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个体社会化心理机制对改进中学德育方法的启示

合集下载

社会化心理机制对改进中学德育的要求

社会化心理机制对改进中学德育的要求
德 育提 供 了一 些借 鉴 和 指 导 。本 文将 以社会 化 心 理 机 制 为 突破
2 . 社 会 比较 机 制 的 建 立
( 1 ) 尊重学生 的差异 , 因材施教 。 每个学生都有 自己的性格
特点和需求 , 在教学过程 中, 要 充分 尊重 学生 的个体差异 , 了解
学生的个性需求 , 对学生开展个性化教育 , 因材施教 , 促进学生
的 全 面 发展 。
口, 分析社 会化心理机制 对改进 中学德 育的要 求 , 探 究加强 中 学德育的措施。 关键词 : 社会化心理机制 ; 中学德 育; 改进措施 当前 , 社会上 出现一些道德缺 失现象 , 引起 了人们 深深 的
( 2 ) 鼓励学生进行适 当比较 。 学生不能攀 比, 但是可 以在某 些方面进行适 当的比较 , 如创先争优活动 、 学雷锋活动等。 通过 适 当比较 , 学生能见 贤思齐 , 见不 贤而内 自省 。保持 自己的优 势, 改进 自己的不足之处 , 努力提升 自己。
3 . 学 习机 制 的建 立
忧虑和反思。 中学阶段 是学生发展 的基础 阶段 , 也是对学生进 行德育 的重要 阶段 , 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提高道德水平及
以后 的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 的意义。 社会化心理机制 由社会角 色 引导机制 、 比较机制 、 学习机制 、 亚认 同机制 等组 成 , 对 中学

( 2 ) 建立德育工作机制 , 营造校园德 育文化氛 围。 中学德育 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 , 必须依靠健全 的德育工作机制。 因此 , 应 加快 中学德育 工作机制 的建立 , 完善各项工作 机制 , 确保德育 工作 的制 度化 、 规 范化 , 同时 , 要建 立学校和社会 、 家庭 的联动 制度 , 加 强协作 , 共 同推进 学生 的德育工 作 ; 学校 除了加强制 度、 机制 的建立外 , 还应 为学 生的发展营造一个 良好的文化氛

社会学习理论对学校德育工作者的启示

社会学习理论对学校德育工作者的启示

社会学习理论对学校德育工作者的启示【摘要】社会学习理论是一种强调人们通过观察、模仿和社会互动来学习的理论。

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德育工作者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通过社会学习理论,德育工作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学生的行为和价值观形成过程,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工作。

在指导下,德育工作者可以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他们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以及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结合社会学习理论,可以为学校德育工作者提供重要的启示,包括关注学生的社会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以及促进学校德育水平的提升。

未来,学校德育工作者可以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以及加强与社会的联系,提升德育工作的成效。

【关键词】关键词:社会学习理论,学校德育工作者,社会责任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团队合作意识,发展方向,德育水平。

1. 引言1.1 社会学习理论简介社会学习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德拉领导的研究小组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

这一理论认为,人们的学习不仅是通过个人体验和思考,还受到社会环境和社会互动的影响。

班德拉认为,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观察到别人的行为,并通过模仿和观察来学习新的行为。

这种社会学习的过程被称为“模仿”。

根据班德拉的理论,人们通过观察他人行为的结果来判断某种行为的后果,然后决定是否模仿这种行为。

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了社会因素在学习和行为形成中的重要性,并对学校德育工作者的工作提出了重要启示。

通过社会学习理论,德育工作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学生的行为和价值观形成过程,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工作,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社会行为和价值观。

社会学习理论的引入为学校德育工作者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使他们在实践中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2 学校德育工作者的重要性学校德育工作者扮演着学校德育体系中至关重要的角色。

他们负责制定和执行学校的德育计划,引导学生正确树立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德育工作者既是学生的引路人,也是学生的榜样和启蒙者。

