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北魏孝文帝改革

合集下载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北魏孝文帝改革说课稿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北魏孝文帝改革说课稿

第16课北魏孝文帝改革(说课稿)各位评委,早上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川教版 7年级上册第四学习主题“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下的第三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我说课的内容由为4部分构成: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将对这四个部分做一个详细的阐释。

首先:第一部分:说教材。

这是我说课的第一个重要内容。

该部分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方面,说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四主题所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秦汉大一统后出现的政权分立时期,是旧的、小规模的、单纯的统一的瓦解,是新的、大规模的、更多民族的统一的酝酿的必然过程。

而本课内容正是从政权分立走向统一的一个重要环节。

本课主要讲了三部分的内容,少数民族内迁,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和北方民族大融合。

少数民族的内迁使民族融合趋势出现,为了适应这种趋势,北魏孝文帝进行了一系列学习先进文化,主要是汉族文化的改革;而改革又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为后来的隋唐统一奠定了基础。

可以说这一课既是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的一个总结,又为隋朝更大规模的统一埋下伏笔第二方面,说教学目标。

该方面又分为三个维度。

第一维度,知识与能力。

本课需要学生识记的内容有:东汉末起内迁的五个少数民族的名称及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本课需要学生理解的内容有: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进程,为隋朝统一奠定了基础;需要师生一起探讨的内容有: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价。

第二维度,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的探究,培养学生归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课文内容,通过孝文帝迁都相关史料的学习和迁都原因的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史料阅读和理解能力,论从史出以及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识读“学习汉族风俗文化”相关图表,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图表的能力;通过学生分小组的“体验历史”活动,培养学生体验历史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对孝文帝改革的评价,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正确评价的能力。

第三维度,情感态度价值观。

第16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第16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第16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第16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教学目标】识记与理解:知道内迁的五个少数民族名称,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理解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

能力与方法:1、通过对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的探究,培养学生归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根据课本内容,编演历史小剧,进一步认识孝文帝的迁都和汉化政策,从而培养学生表达、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3、小组讨论孝文帝改革的作用,评价孝文帝,从而形成对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正确评价的能力。

4、通过识读课文中的地图、插图,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图表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东汉末年以来,少数民族的内迁,与中原汉族相互融合,相互学习,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共同创造着祖国的历史,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从而产生对历史的认同感。

2、通过对孝文帝改革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孝文帝顺应历史潮流锐意改革,是我国古代一位著名的政治家,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改革和创新的意识。

3、通过对北方少数民族生产、生活方式的介绍,使学生感知民族美;通过学习北方各民族大融合的史实,使学生感受民族的和谐美。

【重点难点】重点: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难点: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部分内容(如新制度)【教具】教材、插图【教法】讲述法、提问法、读书指导法、讨论法【课型】新课【课时】1课时【学习新课】导入新课:提问:我国有多少个少数民族?有哪些少数民族?学生回答后,再提问:匈奴、鲜卑等这些民族现在还存在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鲜卑族的历史。

新课学习:(板书)一、少数民族内迁讲述: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的民族分布,形成了汉族主要居住在中原地区,少数民族散居边地的格局。

