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强直性脊柱炎诊断及治疗指南
《强直性脊柱炎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解读PPT课件
与家庭活动和社会交往。
05 中西医结合治疗策略探讨
中西医结合治疗优势分析
01 02
综合治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充分发挥中医和西医各自的优势,通过综合运用中 药、针灸、推拿等中医手段和西医的药物、手术等方法,针对患者的具 体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副作用小
中医治疗注重整体调理和辨证论治,能够减少西医治疗带来的副作用和 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耐受性和生活质量。
案例二
患者李某,女,40岁,强直性脊柱炎病史多年。通过中西医 结合治疗,以中药为主调理身体,同时配合西医的生物制剂 和免疫抑制剂治疗,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生活质量 显著提高。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个体化治疗
随着精准医学的发展,未来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将更加注 重个体化,根据患者的基因、免疫状态、病情严重程度等 因素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四妙丸
由苍术、牛膝、黄柏、薏苡仁等药物组成,主治湿热痹阻型强直性脊 柱炎。
身痛逐瘀汤
由秦艽、川芎、桃仁、红花、甘草、羌活、没药、当归、灵脂、香附 、牛膝、地龙等药物组成,主治瘀血痹阻型强直性脊柱炎。
六味地黄丸
由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丹皮、茯苓等药物组成,主治肝肾 不足型强直性脊柱炎。
针灸、拔罐等非药物治疗方法
针灸疗法
通过刺激穴位,调和气血,达到 治疗目的。常用穴位如大椎、命
门、腰阳关等。
拔罐疗法
利用罐具吸附于体表,造成局部 充血或瘀血,以达到通经活络、 行气活血的目的。常用于治疗强 直性脊柱炎引起的腰背疼痛等症
状。
其他疗法
如推拿按摩、艾灸等,可根据患 者具体情况选择使用。
04 西医治疗原则与方案
药物治疗选择及注意事项
强直性脊柱炎治疗指南
强直性脊柱炎治疗指南一、疾病简介: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一种慢性炎性疾病,主要侵犯骶髂关节、脊柱骨突、脊柱旁软组织及外周关节,并可伴发关节外表现。
临床主要表现为腰、背、颈、臀、髋部疼痛以及关节肿痛,严重者可发生脊柱畸形和关节强直。
发病原因遗传基因和环境因素在本病的发病中发挥作用。
已证实AS的发病和HLA-B27密切相关,并有明显家族聚集倾向。
正常人群的HLA-B27阳性率因种族和地区不同差别很大,我国为6%~8%,可是我国AS患者的HLA-B27的阳性率为90%左右。
另有资料显示,AS的患病率在患者家系中为4%,在HLA-B27阳性的AS患者一级亲属中高达11%~25%,这提示HLA-B27阳性者或有AS家族史者患病的危险性增加。
但是,大约80%的HLA-B27阳性者并不发生AS,以及大约10%的AS患者为HLA-B27阴性,这提示还有其他因素参与发病,如肠道细菌及肠道炎症。
二、临床表现起病隐袭。
患者逐渐出现臀髋部或腰背部疼痛和/或发僵,尤以卧久(夜间)或坐久时明显,翻身困难,晨起或久坐起立时腰部发僵明显,但活动后减轻。
有的患者感臀髋部剧痛,偶尔向周边放射。
疾病早期疼痛多在一侧呈间断性,数月后疼痛多在双侧呈持续性。
随病情进展病变由骶髂关节向腰椎、胸颈椎发展,则出现相应部位疼痛、活动受限或脊柱畸形。
据报道,我国患者中大约45%的患者是从外周关节炎开始发病。
24%~75%的AS患者在病初或病程中出现外周关节病变,以膝、髋、踝和肩关节居多,肘及手和足小关节偶有受累。
非对称性、少数关节或单关节,及下肢大关节的关节炎为本病外周关节炎的特征。
我国患者除髋关节外,膝和其他关节的关节炎或关节痛多为暂时性,极少或几乎不引起关节破坏和残疾。
髋关节受累占38%~66%,表现为局部疼痛,活动受限,屈曲孪缩及关节强直,其中大多数为双侧,而且94%的髋部症状起于发病后头5年内。
发病年龄小,及以外周关节起病者易发生髋关节病变。
