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学在今天_诺伯格_舒尔茨建筑现象学研究方法的现实意义

合集下载

场所精神的探究论文

场所精神的探究论文

场所精神的探究论文场所精神的探究论文摘要:“场所精神”是舒尔茨的建筑现象学的核心内容。

舒尔茨认为建筑要回到“场所”,从“场所精神”中获得建筑的最为根本的经验。

建筑现象学的一个基本目的就是揭示建筑环境的本质和意义,而这又似被归结到场所这个重要概念之中。

本文希望通过对“场所精神”的研究,从而理解其在建筑中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建筑现象学; 场所; 场所精神学;诺伯格·舒尔茨对建筑现象学(Phenomenology of Architecture)的研究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建筑现象学这个正式名称始见于1980年挪威建筑理论家和历史学家诺伯格·舒尔茨(Norberg-Schulz)出版的《场所精神——走向建筑的现象学》(Genius Loci-Toward a Phenomenology of Architecture)一书。

它的理论和哲学基础直接来源于德国哲学家埃德蒙·胡塞尔(Edmund Husserl)于20世纪初期创立的现象学和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运用现象学方法所创立的新本体论以及后期从语言和诗学角度对存在的研究。

1. 现象学胡塞尔创建的现象学是当代西方的一个重要的哲学思潮。

现象学(phonomenology)一词来源于希腊文,意为研究客观事物的外观、表面迹象或现象的学科。

其本意的解释是“让人从显现的东西本身那里,如它从其本身所显现的那样来看它”。

现象学的方法被认为是一种不以任何假设为前提的,达到本真的真理的方法。

现象学哲学的根本精神就是回到事物本身,进行直接的观照。

在胡塞尔的基础上,海德格尔拓展了“回归事物本身”的现象学理论。

他认为“真理就是事物的本性。

对本性需要做的就是去提示,去蔽,另它开放,而不是去发明或创造真理。

”也就是说,现象学是本体论意义上的方法论,这种“方法”意味着依照“本源”,回归到日常生活的各种现象和问题中,注重事物之间的关系,克服科学研究的抽象性。

print诺伯格_舒尔茨的_场所和场所精神_理论及其批判

print诺伯格_舒尔茨的_场所和场所精神_理论及其批判

第20卷 第4期 2003年12月 长安大学学报(建筑与环境科学版) Journal of Chang’an U niversity(A rch.&Envir.Science Edition)V o l.20 N o.4D ec.2003诺伯格・舒尔茨的“场所和场所精神”理论及其批判陈育霞(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湖北武汉 430074)摘要:对20世纪60至70年代流行于西方社会的场所精神理论,从其时代背景、哲学渊源、精神内涵及实践等方面分别做了介绍,肯定了场所精神的可贵之处;然后指出了其作为一种理论和设计方法存在的缺陷和不足:结构和研究方法有待完善,缺乏统一的客观标准,而且过分强调传统的分量;最后结合城市设计实践进一步说明其局限性.正确地认识场所精神理论,对于我国当前城市设计理论和实践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关键词:建筑现象学;场所;场所精神;城市设计中图分类号:TU-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7569(2003)0420030204I n troduction and cr itic i m of Norberg Schulz’s“place andplace sp ir it”theoryCH EN Y u2x ia(Schoo l of A rch itectu re&U rban P lann ing,H uazhong U n iversity of Science&T echno logy,W uhan430074,Ch ina)Abstract:T h is p ap er in troduces the p lace sp irit theo ry w h ich w as pop u lar in the society of the w est coun tries du ring the60’s-70’s of the20th cen tu ry from the fo llow ing view s:the era background,the o rigin of p h ilo sop hy,the in ten ti on and the p ractice of it.T he valuab le po in ts of the p lace sp irit theo ry is app raised.A nd as a theo ry and an app roach fo r design,its defect and in sufficiency is po in ted ou t in the p ap er as w ell:the structu re and research app roach of the theo ry is to be p erfected,and it lack s of the comm on ob jective standards,bu t p ays too m uch atten ti on to the traditi on s.F inally,the li m itati on of it is reto ld th rough the u rban de2 sign p ractice that the w riter w as invo lved in.It is m ean ingfu l to the theo ry and p ractice of the u rban design in ou r coun try at p resen t fo r u s to understand the p lace sp irit theo ry co rrectly.Key words:arch itectu re p henom enon study;p lace;p lace p irit;u rban design1 诺伯格・舒尔茨的场所理论1.1 “场所精神”产生的时代背景20世纪60~70年代的西方社会,后现代主义思潮异彩纷呈.后现代城市设计显示出开放包容的特性,将社会文化领域和建筑学领域的多种思想和主义源源不断的引入其中,促进自身的开放和成熟.挪威建筑师和历史学家诺伯格・舒尔茨的“场所精神”理论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1)非物质设计的兴起现代主义发展到后现代时期,伴随着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一种新的设计观也悄然而至——非物质设计.非物质设计理论的确立和设计理念的提出,是当代设计发展的一个重要事件.从物质设计到非物质设计,反映了设计价值和社会存在的一种变迁:即从功能主义的满足需求到商业主义的刺激需求,进而到非物质主义的生态需求(合理需求、人性化需求).在人与物、设计与制造、人与环境以及人们对设计的认识上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2)北欧人情化与地方性盛行北欧的工业化程度与速度不及产生20年代“现代建筑”的德国和后来推广它的美国那么高与快.北欧的政治与经济也不象他们那么动荡,对建 收稿日期:2003205226作者简介:陈育霞(1978-),女,湖北武汉人,华中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城市空间环境研究.筑设计思想的影响与干扰也不那么大.此外,北欧的建筑一向都是比较朴素的,因而,他们能够平心静气地使用外来经验并结合自己的具体实际,形成了现代化的具有北欧特点的“人情化”与地方性的建筑.(3)二战以后人们对无条件的采用新技术形成的形式上的雷同表示反抗“多元论”按诺伯格・舒尔茨的解释,是以技术为基础的形式主义,其对形式的基本目的是要使房屋与场地获得独特的个性.可见他们既要讲技术又要讲形式,而在形式上又强调自己的特点、倾向.人们对新技术的无条件的信任与表现造成的形式上的雷同表示不满,他们反对雷同,追求个性与特色.1.2 场所理论的哲学渊源在这种时代背景下,20世纪初由德国哲学家胡塞尔创立的现象学有了市场.现象学哲学反对无穷尽的分析,强调直觉体验;反对纯物质研究,强调意识研究;反对朴实性,强调特性.现象学本来的意义是“让人从显现的东西本身那里,如它从.”现象学的方法就是凭直觉从现象中直接发现本质.“现象学的意义在于它是一种哲学方法论,他的现象学还原的原则为研究哲学与建筑理论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和思想体系[1].”诺伯格・舒尔茨运用这种方法研究人类生存环境,创立了建筑现象学.诺氏指出,建筑现象学是将建筑在具体的、实在的和存在的领域加以理解的理论,将建筑看作是一个具体的现象,并以此来建立建筑理论的基础.“场所和场所精神理论”是建筑现象学的核心范畴之一.1.3 场所理论的主要内容(1)生存空间“恰像蜘蛛与他的网一般,每一个主体编织着其自身与客体特殊性质之间的关系,而后把这些股丝编织在一起,终了即可完成主体决然存在的基础[2].”这段话明白无误的告诉我们空间的产生不是偶然的.海德格尔说,“生存是空间性的”,说明空间是人类社会生活、宗教道德、哲学思想的物质表现.“空间是生存性的”.“你不能把人和空间分开来.空间既不是外在的实体,也不是内在的经验.不能把人除外之后还有空间[3].”因此,每个空间不应仅仅是三度的物质实体,而是有社会生活属性的所在——生存空间.(2)诗意的栖居海德格尔认为建筑与大地、天空、神圣者和短暂者有着密切的关系,四者相互统一成为一个整体,建筑由此而获得意义,同时也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德国浪漫主义诗人荷尔德林的一首诗,成为对诗意的栖居的具有象征性的诠释: “只要良善、纯真尚与人心同在, 人便会幸福地 用神性度量自身. 神莫测而不可知? 神如苍天彰明较著? 我宁愿相信后者. 神本是人之尺规. 劬劳功烈,然而人诗意地 栖居在大地上.”诺氏引用这首诗的栖居精神,表达“栖居”就是“存在”的意义.他认为,人要栖居,就必须能够在环境中辨认方向,并与环境认同.所以,“栖居”并不只是“庇护所”,其真正的意义是指生活发生的空间,是场所.