管理,水质提升,水体生态效应得到了较好的保障。
3、促进科技创新。
在实践过程中,推进河长制度的发展,不断提升监管水平、调查水资源状况与保护措施,提高了科技创新水平。
五、河长制度的推进现状河长制度的提出与实施得到了水利事业专家的认可与支持,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例如,现有的监管措施并不完善、责任意识不够强、没能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等。
因此,为了深入推进河长制度,必须进一步规范实施标准,明确责任人、职责与目标,形成持续健康的运转机制。
六、河长制度的未来展望未来,河长制度需要持续深入发展。
一方面,需要进一步提升监管水平,严格加强日常监督与抽查;另一方面,还要加大对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提高广大群众对河长制度的认识与支持。
结语河长制度的推出促进了水资源的有效管理与保护,同时也弥补了当地政策、法规等不足之处。
河长制规章制度建设
河长制规章制度建设一、总则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充分发挥河长制在水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加强河道治理和水质改善工作,完善河长制的规章制度建设,提高水体的水质和环境质量,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规章。
二、法律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4.《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三、河长制的基本内容1.河长的产生和组织2.河长的职责和权限3.河长的工作机制4.河长的监督和责任追究四、河长的产生和组织1.河长的产生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各级政府应当在辖区内设立河长,并指定人员担任河长职务。
2.河长的组织河长主要分为河道河长和湖泊湖长,河道河长主要负责河道管理和河道水质的监测,湖泊湖长主要负责湖泊管理和湖泊水质的保护。
五、河长的职责和权限1.河道河长的职责和权限(1)制定并组织实施河道管理方案,维护河道的清洁和疾病防护工作;(2)组织开展水质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河道水质问题;(3)协调解决河道管理中的矛盾和纠纷;(4)指导并监督河道管理的工作人员的工作;(5)参与并协调有关单位和公众参与河道管理的有关工作。
2.湖泊湖长的职责和权限(1)制定并组织实施湖泊管理方案,维护湖泊生态环境的稳定和协调发展;(2)开展湖泊水质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湖泊水质问题;(3)协调解决湖泊管理中的矛盾和纠纷;(4)指导并监督湖泊管理的工作人员的工作;(5)参与并协调有关单位和公众参与湖泊管理的有关工作。
六、河长的工作机制1.建立健全河长办公机构,明确工作职责和责任分工;2.建立河长工作室,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讨论工作要点和工作计划;3.建立河长档案,记录工作情况和工作成果,定期对工作进行评估。
七、河长的监督和责任追究1.定期对河长工作情况进行考核,对工作不力的河长进行约谈和督促改进;2.发现河长工作有违法违规行为的,及时进行查处和处理,严肃实施责任追究。
河长制其他工作制度
河长制是我国独创的一项水环境治理制度,通过明确各级河长的职责和任务,加强对河湖的管理和保护。
除了已经提到的河长会议制度、信息共享制度、信息报送制度、工作督察制度、考核制度和验收制度等,河长制还包括以下工作制度:一、河湖巡查制度河湖巡查制度是河长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河长应当定期对所负责的河湖进行巡查,了解河湖的生态环境、水资源保护、污染防治等方面的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河湖管理保护中的问题。
河长在巡查过程中,应当注意记录河湖的状况,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和分析,提出整改措施,并协调相关部门予以实施。
二、河湖污染防治制度河湖污染防治制度是保障河湖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
各级河长应当加强对河湖污染防治工作的领导,组织相关部门制定河湖污染防治方案,明确污染防治的目标、任务和措施。
河长还要督促相关部门落实污染防治措施,确保河湖水质达到规定标准。
对于河湖污染问题,河长应当及时协调相关部门进行处理,确保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三、河湖生态保护制度河湖生态保护制度是维护河湖生态环境的必要手段。
各级河长应当加强对河湖生态保护工作的领导,组织相关部门制定河湖生态保护方案,明确生态保护的目标、任务和措施。
河长还要督促相关部门落实生态保护措施,确保河湖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对于河湖生态问题,河长应当及时协调相关部门进行处理,确保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四、河湖长效管理机制河湖长效管理机制是保证河长制有效运行的关键。
各级河长应当建立健全河湖长效管理机制,明确河湖管理的责任主体、管理职责和管理制度。
河长还要加强对河湖管理工作的监督检查,确保管理措施得到落实。
对于河湖管理中的问题,河长应当及时协调相关部门进行处理,确保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五、河湖应急预案河湖应急预案是为应对河湖突发环境事件而制定的一系列措施。
各级河长应当组织相关部门制定河湖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响应的组织架构、应急措施和应急流程。