强直治疗_方案
一、引言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脊柱疾病,主要影响脊柱和骶髂关节。
该疾病会导致脊柱僵硬和疼痛,严重时可能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活动能力。
本文旨在提供一份全面的强直性脊柱炎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生活方式调整和手术治疗等。
二、药物治疗1.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 作用:减轻疼痛和炎症。
- 常用药物:布洛芬、萘普生、双氯芬酸等。
- 注意事项:长期使用可能导致胃肠道副作用,如胃溃疡。
2. 改变病情抗风湿药(DMARDs):- 作用:减缓疾病进展,降低关节炎症。
- 常用药物:甲氨蝶呤、硫酸羟氯喹、柳氮磺吡啶等。
- 注意事项:可能存在肝毒性、骨髓抑制等副作用。
3. 生物制剂:- 作用:针对特定的炎症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17等。
- 常用药物:依那西普、英夫利昔单抗、阿达木单抗等。
- 注意事项:可能存在感染、肿瘤等风险。
4. 糖皮质激素:- 作用:迅速减轻炎症。
- 常用药物:泼尼松、甲泼尼龙等。
- 注意事项:长期使用可能导致骨质疏松、血糖升高等副作用。
三、物理治疗1. 运动疗法:- 目的:增强肌肉力量,改善关节活动度,减轻疼痛。
- 方法:包括脊柱伸展、扭转、肌肉力量训练等。
- 注意事项:在专业指导下进行,避免过度劳累。
2. 热敷和冷敷:- 目的:缓解疼痛和肌肉紧张。
- 方法:使用热水袋或冰袋敷于患处。
- 注意事项:根据个人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和温度。
3. 电疗:- 目的: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
- 方法:使用低频或中频电疗。
- 注意事项:在专业指导下进行。
四、生活方式调整1. 戒烟:吸烟会加重炎症,加速疾病进展。
2. 保持良好的姿势: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定期变换体位。
3. 适当运动:坚持适度的运动,如游泳、瑜伽等。
4. 保持良好的睡眠: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助于缓解疼痛和疲劳。
五、手术治疗1. 关节融合术:适用于关节严重受损的患者,通过手术将受损的关节融合在一起,减少疼痛和活动受限。
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治
《医林改错》经验方
44
[扶正化痰祛瘀汤] 生芪15 党参15 当归15 姜半夏9 茯苓15 枳壳9 白芥子6 山甲片6 炒牛蒡子6 海藻9 昆布9 露蜂房9 主治:强直性脊柱炎
高根德经验方
45
[通痹灵合剂] 南蛇藤30 主治:强直性脊椎炎等风湿类疾病。辨证为气 血不足,经脉痹阻者。 用法:取清水800ml许,先浸渍30分钟,然后武 火煎1个半小时,改为文火续煎,最后取药汁 150ml。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科经验方
治疗方法:非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 外科治疗
34
(一)非药物治疗:
1.功能锻炼:
⑴深呼吸:每天早晨、工作休息时间及睡前均应常规作深呼 吸运动。深呼吸可以维持胸廓最大的活动度,保持良好呼吸 功能。 ⑵颈椎运动:头颈部可作向前、向后、向左、向右转动,以 及头部旋转运动,以保持颈椎的正常活动度。
⑶腰椎运动:每天作腰部运动、前屈、后仰、侧弯和左右旋 转躯体,使腰部脊柱保持正常的活动度。 ⑷肢体运动:可作俯卧撑、斜撑,下肢前屈后伸,扩胸运动
4
流行病学
性别:男:女=10:1
年龄:多发于15-30岁的青壮年,16-25岁组发病率最高
种族:我国约0.3%
5
病因病机
(一)中医病因病机
1.素体虚弱 肝肾不足,邪恋经脉,痰瘀形成。经脉 闭阻,气血不行,督脉虚弱,而致椎骨变松、变形, 不能直立、弯腰、垂项、突背,身体羸瘦。
2.外邪侵袭 肝肾亏虚所致营卫气血滞涩不行,则筋 骨无以充养,风寒湿邪乘虚而入发病。
及游泳等。游泳既有利于四肢运动,又有助于增加肺功能和 使脊柱保持生理曲度,是AS最适合的全身运动。
35
附图
(一)非药物治疗:
