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视频传输模式比较分析
HDCVI技术与各类高清技术比较分析
HDCVI技术与各类高清技术比较分析HDCVI 技术是基于同轴电缆传输高清复合视频信号,采用模拟调制技术,逐行方式传输1280H(1280x720)和1920H(1920x1080)分辨率的高清视频信号。
HDCVI 技术具有百万像素级的承载能力,包括1280H@25fps、1280H@30fps、1280H@50fps、1280H@60fps、1920H@25fps、1920H@30fps 六种格式。
采用HDCVI 技术的监控系统可实现高清摄像机至高清DVR 之前无损、无延时的视频、音频传输以及设备间的数据通信,且保证高清视频在500 米及以上的距离内可靠传输。
HDCVI 对阵HD-SDI 相比HD-SDI 技术,HDCVI 在同轴电缆传输高清视频领域非常具有竞争优势。
首先,HDCVI 与HD-SDI 两种传输技术都可以传输720P 和1080P 有效分辨率的高清视频,但在传输距离上HDCVI 具备天生优势。
首先,HD-SDI 目前在传输介质较好的环境下能够传输100 米,即便是HDcctv 联盟的下一个版本v2.0 采用压缩技术后,传输距离在传输介质较好的环境下,也只能达到理论上的300 米。
HDCVI 目前在使用75-3 的线缆时,至少可以传输500 米,且极低信号畸变;使用75-5 或是更好的线缆时,传输距离可以进一步延伸,同时也能保证传输视频的质量。
其二,HD-SDI 抗干扰能力较差,尤其是存在高频辐射的环境,比如手机、无线路由器等,较强的高频无线电磁辐射对HD-SDI 的干扰,导致视频数据出现高误码率,表现为图像异常、花屏、无法锁定等。
HDCVI 采用低频模拟调制技术,从技术原理的本质上就避免了高频无线电磁辐射的干扰,即便是在强干扰源环境下,其依然能够保证高质量的图像传输。
其三,HD-SDI在实际施工中,对于布线环境选择、施工方式都有严格要求,主要表现为对于安装的线缆要求高质量、不允许中途接驳;连接端子的焊接质量、安装路径低辐射等,这些都对施工人员素质、施工成本、安装和维护的复杂度、线路走线设。
几种主流视频编码方式的性能比较和分析
ni t P N o er i S R)ad ut o cal d f ne(N ) Ii so nta H 24 A Cot r r s urn s a o( n snt eb ie c J D . ts hw t .6 / V upf m r t j i e fr e h eo c e
cm rs o t drsi a ot l ae w e eoj teq a t m tcP N scoe .H w vr h o pes ns n a nl s a ss hn t be i u ly e i S R i hs i a d m c l h cv i r n o ee,te
关键 词
H 2 4 A C;峰值信 噪 ;最小察觉差 ;视频压缩 . 6/ V T 998 N 1 .
中图分类号
Co pa io a m rs n nd Ana y i f t e Cur e d o Co c l ss o h r ntVi e de s
Ge g Yu n ng n a mi
的编码 方 式 ,主 要 是 M E —X 及 H. 6 系 列 。 PG 2X
பைடு நூலகம்
图像专家组( P G 和 Iu的视频编码专家组共 同 ME ) T 开发的新产品,它提供 了比 H 23和 M E 4更 .6 P G一
高 的压 缩 性 能 ,具 有 更 低 的 时 延 和 更 强 的差 错 恢
M E X是 国际标准化组织 为多媒体通信制定 的 P G—
一
复能力 ,但是 ,H 24的优越性是 以计算 复杂度的 .6
大 大增 加为 代价 的 。
系列 解 决 方 案 ,作 为 主 流 编 码方 式 的 MP G一4 E
本文对主流的 M E 4编码机制及 H 2 4的 P G一 .6
自媒体短视频传播特点分析
自媒体短视频传播特点分析自媒体短视频可以说是当下网络传媒行业中比较热门的一种形式,其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内容形式多样性。
自媒体短视频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包括娱乐、搞笑、教育、新闻等多种类型的内容。
这就使得自媒体短视频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吸引更多的观众。
鉴于手机的使用习惯,自媒体短视频还可以根据不同平台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制作,以获得更好的播放效果。
二、传播速度快。
自媒体短视频采用短时间的表述方式,能够在短时间内传递信息,使得传播速度大大加快。
与传统媒体相比,自媒体短视频的传播速度更快,观众也更容易接受。
这对于传播新闻和热点事件等具有时效性的信息来说,尤为重要。
三、互动性强。
自媒体短视频与观众之间存在更多的互动性。
观众可以通过弹幕、评论等方式与自媒体创作者进行互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而自媒体创作者也可以通过观众的反馈,不断优化自己的内容。
这种互动性不仅能够增强观众对内容的参与感和归属感,还能够更好地传播和推广内容。
四、传播渠道广泛。
自媒体短视频可以通过多个平台进行传播,如抖音、快手、微博、微信等。
这些平台拥有庞大的用户基数和强大的传播能力,能够将内容迅速传递给更多的观众。
自媒体短视频还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和各种分享平台进行传播,进一步扩大观众的范围。
五、创作门槛相对较低。
相对于传统媒体,自媒体短视频的创作门槛相对较低。
只需一部智能手机和简单的剪辑软件,就可以进行自媒体短视频的创作和发布。
这使得更多的人有机会参与到自媒体短视频创作中,进一步丰富了内容的多样性。
六、商业价值潜力巨大。
自媒体短视频在商业价值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
通过广告投放、付费音乐、粉丝经济等方式,自媒体创作者可以实现盈利。
自媒体短视频还能够树立个人品牌形象,为个人创作者带来更多的商业合作机会。
自媒体短视频具有形式多样、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传播渠道广泛、创作门槛低、商业价值潜力大等特点。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用户对短视频的需求不断增加,自媒体短视频将会继续发展壮大,并对传统媒体产生深远的影响。
