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义之精深中医内科学--便秘
(医学课件)中医内科学便秘
中医内科学便秘•定义与分类•病因与发病机制•中医辨证论治目录•西医疗法•预防与保健01定义与分类便秘是指排便次数减少、排便周期延长、粪质干硬、排便不畅和感觉排便不尽的一种大肠传导失常的疾病,在伤寒论中称之为阳结、风秘、肠结、肠风等。
中医认为,便秘主要是由于饮食不节,久坐少动,情志不舒,过度劳累,年老体衰等因素导致大肠传导功能失常所致。
定义实秘是指大肠传导阻滞,邪滞大肠所致的便秘;虚秘则是指大肠传导无力,津液不润所致的便秘。
实秘和虚秘热秘是指热邪滞留大肠所致的便秘;冷秘是指寒邪滞留大肠所致的便秘;气秘是指气机阻滞所致的便秘。
热秘、冷秘和气秘分类中医认为便秘的原因有饮食不节、久坐少动、情志不舒、过度劳累、年老体衰等。
中医认为便秘可引起肛裂、痔疮出血等局部病变,甚至引起贫血、消瘦、消化不良、食欲减退等症状。
中医认为便秘可能是某些疾病的症状,如消渴、中风等。
中医认为便秘可导致肠内毒素和废物堆积,引起腹胀、反酸、嗳气、恶心、呕吐、乏力、头晕等全身症状。
中医对便秘的认识02病因与发病机制病因饮食过少、食物过于精细,或者饮食结构不合理,导致肠胃蠕动减慢。
饮食不当运动不足情志失调脏腑功能失调缺乏运动或者长期久坐,使肠胃蠕动减慢。
精神压力过大,导致肠胃功能紊乱。
肠胃自身功能失调,导致便秘。
发病机制肠胃内热过重,津液不足,导致大便干硬。
肠胃燥热情志失调导致气机郁滞,肠胃蠕动减慢。
气机郁滞气血不足,无法滋养肠胃,导致便秘。
气血亏虚阳虚寒凝,导致肠胃蠕动减慢,形成便秘。
阳虚寒凝便秘对人体的影响长期便秘会导致肠道菌群失衡,增加肠道疾病的风险。
肠道菌群失衡毒素累积肥胖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长期便秘会导致肠道内毒素累积,对身体产生毒害作用。
长期便秘会导致代谢紊乱,增加肥胖和糖尿病的风险。
长期便秘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如高血压、冠心病等。
03中医辨证论治1辨症要点23实证主要表现为大便干结、腹胀、腹痛等,虚症主要表现为大便稀薄、排便无力等。
讲义之中医内科学--便秘
讲义之中医内科学--便秘中医内科学一一便秘细目一:概述一、便秘的概念及源流1.便秘的概念便秘是指粪便在肠内滞留过久,秘结不通,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出艰难,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便而不畅的病证。
2.便秘的源流《内经》认为大小便的病变与肾的关系密切。
《伤寒论》首先提出了将便秘从阴阳分类,指出:“其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曰阳结也。
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名曰阴结也。
”《金—匮要略》:“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
麻仁丸主之。
”宋代《圣济总录》将本病的证治分类概括为寒热虚实四个方面。
金元时期,张洁古提出实秘、虚秘有别,《医学启源》曰:“有胃实而秘者,能饮食,小便赤。
有胃虚而秘者,不能饮食,小便清利。
”[、便秘与西医病名的关系本篇所论类似于西医学的功能性便秘。
同时,肠道激惹综合征、肠炎恢复期肠蠕动减弱、直肠及肛门疾患引起的便秘、药物性便秘、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的便秘, 以及肌力减退所致的排便困难等,可参照本篇内容辨证论治。
细目二:病因病机一、便秘的常见病因内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年老体虚。
外因:感受外邪。
二、寒、热、虚、实便秘的主要病机及转化燥热内结于肠胃者,属热秘;气机郁滞者,属气秘; 气血阴阳亏虚者,为虚秘;阴寒积滞者,为冷秘或寒秘。
四者之中,又以虚实为纲,热秘、气秘、冷秘属实,阴阳气血不足的便秘属虚。
而寒、热、虚、实之间,常又相互兼夹或相互转化。
如热秘久延,津液渐耗,损及肾阴,病情由实转虚。
气郁化火,则气滞与热结并存。
气血不足者,易受饮食所伤或情志刺激,则虚实相兼。
阳虚阴寒凝结者,如温燥太过,津液被耗,或病久阳损及阴,则可见阴阳俱虚之证。
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一、便秘的诊断要点1.粪便在肠内滞留过久,排便周期延长,或粪质干结,排出艰难,或欲大便而艰涩不畅。
2.常伴腹胀、腹痛、口臭、纳差及神疲乏力、目眩心悸等症。
中医内科学课件2便秘
转归预后
转归 便秘日久 腹胀呕吐;失眠烦躁;肛裂痔疮 预后 本病预后一般较好,辨证得当,大都可痊愈 年老体弱、病后、产后体虚便秘,难求速效
预防与护理措施
转归预后
病
案
李×× 男,40岁,工人。 平素喜食辛辣之品。平素大便干结难 解,常三、五日一行。近有十余天未解, 腹胀满,矢气盛,口臭且多处口腔溃疡, 渴而多饮,面红身热,小便短赤,舌红苔 黄燥,脉滑数。
麻子仁丸治脾约,枳朴大黄麻杏芍 土燥津枯便难解,胃肠积热病能却。
2.气机郁滞
实 秘
主症:大便干结,腹中胀满 兼次症 :胸胁满闷,嗳气呃逆,食欲不振, 肠鸣矢气,便后不畅 舌脉:苔薄白或薄黄、或薄腻 治法:顺气导滞,降逆通便 方药:六磨汤 四磨沉乌槟人参,五磨去参木枳实 五磨大黄六成方,顺气导滞效更彰
