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原文翻译241

合集下载

黄帝内经原文与翻译

黄帝内经原文与翻译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陽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六七,三陽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陰陽和,故能有子。 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 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 六八,陽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 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 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 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 今五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 耳。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 岐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此虽有子,男子不过尽 八八,女子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帝曰:夫道者年皆百岁,能有子乎? 岐伯曰: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身年虽寿,能生子也。 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⑤,把握陰陽,呼气,独立守神,肌 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陰陽,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 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 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⑥之 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 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陰陽,分别四时,将 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注释】 ①天师:黄帝对岐伯的尊称。 ②和于术数:指用合适的养生方法来调和身体。 ③恬惔虚无:恬惔,指清闲安静;虚无,指心无杂念;恬惔虚无,指内心清 闲安静而没有任何杂念。 ④天癸:指先天藏于肾精之中,具有促进生殖功能发育成熟的物质。 ⑤提挈天地:指能够掌握自然变化的规律。 ⑥恚嗔:恚,指愤怒;嗔,指仇恨;泛指愤怒、仇恨等意念。

黄帝内经(原文+注释+译文)

黄帝内经(原文+注释+译文)

黄帝内经(原文+注释+译文)《黄帝内经》----我国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著作一说,《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我国最早的典籍之一,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经验总结。

成书亦非一时,作者也亦非一人。

起源于轩辕黄帝,代代口耳相传,经道家、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增补发展创作而成的黄老著作,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

是中国汉族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也是中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等。

一说,《黄帝内经》为秦汉代黄老学派所著。

寓古时黄帝岐伯君臣问答,对话式医学论文风格,体裁独特。

以道家阴阳、五行、养身学说以及天文历法等内容,运用皇帝宫大内保存的历代医学方面的资料及当时人群在健康与医学实践上的经验、教训的总结,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积极倡导重视预防及非医学技术干预的养身延年术。

介绍及论证了从生活习惯干预到心理干预、从经络原理到经络治病术、从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相关人体解剖、生理病理到使用药物原则及注意事项等内容,是我国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著作,所以被称为医之始祖。

内容广博,被誉为综合性百科全书。

1主要内容《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素问》重点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内容。

《灵枢》是《素问》不可分割的姊妹篇,内容与之大体相同。

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还重点阐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黄帝内经》基本精神及主要内容包括:整体观念、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预防养生和运气学说等等。

黄帝内经全文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全文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全文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是一本古代的中医经典,包括两部分,分别是《素问》和《灵枢》。

以下是部分黄帝内经的原文及译文:
1.《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原文:天风解堵,地风解濡,人风解肌。

人合于四时之大变者,天风解肌,地风解肌……风者,人之所以在天地之间也。

译文:天风能治疗肌肉的疼痛和僵硬,地风能治疗湿气的滞留,人风能治疗肌肤病。

人类与四季轮换相适应,天风可治疗肌肤病,地风可治疗湿气滞留……风,是人存在于天地之间的因素。

2.《素问·生气通天论》
原文:夫生气之亏,上工于神枢,下系于肌肉,其寿命早衰,肺气先丧。

译文:生命力不足,首先影响人的精神,然后影响到肌肉,导致寿命缩短,肺气先衰。

3.《灵枢·本神》
原文:人有五脏,五脏之合气为阳,阳和盛,则五脏皆受气,血脉和行。

译文:人体有五个脏器,五脏合理的气血流动是阳气,阳气充足时,五脏都能正常接受气血的滋养,血脉流通顺畅。

以上是黄帝内经部分文段原文及译文,这本经典的内容非常丰富,对于中医学和人体健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黄帝内经原文及反译

黄帝内经原文及反译

黄帝内经及释义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的一部重要医学经典,由《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组成。

