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考化学热点题型 揭秘:科学渗透题

合集下载

2020年中考化学热点题型揭秘:科学渗透题

2020年中考化学热点题型揭秘:科学渗透题

科学渗透题例1 下列验证“CO2与NaOH溶液反应”的装置中不能观察到明显现象的是均良好 )( )解析 A 中通入二氧化碳时,虽然氢氧化钠溶液能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但是无明显现象; B 实验过程中,由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使试管内的压强变小,从而导致液体在试管内上升,能观察到明显现象; C 实验过程中,由于滴加 NaOH 溶液后瓶内压强变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小气球会膨胀,可以看到明显现象; D 实验过程中,滴加 NaOH 溶液后瓶内压强变小,烧杯内的水会倒吸入锥形瓶内,可以观察到明显现象。

答案 A例 2 如下图所示,调节杠杆平衡。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 1:通入 CO2 一段时间后,活性炭包下沉,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实验 2:加热细铜丝团一段时间后移走酒精灯,观察到铜丝变为黑色(CuO) ,细铜丝团 _____ (填“上升”或“下沉”)。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 3:一段时间后,铁粉包下沉,是因为铁粉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生反应。

解析 (1)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瓶内的二氧化碳,所以活性炭包增重。

(2)铜在加热的条件下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质量增加,所以细铜丝团下沉。

(3) 铁同时与水和氧气接触时发生了生锈,铁锈的质量大于铁的质量,所以一段时间后,铁粉包下沉。

(装置气密性答案 (1)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吸附二氧化碳,质量增加(2)下沉 (3) 水和氧气同时接触例 3 红萍是太空舱中提供 O2 和吸收 CO2 的一种水生植物。

当初我国科研人员为了研究与人共存情况下红萍的供氧能力,建立了受控密闭试验舱并放置18.9m2的红萍立体培养装置,设立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多次的地面模拟试验。

中考化学复习热点题型:学科渗透题

中考化学复习热点题型:学科渗透题

中考化学复习热点题型:学科渗透题学科渗透题例 1 下列图像分别与选项中的操作相对应,其中可能合理的是( )A.向一定量的稀盐酸和CaCl2混合溶液中滴入Na2CO3 溶液B.向一定量的MnO2固体中加入一定量的过氧化氢溶液C.向一定量的稀盐酸中滴入NaOH溶液D.一定温度时,向一定量的饱和石灰水中加入生石灰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函数图像所表示的意义,体现了化学与数学知识的综合应用。

向盐酸与CaCl2混合溶液中慢慢滴入Na2CO3 溶液,Na2CO3 溶液首先与盐酸反应放出CO2气体,待盐酸完全反应后,Na2CO3继续与CaCl2反应生成CaCO3沉淀,所以图像的起点不在原点,A 错误;向MnO2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MnO2是催化剂,其质量在化学反应前后一直保持不变,图像应为一条平行于x轴的直线,B错误;向一定量的盐酸中滴入NaOH溶液,初始溶液是盐酸,其pH小于7,故图像起点正确,随着NaOH 的加入,NaOH与盐酸反应使溶液酸性逐渐减(2)进一步思考、迁移:有_____________变化的对比实验都可以用此装置进行探究。

分析本题主要联系物理学中的压强来考查常见的化学反应。

氧气不易溶于水而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将等量蒸馏水分别加入两瓶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气体中,过一会儿盛有二氧化碳的瓶中气压会小于盛有氧气的瓶中气压,因此用U 形管连接,也可观察到U形管中液面出现高度差;比较氯酸钾和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能力,采用该装置时不会导致两瓶出现气压差,因此不能采用该装置比较氯酸钾和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能力;饱和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溶液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不同,氢氧化钠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较强,所以两瓶中会出现气压差。

综合分析可知该装置能够验证有气压变化的对比实验。

答案A、C 气压(或气体体积)例3 小王要研究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变化对植物光合作用强度有无影响,做了下述实验。

可供选用的药品如下:①石灰石②澄清石灰水③稀硫酸④浓硫酸⑤盐酸溶液⑥烧碱溶液⑦蒸馏水。

2020中考化学热点

2020中考化学热点

2020中考化学热点话题命题全透视热点新冠肺炎“消毒”背景:从2019年年末“新冠肺炎”爆发到2020年6月,新型冠状病毒就已经扩散到全球各个地方,数以百万计的人被感染,由此可见及传染性极强,因此在平时的预防感染中消毒是非常重要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而医用消毒剂种型繁多,在不同环境应该用不同的消毒剂,让我们用化学知识来一起了解吧。

一、选择题:1.预防“新冠肺炎”要经常杀菌消毒。

过氧乙酸(化学学式为CH3COOOH)是一种广谱、高效杀菌消毒剂,对预防新冠肺炎有很好作用。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过氧乙酸分子是由碳、氢、氧三种原子构成B.过氧乙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6C.过氧乙酸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是6:1:12D.过氧乙酸是由2个碳元素,4个氢元素和3个氧元素组成的【解析】A过氧乙酸分子是由碳、氢、氧三种原子构成;B过氧乙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X2+16X3+1X4=76;C过氧乙酸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是6:1:12;D过氧乙酸是由碳元素,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元素不能论个数,只能论种类)。

【答案选D】2.现今“新冠肺炎”施虐全球,在医疗预防中所用的消毒剂种类繁多,其中高锰酸钾(KMnO4)在医疗上常用作消毒剂。

高锰酸钾属于()A.混合物B.化合物C.氧化物D.盐【解析】高锰酸钾是由钾、锰、氧三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高锰酸钾是由金属离子【钾离子(K+)】和酸根离子【高锰酸根离子(MnO4-)】构成的化合物,又属于盐类。

