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发展

合集下载

《人际关系教案》

《人际关系教案》

《人际关系教案》word版第一章:人际关系的定义与重要性1.1 人际关系的定义1.2 人际关系的重要性1.3 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1.4 人际关系的类型与特点1.5 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发展第二章:沟通与人际关系2.1 沟通的定义与过程2.2 有效沟通的要素2.3 沟通障碍及其解决方法2.4 非语言沟通的作用与技巧2.5 倾听与表达的艺术第三章:人际交往技巧3.1 与人相处的基本原则3.2 建立良好第一印象的方法3.3 交流中的同理心与关心3.4 积极倾听与有效反馈3.5 处理冲突与解决问题的技巧第四章:人际关系中的情感管理4.1 情感与人际关系的关系4.2 情绪调节与自我控制4.3 理解他人情感的需求与表达4.4 情感表达与沟通的技巧4.5 情感支持与情感互动第五章:人际关系中的角色与界限5.1 人际关系中的角色识别5.2 角色冲突与角色适应5.3 个人界限的定义与重要性5.4 设置与维护个人界限的技巧5.5 尊重他人界限与处理界限冲突第六章:团队协作与人际关系6.1 团队协作的重要性6.2 团队角色的理解与分工6.3 团队内部的人际关系管理6.4 团队沟通与协调的技巧6.5 团队精神与团队效能的提升第七章:跨文化人际关系7.1 文化差异对人际关系的影响7.2 跨文化沟通的基本原则7.3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与非语言行为7.4 适应不同文化的人际交往策略7.5 跨文化团队合作与冲突管理第八章:网络与人际关系8.1 网络时代的人际关系特点8.2 社交媒体在人际关系中的作用8.3 网络沟通的技巧与注意事项8.4 网络关系的维护与发展8.5 网络安全与隐私保护第九章:特殊情境下的人际关系9.1 压力下的人际关系处理9.2 悲伤与失落时的支持与安慰9.3 职场人际关系管理9.4 家庭关系中的特殊问题9.5 应对歧视与偏见的方法第十章:人际关系的发展与维护10.1 人际关系的发展阶段10.2 长期人际关系维护的策略10.3 自我提升与关系成长的互动10.4 人际关系中的给予与索取10.5 建立与维护良好人际网络的技巧重点和难点解析一、人际关系的定义与重要性:理解人际关系的基本概念和其在个人成长、社会交往中的关键作用。

人际关系学试题及答案(自考)

人际关系学试题及答案(自考)

8、美国心理学家梅奥等学者通过“霍桑实验”的研究,提出人际关系学说9、人际关系学研究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规律10、人际关系的理论主要包括: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人群关系和人际需要理论;角色、戏剧和交换理论;相互作用和认识平衡理论等11、文献既包括文字资料,也包括图象资料、有声资料(录音带等)、电子资料、实物资料12、人际关系评估法包括:社会测量法、参照测量法、人物推定法、自然观察评估法、心理测评法13、社会测量法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莫雷诺(J.Morenno)于20世纪30年代创立的14、前苏联心理学家彼得罗夫斯基对莫雷诺的社会测量法进行了补充和发展,提出了参照测量法三、简答题1、怎样理解人际关系的定义?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进行物质或精神交往的过程中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互动关系。

1)作为个体的人,都不可避免地要与他人进行物质或精神的交往2)人与人之间在交往和互动中会发生、发展和形成某种关系3)人与人之间在交往总是维系着某种心理联系2、为什么说利益是人际关系的实质?1)人际关系的建立受利益的驱使2)利益是建立人际关系的基础a、利益是生产关系的基础b、利益是政治关系的基础c、利益是法律关系的基础d、利益是道德关系的基础3)利益对人际关系的性质起决定作用3、人际关系有哪些特征?社会性、历史性、客观性、情感性、复杂性、变动性、网际关系新特点4、怎样理解人际关系客观性的特点?1)人际关系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2)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具有客观性3)人际关系的功能具有客观性5、怎样理解人际关系社会性的特点?1)际关系的社会性体现在人们是赖以生存的劳动中结成了相互依存的关系2)人际关系的社会性还体现在人们是运用在劳动中产生发展起来的语言系统进行交往的3)人际关系的社会性在现代社会体现得更明显、更强化6、人际关系对研究对象包括哪些方面?1)人际关系的主要理论2)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发展3)人际关系的结构与功能4)人际关系的类型5)影响人际关系的主要因素6)协调人际关系的原则7)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及其调适技法8)完善主体,影响客体的技法,协调人际关系的技法9)人际关系的研究方法和评估方法7、研究人际关系学的理论和实践的目的是什么?1)理论方面a、建立一门独立的、系统的、完善的学科体系b、为人们的人际交往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c、有助于分析和研究人际关系学与相关学科的联系与区别d、有助于从理论上划清人际关系与庸俗关系的界线2)实践方面a、协调、优化人际关系b、预防、消除人际障碍c、建立、发展新型的人际关系d、培养、提高人际交往能力8、研究人际关系学的原则有哪些?系统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统一性原则9、研究人际关系学的方法?文献法、观察法、实验法、社会调查法、社会测量法、统计法、人际关系评估法、10、观察法有哪些要求?1)必须在被调查对象处在自然状态中进行,否则便失去了真实性2)观察必须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而不是盲目的3)对观察的内容必须有详细的记录4)观察必须防止主观片面5)观察的结果应具有可靠性和有效性11、人际关系评估包括哪些内容?1)社会测量法(20世纪3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莫雷诺)2)参照测量法(前苏联心理学家彼得罗夫斯基)3)人物推定法4)自然观察评估法5)心理测评法第二章人际关系的主要理论一、名词解释1、角色:特指某一个体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一定社会地位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符合规范的行为模式。