(3)场所和场所精神场所是具有清晰特性的空间,是由具体现象组成的生活世界.场所是空间这个“形式”背后的“内容”.诺氏认为,城市形式并不仅是一种简单的构图游戏,形式背后蕴含着某种深刻的涵义.每个场景都有一个故事.这涵义与城市的历史、传统、文化、民族等一系列主题密切相关,这些主题赋予了城市空间以丰富的意义,使之成为市民喜爱的“场所”.“简而言之,场所是由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相结合的有意义的整体[3].”这个整体反映了在某一特定地段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及其自身的环境特征.因此,场所不仅具有实体空间的形式,而且还有精神上的意义.场所精神又比场所有着更广泛而深刻的内容和意义.他是一种总体气氛,是人的意识和行动在参与的过程中获得的一种场所感,一种有意义的空间感.诺伯格・舒尔茨说,建筑师的任务就是创造有意味的场所,帮助人们栖居.诺伯格・舒尔茨的场所理论是后现代主义城市设计思潮中影响较大且较广的一个.他所提出的追求个性、找寻场所感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社会下心灵源泉枯竭的人们,仿佛为他们点起了一盏心灯,得到众多建筑师和城市设计专家的支持,因而极大的促进了城市设计的发展,涌现了如查尔斯・摩尔的新奥尔良意13第4期 陈育霞:诺伯格・舒尔茨的“场所和场所精神”理论及其批判 大利广场、矶崎新的筑波中心广场这样的优秀作品.但是,作为一种不同于传统理论的理论与方法,它也是不可避免的存在着缺陷和不足的.2 对场所理论的批判2.1 场所理论结构上和研究方法上的问题(1)场所理论结构还有待完善一种成熟的理论,一般“都由共同的或相似的形式结构组成,也就是由概念、变量和陈述三部分组成[4].”首先,变量是进行科学研究,尤其是定量研究的基础.场所理论的变量本身涉及的少,而且不可定量统计,凭借个人的、直接的经验和感觉,缺少动态的和多方案的比较和优选,这也是与城市这个复杂系统相关的所有学科的共同问题.其次,理论总是来自于实践,又是实践的先行.但是场所理论中实证性的陈述部分多为古代例子,近代实例少,这是一大缺憾.理论的生命力就在于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可是到目前为止,这种实例还只是凤毛麟角.(2)场所理论缺乏科学的研究方法任何一门学科,当其成立之时,必有针对其自身的研究路线和方法.“场所和场所精神”理论可以说是一例外,因为它更多的是心灵指向的、是建筑师强烈的个人意识创造的产物.诺氏虽然指出它与哲学、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紧密相关,但是没有提出综合这些学科在内的一种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法.2.2 对事物的判断缺乏可靠的统一标准使设计者和观者莫衷一是现象学方法强调,凭直觉从现象中直接发现本质,反对无穷尽的科学分析和逻辑推理.但是个人直觉是存在于人脑中的,不像公式或定理一样明确、固定,它像四时天相、朝霞暮霭一样变幻无常,具有太大的不确定性而难以把握.不同的人由于性格、年龄、经历的不同,对于同一个“存在空间”的感受肯定不同,从而在他(或她)心目中获得的场所精神也是不同的.甚至于有的人身处其间百感交集的一个场所,对另一些人也许没有任何意义.比如新奥尔良的意大利广场,完全是一个为身处异地的意大利西西里岛的原著民的设计,勾起到这里来游览的意大利人的无限思乡之情,但是对于另一些没有意大利文化背景的人,罗马柱式的柱廊、拱券、喷水池等这一切,对他来说就像天上的云朵、路边的石子一样普通,没有什么特殊意义.或者说对于那些在这个广场空间里逗留、却没能感到这是意大利建筑文化的延续的人,这个广场设计算不算成功呢?这是设计者的问题还是观者的问题呢?无怪乎建筑界褒贬不一.有文章说:“建筑难得使人快乐、浪漫、高兴和有爱的感情,意大利广场是难得的例外作品之一”,另外又有人说它“极端令人厌恶”,“喷泉是一连串的玩闹,总起来说,它不过是后现代主义的一出滑稽戏.”由于相信事物就是它本身所显现的那样,因此场所理论的作品是拒绝解释的.不仅观者对作品没有统一的标准,设计者本身也陷入不知以何为准的窘境.他们只有向以前的成功之作看齐,这又在另一方面扼杀了设计师们创新的激情和动力,进入因循守旧的恶性循环.2.3 过分强调意识研究中的传统的分量,容易沦为复古主义舒尔茨认为,城市空间蕴含的意义与城市的历史、文化、民族和传统等因子密切相关.城市市民群体的伦理道德、审美趣味、价值观念、民族性格等与人的活动和地域特征的结合,特定的场所就产生了.越是注重对这些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层结构的挖掘,就越是容易陷入一味寻找城市传统的误区.就像我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以为体现了民族、地域特色的就一定是优秀的,殊不知这个“民族的”也是时代精神指引下的民族精华.所以,一谈到中西方文明差异,想到的就是万里长城、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里弄等,这实际上纵容了一种向后看的坏习惯.场所理论就是这样的.照顾旧的多,照顾新的就少.抱住民族传统和乡土传统,既没有明确的概念,又没有严密的逻辑.引导无法摆脱传统的人们继续坚持传统,不知不觉中走向复古主义.还是以新奥尔良意大利广场为例:祭台两侧的柱廊上的柱子分别采用不同的罗马柱式;两个入口的拱门和凉亭都和古代的罗马建筑相似;祭台带有拱券……广场上的这些建筑形象都明确无误的表明它是意大利建筑文化的延续.也正因为这些符号可以明确的表征意大利文化的特征,建筑师查尔斯・摩尔在“好逸恶劳”中走向复古主义.3 从两个实例看场所精神的局限性随着西方城市设计思想的传入,我国的广大城市和建筑设计专业人员,以“毫无保留”的态度23 长安大学学报(建筑与环境科学版) 2003年吸收接受了“场所和场所精神”理论,并在神州大地跃跃欲试,想一显身手.建筑系学生们把“设计建筑”转换为“制造场所”,似乎不能简单地等同于设计一个良好的环境,因为“制造场所”是微言之中有大义,强烈的精神关注尽含其中.格式塔图形变换,是建筑师们精神绽露的重要手段.“后现代”的噱头、标志,被理解和定义为一个精神事件的中心,即场所意义的赋予者.于是时下各地的城市设计、环境设计,听得最多的词是“场所感”、“场所精神”,但是大多数的例子表明它远不是完美的.以湖北省的一个三国古战场的广场设计为例.它位于一个县级市的市中心,外围是城市道路及现代居住小区和一个城市公园.由于其地坪标高较高,又有着许多悠久的历史和动人的故事、传说,为了真实地再现历史,通过场景引发思古之幽情,所有的设计都围绕“三国”、“古战场”展开,赵子龙雕像(原已有)、三足鼎立、古城墙都成了必不可少的设计语言.每一个设计思路都注重它的象征或隐喻意义,设计的过程显得谨小慎微、如履薄冰,甚至到了功能迁就形式的地步,以至于谈起那个广场,就有一种味同嚼蜡的感觉.后来由于重新考虑了一些其它的限制因素,如和公园入口结合并考虑广场入口,注重景观视线要求、广场停车场安排以及市民晨练和集会的要求等,在实现功能至上的前提下适当营造场所气氛,顾左右而言它却如中国禅宗所言,始终让“不可说”聚在“可说”的周围,设计才有了继续开展的余地.第二个实例是浙江的一个渔镇的中心广场的设计.这个渔镇有着悠久的传统,为了表现这种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渔文化传统,设计时在广场上几乎重新构筑了一个传统的打渔的场景:渔船、水池、灯塔、不规整的海岸线……实现了典型的“让场景自己说话”.不同于第一个设计,这个广场设计的限制因素少,而且和三国古战场的时间差别相比,海边渔镇的空间上的差别更容易领悟一些.但是对于一个设计者满意的方案,渔镇上的居民会作何感想呢?渔船灯塔都是他们非常熟悉的乡土景观,那么对一个“渔业广场”的喜好度又有多高呢?一些居民能领悟的场景会不会让另一些居民无动于衷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遵循营造场所感的原则,但是场所精神设计观缺乏客观标准,谁也不能说这个设计是能让大多数人满意的方案.像这两个设计实例一样,为了使空间具有场所的主题属性而做的环境设计很多.但是如果仅仅就某一主题精心营造,“三句不离本行”,一味的模仿历史场景,有的甚至是为了“场所”而“场所”,企图用形似来唤起人们心里的认同感,这样设计就不免走向肤浅、媚俗,有时是幼稚的可悲下场.实践也证明这样是行不通的.经过一轮汇报之后,浙江渔镇的中心广场设计一改初衷,另开了一条出路,其设计向完全现代化的方向发展了.抛弃一切让人模棱两可的场景设计,取而代之的是规整的花坛和水池、明快的色彩,间或一些细节的设计,提醒人们这是一个海边的渔镇.宋代的文人画家苏轼在一首诗中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所以,高明的设计师必懂得“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之法,求得似与不似之间的妙处.4 结 语诺伯格・舒尔茨的“场所和场所精神”理论,作为建筑现象学的一个主要流派,虽然有它无法避免的局限性,但是它对建筑和城市设计领域的理论和实践造成的影响却是重大而深远的.随着场所理论内容结构和研究方法的成熟完善,许多优秀的设计作品将会不断涌现,2000年在深圳红荔路圆岭落成的群雕《深圳人的一天》即是一个成功的例子.雕塑家以逼真的手法记录了深圳人的生活原貌,让人体会到浓重的生活气息.其实广义的场所精神宽泛而深远,就像陈志华在《中国乡土建筑・诸葛村》中的一段描述一样:“水阁楼里开茶馆,别有情趣.夏季上塘铺满了碧绿的荷叶,映衬着鲜艳的花朵,茶客们推窗眺望,清香随风而来[5].”这就是场所精神——人化的自然,诗意的栖居!参考文献:[1]郑时龄.建筑批评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社,2001.[2]诺伯格・舒尔茨.实存・空间・建筑[M].王淳隆译.台北:台隆书店,1985.[3]洪亮平.城市设计的历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 版社,2002.[4]孙施文.城市规划哲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社,1997.[5]陈志华,楼庆西,李秋香.中国乡土建筑・诸葛村 [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9.[责任编辑 任晶钰]33第4期 陈育霞:诺伯格・舒尔茨的“场所和场所精神”理论及其批判 。

