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库汇编之生态学名词解释
生态学名词解释
三《生态学》基本概念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系统:是指彼此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事物有规律的联合的集合体,是有序的整体。
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息着的所有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食物链:各种生物按其取食和被食的关系而排列的链状顺序。
生态平衡: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各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达到了相互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处于动态平衡之中。
生态因子:指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和间接影响的环境因子。
物候:在季节明显的地区,生物适应于天气条件节律性变化,形成与此相应的发育节律。
种群:是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集合。
单体生物:每一个体都是由一个受精卵直接发育而来,个体的形态和发育都可以预测。
构件生物:受精卵首先发育成一结构单位,或构件,然后发育成更多的构件,形成分支结构。
构件发育的形式和时间是不可预测的。
生命表:指描述种群死亡过程的具有固定格式表。
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殖的地区,其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
环境容纳量:是指特定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
种内调节:指种内成员间,因行为、生理和遗传的差异引起的一种密度制约性调节种间调节:指捕食、寄生、种间竞争共同资源因子对种群密度的制约过程。
集合种群:指的是局域种群通过某种程度的个体迁移而连接在一起的区域种群。
繁殖成效:个体现时繁殖输出与未来的繁殖输出地总称。
繁殖价值:在相同时间内待定年龄个体对于新生个体的潜在繁殖贡献。
亲本投资:主要在子代个体的大小和多少上决定取舍,大则少,小则多。
婚配制度:是指种群内婚配的种种类型,包括配偶的数目,配偶持续时间,以及对后代的抚育等。
社会等级:是指动物种群中各个动物的地位具有一定顺序的等级现象。
生态位:生物在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地位,以及与栖息、食物、天敌等多环境因子的关系。
(完整)生态学名词解释
生态学名词解释—自主整理生态学:就是研究生命有机体和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物圈(biosphere):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
包括岩石圈的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尺度 (scale):某一现象或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所涉及到的范围和发生的频率.环境(environment):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群体以外的空间,及直接、间接影响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生境(habitat):生物个体、种群和群落,在其生长、发育和分布的具体地段上各种具体环境因子的综合作用。
大环境:指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大气候小环境:指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即指小范围内的特定栖息地。
--小气候生物群系:如热带森林生态因子: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1840年德国有机化学家J。
Liebig(李比希)在研究植物时发现: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元素,这就是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内容: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Blackman限制因子定律::除了最小因子外,生态因子的最大状态也有限制性现象。
在此基础上提出最小、最适、最大“三基点”。
限制因子: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但是其中必有一种因子是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这些关键性因子就是所谓的限制因子。
耐受性定律1913年美生态学家V。
E。
Shelford 认为: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生态幅或生态价:每种生物对每种环境因素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上限和一个下限,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或生态价。
驯化:生物借助于驯化过程可以稍稍调整它们对某个生态因子或某些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
休眠:是动植物抵御暂时不利环境的一种非常有效的生理机制。
生态学名词解释大全
生态学名词解释大全生态学(Ecology)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领域。
它关注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物种与非生物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能量在生物系统中的流动。
生态系统(Ecosystem)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体和其非生物环境组成的一个特定地点或区域。
它包括所有生物和非生物成分,它们在特定环境中相互作用,产生特定功能和生态过程。
种群(Population)种群是指同一物种在特定地区内共同生活的个体的集合。
种群的大小、密度和组成取决于出生、死亡、迁移和繁殖等因素。
栖息地(Habitat)栖息地是指生物种群或个体居住和繁殖的特定地理区域。
栖息地提供食物、水和庇护所,并满足物种生存和繁衍的需要。
群落是指同一区域内各种不同物种共同生活和相互作用的群体。
群落的组成取决于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共同生存所需的生态因素。
共生(Symbiosis)共生是指两种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其中两者从中获益。
共生可以是互惠互利的,也可以是一方获益而不损害另一方的。
食物链(Food Chain)食物链描述了一个生物通过食用其他生物得到能量的步骤。
它通常包括多个级别,从生产者(植物)到消费者(动物)再到更高级的消费者,形成能量转移和传递的链条关系。
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生态足迹是指个人、组织或社会对环境资源的消耗和影响。
它衡量了消耗或污染资源的数量,并将其与地球提供的可持续资源量进行比较。
濒危物种(Endangered Species)濒危物种是指目前数量很少,并且有面临灭绝威胁的物种。
它们的减少主要是由于栖息地破坏、过度捕捞或气候变化等因素导致的。
生态工程(Ecological Engineering)生态工程利用生物学和工程学原理来恢复、保护和改善生态系统。