一·定 义
便秘: 大肠传导失常导致 大便秘结,排便周期延长; 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出艰难; 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便出不畅
病机:大肠传导失常 病位:大肠
二、源 流
1.《内经》:“后不利”、“大便难” , 病机:脾胃受寒,肠中有热; 脏腑:脾、胃、肠 《厥论》:“太阴之厥,则腹满瞋胀,后不 利”。 《举痛论》:“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 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 矣”。
4.《丹溪心法· 燥结》:
血少,或肠胃受风,涸燥秘涩
二、源 流
5.《景岳全书》 阴结、阳结 有火为阳结,无火为阴结。 6.《石室秘录》 肺燥清肃之气不能下行于大肠
二、源 流
7.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
强调肾脏功能失调
8.严用和《严氏济生方》: 风秘、气秘、湿秘 寒秘、热秘 9.程国彭《医学心悟》: 实闭、虚闭、热闭、冷闭
4.阴寒积滞 过服寒凉
中医内科学——便秘
中医内科学——便秘
一、定义:便秘是指粪便在肠道滞留过久,秘结不通,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出艰难;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排便不畅的一类病证。
二、源流:
1、《内经》认为便秘与脾肾关系密切。
2、《伤寒杂病论》认为便秘当从阴阳分类,将本病分为阳结、阴结。
3、《金匮要略》阐明胃热过盛,脾阴不足以致大便干燥而坚的病机与証治。
4、《景岳全书·秘结》主张把便秘分为阴结(无火)、阳结(有火)。
三、病因病机:
1、病位在大肠,与肺、脾、胃、肝、肾有关。
基本病理是大肠传导失常。
2、病理性质有寒、热、虚、实四类。
3、病性:虚:气血阴阳亏虚
实:热秘(燥热内结);气秘(气机郁滞);冷秘(阴寒积滞)
4、转归和预后
四、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分虚实,实当辨热秘、气秘、冷秘;虚当辨气虚、血虚、阴虚、阳虚。
(二)治疗原则:通下
(三)分型论治:
(1)实秘:
1、热秘:麻子仁丸;兼郁怒伤肝,可另服更衣丸
2、气秘:六磨汤
3、冷秘:大黄附子汤;温脾汤合半硫丸(七版)
(2)虚秘:
1、气虚秘:黄芪汤;补中益气汤(腹部坠胀可合用)。
2、血虚秘:润肠丸;五仁丸(七版)
3、阴虚秘:增液汤
4、阳虚秘:济川煎;大黄附子汤、温脾汤。
编辑:流星
研霸圈。
中医内科学便秘
02
避免暴饮暴食,适量控制饮食,有助于减轻肠道负担,改善消化功能。增加水Fra bibliotek摄入03
多喝水可以软化粪便,预防便秘,建议每天饮水量达到1.5-2
升。
05
便秘的预防与护理
预防措施
饮食调整
规律作息
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粗 粮等,以促进肠道蠕动。同时,要保证足够 的水分摄入,以软化粪便。
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定时排便,避免久坐 、久站、久蹲,以减轻肛门和直肠的负担。
VS
湿热内蕴
中医认为,湿热内蕴可影响津液的正常代 谢,使肠道失去润泽,导致便秘。
03
中医药治疗便秘
中药治疗原则
01
02
03
润肠通便
以养血润燥、滋阴润肠为 主,常用药物有当归、生 地黄、麻仁等。
健脾益肾
以健脾益气、温阳通便为 主,常用药物有党参、黄 芪、山药等。
疏肝理气
以疏肝解郁、理气通便为 主,常用药物有柴胡、枳 实、陈皮等。
排便护理 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定时排便 ,避免用力排便,以减轻肛门和 直肠的负担。
运动护理 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肠道蠕动, 有助于排便。但是要注意避免剧 烈运动,以免加重肛门和直肠的 负担。
注意事项与误区
1 2 3
不要忽视便秘问题
便秘是一种常见的肠道问题,但是它会给人们 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困扰。因此,要重视便秘问 题,及时采取预防和护理措施。
不要盲目使用药物
便秘问题不能盲目使用药物,应该在医生的指 导下进行治疗。同时,不要长期使用药物,以 免产生药物依赖和副作用。
不要忽视饮食调整
饮食调整是预防和护理便秘的重要措施之一。 因此,要在饮食上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
中医内科学-便秘终结版
方剂
麻子仁丸加减
温脾汤和半硫丸加减
苔薄腻,脉弦 肝脾气滞 腑气不通 顺气导滞
六磨汤加减
辨证论治--分证论治
虚证
气虚秘
主症
粪质不干,但难 排出
症 状
兼症
气虚证
舌脉
舌淡苔白 脉弱
病机
肺脾气虚 传导无力
血虚秘
便干
血虚证 舌淡苔白 脉细涩 阴血亏虚 肠道失润
阴虚秘
阳虚秘
便干如羊屎状 大便排除艰涩
阴虚火旺证
便秘
大肠传导不利
大肠传导失司
粪质改变
2020/12/11
中医内科学 魏潇
7
大肠传导不利
气滞 传导阻滞
寒凝
