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江城市带绿色发展路径选择
皖江城市带简介
皖江城市带简介(2009-8-11 作为安徽第一个进入“国字号”的规划,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范围为安徽省长江流域,记者了解到,示范区已经由早期的9个市扩容了,除了原先涵盖在内的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全境,新增加了六安市金安区、舒城县,共59个县(市、区),辐射安徽全省。
) 成员市:9个。
由合肥、马鞍山、芜湖、铜陵、安庆、巢湖、宣城、池州、滁州9市组成。
数据:面积5.6万平方公里,占安徽省的40.3%;人口2120.3万,占全省的32.5%;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2254.5亿元,占全省的41.9%。
目标:建成临江产业密集带、沿江城镇密集带,到2010年,沿江城市群的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2500元,马鞍山、芜湖、铜陵、安庆地区的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5000元。
开放促开发加速融入长三角皖江城市带最大的特点是与长三角的紧密关系。
“无缝对接长三角”,皖江城市带的人们喜欢这样描绘他们与长三角的关系。
加速融入长三角经济圈,安徽省委、省政府确立“东向发展”战略为今后较长时期发展的基本战略。
“沿江地区无论从区位、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看,都是东向发展战略的前沿地带和桥头堡,发挥对全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安徽省发改委副主任吴劲松表示。
安徽省1990年7月拉开沿江开发开放的序幕,正是在同年4月浦东开放开发的大背景下。
“抓住机遇、开放皖江、强化自身、呼应浦东、迎接辐射、带动全省”成为当时安徽省的重大决策。
2006年8月,《沿江城市群“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确立了皖江城市带作为“全省对外开发的门户”的战略定位,要求“主动迎接长三角辐射,推进基础设施、产业体系、市场体系、管理体制的全面对接,成为率先接轨长三角、接轨国际的开发型经济区域。
”而在皖江示范区规划中,把省会合肥纳入其中,并作为增长极发挥带动作用,是这次规划的一大亮点。
这就突破了2006年中央10号文件对皖江城市带的范围定义,可称为“新皖江”。
皖江城市带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与评价
加强产业技术创新和融合发展,推动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 、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有助于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实 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06
结论与建议
研究结论总述
经济增长稳定
皖江城市带在近年来经济保持 稳定增长,地区生产总值持续 提高,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
产业结构优化
通过对皖江城市带的产业结构进行 分析,发现其产业结构正在逐步优 化,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 比重逐渐增加。
产业结构优化
近年来,皖江城市带不断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高新技术产业、绿色产业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传统产 业升级改造也取得显著成效。
皖江城市带经济增长速度
增速稳定
皖江城市带经济增长速度保持相对稳定,未出现大起大落的情况,显示出良好的经济韧性和稳定性。
增速高于平均水平
与全国及全省平均水平相比,皖江城市带经济增长速度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的重要引擎。
研究方法与框架
01
02
03
04
05
文献综述法:通过梳理 相关文献,明确皖江城 市带经济高质量发展的 内涵与特点。
实证分析法:收集皖江 城市带经济相关数据, 运用统计学、计量经济 学等方法,对其经济高 质量发展水平进行定量 测度。
比较分析法:将皖江城 市带与国内其他重要经 济区域进行比较,揭示 其经济发展的优势与不 足。
经济规模逐渐壮大
皖江城市带近年来经济总量持续增长,地区生产总值(GDP )保持较高增速,显示出强劲的经济发展动力。
贡献度不断提升
皖江城市带经济总量在全省乃至全国占比逐年提高,对区域 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日益凸显。
皖江城市带产业结构
产业体系完善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构想
摘
要 :国务 院正式批准成立皖 江城 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 区。是安徽 融入 长三 角、加快跨越式发展 的难得
机 遇 ,也 是 实现 安 徽 在 中部 地 区率 先 崛起 的 关 键 一 步 ,必将 掀 起 皖 江新 一 轮 大开 发 大开 放 高潮 。在 各 种 形 式 的 经
济活动 中,旅游往往起 着重要 的先导与推动作 用,因此皖江城 市带的旅游 产业也 必将迎 来发展 的黄金 时期 ,此背 景下本文首先 阐述 了在 皖江城 市带旅游产业发展的必然性 ,并提 出皖江城 市带旅 游产 业发展 的战略 构想,最后 分
进入新世纪 ,经济全球化和 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 展 , 国际产业转移加快 推进。受 国际金融 危机 的影响 ,国际产 业转移和资本流动格 局正在 发生深刻 变化 ,进一 步加 快沿 海地区产业升级是我 国应对 国际金融 危机 、提升 国家 整体 竞 争力的战略需要 。20 0 8年初胡锦 涛总书记在 安徽视察 工 作时指出 :“ 安徽要充分发 挥区位优 势、 自然 资源优势 、劳
安徽发展 、促 进 中 部地 区崛起 中发挥 更 大 作 用 ;到 2 2 00 年 ,示范区整体经济实力 大幅提 升 ,以先 进制 造业和 现代 服务业为主的产业体 系进 一步完 善 ,主导 产业核 心竞 争力 明显增强 ,自主 创新 能力 居 于全 国前 列 ,生态 环境 优美 ,
社 会 文 明 和 谐 ,人 民 生 活 富 裕 ,与 长 三 角 分 工 合 作 、 优 势
国 家 实 施 促 进 中部 地 区 崛 起 战 略 的 重 点 发 展 区域 ,也 是 长
根据 《 规划》,皖江城 市带 承接 产业 转移 示 范 区立 足
安徽 ,依托 皖江 ,融入长三角 ,联接 中西部 ,战略定位是 : 合 作发展的先行 区 ,科 学 发展 的试验 区,中部 地 区崛起 的
高二年级上学期三校联考必修三测试卷
读我国西北地区不同程度荒漠化土地分布图,完成 6--8 题。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联考地理试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 卷(选择题)和第n 卷两部分.满分学号、班级及准考证号等分别写在试卷左侧远离密封线的边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近几年,新疆建设兵团在中科院的帮助下成功地利用无人遥控直升机对所属农场的农作物病 虫害进行了防治,大大提高了其准确度和工作效率。
据此回答1 .工程技术人员指挥无人遥控直升飞机运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 处.答题要远离密封线. 第I 卷选择题(共50分)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1--2 题。
①RS②GPS③GIS ④数字地球A .①②B .③④2.对农作物病虫害的监测,①农作物遭受病虫害时,晰的照片参与C.②③ D.①④新疆采用了卫星遥感技术,是因为发射和反射的波谱会有一定变化③卫星遥感探测的范围广,连续性强②卫星遥感分辨率高,可拍摄到清④卫星遥感智能化高,在治虫过程中无需人工A .①②B .③④C .①③D .②④结合地形、气候两大要素,A .甲区比乙区纬度高,故热量较乙区少B .乙区太阳光照强,故热量较多C .乙区与丙区南部距海远近不同,故以等降水量线为两区界线D .甲区比丙区北部降水少,故以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与丙区北部分界4、我国三大自然区与其最突岀的区域特征组合正确的是.甲区草原广•乙区一一“高”和“寒”.丙区高温少雨.甲区、乙区一一冰川纵横5、关于我国三大自然区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A .都兼跨内外流区域阶梯B.都兼跨三级C.都兼跨四类干湿区温度带D.都兼跨四个400毫米年读我国西北地区不同程度荒漠化土地分布图,完成6--8 题。
Q 现住沙漠口荒漠化快的地区匸J 森林破坏严耻的地区6 •近50年来我国土地荒漠化严重的原因是 A .降水量减少,蒸发旺盛C .字母A 处的荒漠是人为原因造成的 7 •下列荒漠中,比较容易治理和利用的是 A .由于自然原因形成的荒漠8 •导致科尔沁草原沙化土地出现连片发展趋势的主要原因是C •流域内多修建水库 (A •我国水利工程可以完全按照田纳西河流域的方案去开发和治理B •我国江河众多,水利、水电开发利用程度较高C •我国许多水利工程没有从整个流域综合开发的角度去考虑,给进一步实现流域多目标开发 和促进流域经济综合发展造成障碍D •我们可以直接借鉴田纳西河流域开发治理经验 12、地球上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比较完整的原始森林位于 ( )A •东南亚地区B •非洲刚果河流域13、有人说雨林是"长着森林的沙漠”,这是因为( )① 在茂密的森林下,有着与沙漠地区相同的贫瘠土壤C •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加拿大的北部•人类生产活动与生活活动不当 •全球气温升高,地面植被死亡•塔克拉玛干沙漠C •原生沙质荒漠和砾漠•水分和植物条件相对较好的荒漠A •气候干旱,降水少C .牧区严重超载放牧,导致草地退化D .水资源利用不当,塔里木河流域位于新疆南部,流域内有维吾尔族、汉族、回族等 以来,下游水位不断减少,到 70年代,下游开始发生断流。
上海市第二工业大学附属龚路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