它包括使用植被、建设人工栖息地和减少环境污染等方法来维护生态平衡。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生态学名词解释,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生态学名词解释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 生态园林:是根据生态学原理,把自然生态系统改造、转化为人工的并高于自然的新型园林(绿地)生态系统。
3.园林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和当代园林生态的研究的具体体现?①园林生态学主要研究四方面问题:一、城市地区特殊的生态环境条件与园林植物的相互作用关系。
二、城市生态系统,特别是城市绿地生态系统在改善城市环境中的作用与机理。
三、与城市植被相关的群落生态学问题。
四、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以及城市的生态恢复与生态管理等。
②当代园林生态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城市绿地生态效益的研究。
二、城市绿地布局和结构的研究。
三、城市绿地或植物群落的恢复建设研究;四是生态景观规划设计与城市的生态管理。
第一章城市环境与生态因子1.生态因子:在环境因子中,能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分布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作用的因子称为生态因子。
2.生境:是指植物体或植物群落所居住的地方,是具体的特定地段上对植物起作用的生态因子的总和。
3.环境容量:是指某一环境在自然生态结构和正常功能不受损害、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不下降的前提下、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4.环境污染:当污染物进入环境中的量超过环境对污染物的承受能力——环境容量时,环境就会恶化,对人体健康、动植物正常生长发育产生危害,该现象即为环境污染。
5.城市环境容量:是指环境对于城市规模及人的活动提出的限度,即城市所在地域的环境。
6.大气环境容量:是指在满足大气环境目标值的条件下,某区域大气环境所能承纳污染物的最大能力,或所能排放的污染物的总量。
7.水环境容量:是指在满足城市居民安全卫生使用城市水资源的前提下,城市区域水环境所能承纳的最大污染物质的负荷量。
8.土壤环境容量:是指土壤对污染物的承受能力或负荷量。
9.生态幅:每个物种对生态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称为生态幅。
10.驯化:植物这种在自然条件下调整其对某个或某些生态因子耐受范围的过程称为驯化。
11.生态型:同一物种的不同个体或群体长期生存在不同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遗传分化后形成的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不同的基因型类群。
生态学名词解释
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它包括岩石圈的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生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称为生境。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子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
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性的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或生态价。
光周期现象:植物的开化结果、落叶及休眠,动物的繁殖、冬眠、迁徙和换羽毛等,是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应,称为光周期现象。
冷害:喜温生物在0℃以上的温度条件下受到的伤害。
冻害:生物在冰点以下受到的伤害叫冻害。
贝格曼规律:内温动物,在比较冷的气候区,身体体积比较大,在比较暖的气候区,身体体积比较小。
阿伦规律:内温动物身体的凸出部分在寒冷的地区有变小的趋势。
生物学零度:生物生长发育的起点温度,即生物的生长发育是在一定的温度范围上才开始,低于这个温度,生物不发育,这个温度称为发育阈温度或生物学零度。
有效积温:生物完成某个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
K=N(T-C)(式中K为有效积温,N为发育时间,T为平均温度,C为发育阈温度)土壤质地:土粒按直径大小分为粗砂、细粒、粉砂和粘粒,不同大小土粒的组合称为土壤质地土壤结构:是指固体颗粒的排列方式、孔隙的数量和大小以及团聚体的大小和数量等种群: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由同种个体组成的个体群称为种群。
生态学名词解释汇总
生态学名词解释汇总1. 生态学(Ecology):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的科学领域。
生态学关注生物与其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2. 种群(Population):指在同一地域范围内、同一时间内共同生活的同种个体的总体。
3. 群落(Community):指在同一地域范围内生活并相互作用的不同种群的总体。
4. 生态系统(Ecosystem):由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如地球的大气、水、土壤等)组成的一个相互作用的功能单元。
5. 氮循环(Nitrogen cycle):指大气中的氮通过一系列的生物和非生物过程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
包括氮的固定、氮的硝化、氮的还原和氮的硝化等过程。
6. 水循环(Water cycle):指地球上水在不同形态(液态、气态、固态)之间循环的过程。
包括蒸发、降水、地表径流和地下水等过程。
7. 能量流动(Energy flow):指能量在生态系统中从一个组分到另一个组分的传递过程。
能量最初来自太阳,通过光合作用转化为有机物,然后在食物链中从一级生产者到消费者再到更高级的消费者传递。
8. 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指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和种类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9. 共生(Symbiosis):指两个不同物种之间相互依赖、互利共生的关系。
共生关系可以是互惠共生、寄生共生或共生共生等形式。
10. 拟态(Mimicry):指一种物种演化出与另一种物种相似的外貌或行为,以获得某种进化优势,如避免捕食或获得食物。
11. 生态位(Ecological niche):指生物种群对于环境的特定方式利用的总体。
生态位描述了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和所占据的生活方式。
12. 天敌(Predator):指以其他物种(猎物)为食的动物。
天敌与猎物之间存在着捕食和被捕食的关系。
13. 食物链(Food chain):指描述食物关系中不同生物群落之间的能量流动和转化的一种图示形式。
生态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生态学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农业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联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学科。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在特定的区域相互作用的全部生物与无机环境的综合体。