视频传输原理
视频传输原理视频传输是指将视频信号从一个地方传输到另一个地方的过程。
视频传输原理涉及到信号的采集、编码、传输和解码等多个环节,是实现视频通信的基础。
本文将从视频信号的采集、编码、传输和解码等方面进行介绍,帮助读者深入了解视频传输的原理。
首先,视频信号的采集是视频传输的第一步。
视频信号可以通过摄像头、摄像机等设备进行采集,将现实世界中的图像转换成电信号。
采集到的视频信号经过模拟/数字转换器转换成数字信号,以便后续的数字处理和传输。
接下来是视频信号的编码。
在视频编码过程中,视频信号会经过压缩处理,以减小数据量,提高传输效率。
常见的视频编码标准包括MPEG-2、MPEG-4、H.264等。
这些编码标准通过采用不同的压缩算法,实现对视频信号的高效压缩,从而减小数据量,保证视频传输的流畅性和清晰度。
然后是视频信号的传输。
视频信号的传输可以通过有线或无线方式进行。
有线传输主要包括光纤传输和同轴电缆传输,无线传输则包括无线局域网、蓝牙、红外线等方式。
在传输过程中,视频信号会经过调制处理,将数字信号转换成适合传输的模拟信号或数字信号,以便在传输过程中保持信号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最后是视频信号的解码。
接收端会对传输过来的视频信号进行解码处理,将压缩的视频信号还原成原始的视频数据。
解码过程中需要使用与编码相对应的解码算法,以确保视频信号的质量和清晰度。
解码后的视频信号可以通过显示器、投影仪等设备进行显示,让用户观看到高质量的视频画面。
综上所述,视频传输原理涉及到视频信号的采集、编码、传输和解码等多个环节。
通过对这些环节的深入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视频传输的工作原理,为视频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读者对视频传输原理有更深入的认识。
视频格式和压缩标准大全
网络摄像机和视频服务器作为网络应用的新型产品,适应网络传输的要求也必然成为产品开发的重要因素,而这其中视频图像的技术又成为关键。
在目前中国网络摄像机和视频服务器的产品市场上,各种压缩技术百花齐放,且各有优势,为用户提供了很大的选择空间。
JPEG 、M-JPEG有相当一部分国内外网络摄像机和视频服务器都是采用JPEG,Motion-JPEG压缩技术,JPEG、M-JPEG采用的是帧内压缩方式,图像清晰、稳定,适于视频编辑,而且可以灵活设置每路的视频清晰度和压缩帧数。
另外,因其压缩后的格式可以读取单一画面,因此可以任意剪接,特别适用与安防取证的用途。
Wavelet Transform小波变换也属于帧内压缩技术,由于这种压缩方式移除了图像的高频成分,仅保留单帧图像信号,特别适用于画面变更频繁的场合,且压缩比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因此也被一些网络摄像机和视频服务器所采用,例如,BOSCH推出的NetCam-4系列数字网络摄像机,深圳缔佳生产的NETCAM系列网络摄像机等。
H.263H.263是一个较为成熟的标准,它是帧间预测和变换编码的混合算法,压缩比较高,尤其适用低带宽上传输活动视频。
采用H.263技术生产的网络型产品,其成本较为适中,软/硬件丰富,适合集中监控数量较多的需求,如深圳大学通信技术研究所开发的SF-10网络摄像机和SF-20视频服务器,深圳新文鼎开发的W750视频服务器和W74GM网络摄像机等采用的都是这一压缩技术。
MPEG-4MPEG-4的着眼点在于解决低带宽上音视频的传输问题,在164KHZ的带宽上,MPEG-4平均可传5-7帧/秒。
采用MPEG-4压缩技术的网络型产品可使用带宽较低的网络,如PSTN,ISDN,ADSL等,大大节省了网络费用。
另外,MPEG-4的最高分辨率可达720×576,接近DVD 画面效果,基于图像压缩的模式决定了它对运动物体可以保证有良好的清晰度。
MPEG-4所有的这些优点,使它成为当前网络产品生产厂商开发的重要趋势之一。
IPTV和IPQAM
关于IPTV和IPQAM的几个问题现在关于事采用IPTV还是采用IPQAM有许多的讨论,本文就这个问题的不同观点进行归纳,希望有利于澄清一些事实。
IPQAM比IPTV更能节省主干网络的带宽?下面是IPQAM的示意图:由于IPQAM只是一个靠近用户的网关,从视频服务器来的视频流,通过IP格式从城域网传输到IPQAM,再在IPQAM转换为RF格式传输到用户机顶盒。
而IPTV的视频流,也是从视频服务器通过城域网传输到EPON的OLT,再传输到用户。
所以,不管是IPQAM 还是IPTV,对城域网的传输压力是一样的。
当用户发展比较多的时候,为了减轻城域网的压力,IPTV也好、IPQAM也好,都是将视频服务器迁移到接近用户的地方。
如下图:就是在分前端上设置视频服务器,用户点播的视频流,80%从分前端的视频服务器中提取,不用通过城域网来传输。
从而达到减轻城域网的压力的目的。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IPQAM和IPTV对城域网的压力也是一样的。
IPQAM完全能够完成IPTV的所有业务?一般的情况下,都说IPQAM完全融合IPTV业务,并突出广电特点。
实际上是如此吗?不是。
在视频点播上,IPQAM可以达到IPTV的功能。
但是,作为一个增值业务平台,不仅仅是视频点播,更要完成其他的增值业务。
这时候,IPQAM就不能与IPTV相比较了。
因为,现在的所有增值业务都是通过中间件、特别是浏览器、来实现的。
这方面,采用的就是IP技术,而不是QAM技术。
这就是为什么说,采用IP技术能更好地实现互动,而基于QAM 的技术不能较好地实现互动。
因此,采用IPQAM不是一种长期的技术。
仅仅只能在视频点播上可以和IPTV相比,在其他的增值业务上,远远比IPTV要差。
因此采用IPTV时一种较好的选择。
IPQAM性能价格比远远优于IPTV系统?有的说IPQAM性能价格比远远优于IPTV系统。
IPQAM技术可以将有线电视网的多个模拟频点连续使用,也就意味着将同轴电缆网络改造为一个4Gbps(按照64QAM调制计算)到电视机终端的真正宽带网络系统。
视频格式的区别
视频格式的区别1.从拍摄文件因为1080i只有1080p带宽的一半,你可以用从文件大小上区分。
D3为1080i格式,是标准数字电视显示模式,1125条垂直扫描线,1080条可见垂直扫描线,16:9,分辨率为1920×1080,隔行/60Hz,行频为33.75KHz。
D4为720p格式,是标准数字电视显示模式,750条垂直扫描线,720条可见垂直扫描线,16:9,分辨率为1280×720,逐行/60Hz,行频为45KHz。
