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疗法案例分析]运用贝克认知疗法进行治疗的案例分析49
认知行为疗法治疗案例
认知行为疗法治疗案例期共同探讨,互相提高。
1、个案情况来访者为女性,25岁,供职于某大型台资企业IT部门,为软件开发人员。
主要困扰是明明知道自己的同居男朋友对自己很好,但还是怎么看男朋友都不顺眼,总想着和自己的男朋友分手,但是又觉得分手是很不理智的想法,因此在分手与不分手这两种想法中反反复复,对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了影响,让自己感觉很痛苦。
来访者是二次寻求治疗,因为在一年前因为自己提出分手,男朋友做出开煤气自杀的过激行为而找一咨询机构陪男朋友去治疗,结果治疗师说问题并不在男朋友的身上,而是在她的身上,并和她进行了初步的同感和探索,但是因为300元/小时的费用,首次咨询后没有在继续。
结果这次咨询后男朋友因为听咨疗师说问题不在自己身上,问题马上就好了,从此象没事的人一样了。
而自己因为分手的想法一直盘绕在脑海,但另一方面又感觉自己有这样的想法是不对的,因而十分焦虑和痛苦,以至于感觉生活和工作都没有什么意思,做什么都没精神,十分痛苦。
来访者再次求助希望通过治疗能消除自己莫名其妙的想和男朋友分手的想法,减少由此带来的烦恼与痛苦,快乐的投入到生活和工作中去。
初次谈话中来访者显的有些焦虑,但整体情绪反应正常。
来访者自述其莫名想和男朋友分手的想法从他们恋爱开始不久就有,持续快四年了,随着年龄的增加和谈婚论嫁问题的日益紧迫,最近两年这种想分手的想法更加频繁和强烈。
依据DSM一IV,把来访者的情况诊断为“因未完成事件而焦虑”,严重水平为中度。
来访者感觉最后无明显的起因。
从小做事认真,并且因为自己父母是学校老师,小学和初中的时候成就一直很优秀,因此常受到长辈的表扬,在研究和举动中都是伙伴中的带领者。
初中卒业后以优秀的成就从一个小镇考入一个地级城市的重点中学研究,到了地级城市的这所重点高中当前很快就发现自己曾经引以为傲的资本全没了,而且因为自己来自农村,生活惯和言谈举止都比四周的同学差了良多,因此她感觉十分自卑,无法融入同学当中去,感觉十分孤单。
贝克认知疗法原理与技术
贝克认知疗法原理与技术引言贝克认知疗法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旨在帮助人们识别和改变不健康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从而改善心理健康状况。
它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艾伦·贝克(Aaron T. Beck)在20世纪6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被广泛应用于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和其他心理障碍的治疗中。
1. 贝克认知疗法的原理贝克认知疗法基于以下几个原理:1.1 思维与情绪的关系贝克认为,人们的情绪和行为往往受到他们的思维方式的影响。
他发现,负面的思维模式和错误的认知会导致不健康的情绪和行为。
因此,通过改变不良的思维模式可以改善人们的心理状态。
1.2 自动思维贝克提出了“自动思维”的概念,指的是人们无意识地产生的、反映一种错误认知的思维过程。
这些自动思维往往是负面的,比如过度悲观、自责和无价值感。
通过帮助患者识别和质疑这些自动思维,可以使他们更客观地看待问题,减少负面情绪的产生。
1.3 人们对周围世界的解释贝克认为,人们对周围世界的解释和理解方式会影响他们的情绪和行为。
他引入了“个人信念”的概念,指的是个体对自己、他人和世界的一种固定的、扭曲的解释方式。
通过帮助患者发现并改变这些负面的个人信念,可以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
2. 贝克认知疗法的技术贝克认知疗法采用了多种技术和方法来帮助患者改变他们的思维和行为。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技术:2.1 记录负面情绪和自动思维通过记录负面情绪和自动思维,患者可以更好地意识到自己的思维模式和情绪变化。
治疗师可以要求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记录下发生的负面情绪和伴随的自动思维,并一起分析和讨论这些记录。
2.2 挑战自动思维治疗师会帮助患者挑战他们的自动思维,以改变他们的错误认知。
例如,治疗师可以引导患者提供证据来反驳他们的自动思维,或者让他们试着换一种更积极和客观的解释来看待问题。
2.3 探索和改变个人信念治疗师会与患者一起探索他们的个人信念,并评估其对患者的心理健康的影响。
然后,治疗师会帮助患者建立更健康和积极的个人信念,以促进更健康的思维和行为。
贝克的认知行为疗法的概念
贝克的认知行为疗法的概念贝克的认知行为疗法的概念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它基于认知心理学和行为学的原理,旨在帮助人们改变不健康的思维和行为模式,从而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贝克的认知行为疗法是认知行为疗法中最著名和广泛应用的一种方法。
本文将对贝克的认知行为疗法进行全面详细地介绍。
第一部分:贝克的认知行为疗法简介1.1 贝克的背景及其对认知行为疗法发展的贡献艾伦·贝克(Aaron T. Beck)是美国著名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学家,被誉为“现代认知心理学之父”。
20世纪50年代末,他开始尝试将自己在治疗抑郁症方面所积累的经验运用到其他情感障碍中。
他发现许多患者都有一些共同点:他们对自己、对世界和未来持有消极、扭曲、不合理和不准确的看法,这些看法导致了他们的情感问题。
基于这一发现,贝克开始系统地研究人类认知过程,并提出了认知疗法的概念。
1.2 贝克的认知行为疗法的基本原则贝克的认知行为疗法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基本原则:(1)认知三角认知三角是贝克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出人们的情感和行为是由他们对自己、对世界和未来的看法所决定的。
因此,如果能够改变这些看法,就能够改变他们的情感和行为。
(2)认知重构认知重构是贝克提出的另一个核心概念,它指出人们可以通过重新评估和调整自己的想法来改变不健康的思维模式。
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列举证据、检验假设、寻找替代解释等方式来纠正不合理或扭曲的想法。
(3)行为实验行为实验是贝克提出的一种治疗技术,它旨在帮助患者尝试新的思考和行为方式,并验证这些方式是否有效。