上海市第二工业大学附属龚路中学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调研高三地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小时)一、单项选择题:(20*2=40分)1.下列关于天然气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A.属于可再生资源B.属于生物资源C.属于非可再生资源D.属于气候资源2.适合新疆开发的新能源主要包括()A.风能、太阳能B.核能太阳能C.核能、潮汐能D.风能地热能3.长江三峡工程对下游地区产生的影响是()A.水土流失加剧B.径流季节变化减小C.地质灾害减少D.长江三角洲发育速度加快4.以下哪些国家可能存在石油供应风险()①巴西②俄罗斯③德国④中国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5.石油作为世界最重要的战略性矿产资源,其供需格局明显不均衡。
为应对石油供应可能出现的风险,以下做法可行的有()A.加强科技投入,多元发展替代能源B.深化国际合作,单一化石油进口渠道C.推进减排政策,减少石油资源储备量D.用核能完全替代石油水土协调度=(本区水资源量/全区水资源量)/(本区耕地规模/全区耕地规模)。
下图是“我国部分省份水土协调度”统计图。
据此,回答第6-7题。
6.下列关于我国东部地区水资源与耕地资源分布状况的说法,正确的是()A.南方水资源多,耕地资源少B.南方水资源多,耕地资源多C.北方水资源少,耕地资源少D.北方水资源多,耕地资源少7若要提高北方地区的水土协调度,下列措施可行的有()①进一步扩大耕地面积②跨流域调水③发展耐旱作物④提高土壤肥力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四川盆地是我国重要的农耕区。
读该区域相关资料,完成第8-9题。
8.从表中可以看出该地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是()①降水较丰富②热量充足③光照充足④土壤肥沃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9.从自然条件看,该区域开发耕地主要的不利条件是()A.寒潮频发B.水源缺乏C.光照不足D.土壤贫瘠“海洋沙漠化”是指由于泄漏的石油在海面扩展成油膜,抑制海水的蒸发,阻碍潜热的转移,从而引起海水温度和海面气温的上升。
产业结构调整与新型城镇化的互动机制及关系研究——以皖江城市带为例
产业结构调整与新型城镇化的互动机制及关系研究———以皖江城市带为例赵 奎(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商务与旅游学院,安徽芜湖241002)收稿日期:2020-09-12基金项目: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2020年校级人文社科一般项目(2020KYR10)作者简介:赵 奎(1990—),男,安徽芜湖人,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商务与旅游学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
①笔者根据2010—2019年《安徽统计年鉴》和安徽省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计算整理得到。
摘要: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研究对象,在理论分析产业结构调整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互动机制基础上,运用熵值法、Moore值法、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GMM检验等方法对产业结构调整、新型城镇化及两者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2010—2019年皖江城市带9个城市产业结构调整指数、新型城镇化发展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一轴—双核—两翼”的产业布局没有实现同步发展,两者的耦合协调性水平由中度失调向初级协调演变,当前产业结构调整对新型城镇化的拉动作用大于新型城镇化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促进作用,从产城融合视角可以实现皖江城市带产业结构调整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皖江城市带;产业结构调整;新型城镇化;互动机制中图分类号:F26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3318(2021)02-0021-09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变,经济的结构性减速对社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经济新常态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动因发生了深刻变化,优化产业结构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方向,而产业结构动态调整会引发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重组和集聚,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经济效益提高,夯实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最终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根本动力。
城镇化以经济发展为前提,是释放经济内需的重要载体。
实践证明,传统城镇化道路所带来的人地关系不匹配、资源消耗过度、环境承载力下降、城乡不协调等诸多问题不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关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实施方案
关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实施方案(2010年2月1日)为全面贯彻落实《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以下简称《示范区规划》),根据《国务院关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批复》(国函[2010]5号)和《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决定》(皖发[2010]2号),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目标进度(一)目标分解。
《示范区规划》提出了16项主要指标。
结合实际,增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利用省外资金、固定资产投资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项指标,并预测了2015年目标值,这22项指标构成实施《示范区规划》2015年主要目标表。
省领导小组办公室将选择可以分解的指标,分解下达到示范区各市、县(市、区,下同),作为落实工作任务和检查工作成效的重要依据。
对无法分解到市的目标,各市和省直有关部门也要纳入工作计划,采取相应措施,努力实现目标。
(二)进度妥求。
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发展”的战略步骤,分三个阶段实施。
一年打基础。
2010年是示范区建设的开局之年,全省上下要积极行动起来,全面启动示范区建设的各项工作,形成合力,扎实推进,为实施《示范区规划》开好局、起好步。
示范区宣传推介深入开展,重点专项规划编制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各项政策落实到位,工作机制基本建立,引进资金和项目明显高于上年,一批产业层次高、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重大项目开工建设,示范区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三年见成效。
到2013年,示范区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品牌基本确立,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初步形成科学承接产业转移的体制机制,示范区的产业承载、自主创新和公共服务能力明显增强,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一批特色产业园区实力明显壮大,实施《示范区规划》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
五年大发展。
到2015年,《示范区规划》的主要目标任务全面完成,体制机制与沿海发达地区全面对接,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人居环境良好,基本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带动全省加快发展。