下面是其中一个例子的原文和白话释义:原文:凡刺之道,毋令过隅,毋失中宜,毋妄为也。

勇而行之,死生以之,不可不慎也。

白话释义:刺络治疗的方法,不能偏离目标,不能失去正常的刺激点,也不能随意乱来。

必须勇敢地实行,因为这关系到生命安全,所以必须谨慎小心。

原文:阳气者,天之所与,常与之,故不去;阴气者,地之所化,常归之,故随形而去。

故人藏精气于阴,以成其形,藏荣华于阳,以生其身。

白话释义:阳气是来自天空的气息,始终伴随着人体,不离不弃;阴气则源自大地,一直在改变着,如同万物生长、衰老、死亡一样。

因此,人体的精华与气息主要储存在体内的阴部,以保持身体健康和形态完整。

而人体的荣华则储存在体表的阳部,以保持生命力和身体的活力。

原文:故藏精于髓,以成其形;藏之于脏,则失去其真;藏荣于外,则身有余而形不足。

故先天之气盛,则耳目聪明,骨髓强健,肌肉坚固,发指有力;后天之气旺,则志意满怀,气血充盈,容貌姿态俊秀。

白话释义:因此,人体的精华主要储存在骨髓中,以维持身体的形态和健康。

如果把精华储存在脏器中,则会失去其本质。

而人体的荣耀则体现在外部,如果荣耀过度,则身体将变得虚浮而形态不足。

因此,如果出生时先天之气足够充沛,那么人的五官会非常灵敏,骨骼和髓质也会非常强健,肌肉也很坚固有力。

而如果后天之气得到充分滋养,则人的意志会更加坚定,气血也会更加充盈,容貌和姿态也会更加俊秀。

原文:夫形具而神显,则为悦人所爱;形消而神隐,则为忧人所弃。

故形与神俱全,然后可以保持生命的长久。

形神不分,必至短命而夭折。

故道家讲究“神明自得”,佛家则强调“禅定养神”、“施无畏布施”等方法来滋养精神。

白话释义:如果身体健康精神饱满,那么这个人会很受欢迎;相反,如果身体衰弱精神涣散,那么这个人很容易被遗忘和遗弃。

因此,只有身体和精神都健全完整,才能保持长寿。

而如果身体和精神缺陷,则会导致短暂的生命和夭折。

黄帝内经白话文翻译

黄帝内经白话文翻译

黄帝内经白话文翻译(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文言文、现代文、教案设计、文案大全、作文大全、词语、成语、范文、读后感、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classical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 teaching plan design, copy collection, composition collection, words, idioms, model essays, post-reading comment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黄帝内经白话文翻译举痛论篇原文黄帝问曰:余闻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已。

黄帝内经准确译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准确译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是中医的经典典籍,涵盖了中医的各个方面,包括脏腑、经络、气血、病因、病机、诊法、治则、药物、针灸等等。

下面是我根据已经给出的文段,继续续写下去。

原文:帝曰:愿闻脉之上下,何谓逆?何谓顺?岐伯曰: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是故寸口以应人迎,脉法也。

译文:黄帝问:我想听听脉搏的上下搏动,什么是逆脉?什么是顺脉?岐伯回答说:足部的三阳经,从头走向足部,足部的三阴经,从足走向腹部,因此寸口脉应与人迎脉相应,这是脉法的原理。

注释:这段原文是黄帝问岐伯关于脉搏的上下搏动的问题,岐伯解释了三阳经和三阴经的走向,并指出寸口脉应与人迎脉相应。

这是中医诊脉的基础知识之一。

黄帝内经,又称《黄帝内经素问》和《灵枢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医学的鼻祖。

它是由古代中国伟大的医学家、自然科学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军事家、文化名人等多学科交叉的杰出代表——黄帝所著。

黄帝内经的内容涵盖了中医的基本理论、诊断方法、治疗原则、预防保健等方面,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黄帝内经的准确译文及译文如下:1. 《黄帝内经素问》:这是一部关于中医基本理论的著作,主要包括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病因病机学说、诊断学说、治疗学说等内容。

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充分理解古代汉语的词义和语法结构,同时结合现代医学知识,将原文的意思准确地传达给读者。

2. 《灵枢经》:这是一部关于中医临床实践的著作,主要包括针灸学、推拿学、方剂学、养生学等内容。

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关注原文中的针灸穴位名称、手法描述、药物名称等专业术语的准确性,同时注意保持原文的叙述风格和逻辑结构。

3. 黄帝内经的翻译要求:由于黄帝内经是一部古代医学经典,其语言特点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忠实原文:翻译时要尽量保持原文的意义和风格,避免随意增删或篡改原文内容。

(2)注重专业性:黄帝内经涉及许多中医专业术语和概念,翻译时需要具备一定的中医专业知识,确保译文的准确性。

黄帝内经(含注释翻译)

黄帝内经(含注释翻译)

黄帝内经(含注释翻译)《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托名黄帝及其臣子岐伯、雷公、鬼臾区、伯高等论医之书。

《黄帝内经》包括《灵枢》和《素问》两部分,各卷81篇,共80余万言。

《灵枢》,亦称《九卷》、《针经》、《九灵》、《九墟》等。

汉魏以后,由于长期抄传出现多种不同名称的传本,唐·王冰所引用古本《针经》传本佚文与古本《灵枢》传本佚文基本相同,说明为一共同的祖本,但与南宋史崧发现的《灵枢》传本(即现存《灵枢》传本)则不尽相同。

史载北宋有高丽献《针经》镂版刊行,今无书可证。

《黄帝内经》的著作时代,至今尚无定论。

从其内容看,非一人一时之作,但一般认为其主要内容是反映战国时期医学理论水平的,基本定稿时期应不晚于战国时期。

当然,其中有些内容可能出于秦汉及六朝人之手。

帝内经》撰成之初,在战国时代可能为《黄帝脉书》、《扁鹊脉书》等20余种单行本。

西汉后期,刘向、刘歆父子校书,始由李柱国等校定为《黄帝内经》十八卷。

到东汉初班固撰《汉书》时,这些医籍的传本仍被完整保存,而载于《汉书·艺文志》。

东汉末张仲景撰《黄帝内经》所引古代医籍。

有《上经》、《下经》、《揆度》、《阴阳》、《奇恒》、《经脉》《五色》、《脉经》等。

说明在《内经》之前已有许多种医书流传於世。

帝内经》的著成,不仅在中国受到历代医家的广泛推崇,即使在国外的影响也不容低估。

日本、朝鲜等国都曾把《黄帝内经》列为医生必读课本,而部分内容还先后被译成英、法、德等国文字,在世界上流传。

近年来一些欧美国家的针灸组织也把《黄帝内经》列为针灸师的必读参考书。

经络与针灸,在《黄帝内经》中,居于主体地位,继承和发展了马王堆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脉法》、《阴阳脉死侯》和张家山汉简《脉书》,乃至扁鹊等的经络学说和针刺治疗经验,在针刺治疗上,不仅突破了上述帛简医书和《五十二病方》等只采取灸法的水平,同时也远比《史记·扁鹊传》记载的治疗经验更加具体和系统。

