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共外交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_廖宏斌
浅析中国公共外交战略
浅析中国公共外交战略摘要:本文是从国际战略视角来研究中国公共外交,论述了全球化时代中国公共外交的战略意义、战略目标、战略模式、战略布局和战略评估,并提出了推动中国公共外交的对策性建议。
文阐述了中国开展公共外交的三大战略目标,即夯实内外政策的社会基础、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知和认同。
关键词:中国;公共外交;战略一、公共外交的发展及其战略意义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社会政治稳定,经济迅速发展,国际地位日益提升。
然而,由于冷战思维仍然存在,特别是对中国崛起的担忧,国际上散布着各种“中国威胁论”和“中国崩溃论”。
对中国的这些误解和怀疑,以及不利的国际舆论影响了中国的国家形象,限制了中国和平发展的国际空间。
为了消除这种不利的负面影响,塑造中国良好的国家形象,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了解,中国迫切需要开展广泛的公共外交,全面提升中国的软实力。
二、中国开展公共外交的战略目标从中国开展公共外交的战略目标上来看,整个目标主要分为夯实内部政策的社会基础,以及塑造良好的国际形象,最后就是在促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识和文化的发展上的多元化理解。
诚然,正是因为在这样的情况下,导致的多元化发展不断体现了更多的效益,需要凸显出整个当前建设的有序性。
(一)夯实内外政策的社会基础从夯实内外政策的社会基础角度来看,引导正确的公众认知,对于整个当前的国外的发展和国外正确的认识中国有着极大的意义。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适当的确保整个当前的社会基础能够更好的得到落实和发挥。
从这样的角度来看,促进全中国的世界形象,也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塑造良好的国际形象主要是呈现出国际形象在当前的国际形象中的作用,需要面临的挑战主要是集中在依靠当前的技术性改进来呈现的多元化发展的结果。
必须要不断的按照当前的国际形象的基本发展来呈现出更多的发展性环节和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当前发展的有序性。
另外,在对公共价值进行深究的时候,我们也同时能够看到整个价值理念所体现出来的差异性,正是在这样的差异性的基础上产生了更多的发展能力和构建能力,这样才凸显出整个当前的建设和发展的新目标。
关于当代中国外交现状及政策的分析
关于当代中国外交现状及政策的分析【前言】:曾任美国国务卿的布热津斯基所说的:“中国,不论其具体前景如何,是一个日益崛起的潜在的主导性大国。
”伴随着当代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与作用稳步提高。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迅猛发展离不开世界,同样世界的发展进步也不能离开中国。
在当今全球范围内,尤其是在周边地区中国是发挥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作为世界第三领土大国和第一人口大国,既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又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处理重大国际事务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国是在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不同领域具有综合实力或潜力的国家之一,随着中国总GDP总和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世界范围尤其在亚太地区中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总之,当今的中国是一个具有全球性影响的地区性大国,因此我们应正确认识自己的国际地位,保持清醒的头脑,另一方面也不应该妄自菲薄,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实力。
从更长远的层次考虑,中国必须有一个适合自我发展的外交战略,真正的做到和平崛起!【摘要】:当代中国在国际社会当中地位日益重要,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可以肯定,随着中国的真正崛起,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将与日俱增。
然而在另一方面,中国的外交也面临着困难挑战,台湾问题,中美关系,黄岩岛事件,已经钓鱼岛争端对于迅猛发张中的中国是极大的考验,因此我们的外交战略必须在坚持和平自主五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还要不断创新,应用新视觉新方法解决国际事务中的争端,促进世界的发展。
【关键词】:中国外交现状国际地位国际事务外交政策【正文】:上世纪末,国际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东欧解体,社会主义阵营瓦解,由此而引发的国际形势,格局和力量对比等一系列震荡和变化,这种变化给世界各国提供了一个改变本国国际地位的机遇。
而中国则抓住机遇,随着改革开放深入进行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的提高,与国际社会的交往日益频繁,与世界各国的合作不断扩大,国际影响与日俱增,并且在国际事务中地位与作用稳步提高。
浅析当代中国外交的形势与政策论文
浅析当代中国外交的形势与政策论文推荐文章有关中国梦的形势与政策论文热度:有关中国与俄罗斯的形势与政策论文热度:关于中国外交政策政策的论文热度:浅析当代中国外交现状的形势论文热度:论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论文热度: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经历了若干次转型,大体上从革命外交到发展外交,再到大国外交。
然而我们该如何写有关中国外交的论文呢?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中国外交的形势与政策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中国外交的形势与政策论文篇一:《理解中国外交政策:以民族主义为线索》【提要】近年来,民族主义成为研究中国外交政策的重要视角。
海外许多学者倾向于认为现阶段中国民族主义的出现是冷战后一个新的和负面的现象。
本文试图就理解中国民族主义与中国外交政策的相互关系提出一种新的解释。
本文将论证,自20世纪初以来,民族主义一直是影响中国外交政策走向的一个长期因素;而自1980年代初以来,中国民族主义已日渐温和;从那时起,一种积极民族主义已经建构起来。
其积极性表现在:它采用国际化的战略,重视国际合作和全球经济一体化;它不再宣扬革命以推翻现状;它在设计和实现中华民族的自身抱负时能考虑并增进世界和地区的普遍福利。
【关键词】民族主义中国外交政策文化主义积极民族主义近年来,民族主义成为研究中国外交政策的重要视角。
一些中国学者开始运用这一概念分析中国外交政策,或为中国外交政策出谋划策; 在英文文献中,对中国民族主义的研究在某种程度上主导了有关中国未来对外政策走向和各国应对之策的辩论。
这些海外研究的一个共通主题是,现阶段中国民族主义的发展正在成为国际不安定的一个根源。
塞缪尔·亨廷顿对于中国意图“洗涤长达一个世纪之久屈服于西方和日本的耻辱”感到担忧。
理查德·伯恩斯坦(Richard Bernst Ein)和罗斯·门罗(Ross Munro)认为,“在民族主义者的情绪鼓动下,(中国)产生了一股从过去耻辱中恢复过来的渴望;并在单纯渴求国际影响力的鼓动下,中国正谋求在亚洲替代美国而成为该地区主导力量。
试析新时期中国公共外交面临的挑战与对策2300字
试析新时期中国公共外交面临的挑战与对策2300字摘要:在全球化、信息化的今天,中国已经走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心,与世界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中国要继续发展必须有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世界各国对中国的误解和偏见,既不利于中国,也不利于世界。
因此,公共外交是中国赢取世界信任、塑造良好的国际形象和争取国际话语权必做的功课。
本文从中国为何需要开展公共外交、新时期中国公共外交面临的挑战以及新时期中国公共外交建设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并提出一些理论观点和应对措施。
关键词:公共外交国际形象挑战对策■一、新时期中国公共外交面临的挑战公共外交作为一个舶来概念相对于传统外交而生。
是指一国政府对国外民众的外交形式,它的活动手段包括文化交流项目、国际广播和互联网等,其主要表达形式是信息和语言。
第一,公共外交囿于强国家弱社会模式,难以进一步发展。
“公共外交一般是以政府出面针对外国民众,其潜在逻辑是该国政府以成熟的公民社会为支撑。