人际关系学名词解释

人际关系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人际关系学概述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进行物质或精神交往过程中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互动关系人际关系学:是一门研究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互动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的社会科学。

系统性原则:是借助系统论的观点来研究人际关系学。

系统是指同类事物按一定的关系组成的整体。

或者说系统是某一客观事物的一种结构组成模式。

文献法:是根据特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查阅图书资料等获取相关信息、从而全面、广泛、系统地了解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

观察法:指研究者通过感官,对被调查对象进行观察和记录,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实验法:是通过有目的地控制某些条件,观察和研究被试对象的活动情况和变化情况社会调查法:是通过直接向被调查对象提问而获取信息的方法。

考试大自考站,你的自考专家!社会测量法:是通过制定量表对研究对象的人际关系加以测量的方法。

统计法:是对经由研究者调查、访问、测量而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的方法。

第一手文献:是研究者通过自己的访问、调查、记录等直接收集获取的资料。

第二手文献:是研究者通过查阅他人的文字等资料、研究成果、间接获取的资料。

第二章人际关系的主要理论人际交往:是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交往,马克思认为人际交往在本质上是社会交往。

人群关系理论:也称为人际关系学说,它是于20世纪20年代开始在美国逐渐形成,在40至50年代达到兴盛的一种理论,这种理论的代表人物是梅奥和罗特利斯伯格等。

安全的需要:是防御自然灾害、防止偷盗掠夺、摆脱瘟疫病痛等保护身体免受危害的需要以及失去威胁,获得必要的福利,生活环境稳定等需要。

尊重的需要:包括自尊与他尊,这种需要实际上是多种需要的集中表现,既包括渴望自由与独立、获得知识与能力,从而感到自信与自豪的需要;又包括对权利、地位、荣誉的向往和追求。

实现自尊和获得他尊的需要得到满足,会使一个人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对自己为社会所做的贡献具有“满意”感。

角色扮演:是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社会职位、时间场合,面对不同的交往对象所表现出来的行为。

心理健康学科专业教师招聘考试讲义(社会心理学-人际关系)

心理健康学科专业教师招聘考试讲义(社会心理学-人际关系)

第二章人际关系一、人际关系的概述(一)人际关系的概念人际关系是人们在一定的群体背景中,在活动和交往过程中结成的心理关系,即心理距离。

它的形成与变化,取决于交往双方需要满足的程度。

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互动的过程、沟通的过程、交流的过程。

人际交往的最基本的功能在于借助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系统传递信息、交流感情,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促进人的行为保持和谐一致。

(二)人际关系的距离爱德华·霍尔,把人际距离划分为: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公共距离。

1.亲密距离距离0—46cm(0—50cm),这个区域属于亲爱者、家庭成员等关系密切的人在交际中所处的距离,如:父母对子女的拥抱亲吻等。

亲密距离又可以分为亲密近距离和亲密远距离。

亲密距离地近范围是指身体能够充分或直接接触的范围,人们在近距离沟通时候更多依赖触摸觉,通常情况下人们只允许情侣或孩子进入这一范围,亲密距离近范围一般为0—15cm。

而亲密距离地远范围一般指手臂相互接触拥抱的适当距离,但不能进行身体的全面接触,具体距离为15—46cm之间,通常情况下,亲密距离地使用都限于个人环境。

2.个人距离个人距离是朋友间进行沟通的适当距离一般为46—120cm(或者50—120cm)。

个人距离的近范围为46—76cm,这个距离可以隔断个人之间的体热和体味交流,同时又可以相互握手,并保持正常的视觉沟通。

个人的远距离范围76—120cm,在这个距离中,沟通双方没有任何触碰空间,熟人和陌生人都可以进入这个距离,一般情况下,熟人接触更接近近范围一端(46cm),陌生人更倾向于远范围(76cm)一端。

3.社交距离社交距离是一种社交性或礼节上的人际距离,进入这个区域的人彼此相识、但不熟悉,他们在一起具有一定明确的交际目的。

社交距离范围一般为120—366cm(120—370cm),这种距离个人有一种安全感,处在这种距离中的两人,既不会怕受到伤害,也不会觉得太过生疏,可以友好交流。

人际关系心理学(复习)

