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征主义文学思潮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期象征主义思潮研究综述
象征主义是欧美现代主义文学发展过程中出现最早、影响最大的文学思潮。象征主义在浪漫主义衰落之际兴起,表现出了对自然主义和印象主义的反拨,将世界看作是一座“象征的森林”。象征主义文学思潮大体分为两个阶段,前期象征主义(1850—1880)主要代表是美国的爱伦·坡,法国的波德莱尔、魏尔伦、兰波、马拉美。其中以法国为重镇,以诗歌为重要的文学成就。本文主要对前期象征主义文学思潮的研究情况经行分类整理。
一、对象征主义思潮的总体研究
重要著作有由柳鸣九1981年主编的《法国文学史》,袁可嘉《外国现代派文学导论》(1987),郑克鲁《法国诗歌史》(1996),查德维克著、肖聿译《象征主义》(1989),布吕奈尔著、郑克鲁译《十九世纪法国文学史》(1991),严云受、刘锋杰《文学象征论》(1995),张英伦等《外国名作家传》(2002)王家新,沈睿编选《二十世纪外国重要诗人如是说》(2005),马塞尔·雷蒙著、邓丽丹译,《从波德莱尔到超现实主义》(2008),曾艳兵《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概论》(2012)。
象征主义作为两世纪之交的兴起的一场思潮,后又传播到全世界,影响了20世纪以来形形色色的冠之以现代主义艺术的发展,深入到文学、音乐、美术、建筑等各个领域。特别是在中国“五·四”以后,中国早期象征派诗人, 如李金发、戴望舒、梁宗岱王独清等零散地翻译介绍了一些法国象征主义诗歌及理论文章,并在不同程度上将其理论运用于自己的创作这使得对这一领域的译介和研究备受关注,成果颇丰。抛开现代文学的学者对这一领域关注,就象征主义本身而言,远不及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思潮的研究充分,尤其是对前期象征主义的关注远不及后期。从时间来看,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一是自五四至解放前;二是八十年代至今。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由于象征主义思潮的观点与我国当时的主流意识对文学的认识不符,成为被批驳的对象,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对这一思潮的研究逐渐呈现了蓬勃的态势,主要可分为三类的研究:第一是对作家作品及特点的归纳概括;二是诗学层面的分析;三是关于象征主义与其他文学思潮的影响、接受关系。具体如下:
第一类对前期象征主义诗人、诗歌及特点的研究。
这一角度的期刊论文主要发表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之后也有涉及,主要有张英伦1981年发表的文章《法国象征主义诗歌概观》,以诗人为线索,按时间发展,严谨丰富地介绍了多位诗人,总结了朦胧性、交感的运用、音乐性的特征,并在文末明确指出了译介传播的需要。
除此之外还有周颐1990年的文章《象征主义诗歌简论》,在结合具体诗作的同时更侧重与文艺理论的结合。这一阶段的文章多以向我国读者介绍诗歌、理解诗作的出发点来论述。项晓敏《象征主义析论》(1997)从对传统审美的叛逆、自身内涵的丰富性以及美学价值三个方面展开,可谓结构清晰、概括准确。近十年来对有关总体研究象征主义诗歌概况的文章并不少见,较有代表性的文章如朱喜奎2007年发表的《西方早期象征主义诗歌的特征》将视点定在了对前期象征主义观察上。阎保平、刘茜的《法国象征主义三诗人的心灵思维模型》(2012):通过经典作品的文本解析探索前期象征主义采用复杂立体的模型思维呈现人的内部世界的艺术方式。波德莱尔的思维模型展现了另一世界充分真实的东西;马拉美通过多种思维模型创造诗的“心灵之境”;兰波借助心灵“幻化模型”,创造出前所未有的诗歌意境。在前人的基础上将丰富的例证与哲学、诗学结合,并与后期象征主义诗人做一区别。另有学者采用新的研究方法从新的角度来论述这一问题,如柳东林《法国早期象征派诗歌的生命意识》(2009),文章指出法国象征派诗歌建立一种完全不同于人类中心论的全新的生命意识, 对后世的后期象征主义文学甚至是生态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体来看,这一角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早期研究者对象征主义诗歌的整体介绍,颇有传记色彩,无法摆脱马列文论的影响,时见政治话语,但对作家作品正面的介绍为改革开放后的象征主义文学研究无疑奠定了基础,为日后学者展开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译本支持。
第二类对象征主义诗人的理论主张的研究。
诗学领域的研究著作主要包括柳杨编译《花非花——象征主义诗学》(1991),黄晋凯、张秉真《象征主义·意象派》(1989);韦勒克
《近代文学批评史第四卷》。
相关的期刊论文早期有王以培《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启示》(1991),从标题就可以看出,学者主要是通过对象征主义诗歌的介绍来促进国内新诗的创作。因此作者以优美的文笔,哲学溯源并与中国传统诗学对比,说明了象征主义诗人所提出的应和、通感、瞬间之美等诗歌主张。郑克鲁《象征派诗歌的发展过程和理论主张》(1996)在这一基础上总结了通感、纯诗、梦幻与潜意识的理论特点,视野涵盖了前后期的象征主义诗歌。同年荣光启发表的《诗歌空间的自律——围绕法国象征派诗的一次叙说》(1996)跳出了对理论主张本体的论述,从诗歌创作的自身规律出发,回顾诗歌史的发展探讨诗歌规律。杨黎兰《从雨果波德莱尔到马拉美——前期象征主义及其传统》(2003)延续了这一思路。该文从波德莱尔对雨果的继承和发展入手,把它放到浪漫主义文学传统中进行更深入的考查,而不只是孤立研究前期象征主义。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各个领域的学者对象征主义诗学都给予了广泛的关注,如研究现代文学的学者贺昌盛的《象征“符号与隐喻”象征本体论诗学探源》(2001)一文关注到了“象征理论”“象征诗学”“象征思潮”等不同概念在研究中的误读现象。因此,以探源的方式回归到“象征”一词在西语语境中的发展演变,包括该词的语义,在哲学、符号学中的应用,以及汉语中与“兴”的共通性问题,最后将波德莱尔象征主义诗学的放到整个历史背景中探讨。该文章发表以来被引用了13次足以见其影响力和学术价值。何林军撰写的由朱立元指导的博士论文《意义与超越——西方象征理论研究》(2004)以更大的篇幅和视野展开了对理论史的梳理工作,勾勒了散落在哲学、美学、诗学、宗教学、心理学(主要是精神分析学)、符号学、解释学诸领域中的象征理论,来说明“象征”这一重要的美学范畴在西方的缘起、发展和演变的情形,并把握其基本的美学性质。
户思社《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思与辩》(2007)本文从“象征”一词的起源论述了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产生以及形成过程,从诗歌与音乐的关系论述了瓦格纳对象征主义诗人以及诗歌理论的影响。论文从诗歌创作、诗歌理论的角度论述了几位重要诗人在象征主义诗歌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