黄帝内经原文翻译240

黄帝内经原文翻译240

原文:黄帝曰:人之振寒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寒气客于皮肤,阴气盛,阳气虚,故为振寒寒栗,补诸阳。

黄帝曰:人之噫者,何气使然?岐伯:寒气客于胃,厥逆从下上散,复出于胃,故为噫。

补足太阴、阳明。

黄帝曰:人之嚏者,何气使然?岐伯曰:阳气和利,满于心,出于鼻,故为嚏补足太阳荣眉本。

翻译:黄帝说:人有时发生振寒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岐伯回答说:那是阴寒之气留滞于皮肤,所以阴气盛而阳气不足,因此而产生振寒、寒栗的表现,治疗应采用温补或者采取振奋阳气的方法。

黄帝说:人有经常出现嗳气的现象,是什么原因?岐伯回答说:寒气侵入胃中,扰乱了胃气,胃气不和导致发生上逆,就成为嗳气证。

治疗应补足太阴和足阳明经。

黄帝说:人打喷嚏是什么原因呢?岐伯回答说:阳气和利,满布于一中,上出于鼻,成为喷嚏。

治疗应该补足太阳经的荥穴通谷,并针刺眉根的攒竹。

英语翻译:Huangdi said: what is the cause of people's shivering someti mes?Qibo replied: it is that the Yin cold Qi stays on the ski n, so the Yin Qi is full and the Yang Qi is insufficient, so it produces the performance of shivering and shivering. The treatment should adopt the method of warming and tonif ying or invigorating the Yang Qi. Yellow Emperor said: peopl e often appear belching phenomenon, what is the reason?Qi Bo replied: the cold air invades the stomach and disturb s the stomach qi. The disharmony between the stomach qi and the stomach qi leads to upwardness, which becomes the belc hing syndrome. The treatment should supplement Taiyin and foo t Yang Mingjing.Yellow Emperor said: what is the reason for sneezing?Qibo replied, "Yang and Li are all over the middle school. They come from the nose and become sneezes.". In the treatment, we should supplement Xingxue and Tonggu of taijingand acupuncture zanzhu of Meigen.。

黄帝内经原文与翻译

黄帝内经原文与翻译

黄帝内经原文与翻译《黄帝内经》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下面给大家带来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内容最丰富的医学巨著,集汉以前医学之大成。

它的成书标志着我国古老的医学体系,由单纯的医疗知识积累,发展为系统的医学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

一直以来被尊为“医学之宗”、“群经之祖”。

《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二部,每部各81篇,共计162篇。

是一部以医学理论为主,多学科互相渗透、相互融合的文献汇编。

《黄帝内经》不仅记载了我国古代当时的社会背景、意识形态、学派主张及医学成就,也为数千年来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黄帝内经》还是养生保健的鼻祖。

《黄帝内经》开篇是上古天真论,讲的是如何正确养生保健,以活到天年。

天年就是人的自然寿命,即120-150岁。

几千年来,《黄帝内经》的医学理论,一直指导着中医理论的发展和中医临床实践。

中国历代名医都是在《黄帝内经》的理论指导下,创新发展中医的。

比如“经方之祖”汉代医圣张仲景,其撰写的《伤寒杂病论》,就是继承了《黄帝内经》的医学成果。

金元时期著名医学家朱丹溪,以前是浙江义乌有名的讼师(就是现在的律师)。

因其父母、妻子等好几个亲人,都死在庸医的手里,所以发愤学医。

朱丹溪4 0岁后才开始学医,他就是从《黄帝内经》入手学医的。

后来朱丹溪创立了滋阴学说,被后世誉为“滋阴派”的创始人。

朱丹溪在继承《黄帝内经》的学术成果基础上,成立了自己的学术流派,其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朱丹溪也因此成为中国医学史上著名的医学家。

朱丹溪弟子门人等将其学术思想、临床经验以及平素所述篆写编辑成书,即《丹溪心法》。

《丹溪心法》是祖国医学宝库里的一部重要著作,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丹溪心法》全面反映了朱丹溪治疗杂病的经验,对后世医家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总之,继承、创新中医理论和中医临床实践,离不开《黄帝内经》这个“医学之宗”、“群经之祖”。

黄帝内经原文、译文

黄帝内经原文、译文

黄帝内经原文、译文《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另据现代学者考证,认为今本中的黄老道家痕迹是隋唐时期的道士王冰窜入)。

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

《黄帝内经》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

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

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四时阴阳的变化,是万物生长收藏的根本。

所以,圣人遵循这一规律,在春夏之时重视保护阳气,秋冬之节重视固护阴气,与万物共同顺应四时生长收藏规律。

违反这个规律,就破坏了生命的根本,摧残身体本元。

因此,天地四时阴阳之气的变化是万物终而复始的本源,一旦违反,就会变生灾害;顺从这一规律则不会发生重病,这样才可谓掌握了养生之道,圣人能够奉行这一道理和规律,而愚昧的人则背道而驰。