毕业论文选题-国际经济与贸易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论文学位论文推荐选题19美国出口管制对中美贸易的影响及对策研究20中国—东盟自贸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王老师1 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分析2 中国钢铁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电子商务应用分析3 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分析4 中小企业如何利用网络资源开展对外贸易5 利用手机开展电子商务的方式探讨6 个人利用电子商务平台从事国际贸易方式探讨7 网络时代对国际贸易业务流程的影响分析8 外贸企业在电子商务运作中的风险分析9 外贸企业利用电子商务的途径分析10 电子商务方式下外贸企业信息安全研究骆老师1、关于我国电子商务近年发展问题的研究2、发展我国电子商务存在问题及其对策的研究3、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问题研究4、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研究5、探究我国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6、对我国会展业的现状、问题及发展的研究7、安徽省外贸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8、中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与对策分析9、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的研究10、我国中小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研究11、跨国银行进入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齐老师1. 企业创新与我国对外贸易研究2. 自主品牌竞争力与贸易扩张3. 区域创新能力与外贸竞争优势4. 对外贸易中的品牌战略研究5. 企业创新与自主品牌价值研究6. 区域创新绩效与自主品牌竞争力7. 自主创新与国际贸易结构的关系研究8. 我国钢铁企业品牌营销策略研究9. 我国钢铁企业协同创新研究10. 我国中小企业协同创新意愿研究11. 自主创新、消费者体验与品牌感知价值12. 安徽省自主品牌竞争力提升研究13. 安徽自主品牌发展现状与价值提升策略研究14. 企业创新网络特征与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15. 自主品牌忠诚形成机理研究16. 基于关系质量的自主品牌管理研究17. 品牌非理性偏好的诱发机制探析18. 大学生网络创业行为驱动因素研究19. 大学生网络创业意愿培育机制研究20. 科技创新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研究常老师(1)国际奢侈品(某类产品)在中国营销策略研究(2)东部地区对外贸易比较优势及劣势分析(3)国际服务贸易壁垒与货物贸易壁垒的比较分析(4)跨国公司的组织模式与区位选择分析(5)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风险与防范分析(6)我国钢铁贸易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分析(7)国际服务外包的模式及发展趋势分析(8)国际集装箱运输市场的现状、趋势及对策(9)新丝绸之路各国经济贸易合作的挑战与机遇研究(10)中美(中欧、中日)某产业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11)跨国奶粉(某产品)企业在华经营策略研究(12)对XX省(市)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思考(13)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面临的困境及其策略分析(14)中国能源安全问题现状研究(15)从“富士康”问题看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16)跨国公司在华撤资的动因及对策分析(17)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政治风险研究(18)中国钢铁企业国际化的驱动因素研究(19)中国奢侈品贸易的现状及趋势研究(20)中国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朱老师1.国际铁矿石贸易定价机制及中国的对策研究2.中国钢铁进出口贸易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3.中国钢铁企业国际化战略研究:以宝钢为例4.国际原油贸易格局及中国的对策研究5.国际农产品贸易格局及中国的对策研究6.中国煤炭进出口贸易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7.贸易视角下中国新能源产业竞争力研究8.中国医药进出口贸易的现状、问题和对策研究9.中欧贸易影响因素研究:基于贸易引力模型10.中俄之间国际经济合作的现状、问题和对策研究11.中亚六国与中国之间的贸易潜力研究12.中国与东盟之间农业合作的现状、问题和对策研究13.中国贸易条件变动与影响因素研究14.金砖国家间资本项目货币可兑换研究15.衍生金融工具在大宗商品进口中的应用研究16.人民币离岸市场发展的现状、问题和对策研究17.人民币国际化的成本和收益研究18.中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与结构优化研究19.中国离岸服务外包的现状和竞争力研究20.安徽省离岸服务外包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张老师1.浅谈中国农产品贸易的现状与问题及对策分析2.浅谈贸易开放与地区间收入不平等之间的关系3.浅谈贸易开放对地区间经济增长的影响4.对“环境库兹涅兹曲线”的再考察——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5.浅议碳关税发展的前景与困难6.中国与东盟的贸易自由化——来自本国效应与边界效应的经验研究7.浅析中国钢铁行业遭遇贸易壁垒的原因及对策分析8.安徽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与问题及对策分析9.浅谈皖江城市带外贸发展的前景与问题10.中美服务贸易逆差的原因及对策分析11.浅析中国铁矿石贸易发展现状与问题12.安徽外向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13.中国茶叶出口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14.浅析中国的贸易开放——基于地区间差异的实证分析15.浅谈中间产品贸易对劳动力市场技能溢价的影响16.安徽出口商品竞争优势的研究17.浅析安徽制造业对外贸易发展的前景18.浅谈中国外贸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19.浅谈中国钢铁行业出口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分析20.省际间对外贸易发展差异的比较研究——以江苏、安徽为例成老师1、资源环境约束下我国钢铁企业对外贸易研究2、我国钢铁产业内贸易实证研究3、我国对外贸易治理体系研究4、基于国内价值链的对外贸易发展研究5、基于动态比较优势的安徽服务贸易发展研究6、安徽省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研究7、新时期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实证分析8、比较优势陷阱研究综述9、我国出口产业转移的障碍及对策研究10、基于比较优势的区域产业转移研究11、再工业化背景下的国际产业转移研究12、服务贸易协议(TISA)对中国的影响及对策13、安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研究14、我国高技术产品国际贸易模式动态演变研究15、安徽省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发展研究16、安徽省对外承包工程现状、问题及对策17、我国建筑服务贸易研究18、国际工程交易的风险研究19、对外承包工程的风险识别及对策20、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动态能力研究程老师1.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研究2.出口骗税问题的剖析及其防范3.我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研究4.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现状及发展探析5.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面临的问题和发展方向6.古典比较利益论与中国制造业结构调整的思考7.跨国公司的本土化经营战略及其实施8.我国服务贸易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9.国际贸易买卖中的违约与违约救济制度研究10.银行保函与备用信用证的比较研究11.跨国公司在华扩张模式透析12.中国出口商品频遭国外反倾销调查的原因及对策13.中美经贸关系的现状、问题与前景研究14.技术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研究15.SA8000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研究16.企业跨国经营中的文化差异研究17.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研究18.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外贸的影响与对策研究19.服务外包的发展现状、模式及对策研究20.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风险分析李老师1. 利用国内外市场保证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2. 转基因技术专利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研究3. 国际石油价格的波动对国内农产品价格影响研究4. 论当前我国当前农业保护的政策变量选择5. WTO规则对发展中国家农产品竞争力的影响研究6. 城镇化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研究7. 如何利用农产品国营贸易制度提供农业保护8. 论药品专利与公共利益冲突及化解之道9. 企业对外投资中政府支持与保护研究10.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与中国工业的技术进步内在联系研究11. 贸易保护泛化对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影响研究12. 贸易与环境的协调研究13. 服务贸易壁垒研究和我国发展服务贸易的对策14.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研究15. 贸易保护对农业发展的影响研究16.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国际比较研究17. 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形成原因与运作研究18. 贸易自由化对我国大豆产业的影响研究19. 中国农产品贸易逆差形成的原因及对策研究20. 