试论个体社会化心理机制对改进中学德育方法的启示

试论个体社会化心理机制对改进中学德育方法的启示
技能 、 建立 社会 经验 , 并通 过 自身不 断的选择 和建 构 , 形 成一 定社 会 所认 可 的心理—— 行为模 式 , 成 为社会成 员 的过 程 。 社 会 化的心 理机 制是指 从心 理机 制角度 探讨 社会 化 , 主要包 括
导他们 进行超 出他们 群体 范 围的广泛 社会 比较 , 促 使其 重视 个人 内 在 的发 展 比较 , 拓展个 人 视野 。中学德 育要 帮助学 生树立 自我肯 定
三、 当前 中学德 育教 育中的现状 与问题 ( 1 ) 认 识上 的 偏差 长期 以来 把 德育 仅 仅理 解 为政 治 教育 “ 德 育 政治化 ” 缩小 了德 育 的视野 , 影 响 了德 育 的全 面性 和 整体 性 , 其 结
外, 在现 阶段 中学生所 认 同和崇拜 的要求 我们要 注意引导 中学生 的偶像崇拜 要成 为德育 教育 的重要 内容 。
差、 空洞说教 过 多 . 缺 乏层 次性与 可操 作性及 手段 方法 单一等 问题 . 对于进 一步探 索德 育方式方 法创新 改革启 示有重要 意义 。
在个人 可 以信任 的绝对 评价标 准 , 这时人 们就需 要将 选择 与 自己社 会特 征共 同 的人进 行 比较 , 正是 由于这 一原 因 , 同辈群体 在 人们 特 别是 中学生 的社会化德 育过程 中有着重 要的影 响 。 ( 2 ) 社 会 比较机 制 的在 中学德育 中的要 求
常 行为 教育 , 忘记 了高 尚 品德的形 成必 须从 基础抓 起 , 思 想政 治 工
作 也必须 以最 基本 的养成教 育为基础 。 ( 3 ) 手段 方法 单一 , 我 们一 直采用 灌输 法为 主 , 即把一些 具体 的 相 对 固定 的道 德原 则灌 输 给学 生并 通过 训 练榜 样 , 惩罚、 考试 等 方 式 巩 固和 强化灌 输法 的内容 , 这虽然对 提高 学生道 德水 平有 一定 的 作用、 但 由于方法 简单 易引起学 生的逆 反心 理而影 响教学效 果 。 四、 社 会化心 理机制 及对 中学德 育的启示 1 、 培 养社会 角 色 . 充 实中学德育 内容

社会学习理论及其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启示

社会学习理论及其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启示

社会学习理论是研究社会学习过程的一种理论,是以社会心理学为基础,以社会环境对学习过程的影响为研究对象,从而揭示学习者行为形成和改变的过程的一种研究方法。

社会学习理论的核心思想是模仿,它认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会模仿别人的行为和思想,从而形成自己的行为和思想。

社会学习理论对学校德育工作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首先,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学习
者是通过模仿来学习的,因此学校应该努力塑造一种良好的社会环境,让学生模仿正确的
道德行为,增强学生的德育意识。

其次,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社会教育,引导学生从正确
的角度认识社会,更好地发挥学生的社会影响力,增强学生的德育素养。

此外,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德育,在正确的环境中进行德育教育,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总之,社会学习理论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学校应该重视社会学习理论,注重塑造良好社会环境,加强社会教育,加强对学生的管理,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做好德
育工作。

试论个体社会化心理机制对改造中学德育方法的启示

试论个体社会化心理机制对改造中学德育方法的启示

试论个体社会化心理机制对改造中学德育方法的启示摘要:社会心理学理论是自学科产生以来,社会心理学家通过大量的实验和研究得出的解释人的社会行为的心理原因和动力的理论。

该理论包括:强化理论;认知导向理论;角色理论;自我价值定向理论。

以上四种理论对应的相关机制对当前中学德育方法大有裨益值得我们探讨。

关键词:社会心理学理论中学德育教育相关策略社会心理学理论是自学科产生以来,社会心理学家通过大量的实验和研究得出的解释人的社会行为的心理原因和动力的理论。

这些理论从不同的研究角度,揭示了支配人们社会行为的诸多社会心理的因素,对我们掌握和认识人的社会心理特点和活动规律,用来解释具体行为的原因有积极的理论指导作用。

一、强化理论强化理论的核心概念与学习产生的机制有关,其中核心概念有三个,即联结、强化和模仿。

(一)联结。

实际上,联结是两种刺激在大脑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

例如,受过中国近现代史教育的人一提到“日本鬼子”一词,就会产生愤怒、痛恨的情绪。

(二)强化。

其含义是,人们之所以学会某种行为,是因为这种行为能产生令人愉快的后果,或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人们之所以避免某种行为,是因为这种行为会给人们带来不愉快的后果。

(三)模仿。

模仿就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主动仿效他人言行的社会心理现象。

模仿是习得的,它在维持纪律和遵从社会规范方面颇为重要。

强化理论假定,行为主要通过个人过去的学习经验获得,倾向于将行为原因归于外在环境,忽视个人对环境的主观感受,注重解释外表行为,而忽视解释主观心理状态。

该理论可以为我们解释中学生的某些行为提供理论依据并由此发展出相关解决策略。

例如:为什么有些同学上课就喜欢出洋相或捣乱?原因可能有很多。

但有两个必要条件:(一)很难成为好学生,从而得到老师的肯定或家长的肯定;或者说得不到想得到的认可。

(二)而出洋相、捣乱反倒会让有一部分学生佩服,赢得自己的自尊,得到强化。

针对类似的中学生常见问题及对强化理论的认识就加强中学德育教育可采取的相关策略有:(一)着力提高教师的个体素质1、每位教师要有“身教重于言教”的意识;2、以科学的教育方式教育中学生;3、对中学生实施德育教育,教育中学生具有勤劳、节俭、善良、尊老爱幼、乐观的生活态度;4、遵循中学生的成长规律,把教育渗透到生活学习的小事当中。

个体社会化心理机制对改进中学德育方法的启示

个体社会化心理机制对改进中学德育方法的启示

浅谈个体社会化心理机制对改进中学德育方法的启示【摘要】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青少年和青年社会化即预期社会化是一个重要的阶段,中学生也是恰好出于这个阶段的主体。