试析建筑现象学和场所精神

试析建筑现象学和场所精神

试析建筑现象学和场所精神现象学(Phenomenology)一词来源于希腊文,意为研究客观事物的外观、表面迹象或现象的学科。

它的研究历史较短,较早的展开于人文地理学对环境和基地关系的研究,逐渐现象学的方法被引入建筑研究的领域。

其中挪威建筑理论家诺伯格·舒尔茨((Norberg-Schulz)通过一系列著作对建筑现象学进行了深刻、透彻的研究。

他通过“重返于物”讨论建筑中的本质,将场所精神归结为建筑现象学的核心内容,从而揭示人的存在与建筑空间创造的本质关系。

1 场所诺伯格·舒尔茨认为,建筑的讨论要回到“场所”,从“场所精神”中获得建筑最根本的经验。

人为场所与自然发生联系的方式有三种:形象化、补充和象征。

“形象化”指把人对自然环境的理解和整体把握构想成有形和可见的形象,从而成为人工产品。

“补充”就是修正、改造自然环境,对既有的情境加以补充,使它符合自己的构想。

“象征”则是把一个理解了的世界再现在另一个场所。

书中原文是这样说的:“象征化意味着一种经验的意义被“转换”成另一种媒介。

象征的目的在于将意义自目前的情境中解放出来,使之成为“文化客体”,可以成为更复杂的情境要素,或被转移到另一个场所。

”“栖居”意味着“人能与其环境之间建立有意义的联系”。

从字面来看,“居”是存在的根本特性,它不仅仅是一个遮风避雨的庇护所,也是我们成长和生活发生的场所。

人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流浪者,总是在途上。

当他选择了一个场所,同时就选择了与他人的关系、与环境的关系。

场所是人、建筑和环境组成的整体,当人体验到场所的意义时(具有归属感、方向感又发现自我),他的“世间存在”就被确定下来,也就定居了。

2 场所的特征——场所精神“场所精神”(spirit of place)也就是场所的特性和意义场所具有吸收不同内容的能力,它能为人的活动提供一个固定空间。

场所不仅仅适合一种特别的用途,其结构也并非固定永恒的,它在一段时期内对特定的群体保持其方向感和认同感,即具有“场所精神”。

意义的探究_克里斯蒂安_诺伯格_舒尔茨建筑理论评述

意义的探究_克里斯蒂安_诺伯格_舒尔茨建筑理论评述

意义的探究———克里斯蒂安・诺伯格—舒尔茨建筑理论评述王群作者单位: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收稿日期:1997年4月文摘:60年代初期以来,挪威建筑历史和理论学家克里斯蒂安・诺伯格-舒尔茨以其大量的著作,为战后建筑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无论是以格式塔心理学和符号学概念为框架的早期著说,还是后来转向更为哲学化的、以存在主义和现象学思维为基础的理论构造,他孜孜以求的都是建筑的意义。

他所探讨的建筑现象学以及与之相关的“场所”、“场所精神”、“生活世界”,“特征”、“认同”等概念均包含了发人深思的理论课题。

与此同时,面对诺伯格-舒尔茨呼吁建筑之生活世界的理论大厦,不可避免的问题正在于如何涉及和理解所谓的“生活世界”以及自上而下进行理论构造的可质疑性,在我们这样一个发生巨变的世界里,理论不能将建筑的意义仅与过去的物质环境相联系,更重要的是与当今人的现实生活世界相联系。

Abstract:Since t he earl y1960’s,t he t heoretical work of Christian Norber g-Schulz,t he Norwe g ian architect ural historian and t heorist,has been an im p ortant p art of t he p ost2war develo p ment of architect ural t heor y.His unremittin g effort is to find t he meanin g of ar2 chitect ure,whet her t his is done in form of his earlier st udies ins p ired b y Gestalt p s y chol2 o gy and semiotics,or t he p hiloso p hicall y oriented writin g s based on existential and p he2 nomenolo g ical t hinkin g later on.The p henomenolo gy of architect ure t hat heinitiated touches u p on man y t hou g ht-p rovokin g issuse,such as“p lace”,“g enius loci”,“life-world”,“character”,“identit y”and t he like.Meanwhile,however,in face of his t heo2 retical edifice callin g for t he lifeworld of architect ure,t he q uestion t hat can be raised is p recisel y how to a pp roach and understand t he so-called“life-world”,which in t urn brin g s into q uestion t he validit y of constit utin g t heor y f rom above.Given t he world like ours,which has under g one p rofound chan g es,t heor y must p rovide p ossibilities to g round t he meanin g of architect ure in relation to t he p resent realit y of our existence,here and now,rat her t han to t he p h y sical environment of t he p ast.关键词:建筑理论,意义,现象学,生活世界K e y words:architect ural t heor y,meanin g,p henomenolo gy,life-world说到北欧现代建筑,人们就不能不提及挪威当代建筑历史和理论学家克里斯蒂安・诺伯格-舒尔茨(Christian Norber g-Schulz)和他的建筑理论。

浅析建筑现象学原理及其在实践领域的应用

浅析建筑现象学原理及其在实践领域的应用

文章编号:1009-6825(2008)07-0065-02浅析建筑现象学原理及其在实践领域的应用收稿日期:2007-11-14作者简介:白 云(1977-),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上海 200092白 云摘 要:针对建筑现象学一直是建筑理论领域的研究热点,对胡塞尔、海德格尔、诺伯休兹的现象学和建筑现象学思想进行了分析,从现实角度提出了建筑现象学应用于建筑实践领域的可能,有利于人们对建筑的正确认识。

关键词:现象学,建筑现象学,本体论,栖居,场所精神中图分类号:T U -021文献标识码:A现象学 研究自其宗师胡塞尔(Edmund Husser l)以来,百余年来不断得以发展和扩充,至今仍是哲学研究的热门领域之一。

胡塞尔的学生、著名的现象学大家海德格尔(M artin Heidegger)在1930年在其解释学现象学中提出了著名的 神庙 例子,现象学与建筑学从此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正式从现象学出发来讨论建筑则始自诺伯休兹(Christian No rberg -schulz)的 场所精神 (G e -nius Loc-i T owards A Phenomenolo gy of Architectur e)一书。