D5为1080p格式,是标准数字电视显示模式,1125条垂直扫描线,1080条可见垂直扫描线,16:9,分辨率为1920×1080逐行扫描,专业格式。
2.在HDTV标准中,1080I是隔行扫描,1080P是逐行扫描,这两种格式同样时间的视频是不是文件大小一样?1080P可以以1080I的行式输出,那么1080I能否以1080P的方式输出?这两种格式是不是可以相互转换?答:大小不一样。
1080P 可以以1080I方式输出但是如果1080I以1080P方式输出在画质上是不会得到改善的。
仅仅是通过动态补偿来完成的。
目前所有的媒体格式之间我尚未发现无法互相转换的。
1080P全高清(逐行扫描)1080i(隔行扫描)不如1080p3.首先HDCP跟HDTV不是一个概念,而且没有关系4.1080p分辨率1920x1080,1080i分辨率1440×1080,720p分辨率1280x7205.三星193BW的分辨率是1440*900,也就是说播放1080I的HDTV比较合适,实际上播放任何的HDTV都可以,只是清晰度有点差别[11:51:13] 品保部唐芝兰three: PCB板是指印刷线路板,就是个承载电子元件的载体。
说PCB 指它的厚度,层数,就是个噱头,层数越多成本越高,超过4层的板子没有修复的必要(单指PCB板子线路故障)。
电脑主板显卡最高可达16层PCB,而航天及军用的上限是4层。
视频编解码标准的性能评估与比较分析
视频编解码标准的性能评估与比较分析随着视频应用的广泛应用,视频编解码标准越来越重要。
视频编解码标准是指将采集的视频信号编码成数字信号来保存和传输,这是视频应用的基础。
目前市场上真正有影响力的编解码标准主要有 H.264、H.265、VP9 等,本文将会从性能评估和比较分析两个方面来探讨这几种编解码标准。
1. 性能评估性能评估是评价视频编解码标准优劣的重要指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评估:1.1 压缩率压缩率指的是视频编码前和编码后的比特率之比,一般情况下压缩率越大,图像质量损失越小,传输速度越快。
目前来看,H.265 比早期的 H.264 在压缩率方面有显著提升,而 VP9 的压缩效率比 H.265 还高。
1.2 画质画质评测是衡量视频编解码标准优劣的关键因素之一。
画质受多种因素影响,例如分辨率、码率、编码器、解码器等等,而细致的比较需要全面的测试。
一般情况下,在相同码率下,H.265 的画质优于 H.264,而 VP9 在低码率情况下画质表现更优。
1.3 速度速度是评价视频编解码标准优劣的又一个关键因素。
视频编码器的处理速度直接影响了用户体验。
从编码速度方面来看,VP9 比 H.265 快,而 H.264 的速度则取决于硬件和软件优化情况。
1.4 兼容性视频编解码标准的兼容性指的是标准能否被广泛接受。
目前来看,H.264 是最为广泛的应用。
VP9 也被越来越多的厂商支持,而 H.265 还相对不够成熟,兼容性不如前两种标准。
2. 比较分析接下来我们从几方面对 H.264、H.265、VP9 进行比较分析。
2.1 应用领域H.264 是目前最为广泛使用的视频编解码标准,应用领域广泛。
H.265 和 VP9 则更多应用于高清视频和 4K 视频的压缩。
而在目前来看 H.265 更适合于手机、VR 等应用领域。
2.2 采用厂商H.264 是由德国 Telenor、英特尔、日本 NTT 东芝等公司共同开发。
【精选】各国数字TV标准
6.2数字电视数字电视有三种广播传播方式。
(1)地面数字电视广播地面数字电视广播是由电视台在地面VHF/UHF广播信道上开路传输数字电视节目的广播,是最普及的电视广播方式。
由于地面广播信道情况复杂、干扰严重,面临多径传播而带来的符号间干扰,因此技术上的要求比较高,是要重点介绍的无线通信内容。
(2)卫星数字电视广播卫星电视广播是利用卫星作为微波中继站的一种电视广播通信手段。
在第5章已详细介绍了卫星通信技术,本章第3节还将专门介绍卫星数字电视广播的内容。
.(3)有线数字电视广播有线数字电视广播是利用电缆或光纤作为传输信道的广播电视系统,由于信道条件好,因此质量高,节目频道多,便于开展按节目收费(PPV)、节目点播(VOD)及其他双向业务。
严格地讲,有线电视数字广播属于有线通信,已超出本书讨论的范围,所以不准备进一步展开。
6.2.1世界主要数字电视标准正如模拟电视有PAL、NTSC、SECAM等制式一样,数字电视也要制定本身的标准。
目前世界上最主要的数字电视标准有三种:美国的ATSC、欧洲的DVB和日本的ISDB。
其中前两种标准用得较为广泛,特别是DVB已逐渐成为世界数字电视的主流标准。
(1)ATSC标准ATSC(Advanced Television System Committee)是美国高级电视系统委员会的简称,于1995年经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正式批准成为美国的高级电视(ATV)国家标准。
ATSC标准规定了一个在6 MHz带宽内传输高质量的视频、音频和辅助数据的系统,在地面广播信道中能可靠地传输约19 Mb/s的数字信息,在有线电视频道中能可靠传输38 Mb/s的数字信息,该系统能提供的分辨率达常规电视的5倍之多。
ATSC被加拿大、韩国、阿根廷、中国台湾地区以及墨西哥采用,亚洲及中北美洲的许多国家也正在考虑使用。
(2)DVB标准DVB(Digital Video Broadcast)数字视频广播是欧洲广播联盟组织的一个项目。
视频通讯 视频技术H.264与AVS比较
视频编码技术在过去几年最重要的发展之一是由ITU和ISO/IEC的联合视频小组 (JVT)开发了H.264/MPEG-4 AVC[8]标准。
在发展过程中,业界为这种新标准取了许多不同的名称。
ITU在1997年开始利用重要的新编码工具处理H.26L(长期),结果令人鼓舞,于是ISO决定联手ITU组建JVT并采用一个通用的标准。
因此,大家有时会听到有人将这项标准称为JVT,尽管它并非正式名称。
ITU在2003年5月批准了新的H.264标准。
ISO在2003年10 月以MPEG-4 Part 10、高级视频编码或AVC的名称批准了该标准。
H.264 实现的改进创造了新的市场机遇H.264/AVC在压缩效率方面取得了巨大突破,一般情况下达到MPEG-2及MPEG-4简化类压缩效率的大约2倍。
在JVT进行的正式测试中,H.264在85个测试案例中有78%的案例实现1.5倍以上的编码效率提高,77%的案例中达到2倍以上,部分案例甚至高达4倍。
H.264 实现的改进创造了新的市场机遇,如:600Kbps的VHS品质视频可以通过ADSL线路实现视频点播;高清晰电影无需新的激光头即可适应普通 DVD。
