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征主义文学思潮综述

合集下载

文学中的象征主义解析

文学中的象征主义解析

文学中的象征主义解析象征主义是20世纪初期兴起的一种文学流派,其主要特点是通过象征、隐喻和暗示来表达深层次的思想和情感。

在文学作品中,象征主义常常以一种隐晦而富有启示性的方式呈现,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文学中的象征主义进行解析。

一、象征主义的起源和发展象征主义起源于法国,最早流行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文学界。

它是对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的一种反叛,试图通过艺术的方式超越现实,追求内心世界的真实和超越。

象征主义的代表作家有法国的马拉梅、比利时的莫泊桑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象征主义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20世纪文学的重要潮流。

二、象征主义的核心思想象征主义强调人类内心的情感体验和灵魂的追求。

它试图通过象征和隐喻来表达人类内心深处的情感、欲望和梦境。

象征主义作品中的符号和意象往往不是直接的描述,而是通过隐喻和象征的方式来传达作者的意图。

这种方式使得作品更加富有启示性和深度,读者需要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去解读作品。

三、象征主义的艺术手法象征主义作品中常常使用一些特殊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其中最常见的手法是比喻、隐喻和暗示。

比喻是通过对两个不同事物的比较来传达某种意义,如用“花开如火”来形容美丽的女子。

隐喻则是通过用一个事物代指另一个事物来传递深层次的含义,如用黑暗来象征死亡和绝望。

暗示则是通过一些细微的线索和暗示来引导读者思考,如在作品中出现一只乌鸦,暗示着不祥的预兆。

四、象征主义在不同文学体裁中的运用象征主义在不同文学体裁中都有广泛的运用。

在诗歌中,象征主义常常通过意象的选择和排列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比如法国象征派诗人马拉梅的《秋日的诗》中,他用落叶和凋谢的花朵来象征人生的短暂和无常。

在小说中,象征主义通过对人物、事件和环境的描写来传达作者的意图。

比如莫泊桑的《一个人的生活》中,他通过描述一个庄稼汉的生活来暗示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脆弱。

在戏剧中,象征主义通过舞台布景、服装和表演来传达情感和思想。

深入分析文学象征意义象征主义

深入分析文学象征意义象征主义

深入分析文学象征意义象征主义文学象征意义象征主义是文学领域中一个富有深度和魅力的概念,它以独特的方式影响着文学作品的创作与解读。

象征主义起源于 19 世纪末期,是对当时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文学的一种反叛。

象征主义作家们不再满足于对现实世界的直接描绘,而是试图通过象征、隐喻等手法来揭示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深层意义和精神世界。

象征主义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是多方面的。

首先,象征可以是具体的物体、形象或场景。

比如,在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那盏绿灯象征着主人公盖茨比对爱情和梦想的追求,它遥远而虚幻,始终在前方吸引着盖茨比不断努力。

又比如,在诗歌中,月亮常常被用作象征孤独、思念或者永恒的意象。

其次,象征也可以是人物。

人物的性格、行为和命运都可能具有象征意义。

比如,《哈姆雷特》中的哈姆雷特,他的犹豫和复仇的决心,象征着人类在面对困境和道德抉择时的内心挣扎。

象征主义还体现在作品的结构和情节上。

有些作品的情节发展并非按照传统的线性逻辑,而是充满了象征意味的重复、循环和突变。

这种结构方式旨在打破读者的常规思维,引导他们去探索作品背后更深层次的含义。

那么,文学象征意义象征主义为何如此重要呢?其一,它丰富了文学的表现力。

通过象征手法,作家能够将抽象的情感、思想和理念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其二,象征主义能够激发读者的思考和想象力。

当读者面对充满象征的作品时,他们需要运用自己的思维去解读和领悟其中的含义,这种参与感使得阅读成为一种更具创造性的活动。

其三,象征主义有助于传达作品的主题和价值观。

它能够以一种含蓄而深刻的方式表达作者对人生、社会、人性等问题的看法,让读者在感悟象征意义的过程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然而,对于读者来说,理解文学象征意义象征主义并非易事。

这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和敏锐的洞察力。

首先,要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经历,因为这些因素往往会影响作者对象征的运用和选择。

其次,要注重细节,作品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可能是象征的一部分。

象征主义文学思潮综述

象征主义文学思潮综述

象征主义文学思潮综述前期象征主义思潮研究综述象征主义是欧美现代主义文学发展过程中出现最早、影响最大的文学思潮。

象征主义在浪漫主义衰落之际兴起,表现出了对自然主义和印象主义的反拨,将世界看作是一座“象征的森林”。

象征主义文学思潮大体分为两个阶段,前期象征主义(1850—1880)主要代表是美国的爱伦·坡,法国的波德莱尔、魏尔伦、兰波、马拉美。

其中以法国为重镇,以诗歌为重要的文学成就。

本文主要对前期象征主义文学思潮的研究情况经行分类整理。

一、对象征主义思潮的总体研究重要著作有由柳鸣九1981年主编的《法国文学史》,袁可嘉《外国现代派文学导论》(1987),郑克鲁《法国诗歌史》(1996),查德维克著、肖聿译《象征主义》(1989),布吕奈尔著、郑克鲁译《十九世纪法国文学史》(1991),严云受、刘锋杰《文学象征论》(1995),张英伦等《外国名作家传》(2002)王家新,沈睿编选《二十世纪外国重要诗人如是说》(2005),马塞尔·雷蒙著、邓丽丹译,《从波德莱尔到超现实主义》(2008),曾艳兵《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概论》(2012)。

象征主义作为两世纪之交的兴起的一场思潮,后又传播到全世界,影响了20世纪以来形形色色的冠之以现代主义艺术的发展,深入到文学、音乐、美术、建筑等各个领域。

特别是在中国“五·四”以后,中国早期象征派诗人, 如李金发、戴望舒、梁宗岱王独清等零散地翻译介绍了一些法国象征主义诗歌及理论文章,并在不同程度上将其理论运用于自己的创作这使得对这一领域的译介和研究备受关注,成果颇丰。

抛开现代文学的学者对这一领域关注,就象征主义本身而言,远不及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思潮的研究充分,尤其是对前期象征主义的关注远不及后期。

从时间来看,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一是自五四至解放前;二是八十年代至今。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由于象征主义思潮的观点与我国当时的主流意识对文学的认识不符,成为被批驳的对象,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文学流派和文学思潮

文学流派和文学思潮

文学流派和文学思潮引言文学是人类表达思想、情感和经验的重要方式之一。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各种文学流派和文学思潮相继出现并发展,为世界文学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介绍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文学流派和文学思潮,并探讨它们的发展历程和对文学界的影响。