从东汉末年起,匈奴、鲜卑、氐、羯、羌等少数民族纷纷内迁。

看彩图。

其中,鲜卑族拓跋部的影响最大。

那么,鲜卑族是从哪儿迁来的呢?学生阅读小字部分,了解鲜卑族的历史。

总结答案:鲜卑族是我国古代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6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课件 川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6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课件 川教版.
相同点:
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促进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不同点:
孝文帝改革侧重于制度的更新、移风易俗 (汉化政策);
商鞅变法侧重于富国强兵
学习测评
C 1.北魏孝文帝是(
)。
A.匈奴族人 B.羌族人
C.鲜卑族人
D.汉族人
C 2.下列内容,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成果的是(
)。
①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②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③增强国家军事力量
④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洛阳地处何处?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把都城迁到这里?
答:洛阳地处中原。迁都是为了更好地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
在要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那些年龄在三
十岁以上的人,使用鲜卑语已成为习惯,可以允许他们不立即 改变。但是三十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 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移风易俗
穿汉服:孝 文帝下令, 无论何人一 律禁穿胡服, 改穿汉服。
北魏帝王出御图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孝文帝说:“国家兴自 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 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 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 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 宅,河洛(洛阳)王里, 因兹大举(迁都),光宅 中原。”
——《魏书·任城王传》
公元494年,孝文帝 把都城从平城迁至洛阳原 因是什么?
北魏孝文帝迁都示意图
பைடு நூலகம்
孝文帝改革的阻力主要来
自于( B )
二、北方民族大融合
1、表现:
①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成为 农业居民; ②汉族学习少数民族畜牧业生产和畜产品加工技 术; ③生活上,胡人汉服,汉人胡食

秋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6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教案 川教版 教案

秋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6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教案 川教版 教案

第16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教学目标1识记与理解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东汉末起内迁的五个少数民族的各称;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理解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进程,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能力与方法通过探究性学习,对问题进行归纳、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通过多媒体对相关资料的展示,培养学生通过资料搜集信息的能力:通过教师的引导,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通过对孝文帝改革影响的讨论,提高学生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评价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民族观念,使学生认识中华民族是由五十六个兄弟民族组成的统一体。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各民族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在这个历经千年沧桑的多民族在家庭中,民族团结、平等就是我们共同追求的和谐美。

教学重难点1.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措施和影响2.难点:如何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大融合的关系教学用具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授课类型新授课学生活动1.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敢于质疑,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2.针对课文内容,指导学生阅读,归纳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采取了哪些措施。

3.学生讨论孝文帝为何迁都洛阳及其改革的作用并评价孝文帝。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背景音乐《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

问:同学们,谁知道这是什么歌?听出来了吗?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

中华民族经历了上下五千年的风风雨雨,各族儿女都为她的发展壮大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甚至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同学们对一个人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流血牺牲的事例是再熟悉不过的了,但是,你们可曾知道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上,还有那些以牺牲本民族的利益来换取整个中华民族的成长壮大的兄弟民族吗?虽然他们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漫漫历史长河中已经消亡,但他们却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使我们这个民族日益强大起来,并将永远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第16课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

第16课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

电子备课格式课题16、北魏孝文帝改革主备周艳梅主核李翠萍使用者周艳梅课型新授课使用日期11、27 【学习目标】1、知道内迁的五个少数民族名称。

2、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3、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教学难点】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教学过程使用补充【引入新课】一、默写检查上节课的内容。

1、在江南手工业中,最重要的是,,一带出产的越布是著名特产。

2、230年,吴国的、率舰船到达过(今台湾)。

3、诸葛亮治理蜀国时,使地区(今四川南部、云南和贵州一带)得到初步开发。

4、是南朝的政治经济中心和最大的都会。

二、导入:读一读《敕勒歌》这是一首北朝民歌,原是鲜卑语,后译成汉语,广为流传。

你知道鲜卑族在中国历史上最早建立了哪个朝代吗?【板书课题】北魏孝文帝改革【学习目标】朗读【导学菜单】自学指导(一)阅读教材P93-94完成以下问题:(每题1分,2分钟。

)1、从东汉末年起,等少数民纷纷内迁(简称“五胡内迁”)。

北朝时,内迁的少数民族中,以的影响最大。

2、439年,统一北方,标志北朝的开始。

3、北魏统一北方后,鲜卑贵族用的方式统治各族人民,激化了,北魏政权面临着。

结合地图五胡内迁,了解民族融合。

结合图片,了解鲜卑族拓跋部的历史。

2、学生展示学习成果。

3、老师投影相关史料与图片,对重难点进行讲解,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自学指导(二)阅读教材P94-96,回答以下问题:(每题1分,时间5分钟。