建筑现象学研究常常以海德格尔的思想为本, 场所精神 也是如此。

文中试图对上述提及的三位大家所持的现象学与建筑现象学观点的粗浅理解,从现实的角度分析其应用于建筑学的各个领域的可能性,并由此进一步加深对于建筑现象学的理解。

其中,对于胡塞尔思想的浅析主要着重于哲学角度,而对于后两者则是从建筑角度入手以期不要离题过远。

其中,海德格尔的思想是重点。

1 现象学与建筑现象学现代意义上的现象学最早由胡塞尔在其巨著 逻辑研究 中提出。

胡塞尔现象学用一句口号阐明,就是 面向事物本身 ,他期望可以找到一种最严密周全的认知方式来进行哲学思维,检讨由自然科学发展带来的完全决定论和唯物质至上思想的局限,并企图修正哥白尼 伽利略 牛顿式的观点。

现象学的实践与总结浅析

现象学的实践与总结浅析

现象学的实践与总结浅析自从诺伯格·舒尔茨将现象学引入建筑学领域并产生建筑现象学以来,建筑现象学在各种评论声中不断发展与成熟,渐渐地从一种纯理论的态度转变为一种以梅劳·庞蒂的知觉现象学为理论依据的,带有实践指向的建筑理论。

这种“自下而上”的理论指导,极大地扩展了我们对建筑设计的思路,以及指导。

1现象学的概念现象学分为狭义和广义。

狭义的现象学指20世纪西方哲学中德国哲学家胡塞尔创立的哲学流派或重要学派。

其学说主要由胡塞尔本人及其早期追随者的哲学理论所构成。

广义的现象学首先指这种哲学思潮,其內容除了胡塞尔的哲学外,还包括直接和间接受其影响而产生的种种哲学理论以及20世纪西方人文学科中所运用的现象学原则和方法的体系。

现象学不是一套内容固定的学说,而是一种通过“直接的认识”描述现象的研究方法。

2 建筑现象学应用于建筑的实践现象学建筑设计方法表现在很多建筑师的作品当中,如L·克里尔,美国“环境雕塑”设计组的设计手法也曾被认为是现象学式的。

台湾的季铁男先生在这方面就做出了宝贵的尝试,他从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现象学应用于建筑设计的可能方式,从现象学出发,给出了以下建筑设计的一些方法:第一,认真把握问题的本质。

运用现象学方法,透过表面,展现问题的本质,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二,假设问题有关的情境。

根据问题的本质与解决方式,确立相关的存在情境。

第三,建立一个整体的大结构。

将情境转化为在建筑设计上可以应用的空间关系及状态。

第四,增加和丰富生活内容。

主要包括机能、物理以及社会行为因素等方面问题的解决,使设计与生活世界更加密合。

在最近的一个医院方案设计过程中,本人就运用了建筑现象学的设计方法去考虑问题。

这个方案是重庆市璧山县的一个医院的投标方案。

在诺伯格·舒尔兹的建筑现象学中就是认为建筑应该回到“场所”,从“场所精神”中获得建筑最为根本的体验。

本方案的总平面就是根据建筑现象学的所谓“场所精神”去思考。

寻求意义——Norberg-schu1z场所理论的现象学分析

寻求意义——Norberg-schu1z场所理论的现象学分析
维普资讯
城 乡规 划 ・ 林 建筑 及 绿化 园
Ur n a d Ru a an ng ・La ds a c t t e a rsc c ba n r l Pl ni n c peArhi ur ndVi ec e en e
国墨圆 匝强
影 Ⅱ 。 由于 场所 精 神是 由国外 引入 ,通过 对其 语 问 题 的 应 用 上 , 可 以 了 解 外 国 人 看 待 世 界 的 方 式 自
言 的基 本规 律 的研 究 ,则 有益 于加 深 对其 理论 的 和 方 法
理解 。
“ w ” 问 题 中 的 词 汇 可 分 为 两 种 。 第 一 种 5
and sf w ar om e put or ds advcest ur i o ban pl ace desgn. i KeyW or 5 , Phen ds w om en ogy Pl ol , ace
在 建 筑 和 现 象 学 结 合 的 理 论 中 , NO b 程 中 。 通 过 “ w ” 问 题 , 可 以 了 解 问 题 的 脉 络 和 物 本 源 的 探 求 , 一 定 程 度 可 以理 解 为 方 法 论 。 形 e g— r r 5 s h l提 出 “ 所 精 神 ” 对 当 代 建 筑 设 计 有 重 要 的 理 清 问题 的思路 ,最 后促 进问题 解答 。在 “ w” c uz 场 5 容 客 观 的词 汇构 筑 了对 事 物认 识 的四 个 方面—— “ 间、空 间、本体和 方法论”。 时 而 “ h ” 的作 用 却 不 能 忽 视 。 这 个 词 汇 可 以 w o
理 解 为 对主体 、 对人 的研 究 的起 点 。从 主体 来 研
在 英 语 学 习 和 日 常 论 文 写 作 时 时 常 提 到 描 述 主 观 的 ,我 们 通 常 称 为 形 容 主 体 的 词 汇 — — 究 事物 体 现 出以人 为 本 的研 究态 度和 方法 。从 主 “ W ” l 题 ( he 5 ‘ 口 ] W n—W h er e—W h0 一W h t W 第 二 种 描 述 客 观 的 状 态 , 即 — — w hen a— h0: W h )。 “ w” 问 题 贯 穿 于 整 个 英 语 学 习 的全 过 w h ,wh t y 5 er e a,wh y,如 果 进 一 步 解 析 这 些 客 观 词 汇 ,则可 进一步 了解 英语 的词 汇构成 。 “ e ” wh n 在 英 语 中 代 表 事 件 发 生 的 时 间 , 是 一 个 时 间 的

论建筑意义与关系_与建筑现象学家诺伯格_舒尔茨的对话_潘天波

论建筑意义与关系_与建筑现象学家诺伯格_舒尔茨的对话_潘天波

谁能想到几千年前只为遮风挡雨的建筑,如今变成了设计师们驰骋才思的载体!新颖的材料,奇特的造型,五光十色的光照,千姿百态的装饰,不仅供人使用,而且供人欣赏,体验创造的快乐……“建筑意义”作为现象学概念是由挪威著名建筑理论家诺伯格・舒尔茨在其论著《西方建筑的意义》(李路珂、欧阳恬之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9月出版)一书中提出。

该书主要是对西方建筑历程的整体分析,作者立足于现象学,从人类整体文化背景上去研究建筑的景观与聚落、建筑类型、建筑细部、建筑空间、建筑语汇、典型作品、建筑意义等视点。

舒尔茨对西方不同时期的建筑做了整体的、现象学意义上的系统分析。

他所研究的建筑现象学与其相关的“存在空间”、“意义”、“场所”、“场所精神”、“生活世界”等内容在建筑理论界引起了广泛注意。

不过,在诺伯格・舒尔茨心中,“建筑意义”即为建筑现象。

但从根本上说,建筑意义是人的内在生命形式的外在关系的表达。

理解了建筑是人的意义的视域,就理解了建筑艺术的全部。

尊重建筑的意义,就是尊重人自身;理解建筑的意义,就理解人建构世界关系的意义。

本文拟就建筑的意义作为世界关系的建构,阐释建筑意义在关系上的内涵,尝试与挪威著名建筑现象学理论家诺伯格・舒尔茨在建筑意义上的相关问题的商榷与对话,以期为当代建筑设计提供一种新思维与新方法。

一、建筑意义:建筑关系的生发与主宰意义,作为一个哲学命题较早见于语义学研究。

波兰学者沙夫(Adam Schaff)认为:“关于意义的问题,的确是今论建筑意义与关系——与建筑现象学家诺伯格・舒尔茨的对话文/潘天波 胡玉康从根本上说,建筑意义是人的内在生命形式的外在关系表达。

理解了建筑是人的意义的视域,就理解了建筑艺术的全部。

尊重建筑的表情,就是尊重人自身;理解建筑的意义,就理解人建构世界关系的意义。

笔者拟就建筑的意义作为世界关系的建构,在与建筑现象学理论家诺伯格・舒尔茨的对话中阐释建筑意义在关系上的哲学与美学之内涵,以期为当代建筑艺术设计提供一种可能的新思维与新方法。