H.264标准化时支持三个类别:基本类、主类及扩展类。
后来一项称为高保真范围扩展 (FRExt)的修订引入了称为高级类的4个附加类。
在初期主要是基本类和主类引起了大家的兴趣。
基本类降低了计算及系统内存需求,而且针对低时延进行了优化。
由于B帧的内在时延以及CABAC的计算复杂性,因此它不包括这两者。
基本类非常适合可视电话应用以及其他需要低成本实时编码的应用。
主类提供的压缩效率最高,但其要求的处理能力也比基本类高许多,因此使其难以用于低成本实时编码和低时延应用。
广播与内容存储应用对主类最感兴趣,它们是为了尽可能以最低的比特率获得最高的视频质量。
尽管H.264采用与旧标准相同的主要编码功能,不过它还具有许多与旧标准不同的新功能,它们一起实现了编码效率的提高。
短视频与传统视频的比较分析
短视频与传统视频的比较分析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视频成为了人们日常娱乐与信息获取的重要媒介之一。
而在视频领域,短视频和传统视频成为了两种流行的形式。
本文将对短视频与传统视频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它们的优缺点以及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
【1. 引言】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对于视频的需求不断增长。
传统视频主要体现在电视、电影等长时间的剧情表达中,而短视频则以短小的时间为特点,提供更为简短、快捷但有趣的内容。
【2. 内容形式】传统视频以完整的故事线或主题为基础,通常时长较长,可以通过剧情、人物塑造与镜头运用来展现更多细节。
短视频则注重在短时间内传递核心信息或表达情感,通常时长在1分钟以内,需要更加简洁明了的叙事方式。
【3. 制作成本】由于传统视频需要更多的摄制团队、剧组以及道具等资源的投入,其制作成本较高。
而相对而言,短视频通常由个人或小团队完成,制作成本相对较低。
【4. 传播方式】传统视频主要通过电视、电影院等传统媒体渠道进行传播。
而短视频则主要借助于新媒体平台,如抖音、快手、微博等,通过用户自主分享和社交传播,尤其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迅速崛起。
【5. 受众特点】传统视频的受众往往是通过电影院、电视台等地方观看,大多为受到故事情节、明星阵容以及观影体验等因素吸引的群体。
而短视频受众则更年轻化,喜爱快节奏、娱乐性质的内容,更注重内容的即时性和趣味性。
【6. 广告营销】传统视频常通过电视广告、宣传片等形式进行营销。
与传统视频不同,短视频广告更为直接和娱乐化,且通常与视频内容本身紧密结合,以增加用户的观看时长和点击率。
【7. 应用场景】传统视频适用于需要讲述复杂故事、完整表达主题的情景,如电影、剧集等。
而短视频则更适合表达简单、有趣的瞬间,更符合用户碎片化时间的观看特点。
【8. 用户体验】传统视频的观看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而短视频则能够迅速吸引用户的注意力,提供更快速、简洁的观看体验。
【9. 未来发展趋势】短视频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当前互联网娱乐领域的重要趋势,其在社交媒体、在线教育、电商推广等方面将有更大的应用空间。
三种VOD视频点播技术的简介和比较
三种VOD视频点播技术的简介和比较2009/6/3/09:53 来源:DVBCN数字电视中文网作者:小新一、VODVOD(VideoOnDemand)视频点播技术,是近几年来在网络上开展的新业务热点之一(最早产生于日本,由中心电脑系统根据用户的点播需求将电影或录影节目直接传送到家庭的家庭娱乐系统.未来视频点播有望进入其他交互电视服务,包括游戏、银行业务和个人理财、购物和教育服务)。
分为TVOD(TrueVOD简称VOD)和NVOD(NearVOD)两个方式。
TVOD对于每一个点播请求,服务器都要输出一个对应的视频流,对网络的带宽要求非常大。
NVOD可支持任意多用户的点播请求,虽然解决了带宽问题,但是每个用户可能需要等待很长的时间,才能得到相应的服务。
TVOD的三个特点:1.基于双向网络2.即点即放3.并发流数量有限、支持用户数有限、单位用户成本高二、NVODNVOD(NearVideoOnDemand)准视频点播是单向数字电视系统增值业务之一,是利用视频服务器将一个数字电视节目在几个数字通道中延时播放。
使用户在点播该节目时可以等待一段时间后完整地观看该节目。
NVOD的五个特点:1.NVOD播控系统软件功能特点:图形化界面节目编排采用直观的图形界面,以不同颜色区分不同的播放状态简单明了的操作方式支持鼠标拖拽选择,支持批量添加节目,添加删除简单信道资源的自动分配系统可根据节目长度和节目间隔自动计算并分配通道数量信道带宽的自动检测节目编排、播出分离针对数据库操作。
可实现节目编排、播出分离节目上传功能支持可将本地硬盘的节目码流上传至视频服务器打印功能的支持可打印出节目编排计划,支持打印预览节目编排过程中自动计算同一频点的所有数字通道的节目带宽之和,若超过最大值(QAM64时为38Mbps)时给出提示信息2.NVOD节目表单生成软件功能特点:自动从节目编排数据库中提取数据,生成NVOD节目表单采用MPEG-2私有分段(Privatesection)进行封装传输采用单一PID结构,可送进复用器进行复用输出节目表单随节目编排的变化而动态刷新TS流的生成及输出均在内存中进行,不生成任何文件,减小对硬盘的损耗并提高TS流的生成速度节目表单数据中包含前端服务器的系统实时钟信息,用于机顶盒时钟与前端时钟的同步3.NVOD(NearVOD)的传输网络:基于广播网络4.NVOD优点:无用户数量限制、单位成本低5.NVOD缺点:等待时间长(10-15分钟)三、PUSH-VODPUSH-VOD简介PUSH-VOD即视频推送业务,该系统可实现让电视节目或者科普电子书通过卫星直接传输到各家的机顶盒,并保存在其中;让老百姓可以通过点播的方式看到这些节目和翻阅电子书。
监控视频信号的几种传输方式和各自的优缺点
监控视频信号的几种传输方式和各自的优缺点视频线缆传输可以分为同轴基带传输、双绞线基带传输、射频传输、光缆传输、数字(网络)传输等几种方式。
一、视频同轴基带传输我国PAL-D视频基带0-6M,复合视频基带一般指视频基带和音频副载波为8M带宽。
同轴视频传输是应用最早,用量最大,最容易操作的一种视频传输方式。
同轴视频基带传输的技术要点是:1. 同轴电缆的信号传输是以“束缚场”方式传输的,就是说把信号电磁场“束缚”在外屏蔽层内表面和芯线外表面之间的介质空间内,与外界空间没有直接电磁交换或“耦合”关系。