【答案选B D】3.戊二醛(化学式C5H8O2)被誉为化学消毒灭菌剂发展史上的第三个里程碑,广泛应用于医疗器械、宾馆毛巾浴巾等消毒,也在预防“新冠肺炎”杀菌消毒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下列有关戊二醛的说法错误的是()A.戊二醛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B.戊二醛中含有5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2个氧原子C.戊二醛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00D.消毒后的毛巾必须冲洗干净方可使用【解析】A、戊二醛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说法正确;B、1个戊二醛分子中含有5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2个氧原子,故选项说法错误;C、戊二醛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5+1×8+16×2=100,说法正确;D、戊二醛广泛应用于医疗器械、宾馆毛巾浴巾等消毒,消毒后的毛巾必须冲洗干净方可使用,以防残留药品对皮肤造成伤害,说法正确。

初三化学学科间渗透题归类解析 专题辅导 不分版本

初三化学学科间渗透题归类解析 专题辅导 不分版本

初三化学学科间渗透题归类解析学科渗透题是指以“能力立意”为主导,突出学科内、学科间知识相互渗透的综合化学试题。

这类题具有一定的难度,主要是不容易找到各学科知识的联结点。

这就需要通过习题训练,以提高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把化学与各学科的渗透题型归纳分析如下,供同学们参考。

一、数学化学渗透型此类题是把数学里的方程、方程组以及函数图象等知识寓于化学试题中。

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方程、方程组的解法,理解函数图象中关键的点、线等表示的意义。

例1. 有一混合溶液是由盐酸、碳酸钠、硫酸、氯化铜四种物质中的两种混合而成。

向该混合溶液中滴入2)OH (Ba 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与加入2)OH (Ba 溶液体积的关系如图所示。

据此回答:(1)该混合溶液是由________和________组成。

(2)不含另外两种物质的理由:一种是________;另一种是________。

分析:这是把图线知识渗透到化学知识中的数学化学渗透题,解题可用图线分析法。

在HCl 、Na 2CO 3、H 2SO 4、CuCl 2四种物质的溶液中,Na 2CO 3与另三种物质均能反应,即它不能与另三种物质中的任一种物质共存,应排除。

由图线可知,向该混合液中开始滴Ba(OH)2时无沉淀,直到滴到30mL 时才有沉淀生成,表明原混合液中不可能有H 2SO 4。

因为若有H 2SO 4,一开始滴加Ba(OH)2就应有沉淀,图线要经过原点。

答案:(1)盐酸,氯化铜;(2)因为Na 2CO 3与另三种物质均能反应,即它不能与另三种物质中的任一种物质共存,所以不存在。

若有H 2SO 4一开始滴加Ba(OH)2就应有沉淀,图线要经过原点,而此题中图线没有经过原点,故也不存在。

二、物理化学渗透型此类题是将物理学中的压强、浮力、密度、电学等知识渗透到化学知识中,解题时,不仅要从化学视角去分析题意,而且更为关键的是要抓住学科间(物理与化学)的联结点,从物理学的角度去理解题意,还要学会运用数学这一工具解决多科(如物理与化学等)综合的有关问题。

2020中考化学押题之题型突破9 科学探究题word教师解析4.3

2020中考化学押题之题型突破9 科学探究题word教师解析4.3

2020中考押题之题型突破(九)科学探究题题型解读实验探究题是中考的必考题型,此类试题通过探究活动把科学方法的学习和科学知识的学习放在了同等重要的地位。

近年来,试题的探究力度及对方法的考查逐年加重。

一般解题思路:(1)通读试题,整体把握试题考查点,防止思路偏离;(2)边读题边分析,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3)分割试题,和以前的知识建立联系,抓住试题关键词,完成简单填空,步步为营;(4)若遇到陌生知识,学会进行知识迁移;(5)充分利用对比、推理、模仿等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题型探究类型1 物质成分或组成的探究1、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取一定量碳酸钙固体,高温煅烧一段时间后冷却,对剩余固体成分进行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 剩余固体的成分是什么?[猜想与假设] Ⅰ.全部是氧化钙;Ⅱ.________________;Ⅲ.全部是碳酸钙。

[实验探究] (1)甲同学取一定量的剩余固体于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水振荡,有白色不溶物。

甲同学据此认为试管中的固体有碳酸钙。

乙同学认为上述实验不足以证明剩余固体中有碳酸钙,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同学取一定量的剩余固体于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水,触摸试管外壁感觉发热,据此得出猜想Ⅲ________(填“成立”或“不成立”)。

乙同学继续向试管中加入几滴稀盐酸,没有气泡产生,认为猜想Ⅰ成立。

丙同学认为上述实验不足以证明猜想Ⅰ成立。

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丙同学设计实验证明了猜想Ⅱ成立。

最新2020年中考化学热点题型揭秘:实验探究题

最新2020年中考化学热点题型揭秘:实验探究题

实验探究题例1化学反应速率是衡量化学反应进行快慢的物理量,为了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以过氧化氢分解为研究对象进行实验。

三个小组均可采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记录收集10mL氧气的时间。

实验室可供选择的试剂有:2.5%、5%、10%三种浓度的H2O2溶液、MnO2、CuO、红砖粉末。

A组:探究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取5mL10%H2O2溶液,三次实验分别加入0.5gMnO2、红砖粉末、CuO进行实验,记录数据如下:试剂MnO2红砖粉末CuOt/s106020由此可出结论:MnO2、CuO对H2O2分解有催化作用,红砖粉末无催化作用,某同学对该结论提出疑问。