人若能顺从阴阳则生,违背阴阳则死,顺从它就会平调,违背它就会出现逆乱。

如果把违逆当成顺从,就会使人体与自然界失去协调而变成为相互格拒。

所以圣人不是得病了再去治疗,而是在没有发病之前就积极预防和调节身体,这如同一个国家,在未出现混乱之前就加以治理,并积极予以防止的道理一样。

如果疾病已经形成后再治疗,动乱已发生再加以治理,这就好像口渴了才去挖井,临阵格斗才去铸造兵器,岂不是太晚了吗?顺应四时阴阳养生以及治未病的重要性。

完整版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

完整版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

完整版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黄帝内经是中医经典,也是中医的根基之一,其原文包括《素问》、《灵枢》两部分。

下面是完整版黄帝内经的原文及译文:一、素问1.《五运行大论》“天之所以为天者,其高以显,地之所以为地者,其厚以载,四时之运行,日月之明见,五运六气,不可不通。

”“有五脏与其应五时,有五味与其应五脏,有五色与其应五脏,有五音与其应五脏,有五位与其应五方。

”2. 《四气调神大论》“病有三因,一曰天,二曰地,三曰人。

”“天者,阴阳、寒暑、四时之应也;地者,高下、大小、远近、坚弱之应也。

”3. 《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天地者,阴阳之体也。

”“动静之数,日月之明,风雨之节,不可不察也。

”4. 《至真要大论》“至真者,道也。

道者,自然之纲纪也。

”“治未病,防已病,此之谓真。

”5. 《调经论》“盖人有五脏六腑,皆藏精神,五脏之气通于上,五腑之气通于下。

”“是故,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6. 《平人气象论》“人有五官五户,皆通于志。

志者,精神之主也。

”“夏为火,火者盛也,故夏气渐炎,水涸土裂,气交于中,故始于心。

”7. 《玉机真脏论》“天食精气,地食精华,精气上升,精华下降。

”“故曰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行伤筋,久立伤骨,此四者不可不察也。

”8. 《八正神明论》“阴阳不和,邪正相摩,则上下相困,脉为病象。

”“太阳为天,少阳为日,阳明为宅,厥阴为门,少阴为炉,太阴为宫。

”二、灵枢1.《本神论》“盖人有五脏、五腑、六腑、七窍、八风、九竅、十二经脉,此为本体。

”“五官五声,声则心使之,神则脾养之,磨则肝助之,味则脾化之,色则肺主之。

”2.《逆顺肥瘦大论》“阴阳不和,邪气乘之,则疾至而不可治。

”“以真气治身者,食饮为本,运动为用。

”3.《经络》“五输:太阳为热,阳明为燥,少阴为寒,太阴为湿,少阳为风。

黄帝内经全文完整版 黄帝内经原文全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全文完整版 黄帝内经原文全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全文完整版黄帝内经原文全文及译文【译文】古代的轩辕黄帝,生来就异常聪灵,还在襁褓之中便能说话,幼年时期思维十分敏捷,理解事物相当迅速,长大以后为人笃实敦厚,做事勤勉英明,在功德成就之际,得到百姓推奉,登上了天子之位。

在公务之余,便向天师岐伯询问道:我听说上古时期的人,年龄都能超过百岁,而且行动不显衰老;现在的人,年龄刚到半百,而行动却已都显出衰老的迹象了。

这是由于时代不同了呢,还是由于人们违背了养生之道呢?岐伯回答说:上古时期的人,他们大都懂得养生之道,能够遵守天地阴阳的自然规律,适应四季时令的天气变化,饮食有节制,起居有法度,不过度劳作,因此能够使身体与精神和谐统一,从而尽享自然的寿命,活到百岁才离开人世。

现在的人却不是这样的,把浓酒当作浆汤来饮用,把放纵的行为当作生活的常态,醉酒之后还去妄行房事,在追求嗜欲中使他们的精气衰竭,在纵情声色中使他们的真元耗尽,不懂得保持体内精气的盈满,不能够节制体内精神,一味地追求感官的快乐,违背了生命真正快乐的大道,作息毫无规律,因此活到半百就都出现了衰老的迹象了。

上古时期,对通晓养生之道的圣人的教诲,人们都能遵守。

对于一切乘虚而入使人致病的外来邪气,都能适时避开,思想上能清净淡泊,无所欲求,真气深藏体内而和顺不乱,精神持守于内而不耗散,那么病邪又怎么能侵害人的身体呢?正因为如此,他们神志悠闲,无欲无求,心性平和,无忧无虑,身体虽然要劳作,但不过分倦怠。

真气和谐平顺,每个人都能实现愿望。

因而人们能够吃什么都觉得甜美,穿什么都觉得舒适,喜欢他们的习俗,彼此之间并不介意对方地位的高低,民众都很自然淳朴。

因此过度的欲求不会干扰他们的视听,淫乱邪说也不能惑乱他们的心志,无论是愚笨的人还是聪明的人,也无论是贤能的人还是不肖的人,都不去追求酒色的享乐,因而合乎养生之道。

他们都能活过百岁而行动毫无衰老迹象,就是由于他们道德完备而毫无偏颇。

黄帝内经(原文+注释+译文)

黄帝内经(原文+注释+译文)

黄帝内经(原文+注释+译文)《黄帝内经》----我国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著作《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我国最早典籍之一,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经验总结。

成书亦非一时,作者也亦非一人。

起源于轩辕黄帝,代代口耳相传,经道家、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增补发展创作而成的黄老著作,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