例如,在治疗强迫症时,可以让患者逐渐减少某种强迫行为的频率,以此来证明这种行为并没有导致他们担心的后果。
第二部分:贝克的认知行为疗法的应用2.1 贝克的认知行为疗法在抑郁症治疗中的应用贝克最初是通过治疗抑郁症来发展认知行为疗法的。
他认为,抑郁症患者常常有一些消极、扭曲和不合理的思维模式,例如“我是个失败者”、“我一无是处”等等。
贝克认知行为疗法(教程)
贝克认知行为疗法(教程)什么是贝克认知行为疗法?贝克认知行为疗法(Beck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简称CBT)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心理治疗的方法。
它由美国心理学家阿伦·贝克(Aaron Beck)在1960年代提出,并迅速获得了广泛认可和应用。
认知行为疗法的基本原理CBT基于认知理论和行为学的原理,强调人们的思维、情绪和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它认为,人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往往源于对现实的错误思维认知或不适应的行为模式。
通过帮助患者学会识别和纠正这些错误认知和行为,CBT旨在改善患者的情绪和心理状态。
实施CBT的步骤贝克认知行为疗法的实施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 评估:治疗师首先对患者进行详细评估,了解其具体问题和背景。
这有助于确定治疗的重点和方向。
2. 目标设定:与患者一起制定明确的治疗目标。
这些目标应该是具体、可衡量和可行的。
3. 认知重构:治疗师与患者合作,帮助其识别和改变负面或错误的思维模式。
这可以通过问题导向的对话、记录思维错误、提供证据和合理的替代思维等方式实现。
4. 行为干预:治疗师指导患者采取积极的行为措施,从而改变患者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这可能包括行为实验、逐步曝露和行为活动等。
5. 巩固和预防复发:CBT不仅旨在解决当前的心理健康问题,还注重帮助患者建立应对未来挑战的技能和策略。
预防复发的关键在于患者继续应用所学的技巧和在需要时寻求支持。
CBT的应用领域贝克认知行为疗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多种心理和情绪障碍的治疗中,包括抑郁症、焦虑症、恐慌症、创伤后应激障碍等。
它也可用于帮助应对应试焦虑、睡眠问题、强迫症等其他问题。
结论贝克认知行为疗法以其科学性、实用性和高效性而备受推崇。
通过帮助患者纠正错误的思维认知和行为模式,CBT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
一例运用认知疗法的咨询案例报告
一例运用认知疗法的咨询案例报告广东省广州监狱心理矫治科调研组求助者罗某,减刑后没有受到家人的回信,近三个月以来忧心忡忡,产生了苦闷、抑郁、焦虑等情绪,影响了饮食、睡眠以及改造生活,主动申请咨询。
心理咨询师经过收集求助者的基本资料,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测试以及综合性分析,作出了严重心理问题的诊断,主要运用认知疗法帮助求助者调整认知观念,消除抑郁情绪,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一、一般资料(一)人口学资料求助者罗某,男,现年31 岁,状族,广西鹿寨县人,中专文化。
故意伤害罪,刑期8 年,2007 年2 月入监,现在某监狱服刑。
(二)个人成长史罗某在农村长大,父母中年得子,是家中的独子,顺产,从小父母对他要求严格,读书成绩较好,后来考入中专,毕业后自谋职业,2001 年经人介绍和妻子结婚,育有1 名子女。
广西鹿寨县有毒品走私活动,罗某于2003 年一次好奇染上了毒瘾,其妻劝其戒毒,罗某于2003 年底一人到广东打工,主要是想脱离不良环境远离毒品。
在服装厂工作了3 年,其间认识了另一女子并同居,2006 年底回老家离婚,打算和女友结婚,回广东后女友改变了主意不仅不结婚,而且也不愿继续交往,一气之下将女友砍成重伤,自己也进了监狱。
该犯刑期较长,入监后不久其妻抛下离婚书出走,小孩留给了年迈的父母照看。
(三)精神状态、身体状态及社会功能求助者衣着整洁,举止拘谨,眼神迷离,精神萎靡,神情略显紧张不安。
自幼身体健康,未患过重病,家庭无精神病遗传史。
基本能够进行正常的学习和劳动,和同改能够进行必要的交往。
(四)心理测验结果S C L -90 测试结果显示,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其他,可以看出,求助者抑郁因子分最高,其次是焦虑因子、其他因子以及强迫症状。
SAS 测试结果显示,SAS 标准分为58 分,提示有焦虑症状。
S D S 测试结果显示,S D S 标准分为69 分,提示抑郁症状明显。
二、主诉与个人陈述主诉:心情低落,失眠,发噩梦,头痛,吃饭也没胃口。
认知行为疗法案例反思
认知行为疗法案例反思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心理治疗的方法,通过帮助个体理解和改变其不健康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从而促进心理健康和积极的生活方式。
下面是十个认知行为疗法案例反思,以展示其在不同情况下的应用和效果。
1. 案例一:抑郁症李某因工作压力大和人际关系紧张而陷入抑郁症。
通过CBT,他学会了认识到自己负面的思维模式,如过度自责和消极预期。
他通过替换这些负面思维为积极的、更现实的想法,并采取积极的行动来改善自己的情绪。
最终,他恢复了心理健康。
2. 案例二:焦虑症张某患有广泛性焦虑症,经常担心各种可能的危险和不安全感。
CBT帮助她了解到这些担忧是过度的,并教给她如何通过逐步面对自己的恐惧来减轻焦虑。
她学会了放松技巧和正面自我对话,逐渐恢复了对生活的信心。
3. 案例三:强迫症王某有强迫症,经常陷入反复的洗手和检查行为。
CBT帮助他认识到这些行为是他的强迫思维和恐惧的结果。
通过逐渐暴露于触发他强迫行为的情境,并学习适当的思维重塑技巧,他成功地减少了强迫行为的频率和强度。
4. 案例四:恐慌症王某患有恐慌症,经常出现突然的恐慌发作。
CBT教给她如何通过深呼吸和身体放松技巧来缓解恐慌症状,并帮助她面对她的恐惧触发因素。
她逐渐恢复了对日常活动的信心,并摆脱了恐慌症的困扰。
5. 案例五:社交恐惧症李某因社交恐惧症而避开社交场合,导致他的职业和个人生活受到影响。
CBT帮助他了解到他的担心和负面自我评价是过度的,并通过逐渐暴露于社交场合和改变他的思维方式来减轻恐惧。
他逐渐恢复了社交能力,并取得了职业上的成功。
6. 案例六:睡眠障碍张某长期遭受失眠的困扰。
CBT帮助她识别和改变她的不健康睡眠习惯和负面的睡眠信念。
通过建立一个良好的睡眠环境、制定规律的睡眠时间表和学习放松技巧,她最终恢复了良好的睡眠质量。