所以同轴电缆是具有优异屏蔽性能的传输线;同轴电缆属于超宽带传输线,应用范围一般为0Hz-2Ghz以上;它又是唯一可以不用传输设备也能直接传输视频信号的线缆;2. 视频基带信号处在0-6M的频谱最低端,所以视频基带传输又是绝对衰减最小的一种传输方式。
但也正是因为这一点,频率失真-高低频衰减差异大,便成为视频传输需要面对的主要问题;在视频传输通道幅频特性“-3db”失真度要求内,75-5电缆传输距离约为120-150米;工程应用传输距离在2、3百米以内还比较好,网上论坛里提供的“感官标准”传输距离数据,从3、5百米到1千多米都有,实际是没有标准,也就没有实际参考意义。
3. 同轴视频基带传输的主要技术问题是:为实现远距离传输的频率加权放大和抗干扰问题。
对常见的电梯、车间、传输耦合等各类干扰,已可以有效解决,我国自有知识产权的加权抗干扰专利技术的应用,在有效抑制干扰的同时,也能有效补偿电缆衰减和频率失真,属于抗干扰传输设备。
其前端有源—后端无源抗干扰传输距离(75-5)在1000米左右,前后端都有源为1500-2000米;与加权视频放大器配套的抗干扰传输距离3公里,75-7电缆可以达到5公里。
双绝缘双屏蔽抗干扰同轴电缆是与同轴电缆穿镀锌铁管原理一样,施工更方便,成本更低,在常见电磁干扰环境下,可以作为防止干扰入侵,又可方便设计和施工的工程选择;同轴视频基带传输设备我国频率加权视频放大专利技术的出现,有效解决了视频传输的频率失真问题,产品已经比较成熟,在视频传输通道“-3db”失真度要求内,仅用一级末端补偿,75-5电缆传输距离已经提高到了2000米以上,前后双端补偿的视频恢复设备已经突破3公里。
SDI AHD TVI CVI 比较
SDI、CVI、TVI、AHD方案对比分析安防行业处在高清的海洋里畅游,在高清监控系统方案的世界里,HDSDI、HDCVI、HDTVI、AHD技术无疑是比较值得拿出来提提的。
作为承上启下,徘徊于模拟监控与数字监控之间,致力于高清监控的他们,都有着什么样的命运?小编经过多方资料搜集整理,希望给出一个比较详实的答案,但毕竟不是技术出身,能力有限,如若有不到位或不妥,还请技术专家们批评指正。
2.1、HD-SDI技术嫁接不易,存活更不易对从事安防视频监控领域的人士来说,HD-SDI技术并不陌生,而且异常熟悉。
在模拟监控转向高清监控阶段,其一度被称为未来发展的主流趋势。
事实验证,它也就是昙花一现,逐渐被淹没在网络高清的世界里。
历史:1990年的广播级HD-SDI标准HD-SDI是指高清数字分量串行接口,1990年HD-SDI高清串行数字接口标准确立,专为广播电视所采用的世界标准协议,其通过同轴电缆传输无延迟(或仅很低无感觉的延迟)、无压缩、高清的HD-SDI图像信号。
这一技术在安防监控领域的应用,对推动监控由模拟走向高清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经历了传统模拟标清监控,高清监控也姗姗来临。
面对着全国模拟标清监控的高度普及,以及客户对高质量像素的需求日益强烈,如何以最低的成本实现监控系统的高清化成为安防监控领域的重要课题。
HD-SDI解决方案,就是为这一课题而来。
优势:降低改造成本保证画质的高清晰HD-SDI解决方案在原有的模拟标清系统的基础上进行更换,节约成本。
从标清转高清的角度来说,原本采用模拟标清CCTV系统的可以直接更换HD-SDI 接口的前端和后端产品,即可完成升级到高清监控,而不需要全部更换原有的传输网络。
模拟高清监控系统是建立在原有模拟标清监控系统的基础之上,不需要花太多时间去培训,也不需要去培养用户的使用习惯,产品的后期维护方面成本也会降低。
传统的模拟标清系统已经很难维系现有的生存状态,改造已经启动。
视频流的主要格式和协议
视频流的主要格式和协议一.视频的主要格式当下视频种类有很多,比较常见的格式有一下几种:ASFNAVIAVIMPEG1-4(没有3)DIVXQuickTimeWMV3GPMKVFLVF4VRMVB等等。
下面常见对常用的格式进行分析:1asf:是以中高级流的格式,更多的作为网络视频流的格式去应用,主要是应用在pc端。
2Navi:其压缩方法与asf差不多,并且在视频的压缩率和图像质量上作了优化。
但是对应的也失去了asf的流的特性,其实就是费网络版本的asf。
3Avi:很少最为流来使用的一种格式,这个格式的兼容性更好,图像质量好,调用方便,但是它的尺寸太大了。
4quicktime:是苹果公司自己的一种编码视频格式,基本不可能在android上作为流来使用。
5wmv:可以作为流来使用,在pc端上能被很好的支持,但是在android的平台上很难去使用。
63gp:是一种3G流媒体的格式,主要是为了配合3G网络的高传输速度而开发的,也是目前手机中最为常见的一种视频格式。
7Flv:FLASHVIDEO的简称,它形成的文件极小、加载速度极快。
8F4v:其实就是flv的改进版本。
9Rmvb:在我已知的视频格式中,调用最不方便的一种,手机很少有支持这个格式的视频的。
Pc端支持这种格式的播放器也不多。
二.我查到的几种协议,用于网络传输的。
httprtspmms1.http:非常常用的一种协议2.rtsp:实时流传输协议。
HTTP与RTSP相比,HTTP传送HTML,而RTSP传送的是多媒体数据。
HTTP请求由客户机发出,服务器作出响应;使用RTSP时,客户机和服务器都可以发出请求,即RTSP可以是双向的。
3.mms:目前主流的视频流传输协议,但是现在还是主要应用在pc上。
总结:根据我们的需求,我认为,我们要播放的视频最好是客户手机可以支持的视频格式。
现在android的手机支持大部分的格式的视频。
还有协议很重要,现在android上支持http、https、和rtsp协议的东西。
视频编码格式比较
视频编码格式比较视频编码格式的选择在数字视频领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同的编码格式可以影响视频的质量、存储需求和传输效率。
本文将对几种常见的视频编码格式进行比较,分析它们的特点和适用场景。
一、H.264H.264,也被称为AVC(Advanced Video Coding),是一种被广泛采用的视频编码格式。
它采用先进的压缩算法,能够在保持较高视频质量的同时,实现相对较低的比特率。
H.264广泛应用于数字广播、视频会议、在线视频和蓝光光盘等领域。
优点:1. 高压缩性能:H.264能够将视频压缩至较低的码率,节省存储空间和传输带宽。
2. 高画质:H.264采用了一系列高级图像处理技术,能够提供清晰、细腻的图像质量。
3. 广泛支持:H.264得到了各大设备和平台的广泛支持,包括大多数网络浏览器、移动设备和视频播放器。
缺点:1. 复杂的编码算法:H.264的编码算法较为复杂,需要较高的计算资源。