气虚
情志失调 久坐少动 术后粘连 肺失宣降 过食生冷
外感寒邪 劳倦内伤 病后产后
传导无力
年老体虚
素体阳虚
阳虚
年老阳虚
肝脾肺—气秘 胃肠 — 冷秘 肺脾肾—虚秘 脾肾 —虚秘
饮食不节 情志失调 年老体虚 感受外邪
3.便秘的诊断要点:依据—主症;排除器质性病变。
4.便秘的辨证要点:以虚实为纲,注意寒热性质。
5.便秘的治疗原则:通下为本病治疗大法。
实者以祛邪为主:泻热、温散、通导;
虚者以扶正为先:滋阴养血、益气温阳。
62.0便20/1秘2/11的分证论治:热秘、中医气内科虚学秘魏潇、血虚秘。
20
2020/12/11
中医内科学 魏潇
4
脾 约 : 趺阳脉浮而涩
,浮则胃气强,涩则小 便数,浮涩相搏,大便 则难,其脾为约,麻 子 仁丸主之。
概述-范围
功能性便秘 肠道激综合征 肠炎恢复期 直肠及肛门疾患 药物性便秘 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的便秘 肌力减退所致的排便困难等。
中医内科学21便秘
二·治疗原则 实则通泻--清热润肠通便,顺气导滞; 虚则润补--益气养血,温通开结。
审证求因,审因论治
三、分证论治
(一)实 秘
1、肠胃积热 主症:大便干结,腹中胀满,口干口臭 兼次症:面红身热,心烦不安,小便短赤 舌脉:舌质红干,苔黄燥,或焦黄起刺 治法:泻热导滞,润肠通便 方药:麻子仁丸
麻子仁丸治脾约,枳朴大黄麻杏芍 土燥津枯便难解,胃肠积热病能却。
《举痛论》:“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 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 矣”。
二、源 流
2.《金匮要略》: “脾约”、“闭”、“阴结”、
“阳结”。 病机:寒、热、气滞。 首分阴结、阳结二类。
二、源 流
3.《诸病源候论•大便难候》: 五脏不调、阴阳虚实寒热
➢ “大便难者,由五脏不调、阴阳偏有虚 实,谓三焦不和则冷热并结故也”
病名:便秘 证型:胃肠积热 治法:清热润肠 方剂:脾约麻仁丸加减 方药:枳实、大黄、厚朴、芒硝、沙参、
麻仁、杏仁、白蜜。
病案二
某男,27岁,干部。两年来大便 常艰涩难解,数日一行。近巳有一周 未能排便,自感腹中冷痛不适,尿清 长,尤以夜尿频多,且畏寒肢冷伴见 腰脊酸冷,舌淡苔白,脉沉迟。
病名:便秘。 证型:冷秘。 治法:温阳通便。 方剂:济川煎加减。
4、气秘可选用 ①柴胡疏肝饮 ②苏子降气汤 ③六磨汤 ④逍遥散 答案:③ 5、阳虚可选用 ①济川煎 ②千金温脾汤 ③半硫丸 ④肾气丸 答案: ① 6、《伤寒论》中对各种便秘,均可使用 ①猪胆汁导法 ②大黄 ③蜜煎导法 ④番泻叶 答案:③
转归预后
转归 便秘日久 腹胀呕吐;失眠烦躁;肛裂痔疮 预后
本病预后一般较好,辨证得当,大都可痊愈 年老体弱、病后、产后体虚便秘,难求速效
中医内科学-便秘
老年便秘患者需注意饮食调整,保持心情舒畅,适当运动, 可减轻便秘症状。
详细描述
患者老年体弱,活动量减少,出现便秘症状,通过调整饮食 ,增加粗纤维食物摄入,保持心情舒畅,适当进行散步等运 动,便秘症状得到缓解。
病例三:小儿便秘的预防与治疗
总结词
小儿便秘需注意饮食调整,培养良好排便习惯,必要时可采用药物治疗。
中医内科学-便秘
• 中医对便秘的认识 • 中医治疗便秘的方法 • 便秘的预防与保健 • 便秘的现代医学认识 • 典型病例分享
01
中医对便秘的认识
定义与分类
定义
便秘是指排便次数减少,排便困 难,粪便干结。
分类
实秘和虚秘。实秘多因热邪、湿 邪、寒邪、气滞等因素所致;虚 秘则多因气血虚弱、阴津亏损、 大肠传导无力引起。
中医治疗便秘的方法
药物治疗
01
药物治疗
中医治疗便秘的方法之一是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医生会开
具相应的中药处方,如大承气汤、小承气汤、麻子仁丸等,以通便润肠,
缓解便秘症状。
02
药物组成
中药处方通常由多味中药组成,如大黄、厚朴、枳实、麻子仁等,这些
药物具有泻下、润燥、行气等作用,能够刺激肠道蠕动,软化粪便,从
而帮助排便。
03
注意事项
药物治疗过程中,患者需严格按照医生的指示用药,注意药物的副作用
和禁忌症,如有不适及时就医。
非药物治疗
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是中医非药物治疗的一种方式,对于便秘患者具 有一定的疗效。通过针刺相应的穴位,可以调节肠道功能, 促进肠道蠕动,缓解便秘症状。
按摩治疗
按摩治疗也是非药物治疗的一种,通过按摩腹部和相关穴 位,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排便。患者可以在家中自行 进行按摩治疗,或者寻求专业医师的帮助。
中医内科学-便秘
症状:大便干结,腹胀腹痛,舌红苔黄燥,脉滑数。 治法:泻热导滞,润肠通便。
方药;麻子仁九。
方中大黄、枳实、厚朴(小承气汤)通腑泻热,火麻
仁、杏仁、白蜜润肠通便,芍药养阴和营。
加减:若津液已伤,可加生地、玄参、麦冬以滋阴生津; 若肺热气逆,咳喘便秘者,加瓜蒌、苏子、黄芩清肺降
气以通便;
若热势较甚,痞满燥实坚者,可用大承气汤急下存阴。
李、柏、松)润滑肠道。
第二十七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三点 分。
辨证论治--证治分类:
4.3 阴虚秘
症状:大便干结,如羊屎状,形体消瘦,头晕耳鸣,
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通便。 方药:增液汤。