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并具有一定结构及完成一定功能的综合体。
农业生态系统是指在人类的积极参与下,利用农业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农业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合理的生态结构和高效生态机能,进行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并按人类社会需要进行物质生产的综合体。
种群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特定空间的同一物种的集合体。
生态入侵是指外源生物引人本地区,种群迅速蔓延失控,造成其他土著种类濒临灭绝,并伴生其他严重危害的现象。
互利共生是指两个物种长期生活在一起,彼此、相互依赖、相互依存,并能直接进行物质交流的一种相互关系。
原始协作是指两种群相互作用,双方获利,但协作是松散的,分离后,双方仍能独立生存。
化感作用指由植物分泌的化学物质对自身或其他种群发生影响的现象。
生物群落是指生存于特定区域或生境内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体,也可以用来指各种不同大小及自然特征的有生命物体的集合生态优势种在群落中地位、作用比较突出,具有主要控制权或“统治权”的种类或类群称为生态优势种。
内禀增长率是指在环境条件无限制作用时,由种群内在因素决定的最大相对增值速度,其单位为时间的倒数。
广义捕食指高一营养级动物取食或伤害低一营养级的动物和植物的种间关系。
逻辑斯谛增长由于环境对种群增长的限制作用是逐渐增加的,故增长曲线呈现“S”型,也称S型增长。
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生物在空间的垂直分布上所发生的成层现象群落的水平结构群落内由于环境因素在不同地点上的不均匀性和生物本身特性的差异,而在水平方向上分化形成不同的生物小型组合。
生态学名词解释总结
生态学名词解释总结1.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2.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3.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4.生存因子:在生态因子中凡是有机体生活和发育所不可缺少的外界环境因素。
5.生态环境:研究的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中,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6.生境:具有特定的生态特性的生态体或生态群体总是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这一特定环境叫生境。
7.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成分。
8.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都将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9.限制因子原理:一个生物或一群生物的生存和繁荣取决于综合的环境条件状况,任何接近或超过耐性限制的状况都可说是限制状况或限制因子。
10.似昼夜节律:动物在自然界所表现出来的昼夜节律除了由外界因素的昼夜周期所决定的以外,在内部也有自发性和自运性的内源决定,因为这种离开外部世界的内源节律不是24小时,而是接近24小时,这种变化规律叫似昼夜节律。
11.阿朔夫规律:对于夜出性动物处于恒黑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缩短,对于夜出性动物处于恒光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延长,并且这种延长的增强,这种延长越明显。
对于日出性动物处于恒黑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延长,对于日出性动物处于恒光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缩短,并且这种缩短随着光强的增强,缩短越明显。
12.生物钟:是动物自身具有的定时机制。
13.临界温度:生物低于或高于一定的温度时便会受到伤害,这一温度称为临界温度。
14.冷害:喜温生物在0℃以上的温度条件下受到的伤害。
15.冻害:生物在冰点以下受到的伤害叫冻害。
16.霜害:在0℃受到的伤害叫霜害。
17.超冷:纯水在零下40℃以后开始结冰,这种现象叫超冷。
生态学名词解释
生态学名词解释1.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2.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3.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4.生存因子:在生态因子中凡是有机体生活和发育所不可缺少的外界环境因素5.生态环境:研究的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中、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6.生境:具有特定的生态特性的生态体或生态群体总是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这一特定环境叫生境.7.种群:由同种个体所组成的,占有一定空间的,具有潜在杂交能力和自己独立的特征、结构和机能的整体,是物种在自然界存在的基本单位8.群落: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生物种群的集合。
包括该地域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9.系统: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的因素的集合.10.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成分.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都将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11.限制因子原理:一个生物或一群生物的生存和繁荣取决于综合的环境条件状况、任何接近或超过耐性限制的状况都可说是限制状况或限制因子.12.似昼夜节律:动物在自然界所表现出来的昼夜节律除了由外界因素的昼夜周期所决定的以外、在内部也有自发性和自运性的内源决定、因为这种离开外部世界的内源节律不是24小时、而是接近24小时、这种变化规律叫似昼夜节律.13.阿朔夫规律:对于夜出性动物处于恒黑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缩短、对于夜出性动物处于恒光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延长、并且这种延长的增强、这种延长越明显.对于日出性动物处于恒黑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延长、对于日出性动物处于恒光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缩短、并且这种缩短随着光强的增强、这种缩短越明显.14.生物钟:是动物自身具有的定时机制.15.临界温度:生物低于或高于一定的温度时便会受到伤害、这一温度称为临界温度.16.冷害:喜温生物在0℃以上的温度条件下受到的伤害.17.冻害:生物在冰点以下受到的伤害叫冻害.18.霜害:在0℃受到的伤害叫霜害.19.超冷:纯水在零下40℃以后开始结冰、这种现象叫超冷.20.应性低体温:它是一种受调节的低体温现象、此时体温被调节很低、接近于环境温度的水平、心律代谢率及其它生理功能均相应的降低、在任何时候都可自发的或通过人工诱导恢复到原来的正常状态.21.贝格曼规律:内温动物、在比较冷的气候区、身体体积比较大、在比较暖的气候区、身体体积比较小.22.阿伦规律:内温动物身体的凸出部分在寒冷的地区有变小的趋势.23.乔丹规律:鱼类的脊椎数目在低温水域中比在温暖水域中多.24.生物学零度:生物生长发育的起点温度.25.