人际关系心理学(复习)

人际关系心理学讲授提纲(部分)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人际关系心理学的概念(一)什么是人际关系1、人际关系的理解:从狭义看,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

它反映了个人或群体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它的发展变化决定于双方社会需要满足的程度。

结论: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

解释:第一,人际关系主要注意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心理关系的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的程度。

第二,人际关系是由一系列心理成分构成的。

它既有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也有行为成分。

第三,人际关系是在彼此交往的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积极地进行交往,是建立、巩固和发展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条件。

2、人际关系包含成分:一是认知成分,反映个体对人际关系状况的认知和理解,是人际知觉的结果,是理性条件;二是情感成分,是对交往的评价态度,是关系双方在情感上满意的程度和亲疏关系,是人际关系的基础;三是行为成分,是双方实际交往的外在表现和结果,即能表现个性的一切外在行为。

(二)什么是人际关系心理学人际关系心理学是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知识探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客观规律的心理科学分支。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人与人关系的各种社会心理现象,包括魅力、遵从、侵犯和亲社会行为、社会交换、社会比较、社会纠葛和社会的相互作用、协作和竞争、公平和公正等。

研究范围: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二、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一)人际关系心理学的性质人际关系心理学是一门关于行为的科学,是一门综合性、边缘性学科。

(二)人际关系心理学产生的背景和过程人际关系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是社会现实需要的结果,也是现代社会节奏加快、社会变化加剧对心理学提出的必然要求。

第二节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形成和发展,既包括正向的发展(人际关系的优化),也包括负向的发展(人际关系的恶化)。

一、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一)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

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发展课件

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发展课件
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发展
一会儿,坚定的说:“我永远爱 你!” 他们的日子过得挺幸福。但是, 每当女孩想起天使的那句话,就开始烦 躁不安了。她觉得天使说不定哪天会离 开她,飞到另一个女孩的身边。于是一 天晚上,女孩趁着天使睡熟的时候,把 天使的翅膀藏了起来。天亮以后,天使 生气地说:“把我的翅膀还给我!为什 么要这样?你不爱我了?你不爱我 了……”
C.提出问题的范围: 有关信息、意见、指示的请求
D.消极的情感范围: 不协调;制造紧张;对抗的示威
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发展
二、人际魅力 1.人际魅力是指人与人之间在交
往中形成的在情感方面相互喜 欢和亲和的心理现象。属于积 极情感。
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发展
(二)人际魅力形成的心理机制 1.认知平衡论。社会心理学家弗里 茨·海德于1958年首先提出,后来 经由西奥多·纽科姆加以修正补充。
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发展
一根小小的柱子,一截细细的链 子,拴得住一头千斤重的大象,这不荒 谬吗?可这荒谬的场景在印度和秦国随 处可见。那些驯象人,在大象还是小象 的时候,就用一条铁链将它绑在水泥柱 或钢柱上,无论小象怎么挣扎都无法挣 脱。小象渐渐地习惯了不挣扎,直到长 成了大象,可以轻而易举地挣脱链子时, 也不挣扎。
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发展
(三)人际印象管理 1.印象管理理论
自我表现论由欧文·戈夫曼提 出,他认为,人际交往和互动好 像是一种戏剧表演,因此又被称 为“戏剧论”。 人际交往要区 分出台前幕后。
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发展
符号相互作用论由C·H·库利 提出,他认为在人际交往中,人 们随着抽象认识能力的发展,渐 渐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外观以及别 人对他的评价,学会了,“采用 他人的角色”来观察问题,并以 期待他人一样看待自己。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第六节沟通的结构与功能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第六节沟通的结构与功能

第六节沟通与人际关系第一单元沟通的结构与功能一、沟通的定义沟通:指信息的传递和交流的过程,包括人际沟通和大众沟通。

1、人际沟通: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信息以及情感、需要、态度等心理因素的传递与交流的过程,是一种直接的沟通形式.2、大众沟通(传媒沟通):,是一种通过媒体(如影视、报刊、网络)中介的大众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

二、沟通的结构沟通过程由信息源、信息、通道、信息接受者、反馈、障碍与背景七个要素构成.(一)信息源:信息源是具有信息并试图沟通的个体.(二)信息:是沟通者试图传达给他人的观点和情感。

在沟通使用的各种符号系统中,最重要的是语词.语词可以是声音信号,也可以是形象符号(文字).面对面的沟通除了语词本身的信息外,还有沟通者的心理状态的信息,这些信息可以使沟通双方产生情绪的互相感染。

(三)通道:是沟通过程的信息载体。

人际沟通是以视听交流为主的沟通。

在各种沟通方式中,影响力最大的还是面对面的沟通方式。

因为面对面的沟通除了语词信息外,还有交流双方的整体心理状态的信息,并且沟通者和接受者还有互动和反馈,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可以保证沟通的顺利进行。