论建筑意义与关系——与建筑现象学家诺伯格·舒尔茨的对话

论建筑意义与关系——与建筑现象学家诺伯格·舒尔茨的对话

关 的 存 在 空 间 意 义 、 场 所 ” 场 所 精 神 ” 生 活世 意 义 》( A J格 雷 马斯 著 冯 学俊 等译 ) 、 、 、” 【 法】 等:国 内 有 《 意 界 ” 内 容在 建筑 理 论 界 引起 了广 泛 注 意 。 过 诺 伯 格 ・ 等 不 在
建 筑 装 潢 —— 8 一 1
谁 能想 到几千年前只为遮风挡雨的建筑 , 如今 变成 了设计师们驰骋才思的载体 !新颖的材料 , 奇特的
造 型 ,五 光十 色 的 光 照 ,千 姿 百 态 的 装饰 ,不 仅 供 人 使 用 ,而 且 供 人 欣 赏 ,体验 创 造 的快 乐 ……
论建 筑 意义 与关 系
舒 尔 茨心 中 , 建 筑 意 义 ” 为 建 筑现 象 。 从 根 本 上 说 建 “ 即 但
义 的本 体 论 》( 启群 著 ) 意 义 的 哲学 纲 要 》( 安 刚 著 ) 章 、 刘 、
意 义 的 瞬 间 生 成 》 ( 一 川 著 ) 《 义 世 界 》 ( 光涛 著 ) 王 、意 秦
美 总 是 由 关 系构 成 的 。 美在 关 系 ”论 并 非 狄 德 罗 的独 创 . … 古 创造性发现和发现性创造 。 西塞罗据此给美的分类标准是 关 希腊 罗马 的 一 些哲 学 家 ,他们 其 实 一 直 都在 关注 意 义 与 关 系 的 系 与 意义 :感 觉 美 与理 智美 ;装 饰 的 美 与有 用 的 美 :艺 术 的美 问题 。毕 达 格拉 斯 学 派认 为 :( 验 的 )关 系 先于 意 义 。该 派 的 与 自然 的美 。最 后 .他 用关 系与 意 义 的 折 中标 准 .给 美 的分 类 先 基本 哲 学 精神 是 : 数 是 一 切 事 物 的本 质 。 ”他 们 认 为世 界 的本 是 :男性美与女性美 ,即尊严和秀美 《 西方崇高与优美范畴的 原 是 数 , 及数 学 关 系 是任 何 存 在物 或 现 象 的本 原 。 有 数 ( 数 没 或 先声 ) 。西塞 罗给 艺 术 的 分类 标 准 同样 是 关 系 与 意义 : 造 事物 创 数 学 关 系 ) 的哲 学 就 无法 认 识 或 阐 释一 切 现 象 。 由此 .毕 达 格 的艺 术 ( 雕 塑 )与 研 究 事物 的艺 术 ( 几何 学 ) 如 如 :自 由的 艺术 拉 斯 学派 认 为 , 美就 是 由一 定 数量 关 系 造 成 的和 谐 。可 以见 出 . 与从 属 的 艺术 生 活 必 要 的 艺 术 与 引起 愉 悦 的艺 术 ;有 声 的艺

现象学对建筑设计方法的影响分析

现象学对建筑设计方法的影响分析

现象学对建筑设计方法的影响分析现象学是由19世纪德国哲学家胡塞尔提出的一门哲学方法,是一种通过“直接的认识”描述现象的研究方法。

现象学的研究对象是指意向性活动与其意向对象。

现象学是与科学、哲学、美学、道德哲学密切相关的学科。

胡塞尔为现象学的方法设计了几个相互递进的步骤。

首先是要求观察者在现象面前暂时中止相信有关该现象的任何成见,应把后者仅仅看作是现象的一部分而不是真理。

其次,观察者必须在他的意识中幻想对象的变体,并直觉出什么是对象保持自身特性的必不可少的元素。

这样,观者就可以描述事物的共有本质。

在方法论的层面上确切地说,现象学是在反思的目光中对各种类型的原初意识构造,包括空间构造的描述分析。

在以建筑空间的现象学研究中,可以使人可以感知空間,了解不同形式空间意识的产生、空间与事物的关系等。

1 现象学对建筑设计的影响1.1 现象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尝试1976年,诺伯格·舒尔茨的著作《场所精神:走向建筑现象学》出版,该书“描述了关于‘建筑现象学’的第一步,即以具体、存在的词句来理解建筑的理论。

”其著作《存在、空间和建筑》、《建筑、意义和场所》提升了海德格尔的著作在英语建筑文化中的地位。

另外,梅洛-庞蒂的著作《知觉现象学》同样影响了一批建筑师与理论家。

斯蒂文·霍尔的《锚固》、《交织》和《知觉的问题》这几本著作和他另外一些言论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创作过程中有一条从对海德格尔“居住”思想的关注逐渐向梅洛-庞蒂的“身体主体”和知觉强调转向的线索。

在中国建筑界,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虽然有很多论文讨论海德格尔的“筑、居、思”,或者是单纯地介绍建筑现象学,但是仍旧没有引起建筑学界足够的重视。

1.2 现象学的建筑设计方法存在的误区目前在国内的设计实践研究当中,人们对现象学的建筑设计方法存在着严重的误区,具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一些介绍和研究现象学方法与建筑设计结合的建筑理论作者,并没有搞清楚所引用的哲学术语的真正内涵,有时仅仅是将范畴庞大的哲学概念原封不动地照搬过来,并且在后续的研究当中并没有应用到现象学方法。

现象学在今天_诺伯格_舒尔茨建筑现象学研究方法的现实意义

现象学在今天_诺伯格_舒尔茨建筑现象学研究方法的现实意义

15第24卷10/2006华中建筑建筑现象学的研究历史较短,较早的展开于人文地理学对环境和基地关系的研究,逐渐现象学的方法被引入建筑研究的领域。

其中挪威建筑理论家诺伯格・舒尔茨(Norberg-Schulz)对建筑现象学进行了深刻、透彻的研究,通过一系列论著《建筑的意向》(Intentions in Architecture)、《存在・空间和建筑》(Existance Space andArchitecture)、《西方建筑的意义》(Meaning in Western Architecture)、以及《场所精神——走向建筑的现象学》(GeniusLoci—Toward a Phenomenology ofArchitecture)逐步建立起一种新的建筑理论——建筑现象学的基础和构架。

舒尔茨通过“回到事物自身”(return to things)讨论建筑中的本质,将场所精神归结为建筑现象学的核心内容,从而揭示人的存在与建筑空间创造的本质关系。

从总体上看,建筑现象学理论和哲学基础是胡塞尔(Edmund Husserl)于20世纪初期创立的现象学和本世纪20年代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运用现象学方法所创立的新本体论以及后期从语言和诗学角度对存在的研究。

现象学通过人的出场将事物同其在人们生活中的价值和意义紧紧联系在一起,这种方法不象实证哲学中所采用的自然科学分析方法,只注重从具体的事物中抽象出中性、客观和简单的科学事实,把经验事实中所包含的人类生存目的、价值和意义排除在外。

在胡塞尔的建筑学还原思想和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现象学思想中都体现了这一现象学方法。

正是基于现象学能够使现象以其原初和本真的面貌清晰地呈现在人们面前,海德格尔才把对 “存在”这个重要概念的研究奠定在了现象学的基础上。

基于这样的方法,诺伯格・舒尔茨阐释了核心概念“场所”。

舒尔茨认为“场所”不是抽象的地点,而是由具体事物组成的整体,事物的集合决定了“环境特征”。

现象学在今天——诺伯格·舒尔茨建筑现象学研究方法的现实意义

现象学在今天——诺伯格·舒尔茨建筑现象学研究方法的现实意义
( r e g c u z) 建 筑 现 象 学 进 行 了 深 里 被 分 解 成 为 相 辅 的 两 个 词 ‘ 『J 和 ‘ No b r —S h l 对 空 口’ 特
最后 着眼于重新讨论 建筑现 象学研 究方
法 的现 实意 义 和 发 展 现 状 作 为 对 舒 尔
刻 、 彻 的 研 究 , 过 一 系 列 论 著 《建 筑 的 征 ’ 透 通 ,以 同 基 本 的 精 神 功 能 ‘ 位 ’和 ‘ 定 识 意 向 I tn i n n Ar h t c u e)《存 在 ・ 别 ’ 一 致 , 照 建 筑 的 定 义 ,‘ 在 空 间 n e to si c ie l r 、 相 按 存