7. 案例七:饮食障碍李某患有进食障碍,经常以控制饮食来应对自己的情绪。
认知行为疗法及案例分析
认知行为疗法与案例分析尹童20120403006一.概述认知行为治疗师一组通过改变思维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行为的短程心理治疗方法。
其中有代表性的阿尔伯特•艾利斯的合理情绪行为疗法(REBT),阿伦•T.贝克(A.T.Beck)和雷米(V.C.Raimy)的认知疗法(CT)以及唐纳德•梅肯鲍姆(Donald Meichenbaum)的认知行为疗法(CBT)认知行为疗法具体有以下特点:1.求助者和咨询师是合作关系。
2.假设心理痛苦在很大程度上是认知过程发生机能障碍的结果。
3.强调认知改变,从而产生情感与行为方面的改变。
4.通常是一种针对具体的和结构行的目标问题的短期和教育性的治疗。
二、唐纳德•梅肯鲍姆(Donald Meichenbaum)的认知行为矫正技术唐纳德•梅肯鲍姆(Donald Meichenbaum)的认知行为矫正技术,简称(CBM)技术。
关注的是求助者的自我言语表达的改变。
梅肯鲍姆认为一个人的自我陈述在很大程度上与别人的陈述一样能够影响个体的行为。
CBM的一个基本前提是求助者必须注意自己是如何想的、如何感受的和行动的以及自己对别人的影响,这是行为改变的一个先决条件。
要发生改变,求助者就需要打破行为的刻板定势,这样才能在不同的情境中评价自己的行为。
CBM假设痛苦的情绪通常是来自于适应不良的想法。
然而,与合理情绪疗法之间也存在区别。
合理情绪疗法在揭露和辩论不合理想法时更直接和更具有对抗性。
梅肯鲍姆的自我指导训练则更多地注意帮助求助者察觉他的自我谈话。
治疗过程包括交给求助者做自我陈述与训练他矫正给自己的指导,从而使他能更有效地应对所遇到的问题。
咨询师和求助者一起进行角色扮演,通过模仿求助者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情境来练习自我指导和期望的行为。
重要的是要获得对一些问题情境具有实践意义的应对技能,其中的一些问题包括强迫和攻击行为、考试恐惧和演讲恐惧。
在梅肯鲍姆的疗法中认知重组起着关键的作用。
课堂攻击性行为矫正的案例分析
课堂攻击性行为矫正的案例分析摘要:目的:探讨正强化、负惩罚为主,以贝克认知疗法和自我指导训练法为辅的行为矫治方案的成效。
方法:对某初中一名经由个案资料收集与直接行为观察确定为具有攻击行为的行为问题的学生,采用以行为疗法为主,结合认知疗法的方案进行行为矫正。
结果:(1)学生的攻击性行为(在课堂上随意插嘴、自言自语、唱歌等行为)明显减少。
由最初每节课20次以上变成每节课5次左右。
课堂上适宜行为(认真听讲、记笔记、回答问题等行为)增多,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也延长;(2)学生在合适的时候也愿意和科任老师进行交流沟通。
关键词:行为疗法认知疗法攻击性行为矫正行为矫正是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之一,在许多领域被广泛使用,尤其是在儿童的行为塑造和改变上,作用更为显著。
攻击性行为是指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故意伤害他人的心理、身体、物品、权益等,引起他人痛苦、厌恶等反应的行为。
大量理论研究与实践表明,攻击性行为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社会性发展有明显的不良影响。
本研究通过对1名14岁具有攻击行为的儿童实施行为矫正,来探讨对此类儿童的辅导方法及辅导的有效性,为相关研究和教育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帮助。
一、研究对象基本情况铭铭(化名),男,14岁,初中一年级,家中排行第二,有一个大她6岁的姐姐。
智力正常,性格活泼。
家庭结构完整,父母是个体经营者,姐姐已工作。
父亲性格暴躁,在家中是权威,对孩子多以打骂等粗暴的方式进行教育。
母亲比较懦弱,在父亲的权威之下尽管疼惜儿子,也没有太过干涉父亲的教育方式。
父母文化水平都不太高,姐姐担任起辅导铭铭作业的任务,主张讲理式的教育方法,但姐姐在铭铭面前也没有太多威信。
目前铭铭的攻击行为主要是其在课堂上喜欢随意插嘴、自言自语、唱歌,课后顶撞老师、随意骂脏话等,次数频繁。
从他的小学同学和老师处了解到,小学时,他已经有一些不良行为表现,如插嘴、自言自语、说脏话等,但表现次数没有如此频繁。
进入中学以后,以上不良行为次数增多,且开始公然顶撞老师。
贝克认知疗法的理论与应用
国家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心理咨询师论文(国家职业资格二级)论文题目:贝克认知疗法的理论与应用*名:***身份证号:准考证号:所在省市:福建省福州市所在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论文编号:贝克认知疗法的理论与应用摘要:贝克认知疗法是认知行为疗法中典型理论之一。
本文对贝克认知疗法理论的基本原理、治疗的基本步骤和方法技术进行了概述,并结合案例进行分析。
认知行为疗法流派众多,阿伦·贝克的认知疗法就是其中典型理论之一。
-阿伦·贝克认知疗法概述(-)基本原理Beck早期使用精神分析的方法治疗忧郁症,但是实际经验中发现,患者的通病是想法上的歪曲与偏见,而建立自己的认知治疗理论。
1976年贝克出版了专著《认知疗法与情绪障碍》,首次提出了认知治疗这一专业术语和心理治疗方法,1979年又出版了《抑郁症的认知治疗》,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认知治疗的理论基础、治疗过程及其技术应用。
1.贝克认知疗法理论的基本心理学基础其基本的心理学基础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相互结合与补充。
认知心理学认为在行为与刺激之间存在着意识、经验等因素。
外界各种信息通过感官传递给脑,并与脑中贮存的原来的经验、人格相结合,从而对这些信息进行判断、评价、推理和解释。
最后得出结论,从中产生观念,再决定行为和情绪反应。
认知疗法根据认知过程影响情感和行为的理论假设提出其基本治疗理念:行为和情感是由认知作为中介的,适应不良性行为和情感与适应不良性认知有关。
咨询师的任务是认出这些认知,并提供适当的方法或学习技术矫正这些适应不良性认知。
由于适应不良性认知被矫正,将导致心理障碍的好转。
在实际的治疗中,贝克还特别重视求助者的潜能。
他强调,咨询师应注意引导求助者去充分调动和发挥自身内部潜在能力,对自己的认知过程进行反省,发现自己的问题并主动加以改变。
因为贝克认为求助者是在某个特定问题上错误使用共同感受这一工具,并非整个认知系统遭破坏,在这个特定问题之外,他们仍可能有正常的认知功能。