方中玄参、麦冬、生地滋阴生津。可加芍药、
玉竹、石斛助养阴之力,加火麻仁、柏子仁、
瓜蒌仁增润肠之效。
第三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三点 分。
二、沿 革
• 《内经》“大肠者,传导之官也”。
第四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三点 分。
• 张仲景
二、沿 革
寒:大黄附子汤温里泻下
热:承气汤苦寒泻下
虚:麻子仁丸养阴润下
实:厚朴三物汤理气通下
阳结(有火):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此为
实,名曰阳结
阴结(无火):脉沉而迟,不能食,大便反硬,名
第十八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三点 分。
辨证论治--治疗原则
- 实证:去邪,泻热、温散、消导。 通
- 虚证:扶正,滋阴养血、益气温阳。
第十九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三点 分。
辨证论治--治疗原则
忌滥用泻(通)下 《景岳全书。便秘》“秘结者,凡属老人、虚人、阴脏
人及产后、病后、多汗后,或小水过多,或亡血失血、 大吐大泻之后,多有病燥结者,盖此非气血亏虚,即津 液之耗。凡此之类,不可轻用芒硝、大黄、巴豆、牵牛、 大戟等药,及承气等剂。虽近日得畅快,而重虚其虚, 以致根本日竭,则明日之结,必将更甚,愈无可用之 药。”
讲义之中医内科学--便秘精编版
中医内科学——便秘细目一:概述一、便秘的概念及源流1.便秘的概念便秘是指粪便在肠内滞留过久,秘结不通,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出艰难,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便而不畅的病证。
2.便秘的源流《内经》认为大小便的病变与肾的关系密切。
《伤寒论》首先提出了将便秘从阴阳分类,指出:“其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曰阳结也。
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名曰阴结也。
”《金匮要略》:“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
麻仁丸主之。
”宋代《圣济总录》将本病的证治分类概括为寒热虚实四个方面。
金元时期,张洁古提出实秘、虚秘有别,《医学启源》曰:“有胃实而秘者,能饮食,小便赤。
有胃虚而秘者,不能饮食,小便清利。
”二、便秘与西医病名的关系本篇所论类似于西医学的功能性便秘。
同时,肠道激惹综合征、肠炎恢复期肠蠕动减弱、直肠及肛门疾患引起的便秘、药物性便秘、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的便秘,以及肌力减退所致的排便困难等,可参照本篇内容辨证论治。
细目二:病因病机一、便秘的常见病因内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年老体虚。
外因:感受外邪。
二、寒、热、虚、实便秘的主要病机及转化燥热内结于肠胃者,属热秘;气机郁滞者,属气秘;气血阴阳亏虚者,为虚秘;阴寒积滞者,为冷秘或寒秘。
四者之中,又以虚实为纲,热秘、气秘、冷秘属实,阴阳气血不足的便秘属虚。
而寒、热、虚、实之间,常又相互兼夹或相互转化。
如热秘久延,津液渐耗,损及肾阴,病情由实转虚。
气郁化火,则气滞与热结并存。
气血不足者,易受饮食所伤或情志刺激,则虚实相兼。
阳虚阴寒凝结者,如温燥太过,津液被耗,或病久阳损及阴,则可见阴阳俱虚之证。
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一、便秘的诊断要点1.粪便在肠内滞留过久,排便周期延长,或粪质干结,排出艰难,或欲大便而艰涩不畅。
2.常伴腹胀、腹痛、口臭、纳差及神疲乏力、目眩心悸等症。
3.本病常有饮食不节、情志内伤、劳倦内伤等病史。
中医内科学便秘最新版本ppt课件
(二)病因病机 1、《内经》认为大小便的病变与肾的关系密切。 2、《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阐明胃热过盛,脾
阴不足,以致大便干燥而坚的病机与证治。
(三)临床治疗 《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 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麻仁丸主之。
• 4、此外,可根据临床估计器质性病变部位的高低, 选用直肠镜、乙状直肠镜或纤维结肠镜进行检查。
• 5、应除外其他内科疾病中所出现的便秘症状,本病 中老年多发。
[辨证论治]
• 一、辨证要点
便秘的辨证当分清虚实,实者包括热秘、气秘和冷秘,虚者 当辨气虚、血虚、阴虚和阳虚的不同。
联系
实证 邪滞日久 耗伤正气
• 3、走势:单纯性便秘,只需用心调治,则其愈 较易,预后较佳。
• 若属它病兼便秘者,则须察病情的新久轻重。 1)、热病之后,余热未清,伤津耗液而大便秘 结者,调治得法,热去津复,预后易佳。2)、 噎膈重症,常兼便秘,甚则粪质坚硬如羊矢, 预后甚差。3)、老年性便秘和产后便秘,多属 虚证。因气血不复,大便难畅,阳气不通,阴 寒不散,便秘难除,因而治疗时难求速效。
