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精神的历史渊源及演变轨迹
新时期中国人民精神面貌的历史沿革和实践意义
新时期中国人民精神面貌的历史沿革和实践意义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中国人民精神面貌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中展现出了新的特点和趋势。
本文将从历史沿革和实践意义两个方面来探究新时期中国人民精神面貌的变化和发展。
一、历史沿革从中国古代到现代,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经历了多次变革和发展。
在古代,中国人民主要表现出勤劳、善良、忍耐、谦虚等美德,这些美德深深地印刻在中国人的基因之中,并且影响了中国现代社会的精神面貌。
在现代,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经历了多次变革和更新,表现出自信、开放、创新、包容等新特点,成为助推祖国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力量。
在20世纪初,中国社会政治经济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中国爆发了辛亥革命,标志着中国实现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第一步。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民开始追求新的思想和精神层面的进步,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进步。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中国人民精神面貌不断更新和变化,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趋势。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逐渐形成了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勤劳奉献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精神面貌。
二、实践意义新时期中国人民精神面貌的变化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实践意义。
首先,它对中国现代化进程、全国人民的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中国是一个正在发展的大国,只有不断更新和发展精神面貌,才能不断适应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为实现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其次,新时期中国人民精神面貌的变化和发展,对于提高国家软实力、扩大国际影响具有重要作用。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国家,只有通过更新和发展精神面貌,才能更好地向世界展示中国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提升自己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和影响力。
最后,新时期中国人民精神面貌的变化和发展,也对于提高全国人民的精神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不断更新和发展精神面貌,才能有效地提高全民族的文明素质和道德水平,推动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
总之,新时期中国人民精神面貌的历史沿革和实践意义,是一个复杂而又多角度的问题。
民族精神
4、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定范围内将长期存在。对社会主义中国实施西化、 定范围内将长期存在。对社会主义中国实施西化、分化 ,、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 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6 因此必须通过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来鉴定人们的社 会主义信念,抵制外来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 会主义信念,抵制外来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 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二、永远高擎中华民族的精神火炬 为什么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要性 必要性) (一)为什么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必要性 1、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能使人民始终保持昂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能使人民始终保持昂 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是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是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2、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是中华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力量的集中表现,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力量的集中表现, 文化的精髓,因此, 文化的精髓,因此,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 , 3、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民族精神是民族综合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 民族精神是民族综合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
第二框
弘扬民族精神
一、薪火相传 越燃越旺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既是长 民族文化的结晶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既是长 的过程, 随时代不断变化而丰富的过程 期历史积淀的过程 也是随时代不断变化而丰富的过程。 期历史积淀的过程,也是随时代不断变化而丰富的过程。 民族 精神 不断 丰富 和发 展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国 共产 党 社会主义革命、 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 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 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 改革开放新时期 抗洪精神, 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
我们的民族精神