但是,毕竟公共外交是要去赢得国外人心,因此政府不能包办,而应隐化角色,以本国公民社会出面,与外国公民社会‘对等接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第二,公共外交的相关部门缺乏相应的协调和配合机制。
“在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外交部新闻司、新华社、国际广播电台和中国日报等机构和媒体,用各种传播手段介绍中国的发展以及中国的政策,使世界人民了解中国,并在此基础上争取国际舆论的支持和理解。
” 然而,就目前公共外交的实践需要而言,这些部门之间的协调和配合机制建设还比较落后。
第三,公共外交的市场化水平有待提高。
国内外的经验表明,政府部门是公共外交的发起者和支持者,非政府组织和媒体传播机构是公共外交活动的主要策划者和执行者。
以市场化运作方式与非政府组织和媒体合作,已经成为公共外交的国际惯例。
第四,对中国的误解和偏见,既不利于中国,也不利于世界。
随着全球化的日益深入,世界各国的相互依存程度越来越深。
任何对中国的误解与偏见都会使他国的对华政策产生严重的偏差。
中国公共外交现状及发展建议
缺乏“让他人想己之所有、达己之所愿”的 强大实力。因而公共外交难以取得更大的突 破。公共外交的目的就是将一国本身具有的 价值观、文化、政策、制度等多方面的吸引 力在世界进行推广。因此,只有软力量的实 质增强,才能为公共外交的顺利开展奠定坚 实的基础,并成为其效果的切实保证。
其次,除了提升匮乏的软力量,中国也 应当充分利用自身已有的软力量资源。今 天,中国最大的财富就是其悠久灿烂的历史 文化和经济发展的巨大奇迹。这给中国公共 外交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契机。中国政府通 常意识到了后者,并展开了一系列公共外交 来消除伴随中国迅速崛起而来的“中国威胁 论”等不利论调的影响;然而,对于中国自 身的历史文化魅力,则重视不够。根据约瑟 夫·奈对软力量的定义,中华历史文化毫无 疑问对今天的世界葆有芳香四溢的魅力。中 国的政策制定者已经很好地利用中华历史与 文化推动了旅游业以及国际关系的某些领 域。但这样对于文化的发掘就极其有限,停 留在诸如中国烹饪、针灸等非政治的层面。 实际上,如今,中国新一代的演员、作家、 电影制作人,正在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理念相 结合,并征服着世界。例如2000年,中国作 家高行健成为诺贝尔文学奖历史上第一位中 国得主。而中国电影《卧虎藏龙》《英雄》 等在国际上更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政 府应当对这一类的活动予以更多的支持,将 其机制化、制度化,使之成为国家行为,成 为公共外交的常规、固定构成部分。以中国 迅速增长的经济实力以及光辉灿烂的历史文 化作为软力量的重要资源,中国的公共外交 才能取得更加令人欣喜的成就。
中国民间外交:现状、思考与建议
中国民间外交:现状、思考与建议中国民间外交服务国家总体外交成效显著,在新时期呈现主体多元、形式灵活、新生力量踊跃参与等新特点。
同时,现行民间外交体制机制和管理方式相对滞后,对传统民间外交机构缺乏政策引领和规划协调,对新兴民间外交力量认识和引导不够,对民间外交的能力建设重视和投入不足。
加强和改进民间外交工作正当其时。
国家和政府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建立统筹协调机制,研究制定管理制度,依法规范管理,重视并加强民间外交能力建设,积极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大民间外交模式。
标签:中国民间外交;国际关系;中国外交;国家利益早在1957年,周恩来就指出“中国的外交是官方的、半官方的和民间的三者结合起来的外交”。
政府外交与民间外交相辅相成是新中国外交的一大特色。
我国民间外交在不同历史时期为增进中国与世界相互了解、促进中外友好关系和互利合作、维护和拓展国家利益、提升国际形象等发挥了独特作用。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持续上升和参与全球化进程加快,中国民间外交蓬勃发展,其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在服务国家总体外交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中国民间外交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呈现出主体多元、形式灵活、新生力量踊跃参与等特点。
同时,面对新形势新要求,中国现行民间外交体制机制和管理方式相对滞后,不能完全适应新时期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需要。
笔者对新时期改进和加强中国民间外交工作进行了一些分析和思考,并尝试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
一、民间外交服务国家总体外交成效显著,同时呈现鲜明的时代新特点我国民间外交的目标和任务是随着中国自身的变化及其与世界的关系性质而不断发生变化。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和初期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我国民间外交的核心任务和目标是军事性和政治性的,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我国民间外交的重心则逐渐向经济和社会领域迁移。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民间外交一直以服务国家改革发展稳定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为宗旨,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以民促官、官民并举,开展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民间外交活动,取得丰硕成果。
加强公共外交,提升国家形象策略分析
加强公共外交,提升国家形象策略分析摘要: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公共外交的作用日益明显,对于增进中国与各国相互理解和信任、提升中国的国家形象,帮助我们塑造自信、务实、负责并值得尊敬的大国形象,起着积极推动的作用。
文章从开展公共外交的现实意义出发,提出了通过加强公共外交的一些措施来提升国家形象。
关键词:公共外交;国家形象;策略一、引言在当代,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不仅决定于本国国情,也受制于国际环境,这不仅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军事环境等,也包括国际舆论环境。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市民社会的发育,公众对国际事务的兴趣已经与日俱增,公共外交作为一种外交形态在外交行为中越来越重要。
通过公共外交,可以更直接、更广泛地面对外国公众,从而能更有效地增强本国的文化吸引力和政治影响力,改善国际舆论环境。
一个越来越成熟的中国社会,不仅仅是企业走出去,而是整个社会走出去。
所谓“公共外交”是一国政府通过对外信息传播和教育、文化交流等方式,对他国民众(特别是主流民众和社会精英)所进行的外交行动,它对政府的外交工作有相辅相成的支持性意义,“攻心为上”是其鲜明特点,“润物细无声”是其真谛。
进行公共外交的主体包括政府外交部门,但更多的是非政府组织,如民间团体、媒体、宗教组织以及国内外有影响的人士。
他们可以借助各自的领域和国际交往的舞台,面对外国的非政府组织、广大公众,甚至政府机构,从不同角度表达本国的国情和国际政策。
二、开展公共外交的现实意义1.公共外交有助于提升中国的国家形象国家形象是国内外民众对国家、国家的行为、国家所取得的成果所给予的综合评定。
国家形象是国家实力和民族精神的外在表象,是主权国家最主要的无形资产,是综合国力的集中表现。
所以,尽可能地改善国家形象已逐渐成为各国提升软权力的重要方面,也是各国外交的一个重要内容。
国家形象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国家形象绝非国家状况的客观再现。
公共外交能促进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拉近一国政府与外国普通民众的距离,使得宣传渠道畅通,有利于建构积极的国家形象。
中国公共外交的发展及其体系构
中国公共外交的发展及其体系构建内容摘要:公共外交是一国政府通过对外信息传播和对外文化交流等方式 ,对他国民众进行说明、服工作 ,旨在创造有利于本国的国际环境 ,进而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作为传统外交的重要补充 ,公共外交的价值日益为世界所认同。
中国真正开展公共外交的时间并不长 ,建国初仅限于单一的宣传 ,冷战后开始建设自己的公共外交体系 ,总体来说取得过一定绩效 ,但仍有缺失 ,主要表现为重硬权力轻软权力、策姿态内向、的意识不强等。
要改变这一状况 ,就必须做出新的尝试 ,包括改变思路 ,构建个性公共外交机制 ;有的放矢地改变“观念市场”;确立“精英效果理论”;转守势为攻势。
关键词中国外交公共外交软权力精英效果理论历史经验证明,外交实践需贴近不断变化的世界,以适应新的挑战和国家利益的需要。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国际社会的舆论、念和信息等因素对一国外交政策的影响与日俱增。
在这一背景下,西方许多国家开始重新审视其外交政策结构,权衡“软权力”“硬权力”相对重要性,把重视话语影响的公共外交推向前台。