补充对比实验,操作为________。

结果:长时间(大于100s),收集到很少量气体。

更正结论:红砖粉末________(选填“有”、“无”)催化作用,三者中________催化效率最高。

B组:探究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甲同学:取10mL5%H2O2溶液,加入0.5gMnO2为催化剂,进行实验,记录时间t1。

乙同学:取10mL2.5%H2O2溶液,加入0.5gMnO2为催化剂,进行实验,记录时间t2。

实验结果________。

结论: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丙同学:对实验设计提出疑问,并补充实验________。

记录时间t3,且t1<t3<t2。

更正结论为:当________时,反应物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C组:探究________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取10mL5%H2O2溶液和0.5gCuO为催化剂进行实验,两次实验分别将试管置于冰水浴和50℃热水浴记录时间t4、t5,且t4>t5。

结论:当反应物度和催化剂相同时,________。

综上所述:①为了研究某一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必须________。

②探究发现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________。

解析A组:证明红砖粉末有无催化作用,必须与没加催化剂时进行比较,所以需要补做实验:取5mL10%H2O2溶液,记录数据,通过实验可知红砖粉有催化作用;催化效率最高的物质,在相同条件下反应速率最快,由表中数据可知二氧化锰的催化效果最好。

2020-2021中考化学探究题的综合热点考点难点及详细答案

2020-2021中考化学探究题的综合热点考点难点及详细答案

一、中考初中化学科学探究题1.小明同学设计以下实验来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已知:白磷的着火点是40℃,红磷的着火点是240℃。

)实验装置实验过程实验现象①取一烧杯,加入适量的生石灰,再分别取少量白磷、红磷放在烧杯上的铜片上.②…一会儿白磷发生燃烧,红磷不燃烧③先在容积为350mL的集气瓶中装进50mL滴有红墨水的水,在燃烧匙中放足量白磷,量筒中盛入足量水.④按图连好仪器,用激光手电照射白磷,白磷.集气瓶和量筒中的水均为红色,量筒内的液体体积减少约60mL(1)实验过程②是___________,烧杯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

(2)白磷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实验2的结果,计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__________(写出计算式和结果)。

(4)在整个实验2的过程中,集气瓶内的压强变化是______________。

集气瓶中预先装入50mL水,水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向烧杯中加入适量的冷水 CaO + H2O=Ca(OH)2 4P + 5O2点燃2P2O5 60/(350-50)=1/5 先变大后变小到与大气压相等防止集气瓶内的空气因瓶内温度升高、压强增大而泄出瓶外【解析】【详解】(1)实验过程②是:向烧杯中加入适量的冷水,利用氧化钙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来提供热量,从而达到白磷的着火点;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 + H2O=Ca(OH)2(2)白磷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P + 5O2点燃2P2O5(3)集气瓶的总容积为350mL,但由于事先加了50mL红墨水,即反应前只有300mL的空气,故根据实验2的结果,计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60/(350-50)=1/5(4)在整个实验2的过程中,由于刚开始白磷燃烧放热,使集气瓶内的气体膨胀,压强增大,待冷却,氧气被消耗,瓶内气体量减少,压强又降低,打开止水夹,水进入集气瓶,这是压强由于大气压相等,故集气瓶内的压强变化是:先变大后变小到与大气压相等;集气瓶中预先装入50mL水,水起的作用是:防止集气瓶内的空气因瓶内温度升高、压强增大而泄出瓶外2.电子工业中常用覆铜板(以绝缘体为基材,表面覆以铜箔)为基础材料制作印刷电路板(如图所示)。

2020九年级化学上册 2020年时事热点透视素材 沪教版

2020九年级化学上册 2020年时事热点透视素材 沪教版

2020年中考化学时事热点透视纵观近年全国各地中考化学试题,不难看出试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试题利用时事热点新闻为素材考查学生基本的化学知识。

这些试题具有“起点高,落点低”,“题在书外,理在书中”的特点。

本文就2020年8月至2020年4月国内外发生的重大热点新闻为背景,编创一些化学试题,以期对2020年中考化学试题做一展望。

热点一: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和物理奖①瑞典皇家科学院于2020年10月6日宣布:美国科学家理查德·赫克、日本科学家根岸英一和铃木章共同获得2020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表彰他们在有机合成领域中“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方面的卓越研究,开发出更有效的连接碳原子以构建复杂有机分子的方法。

②瑞典皇家科学院10月5日宣布:将202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科学家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以表彰他们在石墨烯材料方面的开创性研究。

编创试题:1.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研究理论有助化学家合成开发出更多复杂的有机物。

生活中的下列物质不属于有机物的是()A.醋酸(CH3COOH) B.食盐(NaCl) C.酒精(C2H5OH) D.甲烷 (CH4)2.汽车排放的尾气中含有CO.NO等有害气体,治理尾气的方法之一是在汽车排气管上安装尾气净化装置,可使尾气中CO和NO在表面发生反应,生成空气中最多的气体和参与光合作用的气体。

⑴.铂钯合金在汽车尾气转换过程中加快其化学反应速率,而铂钯合金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均没有变化,则铂钯合金是一种()A.氧化剂B.吸附剂C.催化剂D.乳化剂⑵.写出上述转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研制出赫克反应.根岸反应和铃木反应等三种有机合成方法,可用于有机小分子在钯催化作用下精确.高效合成大分子,实行废物零排放,则完全符合______________的研究特点。