认知行为疗法案例案例报告(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案例案例报告(认知行为疗法)国家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文章类型:文章题目:心理咨询师文章(国家职业资格二级)案例报告一例严重心理问题的案例报告一例严重心理问题的案例报告【摘要】一例初中学生因对中考及未来过分担心、学习成绩长期不能到达自己预期目标而产生的严重心理问题。
求助者性格内向,进入初四以来成绩下滑后一直不能得到改善,中考日渐临近,很是焦急,自觉食欲下降、少眠、烦躁、胸闷、头痛,乏力,精神紧张,无法安心学习,不想上学了,否则精神会濒临崩溃。
咨询师通过给予求助者共情,尊重与无条件关注,通过认知行为疗法有效缓解了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取得预期的咨询效果,达到了促进来访者自我接纳、人格成长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焦虑认知行为疗法一、一般资料1、人口学资料求助者贾某,独生女,16岁,重点中学初四学生,生于山东淄博市,父母在大型企业工作。
自幼成长过程较为顺利,父亲温和,母亲脾气急躁、争强好胜。
2、成长史求助者父母均为普通工人,均为高中毕业,家庭条件一般。
小时聪明伶俐,祖父母、外祖父母、父母视为掌上明珠。
家境虽然一般,但是求助者成长过程中衣食无忧,父母为其提供最好的生活和教育。
随着年龄增长,小学后性格渐渐内敛,儿时的活泼现象渐渐消失。
上初中后,由于青春期的发育,体重越来越重,由于自尊心强,对自己的体型自信心不足。
小学毕业选择初中时,在爸爸的帮助之下进入了本地区的重点初中上学,初中阶段的学习过程中,认真努力。
为了能在中考中增加有利的砝码,参加了绘画和奥术辅导班。
在初三结束时,父母为了能后升入更好的高中,费尽周折,将其转入一所市重点中学读初四。
在新的学校读初四以来,成绩一直排在班内二十名以后,自认为非常努力,却不见成绩有所长进,感觉周围的同学学习状态比自己好,觉得同学们慢慢瞧不起自己,老师也不再关注自己;在特长班中的学习也到了瓶颈阶段,总是努力学习但是长进不大,担心父母的付出会打了水漂。
中考一天天临近,心情越来越急躁,总是担心考不上重点高中,会辜负祖父母、外祖父母、家长的期望,更觉得对不起父亲为自己择校付出和帮助。
[认知行为疗法案例分析]运用贝克认知疗法进行治疗的案例分析49
[认知行为疗法案例分析]运用贝克认知疗法进行治疗的案例分析49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大家分享了多篇关于“认知行为疗法案例分析”资料,内容精辟独到,非常感谢网友的分享,希望从中能找到对您有所帮助的内容。
相关资料一 : 运用贝克认知疗法进行治疗的案例分析49运用贝克认知疗法治疗的案例分析本文通过对一例有交往障碍的女大学生求助者的咨询案例研究,结合咨询过程,运用贝克认知疗法对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与发展过程进行了解释和分析,节选部分咨询过程说明了贝克认知疗法相关技术的使用和咨询效果评估的有关问题,最后结合该案例总结了作者对贝克认知疗法的应用体会。
一、案例事件1、个人资料1杜某,女,20岁,大学二年级学生,独生子。
身高大约1.70左右,体态正常,无重大躯体疾病历史。
家族无精神疾病史。
家庭经济状况不好,母亲曾是小学老师,后父母一起经商,家庭和睦,无老人同住。
2、症状详情存在交往障碍,不敢与他人交谈,害怕集体活动,更愿意独处,对此感到十分苦恼、且情绪低落。
自己在努力解除,但由于一直无法摆脱胆怯希望借助帮助尽快解脱;学习和日常生活照常,但有些妨碍。
未查出幻觉、妄想及其他思维障碍。
情感时而高涨时而低落。
自知力完整,求治欲望强烈。
精神活动协调一致,个性比较内向。
3、个人自述入学后曾与本宿舍一名同学(称为C)关系不错,这位同学家庭条件优异,各方面比较能干,性格活泼开朗人缘很好。
后来由于两人观点分歧,产生争执,不欢而散,自己感到受到了伤害,慢慢不敢与其交往。
大概是从进入大学军训过后开始,求助者称自己开始感到严重的不合群。
宿舍的人都爱讨论买护肤品保养品,还时常约定好出去聚餐,自己家庭条件差又不好意思说出来,然后就受到了孤立。
C家庭条件好且性格外向爱交朋友,并没有嫌弃求助者而是和她玩到了一起,但求助者很快就感觉到C有时候的言行是在刻意嘲讽她,让自己感到十分气愤。
慢慢地,2求助者觉得与周围的人都格格不入,没有共同话题,甚至害怕和他人交谈,养成了独来独往的习惯。
认知治疗技术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来访者情况:孙某,男,30岁,事业单位办事员。
总感觉自己什么都不行,什么都不如别人,即使一件事做得很成功,受到领导或他人称赞,也认为是事件太容易自己偶然.朋友很少,至今仍无女朋友。
他很苦恼,为什么总觉得自己不行呢?因此前来咨询.咨询师了解情况:孙某从小被寄养在奶奶家直至上学才回到父母身边.父母因为工作忙,对他物质要求能充分满足,但在情感上关心很少,还经常批评他,这养成了孙某胆小怕事的性格。
而且没有什么朋友,包括女朋友。
他感觉其他人个个比他强,怕交朋友朋友会嘲笑他。
也不敢交女朋友,担心女孩看不上他,所以在向他表示好感的女孩面前总是逃开。
他是害怕与女孩走近之后被女孩发现自己的弱点,抛弃自己。
分析:心理学中有一个规律,就是在孩子小的时候,如果父母忽视他、惩罚他,他首先会觉得是不是自己不好,父母才不喜欢?父母也会传达给他这样的信息:“是你不好,所以父母才不喜欢你。
”因为小的孩子没有道德判断标准,仅是成人的态度来判断的。
还不会自我评价,他的评价也是通过成人来确立的。
这个时候,成人一句贬低的话语,就有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
孙某这种胆小怕事,谨小慎微,害怕犯错误,害怕被批评,拒绝尝试新事物,人际关系不良,可以说就是源自童年时期父母的错误教养。
这样的孩子,往往羡慕别人家的父母给孩子的温暖,自怨自艾,为自己的家庭感到自卑,觉得自己的家庭不如别人家,自己也不如别人,而且认为别人看不起自己.这种自卑又来来一种不自信,一种对自我的消极评价,所以,他时刻感觉到自己不行。
所以,本案中,来访者问题的关键点在于缺少自卑与缺少自信。
本案的咨询,首先要让孙某了解自己性格产生源自家庭教养,并不是他不行,而是他存在一种固有的信念,这种信念是负面的,是消极的。
这种信念,是功能失调的,深深扎根在他的意识中,并且会派生出大量的负性自动想法,影响到孙某的情绪和行为。
采用认知疗法,查找自动负性思维,并挖掘问题的产生的根源。
同时,采用自信训练,提升孙某的自信心。
一段贝克认知疗法的模拟对话
贝克认知疗法的模拟对话——一例焦虑和人际关系问题的认知疗法治疗案例治疗师(以下简称为T):玛丽,你好。
欢迎来到我的诊所。
我们今天来聊聊你最近感觉如何?玛丽(以下简称为P):嗯,其实我感觉有点焦虑和不安。
最近工作压力比较大,而且我和家人之间也有些摩擦。
T:我理解你感到焦虑和不安的原因。
让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你认为在工作和家庭中有什么具体的事件或者想法导致了这种焦虑和不安情绪呢?P:我觉得工作中的压力让我感到无法控制,而且我觉得我在家庭中的角色也不够明确。