2. 潜在的专利费用:H.264的标准涉及了一些专利技术,使用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支付专利费用。
二、H.265H.265,亦称为HEVC(High Efficiency Video Coding),是H.264的继任者。
它在继承H.264优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了视频的压缩性能。
H.265广泛应用于网络流媒体、4K和8K超高清视频等领域。
优点:1. 更高的压缩率:H.265相较于H.264可以在相同画质下实现更高的压缩比,降低了存储和传输成本。
2. 较好的视频质量:H.265在更低的比特率下可以提供较好的视频质量,细节保留更好。
3. 较好的兼容性:H.265视频可以在H.264支持的大多数设备上进行播放。
缺点:1. 高编码复杂度:H.265需要更多的计算资源,相较于H.264编码时间更长且对处理器性能要求更高。
2. 版权费用:H.265同样涉及了一些专利技术,使用时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支付相关费用。
三、VP9VP9是Google推出的视频编码格式,主要应用于网络视频的传输和存储。
各种视频信号格式及端子介绍
各种视频信号格式及端子介绍RF/AV/SVIDEO/YUV/VGA/RGB/RGBS/DVI/HDMI/视频信号是我们接触最多的显示信号,但您并不一定对各种视频信号有所了解。
因为国内用到的视频信号格式和端子非常有限,一般就是复合视频和S端子,稍高级一些的就是色差及VGA。
对于那些经常接触国外电器和二手设备的朋友,就会遇到各种希奇古怪的信号端子,我们也经常接到读者这方面的提问。
请读者注意:我们这里所说的视频信号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带宽只有5MHz的视频信号,而是泛指能作为输入输出的显示信号。
本文试图把常用视频信号做一简单叙述,有不全和不对的地方请读者朋友指出。
一、各种视频信号复合视频信号(Video)复合视频信号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视频信号,它在一个传输信号中包含了亮度、色度和同步信号。
由于彩色编码的不同,复合视频又有PAL、NTSV、SECAM制式之分。
复合视频信号本身的带宽只有5MHz(NTSC制式带宽仅4.5MHz),中间又加了彩色副载波信号(NTSC制为3.58MHz,PAL和SECAM制为4.43MHz),正好落在亮度信号带宽之内,占去了一部分亮度信号,又造成亮度和色度的相互干扰,使得复合视频成为最差的视频信号。
复合视频信号一般用RCA插头连接,就是通常说的莲花插头,见图1。
欧洲也用SCART接口,老式的视频设备也有用BNC插头连接。
S视频信号(S-Video)S视频信号俗称S端子信号,它同时传送两路信号:亮度信号Y和色度信号C。
由于将亮度和色度分离,所以图象质量优于复合视频信号,色度对亮度的串扰现象也消失。
由于S视频信号亮度带宽没有改变,色度信号仍须解调,所以其图象质量的提高是有限的,但肯定解决了亮色串扰,消除图象的爬行现象。
S端子用四芯插头,见图2。
欧洲也用SCART插头,老式的视频设备也有用两个BNC插头连接,计算机显卡也有用七芯插头,其外形与S端子一样,只是又包含了复合视频信号。
SPDIF、SVideo、YCrCb、YPbPr、RGB、VGA区别
SPDIF、S Video、YCrCb、YPbPr、RGB、VGA区别SPDIF、S-Video、YCrCb、YPbPr、RGB、VGA区别2010-07-2211:06SPDIF数字式的音频输出。
SPDIF是SONY、PHILIPS数字音频接口的简称。
就传输方式而言,SPDIF分为输出(SPDIFOUT)和输入(SPDIFIN)两种。
目前大多数的声卡芯片都能够支持SPDIFOUT,但我们需要注意,并不是每一种产品都会提供数码接口。
而支持SPDIFIN的声卡芯片则相对少一些,如:EMU10K1、YMF-744和FM801-AU、CMI8738等。
SPDIFIN在声卡上的典型应用就是CDSPDIF,但也并不是每一种支持SPDIFIN的声卡都提供这个接口。
就传输载体而言,SPDIF又分为同轴和光纤两种,其实他们可传输的信号是相同的,只不过是载体不同,接口和连线外观也有差异。
但光信号传输是今后流行的趋势,其主要优势在于无需考虑接口电平及阻抗问题,接口灵活且抗干扰能力更强。
通过SPDIF接口传输数码声音信号已经成为了新一代PCI声卡普遍拥有的特点。
a、SPDIF是传输通道首先需要特别解释的是,大家不要以为使用SPDIF传输AC-3信号就是AC-3解码,目前民用声卡中还没有一款产品能够支持硬件等级的DolbyDigital解码,SPDIF在此时的功能主要是把数字AC-3信号从声卡传输到解码器。
而那些六声道产品都是模拟5.1和软件解码的产物。
b、数字音箱与数字声卡的关系其次大家可能对依靠同轴SPDIFOUT连接数字式音箱从而实现纯数字音频回放的具体原理不太清楚,接下来笔者为大家简要介绍一下。
前面我们就提到过,声卡的数字模拟转换工作是交给CODEC芯片来完成的。
但是我们的电脑机箱内依然存在着严重的电磁波,D/A、A/D转换仍然会受到比较严重的信号干扰。
许多专业音频录音卡普遍采用将CODEC外置的做法,把数摸转换部分以及各类外部接口等单独做成一个外置盒,以提高音质。
组播技术(单播、广播、组播)
单播、广播、组播随着Internet 的不断发展,数据、语音和视频信息等多种交互业务与日俱增,另外新兴的电子商务、网上会议、网上拍卖、视频点播、远程教学等对带宽和实时数据交互要求较高的服务逐渐兴起,这些服务对信息安全性、可计费性、网络带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网络中,存在着三种发送报文的方式:单播、广播、组播。
下面我们对这三种传输方式的数据交互过程分别进行介绍和对比。
1.1.1 单播方式的信息传输过程采用单播(Unicast)方式时,系统为每个需求该信息的用户单独建立一条数据传送通路,并为该用户发送一份独立的拷贝信息,如图1-1:假设用户B、D 和E 需要该信息,则信息源Server 必须分别和用户B、D、E 的设备建立传输通道。
由于网络中传输的信息量和要求接收该信息的用户量成正比,因此当用户数量很庞大时,服务器就必须要将多份内容相同的信息发送给用户。
因此,带宽将成为信息传输中的瓶颈。
从单播信息的传播过程可以看出,单播的信息传输方式不利于信息规模化发送。