)北魏孝文帝改革:1、人物:2、原因(背景):3、目的:4、内容(三点):5、作用:2、学生展示学习成果。

3、老师投影相关史料与图片,对重难点进行讲解,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4、合作探究一观察以下图片及史料,说一说它们分别属于汉化政策的哪一个方面?合作探究二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1)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2)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3)内容全面,措施得力(4)符合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堂清知识】北魏孝文帝改革:1、人物:2、原因(背景):3、目的:4、内容(三点):5、作用:【当堂检测】穿越时空看北魏假如你来到北朝时的北魏,会见到族的正在进行汉化改革。

川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word教案(11)

川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word教案(11)

第16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一、学习目标1、记住内迁的五个少数民族名称;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2、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二、知识准备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封建国家的分裂时期。

你能将魏、蜀、吴、西晋、东晋、十六国、南朝、北朝准确地对号入座吗?三、学习内容(一)预习交流(二)导入:(播放音频《敕勒歌》)同学们,刚才我们听到的这首优美的民歌《敕勒歌》,最早流传于少数民族,如果没有及时的整理记录,也许就会渐渐湮没于岁月的流逝之中。

有一个人在少数民族中推广汉语,这首歌因此被译作汉语并流传下来,这个人是谁呢?他为什么放弃本民族的语言,把汉语规定为“正统之音”呢?(三)学习“少数民族内迁”章节,了解北魏孝文帝及其改革的背景。

浏览“少数民族内迁”,完成下列问题。

1、在中国古代的长期民族发展过程中,我国民族分布的呈现什么特点?为什么会呈现这一特点?(点拨:联系汉族的起源和发展)2、“五胡内迁”中的“五胡”指的是哪五个少数民族?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哪一个?“五胡”为什么内迁呢?(联系东汉末年的社会状况和文明程度)3、386年,()复国建魏,史称(),定都()。

4、439年,( )统一北方,北朝开始。

5、阅读材料,想一想:北魏孝文帝改革前遇到了什么严重的社会危机?怎样解决?“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在战争时,往往驱使汉族和其他各族的人充当步兵,在阵前冲锋,鲜卑骑兵则在后督阵,并任意纵马践踏。

6、了解北魏孝文帝及其成长经历。

7、根据以上学习归纳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原因,及其根本目的。

(四)学习“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1、说说孝文帝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改革?2、你想想文中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指哪些内容?(政治上联系秦始皇的集权制度,经济上联系商鞅变法和汉武帝经济上的改革)3、(讨论:如果你是北魏人,你同意迁都吗?)说说孝文帝迁都的原因、时间和地点。

4、孝文帝的改革最重要的是移风易俗,列举改革内容中有哪些移风易俗的做法?5、填写鲜卑姓改成对应的哪个姓?(五)学习“北方民族大融合”章节1、孝文帝改革的意义和作用是怎样的?哪些社会状况可以看出民族融合在加快?2.孝文帝的改革为什么会成功?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3、讨论与思考:鲜卑族作为一个民族已经不存在了,因此,有人认为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使一个有近千年历史的纯粹的鲜卑族、鲜卑文化、鲜卑语言很快消亡了,孝文帝是千古罪人,你同意这种说法吗?四、知识梳理(略)说说改革的内容、意义及其深远影响。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6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五胡乱华”中国历史上150年的南北战争素材 川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6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五胡乱华”中国历史上150年的南北战争素材 川教版

“五胡乱华":中国历史上150年的南北战争《历史纪事》南朝宋永初元年(北魏泰常五年,420)至陈祯明三年(隋开皇九年,589),南朝与北朝为扩张势力和疆土进行争夺、兼并的战争。

东晋、十六国之后,中国历史进入南北朝时期.南朝历经宋、齐、梁、陈四代;北朝历经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公元386年,鲜卑族拓跋部首领拓跋珪建立北魏。

拓跋珪称魏王后,即进行统一北方的战争。

在击败后燕、夺取黄河以北广大地区之后,于天兴元年(398)在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称帝。