3.2020年诺贝尔物理奖授予发现石墨烯的开创性研究者,金刚石.石墨.C60和石墨烯的结构示意图分别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金刚石石墨C60石墨烯A.这四种物质都很软,可作润滑剂B.这四种物质碳原子的排列方式相同C.这四种物质完全燃烧后的产物都是CO2D.这四种物质的结构中都是每个碳原子连接3个碳原子4.石墨烯是首个发现的二维空间材料,从石墨材料中剥离制得。

2020届中考化学热点猜押练10 科学探究题(含解析)

2020届中考化学热点猜押练10 科学探究题(含解析)

猜押练十科学探究题1.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小王和小张两位同学根据已有知识经验,对敞口放置在实验室的NaOH 溶液产生了兴趣,分别进行实验探究:【提出问题】这瓶NaOH溶液肯定变质了,其变质程度怎样呢?【猜想与假设】小王:NaOH溶液部分变质;小张:NaOH溶液全部变质;小王、小张认为NaOH溶液一定变质的理由(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进行实验】(1)小王设计好方案后,进行了如下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请你协助小王完成实验现象的填写:实验步骤现象结论①取一定量NaOH溶液样品于试管中,滴加足量BaCl2溶液有__________产生NaOH溶液样品部分变质②取经过①反应后的滤液,向其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成__________色(2)小张取用小王第①步反应后的滤液,滴加CuCl2溶液,有__________色沉淀产生,证明自己的猜想错误。

【反思与评价】(1)如果NaOH溶液中混有少量的Na2CO3杂质,常加入适量________(填物质的化学式),再过滤除去该杂质。

(2)小王、小张通过以上探究分析推出:实验室里保存NaOH溶液的方法应该是____________。

2.为探究酸的化学性质,某化学小组利用盐酸进行了如下实验操作:实验请回答:(1)写出E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

(2)将反应后D、E试管中的废液倒入一个洁净的烧杯中,观察到烧杯中先有气泡产生,后有白色沉淀出现。

将烧杯中的混合物过滤,得到白色沉淀和无色滤液。

同学们对滤液中溶质的成分进行如下探究:【提出问题】滤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作出猜想】猜想一:NaCl猜想二:NaCl和CaCl2猜想三:NaCl、CaCl2和Na2CO3猜想四:____________________。

【进行讨论】经过讨论,同学们一致认为猜想__________是错误的。

【设计实验】请完成实验报告。

2020北京地区最新中考化学专题突破—科学探究考试题含答案解析.doc

2020北京地区最新中考化学专题突破—科学探究考试题含答案解析.doc

2020北京地区最新中考化学专题突破—科学探究考试题含答案解析姓名: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题型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xx题xx题xx题总分得分一、实验,探究题(共9题)1.为探究碳还原氧化铜的最佳实验条件,用木炭粉和氧化铜的干燥混合物1~2.5 g进行系列实验。

【查阅资料】①氧化铜(CuO)为黑色固体。

②碳还原氧化铜得到的铜中可能含有少量的氧化亚铜;氧化亚铜为红色固体,能与稀硫酸反应:Cu2O+H2SO4CuSO4+H2O+Cu。

【进行实验】实验1:取质量比1∶11的木炭粉和氧化铜混合物1.3 g,进行实验。

序号装置反应后物质的颜色、状态1-1黑色粉末中混有少量红色固体1-2红色固体有金属光泽,混有极少量黑色物质【解释与结论】(3)实验1的目的是____________(填“成立”或“不成立”)。

(3)由实验2得出结论:出现“溶液变红后褪色”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3的操作步骤:取3支试管,分别加入2 mL水,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与评价】(5)依据现有实验,为了确保红色不变,若酚酞溶液浓度为0.5%,建议选用NaOH溶液的浓度为__________________%。

(6)有同学认为,仅通过实验3得出“猜想与假设Ⅲ成立”证据不足,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评卷人得分【答案】(1)2NaOH+CO2Na2CO3+H2O(2)不成立(3)NaOH溶液的浓度越大,溶液变红后褪色越快(4)各滴加5滴浓度为5%、2%、0.5%的酚酞溶液(5)0.5(6)未考虑NaOH与出现白色浑浊物是否有关(合理即可)难度:中等知识点:酸和碱单元测试6.兴趣小组用稀盐酸除去铁钉表面的铁锈(主要成分是Fe2O3),发现反应开始时铁锈消失,有气泡产生,溶液颜色为黄色,一段时间后变为浅绿色。

2020年中考化学热点题型揭秘信息解读题

2020年中考化学热点题型揭秘信息解读题

信息解读题1某化学兴趣小组通过探究活动学习和理解化例学知识,请你一起研究学习,并回答有关问题。

水溶液中复分解反应的实质研究主题:一定体积的溶液中,离子的数目越多,相关信息:其离子的浓度越大,电导率传感器用于测量溶液的导电性强弱,能反映离子浓度大小,相同温度下同种溶液电导率越大,离子浓度越大。

(1)实验一:恒温条件下,向一定体积一定浓度的稀32Ba(OH)滴无色酚酞试液,插入电导率传感器,然后滴加稀硫酸,测得溶﹣溶液中滴加2液的电导率变化如图中甲曲线所示。

____________HSO①Ba(OH)。

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与422_______②M色。

甲曲线点时混合液体呈)③_______ (。

通过对甲曲线的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填序号-﹣22++ OBaA.MHSOOHBaSOH结合成和,点前曲线下滑的过程中,和结合成424 B.M点时离子浓度几乎为零+ HC.M在逐渐增大点后溶液电导率逐渐增大,仅由于溶液中3Ba(OH)2(2)滴无色酚酞试液,溶液中滴加向等量同浓度的稀﹣实验二:恒温条件下,2 NaSO溶液,测得溶液的电导率变化如上图乙曲线所示。