本文试图对公共外交进行系统研究,着重探讨中国公共外交的发展和演变,评估其体系缺失,再思其体系构建。
理论解析“公共外交”说最早源于美国。
1965年,塔夫兹大学弗莱彻法律外交学院院长埃德蒙・格里恩首次使用这一概念,之后此概念即逐渐散见于各类著述中。
公共外交不同于民间外交,前者指一国政府对他国民众的外交活动,即以公众为受体的外交形式;后者则是以公众为主体的外交形式,是一国的民众与他国民众之间的交流活动。
与政府对政府的传统外交形式相比,公共外交的行为方式是间接的,是“隐藏的说服者”,在很大程度上能改变另一国政治生态,促进有利于自己的政策产出。
作为传统外交的重要补充,公共外交在国家外交战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约瑟夫・奈认为,公共外交的价值不仅在于能获取特定时限的目标,而且具有惠及所有国际事务的潜力,是实现一国长期战略目标必不可少的部分。
当前国际形势下我国外交现状分析
当前国际形势下我国外交现状分析朱自强(公关一班 20102803320058)摘要:我国在独立自主外交政策与方针的指导下,积极发展中美关系、中日关系以及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近几年虽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是我们的外交关系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十二五时期我国将致力于新时期的外交工作。
关键词:外交政策:现状:挑战:机遇:改观一、我国目前的外交政策我国一直坚定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其基本目标是维护中国的独立、自主和领土完整,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良好的国际环境。
其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这一外交政策主要内容包括:1.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2.我国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3.中国主张顺应世界多极化和全球化的潮流,积极应对,趋利避害。
4.中国愿意在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补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基础,同所有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5.中国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政策,愿意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各国建立外贸关系,共同促进世界经济、科技的发展。
6.中国积极参加国际多边外交活动,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中坚力量。
二、我国外交现状1.更上一层楼的中美关系中美外交作为我国最重要的双边外交,当前中美关系对比以前有了很大的变化和发展,更上一层楼的中美关系呈现四个主要特点:(1)两国的对话沟通非常密切。
在过去的两年中,胡锦涛主席和奥巴马总统7次会晤,并经常通电话、通信。
(2)两国的经贸联系非常紧密。
现在中美两国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去年两国的贸易额达到3853亿美元,是建交时的160倍。
(3)两国的合作领域非常广泛。
两国不仅在一系列双边领域进行深入交流与合作,而且在很多国际和地区问题上保持着有效沟通与协调。
2.中国与周边国家外交现状随着中国实力的增强,我国一年来在周边地区所面临的摩擦和冲突日益增多,周边国家与中国领土争议、军事关系紧张,以及对中国外交遏制也日益明显加强了。
我国公共外交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_廖宏斌
2007年第5期N o 5 2007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 l of S i chuan U niversity(So cia l Science Ed iti on)总第152期Sum N o 152公共管理研究我国公共外交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廖宏斌(西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四川成都610074)摘 要:在初步厘定公共外交概念的基础上,对公共外交的地位、作用和我国公共外交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就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公共外交;中国公共外交现状;公共外交的对策建议中图分类号:D8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 0766(2007)05 0111 04公共外交是一国政府通过文化交流、信息项目等形式,了解、获悉国外情况和影响国外公众,以提高国家形象和国际影响力,增进本国国家利益的外交方式。
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人们对于公共外交的确切含义存在许多争议 ,对于其形成的原因和在现代外交战略中的作用,也缺乏应有的重视[1]x iii。
这给公共外交的理论研究 和实践 造成了诸多不便。
本文在全面梳理相关概念,初步厘定公共外交定义的基础上,对公共外交的地位、作用和在我国的发展现状进行初步分析,并就现阶段我国公共外交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
一、公共外交的界定自1965年公共外交一词 出现以来,人们对于它的定义一直存在争议,至今仍见仁见智,众说不一[2]2。
从总体上看,学界关于公共外交概念的歧见,主要集中在行为主体、行为方式和活动目的等领域[3]42。
其具体表现在:(一)关于公共外交的主体。
一种意见认为,公共外交的主体只能是一国政府;而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凡针对他国公众开展外交活动的行为主体,都是公共外交的主体。
例如,卡特政府时期美国国际交流署第一任署长约翰 莱茵哈特(John R ei n hardt)认为,公共外交是指美国政府旨在进入国际观念市场的行为[2]2。
中国外交现状与发展战略
中国外交现状与发展战略(2009.09)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中国的外交政策及战略日益成为牵动整个国际格局变化的重要因素,外界对中国外交的关注也日益强化。
200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的大庆之年,新中国外交也走过了60年不平凡的历程,此时对中国外交进行一个评估可以说适得其时。
以改革开放为分界点,60年中国外交可以大致分为两部分——前30年是反对外部威胁、巩固国家独立、维护主权和领土完整的30年;后30年则是适应形势的发展和变化,为国内经济建设创造良好周边环境,促进发展的30年。
60年来,中国外交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捍卫民族尊严和利益方面的成就是值得肯定的;近30年来,中国外交在推动中国融入世界、保障改革开放、引进外资和先进经验等方面也是成绩斐然。
外交的历史命运和国家的历史命运是休戚相关的。
相对于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来说,60岁的共和国还很年轻;但就现代中国外交的历史而言,这60年的外交历程却是意义非凡的。
早在清代以前,历代虽有礼部、鸿胪、典属国等机关处理外事,但与近代国际关系的外交意义相去甚远。
清朝立国之初,虽然礼部和理藩院有着部分外交职能,但由于清朝长期推行闭关锁国政策,这两个机构并没有发挥外交的作用。
鸦片战争以后,从清朝的总理衙门、外务部到北洋政府外交部再到中华民国的外交部,虽然外交机构和机制在逐步完善,但中国半殖民地社会的性质没有变,这一时期的中国外交始终处在列强的操控之下,没有独立的外交人格。
1949年新中国成立彻底改变了近代屈辱外交的状况,第一次以独立自主的外交角色登上国际舞台。
经过60年的发展,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日益扩大。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磨炼,现今的中国已经是一个熟练运用现代外交游戏规则进行现代外交的大国了。
中国外交思想现状与理论创新中华人民共和国一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恪守和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早在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就明确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分析新时代中国外交政策及其形势及应对措施
分析新时代中国外交政策及其形势及应对措施随着中国经济和国力的不断崛起,新时代下的中国外交政策及其形势,对世界格局和各国地位产生了重大影响。