学校是社会化的专门机构,既承接着家庭,又连接着社会,如何运用个体社会化心理机制来改进现有的中学德育方法,解决一些不良的中学德育现象,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本文将以个体社会化心理机制的主要内容,现今中学德育存在的问题、个体社会化心理机制对中学德育方法的启示为主要内容展开,希望能从另一个角度为改进中学德育方法贡献出绵薄之力。

【关键词】个体社会化心理机制;中学德育方法;启示中学德育伴随着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而开展,在其不断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一系列的主客观因素,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

从个体社会化心理机制来探究如何改进中学德育方法这一角度虽然比较少见,但对于产生本文思考源头的课程《社会心理学》来说,这是一个兼具社会与心理、理论与实践的学科,所以又具有很强的建设性,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给予中学德育方法以良好的启示。

1.个体社会化心理机制的主要内容1.1社会角色引导个体的社会环境和社会生活,首先是与其社会角色一致,并依据对于相应角色的要求和期待而被系统化的。

个人学习扮演社会角色并按照社会对个人的角色期望确定自己的努力方向,从而使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

在中国五千年传承下来的文化中,凝结成了一种集体大于一切,社会这个最大集体的价值评判标准是社会成员价值最重要评判标准的习惯,而且无论个体对具体的道德价值观念有着怎样的分野,对于一些基本的价值观念倾向仍然是赞同的。

比如虽然全国各地中学生的教育水平、文化背景不同,但在一些基本价值观的问题上,全中国的中学生都表示出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相一致的倾向。

对于学校来说,它是中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在这个“社会”中,其成员都想通过对社会价值与规范的认同,对社会角色的模仿来获得认同和安全感。

[1]青少年具有日趋成熟的社会性,自我意识也急剧增强,但由于他们年龄较小,行为易受情绪的支配,做事多不假思索,鲁莽冲动。

社会化心理机制视角下中学德育工作[论文]

社会化心理机制视角下中学德育工作[论文]

社会化心理机制视角下的中学德育工作摘要:德育教育是中学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当前德育教育的效果却不容乐观。

本将从社会化心理机制四个方面讨论关于中学德育工作的改进。

关键词:社会化;心理机制;德育教育;启示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1-002-01社会化的心理机制就是社会作用机制与个体心理接受机制相互作用的方式和状态。

金盛华(1996)认为,社会化心理机制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社会角色引导,社会比较机制,社会学习机制和亚社会认同,本文将其归纳为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社会角色引导——榜样的力量每个人,无论是在家庭生活还是社会生活中都要扮演一定的角色,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所承担的社会角色也会越来越多。

社会化的最终结果就是要培养出符合社会规范的的社会角色,使个体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

因此,个体的社会环境与社会生活首先是与其社会角色相一致,并依据社会对于相应角色的要求和期待而被系统化的。

个人学习扮演好社会角色并按照社会对个人的角色期望确定自己的努力方向,从而使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3]。

在我国,社会对于青少年群体有较高的期望和对待方式,这种一致性很高的社会化环境就使得扮演学生角色的他们在对待事物的基本看法上也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因此,在中学的德育教育过程中不能忽视学生对学习榜选择上的必要引导,作为价值体系还在形成阶段的中学生而言,教师在学生榜样的选择上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可以把自己认为值得大家模仿的对象介绍给学生,教师的选择引导一定程度上就决定了学生对于榜样的选择。

教师在教导学生自觉选择优秀的榜样进行观察模仿的过程应注意两点:第一,要选择多种方式相结合,现代的中学生个性活泼、喜好新颖、有创意的形式。

教师除了给学生讲优秀榜样的故事之外,还可以结合新闻报道、人物纪录片等形式让大家了解人物的事迹。

第二,教师在选择榜样的时候应该注重生活化,也就是说,选取的这些榜样应该是贴近学生生活的,而非中学生现阶段还没有能力去模仿的那些人物。

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对德育的启示

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对德育的启示

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对德育的启示德育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道德观念的教育活动,旨在培养学生成为有道德修养的公民。

在实施德育过程中,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都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哲学对德育的启示主要体现在价值观的建构方面。

哲学关注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通过思考和讨论道德和伦理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

例如,伦理学研究探索道德规范和纲领,通过讨论不同道德观念的理由和后果,使学生在德育过程中学会自我反思、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

其次,心理学对于德育的启示主要体现在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方面。

心理学研究人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关注个体发展和人际关系。

在德育中,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状态和需求非常重要。

通过心理援助和心理辅导等手段,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增强自信心和意志力,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

同时,心理学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他人的情感和需求,促进积极的人际关系,培养学生的情感智慧和合作精神。

最后,社会学对德育的启示主要体现在社会化和社会关系的建立方面。

社会学研究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规律,关注个体与社会的互动。

学校是社会化的重要场所,社会学可以帮助学校了解社会文化背景对德育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社会学强调人际关系和集体行动的重要性,通过学生参与社团组织、志愿活动等社会交往的方式,可以促进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综上所述,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对德育的启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哲学帮助学生建构正确的价值观念,心理学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社会学促进学生社会关系的建立。

在德育实施过程中,可以综合运用这些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道德观念,使其成为有道德修养的公民。