(四)信息接受者:信息接受者是沟通的另一方。

(五)反馈:反馈使沟通成为一个双向的交互过程.(六)障碍(七)背景:背景是沟通发生时的情境。

沟通的背景包括心理背景、物理背景、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等。

三、沟通的主要功能1、沟通是获取信息的手段;2、沟通是思想交流与情感分享的工具;3、沟通是满足需求、维持心理平衡的重要因素;4、沟通是减少冲突,改善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5、沟通能协调群体内的行动,促进效率的提高与组织目标的实现;四、人际沟通的分类(一)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按组织系统划分)1、正式沟通:是通过组织规定的通道进行的信息传递与交流。

优势:信息通道规范,准确度较高2、非正式沟通:是在正式通道外进行的信息传递与交流.优势:形式灵活,传播速度快,但存在着随意性和可靠性差的问题.(二)上行沟通、下行沟通与平行沟通(按信息流动方向划分)1、上行沟通:上行沟通是指下情上达2、下行沟通:下行沟通是指上情下达。

人际关系与沟通课程教学大纲

人际关系与沟通课程教学大纲

附件3:《人际关系与沟通》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人际关系与沟通课程编码:课程类别:选修适用专业:不限专业课程学时:24课程学分:1.5课程简介:人际交往是心理学、人际关系学交叉的一门学科,是综合大学各专业本科学生的选修课程。

通过学习《人际关系与沟通》,使学生获得人际关系概述、人际交往、社会交往、人际间的交往、人际间的交往艺术、语言与非语言交往、无声语言交往、演讲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能掌握人际关系的基本理论,具备人际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服务。

教学活动主要通过课堂讲授,音像教学,演示等形式进行,注重学生生职业素质和形象的培养。

本课程在第三学期开设,总学时24学时,理论讲授20学时,实践4学时。

选用教材:自编教材参考书:1.《人际关系》主编李峥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2.《医学与人文》主编钟明华吴素香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4月二、课程教育目标初步了解人际沟通的要点,为大学生改善人际关系、求职和面试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三、课程学时分配章内容学时第一章人际关系概论第二章大学生的情商与人际交往第三章沟通的技巧4 4 4第四章演讲的技巧4第五章求职与面试技巧8四、课程教学内容、要求及学时安排第一章人际关系概论【教学要求】1.掌握人际关系的概念。

2.熟悉理解人际关系的本质与特征及协调人际关系的意义。

3.了解人际关系的性质、类型及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发展。

【教学内容】一、人际关系的性质1.人际关系的概念2.人际关系的特征3.人际关系的本质二、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发展1.人际关系的理论基础2.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发展三、人际关系的类型四、协调人际关系的意义【教学时数】4学时第二章大学生的情商与人际交往【教学要求】1.掌握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形态与常用方式。

2.熟悉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结构及成功交往的心理基础。

3.了解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认知效应与偏差。

【教学内容】一、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本质与功能1.大学生人际交往与社会发展2.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本质和功能二、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结构1.代际交往(与长辈)2.同龄人交往(与同学)3.异性间交往(与情侣)三、人际交往的形态与方式1.语言交往2.非语言交往3.交往方式四、人际交往中的认知效应与偏差五、大学生成功交往的心理基础【教学时数】2学时第三章演讲的技巧第一节演讲中的介绍艺术【教学要求】1.掌握演讲中介绍与称呼的艺术、微笑的艺术。

人际关系学试题及答案(自考)

人际关系学试题及答案(自考)

第一章人际关系学概述一、名词解释1、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进行物质或精神交往的过程中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互动关系。

2、人际关系学:是一门研究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并以此规律指导人们实践,优化人际关系的科学。

3、文献法:指的是根据特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查阅图书资料的等获取相关的信息,从而全面、广泛、系统地了解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

4、观察法:指的是研究者通过感官,对被调查对象进行观察和记录,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

5、实验法:指的是有目的地控制某些条件,观察和研究被试对象的活动和变化情况。

6、社会调查法:指的是通过直接向被调查对象提问而获取信息的方法7、社会测量法:指的是通过制定量表对研究对象的人际关系加以测量的方法8、统计法:指的是对经由研究者调查、访问、测量而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的方法二、选择题1、在人际关系交往中,情感上的“亲疏”与地位上的“尊卑”是人际关系中两个最基本的维度2、人是社会的人,人类本身具有社会性3、人的社会性正是人际关系的本质属性4、人际关系的历史性特点体现在人际关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的5、人的情感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属于结合性情感,另一类属于分离性情感6、人际交往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交往,社会环境的形成因素无时不刻在发生变化,如政治因素、经济因素、道德因素、文化因素、科技因素等都处在不断变化中7、网际关系具有许多新特点:多维性、全球性、虚拟性、不确定性、非中心化等8、美国心理学家梅奥等学者通过“霍桑实验”的研究,提出人际关系学说9、人际关系学研究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规律10、人际关系的理论主要包括: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人群关系和人际需要理论;角色、戏剧和交换理论;相互作用和认识平衡理论等11、文献既包括文字资料,也包括图象资料、有声资料(录音带等)、电子资料、实物资料12、人际关系评估法包括:社会测量法、参照测量法、人物推定法、自然观察评估法、心理测评法13、社会测量法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莫雷诺(J.Morenno)于20世纪30年代创立的14、前苏联心理学家彼得罗夫斯基对莫雷诺的社会测量法进行了补充和发展,提出了参照测量法三、简答题1、怎样理解人际关系的定义?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进行物质或精神交往的过程中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互动关系。