河长还要加强对应急预案的演练和培训,确保各级河长和相关人员能够熟练应对河湖突发环境事件。
河长制工作六项制度内容
河长制工作六项制度内容河长制是指将河流管理交予社会力量,强化河长的责任和权力,在全社会形成推动河流生态保护和治理的强大合力。
为了切实推行河长制,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机构都制定了相应的工作制度,其中,河长制工作六项制度是其中最为核心的一项。
一、责任制度。
河长制的责任制度是指明决策者、执行机构、管理机构以及各种责任人的责任和义务,实现职责的合理分配和履行。
对于河长制的落实,必须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责任体系,使责任人明确职责、井然有序地完成工作。
二、信息公开制度。
信息公开制度要求将河流保护、治理相关信息向公众公开,实现信息的公开透明化和信息流通化。
这样能够引导公众关注河流保护和治理,并且增强了政府的信息公开透明度,提高了政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三、治理规划制度。
治理规划制度从总体规划、分项规划开始,明确工作目标、项目内容、时间节点和经费投入等方方面面,这样可以实现治理工作的有序进行、提高工作效率。
四、宣传教育制度。
宣传教育制度是指要提高社会公众对河流生态保护和治理的认识,增强公众参与河流管理的意识和能力。
河流保护治理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工作,要想得到长期的发展和取得良好的治理效果,就必须要广泛动员和号召全社会人员参与,培育全民生态文明意识。
五、监督制度。
监督制度是指对河流保护和治理工作的监督和评估,对工作的成效和不足进行权威性评估,以便及时调整改进工作,达到预期目的。
监督制度的实施可实现治理过程的公开化和透明化,增强政府行政能力、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观念。
六、奖惩制度。
奖惩制度是指在河流治理过程中,根据工作目标达成情况,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等,对取得显著成效的单位、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同时对没有达到工作目标的单位、个人进行惩罚,以激励和引导河流保护和治理工作的积极性,提高治理效果。
以上六项制度是河长制的核心工作制度,通过它们的落实,能够在社会各个层面上实现对河流的全方位治理,提高治理效率和成效。
同时,河长制的实施也必须要得到全社会的积极配合和支持,在政府、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三个层面合力推进,才能实现河流生态保护和治理的良性循环。
河长制管理制度
河长制管理制度河长制是一项中国特色的水环境管理制度,旨在加强对江河湖泊的保护和治理。
本文将从河长制的背景、实施目标、基本原则和具体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河长制背景近年来,尽管我国在水环境遏制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法律的出台,但是由于水资源、土地利用等问题导致江河湖泊的污染和破坏情况依然较严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于2016年正式启动实施河长制。
二、河长制实施目标河长制的实施旨在推动中国水环境治理的改革,提高水资源的保护与管理水平。
具体来说,其主要目标包括:1. 加强对水环境的保护和管理,改善江河湖泊的水质和生态环境;2. 建立健全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3. 增强公众对水生态的认知和参与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水环境治理的良好氛围。
三、河长制基本原则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河长制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 政府主导:政府在河长制中担负主要责任,通过组织、监管和执法等手段来推动水环境的管理和保护;2. 区域管理:将水资源的管理划分为不同的区域,每个区域内设立一个河长,负责该区域内的水环境治理工作;3. 部门协作:各级政府部门需要加强沟通和协调,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水环境治理;4. 公众参与: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到水环境治理中,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四、河长制具体措施为了落实河长制,我国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1. 河长制设立:各级政府根据实际情况设立河长,明确其职责和权限;2. 河长责任:每个河长需制定详细的水环境保护和治理计划,并定期向公众和政府部门汇报工作进展;3. 河长协调:各级政府部门加强协作,定期召开会议,解决水环境治理中的问题;4. 公众参与:政府鼓励公众参与河长制的实施,通过开展宣传教育和志愿服务等活动,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五、河长制的成效河长制的实施以来,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效:1. 水质改善:通过各级河长的努力,江河湖泊的水质显著改善,水环境治理效果明显;2. 生态保护:河长制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通过禁渔区设立等措施,有效保护了水生物多样性;3. 公众参与:河长制的实施让公众更多地参与到水环境治理中,提高了公众对水环境的关注度和参与度。
镇河长制基本规章制度
