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货苏东坡

合集下载

苏轼,资深“吃货”者也

苏轼,资深“吃货”者也

苏轼,资深“吃货”者也
苏轼,字子瞻,号东篱,是中国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雕刻家等多面手。

他不仅在文学上有独特的造诣,还是一位资深的“吃货”者,著名的美食家。

苏轼的生平中,美食文化无处不在。

他曾在《东坡乐府》中写下:“不开天神灯,烹
饪也难成。

”可见他对于美食的热爱与追求。

同时,苏轼并没有局限于传统的食材和食品,他思考和尝试着将各种食材组合,并开发了新的美食。

苏轼常常到处旅游,发现了许多新奇的食材和味道。

《东坡志》中就记载了苏轼在杭
州寻访各地美食的趣事。

当时,苏轼曾品尝了杭州的糯米糕、鲜虾、清蒸鱼、西湖醋鱼等
美食,并在一尝之下就喜欢上了这些美味。

此后,苏轼常常在自己的作品中留下食物的记述,如《定风波》中的“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雨后”,便含有着苏轼品尝新鲜鱼
虾时所创作的灵感。

苏轼还曾自己尝试烹制各种美食,制作鲜肉月饼、烩鲥鱼等菜肴,因为其味道鲜美,
被后人赞誉为“东篱肴馔”。

不仅在美食创新上,苏轼也在其他方面的美食文化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他在《东坡
骐骥图序》中提到:“近日得骐骥,肥腴箕畚,以待朝谒,羡余荤腥之量,不与诸公争。

”可见他对于荤腥菜肴的品尝与制作也非常有心得。

同时,苏轼还关注饮食安全和环保问题,提出了:“谁言食不靖,遇物皆外科”的饮食观念。

苏轼用自己的生命追求着美食文化,他的经历和作品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中华美食文化,也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遗产。

他创造的各种美食不仅在宋朝受到了广泛欢迎,而今依旧备
受后人的喜爱和推崇。

苏轼,资深“吃货”者也

苏轼,资深“吃货”者也

苏轼,资深“吃货”者也苏轼是中国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也是一位资深的“吃货”者。

他不仅对文学、历史、政治等方面有深刻的见解,还对美食有着非常敏锐和挑剔的口味。

在他的笔下,不仅有千古流传的文学经典,还有各种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描述,成为了文学与美食相融合的代表。

苏轼早年曾在婺州秦望山舍食斋,与好友黄庭坚结伴游玩,经常品尝当地的美食。

他对当地的菜式评价非常高,认为“婺州菜乃天下绝品”。

在他的《婺州日记》中,描述了他在婺州品尝到的一些美食,如“酥软的鱼肉”、“糯米做的饭糕”、“脆爽可口的黄花鱼”等等,让人垂涎欲滴。

苏轼并不只关注美食的味道,他还十分注重美食的营养价值和烹饪技巧。

在他的《东坡肉全批》中,他对制作东坡肉的技巧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认为“温火水热,不断转动”。

他还指出,制作好的东坡肉应该“半肥半瘦,入口即化”,才符合最佳口感与营养价值。

苏轼对家乡杭州的美食也极为了解。

他在《东篱乐府》中写到,“杭州自古以来,诸鼎之中,必有一方为之,虽不知其名,而其味犹在。

”他认为杭州之所以能够独领风骚,是因为这里拥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地理环境,可以产出各种优质的食材。

苏轼在《赤壁赋》中也提到了家乡的美食,如蹄筋、藕、豆腐等等,都是他最爱的食物之一。

苏轼的美食观念非常自由和开放,他认为美食应该包含多种口味和风味,尝遍天下美食,才能拥有最全面的味觉体验。

在他的《醉翁亭记》中,他写到:“世间美酒美肴何其多也,我与飞熊走,不辞远,踏雪无惧,随处可得美食。

”他的美食观念可以概括为“不拘一格,游刃有余”,十分适合现代人的口味。

综上所述,苏轼不仅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也是一位资深的“吃货”者。

他对美食有着非常敏锐和挑剔的口味,品尝过千古流传的婺州菜,也品尝过家乡杭州的各种美食。

他的美食观念十分自由和开放,认为美食应该包含多种口味和风味,吃遍天下美食,才能拥有最全面的味觉体验。

吃货苏东坡

吃货苏东坡

吃货苏东坡
苏东坡是大文豪,也是个大吃货,一生与美食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提到东坡发明的美食,想必您第一个想到的便是东坡肉。

是的,东坡肉的发明地在黄州,发明这种美食的原因只是因为东坡家里没钱。

当时东坡在黄州做官,该地每日只能杀一两头牲口。

东坡在黄州的官位不大,有钱的官员总是会把较好的瘦肉买走,等东坡去买时只留下较为便宜的肥肉了。

为了能吃到好吃的食物,东坡就把这肥肉烧成了名菜——东坡肉。

还特地为这东坡肉题了诗,专门讲述东坡肉的做法。

诗云:“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苏东坡对东坡肉的喜爱读完诗句便知了。

东坡和水中之美食也有关系,比方说河豚。

苏东坡曾十多次来过常州,期间常州曾有一户特别会做河豚的人家请苏东坡吃河豚。

他们的意图是让苏东坡作诗来夸夸他们家做的河豚。

没想到苏东坡一吃起来就不再说话,那家人以为是菜做的不好,伤心不已。

其实东坡越吃越起劲,吃完之后才说:“为了吃河豚,死又算什么呢?”那家人听了这句话,高兴不已,马上拱手道谢。

这便是东坡拼死吃河豚的典故。

单单两件事,便可见苏东坡对美食的热爱。

据考证,苏东坡一生写了近五十首跟吃有关的诗。

如今我们既可以品美食又可以读美诗,真得感谢这位伟人给我们留下的物质和精神兼备的瑰宝。

吃货苏东坡

吃货苏东坡

吃货苏东坡“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这是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对苏东坡的评价,其实还有一点,林语堂没有提到的,苏东坡还是一个好吃又会吃的吃货兼厨子。

吃货者,好吃、会吃,而且懂得吃的人才配称得上吃货。

古往今来,历史上好吃的人很多,会吃的人也不少,但是好吃又会吃,而且还会自己做了吃的人却不多,苏东坡算是一个。

孔夫子也爱吃,也会吃,“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嘛,但是孟子又说“君子远庖厨”,意思是美食家都要去吃别人做的,自己做,不成。

会吃但是不会做,或者不愿意做,那不是标准的吃货。

苏东坡不同,他热爱美食,也热爱厨房,属于“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写得文章”的新三好男人。