第二章 人际关系与人际沟通

第二章 人际关系与人际沟通

㈡人际关系破裂的五个阶段
◆为使一种相互关系继续,当事双方必须共同 维系和发展。如果一方不能以对方满意的方式 行事,那么这种相互关系就会破裂。人际关系 的破裂与失败也经历五个步骤: 差别 划界限 停滞 回避 终止
1 差别
随着时间的飞逝,可能出现习惯不同、价值观不 同, 慢慢会导致行为差异,如对看电影这样的 小事会存在分歧,有的人在电影首映就要去看, 而有的人等有了光碟时再去看。这些矛盾使他们 陷入了差别阶段。
人际关系的三个构成因素认知是人际关系的前提条件人际关系是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通过彼此互相感知识别和理解而建立起来人际关系总是从对人的认知开始的彼此根本不认识毫无所知就不可能建立人际关系
第二章 人


系与 人 际 沟 通
座右铭
做人难,难在 处理人际关系;
难做人,难在 不懂人际交往。
第一节 人际关系
1 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在社会生产中形成的以物质形 态为主的关系。
它是其他形态关系的基础,并决定其他形 态关系的性质。
2 社会意识形态关系
社会意识形态关系是人们在生产关系基础 上, 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形成的意识形态 方面的关系, 即政治、道德、法律、宗 教等方面的关系。
3 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各种心理形态和行为 关系;它属于微观关系, 与个体及社会行为直接联系, 以感情心理为基础。
人际关系的建立需要一个认识过程。人际关系的 发展也需要经过一系列相当有规律的阶段或顺序。
如果一种关系没有按照预料的顺序发展, 就会 引起当事人人惶恐不安。
如果初次见面同某人见面, 就想求爱结婚, 对 方显然不会作出积极的反映。同样,如果某种关 系在没有出现任何征兆而突然结束时,双方都会 感到震惊和莫名其妙。

人际关系的发展轨迹

人际关系的发展轨迹

人际关系的发展轨迹一、人际关系的定义及重要性人际关系是指个体与他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关系。

人际关系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个体的成长、发展和幸福感都具有重要影响。

二、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1. 初识阶段初识阶段是人际关系发展的起点,包括相互认识、交流和建立初步联系的过程。

在这个阶段,双方通过交流了解对方的基本背景、兴趣爱好等,建立起初步的信任和好感。

2. 建立阶段建立阶段是人际关系发展的关键阶段,双方开始建立更深入的联系和互动。

这个阶段需要双方共同努力,通过更多的交流和接触,逐渐加深彼此的了解和信任。

3. 维持阶段维持阶段是人际关系稳定的阶段,双方之间已经建立了一定的信任和互动模式。

在这个阶段,需要双方共同维护和经营人际关系,通过持续的交流和关心,保持关系的稳定和良好。

4. 深化阶段深化阶段是人际关系进一步发展的阶段,双方开始建立更深入的情感和互信。

在这个阶段,双方可能会更加开放地分享彼此的内心世界,建立更深厚的情感纽带。

三、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1. 个人因素个人因素包括个体的性格、价值观、兴趣爱好等,这些因素会影响个体与他人之间的互动和关系发展。

2.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包括社会文化背景、家庭环境、工作环境等,这些因素会影响个体与他人的接触和交流机会,从而影响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

3. 互动因素互动因素主要指个体与他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方式。

积极、友善、真诚的互动方式有助于人际关系的发展,而消极、冷漠、不信任的互动方式则会破坏人际关系。

四、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和影响1. 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人际关系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提供情感支持、增强自尊、减轻压力,有助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

2. 对职业发展的影响人际关系对个体的职业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

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帮助个体获取更多的资源和机会,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有助于个体在职场上取得成功。

3. 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人际关系对个体的生活满意度也有重要影响。

人际沟通 第一章绪论第二章人际沟通的相关理论 教案

人际沟通 第一章绪论第二章人际沟通的相关理论 教案

人际沟通第一章绪论[目标要求]1.了解学习人际沟通的重要性2了解人际沟通与人际关系之间的辨证关系3.掌握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意义4.了解培养护士良好人际沟通能力的必要性[重点、难点]掌握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意义、了解学习人际沟通的重要性、必要性[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