中国农产品在对外贸易中的比较优势与劣势研究刘老师1、中日服务贸易竞争力、互补分析及政策比较2、东道国政治风险对中国石油企业海外投资的影响研究3、中印两国服务贸易出口结构及其变动的比较研究4、知识产权保护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研究5、中国文化贸易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6、我国光伏企业遭遇欧美“双反”调查的原因及对策研究7、碳减排对我国高技术产业出口的影响及对策研究8、中英经贸关系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9、印度对华反倾销的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10、我国中药出口现状及对策建议11、浅析融资租赁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应用和发展12、蓝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的影响及对策研究13、我国体育用品业国际竞争力研究14、中国稀土出口定价权问题研究15、我国与发展中国家贸易摩擦研究16、浅析奢侈品消费热涨与外流的原因及对策分析17、知识产权壁垒问题研究综述18、中国企业应对美国337条款的知识产权新战略19、中国现行出口退税制度下的出口骗税问题分析20、近年来我国资源类企业海外并购问题研究许老师1. 上海自贸区对ⅹⅹ地区经济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2. 浅析上海自贸区试行人民币资本项目下的开放3. 我国超额外汇储备的现状、风险和对策研究4. 论国际贸易中支付方式的选择与风险防范5. 浅析中国出口退税制度改革及其影响6. 浅析国际贸易创新与中国外经贸的发展7. 试论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的条件8. 我国加工贸易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9. SA8000对我国出口企业的影响及对策10. 论信用证中的软条款及自我防范措施11. 浙江省民营中小型出口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探析12. 试论CEPA框架下中国内地与香港经贸合作13. 经济全球化下我国加快发展国际保理的探讨14. 对我国国际储备适度性问题的分析15. 知识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16.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的障碍分析17.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机电行业出口的影响及对策分析18. 金融衍生品市场在中国的实践及发展19. 东亚区域性金融货币合作的可行性及路径选择20. 日本“肯定列表制度”对中国的启示徐老师1. 我国高科技企业跨国经营模式研究2.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进展、问题和政策取向3. 中国农产品的对外贸易发展的障碍及对策分析4. Trips知识产权国际争端解决机制问题研究5. 中国在东亚生产网络中的分工地位6. 以必胜客为例探讨跨国公司在华本土化的必要性,对策及成就7. 探讨安徽经济园区的最新发展及前景分析8. 人民币国际化的历史机遇和战略对策9. 欧盟经济制裁俄罗斯对中俄贸易关系的影响10. 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地位、特征与趋势研究周老师(仅限工商学院学生选择)1.我国物流业发展现状及营销策略选择2.在华跨国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研究3.东盟贸易便利化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4.美欧对华光伏产品反倾销的现状及对策分析5.中欧贸易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6.中美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现状、问题及对策7.我国乳制品企业品牌国际化研究8.美国再工业化对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研究9.知识产权保护对中美双边贸易的影响研究10.中小企业国际营销策略研究奚萍子(仅限工商学院学生选择)1. 金砖国家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比较研究2. 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研究3. 我国服务贸易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4.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5. 中国纺织业对外贸易竞争力研究6. 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面临的问题和发展方向研究7. 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8. 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竞争力问题研究9. 我国出口贸易商品结构的变化及优化对策研究10.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包括合肥、马鞍山、芜湖、铜陵、安庆、巢湖、池州、宣城、滁州等九个城市。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针对长三角产业转移的示范型创新区,将建成为长三角的农产品、能源原材料、旅游休闲基地,以及中部地区最重要的现代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马鞍山作为其重要的城市之一,近年来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经济社会实现了率先发展、和谐发展、科学发展,全面小康社会进程全面提速。
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建立将给马鞍山带来新的历史性发展机遇。
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建立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后发地区优化经济结构、壮大优势产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契机。
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皖江城市带九个城市,必将充分利用区位、资源、环境、产业等有利条件,加快推进与发达地区思想观念对接、体制机制对接、发展环境对接和相关产业对接,着力营造综合比较优势,创新思路,积极主动全力做好承接产业转移这篇大文章。
本文将从城市概况、综合经济实力和规模、生产要素、产业结构比较、ZF因素和机会比较、对外开放程度、环境友好程度等方面对皖江城市带九个城市综合竞争力进行比较分析。
一、城市概况合肥:位于安徽省中部,巢湖北岸,现辖3县4区。
合肥现已形成汽车、装备制造、家用电器、化工及轮胎、电子信息及软件、新材料、生物技术及新医药、食品及农副产品深加工等八大重点产业。
马鞍山:位于长江下游南岸、安徽省东部,具有临江近海、紧靠长江三角洲的区位优势,是安徽的“东大门”,皖江第一站,现辖三区一县。
近年来,马鞍山实施工业强市、城乡统筹、自主创新和东向发展战略,已形成以钢铁工业为主体,汽车、化工、机械、电子等多门类的工业发展体系,是泛长三角城市群中重要的现代加工制造业基地、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和休闲旅游基地。
芜湖:位于安徽省东南部,长江与青弋江交汇处,现辖3县4区。
近年来,芜湖形成了材料、汽车及零部件、电子电器三大支柱产业,纺织服装、金属压延、船舶制造等产业发展迅速。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产业发展指导目录的通知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产业发展指导目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0.09.03•【字号】皖政办秘[2010]119号•【施行日期】2010.09.0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正文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产业发展指导目录的通知(皖政办秘〔2010〕119号)各市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产业发展指导目录》(以下简称《目录》)已经国家发展改革委审定批复,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对照《目录》确定的重点领域,明确产业发展方向,科学合理布局,进一步深化泛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扩大与珠三角、环渤海、海峡西岸、港澳台等地区的交流合作,逐步形成以现代农业为基础、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格局。
要综合把握产业发展所需的资源和能源、环境容量、人口分布、布局规模等要素条件,大力承接产业转移,努力构建分工合理、各具特色的产业体系。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用足用活政策,搞好协调服务,提高项目审批、土地征用、环境评价等环节的工作效率,力争项目尽早落地、尽快发挥效益。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二○一○年九月三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产业发展指导目录一、装备制造业(一)汽车。
1. 第三方汽车及零部件公共检测机构能力建设2. “产、学、研”相结合的汽车关键零部件技术中心建设3. 公告内汽车企业(集团)之间兼并重组的结构调整项目(二)机械装备。
1. 先进高纯度多晶硅提纯工艺技术与关键装置开发制造2. 智能电网设备及新型输变电设备开发制造3. 新型、专用电缆及电缆附件等制造4. 节能降耗变电产品设计与制造5. 新型通用机械零部件设计与制造6. 新一代单缸柴油机、通用小汽油机及工程机械用大中型柴油机等内燃机及配附件设计与制造7. 余热、余压、高炉尾气综合利用等发电机组及关键配套设备设计与制造8. 固体垃圾处理及资源回收利用设备设计与制造9. 新型水工设备及产品设计与制造10. 大型水泥熟料、特种玻璃、新型墙材等建材专用设备及关键零部件开发与制造11. 长江航运标准化船型、芜申运河航运标准化船型、淮河航运标准化船型开发与建造12. 铸造和热处理专用设备及关键零部件设计与制造13. 专业化生产及服务中心、企业兼并重组、检测、试验设施等重点建设项目14. 重点工程引进的关键设备本地化开发二、原材料产业(一)冶金。