拓跋珪死后,其子拓跋嗣即位,开始向黄河以南发展。

与此同时,东晋北府兵将领刘裕起兵讨灭篡晋称帝的原荆州刺史桓玄,灭南燕、后秦,于公元420年代东晋称帝,建国号为宋。

拥有东自青、兖二州,西至潼关(今陕西潼关东北)的黄河以南地区.与北魏隔黄河对峙。

北魏与南朝宋、齐、梁的战争宋永初三年(422),拓跋嗣乘刘裕病故,发动北魏攻宋河南之战,先后投入十余万步骑,重点进攻黄河南岸的宋军事重镇。

至次年闰四月,先后攻取金墉(今河南洛阳东北)、虎牢(今荥阳西北汜水镇西)、滑台(今滑县东)和东阳(今山东青州)等城,占领司、兖、豫等州。

宋元嘉七年(430)三月,宋文帝刘义隆乘北魏与柔然作战无暇南顾之机,出兵北伐.七月,收复滑台、洛阳(今洛阳东北)、虎牢、碻磝(今山东茌平南),一度收复河南失地。

十月,魏军渡河,再次攻克洛阳、虎牢.十一月,复攻滑台.次年初,宋将檀道济救滑台被阻.守军粮尽,滑台被北魏军攻占.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450)二月,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亲率10万步骑部南下攻宋,围攻悬瓠(今河南汝南)。

四十余日不克,退还平城。

七月,宋军攻魏,取碻磝,围滑台。

十月,拓跋焘以号称百万之众渡黄河,解滑台之围,长驱南进.十二月抵瓜步(今江苏六合东南),声言欲渡江夺取建康(今南京).次年正月,因乏食、疾疫流行而北撤。

宋泰始二年(466),宋内讧,边将薛安都以彭城降北魏后,淮北四州及淮西之地尽入于北魏。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北魏孝文帝改革教学设计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北魏孝文帝改革教学设计
【课Hale Waihona Puke 作业】练习册P58--59三、四、五题
板书设计
第16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一、少数民族内迁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
1.背景原因
2.时间、人物、目的
3.主要内容
4.作用




使用者签名:
【课堂进行时】
一、少数民族内迁(了解北魏孝文帝及其改革的背景)。
阅读P93第一段内容及小字部分,完成下列问题。
1.在中国古代的长期民族发展过程中,我国民族分布的呈现什么特点?为什么会呈现这一特点?(点拨:联系汉族的起源和发展)
2.“五胡内迁”中的“五胡”指的是哪五个少数民族?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哪一个?“五胡”为什么内迁呢?(联系东汉末年的社会状况和文明程度)
3.386年,()复国建魏,史称(),定都()。
4.439年,()统一北方,北朝开始。
5.阅读材料,想一想:北魏孝文帝改革前遇到了什么严重的社会危机?怎样解决?
“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在战争时,往往驱使汉族和其他各族的人充当步兵,在阵前冲锋,鲜卑骑兵则在后督阵,并任意纵马践踏。
6.归纳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原因,及其根本目的。
长城实验学校2017级历史学科集体备课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16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主备课人
陈本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内迁的五个少数民族的名称,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理解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的探究,培养学生归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孝文帝的改革最重要的是移风易俗,列举改革内容中有哪些移风易俗的做法?

第16 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第16  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 )