强直性脊柱炎诊疗指南
强直性脊柱炎诊疗指南强直性脊柱炎诊疗指南【概述】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主要侵犯骶髂关节,脊柱骨突,脊柱旁软组织及外周关节,并可伴发关节外表现。
严重者可发生脊柱畸形和关节强直。
AS是脊柱关节病的原型或称原发性AS;其它脊柱关节病并发的骶髂关节炎为继发性AS。
通常所指及本指南所指均为前者。
AS 的患病率在各国报道不一,如美国为0.13%-0.22%,日本本土人为0.05%-0.2%,及我国为0.26%。
以往认为本病男性多见,男女之比为10.6:1;现报告男女之比为为2:1到3:1,只不过女性发病较缓慢及病情较轻。
发病年龄通常在13-31岁,30岁以后及8岁以前发病者少见。
AS的病因未明。
基因和环境因素共同在发病中发挥作用。
HLA-B27(下称B27)与AS的发病密切相关,并有明显家族发病倾向。
正常人群的B27阳性率因种族和地区不同差别很大,如欧洲的白种人为4%-13%,美国黑人为2%-4%,我国为2%-7%。
我国A S患者B27的阳性率达91%。
普通人群AS的患病率约为0.1%,在AS 患者的家系中为4%,在B27阳性的AS患者中,其一级亲属中AS 患病率高达11%-25%。
这充分表明B27阳性者或有AS家族史者患AS的危险性增加。
但是,大约80%的B27阳性者并不发生AS,以及大约的发生还有如肠道细菌及肠道炎症AS阴性。
B27患者为AS的10%.等其他因素参与。
AS的病理性标志和早期表现之一为骶髂关节炎。
脊柱受累到晚期的典型表现为竹节状脊柱。
外周关节的滑膜炎在组织学上与类风湿关节炎难以区别。
肌腱末端病为本病的特征之一。
因主动脉根部局灶性中层坏死可引起主动脉环状扩张,以及主动脉瓣膜尖缩短变厚,从而导致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临床表现】本病发病隐袭。
最常见的症状是腰背痛,非典型者可以周围关节炎开始。
患者逐渐出现腰背部或骶髂部疼痛和/或发僵,半夜痛醒,翻身困难,晨起或久坐后起立时腰部发僵明显,但活动后减轻。
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PPT24页
文 家 。汉 族 ,东 晋 浔阳 柴桑 人 (今 江西 九江 ) 。曾 做过 几 年小 官, 后辞 官 回家 ,从 此 隐居 ,田 园生 活 是陶 渊明 诗 的主 要题 材, 相 关作 品有 《饮 酒 》 、 《 归 园 田 居 》 、 《 桃花 源 记 》 、 《 五 柳先 生 传 》 、 《 归 去来 兮 辞 》 等 。
1
0
、
倚
南
窗
以
寄
傲
,
审
容
膝
之
易
安
。
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
6
、
露
凝
无
游
氛
,
天
高
风
景
澈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7、翩翩新 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 将还旧居。
8
、
吁
嗟
身
后
名
,
于
我
若
浮
烟
。
9、 陶渊 明( 约 365年 —427年 ),字 元亮, (又 一说名 潜,字 渊明 )号五 柳先生 ,私 谥“靖 节”, 东晋 末期南 朝宋初 期诗 人、文 学家、 辞赋 家、散
2010强直性脊柱炎诊断及治疗指南
强直性脊柱炎诊断及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1 概述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侵犯骶髂关节、脊柱骨突、脊柱旁软组织及外周关节,并可伴发关节外表现,严重者可发生脊柱畸形和强直。
AS的患病率在各国报道不一,日本本土人为0.05%~0.2%,我国患病率初步调查为0.3%左右。
本病男女之比约为2~3:1,女性发病较缓慢且病情较轻。
发病年龄通常在13~31岁,高峰为20-30岁.40岁以后及8岁以前发病者少见。
AS的病因未明。
从流行病学调查发现.遗传和环境因素在本病的发病中发挥作用。
已证实,AS的发病和人类白细胞抗原(HLA)-B27密切相关。
并有明显家族聚集倾向。
健康人群的HLA-B27阳性率因种族和地区不同差别很大,如欧洲的白种人为4%~13%,我国为2%~7%,可是AS患者的HLA-B27的阳性率在我国患者高达90%左右。
AS的病理性标志和早期表现之一为骶髂关节炎。
脊柱受累晚期的典型表现为“竹节样改变”。
外周关节的滑膜炎在组织学上与类风湿关节炎(RA)难以区别。