苏东坡好吃肉,无肉不欢,属于食肉动物。

牛羊鱼肉,来者不拒,尤喜猪肉。

“浄洗铛,少着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足时他自羙。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喫,贫者不解煑。

早辰起来打两椀,饱得自家君莫管。

”这首名为《猪肉颂》的打油诗现在看起来有点雷人,它的作者就是大名鼎鼎的苏大学士。

虽然文采和《赤壁赋》相去甚远,但是也完全可以在菜谱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古往今来,爱吃猪肉的文人墨客数不胜数,可就算诗仙李白,也只写过“玉盘珍羞直万钱”,有谁肯低下身段为猪肉写一首诗?没有。

从这点来说,《猪肉颂》应该青史留名。

说到苏东坡,不得不提“东坡肉”,传说苏东坡以龙图阁学士知杭州,疏浚西湖,老百姓为了答谢他,送来许多猪肉美酒。

他让厨师将猪肉烧好后,连酒一起送给百姓,厨师把“连酒一起适”错领会成“连酒一起烧”,烧成了带有酒味的红烧肉,却出奇地更加香酥味美。

从此“东坡肉”遂广为流传,成为杭州名菜。

“东坡肉”色泽鲜亮,且带有酒香,入口香糯、肥而不腻,味醇汁浓,酥烂而形不碎,深受吃货们的喜爱。

苏东坡不仅爱吃猪肉还爱吃别的肉。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河豚欲上,自不仅仅是为了观赏,而是要大快朵颐。

文豪苏东坡是个吃货,对猪肉爱不释手,还留下了千古名句

文豪苏东坡是个吃货,对猪肉爱不释手,还留下了千古名句

文豪苏东坡是个吃货,对猪肉爱不释手,还留下了千古名句苏东坡是宋朝的大文豪,诗词文书法样样精通。

不过很多人不知道,苏东坡也是个美食家,标准的吃货。

比如河豚有毒,一般人都不敢吃,但是苏东坡就是特别喜欢吃。

他还说:“值得一死于是!”翻译成白话就是:“河豚太美味了,尝到这样的美味,就算是死了也值得了。

”苏东坡曾经说过:“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但事实上苏东坡是无肉不欢,非常爱吃猪肉,几乎一天都不能离开猪肉。

苏东坡不单爱吃猪肉,还是个烹饪高手。

著名的“东坡肉”就是苏东坡高厨艺的证明。

苏东坡爱吃猪肉是远近闻名的,他的好朋友佛印和尚当时在金山寺,经常烧猪肉招待苏东坡。

有一天,猪肉被人偷吃了,苏东坡到的时候已经没肉吃了。

所以苏东坡写下了一首诗:“远公诂酒饮陶潜,佛印烧猪待子瞻。

采得百花成蜜后,不知辛苦为谁甜。

”后面两句直接化用了罗隐《蜂》的诗句,表明了对偷肉人的厌恶和对失去一次吃肉机会的遗憾。

苏东坡在黄冈的时候,他还写了一首著名的吃肉诗:“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可见苏东坡对猪肉是爱不释手,垂涎三尺啊。

下面来看看明太祖朱元璋的故事。

根据古籍《智囊》的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刚登记不久,想要推行“宝钞”(也就是纸币),但是筹备过程中屡次遭遇困难,根本办不好这件事。

有一天,朱元璋睡着后做了个梦,可能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他居然梦见有个人告诉他:“想要宝钞推行成功,必须要用秀才们的心肝。

”朱元璋醒了以后,那个梦还历历在目。

于是他就大发奇想:“一定是神仙知道了我推行宝钞的诚心,所以这才梦中显灵。

既然神仙告诉了我,那我就赶紧命人杀一些秀才,把他们的心肝挖出来。

”这时候,马皇后感觉到了朱元璋的异样,就问朱元璋发生什么事情了。

朱元璋就把自己的怪梦告诉了马皇后。

马皇后心里想:“这不是瞎扯吗?秀才的心肝和制作宝钞有半毛钱关系?这不是要白白让秀才丧命吗?”但是她非常贤惠,当然不会这么直接对朱元璋说他错了。

苏轼,资深“吃货”者也

苏轼,资深“吃货”者也

苏轼,资深“吃货”者也苏轼是中国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和政治家,他以才华横溢的文学作品和优秀的政绩著称于世。

很少有人知道苏轼同样也是一位资深的“吃货”者,对美食有着极其独特而深厚的兴趣。

苏轼生活在一个饕餮盛世,当时的北宋时期发达的食品供应链以及精细烹饪技术为他提供了广泛的选择。

苏轼以其敏锐的嗅觉和味觉,既懂得如何品评美味佳肴,又熟悉不同地区的饮食文化和烹饪技巧。

苏轼对美食的热爱可以从他的诗词中得到许多的证据。

他在《东坡肉品序》中详细描述了如何烹制一道充满诱人香气和口感的传统美食——东坡肉。

他精准地描绘了肉质的酥烂、口感的鲜美以及肉汁的丰富,使读者如鲜肉入喉,欲罢不能。

苏轼还在《踏莎行·酒酣胸胆尚开张》一诗中写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诗中的“蝉娟”被解读为苏轼对江南美食的向往。

江南地区以其丰富的水产资源、精致的烹饪技艺而闻名,包括各种鱼类、虾类以及著名的烟熏鸭等。

苏轼的这首诗意味着他对于江南美食的向往和渴望。

苏轼在他的随笔《食品录》中也详细地记录了他对于各种美食的品鉴和评价。

他对糕点、酒肉、鱼虾以及各种时令蔬菜的描述非常细致入微,对于每一种食材的质地、味道和烹饪方法都有深入的了解。

苏轼的美食热情也体现在他的日常生活中。

他经常邀请朋友们来家中品尝他亲手烹制的佳肴,或者亲自到市场挑选食材。

他还给自己起了个别名叫“厨叟”,以强调他对于烹饪和美食的热爱。

苏轼的美食热情也延伸到了他的书法创作中。

他不仅以自己的美食体验来写诗,还将食材和烹饪技法作为书法创作的灵感来源。

他以其精湛的书法技艺描绘出如煮熟的肉、美味佳肴的形象,使人们在一张字画中感受到美食的魅力。

诸多迹象表明,苏轼不仅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和政治家,同时也是一位热爱美食的资深“吃货”者。

他对美食的深入研究和颇具创作灵感的感悟使他在当时的文化圈内独树一帜。

苏轼通过其丰富的文学作品和烹饪经验,让我们更加了解了中国古代美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苏轼吃货的故事