一、古典主义古典主义是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

它起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以反映现实题材、崇尚理性和追求规范为特征。

古典主义文学作品更多地强调对理性和秩序的追求,塑造出高尚、完美的主人公形象。

古典主义在欧洲的影响力尤为显著,尤其是在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的发展中,以让·巴蒂斯特·拉森的作品为代表,将此流派推向了高峰。

二、浪漫主义浪漫主义是古典主义的对立面。

它在18世纪末期兴起,主张反对现实主义,强调想象力、感性和自由。

浪漫主义文学作品通常描绘个体的内心世界、对自然和情感的投射,并强调个体的独立和超越性。

浪漫主义在欧洲文学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英国的威廉·华兹华斯和德国的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等。

在中国文学史上,辛弃疾的辞章也有着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三、现实主义现实主义是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期兴起的文学思潮。

它对社会现实进行真实的描写和剖析,强调对社会问题的觉醒和关注。

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常常揭示社会的丑恶和人性的弱点,并呼吁改革和进步。

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包括俄国的列夫·托尔斯泰和法国的伏尔泰尔·雨果等。

在中国,鲁迅是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狂人日记》等对中国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四、象征主义象征主义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期兴起的文学思潮。

它主张描绘隐喻和象征的世界,强调意象和表意的重要性。

象征主义的文学作品常常寓意深远,充满诗性和神秘感。

象征主义在法国文学中发展得尤为繁荣,以保尔·韦尔莱和阿图尔·隆泰纳等为代表。

在中国文学中,鲁迅和余秋雨等作家也受到象征主义的影响,在作品中运用了大量的隐喻和象征。

文学作品的象征主义分析

文学作品的象征主义分析

文学作品的象征主义分析象征主义是一种文学流派,兴起于19世纪末的法国,并迅速传播到整个欧洲。

它强调通过象征和隐喻来传达深层意义,超越表面的字面含义。

在文学作品中,象征主义被广泛应用,帮助作家表达复杂的思想和情感。

本文将分析几个经典文学作品中的象征主义元素,探讨它们所传达的深层意义。

首先,我们来看奥斯卡·王尔德的《道林·格雷的画像》。

这部小说通过描绘主人公道林·格雷的画像来表达人性的黑暗面和道德败坏的主题。

画像象征着格雷内心的罪恶和堕落,而他自己的外貌却始终保持年轻和美丽。

这种象征意味着罪恶和道德败坏对人的内心产生的腐蚀作用,即使外表看起来完美无暇。

通过画像的变化,王尔德警示读者要警惕人性的阴暗面,并追求道德和精神的纯洁。

接下来,我们转向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的《巴黎圣母院》。

这部小说以巴黎圣母院为背景,通过描绘钟楼魔鬼般的吕西安和美丽的埃斯梅拉尔达之间的爱情故事,探讨了人类的善恶和对爱的追求。

在小说中,圣母院象征着宗教和精神的力量,而钟楼则象征着人性的黑暗和罪恶。

埃斯梅拉尔达则代表着纯洁和无私的爱,与吕西安的黑暗对立。

通过这些象征意象,雨果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并呼吁人们追求纯洁和善良。

此外,我们还可以看一下美国作家弗朗西斯·斯科特·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

这部小说以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为背景,通过描绘主人公盖茨比对失去的爱情的执着追求,探讨了美国梦的虚幻和空洞。

在小说中,绿灯象征着盖茨比对黛西的追求和他对过去的执着。

绿色象征着希望和追求,但也代表着虚幻和欺骗。

通过这个象征意象,菲茨杰拉德揭示了美国梦的虚假性,并探讨了对过去的执着与现实的冲突。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哥伦比亚作家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

这部小说通过描绘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命运,探讨了时间、孤独和命运的主题。

在小说中,黄蝴蝶象征着命运的循环和无法逃避的宿命。

象征主义文学简介

象征主义文学简介

象征主义文学简介阿洲整理象征主义文学是起源于19世纪中叶的法国,并于20世纪初期扩及欧美各国的一个文学流派,是象征主义思潮在文学上的体现,也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核心分支,主要涵盖诗歌和戏剧两大领域,其影响力一直持续到今天。

西方主流学术界认为象征主义文学的诞生是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的分水岭。

法国诗人夏尔·波德莱尔和美国诗人爱伦·坡是象征主义的先驱。

尽管“象征主义”一词最早出现于1886年,但波德莱尔和爱伦·坡早在19世纪中叶的创作就最初涉及到了一些象征主义的理念。

一、概述(一)、什么是象征:象征(Symbol),在古希腊是指“拼凑”、“类比”。

最早指一块书板的两个半块,互相各取半块,作为信物。

逐渐用来指那些参加神秘活动的人借以互相秘密认识的一种标志、秘语或仪式。

象征就是指甲事物与乙事物有着重要的密切的关系,甲事物代表、暗示着乙事物。

在象征活动中,象征是用小事物来暗示、代表一个远远超出其自身涵义的大事物,如十字架-基督,用具体的人的感觉可以感知的物象来暗指某种抽象的不能感知的人类情感或观念,如狼-贪婪。

神话世界就是象征的世界,又因为神话是文学之母,所以文学与象征不可分离。

(二)、什么是象征主义:作为一种创作美学,象征主义古已有之,与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一道,是文学史上具有原型意义的三种基本创作美学。

始于柏拉图,他不统一的物质世界分为二元的现象世界和本体世界,现象世界是本体世界的模本。

欧美现代主义文学中最早出现的一个流派。

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法国,然后波及欧洲其他国家,至20世纪20年代,有了进一步发展,成为国际性文学流派。

反对肤浅的抒情和直露的说教,主张情与理的统一,通过象征、暗示、意象、隐喻、自由联想和语言的音乐性去表现理念世界的美和无限性,曲折地表达作者的思想和复杂微妙的情绪、感受。

(三)、概述:19世纪80年代中期在法国正式打出旗号的象征主义是对以孔德为代表的实证主义哲学和以左拉为代表的自然主义文学的反拨。

(1)象征主义

(1)象征主义

(1)象征主义象征主义是19世纪末始于文学,以后影响到戏剧、绘画、哲学等领域的一中文艺思想。

文学中象征派有宣言、有理论,美术中的象征主义不过是一种艺术倾向而已。

象征主义艺术家反对写实主义和印象主义对自然的客观摹写。

强调主观精神的表现。

他们认为人的内心世界是不明确的、难以把握的,只能通过象征的手法,用寓意和象征性的然而又是具体可感的形象来隐喻主题和情感,暗示微妙和神秘的内心世界,通过形象来寻找在外事物与内心世界的对应关系,带有神秘主义的色彩。