A bs r ct Po nd e i ta rng t he k y e concept of t he Nor r Schul’ be g— zs
《场 所 精 神 — — 走 向 建 筑 的 现 象 学 Ge i s 的 概 念 ( n e to weln ) 存 在 空 间 ’ nu Co c p fd li g ,‘


该 文 从 诺 伯 格 - 尔 茨 建 筑 现 舒
建 筑 现 象 学 的 研 究 历 史 较 短 ,较 早 的 《仔 在 ・ 间 和 建 筑 》 书 中 引 进 r “ 在 空 一 存
象学 中的核心概念 “ 场所” 出发 ,分析 展 开 于 人 文 地 理 学 对 环 境 和 基 地 关 系 的 研 空 间 ”的 慨 念 ,并 指 出 … 存 在 空 间 ’不 是 了建 筑现象学的研 究方法 ,并 分析 了采
维普资讯
现象学 在今天
— —
诺伯格 ・ 舒尔茨建筑现象学研 究方法 的现实意义

诺伯格·舒尔茨的建筑现象学

诺伯格·舒尔茨的建筑现象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诺伯格·舒尔茨的建筑现象学
姓名:杨宁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科学技术哲学
指导教师:邓波
20060601
诺伯格·舒尔茨的建筑现象学
作者:杨宁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6.学位论文张彤阳艺术教育建筑的空间范式研究2005
教育是我国现今和未来的一项基本国策,他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而现代高校是未来民族栋梁成长的摇篮,是今后民族文化、技术发展的缩影,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艺术教育建筑是高校教学建筑的一个分支,是艺术院校场所的精神主导空间,是学生学习知识、技能的主要场所,更是师生交流、展示、表演、创作的舞台。 建筑空间研究是建筑创作永恒的主题,同时艺术教育较其它专业教育有着较强的特殊性,艺术教育建筑除具有一般的功能要求外,有着更高的艺术精神追求,“艺术楼”本身就是“艺术试验品”。因此本文以作者学习期间创作实践的真实课题为研究对象
3.期刊论文陈洁.孙晖.Chen Jie.Sun Hui虚拟环境下"存在空间"之新解-新建筑2006(6)
借鉴著名建筑理论家诺伯格·舒尔兹的"存在空间"理论,通过该理论来看待分析当前的虚拟空间和表现虚拟空间的建筑创作,试图在存在空间、虚拟空间和现实的建筑空间三者中找到因果关联性.通过推演及类比的方法,认为现实环境中"存在空间"的三个要素--场所、路径、领域--同样能用来划定虚拟空间的结构,并相应得出网络节点、路径、网域等概念,同时结合相关建筑实例,说明建筑创作中新的空间形式生成的依据.
5.期刊论文史亚雷.申晓辉.关瑞明.Shi Yalei.Shen Xiaohui.Guan Ruiming渗透与拼接——当代城市情感性空间

建筑现象学的研究分类

建筑现象学的研究分类

建筑现象学的研究分类建筑现象学研究从思想取向来分,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领域,一种采用的是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现象学思想,侧重于纯学术理论研究领域,其代表人物是著名的诺伯格·舒尔兹(C. NorbergSchulz)。

他的一系列著作,例如《实存、建筑、空间》对海德格尔的《居、住、思》(Building Dwelling Thinking)中的思想进行了建筑化和图像化的解释。

他自己也称,《场所精神》是走向建筑现象学的第一步。

他认为,只有当人经历了场所和环境的意义时,他才“定居”了。

“居”意味着生活发生的空间,这就是场所。

而建筑存在的目的就是使得原本抽象、无特征的同一而均质的“场址”(site)变成有真实、具体的人类行为发生的“场所”(place)。

建筑现象学研究的另一个领域采用的是梅罗·庞蒂的知觉现象学思想,侧重于建筑设计理论和实践;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斯蒂文·霍尔。

在诺伯格·舒尔兹的理论基础上,霍尔强调的是“场所”在建筑设计中的决定作用。

他认为,建筑与音乐、绘画、雕塑、电影和文学不同,是与它所存在的特定场所中的经验交织在一起的。

通过与场所的融合、通过汇集该特定场景的各种意义,建筑得以超越物质和功能的需要。

2斯蒂文·霍尔的建筑现象学理论霍尔说:“刚刚过去的20世纪建筑留给我们的最具有价值的遗产不是建筑的形式或建筑风格,而是建筑设计思维的一种境界。

21世纪建筑学推向了一个用历史语汇并不能完全表达出我们所想描述的词义的时代,而现象学,作为一个思想和知觉方式,正在形成一种新的建筑学概念。

”斯蒂文·霍尔作为建筑现象学领域的代表,所采用的是梅罗·庞蒂的感知现象学思想,侧重于建筑设计理论实践。

在梅罗·庞蒂的现象学中,知觉占有首要层次,对于知觉的研究必须先于所有其他层次的研究,如文化,科学领域。

而对于知觉载体的身体,梅罗·庞蒂认为身体在可见的世界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现象学和场所精神的解读

现象学和场所精神的解读

广东建材2010年第1期建筑现象学的研究历史较短,较早的展开于人文地理学对环境和基地关系的研究,逐渐现象学的方法被引入建筑研究的领域。

其中挪威建筑理论家诺伯格·舒尔茨(Norberg-Schulz)对建筑现象学进行了深刻、透彻的研究,通过一系列论著《建筑的意向》(IntentionsinAr-chitecture)《存在·空间和建筑》(ExistanceSpaceandArchitecture)、《西方建筑的意义》MeaninginWesternArchitecture)、以及《场所精神———走向建筑的现象学》(GeniusLoci—TowardaPhenomenologyofArchitecture)逐步建立起一种新的建筑理论———建筑现象学的基础和构架。

舒尔茨通过“回到事物自身”(returntothings)讨论建筑中的本质,将场所精神归结为建筑现象学的核心内容,从而揭示人的存在与建筑空间创造的本质关系。

1现象学的基本观点现象学(Phenomenology)一词来源于希腊文,意为研究客观事物的外观、表面迹象或现象的学科。

其本意的解释是“让人从显现的东西本身那里,如它从其本身所显现的那样来看它”。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德国哲学家胡塞尔说:“现象”既非唯物论的事物表象,也非唯心论的知觉表象,而是包括抽象观念在内的能够呈现在意识中的一切东西。

在这里,意识作为现象,是纯粹的“描述性”的而非理论性的,它可以而且只可以直观地把握。

现象不能被抽象归纳,不能分析推理,不必借助科学和哲学的任何理论建构,“现象就是本质”。

其次,胡塞尔认为:为了描述人“生活的世界”(life-world或spirit-world)以何种方式的意识揭示自身,必须排除一切自然的观点、科学的观点及经验的观点,以达到“意识自身的固有存在”,这就是“现象学的还原”,它包括先验还原、本质还原和现象还原三步。

“先验还原”是排除认识主体的经验思维和原有科学观念,造就一个纯粹精神性的直觉思维主体;“本质还原”是排除思维对象的自然、历史及社会等非意识因素;“现象还原”则使意识现象达到它先验的纯粹本质,使主客体的关系化为二者合一的直观活动。

意境·情境——场所设计思维与实践

意境·情境——场所设计思维与实践

意境·情境——场所设计思维与实践内容提要:本文首先从场所理论开始论述了场所叙事设计策略,介绍了以场所叙事塑造意境的方法;接着基于建筑现象学揭示了'知觉的呈现与表现'理念在公建设计中的重要性,设计中'知觉的呈现与表现'的运用使场所成为情境。

最后文章从场地应答、场所叙事、知觉呈现等角度介绍了作者设计的与上述场所设计思维紧密相关的两个实践案例,通过理论思考和实践总结,文章认为注重基于场地的场所叙事和基于知觉呈现的建筑空间表情的研究,正是小型公建设计保持实验性和开放性的重要途径!关键词:意境情境场地应答场所叙事知觉的呈现1 意境:概念的场所叙事建筑设计的场所理论源于挪威建筑理论家诺伯格· 舒尔茨揭示的基于人类聚居本性的理论成果,它的核心在于对建筑所在场所的解读,包括对自然场所和人工场所的解读,发现其空间与形态的结构以及由其结构所代表的场所精神,然后经过'还原',以个性化的当代建筑,创造出不仅满足实用功能需要,同时可以赋予人们认同感、归属感的场所空间。