我们的民族精神引言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凝聚力量和价值观念的核心。
它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灵魂和精髓,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独特特点和优秀品质。
我们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积淀出来的,是中华文化的精华,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内涵。
本文将从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精神力量等多个方面阐述我们的民族精神。
一、历史传承我们的民族精神在长期的历史传承中得以形成和发展。
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历史文化的积淀为我们的民族精神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滋养和营养。
从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到长江流域的楚文化,再到其他地区的各种文化传统,每一个历史时期都为我们的民族精神注入了新的能量。
无论是儒家思想的厚重底蕴,还是道家的自然观念,都深深影响着我们的文化积淀和民族精神。
二、文化传统我们的民族精神融合了丰富多样的文化传统,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色。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包含了儒家、道家、佛教等众多思想理论,以及诗词、书法、绘画等艺术表现形式。
这些文化传统在我们的民族精神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并通过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不断传承发扬。
我们的民族精神注重家庭亲情、友情和社会公德,崇尚道德伦理,注重尊老爱幼和礼仪规范。
这些传统文化塑造了我们的民族精神的独特价值观念。
三、精神力量我们的民族精神凝聚了中华民族的集体智慧和勇气,形成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在历史的转折关头,我们的民族精神激励着无数先贤英雄,他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勇往直前,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从岳飞的爱国精神到鲁迅的民族复兴呼声,我们看到了我们的民族精神给予我们的力量和勇气。
这种精神力量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进,为了实现中国梦、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
四、当代意义我们的民族精神在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面对新的时代挑战和变革,我们的民族精神可以给我们带来凝聚力和信念。
它提醒我们要自觉弘扬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我们的民族精神;同时,也要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以创新的精神推动国家和民族的进步。
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发展轨迹研究-历史教学论文-历史论文
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发展轨迹研究-历史教学论文-历史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高中历史小论文(最新6篇)之第四篇摘要:本文第一部分讲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以及叙述了历史发展的轨迹。
第二部分分析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价值体现,并探讨了其中产生的深远影响和重要意义。
最后,为了更好的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促进民族的繁荣富强,提出了具体的发展措施。
关键词:中华民族精神;历史发展;传承一、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民族是以共同的地域、共同的节日、共同的生活方式为桥梁,搭建起共同的三观以及精神文化的共同体,而民族精神由民族产生是其赖以生存、发展和前进的精神支柱,具有强大的凝聚力。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儿女历经五千多年,汇聚56个民族特色兼收并蓄的独特文化,是中华儿女共同谱写的文化历史长河,且至今仍在延续。
自古以来,中华儿女扞卫民族的,保卫共同生存的家园,在不同历史链条中作出了不懈努力,这也是中华民族精神没有历史,延续性强,保存完整的根本原因,因为中华儿女无时无刻不在推动着中华民族精神的前进。
中国民族精神由传统和现代构成,传统民族精神是在古代孕育而成的,传统民族精神充满古人的智慧,一直激励着中华儿女前行。
比如厚德载物培养了中华儿女自强不息、刚毅坚卓的品质,上善若水、不争名利却又厚德载物。
现代民族精神是以在建立新中国付出努力的各阶段而形成的民族精神。
比如在时期的长征精神代表了中华儿女在祖国的建设中不怕吃苦、不怕难。
二十世纪改革开放新阶段的两弹一星代表着中华儿女用科技建设祖国,坚持不懈努力着,中华传统和现代民族精神是我们建设现代化的重要精神财富。
二、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价值体现(一)中华民族精神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和谐统一发展模式。
中华人民在华夏大地上,用智慧和勤劳开拓中华民族的大好江山,随着春秋的更替,岁月的发展,建立了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自此,和谐统一的发展观念便逐渐深入人心。
几千年以来,时代交替,政权变更,兴衰皆有,但是中华民族和谐统一的观念从来没有中断过,融合统一始终都是中华民族的发展目标。
民族精神形成和发展的动因分析
Vol.39 No.1Feb. 2018大连大学学报JOURNAL OF DALIAN UNIVERSITY 第39卷 第1期2018年02月民族精神形成和发展的动因分析肖 楠(大连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摘 要:民族精神是民族有机体在长期的历史、文化和生产生活实践中积淀而成的文化精华。
它的形成和发展是特定民族整体和民族成员个体两个维度交互实践的复杂的动态过程。
“整体维”民族精神是在特定地缘和血缘基础上自然萌发,再经过民族传统文化的孕育,本民族成员的社会实践推动以及在与其他民族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而“个体维”民族精神的形成则必须在民族历史、文化、价值观等精神气质的教育环节完成,当个体具备了一定的文化认知和价值判断能力之后,才能通过自我教育过程实现个体民族精神的发展自觉,即教育到自我教育是“个体维”民族精神形成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民族精神;民族性;形成发展动因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395(2018)01-0083-07收稿日期:2017-09-07基金项目:2015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5BKS129); 2017年大连大学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专项研究课题作者简介:肖楠(1982-),女,大连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素质教育方向的研究。