镇河长制基本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镇河长制的实施,加强对镇河长工作的管理,提高基层治水能力,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本规章制度适用于各级镇河长单位和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
第三条镇河长制是指依托镇级政府组织实施的河流管理制度,具体包括河流保护、河流清淤、河流治理等工作。
第四条镇河长制的实施应坚持规范管理、科学施策、责任明确、协同推进的原则。
第五条镇河长应当按照法律法规和本规章制度要求,认真履行职责,维护河流生态环境,确保河流的安全运行。
第二章镇河长的职责和权利第六条镇河长应当加强对所辖区域河流的管理,具体职责包括但不限于:(一)制定河流管理规划,明确河流管理目标和措施;(二)加强对河流水质、水量等情况的监测和评估;(三)组织开展河流执法监督,查处违法行为;(四)协调解决河流管理中的矛盾和问题;(五)定期对河流进行巡查,及时发现并处理河流环境问题;(六)开展河流保护、河道清淤、河流治理等工作。
第七条镇河长有权要求相关单位和个人按照法律法规履行河流管理的义务。
第八条镇河长应当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和公众汇报河流管理情况,接受监督和检查。
第三章镇河长的任免和培训第九条镇河长的任免由镇级政府决定,任期为三年,届满后可续聘。
第十条镇河长应当具备相关水利、环保等专业知识和管理经验,经过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
第四章镇河长的奖惩制度第十一条镇河长履行职责不力,导致河流污染严重或者治理效果不理想的,将受到处理,直至撤职。
第十二条镇河长在河流管理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将给予奖励和表彰。
第五章法律责任第十三条镇河长违反法律法规,造成严重后果的,将依法承担刑事责任。
第十四条镇河长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以权谋私,损害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的,将受到行政处罚。
第六章附则第十五条本规章制度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原有不符合本规定的将予以废止。
第十六条对本规章制度的解释权属于镇级政府。
以上就是镇河长制基本规章制度的内容,希望广大镇河长工作者严格遵守,共同努力,维护河流良好的生态环境。
河长制规章制度范本
河长制规章制度范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深入开展河长制工作,切实加强对河流水质管理、沿岸环境保护和水生态修复工作的监督和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国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对河长制工作中的监管部门(单位)、河长、村(居)委会、村(居)民小组等在河长制工作中的职责、权利和义务做出规范。
第三条本规章制度所称的“河长”是指对河流沿线进行综合管理,督促采取措施保护河流水域环境、河道环境,防治水污染等问题负有直接责任的负责人。
第四条本规章制度所称的“村(居)河长”是指对村(居)附近的河流水域环境、河道环境的维护、管理负有直接责任的负责人。
第五条本规章制度所称的“河长制主体”包括监管部门(单位)、河长、村(居)委会、村(居)民小组等,共同协作,互相配合,推动河长制工作的开展。
第二章河长制的建立第六条监管部门(单位)应当依法依规成立河长制工作机构,明确河长制的组织架构、职责分工、工作制度,并将相关信息向社会公开。
第七条监管部门(单位)应当指定专职河长,强化其责任意识,加强对河流沿线环境的监督管理,并确保水质、水量、河道等环境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第八条监管部门(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河长制工作考核机制,对河长制主体的履职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对履职不力的单位和个人严格追责。
第三章河长制的实施第九条河长应当切实承担起对所管理的河流沿线环境的维护和管理责任,保障河流水域环境的良好状态。
第十条河长应当定期组织开展巡查工作,发现问题及时报告,督促解决,防止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
第十一条河长应当积极开展环境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引导社会公众共同参与保护河流环境的工作。
第十二条村(居)河长应当负责本村(居)附近河流水域环境的管理和维护工作,及时清理河道垃圾,防止河流水域环境的污染。
第四章河长制的监督和保障第十三条河长制主体应当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主动公开工作情况,接受舆论监督,保证河长制工作的透明度。
河长制管理制度
河长制管理制度一、概述河长制是指由地方政府指派或选聘的河长负责所辖河流的管理和保护工作的一种制度。
它以河流为管理单位,通过明确责任、加强监督和推动协调,实现河流环境的持续改善和保护。
二、河长制的背景1. 河流环境问题的严峻性: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河流环境遭受到了严重污染和破坏,水资源供应短缺等问题日益凸显。
2. 环保理念的提升: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河流生态修复与保护成为社会共识。
三、河长制的意义1. 强化责任意识:通过设立河长制,明确地方政府、部门和个人在河流管理中的责任,推动各方共同实施河流保护措施。
2. 提升管理效能:河长制整合了各个环保部门的职责,实现了协同作战,提高了河流管理的效能。
3. 加强公众参与:河长制鼓励公众参与河流管理,并通过沟通渠道使公众参与管理决策,增强了监督力度。