穿越时空看北魏…… 穿越时空看北魏
扬场
牧马
耕牛
牵羊
你能做对吗
1、439年统一黄河流域的是( 439年统一黄河流域的是( 年统一黄河流域的是 ) A、三国中的魏国 B、氐族建立的前秦政权 C、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 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都到( 2、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都到( A、长安 B、洛阳 C、许 D、殷 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改革是( 3、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改革是( A、商鞅变法 B、管仲改革 C、李悝变法 D、北魏孝文帝改革 孝文帝改革主要是向哪个民族学习?( 4、孝文帝改革主要是向哪个民族学习?( A 、氐 B、鲜卑 C、汉族 D、匈奴
魏 蜀 吴 西晋 十六国 东晋 北朝 南朝 隋朝
想一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想一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
出现过哪几次统一局面? 出现过哪几次统一局面?
理一理: 理一理:
北魏
东魏
北齐
西魏
北周
迁都 洛阳 促进 民族 融合 学习 汉族 文化
各族 人民 长期 接触
出现 民族 融合 趋势
北魏 孝文 帝的 改革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 孝文帝(467年—499年) 年 年 • 改革内容 地处中原 迁都城 历史悠久 平城-------洛阳 平城----洛阳 自然条件好 直接目的: 直接目的:便于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迁都目的 根本目的: 根本目的: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试一试: 试一试:以下分别属于孝文帝改革的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 孝文帝(467年—499年) 孝文帝(467年 499 499年 • 改革内容 迁都城 今天大同)----洛阳 平城(今天大同)----洛阳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示意图 平城

七上第16课北魏孝文帝改革

七上第16课北魏孝文帝改革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 改革
历史连接:
魏 蜀 吴
西 晋
十六国
东 晋
北朝
宋、齐、梁、陈
南朝

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
汉族主要居住在中原地区、少数民族散 居边地的格局。
东汉 1.时间:从____末年起。 匈奴 鲜卑 • 2民族:____、____、氐 、 羯、羌等。 (五胡内迁) 鲜卑族 • 3影响最大:____拓跋部。
小结
养老的风气等。
影响:这些措施
加速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进程, 促进民族大融合。
原因
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包括汉族在内 的各族人民长期杂居相处。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起了促进作用。
•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的____生产 农业 技术,改变游牧方式,成为农业居民。 畜牧业 •汉族学习少数民族的____生产技术 和畜产品加工制作技术。 •生活上,汉族和少数民族彼此影响,少 数民族穿汉服、汉族人吃少数民族食物成 为时尚。 (“胡人汉服”,“汉人胡食”)