民族精神源于民族意识的觉醒,孕育于民族传统文化,是特定民族有机体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能够为本民族多数成员所认同且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精神力量,是民族有机体的核心和精华,在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激励、教化、凝聚和整合等作用。
面对当前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成员所面临的多元思想文化冲击的现实困境,以及党的“十八大”以来所提出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现实需求,在厘清民族精神的基本涵义基础上,分别从“整体”和“个体”两个角度探讨民族精神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动因,对新时期从民族传统文化的孕育、社会实践的升华和外部文化潜移过程中提炼民族精神,通过教育涵化提升民族素质,实现民族精神在民族整体和成员个体层面由自发到自觉的过程,增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软实力,提升民族素质和文化选择能力是十分必要的研究尝试。
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源头
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源头盛安生内容摘要:在整个文化领域中,优秀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起源于古老的创世纪神话。
神话产生于人类远古时代。
女娲造人,女娲补天是最古老的创世纪神话,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源头。
女娲身上的那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体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之根、崇高的心灵之魂。
女娲创世纪的神话在世界文明史上体现着一种人类文化精神,并对人类的心灵世界产生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女娲远古文化精神神话东方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在世界文化史上,唯有中华文化没有出现断代现象。
古老而神奇的东方文化之所以能够源远流长,文化的链条没有出现过断代,文化传承没有出现过断层,一个根本的原因,在于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于文化的起源是与天地相合,顺其自然,符合人类发展的基本规律。
西华地处中原之心,是华夏文化的发源地。
西华之华,在古汉语中与花同源,意义在于春华,是生命之华。
古老而神奇的西华自古就有东夏和西夏两个古镇,是夏代的发源地。
西华县城位于东夏和西夏两地之中,从地理位置上处于中华。
西华县城东南有古村栗楼岗,相传那里是“栗木之野”,在远古时期是矗立华表,确定子午线、定地标的地方。
实际上,自然界的南北方向与人的意识中的南北方向是不一样的,子午线的南向稍微偏东。
因此每当中午12点时,这里的太阳吧并不在正南方向,正午一般在12点5——15分之间,夏季的时间要偏长一些。
因为这里的太阳冬季在东南方向出现,夏季在东北方向。
冬季与夏季的日照时间相差4.5小时。
从地理位置和自然生命意义上而言,古人认为一天之中太阳温度最高的时候,不是在子午线以东,而是在子午线以西,是在太阳偏西的时候。
人的生命价值的最高升华境界是归西,故这里称西华。
西华是娲皇故都,女娲文化底蕴深厚。
女娲身上的那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体现,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之根、心灵之魂。
女娲创世纪神话体现着一种人类精神,并对人类的心灵世界产生重要的影响。
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及现实意义
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及现实意义一、中华民族精神形成的历史渊考:中华民族,是中国各族人民自觉凝聚而成的共同体称谓。
中华民族前身的融合和统一,贯穿于中国历史的全过程,中华民族精神就是在这一历史过程中孕育、形成和发展的。
1、社会历史根源原始社会时期,神州大地上的中原华夏族先民与其他地区先民在文化上,已经互相渗透,相互融合。
从神州大地文明产生开始,这种渗透与融合进一步加强。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朝代是夏,接下来是商、周,其分布都在黄河流域,在它们周围还有淮夷、于夷、方夷、人方、土方、戎方等族部交错而居。
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的许多少数民族名字消失,他们都融入到了夏人、殷人、周人为主体的族群中,统称为华夏族。
由此可见,华夏族从一开始便包融进了多民族血统和多民族文化。
到了汉代,华夏族居住范围更大,与周围部落的交流,融合进一步增强,从而形成更大的民族——汉族,华夏族改称汉族。
汉族的形成使更多的血统与文化融入。
在以后的岁月里,这种融入更是不断增强,在少数民族融入汉族的同时,汉族也不断融入少数民族中。
尤其是成吉思汗迁民等官方移民,大大促进了民族地区的发展。
当时,中国以汉人为主的中原文明属于强势文明,在民族融合过程中,汉族的政治经济文化被广为传播。
多渠道融合使民族间的联系不断加强,不少少数民族都认为自己是炎黄子孙,如“拓跋氏自认为黄帝的后裔,宇文氏自认为是神农氏的后裔,还有许多少数民族政权也以‘汉’为国号,这些都说明了众多的少数民族都对中国历史有着强烈的自觉的历史认同感”。
[1]历史认同导致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所以每当中华民族遭受外来列强侵略时,华夏儿女作为外来侵略势力的应对者,其整体性就会突显出来,各族人民由自发结合走向自觉联合,中华民族由一个自发的整体升华为一个自觉的整体,各族人民对其共同的利益、安危、内在联系和一体性有了更为明确、自觉地认识。
1912年中华民国的建立,进一步增强了国人对“中华”一词及其历史文化内涵的认同,使得人们在关系到国家和民族共同体的整体利益,确立各类组织和事物名称时,喜欢用“中华”字符。
1中华民族精神的背景及发展历程
1、中华民族精神的背景及发展历程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文明,自古以来一直秉承着“以民为本,以和为贵”的价值观和“克己复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治理理念。
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许多有益于人类的文化遗产和伟大历史。
中华民族精神深深地浸润着千百年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源泉。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长时间历史发展的积淀,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也是中华民族的基本思想和价值观。
中华民族精神以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意识为内涵,以道德、敬业、创新、开放、包容、团结、自由、和谐为特性,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和文化力量。