3.阴虚秘 主症:大便干结,如羊屎状,形体消瘦,潮热盗汗 兼症:头晕耳鸣,两颧红赤,心烦少眠,腰膝酸软 舌脉:舌红少苔,脉细数 证机概要:阴津不足,肠失濡润。 治法:滋阴通便。 代表方:增液汤加减。
4.阳虚秘 主症:大便干或不干,排出困难,四肢不温,腹中冷痛 兼症:小便清长,面色咣白,或腰膝酸冷 舌脉:舌淡苔白,脉沉迟 证机概要:阳气虚衰,阴寒凝结。 治法:温阳通便。 代表方:济川煎加减。
中医内科学21便秘
中医内科学21便秘xx年xx月xx日contents •定义与分类•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诊断•治疗方法•预防与护理•临床案例分析•学习参考资料目录01定义与分类便秘是指排便次数减少,粪便量少,粪便干结,排便费力等一组症状。
中医认为便秘由大肠传导功能失常所致,但其根本原因与全身状况有关,如饮食、情志、脏腑功能等。
定义实秘由于实热、气滞、阳虚等多种实证导致大肠传导功能失常,表现为大便干结、腹胀腹痛等症状。
虚秘由于气血虚弱、阴寒凝滞等虚证导致大肠传导无力,表现为大便秘结、排便费力等症状。
分类中医认为便秘的根本原因是脾胃功能失调,与饮食、情志、脏腑功能等多种因素有关。
中医治疗便秘注重调理整体功能,改善机体状况,以达到根本上治疗便秘的目的。
中医对便秘的认识02病因病机1发病原因23饮食中缺乏纤维素或摄入水分不足,导致粪便干硬难以排出。
饮食不当缺乏运动或长时间久坐,导致肠道蠕动减缓。
活动量不足精神压力过大或情绪波动,影响消化系统功能。
情志失调肠道蠕动减缓,粪便在肠道内滞留时间过长,水分被吸收,导致粪便干燥硬结。
肠道功能失调中医认为气机不畅可导致肠道传导受阻,引起便秘。
气机不畅气血不足导致肠道失养,肠道功能减退,引起便秘。
气血不足病机原理饮食不当导致脾胃受损,消化不良,食积内停,阻碍肠道传导。
中医病因病机饮食积滞情志失调导致肝气郁结,肝脾不和,气机不畅,大肠传导失司。
气机郁结久病体弱或年老体虚,气血不足,肠道失养,导致便秘。
气血亏虚03临床表现及诊断典型表现大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燥难解,一般每2~3天甚至更长时间才排便一次;腹部胀满,可自觉腹部有硬块或成团块。
其他表现肛门直肠有梗阻感,排便不畅,伴有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
主要表现1诊断标准23根据《中医内科学》(新世纪第三版教材)的标准,便秘的诊断主要依赖于患者排便次数和粪便性状的改变。
每周排便少于3次,粪便干硬,或呈球状,排便费时费力,便后不尽感。
病程至少6个月以上,且近3个月症状符合以上诊断标准。
中医内科学-04-09便秘
治法:补气健脾,润肠通便。
方药:黄芪汤。
常用黄芪峻补肺脾之气;火麻仁、白蜜润肠通便;陈
皮理气。
气虚下陷而脱肛者,可加升麻、柴胡、人参协同黄芪
以益气升陷;大便燥结难下加杏仁、郁李仁滑肠通便 ;伴肺虚久咳短气者,加生脉饮及紫菀、白前。
(2)血虚便秘 症状:大便干结,努挣难下,面色苍白,头晕目眩,
学习要点:
胃痛的概念,病机要点,辨证治疗原则,分证论治;痞满的概念,辨证 要点,治疗原则,分证论治;呕吐与反胃的鉴别,辨证治疗原则,分证论 治;呃逆的辨证要点,分证论治;噎膈的概念,与梅核气的鉴别,分证论 治;腹痛的病机要点,治疗原则,分证论治;泄泻与痢疾、霍乱的鉴别, 病机要点,辨证治疗原则,分证论治;痢疾的概念,病机要点,分证论治 ;便秘的病机要点,分证论治。
治法:养血润燥,滋阴通便。 方药:润肠丸。 常用当归、生地黄补血养阴;火麻仁、桃仁润肠通便;枳壳 破气下行。 腹胀脘痞明显,加厚朴行气;血虚有热,口干心烦,舌质红 ,苔少,脉细数,宜加何首乌、 玉竹、知母清热生津养阴;若津液已复,而大便仍干结如球 者,可用五仁丸润肠通便;阴虚 内热,潮热盗汗可选用增液汤以滋阴通便;年老阴血不足加 桑椹子、核桃肉、肉苁蓉养血滋 阴;若大便干结难排,加生大黄(后下)以助通便,急下存阴 。
依据脾胃的生理和病机变化特点,将胃痛(吐酸、 嘈杂)、痞满、腹痛、呕吐、呃逆、噎膈、泄泻、痢疾 、便秘等归属为脾胃病证。脾胃病证的发生与感受外 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禀赋薄弱等密切相关,其 治疗强调胃以通为用,脾以升为健,恢复脾升胃降的 正常功能。上述病证虽归属于脾胃,但与其他脏腑亦 密切相关,临证中应注意脏腑之间的关联,随证处理 。
讲义之中医内科学--便秘
中医内科学一一便秘细目一:概述一、便秘的概念及源流1?便秘的概念便秘是指粪便在肠内滞留过久,秘结不通,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出艰难,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便而不畅的病证。
2?便秘的源流《内经》认为大小便的病变与肾的关系密切。
《伤寒论》首先提出了将便秘从阴阳分类,指出:其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曰阳结也。
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名曰阴结也。
”《金匮要略》: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
麻仁丸主之。
”宋代《圣济总录》将本病的证治分类概括为寒热虚实四个方面。
金元时期,张洁古提出实秘、虚秘有别,《医学启源》曰:有胃实而秘者,能饮食,小便赤。