中国外交面临着复杂多变、不确定性加大的国际形势,如何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成为中国外交政策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新时代中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特点1. 以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为主线新时代的中国外交政策以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为主线,旨在构建建设性、稳定、平等互信、互利共赢的大国关系,推动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
倡导以对话协商、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为基础的外交模式,积极参与和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推动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2. 严格遵守国际规则新时代的中国外交政策强调遵守国际规则,推动建立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尊重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遵守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
积极参与和推动国际规则的制定和应用,主张弥补当前国际规则的不足和缺陷,推动构建更加全面、公正、合理的国际制度和秩序。
3. 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新时代的中国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同时倡导走和平、发展、合作的道路,推动各国和平共处、合作共赢。
积极参与和推动构建地区和谐、合作、安全的安全架构,维护国际和地区和平与稳定。
4. 开放合作是基础新时代的中国外交政策坚持开放合作的基础,积极推动自由贸易区建设,推动构建全球经济伙伴关系。
同时,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亚太地区的经济一体化进程。
加强人民间的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交流,深化民间外交,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二、新时代中国外交政策的形势及应对措施1. 中美关系的竞合格局中美两国是世界两大经济体,对全球经济贡献率超过50%。
受到国际形势和双方各自利益的影响,中美关系出现波动,进入了一个由竞合到对抗的格局。
在这一形势下,中国应保持定力、明确重点,排除干扰,坚定推动中美关系沿着正确的轨道向前发展。
试论发展中国公共外交
文章编号:1008-5580(2005)04-030-03试论发展中国公共外交黄 超(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湘潭411105)摘 要 公共外交是塑造一国国际形象,提高一国国家“软实力”的新外交形式,已受到了广泛重视。
在此基础上,简述了中国公共外交发展的现状,分析了中国公共外交发展的现实意义,提出了进一步推进公共外交在中国发展的措施建议,指出了需引起重视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 公共外交 国际形象 交流 外交能力中图分类号:D82212 文献标识码:B收稿日期:2004-12-09;修回日期:2005-05-17作者:黄超(1980-),女,湖南湘潭人,0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关系1 应时而生的中国公共外交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世界各国的联系和互动愈加紧密。
而信息化社会的深入发展不但加强了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更是为各国民众表达民意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手段,塑造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于是,大众传媒、国际舆论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这些都对各国政府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压力,促使它们重新塑造其外交战略结构,把影响国外公众的能力看作其外交政策所追求的一个主要目标。
在这一背景下,一种新的外交形式———公共外交出现,并被各国奉为至宝。
在中国,公共外交也日益受到了广泛重视和应用。
目前,各国已开始把公共外交看成了21世纪必要的国家战略和促使国家利益最大化的必要工具,而广泛、有效地运用。
如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新西兰等都设立了专门的公共外交机构。
美国是最推崇公共外交的国家,不仅设有专门负责公共外交和公共事务的副国务卿,而且其一年用于公共外交事务方向的资金高达10亿美元。
“9.11”事件后,美国更是大张旗鼓地发动公共外交。
在遭遇“虐俘滑铁卢”等系列事件后,布什更是提名自己最信任的助手卡伦.休斯出任美国国务院负责公共外交事务的副国务卿,以改革美国公共外交,提升美国国际形象。
法国则大力借助法国特色文化推广公共外交,努力公关,力求加强法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论我国当前外交形势及外交新挑战
论我国当前外交形势及外交新挑战21世纪,世界经济与科技飞速发展,国际局势也瞬息万变,我国外交面临许多挑战。
近期,美国准备从阿富汗撤军,准备将其战略重点放在中国,而我国现在领土争议尚多,南沙群岛被越南,马拉西亚,菲律宾等国侵占,台湾尚未统一,日本虎视钓鱼岛,而西边东突猖獗,中印边界未完全划定,国内外分裂势力并未消亡。
总得来说,我国外交形势复杂,挑战诸多。
最近,越南不断挑衅我国南海主权,菲律宾外交陷阱引欲盖弥彰,马来西亚总理登上弹丸礁宣称主权,南海上空顿时风云密布,这些小国如此猖狂,其底气从何而来?很简单,美国在他们背后撑腰。
中美关系其实是我国面临的最主要外交挑战,由于利益纠纷,社会制度,文化背景,价值观等从在分歧,两国外交时好时坏,我国始终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努力维护世界和平,不搞霸权主义。
而中国崛起给世界带来的除了兴奋,还有忧虑。
中国崛起是否会威胁到他国利益,尤其是美国。
有人说纵观西方历史,每一个崛起的大国都伴随着侵略,从而得出结论,中国崛起势必会影响到周边国家的安全,乃至整个世界安全。
其实,以一个中国人的角度来说,这种想法太可笑了。
中国--世界上唯一一个将自己本国文化传承下来的古国,在其最强盛的时期,都没有搞过扩张,也许欧洲人记得有一个叫成吉思汗的人,打到了他们家,但这个人所代表的文化并不是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
中国目前逐渐将南海问题摆为核心利益,核心利益不可侵犯,不然有可能会动用战争手段。
以现在的态势,南海和平收复可能不大,共同开发人家不同意,但现在开战还未到时候。
其主要原因是我国即使多回南海,也要有一定代价,美国有可能会直接插手,也可能会给南海诸国提供武器,总之,会弊大于利。
当今世界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在继续深入发展。
全球金融危机给世界带来深刻影响,后危机时代的世界经济仍在调整中震荡,世界经济格局呈现出新的变化;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态势,各种力量的较量和互动更加突出;快速崛起的中国日益成为影响世界的重要因素,我国与世界的关系出现空前密切的融合与互动。
新时期中国主场外交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新时期中国主场外交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作者:应乐来源:《公关世界》2020年第20期摘要:新时期以来,中国主场外交力度加大,数量不断增加,内容丰富多样,形式更加多元。
中国主办了夏季达沃斯论坛、亚信会议第四次峰会、世界互联网大会、亚太经合组织北京峰会、G20杭州峰会等多场主场外交。
从我国主场外交的逐步兴起可以看出我们国家的综合实力有了显著提高,对国际体系的参与程度在不断深化,更是体现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的迅速提升。
分析和总结新时期以来中国主场外交的发展现状,有利于深化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认识,并为主场外交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提供基础。
关键词:中国外交主场外交特色大国外交一、主场外交的提出背景本文首先对主场外交概念进行界定。
主场外交是在一国境内举办的由东道国政府主导的,涉及政治、军事、经济、生态、文化等领域的多边外交活动。
具体而言,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纪念性国际会议,举办某些重大事件的纪念会议。