有效积温:生物完成某个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26.露点温度: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时的温度叫露点温度.27.相对温度:大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与最大水汽压之差.28.饱和差:最大水汽压与实际水汽压之差.29.蓄水量:生产单位重量干物质所需的水量.30.土壤质地:机械成分的组合不同百分比31.哈-温定律:在无限大的种群中、每一个体与种群内其他个体的交配机会均等、并且没有其它干扰因素(突变、漂移、自然选择等)各代的基因频率不变、无论其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如何、只经历一代、即达到遗传平衡.32.遗传漂变:一般发生在较小的种群中、因为在一个很大的种群里、如果不发生突变、根据哈-温定律、不同的基因型频率将保持平衡状态、但在较小的种群中、既使无适应的变异发生、种群内基因频率也会发生变化、也就是由于隔离、不能充分的随机交配、种群内基因不能达到完全自由分离和组合时产生的误差所引起的、这样那些中性的或不利性状在种群中继续保存下来33.环境容纳量:对于一个种群来说、设想有一个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种群值以k表示、当种群达到k值时、将不再增长、此时k值为环境容纳量34.生命表:是记载某一种群或一定数量的同一时间出生的个体,经过一段时间以后由于个体死亡而逐渐减少的统计表。
生态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生物圈:地球上存在生命的部分,由大气圈的下层(对流层)、水圈和岩石圈的上层(风化壳)组成。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环境: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如温度、湿度、食物、氧气、二氧化碳和其它相关生物等。
生态因子是环境因子中对生物起作用的要素,环境因子是生物体外部的全部环境要素。
限制因子:在影响生物生存和繁殖的生态因子中对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起关键性作用的一个或少数几个因子。
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况的食物的量。
耐性定律:一种生物能够存在与繁殖,要依赖一种综合环境的全部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过多,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使该物种不能生存甚至灭绝。
主导因子:在诸多环境因子中对生物起决定性作用的一个生态因子。
生态幅:每一个种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主要决定于各个种的遗传特性,具有一定的环境适应性。
生物种:种是形态相似的个体的集合,同种个体可以自由交配,能产生可育后代。
物种是自然界中的一个基本进化单位和功能单位。
基因型:种的遗传本质表型:物种适应环境后实际表现出的可见性状。
种的可塑性:物种的性状随环境条件而改变的程度。
贝格曼规律: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身体往往比生活在低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
因为个体大的动物其单位体重散热量较少。
阿伦定规律:恒温动物身体凸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等在低温环境中有变小变短的趋势,这是减少散热的一种形态适应。
物候学:研究生物的季节性节律变化与环境季节变化关系的科学。
休眠:生物的潜伏、蛰伏或不活动状态,是抵御不利环境的一种有效的生理机制。
进入休眠状态的动植物可以忍耐比其生态幅宽得多的环境条件。
第三章种群及其基本特征种群:一定空间中所有个体的组合。
是群落结构与功能的最基本单位,也是物种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基本单位。
生态学名词解释(完整版)
生态学名词解释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生存因子:在生态因子中凡是有机体生活和发育所不可缺少的外界环境因素。
生态环境:研究的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中,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生境:具有特定的生态特性的生态体或生态群体总是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这一特定环境叫生境。
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同种有机体的结合。
群落: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不同种群的集合。
系统: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的因素的集合。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成分。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都将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限制因子原理:一个生物或一群生物的生存和繁荣取决于综合的环境条件状况,任何接近或超过耐性限制的状况都可说是限制状况或限制因子。
似昼夜节律:动物在自然界所表现出来的昼夜节律除了由外界因素的昼夜周期所决定的以外,在内部也有自发性和自运性的内源决定,因为这种离开外部世界的内源节律不是24小时,而是接近24小时,这种变化规律叫似昼夜节律。
xx规律:对于夜出性动物处于恒黑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缩短,对于夜出性动物处于恒光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延长,并且这种延长的增强,这种延长越明显。
对于日出性动物处于恒黑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延长,对于日出性动物处于恒光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缩短,并且这种缩短随着光强的增强,这种缩短越明显。
生物钟:是动物自身具有的定时机制。
临界温度:生物低于或高于一定的温度时便会受到伤害,这一温度称为临界温度。
冷害:喜温生物在0℃以上的温度条件下受到的伤害。
冻害:生物在冰点以下受到的伤害叫冻害。
生态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和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负反馈效应。
3、温室效应:存在于大气中的某些痕量物质和存在于对流层中的臭氧具有吸收太阳能在近地表面的长波辐射从而使大气增温的作用。
5、生态学:生态学是环境学的理论基础。
研究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科学。
8、纬度地带性:由于地理纬度的差异,自然环境具有规律性的变异特点。
9、垂直地带性:因太阳辐射和水热状况随着地形高度的不同而不同,生物和气候自山麓至山顶出现垂直地带分异的规律性变化。
10、适应:是生物在环境中,经过生存竞争而形成的一种适合环境条件的特性与性状的现象,它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21、耐受性定律(P60):即每种生物适应范围都有一个最低点和一个最高点,两者之间的幅度为耐性限度,此即为谢尔福德的耐受性定律。
22、贝格曼规律(P61):动物体型随外界环境温度不同而有差异。
内温动物在寒冷气候地区(如北半球),身体趋势向于大,在温暖气候条件下,身体趋向于小。
因为动物的个体越大,则其相对体表面积越小,因而单位体重上的相对散热量也变小,有利于对低温的适用。
反之,动物个体小,其相对体表面积就大,相对散热量也就大,有利于对温暖气候的适应。