有胃虚而秘者,不能饮食,小便清利。
”二、便秘与西医病名的关系本篇所论类似于西医学的功能性便秘。
同时,肠道激惹综合征、肠炎恢复期肠蠕动减弱、直肠及肛门疾患引起的便秘、药物性便秘、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的便秘,以及肌力减退所致的排便困难等,可参照本篇内容辨证论治。
细目二:病因病机一、便秘的常见病因内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年老体虚。
外因:感受外邪。
二、寒、热、虚、实便秘的主要病机及转化燥热内结于肠胃者,属热秘;气机郁滞者,属气秘;气血阴阳亏虚者,为虚秘;阴寒积滞者,为冷秘或寒秘。
四者之中,又以虚实为纲,热秘、气秘、冷秘属实,阴阳气血不足的便秘属虚。
而寒、热、虚、实之间,常又相互兼夹或相互转化。
如热秘久延,津液渐耗,损及肾阴,病情由实转虚。
气郁化火,则气滞与热结并存。
气血不足者,易受饮食所伤或情志刺激,则虚实相兼。
阳虚阴寒凝结者,如温燥太过,津液被耗,或病久阳损及阴,则可见阴阳俱虚之证。
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一、便秘的诊断要点1?粪便在肠内滞留过久,排便周期延长,或粪质干结,排出艰难,或欲大便而艰涩不畅。
2?常伴腹胀、腹痛、口臭、纳差及神疲乏力、目眩心悸等症。
3?本病常有饮食不节、情志内伤、劳倦内伤等病史。
中医内科学--便秘
3 病位:大肠。
第 3章
诊断与病证鉴别
诊断与病证鉴别
诊断依据
1.大便排出困难,排便时间或排便间隔时间延长,粪质多干硬。起病缓慢,多属慢性病变过程。 2.常伴有腹胀腹痛,头晕头胀,嗳气食少,心烦失眠,肛裂、出血、痔疮,以及汗出,气短乏 力,心悸头晕等症状。 3.发病常与外感寒热,内伤饮食情志,脏腑失调,坐卧少动,年老体弱等因素有关。 4.纤维结肠镜等有关检查,常有助于便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第 4章
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
治疗原则:实证以祛邪为主,虚证以养正为先
a:实证,据热、冷、气秘之不同,分别施以泻热、
温散、理气之法,辅以导滞之品,邪去便通;
b:虚证以养正为先,依阴阳气血亏虚的不同,主用
注
滋阴养血、益气温阳之法,酌用甘温润肠之药,标
意
本兼治,正盛便通。
点
c:六腑以通为用,大便干结,解便困难,可用下法
注
治法:温阳润肠。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意 点
方药:济川煎。
方中肉苁蓉、牛膝温补肾阳,润肠通便;当归养血润肠;升麻、
泽泻升清降浊;枳壳宽肠下气。
预防调护
预防、调护
预防、调护
应注意饮食调节,便干量少者,适当多食富含纤维素的粗粮、蔬菜、水 果、避免辛辣燥火之食。增加体力活动,加强腹肌锻炼,避免久坐少动 。应保持心情舒畅,戒忧思恼怒。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
,但应在辨证论治基础上以润下为基础,个别证型
虽可暂用攻下之药,也以缓下为宜,以大便软为度
,不得一见便秘,便用大黄、芒硝、巴豆、牵牛之
属。
11
辨证论治
实秘证:热秘证
【便秘】---中医内科学
一、定义:
便秘是指粪便在肠道滞留过久,秘结不通,排便周期 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出艰难;或粪质不 硬,虽有便意,但排便不畅的一类病证。
三层含义:1 时间过久,3日以上,甚至1周至半月。 2 粪质干硬,甚至干如羊屎。 3 排便不畅,下坠明显。
别名:阳结,阴结,大便难,不更衣。
风秘,气秘,热秘,寒秘。
二、源流
<内经>已有记载,并将其列为五实之一. 张仲景对便秘有比较全面的认识,贡献有三: <圣济总录>将便秘分为寒热虚实四类. 张洁古首倡按实秘.虚秘进行辨治. 虞抟认为便秘与肾有关,发明了简易灌肠法. 张璐对老年便秘用肉苁蓉做了探讨.
三、范围
本篇讨论主要指功能性便秘;也包 括肠道激惹综合症,肠炎恢复期肠蠕动 减慢引起的便秘;还包括直肠及肛门疾 患(炎症、息肉、痔疮)引起的便秘; 其它还有药物性便秘,内分泌及代谢疾 病引起的便秘,肌力减退所致的便秘等。
养成按时登厕的习惯。
思考题
何谓便秘?简述古人对便秘的分类。 便秘的辨证要点、治疗原则各是什么? 虚秘和实秘在治疗上有什么不同?
治法:滋阴通便
方剂:增液汤
加减:
4 阳虚: 大便干或不干,排出困难,小便清长,面
色 白,四肢不温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腹中冷痛,腰膝酸冷, 舌淡胖苔白,脉沉迟。
病理要点:阳气虚衰,阴寒凝结。 治法:温阳通便 方剂:济川煎 加减:
四、其它治法:
玄明粉9克,温开水化服。 生大黄2克,开水泡服。 蕃泻叶10-30克,泡茶服。 黑芝麻60克,蜂蜜调服。 当归、火麻仁、郁李仁、桃仁、松子仁各15克,
劳倦过度
阳虚则肠道失温
4 感受外邪: 外感寒邪 阴寒凝滞 腑气不畅 热病之后 肠胃燥热 津液耗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科学——便秘细目一:概述一、便秘的概念及源流1.便秘的概念便秘是指粪便在肠滞留过久,秘结不通,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出艰难,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便而不畅的病证。