是中国汉族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也是中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等。

一说,《黄帝内经》为秦汉代黄老学派所著。

寓古时黄帝岐伯君臣问答,对话式医学论文风格,体裁独特。

以道家阴阳、五行、养身学说以及天文历法等内容,运用皇帝宫大内保存的历代医学方面的资料及当时人群在健康与医学实践上的经验、教训的总结,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积极倡导重视预防及非医学技术干预的养身延年术。

介绍及论证了从生活习惯干预到心理干预、从经络原理到经络治病术、从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相关人体解剖、生理病理到使用药物原则及注意事项等内容,是我国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著作,所以被称为医之始祖。

内容广博,被誉为综合性百科全书。

1主要内容《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素问》重点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内容。

《灵枢》是《素问》不可分割的姊妹篇,内容与之大体相同。

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还重点阐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黄帝内经》基本精神及主要内容包括:整体观念、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预防养生和运气学说等等。

灵枢·本藏·《黄帝内经》原文翻译注释与鉴赏

灵枢·本藏·《黄帝内经》原文翻译注释与鉴赏

灵枢·本藏·《黄帝内经》原文翻译注释与鉴赏灵枢·本藏《黄帝内经》黄帝问于岐伯曰: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

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

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

是故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

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

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藏不受邪矣。

寒温和则六府化谷,风痹不作,经脉通利,肢节得安矣。

此人之常平也。

五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

六府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

〔注释〕奉:养也。

周:周全、维护之意。

营:营运。

阴阳:指三阴三阳经脉。

温:温养。

分肉:肌肉有分理,故又称分肉。

肥:肥沃,引申为滋润。

腠理:泛指皮肤、肌肉、脏腑的纹理。

司:掌管。

开合:指腠理汗孔的开合功能。

志意:指人体的自控调节功能,属于神气。

御:统管、驾驭。

魂魄:精神意识的一部分,中医认为“肝藏魂”,“肺藏魄”。

营:营运。

复:往复。

阴阳:指内外。

解利:通利。

专直:专心致志。

化谷:消化谷物。

常平:即正常人。

(王庆其)〔鉴赏〕本篇节选自《灵枢》。

经文阐述了血气精神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认为此四者是维持生命的基本物质,它们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

经脉是血气运行之道,通过经脉将血气敷布到全身,从而达到濡润筋骨、滑利关节的作用。

卫气行于阳,具有温煦肌肉、充善皮肤、滋润腠理、主司开合的作用,所以卫气可以抵御外邪的侵入。

志意在此概括了神气的作用。

神气不仅可调节、控制精神魂魄的活动,还能调节机体对外界寒热变化的适应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本节蕴含了《内经》作者对健康的深刻理解。

原文中“人之常平”,即指健康无病之人。

健康的标准是什么?本篇提出了一个“和”字,即“血和”、“卫气和”、“志意和”、“寒温和”。

其中“血和”、“卫气和”,可概括为血气运行和畅;“志意和”,可以理解为精神活动正常;“寒温和”,意指人能适应外界寒温环境。

黄帝内经原文及翻译

黄帝内经原文及翻译

黄帝内经原文及翻译黄帝内经原文及翻译《黄帝内经》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黄帝内经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参考!原文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补。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

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

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

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

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

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斑白。

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

八八则齿发去。

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演。

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黄帝内经原文注释及译文

黄帝内经原文注释及译文

黄帝内经原文注释及译文一、原文(部分)“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昔在黄帝”:“昔”就是过去的意思,这里说的就是从前有黄帝这么一个人。

黄帝可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呢。

“生而神灵”:他一生下来就特别神奇灵异。

就好像自带一种超能力,跟普通的小婴儿可不一样哦。

“弱而能言”:“弱”指的是幼年时期,他在很小的时候就能说话啦。

一般的小孩可能要到一岁多才开始咿咿呀呀学话,黄帝很小就可以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啦。

“幼而徇齐”:“幼”就是再长大一点的时候。

“徇齐”表示他非常聪明,做事情能够快速地跟别人达成一致,理解能力很强,学东西快得很。

“长而敦敏”:“长”就是长大成年了。

“敦”就是敦厚、诚实,“敏”表示敏捷。

就是说黄帝长大了,为人既诚实厚道又思维敏捷,办事效率高。

“成而登天”:“成”表示黄帝成年后成就了一番大事业,“登天”这里有一种成为天子、统治天下的意思,也就是他成为了伟大的君主。

从前有黄帝这个人,他刚生下来就显得很神奇灵异,幼年的时候就能够说话,稍微长大一点就聪明伶俐、善解人意,成年之后既敦厚诚实又思维敏捷,到后来成就了大业,成为了天子统治天下。

二、原文(继续部分)“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乃问于天师曰”:“乃”就是于是,黄帝于是就向天师发问。