高三高考模拟信息卷(四)文综地理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的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试卷上无效。
3. 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本卷共35小题。
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风速廓线是风速随高度的变化曲线。
风速通常随离地面高度增大而增加。
增加程度主要与地面粗糙度和温度梯度有关。
达到一定高度后,地面的摩擦影响可忽略不计,该高度称为梯度风高度。
梯度风是不受地表影响能够在气压梯度下自由流动的风。
右图为不同粗糙度情况下的风廓线比较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1.同一海拔高度上城市风速小是因为A.城市建筑物密度大增加地表摩擦力B.乡村和郊区气压差大C.城市植被覆盖率低,地表摩擦力小D.乡村和郊区植被覆盖率高2.城市风速慢会导致A.城市热岛效应减弱B.污染物扩散速度减慢C.乡村和郊区污染加重D.乡村和郊区风速加快3.针对城市大气污染从根本上应当A.建设城市风道B.减小与乡村地区建筑物差异C.控制污染源D.将污染企业布局在卫星城下面分别是1984~中国经济重心、人口重心演变轨迹示意图,据此完成4~6题。
4.关于1984~中国经济重心、人口重心变化的描述,正确的是A.东西向移动幅度经济重心大于人口重心B.东西向移动幅度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相近C.南北向移动幅度人口重心大于经济重心D.南北向移动幅度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相近5.1984~1988年、~中国经济重心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分别是A.科技、劳动力B.政策、政策C.市场、劳动力D.政策、资源6.推动经济重心向人口重心靠近的可行性措施有A.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工业全部搬迁到落后地区B.落后地区大力开发资源,重点发展重化工业C.发展教育,提升落后地区人口素质D.落后地区人口大量迁移到发达地区中泰铁路合作项目原计划全长900km,纵贯泰国中部,在其东北部的廊开与中老铁路对接,经老挝磨丁和中国磨憨抵达昆明,共同构成泛亚铁路中线。
安庆“绿色”承接产业转移访全国人大代表、安庆市委书记朱读稳
Regions区域去年初,国务院批复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作为皖江城市带三大区域中心城市之一,安徽省安庆市迎来了经济转型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根据示范区规划确定的城市和产业定位,安庆市积极抓住体制机制创新,努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安庆市委书记朱读稳告诉《经济》记者。
据了解,安庆市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政策规定》,在平台建设、用地供给、财税扶持、园区合作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朱读稳表示:“我们加强注重‘先行先试’,在规划布局、资源配置、政策标准、项目准入以及管理服务等工作上建立‘五统一’机制,彰显科学承接产业转移的典型示范效应。
”最近几年,安庆市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在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提高服务水平方面都有了显著成效。
但朱读稳仍感觉一些薄弱环节需要进一步加强。
“特别是随着产业转移力度的加大,土地、资金、人力、资源等要素制约越来越突出,个别地方曾出现过盲目引进高污染项目等问题,不利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对此,安庆市正努力做到科学承接、有序承接、创新承接。
在对已经承接的落后产业进行改造升级,促进安庆经济发展方式的科学转变。
”朱读稳向《经济》记者介绍安庆市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做法。
首先,安庆市致力于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的园区平台。
承接产业要与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同步,注重“提升式”承接,形成产业合理布局、各具特色、错位竞争的产业格局。
目前,安庆市已将“园区带动”作为该市“十二五”规划中的六大战略之一,按照“工业经济园区化、园区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集聚化”的发展思路,加快培育若干工业产值达千亿的优势产业园区。
其次,严格把好承接产业转移的准入关口。
在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之间,绝不能把破坏环境作为发展经济的代价。
安庆市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把好环保准入关,对进驻园区企业更强调“绿色”,确保生态安全。
今年初,安庆市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引导各级各部门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自觉增强“绿色发展”理念。
皖江城市带近20年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皖江城市带近20年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周振宏;周敏;刘东义;胡琦;汤伟宏;王诗琪
【期刊名称】《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24(50)1
【摘要】分析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能为区域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及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理论依据.以皖江城市带为例,基于2000年、2010年、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集,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模型,分析了该地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同时结合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网格单元分析方法及土地利用转型的生态贡献率,探究了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1)皖江城市带土地利用转移主要为耕地和森林之间的相互转移,以及人造地表对耕地的侵占;(2)皖江城市带森林的生态价值重要性最大,最高达到55.29%,人造地表用地的变动对该区域的生态影响较大,生态价值贡献率为28.20%;(3)皖江城市带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稳定且有下降趋势,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呈现“南高北低”的空间格局;(4)耕地向森林及草地的转换是导致生态环境改善的主要原因,森林转向耕地及耕地转向人造地表是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
【总页数】7页(P112-118)
【作者】周振宏;周敏;刘东义;胡琦;汤伟宏;王诗琪
【作者单位】安徽农业大学林学与园林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01.2;X36
【相关文献】
1.皖江城市带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风险格局演化研究
2.基于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的生态风险评价研究——以皖江城市带为例
3.“三江”流域(云南部分)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
4.近20年来长江三角洲海岸带典型区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环境效应研究
5.秦岭地区近40年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皖江城市带在长江经济带的定位
皖江城市带在长江经济带的定位在国家启动长江经济带开发战略的新背景下,皖江城市带作为长江“黄金水道”中下游重要经济腹地,应积极主动抢抓这一战略机遇,按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四大战略定位,立足安徽、融入长三角、联结中西部,努力建设成为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
1.要成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增长极。
皖江城市带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既是长江经济带发展共生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长三角城镇体系的延伸和补充,更是沿长江经济带中发达地区进一步扩张延伸与带动发展的纽带。
加快皖江城市带与长三角经济区的产业对接,进一步做强汽车、冶金、化工、家电等优势产业,培育电子信息、生物、公共安全等高技术产业,发展物流、金融、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不仅可以增强长三角腹地的支撑作用,促进长三角加快发展,也能带动沿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更加合理的区域产业分工体系,形成东中西优势互补、合理分工、联动发展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在长江中游城市群中,皖江城市带不仅紧临长三角,发展基础良好,而且具有水资源、岸线资源和环境容量等方面的组合优势。