这种趋称之为贝格曼(Bergman)规律。
32、种群的年龄结构(P67):在种群中不同年龄的个体所占比例或配置状况,它对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都有很大影响。
34、生命表(P69):是描述死亡过程的有用工具。
反映种群从出生到死亡的动态关系的表格。
35、动态生命表(P69):动态生命表是根据观察一群种群同时出生的生物之死亡或存活动态过程所获得的数据编制而成。
37、内禀增长能力(Innate capacity of increase)(P74):是在最适条件下种群内部潜在的增长能力。
38、净生殖率(P75):净生殖率式中LX为X龄级的存活率,Mx为X龄的出生率。
净生殖率还不算是种群的内禀增长能力,因不同种群的世代长度不同,除非有世代相同的时间,才能比较种间净生殖率。
(完整版)生态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生态系统: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
食物链:各种生物以其独特的方式获得生存、生长、繁殖所需的能量,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的关系在生物间进行传递,如食草动物取食植物,食肉动物捕食食草动物,这种不同生物间通过食物而形成的链锁式单向联系称为食物链。
湿地:指天然或人工形成的沼泽地等带有静止或流动水体的成片浅水区,还包括在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
营养级:是指生物在食物链之中所占的位置。
在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中,凡是以相同的方式获取相同性质食物的植物类群和动物类群可分别称作一个营养级。
生态金字塔:生态金字塔(ecological pyramid)把生态系统中各个营养级有机体的个体数量、生物量或能量,按营养级位顺序排列并绘制成图,其形似金字塔,故称生态金字塔或生态锥体。
物种:物种是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够产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环境:影响生物机体生命、发展与生存的所有外部条件的总体.生态因子: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例如,温度、湿度、食物、氧气、二氧化碳和其他相关生物等。
限制因子: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但是其中必有一种因子是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这类因子称为限制因子。
生态适应:是生物随着环境生态因子变化而改变自身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特性,以便于环境相适应的过程。
生态适应是在长期自然选择过程中形成的。
趋同适应:是指亲缘关系相当疏远的不同种类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中,接受同样生态环境选择,只有能适应环境的类型才得以保存下去。
趋异适应:同种生物如长期生活在不同条件下,它们为了适应所在的环境,会在外形、习性和生理特性方面表现出明显差别,这种适应性变化被称为趋异适应。
生态学名词解释(整合)
生态学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的一切事物总和。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环境因子:则指生物体外部的全部环境要素。
生境:指生物的个体、种群或群落生活地域的环境,包括必需的生存条件和其他对生物起作用的生态因素。
Liebig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况的食物的量。
Shelford耐性定律:一种生物能够生存与繁殖,要依赖一种综合环境的全部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过多,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使该种生物不能生存,甚至灭绝。
生态幅:每一个种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即生态幅。
耐性限度的驯化:内稳态机制外另一种调整生物耐性限度的方法指示生物:生物在与环境相互作用、协同进化的过程中,每个种都留下了深刻的环境烙印,因此可用生物作为指示者,反映环境的某些特征。
有效积温:对植物生长发育起有效作用的高出的温度值。
温周期现象:在自然条件下气温是呈周期性变化的,许多生物适应温度的某种节律性变化,并通过遗传成为其生物学特性。
休眠:指生物的潜伏或不活动状态,是地狱不利环境的一种有效生理机制。
贝格曼规律: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身体往往比生活在低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
因为个体大的动物,其单位体重散热量相对较少。
阿伦规律: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等在低温环境中有变小变短的趋势,这也是减少散热的一种形态适应,这一适应常称为阿伦规律。
生态型:是指同一物种内因适应不同生境而表现出具有一定结构或功能差异的不同类群。
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
种群:是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组合,即由同种个体组成,并占有一定的领域。
环境容纳量:是指特定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
生态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生态系统:指在自然界得一定得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得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得动态平衡状态。
食物链:各种生物以其独特得方式获得生存、生长、繁殖所需得能量,生产者所固定得能量与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得关系在生物间进行传递,如食草动物取食植物,食肉动物捕食食草动物,这种不同生物间通过食物而形成得链锁式单向联系称为食物链。
湿地:指天然或人工形成得沼泽地等带有静止或流动水体得成片浅水区,还包括在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得水域。
营养级:就是指生物在食物链之中所占得位置。
在生态系统得食物网中,凡就是以相同得方式获取相同性质食物得植物类群与动物类群可分别称作一个营养级。
生态金字塔:生态金字塔(ecological pyramid)把生态系统中各个营养级有机体得个体数量、生物量或能量,按营养级位顺序排列并绘制成图,其形似金字塔,故称生态金字塔或生态锥体。
物种:物种就是指分布在一定得自然区域,具有一定得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与繁殖,并能够产生出可育后代得一群生物个体。
环境:影响生物机体生命、发展与生存得所有外部条件得总体、生态因子 :生态因子就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与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得环境要素。
例如,温度、湿度、食物、氧气、二氧化碳与其她相关生物等。
限制因子:生物得生存与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得综合作用,但就是其中必有一种因子就是限制生物生存与繁殖得关键性因子,这类因子称为限制因子。
生态适应:就是生物随着环境生态因子变化而改变自身形态、结构与生理生化特性,以便于环境相适应得过程。
生态适应就是在长期自然选择过程中形成得。