这天师可是很厉害的人物,就像那种超级智慧的大师。

“余闻上古之人”:“余”就是我,黄帝说我听说上古时候的人啊。

“上古”就是很久很久以前,像远古时代。

“春秋皆度百岁”:“春秋”在这里指的是年龄,就是说上古的人年龄都能活到一百岁。

这可不得了,一百岁还能活得很健康呢。

“而动作不衰”:而且行动、做事的时候身体都不会衰弱无力。

就像我们现在看到的有些老人,八九十岁还能健步如飞,上古的人一百岁都能这样。

“今时之人”:现在的人。

黄帝这是把上古的人和现在的人做对比呢。

“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现在的人啊,才五十岁,行动做事就都已经衰弱无力了。

黄帝内经翻译

黄帝内经翻译

黄帝内经翻译《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经典著作之一,被誉为医学圣典。

它包含了五篇,分别是《素问》、《灵枢》、《针灸甲乙经》、《药性动力篇》和《毒医经》。

下面是《黄帝内经》的翻译。

《黄帝内经·素问》问:刺结而针不入,师言:“人有诸痛,皆先生于络脉,络脉者,皆聚于荥穴。

”黄帝质问师言:“络脉为何?”师言:“络脉者,血之浊气也。

血者,人之精气也。

气为血舍,血舍为气主。

故必须疏泄络脉,以通其气血。

气血通畅,则病可除矣。

”《黄帝内经·灵枢》问:人之道得失同也,病之道得失异也。

治病之法,必先摄其形体,正其饮食,养其精神,调其五脏。

五脏者,人体之象也。

故五脏平衡,则气血和畅,病自愈;五脏不和,则气血阻塞,病加重。

故当治病之时,需先辩证定病因,以施相应的治疗措施。

《黄帝内经·针灸甲乙经》问:依我看来,针灸是一种独特的治疗方法。

其原理是通过刺激人体的穴位,调节人体的经络,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能改善气血循环,促进治疗效果。

而针灸的操作技巧也非常讲究,需要有深厚的医学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黄帝内经·药性动力篇》问:药物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不同的药物有不同的性能和作用。

药性是指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方式,而药力是指药物对病理变化的影响力。

药物应根据病情选择,尽量避免副作用。

对于药物的使用,要谨慎操作,遵循医学原则。

《黄帝内经·毒医经》问:毒性药物是指对人体有害的药物。

在使用毒性药物时,需要格外谨慎。

毒性药物应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使用,避免误伤患者。

在使用毒性药物进行治疗时要注意剂量和时机,并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情况。

总结:《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医学的宝贵遗产,对于我们现代医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它强调了治病需全面辨证施治的原则,提出了“和血舍主”、“辨证论治”等重要理论,为中医学的研究和应用奠定了基础。

通过对《黄帝内经》的翻译和学习,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医学的精髓,提高中医学的研究水平和临床实践能力。

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一、原文1. 上古天真论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2. 四气调神大论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3. 生气通天论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二、译文1. 上古天真论黄帝说:我听说上古时代有真人,他们能够把握天地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身体肌肉如同一体,因此能够长寿到天地一般,没有终老的时候,这就是他们的养生之道。

2. 四气调神大论春季的三个月,是万物生长的季节,天地都充满生机,万物都繁荣生长。

在这个时候,人们应该早睡早起,在庭院中漫步,披散头发,放松身体,让心情愉悦,顺应春天的气息,这就是养生的方法。

3. 生气通天论自古以来,能够与天地相通的人,他们的生命之本在于阴阳。

在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九州的气候、九窍的感应、五脏的功能、十二节的变化,都与天气相通。

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一、原文1. 上古天真论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2. 四气调神大论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3. 生气通天论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二、译文1. 上古天真论黄帝说:我听说上古时代有真人,他们能够把握天地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身体肌肉如同一体,因此能够长寿到天地一般,没有终老的时候,这就是他们的养生之道。

2. 四气调神大论春季的三个月,是万物生长的季节,天地都充满生机,万物都繁荣生长。

在这个时候,人们应该早睡早起,在庭院中漫步,披散头发,放松身体,让心情愉悦,顺应春天的气息,这就是养生的方法。

黄帝内经全集原文与译文

黄帝内经全集原文与译文

黄帝内经全集原文与译文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医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学的
奠基之作。

它由《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组成,其中《素问》主
要讲述了医学理论和诊断治疗原则,而《灵枢》则涵盖了人体结构、生理功能、疾病分类等内容。

黄帝内经的原文是使用古代汉字书写的,下面是一个简单的示例:
《素问·至真要大论》。

黄帝问曰,余闻天地之气,岁运之行也,阴阳之应,藏精之会也,夫子以为奈何?岐伯对曰,气之和者,志意专直,不欲饮食,
不欲言笑,不欲出入,不欲卧起,当是之时,神气自守,邪不能干犯,病安从来。

黄帝内经的译文是将原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或其他语言的版本,
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学习。

以下是一个简单的示例:
《素问·至真要大论》。

黄帝问道,我听说天地之间存在着气的流动,岁运的循环,阴
阳的相互作用,以及精气的聚合。

先生对此有何看法?岐伯回答道,当气和畅的时候,人的心志专一,不贪食,不妄言笑,不频繁出入,不随意卧起。

在这个时候,神气自然守护身体,邪气无法侵袭,疾
病也就不易发生。

当然,黄帝内经的原文和译文有很多版本和不同的翻译者,每
个版本和翻译者的表达方式可能会有所差异。

因此,如果你对黄帝
内经感兴趣,建议你查阅多个版本的原文和译文,以便全面理解其
内容和含义。

黄帝内经原文翻译242

黄帝内经原文翻译242

原文:黄帝闲居,辟左右而问于岐伯曰:余已闻九针之经,论阴阳逆顺,六经已毕,愿得问。

岐伯避席再拜曰:善乎哉问也!此先师之所口传也。

黄帝曰:愿闻口传。

岐伯答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饮食居处,大惊卒恐,则血气分离,阴阳破败,经络厥绝,道不通,阴阳相逆,卫气稽留,经脉虚空,血气不次,乃失其常。