[1]建筑设计的场所思维注重通过场所精神的塑造,创造具有心灵认同感的场所氛围,同时在塑造场所感时也会克服流行和复制,赋予与基地对话性的独特形态和人文内涵。

场地不等于场所,场所需要被创造,有时候场所得益于非人造的环境元素,有时候场所更依赖人为的建筑。

总之,通过设计使物质的现场升华为打动心灵的活动环境。

安藤忠雄在小型公建设计中一直注重场所营造,他在《空间的构成与自然》一文中写道'一个场所通常具有一个可以影响人的力场。

这种场是一种言语,亦或不是一种言语。

建筑最终是人们对大地意义的一种应答。

建筑的目的永远是创造一种能让建筑之力和自然之力在矛盾之中共生的环境。

安藤忠雄认为:'建筑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形式问题。

我认为它也是空间的营造,或者更为主要的,是作为空间基础的'场所'的营造。

解读诺伯格

解读诺伯格

解读诺伯格摘要:本文从诺伯格·舒尔茨建筑现象学中的核心概念“场所”出发,结合建筑学及场所精神的研究背景,对建筑现象学及场所精神的哲学渊源进行了研究,详细阐述了场所及场所精神的概念,探讨了建筑现象学及场所精神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现象学,场所,场所精神现象学(Phenomenology)是研究客观事物的外观、表面迹象或现象的学科。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德国哲学家胡塞尔(Edmund-Husserl)以现象学的研究开启了理性主义时代认识论的大门。

在其基础上,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进一步拓展了“回归事物本身”的现象学理论。

挪威建筑理论家诺伯格-舒尔茨(Norberg-Schulz)以这种理论作为哲学基础和指导思想,通过“回到事物自身”(return to things)讨论建筑中的本质,将场所精神归结为建筑现象学的核心内容,从而揭示人的存在与建筑空间创造的本质关系。

场所理论概念场所本来是个环境术语,意味着由自然和人造环境组成的有意义的整体。

场所不同于纯物质的形体,更重要的是其蕴涵着精神上的意义。

诺伯格-舒尔茨认为:场所与物理意义上的空间和自然环境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它是人们通过与建筑环境的反复作用和复杂联系之后,在记忆和情感中所形成的概念——特定的地点、特定的建筑与特定的人群相互积极作用并以有意义的方式联系在一起的整体;是由人、建筑和环境组成的整体;是由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有意义聚集的产物。

诺伯格-舒尔茨一直试图聚焦到诸空间概念与建筑空间之间的关系上。

从本质上讲,建筑空间主要与个人的、公共的存在空间的图式有关,是存在空间的具体化。

诺伯格-舒尔茨认为存在空间与建筑空间之间应保持结构上的同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场所与节点; (2)路线与轴线; (3)领域与地区。

而在阶段的划分上,建筑空间大致也可分为景观、城市和住房三个阶段。

景观阶段,自古以来人们就把自己持有的一般环境形象结合在一起,对景观形体加以变形进行了持续的探索。

诺伯格-舒尔茨的建筑现象学述评

诺伯格-舒尔茨的建筑现象学述评

诺伯格-舒尔茨的建筑现象学述评邓波;罗丽;杨宁【期刊名称】《科学技术与辩证法》【年(卷),期】2009(26)2【摘要】20世纪60年代初期以来,挪威建筑历史和理论学家诺伯格-舒尔茨以其大量的著作,为战后建筑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他以现象学为基础的理论构造,孜孜以求地追溯着建筑的意义。

以海德格尔"在世之在"的早期思想和"诗意地栖居"的晚期思想为源泉,他展开了建筑现象学的探讨,其中,与之相关的"存在空间"、"场所"、"场所精神"等概念均包含了发人深思的哲学内涵。

面对诺伯格-舒尔茨将建筑建之于生活世界的理论呼吁,更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建筑的意义不能仅与物质环境相联系,更重要的是与当今人的现实生活世界相联系,与人的"存在"相联系。

【总页数】6页(P54-59)【关键词】存在空间;建筑空间;场所精神;建筑的意义【作者】邓波;罗丽;杨宁【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N031【相关文献】1.论建筑意义与关系——与建筑现象学家诺伯格·舒尔茨的对话 [J], 潘天波;胡玉康2.现象学在今天——诺伯格·舒尔茨建筑现象学研究方法的现实意义 [J], 张丽娜3.宣言、叙事、关键词——评诺伯格-舒尔茨的《现代建筑原则》 [J], 李哲;肖蓉4.现象学在今天——诺伯格·舒尔茨建筑现象学研究方法的现实意义 [J], 张丽娜5.意义的探究:克里斯蒂安.诺伯格—舒尔茨建筑理论评述 [J], 王群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现象学方法及其意义

浅析现象学方法及其意义

浅析现象学方法及其意义现象学方法作为一种思维方法,它一方面继承了自从笛卡尔以来认为真理的标准就是“清楚和明白”的传统,另一方面又继承了康德哲学所追求的哲学作为一种科学的可能性条件,用康德的话来说就是“未来形而上学作为科学是何以可能”。

现象学独特的方法让我们看到了我们内心深处独特的意识世界,让我们加深了对自身的理解。

标签:悬置;本质还原;先验还原;意向性;科学现象学作为现代西方哲学一股重要的思潮在国内外学界已被广泛地重视,在国外研究主要有斯皮格尔柏格、斯图吕克等,其中斯皮格尔柏格的《现象学运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国内现象学的研究成果也颇多,诸如倪梁康译的《纯粹现象学和哲学的观念》、孙周兴译的《欧洲科学的危机和超越论现象学》以及张汝伦的《现象学方法的多重含义》等。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对于现象学方法历史渊源的考察与分析却很少,本文主要通过追溯现象学方法的历史渊源来阐述现象学方法的起源、内容和意义。

一、现象学方法的历史渊源自从胡塞尔开创现象学以来,现象学作为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潮就已经被广泛地关注。

然而现象学哲学家之间的思想也是迥异的,就连胡塞尔最器重的学生海德格尔也不同意胡塞尔晚期的思想,因此现象学不能说是一种流派,只能说是一种运动或者思潮。

现象学作为一股重要的哲学思潮来说最突出的特征究竟是什么,答案就是现象学的方法。

这正如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所说的那样“现象学意味的是一个方法概念,用来描述哲学研究的如何,而不是从事实的方面来描述哲学的研究对象究竟是什么。

”〔1〕现象学方法作为一种新的思维方法,它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

(一)现象学方法来源于古希腊的“逻各斯”精神古希腊哲学作为西方哲学的发源地,对整个西方产生了深远持久的影响。

现象学作为西方哲学史上的一次伟大变更,同样可以在古希腊哲学那里找到根源。

“理性”在古希腊是一个外延非常宽泛的名词,胡塞尔曾说:“理性的、必然的道路许可它起初只把握无限任务的一个方面,暂时不必去认识理论上完全无限的任务和存在总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第24卷10/2006华中建筑建筑现象学的研究历史较短,较早的展开于人文地理学对环境和基地关系的研究,逐渐现象学的方法被引入建筑研究的领域。

其中挪威建筑理论家诺伯格・舒尔茨(Norberg-Schulz)对建筑现象学进行了深刻、透彻的研究,通过一系列论著《建筑的意向》(Intentions in Architecture)、《存在・空间和建筑》(Existance Space andArchitecture)、《西方建筑的意义》(Meaning in Western Architecture)、以及《场所精神——走向建筑的现象学》(GeniusLoci—Toward a Phenomenology ofArchitecture)逐步建立起一种新的建筑理论——建筑现象学的基础和构架。

舒尔茨通过“回到事物自身”(return to things)讨论建筑中的本质,将场所精神归结为建筑现象学的核心内容,从而揭示人的存在与建筑空间创造的本质关系。

从总体上看,建筑现象学理论和哲学基础是胡塞尔(Edmund Husserl)于20世纪初期创立的现象学和本世纪20年代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运用现象学方法所创立的新本体论以及后期从语言和诗学角度对存在的研究。

现象学通过人的出场将事物同其在人们生活中的价值和意义紧紧联系在一起,这种方法不象实证哲学中所采用的自然科学分析方法,只注重从具体的事物中抽象出中性、客观和简单的科学事实,把经验事实中所包含的人类生存目的、价值和意义排除在外。

在胡塞尔的建筑学还原思想和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现象学思想中都体现了这一现象学方法。

