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征主义文学思潮综述

象征主义文学思潮综述
象征主义文学思潮综述

前期象征主义思潮研究综述

象征主义是欧美现代主义文学发展过程中出现最早、影响最大的文学思潮。象征主义在浪漫主义衰落之际兴起,表现出了对自然主义和印象主义的反拨,将世界看作是一座“象征的森林”。象征主义文学思潮大体分为两个阶段,前期象征主义(1850—1880)主要代表是美国的爱伦·坡,法国的波德莱尔、魏尔伦、兰波、马拉美。其中以法国为重镇,以诗歌为重要的文学成就。本文主要对前期象征主义文学思潮的研究情况经行分类整理。

一、对象征主义思潮的总体研究

重要著作有由柳鸣九1981年主编的《法国文学史》,袁可嘉《外国现代派文学导论》(1987),郑克鲁《法国诗歌史》(1996),查德维克著、肖聿译《象征主义》(1989),布吕奈尔著、郑克鲁译《十九世纪法国文学史》(1991),严云受、刘锋杰《文学象征论》(1995),张英伦等《外国名作家传》(2002)王家新,沈睿编选《二十世纪外国重要诗人如是说》(2005),马塞尔·雷蒙著、邓丽丹译,《从波德莱尔到超现实主义》(2008),曾艳兵《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概论》(2012)。

象征主义作为两世纪之交的兴起的一场思潮,后又传播到全世界,影响了20世纪以来形形色色的冠之以现代主义艺术的发展,深入到文学、音乐、美术、建筑等各个领域。特别是在中国“五·四”以后,中国早期象征派诗人, 如李金发、戴望舒、梁宗岱王独清等零散地翻译介绍了一些法国象征主义诗歌及理论文章,并在不同程度上将其理论运用于自己的创作这使得对这一领域的译介和研究备受关注,成果颇丰。抛开现代文学的学者对这一领域关注,就象征主义本身而言,远不及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思潮的研究充分,尤其是对前期象征主义的关注远不及后期。从时间来看,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一是自五四至解放前;二是八十年代至今。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由于象征主义思潮的观点与我国当时的主流意识对文学的认识不符,成为被批驳的对象,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对这一思潮的研究逐渐呈现了蓬勃的态势,主要可分为三类的研究:第一是对作家作品及特点的归纳概括;二是诗学层面的分析;三是关于象征主义与其他文学思潮的影响、接受关系。具体如下:

第一类对前期象征主义诗人、诗歌及特点的研究。

这一角度的期刊论文主要发表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之后也有涉及,主要有张英伦1981年发表的文章《法国象征主义诗歌概观》,以诗人为线索,按时间发展,严谨丰富地介绍了多位诗人,总结了朦胧性、交感的运用、音乐性的特征,并在文末明确指出了译介传播的需要。

除此之外还有周颐1990年的文章《象征主义诗歌简论》,在结合具体诗作的同时更侧重与文艺理论的结合。这一阶段的文章多以向我国读者介绍诗歌、理解诗作的出发点来论述。项晓敏《象征主义析论》(1997)从对传统审美的叛逆、自身内涵的丰富性以及美学价值三个方面展开,可谓结构清晰、概括准确。近十年来对有关总体研究象征主义诗歌概况的文章并不少见,较有代表性的文章如朱喜奎2007年发表的《西方早期象征主义诗歌的特征》将视点定在了对前期象征主义观察上。阎保平、刘茜的《法国象征主义三诗人的心灵思维模型》(2012):通过经典作品的文本解析探索前期象征主义采用复杂立体的模型思维呈现人的内部世界的艺术方式。波德莱尔的思维模型展现了另一世界充分真实的东西;马拉美通过多种思维模型创造诗的“心灵之境”;兰波借助心灵“幻化模型”,创造出前所未有的诗歌意境。在前人的基础上将丰富的例证与哲学、诗学结合,并与后期象征主义诗人做一区别。另有学者采用新的研究方法从新的角度来论述这一问题,如柳东林《法国早期象征派诗歌的生命意识》(2009),文章指出法国象征派诗歌建立一种完全不同于人类中心论的全新的生命意识, 对后世的后期象征主义文学甚至是生态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体来看,这一角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早期研究者对象征主义诗歌的整体介绍,颇有传记色彩,无法摆脱马列文论的影响,时见政治话语,但对作家作品正面的介绍为改革开放后的象征主义文学研究无疑奠定了基础,为日后学者展开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译本支持。

第二类对象征主义诗人的理论主张的研究。

诗学领域的研究著作主要包括柳杨编译《花非花——象征主义诗学》(1991),黄晋凯、张秉真《象征主义·意象派》(1989);韦勒克

《近代文学批评史第四卷》。

相关的期刊论文早期有王以培《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启示》(1991),从标题就可以看出,学者主要是通过对象征主义诗歌的介绍来促进国内新诗的创作。因此作者以优美的文笔,哲学溯源并与中国传统诗学对比,说明了象征主义诗人所提出的应和、通感、瞬间之美等诗歌主张。郑克鲁《象征派诗歌的发展过程和理论主张》(1996)在这一基础上总结了通感、纯诗、梦幻与潜意识的理论特点,视野涵盖了前后期的象征主义诗歌。同年荣光启发表的《诗歌空间的自律——围绕法国象征派诗的一次叙说》(1996)跳出了对理论主张本体的论述,从诗歌创作的自身规律出发,回顾诗歌史的发展探讨诗歌规律。杨黎兰《从雨果波德莱尔到马拉美——前期象征主义及其传统》(2003)延续了这一思路。该文从波德莱尔对雨果的继承和发展入手,把它放到浪漫主义文学传统中进行更深入的考查,而不只是孤立研究前期象征主义。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各个领域的学者对象征主义诗学都给予了广泛的关注,如研究现代文学的学者贺昌盛的《象征“符号与隐喻”象征本体论诗学探源》(2001)一文关注到了“象征理论”“象征诗学”“象征思潮”等不同概念在研究中的误读现象。因此,以探源的方式回归到“象征”一词在西语语境中的发展演变,包括该词的语义,在哲学、符号学中的应用,以及汉语中与“兴”的共通性问题,最后将波德莱尔象征主义诗学的放到整个历史背景中探讨。该文章发表以来被引用了13次足以见其影响力和学术价值。何林军撰写的由朱立元指导的博士论文《意义与超越——西方象征理论研究》(2004)以更大的篇幅和视野展开了对理论史的梳理工作,勾勒了散落在哲学、美学、诗学、宗教学、心理学(主要是精神分析学)、符号学、解释学诸领域中的象征理论,来说明“象征”这一重要的美学范畴在西方的缘起、发展和演变的情形,并把握其基本的美学性质。

户思社《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思与辩》(2007)本文从“象征”一词的起源论述了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产生以及形成过程,从诗歌与音乐的关系论述了瓦格纳对象征主义诗人以及诗歌理论的影响。论文从诗歌创作、诗歌理论的角度论述了几位重要诗人在象征主义诗歌形

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同时对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美学观进行了梳理, 从史学和诗学的角度思考和辨析象征主义诗歌与其他文学流派的接受与影响关系。李珺平《作为理论“应和”与作为主义的“象征”——波德莱尔与象征主义问题》(2007)文章着重强调了作为理论的“应和”与作为主义的“象征”之间的区别与联系。马永波的《法国象征主义诗学思想》(2008)文章从本体论出发,主要探讨象征主义的“契合”、“暗示”、“纯诗”三个核心诗学概念。可以说是近年来对这一问题的清晰概括。

李薇《法国象征派推崇“音乐”的原因探析》(2014)选取了马拉美、魏尔伦、瓦莱里对音乐性的要求这一视角,对其原因做了跨学科的分析。

总体来说,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前期学者本着译介和启发本国诗歌创作的目的做了大量丰富全面的工作,文章多以诗人为线索,例举具体诗作说明诗人的理论主张,或按历史发展梳理这一思潮的理论内容,对除去波德莱尔、诗歌三杰之外的理论观点均有涉及。近年来学者继续纵深研究,并有从象征这一概念出发的研究趋势,着重考察该思潮在历史背景中的地位及原因,使得研究结论更有理有据。