[课时]2学时。

参考书:(1)主编:栗启艾,人际沟通,东南大学出版社ISBN7-81050-443-6(2)主编:李继平,护理人际关系与沟通教程,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ISBN7-5304-2739-3/R·638(3)主编:王斌,人际沟通,人民卫生出版社ISBN7-117-06121-9 教科书:主编:冷晓红,人际沟通[M],人民卫生出版社,ISBN7-117-0748-4。

第一章绪论沟通是事业成功的金钥匙;沟通是个人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沟通是个人身心健康的良好保证;沟通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了解自己,了解别人。

”是沟通的核心功能,也是沟通的基本目的⏹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个人生理与心理健康都有很大帮助⏹积极的、支持的人际关系使人感到安全、自尊、自信、愉悦,而成为快乐、健康的人人类是需要沟通的,沟通是形成人际关系的手段。

人们通过与周围的社会环境相联系,而社会是由人们互相沟通所维持的关系组成的网。

沟通就象血液流经人的血管系统一样流经社会系统,为整个有机体服务。

现代社会是一个沟通的时代,沟通不再是谈判家的专利,而是每个人必备的能力。

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但是快乐生活的源泉,更是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

据成功学家们的研究表明,一个正常人每天花60-80%的时间在“说、听、读、写”等沟通活动上。

人生的幸福就是人情的幸福,人生的幸福就是人缘的幸福,人生的成功就是人际沟通的成功。

第一节学习人际沟通课程的重要性一、人际沟通与人际关系之间的辨证关系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一)人际沟通是人际关系发展和形成的基础人际沟通是建立在人际关系的基础上,是形成和发展人际关系的途径。

《人际关系心理学》填空题

《人际关系心理学》填空题

《人际关系心理学》填空题第一章绪论1、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心理)关系。

2、“人际关系”作这专用名词是在20世纪初由(美国人事管理协会)最先提出来的。

3、人际关系作为早期行为科学理论之一,也称(人群关系论),1933年由哈佛大学教授(梅奥)创立。

4、从心理学角度考察,人际关系包含三种成分,即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

5、在人际关系心理学各理论流派中,提出群体动力学的心理学家是(勒温),提出人际特质理论的心理学家是(修茨)。

6、弗罗姆提出的理论流派是(期望理论),海德和凯利提出的理论是(归因理论)。

7、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就测量法而言,目前应用最普遍的是莫雷诺的(社会测量法)。

8、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人际关系心理学是一门(综合性)、(边缘性)学科。

9、在心理学的各分支学科中,(社会心理学)与人际关系心理学联系尤其密切。

10、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物质)和(精神)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

11、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产物。

12、良好人际关系建立的三个阶段是:(注意)阶段、接触阶段和(融合)阶段。

13、人际关系恶化的过程包括:冷漠阶段、(疏远)阶段和终止阶段。

第二章人际关系的研究、理论和方法1、人际关系的心理学实验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

2、(莱维特)为了探索正式群体中个体的相互作用的交往模式,提出了四种有代表性的人际关系沟通模式。

3、人际沟通四种模式包括:圆形传递、(轮式传递)链式传递和(Y式传递)。

4、对非正式群体的人际关系交往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家是(戴维斯)。

5、在非正式群体中存在的四种人际关系交往模式分别是:(单线型)、集中型、偶然型和(流言型)。

6、对人际关系的结构进行系统研究的心理学家是(纽科姆)。

7、人际关系从其结构组成来说可以分为五类:生活型、(劳动型)、休息型、(学习型)和活动型。

8、人际关系中交往积极性的经典实验——霍桑实验是心理学家(梅奥)和他的学生一起进行的。

人际关系学重点复习资料

人际关系学重点复习资料

第二章人际关系的主要理论一、名词解释1、角色:特指某一个体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一定社会地位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符合规范的行为模式。

2、角色扮演:是指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社会职位、时间场合、面对不同的交往对象所表现出来的行为。

3、角色期望:是指社会、团体或他人对角色扮演者行为的期待或要求,是个人行为的动机4、剧班:是指两个以上的表演者共同组成的表演单位。

5、角色外沟通:特指私下交往和表演二、选择题1、马克思(KarlMarx1818-1883)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和领袖。

他致力于对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研究。

2、人际交往是指个人与个人的交往,马克思认为人际交往在本质上是社会交往。

3、交往本身要受每个人的不同志向、性格、爱好等因素的影响,但同时又受社会生产的制约。

4、人际关系理论也称为人际关系学说。

5、美国学者梅奥是人际关系理论的创始人。

1927年应邀参加霍桑实验。

6、霍桑是美国芝加哥的一座工厂。

7、马斯洛学说的理论基石是他的动机理论。

他认为人的动机原动力是人的基本需要,这些需要属于人的本性。

8、儿童时代的经验可能形成三种个体行为的控制类型,即拒绝型、独裁型、民主型。

9、角色扮演是指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社会职位、时间场合、面对不同的交往对象所表现出来的行为。