象征主义反映了当时一种不正视现实,向神秘的精神世界寻求灵感和启迪的思想倾向。

象征主义-概述象征主义象征主义名词源于希腊文Symbolon,它在希腊文中的原意是指“一块木板(或一种陶器)分成两半,主客双方各执其一,再次见面时拼成一块,以示友爱”的信物。

几经演变,其义变成了“用一种形式作为一种概念的习馈代表”,即引中为任何观念或事物的代表,凡能表达某种观念及事物的符号或物品就叫做“象征”。

它与通常人们用的比喻不同,它涉及事物的实质,含义远较比喻深广。

是19世纪末在法国及西方几个国家出现的一种艺术思潮。

是当时欧洲一部分知识分子对社会生活和官方沙龙文化不满的反映。

他们不敢正视现实,不愿直接表述自己的意思,往往采用象征和寓意的手法,在幻想中虚构另外的世界,抒发自己的愿望,这样便产生了近代象征性的艺术。

1886年诗人让·莫雷亚斯发表《象征主义宣言》首先提出这个名称。

象征派在艺术上受英国拉斐尔前派和象征派诗人马拉美、波特莱尔,音乐家瓦格纳及尼采主观唯心主义思想的影响。

象征派主张强调主观、个性,以心灵的想象创造某种带有暗示和象征性的神奇画面,他们不再把一时所见真实的表现出来,而通过特定形象的综合来表达自己的观念和内在的精神世界。

在形式上则追求华丽堆砌和装饰的效果。

象征主义是19世纪末产生于法国的文学艺术运动,在巴黎的知识界影响很大,并对20世纪美学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现代文学思潮

现代文学思潮

现代文学思潮现代文学是指20世纪以来产生的文艺作品,它承载着当代社会的变革与人类思想的深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文学思潮也在不断演变与发展,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形式和风格。

本文将从现实主义、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几个方面来探讨现代文学思潮的特点和影响。

一、现实主义思潮的兴起现实主义思潮是20世纪文学的重要思潮之一。

它强调对社会现实的描绘和剖析,反映了人们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现实主义文学以真实、客观、剖析社会现实为特点,通过呈现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探索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存在的内在规律。

在中国,鲁迅的作品是现实主义思潮的代表,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这些作品以鲜明的社会批判和揭露的方式,带给读者深刻的思考。

二、象征主义的艺术追求象征主义思潮在20世纪初兴起于欧洲,对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追求艺术的高度象征性和表现力,通过使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表达内心情感和探索人类存在的意义。

象征主义文学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和心灵的描绘,作品常常具有深沉、暗示和超越现实的特点。

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的作品《恶之花》、捷克作家卡夫卡的《变身》等都是象征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形式和深邃的思想吸引了无数读者。

三、超现实主义的冲击力超现实主义思潮是20世纪中期兴起的一种文艺思潮,它追求对潜意识的探索和超越现实的表达。

超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常常具有梦幻、荒诞和离奇的特点,通过错位和融合现实与梦境,挑战传统的逻辑和语言。

西班牙画家达利、法国诗人布列东、美国作家卡夫等都是超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

超现实主义文学的出现使人们对文学形式和创作风格的认知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它拓展了人们对文学的理解和认识。

四、后现代主义的多元文本后现代主义思潮是二十世纪末至二十一世纪初兴起的一种文学思潮,它对传统文学观念进行了颠覆和挑战。

后现代主义文学以多元和碎片化的特点闻名,作品中常常融入了科技、大众文化和跨文化的元素。

后现代主义文学追求多元的叙述和超越传统观念的创新,通过模糊界限和打破框架来创造全新的文学形态。

文学鉴赏与批评2(象征主义)

文学鉴赏与批评2(象征主义)
文学鉴赏与批评:象征主义
概 念 内 涵 基 本 理 论
批 评 原 则
案 例 解 读
2018/5/24 1
一、概念内涵
象征与象征主义
“象征一般是直接呈现于感性关照的一种现成的外 在事物,但对这种事物并不直接就它本身来看,而是就 它所暗示的一种比较普遍的意义来看。”这是一种感性 形态背后有深意的修辞。(太阳、月亮、石头……)
2018/5/24
第 二 章 象 征 主 义 基 本 理 论 /
10
/
自然是座庙宇,那里活的柱子 有时说出了模模糊糊的话音; 人从那里过,穿越象征的森林, 森林用熟识的目光将他注视。
应和
波德莱尔
如同悠长的回声遥遥地汇合 在一个混沌深邃的统一体中 广大浩漫好像黑夜连着光明—— 芳香、颜色和声音在相互应和。
有的芳香新鲜若儿童的肌肤, 柔和如双簧管,青翠如绿草场, ——别的则朽腐、浓郁,涵盖了万物。 像无极无限的东西四散飞扬, 如同龙涎香、麝香、安息香、乳香 那样歌唱精神与感觉的激昂。
2018/5/24
11
三、批评方法p29
(一)因“象”见“意”,关注隐喻 景物暗示着隐秘幽微的内心。
第 二 章
象 (二)把握大致情调,引发相关联想 征 主 没有确切的意义分析。象征本身就是难以言传的。 义
作为文学修辞的写实、浪漫和象征几乎是一直并存 的。但作为自觉的有影响力的文学思潮,大致经历了现 实主义(客观呈现)——浪漫主义(主观抒发)——象 征主义(想象回味)的发展脉络。 象征,开掘的是生命无尽的潜能。
2018/5/24
第 二 章 象 征 主 义 基 本 理 论 /
2
/
二、基本理论
(一) 西方象征主义的主要类型

象征意义象征主义文学分析

象征意义象征主义文学分析

象征意义象征主义文学分析文学的世界丰富多彩,其中象征主义文学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众多读者和研究者。

象征主义文学不仅仅是一种文学流派,更是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通过象征手法来传达深刻的思想和情感。

象征主义文学的兴起有着特定的时代背景。

19 世纪末期,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变革和人们精神世界的动荡,使得传统的文学表达方式难以满足人们内心深处的需求。

象征主义文学应运而生,它试图打破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的束缚,以更加隐晦、含蓄的方式来揭示世界的本质和人类的内心。