在新一轮经济调整中,皖江城市带要依托相对优势,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科学承接产业转移,加速产业规模扩张与结构升级,增强产业集聚和辐射力,完善城镇体系,提升皖江城市带综合实力,建成承东启西的区域性经济中心,成为中部地区加快崛起的重要引擎和长江中游城市群的重要增长极。
2.要成为长江经济带产业转型升级的示范区。
皖江城市带以建设沿江产业密集带为目标,充分发挥沿江城市群综合优势,重点发展重化工业和先进制造业。
通过产业的上下游、前后向及旁侧链接,延伸产业链,形成汽车、冶金、装备制造、石化及化工、建材及新材料和物流六大产业集群。
着力培育高技术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壮大一批规模和水平居全国前列的产业集群,培育形成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行业龙头企业和世界知名品牌。
皖江城市带正逐步成为长江经济带重要的现代制造业中心和服务业基地。
安徽绿色园区建设实施方案
安徽绿色园区建设实施方案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不断增强,绿色园区建设成为了当前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安徽作为中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之一,加快绿色园区建设步伐,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制定并实施安徽绿色园区建设实施方案,对于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一、总体目标。
安徽绿色园区建设实施方案的总体目标是在2025年前,建设一批绿色园区示范区,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现代绿色园区,为安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二、重点任务。
1. 推动绿色产业发展。
加大对绿色技术、绿色产品的研发和推广力度,引导企业加大对绿色产业的投入,促进绿色产业集聚发展。
2. 加强资源节约利用。
制定并实施资源节约利用的政策措施,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
3. 提升园区环境品质。
加大园区绿化建设力度,完善园区内的绿道系统和生态景观,打造宜居宜业的环境。
4. 推动绿色交通建设。
加强公共交通建设,推广新能源汽车,建设智慧交通系统,减少交通排放对环境的影响。
5. 加强环境保护治理。
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完善园区内的环境监测和治理体系,确保园区环境质量达标。
6. 加强政策支持。
建立健全绿色园区建设的政策法规体系,制定激励政策,吸引更多企业和资金参与绿色园区建设。
三、实施保障。
1. 建立健全绿色园区建设的组织协调机制,明确各相关部门的职责,加强统筹规划和协同推进。
2. 加大财政投入,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绿色园区建设,形成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投融资体系。
3. 强化监督考核,建立绿色园区建设的绩效评价体系,对绿色园区建设工作进行动态监测和评估。
4. 加强宣传引导,倡导绿色生活理念,提升社会公众对绿色园区建设的认知和参与度。
四、预期效果。
通过实施安徽绿色园区建设实施方案,预计到2025年,安徽将建设一批绿色园区示范区,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现代绿色园区,为安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2021年高三地理综合题考前训练之令狐文艳创作
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分)令狐文艳材料一:雨育农业是指完全不依靠河流及地下水源灌溉,或仅有田间坑塘补充供水条件,以种植一年生作物为主,或兼种多年生作物或兼养家禽、家畜的种植制度。
简单地说,就是完全依靠当地自然降水进行耕作的农业。
材料二:伊拉克雨育农业分布示意图和雨育农业区气候资料图。
(1) 比较①②两地冬季日照强度的差异并简要分析其原因。
(2) 结合材料,评价伊拉克雨育农业区农业发展的不利气候条件。
(3) 据图分析伊拉克典型农业的分布特点。
8.(22分)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河北宣化地理位置示意图。
材料二宣化城市传统葡萄园“历时三年”“申遗”成功。
成为我国第一个全球重要农业遗产保护试点。
其所产的白牛奶葡萄,果粒大,呈长椭圆形,故称牛奶葡萄,其品质优异,素有“刀切牛奶不流汁”之美誉,为中国北方最著名的鲜食品种之一。
宣化牛奶葡萄有1300多年的葡萄栽培历史,古时为贡品。
20世纪20--30年代,宣化葡萄就每年产量达300余万斤,历年销售“远及南洋与国外”。
材料三宣化葡萄最早主要栽植于房前屋后,供自食及乘凉观赏用,因此形成了适于庭院栽植的独特漏斗架式(如下图),为世界罕见,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漏斗架式葡萄种植,种植中心的定植圆合坑约2米宽、1.4米深,架面呈圆弧形30°倾斜向各个方向伸展,各级枝蔓呈扇形分布在圆形架上。
农户在葡萄架下种植苹果、蔬菜、花卉等农作物。
(1)分析宣化白牛奶葡萄果粒大的自然地理条件。
(4分)(2)简析“宣化城市传统葡萄园”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原因。
(8分)(3)近年来,“宣化城市传统葡萄园”的面积大量减小,试推测其原因。
(4分)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2分)澳大利亚长期以来存在露天种植西红柿的传统生产方式。
近年来,随着科技发展在南澳大利亚州沿海地区出现了一种“阳光+海水”的新颖农业生产方式。
落日农场占地面积约 20万平方米,是世界上第一座利用聚光太阳能发电、海水淡化和温控温室来运营的农场。
皖江城市带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国家级示范区,规划范围为安徽省长江流域,成员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全境和六安市的舒城县、金安区,共59个县(市、区),辐射安徽全省,对接长三角地区。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设立在安徽工业大学。
“一轴”包括芜湖、马鞍山,铜陵、巢湖,安庆、池州6个沿江市,这是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轴线;“两核”指合肥、芜湖,这是我省目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最具活力和潜力的两大增长极,是承接产业转移的核心区域;“两翼”包括滁州和宣城市,着力打造承接沿海地区特别是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前沿地带。
同时,规划还从空间上对构建现代城镇体系,实现产业与城镇互动发展作出了整体安排。
规划主要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提出了到2015年的发展目标:一是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地区生产总值比2008年翻一番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二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农业基础地位稳固,非农产业比重进一步提高;三是开放合作不断加强,区域合作机制进一步健全,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基础设施、市场体系、体制机制等与沿海发达地区全面对接;四是公共服务日趋完善。
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五是人居环境更加良好,资源利用效率持续提高,节能减排效果明显,生态环境保持良好。
规划还对2020年的目标进行了展望,到那时,皖江城市带将建成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城市带。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抓住机遇促发展:产业承接围绕产业升级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吸纳资本、技术、人才、品牌等要素,明确了皖江城市带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方向。
重点从振兴装备制造业,加快提升原材料产业,加速壮大轻纺产业,着力培育高技术产业,积极发展与长三角联系紧密的现代服务业,建设现代农业等方面提出了产业承接发展的重点。
指出了区域产业承接的重点和方向,指导性较强;明确了各产业基地(集群)的建设内容,重点突出。
皖江城市带环境经济系统协调演化分析
会. 因此 , 皖江城市带环境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是个重大战略问题 , 关系到其 自身及中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
2 皖江城 市带环境 与经 济 系统协调发展指标体 系的建立
2 . 1 指 标 的选取
环境经济系统是一个包括环境子系统与经济子系统的复杂大系统 , 各子系统又包含许多具体的分指标
收稿 日期 : 2 0 1 3 —0 4—0 9
Vo I . 36 No. 5 S e p .2 0 1 3
皖 江 城 市 带环 境 经 济 系统 协调 演化 分 析
王俊 兰 .Βιβλιοθήκη 方 凤 满 ( 安徽师范大学 国土资源与旅 游学 院, 安徽 芜湖 2 4 1 0 0 3 )
摘
要: 可持 续发展 观要 求环境 与 经济协调 发展 , 以发挥 最 大 的综 合效 益 . 本 文 以皖 江城 市带 为研
第3 6卷 5期 2 0l 3 年 9 月
安徽 师 范大 学学 报 ( 自然 科 学 版 )
J o u na r l o f A n h u i N o r ma l Un i v e r s i t y( Na t u r a l S c i e n c e )
协 调 发展 环境 滞后 型 阶段 .