趋同适应 :就是指亲缘关系相当疏远得不同种类得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或相似得环境中,接受同样生态环境选择,只有能适应环境得类型才得以保存下去。
趋异适应:同种生物如长期生活在不同条件下,它们为了适应所在得环境,会在外形、习性与生理特性方面表现出明显差别,这种适应性变化被称为趋异适应。
生态学名词解释
生态学内容概要1.生物圈:地球上存在生命的部分称做“生物圈”,由大气圈的下层(对流层),水圈和岩石圈的上层(风化壳)组成。
2.生物与地球的协同进化:3.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这里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及人类本身,即不同的生物系统,而环境则指生物生活中的无机因素、生物因素和人类社会共同构成的环境系统。
4.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5.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6.生境: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称为生境。
7.限制因子: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性因子。
8.生态幅:每一个种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
9.内稳态:即生物控制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的机制,它能减少生物对外界条件的依赖性,从而大大提高生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10.指示生物:生物在与环境相互作用、协同进化的过程中,每个种都留下了深刻的环境烙印。
因此,常用生物作为指示者,反映环境的某些特征。
11.黄花现象:是光与形态建成的各种关系中最极端的典型例子。
12.补偿点:在海洋表层的透光带的下部,植物的光合作用量刚好与植物的呼吸消耗相平衡之处,就是补偿点。
13.休眠:指生物的潜伏、蛰伏或不活动状态,是抵御不利环境的一种有效的生理机制。
14.种群:是物种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基本单位。
从进化论的观点看,种群是一个演化单位。
从生态学观点来看,种群又是生物群落的基本组成单位。
15.赤潮:指水中的一些浮游生物暴发性增殖引起水色异常的现象,主要发生在近海,又称“红潮”。
它是由于有机污染,即水中氮、磷等营养物质过多形成富营养化所致。
16.种群平衡:种群较长期地维持在几乎同一水平上,称为种群平衡。
17.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渐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为生态入侵。
生态学名词解释
1生态学ecology;研究生物及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1 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外界环境要素2 限制因子;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3 生态价(生态幅);某种生物对某一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4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及其补充;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元素。
这些处于最低量的营养元素称最小因子两个补充条件(Odum,1973)1)严格的稳定状态-- 该定律只在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处于平衡状态时才能应用2)在应用最小因子定律的时候应该考虑各种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5 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和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6 生态型;指同一物种内因适应不同生境而表现出具有一定结构或功能差异的不同类群。
它们的差异是源于基因的差别,是可遗传的。
7 阿伦规律;在寒冷地区生活的哺乳动物的四肢、耳、鼻、尾均有明显缩短的趋势8 贝格曼定律;高纬度的恒温动物比低纬度的相似种类个体要大9 光周期现象;生物对光周期变化产生的各种生理、生态反应10 光补偿点;光合作用强度和呼吸作用强度相当处的光强度11 光饱和点;当光照强度达到一定水平后,光合产物不再增加或增加得很少,该处的光强度即为光饱和点12 有效积温(K)法则;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生长发育,而且各个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为一个常数(K)18 生活型;是不同种植物长期受到同一外界环境作用下,所显现的相同或相似的适应形态1 单体生物;仅具一个结构单位的有机体。
个体由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成,形态上基本一致,器官数目基本固定的生物。
个体的形态和发育可以预测2 构件生物;由无数个重复单位组成的有机体。
一个合子发育形成一套构件(modules)组成的生物。
构件包括枝条系统和根系统,构件数量随环境条件变化,发育的形式和时间是不可预测的3 年龄锥体(年龄金字塔);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或百分比的分布呈金字塔形4 内分布型;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和布局5 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将某种生物带入适宜于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1 生活史;生物从其出生到死亡所经历的全部过程2 生活史对策;生物适应于所生存的环境并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的对策,是生物在生存斗争中获得的生存对策3 繁殖成效;有机体在一生中用于繁殖的能量、物质、时间和精力4 繁殖价值;某龄个体目前的后代总数(当前繁殖输出),与预期的其在以后的生命过程中要生产的后代数量(未来繁殖输出)之和5 亲本投资;有机体在生产子代以及抚育和管护子代时所消耗的能量、时间和资源量6 r-选择;r-选择的种群密度很不稳定,很少达到K值,大部分时间保持在逻辑斯谛曲线的上升段,为高增长率的;生活在条件严酷和不可预测环境中,种群死亡率通常与密度无关,种群内的个体常把较多的能量用于生殖,而把较少的能量用于生长、代谢和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7 r-选择者;采取r-对策的生物称r-选择者,通常是成体体形小,短命的,生殖率很高,可以产生大量的后代,但常常缺乏保护后代的机制,后代的存活率低,发育快。
生态学--名词解释
生态学--名词解释1.生态梯度:生物群落沿一环境梯度的变化序列称为群落梯度,环境梯度与群落梯度的综合称为生态梯度。
2.生活型:生活型是指植物长期在一定环境综合影响下所呈现的适应形态特征。
或者,生活型是指植物地上部分的高度与其多年生组织(冬季或旱季休眠并可存活到下一个生长季节)之间的关系。
3.最小面积:能够包含群落绝大多数物种的群落的最小面积称为最小面积。
4.蒸发散:土壤水经植被蒸腾和地表水分蒸发进入大气,植被的蒸腾和蒸发作用称为蒸发散。
5.竞争排斥原理:又称为高斯(Gause)假说,指生态位相同的两个物种不能长期共存。
6.种群:在一定的空间内,能够相互杂交、具有一定结构和一定遗传特性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称为种群。
7.生物群落:在特定的空间和特定的生境下,若干生物种群有规律的组合,它们之间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营养结构,执行一定的功能。