象征主义文学的核心在于象征手法的运用。

象征,简单来说,就是用一种具体的形象或事物来代表或暗示某种抽象的概念、情感或思想。

在象征主义文学中,这种象征不是简单的比喻或隐喻,而是具有更深层次、更复杂的意义。

比如,一只乌鸦在传统文学中可能只是一种普通的鸟类,但在象征主义文学中,它可能象征着死亡、黑暗或者不祥之兆。

象征主义文学中的象征往往具有多义性和不确定性。

同一种象征在不同的作品中,甚至在同一作品的不同读者眼中,可能会有不同的解读。

这正是象征主义文学的魅力所在,它给予读者极大的思考和想象空间,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参与到作品意义的构建中。

以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的《恶之花》为例,这部作品中充满了各种象征。

诗中的“恶”并非单纯指道德上的邪恶,而是象征着现代社会的种种丑陋和堕落。

那些黑暗、腐朽的意象,如腐尸、骷髅等,不仅仅是对现实表象的描绘,更是对人类精神困境的深刻揭示。

通过这些象征,波德莱尔试图让读者感受到现代社会中人们心灵的荒芜和痛苦。

象征主义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也常常具有象征意义。

这些人物不再是具体的个体,而是某种精神状态或人类共性的象征。

比如,艾略特的《荒原》中的“空心人”,他们没有灵魂,空虚麻木,象征着现代社会中人们精神的空虚和信仰的缺失。

象征主义文学在语言运用上也独具特色。

它摒弃了传统文学中直白、清晰的语言表达,而采用隐晦、模糊的语言。

这种语言充满了暗示性和隐喻性,让读者在阅读时需要不断地思考和揣摩。

欧洲近代文学思潮

欧洲近代文学思潮

欧洲近代文学思潮欧洲近代文学思潮是指从18世纪末期到20世纪初期,欧洲文学中出现的一系列新的文学思想和文学运动。

这些思潮和运动对于欧洲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来的文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浪漫主义浪漫主义是欧洲近代文学中最有影响力的一个思潮。

它起源于18世纪末期的德国,并逐渐传播到其他欧洲国家。

浪漫主义强调个性、感情和想象力,反对理性和传统。

在诗歌、小说等各种文体中都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代表作品包括《远方》、《诗人之死》等。

二、现实主义现实主义是19世纪中期出现的一种文学思潮。

它强调对社会现实的描写和反映,关注人类生活中真实存在的问题,并力图以客观、精确、细致地描写方式来表现这些问题。

代表作品包括《战争与和平》、《荒野上的花》等。

三、自然主义自然主义是现实主义的一种发展,它强调环境和遗传等因素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自然主义文学通常采用客观、科学的方法来描写人类行为,并强调社会环境对人的决定性作用。

代表作品包括《地狱》、《居里夫人》等。

四、象征主义象征主义是19世纪末期出现的一种文学思潮。

它强调意象和隐喻,认为诗歌应该是一个符号系统,通过意象和隐喻来表达深层次的感情和思想。

代表作品包括《鸟》、《追忆似水年华》等。

五、超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是20世纪初期出现的一种文学运动。

它试图打破传统文学形式和逻辑,探索梦境、幻觉和非理性状态下的创造力,并提倡写作时不受任何限制。

代表作品包括《安达尔斯玫瑰》、《茶花女》等。

总体来说,欧洲近代文学思潮在不同时间段内都呈现出了不同特点,但都反映了当时社会和文化的变革。

这些思潮和运动不仅对欧洲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世界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象征象征主义

象征象征主义

象征,是诗歌写作中一种主要的表现手法。

“象征”这个词,最早出现于古希腊文字之中,原意是指一剖为二各执其半的木制信物。

而作为一种诗歌艺术的表现手法,很早就有应用。

象征,就是用意象来代表抽象的理念或情感,以求达到传神的艺术效果的一种诗歌写作的表现手法。

象征主义,则是特指诗歌史上一种主要思潮和第一个现代诗歌流派。

象征主义出现于19世纪70年代,兴盛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

在世界诗歌史上,以前占主导地位的流派不外乎是浪漫主义(强调主观想象力的发挥)和现实主义(对客观现实的摹仿与批判)两大流派。

19世纪50年代前后出现的象征主义诗派一露端倪,就以其对诗本体探索所达到的深度,诗美所闪射出来的富有艺术魅力的光华而被注目,以至于迅速发展成能与当时占主导地位的浪漫主义分庭抗礼的规模巨大、影响广泛的诗歌潮流。

20世纪以后的诗歌流派,不论是超现实主义、意象主义也好,未来主义、达达主义等诗派也好,大多都是象征主义的衍蜕或分支。

象征主义的出现和崛起,是与19世纪末欧洲文艺界当时普遍存在的危机意识及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带来的传统价值观念的崩溃,有直接关系的。

巴黎公社的失败,世界大战的爆发,使人感到前景黯淡渺茫,一些激进知识分子便转向诗本体的探索与实验以图心灵的解脱。

象征主义的大本营在法国,以魏尔伦、兰波、马拉美三大诗人为代表。

他们的诗作在19世纪70年代末已具有象征主义明显的特征,但未引起普遍关注。

直至1884-1885年间,魏尔伦编著《被诅咒的诗人们》,宣传了一大批新诗人,象征派诗人在社会上才有了一定影响,而《象征派宣言》1886年于《费加罗报》上的发表,才标志着象征主义诗派的诞生。

象征主义的主要特征有三:一是强调诗歌是心灵与宇宙精神的契合———诗中的客体,不是客观事物的模仿,而是主体意识投射而成的象征性意象,是主观世界的客观化、客观世界的主观化;二是象征、暗示取代直接抒情与陈述———诗语言的不确定性和扩散性,使诗的张力大大加强;三是强调通感联觉———使诗与音乐和非理性相融相通。

法国象征派诗歌特色

法国象征派诗歌特色

法国象征派诗歌特色象征派(Symbolisme)作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在诗歌创作中独具特色。

它不仅是对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的反叛,更是对客观现实的深刻思考与超越。

象征派诗歌以其独特的表现手法、细腻的情感和丰富的意象,开启了现代诗歌的新篇章。

本文将通过象征派诗歌的起源、核心思想、主要特征及代表诗人等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一、象征派的起源象征派兴起于19世纪80年代,尤其是在法国,作为对普遍流行的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文学的一种反动。

文艺复兴以来,现实主义旨在通过准确描绘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来真实反映社会,是一种客观主义的表现。