肌腱端病为本病的特征之一。
2 临床表现本病发病隐袭。
患者逐渐出现腰背部或骶髂部疼痛和(或)晨僵,半夜痛醒。
翻身困难,晨起或久坐后起立时腰部晨僵明显,但活动后减轻。
部分患者有臀部钝痛或骶髂部剧痛,偶尔向周边放射。
咳嗽、打喷嚏、突然扭动腰部疼痛可加重。
疾病早期臀部疼痛多为一侧呈间断性或交替性疼痛,数月后疼痛多为双侧呈持续性。
多数患者随病情进展由腰椎向胸、颈部脊椎发展,则出现相应部位疼痛、活动受限或脊柱畸形。
24%~75%的AS患者在病初或病程中出现髋关节和外周关节病变,其中膝、踝和肩关节居多,肘及手、足小关节偶有受累。
外周关节病变多为非对称性,常只累及少数关节或单关节,下肢大关节的关节炎为本病外周关节炎的特征之一。
髋关节和膝以及其他关节的关节炎或关节痛多出现在发病早期,较少或几乎不引起关节破坏和残疾。
《强直性脊柱炎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解读PPT课件
控制疾病进展
通过调整免疫功能和改善 局部微环境,控制强直性 脊柱炎的病情进展,减少 关节破坏和残疾的发生。
个体化治疗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身 体状况,制定个体化的治 疗方案,实现最佳的治疗 效果。
中药治疗方法及方剂选择
辨证施治
根据中医辨证理论,将强直性脊 柱炎分为风寒湿痹、湿热痹阻、 肝肾不足等证型,针对不同证型 选用相应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
06
指南的实践应用与效果评价
实践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个体化治疗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身 体状况,制定个体化的治 疗方案,注意调整药物剂 量和治疗方式。
副作用监测
密切关注患者治疗过程中 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及 时调整治疗方案。
患者教育
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 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和 自我管理能力。
效果评价方法与标准
常用中药方剂
如独活寄生汤、桂枝芍药知母汤 等,具有祛风除湿、活血通络、 补益肝肾等功效,可改善患者的 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
针灸、拔罐等非药物治疗方法
针灸治疗
通过刺激穴位,调和气血,舒筋活络 ,达到缓解疼痛、改善关节功能的目 的。常用穴位包括肾俞、命门、腰阳 关等。
拔罐治疗
通过在局部皮肤上施加负压,使局部 组织充血、瘀血,从而刺激机体产生 自我修复反应,达到缓解疼痛、改善 关节功能的目的。
疾病活动度评估
采用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度评 分(ASDAS)、Bath强直性脊柱 炎疾病活动指数(BASDAI)等评
估工具。
影像学评估
采用脊柱X线平片、MRI等影像学 手段,评估脊柱炎症和损伤程度。
实验室指标评估
根据血沉、C反应蛋白等实验室指标 ,评估疾病活动度和炎症反应程度 。
强直性脊柱炎诊断及治疗
五、辅助检查 —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轻度白细胞升高 贫血 但发生率<20% •急性时相反应: ESR CRP •HLA-B27
AS患者HLA-B27阳性率达90%,但无诊断特异性, 正常人也有HLA-B27阳性,HLA-B27阴性患者只要临床 表现和影像学坚持符合诊断标准,也不能排除AS可能。
少数病例使用大剂量NSAID也不能控制症状时, 可采用甲泼尼龙15 mg/ (kg·d)连续冲击治疗3 d, 局部注射或口服,可暂时缓解疼痛。
对其他治疗不能控制的下背痛,在CT指导下行 糖皮质激素骶髂关节注射, 疗效可持续3个月。
并发眼部损害,心脏损害,需足量激素2-4周 后渐减量。
不主张长期口服治疗。
对中轴关节的放射线病变无改善证据。 用量每次7.5-15mg,口服或注射,每周1次, 通常疗程6个月-3年不等。
用量每次7.5-15mg,口服或注射,每周1次, 通常疗程6个月~3年不等。
副作用有胃肠反应、骨髓抑制、口腔炎、脱 发等,用药期间定期复查肝功和血象,防止 并发症,忌饮酒。
4.糖皮质激素
为什么部分女性患者服用NSAID 无效?