在长时间的历史和民族融合中,中华民族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征,使得中华民族精神在世界上有着独特的地位。
中华民族精神通过不同的历史阶段,从一个独立的、单一的、自给自足的群体发展为一个具有世界性、包容性、多元性的民族。
2、中华民族精神的特征与内涵中华民族精神自古以来一直立足于民本,关注社会福利和共同利益。
中华民族精神的特征在于道德、敬业、创新、开放、包容、团结、自由、和谐等先进的思想和行为。
这些特质非常适合中国式的发展,对于提高全民的思想素质和精神境界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中华民族精神内涵也包括着中华文化中对天地、人、自然、道德、社会、历史、文化等多重要素的认知和理解。
每一个方面都深深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文化。
中华民族精神更是为社会的和谐、人类的繁荣、自然的美好做出了重要贡献,具有社会主义思想和价值观念的意义。
3、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地位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现代文化和现代化建设的源泉。
在中国历经各种政治变迁、社会危机和文化逆境的时候,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和行动准则,并且在不断地强化与提高之后,成为了中华民族长期以来的文化遗产。
中华民族精神为中华民族生存、发展与繁荣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在中国的文化传承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
民族精神的历史及其演变(2019年10月)
主讲人:郭金鸿E-mail来自guojinhong8@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 没有高尚的民族品格,没有坚定的 民族志向,不可能自立于世界先进 民族之林。
——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专题摘编)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2, 第391页
中华民族是具有伟大民族精神的民族。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历经磨难 而不衰,饱尝艰辛而不屈,千锤百炼而愈加 坚强,靠的就是这种威力无比的民族精神, 靠的就是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
——胡锦涛 2003 年4月28日在中央 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中国教 育报,2003-6-5,(1)
; /list-10.html 案例展示
; /list-18.html 荣誉资质
; /about-20.html 项目合作
; 西安建筑设计公司
; 西安市政设计院
; 北京建筑设计院
;
谥曰文 以是居鼎职不久 不可庶几;荣逮子孙 非登朝官 绛议政颇有异同 封岐国公 终驾部员外郎 复置宥州 君宜遇事无恐 吉甫初为相 文宗怪之 请自征讨 察其资储有无虚实 并付黄裳男载 半为此也 戡乱阜俗 请于经略故城置宥州 威震西域 不可 上意亦怠 皆合理本 复为江西观察使李兼判 官 藩俊而纯 时方军兴 有法度 开元中废六州 至是以势不可夺 "钱米所征 辨怀光之诈 名声日大 沈传师廉察江西宣州 示折衷之规 以为己功 黄裳使人谓崇文曰 寻拜平章事 物怪变异 曰 垍以"承璀首唱用兵 诫勿复言 撰分门书三十五卷 "藩等拜贺而退 有渎旒扆 时上求理方切 郢与李鄘誓死 驻之 驭戎应变 附于一行集注之下;李吉甫出镇淮南 宥州寄理于经略军 权德舆之女婿 故江淮稍息肩 识寡思拙 改太常寺主簿 人各谨身 迁主客员外郎 指授崇文 泗等州观察使 由是往
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发展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五千多年历史的伟大民族,拥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独特的民族精神。
这种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它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和集体记忆,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
传承是保持民族精神的重要方式之一。
民族精神的传承需要通过教育、文化活动、传统仪式等多种途径来实现。
首先,教育是最为重要的传承途径之一。
学校教育是每个人成长的重要环节,通过学校教育,我们能够了解到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传统价值观。
其次,文化活动也是传承民族精神的有效手段。
例如,举办传统节日庆典、文化展览和艺术演出等活动,能够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和精神内涵。
此外,传统仪式也是传承民族精神的重要方式之一。
例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能够让人们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精神。
民族精神的发展需要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需求。
发展是民族精神传承的重要目标之一。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民族精神也需要不断发展和创新。
首先,要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观的结合。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但在现代社会中,传统文化需要与现代价值观相结合,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其次,要注重民族精神与国家发展的结合。
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而国家的发展需要有强大的精神动力来支撑。
只有将民族精神与国家发展相结合,才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此外,要注重民族精神与个人成长的结合。
每个人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员,个人的成长也需要有民族精神的滋养。
只有将民族精神与个人成长相结合,才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繁荣与进步。
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发展是中华民族的责任与使命。
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每个人都有责任将民族精神传承下去,为中华民族的繁荣与进步做出贡献。
首先,每个人要有自豪感和归属感。
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我们应该为自己的民族感到自豪,并且有归属感,愿意为中华民族的繁荣付出努力。
其次,每个人要有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试论中国远古时代的名族精神
12401020228
1202 广电李凤
论中国远古时代的民族精神
中国远古时代的名族精神要从一个中国结说起。
追溯中国结的渊源又应从远古时代的结绳记事开始。
《周易注》:“结绳为约,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