插入电导率传感器,然后滴加稀42 _______()①。

通过对乙曲线的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填序号 A.开始至完全反应过程中,电导率减小,溶液由红色逐渐变为无色 B.电导率下降到最低点时仍然较大,表明溶液中还存在较多离子+ NaC.数目一直增大整个实验过程中,溶液中______________()②N。

点时,溶液中含有的离子是填离子符号③结溶液中复分解反应的实质是参与反应的离子,通过比较分析,结合已学知识可知,)”“”_______(“。

或填减小合生成了沉淀、气体或水,导致其浓度增大①(3)请根据示例仿写离子方程式。

拓展: =AgCl↓+Cl+NaCl=AgCl↓+NaNO AgAgNO离子方程式:示例:33 ______________-+BaCl+NaSO=BaSO↓+2NaCl。

热点08 中国可燃冰创纪录(原卷版)-2020中考化学热点话题命题全透视

热点08  中国可燃冰创纪录(原卷版)-2020中考化学热点话题命题全透视

2020中考化学热点话题命题全透视热点08 中国可燃冰创纪录背景:2020年4月3日,中国工业报记者从自然资源部获悉,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的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即“可燃冰”)第二轮试采日前取得成功并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在水深1225米的南海神狐海域,试采创造了“产气总量、日均产气量”两项新的世界纪录,实现了从“探索性试采”向“试验性试采”的重大突破。

一、选择题:1.2020年,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即“可燃冰”)第二轮试采日前取得成功并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在水深1225米的南海神狐海域,试采创造了“产气总量、日均产气量”两项新的世界纪录。

已知每个可燃冰粒子由一个甲烷分子结合8个水分子构成,其化学式为CH4∙8H2O。

下列关于可燃冰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可燃冰和冰属于不同的两种物质B.一个可燃冰粒子由29个原子构成C.可燃冰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D.可燃冰粒子中C、O 原子个数比为1:12.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在海域成功试采可燃冰的国家,2020年,试采创造了“产气总量、日均产气量”两项新的世界纪录。

可燃冰的结构如图所示,甲烷分子(CH4)被包进水分子构成的“笼子”内,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用可燃冰作燃料会大大减弱温室效应B.“笼子”内的甲烷分子不再运动C.可燃冰中甲烷分子和水分子何存在间隔D.可燃冰提供了水可能变成油的例证3.2020年4月3日,我国试采可燃冰创造了“产气总量、日均产气量”两项新的世界纪录。

可燃冰的主要成分为甲烷。

如图是甲烷与氧气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下列通过比较和归纳的信息不正确的是()A.甲烷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同,是由于分子构成不同B.该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个数没有改变C.该反应中含氢元素的化合物有2种D.反应前后,各元素化合价没有变化4.2020年,我国试采可燃冰创造了“产气总量、日均产气量”两项新的世界纪录。

可燃冰〔其化学式可表示为CH4•nH2O〕是在海底的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甲烷水合物,外观像冰。

2020年中考化学时事热点

2020年中考化学时事热点

2020年中考时事热点透视纵观近年全国各地中考化学试题,不难看出试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试题利用时事热点新闻为素材考查学生基本的化学知识。

这些试题具有“起点高,落点低”,“题在书外,理在书中”的特点。

本文就2020年8月至2020年4月国内外发生的重大热点新闻为背景,编创一些化学试题,以期对2020年中考化学试题做一展望。

热点一: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和物理奖①瑞典皇家科学院于2020年10月6日宣布:美国科学家理查德·赫克、日本科学家根岸英一和铃木章共同获得2020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表彰他们在有机合成领域中“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方面的卓越研究,开发出更有效的连接碳原子以构建复杂有机分子的方法。

②瑞典皇家科学院10月5日宣布:将202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科学家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以表彰他们在石墨烯材料方面的开创性研究。

编创试题:1.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研究理论有助化学家合成开发出更多复杂的有机物。

生活中的下列物质不属于有机物的是()A.醋酸(CH3COOH) B.食盐(NaCl) C.酒精(C2H5OH) D.甲烷 (CH4)2.汽车排放的尾气中含有CO.NO等有害气体,治理尾气的方法之一是在汽车排气管上安装尾气净化装置,可使尾气中CO和NO在表面发生反应,生成空气中最多的气体和参与光合作用的气体。

⑴.铂钯合金在汽车尾气转换过程中加快其化学反应速率,而铂钯合金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均没有变化,则铂钯合金是一种()A.氧化剂B.吸附剂C.催化剂D.乳化剂⑵.写出上述转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研制出赫克反应.根岸反应和铃木反应等三种有机合成方法,可用于有机小分子在钯催化作用下精确.高效合成大分子,实行废物零排放,则完全符合______________的研究特点。

3.2020年诺贝尔物理奖授予发现石墨烯的开创性研究者,金刚石.石墨.C60和石墨烯的结构示意图分别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金刚石石墨C60石墨烯A.这四种物质都很软,可作润滑剂B.这四种物质碳原子的排列方式相同C.这四种物质完全燃烧后的产物都是CO2D.这四种物质的结构中都是每个碳原子连接3个碳原子4.石墨烯是首个发现的二维空间材料,从石墨材料中剥离制得。

热点08 中国可燃冰创纪录(解析版)-2020中考化学热点话题命题全透视

热点08  中国可燃冰创纪录(解析版)-2020中考化学热点话题命题全透视

2020中考化学热点话题命题全透视热点08 中国可燃冰创纪录背景:2020年4月3日,中国工业报记者从自然资源部获悉,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的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即“可燃冰”)第二轮试采日前取得成功并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在水深1225米的南海神狐海域,试采创造了“产气总量、日均产气量”两项新的世界纪录,实现了从“探索性试采”向“试验性试采”的重大突破。