而自然主义则进一步强调科学方法及环境对人性的影响,试图通过详细的描述揭示人性和社会的本质。

然而,这些流派往往忽视了人类内心深处情感世界和复杂性。

面对这样的局面,一些创新型的诗人开始寻求新的艺术表达方式,希望能够探索更深层次的人性与情感。

他们相信,艺术不应该仅仅限于表面的描述,而要向读者传达更为丰富的情感与想象。

该思潮促成了象征派的诞生,并且在《艺术即生命》的理念指导下逐渐发展壮大。

二、象征派的核心思想象征派诗人的核心思想强调“内心体验”和“主观感受”,认为诗歌应当是一种情感和意象的传达,而非简单的叙述事件。

对于他们来说,语言不仅是描述工具,更是传达情感和思想的重要媒介。

象征派诗人致力于利用模糊和暗示的方法,通过象征手法来唤起读者内心深处的共鸣,从而实现一种“心灵之间”的交流。

同时,象征派也反对单一或简单的理解,他们更希望通过多层次、多维度的意象,可以在不同文化、心理背景下产生各自独特的理解。

这种模糊性不仅展示了个人内心感受的复杂性,也为诗歌增添了一份神秘感和吸引力,这在后世文学中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三、象征派诗歌的主要特征1. 意象丰富而含蓄在象征派诗歌中,意象使用频繁且相当丰富。

例如,对自然景观、日常生活琐事及梦境等元素进行高度抽象和富有寓意的描绘。

这种含蓄而富有多重含义的表达方式,不仅增加了诗词的韵味,也为读者提供了更多解读空间。

文学象征意义与象征主义分析

文学象征意义与象征主义分析

文学象征意义与象征主义分析文学作为人类表达思想、情感和经验的重要方式,其内涵丰富而深邃。

在文学的广袤领域中,象征意义和象征主义是两个极具魅力和深度的概念,它们为文学作品增添了神秘的色彩和深刻的内涵。

象征,简单来说,就是用一种事物来代表或暗示另一种事物。

在文学中,象征意义往往超越了事物的表面,指向更深层次的精神、情感或理念。

比如,在诗歌中,月亮常常被用作象征孤独、思念或永恒的符号。

当诗人描绘月亮高悬夜空,清冷的光辉洒向大地时,读者能感受到的不仅仅是自然景象,更是一种内心深处的孤独和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象征意义的产生并非偶然,它与人类的文化、历史和心理有着密切的关联。

不同的文化背景中,相同的象征可能具有不同的意义。

在中国文化中,龙象征着皇权、尊贵和力量;而在西方文化中,龙往往被视为邪恶的象征。

这种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对于事物的独特理解和价值判断。

历史的发展也赋予了某些象征特定的意义。

例如,在战争文学中,白鸽常常象征着和平,这是因为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战争与和平的交替使得白鸽成为了人们心中和平的美好寄托。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象征意义能够触动人类内心深处的潜意识和情感。

一些常见的象征,如黑暗象征恐惧、光明象征希望,能够引发读者普遍的情感共鸣,因为它们触及了人类共同的心理结构和情感体验。

象征主义则是一种文学流派和创作手法,强调通过象征、隐喻和暗示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象征主义文学作品常常营造出一种神秘、朦胧的氛围,让读者在解读象征的过程中去探索作品的深层意义。

象征主义作品中的象征往往不是单一和明确的,而是多层次、多义的。

以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的《恶之花》为例,诗中充满了各种奇异的象征,如腐尸、恶魔等,这些象征不仅仅是对丑恶现象的描绘,更是对人性的黑暗面、社会的堕落以及人类精神困境的深刻揭示。

读者需要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去理解这些象征背后复杂而丰富的内涵。

象征主义作品还注重音乐性和节奏感。

诗人通过精心安排词汇的音韵和节奏,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文学作品中的象征主义与象征手法

文学作品中的象征主义与象征手法

文学作品中的象征主义与象征手法象征主义是一种文学思潮,它通过象征手法来传达深层次的意义和情感。

在文学作品中,象征主义常常被用来表达抽象的概念、情感和思想。

通过象征手法,作家可以将复杂的主题和意义转化为具体的形象和符号,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感受。

在文学作品中,象征主义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呈现。

其中一种常见的方式是通过自然界的象征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例如,太阳往往被用来象征希望、光明和力量。

在《老人与海》这部小说中,作者海明威通过描述太阳的出现和消失,来表达主人公在困境中坚持不懈的精神和对生命的乐观态度。

除了自然界的象征,文学作品中还常常使用人物和动作的象征来传达意义。

例如,在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中,主人公哈姆雷特常常被描述为一个犹豫不决、思虑过度的人。

他的犹豫和思考被象征为他的内心挣扎和对命运的反抗。

通过这种象征手法,作家成功地表达了人类存在的无奈和对命运的追问。

此外,象征主义还可以通过物体和场景的象征来传达意义。

例如,在弗兰兹·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中,主人公格列高利突然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昆虫。

这个象征性的变化代表了主人公内心的孤独和与外界的隔离。

通过这种象征手法,作家揭示了人类在现代社会中的困境和无助。

除了以上的象征手法,还有一些其他的方式被用来传达象征主义的意义。

例如,色彩的象征在文学作品中也经常被使用。

红色常常被用来象征爱情和激情,而黑色则常常被用来象征死亡和悲伤。

通过运用色彩的象征,作家可以更加生动地表达情感和思想。

总的来说,象征主义是一种表达深层次意义的文学手法。

通过象征手法,作家可以将抽象的概念和情感转化为具体的形象和符号,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感受。

无论是自然界的象征、人物和动作的象征,还是物体和场景的象征,都可以被用来传达象征主义的意义。

通过这种方式,文学作品可以超越表面的故事情节,触动读者的内心,引发深刻的思考和共鸣。

《红字》象征,文献综述

《红字》象征,文献综述

《红字》中象征主义的运用的文献综述摘要:纳撒尼尔·霍桑是十九世纪美国伟大的浪漫主义小说家。

作为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小说家,霍桑对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可以说是独具匠心。

长篇小说《红字》是霍桑重要的象征主义代表作品,无疑也是美国文学浪漫主义时期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也正是这部巨著使得霍桑誉满全球。

龚翰熊在现代西方文学思潮中认为,“作者巧妙的运用了象征主义手法,加强了作品的艺术效果。

”整篇作品象征主义手法贯穿始终。

其中,作重要的要数红字“A”本身的象征意义。

它不仅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出现,而且其象征意义不断变化,从“通奸”到“有能力的”甚至“天使般的”。