10、戈夫曼所说的不协调角色有五种:告密者、表演者的同谋、职业侦探、中介人、雇员或仆人。

11、人际交换理论的代表人物霍曼斯。

12、人的三种不同心态:每个人身上都好象保留着儿童时代的特征、每个人身上又都好象存在着自己父母的特征、一个正常人具有的客观冷静理智的心态。

13、伯恩内的《人们玩弄的游戏》中明确了相互作用的概念。

14、在相互作用分析理论中父母、成人、儿童都是特指个性的心理状态。

15、人际关系认识平衡理论起源于格式塔理论。

16、格式塔心理学又称完形心理学。

三、简答题1、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人际交往是社会交往——人际交往是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交往。

《人际关系心理学》 教学大纲 王林

《人际关系心理学》 教学大纲 王林

《人际关系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适用范围:各专业适用学时:24学时)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学校公共选修课程,人际交往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来探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客观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它是从微观的、心理层面去研究的两人交往中所形成的关系,为社会科学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作为一门应用科学,它是基础理论研究和社会生活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的边缘学科。

二、教学任务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学科框架由人际关系理论和人际关系实践两部分组成。

人际关系理论是要全面揭示与阐明人际关系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机制,探讨人际态度、自我知觉、人际影响、人际吸引、人际沟通等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为进一步完善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科学理论体系提供依据,为丰富和发展心理学理论和方法积累素材。

人际关系实践是将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人们的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改善现实社会中的不良人际关系,用科学的人际交往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建立和发展个人良好的社会支持。

三、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人际关系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机制,熟悉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理论基础;能对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和人际矛盾进行一定的分析、处理;掌握基本的人际交往技巧和原理,并能将其应用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之中,为以后相关课程的学习及未来的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希望达到以下主要目标:(1)让学生了解人际关系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机制;(2)让学生了解人际交往的价值及影响人际交往的因素;﹙3﹚让学生掌握人际交往的原则及友谊的建立与发展影响因素。

(4)能灵活运用所学的概念理论分析一般的人际关系心理现象,正确处理和改善人际关系。

四、教学时间安排五、本门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本课程与社会心理学、咨询心理学等课程有内容上的交叉,因此人际关系心理学是社会心理学的分支学科之一。

所以本课程内容以人际关系理论部分为主线,实践部分初步接触,待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去进一步加深理解和熟练运用。