苏轼吃货的故事

苏轼吃货的故事
您可知道苏轼那可是个超级大吃货!
苏轼被贬到黄州的时候啊,那叫一个穷。

但这可难不倒他这个吃货。

当地猪肉特别便宜,可是大家都不咋会做。

苏轼就开始琢磨了,最后鼓捣出了一道流传千古的东坡肉。

他把猪肉切成方块,小火慢炖,还加了各种调料,炖得那肉啊,色泽红亮,味醇汁浓。

这东坡肉一端上桌,那香味能飘出老远,吃起来软糯可口,肥而不腻。

后来他到了岭南,岭南那时候在大家眼里可是个偏远又艰苦的地方。

可苏轼一到那儿,眼睛就放光了。

为啥呢?因为岭南有荔枝啊。

他一吃荔枝就停不下来,还写了那首特有名的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您瞧瞧,为了能天天吃荔枝,他都愿意一直待在岭南了,这荔枝得多好吃啊。

就好像荔枝在他嘴里开了一场甜蜜的派对,每一颗都让他陶醉。

还有啊,苏轼在杭州的时候,特别喜欢吃一种叫蒌蒿的野菜,还有河豚。

他觉得蒌蒿配着河豚肉一起吃,那简直是人间美味。

他就写文章描述这蒌蒿满地芦芽短的时候,河豚正肥美呢。

苏轼这个吃货啊,不管到哪儿,都能发现当地的美食,还能把这些美食写得让人口水直流。

他就像一个美食探险家,在美食的世界里不断地发现新大陆,然后把这些美食的乐趣分享给大家。

苏轼,资深“吃货”者也

苏轼,资深“吃货”者也

苏轼,资深“吃货”者也苏轼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巨匠,也是资深“吃货”者。

他对食物的热爱和追求,使得他的作品中常常出现有关美食的描写和赞美。

在苏轼的笔下,食物不仅是满足生理需要的刚需,更是滋养心灵的坚实支撑。

首先,苏轼对于食物的品质有着细腻的感知和挑剔的眼光。

他在《东坡志林》中曾说:“食无嫌贵贱,但求物洁味鲜。

”这句话所表达的是他对于食物品质的高标准。

在那个时代,贵族的饮食、菜品、烹制技艺等都有很高的规格。

但苏轼这个“吃货”,却覆盖了所有社会阶层的食谱。

从当时高档贵族餐厅的龙虾、鲍鱼、鱿鱼,到一些平民百姓家的粗粮、野味、素食,苏轼都对其品质有极高的要求。

他更是提出了“以品为先”的食物理念,认为“口味透了品难俦”,并以此评价一道佳肴的优劣。

其次,苏轼不仅是嗜食,更是对食物的种类和烹饪方式有所研究。

他曾经为了研究豆腐的神奇之处,反复尝试烹饪,终于发明了著名的膏腴豆腐、豆腐皮等。

他更是对于不同地区的特色食物有深入的了解,在旅游中,他也会注意品尝当地的美食佳肴。

同时,他对于平民百姓饮食的关注,让他在风味方面,推陈出新。

他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写到“葱烧豆腐一点鱼”,这句简单而流畅的词句,却让后来的人们真切地感受到了那一份美味。

最后,苏轼对于食物的喜爱,也让他有了对自身健康的培养和育护。

在《赠司空曙》中,他说道:“多食白菜蒜,论此乃良药”。

这句话表明了他的健康生活观。

“吃货”是一个很容易沉溺于美食的人,而苏轼则是一个热爱生活、尊崇健康的“吃货”。

他之所以能够享受美食的同时,也能够保持身体健康,这道理是深入人心的。

总之,苏轼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吃货”之一,他对于食物的品质、烹饪、健康都有着独树一帜的见解和贡献。

苏轼既是一个文学巨匠,也是一个美食家,他不仅用文笔描绘食物,更以餐桌上的美食,让人感受到生活之美。

“吃货”苏东坡竟写了这么多关于美食的诗词!

“吃货”苏东坡竟写了这么多关于美食的诗词!

中国古代文人中,吃货不少,但像苏轼那般爱吃、精吃,并专门为美食写诗词赋的,恐怕没有别人了。

从猪肉到河豚,从荔枝到羊蝎子,让我们来看看一代文豪吃货是如何养成的。

图 | 淋汗老叔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初到黄州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黄州,对于苏轼来说,是人生的一大转折地。

元丰二年(1079年),四十三岁的苏轼任湖州知州,上任后给神宗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被新党污蔑“愚弄朝,妄自尊大”、“包藏祸心”,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

七月二十八日,上任才三个月的苏轼被御史台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

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

从轻发落的苏轼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可能是他人生中最失意的日子,却也是他最为“诗意”的阶段。

《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后赤壁赋》等名篇都是谪居黄州期间所作。

公务之余,他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

“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苏轼在这时起的。

这首《初到黄州》是苏东坡初到黄州的所见,深刻地刻画了他当时复杂矛盾的心绪。

开篇便是自嘲“平生为口忙”,因乌台诗案“事业转荒唐”。

接下来一句却开始赞美起“鱼美”和“笋香”,失意之中还不忘美食,自得其乐、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跃然纸上。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猪肉颂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苏东坡对猪肉爱的深沉,还为其专门写了一首有名的打油诗《猪肉颂》。

这首诗和东坡肉都诞生于苏轼被贬于黄州。

这不仅仅是一首对于猪肉的赞美诗,还教会你做猪肉的基本方法——微火煨炖。

把锅子洗得干干净净,少许放水,燃上柴木、杂草,抑制火势,用不冒火苗的虚火来煨炖。

等待它自己慢慢地熟,不要催它,火候足了,它自然会滋味极美。

吃货苏轼

吃货苏轼
翻译: 罗浮山真是好地方,四季 如春,柑橘杨梅轮番吃; 我不怕上火,我每天能吃 上三百颗荔枝; 能被贬来岭南真是太幸福 了!
• 「丁公默送蝤蛑」
溪边石蟹小如钱,喜见轮囷赤玉盘。 半壳含黄宜点酒,两螯斫雪劝加餐。 蛮珍海错闻名久,怪雨腥风入座寒。 堪笑吴兴馋太守,一诗换得两尖团。
翻译: 梭子蟹怎么这么大! 梭子蟹怎么这么肥! 早就听说梭子蟹好吃,今天一吃, 真好吃! 用两首诗就跟人换了梭子蟹, 太高兴了!
别管我,让我胖下去
• 「初到黄州」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翻译: 我又被贬到黄州了,但是我很开心; 我看到水就好像看到了清蒸鱼, 看到竹林就闻到了竹笋香; 哎呀真是惭愧,我这一生碌碌无为, 公款吃喝倒是花了不老少!
• 「食猪肉诗」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侯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翻译: 黄州真是个好地方,猪肉甭提多便宜; 我每天早上煮上两碗红烧肉,吃得饱饱哒,被贬的日 子也甜甜蜜蜜! 并且还自带食谱猪肉是这样做滴 锅子洗净放点水,小火炖肉不要急; 要有耐心慢慢炖,这样出锅才好七。
讲真,这样的一个苏轼,我实在想不到他 是如何写出名篇《于潜僧绿筠轩》的。
「于潜僧绿筠轩」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
美食家(吃货)苏轼
•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萎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翻译: 春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到了,桃花开了,江水涨了; 鸭子肥了,可以吃了;芦笋抽芽了, 可以吃了;河豚上市了,可以吃了。 都可以吃了!好开心啊!我爱春天!