有时候我感觉自己无法应对这些压力,感觉自己处于一种失控的状态。
T:我听到你描述了一些情绪上的困扰,那么我们来看看这些想法和情绪是如何影响你的行为和感受的。
你能具体描述一下在这些情绪出现时你的行为和感受是怎样的吗?P:当我感到焦虑和不安时,我会感觉无法集中注意力,工作效率下降。
而在家庭中,我可能会变得易怒和情绪低落,无法与家人有效沟通。
T:我明白了。
你的描述表明你的焦虑和不安情绪确实对你的日常生活产生了影响。
现在我们可以一起来探索一些具体的应对策略,帮助你更好地应对这些情绪。
比如,你可以尝试一些放松技巧,如深呼吸或者放松音乐,来帮助你减轻焦虑和紧张情绪。
P:我会尝试的。
但是我觉得有些时候我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尤其是在家庭中,我常常会因为一点小事就感到很沮丧或者愤怒。
T:那么让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你在家庭中感到沮丧或愤怒的具体情境。
你能描述一下最近一次这种情绪出现的情景和你的反应吗?P:嗯,最近我和我的丈夫发生了一次争吵,我觉得他不够理解我,而且总是忽视我的感受。
我感到非常沮丧和失望,觉得自己在家庭中没有被重视。
T:我明白了。
这种感觉可能是你内心深处的一种需求和期待没有得到满足的结果。
我们可以一起来探讨一下你对于家庭中的角色和期望是怎样的,以及你希望在家庭中得到的支持和理解是什么样的。
P:我希望我在家庭中被看作是一个重要的成员,而且我的感受能够得到理解和尊重。
认知行为疗法案例
认知行为疗法案例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心理治疗领域的治疗方法,它通过帮助患者改变其不健康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从而达到治疗心理问题的目的。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个认知行为疗法的案例,以便更好地理解这种治疗方法的应用和效果。
小明是一名25岁的大学生,他在最近的一段时间里感到压力很大,经常焦虑和沮丧。
他的学业压力很大,经常要熬夜复习,但成绩却不如人意,这让他感到很失落。
他还有社交恐惧症,经常觉得自己在人群中格格不入,无法放松自己。
在这种情况下,他决定寻求心理治疗的帮助。
在与心理治疗师的会谈中,小明逐渐了解到了认知行为疗法的基本原理。
治疗师通过与他一起分析他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帮助他认识到了自己的负面思维对情绪和行为的影响。
在治疗的过程中,小明学会了如何通过正面的自我对话来改变自己的不健康思维,比如将“我做不好”改为“我会尽力去做”。
同时,他还学会了一些放松技巧和社交技巧,帮助他更好地面对学业和社交压力。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小明逐渐感到自己的情绪得到了缓解,他的学习状态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他开始能够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压力,而且在社交场合中也变得更加自信。
他的社交恐惧症得到了缓解,他能够更加放松地与同学交流和交往。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认知行为疗法在治疗焦虑、抑郁和社交恐惧症等心理问题方面的应用效果。
它通过帮助患者认识到自己的不健康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引导他们改变这些模式,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当然,每个人的情况都是不同的,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制定治疗方案,但认知行为疗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可以为心理治疗提供一个重要的参考框架。
总之,认知行为疗法作为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对于改善个体的心理健康状态有着积极的作用。
通过帮助患者认识到自己的不健康思维和行为习惯,并引导他们改变这些模式,认知行为疗法可以帮助患者摆脱心理问题的困扰,重拾自信,重建健康的生活状态。
贝克认知行为疗法(教案)
5)自动性思维影响我们对情景的的理解 6)它们引发体验到的情绪而不是环境本身 2、矫正自动思维的提问 基本问题: 刚才您心里在想什么? 提问时机: 1、当注意到患者在会谈中有情感变化时提问。 2、让患者描述困境或体验到情感变化时提问。 3、让患者与治疗师表演特定的角色互动,然后提问。 其他问题: 1、您推测一下刚才在想什么? 2、您认为会是在想()或()吗?(可能发生的。) 3、您是不是想象会发生什么事或想起已经发生的什么事? 4、这一处境对您意味着什么? 5、您是不是在想()?(治疗师举一个与预期回答相反的思维) 二、识别情绪 1、区别不同情绪的重要性,找到关键的自动思维。 2、确认情绪,解决命名的困难。 悲伤、压抑、孤独、不悦 焦虑、担心、害怕、恐惧、紧张 愤怒、恼火、生气、烦恼 害臊、尴尬、羞辱 失望 嫉妒、羡慕 愧疚 伤害 疑虑 3.消极情绪清单 3、评定情绪强度 0 25% 50% 75% 100% 一点儿也不伤心有点儿伤心中等程度伤心非常伤心伤心至极 4、情绪强度量表 情绪强度处境 10% 担心今天治疗我会不会迟到 20% 一侧疼痛,阑尾炎? 的治疗动机、良好的言语表达能力、有较强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身体健康。 不适用个案:人格障碍、移情严重的个案…… 2、适用时机 初期:个案咨询动机明确,诊断明确; 中间:个案存在明显的不合理信念及情绪时。灵活的调整 第二部分 认知治疗的技术与步骤 第二章 基本认知模型 2. 认知加工层次 第三章 识别并矫正自动思维 如果我不能完全理解这些事,说明我反应迟钝 忧伤 学习这本书 这太难了,我永远不能理解它们! 合上书 腹部沉重感 中间信念 自动思维 情境 反应情感 行为 生理反应 核心信念 我不能胜任 核心信念 中间信念(规则、态度、假设) 自动思维 ——温柔的检视 一、识别自动思维 1、识别自动思维 自动思维是一种思维流,但大多数时间我们意识不到它们。 自动思维特征: 1)自发涌现(”Oh,my God!”) 2)非常简洁 3)通常以“速记”形式出现 4)以语词或视觉形式
认知行为疗法案例