2.便秘的源流《经》认为大小便的病变与肾的关系密切。
《伤寒论》首先提出了将便秘从阴阳分类,指出:“其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曰阳结也。
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名曰阴结也。
”《金匮要略》:“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
麻仁丸主之。
”宋代《圣济总录》将本病的证治分类概括为寒热虚实四个方面。
金元时期,洁古提出实秘、虚秘有别,《医学启源》曰:“有胃实而秘者,能饮食,小便赤。
有胃虚而秘者,不能饮食,小便清利。
”二、便秘与西医病名的关系本篇所论类似于西医学的功能性便秘。
同时,肠道激惹综合征、肠炎恢复期肠蠕动减弱、直肠及肛门疾患引起的便秘、药物性便秘、分泌及代性疾病的便秘,以及肌力减退所致的排便困难等,可参照本篇容辨证论治。
细目二:病因病机一、便秘的常见病因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年老体虚。
外因:感受外邪。
二、寒、热、虚、实便秘的主要病机及转化燥热结于肠胃者,属热秘;气机郁滞者,属气秘;气血阴阳亏虚者,为虚秘;阴寒积滞者,为冷秘或寒秘。
四者之中,又以虚实为纲,热秘、气秘、冷秘属实,阴阳气血不足的便秘属虚。
而寒、热、虚、实之间,常又相互兼夹或相互转化。
如热秘久延,津液渐耗,损及肾阴,病情由实转虚。
气郁化火,则气滞与热结并存。
气血不足者,易受饮食所伤或情志刺激,则虚实相兼。
阳虚阴寒凝结者,如温燥太过,津液被耗,或病久阳损及阴,则可见阴阳俱虚之证。
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一、便秘的诊断要点1.粪便在肠滞留过久,排便周期延长,或粪质干结,排出艰难,或欲大便而艰涩不畅。
2.常伴腹胀、腹痛、口臭、纳差及神疲乏力、目眩心悸等症。
3.本病常有饮食不节、情志伤、劳倦伤等病史。
二、便秘与肠结的鉴别便秘与肠结均可出现腹部包块。
但便秘者,常出现在小腹左侧,肠结则在腹部各处均可出现;便秘多扪及索条状物,肠结则形状不定;便秘之包块为燥屎结,通下排便后消失或减少,肠结之包块则与排便无关。
细目四:辨证论治一、便秘的辨证要点便秘辨证当分虚实,实者当辨热秘、气秘和冷秘,虚者当辨气虚、血虚、阴虚和阳虚。
二、便秘的治疗原则及方法实秘以祛邪为主,给予泻热、温散、通导之法,使邪去便通;虚秘以扶正为先,给予益气温阳、滋阴养血之法,使正盛便通。
三、热秘、气秘、虚秘(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冷秘各证的主症、治法和方药1.热秘主症:大便干结,腹胀腹痛,口干口臭,面红心烦或有身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燥,脉滑数。
治法:泻热导滞,润肠通便。
代表方:麻子仁丸加减。
常用药:大黄、枳实、厚朴、麻子仁、杏仁、白蜜、芍药。
2.气秘主症:大便干结,或不甚干结,欲便不得出,或便而不爽,肠鸣矢气,腹中胀痛,嗳气频作,纳食减少,胸胁痞满,舌苔薄腻,脉弦。
治法:顺气导滞。
代表方:六磨汤加减。
常用药:木香、乌药、沉香、大黄、槟榔、枳实。
3.冷秘主症:大便艰涩,腹痛拘急,胀满拒按,胁痛,手足不温,呃逆呕吐,舌苔白腻,脉弦紧。
治法: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代表方:温脾汤合半硫丸加减。
常用药:附子、大黄、党参、干、甘草、当归、肉苁蓉、乌药。
4.虚秘(1)气虚秘主症:大便并不干硬,虽有便意,但排便困难,用力努挣则汗出短气,便后乏力,面白神疲,肢倦懒言,舌淡苔白,脉弱。
治法:益气润肠。
代表方:黄芪汤加减。
常用药:黄芪、麻仁、白蜜、皮。
(2)血虚秘主症:大便干结,面色无华,头晕目眩,心悸气短,健忘,口唇色淡,舌淡苔白,脉细。
治法:养血润燥。
代表方:润肠丸加减。
常用药:当归、生地、麻仁、桃仁、枳壳。
(3)阴虚秘主症:大便干结,如羊屎状,形体消瘦,头晕耳鸣,两颧红赤,心烦少眠,潮热盗汗,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通便。
代表方:增液汤加减。
常用药:玄参、麦冬、生地、当归、石斛、沙参。
(4)阳虚秘主症:大便干或不干,排出困难,小便清长,面色白,四肢不温,腹中冷痛,或腰膝酸冷,舌淡苔白,脉沉迟。
治法:温阳通便。
代表方:济川煎加减。
常用药:肉苁蓉、牛膝、当归、升麻、泽泻、枳壳。
四、常见证候治疗加减变化热秘津液已伤,可加生地、玄参、麦冬滋阴生津;若肺热气逆,咳喘便秘者,加瓜蒌仁、子、黄芩清肺降气以通便;兼郁怒伤肝,易怒目赤者,加服更衣丸清肝通便;若燥热不甚,或药后大便不爽者,可用青麟丸以通腑缓下,以免再秘;若兼痔疮、便血,可加槐花、地榆清肠止血;若热势较盛,痞满燥实坚者,用大承气汤急下存阴。
气秘,若腹部胀痛甚,加厚朴、柴胡、莱菔子以助理气之功;便秘腹痛,舌红苔黄,气郁化火,加黄芩、栀子、龙胆草清肝泻火;气逆呕吐者,加半夏、皮、代赭石降逆止眍;若情志郁结,忧郁寡言者,加白芍、柴胡、合欢皮疏肝解郁;跌仆损伤,腹部术后,便秘不通,属气滞血瘀者,加红花、赤芍、桃仁活血化瘀。
冷秘,若便秘腹痛,可加枳实、厚朴、木香助泻下之力;腹部冷痛、手足不温,加干、小茴香增强散寒之功。