苏轼,资深“吃货”者也

苏轼,资深“吃货”者也

苏轼,资深“吃货”者也【摘要】苏轼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之一,同时也是一位资深的“吃货”者。

他对美食的狂热表现在他对各种食材的热爱和对美食的精细品味上。

在他的诗歌和文章中经常出现对美食的描写,展现了他对食物的独特见解和对烹饪的热情。

苏轼的饮食文化影响深远,对后人形成了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他创作了许多与美食相关的诗词作品,其中不乏精妙绝伦的描写和对食物的赞美。

苏轼以其独特的“吃货”身份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展现了对美食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成为了一代文化偶像。

他的“吃货”身份不仅在文学上有着重要的意义,更是对后人的鼓舞和启发。

【关键词】苏轼,生平,美食狂热,美食描写,烹饪见解,饮食文化影响,诗词作品,吃货身份,影响与意义。

1. 引言1.1 苏轼的生平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中国北宋时期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以及政治家。

苏轼是中国历史上著名文学家之一,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具有深远的文学影响力。

苏轼出生于一个文学世家,父亲苏洵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因此苏轼从小就接受了很好的文学教育。

他精通诗、词、文,尤其擅长词作。

除了文学才华,苏轼还是一位热爱美食的“吃货”,对各种不同口味的食物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热情。

在苏轼的一生中,美食是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他对各种食材的烹调方法有着独特的见解和品味。

他在自己的诗词中也经常描绘各种美食,展现出对于饮食文化的热爱和追求。

苏轼的“吃货”身份不仅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得到了体现,同时也对后世的饮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词作品中那些描绘食物和美食的篇章,成为了后世文人墨客们赞美食物、品味美食的经典之作。

苏轼用自己的文学才华和“吃货”身份,为中国的饮食文化增添了独特的魅力和意义。

2. 正文2.1 苏轼对美食的狂热苏轼对美食的狂热可以说是一种独特的爱好和追求。

他在《东坡志》中曾经写道:“吾爱美食如养子,止恨过于短少。

“吃货”苏东坡

“吃货”苏东坡

种 清汤的做法 ,苏东坡 用其情 有 寺僧得知苏轼酷爱菩萨泉和喜食油 吃 出一份 别 样 的 情 怀 ,能做 到 这 一 独钟 的竹笋和猪肉一起煮 ,在一 次 炙酥爽食品 , 乃取菩萨泉水沏茶 , 又 点, 苏东坡不愧是古今第一人。 _

公 孙胜 高 明在哪
孥 彦
《 水浒传 》 的结局大家都很熟知 : 史进 、 秦 明等大 多 即使是在群英荟萃 , 人才辈 出的梁山上也是个非常有实 数好汉罹于方腊之祸 ,林 冲 、杨志等染病殁于征途 , 宋 力 的人 物 。 江、 卢俊义 、 吴用等死于朝廷迫害 。
幸 品尝 到 他 家 的年 夜 饭 ,那 绝 对 会

撮 白糖 ,又像 螺髻上的一朵栀子
年昧 之素“ 东坡 豆腐 ”
花 。它色泽金黄 , 薄如纸片 , 香甜酥 脆, 落 口消融 。东坡食后高兴地说 :
为之倾倒 ,因为每一道都深得 中华 美食之精髓 , 不负老饕之名 。
吾尔后再来 , 望仍以饼食为幸” 。 从 豆 腐可 以谐音 “ 都福” , 实在 是 “ 此 , 每访必食之 。作为吃货 , 不仅能 年夜饭 “ 全家福” 这一 口彩的不二之 选。 吃, 而且 善制 , 通过东坡 的研制 , 一 年昧 之 肉“ 东坡 肉” 独 具特色 的“ 千层 饼 ” 相传 ,苏 东坡有 次下厨为佛 印 种异 常酥 脆 、 如果没有苏东坡 ,我们 大家的 做素斋 ,让厨僧买来上等 的豆腐和 就此有幸登上历史 的舞 台。此饼 风 东坡 年夜饭要 缺“ 东坡 肉” 了。“ 东坡 肉” 香榧子 , 然后 , 他挽袖将豆腐切片用 味不 同凡响 ,故被寺僧称 为 “ 饼” , 一 时名气 大盛 , 并 由寺 院流 人 的 由来 ,大部分的人认为源于苏东 葱油煎 至金黄 ,加入二 十多枚剥去 武昌 、 黄州的大小街 巷均有 销 坡任杭州知府时筑苏堤 ,东坡命人 壳 的香榧子 和酱料等 同煮 。苏东坡 市场 ,

“吃货”苏东坡

“吃货”苏东坡

吃货苏东坡吃货苏东坡一生有源苏东坡,姓苏名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人,一般被誉为文学家、书画家,但今天这里要介绍的是美食家苏东坡,一个不折不扣的吃货。

了解苏东坡有一本书不得不读,就是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这本书阐述了苏东坡的一生,林先生在这本书的序言中这样评价苏东坡: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

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

林先生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苏东坡,但这不是苏东坡的全部,除此之外,苏东坡还是一个造诣颇深的美食家,一个超级大吃货,不仅体现在他的好吃知味而且懂吃会做,追求食中的情趣,绝对是吃货中的楷模,学习的榜样,努力的方向。

他的一句自笑平生为口忙,对他的吃货一生高度概括。

这首诗的名字叫《初到黄州》。

全诗如下: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下面先给大家介绍一些苏东坡的美食趣事,和大家分享。

东坡肉在不少饭店的菜谱上,都有这样一道菜:东坡肉。

这道菜向来点食率不低,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这是从北宋时期流传下来的传统菜,最早出自大名鼎鼎的苏东坡之手。