关 键词 : 皖 江城 市带 ; 环 境 经济 系统 ; 协 调发展 中图分 类 号 : F 0 6 2 . 2 文 献标 志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1 —2 4 4 3 ( 2 0 1 3 ) 0 5 —0 4 9 3—0 4
从世 界 工业 化进 程来 看 , 大多 数 国家 在 经济 增 长 的 同时 也 带来 了环 境 的极 大污 染 和破 坏 . 改 革 开 放 以
芜湖市城市绿地设计导则
芜湖市城市绿地设计导则芜湖市城市绿地设计导则一、街头公园街头公园是城市绿地中最常见的形式之一,它们通常位于城市主干道两旁,为市民提供一个休憩和娱乐的场所。
街头公园设计应以美观、实用和环保为原则。
在景观设计上,应注重色彩的搭配和植物的选择,使公园呈现出丰富的层次感和自然的氛围。
在功能设计上,应提供舒适的座椅和遮阳设施,以满足市民的休憩需求。
此外,还应设置儿童游乐设施、健身器材等,促进市民的身心健康。
二、社区绿地社区绿地是城市中居民生活的重要场所,它们有助于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社区的凝聚力。
社区绿地应根据社区的实际需求进行设计,可包括花坛、草坪和小型休闲区等。
在设计上,应注重绿地的可持续性,采用节水、节能和环保的设计理念。
此外,还应设置儿童游乐设施和健身器材,满足不同年龄层次的居民需求。
同时,社区绿地还应提供休息和交流的场所,如凉亭和阅览室等,增加居民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三、城市广场城市广场是城市绿地中最重要的公共场所之一,它们是城市文化和交流的重要载体。
城市广场设计应以人为中心,以绿化和景观设计为主导。
在绿化方面,应注重花草树木的选择,营造出舒适宜人的环境。
在景观设计上,应注重形式的创新和艺术的表达,以吸引市民的注意。
此外,还应提供各种功能设施,如音乐喷泉、游艺设施、座椅等,提供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
同时,城市广场还应设立文化展览馆和表演舞台等,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
四、生态公园生态公园是城市绿地中的绿洲,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体现。
生态公园设计应以保护生态环境和提供自然体验为目标。
在景观设计上,应注重保护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减少人为干预的痕迹。
在功能设计上,应提供自然步道、观鸟平台等设施,供市民近距离观赏自然美景。
此外,还可以设置湖泊、水塘、花坛等水景设施,增加公园的观赏性和美感。
同时,应加强环保意识教育,引导市民保护生态环境,共同建设美丽的芜湖市。
总之,芜湖市城市绿地设计导则应以美观、实用和环保为原则,注重色彩的搭配和植物的选择,在功能设计上满足市民的休憩和娱乐需求。
低碳经济绿色宣城
低碳经济绿色宣城何刚(宣城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安徽宣州242000)经济管理脯要】低碳经济是2l世宪广-种新的经济发展楼式,低碳经济是撮碳发展、低硪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系列经济形态的总称,是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待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宣城市应结合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发展权遥,将我市的环境保护工作提升奎新的层次,以污染减排为动力、以生态市创建为契机、以循禹L经济发展为方向,把宣城打造成和谐、低蕨、绿色的瑷代化城市。
联踺蚓低碇经济;生态;环保;宣城低碳经济由英国在2003年能源白皮书戗f门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河诊中率先提出,是21世纪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系列经济形态的总称,是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自哥本哈根全球气候会后,低碳—词风靡全球,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等就在我1门身边。
宣城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应结合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发展机遇,将我市的环境保护工作提升至新的层次,以污染减排为动力、以生态市创建为契机、以低碳经济发展为方向,把宣城打造成和谐、低碳、绿色的现代化城市。
一、提升环境保护意识、倡.导f酗毙簖§理念自哥本哈根全球气候会后,低碳—词风靡全球,低碳经济、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以成为敖们时刻关注的话题。
2009年,我市为发展低碳经济,相继出台了多项优惠政策、奖励措施,鼓励企业转变生产方式2010年8月,宣城市环保局利用一个月的时间,整合全市环保力量,开展环保”绿剑”行动,全面、细致的检查我市化工、造纸、涉重金属等行业122家企业(其中造纸企业39家、化工企业53家、涉重金属企业28家、纺织印染企业2家)及各县市区开发区、工业园区和产业集中区,在监察工作中,对企业宣传环境保护、清洁生产、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理念。
在市、县、区政府、环保等网站中开创“低碳经济”窗口,及时宣传我市发展低碳经济的工作情况,把发展低碳经济作为我市环保工作一项重要内容;利用节1段日开展环保、节能减碳等相关科普宣传活动,采用展品、展示板、宣传材科、知识讲座等方式宣传,走迸百镇百校,充分利用中小学教育体系中的生态环保课程和创建绿色学校的契机,向青少年灌输发展低碳经济理念,把低碳知识带入家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皖江城市带绿色发展路径选择改革开放以来,皖江城市带重化工业、高耗能产业深入发展,给资源和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
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片面的追求经济发展速度,忽视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导致皖江城市带出现严重的资源和环境问题。
将借鉴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环境保护较好的苏南城市群经验,试图找出一条适合皖江城市带的绿色发展路径。
因此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构造绿色发展指数,以此来找出差异,寻找对策建议。
标签:皖江城市带;资源;环境;绿色发展指数;绿色发展路径1 绿色发展的概念及文献综述1.1 绿色发展概念绿色发展的概念具有一定的复合型,涵盖了绿色政治、绿色经济、绿色人居环境、绿色城市以及绿色文化等诸多方面。
绿色发展模式极大的改变了以往的环境与经济不能协同发展的观念,它不但注重环境保护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同时还提出将环境保护因素纳入经济增长的资本与动力当中,成为了一种新的发展理念。
具体来说,绿色发展的表现形式如下:(1)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2)保护环境为经济增长提供动力;(3)环境与资源在某种程度上是生产力与竞争力的体现。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最先提出“绿色发展”的是英国学者Pearce,他在《绿色经济蓝皮书》(1989)中提到只有通过绿色经济才能获得经济、人文、环境的全面发展。
此后,各国学者对绿色发展这一全新的发展方式逐步重视起来,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加以研究:其一是如何实现绿色新政及其具体方案;其二是如何发展绿色产业及其实施效果评价。
其中Worforce Information Council of USA(2009)对美国绿色产业的就业效果加以评价时创造性的将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相结合。
Andrew Joavis(2011)在前人的基础之上,预测了一些主要发展中国家的绿色就业潜力。
总之,绿色发展的相关概念在西方国家颇受关注。
我国学者近些年来也对绿色发展相关议题加以重视,尤其注重研究绿色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与具体措施。
例如马林(2004)、刘国涛(2005)等学者归纳总结了绿色产业的概念和特点;姜明生(2008)、李忠(2011)等学者提出中国发展绿色经济的思路和建議;曾健民(2002)、王克西(2008)、赵路(2009)等学者以我国具体区域的绿色产业发展为例,提出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制约因素及其解决方法。
近年来,我国学者在绿色产业发展水平的评估方面也进行了探索,例如席广亮(2008)研究出了一套针对江苏省绿色发展适宜性的评估方案,西南财经大学和国家统计局(2010)研究出了绿色发展指数评价指标体系,这成为目前国内颇具影响力的研究绿色经济发展水平的文献。
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对本文有着极大的启迪意义,但也存在不足:(1)对我国不同区域绿色发展水平的比较较少,不能给绿色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一定的示范作用;(2)在评价指标体系中多采用主观赋权法,影响其客观性及科学性。