一、选择题:1.2020年,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即“可燃冰”)第二轮试采日前取得成功并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在水深1225米的南海神狐海域,试采创造了“产气总量、日均产气量”两项新的世界纪录。

已知每个可燃冰粒子由一个甲烷分子结合8个水分子构成,其化学式为CH 4∙8H 2O 。

下列关于可燃冰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可燃冰和冰属于不同的两种物质B .一个可燃冰粒子由29个原子构成C .可燃冰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D .可燃冰粒子中 C 、O 原子个数比为1:1【答案】D【解析】A 、可燃冰是由一个甲烷分子结合 8个水分子构成,冰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可燃冰和冰属于不同的两种物质,故A 正确;B 、可燃冰的化学式为CH 4∙8H 2O ,一个可燃冰粒子由()1+4+82+1=29⨯个原子构成,故B 正确;C 、可燃冰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故C 正确;D 、可燃冰的化学式为CH 4∙8H 2O ,可燃冰粒子中 C 、O 原子个数比为1:8,故D 不正确。

故选D 。

2.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在海域成功试采可燃冰的国家,2020年,试采创造了“产气总量、日均产气量”两项新的世界纪录。

可燃冰的结构如图所示,甲烷分子(CH 4)被包进水分子构成的“笼子”内,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 .用可燃冰作燃料会大大减弱温室效应B .“笼子”内的甲烷分子不再运动C .可燃冰中甲烷分子和水分子何存在间隔D.可燃冰提供了水可能变成油的例证【答案】C【解析】A、可燃冰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燃烧产生水和二氧化碳,不会减少温室效应;故选项错误;B、“笼子”内的甲烷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故选项错误;C、可燃冰中甲烷分子和水分子何存在间隔,因为任何物质之间的分子都存在间隔;故选项正确;D、水中只含有氢、氧两种元素,有机物中含有碳元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水不能变成油;故选项错误;故选:C。

2020年中考化学复习 热点题型精选

2020年中考化学复习  热点题型精选

工艺流程题1三沙市是我国位置最南、总面积最大(含海域))陆地面积最小的地级市。

(1)永兴岛上的饮用水主要利用海水淡化膜对海水进行二级脱盐后获得。

分离原理如右图1所示,该原理与化学实验中常见的________操作相似。

(2)三沙海域的海水盐度高,从海水中获取食盐的方法是________。

(3)海水提取粗盐后的母液还可以用来提取金属镁,其流程如图2:该流程中,溶液A为________,其中没有发生的基本反应类型为________。

答案(1)过滤(2)蒸发结晶或蒸发溶剂(3)稀盐酸化合反应和置换反应2 CaCl2应用广泛,以石灰石(杂质主要是Fe2O3、MgSO4)为原料生产CaCl2的流程如下:(1)氧化铁和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2)过滤操作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和________。

(3)滤液1中的溶质有HCl、FeCl3、MgSO4和________。

(4)写出滤液1中加入BaCl2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

(5)滤液2中加入Ca(OH)2可以除去HCl、MgCl2和________。

(6)滤液3呈碱性,为使溶液pH降低,可加入适量的________。

答案(1)Fe2O3+6HCl=2FeCl3+3H2O (2)漏斗(3)CaCl2(4)BaCl2+MgSO4=BaSO4↓+ MgCl2(5)FeCl3 (6)HCl3空气是宝贵的自然资源,下图是以空气等为原料合成尿素[CO(NH2)2]的流程。

请按要求回答相关问题:(1)空气属于________(填“纯净物”或“混合物”),X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其分子式为________________。

(2)图中分离空气的过程属于________变化(填“物理”或“化学”)。

(3)空气中含有的少量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_________(填“活泼”或“稳定”)。

(4)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__________(填“大”或“小”)。

2020-2021中考化学探究题的综合热点考点难点附详细答案

2020-2021中考化学探究题的综合热点考点难点附详细答案

一、中考初中化学科学探究题1.小明在做铁与硫酸溶液反应的实验时,发现生成的气体有刺激性气味,于是进行了探究。

(提出问题)铁与硫酸溶液反应生成的气体为什么有刺激性气味?(查阅资料)(1)6H2SO4(浓)+2Fe Fe2(SO4)3+6 H2O +3SO2↑(2)SO2可使品红溶液的红色褪去。

(进行猜想)铁与不同浓度的硫酸溶液反应,生成的气体产物中可能有二氧化硫。

(实验探究)小明用图甲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并将E中收集到的气体进行如图乙所示的爆鸣实验。

请帮助小明完成下表:A中硫酸浓度实验现象A中生成气体成分B中品红溶液D中品红溶液爆鸣实验实验一98%__________不褪色无爆鸣声只有SO2实验二45%稍有褪色不褪色有爆鸣声________实验三25%__________不褪色_________只有H2(实验结论)铁与不同浓度的硫酸溶液反应,生成的气体产物可能不同,当硫酸浓度达到足够大时,生成的气体产物中有二氧化硫。

(交流反思)(1)写出实验三中铁与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

写出实验二中发生爆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一中C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延伸)小明又将A装置进行了如右图所示的改过。