第三类比较研究。

这一类别的研究论文主要有:陈弘编译的英国理论家克利夫·斯各特的《论象征主义颓废派和印象主义(1991),在本文中论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生和发展于欧洲文坛的象征主义、颓废派和印象主义,文章立论精当,引证充实,有很好的参考价值。项晓敏的《前后期象征主义的差异》(1996)通过前后期象征主义的对比概括了三个方面,可以看做是他的另一篇论文《象征主义析论》中部分观点的展开。刘骋《论唯美主义、象征主义与颓废主义之间的联系》(2000)作为19世纪中后期欧洲“世纪末"文学大潮中涌现的三支文学流派,相互影响,相互发展。文章对这三种文学思潮的发展脉络及美学追求进行简要介绍,勾勒出各自的面貌。

更有绘画领域、音乐领域的学者看到象征主义文学对各自学科的影响,如孙晓昕《十九世纪文学理论对象征主义绘画的影响》(2009)冯淼《论象征主义文学在印象主义音乐中的体现》(2009)通过跨学

科的比较,看到象征主义文学思潮在绘画、音乐领域的交融。

柳杨的中西象征主义诗学的比较《“花中花”与“花非花”——中西象征诗学比较》(1992)崔艺花的硕士论文《东西方象征诗论比较研究》(2005)

另有关于象征主义与中国现代诗歌关系研究,著作有陈太胜的《象征主义与中国现代诗学》(2013)。影响研究如王泽龙的《法国象征主义诗歌对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影响》(2003)陈旭光《从象征主义到英美现代主义——论四十年代中国现代主义诗潮的英美现代主义转向》(2007)。译介研究近年来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较有代表性的是耿纪永《从三种期刊看欧美象征主义诗歌在中国的早期译介——欧美现代主义诗歌译介研究》系列研究。

二、关于象征主义先驱波德莱尔的研究

波德莱尔的西方文学史上处于传统文学与现代文学承接点上的重要诗人,无论是其作品还是理论都是象征主义文学思潮中当之无愧的先驱。目前对波德莱尔的参考文献主要有:钱春绮翻译的《恶之花》,郭宏安翻译的《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论波德莱尔》泰奥菲尔·戈蒂耶《回忆波德莱尔》。

八十年代以来的期刊论文的研究可分为三个大类:

第一类是对波德莱尔的生平、作品、文学地位的概述。

1979年刘自强发表《波德莱尔的相应说》、1980年远在巴黎的程抱一先生经徐迟推介,在《外国文学研究》上发表《论波德莱尔》,真正从正面肯定了其艺术魅力。1995年郑克鲁发表《波德莱尔的创新艺术》,作者围绕创新对《恶之花》以及波德莱尔的散文诗、爱情诗做了全面系统的介绍,1997年解静发表《波德莱尔象征主义美学发见》。这一阶段的文章在今天看来无法摆脱唯心唯物的二元对立看待象征主义诗人,但从另一个层面上看正是学者们在辩证指出哲学思想分歧的同时,才能正面介绍其相关作品及诗学主张,为我国的波德莱尔研究打开视野。

第二类则侧重对波德莱尔文艺观进行解析。

如周颂喜于1991年发表《波德莱尔,一个转变的历史过程——关于波德莱尔文艺观的矛盾与他的历史评价》。学者刘波发表了一系

列文章:《<应和>与“应和论”——论波德莱尔美学思想的基础》、《波德莱尔应和思想的来源》《“文体场”与文学作品的阅读——兼论波德莱尔“深渊”的文体场意义》,对“应和”观点来源、“深渊”一词的文体场等问题做了系统探究。

李珺平的论文《波德莱尔应和论与傅立叶宇宙论》(2009),对于“应和”说的理论来源提出了新的观点,认为傅立叶宇宙论是波德莱尔“应和”论的哲学、美学来源之一。准确地说,波德莱尔的“应和”所对应的就是傅立叶的“情欲引力”和“普遍类比原则”2009年潘道正发表《恶之花绽放的理由——试论波德莱尔的审丑思想》。2011年户思社发表文章《波德莱尔诗歌创作的现代启示》,以《恶之花》为切入口,探究诗人在生态美学、潜意识和诗歌赋格等方面的美学思想。

总之,不同阶段的学者都尝试用现代批评方法对波德莱尔的作品及理论主张做出新的解读。

第三类主要是对波德莱尔与中外作家或流派的关系进行影响研究或平行研究,如何木英《离经叛道独树一帜——埃德加·爱伦·坡与查尔斯·波德莱尔生活与美学观比较》;初金一等《俄国象征主义视野中的波德莱尔》。

三、关于法国前期象征主义诗人的研究

1.魏尔伦

将魏尔伦视为单一研究对象的研究较兰波、马拉美而言较少,大部分研究都在法国象征派研究中有所提及,从目前掌握到的资料来看集中在两点:第一、中国现代诗人如冯乃超、卞之琳、戴望舒、李金发等人对魏尔伦诗歌的接受,如:彭建华 2014《论戴望舒对魏尔伦的翻译与批评》等。第二,早期郑克鲁、张英进、飞白等人都做了大量的介绍工作,如:

1991年郑克鲁发表《魏尔伦的爱情诗》、《心灵咏叹调——魏尔伦的抒情诗》、1995年发表《心灵咏叹与音乐性的结合——魏尔伦的诗歌创作》,飞白《用文字谱写“无词曲”的魔术——魏尔伦诗歌艺术探微》。

第三、对于诗歌翻译实践的探讨,如:

1986年张英进发表《译诗的形式琐谈——魏尔伦一首抒情诗的翻译赏析》,袁莉1994年《补憾——魏尔伦一首小诗的汉译评析》。

第四、关于魏尔伦诗歌特性、美学思想的研究

杨在明2005年发表《个性与表现——论魏尔伦诗歌特性》,唐英2009年发表《魏尔伦诗歌特点及在中国的译介情况》,户思社2012年发表《试论魏尔伦诗歌美学思想的形成与演变》。路逾的《浅析魏尔伦的诗歌创作变化》。

2.兰波

目前关于兰波的研究专著主要有东方出版社出版,阿尔蒂尔·兰波著,王以培译的《兰波作品全集》,法国让—吕克·斯坦梅斯著,袁俊生译,由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兰波传》,王道乾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出版的《彩画集——兰波散文诗全集》,八十年代,一批精通法语的学者如刘自强、程抱一、飞白等人撰写了相关文章介绍兰波如下:

1981年程抱一发表《介绍兰波》,刘自强 1983年发表《诗人韩波》,江伙生1985年发表《法国诗人让·阿尔蒂尔·兰波》。

户思社先生以兰波为坐标点,研究兰波诗歌及理论的影响与接受,如,成果颇丰。1997年发表《文字的炼金术——谈兰波对波德莱尔应和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学生朱婧 2010年发表《从地狱到天堂的孩子在跳舞——兰波对波德莱尔诗歌观的发展》从具体诗歌出发对这一论点做了具体的阐释。以及2008年发表《从<元音>看兰波诗歌创作的接受与影响》,2010年《论兰波对现当代诗歌的影响》。

2005年学者王以培在兰波诞辰150周年之际发表《通灵者,今安在》一文分析其作品历久弥新的原因及对当今诗坛的启示。

近年来,对兰波的研究呈现了多角度的丰富活跃的局面,尤其是2014年,当代文坛杂志推出“兰波研究专辑”,从事翻译研究、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学者对兰波的研究均有涉及,如现代文学时期对兰波的研究梳理、对其象征主义身份的反思、诗作中的东方图景、新时期的译介等等。分别是彭建华《现代中国的兰波评述》、李长生《反象征主义的创生——在何种意义上不是一个象征主义者》、韩斌育; 李渝《兰波叛逆意识中的东方思维与幻想》,傅华的《谱系形象与病的隐

喻当代诗歌对兰波的接受与过滤》,罗文军《作为“症候”新时期初的兰波译介》。但对兰波散文诗的研究还不够充分,有待学者进一步深入开展研究。

3.马拉美

马拉美作为象征主义诗歌的领袖人物。诗歌独特的风格及鲜明的美学观得到了学界对其持续关注。具体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译介阶段。浙江文艺出版社1996年出版了葛雷等译《马拉美诗全集》。郑克鲁1995年发表文章《象征的多层意义和晦涩——马拉美的诗歌创作》同年,秦海鹰发表《文学如何存在——马拉美诗论与法国二十世纪文学批评》。1998年刘翔发表《马拉美:在法兰西创立“难懂作家”概念的诗人》。