本文在前人构建绿色发展指数的研究基础之上,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我国苏南城市群和皖江城市带13个城市的绿色发展指数,并将13个城市的指数进行排名比较,从而找出皖江城市带与苏南城市群绿色发展状况的差距所在,最后提出皖江城市带区域的绿色发展建议。
2 皖江城市带与苏南城市群绿色发展指数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2.1 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分析思路绿色发展涵盖了绿色经济、绿色政治以及人居环境等诸多方面,其中经济的绿色发展尤为重要,而绿色经济与三大产业的绿色发展息息相关。
第一产业的绿色发展能够创造经济社会的物质基础,是第二、第三产业得以发展的前提和保障;第二产业的绿色发展能够促进投入产出的效率增加,增强资源的使用效率,减少对环境的破坏程度,而这是实现绿色发展之路的重要因素;第三产业有其特有的优点,如高生产率、低环境污染、低资源消耗等,这决定了它与“绿色发展”的理念不谋而合。
同时,绿色发展也不能将焦点全部放在三大产业之上,要具有全局观,将资源的环境承载力、政府的政策支持力度与产业的绿色增长率结合起来,一起纳入绿色指数的指标范畴。
所以,本文绿色发展指数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三个评价层:(1)绿色增长度;(2)资源环境承载力;(3)政府的政策支撑力。
其中,绿色增长度指标包括绿色增长效率和绿色增长潜力两个方面,前者反映了当期的绿色增长程度,后者是对当地未来绿色增长情况的合理预期。
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标包括资源供给指标和污染容纳指标,前者反映了当期的资源环境状况,后者是对未来环境变化的预期。
政府的政策支撑力指标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指标和环境治理指标,相应的评价因子反映了政府对环境的重视程度以及力度,而这直接影响产业的绿色发展。
2.2 指标体系的构建本文根据上述分析思路,采用客观性、全面性、实用性等原则,再结合前人的文献基础,构建了皖江城市带与苏南城市群绿色发展指数评价指标体系。
该评价指标体系由1个目标层、3个评价层、6个评价项目层以及23个评价因子组成。
其中1个目标层就是本文需要构建的绿色发展指数,3个评价层包括绿色增长度、资源环境承载力、政府的政策支撑力。
再根据数据的可得性选取相对合理的评价因子指标(具体见表1)。
3 皖江城市带与苏南城市群绿色发展指数综合评价3.1 数据来源本文选取皖江城市带和苏南城市群共13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以上述指标体系为依据,搜索2014年度的所有指标数据,数据来源于《安徽统计年鉴2015》,《江苏统计年鉴2015》,《江苏省水资源公报2015》。
3.2 评估方法与模型构建3.2.1 构建因子分析模型先将搜集的样本数据标准化处理(是因为有些指标的量纲、单位不一致,若不进行标准化处理,差异会较大。
)设xij 为第i个地区第j个指标值。
标准化处理之后的变量近似服从标准正态分布,且其公共因子变量极为f,E(f)=0,协方差cov(f)=1,向量f的各个分量相互之间是独立的,说明变量的选取符合模型的研究要求。
假设要研究的模型矩阵形式为:x=AF+ε。
其中,A=a11Ka1mMOMap1Lapm称为成分矩阵,a是因子载荷。
变量在公共因子中所占的权重aij 越大,代表xi 和Fj 的相互依赖程度越大,或者该公共因子对变量的载荷量越大,更具研究价值。
3.2.2 运用SPSS17.0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构建分析模型并进行标准化处理之后,再对3个一级指标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最终得出皖江城市带和苏南城市群13个城市绿色发展指数的综合得分。
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
3.3 实证结果的分析从上表可以看出,皖江城市带的8个城市绿色发展指数总体来说远远低于苏南城市群的5个城市,仅合肥的指数排名第4,宣城、铜陵以及池州的指数甚至是负值。
其中,由于一级指标“经济增长绿化度”中的评价因子较多,在总指数中所占权重较大。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资源环境承载力”以及“政府政策支持度”因素必然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皖江区域的政府及企业需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它们。
从产业绿色增长度指标来看,苏南城市群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财力相对较强,且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较高;尽管在科技经费支出以及科研人员的数量方面,皖江城市带的合肥、芜湖、马鞍山近年来明显提高了重视程度,逐步加大投入力度,然而总体来说,与苏南城市群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反映了皖江城市带绿色增长潜力稍显不足。
在资源环境承载力方面,单从人均水资源量、人均耕地面积、人均森林面积等指标来看,苏南城市群相比来说,并未占太大优势;然而从污染容纳指标来看,皖江区域的烟粉尘、二氧化硫、工业固体废弃物等排放量逐年增加,反映出皖江城市带未来的产业发展相对来说对环境有更大的污染及破坏,这将不利于皖江经济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从政府政策支撑力来看,南京、合肥、无锡的指标靠前,这综合反映在环境治理和基础设施建设两个方面,例如苏州和南京当年完成环保验收项目环保投资的比重占GDP比重都在7%以上。
而安庆、芜湖、马鞍山当年新增造林面积占总面积的比重较高,反映了当地对环境保护政府的重视程度和支撑力度在不断加大。
總的来说,经济发达程度较高的苏南城市群相对于皖江城市带来说,在早期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较早的面临资源环境的制约,所以其更早的实现了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努力提高其资源使用效率,企业及政府对环境的保护力度也较大,且苏南城市群第三产业在三大产业中的比重较高,所以说总体具有较高的绿色发展指数值。
本文针对苏南城市群绿色产业发展过程的研究,对于皖江城市带进一步提高绿色发展指数,缩小与其他地区差距,找出一条适合自身的绿色发展路径,从而实现经济、政治、文化、人居环境的全面协调发展,意义重大。
4 推动皖江城市带绿色发展路径选择的对策建议苏南城市群的绿色发展是建立在“有规划”、“有目的”的发展基础之上的,需要当地政府、企业和人民的合力。
皖江城市带想要找出一条适合自己的绿色发展路径,可以以苏南城市群为借鉴,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进:4.1 调整皖江区域产业结构皖江城市带在绿色增长度这个指标上得分较低,尤其是地区人均生产总值,第三产业工业增加值等。
所以,要利用皖江城市带间的各自产业优势,提升地区整体经济实力,例如马鞍山可以着力发展造纸业、磁性材料、精细化工、专用汽车等一些在国内外具有一定优势的行业,从而提升地区的经济实力;利用芜湖市在汽车行业、新型建材、电子信息等产业的比较优势,发展当地经济;安庆的支柱产业包括机械制造、石油化工、农产品深加工等等,要继续发展这些产业,同时对于安庆的潜在优势产业如船舶制造、造纸业、能源和医药等也要加大开发力度;铜陵可以在有色、化工、电子、纺织、建材等支柱产业上加大投入力度,培养出一批在全国范围内有影响力的优质企业。
4.2 提升皖江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皖江城市带的生态环境底子较好,资源供给指标原本较高,但是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影响了环境的质量。
所谓环境承载力指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能够承受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阈值,即皖江城市带的经济发展不能突破这个阈值,否则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必然不能实现可持续,所以这就要求环境保护要与产业发展同样受到重视。
也就是说皖江区域的经济发展要建立在产业符合主体功能区定位、同时污染物排放符合功能区标准的基础之上。
另一方面,皖江区域还要引进和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技术,建立全新的绿色生产模式,不走过去“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子。
还要不断创新产品设计,提高产品的工艺水平,降低资源的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或者将其再循环和再利用,促进生态环境的进一步优化。
4.3 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众所周知,政府的产业政策制定对于区域经济的绿色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项目的筛选。
皖江区域在项目的选择上可以倾向于那些能够填补当地产业空白的项目,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还可以倾向于那些拥有节能减排效果较高技术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