试分析增加的导管伸入液面以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导管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褪色有SO2和H2不褪色有爆鸣声 Fe+H2SO4=FeSO4+H2↑ 2H2+O2点燃2H2O 除去二氧化硫形成液封,防止生成的气体逸出平衡试管内外的压强,防止停止加热时液体倒吸【解析】【分析】【详解】实验一:根据资料,由表格信息可知反应生成二氧化硫,那么试管中的品红会褪色;实验二:根据现象“有爆鸣声,说明生成了氢气,品红褪色了,说明是了二氧化硫;实验三:只生成了氢气,没有生成二氧化硫,故试管中的品红不会褪色,生成了氢气,移近火焰会产生爆鸣声;[交流反思](1)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Fe+H2SO4=FeSO4+H2↑;把氢气靠近酒精灯火焰产生爆鸣声是由于氢气发生了燃烧:2H2+O2点燃2H2O;(2)装置B的作用是检验二氧化硫的存在,C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硫,D的作用是检验二氧化硫是否吸收完全;[拓展延伸]改进后的装置将生成的气体从试管侧边的导管导出,故导管伸入液体中的意义是防止生成的气体向外逸出;该导管的主要作用是平衡试管内外的压强,防止停止加热时液体倒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渗透题例1下列验证“CO2与NaOH溶液反应”的装置中不能观察到明显现象的是(装置气密性均良好)( )解析A中通入二氧化碳时,虽然氢氧化钠溶液能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但是无明显现象;B实验过程中,由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使试管内的压强变小,从而导致液体在试管内上升,能观察到明显现象;C实验过程中,由于滴加NaOH溶液后瓶内压强变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小气球会膨胀,可以看到明显现象;D实验过程中,滴加NaOH溶液后瓶内压强变小,烧杯内的水会倒吸入锥形瓶内,可以观察到明显现象。

答案 A例2如下图所示,调节杠杆平衡。

(1)实验1:通入CO2一段时间后,活性炭包下沉,原因是________。

(2)实验2:加热细铜丝团一段时间后移走酒精灯,观察到铜丝变为黑色(CuO),细铜丝团________(填“上升”或“下沉”)。

(3)实验3:一段时间后,铁粉包下沉,是因为铁粉与________发生反应。

解析(1)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瓶内的二氧化碳,所以活性炭包增重。

(2)铜在加热的条件下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质量增加,所以细铜丝团下沉。

(3)铁同时与水和氧气接触时发生了生锈,铁锈的质量大于铁的质量,所以一段时间后,铁粉包下沉。

答案(1)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吸附二氧化碳,质量增加(2)下沉(3)水和氧气同时接触例3 红萍是太空舱中提供O2和吸收CO2的一种水生植物。

当初我国科研人员为了研究与人共存情况下红萍的供氧能力,建立了受控密闭试验舱并放置18.9m2的红萍立体培养装置,设立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多次的地面模拟试验。

密闭舱全天保持稳定充足的光照强度,其他条件适宜,2名志愿者进入密闭舱中生活,每隔1小时测定一次舱内O2和CO2浓度,结果如图所示。

请回答:(1)红萍利用________吸收CO2产生O2。

(2)实验组的密闭舱内生活着2名志愿者和18.9m2的红萍,则对照组的密闭舱内应该怎样设置?________。

(3)根据实验结果判断,密闭舱内18.9m2红萍产生的O2能否满足2名志愿者的呼吸消耗?并说明理由:________。

(4)在载人航天应用中,太空舱可以看作一个相对独立的密闭生态系统。

若要进行长期的载人飞行,从生态系统功能的角度考虑,太空舱应实现________循环利用。

解析(1)植物的利用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产生氧气,因此红萍利用光合作用吸收CO2产生O2。

(2)实验是为了研究与人共存情况下红萍的供氧能力,唯一不同的变量是红萍,其它条件都应相同,因此“实验组的密闭舱内生活着2名志愿者和18.9m2的红萍”,则对照组的密闭舱内只生活着2名志愿者,没有培养红萍。

(3)根据实验结果判断,密闭舱内O2和CO2的浓度保持相对稳定,表明红萍产生O2的量约等于红萍和人呼吸作用消耗的O2量,因此密闭舱内18.9m2红萍产生的O2能满足2名志愿者的呼吸消耗。

(4)在载人航天应用中,太空舱可以看作一个相对独立的密闭生态系统。

若要进行长期的载人飞行,从生态系统功能的角度考虑,太空舱应实现物质(或“碳—氧”)循环利用。

答案(1)光合作用(2)只生活着2名志愿者,不放置红萍(3)能满足,因为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保持相对稳定(4)物质(或“碳—氧”)例4 下列图象与所对应操作相符的是( )A.用两份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B.向一定质量分数的盐酸中不断加水C.向等质量的锌片、镁片中分别加入足量的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D.向一定质量的氯化铜和稀盐酸的混合溶液中不断加NaOH溶液解析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催化剂能加快分解速率,但不会能增加生成氧气的质量,有无催化剂,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过氧化氢溶液产生的氧气的质量相等,A错误;向盐酸中加水,溶液的pH增大,随着水的质量不断增加,pH会逐渐接近于7,但永远不会等于或大于7,B错误;向等质量的锌片、镁片中加入足量的稀硫酸,设这两种金属的质量是m,根据化学方程式可计算出这两种金属产生氢气的质量分别是2m/65、2m/24,则镁生成氢气的质量大于锌生成氢气的质量,C错误;氢氧化钠溶液滴加到氯化铜和稀盐酸的混合溶液中,氢氧化钠首先与盐酸发生反应,此过程中不会产生沉淀,当盐酸完全反应后,再继续滴加的氢氧化钠与氯化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当氯化铜反应完了之后,再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沉淀的质量不再增加,D 正确。