第二类是轮值会议,一般指承办的国际组织峰会。
第三类是中国创建的会议或论坛,其中又细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完全由中国创建并且一直在中国境内召开的,如博鳌论坛、香山论坛、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海进博会;另一类是由中国和他国共同创建、由中国和他国轮流主办的,包括夏季达沃斯论壇、中非合作论坛峰会、金砖国家峰会、上合组织峰会等。
自从三十年战争结束后建立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至今,主场外交就一直成为国际社会中的客观现象。
冷战时期的联合国大会、七国集团会议等少数多边峰会。
冷战后日益增加的各种多边会议,如世界气候变化峰会、欧盟峰会、G20峰会等。
在新中国外交史上,主场外交这一客观现象同样长期存在。
在官方话语中首次提出“主场外交”这个术语的是中国外交部长王毅。
他在2013年底首次用到“主场外交”一词,2014年3月举办的全国两会记者会上,王毅部长确认了中国外交新的一大特点是“主场外交”,即将于中国举办的北京APEC会议和上海亚信峰会是中国外交的重头戏。
中国侨务公共外交的历史、机制与趋势分析
2019年第4期(总第175期)㊀㊀㊀㊀㊀㊀黑龙江社会科学SocialSciencesInHeilongjiang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No.4ꎬ2019㊀㊀㊀㊀㊀㊀㊀㊀General.No.175政治文明研究中国侨务公共外交的历史㊁机制与趋势分析林逢春1ꎬ王素娟2ꎬ梁静鑫1(1.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ꎬ广州510520ꎻ2.武汉理工大学文法学院ꎬ武汉430070)摘㊀要: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ꎬ海外移民成为一国外交的重要依靠力量ꎮ作为一个侨务资源大国ꎬ中国历来重视海外华侨华人在公共外交中的独特优势ꎬ并以侨务公共外交来服务自身的和平发展战略ꎮ根据华侨华人目标群体的社会属性及其与中国联动的历史实践ꎬ侨务公共外交可分为文化外交㊁媒体外交和公关外交三种实践形式ꎮ基于公共外交的发展规律及华人社会的变迁ꎬ未来中国侨务公共外交将在三个层面上发展:一是思维层面ꎬ从强调单一的国家利益转向国家利益与 人类命运共同体 并重的价值导向ꎻ二是体制层面ꎬ从 撞球 结构转向 蛛状 网络结构ꎻ三是实践层面ꎬ从官方主导的民间双向非平衡对话路径转向官方 民间多元主体双向平衡对话路径ꎮ侨务公共外交需有效探求侨务工作与(新)公共外交的战略连接点ꎬ在支持中国大国外交的同时也与其他侨务资源国家共享 中国方案 ꎮ关键词:国际政治ꎻ中国侨务公共外交ꎻ华人社会ꎻ国家利益中图分类号:D82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7-4937(2019)04-0054-07①㊀参见金正昆㊁臧红岩:«当代中国侨务公共外交探析»ꎻ王伟男:«侨务公共外交:理论建构的尝试»ꎻ孙霞:«中国海外利益的政治风险与侨务公共外交»ꎻ赵可金㊁刘思如:«中国侨务公共外交的兴起»ꎻ潮龙起:«侨务公共外交:内涵界定与特点辨析»ꎻ隆德新㊁林逢春:«侨务公共外交:理论内核㊁本体特征与效用函数»ꎻ陈琮渊㊁胡越云:«东南亚华人与中国侨务公共外交:文化政治的视角»ꎮ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 十二五 规划青年项目 侨务公共外交的效果评估研究 以华裔青少年 中国寻根之旅 (广东)夏令营为例 (GD15YHQ01)作者简介:林逢春ꎬ1981年生ꎬ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ꎬ博士ꎻ王素娟ꎬ1963年生ꎬ武汉理工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ꎻ梁静鑫ꎬ1996年生ꎬ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学生ꎮ㊀㊀2011年10月在全国侨务工作会议上ꎬ国务院侨办提出ꎬ 十二五 时期ꎬ要 以 以侨为桥 沟通中国与世界 为主线ꎬ加强侨务公共外交 ꎬ并在«国家侨务工作发展纲要(2011 2015年)»中明确将 拓展侨务公共外交 列为 十二五 侨务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1]ꎮ自此ꎬ学界围绕 侨务公共外交 的内涵特征㊁动因与前景进行持续的探讨ꎮ①然而ꎬ由于对侨情㊁侨务工作的认知存在差异ꎬ学界对于 侨务公共外交 的内涵还存在一定分歧ꎬ主要表现在对华侨华人与侨民内涵界限的把握以及政府㊁华侨华人等行为主体在外交实践中的角色地位看法不一ꎮ有鉴于学界对海外华人社会发展趋势和侨务工作机理的不同认识ꎬ有关侨务公共外交的运作机制及作用前景还存在认知上的差异ꎮ对此ꎬ本文将在中国侨务公共外交发展动因的基础上ꎬ遵循公共外交与侨务工作的机理来阐释侨务公共外交的运作机制ꎬ并结合 一带一路 的相关事例来丰富其实践形式ꎻ同时ꎬ立足海外华人社会的发展脉络及(新)公共外交的发展规律来探讨中国侨务公共外交的未来趋势ꎮ目的是进一步丰富中国侨务公共外交的理论体系ꎬ以推动华侨华人与公共外交两大领域研究的有效勾连ꎮ㊀㊀一㊁中国侨务公共外交的兴起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ꎬ国际移民事实上已经成为国际政治的重要影响因素ꎮ在国际政治中ꎬ包括中国在内的侨务资源大国都高度重视借力侨务资源来配合本国的外交ꎮ基于华侨华人在沟通中外的独特优势ꎬ当下ꎬ中国迫切需要借助侨务渠道来开展公共外交ꎬ借以纾解自身在发展过程中所遭遇的结构性压力ꎮ451.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海外移民成为一国外交倚重的力量ꎮ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ꎬ跨国流动的海外移民因为与祖籍国及居住国发生着密切的跨国联系而备受各国政府的重视ꎮ跨国移民通常是秉持祖籍国的民族文化生活在海外ꎬ他们一方面与祖籍国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ꎬ同时又深受居住国的政治文化影响ꎻ另一方面也因为通晓祖籍国与居住国两地文化而切实扮演着两国社会交往的媒介[2]ꎮ这种属性赋予海外移民在公共外交中扮演一种独特的角色ꎬ即海外移民既是一国公共外交的重要客体ꎬ又成为传播一国国家形象的重要主体和媒介ꎮ譬如ꎬ印度政府先后通过设立 海外印度人节 ㊁组建 海外印度人促进中心 和 全球印度人知识网络 ꎬ以及建立 海外印度人肯德拉 来保持与海外印度人(精英)的文化交流[3]ꎻ此外ꎬ印度将古谷杰拉德印度教等宗教团体纳入外交战略轨迹ꎬ借以强化对美国等居住国议会进行院外游说ꎬ使当地国家政府的决策朝着有利于印度政府的方向发展ꎮ类似地ꎬ以色列政府专设公共外交与海外移民部ꎬ并通过会谈㊁信息服务和线上互动等方式来宣传本国的政策取向与宗教文化ꎬ激发海外犹太人精英在美国民众间传播以色列的政策取向[4]ꎮ凡此种种ꎬ侨务资源大国皆注重借助海外移民开展公共外交以配合本国的战略利益ꎮ2.海外华侨华人成为中国公共外交的独特资源ꎮ相比其他侨民国家ꎬ中国历来重视海外华侨华人在本国外交战略中的作用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 文化大革命 时期ꎬ中国就有借助海外华侨华人力量打破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围堵并推进本国民间外交的历史ꎮ改革开放以来ꎬ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ꎬ但随着国际权力格局的变迁ꎬ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战略猜忌愈益加深ꎬ五花八门的 中国威胁论 甚嚣尘上ꎮ对此ꎬ公共外交成为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国对外有效沟通及实现 舆论突围 的有力手段[5]ꎮ当前ꎬ中国亟须整合优势资源来进一步拓展公共外交ꎬ以助力自身的战略利益ꎮ改革开放以来ꎬ随着大量新移民的对外迁移ꎬ海外华人社会的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ꎮ在中国的政策和经济文化影响下ꎬ以新移民和新生代华人为主体的海外华人社会重新接续并推进了与中国的互动联系ꎮ中国凭借庞大的市场和优惠的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华侨华人来华投资创业[6]ꎮ特别是随着中国文化 走出去 战略的持续推进及华侨华人所在国种族政策环境的改善ꎬ新生代华人重新审视自身的民族文化认同ꎬ力图运用文化母体中勃兴的汉语言文化来改善自身的发展条件ꎮ而数量庞大的新移民则仍保留着不同程度的中华文化认同[7]ꎬ该群体在融入主流社会的同时也在传递着中华文化价值观ꎮ基于原生的民族文化情结及自身发展的利益诉求ꎬ海外华侨华人穿行于中外文化之间ꎬ汲取多元文化元素来壮大自身的经济文化事业ꎮ凭借对祖籍国和居住国两地的了解ꎬ华侨华人在熟悉当地种族和舆论等制度环境下维系起多重跨国关系ꎬ成为中国公共外交的有力媒介[8]ꎮ国务院在2011年全国侨务工作会议及相关«国家侨务工作发展纲要(2011 2015年)»中提出了 引导和鼓励海外侨胞积极开展中外人文交流㊁服务公共外交 和 拓展侨务公共外交 的决定ꎮ考虑到 一带一路 倡议与华侨华人的历史关联及华侨华人在融通中外中的独特优势ꎬ侨务公共外交成为中国在国际社会培育战略互信的重要举措ꎬ因而也是中国新时期侨务工作的重点和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ꎮ㊀㊀二、中国侨务公共外交的机制与形式回顾历史ꎬ中国非常重视华侨华人在本国外交中的重要作用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便通过组织各类海外华侨华人回国观光㊁宣传引导华侨归化当地等方式来打破国际社会(尤其是东南亚国家)的战略围堵[9]ꎮ即便是在 文化大革命 时期ꎬ中国政府也借力马来西亚华商李引桐和菲律宾菲华联谊会来推动本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的正常化[10]ꎮ进入改革开放时期ꎬ中国运用更为多元的手段方式来动员海外华侨华人参与本国的公共外交进程ꎮ通过这些历史实践ꎬ我们可以从中洞察中国侨务公共外交内在的运作机制和外在的实践形式ꎮ1.