1.1.2 广播方式的信息传输过程如果采用广播(Broadcast)方式,系统把信息传送给网络中的所有用户,不管他们是否需要,任何用户都会接收到广播来的信息,如图1-2:假设用户B、D 和E需求该信息,则信息源Server 通过路由器广播该信息,网络其他用户A 和C 也同样接收到该信息,信息安全性和有偿服务得不到保障。
从广播信息的传播过程可以看出,广播的保密性和有偿性比较差。
并且当同一网络中需求该信息的用户量很小时,网络资源利用率将非常低,带宽浪费严重。
因此,广播不利于对特定用户进行数据交互,并且还严重的占用带宽。
1.1.3 组播方式传输信息综上所述,单播方式适合用户较少的网络,而广播方式适合用户稠密的网络,当网络中需求某信息的用户量不确定时,单播和广播方式效率很低。
IP组播技术的出现及时解决了这个问题。
当网络中的某些用户需要特定信息时,组播信息发送者(即组播源)仅发送一次信息,借助组播路由协议为组播数据包建立组播分发树,被传递的信息在距离用户端尽可能近的节点才开始复制和分发,如图1-3。
关于视频线结构与光纤结构的对比
关于视频线传输结构与光纤传输结构的对比1、使用环境与优缺点同轴视频线使用环境为300米以内视频传输,优点为模拟结构传输,结构简单,施工方便,摄像机直接连视频线向控制中心传输。
长距离有损图像,受磁场干扰,受雷击伤害,布线根数较多,通常需用较大规格的镀锌线槽,占空间较大。
光纤+视频光端机使用环境为300米-20公里以内视频+数据传输,优点为数字传输,长距离无损图像,不受磁场干扰,不受雷击,可同步传输视频+数据,即摄像机的视频和控制云台镜头信号,一条光纤可传输4-256路视频。
布线占空间较小。
2.价格比较如某楼盘有64支摄像机,其中10支可控摄像机,分布于3栋楼内。
摄像机到控制中心平均布线距离中心260米。
A).使用线材同轴视频线SYV75-5 260米*64 视频线+施工费约为3.5元/M 控制线RVVP2*1.0 260米*10 屏蔽控制线+施工费约为3.8元/M (260*64*3.5)+(260*10*3.8)=68120元B).使用光纤主要材料设备:光纤线、光端机(光模转换设备) 、各种光纤插接转换配件。
4芯单模铠装3栋楼,平均每栋3条260米*3*3 光纤+施工费约为6元/M 3栋楼,每栋2-4台不等,主要看摄像机分布情况,约使用16路2台,8路4台。
(260*3*3*6)+16路光端机和各类光纤配件约为13000元*2+8路光端机和各类光纤配件7500*4+=700400元由于光端机为8-16路集中,每只摄像机终端还要布视频线到光端机集中点的线路价格。
同时考虑光端机在前端安装的环境,电箱等还要高10%造价,约8万元。
3.比较分析综上所叙,如果摄像机分布较集中,两种模式差价不大,且光纤+视频光端机模式有图像更清晰,不受磁场干扰,传输距离远,不受雷击布线简单的优势。
如果监视枪分布过散,无法集中需用光端机+光纤布线的价格多套。
光纤传输则造价明显提升。
光端机虽然优点较多,但劣势也明显,众多楼盘不愿采用,主要原因就是使用寿命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种视频传输模式分析视频线缆传输可以分为同轴基带传输、双绞线基带传输、射频传输、光缆传输、数字IP(网络)传输等几种方式。
一、视频同轴基带传输:我国PAL-D视频基带0-6M,复合视频基带一般指视频基带和音频副载波为8M带宽。
同轴视频传输是应用最早,用量最大,最容易操作的一种视频传输方式。
同轴视频基带传输的技术要点是:1.同轴电缆的信号传输是以“束缚场”方式传输的,就是说把信号电磁场“束缚”在外屏蔽层内表面和芯线外表面之间的介质空间内,与外界空间没有直接电磁交换或“耦合”关系。
所以同轴电缆是具有优异屏蔽性能的传输线;同轴电缆属于超宽带传输线,应用范围一般为0Hz—2Ghz以上;它又是唯一可以不用传输设备也能直接传输视频信号的线缆;2.视频基带信号处在0-6M的频谱最低端,所以视频基带传输又是绝对衰减最小的一种传输方式。
但也正是因为这一点,频率失真——高低频衰减差异大,便成为视频传输需要面对的主要问题;在视频传输通道幅频特性“-3db”失真度要求内,75-5电缆传输距离约为120—150米;工程应用传输距离在2、3百米以内还比较好,网上论坛里提供的“感官标准”传输距离数据,从3、5百米到1千多米都有,实际是没有标准,也就没有实际参考意义。
3.同轴视频基带传输的主要技术问题是:为实现远距离传输的频率加权放大和抗干扰问题。
加权放大器可一定程度地抑制干扰,同时也能有效补偿电缆衰减和频率失真,属于抗干扰传输设备。
其前端有源—后端无源抗干扰传输距离(75-5)在1000米左右,前后端都有源为1500-2000米;与加权视频放大器配套的抗干扰传输距离3公里,75-7电缆可以达到5公里。
双绝缘双屏蔽抗干扰同轴电缆是与同轴电缆穿镀锌铁管原理一样,施工更方便,成本更低,在常见电磁干扰环境下,可以作为防止干扰入侵,又可方便设计和施工的工程选择;[同轴视频基带传输设备]我国频率加权视频放大专利技术的出现,有效解决了视频传输的频率失真问题,产品已经比较成熟,在视频传输通道“-3db”失真度要求内,仅用一级末端补偿,75-5电缆传输距离已经提高到了2000米以上,前后双端补偿的视频恢复设备已经突破3公里。
传输距离已可以满足多数中近距离工程需要,传输质量已达到高质量工程的要求;[认识、理解和应用上的盲区误区]1.知道同轴传输有衰减,但不了解、不理解“频率失真才是视频同轴传输最需要重视的主要问题。
频率失真改变了视频原信号各种频率成分的正常比例关系,降低了图像色度和清晰度;2.“视频电缆”与“射频电缆”:不亲自测试验证比较,也不加分析,盲目相信视频传输只能用“视频电缆”,不能用射频电缆。
不知道,甚至也不相信射频电缆(SYWV)比视频电缆(SYV)的传输特性更好一些,价格也更便宜;实际上通用射频软电缆原来只有SYV一种,八十年代中后期,物理发泡射频电缆(SYWV)出现以后,特别是射频有线电视网的发展,SYWV电缆以其优异的传输特性,在射频波段度蓝天下,而SYV射频电缆只能局限在视频波段用于视频传输了,把它叫着“视频电缆”,本意是“限制性贬义名称”。
所谓视频传输只能用“视频电缆”,不能用射频电缆,是一个广为误传的大误区。
3.不知道,不了解同轴电缆也有专业传输设备。
距离远了,首先考虑的是选用粗电缆,或者改用其他传输方式;或者错误地把普通视频放大器当成传输设备来用;4.不了解基于加权视频放大技术的视频恢复设备,具有图像质量控制功能,可以在工程现场的监控室看着画面调整、改善、恢复提高图像质量,并成功的与光缆、射频、微波、双绞线传输系统合理组合,用于改善传输系统的图像质量。
5.盲目的相信高编电缆衰减小,抗干扰能力强,传输距离远。
认为视频干扰的产生,就是因为屏蔽层不好,编网密度不够造成的,于是一味的使用高编电缆。