四、河长制的主要内容和职责1. 河流监管责任:河长负责所辖河流的日常监管工作,包括水质监测、河岸巡查等。
2. 河流维护和保护:河长负责组织河流的清淤、疏浚、生态修复等工作,并保护河流的水资源和生态环境。
3. 突发事件应对:河长制要求河长负责组织应对河流突发事件,并协调相关部门进行处置工作。
4. 宣传教育:河长负责组织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河流保护的意识和参与度。
5. 监督考核:相关政府机构对河长的工作进行监督和考核,以确保河长制的有效落实。
五、河长制的落地与挑战1. 落地难:由于地方政府职能和人员安排的限制,一些地区对河长制的推行存在困难。
2. 资金保障问题:河流管理涉及到一定的经济投入,如何保障河长制的资金需求是一个重要问题。
3. 制度创新:河长制的落地需要不断创新,与传统管理方式相融合,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六、成功案例1. 杭州市河长制管理制度:杭州市通过建立河长办公室和河长制度,有效提升了对钱塘江和运河等水域的管理水平。
2. 广东省珠江流域河长制:广东省在珠江流域推行河长制,通过有效的协调和治理,改善了珠江流域的水质状况。
镇河长制规章制度
镇河长制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对河流环境和水资源的保护,提高镇级河流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本规章制度适用于镇级河流(以下简称“镇河”)的管理工作,包括河流环境保护、水资源管理和河道治理等各项工作。
第三条镇河长制是指由镇政府委派负责镇河管理的专职人员担任镇河长,对镇河的保护、管理、治理工作进行全面负责、督导和协调的管理制度。
第四条镇河长应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熟悉有关法律法规和环境保护政策,能够有效协调镇级各部门、乡镇村委和社会各界的力量,推动镇河的管理工作。
第五条镇河长应当遵守党的纪律,执行国家法律法规,恪尽职守,保护水资源,改善河流环境,提高生态效益,维护社会稳定。
第二章镇河长的产生和管理第六条各镇政府应按照镇河长制规定,选派具备相关专业背景和管理经验的负责人员担任镇河长,经过镇政府任命,并报镇人民政府备案。
第七条镇级河流管理部门应当配备专门的管理人员,协助镇河长开展工作,依法履行镇级河流管理的职责。
第八条镇河长应当设置办公室,做好日常工作的组织和协调,定期召开工作会议,研究解决镇河管理中的重大问题。
第九条镇政府应当为镇河长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和保障,确保其顺利开展镇河管理工作。
第十条镇河长应当定期向镇政府汇报工作情况,接受镇政府的监督和指导。
第三章镇河管理工作第十一条镇河长在镇级河流管理工作中,应当根据镇河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工作方案和计划,明确工作目标和任务,分解责任,确保工作的落实。
第十二条镇河长应当加强与镇政府、镇级河流管理部门、乡镇村委和相关单位的沟通协调,形成合力,共同推进镇河管理工作。
第十三条镇河管理工作应当遵循“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保护为重”的原则,采取综合措施,加强河流生态环境的保护,改善水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防止水污染和水灾害发生。
第十四条镇河长应当组织对镇河的定期巡查和监测,及时发现和解决河流环境问题,确保河流的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河长制各类工作制度最全
河长制各类工作制度最全河长制工作制度是指依照河长制要求制定的各类规章制度,包括河长制运行管理制度、巡河制度、水资源保护管理制度、水污染防治制度、水生态修复制度、水环境督查制度等,下面就详细介绍一下河长制各类工作制度。
一、河长制运行管理制度河长制运行管理制度是指在河长制领域内规范河湖水资源管理、环保、防汛等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主要内容包括:1.河长制工作指导方针:明确河长制工作的目标、任务、指导思想、总体要求等内容。
2.河长管理组织机构:确定河长制管理机构的职责、权限、工作流程等,保障河长制的实施和推进。
3.河长制领域划定范围:明确河长制所管辖的河长区域范围,包括河流、湖泊、水库、渠道等各类水域。
4.河长制工作考核评价标准:制定河长制工作考核评价标准,包括工作完成情况、效益评价、社会反响等方面。
5.河长制工作制度宣传教育:定期组织培训、学习、交流活动,提高全体工作人员河长制工作理论素质和实践能力。
二、巡河制度巡河制度是指针对河长制中巡查巡河工作制订的规章制度,主要内容包括:1.巡河机制:制定巡河机制,确保全面、规范、有序的巡查巡河工作。
2.巡查对象:指定巡查对象,包括河流、湖泊、水库、渠道等各类水域和附近环境。
3.巡查时间和频率:确定巡查时间和频率,将巡查工作贯穿于全年和工作流程中。
4.巡查任务:制定巡查任务,主要包括水量、水质、生态环境监测、水利设施管理等方面。
5.巡查记录:建立巡查工作台账,及时记录巡查情况,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反馈和处理。
三、水资源保护管理制度水资源保护管理制度是指针对河长制中水资源保护工作制订的规章制度,主要内容包括:1.水资源保护宣传教育:定期组织水资源保护专题培训、知识讲座、宣传推广活动等,提高公众对水资源保护的意识。
2.水资源监测和评估:建立水资源监测和评估系统,对水资源的水量、水质等指标进行实时监测和评估。
3.水资源管护:采取管护措施,保持水资源的持续利用,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建立河长制度模板