运作机制ꎮ侨务公共外交涉及三个紧密相联的行为体 中国(施动方)㊁海外华侨华人55(媒介)及其居住国公众与政府(受动方)ꎮ作为一个集政治㊁经济㊁智力㊁信息和网络资源于一体的资源系统ꎬ华侨华人成为中国侨务公共外交的重要资源ꎬ华侨华人对中国公共外交的参与是侨务公共外交运作机制的关键环节ꎮ当前ꎬ海外华侨华人在融入居住国主流社会的同时ꎬ一方面游走于祖籍国与居住国之间并吸取多元文化元素来提高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技能[11]ꎻ另一方面积极利用中国不断发展壮大的经济文化事业来维护自身的族群利益ꎮ华侨华人凭借自身对祖籍国与居住国的双重文化认同ꎬ力图从其与两地的多重跨国互动中实现生存策略的最大化ꎮ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ꎬ华侨华人发生的多重跨国网络的重心明显偏向中国[12]ꎮ在此过程中ꎬ华侨华人重审自身的民族文化认同ꎬ善于运用中华文化符号来拓展自身的经济文化事业ꎮ可见ꎬ建立在利益感知基础上的双重文化认同机制构成了华侨华人承担中国公共外交的内在动力ꎮ据此ꎬ伴随着不断发展的经济文化资源及政策感召ꎬ中国政府( 五侨 部门)及相关的社会组织ꎬ通过文化㊁公关等方式来增进华侨华人目标群体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ꎬ联系和动员目标国家地区相关的华人政党㊁华商㊁华文学校㊁华文媒体㊁华人社团和专业人士等侨务资源在当地开展信息与思想沟通ꎬ不断传递中国的国家形象ꎮ根据侨务资源在当地国的社会地位与侨务工作的特性ꎬ侨务公共外交的运行机制可分为两种:一是中国政府及其委托的社会团体动员华商㊁华文学校㊁华文媒体㊁华人社团㊁华侨华人专业人士等群体ꎬ尤其是华人精英阶层(侨领)在居住国民众间传递中国最新的发展成就㊁政策信息和文化符号ꎬ在当地形成正面的公共舆论ꎬ从而影响当地国政府制定对华友好的政策ꎻ二是中国政府及其委托的社会团体直接联系居住国的华人政治精英ꎬ借由这些政治精英在行使公共权力中以政治倡议或政策规划等方式ꎬ促进当地政府形成有利于中国的政策取向[13]ꎮ前者是最常见的机制ꎬ经常性地发生在中国与不同阶层的华侨华人及当地民众之间ꎬ其中ꎬ各类华侨华人群体同时扮演着主体和客体的角色ꎬ在不同领域影响着当地的公共舆论ꎮ需要指出的是ꎬ在不同阶层的华侨华人中ꎬ华人精英更容易接近高质量信源㊁在公共事务中一般拥有更高的参与度ꎬ特别是对那些占据着一定程度政治话语权的华人政治精英而言ꎬ其言论不但能影响公共舆论ꎬ还可以通过运用公共权力来影响当地的政治决策ꎬ因而成为侨务公共外交的重点对象ꎮ其中ꎬ第二种机制主要发生于中国与那些在华侨华人居住国掌握一定政治话语权并能调动政治资源的华人政党或政治团体间的互动情形中ꎬ相关的华人政治精英成为该外交实践的客体ꎮ譬如ꎬ马华公会本身汇聚了马来西亚当地颇具声誉的重要侨领ꎬ这些政治精英能够凭借活跃的公共事务引导当地的公共舆论ꎬ同时他们也曾以马国执政党联盟成员的身份从事政治活动ꎬ直接影响当地政府制定有关中国议题的决策ꎮ在第十四届国会大选前ꎬ马华公会就以马来西亚执政党联盟主要成员的身份ꎬ通过运用公共权力来充当中马两国政府有关 一带一路 合作政策的沟通桥梁:其一方面通过参政议政的方式ꎬ将马华策略分析与政策研究所等智库和 一带一路:中国与东盟关系 研讨会等针对中马 一带一路 合作的战略研讨意见呈交当地国政府ꎬ影响政府的议程设置ꎻ另一方面则以直接出任政府要职和制定党务计划等方式ꎬ对自身与中国相关设施建设㊁贸易融资㊁产能和企业对接等 一带一路 合作框架及具体细节做出政治倡议[14]ꎮ其中ꎬ马来西亚东海岸衔接铁路㊁中马港口联盟等合作计划得到了前总理纳吉布的采纳ꎮ2.实践形式ꎮ根据侨务公共外交的上述两种机制ꎬ结合历史实践ꎬ可将其形式划分为文化外交㊁媒体外交和公关外交ꎮ首先是文化外交ꎮ中国重视借用文化资源手段向目标国家的华侨华人传递中华民族文化母体的传统文化㊁共同历史记忆ꎬ激发和强化海外华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ꎬ从而提升对中国形象的认知和亲近感ꎮ这主要表现为深入华人目标群体推动文化艺术项目ꎬ通过加强留学生和华裔等群体的教育培训项目ꎬ增进中国与华人知识精英的学术交流㊁增进华人移民群体对中国社会文化的认知ꎬ进而推动中华文化在海外华人居住国的传播ꎮ65图㊀中国侨务公共外交的两种作用机制简图㊀㊀改革开放以来ꎬ中国政府面向海外华侨华人举办了 文化中国 四海同春 汉语桥 中文比赛㊁海外华裔青少年 中国寻根之旅 夏(冬)令营㊁华文教师培训班等项目ꎻ同时ꎬ中国也在海外兴办了孔子学院ꎬ向海外华侨华人及当地民众开设华文教育及相关师资培训ꎻ此外ꎬ诸如中国旅美历史学会㊁美国华人人文社科教授协会等海外华人学术团体也长期和中国学者㊁智库等进行学术交流ꎬ既为中国的政策建言献策ꎬ又在其所在国传递中国形象[15]ꎮ基于共同符号在夯实社会信任基础的独特功能ꎬ近些年ꎬ中国重视运用 丝路 符号来加强跨文化沟通人才的培育以及开发人文旅游项目和进行宗教交流ꎬ借以加强中国与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民众的沟通交流ꎮ新近设立的孟子学院和郑和国际文化旅游节就成为 一带一路 背景下中国加强与华侨华人文化交流的典例ꎮ2016年8月1日ꎬ江苏师范大学和马来西亚拉曼大学联合成立了中国在海外的第一所孟子学院ꎮ拉曼大学孟子学院将该校学生人数占比较大的华裔青年学生作为授课对象ꎬ并通过学生交换培养㊁孟子文化专题讲座等形式来提高该群体学习和传播中华文化的能力ꎬ助力 一带一路 人文交流ꎮ另外ꎬ考虑到 郑和符号 在密切东南亚和南亚地区华侨华人与当地穆斯林的纽带作用[16]ꎬ中国政府自2016年起就在昆明晋宁恢复举办每年一届的 中国 昆明郑和国际文化旅游节 ꎮ该活动紧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题材ꎬ通过郑和纪念大典㊁诗赋咏诵等仪式ꎬ并辅以晋宁国际郑和文化论坛㊁南亚东南亚及云南少数民族服装服饰展演等项目ꎬ向前来观光的南亚㊁东南亚华侨华人诠释崇尚和平㊁谋求共赢合作的 郑和精神 ꎬ在强化该群体与文化母国的纽带联系的同时ꎬ拓展该群体在居住国族际沟通的信息流量ꎮ3.媒体外交ꎮ作为海外华侨华人了解中国原乡信息及维持族群文化的重要渠道ꎬ海外华文媒体在传递祖籍国政策信息与中华文化的跨国沟通上具有独特优势ꎮ因此ꎬ中国借助华文媒体开展公共外交ꎬ将有助于华侨华人及其所在国提高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认知ꎮ随着中国经济文化实力的提升ꎬ正处转型阶段的海外华文传媒纷纷寻求与中国媒体进行合作ꎮ对此ꎬ中国各地侨务部门积极引导ꎬ推动海外华文媒体配合中国主流媒体 走出去 ꎬ联手策划㊁报道中国及地方侨乡改革开放的成果和重大事件ꎮ近年来ꎬ中国政府加强了与华文媒体的交流与合作ꎬ先后成立了 世界华文传媒合作联盟 ꎬ开展了 世界华文传媒论坛 和 海外华文媒体负责人研习班 ꎮ目前ꎬ中国一方面通过举办 行走中国 海外华文媒体高层行 和 文化中国 海外华文媒体地方行 等参观活动来促使海外华文媒体客观全面地报道中国与他国谋求合作共赢的政策理念[17]ꎻ另一方面则通过技术㊁资金的支持及相关合作协议ꎬ丰富华文媒体对中国各地(侨乡) 一带一路 商业资讯及政策理念的报道ꎮ4.公关外交ꎮ交际公关是指借助某些重大节日或活动而开展的以人际交往为特征ꎬ旨在维系㊁增进中国与海外华侨华人情感沟通的实施方式ꎮ其方式包括访问㊁走访㊁座谈㊁宴会㊁慰问㊁接待和通讯往来(如贺电和致函)ꎬ是一种直接获取信息和增进双方感情交流的活动方式[18]ꎮ近些年ꎬ 75中国各级政府通过创设各类主题论坛或相关华人社团及侨领所搭建的对话平台㊁商务推介活动来助推 一带一路 建设ꎮ 博鳌亚洲论坛 华商领袖与华人智库圆桌会议 可视作 一带一路 倡议下中国加强对华商精英交际公关的典范ꎮ自2015年起ꎬ中国政府就在博鳌亚洲论坛框架下组织和邀请一批享誉海内外的华商及相关专家学者共同参与此高端会议ꎮ中国试图借助具有融通中外优势的华侨华人来协助应对某些突发性和破坏性的国际关系危机ꎬ通过华侨华人精英群体及时地与危机事件中的利益相关者进行沟通对话ꎬ澄清事实㊁避免战略误判ꎬ以维护中国的国家形象ꎮ①危机公关外交成为非常态下侨务公共外交的另一种补充形式ꎬ中国借力美国百人会妥善处理中美关系的做法成为该外交形式的典例ꎮ考虑到1996年前后美国国内的反华逆流试图阻挠克林顿总统的访华计划及其对中美双边关系正常化进程的破坏ꎬ百人会以白皮书和新闻发布会的形式向美国各界阐释了中国特有的政治文化及 求同存异 精神在中美关系中的重大意义ꎬ同时ꎬ该精英团体也将改善美国对华形象的建议反馈给中国智库ꎬ并影响至中国政府高层ꎬ终而借助双方的政策调适而化解了反华逆流对中美两国首脑互访的干扰[19]ꎮ秉承促进中美关系的宗旨ꎬ百人会在每年都会邀请中美高级政要㊁商界和科技领域的精英参加该组织的年会ꎬ针对国会 反华提案 和民众对香港回归前景的质疑ꎬ分别以学术研讨㊁民意调查㊁邀请互访和召开对话会的形式增进美国各界对中国经济前景㊁政策取向及政治文化的了解ꎬ从而改善美国民众对华的形象认知ꎮ㊀㊀三、未来趋势随着综合国力的增长和海外利益的延伸ꎬ中国在实现与华侨华人联动方式多元化的同时ꎬ对海外华人社会及其所在国也形成了持续非均衡性的影响ꎬ而这种复杂的国际关系反过来又影响一国华侨华人与当地民众的族际关系ꎮ据此ꎬ学界对侨务公共外交的作用前景和发展趋向等问题都存在不同判断ꎮ现实主义者认为ꎬ侨务公共外交从本质上讲也是一种现代外交方式ꎬ其终极目的还是要借助侨务渠道影响目标国家的政策取向ꎬ以满足自身的国家利益ꎮ自由主义认为ꎬ凭借日益发达的网络媒体及日渐兴盛的国内非政府组织与华人社团ꎬ华侨华人与祖籍国的多重跨国联系将突破地理疆域的藩篱ꎬ华侨华人(尤其是新移民)与中国网民得以在虚拟网络世界逐步形成 