在《东坡续集》(卷十)里,有一首《猪肉颂》:洗净铛,少着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它自熟莫催它,火候足时它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贵者不肯食,贫者不解煮。

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诗中所写,其实就是苏东坡烹制东坡肉的经验总结。

在1000多年以前的一天,苏东坡家里来了客人,他就烹制自己喜欢吃的猪肉待客。

猪肉下锅,加入水和调料,以微火慢慢煨着。

他便和客人下棋,两人对弈,兴趣甚浓,直至终局,苏东坡才猛然想起锅中之肉。

他原以为一锅猪肉定会烧焦,急忙进厨房,却顿觉香气扑鼻。

“北宋第一吃货”苏东坡:养生秘诀4句话,点醒无数人

“北宋第一吃货”苏东坡:养生秘诀4句话,点醒无数人

“北宋第一吃货”苏东坡:养生秘诀4句话,点醒无数人1苏轼在《东坡志林》里说,一天一个人慕名而来,跟他讨教长寿秘诀。

苏东坡说,听说战国时期留下了一个方子,四味药我试了试,嘿,挺管用,给你写一份。

来人眼前一亮,忙躬身答谢。

四味药原来是四句话:无事以当贵,早寝以当富。

安步以当车,晚食以当肉。

人在事中迷,谁也不可能自生自灭,永远无所事事,关键问题在于,不被杂事烦恼,不被破事纠结,不被难事吓趴。

能自由切换生活模式,是休闲,是娱乐,是工作,还是别的什么?能够屏蔽掉外界事物干扰,也是一种了不起的才华。

能让自己经常保持“无事”的状态,身似浮云,心无挂碍,就像孔子说的“一箪食,一瓢饮。

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有这样的状态,自然不容易衰老。

高质量地活着,相当于生命延年益寿。

2苏东坡的第二味药,就是不熬夜。

现代人之所以疾病多,亚健康,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喜欢熬夜。

因为,夜生活实在是太迷人咯!离开了一天紧锣密鼓的忙碌,放下了盘根错节的思绪,推开了烦恼人生的纠缠,暂别了勾心斗角的关系。

人们需要的是放松放松放松……夜色阑珊,酒意正酣;豪言壮语,义薄云天;面红耳赤,吐露真言;你来我往,推杯换盏;仙乐飘飘,情意绵绵;歌声柔柔,舞姿翩翩。

熬夜,熬得是肾精和肝血。

当有的人甚至会反驳,我也不想熬夜啊,可是睡不着,我有什么办法?让孤独的野兽撕咬,让寂寞的沙漠吞噬,还是让无聊的黑色埋葬?与其这样,还不如刷剧,游戏,聊天,猜谜。

在垃圾快乐里乐此不疲;在短暂陶醉中周而复始。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岁月蹉跎,后悔莫及。

那么,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让我们“不熬夜”呢?答案是肯定的。

关美颜去滤镜,早早起床做运动;白天被开开心心填满,晚上酒安安心心入眠。

3苏东坡的第三味药:劝人多步行。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步行是人类最好的运动。

有句俗话说得好,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药王”孙思邈,一生注重步行。

他说,每日饭后步行千步,是养生家第一秘诀。

法国作家雨果有这样的习惯:入睡时行,绕室千步,始就枕……盖则神劳,劳者思息,动极而求静。

苏轼,资深“吃货”者也

苏轼,资深“吃货”者也

苏轼,资深“吃货”者也【摘要】苏轼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他既是文学家也是资深的“吃货”者。

在他的诗词中经常出现对各种美食的描写,展现了他对食物的热爱和对生活的享受。

苏轼不仅喜欢品尝各种美食,还对食物的品质和制作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

在官场中,他也常常议论风味,展现了他对美食的独到眼光。

苏轼的饮食趣闻和饮食理念也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值得思考的内容。

苏轼在食文化领域有着深远影响,他的“吃货”身份不仅造就了他丰富多彩的生活,也为他的文学创作注入了新的灵感,对后人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苏轼、吃货、食欲、诗词、美食、品尝、评价、官场、饮食、趣闻、理念、食文化、影响、生活、文学、启示。

1. 引言1.1 苏轼的生平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东坡区)人。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医学家、音乐家。

苏轼为文学史上才气独茂、豪放洒脱的豪杰,有“东坡先生”、“苏文忠公”之称。

他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具特色和影响最广泛的多才多艺的人物之一。

苏轼一生以文才盛名,处事机敏,在历史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对后世影响深远。

1.2 苏轼的食欲之旺苏轼的食欲之旺是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他是一位资深的“吃货”者,对美食有着特别的热爱和追求。

在古代文人中,苏轼的食欲之旺可以说是独树一帜。

他不仅在文学作品中大量描写食物,还对各种美食进行品尝与评价,甚至在官场议论风味,展现出他对美食的独特眼光和鉴赏能力。

苏轼的饮食趣闻也是人尽皆知,他喜欢品尝各种新奇的食物,并且对烹饪技艺有着相当的研究。

他的饮食理念更是体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认为美食是人生中一大享受,可以给人带来愉悦和满足。

苏轼的食欲之旺不仅体现在他的生活中,也成为他文学创作的灵感来源之一,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食物文化遗产。

2. 正文2.1 苏轼的诗词中的食物描写苏轼的诗词中常常描绘出各种美食,让人读来垂涎欲滴。

在《赤壁赋》中,苏轼描绘了一场宴会,其中琳琅满目的菜肴让人垂涎欲滴:“宫廷缝纫女,牵手把酒徽,人人尽赋诗,各赋尔所宜。

苏东坡爱吃文章赏析报纸

苏东坡爱吃文章赏析报纸

苏东坡爱吃文章赏析报纸
苏东坡,姓苏名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人,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好吧,或者说“吃货”。

苏东坡爱吃、会吃,但他北宋第一“吃货”的境界可不仅如此。

首先,这是一个文艺的吃货:
《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篓篙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赏析:春天来了,桃花开了,有桃子吃了!鸭子也能吃了!哎呀,满地的竹笋,又有好多河豚,都能吃啦!好吃好吃,真开心啊!
最后,这是一个不走寻常路的吃货:
苏东坡在《次韵曹辅寄试焙新芽》中有云:“从来佳茗似佳人。