第二类:对诗歌理论的研究。如李超 2007年发表《寻找纯粹:一种精神的生成与象征——马拉美诗学理论探微》,户思社 2008年发表《马拉美——追求极致的诗人》、《试论马拉美诗歌美学的现代性》,马碧红 2011年发表《谈马拉美诗论及其它》。学者通过对非灵感化、暗示性、音乐性、召唤结构等特征的探讨和梳理,揭示出其独特的诗学观念与诗歌生成模式,并揭示出在这些诗学观念的背后隐藏着的马拉美复杂的精神体验以及对于时代深刻的认知和思考。

其中2014马俊杰的硕士论文独辟蹊径,题为《郎西埃视域下的马拉美诗学研究》,作者运用其语言优势探究了朗西埃在哲学意义上对马拉美的政治意义重构。可见,对马拉美的研究已经深入到文艺学甚至当代哲学、政治领域。

第三类:音乐与文学间的跨学科研究。如《论同名诗歌及音乐作品——<牧神午后>之共性》

四、关于美国前期象征主义诗人爱伦·坡的研究

我国目前已翻译了爱伦·坡的主要作品,对爱伦坡的研究自八十年代以来也在持续繁荣。

从时间分期来看上世纪八十——九十年代的研究共分为四类。第一,总体介绍类。主要有1984年发表的盛宁的《爱伦·坡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现代文学》列举了现代文学阶段对其作品的译介情况及影响。1992年盛宁先生发表《人·文本·结构——不同层面的爱伦·坡》

从这三个侧面再谈爱伦坡。类似的论文还有郭栖庆《埃德加·爱伦坡》、王齐建《试论爱伦·坡》等等。

第二类,对其艺术特色的分析。如王齐建的《首要目标是独创——爱伦坡故事风格管窥》(1980),鞠玉梅的《埃德加·爱伦坡及其诗歌艺术》(1995),裴阳的《余音绕梁久不散——爱伦·坡诗艺探幽》(1991)。

第三类,对具体作品的研究。如曹曼的《追求效果的艺术家——爱伦·坡的厄舍古屋的坍塌》,程前的《鸦声的诠释》。

第四,比较文学视野下的研究。如刘庆璋的《论康德和爱伦·坡的文艺美学观》,曾庆强的《鬼神情节与戏剧意识——爱伦坡与罗伯特·布朗宁比较》,邹颖萍《文坛怪杰之绘心艺术——蒲松龄和爱伦·坡小说之比较》。

新世纪以来,关于爱伦·坡的研究角度更趋于多样,更为活跃,在前辈学者的基础之上尝试用新理论、新视角对其作品做深层次的探讨,现将其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对爱伦坡的总体研究,朱振武老师多年来发表了一系列的文章涉及研究的新趋势、美学观、对美国文学的接受源流等等。朱振武、杨婷《当代美国爱伦·坡研究新走势》《爱伦·坡的效果美学论略》《爱伦·坡幽默小说探源》,张鑫的《爱伦·坡与法国前期象征主义》等等。

第二类,对具体作品的分析。这一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小说《厄舍府的倒塌》和诗歌《乌鸦》方面,学者运用叙事学、心理学等理论对作品从不同层面作了解读。如刘俐俐的《厄歇尔府的坍塌的现代阐释》徐丹的《罗德里克·厄舍的悲剧:从灵魂到肉体的毁灭——从人格心理学的角度剖析小说<厄舍古屋的倒塌>》2007年,郑晓春、何木英的《调动多种艺术挥洒诗人热情——评埃德加·艾伦·坡乌鸦的创作艺术》(2001)

第三类,对作品主题的研究。如曹曼的《从“效果说”看爱伦·坡作品主题的艺术表现构架》(《外国文学研究》2005),李慧明的《爱伦·坡人性主题创作的问题意识探讨》(《学术论坛》2006)等等。

第四类,比较文学视野下的研究。如何木英的《离经叛道独树一帜——埃德加·爱伦坡与查尔斯·波德莱尔生活与美学观比较》王

吉鹏、臧文静的《鲁迅与爱伦坡》,陆万胜《蒲松龄与爱伦坡小说之比较研究》

总体来看国内对爱伦坡的研究始终保持着一定的规模,无论是硕博论文还是期刊论文的发表情况上看,都成果丰富,并有年轻的学者加入,对其作品的翻译比较全面,分别有曹明伦与刘向愚翻译了《爱伦坡精品集》,以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波德莱尔《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郭宏安译,研究著作有任翔所著的《文化危机时代的文学抉择:爱伦坡与侦探小说探究》一书,但对爱伦坡的其他小说的研究相对较少,有待学者进一步关注。

英语语言文学

《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级学科中文名称:外国语言文学 (0502) 一级学科英文名称: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二级学科中文名称:英语语言文学 (050211) 二级学科英文名称: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一、培养目标 “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的硕士学位研究生应当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达到以下要求: 1. 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良好的道德品质,自觉遵纪守法。 2. 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文学及文化等专业理论基础,系统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毕业后能够胜任本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及其它涉外工作。 3. 全面系统地掌握专业基本理论和方法,熟悉本专业的前沿动态和发展,具有独立从事科研的能力。 二、学科、专业及研究方向简介 “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旨在提高研究生的文学理论水平和语言水平,为文研打下坚实的基础,不断积累文评知识,探索英美文学史发展的轨迹,认清主要的英美文学流派的基本特点,让学生在掌握有关英语语言和英美文学基础理论的同时也通晓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和社会概况。本学科现有三个主要的研究方向:英语语言研究方向、语言与文化研究方向和英语文学研究方向。 1. 英语语言研究方向:本研究方向重点是对当代英语语言和对作为语言底蕴的异文化的研究,试图在继承英美语言研究遗产的基础上,把语言研究放到语言所赖以生存的文化环境