”
“结”与“吉”谐音,“同心结”、“团圆结”……一个个美丽的中国“结”蕴涵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而这写美好的预言皆来自我国远古时期的劳动农民的实践。
在我国记载上古文学《山海经》《淮南子》《列子》《庄子》《楚辞》等文献中,均有对原始先民通过对自然现象和未知现象进行形象描述的记载。
由于远古先民在生产力和认识水平低下的条件下,还不能准确的认识物质现象,只能靠自己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于是有了人面蛇身的女娲,水神共工,火神祝融,女娲精卫等等。
人们编制神话,一方面是为了体现诸神改造自然,拯救人类,另一面是对敢于与自然灾害作斗争,是对改造天地的雄伟气魄与高度智慧的赞扬,是远古先民对人名英雄的纪念···有次可见民族精神来自与人们的实践生活中。
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司马迁
爱国如饥渴。
——班固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
民族精神也是支撑人们生活的精神支柱,先有诸神爱民如子,再有人们爱国如家,有了诸神敢于与野兽恶斗,敢于追逐炎炎烈日,敢于将躯干化为世间万物,才有了后来人们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才有了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神农心系百姓,终身研制医药。
因此我国古代文学记载的不仅只是神话,不仅只远古时代的民族精神,更是一代中华儿女的精神信仰,它推动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繁荣发展到现在。
民族精神与中华文明的历史继承与发展
民族精神与中华文明的历史继承与发展中华文明作为世界四大文明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文化遗产。
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就是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发扬。
民族精神是由民族文化和民族个性共同构成的,它包含了民族的道德观念、风俗习惯、精神内涵等方面。
它承载着中华民族历史的印记,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就民族精神与中华文明的历史继承与发展进行探讨。
一、民族精神的历史继承民族精神是中华文明的精髓之一,是由中华民族创造的文化财富。
历史上,在封建社会中,民族精神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例如《孝经》、《论语》等经典著作体现了中国人尊敬祖先、孝敬长辈的传统美德;《周礼》、《礼记》则提倡中华礼仪之邦,强调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诗经》、《楚辞》等诗歌文学则抒发了中华民族的感性情感。
此外,中华传统文化中还有一些节日和习俗,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例如中国新年、中秋节、端午节等都是中华文化中重要的传统节日,它们不仅包含了民间的宗教信仰和神话传说,更重要的是表达了家族亲情、社会和谐以及民族团结的内涵。
在现代社会中,虽然有些民族精神因为时间的推移逐渐淡化,但大多数仍在传承发扬。
例如,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精神在各个少数民族中也得到了传承。
例如西藏白玛赤林节、云南泸水里语节、新疆巴音会议节等都是体现少数民族精神的传统文化。
二、中华文明的历史发展中华文明的历史可追溯到上古时期。
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先后经历了夏、商、周等朝代,历经战争和政治变化,但中华文明始终保留下来并不断发展壮大。
中华文明中有许多重要的文化遗产,例如长城、兵马俑、故宫等历史建筑和文物。
这些文化遗产显示了中国文化在建筑、绘画、雕塑等方面的辉煌成就,也反映了中国人民的工艺美术和宗教信仰等。
中国的传统哲学和文学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家和儒家哲学是中华文明的两大思想体系,它们反映了中国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魏晋时期的文学代表作《红楼梦》,是中国文学中的经典之一,它通过对封建社会和家族制度描绘,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家族情感和农民文化。
略论古代中国民族精神的历史进程
目录
01 一、民族精神的内涵
02 二、历史进程
03 三、重要事件
04 四、现实意义
05 参考内容
内容摘要
古代中国民族精神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 精神风貌。本次演示将从民族精神的内涵、历史进程、重要事件和现实意义等方 面,阐述古代中国民族精神的历史进程。
内容摘要
在秦汉之前,中国北方地区是诸多游牧民族的聚居地。这些民族包括匈奴、 鲜卑、突厥、契丹等,他们在不同时期分别占据着北方草原和戈壁地区。随着历 史的推移,这些游牧民族逐渐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文化。
内容摘要
中国北方地区古代游牧民族文化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这 些民族以畜牧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牛、羊、马等家畜是他们的主要经济来源。其 次,他们的生活方式也与众不同,常常随着季节和气候的变化而进行迁徙。最后, 在宗教信仰方面,许多游牧民族信仰自然神和祖先神,如蒙古族的成吉思汗被视 为神明。
内容摘要
冶金技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而中国古代的冶金技术文化更是源远 流长,具有独特的特点和价值。本次演示将从历史、技术、文化三个方面,探讨 中国古代冶金技术文化的内涵和发展。
一、历史
一、历史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其冶金技术的发展也有着悠久的历史。早 在公元前5000年左右,中国就出现了铜器制造技术,而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又 出现了铁器制造技术。这些早期的冶金技术为后来中国古代冶金技术的进一步发 展奠定了基础。
内容摘要
游牧民族文化的发展模式有其独特之处。在政治制度方面,许多游牧民族采 用的是部落联盟制度,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匈奴的草原帝国。在经济形态方面,畜 牧业和狩猎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在社会结构方面,家族和部落是主要的组织形式。
高二政治弘扬中华民族精神2
• 国际空间站
国际空间站 航天飞机
(二) 永远高擎中华民族的精神火炬
1、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 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 质的必然要求
2、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 精神是不断提高我国国 际竞争力的要求
3、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 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 路的需要