正是基于现象学能够使现象以其原初和本真的面貌清晰地呈现在人们面前,海德格尔才把对 “存在”这个重要概念的研究奠定在了现象学的基础上。

基于这样的方法,诺伯格・舒尔茨阐释了核心概念“场所”。

舒尔茨认为“场所”不是抽象的地点,而是由具体事物组成的整体,事物的集合决定了“环境特征”。

他在现象学在今天——诺伯格・舒尔茨建筑现象学研究方法的现实意义The Phenomenology of Architecture for Today-----------The Research Method of Norberg-Schulz's Phenomenology of Architecture for Today张 丽 娜中图分类号 TU-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3-739X(2006)10-0015-02摘 要 该文从诺伯格・舒尔茨建筑现象学中的核心概念“场所”出发,分析了建筑现象学的研究方法,并分析了采用这种研究方法的原因,对于这一核心概念和研究方法提出了几点个人理解,最后着眼于重新讨论建筑现象学研究方法的现实意义和发展现状。

作为对舒尔茨建筑现象学阅读的理解。

关键词 诺伯格・舒尔茨 建筑现象学现实意义A bstrac t Pond ering t he k ey concept of the Norberg-Schulz's phenomenology of architecture,t his pa per analys es t he m ain research method of this theory and the rea son why this met hod is chosen for researching. Also, the p a p er offers s om e p ers ona l unders ta nd ing ab out this k ey concept and this research method,discusses the practical meaning and situation of the method of this theory for today.Key Words Norberg-Schulz, The phenomenology of architecture,Practical meaning作 者邮 编收稿日期南京大学建筑研究所硕士研究生2100932006 03 06《存在・空间和建筑》一书中引进了“存在空间”的概念,并指出“‘存在空间’不是一种逻辑一数学的词句,而是包含了人和环境的基本关系。

‘存在空间’的概念在这里被分解成为相辅的两个词‘空间’和‘特征’,以同基本的精神功能‘定位’和‘识别’相一致,按照建筑的定义,‘存在空间的具体化’再用‘集结’(gathering)和‘事物’(thing)的概念来解释”。

①舒尔茨提到“存在空间”概念的形成“受益于海德格尔的定居的概念(Concept of dwelling),‘存在空间’和‘定居’是同义语,而‘定居’在存在的意义上就是建筑的目的,当人能在环境里面为自己定向并和环境打成一片,或者简言之,体验环境作为有意义的,人就定居下来。

”②为了充分研究场所的现象,舒尔茨进一步将场所从场所结构和场所精神两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

在对诺伯格・舒尔茨的建筑现象学核心概念理解的过程中,笔者逐渐体会到这一理论中贯穿始终存在两个“平等”。

第一个“平等”是基于将事物与意识一同考察的思想。

在现象学中面对现象本身就意味着同时面对事物和指向事物的意识两者,这与自然科学的分析方法形成鲜明对照。

在现象学中事物由于与人的意识连成一体而具有价值和意义,而不再是外在于人们经历的中性的客观实体。

这也是建筑现象学之所以能够从根本上揭示建筑意义的关键。

第二个“平等”指对于“内部”和“外部”的考量,表现在“场所”这样一个核心概念中。

自然与人类在世界中的地位是平等的。

人们和自然的关系是彼此尊重和相互报答的关系,而不是对手和敌人、征服与被征服、也不是耗用与被耗用的关系。

舒尔茨用“内部”和“外部”来解释这样的关系,用内部领域和外部世界的分隔和联系、象征和对比来表达人类与自然的平等关系。

这两则“平等”关系是笔者对于“场所(Place)”、“场所精神(Genius Loci)”这样・综合论述・Zhang Lina建筑论坛核心概念的一点体会和把握。

作为探讨建筑本质的理论,建筑现象学构筑出了一个考察环境现象的方法,这种方法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用具体和定性的环境术语而不是抽象和缩减的概念来描述环境现象;其二,在具体的环境中,即在由特定的地点、人群、事物和历史构成的环境中,考察人们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

笔者不禁会问,为什么会提出这样一种具体的特定的方法来考察环境现象呢?对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舒尔茨以为建筑界经过几十年抽象的“科学”理论和探讨后,现在有必要回到以质的方式来理解建筑,例如建筑现象学,否则无法解释建筑设计实践的问题。

正如现代科学和哲学的危机产生现象学,现代环境的危机则直接引发了建筑现象学。

在《住宅、场所与环境》一书的开头这样写道:“今天,我们西方世界面临着矛盾的局面。

我们虽然拥有先进的技术,但却常常发现我们自己与大地和人类本身相分离。

在经过数千年的环境建设之后,我们所遇到的是支配和无家可归令人不安地结合在一起。

我们迫切需要认真地考虑一下我们所忽视或抛弃的东西:技术建设取代了居住;相同的精确空间取代了场所;作为原料消耗的地球取代了环境。

”③正是为了从根本上认识和解决这种居住、场所与环境的危机,许多学者转向用现象学分析环境现象的方法。

在舒尔茨的建筑现象学中,用“居住”这样一个核心问题能够很好的解释上述观点。

居住意味着人们在世界中的存在有了牢固的立足点,不仅从感官上,而且更重要的是从心灵上认识和理解自身所处的具体“空间”和“特征”,即满足精神功能的“定位”和“识别”。

在海德格尔眼中人在世存在的关键就是定居,就是要有“家”这个使人们产生归属感的地方,并且这个住所还可以达到诗一般的境界。

真正好的场所品质是两者在心理上都能全面发展。

勒・柯比西耶也曾写到:“建筑的目的是要感动我们。

建筑激情存在于当作品在我们心中和宇宙谐和共鸣,这宇宙的法则是我们所听从、认识和尊敬的。

”④这种“回到事物自身”的认识方法对于今天的意义尤其重要,其价值在于,自然科学虽然在人们建筑环境的过程中、在确定人们生理需要与环境物理属性相互关系以及在对人们感知环境经历的研究中极其有用,但它无力直接从本质上揭示建筑环境意义的不足则必须由现象学的方法来弥补。

因此,只要掌握适度,自然科学的方法和现象学的方法是可以共同工作并且产生积极成果的,而偏废其一的做法是不合适的,也是不可能的。

这一点在杜维(Kimberley Dovey)的文章《将几何放在应有的位置上:走向设计过程中的现象学》一文中得到了证明。

他认为以现象学方法进行环境研究最重要的区分出“生活空间”(Lived space)和“几何的空间模式”(Geometric models)。

“几何空间”是抽象的、精确的,是被衡量过的空间,而“生活空间”则是具体实在的日常生活的经验空间。

现象学考虑的是“场所”的概念,场所对于生活空间来说就如地点对于几何空间一样。

对于建筑师来说仅有将所希望的环境特性注入到几何平面和空间中,才有可能对人造环境起到实质性的改变。

⑤基于这种对研究方法的认识,建筑现象学的现实意义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建筑与世界。

在现象学方法的指导和影响下,不同侧面的研究为在更大整体上研究人与建筑和世界的本质联系做出了积极贡献,特别是有关民间和乡土建筑环境的具体而系统的研究。

这种对于具体而定性的研究越多、越深入、越系统所涉及面越广,建筑环境的本质意义人与环境的关系就越有可能被揭示的越全面、越深刻。

作为现象学道路上的另一人,斯蒂文・霍尔(Steven Holl)的现象学思想就是这样强调场所在设计中的决定作用,他认为建筑的场所不是建筑设计概念中的佐料,而是建筑的物理和形而上学的基础。

⑥建筑锚固在场所中必须基于对建筑环境本质意义的深刻全面的理解。

其二,人与世界。

人类和自然是彼此尊重相互报答的关系,而每一次富有创新意义的形式具体化都帮助人们获得新的存在根基,由此得出结论,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动态的研究,那么,在建筑环境中保持与自然的亲密关系,就意味着要在人造环境和自然环境之间建立显现、补充和象征的积极关系。

一但这种关系变得冷淡,人们就相当程度上失去了与周围的联系,在心理和精神上产生一种相当微妙但同时却极其严重的失衡,因而无法在建筑环境中居住。

这种显现、补充和象征的积极关系正是当代建筑所追求的角色。

其三,场所精神。

场所精神是人们对世界和自己存在于世的本真认识和浓缩的体现,应该在历史的发展变迁中保持和延续它,以确保人们生活的本真性。

场所本身具有适应一定变化的容量,这个容量由场所精神决定,当发展的需要没有超出这种容量所允许的范围时,建筑环境的改变不仅不会导致场所精神的丢失,而且可能使场所精神在既旧又新的建筑形式中保持生机和活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