中,将其加宽加深,使之向全方位和边缘学科发展。按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人文知识丰富,研究思路开阔,研究内容的时代感强,能在以后的工作中表现出很强的适应能力和研究潜力,也将有更深厚的从事语言研究的基础,并具备文科相关领域研究的条件。 2. 语言与文化研究方向:本方向所开设的课程特别重视文学背景的研究,包括人文、社会和历史背景,关注异文化人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提倡学生从多视角去研究文学和理解文学内涵,使本方向有更宽广的发展空间,也可以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 3. 英语文学研究方向:本研究方向兼顾传统和现代文学批评理论,突出文艺批评观的开放性,重视比较研究,在教学和研究思路上有意识地兼容并蓄,形成一个自由、活跃的研究氛围。本方向所包含的研究范畴力求突出以下特点:(1)开设英语文学常规课程和专门类课程仍然是英语文学方向必不可少的也是不可替代的教学内容,这是确立该方向的主干要素。(2) 进一步拓展传统的文学范畴,开辟商业文学和交际文学的教学和研究领域,使文学的教学和研究更趋实用性。 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按照《河南科技大学关于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规定》(河科大研[2006]5号文件)中的有关规定执行。采用导师负责制;课程学习和论文工作并重。学习年限为3年。 四、选课与学分要求 本专业研究生课程分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非学位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课程学习的最低要求为29学分,其中学位课程至少17 学分(学位课=二外+政治+专业学位课+教学实践),非学位课程中必修课程12学分。本学科的主要课程设置与学分见附表。 五、学位论文工作要求 1.论文选题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多余人 “多余人”是19世纪俄国文学中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这些形象大多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接受启蒙思想的影响,厌倦上流社会的生活,渴望有所作为,他们的出现是社会意识觉醒的一种体现。但是这一类形象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没有明确的生活目标,缺乏行动的能力和勇气,因此在社会上无所适从,结局是悲剧性的。普希金笔下的奥涅金成为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的形象,莱蒙托夫笔下的毕巧林,屠格涅夫笔下的罗亭,冈察洛夫笔下的奥勃洛摩夫等人都属于这一类典型。 小人物 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由普希金开创的一类艺术形象。他们在社会中官阶卑微,地位低下,生活贫苦,但又逆来顺受,安分守已,性格懦弱,胆小怕事,成为显赫的大人物治下被侮辱、被损害的牺牲者。普希金以其短篇小说《驿站长》开了俄国文学中描写“小人物”的先河。随后,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等,都在自己的创作中塑造了“小人物”形象。 批判现实主义 批判现实主义是19世纪30年代在法国出现,后在19世纪中后期和20世纪初期的欧美具有极大影响的一种文学思潮。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突出特点就是真实和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深刻地揭露现实矛盾和批判社会罪恶;同情社会下层的小人物,反映他们的悲惨命运和内心痛苦;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并注意细节的真实。但不少作家以抽象的人道主义为出发点来批判黑暗现实,难以找到准确变革社会的道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各种文学体裁均有佳作,其中尤以长篇小说为最。优秀作家众多,如巴尔扎克、托尔斯泰、易卜生等。 自然派 是俄国19世纪40-50年代形成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别称,奠基人是果戈理,名称由别林斯基提出;自然派的特点是,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批判黑暗腐朽的专制农奴制,描写下层小人物的不幸命运,具有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倾向;果戈理是当时现实主义文学的盟主,自他以后的一系列现实主义作家屠格涅夫、赫尔岑、冈察洛夫、涅克拉索夫等都是自然派作家。 新人 “新人”指的是19世纪中叶在俄国文学中出现的具有民主主义思想倾向的平民知识分子形象。这些形象尽管个性相异,但大多出身平民,具有坚定的意志、明确的理想,以及实干精神和自我牺牲精神。屠格涅夫在小说《前夜》中最早塑造出了“新人”英沙洛夫的形象,但车尔尼雪夫斯基小说《怎么办?》中的“新人”罗普霍夫等形象则更为典型。 “含泪的笑” 果戈理独特的艺术手法。他认为艺术家不仅应当真实地反映生活,而且应当对生活进行审判,即“通过世界上人们看得见的笑容和人们看不见的、不知道的眼泪来观察生活。”正是这种“笑声”和“眼泪”的交集、喜剧和悲剧的结合,加强了果戈理讽刺艺术的揭露和抬批判力量。 《人间喜剧》 《人间喜剧》是巴尔扎克主要创作的总称,内分风俗研究、哲学研究和分析研究三大类。

(健康快乐悦读)人文常识悦读_象征主义文学有哪些诗人

象征主义者们强调发掘隐匿在自然界背后的理念世界,凭个人的敏感与想象力来创造超自然的艺术。尼采、弗洛伊德以及柏格森的思想是象征主义的哲学基础。 象征主义者,在题材上注重描写个人幻影与内心感受,很少涉及广阔的社会题材;在艺术方法上,否定空泛的修辞与生硬的说教,主张用有质感的形象与暗示、烘托、对比以及联想的方法来创作。此外,象征主义文学作晶特别重视音乐性与韵律感。 象征主义文学在诗歌领域内的成就是最高的。美国诗人爱伦·坡的理论与创作对法国象征主义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他的《诗歌创作原理》主张反自然、反说教的诗学观点,还强调形式美、暗示性以及音乐性,是象征主义的理论开端。法国诗人夏尔·波德莱尔的诗集《恶之花》就是第一部具有象征主义特质的诗作。 19世纪70、80年代蜚声法国诗坛的保尔·魏尔伦在《诗的艺术》中提倡:诗歌应该首先要有音乐性,那是流动的、朦胧的、清灵的;选词上要求模糊与精确相结合;要色晕而不要色彩;不要格言警句、插科打诨类的东西。他的代表作品还有《三年以后》、《白色的月》和《狱中》等等。 阿尔图尔·兰波是法国象征主义诗人中较激进的一位,他为法国象征主义文学带来了超现实主义的因素,其诗作以其瑰丽的色彩而著称。他的代表作是《醉舟》、《母音》和《地狱一季》。1912年,兰波成为超现实主义文学的鼻祖。 斯蒂凡·马拉美,被誉为“象征主义之象征”,是象征主义发展历程中的关键人物。他是第一个将象征主义理论系统化的诗人。马拉美的《天鹅》、《海洛狄亚德》和《牧神的午后》是他的代表作品。保尔·瓦雷里的作品有《年轻的司命女神》、《脚步》、《石榴》、《风灵》以及《海滨墓园》。奥地利的莱纳·玛利亚·里尔克是象征主义在德语文学中的代表。他的作品有《豹》、《致奥尔弗斯十四行诗》和《杜伊诺哀歌》,也正是这些作品奠定了里尔克在现代诗坛上大师的地位。他的风格晦涩难懂,其中有很多存在主义的观点、象征主义诗歌系统化以及抽象化的特点。象征主义的代表人物主要威廉·巴特勒·叶芝以及T·S·艾略特。叶芝的作品有《奥辛之浪迹》、《驶向拜占庭》、《丽达与天鹅》以及《在学童中间》等等,还有理论著作《灵视》。艾略特是英国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他的代表作《荒原》和《四个四重奏》。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全新

1、人物再现法 它是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中所运用的艺术手法,他通过顺叙、倒叙、对比、侧写等再现方式,让同一个人物在不同的作品中反复出现。《人间喜剧》中的再现人物共有400多个,散见在75部作品之中。这样前后呼应,相互联系,既将数量庞大的作品联结组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同时又刻画出了人物性格发展的全过程。 2、社会问题剧 1868—1891年,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用散文写了9部以社会和家庭问题为内容的现实主义戏剧;这些剧本分两类:一类处理社会政治问题,如《青年同盟》、《社会支柱》等;一类处理婚姻家庭问题,如《玩偶之家》等;这些作品大胆揭露资产阶级道德的堕落、婚姻的不合理、家庭生活的虚伪、思想的庸俗偏狭及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破产;“社会问题剧”以其丰富的社会内容和高度的艺术技巧震动了西方舞台,引起一场戏剧革命。 3、自然派 是俄国19世纪40-50年代形成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别称,奠基人是果戈理,名称由别林斯基提出;自然派的特点是,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批判黑暗腐朽的专制农奴制,描写下层小人物的不幸命运,具有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倾向;果戈理是当时现实主义文学的盟主,自他以后的一系列现实主义作家屠格涅夫、赫尔岑、冈察洛夫、涅克拉索夫等都是自然派作家。 4、多余人 19 世纪30年代以后俄国文学史中出现的一类贵族青年典型;他们受过启蒙思想的影响,不满现实,但贵族生活方式使他们缺乏明确的目标,最终一事无成。成为“永远不会站在政府方面”,同时也“永远不能够站到人民方面”的“多余人”;普希金笔下的奥涅金成为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的形象,莱蒙托夫笔下的毕巧林,屠格涅夫笔下的罗亭,冈察洛夫笔下的奥勃洛摩夫等人都属于这一类典型。 5、托尔斯泰主义 是托尔斯泰晚年提出的所谓拯救俄国人民和人类的政治和道德主张;它的基本内容是“勿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和“博爱”,其核心是“不以暴力抗恶”。托尔斯泰主义是空想的,客观上有麻醉人民、阻碍革命发展的消极作用,但作为资产阶级革命快要到来时人民思想和情绪的表现者,托尔斯泰的出发点是伟大的。 6、冰山原则