答案 D例5 华夏民族在认识、改造和应用物质方面有着辉煌的历史。

①东晋《抱扑子》中记载:“以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曾青”即硫酸铜溶液)。

②战国《周礼》中记载;“煤饼烧砺房成灰”(“砺房”即牡砺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

将“灰”溶于水可制得沤浸树皮脱胶的碱液。

③元代《庚道集》中记载:“点铜成银”(即单质铜与砷熔合形成银白色的物质)。

请运用你学过的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l)在①~③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________(填编号),其中发生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2)①中发生变化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该反应中发生有效的相互作用而促使变化发生的微粒是(写出微粒符号)________。

(3)②中“灰”溶于水的变化中,其能量的转化形式是________。

(4)③中的“银”是否属于合金?________。

解析 (1)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碳酸钙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单质铜与砷熔合形成银白色的物质,属于合金,没有新物质生成,所以在①~③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①②,其中发生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 3===高温CaO+CO 2↑。

(2)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化学方程式为Fe+CuSO 4=FeSO 4+Cu ,化学的实质是微观粒子相互接触碰撞的结果,该反应中Fe 与Cu 2+相互接触时Fe 失去电子变成Fe 2+,Cu 2+得到电子变成Cu ,故该反应中发生有效的相互作用而促使变化发生的微粒是Fe 和Cu 2+。

(3)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该反应放热,所以②中“灰”溶于水的变化中,其能量的转化形式是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4)在金属中加热熔合某些金属或非金属,就可以制得具有金属特征的合金,单质铜与砷熔合形成银白色的物质,属于合金。

答案 (1)①② CaCO 3===高温CaO+CO 2↑ (2)Fe+CuSO 4=FeSO 4+Cu Fe 、Cu 2+ (3)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4)是(或属于)跟踪练习:1.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 B C DA.木炭和氧化铜粉末混合加强热B.镁条燃烧C.煅烧石灰石D.把一定质量的铜片加入硝酸银溶液2.用数轴表示某些化学知识直观、简明、易记,下列表达正确的是( )A.少多B.弱强C.小大D.小大3.如图为海水吸收CO2并进行碳循环的原理。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光合中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B.此碳循环中将CO2转化为无机物和有机物C.吸收的CO2与钙化中释放的CO2的量相等D.钙化中释放CO2的反应为:2NaHCO3+CaCl2=CaCO3↓+CO2↑+2NaCl+H2O4.中国诗词既蕴含人文思想,又焕发理性光辉。

对下列划线部分的化学解释不合理的是( )A.花气袭人知骤暖,喜鹊穿树喜新晴——温度高分子运动加快B.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生铁经不断煅烧捶打氧化,降低碳的含量,变成钢C.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煅烧石灰石,不发生化学变化D.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金的性质稳定,在自然界中以单质形态存在5.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用镁条和稀盐酸进行实验,装置如右图所示。

下列有关现象和结论不正确的是( )A.反应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气泡,且试管外壁有热感B.反应过程中气球彭胀,冷却至室温气球恢复原状C.将气球中收集到的气体点燃,可能会听到爆鸣声D.将药品换成生石灰和水,观察到气球膨胀,观察到气球膨胀6.实验室测定蜡烛在盛有一定体积空气的密闭容器内燃烧至熄灭过程中,O2和CO含量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通过分析该图可推理出的结论是( )A.曲线①表示CO含量的变化B.蜡烛发生了不完全燃烧C.蜡烛由碳、氢元素组成D.蜡烛熄灭时,容器内氧气耗尽7.如图,用胶头滴管向装有固体的广口瓶中滴加液体,能使气球变大,则使用的固体和液体可能是:(请写出三种组合)(1)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

6.下图表示元素的化合价与物质类别关系。

若它表示氮元素的部分关系图,则:(1)A点对应的物质类别是_____;B点表示物质的化学式为______。

(2)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KNO3,它代表的点是_______(填字母);写出由D点表示的物质与水发生反应生成E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8.地球上的碳库包括大气、土壤、植物和海洋等,碳库可分为产生CO2的碳源以及清除CO2的碳汇两种类型。

(1)碳主要以CO2的形式贮存于大气中,或以________(填物质类型)等无机化合物的形式贮存于岩石圈中。

(2)森林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CO2吸收并固定在植被与土壤中,写出光合作用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从该角度看,森林属于________(填“碳源”或“碳汇”)。

(3)海洋是重要的碳汇,但海水过量吸收CO2会造成海洋酸化,使海水的pH________(填“变大”或“变小”),严重影响海洋生态系统。

(4)研究表明,近20%的CO2排放去向不明,造成了“碳黑洞”,我国学者认为是荒漠盐碱土吸收了CO2。

他们分别用纯石英砂和盐碱土溶液进行对比实验,证明猜想是正确的。

由上述实验可知,纯石英砂具有的性质是________。

9.如图所示,弹簧测力计下挂一重物A,烧杯中盛有溶液B。

试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忽略A、B体积变化):(1)若B为饱和氯化钠溶液,A与B不反应,向B中加入少量硝酸钾晶体,弹簧测力计示数将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下同);(2)若A 为铁块,B 为硫酸铜溶液,将A 放入 B 中,过一会儿,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_______。

答案 1.C 2.C 3.C 4.C 5.B 6.B 7.(1)石灰石和稀盐酸 (2)铁和稀硫酸 (3)生石灰和水 6.(1)单质 NO (2)F N 2O 5+H 2O=2HNO 3 8.(1)碳酸盐 (2)6CO 2+6H 2O =====叶绿体光 C 6H 12O 6+6O 2 碳汇 (3)变小 (4)不能与二氧化碳反应 9.(1)变小 (2)变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