”都说女人如花,他却偏说佳人如茶。

如此,开化龙顶肯定是一位清爽明艳,气质如兰的佳人。

龙顶茶外形紧直挺秀,银绿披毫,形似青龙盘白云,沸水冲泡后,汤色清澈明亮,芽尖树立,如杯中森林,入口鲜醇爽口、回味甘甜,口齿留香。

但是,美人易得,佳人难寻。

“吃货”苏东坡如何过年

“吃货”苏东坡如何过年

“吃货”苏东坡如何过年苏大师的年味之肉没有苏东坡?年夜饭要缺"东坡肉”“吃货”一词现在大家并不陌生。

其实吃货不仅仅指喜欢美食,更重要的是一个人对食有一种特别的热爱,特指那些有品位的美食爱好者。

若是你只懂"吃",而不懂“品”。

那你还算不上一枚高级“吃货”。

苏东坡可谓是"吃货鼻祖"了,作为高级吃货的他不仅爱吃,会品,而且喜欢发明创造。

相传苏东坡发明改进的菜肴有"三十二味",如今.一些菜肴还端上了年夜饭的餐桌。

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苏学专家曾枣庄告诉记者."东坡肉"的由来,源于苏东坡杭州知府时,当时,浙西大雨,太湖泛滥。

苏轼指挥疏浚西湖,筑苏堤,工程闲时,东坡先生便命人制作"东坡肉"招待工人。

工程完毕后,杭州百姓感谢他,过年时,大家就抬猪担酒来给他拜年。

东坡指点家人将猪肉切成方块,烧得红酥,然后分送给大家吃,此后,苏杭一带过年过节招待客人便爱做一盘“东坡肉”。

“现在还有一种说法是'东坡肉’起源于他被贬黄州时,如今黄州以北三十华里处的黄陂县(编者注:1999年时已改为黄陂区).当地百姓过年过节也有吃东坡肉的传统。

为此东坡也写有《猪肉颂》一词。

“曾枣庄说."但是不管怎么说,,我们过年过节确实因苏东坡而有了变化,这让我们的年过得更有韵味,更有年味。

”苏大师的年味之菜妈妈的味道:"春鸠脍芹菜"现在的东坡肉,味道香糯,酥烂可口,更偏"江浙菜系"。

但在东坡先生新年菜单中还有一道地道川菜——春鸠脍芹菜。

苏东坡曾在其代表作之一的《东坡八首》中写道:“泥芹有宿根,一寸嗟独在。

雪芽何时动,春鸠行可脍。

”写诗时,苏东坡左迁黄州任团练副史,没有实权,俸禄低微,连自己的温饱问题都不能解决,好在朋友替他向官府求来块荒地,于是安之若素的苏东坡拖家带口地过起了陶渊明般的生活。

苏轼,资深“吃货”者也

苏轼,资深“吃货”者也

苏轼,资深“吃货”者也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艺术家,也是一位资深的“吃货”者。

苏轼不仅以其卓越的文学成就闻名于世,同时也因其对美食的热爱而被后人传颂不衰。

苏轼的饮食品味和美食文化造诣,成为后人学习和传承的典范。

本文将深入探讨苏轼的“吃货”身份,以及他对美食文化的贡献。

苏轼生于宋代官宦世家,家境殷实,家族多为文风雅望之族。

苏轼自幼聪颖好学,其父苏洵是位颇有见识的文人,对苏轼的学习和修养给予了很大的关注和支持。

苏轼的家风立下了深厚的文学底蕴,也影响了他对美食文化的独特眼光和品味。

苏轼早年在政治和文学上都有杰出的成就,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苏门四学士”之一,与欧阳修、王安石、黄庭坚并称。

他的诗词与文学作品被后人传颂,作为文学家的他在文化界享有盛誉。

苏轼的“吃货”身份在他的一生中也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苏轼饮食极其讲究,美食文化造诣颇深,被誉为“东坡饮食”。

苏轼对美食的热爱不仅表现在他的作品中,还体现在他的生活中。

苏轼的文章中经常出现与美食相关的描写,他在《东坡七集》中有诸多谈及饮食的文字,对当时的食品、饮食风俗及烹调技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留下了许多珍贵的饮食笔记,成为后人学习的宝贵资料。

苏轼的文章用对美食的细腻品味与深情赞美,将食物赋予了更深的文学内涵,成为中国美食文化史上的瑰宝。

苏轼不仅在文学作品中表现了对美食的关注,他的日常生活中也非常重视饮食。

据传闻,苏轼每当厨师做的菜不符合他的口味时都会大发脾气,而且对各种食材的品相、烹饪技术和口味都有着极高的要求。

他的饮食品味是如此高贵,以至于一次他在宴请一位友人时,友人非常不慎将面条撒在了桌上,苏轼看了一眼,脸色立刻变得非常难看,他立即起身离席,可见他对饮食的要求是何等的严格。

苏轼还在南宋政和年间创办了“水陆会宴”,这也是苏轼美食文化造诣的一种体现。

据传,苏轼曾经召集过来自四面八方的朋友,组织了一次水陆会宴,规模宏大,食材丰盛,菜品丰富多样,此举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豪华的盛宴之一,展现出苏轼极高的饮食造诣和对美食文化的热爱。

关于苏轼的作文:“吃货鼻祖”苏东坡

关于苏轼的作文:“吃货鼻祖”苏东坡

关于苏轼的作文:“吃货鼻祖”苏东坡细数历代文学巨匠,苏东坡可以说是胃口最好的一个。

他走到哪吃到哪,典型现代社会的“吃货”。

也许正因为他的胃口好,身体棒,才能挺住那无数次的贬谪。

从汴梁到杭州,从密州到徐州,从湖州到黄州,从广东到海南……东坡兄似乎吃尽了川、淮、鲁、粤四大菜系,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苏东坡为何能何时何地都处于乐观豁达的状态—因为他全身心的投入到了吃中,以美食的享受忘却贬谪的郁闷,所以留心于吃,沉浸于食,不仅可以感受到美食的别样风味,更可以驱除内心不快,这所谓是“寄情美食,避世避俗”。

老苏喜欢吃肉《猪肉颂》里的“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便是他喜爱东坡肉的流露。

当时佛印在镇江当主持,老苏在外地做官,听闻可以一尝猪肉之鲜美,立马赶来。

要知道古时交通不便,能做到为了一顿猪肉而不辞千里赶来相聚,真可谓是古之少有。

当然更值得一提的是,东坡兄对我大扬中的美食—河豚也有品尝。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这首诗中有美景,有哲理,还有令人垂诞欲滴的美味,看来老苏已经把文学与美食很好地融合在了一起,用细腻笔触将一道香喷喷河豚佳肴化为流传千古的名句。

吃过菜,喝过酒,老苏还得上个果盘。

普通水果还不行,得要有一盘荔枝才算过关。

无数文人墨客向往首都的繁荣昌盛,佳肴遍地,而东坡兄不屑与之为伍,“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情愿在一个偏远的地区待下去其重要原因竟是因为荔枝,可见其痴迷程度之深。