外国文学上名词解释完整版

名词解释 1荷马史诗: 相传是公元前9至前8世纪由一个名叫荷马的盲诗人根据小亚细亚口头流传的史诗短歌综合编成的,因而被称为荷马史诗。 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塞》两部分,各有24卷,均以特洛依战争为背景。《伊利亚特》写战争本身,描写阿喀琉斯的愤怒及战争最后51天内发生的事件;《奥德塞》写希腊英雄奥德修斯在战争结束后回返家乡的经历。 荷马史诗的主题是歌颂希腊全民族的光荣史迹,赞美勇敢、正义、无私、勤劳等善良品德,讴歌克服一切困难的乐观主义精神,肯定人与生活的价值。荷马史诗充满了浓厚的宿命论思想,人与人之间的斗争成为神与神之间斗争的缩影。荷马史诗塑造了一系列的英雄人物,结构巧妙,布局完整,比喻丰富。它不仅是欧洲文学史上最早的优秀作品,也是研究希腊早期社会的重要文献。 2英雄史诗: 又叫英雄叙事诗,是在民间长期口口相传,以歌颂民族英雄为内容的人民文学,是中世纪欧洲文学的重要成就。根据史诗形成的时间和表现内容,可分为早期英雄史诗和后期英雄史诗。 前期英雄史诗形成于中世纪初期,具有较浓的神魔色彩和巫术气氛,著名的有《贝奥武甫》、《埃达》等,歌颂部落英雄的光荣事迹。后期英雄史诗形成于封建国家逐渐形成的中世纪中期,中心主题是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主要作品有法国的《罗兰之歌》,西斑牙的《熙德之歌》,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俄国斯的《伊戈尔远征记》。 3《工作与时日》: 古希腊流传下来的第一首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诗作,作者是赫希俄德,较详细地记载了古希腊时期的种种宗教祭日赫从事不同工作时的黄道吉日。诗人最后总结说,在不朽的众神面前,聪明人的工作是无可指责的,因为他懂得吉兆,所以能够避免犯罪。该作具有史诗的体裁,但实际上可以说一部道德格言集和农业历书。风格清新自然,平易简洁。 4《俄狄浦斯王》: 是古希腊悲剧家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取材于英雄传说,写忒拜王子俄狄浦斯反抗杀父娶母的神示,然而又逃不出命运支配的故事。悲剧从传说故事将近结尾的地方写起,当时俄狄浦斯已是忒拜国王,时值瘟疫流行,按照神示,只有追查出杀死先王的凶手,才能免除瘟疫,挽救忒拜城。全剧以此为起点,在追查凶手的过程中展示了悲剧主人公的思想性格。当俄狄浦斯查明凶手就是自己时,他刺瞎双眼,自愿放逐。通过俄狄浦斯的遭遇,作者颂扬了悲剧主人公的坚强意志和人民对国家的负责精神。这样一个英雄却受着命运的捉弄,这样,索福克勒斯对命运的合理性提出了怀疑,表现了雅典自由民在社会灾难面前的斗争精神和悲愤情绪。以此作品为代表的索福克勒斯的悲剧艺术,标志者希腊悲剧的成熟。索福克勒斯把人物放在尖锐的冲突中并通过人物对比方法来塑造,因而人物的动作性强,性格比较突出。 5阿里斯托芬: 被誉为“喜剧之父”。他留下的完整剧本有11部,代表作为《阿卡奈人》,他的喜剧涉及当时许多重大的政治和社会问题,对战争与和平问题尤其关心。其

象征主义文学思潮综述

前期象征主义思潮研究综述 象征主义是欧美现代主义文学发展过程中出现最早、影响最大的文学思潮。象征主义在浪漫主义衰落之际兴起,表现出了对自然主义和印象主义的反拨,将世界看作是一座“象征的森林”。象征主义文学思潮大体分为两个阶段,前期象征主义(1850—1880)主要代表是美国的爱伦·坡,法国的波德莱尔、魏尔伦、兰波、马拉美。其中以法国为重镇,以诗歌为重要的文学成就。本文主要对前期象征主义文学思潮的研究情况经行分类整理。 一、对象征主义思潮的总体研究 重要著作有由柳鸣九1981年主编的《法国文学史》,袁可嘉《外国现代派文学导论》(1987),郑克鲁《法国诗歌史》(1996),查德维克著、肖聿译《象征主义》(1989),布吕奈尔著、郑克鲁译《十九世纪法国文学史》(1991),严云受、刘锋杰《文学象征论》(1995),张英伦等《外国名作家传》(2002)王家新,沈睿编选《二十世纪外国重要诗人如是说》(2005),马塞尔·雷蒙著、邓丽丹译,《从波德莱尔到超现实主义》(2008),曾艳兵《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概论》(2012)。 象征主义作为两世纪之交的兴起的一场思潮,后又传播到全世界,影响了20世纪以来形形色色的冠之以现代主义艺术的发展,深入到文学、音乐、美术、建筑等各个领域。特别是在中国“五·四”以后,中国早期象征派诗人, 如李金发、戴望舒、梁宗岱王独清等零散地翻译介绍了一些法国象征主义诗歌及理论文章,并在不同程度上将其理论运用于自己的创作这使得对这一领域的译介和研究备受关注,成果颇丰。抛开现代文学的学者对这一领域关注,就象征主义本身而言,远不及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思潮的研究充分,尤其是对前期象征主义的关注远不及后期。从时间来看,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一是自五四至解放前;二是八十年代至今。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由于象征主义思潮的观点与我国当时的主流意识对文学的认识不符,成为被批驳的对象,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对这一思潮的研究逐渐呈现了蓬勃的态势,主要可分为三类的研究:第一是对作家作品及特点的归纳概括;二是诗学层面的分析;三是关于象征主义与其他文学思潮的影响、接受关系。具体如下:

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考研研究方向解析

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考研研究方向解析 上外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共有语言学方向、英美文学方向、比较文学方向、应用语言学方向、翻译研究(笔译)方向、翻译研究(口译)方向、英语国家文化研究、跨文化交际这几个方向。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复试时各研究方向的复试内容有所不同。上外要求考生在报考时选定研究方向,一旦选定研究方向,之后无法更改。 各研究方向的课程设置和研究内容都有所不同,下面我们将为大家分别介绍。1.语言学方向 主要研究内容:要求学生全面地了解现代语言学的基础理论、研究成果、研究方法及最新发展,并能应用这些理论成果指导自己的语言科研,对具体的语言现象作出解释。研究内容包括音系学、形态学、句法学、语义学、语用学、语法学、修辞学、文体学、社会语言学、对比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就业方向:该专业理论性较强,主要面向大中专教师及研究人员。所学课程:音系学、句法学、功能语法、形态学、心理语言学、媒介话语修辞分析、语用翻译研究等。 2.英美文学方向 主要研究内容:要求学生对英国文学和美国文学的历史及各个时期的主要流派有比较系统的了解,熟悉英美两国的小说、诗歌和戏剧的代表人物与重要作品,有选择地对某一重要流派或作家进行深入地研究,并学会用正确的文艺理论和批评方法进行文学评论。就业方向:此方向开设学校多,招生人数较多,就业范围非常广泛,一般为教师、研究人员。所学课程:美国戏剧、现代英国小说、战后英国小说、19世纪英国散文、文学与学位论文写作、莎士比亚研究、美国诗歌研究、英语诗歌、文艺复兴时代英国戏剧、文学与文化理论等。 3.比较文学方向 主要研究内容: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比较文学理论和研究方法,了解国际比较文学发展现状和学科前沿问题,熟悉英美文学史和中国文学史,运用比较文学方法,研究英美文学在中国的译介和中国文学在英美的传播与接受;研究中英、中美文学关系以及从文化层面进行中英、中美文学、文化比较,探讨中英、中美文化交流中的问题。就业方向:该专业人才可以到教育、外事、外贸、新闻出版、广播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 荷马史诗:包括《伊利昂纪》和《奥德修纪》,是古希腊最早的两部史诗,一般认为是吟颂诗人荷马所作,故称荷马史诗。这两部史诗描写发生于公元前12世纪的特洛亚战争,各分二十四卷,反映了氏族制度趋于瓦解,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广泛的社会生活,塑造了一系列英雄形象,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和艺术成就。 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塞》两部分,各有24卷,均以特洛依战争为背景。《伊利亚特》写战争本身,描写阿喀琉斯的愤怒及战争最后51天内发生的事件;《奥德塞》写希腊英雄奥德修斯在战争结束后回返家乡的经历。荷马史诗的主题是歌颂希腊全民族的光荣史迹,赞美勇敢、正义、无私、勤劳等善良品德,讴歌克服一切困难的乐观主义精神,肯定人与生活的价值。荷马史诗充满了浓厚的宿命论思想,人与人之间的斗争成为神与神之间斗争的缩影。荷马史诗塑造了一系列的英雄人物,结构巧妙,布局完整,比喻丰富。它不仅是欧洲文学史上最早的优秀作品,也是研究希腊早期社会的重要文献。 麦凯纳斯文学集团──公元前27年,屋大维创立罗马帝国,保护文人,鼓励创作。他的亲信麦凯纳斯笼络许多卓有才华的作家组成了一个文学集团,中括当时的三个一流诗人维吉尔、贺拉斯和奥维德,史称麦凯纳斯文学集团。它代表着罗马文学的黄金时代。 三联剧──又称三部曲,古希腊悲剧中最妆的固定格式,指情节连贯,内容相关的三部悲剧。它们既有相对独立性,有各自的剧名,能独立成篇,又有内在联系,可合成一组悲剧,有总的剧名,表达统一的主题。后成为三部内容各自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文学作品的统称。 荷马问题──关于《伊利亚特》和《奥德修纪》的作者和史诗形成的问题,自古以来就众说纷纭。古希腊的希罗多德、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历史学家和哲学家都肯定它们为荷马所作,但与同时,也有人对荷马的出生地点、生活年代和诗歌创作提出了疑问。18世纪之前,文学史家虽然注意到了上述疑问,但并不否认两部史诗系荷马所作。1795年以后,德国学者沃尔夫等发表专著,指出荷马史诗并非一人所作,于是引起西方学者的长期争论,从而形成了著名的“荷马问题”。 奥林波斯神统:相传奥林波斯山上居住了一个神的大家族。众神之王掌管天上人间,其它神有太阳神阿波罗、月神阿忒弥斯等。他们和人同形同性,有时还和人间美貌男女恋爱,不同之处他们长生不死。众神没有主宰人类的绝对力量,体现了希腊神话的民主性和进步性。奥林帕斯神系──古希腊神话中以宙斯为中心的神的家族,因其住在奥林帕斯山止而得名。奥林帕斯神系是按原始社会后期父权制氏族的方式、以宙斯为首的12个主神组成的神系,乃古希腊神话中内容最丰富、流传最广泛、影响最深远的神话。 骑士文学──中古欧洲的一种封建世俗文学,它鲜明地反映了封建主阶级的意识,繁盛在12─13世纪。骑士文学分骑士抒情诗和骑士叙事诗两大类,前者以南法普罗旺斯为中心,主要写骑士对贵妇人的爱和崇拜,以《破晓歌》最为著名;后者以北法为中心,主要写骑士为获得荣誉和爱情所进行的各种冒险活动,流传最广的是亚瑟王与他的圆桌骑的故事,如《特里斯丹和绮瑟》。骑士叙事诗有一定的反封建、反禁欲主义的意义,在艺术手法上也为近代长时代。 文艺复兴:是14-17世纪初欧洲一系列新兴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的总称。它以发掘、整理和研究古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复兴古典文化为标志,并借此反对封建观念和中世纪宗教教义的束缚,建立适应新兴资产阶级的新思想新文化。文艺复兴开辟了欧洲历史上的新纪元,是西方近代文化的开端。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斗争中形成的思想体系,也是这一时期进步文学的中心思想。主要内容表现在:用人权反对神权,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用理性反对蒙昧主义,在政治思想上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其中以人为本的思想和理性精神来自古希腊罗马文化,其平等、博爱的思想来自基督教精神,因此人文主义可以说是古代文化与中世纪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文学概论课后答案下学期