论不在经者,请道其方。

翻译:黄帝在独自思考之余,一次他打发走身边所有的人,专门求教岐伯说:我已经学到了九针针术方面的知识,也能判断阴阳顺逆的问题了,对六经也很熟悉,我还想学到一些你从别人的口述中了解的知识。

岐伯听了赶紧从座位上起身,向黄帝跪拜行礼,对黄帝说:问得好啊!这些知识都是先师口授传给我的。

黄帝说:我想听到这些口授相传的知识。

岐伯回答说:各种疾病的发生,大多是风雨寒暑侵袭于外,房事不节,或喜怒过度,饮食失调,起居无常,以及突受惊吓等原因造成体内血气分离而逆乱,阴阳失去平衡,经络闭塞、脉道不通,脉中之气阴阳逆乱,卫气不能如常地敷布于外而滞留于内,经脉虚空,气血循行紊乱,体内的一切平衡都失去正常的运转而造成疾病。

在这里我给你讲一讲经典上没有记载的一些相关的医疗知识。

英语翻译:In addition to thinking alone, Huang Di once sent all the people around him to ask Qi Bo for advice. He said: "I ha ve learned nine needle needling, and can judge the problems of yin and Yang. I am also familiar with the six classic s. I also want to learn some knowledge you know from other people's oral statements. After hearing this, Qibo quickly got up from his seat and knelt down to the Yellow Emperor to salute him. He said to the Yellow Emperor, "good quest ion! These knowledge were handed down to me by my ancestors .".Emperor Huang said: I want to hear these oral knowledge. Qibo replied: most of the diseases are caused by wind, rain , cold and heat. The sex is irregular or joyfulExcessive anger, eating disorders, inconstancy of daily life, and sudden shock and other reasons cause the separation of blood and Qi in the body, the imbalance of yin and Yang, the occlusion of meridians and channels, the disorder of y in and Yang of Qi in the pulse, the inability of Wei Qi to be applied outside as usual and stay inside, the deficiency of meridians, the disorder of Qi and blood circulation, and the loss of normal operation of all balance in the b ody, resulting in diseases. Here I'd like to tell you about some medical knowledge that is not recorded in the classic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文:黄帝问于岐伯曰:周痹之在身也,上下移徙,随脉,其上下左右相应,间不容空,愿闻此痛,在血脉之中邪?将在分肉之间乎?何以致是?其痛之移也,间不及下针,其慉痛之时,不及定治,而痛已止矣,何道使然?愿闻其故岐伯答曰:此众痹也,非周痹也。

黄帝曰:愿闻众痹。

岐伯对曰:此各在其处,更发更止,更居更起,以右应左,以左应右,非能周也。

更发更休也。

黄帝曰:善。

刺之奈何?岐伯对曰:刺此者,痛虽已止,必刺其处,勿令复起。

帝曰:善。

愿闻周痹何如?岐伯对曰:周痹者,在于血脉之中,随脉以上,随脉以下,不能左右各当其所。

黄帝曰:刺之奈何?岐伯对曰:痛从上下者,先刺其下以遏之后刺其上以脱之。

痛从下上者,先刺其上以遏之,后刺其下以脱之。

黄帝曰:善。

此痛安生?何因而有名?岐伯对曰:风寒湿气,客于外分肉之间,迫切而为沫,沫得寒则聚,聚则排分肉而分裂也,分裂则痛,痛则神归之,神归之则热,热则痛解,痛解则厥,厥则他痹发,发则如是。

黄帝曰:善。

余已得其意矣。

岐伯曰:此内不在脏,而外未发于皮,独居分肉之间,真气不能周,故命曰周痹。

故刺痹者,必先切循其上下之六经视其虚实,及大络之血结而不通,及虚而脉陷空者而调之熨而通之。

其瘛坚转引而行之。

黄帝曰:善。

余已得其意矣,亦得其事也。

九者,经巽之理,十二经脉阴阳之病也。

翻译:黄帝问于岐伯说:周痹这个病,病邪在人的身体中随着血脉上下的移动,疼痛的部位左右对称,时时在转移,又连续不断,我想知道这种疼痛是发生在血脉之中还是在分肉之间?又是怎样形成这种病的?这种疼痛转移得如此之快,以至于无法在疼痛的部位下针,当某一个部位的疼痛很明显的时候,还没有来得及决定怎样治疗,疼痛就已经停止了。

这是什么样的机制呢?请您告诉我其中的缘故。

岐伯回答说:这是众痹病,而不是周痹病。

黄帝说:我也很想听你说一说众痹这个病。

岐伯回答说:众痹,其病邪分布于身体的各个部位,邪气随时发作,随时停止,随时转移,随时停滞,在症状上也表现为左右影响,左右对称,而不是全身都疼痛。

只是这种发作是有时发作,有时休止的。

黄帝说:好。

针刺治疗用什么方法呢?岐伯回答说:一个部位的疼痛虽然很快就停止了,但还是要准确地针刺疼痛发作的那个部位,不要让它再发。

黄帝说:太好了。

我还希望您再讲一讲周痹这个病是怎么一回事?岐伯回答说:周痹的病邪存在于血脉之中随着血液在身体中流动而遍及全身,所以,在发病的时候,并不是左右对称地发作,而是病邪随血液流动,停在什么地方就在什么地方发病。