河长制度模板一、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河流管理和保护,确保水资源安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河长制度是指在河流各级行政区域设立河长,负责对该河流的管理和保护工作,实现河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第三条河长制度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原则,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参与河流管理和保护的良好氛围。
第四条各级政府应当将河长制度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河长制度工作机构和责任体系,确保河长制度工作的落实。
二、河长设置与职责第五条河流各级行政区域应当设立河长。
河长分为国家级河长、省级河长、市级河长、县级河长和乡级河长。
第六条河长负责对该河流的管理和保护工作,主要职责包括:(一)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河流管理和保护的法律法规;(二)组织编制河流管理和保护规划,并组织实施;(三)协调解决河流管理和保护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四)监督河流管理和保护工作的实施,确保河流水质达到规定标准;(五)定期开展河流巡查,及时发现和处理违法行为;(六)组织河流管理和保护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
第七条各级河长办公室负责河长制度的日常工作,组织实施河长安排的工作,协调各相关部门共同推进河流管理和保护工作。
三、协作与监督第八条河长制度工作涉及多个部门,各级政府应当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加强协作,形成合力。
第九条各级政府应当建立健全河长制度工作考核制度,对河长制度工作的实施情况进行定期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对河长及相关部门工作评价的重要依据。
第十条鼓励公众参与河长制度工作,对河流管理和保护工作中的违法行为进行举报和监督。
四、激励与问责第十一条对在河长制度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的河长及相关部门,各级政府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十二条对未按照规定履行职责的河长及相关部门,应当依法追究责任。
五、附则第十三条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十四条本制度的解释权归各级政府。
河长制管理机制
河长制管理机制一、前言河长制是指各级政府依法设立河长,对本辖区内的水域实行统一管理、保护和治理的制度。
该制度的出现旨在解决我国水资源环境问题和水利管理体制问题,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二、河长制的背景1. 我国水资源状况严峻:我国地域广阔,但水资源总量有限,且分布不均。
同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水资源面临更大压力。
2. 水利管理体制存在问题:我国水利管理体制长期以来存在许多弊端,如职责不清、协调不力等问题。
这些问题导致了许多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方面的困难。
三、河长制的意义1. 统一管理:通过设立河长机构实现对本辖区内所有水域的统一管理。
2. 资源保护: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与治理,有效防止污染。
3. 环境改善: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
4. 促进协调:促进各级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与配合,解决水利管理体制方面的问题。
四、河长制的实施1. 设立河长机构:各级政府根据实际情况设立不同层级的河长机构,明确职责和权力。
2. 制定河长制工作计划:河长机构应制定具体的工作计划,包括水域治理、环境保护、水资源管理等方面。
3. 实施日常巡查:河长机构应组织人员对本辖区内水域进行巡查,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
4.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宣传教育,提高人民群众对水资源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的意识和参与度。
五、河长制管理机制1. 河长责任制:各级政府设立河长,明确其职责和权力,并严格落实到位。
2. 建立信息平台:建立信息化平台,便于各级政府部门之间信息共享与协调配合。
3. 完善法律法规: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各级政府部门在河长制方面的职责和权力。
4. 强化监督检查:加强对河长机构的监督和检查,确保其工作落实到位。
5.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对河长制的宣传教育,提高人民群众对该制度的认识和参与度。
六、河长制的优势1. 统一管理:通过设立河长机构实现对本辖区内所有水域的统一管理。
2. 资源保护: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与治理,有效防止污染。
河长制河长责任制度 [--镇河长制工作制度]
河长制河长责任制度[**镇河长制工作制度]**镇“河长制”工作制度为进一步深化“河长制”管理工作,强化河长管、治、保“三位一体”工作职责,巩固“河长制”工作成果,完善长效机制,持续改善全镇饮水质量,特制定**镇“河长制”工作制度。
一、“河长”巡查制度各级河长要加大对包干河道的巡查力度,监管河道污染情况。
镇级河长不少于每月1次,河段长不少于每月3次,河道巡查员、村级河长不少于每周1次,组级河段长要求每日一巡。