第九章 基本概念 1.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 2.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 3.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 4.诗:是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的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 5.剧本:是一种侧重以人物台词为手段,集中反映矛盾冲突的文学体裁。 6.小说: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 7.散文:广义的散文既包括诗歌以外的一切文学作品,也包括一般科学著作、论文、应用文章。狭义的散文即文学意义上的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剧本等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杂文、游记等。文学散文是一种题材广泛,结构灵活,注重抒写真实感受、境遇的文学体裁。 8.报告文学:是一种在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 思考问题 1.现实型、理想型、象征型文学与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文学的关系:随着文学的不断发展,是理想型、现实型和象征型文学得以独立充分的发展,也出现了各种文学思潮与文学运动,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文学也分别称为理想型、现实型和象征型文学的典型形态。 2.象征型文学与现实型、理想型文学的区别:现实型与理想型文学的意义就在其形象自身,而象征型文学突出文学形象的意义的超越性;现实型文学是通过对生活现象的直接描绘反映现实,理想型文学往往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现情感态度。而象征型文学则偏以间接的方式去暗示客观规律和主观感受;象征型文学淡化具体时间与空间,突出了朦胧性。 3.试用文学类型理论分析当代文学作品:如鲁迅先生的作品多是现实型文学,因为那些作品是对客观现实及当时社会环境的冷静观察和理智分析,直接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具备了现实型文学的两大特征,再现性和逼真性。是作者从现实生活出发,从生活中汲取创作材料,突出社会矛盾,描写生活中存在的人和事。 4.现代主义文学的类型特征是什么? 答:现代主义文学各流派在艺术技巧上有许多重要开拓,丰富了文学的艺术表现力,然而,现代主义文学往往有极端的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唯美主义和形式主义等倾向,同时又过分强调非理性、自我表现,散布着悲观、绝望、颓废的情绪和危机感。 5.从诗歌的基本特征看其抒情表现的艺术特长。 答:诗歌的基本特征是凝练性、跳跃性、节奏韵律性。是的凝练性体现在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激起精炼的文学语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诗的跳跃性以断续表现连贯,以局部概括整体,给读者驰骋想象留下了开阔的领域。诗的节奏韵律性可以达到和谐整齐的感官审美效果,也可以促进情感的抒发和意境的创造。 6.比较散文与报告文学的真实性:散文写的是实人、实事、实物,重在抒写真实感受、境遇。散文必须写出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真实的切身的感受,抒发真挚的情怀。真实的境遇与真实的感受,使散文艺术表现的核心,在描写真情实感的基础上,他运用剪裁、取舍、提炼

2017年上外考研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英美文学方向复试专业笔试真题回忆版

2017年上外考研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英美文学方向复试专业笔试真题回忆版 一、作家作品匹配(10题10分;作家名会列在题目下面给你选择) 这次考的比较难啊,我确定的只有五个…… The Ambassadors–Henry James Winesburg,Ohio–Sherwood Anderson Babbit–Sinclair Lewis Lord of the Flies–William Golding Cat on a Hot Tin Roof–Tennesssee Williams Lord Jim–Joseph Conrad Henderson the Rain King–Saul Bellow Cat’s Cradle–Kurt Vonnegut Jr. 二、名词解释(3题15分) Transcendentalism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Theatre of Absurd 三、简答题(3题15分) 1.文学的作用 2.和第一题有点像但是我想不起来了~ 3.中国哪个作家和福克纳很相似?(好气哦,卷子打印错误writer写成wrier我懵逼一脸没看懂就略过了……) 四、评论题(几道题选两道做,15分一题) 我选的题是: Reading is enjoyable;every person is his own best critic. 很多人都有过躲在被窝底下拿着手电看书的经历,你有过吗? 五、作品赏析 今年考的诗歌,Robert Frost-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有几个小问,具体的问题我也记不清了。不过只要了解这首诗歌主题就很好写。有一问是作者对自然的态度是怎样的,最后一问是问你觉得这个speaker是个什么样的人?Responsible?比woods的主人品味好?大概是这么个样子。 欢迎补充 1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上) 俄林波斯神系:以宙斯为中心的神的家族,因他们都居住在希腊北部的俄林波斯山上而得名。共有12位主神:众神之王兼雷电之神宙斯,天后赫拉,海神波塞冬,冥神哈得斯,太阳神阿波罗,智慧女神雅典娜,爱神和美神阿弗洛狄忒等,另外还有9位文艺女神。 教会文学:是一种适应封建统治者和基督教会需要的文学。主要内容是宣传基督教教义、宣扬神的权威、禁欲主义和来世思想。主要体裁有圣经故事、圣徒传、祈祷文、赞美诗、宗教剧等。艺术上一般采用梦幻的形式及象征、寓意等手法。教会文学缺乏艺术性,一般都存在公式化、概念化的缺点。 骑士文学:指伴随骑士制度而产生的一种封建贵族文学,盛行于12、13世纪的西欧,分骑士抒情诗和骑士传奇两种形式,主要内容是描写骑士爱情和骑士冒险故事,宣扬和美化骑士精神。骑士文学既突破了教会宣扬的禁欲主义,又或多或少地反映了当时社会下层群众的生活,对后世欧洲诗歌和小说的形成影响较大。 城市文学:又称市民文学,产生于12世纪末期。当时随着城市的发展,体现新兴市民阶层的利益、愿望和审美情趣的市民文学应运而生。它取材于现实生活,充满乐观精神。主要内容是揭露、讽刺封建地主和教会僧侣的残暴、贪婪、愚蠢,表现市民阶级的机智、狡猾和乐观。主要艺术手法是讽刺,风格生动活泼。城市文学的主要样式是韵文故事、讽刺叙事诗、市民抒情诗和市民戏剧。 文艺复兴:14至17和世纪首先在意大利发生,并很快波及全欧的一场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这场运动在哲学、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等许多领域广泛展开。它是人类思想文化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对欧洲和世界文学艺术以及自然科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人文主义:这一名称是从“人文科学”一词发展而来的。中世纪中期以后,城市兴起,出现了一些市民举办的世俗学校,这些学校开设了一些与神学、经院哲学相对抗的学科,以人与自然为研究对象,即所谓“人文科学”。当时那些研究古代文化遗产和世俗学科,而且具有新思想的学者,被后人称为人文主义者。直到19世纪,西方史学家们才把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称为人文主义。人文主义的主要内容是:以人为中心,以人性反对神权,以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以理性反对蒙昧主义,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人文主义有力地冲击了封建教会的统治,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在历史上起过巨大的进步作用。 大学才子派: 16世纪后期在英国出现的一批人文主义剧作家。他们大都受过大学教育,富有才华,既受到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而具有人文主义新思想,又在戏剧创作上颇有创新,故称“大学才子派”。它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文学团体,