嘎仙洞位于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阿
里河镇西北方向9公里处,是鲜卑族人的 发祥地。“嘎仙”是鄂伦春语,“猎民之 仙”的意思。
孝 文 帝:
公元471年,拓跋宏即位,称孝文帝。原名 拓拔宏,改姓氏后为元宏,生于467年,卒于 499年,他四岁即皇帝位。即位19年时,冯太后 去世,开始独揽朝政。孝文帝自幼在冯太后的 教养下,深受汉文化的影响,《魏书》说他 “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意,览之便讲, 学不师授,探其精奥· · · · · · 才藻富瞻,好为文章, 诗歌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 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自东晋灭亡以来,南北朝成为我国历史上为 数不多的南北分裂时期之一,虽然它的形成使经 鲜卑族是中国古代东北的少数民族之一,世 济发展有所停滞,但由于外族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居中国北方。就是居住在嘎仙洞的拓跋鲜卑部落 鲜卑拓跋的改革相当成功,北魏政 而形成的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却是中国历史上史 创建了北魏王朝,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入 治稳定,经济繁荣,人口剧增,国际交 无前例的。 主中原的少数民族。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教学课件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教学课件
三、改革内容
前期: 特点: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 1、均田制 2、整顿吏治
中后期: 特点:孝文帝主持,实行汉制,移风易俗。 1、迁都洛阳 2、革除旧俗
四、改革影响
1、推动了北建化进程(尊儒崇
经,兴办学校,采用汉族封建制度)。
3、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
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五、改革的性质和认识
性质: 北方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经济政治制度和文化的一场 封建化的过程。
认识: 1、先进必然战胜落后。 2、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 3、改革必须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改革人物和时间: 孝文帝拓跋宏, (471—499)
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一)改革措施:
请用最简洁的语言概述孝文帝改革的3个方面措施
1.学习汉族的政治经济制度
政治制度:实行官吏俸禄制 经济制度:颁布均田令
2.迁都洛阳
这幅图反映的是哪一项措施?由 平城 迁到 洛阳 。 都城是一个国家的根本,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他乡 不似故乡亲”、“月是故乡明”、“故土难离”等思想观 念。
议一议
迁都既然遭至很多大臣的强烈反对,孝文 帝为什么还要迁都洛阳?洛阳地处何处?
洛阳地处中原。迁都是为了更好地吸 收汉族先进文化,推进汉化政策,化解危 机,巩固统治。
想一想:洛阳曾为哪些王朝的都城? 东周、东汉、魏、西晋、北魏
3.学习汉族 文化风俗
右边和下边 两则材料反映孝 文帝改革中的哪 一措施?
《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第16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一、少数民族内迁(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 阅读教材93—94(小字)的内容。 1.我国民族分布呈现什么特点?为什么呈现这一 特点?(联系汉族的起源和发展) 2.“五湖内迁”中的“五湖”指的是哪五个少数 民族?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哪一个?为什么内迁? (联系东汉末年的社会状况) 3.386年,( )复国建魏,史称( ),定都( ) 4.439年,( )统一北方,北朝开始。
少 数 民 族 内 迁
Hale Waihona Puke 出现 了民 族大 融合 趋势
孝 文 帝 改 革
学 汉制
迁都 洛阳
学 汉族文 化风俗
促 进 了 民 族 大 融 合
改革作用
改 革 背 景
改 革 措 施
1.北朝时,内迁的少数民族中,建立北魏政权 的( B ) A.匈奴 B.鲜卑 C.羯 D.羌 2.北魏孝文帝改革没有涉及的是( D ) A.制度 B.迁都 C.文化 D.奖励军功 3.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都是我国历史上的重要改革, 下列关于两次改革的叙述,错误的是( D ) A.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B.都加速了封建化进程 C.改革都取得了成功 D.改革都一帆风顺
北魏帝王出御图的帝王和大臣们均穿着长袍宽袖, 为汉族服装,反映孝文帝改革后民族融合的情形。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1.孝文帝改革加速了黄河流域民族大 融合的过程。 2.推动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 3.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哪些社会状况可以看出民族融合在加快? (汉族人民从少数民族那里学到了什么?) 孝文帝改革后,更多的少数民族改变 游牧生活方式,学习汉族先进农业生产技 术,从事农耕,成为农业定居居民;汉族 人民从少数民族那里学到了不少畜牧业生 产经验和加工技术。 汉族和少数民族彼此影响,出现了胡 人汉服,汉人胡食的时尚潮流。
鲜 卑 姓 改 为 汉 姓
鲜 卑
拓跋 拔拔 丘穆陵 步六孤
姓 汉
元 长孙



贺赖 独孤
贺 刘
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 ……帝曰:“夫名不正, 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 北语 ,一从 正音 。其 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 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资治通鉴》
除了材料中的改汉姓和说汉语以 外,你还能列举那些具体内容? 穿汉服;与汉族通婚;完善学校教育 制度,学习汉族文化;用汉字等
材料中的“北语”指的是什么? “正音”又是指的是什么?
鲜卑语 汉语
汉服俑
胡服俑
北方民族融合前汉族和少数民族在服装上有很大差异
北魏帝王出御图(今河南巩义市石窟寺里的浮雕临摹图)

• •
族名 匈奴
所建立的政权
前赵、北凉、夏
鲜卑
前燕、后燕、西秦 南凉、南燕
羯jie
后赵
氐di
前秦、后凉

后秦
北朝政权更迭表
(534~550年) (550~577年)
东魏 北魏
(439~534年)
北齐 北周
(557~581年)
西魏
(535~557年)
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背景
阅读教材94—96(小字)的内容。 1.改革背景:少数民族内迁,出现了民族大融 合的趋势 鲜卑族用落后的方式统治各族人 2.改革原因: 民,激化了社会矛盾,北魏政权 面临着危机 3.改革目的:缓和社会矛盾,巩固北魏政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