东坡的心境与东坡美食的爱好是密不可分的,可以说是心境好,才造就了他对美食的热衷,也可以说对美食的痴迷,使他忘却烦恼乐观豁达。

没有人可以理解一个吃货的想法,一个别样的吃货,但是我们可以猜测老苏放下笔杆,无聊漫步时,或许会东看看,西望望,今儿到哪蹭饭呢?。

苏轼是吃货吗?苏轼的故事

苏轼是吃货吗?苏轼的故事

苏轼是吃货吗?苏轼的故事
说苏轼是着名诗人,大家肯定都是赞成的,说苏轼是宋代着名的词人,大家更是不能反对,说苏轼是一个散文大家,大家也无法反驳,说苏轼是书画大家,也是正确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

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每日早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除了东坡肉,还有一道东坡凉粉。

据传苏东坡在凤翔府任签书判官时,到凤翔东湖避暑。

夏日炎炎,天气闷热,苏东坡想要吃一些清凉爽口之物。

于是他让仆人
《次
从以上的故事来看,苏东坡绝绝对对是一个吃货。

苏轼是一个历史名人,被后人所熟知,不只是他的诗词散文,关于他的一些小
故事,也在后世流传了许多。

秦少游娶苏小妹的时候,按习俗要做催妆诗,秦少游在前方就已经被为难了许久,好不容易到了新房门口,哪知道苏小妹说了一个上联,秦少游久久思考而无所得,正抓耳挠腮之际,苏东坡在一旁远处拾一石子远远丢进湖中,秦少游灵光一现,当即对:投石冲开水底天。

如此得苏东坡相助,秦少游才顺利娶得美人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吃货”苏东坡如何过年?如果你觉得古人过年无趣,那就大错特错了。

1月28日,是苏东坡978岁的生日,来自全国的苏学专家,齐聚正在保护维修的三苏祠,共同缅怀这位伟人。

虽然三苏祠正在经历建祠以来最大的修缮,想在春节期间入祠,和三苏共度春节是不可能了。

不过不用进馆,我们也能和苏东坡一起过年了。

苏学专家介绍,苏东坡是个全才,不仅诗词文出众,也是个热爱生活、懂得生活的“吃货”。

像东坡肉、春鸠脍芹菜、特供酒等等,都是出自苏东坡之手。

这些好酒好菜,给新年增添了很多年味。

苏大师的年味之肉没有苏东坡?年夜饭要缺“东坡肉”“吃货”一词现在大家并不陌生。

其实吃货不仅仅指喜欢美食,更重要的是一个人对美食有一种特别的热爱,特指那些有品位的美食爱好者。

若是你只懂“吃”,而不懂“品”。

那你还算不上一枚高级“吃货”。

苏东坡可谓是“吃货鼻祖”了,作为高级吃货的他不仅爱吃,会品,而且喜欢发明创造。

相传苏东坡发明改进的菜肴有“三十二味”,如今,一些菜肴还端上了年夜饭的餐桌。

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苏学专家曾枣庄告诉记者,“东坡肉”的由来,源于苏东坡任杭州知府时,当时,浙西大雨,太湖泛滥。

苏轼指挥疏浚西湖,筑苏堤,工程闲时,东坡先生便命人制作“东坡肉”招待工人。

工程完毕后,杭州百姓感谢他,过年时,大家就抬猪担酒来给他拜年。

东坡指点家人将猪肉切成方块,烧得红酥,然后分送给大家吃,此后,苏杭一带过年过节,招待客人便爱做一盘“东坡肉”。

“现在还有一种说法是‘东坡肉’起源于他被贬黄州时,如今黄州以北三十华里处的黄陂县(编者注:1999年时已改为黄陂区),当地百姓过年过节也有吃东坡肉的传统。

为此东坡也写有《猪肉颂》一词。

”曾枣庄说,“但是不管怎么说,我们过年过节确实因苏东坡而有了变化,这让我们的年过得更有韵味,更有年味。

”三苏祠博物馆内,如今还藏有明清古籍《东坡全集》,记载了有关东坡肉做法的打油诗《猪肉颂》: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苏大师的年味之菜妈妈的味道:“春鸠脍芹菜”现在的东坡肉,味道香糯,酥烂可口,更偏“江浙菜系”。

但在东坡先生新年菜单中还有一道地道川菜——春鸠脍芹菜。

苏东坡曾在其代表作之一的《东坡八首》中写道:“泥芹有宿根,一寸嗟独在。

雪芽何时动,春鸠行可脍。

”写诗时,苏东坡左迁黄州任团练副史,没有实权,俸禄低微,连自己的温饱问题都不能解决,好在朋友替他向官府求来一块荒地,于是安之若素的苏东坡拖家带口地过起了陶渊明般的生活。

开荒,取名东坡,盖草房子,取名雪堂。

一日天寒大雪,苏东坡在自己菜地发现一寸嫩绿色的芹菜,于是他便想“这芹菜什么时候能长起来,好脍春鸠吃呢。

”三苏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刘小川说:“春鸠脍芹菜是苏东坡在家乡眉山时,母亲和妻子为他做过的一道菜,春鸠就是斑鸠,那时斑鸠没有现在这样精贵,吃的时间大概在过年后。

”取斑鸠胸脯肉,精切细丝,再切芹菜、姜丝、丁香干丝若干,用鸡蛋清拌好斑鸠丝,搁芡抓匀,锅中烧热茶油,将斑鸠丝投锅里炸散捞起,将芹菜、姜丝、丁香干丝清炒,八成熟时,复投入斑鸠丝,佐盐、胡椒粉、葱花合炒。

芹菜的清香、鸠丝的鲜嫩外加家乡的辣味……难怪苏东坡念念不忘。

在黄州,苏东坡又用“楚蕲”代替“蜀芹”,将这道菜流传了出去。

苏大师的年味之酒酿酒大师酒量差?“新年特供”邀友人如今过年,走亲访友互道问候,邀三两朋友举杯共饮是从古至今沿袭的风俗,在古代,这叫做“别岁”。

苏东坡的一首别岁诗中写道:“东邻酒初熟,西舍豕亦肥。

且为一日欢,慰此穷年悲。

”表示要与朋友“喝酒吃肉”,告别旧年的不如意。

苏东坡爱酒,但和爱饮酒的文人相比,他绝对是“轻量级选手”。

曾枣庄教授曾这样描述东坡喝酒:“苏东坡最开始是饮少辄醉,到最后只能把盏玩乐了。

”虽然酒量不行,但这丝毫不影响苏东坡对酒的喜爱,他常常自酿佳酿,邀请朋友品尝。

他曾以蜜酿酒,写以《蜜酒歌》揭秘“……百钱一斗浓无声,甘露微浊醍醐清,君不见南园采花蜂似雨,天教酿酒醉先生……”可是让苏东坡“自我感觉良好”的蜂蜜酒却让朋友尝过后腹泻不止,原因是“蜜水腐败者尔”(载于叶梦得《避暑录话》)。