《人际沟通》第二章第三节人际认知理论

《人际沟通》第二章第三节人际认知理论

04
CATALOGUE
人际认知理论的挑战与未来发展
理论面临的质疑与反驳
主观性
人际认知理论强调个体对他人认知的 主观性,但不同个体对同一情境的认 知可能存在差异,导致理论在解释人 际互动时存在主观偏见。
缺乏实证支持
忽视社会文化因素
人际认知理论在解释人际互动时,未 能充分考虑社会文化因素对个体认知 的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普 适性。
思维
个体对感知和记忆的信 息进行加工处理,形成 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思
维活动。
想象
个体运用已有的感知、 记忆和思维成果,创造
出新的形象或意象。
人际认知的动态过程
信息获取
个体通过感官获取外部信息,并对这些信息 进行初步的筛选和处理。
信息加工
个体将初步处理过的信息进行进一步的加工 处理,形成对外部世界的认知。
概念
人际认知理论认为,个体在人际交往中会根据自身的认知和经验,对交往对象 进行感知、判断和解释,并据此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态度,以实现有效的沟通。
理论起源与发展
起源
人际认知理论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 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最初关注个体在 社会环境中的认知过程和行为反应。
发展
随着研究的深入,人际认知理论逐渐 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领域,开始关注 人际关系中的认知过程和互动机制, 并逐渐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
对干预措施的指导有限
由于人际认知理论未能提供具体的干预措施,因此在指导人际沟通 实践方面存在局限性。
未来研究的方向与展望
跨文化研究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不同文 化背景下个体对他人认知的差异 ,以检验人际认知理论的普适性 和适用性。
实证研究
通过实证研究方法,进一步验证 人际认知理论在不同情境下的应 用效果,为理论提供更多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 衣
五、人际关系的瓦解
• 第一阶段:分歧 • 双方不同点扩大,心理距离扩大,彼此接纳性下降随之而 来的就是双方在直觉和理解上都朝不利于原先关系的方面 倾斜。 • 分歧出现,双方情感的融洽程度下降 • 分歧不大,双方努力可以修补,若得不到解决,会进一步 发生冲突
青 衣
五、人际关系的瓦解
• • • • 第二阶段:疏远 出现分歧,总的沟通量会有所下降,自发的沟通减少; 表面上试图维持关系状态良好的印象,实际上出现裂痕; 双方长时间都以疏远的方式交往,关系进一步恶化。
青 衣
四、人家关系建立的条件
第三,一定的人际交往技巧 • 首先形成良好的第一印象 • 其次要主动交往 • 再次要懂得移情 • 最好要学会帮助他人
青 衣
五、人际关系的瓦解
• • • • • • 人际关系从融洽开始瓦解,到最终终结,经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分歧 第二阶段:疏远 第三阶段:冷漠 第四阶段:逃避 第五阶段:终结
青 衣
二、人际关系的发展阶段
情感探索阶段(表面接触) • 表面接触交往双方几乎无情感卷入; • 不要求亲密交往效果,只要是彼此相处和睦、友好即可。
青 衣
二、人际关系的发展阶段
情感交流阶段(亲密互惠) • 双方开始确立相互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关系较为密切; • 感到充实愉快,真实评价对方,相互欣赏,建立友谊; • 此时关系破裂,出现焦虑、痛苦等负性情绪。
第二章 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发展
一、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二、人际关系的发展阶段 三、衡量人际关系深浅的标志 四、人家关系建立的条件 五、人际关系的瓦解
青 衣
一、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 • • • (一)社会交换理论 (二)社会需要理论 (三)社会实在理论 (四)符号互动理论
青 衣
一、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青 衣
二、人际关系的发展阶段
稳定交往阶段(稳固相容) • 高度相容阶段,彼此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达到高度一致, 关系稳定; •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 此情感层次的友谊关系生活中很少; • 若有矛盾,相互尊重和谅解,亲密关系永固长久保持。
青 衣
三、衡量人际关系深浅的标志
随着人际关系的深入,交往双方间的自我暴露逐步广泛深刻, 自我暴露的程度是衡量人际关系深浅的标志。 自我暴露的程度由浅到深,分为四个水平: 1、情趣爱好方面:如饮食习惯、偏好嗜好等。 2、态度:对人的看法,对政府和时事的评价 3、自我概念和个人的关系状况,如自卑情绪与家人关系等 4、隐私方面,个体的性经验或者个体不为社会接受的想法 青 和行为等。
青 衣
五、人际关系的瓦解
• • • • • • 第三阶段:冷漠 双方开始放弃沟通的努力,气氛处于冷漠阶段 不太直接谈话,仅凭非语言方式实现必要的沟通和协调; 非语言沟通缺乏热情,目光冰冷; 冷漠阶段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此阶段会有痛苦的情绪体验。
青 衣
五、人际关系的瓦解
• • • • • 第四阶段:逃避 随着关系恶化,为脱离痛苦体验,开始回避; 开始有不友好、敌意和对抗的举动; 此阶段双方都有强烈的自我保护欲望; 此阶段持续多久,取决于双方的意愿和其他因素。
青 衣
二、人际关系的发展阶段
人与人之间的关联状态从无关(零接触状态)到关系密切 (深度卷入状态)经过四个变化过程,分别为: • 定向阶段(觉察相识) • 情感探索阶段(表面接触) • 情感交流阶段(亲密互惠) • 稳定交往阶段(稳固相容)
青 衣
二、人际关系的发展阶段
定向阶段(觉察相识) • 决定选择谁作为交往对象,经过自觉地察觉过程; • 未形成有效沟通和交往,仅处在观察阶段,没有相互的的 情感卷入。
青 衣
五、人际关系的瓦解
• 第五阶段:终结 • 相互间的接触视为一种负担,急于终结交往作为解脱痛苦 的方式; • 终结标志为发生一次直接的激烈的冲突; • 若处理好刚出现的分歧,不仅不会恶化关系,可能会把双 方关系推进到更好的健康状态。
青 衣
感谢您的关注
青 衣

四、人家关系建立的条件
第一,人际交往的交互条件 第二,一定的时空条件 第三,一定的人际交往技巧
青 衣
四、人家关系建立的条件
第一,人际交往的交互条件 • 交往双方的需要都得到满足或者相对满足基础之上; • 任何人都不会无缘无故接纳我们,喜欢我们; • 别人喜欢我们是有前提的。 第二,一定的时空条件 • 距离能使我们走近或疏远
(一)社会交换理论美(国社会学家霍布斯) 人们之间的互动行为是物质交换和非物质交换; 交换的原则为等价的,是公平交易的; 人们都想趋利避害,利益最大,支出最小; 人们指望通过交往得到的报酬与他们付出的代价成正比。
青 衣
一、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二)社会需要理论(心理学家魏斯) 分析人类的亲和需要,提出了六条基本的“社会关系律”; 依附的需要 社会整合的需要 价值保证的需要 可靠同盟的需要 寻求指导的需要 关心他人的需要 青

一、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三)社会实在理论(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 当人们对自己的态度和意见正确与否的判断没有一个 确定的标准时,往往会将周围其他人的态度、意见或行为 作为暂时性判断标准,以使自己的认识和行为与周围人理学的理论基础
(四)符号互动理论 • 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过程; • 个人的互动:最初个体的观点与团体的观点有所差距,当 得知团体的观点后,个体就会将自己的态度加以修正以符 合团体的观点,互动过程就是这种不断修正和改变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