巡查的重点是河道截污纳管、日常保洁是否到位;工业企业、畜禽养殖、污水处理设施、服务行业企业等是否存在偷排、漏排及超标排放等环境违法行为,是否存在各类污水直排口、涉水违建(构)筑物、弃土弃渣、工业固废和危险废物等。
每次巡查要做好记录,发现问题及时妥善处理;特别是发现重大污染事故或污染隐患的,要第一时间报镇河长办公室。
二、“河长”信息公示制度结合治水村务公开,镇、村二级做好“河长制”管理工作情况公示。
做好“河长制”工作的新闻报道和信息报送。
在河流(段)岸上显要位置设立规范的“河长”公示牌,公示牌应包括河流名称、河道长度、河长姓名及职务、联系部门、管治保工作目标及任务、举报电话等信息,信息准确。
一旦人员调整,在3个工作日内务必将“河长”调整到位,“河长”明确后,在5个工作日内,将“河长”公示牌相关信息报镇河长办,由镇河长办更新到位。
三、投诉举报受理制度对各类投诉举报和媒体曝光事件,各级河(段)长和要认真记录、登记,及时交相关部门办理,并抓好跟踪落实和情况反馈,做到件件受理、事事回应。
整改结果经河长签字同意后,及时反馈给镇河长办。
对于一般问题,须在报道当日起3天内整改到位,并向镇河长办反馈处理结果;对于需要综合性治理、工作量较大的问题,须在报道当日起3天内提出整改方案并反馈,10天内整改到位或实质性实施整改计划和措施。
四、重点项目协调推进制度镇、村两级河(段)长、河道警长要按照明确工作责任、明确进度要求、明确考核办法、明确保障措施与加强督促检查的要求,牵头制定包干河道属地河段“一河一策”治理方案,协调推进河道污染整治,河道日常清淤、保洁、河道两侧违法搭建物拆除等工作。
河长制工作六项制度内容
河长制工作六项制度概述河长制是我国推行的一项水资源管理制度,旨在加强对河流的保护和管理,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为了确保河长制的有效实施,制定了六项制度,包括责任制度、考核制度、奖惩制度、投资保障制度、信息公开制度和监督制度。
一、责任制度1.1 河长职责河长是地方政府设立的河流管理工作机构的首要领导,具有全面责任和权限。
他们负责组织实施河流的保护、整治、管理工作,并向上级政府和公众负责。
河长需要履行以下职责:•负责制定本地区的河流管理方案、保护规划和整治计划;•组织实施河流的巡查、监测、协调和应急处理工作;•指导和监督沿河各级政府、单位和居民开展相关工作;•组织开展河流管理的培训和宣传工作;•接受上级政府的监督和考核。
1.2 河长责任追究河长对本地区的河流管理负有直接责任,如果发生河流环境问题,河长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
责任追究机制包括以下方面:•对于存在环境问题的河流,河长需提前制定整治计划并予以实施;•如果整治工作未能按计划完成或结果不理想,河长将接受整治工作的评估和考核;•对于河长整治工作不力的,将依法追究责任,包括警告、降级、甚至撤职。
二、考核制度2.1 考核指标为了确保河长制工作的顺利推进,需要建立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
这些指标应从各个方面评估河长的工作表现,包括:1.河流水质指标:如水体透明度、COD、氨氮等;2.河道景观指标:如水生植物覆盖率、水面塑造等;3.河流生态功能恢复指标:如鱼类和水生动物种群数量、物种多样性等;4.河流整治进展指标:如河岸修复、垃圾清理等;5.河流管理效能指标:如投入资金、组织力度等。
2.2 考核程序为了保证考核的公正公平,需要建立科学的考核程序。
程序包括以下环节:1.考核指标的确定和发布;2.考核数据的收集和统计;3.考核结果的公布和反馈;4.考核结果的使用和处置。
三、奖惩制度3.1 奖励机制为了鼓励河长积极履行职责,需要建立奖励机制。
奖励可分为经济奖励和荣誉奖励两种形式。
河长制管理制度
河长制管理制度
河长制是一种河流管理制度,旨在加强对河流的保护和管理。
其主要内容包括设立河长和建立河长制工作机构。
1. 设立河长:河长是一个具有责任和权力的管理者,负责对特定河流的管理工作。
河长可以是地方政府官员、环保部门工作人员或其他专业人士。
他们必须具备相关的水利知识和管理能力。
2. 建立河长制工作机构:为了保证河长制的正常运行,需要建立相应的工作机构。
这些机构由各级政府负责设立,并可配备相关人员,用于执行河长制度下的各项任务。
3. 职责和权力:河长制的职责和权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河道巡查:河长负责定期巡查河流,观察河道情况,及时
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 河长办公室:河长制工作机构设立河长办公室,负责协调、统筹和组织实施河长制的工作。
- 河流治理和保护:河长负责组织和实施河流的治理和保护
工作,包括水资源管理、水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等。
- 调查和处理违法行为:河长有权调查和处理涉及河道违法
行为,惩罚破坏河流环境的行为。
- 河流宣传和教育:河长负责组织开展相关的宣传和教育活动,增强公众对河流保护的认知和意识。
4. 河长制运行机制:河长制通过建立一套规范、高效的运行机制,实现对河流的全程管理。
包括定期召开河长会议、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和目标、实施考核评估等。
河长制管理制度旨在加强对河流的管理和保护,保障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它也要求相关部门和公众共同参与,形成一种全社会共同治理的格局。
河长工作制度范本
河长工作制度范本河长制度范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对河流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管理,推动河办管理工作有力开展,提高河流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实效性,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河长是指按照职责划分,负责管理区域内河流水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利用、水域整治的行政区域政府、乡镇人民政府或相关管理单位的领导机关和领导成员。