认知行为疗法案例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是一种以认知和行为为重点的心理治疗方法,它通过帮助患者理解自己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从而改变他们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个认知行为疗法成功的案例。
小明是一个30岁的白领,他因为工作压力大和人际关系问题而感到焦虑和抑郁。
他的情绪波动大,经常因为一点小事就感到沮丧和愤怒,导致工作效率低下,甚至影响到了和家人的关系。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痛苦挣扎后,小明决定寻求心理治疗的帮助。
在与心理治疗师的交流中,小明逐渐意识到自己的负面情绪和行为是由于他对自己和他人的过高要求和不合理的思维方式所导致的。
他总是觉得自己不够完美,对他人的要求也很苛刻,导致他经常陷入自责和焦虑之中。
在认知行为疗法的指导下,小明开始学习如何认识和改变自己的负面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
首先,小明学会了如何观察和记录自己的负面思维。
他发现自己经常陷入“一切都要完美”的思维陷阱中,导致他对自己和他人都有很高的要求。
在治疗师的指导下,他开始使用“认知日志”来记录自己负面情绪的触发条件、具体的负面想法和情绪反应。
通过这种方式,小明逐渐学会了如何观察和分辨自己的负面思维,并开始尝试用更积极的角度来看待问题。
其次,小明学会了如何改变自己的负面思维。
在治疗师的指导下,他开始尝试用“认知重建”的方法来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
每当他发现自己陷入负面思维时,他会尝试用更客观和合理的方式来看待问题,并寻找证据来支持自己的新想法。
通过不断的练习,小明逐渐学会了如何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从而减少了自责和焦虑的情绪反应。
最后,小明学会了如何改变自己的行为习惯。
他开始尝试一些放松和缓解压力的方法,比如运动、冥想和艺术创作等。
他还学会了如何与他人更好地沟通和表达自己的需求,从而改善了与家人和同事的关系。
通过这些努力,小明逐渐摆脱了焦虑和抑郁的困扰,重新找回了生活的乐趣和动力。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认知行为疗法的有效性和重要性。
个案工作案例分析报告
个案工作案例分析报告摘要:本案例报告中的案主是一个因失恋引起自卑的大学生,案主因难以忍受失恋所带来的心理压力,向本案工作员求助,工作员通过与案主长时间沟通,对案主情况有了全面的了解。
在对案主进行诊断过程中,工作员运用一系列个案工作的专业方法和技巧,多方面收集资料,对案主的行为、心理进行分析,并最终确定治疗方案。
通过分析,案主的问题在于认知上产生了偏差,进行了错误的行为归因,这是导致案主自卑的主要原因。
为了帮助案主纠正认知偏差,树立正确的认知观念,这里工作员采用的是认知治疗模式,帮助案主走出困境。
正文:一、接案对案主情况的了解始于大二上学期,由于没有专业理论的指导,所以,一直未能很好的帮其认识自己的问题。
正式接案开始于这学期学习《个案工作》这门课程后,真正以工作员和案主的身份对话。
(一)初步关系建立案主一开始对自己的问题表现得较为敏感,不愿意过多的涉入,时常静默不语,似乎不想再一次揭开伤疤。
工作员出于对案主的体谅,对案主表现出自己的尊重、接纳和关心,并表现同理心,以此获得案主的信任和认同。
通过工作员的努力,案主对工作员取得了一定的信任,工作员与案主间的隔阂渐渐消除,案主开始能够敞开心扉,这样,工作员与案主初步建立了良好的专业关系,为进一步沟通打下了基础。
(二)案主基本资料王XX,女,22岁,现就读于安徽芜湖皖南医学院,大二学生。
(三)案例背景案主于2009年进入大学,在高中阶段,案主学习刻苦,复读了两年,平时成绩都还不错,但高考只考了一个一般的二本学校。
在高考结束的那个暑假,祝XX结识了一个男生(刘某),刘某是她的初中同学,两人关系由此发展,并相互喜欢上了对方。
刘某当时正在安徽合肥的一所大学读大二,王XX才刚进大学,经过一年的异地恋情,相隔两地两人不免有些小矛盾,彼此怪对方照顾不周,又由于一些原因,两人关系在王Xx大一的下学期开始破裂,并且分手了,案主由此陷入分手的阴影,自暴自弃。
(四)案主问题的初步了解行为特点:案主从始到终都表现出伤心、委屈的情绪状态,言语中透露出对这份恋情的不舍,显得有些伤感。
如何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处理自卑情绪困扰的个案分析
如何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处理自卑情绪困扰的个案分析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是一种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旨在帮助个体改变消极的自我认知和行为模式,从而减轻或消除各种情绪困扰的问题。
本文将通过一个个案分析,探讨如何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处理自卑情绪困扰。
个案背景:李明是一位35岁的年轻人,他在个人与职业生活中常常感到自卑。
他对自己的外貌、能力、社交技巧等方面都持有负面的评价,这严重影响了他的自信心和情绪状态。
他在工作中害怕表达自己的观点,常常感到被别人排斥和嘲笑,进而影响了他的职业发展。
面对这种困扰,李明寻求了心理咨询的帮助。
1. 情绪识别与认知重构在李明的个案中,首先需要帮助他识别并理解自卑情绪的来源。
他的自卑情绪主要源于对自己的负面评价和对他人观点的过度关注。
通过与李明的沟通,治疗师发现他常常将别人对他的批评和否定作为自己的标准,忽视了自己的优点和成就。
因此,认知重构成为解决他自卑情绪的关键步骤。
治疗师首先帮助李明梳理他的负面自我评价,并指导他对这些评价进行理性思考和挑战。
治疗师提醒李明注意认知偏差,例如过度概括、个案化、否定正面信息等,并鼓励他寻找更加客观和合理的观点。
在这一过程中,治疗师与李明一起发掘他的优点、过去的成功经历以及他得到他人认可和赞赏的情况,以强化他的自信心。
2. 行为改变与反馈机制除了认知重构,行为改变也是CBT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李明这样的个案,他受到自卑情绪困扰主要是因为他避免了与他人互动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因此,治疗师会帮助李明逐步面对这些情境,并尝试新的行为方式来改变他的自卑情绪。
治疗师与李明一起制定了一系列小目标,例如主动与同事进行交流、发表观点、参加社交活动等。
他们通过角色扮演、行为实验等方法,帮助李明逐渐克服他的恐惧和担忧,并从积极的反馈中积累自信。
此外,治疗师还教给李明一些应对技巧,例如积极自我对话、身体放松练习和应对挫折的策略等。
认知疗法案例