心理学在中学生德育中的应用与思考

心理学在中学生德育中的应用与思考

心理学在中学生德育中的应用与思考引言:中学阶段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关键时期,而心理学作为一门探讨人类思维、情感以及行为的学科,在中学生德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在中学生德育中的应用,并提出一些思考。

一、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与中学生德育的结合1. 学习和记忆的优化中学生需要通过学习获得各种各样的知识和技能。

心理学研究发现,记忆的效果和学习环境、心理状态以及学习技巧有很大关系。

因此,中学德育中可以利用这些原理来优化学习和记忆的效果。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同时教授一些有效的学习技巧,如制定学习计划和使用记忆法等,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和记忆的效果。

2. 情感管理与人际关系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时期,情感波动较大,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心理学研究发现,情感管理对于个体的发展和人际关系的形成至关重要。

在中学德育中,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情感管理的技巧,如情绪调节、冲突解决和沟通技巧等,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处理自己的情感,并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3. 自我认知与自尊心的培养中学生正处于自我认知和自我身份建构的过程中,心理学研究发现,自尊心和自我认知对个体的自我成长和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在中学德育中,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尊心的培养。

通过提供适当的反馈和认可,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增强他们的自尊心,从而促进他们的整体发展。

二、心理学在中学生德育中的实践案例1. 情感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一所中学在课程设置中引入了情感课程,并将其纳入德育体系中。

该课程通过教授情感管理的技巧、情感理解以及人际沟通等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感,并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通过开展小组活动和角色扮演等形式,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2. 导师制度的实施一所中学引入了导师制度,在学生德育中发挥重要作用。

每位学生都有一位导师,导师负责关注学生的学习和心理发展,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

述社会化心理机制及对改进中学德育工作提出的要求

述社会化心理机制及对改进中学德育工作提出的要求

论述社会化心理机制及对改进中学德育工作提出的要求【摘要】社会化反映着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关系,是一种具有复杂意义的社会过程,从心理机制层面去探讨社会化是社会心理学的一项重要使命。

本文将从社会角色引导机制、社会比较机制、社会学习机制三个侧面来思考和揭示社会化在个体身上发生的心理机制,并通过吸收和运用社会化心理机制的相关理论探究如何改进中国道德教育的理念和方法。

【关键词】社会化;心理机制;中学德育改革引言社会化心理机制是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心理状态,中学道德教育是中学生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强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个体社会化心理机制各方面相辅相成的作用有利于改变中国“强制灌输式”教育理念和模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中学德育改革。

一、社会角色引导机制理论与改进中学道德教育方式1.社会角色引导机制的理论内涵社会角色是指一定社会身份所要求的一般行为方式以及理解事物的态度和价值观,一个人担负着怎样的角色社会就会对其产生怎样的要求和期待。

个人学习扮演社会角色并按照社会对个人的角色期望确定自己的努力方向,从而使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

社会认可是个体自我价值最重要的来源和依据,只有得到社会的接纳和承认,个体才能形成稳定的自尊感和自我统一性。

2.引入社会角色引导机制改进中学道德教育的方式班杜拉的实验研究证明,人的社会化不仅取决于行为实践、观察学习经验以及相关的心理机制对人的社会化过程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后果来学习和遵守各种行为规则和规范,在中学德育过程中,通过鲜活的角色案例和其背后蕴藏的人性价值光辉,向德育内容中注入新鲜的血液,内容得以丰满和真实,富有时代性,从单一、空泛、一种静态的“晓之以理”的观念灌输,逐步转化为人性化、务实化、生活化的一种动态的”动之以情”的共鸣体验。

在我们的中学道德教育中应该更加重视核心价值引导,尤其在价值多元文化充斥着人们感觉感官的当下,需要结合中学生的生活环境和心理年龄特征,在倡导主流文化价值观的同时关注非主流文化价值对中学生的影响,引导学生自觉接受主流价值观的辐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试述社会化心理机制及对改进中学德育的启示

试述社会化心理机制及对改进中学德育的启示

试述社会化心理机制及对改进中学德育的启示【摘要】根据唯物史观,中学德育与社会化心理机制的内在关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中学德育对于社会化心理机制及其发展的意义、作用和价值的问题,及所谓的“德育工具理性”。

二是德育、人的德性进步对于社会的依赖依存关系。

探讨和揭示这些关系,对于很好的把握中学德育行为实践的规律性,是非常必要的。

而德育是素质教育的主要部分,中学德育又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中学德育无论是内容还是在方法都要适应社会的变化,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用。

本文从个体社会化心理机制对中学德育教育得到一些启示。

【关键词】社会化;心理机制;中学德育;启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由于诸多原因制约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的实现,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发挥作用的有限性和难以持久性。

中学生都处于青春期,这个学期学生的心理还不稳定,从认知水平来说,学生逐步具有独立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理性认识能力在不断加强,所以其情感态度、价值观也极易发生转变。

中学德育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显得极其重要。

一、关于社会化社会化的含义:社会心理学第二版金盛华著的书中说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学习社会知识、掌握社会技能、建立社会经验,并通过自身不断的选择和建构,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社会成员的过程。