工程实践是,在工程现场产生干扰的实例中,绝大多数还是用的高编电缆;最新研究表明,干扰的产生主要不是因为编网的屏蔽性能不好造成的,而是由于电缆太长,屏蔽层纵向电阻较大,干扰感应电流在纵向电阻上形成了感应电动势,并通过传输电缆两端的75欧姆匹配电阻,与芯线形成回路,在负载上产生干扰的,这对高编电缆也会产生干扰,就好理解一些了。
6.误认为凡是干扰都能用抗干扰器来解决。
有一类干扰我们暂称为“故障类干扰”:如电源问题,供电系统问题,地电位环路问题,设备故障问题等“有形电路”引起的“干扰现象”,并不是常规意义上“无形电路”的电磁干扰。
这类干扰不需要用任何抗干扰设备就能解决,办法是排除“故障”。
7.不了解同轴传输的匹配原理和工程应用方法,盲目用电工技术把内外导体分别焊接或扭接来处理电缆接头,以为这样可靠,不知道破坏了“同轴性”,阻抗不连续会产生反射;有线电视传输工程中大量应用的“F型接头”和“双通”可以实现高性能电缆连接,现场操作也方便;二、视频双绞线基带传输:视频双绞线基带传输是用5类以上的双绞线,利用平衡传输和差分放大原理。
双绞线传输方式的技术要点是:1.视频双绞线基带传输:双绞线是特性阻抗为100Ω的平衡传输方式。
目前绝大多数前端的摄像机和后端的视频设备,都是单极性、75Ω匹配联接的,所以采用双绞线传输方式时,必须在前后端进行“单—双”(平衡——不平衡)转换和电缆特性阻抗75-100Ω匹配转换;这就是说视频双绞线基带传输,两端必须有转换设备,不能像同轴电缆那样无设备直接传输视频信号;2.与同轴电缆“束缚场”传输原理不同,双绞线传输的信号电磁场是“空间开放场”,利用两条线传输的信号相等方向相反,产生的空间电磁场互相“抵消”的原理传输信号,采用平衡差分放大原理提高共模抑制比,抑制外部干扰的。
3.从线缆本身的传输特性看,双绞线是各类线缆传输方式中,传输衰减特别是频率失真最大的一种线缆,大约400多米5类非屏蔽双绞线的传输衰减和频率失真与75-5电缆1000米相当。
相同长度传输线,传输衰减的“分贝数”是75-5同轴电缆的2.3-2.5倍;5类线频率失真的数据是:低频衰减:10-15db/km;高频6M衰减:45-50db/km;大约相当于75-3电缆特性,略好一点。
显然,按照视频传输幅频特性“-3db”失真度要求,无源双绞线传输距离大约是50-65米左右(两端转换效率100%时);120-150米以上,图像可以观察到失真;一种国外产品介绍说:无源双绞线传输距离达到300米左右。
这个距离,等效75-5头轴电缆800米左右的传输效果,这个实际图像效果,在多数工程中是很难被接受的;4.双绞线传输方式也属于基带传输。
双绞线巨大的传输衰减和频率失真,要求传输设备不仅要对视频信号进行平衡不平衡转换,而且需要有比同轴传输性能高几倍的频率加权补偿能力。
目前,有的产品介绍说,前端无源转换,后端有源补偿,可以达到1200米。
双端都有源转换补偿,可以达到1500-1800米。
但至今仍没有见到厂家提供相应传输距离的线缆失真数据和设备实际补偿能力数椐。
这种传输方式的优点是线缆和设备价格便宜,适用于一些图像质量要求不高,工程造价要求较低的工程场合。
5.技术发展现状:双绞线传输方式技术起步较低,目前传输技术仍不够完善和成熟,多数产品还停留在分段固定补偿和产品按主观感觉“标准”生产的初级阶段水平上。
线缆传输特性差,产品技术标准低,技术扩散快,生产厂家多,价格竞争激烈,误导宣传泛滥是这一产品领域的突出特点,也是这类产品长期技术发展很慢的主要原因;三、射频传输:射频传输方式继承了有线电视成熟的射频调制解调传输技术,并结合监控实际开发了一系列的相关产品。
射频传输方式技术要点是:1.射频传输是用视频基带信号,对几十兆赫到几百兆赫的射频载波调幅,形成一个8M射频调幅波带宽的“频道”,沿用有线电视技术,从46-800多兆赫,可以划分成许多个8M“频道”,每一路视频调幅波占一个频道,多个频道信号通过混合器变成一路射频信号输出、传输,在传输末端再用分配器按频道数量分成多路,然后由每一路的解调器选出自己的频道,解调出相应的一路视频信号输出;传输主线路是一条电缆,多路信号公用一条射频电缆,这就是目前安防行业里所介绍的“共缆”,“一线通”等射频传输产品;2.传输距离比较远,能在一条电缆中,同时传输多路视频,可以双向传输。
这在某些摄像机分布相对集中,且集中后又需要远距离传输几公里以内的场合,应用射频调制解调传输方式比较合理。
传输上单缆、多路,单向、双向,音频、视频、控制等同时进行和兼容等,都是射频调制解调传输方式的技术特点和优势;3.技术现状:由于射频传输方式继承了有线电视成熟的射频调制解调传输技术,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比较成熟的产品。
射频传输在安防工程中应用,技术上是成熟的。
[认识、理解和应用上的盲区误区]1.以为射频传输方式像同轴电缆传输一样,把设备用电缆连起来,基本就成了。
不太了解,射频传输方式在工程应用中,隐含着一个“射频传输网络”设计与施工的重要技术面,这是工程能否成功,能否高质量运行的关键所在。
再好的产品,射频传输网络设计与施工经验不足,水平不够,也很难做好,甚至失败。
这一点很多厂家在作产品介绍时,提的很少。
大多数厂家只会做产品,对网络技术方面,自己也是一知半解。
2.在射频传输方式的工程应用中,绝大多数工程公司仍缺乏“射频传输网络”设计、安装、调试方面技术人员,缺乏专用检测设备和工程经验。
很多工程公司没有必要的频谱仪(2000多元)。
这也是制约射频传输推广应用的重要因素。
3.射频传输网络属于监控工程中的一个“传输环节”,但却包含了对调制、混合、功率放大、频率均衡、交互调等多种设备和技术要求。
没有专业人员设计指导,很难达到技术要求。
5.射频传输避开了0-6M范围的低频干扰。
理论上虽然一条电缆可传100路视频。
但考虑到电缆衰减、交互调失真干扰、高端调制器的制造成本以及工程技术人员的素质,实际工程中建议一条线传输8路视频较好,最多也不要超过16路。
否则很难做到每一路视频都能达到合格的指标。
四、光缆传输:常用的光缆传输是“视频对射频调幅,射频对光信号调幅”的调制解调传输系统。
技术源于远程通信系统,技术成熟程度很高,在单路、多路,单向、双向,音频、视频、控制,模拟、数字等,光缆传输技术都是远距离传输最有效的方式。
传输效果也都公认的好。
适于几公里到几十公里以上的远距离视频传输。
1.光缆传输,频带最宽,传输衰减非常低,光信号传输不受外界电磁干扰影响。
2.问题是在监控行业里,产品也出现了追求低造价,从而降低设备技术性能和低标准生产产品的趋向,选择产品时,应认真考察;3.光缆远程铺设和后期维护难度大,成本较高。
4.采用两级调制与解调,光端机通常采用的射频调光技术,一般先要实现视频信号对射频的调幅,这样成本较低,热噪声已经成为主要矛盾之一,信噪比,特别是对高频信噪比影响较大,有的产品的实际信噪比指标只有四、五十db,远没有达到60db以上的“检测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