想象的共同体 ꎬ进而生成一种新民族主义ꎮ这种新民族主义不会形成关涉主权或领土主张的意识形态及政治运动ꎬ而指向中国的经济繁荣㊁中华文化复兴和祖(籍)国统一ꎮ对此ꎬ中国通过华文教育㊁国际传播和移民制度改革等方面来推动华侨华人参与公共外交ꎬ对改善本国国家形象可谓利弊互见ꎮ建构主义则将华侨华人(官方称之为 海外侨胞 )视为 中华儿女 和 中国梦 的重要力量ꎬ重视通过华文教育和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等互动实践ꎬ及公共话语的不断阐发来强化华侨华人作为 中华大家庭 成员的身份认同ꎬ并借由该群体在参与 一带一路 建设中持续地传递㊁阐释 人类命运共同体 这一核心理念ꎬ进而转化成一种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国际体系变革性力量ꎮ②各界对侨务公共外交的前景各怀己见ꎬ关键还在于对海外华人社会的发展脉络及公共外交的趋势看法不一ꎮ然而ꎬ随着全球化与全球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ꎬ发达的网络媒体㊁非政府组织等多元行为体及活跃的民众间互动推动公共外交的转型势不可挡ꎬ③而华人社会的本土化和跨国化发展进程也不可逆转ꎬ侨务公共外交必将遵循这些规律而趋于成熟ꎮ具体来说ꎬ未来中国侨务公共外交将沿着以下三个层面展开:一是思维层面ꎮ在思维层面上ꎬ中国侨务公共外交将从现代外交所强调的单一的国家利益价85①②③在公共关系学领域ꎬ危机公关是指组织为了解决危机ꎬ挽回损失而采取的一系列具有减轻和挽救作用的策略与措施ꎮ拓展到国际关系领域ꎬ本概念借鉴黄忠和唐小松的 危机公共外交 观点ꎮ参见黄忠㊁唐小松:«危机公共外交初探»ꎬ«外交评论»2013年第6期ꎻ王伟娅:«公共关系概论»ꎬ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ꎮ有关建构主义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学理关系可参见郇庆治的«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三个重要层面»ꎮ梅丽森用 新公共外交 概念来描述公共外交的最新发展形态ꎮ值导向转向国家利益与 人类命运共同体 并重的价值导向ꎮ随着海外华侨华人的世代更替及全球化背景下跨国移民的高速流动性ꎬ新移民和新生代的崛起成为海外华人社会的主体力量ꎬ海外华人社会将朝着本土化和跨国化两大方向并行不悖地发展ꎮ各区域华人社会的经济建设㊁政治参与和文化融合虽呈现非匀质的发展ꎬ但华侨华人融入主流社会则是其安身立命的必由之路[20]ꎮ一方面ꎬ不同华人群体更为积极地投身居住国的公共事务ꎬ借以维护和拓展本族群的利益ꎻ另一方面ꎬ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ꎬ尤其是基于当前 一带一路 倡议给众多华侨华人带来的巨大发展机遇ꎬ使华侨华人的跨国网络重心明显偏向中国[21]ꎮ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ꎬ华侨华人与中国对外关系(尤其是东南亚的政治与外交)密不可分ꎬ而当前移居海外(新)移民的公众形象又成为中国国家形象的有机组成部分ꎮ对此ꎬ中国必须依靠文化等柔性手段调动海外华侨华人参与中国的公共外交ꎮ此外ꎬ侨务公共外交不能囿于本国的一己私利ꎬ在实现本国与华侨华人 一带一路 共享共商共建的同时ꎬ协同相关的华人群体在当地传播 一带一路 倡议的互惠性ꎮ这不仅有利于消除华侨华人担心 被统战 和 卷入 国际政治并遭受种族歧视的忧虑ꎬ而且有助于实现跨国华人与其居住国及祖籍国间的共生协调与共荣发展ꎮ总而言之ꎬ未来中国侨务公共外交要关切海外华人社会的政治文化脉络及当地的族群关系ꎬ在维护本国不断延伸的海外利益的同时ꎬ秉持 人类命运共同体 理念来处理好中国㊁华侨华人及其居住国三者之间的关系ꎮ二是体制层面ꎮ在组织体制上ꎬ中国侨务公共外交将从 撞球 结构向 蛛网 结构转变ꎮ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ꎬ中国政府就逐步明确了侨务工作与外交的关系定位问题ꎬ并积极践行侨务公共外交ꎬ而事实上ꎬ当前中国的外事工作者和侨务部门工作人员对侨务公共外交的运行机制和工作规律的认识还处在一种摸索阶段ꎮ受此影响ꎬ中国政府在侨务公共外交的项目规划及协调机制方面缺乏整体性的把握ꎬ集中表现为多个行为主体的工作职能出现交叉重叠ꎬ并存在一些工作盲区ꎮ①目前ꎬ这种松散的 撞球 组织体制使侨务公共外交难以形成合力ꎮ无论从海外华侨华人与祖籍国互动的效果ꎬ还是从公共外交的发展规律来看ꎬ行之有效的侨务公共外交一方面必须靠政府的战略规划ꎬ建立一套协调管理模式ꎬ并以专业化的标准培养一支精干的外事工作者及相关政府工作人员[22]ꎬ另一方面则需要构建一个由政府主导ꎬ跨国公司㊁非政府组织㊁智库和国际媒体机构多部门参与㊁适时吸纳华商领袖等华人精英共同构成的侨务公共外交支援体系ꎬ并重点突出非政府组织㊁智库和国际媒体机构在此错落有致㊁富有弹性的 蛛网 结构中的节点作用及其在联动海外华侨华人及其居住国民众之间的独特功能ꎮ三是实践层面ꎮ在实践层面ꎬ侨务公共外交从官方主导的民间双向非平衡对话路径转向官方 民间多元主体双向平衡对话路径ꎮ网络技术的普及降低了社会团体㊁民间组织和企业法人参与外交的门槛ꎬ也极大地便利了中国网民与海外华侨华人的线上联系ꎮ海外华人社会在关注来自祖籍国官方政策信息的同时ꎬ也积极联络中国境内的企业法人㊁专家智库以及 走出去 的跨国公司ꎮ随着 一带一路 倡议的深入及信息交流平台的扩展ꎬ不同华人群体与中国官方㊁民间团体的对话也朝着制度化的方向发展ꎮ传统那种要求民间组织任何活动都按照官方的理念和轨迹来加以运作的公共外交方式ꎬ由于 充足的悖论 ②逻辑和外交公信力不足的原因将逐步被官方与非官方两翼齐飞的运作机制所取代ꎮ在中国经济文化的影响下ꎬ民族文化认同感不断上升的海外华侨华人可以借用发达的网络媒体联络中国国内的网民或侨眷ꎬ也可以主动透过多样化的信息交流平台将其所在国对华的政策反应及时反馈回国内ꎮ95 ①②如汉办在海外兴办的孔子学院和侨办在海外设立的华文教育以及新近由中国孟子研究院指导创设的孟子学院ꎬ从其实践内容和教育对象来看ꎬ存在交叉重叠的关系ꎮ而如何在危机公关中实现侨民领事保护信息传播与公共外交的有机结合是政府亟待思考的工作领域ꎮ约瑟夫 奈认为ꎬ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ꎬ信息变得更为扩散ꎬ但海量的信息也降低了关注度ꎬ进而导致注意力或公信力取代信息本身而成为权力的稀缺资源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7年第5期N o 5 2007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 l of S i chuan U niversity(So cia l Science Ed iti on)总第152期Sum N o 152公共管理研究我国公共外交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廖宏斌(西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四川成都610074)摘 要:在初步厘定公共外交概念的基础上,对公共外交的地位、作用和我国公共外交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就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公共外交;中国公共外交现状;公共外交的对策建议中图分类号:D8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 0766(2007)05 0111 04公共外交是一国政府通过文化交流、信息项目等形式,了解、获悉国外情况和影响国外公众,以提高国家形象和国际影响力,增进本国国家利益的外交方式。
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人们对于公共外交的确切含义存在许多争议 ,对于其形成的原因和在现代外交战略中的作用,也缺乏应有的重视[1]x iii。
这给公共外交的理论研究 和实践 造成了诸多不便。
本文在全面梳理相关概念,初步厘定公共外交定义的基础上,对公共外交的地位、作用和在我国的发展现状进行初步分析,并就现阶段我国公共外交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
一、公共外交的界定自1965年公共外交一词 出现以来,人们对于它的定义一直存在争议,至今仍见仁见智,众说不一[2]2。
从总体上看,学界关于公共外交概念的歧见,主要集中在行为主体、行为方式和活动目的等领域[3]42。
其具体表现在:(一)关于公共外交的主体。
一种意见认为,公共外交的主体只能是一国政府;而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凡针对他国公众开展外交活动的行为主体,都是公共外交的主体。
例如,卡特政府时期美国国际交流署第一任署长约翰 莱茵哈特(John R ei n hardt)认为,公共外交是指美国政府旨在进入国际观念市场的行为[2]2。
显然,此处界定的公共外交主体仅指一国政府。
而美国学者阿瑟 S 霍夫曼(Arthur S.H off m an)却认为,公共外交就是政府、个人和社会团体直接影响外国公众的态度和舆论的努力[4]3。
埃尔默 斯塔尔茨(E l m er Staats)也认为,公共外交就是 公众 参与的国际信息、教育和文化活动 [2]2。