第三条河长制度实行河长办公室全职负责、领导亲自抓和部门协同作业的工作机制。
第四条河长单位对被托管的水域负有终身责任,不得挪用、浪费、私分水域资源。
第五条本制度所称河长管理范围包括水面、水底、水生态环境。
第二章权责分工第六条河长的主要职责包括:(一)制定河流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规划,并组织实施;(二)制定河流重要水环境保护和治理工程,并组织实施;(三)监督河流水环境质量,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整顿;(四)主持组织制定河流水域资源合理利用政策措施;(五)协调解决河流水域生态环境保护中的相关争议;(六)监督被托管水域的污染源,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整顿;(七)负责组织建立完善河流水域信息管理系统,并向社会公布信息;(八)完善河流水域监测设施,及时掌握河流水环境质量动态;(九)指导和协调相关行业部门,配合河办工作,履行好河流管理职责;(十)组织开展河流水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等工作。
第七条河长单位应当按照职责分工,合理配置河长,明确河长个人或河长办要负责的区域。
第八条河长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河长工作机制,确保河长有必要的财力、人力支持,并确保河长有权对存在问题的单位或个人进行约谈、调查。
第九条河长个人或河长办应当对河长管理区域内的河流生态环境进行日常巡查,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并协调解决。
第十条河长单位应当通过定期召开管理会议、调研论证等方式,研究解决涉及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大问题。
第三章河长管理机构第十一条河长办公室由河长单位或地方政府设立,负责具体落实河长制度的执行工作。
第十二条河长办公室按照工作需要设置综合执法、监测评估、宣传教育、投诉处理和巡查检查等职能部门。
河长制管理制度
河长制管理制度近年来,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逐渐增强,河流治理工作已经成为全民关注的话题。
作为一个水资源比较匮乏的国家,中国的河流不仅遭受着污染、过度开发等一系列问题的困扰,更面临着生态系统破坏等更加严重的后果。
为此,河长制管理制度应运而生,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什么是河长制?顾名思义,河长制是一种河流管理制度。
它的目的是通过建立河长制框架,使河流的管理和保护工作得到强化和落实。
同时,该制度还将责任逐级落实,从而引导各级政府和社会机构加强河流管理工作,确保河流生态环境的良好状态。
如何推行河长制?推行河长制离不开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2013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环境保护领域改革的意见》。
该文件要求,各级政府要建立完善的河长制管理体系,健全责任落实机制,加强对河流的保护和治理。
自此,各地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河长制的配套政策。
建立河长制管理框架河长制的具体实施需要建立起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开透明、法制约束的管理框架。
这个框架可以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一、建立区域协作机制在建立河长制前,应考虑到该制度所涉及的范围、类别、流域划分等问题。
在相关政府部门的引导下,应将河流划分为管理区域,同时建立相关的协作机制。
二、确定职责分工通过河长单位、责任人设置以及职责分工的方式来为河流的治理和保护工作明确责任。
例如,县级政府、河长办公室、乡镇政府、村委会等多种形式的责任层级,使各级责任部门之间的工作有明确的划分和职责分工。
三、建立管理制度建立一套行之有效、可操作性强的工作标准,使得各个职责部门在参与河流保护工作的过程中能够采用统一的工作方式和技术方法,达到协调、配合的效果。
四、完善信息管理和交流机制一套完善的信息管理机制,能够在河流保护工作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这包括监测、评估和报告三大环节。
在河长制中,需要建立起一套信息共享和沟通的平台,监督和传递跨部门的信息,并且面向公众开放。
各地推行河长制的成效如今,河长制在我国的推行已经逐渐取得一定的成效。
河长制管理机制
河长制管理机制河长制,是指由政府聘请一位或数位“河长”人员,负责所辖河流的维护管理工作,通过实行全方位、全过程式的河流管理方式,保障河流环境卫生、水质安全和生态环境保护。
河长制在中国自古就有应用,和现代河长制管理机制是具有不同的历史背景和实现方式。
现代河长制管理机制的实施,源于当代中国环境治理的需要和优势,它做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成为中国环境治理的一大特色,同时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河长制管理机制的详细内容。
一、河长制的基本内容河长制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政府要根据河流的长度、宽度、生态环境及流域变化等因素,划分河长所辖的河流范围。
2.河长负责河流环境卫生、水质安全、生态环境保护、决策和管理工作,要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
3.河长要积极建立河流巡查制度,开展日常巡查和定期检查工作,并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4.河长要建立河流管理信息系统,对河流的信息进行管理和维护。
5.河长要建立河流档案管理制度,将河流的历史和现状加以记录和整理,建立有关河流的历史文献和资料。