8.温室效应:由于CO2、CH4、H2O等温室气体的存在,大气阻挡了地球表面的长波辐射,而使地球表面温度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之内,这种现象称为温室效应。
9.生态趋同:不同种类的植物生长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往往形成相同或相似的适应方式和途径,在外貌上及内部生理和发育上表现出一致性或相似性。
10.三向地带性:随着地球表面各地环境条件的规律性变化,植被类型呈现有规律的带状分布,这种规律表现在纬度、经度和垂直方向上,称为植被分布的三向地带性。
11.净生产力:除去呼吸消耗以后而剩余的有机物的积累速率称为净生产力。
12.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物所需的养分元素从生态系统的非生物部分流入生物部分,并在不同营养级间进行传递,然后又回到非生物部分,养分元素在生态系统中的这种传递过程称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13.耐性定律:由谢尔福德(Shelford)于1913年提出: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为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其中包括最适生存区。
生态学名词解释
生态学名词解释之樊仲川亿创作2.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3.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4.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5.生存因子:在生态因子中凡是有机体生活和发育所不成缺少的外界环境因素6.生态环境:研究的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中、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7.生境:具有特定的生态特性的生态体或生态群体总是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这一特定环境叫生境.8.种群:由同种个体所组成的,占有一定空间的,具有潜在杂交能力和自己独立的特征、结构和机能的整体,是物种在自然界存在的基本单位9.群落: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生物种群的集合。
包含该地域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10.系统: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的因素的集合.11.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成分.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缺乏或过多都将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克不及生存.12.限制因子原理:一个生物或一群生物的生存和繁荣取决于综合的环境条件状况、任何接近或超出耐性限制的状况都可说是限制状况或限制因子.13.似昼夜节律:动物在自然界所表示出来的昼夜节律除了由外界因素的昼夜周期所决定的以外、在内部也有自发性和自运性的内源决定、因为这种离开外部世界的内源节律不是24小时、而是接近24小时、这种变更规律叫似昼夜节律.14.阿朔夫规律:对于夜出性动物处于恒黑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缩短、对于夜出性动物处于恒光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延长、而且这种延长的增强、这种延长越明显.对于日出性动物处于恒黑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延长、对于日出性动物处于恒光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缩短、而且这种缩短随着光强的增强、这种缩短越明显.15.生物钟:是动物自身具有的定时机制.16.临界温度:生物低于或高于一定的温度时便会受到伤害、这一温度称为临界温度.17.冷害:喜温生物在0℃以上的温度条件下受到的伤害.18.冻害:生物在冰点以下受到的伤害叫冻害.19.霜害:在0℃受到的伤害叫霜害.20.超冷:纯水在零下40℃以后开始结冰、这种现象叫超冷.21.应性低体温:它是一种受调节的低体温现象、此时体温被调节很低、接近于环境温度的水平、心律代谢率及其它生理功能均相应的降低、在任何时候都可自发的或通过人工诱导恢复到原来的正常状态.22.贝格曼规律:内温动物、在比较冷的气候区、身体体积比较大、在比较暖的气候区、身体体积比较小.23.阿伦规律:内温动物身体的凸出部分在寒冷的地区有变小的趋势.24.乔丹规律:鱼类的脊椎数目在低温水域中比在温暖水域中多.25.生物学零度:生物生长发育的起点温度.26.有效积温:生物完成某个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27.露点温度: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时的温度叫露点温度.28.相对温度:大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与最大水汽压之差.29.饱和差:最大水汽压与实际水汽压之差.30.蓄水量:生产单位重量干物质所需的水量.31.土壤质地:机械成分的组合分歧百分比32.哈-温定律:在无限大的种群中、每一个体与种群内其他个体的交配机会均等、而且没有其它干扰因素(突变、漂移、自然选择等)各代的基因频率不变、无论其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如何、只经历一代、即达到遗传平衡.33.遗传漂变:一般发生在较小的种群中、因为在一个很大的种群里、如果不发生突变、根据哈-温定律、分歧的基因型频率将坚持平衡状态、但在较小的种群中、既使无适应的变异发生、种群内基因频率也会发生变更、也就是由于隔离、不克不及充分的随机交配、种群内基因不克不及达到完全自由分离和组合时发生的误差所引起的、这样那些中性的或晦气性状在种群中继续保管下来34.环境容纳量:对于一个种群来说、设想有一个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种群值以k暗示、当种群达到k值时、将不再增长、此时k值为环境容纳量35.生命表:是记载某一种群或一定数量的同一时间出生的个体,经过一段时间以后由于个体死亡而逐渐减少的统计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座殿角*
作品编号48877446331144215458
创作日期:2020年12月20日
实用文库汇编之一、名词解释
生态系统: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
食物链:各种生物以其独特的方式获得生存、生长、繁殖所需的能量,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的关系在生物间进行传递,如食草动物取食植物,食肉动物捕食食草动物,这种不同生物间通过食物而形成的链锁式单向联系称为食物链。
湿地:指天然或人工形成的沼泽地等带有静止或流动水体的成片浅水区,还包括在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
营养级:是指生物在食物链之中所占的位置。
在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中,凡是以相同的方式获取相同性质食物的植物类群和动物类群可分别称作一个营养级。
生态金字塔:生态金字塔(ecological pyramid)把生态
系统中各个营养级有机体的个体数量、生物量或能量,按营养级位顺序排列并绘制成图,其形似金字塔,故称生态金字塔或生态锥体。
物种:物种是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够产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环境:影响生物机体生命、发展与生存的所有外部条件的总体.