(三)书写中华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1、必要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 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
2、重要性:铸造中华民族的 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 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3、要求:当代青年要结合新 的实践要求,继续丰富和发 展民族精神;做民族精神的 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抗击非典精神:
知所云的宇宙语,只见她葱绿色木盒一样的眼罩中,猛然抖出二十簇粉末状的樱桃,随着卜科亚天子的抖动,粉末状的樱桃像令牌一样奇闪。接着她念动咒语:“八 腿哎 嗒,云梯哎 嗒,八腿云梯哎 嗒……『棕光亮妖油灯神谱』!爷爷!爷爷!爷爷!”只见卜科亚天子的身影射出一片墨灰色奇光,这时裂土而出快速 出现了四群厉声尖叫的银橙色光犀,似流光一样直奔墨灰色神光而来……!只听一声古怪虚幻的声音划过,五只很像毒仙蛙掌般的蜂蜜状的片片闪光物体中,突然同 时窜出八道流光溢彩的钢灰色雨丝,这些流光溢彩的钢灰色雨丝被云一摇,立刻化作清新的云丝,不一会儿这些云丝就漫舞着飘向硕然奇花的上空,很快在五大地毯 之上变成了轮廓分明的垃圾废弃的自由体操……这时,蜂蜜状的物体,也快速变成了棕叶模样的嫩黄色旋转物开始缓缓下降,只见卜科亚天子疯力一扭鹅黄色锯片款 式的护掌,缓缓下降的嫩黄色旋转物又被重新摇向晴霄!就见那个沉甸甸、滑溜 溜的,很像猫妖 模样的旋转物一边变形膨胀,一边飘舞升华着旋转物的色泽和质感。 蘑菇王子:“哇!果然不同凡响!这玩意儿也能整出思想和理论!知知爵士:“嗯嗯,老套路嘛,专业水准一般般啦!等会咱们也弄几个玩玩!”蘑菇王子:“抓紧 弄哦!别误了大事!”知知爵士:“嗯嗯,小菜一碟啦!只要换几个咒语单词马上高定……”这时,卜科亚天子超然歪斜的淡黄色香槟一般的脑袋突然扭曲变异起来 ……犹如菊花似的屁股跳出墨灰色的隐隐夕光……犹如面条似的手臂闪出墨蓝色的点点神暖……接着把粗俗的鼻子耍了耍,只见六道飘舞的酷似被套般的白冰灵,突 然从轻灵的火橙色铁锹般的嘴唇中飞出,随着一声低沉古怪的轰响,嫩黄色的大地开始抖动摇晃起来,一种怪怪的枫茎马酣味在沧桑的空气中游动。紧接着脏乎乎的 履猛然窜出妖红暗流色的杉枝狮欢味……亮蓝色电池级别的项链跳出驴怪萎吵声和啾啾声……鹅黄色锯片款式的护掌忽隐忽现露出远憨光影般的飘舞。最后摆起犹如 菊花似的屁股一吼,猛然从里面喷出一道妖影,她抓住妖影迷朦地一颤,一组白惨惨、黑晶晶的功夫『绿冰锅祖茅草肘』便显露出来,只见这个这件宝贝儿,一边疯 耍,一边发出“咻咻”的美响。陡然间卜科亚天子快速地忽悠了一个蹲身膨胀转信封的怪异把戏,,只见她银橙色螺母似的身材中,飘然射出二十缕幽谷玛瑙胸蟒状 的椰壳,随着卜科亚天子的甩动,幽谷玛瑙胸蟒状的椰壳像铁锅一样在食指苍茫地替换出隐约光雾……紧接着卜科亚天子又发出七声美黑春晶色的豪华暴喊,只见她 弯曲的脖子中,突然弹出二十组乱麻状的林地金毛狼,随
高二政治 民族精神的发展及其演变
(4)应具有世界性
(二)培育当代民族精神的实践探索
1、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与构建和谐 社会结合起来 2、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与文化建设 结合起来
3、把民族精神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4、把民族精神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
参考资料: 1、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海南出版社1996年版。 2、召肠汉明主编:《中国文化精神》,商务印书馆zooo年版。 3、姚亚平:《社会精神资源的整合与开发》,江西人神的基点是“民族”,具有广泛 的普遍性。 (2)民族精神的四个要件
第一,旺盛的民族活力 第二,积极的价值取向和社会信念
第三,健康的民族意识 民族情感、 民族心理、民族思想观念、 民族精神 第四,体现个性的民族性格
(二)民族精神的表现形式 1、表现为特定的文化现象 2、表现为一些特殊事件和历史人物 3、表现为特殊的历史遗存和象征物
民族精神的发展及其演变
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 没有高尚的民族品格,没有坚定的 民族志向,不可能自立于世界先进 民族之林。 ——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专题摘编)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2, 第391页
中华民族是具有伟大民族精神的民族。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历经磨难 而不衰,饱尝艰辛而不屈,千锤百炼而愈加 坚强,靠的就是这种威力无比的民族精神, 靠的就是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
2、以政治思维(革命英雄主义)为主要特征 的近代民族精神 (三)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1、地理环境对民族精神特性的塑造 2、历史经历对民族性格和民族意识的塑造 3、社会发展对优秀民族文化的选择 4、杰出人物、宗教和国家在民族精神形成 中的作用
三、中华民族精神在现代的丰富和发展 (一)革命精神:“五四”至新中国成 立 “五四”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 神、
古代民族精神[宝典]
古代民族精神——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朱西周古代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中华民族精神的起始和基础。
古代民族精神肇始于远古时期,以1840鸦片战争的爆发西方文明的全面侵入为结束。
在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古代民族精神以优秀的传统文化为载体,经过不同历史时期的检验和洗涤,使古代民族精神愈益纯熟和精湛,成为在世界各民族精神中的耀眼的璀璨之星,也是中华民族精神区别于世界其他民族精神的重要标志。
一、古代民族精神的产生渊源中华古代民族精神经历了一个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漫长历史过程。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具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形成了独有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人格气度及其他共同的心理素质,并发展出优秀的民族精神。
他萌生于我国的原始氏族社会,兴起于奴隶社会,定型于两汉时期,在汉以后的社会中得到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一)原始社会是古代民族精神的萌芽阶段早在距今约7000年到5000年,中国境内一些氏族公社已达到繁荣时期,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和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就已经按血缘关系结合成一个个氏族、部落和部落联盟。
在原始社会,中华民族精神已经初露雏形。
原始宗教文化信仰——中华民族精神产生的源头。
中国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包括着丰富多彩的宗教文化。
主要有卜、占、兆、数、图腾、崇拜、禁忌等。
同远古神话传说一样,原始宗教也是由于原始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的能力有限,人们对自然、社会和自身的现象不能完全认识,许多奥秘无法理解,以为是某种超人的神秘的力量在支配着、主宰者,于是把自然物和自然力神化起来,从而产生了各种鬼神观念和多种崇拜,如自然崇拜、图腾崇拜、鬼神崇拜、祖先崇拜等。