虽然有一段酿酒“黑历史”,但这不影响苏东坡成为酿酒大师,刘小川告诉记者,东坡一生酿制成功的酒有十余种,他的《东坡酒经》里包含了制曲、用料、用曲等酿酒内容,“说他是酿酒大师,当之无愧。

”被贬儋州后,苏东坡曾在新年之际用天门冬酿制成功了天门冬酒,天门冬酒是一种绝佳保健酒,如今,海南一带常饮此酒,并把它作为过年过节的宴饮佳品。

每逢佳节?他总想起家乡眉山新春时节,阖家团圆。

21岁离家的苏东坡每到新春时节也会回忆起家乡和在家乡的轶事。

中国人都有踏青的习俗,踏青根据各地的习惯,时间从正月到清明不等。

喜爱游玩的苏东坡当然不会放弃踏青这样的活动。

苏东坡在眉山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和少年时期。

苏东坡在一生的旅程中,常常回忆童年,回忆眉山老家。

他还常常与弟弟苏辙一起回忆,兄弟唱和之时,会忆起儿时在老家读书的情景,嬉戏的情景,亲人相处的情景。

《和子由踏青》:“春风陌上惊微尘,游人初乐岁华新。

人闲正好路旁饮,麦短未怕游车轮。

城中居人厌城郭,喧阗晓出空四邻。

”苏东坡出生在眉山市区纱縠行,也就是现在三苏祠所在地,纱縠行古时是纺纱交易之地,那里的百姓几乎人人养蚕纺纱,苏东坡曾回忆养蚕人在新春时节的闲情逸致。

苏东坡《和子由蚕市》回忆道:“蜀人衣食常苦艰,蜀人游乐不知还。

千人耕种万人食,一年辛苦一春闲。

闲时尚以蚕为市,共忘辛苦逐欣欢。

”衣食苦艰,却偏好游乐,且不知还。

千人耕种万人食,何其辛苦,却非得要有一春之闲。

闲时,“共忘辛苦逐欣欢”,只说高兴,不提辛苦。

刘小川说:“四川人向来热爱生活,苏东坡一生对生活充满热情,愿意享受生活,这当中一定有家乡对他的影响。

”地处眉山市东坡区纱縠行的三苏祠,正是苏东坡出生、长大的地方,也是其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的故居,元代改宅为祠,祭祀三苏,明末毁于兵燹,清康熙四年(1665年)在原址模拟重建。

现成为占地104亩的古典园林。

由于建筑年代久远,加之连续受汶川大地震和芦山地震影响,2013年8月,三苏祠闭馆,开启了建祠以来最大规模的保护维修工程。

三苏祠3问三苏祠闭馆3年做了什么?三苏祠保护维修工程是国家文物局“4·20”芦山地震灾后重建文物保护维修重点工程,是眉山市委、市政府“文化立市”战略的重大项目,是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民生工程。

工程自2013年8月1日启动以来,历时三年,投资近亿。

项目涉及古建维修、环境整治、展陈改造、安防、消防、防雷等保护性设施建设、清水型生态系统构建等7个项目,是三苏祠有史以来规模最浩大、最全面、最彻底的一次维修。

三苏祠园林基建部主任林小平介绍,三苏祠16处古建筑,均出现不同程度糟腐,这次保护维修,对所有建筑糟腐的地方,都进行了修复。

著名建筑“披风榭”出现倾斜,现在也已打牮拨正。

园内绿化、水体等景观,均按照考证,完成了维修调整。

三苏祠维修保护过程中,还在苏东坡的书房来凤轩背后,新发现一口古井,目前已经实施打围保护。

新发现带款的大清同治瓦片,并以此作为蓝本,仿制了40多万青瓦,用于重修。

由于三苏祠古建筑较多,易招白蚁,本次修缮中还加大了对白蚁防治力度,“生擒”一只30岁蚁后。

三苏祠保护维修工程为何历时3年?不少市民都渴望在春节期间一睹久违的三苏祠风采。

但1月27日,记者从三苏祠官方获悉,三苏祠尚不具备对外开放条件,开馆时间会及时向社会通告。

其负责人还表示,文物保护维修多采用手工制作,因此需要更多的时间和心血。

近3年过去,三苏祠的修缮工作为何还未完成?除了项目多、工程量大,三苏祠有关人员,还说明了其他主要原因。

一是程序规范。

这次的保护维修项目是国家文物局灾后抢救保护维修的重点项目,从立项到资金批复,从设计到施工,都要严格按照程序逐级办理。

这是对历史、对文化负责的表现。

二是文物保护维修要求高。

坚持“原形制、原结构、原材料、原工艺”修缮的“四原”原则,做到最少干预和不改变文物原状,保护文物及其历史环境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光是修缮古建筑所用的老木料,就花了半年多才收集齐。

”三苏祠园林基建部主任林小平说,“建筑脊饰采用传统捶灰工艺(石灰过滤成浆后,与棉反复捶打而成),一个工人一天只能捶出一小坨,再上屋脊造型,再一点点修饰。

”三是建设要突出文化性。

三苏祠文化底蕴深厚,文物价值极高,每一个需要维修的点位、需要梳理的植被、调整的景观,都必须考证历史依据和文化内涵,其调整修缮所需要的知识含量和工作量很大。

四是要突出传承性。

三苏祠文物蕴含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需要仔细推敲、多方论证、精心修缮,才能将这些优秀文化传承下去。

五是工程工艺特殊。

“文物保护维修,不像新建工程,全机械化施工。

文物修缮工艺多采用手工制作,因此需要更多的时间和心血。

三苏祠的七个项目在不到3年内能全部完工,效率很高。

”四川园冶古建设计院专家说,比如希腊帕特农神庙,修缮不断,工程时间超过数十年。

三苏祠负责人表示,目前,上级文物主管部门和眉山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多留遗产、少留遗憾”、“建精品工程,传千年经典”的目标和要求,三苏祠将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争取早日竣工开馆。

“再给一点时间,还您十分惊喜。

重新开放时间,将待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后,及时通告。

”(文/李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