广义的社会化就是指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每个人必须经过社会化才能使外在于自己的社会行为规范、准则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这是社会交往的基础,并且社会化是人类特有的行为,是只有在人类社会中才能实现的。

社会化涉及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二是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二、关于德育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及对中小学德育的启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及对中小学德育的启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及对中小学德育的启示
马克斯·班杜拉(Maximilian Berlitz)是公认的世界上最伟大的语言学家和语言学习顾问之一,他总结了一套独特的社会学习理论,具有丰富的教育读物和教学建议,深刻地影响了西方国家的教育理念。

其中,最重要的看法是,社会学习理论可以极大地改善个人在文化,语言,社会分工,有效能力,技能,职业和生活态度方面的能力,从而为个人和社会带来更多的福祉。

班杜拉认为,社会学习理论和教育活动必须建立在德育价值理念之上,比如教会孩子真正的人性和责任,培养孩子的良好礼仪,注重孩子的品德、道德及社会公德的形成等。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使用社会学习理论来丰富孩子的学习内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加深孩子的认知能力,培养孩子的独立责任感,维护每个孩子的权利和尊严,增强孩子的交际能力。

除此之外,班杜拉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还可以促进中小学德育教育,即使孩子无法完全接受古今中外优秀文化,也可以通过可持续的学习方式增加孩子的批判性思维,增强孩子的责任感,同时也丰富孩子的学习内容,让孩子能够通过推理和实践来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从而实现持久的学习成长。

总之,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尤其适用于中小学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在心理、社会和文化价值方面的发展,培养孩子良好的礼仪观、道德观、社会公德观等,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做出理性的决定,继而更好地适应生活,从而实现有效率,切实的改善教育水平与学生成就的提升。

从心理引导入手提高中职生德育效果

从心理引导入手提高中职生德育效果

从心理引导入手提高中职生德育效果从心理引导入手提高中职生德育效果导言中职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阶段,德育是中职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

然而,当前中职德育工作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部分学生的道德品质不够高尚,行为习惯不好等。

因此,如何提高中职生德育效果成为了一项重要的任务。

心理引导是改变学生行为和心态的有效方式之一。

本文将从心理引导入手,探讨如何提高中职生德育效果。

一、心理引导的概念和作用心理引导是一种通过引导、启发和帮助他人进行正向心理调适的过程。

它能够在使学生具备道德观念和品质的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的行为习惯和心态。

具体而言,心理引导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作用:1. 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通过正面引导,让学生了解何为正确的道德观念,增强其道德意识和敬仰之心,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 培养正确的行为习惯:通过心理引导,让学生意识到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并培养学生自觉遵循法律法规、尊重师长和团结同学的良好行为习惯。

3. 促进心理健康:通过心理引导,让学生学会正确的处理情绪和压力,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二、心理引导在中职生德育中的具体应用1. 培养道德观念中职学生的德育工作应该从培养他们的道德观念入手。

心理引导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引导学生:(1)引导学生认识到道德规范和价值观的重要性,通过讲授道德故事、引导讨论等方式,让学生理解何为正确的道德观念。

(2)组织道德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道德的力量,并通过反思和讨论的方式,帮助他们明确道德行为的标准。

(3)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人格,以学习为重,发扬中职学校重实践、重技能的特点,培养学生有用之才,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2. 培养正确的行为习惯中职学生的行为习惯对于德育工作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心理引导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1)教育学生尊重师长和团结同学的重要性,通过心理引导让学生认识到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的重要性,并引导他们学会处理人际关系。

研究论文:社会学习理论对学校德育工作者的启示

研究论文:社会学习理论对学校德育工作者的启示

84026 社会其它论文社会学习理论对学校德育工作者的启示一、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社会学习理论是阐明人怎样在社会环境中学习,从而形成和发展他的个性的理论。

社会学习是个体为满足社会需要而掌握社会知识、经验和行为规范的过程。

班杜拉将学习分为直接学习和观察学习两种形式。

直接学习是个体对刺激做出反应并受到强化而完成的学习过程,其学习模式是刺激――反应――强化。

离开学习者本身对刺激的反应及其受到的强化,学习就不能产生;观察学习是指个体通过观察榜样在处理刺激时的反应及其受到的强化而完成学习的过程。

如果人们只通过第一种方式学习,那是非常缓慢而费力的,有的时候甚至要付出很大代价。

幸好人类还可以通过第二种学习方式及观察榜样进行学习。

实际上,人类的大部分行为是依靠观察学习获得的。

正因为人类具有观察学习的能力,所以人们才能不依靠尝试错误,一点一点地掌握复杂的行为而很快地学到大量复杂的行为模式。

因此,观察学习在人类学习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班杜拉从社会学习的原理出发,把人的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看作是个人在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社会化的过程。

他认为,儿童道德行为通过观察学习和模仿学习可以获得和改变。

环境、社会文化关系等都是影响儿童道德行为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和方法有利于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的形成和发展。