黄帝说:那么针刺治疗又如何呢?岐伯回答说:疼痛是从上至下发展的,就先针刺疼痛部位之下的穴位,使邪气不再继续下传,再针刺其上部疼痛的部位以祛除病邪本身。

黄帝说:好的。

那么这种疼痛是怎样产生的呢?又为什么将这种疼痛称作周痹呢?岐伯回答说:风寒湿的邪气,从外至内逐渐侵入人体的分肉之间,将肌肉之间的津液挤压为汁沫,汁沫因寒冷而凝聚,聚为有形之物后就更加排挤分肉而使之分裂,因此而生疼痛,疼痛发生之后人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在那个疼痛的部位上,心神集中在这个地方,就会使阳气聚敛,阳气聚而热生,痛因热解,疼痛解除之后,邪气就会继续流窜,在其他的部位聚集,于是疼痛也就随之转移到这一部位了,因此疼痛就会这样此起彼落。

黄帝说:好的。

我已经明白这其中的道理了。

岐伯接着说:这种病邪在内并没有深入脏腑之中,在外也没有通过皮表发散出来,而是独留于分肉之间,致使人身的真气不能流畅地在周身贯通,因此叫做周痹。

在针刺治疗时,首先要沿着发病的经络,用手指按切诊察,以判断其病是虚是实,以及大络的血脉是不是有淤结不通,以及经脉中有没有下陷空虚的情况,根据症候进行调治。

或用熨蒸的方法通其经络,若有牵引疼痛,拘急坚劲的情况,就用按摩导引等方法行其气血。

黄帝说:对。

我明白这个病的道理了,也知道了治疗的方法。

今天我知道使用九针不但能够能使经气通畅,还能治疗十二经脉阴阳不调的其他很多疾病的。

英语翻译:The Yellow Emperor asked Yu Qibo, "Zhou Bi is a disease in which the pathogenic factors move up and down with the blood vessels, causing pain."The pain part is symmetrical from left to right, shifting f rom time to time and continuously. I want to know whether the pain occurs in the blood or in the separation of meat? How to form the disease? The pain is transferred so fast that it can not be injected in the pain part. When the pain in a certain part is obvious, the pain has stopped be fore we can decide how to treat it. What kind of mechanism is this? Please let me know Because of.Qibo replied, "it's a mass Bi disease, not a Zhou Bi disea se.".Huangdi said: I also want to hear from you about zhongbi d isease.Qi Bo replied: zhongbi, its pathogenic factors are distribute d in all parts of the body. The evil Qi attacks at any t ime, stops at any time, transfers at any time, and stagnate s at any time. In terms of symptoms, it also shows left-ri ght influence, left-right symmetry, rather than pain all over the body. It's just that this kind of attack happens some times and stops sometimes. Yellow Emperor said: OK. What met hod does Acupuncture Treat with?Qibo replied: Although the pain in one part will soon stop, it is still necessary to accurately acupuncture the part w here the pain occurs, and do not let it recur.Yellow Emperor said: great. I also hope you can tell me mo re about Zhoubi disease. Qibo replied: Zhoubi disease exists in the blood vessels and spreads all over the body with the blood flowing in the body. Therefore, when the disease occurs, it does not attack symmetrically from left to right, but the disease pathogen flows with the blood, where it s tops and where it occurs.Huangdi said: so what about acupuncture treatment?Qibo replied: the pain develops from top to bottom. First, acupuncture the acupoints under the pain site, so that the evil spirit will not continue to spread, and then acupunctur e the upper part of the pain site to eliminate the disease itself. Yellow Emperor said: OK. So how does this pain co me about? Why is this pain called Zhoubi?Qibo replied: the evil wind of cold and dampness gradually invades the human body from the outside to the inside. It compresses the body fluid between the muscles into juice foa m. The juice foam condenses because of the cold. When it g athers into the tangible things, it will further crowd out the meat and split it. Therefore, it will cause pain. Afterthe pain happens, people's attention will be focused on th e painful part, and their mind will be focused on this pla ce, which will make the Yang gather, When the Yang Qi gath ers, it becomes hot. When the pain is pyrolytic, the evil Qi will continue to flow and gather in other parts, so the pain will move to this part, so the pain will rise and fall.Yellow Emperor said: OK. I've got the point.Qibo went on to say that the disease did not go deep into the internal organs, nor spread out through the skin, but remained in the separation of the flesh, so that the real Qi of the human body could not flow through the whole bo dy, so it was called Zhoubi. In acupuncture treatment, first of all, we should cut and examine the diseased meridians and collaterals with fingers to judge whether the disease is virtual or real, whether the blood vessels of the great c ollaterals are blocked by stasis, and whether there is depre ssion and emptiness in the meridians, and then adjust and t reat according to the symptoms. Or with the method of steam ing through its meridians, if there is traction pain, fast and strong situation, use massage and other methods to guide its Qi and blood.Yellow Emperor said: Yes. I understand the truth of the dis ease and the treatment. Today, I know that the use of nine needles can not only unblock the channels, but also cure many other diseases of the disharmony of the twelve meridian 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