认知疗法案例【篇一:认知疗法案例】摘要:本文是一例严重心理问题的咨询案例研究报告。
咨询过程主要运用贝克和雷米的认知行为疗法对来访者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与发展过程进行了分析和解释,针对来访者的具体问题提供心理咨询指导,最终帮助来访者顺利解决问题。
节选部分咨询过程说明其中相关技术的使用,最后结合该案例总结了作者对认知行为疗法的应用体会。
一、认知行为疗法的概述(一)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组通过改变思维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结构,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程心理治疗方法。
其主要代有a.埃利斯的合理情绪行为疗法(rebt),a.t.贝克和雷米的认知疗法(ct)以及唐纳德.梅肯鲍姆的认知行为疗法(cbt)。
本研究报告主要依据贝克和雷米的认知疗法进行分析治疗。
(二)认知行为疗法的发展史认知行为疗法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逐渐兴起,七十年代趋向成熟并引起广泛关注。
20世纪50年代中期兴起的认知心理学在医疗中的应用促使了认知疗法的兴起,认知行为疗法正是从认知疗法与行为疗法的结合中产生的。
20世纪50年代,a.埃里斯(albert ellis)在美国创立合理情绪治疗(ret),因为它也采用行为治疗的一些方法,故被称之为一种认知行为疗法。
后融合发展为合理情绪行为疗法(rebt)。
从1955年起a.埃里斯开始发表有关合理情绪治疗的文章,1962年他总结了自己的观点及方法,出版了《心理治疗中的理性与情绪》一书,至此合理情绪疗法正式登上了心理治疗的舞台。
20世纪60年代初期,a.t.贝克(aaron t.beck)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创立了认知治疗法作为一种定式的、短期的、针对抑郁症的治疗方法,这种方法直接解决目前的问题并修正功能障碍的想法和行为。
后成功地将这种疗法适用于完全不同的精神病性障碍和人群。
a.t.贝克等在1979年提出认知行为治疗(cbt),主张矫正行为应与矫正认知相结合。
j.贝克(judith beck)是a.t.贝克的女儿,她继承并发展了其父倡用的认知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知行为疗法案例分析]运用贝克认知疗法进行治疗的案例分析49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大家分享了多篇关于“认知行为疗法案例分析”资料,内容精辟独到,非常感谢网友的分享,希望从中能找到对您有所帮助的内容。
相关资料一 : 运用贝克认知疗法进行治疗的案例分析49运用贝克认知疗法治疗的案例分析本文通过对一例有交往障碍的女大学生求助者的咨询案例研究,结合咨询过程,运用贝克认知疗法对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与发展过程进行了解释和分析,节选部分咨询过程说明了贝克认知疗法相关技术的使用和咨询效果评估的有关问题,最后结合该案例总结了作者对贝克认知疗法的应用体会。
一、案例事件1、个人资料1杜某,女,20岁,大学二年级学生,独生子。
身高大约1.70左右,体态正常,无重大躯体疾病历史。
家族无精神疾病史。
家庭经济状况不好,母亲曾是小学老师,后父母一起经商,家庭和睦,无老人同住。
2、症状详情存在交往障碍,不敢与他人交谈,害怕集体活动,更愿意独处,对此感到十分苦恼、且情绪低落。
自己在努力解除,但由于一直无法摆脱胆怯希望借助帮助尽快解脱;学习和日常生活照常,但有些妨碍。
未查出幻觉、妄想及其他思维障碍。
情感时而高涨时而低落。
自知力完整,求治欲望强烈。
精神活动协调一致,个性比较内向。
3、个人自述入学后曾与本宿舍一名同学(称为C)关系不错,这位同学家庭条件优异,各方面比较能干,性格活泼开朗人缘很好。
后来由于两人观点分歧,产生争执,不欢而散,自己感到受到了伤害,慢慢不敢与其交往。
大概是从进入大学军训过后开始,求助者称自己开始感到严重的不合群。
宿舍的人都爱讨论买护肤品保养品,还时常约定好出去聚餐,自己家庭条件差又不好意思说出来,然后就受到了孤立。
C家庭条件好且性格外向爱交朋友,并没有嫌弃求助者而是和她玩到了一起,但求助者很快就感觉到C有时候的言行是在刻意嘲讽她,让自己感到十分气愤。
慢慢地,2求助者觉得与周围的人都格格不入,没有共同话题,甚至害怕和他人交谈,养成了独来独往的习惯。
4、咨询过程(1) 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在第一次咨询时,主要运用人本主义的咨询原则,让求助者体验到被理解、被关怀、被温暖,建立信任关系。
(2) 收集临床资料、评估问题之后,在第一次会谈结束时我向她简单介绍了贝克认知疗法的基本理论模型。
并且帮助患者明了自己的情绪及行为障碍,简要概括出目前的问题,并且设立咨询的具体目标。
核心理念:我无能(消极)中间信念:我必须要很有能力,大家才会尊重我自动思维:消极看待自己,我不擅长交往,大家都看不起我。
行为目标:1.学会找出自己的优点,并列明出来。
2.学会以温和的方式对待同学,而不是敌对的、情绪化的方式。
认知目标:1.纠正“我不适合交往”“大家都看不起我”“我必须有很大的成就大家才愿意尊重我”等不合理信念。
(3) 她一直背负父母很强的期望,从小对自己要求很高,3并且认为自己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她认为一个人的价值取决于她的能力高低,这种认知假设使她产生了许多积极行为,努力学习,但也使她一旦受到挫折便会怀疑自己的能力,她到大学出现不合群现象、与朋友发生口角,让她产生“我一定是能力不够大家才不愿意和我交往,他们都看不起我”这种想法,一连串的负性自动想法频繁出现。
第二次咨询我们开始了这个具体工作,以下是第二次咨询中的对话节选: 咨(咨询师):进入大学后你的主要感受是什么杜(求助者):我本以为大家都会很喜欢和我玩,至少也能寝室关系和睦吧,没想到会这样,真是太失败了~咨:我能理解你的心情,那么你在初中或者高中有玩得比较好得朋友吗,杜:别提了,当然有啦,以前我人缘可好了,但是到了大学大家也都生疏了,很少联系,这样下去我一直这个孤独,我不就完了吗, 咨:照你这么说,那内向的人就一辈子不敢去交朋友了,就4活不下去了,杜:那倒不是,他们也许习惯了自己一个人咨:他们也都像你一样不开心吗,杜:好像不都是咨:这样看来,别人可以有失败的记录,是不是你就不能有, 杜:因为我以前从没失败过,人缘一直很好,这次是出生以来第一次出现这种情况,我感觉很懊恼。
咨:你是说你从没失败过,但能代表以后总是事事成功吗,能保证以后每做一件事都如你所愿吗,杜:那倒不能……咨:不如你所愿就会很沮丧吗,杜:可能是这样的吧咨:那比如说你想要天上的星星却摘不到,你也会觉得是你能力很差,也会很沮丧吗,杜:那当然不会咨:这也就是说,生活中不能如你所愿的事情会有很多,交朋友也是如此,现在虽然不能如你所愿,但不等于你就失败了。