气虚秘,若乏力汗出者,加白术、党参补中益气;排便困难、腹部坠胀者,可合用补中益气汤升提阳气;气息低微、懒言少动者,加生脉散补肺益气;肢倦腰酸者,用大补元煎滋补肾气;脘腹痞满、舌苔白腻者,加白扁豆、生薏苡仁健脾祛湿;脘胀纳少者,加炒麦芽、砂仁和胃消导。
血虚秘,若面白,眩晕甚,加玄参、何首乌、枸杞子养血润肠;手足心热、午后潮热,加知母、胡黄连清虚热;阴血已复,便仍干燥,可用五仁丸润滑肠道。
阴虚秘,口干面红,心烦盗汗者,加芍药、玉竹助养阴之力;便秘干结如羊屎状,加火麻仁、柏子仁、瓜蒌仁增润肠之效;胃阴不足,口干口渴者,用益胃汤;肾阴不足,腰膝酸软者,用六味地黄丸;阴亏燥结,热盛伤津者,用增液承气汤增水行舟。
阳虚秘,若老人腹冷便秘,可用半硫丸通阳开秘;脾阳不足,阴寒冷积,用温脾汤温通脾阳。
便秘的分型与中医辨证治疗一.分型便秘在临床上分实、虚两大类型。
实证表现身热面赤,唇干口臭,苔黄燥,脉数而有力。
病因多为阳盛体壮,平素过食辛辣、烧、烤、炸等厚味,致胃肠积热;或外感热病传里结于大肠,造成大便干燥坚硬,治宜泻热攻积、荡涤积滞,用急下存阴法。
凡阳明腑实、腹满胀痛、热肠燥、自汗、口渴,具备痞、满、燥、实四大症者,可用大承气汤下之,中病即止,不可多服。
虚证多面色无华,形神不足,肌瘦乏力,气促汗出,心悸头晕,舌质淡嫩,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所谓虚证乃本虚标实,或虚而挟实,便秘没有纯虚的。
病因多与年老体衰,或病后、术后、产后气血两亏,致脾虚运化无权,肠道传送无力,血亏津少,不能濡润肠道,如患有高血压、冠心病更应引起警惕。
治宜滋阴养血、润肠通便,用“增水行舟”法,以增液汤、麻仁丸等化裁,使其生津润肠,肠得润便即通。
如久卧床铺,很少活动,食少无便意,肠少蠕动,可用益气宣肺润肠,如提壶揭盖法。
因肺与大肠相表里,不仅增液也应疏导,如下水道不通,徒放清水无益。
便秘影响食少,食少又难疏导,互为因果关系。
药用:黄芪15克、沙参12克、杏仁9克、皮6克、麻仁6克、鸡金9克、黑芝麻12克、槟榔6克,水煎服。
这样即能达到理气以通塞,增液以行滞的目的。
对老年人、久病体弱虚证便秘者,既不能用硝、黄猛攻,也不应用参、茸峻补,不然后果难以预料。
便秘一症不可图一时之快任意攻下,番泻叶也不宜久服,不然易损伤肠膜,使便秘加重,排便更缠绵难愈。
便秘初愈,亦应多食胡萝卜、菠菜、蜂蜜、香油、香蕉等,即可痊愈。
还可以使用润滑性泻药,但不宜长期用甘油或石蜡油:每次10-30毫升口服。
花生油、豆油或香油:每次15-30毫升口服。
蜂蜜:每次20-30毫升,用温开水一杯化开,清晨空腹时服用二.习惯性便秘习惯性便秘是指大便次数比健康时减少,粪质坚硬,并有不适的感觉,肠道、肛门无器质性病变。
主要因腹肌萎缩,无力增加腹压,使粪便停留在结肠时间较长,粪便中的水分大量丢失,以致其干硬难以排泄。
解便的间隔时间因人而异,一般为两天以上,且坚硬干燥,或呈颗粒状似羊粪,常伴有左下腹胀闷不适、上腹饱胀、嗳气、恶心、腹痛、肠鸣、排气增多等症状。
长期便秘者,还可出现食欲不振、口苦、精神萎靡、头晕乏力、全身酸痛以及头痛、失眠等症状。
中医治疗须分虚、实、寒、热。
其中以阴虚火旺体质为多见,可以养阴清热润下法治疗,如麻子仁丸(大黄6克泡水兑服,火麻仁15克,枳实10克,厚朴10克,杏仁10克,芍药15克)、润肠丸(当归10克,生地15克,桃仁10克,火麻仁15克,枳壳10克)等方均可选用。
产妇产后便秘及老年之人便秘多属气血虚,则以八珍汤(白芍15克,生地15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党参15克,茯苓10克,白术10克,甘草5克)加减治疗。
气机郁滞者,以顺气行滞,升清降浊法治疗,选子降气汤(子10克,半夏10克,当归10克,前胡10克,厚朴10克,肉桂5克,生3克,大枣10克)加莱菔子10克,枳壳10克,杏仁10克。
适用于气机郁滞之便秘。
脾肾阳虚患者,因中气不足,无力宣导大肠而致气虚便秘、顽固性便秘,则以补益脾肾,赔本通便法治疗。
方用金匮肾气丸(熟地10克,山药30克,山茱萸10克,泽泻6克,茯苓10克,丹皮10克,桂枝5克,附子6克先煎2小时)或自拟便秘方加减:黄芪40克,党参30克,白术10克,皮10克,丹参30克,火麻仁15克,郁仁15克,桃仁15克,肉苁蓉15克,枳实20克,厚朴10克,生地10克,麦冬10克,白芍15克,生大黄4.5克泡水兑服,甘草5克。
水煎兑大黄水服。
加减:有坠胀感者,加柴胡10克,升麻10克。
三.肛裂便秘肛管的皮肤全层破裂,伴周期性疼痛,并形成梭形溃疡者为肛裂。
多因排便过于用力,使肛门皮肤裂伤,肛管狭窄、肛门湿疹、痔疮损伤继发感染日久而发病。
临床以周期性疼痛、便血、便秘为主要特征,其病机以热结肠道、湿热下注和阴虚肠燥为多见。
根据病因及病变程度辨证治疗。
1.热结肠道凡出现大便干结,便时疼痛剧烈,甚则面赤汗出,大便滴血,其色鲜红、或多或少,肛门部灼热瘙痒,小便短亦,舌红,苔黄燥,脉滑实或数而有力者,多因热结肠道所致。
治宜泻热通便,养阴凉血。
常用凉血地黄汤合麻仁丸。
方药:大黄6克泡水兑服,火麻仁15克,枳实10克,厚朴10克,杏仁10克,芍药15克,黄芩10克,生地15克,当归10克,地榆10克,槐角10克,天花粉10克,黄连5克,升麻5克,赤芍12克,荆芥10克。
水煎服。
2.湿热下注凡出现大便不畅,肛门疼痛,便中带血或滴血,肛门部潮湿,身倦怠,口苦,舌苔黄腻,脉濡数者,多因湿热下注所致。
治宜清热利湿。
选方常用止痛如神汤加减。
方药:艽10克,桃仁10克,皂角刺3克,苍术10克,防风10克,黄柏10克,当归尾10克,泽泻6克,槟榔10克,熟大黄6克泡水兑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