此外,小说中四个主要角色:海斯特,丁梅斯代尔,齐灵沃尔斯,珠儿也都有其各自的象征意义。

小说描述的景物和场景,例如监狱,森林,玫瑰花园等等也都寓意深刻。

本文正是从这几方面着手,探究作者在小说中对象征主义手法的巧妙运用。

关键词: 红字;霍桑;“A”;象征主义介绍《红字》是美国19世纪影响最大的小说,享利·詹姆斯曾说《红字》是“本世纪最优秀的富有幻想力的小说”。

董衡巽在美国文学简史(上册)提到:“它是道德的代表,还是非道德的象征;是对清教道德规范的抨击,还是对它的赞颂,作者似乎没有对人物的褒贬,除了宗教戒规外,没有行为是非界限。

”霍桑的小说多采用象征手法, 要归因于他思想中神秘主义的影响, 正如英美文学评论家朱虹所说:“在霍桑的作品中, 最常见的一个现象就是:由于作家的主观精神的照射, 客观事物既是它自己, 同时又是别的什么。

吴亮在象征主义小说说:“客观物质世界仅仅是假象,而它的‘灵性’才是本质。

”他说,‘一切都是灵性, 就好比灵魂与躯体的关系一样。

’”[3]这种观点决定了霍桑在创作中不对客观事物作真实的描摹, 而是借象征去揭示客观事物背后的隐秘含义。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在《红字》中霍桑是如何运用象征手法来揭示小说的丰富内涵的。

(一)“红字”的象征意义充满象征意义与神秘色彩的红色 A 字几乎贯穿小说的每一个场景, 连结着小说中的所有人物。

法国三大文艺思潮

法国三大文艺思潮

产生于法国的三大文艺思潮(1)古典主义:古典主义是17世纪欧洲的主要文学思潮。

它在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上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和样板,强调模仿古代,主张用民族规范语言,按照规定的创作原则(如戏剧的三一律)进行创作,追求艺术完美。

基本特征:第一,把文学和现实政治结合得非常紧密,带有为王权服务的鲜明倾向。

第二,宣扬理性,要求克制个人情欲。

第三,从古希腊古罗马文学中汲取艺术形式和题材。

第四,有一套严格的艺术规范和标准,如戏剧创作要遵守“三一律”。

代表人物:有高乃依、拉辛、莫里哀、拉封丹、和布瓦洛等。

代表作品:高乃依的《熙德》;拉辛的《安德洛马克》;莫里哀的《伪君子》;拉封丹的《寓言诗》;布瓦洛的《诗的艺术》等。

总体来说,作为一种文艺思潮,古典主义在欧洲流行了两个世纪,直到19世纪初浪漫主义文艺兴起才结束。

它对法国乃至欧洲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不光是在文学上,在音乐、绘画、建筑上也都产生了相应的维亚纳古典乐派、古典主义绘画、古典主义建筑,并闻名世界。

古典主义是在对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学习基础上的再创造,丰富了古典文化的内涵。

但古典主义文学发展到后期,暴露出其明显的局限性,太过严格的创作规范束缚了许多优秀的作家;后期的古典主义作品也都显示出创作的程式化,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文学的发展。

(2)现实主义:现实主义是19世纪欧美的主要文学思潮。

它是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发展时期的产物,社会政治经济结构形态的剧变,使人的道德观念和文化价值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现实主义作家摒弃浪漫主义的主观想象和抒情性,通过对社会作如实细致的描绘,揭露社会的黑暗,并倡导社会改良。

基本特征:第一,用文学手法为人们再现了特定时代丰富多彩的社会历史画面。

第二,从人道主义出发,深刻地揭露与批判社会的黑暗,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并对文明发展进程中人的生存处境问题提出了疑问。

第三,现实主义文学追求艺术的真实模式,强调客观真实地反映生活。

第四,现实主义文学重视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的描写,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论象征主义8

论象征主义8

浅析象征主义摘要:作为一个国际性的文学思潮,象征主义在各个国家、地区的发展特征不尽相同,这涉及到各个国家民族气质、文化传统以及作家个人气质等等复杂因素。

法国的象征主义比较精纯,而英美的象征主义则显得比较驳杂。

象征主义文学在诗歌领域内的成就最高,诸多20世纪最伟大的诗人都可被归于象征主义诗人之列。

此外象征主义在戏剧领域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关键词:象征主义;产生及发展历程;艺术特征;超现实的梦幻;“象征主义”作为一个文学流派、一场文学运动的名称,是19世纪后期的事。

1886年9月18日,长期定居于法国的希腊年轻诗人莫里阿斯在巴黎《费加罗报》上发表了题为《象征主义宣言》的文章,正式亮出了“象征主义”的旗号,用来指称已经出现的“在艺术方面具有创造精神”,使用“过度的夸张,奇特的隐喻,颜色与线条配合和谐的崭新词汇,”以波德莱尔为先驱的一派作家,一场文学运动。

从这时开始,象征主义文学便正式在文坛上出现了。

象征主义首先出现于法国。

晚出的象征主义尤其桀骜不驯,他左冲右突,旁若无人,其影响之广,成就之大,大有盖过其他流派之势。

其艺术追求、艺术表现方面的特征,也尤为突出。

第一,象征主义具有清醒的文学自觉意识,不愿受制于政治,也不愿受制于道德。

如同人文主义文学不愿当神学的婢女一样,象征派的作家也决不使自己的创作成为政治斗争、道德宣传的工具。

他们有自己的追求:使文学成为文学,使文学成为美。

象征主义不但没有脱离社会生活,相反有时倒是接触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某些本质方面。

二是象征主义并不排斥创作中的道德成分,他们只是说文学就是文学,“不能等同于科学和道德”(波德莱尔语)。

大部分的象征主义作家在作品中都表现出了强烈的道德意识,为人心的险恶、道德的堕落而忧虑。

他们只是不以道德训诲作为自己创作的最终目的罢了。

从这个意义上讲,象征主义的作品跟其他流派的作品一样,对于我们同样具有认识价值。

第二,在处理作家的主观与现实的客观的关系方面,象征主义把外部的一切都作为契机,作为既是形式又是内容的综合体,引发出对自我微妙内心世界的挖掘,表现出心灵的最高真实。