杜:可是我尝试去和她们说话,她们对我的反应企却不强5烈,好像不太愿意理我。
咨:如果大家都很听话是最好的了,遗憾的是,我们没有办法控制别人,但如果你通过改变自己对别人的态度,第一,可以使自己的感受好一些,第二,同学们有可能接受你而喜欢和你聊天。
让我们做一个小练习,这个练习叫“合理情绪想象”,请闭上眼睛想象你在尝试和同学聊天、彼此争吵的情景。
但,只让自己感到受挫,而没有生气、愤怒。
杜:人们不是凡事都会让着我,为我着想,再说我态度好像也有问题,我现在好像认识到了。
(4) 在多次咨询会谈后,让患者进行总结反思,并且布臵行为目标、认知目标、情绪目标的作业:1. 发挥口齿伶俐、知识渊博的特长,在课堂上多反赌和发言,帮助她重新树立自信2. 分配她担任班级知识答疑者,让她在帮助同学的过程中学会与同学沟通3. 当受到同学冷落时,努力表现的仔细一些,而不是抑郁和愤怒64. 每天想自己的三个优点。
(5) 逐步纠正患者的不合理理念,首先一一克服负面自动思维,找出负面核心理念,并由患者自行反思该信念的不合理之处,引导患者建立新的积极的合理的核心信念,并要求她每天花时间强化这些合理信念,加以巩固:1. 即使我有一些缺点,犯一些错误,并不能说明我不好。
2. 即使我现在没有朋友,但这不等于我将来交不到朋友。
3. 一次交往失败并不能说明什么。
二、案例分析在良好的信任关系中了解当事人存在的问题,对问题进行分析,运用贝克认知疗法进行治疗的案例分析49_认知疗法发现很多情绪的困扰都来自于对周围环境和事物的非理性认知。
于是决定采用了贝克认知疗法对杜某实施治疗。
在咨询中,对于她的每个问题,首先要致力于减轻其面对具体情境产生的过度情绪反应(如愤怒、抑郁、自我贬低、焦虑等),然后再与她一起分析讨论引起问题背后负面信念的核心是什么,以扩大咨询的影响,使之能从更高更抽象的层面上理解情绪反应的来由,有更多机会确立建设性的新观念。
为实现基本目标,咨询师首先把来访者的信念当做某种假7设来进行探索,然后与来访者一起对假设进行逻辑性的考察并通过事实进行检验,用引导发现的方法帮助来访者了解他的情绪行为障碍,并转化为她的具体目标。
相关资料二 : 关于间接故意不作为杀人行为的认定和案例分析关于间接故意不作为杀人行为的认定和案例分析(波衣,2013-6-26)一、间接故意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主观心理态度。
特征:认识因素为明知结果可能发生;意志因素为放任结果发生。
放任是指放纵不管,也就是说行为人既不是积极地追求危害结果的发生,又不采取有效措施来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而是报着听之任之、放纵不管、无所谓的态度。
间接故意的不同表现形式:行为人追求1个非犯罪的结果,而放任另1个危害结果发生;行为人追求1个危害结果发生,而放任另1个危害结果发生;在突发性的危害中也存在间接故意,对于行为人临时起意、8动辄行凶、不计后果的行为,可以根据行为人造成的危害结果来确定(造成他人伤害的,就定故意伤害罪;造成他人死亡的,就定故意杀人罪)。
二、不作为不作为是指行为人的消极行为,犯罪构成的不作为是指行为人消极地不实施法律要求实施的行为。
简言之,当做而不做,就是不作为。
特征:行为人负有作为的义务,即当为;行为人能够实施该项行为,即能为;行为人未实施该项行为并造成了严重后果,即未为。
义务的种类:法律规定的义务;职务和业务的要求;法律行为引起的义务;先行危险行为引起特定义务。
三、故意杀人故意杀人是指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
1(主体。
一般主体,即已满14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
2(主观方面。
本罪在主观上须有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
即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他人死9亡的危害后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
故意杀人的动机是多种多样和错综复杂的。
常见的如报复、图财、奸情、拒捕、义愤、气愤、失恋、流氓动机等。
动机可以反映杀人者主观恶性的不同程度,对正确量刑有重要意义。
3(客观方面,表现为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
(1)行为方式---作为或者不作为。
(2)行为的对象-----人的身体。
(3)行为的手段----多种多样。
(4)行为的情节和后果的认定,不属于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情形。
4(本罪的客体是他人的生命权。
法律上的生命是指能够独立呼吸并能进行新陈代谢的活的有机体,是人赖以存在的前提。
四、间接故意的不作为方式杀人案例分析案例一:浙江男子目睹两名儿童溺亡未相救涉嫌故意杀人被刑拘《钱江晚报》2013年06月26日03:15,通讯员刘晶晶记者陈栋)原标题:怕出手救人会被家属讹钱他眼睁睁看着俩孩子溺亡23岁的张某是个没长大的孩子,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十10多个孩子面前当了一回“孩子王”。
可是,当意外来袭,他这个“老大”却没有做出正确的选择——面对1个浅水塘,面对两名落水的儿童,会游泳的张某选择袖手旁观。
他说,之所以不出手相救,是因为怕被家属赖上讹钱。
近日,张某已被玉环公安部门以“故意杀人”刑拘。
带俩孩子上山摘杨梅不料孩子半路遇险了1990年出生的张某,骨子里还是贪玩的劲儿。
他今年年初到台州玉环打工,做的都是些零工,三天打渔两天晒网,换了好几份工作。
5月18日,他又炒了老板鱿鱼,拿着结算来的工钱,打算好好潇洒几天。
当天中午,张某在坎门街道双龙村的一口水塘里钓鱼。
没多久,身后就聚了十几个孩子。
“哥哥在干嘛呢,”“哥哥你一会要去哪里玩,我们能跟你一起吗,”张某回头看到这么多可爱的孩子,顿时有了做老大的感觉。
他决定,带着孩子们上山摘点杨梅吃。
到了山脚下,张某傻了眼。
这杨梅山可比想象中难爬多了,山路又小又崎岖,加上那几天都在下雨,泥地非常滑。
“这里路不好走,我一次带2个小朋友上去,其他人听话在下面等着,知道了吗,”孩子们点点头。
第一组跟张某上山的,是10岁女孩小丽和12岁男孩小江。
张某在前面探路,2个孩子跟在后面。
可没爬多远,张某就听到身后传来了呼叫声。
“有人掉下去了~”看着2个孩子落水他绕小路跑了11张某转身一看,是女孩从旁边的斜坡滑了下去,掉进了下面的一口蓄水坑里。
据目测,这个水坑长约5米,宽约2米,水底很浅,估摸着也不会超过1米5。
双龙村的山脚下有1个双庙水库,沿着山上来有七8个这样的蓄水坑,水库里的水就是这些山水汇集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