生态因子: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例如,温度、湿度、食物、氧气、二氧化碳和其他相关生物等。
限制因子: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但是其中必有一种因子是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这类因子称为限制因子。
生态适应:是生物随着环境生态因子变化而改变自身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特性,以便于环境相适应的过程。
生态适应是在长期自然选择过程中形成的。
趋同适应:是指亲缘关系相当疏远的不同种类的生物,由
于长期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中,接受同样生态环境选择,只有能适应环境的类型才得以保存下去。
趋异适应:同种生物如长期生活在不同条件下,它们为了适应所在的环境,会在外形、习性和生理特性方面表现出明显差别,这种适应性变化被称为趋异适应。
生态型:是指同一物种内因适应不同生境而表现出具有一定结构或功能差异的不同类群。
生活型:生活型是生物对于特定生境长期适应而在外貌上反映出来的类型,所以生活型是生物的一种生态分类单位,凡是在外貌上具有相同(似)适应特征的归为同一类生活型。
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协同进化: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发展的相互适应的共同进化。
一个物种由于另一物种影响而发生遗传进化的进化类型。
例如一种植物由于食草昆虫所施加的压力而发生遗传变化,这种变化又导致昆虫发生遗传性变化。
群落:生物群落是指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多种生物种群
的有规律的组合,具有复杂的种间关系。
我们把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叫做生物群落,简称群落。
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
建群种:各层的优势种可以不止一个种即共优种,如草本层有草本层的优势种,灌木层有灌木层的优势种,乔木层有乔木层的优势种,而乔木层的优势种又称为建群种。
季相:季相是因为植物在不同季节表现的外貌。
植物在一年四季的生长过程中,叶、花、果的形状和色彩随季节而变化所表现出来的生态对策:就是生物在种群水平上对环境变化的适应策略,这里的环境既可以是生物的,也可以是非生物的。
耐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边缘效应:在两个或两个不同性质的生态系统(或其他系统)交互作用处,由于某些生态因子(可能是物质、能量、信息、时机或地域)或系统
属性的差异和协合作用而引用而引起系统某些组分及行为(如种群密度、生产力和多样性等)的较大变化,称为边缘效应。
亦称周边效应。
群落演替:植物群落发展变化过程中,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自然演变现象。
原生演替:发生在原生裸地上的演替称为原生演替。
原生裸地指从来没有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的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段,如冰川的移动等造成的裸地。
次生演替:发生在次生裸地上的演替称为次生演替。
次生裸地是指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植被下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有曾经生长在此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段,如森林砍伐、火烧等等造成的裸地。
顶极群落:演替最后阶段的群落称为顶级群落。
生态效率:生态效率是指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生物对太阳能或其前一营养级生物所含能量的利用、转化效率,以能流线上不同点之间的比值来表示。
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
它包括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生物多样性四个层次。
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
氨化作用:又叫脱氨作用,微生物分解有机氮化物产生氨的过程。
产生的氨,一部分供微生物或植物同化,一部分被转变成硝酸盐。
硝化作用:是指氨在微生物作用下氧化为硝酸的过程。
硝化细菌将氨氧化为硝酸的过程。
通常发生在通气良好的土壤、厩肥、堆肥和活性污泥中。
反硝化作用:反硝化细菌在缺氧条件下,还原硝酸盐,释放出分子态氮(N2)或一氧化二氮(N2O)的过程。
在pH 低和氧浓度高的环境中,一氧化二氮(N2O)是主要产物;在pH为中性至弱碱性的厌氧环境中,氮气(N2)是主要产物。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我国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
生物监测:利用生物个体、种群或群落对环境污染或变化所产生的反应阐明环境污染状况,从生物学角度为环境质量的监测和评价提供依据。
指示生物:对某一环境特征具有某种指示特性的生物,则叫做这一环境特征的指示生物。
它可分为水污染指示生物、大气污染指示生物、土壤污染指示生物。
有效积温:对植物生长发育起有效作用的高出的温度值,称作有效积温。
植物在整个生育期内的有效温度总和。
十分之一定律:“十分之一定律”,生物量从绿色植物向食草动物、食肉动物等按食物链的顺序在不同营养级上转移时,有稳定的数量级比例关系,通常后一级生物量只等于或者小于前一级生物量的1/10。
而其余9/10由于呼吸,排泄,消费者采食时的选择性等被消耗掉。
食物网:是指在生态系统中,各种食物链相互交错,互相联系,形成的错综复杂的网状结构。
一般来说,食物网可以分为两大类:草食性食物网和腐食性食物网。
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
物候:指植物在一年的生长中,随着气候的季节性变化而发生萌芽、抽枝、展叶、开花、结果及落叶、休眠等规律性变化的现象,称之为物候或物候现象;与之相适应的树木器官的动态时期称为生物气候学时期,简称为物候期。
霍普金斯定律:在其它因素相同的条件下,北美温带地区,每向北移纬度1°向东移经度5°,或上升约122米,植物的阶段发育在春天和初夏将各延期四天;在晚夏和秋天则各提前四天等等。
最大持续产量:是在最大限度的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的同时,注意保护资源系统以维持最高再生能力的原则。
休眠:有些动植物在不良环境条件下生命活动极度降低,进入昏睡状态。
等不良环境过去后,又重新苏醒过来,照常生长、活动。
富集作用:又称生物浓缩,是生物有机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上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使生物有机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的浓度的现象。
富营养化:是一种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所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
积温:一年内日平均气温≥10℃持续期间日平均气温的总和,即活动温度总和,简称积温。
人口种群结构:是指将人口以不同的标准划分而得到的一种结果。
其反映一定地区、一定时点人口总体内部各种不同质的规定性的数量比例关系,主要有性别结构和年龄结构。
构成这些标准的因素主要包括年龄、性别、人种、民族、宗教、教育程度、职业、收入、家庭人数等。
作者:座殿角
作品编号48877446331144215458
创作日期:2020年1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