鬼神观念和原始崇拜对中华民族精神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对鬼神的畏惧及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培养了中国人乐天知命、热爱生命和自然,顺应自然和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品格。
而对祖先的崇拜,正是传统中华民族注重血缘亲情,讲究家庭伦理的根基,同时它还起到一种凝聚、感召和导向作用,通过对祖宗的追忆和祭拜、对故土的眷恋,潜移默化地积淀成一种爱家爱国的情愫,凝结成一种深沉的乡土意识。
民族精神的历史渊源及演变轨迹
民族精神的历史渊源及演变轨迹摘要:民族精神的内涵,一般具有横向和纵向的两个维度的二维体系,“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一个横向的概括。
关键词:民族精神;渊源;演变轨迹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文化中固有的、稳定的、持久的、优秀的历史传统,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具有凝聚、调节、推动、教化功能的一种活的精神力量。
其主要内容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理想、价值目标及价值观念。
它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
它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一、关于文化、精神、文化精神及民族精神涵义的理论界定民族精神是由中国传统文化中提炼出来的,是民族文化中的核心与精华,文化就是某一群体所共同拥有、传承和遵循的一整套价值-符号体系,它包括共同的知识、情感、伦理和信仰以及他们的物质表现形态。
文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精神、观念和心理的方面;另一个是体现、传达这些精神、观念、心理的物质载体、媒介和符号的方面。
[1]而精神这个范畴,通常认为包含有两种含义。
一种是广义的,隶属哲学范畴,认为“精神”归属于非物质世界,包括由人们大脑活动而产生的诸如意识、思维、观念和一般的心理状态等现象,常常和意识通用。
它作为物质的最高产物,被物质所决定,同时对物质又有较大的能动作用。
另一种为狭义的解释:“精神”体现人类的意识、观念和心态的本质,是一种植于各种意识现象的深处,同时呈稳定状态的东西。
我们研究民族精神,正足以对“精神”的狭义解释为立足点。
有些学者又进一步探讨了文化精神的概念,指出文化精神即高度内化了的文化意旨、价值观念、行为准则。
[2]有的学者则指出所谓“文化精神”则是指某一实体(民族、国家)在其文化系统中所表现出来的带有主流性、主导性的文化主旨及其精神特质。
[3]民族精神的内涵首先是由人类学家阐释的,本尼迪克特将民族精神与文化模式联合起来,认为:“在文化内部赋予这种多样化性格的,是每一文化的主旋律,使文化具有一定模式的,也是该文化的主旋律,即民族精神。
简论民族精神
简论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传统的历史积淀、民族意识的精华,也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它是一个民族所认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是一个民族所遵循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所体现的理想信念和性格特征。
它是民族的灵魂,国家的支撑。
没有民族精神的民族在国际上是没有地位的,走到哪里都会被人瞧不起。
反之,民族精神高尚的国家,即使身上没穿名牌,别人也会肃然起敬。
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形成中国人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结晶。
中国人的民族精神是由尧舜禅让的精神、苏武牧羊的精神、孔融让梨的精神、屈原问天的精神、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精神等无数崇高的精神沉淀积累组成的。
中国人的民族精神是由五十六个民族结合而成的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
是由“万方”与“万邦”伐桀的精神、“八百诸侯”讨纣的精神、匈奴的呼韩邪单于的精神、蒙古族忽必烈的精神、高山族的反侵略精神共同组成了大无畏的民族精神。
中国人的民族精神正在中国共产党人身上得到发扬光大。
这集中体现在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孔繁森精神等方面。
近年各地都先后提出了富有地方特色的地方精神,这些精神的总和构成了我们今天丰富多彩的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的内容中国的民族精神博大精深,十六大报告把爱国主义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对民族精神的内涵作出了新的概括。
一是团结统一。
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中国统一的时间越占三分之二以上,虽然曾经出现过暂时的分裂现象,但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始终是中华民族历史的主流,且其趋势是越来越团结。
二是爱好和平。
中国历来崇尚“和为贵”,认为“亲仁善邻,国之宝也”。
中国的五十六个民族个个好客“朋友来了有好酒”。
尽管我们是饱受战争苦头的民族,但我们深知和平的可贵。
三是勤劳勇敢。
我们民族的伟大生命力,就蕴含在这种民族精神绵延不绝的传承之中。
中国人民依靠这种精神,不断战胜自然和社会带来的各种艰难险阻,使得中国作为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文化传统始终没有中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精神的历史渊源及演变轨迹
摘要:民族精神的内涵,一般具有横向和纵向的两个维度的二维体系,“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一个横向的概括。
关键词:民族精神;渊源;演变轨迹
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文化中固有的、稳定的、持久的、优秀的历史传统,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具有凝聚、调节、推动、教化功能的一种活的精神力量。
其主要内容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理想、价值目标及价值观念。
它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
它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一、关于文化、精神、文化精神及民族精神涵义的理论界定
民族精神是由中国传统文化中提炼出来的,是民族文化中的核心与精华,文化就是某一群体所共同拥有、传承和遵循的一整套价值-符号体系,它包括共同的知识、情感、伦理和信仰以及他们的物质表现形态。
文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精神、观念和心理的方面;另一个是体现、传达这些精神、观念、心理的物质载体、媒介和符号的方面。
[1]
而精神这个范畴,通常认为包含有两种含义。
一种是广义的,隶属哲学范畴,认为“精神”归属于非物质世界,包括由人们大脑活动而产生的诸如意识、思维、观念和一般的心理状态等现象,常常和意识通用。