后期象征主义

后期象征主义

艺术特色
• 艾略特诗歌创作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 • 首先是作品表现出独特的象征性。诗人主张以具体明朗的意象 去对应地表达模糊、抽象的思想情感,通过联想暗示,表现内 心世界的真实,为思想感情寻找出“客观对应物”。。 • 其次,艾略特诗歌创作中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通 过大量运用典故、故事、神话传说,使诗歌意象成为哲理思辨 的载体,以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提倡诗歌的“非人人 化”、 “逃避个性”,而蕴含人类文化内涵,表现出重建社会秩序, 拯救人类的理性追求。 • 同时,其作品中具有浓厚的神秘主义与宗教色彩,宗教玄学、 上帝教义等意象,使诗歌象征意义隐晦,深奥难懂、寓意深长。 • 艾略特以其独特而宏富的艺术风格,被誉为“但丁最年轻的继 承人”,开辟了一整个世纪的大手笔,并被认为 “对同时代人 和年轻同行所起的影响,也许要比我们时代的任何一个人都要 深远。”
前后期象征主义,虽然同属象征派范畴,但无 论从内容还是表现形式,从象征意象到思想情感, 其本质内涵都有很大的区别。 首先,前期象征主义象征内涵意义单一、单义、 简单,暗示和对应的关系相对明晰。而后期象征主 义则表现出多重、多义、复杂的特征,其内涵意义 更具暗示性、联想性、含蓄性,象征意象交错重叠, 复杂难辨。
象征主义冲破现实主义樊篱,表现出对流行 二千多年的摹仿说、反映论的轻蔑和反叛。 象征主义用非理性的、反传统的手法。 通过 象征物象,挖掘和展示微妙的内心世界,用“复 杂的感受能力改造物质性,使世界服从于自己的 意志,并深入到它的奥秘之中。” 象征主义大师们变丑为美,从丑中体味出美 感,从而为沉溺麻木的现代人,寻找精神刺激与 寄托。在后期象征主义大师瓦雷里、里尔克、艾 略特等作品中,更忽视客观现实,极力表现人的 内心世界,表现人的情绪、情感和意念、意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期象征主义思潮研究综述象征主义是欧美现代主义文学发展过程中出现最早、影响最大的文学思潮。

象征主义在浪漫主义衰落之际兴起,表现出了对自然主义和印象主义的反拨,将世界看作是一座“象征的森林”。

象征主义文学思潮大体分为两个阶段,前期象征主义(1850—1880)主要代表是美国的爱伦·坡,法国的波德莱尔、魏尔伦、兰波、马拉美。

其中以法国为重镇,以诗歌为重要的文学成就。

本文主要对前期象征主义文学思潮的研究情况经行分类整理。

一、对象征主义思潮的总体研究重要著作有由柳鸣九1981年主编的《法国文学史》,袁可嘉《外国现代派文学导论》(1987),郑克鲁《法国诗歌史》(1996),查德维克著、肖聿译《象征主义》(1989),布吕奈尔著、郑克鲁译《十九世纪法国文学史》(1991),严云受、刘锋杰《文学象征论》(1995),张英伦等《外国名作家传》(2002)王家新,沈睿编选《二十世纪外国重要诗人如是说》(2005),马塞尔·雷蒙著、邓丽丹译,《从波德莱尔到超现实主义》(2008),曾艳兵《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概论》(2012)。

象征主义作为两世纪之交的兴起的一场思潮,后又传播到全世界,影响了20世纪以来形形色色的冠之以现代主义艺术的发展,深入到文学、音乐、美术、建筑等各个领域。

特别是在中国“五·四”以后,中国早期象征派诗人, 如李金发、戴望舒、梁宗岱王独清等零散地翻译介绍了一些法国象征主义诗歌及理论文章,并在不同程度上将其理论运用于自己的创作这使得对这一领域的译介和研究备受关注,成果颇丰。

抛开现代文学的学者对这一领域关注,就象征主义本身而言,远不及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思潮的研究充分,尤其是对前期象征主义的关注远不及后期。

从时间来看,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一是自五四至解放前;二是八十年代至今。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由于象征主义思潮的观点与我国当时的主流意识对文学的认识不符,成为被批驳的对象,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对这一思潮的研究逐渐呈现了蓬勃的态势,主要可分为三类的研究:第一是对作家作品及特点的归纳概括;二是诗学层面的分析;三是关于象征主义与其他文学思潮的影响、接受关系。

具体如下:第一类对前期象征主义诗人、诗歌及特点的研究。

这一角度的期刊论文主要发表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之后也有涉及,主要有张英伦1981年发表的文章《法国象征主义诗歌概观》,以诗人为线索,按时间发展,严谨丰富地介绍了多位诗人,总结了朦胧性、交感的运用、音乐性的特征,并在文末明确指出了译介传播的需要。

除此之外还有周颐1990年的文章《象征主义诗歌简论》,在结合具体诗作的同时更侧重与文艺理论的结合。

这一阶段的文章多以向我国读者介绍诗歌、理解诗作的出发点来论述。

项晓敏《象征主义析论》(1997)从对传统审美的叛逆、自身内涵的丰富性以及美学价值三个方面展开,可谓结构清晰、概括准确。

近十年来对有关总体研究象征主义诗歌概况的文章并不少见,较有代表性的文章如朱喜奎2007年发表的《西方早期象征主义诗歌的特征》将视点定在了对前期象征主义观察上。

阎保平、刘茜的《法国象征主义三诗人的心灵思维模型》(2012):通过经典作品的文本解析探索前期象征主义采用复杂立体的模型思维呈现人的内部世界的艺术方式。

波德莱尔的思维模型展现了另一世界充分真实的东西;马拉美通过多种思维模型创造诗的“心灵之境”;兰波借助心灵“幻化模型”,创造出前所未有的诗歌意境。

在前人的基础上将丰富的例证与哲学、诗学结合,并与后期象征主义诗人做一区别。

另有学者采用新的研究方法从新的角度来论述这一问题,如柳东林《法国早期象征派诗歌的生命意识》(2009),文章指出法国象征派诗歌建立一种完全不同于人类中心论的全新的生命意识, 对后世的后期象征主义文学甚至是生态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体来看,这一角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早期研究者对象征主义诗歌的整体介绍,颇有传记色彩,无法摆脱马列文论的影响,时见政治话语,但对作家作品正面的介绍为改革开放后的象征主义文学研究无疑奠定了基础,为日后学者展开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译本支持。

第二类对象征主义诗人的理论主张的研究。

诗学领域的研究著作主要包括柳杨编译《花非花——象征主义诗学》(1991),黄晋凯、张秉真《象征主义·意象派》(1989);韦勒克《近代文学批评史第四卷》。

相关的期刊论文早期有王以培《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启示》(1991),从标题就可以看出,学者主要是通过对象征主义诗歌的介绍来促进国内新诗的创作。