6.河长要建立河流监测网络,对河流进行实时监测,掌握河流的水质和生态环境变化情况。
7.进行河道环境整治,采取措施保护、修复河岸、河口、濒临江的动植物资源。
二、河长制管理机制的实施河长制管理机制的实施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政府领导和协作机制的建立河长制的实施是政府行政管理和事业单位、社会力量的合作,需要政府各级领导和协作机制的建立。
要全面落实河流水资源的“一河一策”管理模式,根据流域特点分水区、划分河长,建立支持河长制工作的设施和资源,如河流巡查器械和信息系统平台等。
2.河流环境卫生整治河流环境卫生整治是河长制的重点内容之一。
河长需要采用全面治理的措施,坚持长效管理,保持巡检机制,建立岗位责任制,促进环境管理的常态化、规范化。
要对各类悬浮物、垃圾、污水等问题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提高管理效果,确保环境质量的改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河长制管理制度
为切实改善我辖区水环境质量,实现“青山绿水”和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乡目标,在不断加大治理工程投入的同时,也需要有健全有效的水环境保护管理制度作为工作保障,根据《河长制管理工作制度》要求,结合我乡实际,现制定《乡河长制管理工作制度》,具体内容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精神,按照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要求,推进绿色发展,通过抓责任到人、措施到位,切实改善全乡河道水环境质量,加快推进河道整治力度,为全乡社会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为群众创造出更加宜居的生活环境。
二、目标任务
(一)认真落实全乡河道“河长制”管理制度。
(二)年底前全乡70%水环境功能区达到标准要求。
(三)辖区河道做到“水质达标、河面清洁、河岸绿化”。
(四)建立辖区河道长效管理机制。
三、工作范围
*****河、****河
四、工作要求
(一)建立河道管理责任体系。
按照“以块为主、属地负责”的管理责任体系,对全乡河道落实河长制管理,乡人民政
府为河长制管理责任单位,由乡党委书记担任总河长,乡领导担任乡河长。
严格落实“谁分管、谁负责”的管理工作责任制,各河长制管理责任单位要认真履行相关的河道管理职责,加强相互间的沟通、支持和配合,积极主动协调上及河道管理相关职能部门,形成工作合力,切实保证河道的管理人(河长)、责任人、责任单位、管理制度“四落实”。
(二)明确河道管理责任内容。
河道管理的主要责任内容:一是保证辖区河流水环境质量达到功能区标准要求;二是做好河道的疏通整治;三是加强河岸的卫生保洁;四是开展沿河道两岸餐饮业以及屠宰、养殖行业的整治;五是规范整治河道两侧非雨水排污口,做到全收集、全处理;六是加大河道两侧的生态绿化,改善生态环境。
(三)形成全社会参与河道管理的工作合力。
一是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的导向作用。
对河道管理及整治工作开展重点宣传,推广经验,树立典型。
对群众不满意,工作推进慢,措施不得力的单位要进行曝光。
二是充分发动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
在辖区“河长制”督查考核中,注重向河道所在地人民
群众了解情况,让人民群众参与河道河长制工作测评,以人民群众满意程度作为检验河道管理工作乘此奥的重要衡量
标准。
三是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参与作用。
通过多举措、多形式、多层面的宣传发动,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参
与河长制管理,在河道管理和保护中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
五、为进一步明确责任,切实落实河长制,对河道管理的职责分工如下:
(一)保证辖区河流水环境质量达到功能区标准要求。
责任单位:乡河长办
(二)做好河道的疏通整治。
责任单位:乡水管站
(三)加强河岸的卫生保洁。
责任单位:乡清洁办
(四)开展沿河道两岸餐饮业以及屠宰、养殖行业的整治。
责任单位:市场管理分局及兽医站
(五)规范整治河道两侧非雨水排污口,做到全收集、全处理。
责任单位:乡村规所
(六)加大河道两侧的生态绿化,改善生态环境。
责任单位:乡林管站
六、考核制度
(一)考核工作机制。
乡政府组织对相关责任部门河道河长制落实及执行情况进行考核。
考核结果同时纳入政府对责任部门年度目标考核、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目标考核。
(二)考核内容及标准。
以建立河道管理机制,提升管理成效,实现长效管理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环境监测数据、落实“河长制”工作、河道疏通整治、管理及排污口封堵等等为考核标准,围绕“水质达标、二面清洁、河岸绿化”的要求,重点考核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加强组织领导,认真落实河长制。
由村委主要领导担任河长,成立长期管理工作组织,明确工作计划、整治方案和长效管理措施,由河长负总责,建立并落实“以块为主、属地负责” 的工作责任制,辖区内每一条河有专职责任人,并建立相应的工作台帐。
2.加强管理,落实措施,确保完成各项河道管理任务。
通过实施辖区河道垃圾清运、排污口封堵、工业企业污染治理、卫生保洁、生态绿化、拆除违章搭建等工作,改善辖区河道水环境质量及周边生态环境。
3.加强河道管理宣传。
各责任单位应加大对河道管理工作的宣传力度,即使通报实施河道疏通、排污口整治、水环境质量和长效管理机制运行等工作开展情况,采取多种形式的宣传和动员工作,提高群众知晓率,逐步调动群众水环境保护的意识,积极参与到河道管理工作中来,打造河长制升级版,为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