象征主义文学简介

象征主义文学简介 阿洲整理 象征主义文学是起源于19世纪中叶的法国,并于20世纪初期扩及欧美各国的一个文学流派,是象征主义思潮在文学上的体现,也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核心分支,主要涵盖诗歌和戏剧两大领域,其影响力一直持续到今天。西方主流学术界认为象征主义文学的诞生是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的分水岭。 法国诗人夏尔·波德莱尔和美国诗人爱伦·坡是象征主义的先驱。尽管“象征主义”一词最早出现于1886年,但波德莱尔和爱伦·坡早在19世纪中叶的创作就最初涉及到了一些象征主义的理念。 一、概述 (一)、什么是象征: 象征(Symbol),在古希腊是指“拼凑”、“类比”。最早指一块书板的两个半块,互相各取半块,作为信物。逐渐用来指那些参加神秘活动的人借以互相秘密认识的一种标志、秘语或仪式。 象征就是指甲事物与乙事物有着重要的密切的关系,甲事物代表、暗示着乙事物。在象征活动中,象征是用小事物来暗示、代表一个远远超出其自身涵义的大事物,如十字架-基督,用具体的人的感觉可以感知的物象来暗指某种抽象的不能感知的人类情感或观念,如狼-贪婪。 神话世界就是象征的世界,又因为神话是文学之母,所以文学与象征不可分离。 (二)、什么是象征主义: 作为一种创作美学,象征主义古已有之,与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一道,是文学史上具有原型意义的三种基本创作美学。始于柏拉图,他不统一的物质世界分为二元的现象世界和本体世界,现象世界是本体世界的模本。 欧美现代主义文学中最早出现的一个流派。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法国,然后波及欧洲其他国家,至20世纪20年代,有了进一步发展,成为国际性文学流派。反对肤浅的抒情和直露的说教,主张情与理的统一,通过象征、暗示、意象、隐喻、自由联想和语言的音乐性去表现理念世界的美和无限性,曲折地表达作者的思想和复杂微妙的情绪、感受。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荷马史诗:包括《伊利昂纪》和《奥德修纪》,是古希腊最早的两部史诗,一般认为是吟颂诗人荷马所作,故称荷马史诗。这两部史诗描写发生于公元前12世纪的特洛亚战争,各分二十四卷,反映了氏族制度趋于瓦解,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广泛的社会生活,塑造了一系列英雄形象,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和艺术成就。 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塞》两部分,各有24卷,均以特洛依战争为背景。《伊利亚特》写战争本身,描写阿喀琉斯的愤怒及战争最后51天内发生的事件;《奥德塞》写希腊英雄奥德修斯在战争结束后回返家乡的经历。荷马史诗的主题是歌颂希腊全民族的光荣史迹,赞美勇敢、正义、无私、勤劳等善良品德,讴歌克服一切困难的乐观主义精神,肯定人与生活的价值。荷马史诗充满了浓厚的宿命论思想,人与人之间的斗争成为神与神之间斗争的缩影。荷马史诗塑造了一系列的英雄人物,结构巧妙,布局完整,比喻丰富。它不仅是欧洲文学史上最早的优秀作品,也是研究希腊早期社会的重要文献。 麦凯纳斯文学集团──公元前27年,屋大维创立罗马帝国,?保护文人,鼓励创作。他的亲信麦凯纳斯笼络许多卓有才华的作家组成了一个文学集团,中括当时的三个一流诗人维吉尔、贺拉斯和奥维德,史称麦凯纳斯文学集团。它代表着罗马文学的黄金时代。 三联剧──又称三部曲,古希腊悲剧中最妆的固定格式,?指情节连贯,内容相关的三部悲剧。它们既有相对独立性,有各自的剧名,能独立成篇,又有内在联系,可合成一组悲剧,有总的剧名,表达统一的主题。后成为三部内容各自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文学作品的统称。

荷马问题──关于《伊利亚特》和《奥德修纪》的作者和史诗形成的问题,自古以来就众说纷纭。古希腊的希罗多德、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历史学家和哲学家都肯定它们为荷马所作,但与同时,也有人对荷马的出生地点、生活年代和诗歌创作提出了疑问。18世纪之前,文学史家虽然注意到了上述疑问,但并不否认两部史诗系荷马所作。1795年以后,德国学者沃尔夫等发表专著,指出荷马史诗并非一人所作,于是引起西方学者的长期争论,从而形成了著名的“荷马问题”。 奥林波斯神统:相传奥林波斯山上居住了一个神的大家族。众神之王掌管天上人间,其它神有太阳神阿波罗、月神阿忒弥斯等。他们和人同形同性,有时还和人间美貌男女恋爱,不同之处他们长生不死。众神没有主宰人类的绝对力量,体现了希腊神话的民主性和进步性。 奥林帕斯神系──古希腊神话中以宙斯为中心的神的家族,?因其住在奥林帕斯山止而得名。?奥林帕斯神系是按原始社会后期父权制氏族的方式、以宙斯为首的12个主神组成的神系,?乃古希腊神话中内容最丰富、流传最广泛、影响最深远的神话。 骑士文学──中古欧洲的一种封建世俗文学,?它鲜明地反映了封建主阶级的意识,繁盛在12─13世纪。骑士文学分骑士抒情诗和骑士叙事诗两大类,前者以南法普罗旺斯为中心,主要写骑士对贵妇人的爱和崇拜,以《破晓歌》最为著名;后者以北法为中心,主要写骑士为获得荣誉和爱情所进行的各种冒险活动,流传最广的是亚瑟王与他的圆桌骑的故事,如《特里斯丹和绮瑟》。骑士叙事诗有一定的反封建、反禁欲主义的意义,在艺术手法上也为近代长时代。

自然主义、唯美主义与象征主义文学

“现实主义”的来源及其演变继19世纪初期的浪漫主义文学之后,从19世纪30年代到19世纪末,整个欧美文学的主流是现实主义文学。 变动不居的术语 “现实主义”(Realism)一词是个弹性极大的术语,它长期处于变动不居的地位。仅达米安·格兰特在《现实主义》的小册子中列举的各种现实主义就有三十多种。 诸如:批判现实主义、持续现实主义、动态现实主义、外在现实主义、怪诞现实主义、规范现实主义、理想现实主义、下层现实主义、反讽现实主义、战争现实主义、朴素现实主义、民族现实主义、自然主义现实主义、客观现实主义、乐观现实主义、悲观现实主义、造型现实主义、诗歌现实主义、心理现实主义、日常现实主义、传奇现实主义、讽刺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主观现实主义、超主观现实主义、幻觉现实主义、低级现实主义、高级现实主义、单调现实主义、田园现实主义、唯灵论现实主义、自我内心深处的现实主义、大都会现实主义等等(见达米安?格兰特《现实主义》,2页,昆仑出版公司,1989。) 此外,还有我们熟悉的超现实主义和魔幻现实主义等。 缺少信任感的术语