因此作者以优美的文笔,哲学溯源并与中国传统诗学对比,说明了象征主义诗人所提出的应和、通感、瞬间之美等诗歌主张。

郑克鲁《象征派诗歌的发展过程和理论主张》(1996)在这一基础上总结了通感、纯诗、梦幻与潜意识的理论特点,视野涵盖了前后期的象征主义诗歌。

同年荣光启发表的《诗歌空间的自律——围绕法国象征派诗的一次叙说》(1996)跳出了对理论主张本体的论述,从诗歌创作的自身规律出发,回顾诗歌史的发展探讨诗歌规律。

杨黎兰《从雨果波德莱尔到马拉美——前期象征主义及其传统》(2003)延续了这一思路。

该文从波德莱尔对雨果的继承和发展入手,把它放到浪漫主义文学传统中进行更深入的考查,而不只是孤立研究前期象征主义。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各个领域的学者对象征主义诗学都给予了广泛的关注,如研究现代文学的学者贺昌盛的《象征“符号与隐喻”象征本体论诗学探源》(2001)一文关注到了“象征理论”“象征诗学”“象征思潮”等不同概念在研究中的误读现象。

因此,以探源的方式回归到“象征”一词在西语语境中的发展演变,包括该词的语义,在哲学、符号学中的应用,以及汉语中与“兴”的共通性问题,最后将波德莱尔象征主义诗学的放到整个历史背景中探讨。

该文章发表以来被引用了13次足以见其影响力和学术价值。

何林军撰写的由朱立元指导的博士论文《意义与超越——西方象征理论研究》(2004)以更大的篇幅和视野展开了对理论史的梳理工作,勾勒了散落在哲学、美学、诗学、宗教学、心理学(主要是精神分析学)、符号学、解释学诸领域中的象征理论,来说明“象征”这一重要的美学范畴在西方的缘起、发展和演变的情形,并把握其基本的美学性质。

户思社《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思与辩》(2007)本文从“象征”一词的起源论述了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产生以及形成过程,从诗歌与音乐的关系论述了瓦格纳对象征主义诗人以及诗歌理论的影响。

论文从诗歌创作、诗歌理论的角度论述了几位重要诗人在象征主义诗歌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同时对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美学观进行了梳理, 从史学和诗学的角度思考和辨析象征主义诗歌与其他文学流派的接受与影响关系。

李珺平《作为理论“应和”与作为主义的“象征”——波德莱尔与象征主义问题》(2007)文章着重强调了作为理论的“应和”与作为主义的“象征”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马永波的《法国象征主义诗学思想》(2008)文章从本体论出发,主要探讨象征主义的“契合”、“暗示”、“纯诗”三个核心诗学概念。

可以说是近年来对这一问题的清晰概括。

李薇《法国象征派推崇“音乐”的原因探析》(2014)选取了马拉美、魏尔伦、瓦莱里对音乐性的要求这一视角,对其原因做了跨学科的分析。

总体来说,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前期学者本着译介和启发本国诗歌创作的目的做了大量丰富全面的工作,文章多以诗人为线索,例举具体诗作说明诗人的理论主张,或按历史发展梳理这一思潮的理论内容,对除去波德莱尔、诗歌三杰之外的理论观点均有涉及。

近年来学者继续纵深研究,并有从象征这一概念出发的研究趋势,着重考察该思潮在历史背景中的地位及原因,使得研究结论更有理有据。

第三类比较研究。

这一类别的研究论文主要有:陈弘编译的英国理论家克利夫·斯各特的《论象征主义颓废派和印象主义(1991),在本文中论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生和发展于欧洲文坛的象征主义、颓废派和印象主义,文章立论精当,引证充实,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项晓敏的《前后期象征主义的差异》(1996)通过前后期象征主义的对比概括了三个方面,可以看做是他的另一篇论文《象征主义析论》中部分观点的展开。

刘骋《论唯美主义、象征主义与颓废主义之间的联系》(2000)作为19世纪中后期欧洲“世纪末"文学大潮中涌现的三支文学流派,相互影响,相互发展。

文章对这三种文学思潮的发展脉络及美学追求进行简要介绍,勾勒出各自的面貌。

更有绘画领域、音乐领域的学者看到象征主义文学对各自学科的影响,如孙晓昕《十九世纪文学理论对象征主义绘画的影响》(2009)冯淼《论象征主义文学在印象主义音乐中的体现》(2009)通过跨学科的比较,看到象征主义文学思潮在绘画、音乐领域的交融。

柳杨的中西象征主义诗学的比较《“花中花”与“花非花”——中西象征诗学比较》(1992)崔艺花的硕士论文《东西方象征诗论比较研究》(2005)另有关于象征主义与中国现代诗歌关系研究,著作有陈太胜的《象征主义与中国现代诗学》(2013)。

影响研究如王泽龙的《法国象征主义诗歌对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影响》(2003)陈旭光《从象征主义到英美现代主义——论四十年代中国现代主义诗潮的英美现代主义转向》(2007)。

译介研究近年来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较有代表性的是耿纪永《从三种期刊看欧美象征主义诗歌在中国的早期译介——欧美现代主义诗歌译介研究》系列研究。

二、关于象征主义先驱波德莱尔的研究波德莱尔的西方文学史上处于传统文学与现代文学承接点上的重要诗人,无论是其作品还是理论都是象征主义文学思潮中当之无愧的先驱。

目前对波德莱尔的参考文献主要有:钱春绮翻译的《恶之花》,郭宏安翻译的《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论波德莱尔》泰奥菲尔·戈蒂耶《回忆波德莱尔》。

八十年代以来的期刊论文的研究可分为三个大类:第一类是对波德莱尔的生平、作品、文学地位的概述。

1979年刘自强发表《波德莱尔的相应说》、1980年远在巴黎的程抱一先生经徐迟推介,在《外国文学研究》上发表《论波德莱尔》,真正从正面肯定了其艺术魅力。

1995年郑克鲁发表《波德莱尔的创新艺术》,作者围绕创新对《恶之花》以及波德莱尔的散文诗、爱情诗做了全面系统的介绍,1997年解静发表《波德莱尔象征主义美学发见》。

这一阶段的文章在今天看来无法摆脱唯心唯物的二元对立看待象征主义诗人,但从另一个层面上看正是学者们在辩证指出哲学思想分歧的同时,才能正面介绍其相关作品及诗学主张,为我国的波德莱尔研究打开视野。

第二类则侧重对波德莱尔文艺观进行解析。

如周颂喜于1991年发表《波德莱尔,一个转变的历史过程——关于波德莱尔文艺观的矛盾与他的历史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