显然,霍夫曼和斯塔尔茨定义的公共外如欧洲一些主要国家一般将公共外交与文化外交视为同一个概念,而美国学者多数认为公共外交不仅包括文化外交,还包括政府直接或间接资助开展的国际信息活动项目等;在我国,公共外交又被称作 公众外交 ,它主要包括对外宣传和文化交流工作。
另据笔者不完全统计,目前仅美国学界和官方关于公共外交的定义就多达20余种。
对此,美国学者伯纳德 罗希科(Berna rd R oshco)认为,人们对公共外交的定义,好比 瞎子摸象 , 他们所描述的只是其所触摸到的那一部分。
参见文末参考文献[1]。
例如,美国资深公共外交官艾伦 C.汉森(A llen C.H ansen)认为,公共外交的概念令人费解,无论是普通公众还是国会议员,对公共外交的确切含义都毋庸置疑地抱有某种程度的神秘感。
美国国务院政策规划室官员小阿尔弗雷德 H.帕多克(A lfred H.P addock Jr.)在一次关于公共外交的专题讨论会上也明确指出,公共外交的概念之争 令人苦恼不堪 。
参见文末参考文献[2]。
如美国约翰逊政府时期的一位大使认为,公共外交就是要新闻处工作人员报道他所参加的外交活动,以便保持他在国内的知名度;另一名非职业大使则认为,公共外交就是通过各种方式取悦他想取悦之人,等等。
参见文末参考文献[3]。
公共外交一词是由美国前外交官艾德蒙特 古里昂(Ed m und G ullion)在1965年发明并率先使用的。
收稿日期:2007 07 01作者简介:廖宏斌(1972-),男,四川宣汉人,博士,研究方向为国际政治、西方政治学和比较政治制度。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总第152期交主体,已远远超出了国家政府的范围。
(二)关于公共外交的行为方式。
美国国务院公共外交办公室认为,公共外交指 运用现代通讯技术代替处理国内外公共事务的方式 [3]7。
美国学者罗伯特 S 福特纳支持这一观点,他认为 实施公共外交,就是利用本国广播或全国有指导性的广播服务直接向国外公众解释本国政府的外交政策或观点。
任何旨在为了国家利益而影响事件、人物和协议等新闻报道的努力都属于公共外交 [4]。
而美国国务院公共外交咨询委员会却认为,公共外交 不仅包括国际信息项目,还包括通过国际交流、媒体、民意调查以及对非政府组织的支持等 [5]。
我国学者王宏伟也认为,信息媒体、文化和教育交流活动都是公众外交的基本工具[6]。
(三)关于公共外交的目的。
关于公共外交的目的或宗旨,不同机构或学者对它的认识存在很大不同。
上个世纪60年代初,肯尼迪政府认为,公共外交就是 通过 影响其他国家公众的态度来帮助达到美国外交政策的目标 [3]46。
1983年美国政府在 与国家安全相关的公共外交的管理 第77号国家安全决策指令中指出[3]7,公共外交就是旨在对国家安全产生支持的行为。
而美国学者马克 布里茨(M ark B litz)却认为,公共外交是指对其他国家的公众进行市民教育[1]96。
我国学者郭海儒则将公共外交的目的分为建设性和破坏性两大类:前者以增进友谊和促进友好往来为目的;后者以改造目标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价值观,甚至颠覆目标国现行政府和社会制度为目的[7]。
不同学者从不同视角做出的定义,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公共外交这一概念的内涵,但正如伯纳德 罗希科所说,人们以往关于公共外交的定义太过于强调其某一方面的具体特征,而忽视了对于概念本身的全面认识[1]166。
笔者认为公共外交至少应同时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一)公共外交的主体应是一国政府。
公共外交的主体只能是一国政府及其所属机构,也只有由该类机构组织实施的针对他国公众的文化教育交流和信息传播活动,才能称之为公共外交。
纯粹由民间机构或非政府组织开展的外交活动,仅属于民间外交而非公共外交的范畴。
(二)公共外交的客体应是他国公众。
公共外交主要指一国政府通过扩大与他国公众的对话,影响他国公众舆论,进而影响或改变他国政府外交政策,以实现本国国家利益最大化的过程。
因此,无论在哪一阶段,公共外交所指涉的对象即客体只能是他国公众。
(三)公共外交的行为方式是公开的。
公共外交主要采取文化交流、信息传播等手段向外国民众介绍、解释和说明本国的外交政策、政治制度和文化价值观念等。
与通过秘密的政治谈判或磋商达成外交协议的方式不同,公共外交的活动方式及其内容始终是公开的。
(四)公共外交的宗旨是增进国家利益。
重视公众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并通过影响他国舆论,进而影响他国政府的外交政策,实现本国国家利益的最大化,是公共外交的根本宗旨。
综上所述,公共外交指一国政府通过文化交流、信息项目,以及支持大众媒体、非政府组织和开展民意调查等形式,了解、获悉情况和影响国外公众,扩大本国政府、公民与国外民众的对话,减少他国公众对本国的错误观念,提升本国形象和国际影响力,增进本国国家利益的外交方式。
二、我国公共外交的发展现状公共外交是国际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界经济相互依赖的日渐加深,以及民主政治在全球的不断扩展,都极大地推动了公共外交的迅速兴起与发展。
作为一种新型外交方式,公共外交侧重运用文化交流、信息传播等柔性手段来实现或增进本国国家利益,与直接的政治干预、强硬的经济和军事制裁等外交手段相比,它具有间接性、隐蔽性、柔和性、代价低、收益高等方面的特质。
因此,公共外交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并逐渐发展成为实现外交目标的战略工具和现代国家外交政策的核心组成部分。
公共外交在我国外交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至关重要。
1949年10月,新中国刚一成立,我国政府就成立了国家新闻总署,下设国际新闻局,统一管理对外新闻传播工作。
建国初期,公共外交为增进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友谊,减少西方国家对中国进行敌意宣传所带来的不良影响,消除第廖宏斌:我国公共外交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2007年第5期三世界国家的疑虑,增进国外对新中国的认识与了解,起到了极其关键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公共外交已成为我国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首先,公共外交的目标和职责定位更加科学、理性和客观。
当前,我国公共外交不再以 支持世界革命 为主要目的,同时也改变了改革开放后很长一段时期单纯以 宣传中国 为基调的策略,而是侧重于更加客观和理性地向世界解释和说明中国 。
公共外交的工作重点也由鼓吹 世界革命 ,注重宣传社会主义制度和意识形态,过渡到向外部世界全面客观地阐明我国的外交政策方针,介绍我国的历史与现实国情,宣传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加强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合作与交流,倡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建设 和谐世界 等领域。
其次,公共外交的参与机构日渐增多。
政府主导、多方参与,是当前我国公共外交的主要模式。
公共外交的参与者不仅包括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外交部、宣传部、文化部、外联部等机构,还包括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新华社和人民日报海外部等。
此外,一些民间团体也成为我国公共外交的重要参与者。
再次,公共外交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公共外交的发展模式,已由20世纪80年代以前单纯依靠开展国际广播、发行外文期刊,发展到今天以卫星电视、国际广播、互联网、发行图书、举办文化活动年和创办孔子学院等多种形式并存的格局。
活动项目包括人员交流与互访、汉语教学、艺术展览、国际信息传播与媒体外交等等。
最后,公共外交产生的效益日渐彰显。
不仅密切了与世界的交流与互动,加深了各国人民的友谊,还增进了世界对中国的了解,增强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但我国公共外交仍然存在诸多不足。
外交部部长助理沈国放就曾指出: 与欧美一些国家相比,我们在公众外交工作方面还有很大差距 , 对于我们许多外交工作者来说,公众外交还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我们对于公众外交的内涵、在国家外交政策中的重要性以及运作机制方面的认识还处于初级阶段,而且目前涉及公众外交的各种资源之间还缺乏协调,未能形成合力。
另外,一些长期从事公共外交的高级官员还认为,公共外交资源投入不足,也是现阶段我国公共外交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8]。
三、我国公共外交发展对策分析对于我国公共外交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果不加以重视并及时改进,会影响我国国家形象的全面提升,进而影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笔者认为,解决上述问题可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改变传统认知观念,加大公共外交的实施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