“现实主义”一词有如此多的种类,以致人们对这个词产生了不信任感。批评家贝克尔建议:“下一步无论出现什么事,如果都要给它起个新名字,别再叫它…现实主义?或…某某现实主义?,将来我们谈论起来就会容易些。” 也有人说:“现实主义是个声名狼藉的靠不住的概念”。“我不想陷入为…现实主义?下定义的泥淖。”(达米安?格兰特《现实主义》,4页,昆仑出版公司,1989。) 还有人小心翼翼地加上引号使用现实主义,以表示对它的怀疑。 哲学概念:现实主义 无论对“现实主义”有多少怀疑和不信任,我们仅从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这个角度来理解它的含义,并追溯它的来源及其演变的历史。 “现实主义”是从哲学借来的批评术语, 指中世纪经院 哲学的一个派别“实在论”,又译“唯实论”。实在论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最初为唯心主义服务,后来,又用来指相对于唯心论的唯物论。但这个术语很不确切。因此,现实主义作为哲学用语,也是含糊不清的,既为唯心主义服务,也为唯物主义服务,常常遭到歪曲。 美术概念:现实主义

-2017年北大外院英语语言文学考研试题

2017年北大外院英语语言文学考研试题 全部三选一。 一、 1. 有个Polish writer写了本书叫Shakespeare, Our Contemporary。问你同意这个说法吗,cite Shakespearean plays and recent criticisms 来说明,要求be specific。 2. In Paradise Lost, Milton\'s representation of Satan. 给了段材料,根据材料分析。 3. 有人说Richardson和Fielding只能喜欢一个。问你prefer哪个。结合their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nglish novel说明。 二、 1. William Wordsworth \"I Wondered Lonely as A Cloud\"中,\"I gazed--and gazed--but little thought\"到诗的末尾,要求分析significant details. 2. \"Womenhood\" is a great concern in Victorian age. 要求选at least two works分析Victorian women\'s social role. 3. Novels end differently, showing the worldview of their authors. Choose 2 or 3 Victorian novels, analyse the ways these novel end & how the endings correspond to (or are at odds with) the authors\' philology of life.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分,以短歌为基础,在公元前9世纪——公元前8世纪之间,最后形成了具有完整情节和统一风格的两部史诗,《伊利亚特》写了最后一年中51天内发生的故事,“阿喀琉斯的愤怒是我的主题”,是一部描写部落战争的英雄史诗。《奥德赛》——木马计。 奥林匹斯神系:希腊神话中居住在奥林匹斯山,以宙斯为众神之王的神的大家庭的故事。宙斯是雷电神,他的兄弟波塞冬是海神,哈台斯是冥王,神后赫拉是婚姻生育神。宙斯的子女中,阿波罗是日神,阿特米斯是月神,阿瑞斯是战神,赫淮斯托斯是匠神,雅典娜是智慧之神,阿弗洛狄忒是爱神。他们组成了一个高度组织化、纪律化的社会,反映父权制社会时期的生活。 《旧约》:是《圣经》中的一部分,也是希伯来人的经典和最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总集。它以多种多样的文学形式反映了古代希伯来人的历史变迁、社会生活、思想感情,表达了他们的理想和愿望,在思想和艺术上取得了较高的成就。其文学样式主要有神话传说、史诗性作品、史传文学、先知文学、诗歌、戏剧、小说等。 柔巴依:又名“鲁拜”,意为四行诗,波斯传统诗体,第一、二、四行押韵,类似中国的绝句。主要探讨自然、人生、社会、宗教等问题,抨击了社会上的腐败现象,谴责权贵和上层宗教人士。海亚姆被称为“鲁拜”诗圣。 吠陀——印度最古的诗歌总集,形成于公元前1000年左右。“吠陀”原是“知识”、“学问”的意思,后成为印度人的宗教经典。 俳句:是日本民族创造的一种最短小的诗歌体裁。由“5、7、5”的3句式共17个音组成。俳句一般表现人对事物的瞬间印象,含蓄、凝练,追求一种淡雅、静寂和隽秀的意境。代表作家是松尾巴蕉,有“俳圣”之称。 物语文学:是中古日本文学中出现的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物语”有语说事物之意,介于我国古代的传奇和小说之间,出现于公元七、八世纪平安时期。最初有传奇物语、和歌物语两种形式,以后在此基础上又产生了近似长篇小说的物语作品。其最高成就是紫式部的长篇写实小说《源氏物语》。 七星诗社:七星诗社是16世纪法国文艺复兴的诗歌流派。由7个人文主义者组成,代表人物龙沙。具有贵族倾向。他们的诗歌肯定现实生活,歌颂自然和爱情。七星诗社的主要贡献是诗歌语言改革和诗歌理论的进步主张。1549年杜贝莱执笔《保卫和发扬法兰西语言》,它是七星诗社宣言书,法国文学史第一部文艺批评论著。在语言方面提出要统一民族语言,保卫民族语言,用法语写作。在诗歌创作理论方面,提出要建立民族文学,创作大型史诗。 大学才子派: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流派,他们是一批受过大学教育的剧作家,被称为“ 大学才子” 。代表剧作家有约翰·李利、托玛斯·基德、罗伯特·格林、马洛。他们是莎士比亚的先驱剧作家,为莎士比亚的成就准备了条件。他们从语言、风格、情节方面影响了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化”指的是莎士比亚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及其戏剧的艺术手法,即要求作家不从抽象概念而是从现实生活出发,通过生动丰富的情节、优美的语言,塑造性格鲜明的典型人物,用形象化的艺术描绘和再现现实生活,表现时代精神。《十日谈》:是意大利作家薄伽丘的代表作。作者运用框形结构,把100个故事编织起来,构成完整统一的整体。宣扬“幸福在人间”的现世思想,反对禁欲主义。它是欧洲近代第一部现实主义作品,开欧洲近代短篇小说之先河。巴洛克(baroque)语出意大利,原是畸形、矫饰(过分雕琢和华丽)的意思,曾用其标志16——18世纪的绘画、雕塑、建筑等方面的一种艺术风格,后借用到文学

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

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1.硕、博士研究生应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优良的学风,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 2.博士研究生应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了解本研究领域的国内外最新动态,能独立承担与本学科相关的研究课题和教学工作,学位论文要有创新,在深度、广度上达到学校的规定;硕士研究生应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了解本研究领域的学术新动态,能够胜任与本学科有关的研究工作和专业课教学工作,学位论文在语言、内容、形式上达到相应的要求。 3.硕、博士研究生均应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了解并遵守学术研究的一般规范。 4.硕、博士研究生均应熟练掌握工作语言(英语),具有在较高层次上应用该语言的能力,并初步掌握一门第二外语(法、德、日、俄),可以阅读一般的文章及与所学专业相关的文献。 二、研究方向 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1)英美文学:英美文学史,小说,戏剧,诗歌,文艺理论等; 2)英语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理论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的基本理论、流派及其发展,语言学的基本研究方法,语言学习过程等; 3)翻译理论研究:翻译理论与流派的发展,汉英语言的对比,翻译的文化历史等; 4)双语词典学:英汉词典学理论及词典编撰实践。 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1)—4)同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5)英语教学法:英语教学(尤其是听、说、读、写技能教学)的方法及评价; 6)美国社会与文化:美国社会的文化现象和表现形式,其中的思想理念及其文化含义。 三、招生对象 1.硕士研究生:本专业应届本科毕业生和已获得学士学位的在职人员,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合格,经复试通过者。 2.博土研究生:本专业应届硕士毕业生和已获得硕士学位的在职人员,经博士生入学考试(笔试、口试)合格者。 四、学习期限 硕士研究生实行有条件的弹性学制,学习时间一般为三年,其中第一学年为课程学习阶段,通过中期考核后进入论文写作阶段。博士研究生学习时间一般为三年,其中课程学习阶段至少一学年,特殊情况下可以申请延长学习时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