社会学习论者研究儿童道德教育问题主要集中在模仿学习、抗拒诱惑和言行一致等方面。

二、社会学习理论对我们学校德育工作者的启示学校是个体由家庭迈向社会的一个中间阶段,是个体接受教育的专门教育机构。

在学校德育工作中,个体将会以更理论化、系统化和科学化的方式接受德育教育,其道德素质将会得到提高和升华。

教师作为专业的教育工作者,有责任为“传道”作出典范。

老师的所做作为在孩子心目中具有无可比拟的分量,因此,教师应该在儿童这个特殊的模仿阶段,用自己的身体语言将做人的道理于无声之中传递给学生,不仅成为学生授业解惑的导师,还要成为他们思想修养的楷模。

研究论文:试论社会化心理机制及对改进中学德育的启示

研究论文:试论社会化心理机制及对改进中学德育的启示

159757 社会其它论文试论社会化心理机制及对改进中学德育的启示一?社会化的相关含义(一)社会化的含义。

社会化通常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学习社会知识,掌握社会技能,建立社会经验,并通过自身不断的选择和建构,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社会成员的过程。

社会化可以是自觉和积极主动的,也可能是不自觉和消极被动的;可以是有意识,有目的地实现的,也可能是无意识,潜移默化中完成。

(二)社会化的心理机制的含义。

社会化的心理机制指个体实现社会化的社会作用机制与个体心理接受机制相互作用方式和状态。

是对推动个体实现社会化的社会作用力和个体内在动力结合的特殊关系的揭示与解释。

二?德育的含义德育,学术界中有不同定义,主要有《教师手册》中“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政治立场、世界观及道德品质方面的教i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①”三?中学德育方法存在的问题(一)学校的德育手段着重“说教”、“灌输”与学生的自我实践,自我教育严重脱节。

一方面,中学德育存在着专门化和知识化的倾向,如把思想政治课置于封闭状态之中。

学生无法产生真正的学习的动机和热情,无法进行也不愿意进行道德的自我实践和道德的自我教育。

另一方面教师也只能将这些道德条目当作对象性知识来教授、灌输,只能借助背诵、考试和其他方法来进行强制性学习。

(二)学校的德育工作偏重教师主导作用,导致学生道德教育主体的缺失。

现在,学校的德育过程本质上就是教育者把道德规范传递给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形成道德的过程。

表现在德育过程中,常以批评、奖励、与惩罚等方法,剥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育过程强求一律性,阻碍学生个性与主体性的发展。

由于忽视或否定受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德育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

(三)学校德育目标与内容与学生的心理发展、年龄特点的实际脱节中学德育目标在确立上,存在着理想化的倾向,这就导致有意无意的“拔高”学生的道德水平。

论述社会化心理机制及对改进中学德育提出的要求

论述社会化心理机制及对改进中学德育提出的要求

论述社会化心理机制及对改进中学德育提出的要求作者:陈浮来源:《读与写·上旬刊》2013年第08期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社会化心理机制的分析,提出几种改进中学德育工作的具体措施,从社会心理学的方面对在中学德育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给予解决,对德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借鉴。

灵活发挥个体社会化的心理机制作用,对于寻求德育方式方法创新改革启示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社会化;心理机制;中学德育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8-0003-01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经济发展日新月异,以知识为载体的"知识经济"风靡全球,社会对人才的标准越来越高,不仅需要相应的文化科学知识,更需要相应的道德素质,给教育带来巨大挑战,提出了更新的要求,德育在现代教学中具有显得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何应用社会心理学的知识积极改进德育工作,探索德育工作新方式,开创德育工作新局面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

1.社会化的心理机制的主要内容1.1社会角色引导机制:社会对每一个个体都会施加影响,但是影响的力度是与年龄和原来的社会化水平密切关联的。

在这种心理机制推动下,虽然社会环境各不相同,但个体仍然在总体上与社会的基本要求和期望保持一致。

1.2社会比较机制:任何一个具有自我意识的人,都需要在明确评价和确认了自己的确切状况之后,才能明确自己作为主体同别人及周围世界的关系,才能明确自己对所处环境中的他人及其他客体应当怎样行为,自己的行为才有明确的定向。

1.3社会学习机制:人们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既受到行为实践的影响,还要受到其观察经验的影响。

自我强化机制的出现,使得人们开始对自己的社会学习经验进行自我调节,从而使他们一方面接受外在强化与替代性强化的影响而被社会化,另一方面又受到自我强化的影响而使社会化过程带有个性化色彩。

社会学习机制对于解释人们的社会化,特别是当代青少年的社会化有着主要价值。

1.4亚社会认同机制:亚社会是人们社会化的直接背景,外部社会对于人们的要求与期望、奖励与惩罚,都是以亚社会为出发点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个体社会化心理机制对改进中学德育方法的启示摘要德育的实效性问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应从德育方法的各个方面进行改革,使之真正能够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及德育自身的规律。

分析个体社会化的心理机制对改进中学德育工作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证社会化的心理机制对改进中学德育方法的启示:个体社会化心理机制对中学生的影响,中学德育方法存在的问题以及怎样改进。

从个体社会化心理机制的角度来探讨中学生的德育方法,这是较少思考的一个问题,但却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一个重要途径,对于社会多元化价值观引导的形式下,提高学生选择与鉴别的能力尤为重要,所以,对中学德育方法的研究有其现实意义。