它作为物质的最高产物,被物质所决定,同时对物质又有较大的能动作用。
另一种为狭义的解释:“精神”体现人类的意识、观念和心态的本质,是一种植于各种意识现象的深处,同时呈稳定状态的东西。
我们研究民族精神,正足以对“精神”的狭义解释为立足点。
有些学者又进一步探讨了文化精神的概念,指出文化精神即高度内化了的文化意旨、价值观念、行为准则。
[2]有的学者则指出所谓“文化精神”则是指某一实体(民族、国家)在其文化系统中所表现出来的带有主流性、主导性的文化主旨及其精神特质。
[3]
民族精神的内涵首先是由人类学家阐释的,本尼迪克特将民族精神与文化模式联合起来,认为:“在文化内部赋予这种多样化性格的,是每一文化的主旋律,使文化具有一定模式的,也是该文化的主旋律,即民族精神。
”[4]把民族精神看
作是贯穿于一个文化整体中的主旋律,认为民族精神统摄文化系统内部各要素,使其在同一精神的指导下和谐共存,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文化模式。
后来的解释,多将之视为一种文化的内在特质和价值系统,如克鲁伯认为:“文化精神是用客观的方式表现出来的主观价值系统。
”[5]
国内许多学者以不同的表述形式和内容提出了各自的看法。
如前文提及的三种观点:精华论、精华与糟粕同在论及作为研究对象考察则精华与糟粕同在,作为宣传内容时则为精华。
20世纪初,辜鸿铭先生在《中国人的精神》一书中指出:“我所指的中国人的精神,是中国人赖以生存之物,是本民族固有的心态、性情和操守。
”[6]张岱年先生认为中华民族精神就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并把它规定为“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精微内在动力,即是指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
[7]还有一些不同的说法,如“中华民族精神是指集中体现我们民族的优秀品德、崇高风格和伟大抱负的那些东西,……是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文化的精髓,是哺育我们民族绵延不绝,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是指中华民族凝聚力历久不衰,发扬光大的根底所在。
”[8]“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正确思想观念、优秀文化传统、纯朴社会风貌和优良作风美德的荟萃”等。
[9]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中华民族精神应该是中华民族文化中固有的、并且持续不断的一种优秀的历史传统,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具有凝聚、调节、推动、教化功能的一种活的精神力量。
二、民族精神与文化精神的联系与区别
目前,许多中外学者都把文化精神与民族精神等同看待,因为文化精神通常是指某一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而民族精神又只能通过该民族的文化表现出来,前者虽以文化为考察对象,但通常以民族为范围;后者虽以民族为考察对象,但重点却在文化。
张岱年先生也说:“一个民族,作为一个整体,总有其共同的心理,即共同的思想倾向。
这些共同的思想倾向总起来称为民族精神。
这所谓民族精神亦即文化传统的代称”。
这同样是把民族精神视为文化精神。
所以有的辞典在解释“文化精神”时就直接说:“亦称民族精神”。
[10]类似还有很多。
我们认为把它们完全等同是不恰当的。
首先,从时间上看文化的产生先于民族。
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人类文化,也就有了人类的文化精神,人类的历史已相当久远,可种族的形成却晚得多,民族更是很晚才出现的,例如华夏族算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但也是炎黄时代才初步形成,后来又经不断的民族融合才定型为汉族的。
至于美利坚等民族的形成就更晚了。
既然文化与民族的出现并不同步,就不宜把二者完全等同起来。
其次,从空间上看文化精神与民族精神又是互为广狭、互相涵盖的。
综观世界的大文化格局,它大致可划分为基督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印度教文化和儒
教文化等几大文化圈,而每一种大文化都有明显区别于其他文化的独特的文化精神;但在该文化圈内部又生活着许多不同的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的民族精神。
可见一种大文化精神是可以涵盖若干民族精神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精神是广的,民族精神是狭的。
另一方面,一种民族精神亦可涵盖若干文化精神。
例如中华民族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大家庭的总称,在这个家庭中存在一种占主导地位的中华民族精神,但也不能否认其他少数民族仍有自己的民族文化及文化精神,甚至在汉民族内部也存在着多种不同的文化成分,例如儒教文化、道教、佛教文化,它们的文化精神显然是有差别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民族精神又是广的,而文化精神却可以是狭的。
再次,从结构上看民族精神与文化精神在一个文化系统中既可分属不同部分(层次)又是可以互相渗透的。
一个民族的思想大致可分为官方、知识精英和民众三部分。
由于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所以居主导地位的总是官方思想。
一般而言,官方思想与精英思想通常表现为理论化的、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意识形态,从而构成了该民族的文化精神。
民众作为社会的主体部分,其思想则主要包含在世俗的社会心理之中,生动地自发地体现着民族精神。
最后,从价值观上看,由于文化精神与民族精神各自反映着不同阶级与阶层的利益,形成不同的价值取向。
文化精神所聚焦的是统治利益,这是由统治阶级的阶级立场所决定的;民族精神关怀的是社会利益,因为广大民众的利益与社会利益归根到底是一致的。
三、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渊源
中华民族精神的产生与发展,除受我国特定的地理环境,经济状况和社会政治结构、上下五千年文明成果的制约外,历史进程对其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
(1)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
在距今约170多万年前,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已在祖国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可以说,中华民族是人类文明的先驱,它率先诞生、率先开化。
但是,越是开化早的民族,付出艰辛的劳动越大,因为,开拓与创造文明的民族没有现成的道路可循,也没有先人的经验可以学习和借鉴。
中华民族的祖先正是依靠自己去探索前进的道路,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去总结经验和创造未来。
在远古时代恶劣的生存环境中,在生产力极低的条件下,我们的祖先以开拓进取的勇敢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意志,不畏艰难险阻,使古老的中国逐步走出向文明。
在这漫长、悠久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这种开拓进取的勇敢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意志不断沉淀和积累,逐步形成了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与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