关键词:个体社会化心理机制;中学德育方法;启示及对策中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还处于自我价值系统形成阶段,所以面临着许多来自内心世界或外部世界的矛盾冲突。

在学校对中学生进行的道德教育就是为了帮助他们解决这些矛盾,形成完善的人格,但是效果并不是很好。

其实,对他们进行道德教育就是为了让他们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中学生的种种心理因素都会影响到教育的效果,所以要从这一方面来解决这个问题。

一、个体社会化心理机制的具体内容社会化在个体身上发生的心理机制究竟如何?从心理机制探讨社会化,是社会心理学的重要使命。

金盛华(1996)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侧面很好地揭示社会化在个体身上发生的心理机制:(一)社会角色引导社会对于一个人的要求、期望与对待,直接决定于他在社会结构中所处的位置和所担负的社会角色。

因此,一个人的社会环境与社会生活首先是与其社会角色相一致,并依据社会对于相应角色的要求和期待而被系统化的。

在中国,由于社会统一性程度很高,社会对于某种社会角色,特别是进入正式社会化机构──各种学校,以接受社会化为主要任务的中学生,其社会生活有着高度的一致性以中学生道德社会化为例,无论他们生活在哪一个具体的地区,也无论他们自身的特点如何、家庭背景如何,他们都必定接受同样的道德教育,接受同样的品德训练,并被同样或高度一致的评价系统评判。

也就是说,他们有着一致性程度很高的社会化环境,并由此建立起高度一致的社会化经验。

事实也证明,他们对于事物的基本看法、对于社会事件的观念与态度以及其基本的价值倾向,具有很高水平的一致性。

从倾向上说,个人越是缺乏独立的、稳定的自我价值体系,其社会判断与自我价值判断越依赖于以社会既存的状况和大多数人的选择作为参照。

具体到中学生,由于他们还没有发展起成熟的个人独立评价系统,他们对于社会、他人及其自身的正确和错误、成功和失败、应该和不应该以及有价值和没有价值进行判断、取舍时,更倾向于依赖社会所倡导的基本价值标准。

也正是由于这种参照作用,外部社会对于个人的影响作用直接同人们的年龄有关。

年龄越小越是依赖于外部社会的直接反馈与支持,受到社会影响的作用也越大。

(二)社会比较机制费斯廷格(1957)发现,无论从动机的出发点来说,还是从评价所涉及的内容说,人们的自我评价都倾向于是社会性的。

由于更多的时候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存在进行社会性评价的绝对标准,人们必须通过将自己的状态与他人的状态进行对比,才能够对自己的状态形成明确的自我评价。

这种将自己的状态与他人的状态进行对比以获得明确自我评价的过程,就是所谓的社会比较。

在许多情况下,社会比较是人们形成明确自我评价的唯一途径。

高田利武(1979)通过实验发现,在缺乏客观的物理标准的情境中,人们自我判断的确信程度会下降,此时他们要求知道别人的判断并将自己的判断与别人的判断进行比较的倾向明显加强,人们面临的情境越是偏于社会方面,越是缺乏客观标准,他们要求进行社会比较的倾向也越强。

人们的自信心状况直接决定着他们的社会比较的性质及其社会化后果的指向。

如果人们的自我胜任感得到确立,能够形成良好的自我肯定感,那么他们的社会比较倾向于是积极导向的。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倾向于选择比自己优秀的人作为比较对象,并且也存在着较多的、自发的自我努力。

毫无疑问,这种倾向会导致人们的整个动机系统与心理结构朝着积极的社会化方向发展。

相反,如果人们的自我胜任感受到威胁,不能形成良好的自我肯定感,那么他们的社会比较倾向是消极引导的。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倾向于选择比自己低劣的人作为比较对象,自发的自我努力活动也较少。

这种倾向会导致人们整个动机系统和心理结构朝着背离社会化目标的方向改变。

很显然,中学生的社会化过程中,帮助他们建立自我胜任感和发展良好的自我肯定概念是十分重要的。

由于社会比较对于人们的社会化过程有着如此重要的影响,充分利用这种社会比较机制,引导人们,特别是中学生扩展自己的社会比较范围和深化社会比较的性质,就成了促进他们社会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三)社会学习机制班杜拉认为人们的社会化远不只决定于行为实践,观察学习的经验及其相关的心理机制对于人们的社会化过程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个人仅仅通过对他人行为及其后果的观察,就可以学习到各种行为、行为规则与行为方式。

也就是说,人们的思想、情感与行为,既受到行为实践的影响,也要受到其观察经验的影响。

根据班杜拉(1977)的研究,随着人们自我意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自我评价的标准与系统逐步形成,人们的自我强化(self-reinforcement)也开始成为社会化经验中具有自我引导性质的重要机制。

也就是说,自我评价能使已获得高度发展的人会经常运用自我强化机制来引导自己的经验,他们会经常用自己设定的标准来评价、衡量自己。

当他们的行为符合于自设标准时,他们会以自己能够支配的奖励来给自己以强化,如考试成绩优秀,自己去看电影或去公园轻松等。

而当他们的行为没有达到自己设定的标准时,他们也会自我惩罚,如做错事或考试失败后主动放弃应该得到的东西或罚自己去做平常不愿意做的辛苦劳动等。

社会学习机制对于解释人们的社会化,特别是当代中学生的社会化有着主要价值。

中学生由于自主生活领域不断扩展,他们的观察学习经验也在他们的社会化过程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当代中学生的很多行为、观念与行为方式不是来自于系统的教育途径,而是来自于他们自己对于生活的观察,他们所认同、崇拜的对象,也往往是来自于他们特定的观察经验。

(四)亚社会认同亚社会也称次级社会,通常指相对于宏观意义上的大社会而存在的直接社会环境,有时也指对应于较大社会背景存在的较小社会背景。

例如在中国,尽管从领土完整及政权统一的角度看,所有中国人生活在一个国家共同体中,但是,不同地域、不同地区、不同机构之间,人们的价值倾向、生活方式在许多方面仍具有很大差别,这些差别直接导致了人们的社会化环境有所不同。

许多调查研究都表明,生长在广州、上海、北京的中学生在许多问题上的价值倾向和态度都是有所区别的,他们在许多方面也倾向于选择不同的价值标准进行自我评价。

作为人们现实的社会环境,亚社会是人们社会化的直接背景,外部社会对于人们的要求与期望、奖励与惩罚,都是以亚社会为出发点的。

因此,人们在其社会化过程中需要认同的是作为自己直接生活世界的亚社会。

他们必须接受亚社会的引导,必须完成对亚社会的良好适应,否则就不能够顺利成长与发展。

这样,人们在其社会化的过程中,不仅获得了存在于亚社会之中的大社会所要求的行为、规范、价值观和技能,而且也同时获得了种种亚社会特别要求的行为、规范、价值观与技能。

正因为如此,当代人虽在同一个大社会背景中生活,但由于各种层次、各种形式的亚社会带给了人们各不相同的生活经验,因而生活于不同亚社会中的人们的社会化既有相同的一面,也有不同的一面。

不同的亚社会生活经验,是人们之所以能在获得社会化的同时实现个性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亚社会与大社会的不相一致,常常是中学生社会化过程产生冲突的根源。

当亚社会对中学生有着与大社会相冲突的要求或期望时,如果这种冲突被中学生意识到,他们就会产生究竟是适应大社会还是认同亚社会的强大压力。

一般而言,中学生还处于自我价值系统形成阶段,因而这种压力常常难于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消除。

中学生发展阶段之所以充满矛盾,除了他们身心发育不平衡等原因外,外部社会的要求与期望不相一致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二、中学生德育方法存在的问题没有一种教育活动是不需要教育方法的。

《孟子集注》中言:“事必有法,然后可成。

师舍是则无以教,弟子舍是则无以学。

”德育方法是实现德育科学化的基本条件,是完成德育任务、完成德育目标的关键因素。

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方法很多如行为规范训练,系统道德知识的灌输、榜样示范、舆论监督以及表扬奖励措施等等。

这些方法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这种德育方法存在的不足日益显露出来。

首先,学校德育没有完全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去展开工作。

到了中学阶段,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认知能力,对社会和身边发生的事具有一定的独立判断能力,但目前中学德育仍采取单一的说教灌输的方法,而不顾学生的实际心理活动,从而使他们对所灌输的内容与外界现实之间的矛盾感到迷惑不解,进而导致学生道德价值观的混乱,在心理上对学校的说教产生反感。

其次,德育不能体现当代中学生的时代特点道德作为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特有的社会心理倾向。

这就要求我们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方法也要体现时代性,要不断地改革、创新。

当代中学生活泼好动,求新、求异,开放,民主等。

而传统的德育方法却缺乏生动性、趣味性和新鲜感,民主气氛少,必然不能引起他们自觉进行道德修养的积极性。

另外,在德育课堂上进行封闭式的、灌输式的、说教式的教育模式,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的意识。

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而学生在课堂上被动地听,不能调动学生内心的激情,积极参与德育过程,学生感受不到德育的真正价值所在不能把道德规范内化为学生的个性品格,不能培养学生的品德能力,也就是不能培养学生自己判断是非、美丑、善恶的能力,从而使德育效果大打折扣。

三、改进德育方法的对策(一)树立好“榜样”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论认为,“榜样”(model)即模仿的对象。

人类大多数行为的产生、保持和变化皆源于对榜样的观察和模仿。

榜受奖励,人们就趋于学习这种行为;榜样受惩罚,人们就会放弃此种行为。

班杜拉与合作者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进行的大量实验研究证明,人的社会化不只取决于行为实践,观察学习经验以及相关的心理机制对人的社会化过程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个人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后果来学习各种行为、行为规范和行为方式。

简而言之,“榜样”就是人们观察并学习的结果。

现在的中学道德教育,不在于让中学生从什么雷锋等过去的人物身上学习,因为那感觉非常遥远。

我们可以从身边找些贴近生活的例子,那样中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和理解。

现在不应该注重为学生找榜样,而要侧重于学生自己去发现榜样,我们对他们追求榜样的动机加以引导即可,比如,现在的学生喜欢追歌星、影星、体育界的明星等等,我们该做的就是引导他们看到这些人身上的优秀精神品质,而不是其他外表、高消费等不好的方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