1、强直性脊柱炎男性患者雄性激素(睾酮) 高。 2、女性患者雄性激素不高。 3、NSAID和生物制剂可以降低睾酮而起到消 炎作用。 4、女性患者服用NSAID 效果差,激素效果 敏感。
为什么部分患者血沉、CRP不高,仍有腰骶部疼 痛?
1、强直性脊柱炎存在骨质疏松,早期就存在。 2、虽无炎性疼痛,但骨质疏松亦引起骨痛。 3、应重视骨质疏松的治疗。 4、仙灵骨葆胶囊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效果明显。
强直性脊柱炎诊断标准
强直性脊柱炎诊断标准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的炎性关节病,主要累及脊柱和骨盆,临床上以脊柱疼痛和僵硬为主要表现。
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延缓疾病进展、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因此,掌握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标准对于临床医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临床表现。
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表现多样,但主要包括下列几个方面:(1)脊柱疼痛和僵硬,这是AS的主要症状,多发生在清晨或休息后,持续时间长短不一,常有较明显的夜间疼痛。
(2)骨盆和下肢关节疼痛,AS可侵犯骨盆和下肢关节,引起疼痛和功能障碍。
(3)眼部症状,AS患者可出现虹膜炎、葡萄膜炎等眼部炎症表现。
(4)其他表现,如皮肤损害、心血管疾病等。
2. 影像学检查。
AS的影像学检查是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主要包括X线、CT、MRI等检查。
(1)骶髂关节X线片,AS患者骶髂关节可出现骨质增生、骨桥形成等表现。
(2)脊柱X线片,AS可引起脊柱侧凸、椎体骨质增生等改变。
(3)MRI检查,对于早期AS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发现脊柱骨关节炎症和韧带骨化等病变。
3.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对于AS的诊断有一定的辅助作用,主要包括血沉、C-反应蛋白、HLA-B27等指标。
(1)血沉和C-反应蛋白,AS患者常有血沉和C-反应蛋白升高的表现。
(2)HLA-B27,AS患者HLA-B27阳性率较高,但并非所有AS患者都为HLA-B27阳性。
4. 诊断标准。
根据上述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欧洲风湿病学会(ASAS)和美国风湿病学会(ACR)提出了AS的诊断标准。
其中,ASAS诊断标准包括临床表现、影像学改变和实验室检查三个方面,符合其中的一项即可诊断为AS。
而ACR则提出了AS的分类标准,包括脊柱炎症性疼痛、晨僵、改善运动后加重、病程长短等方面的评分。
总之,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需要综合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多方面的信息,以明确诊断为基础,早期干预和治疗对于延缓疾病进展、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强直性脊柱炎诊断及治疗指南
强直性脊柱炎诊断及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1概述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就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侵犯骶髂关节、脊柱骨突、脊柱旁软组织及外周关节,并可伴发关节外表现,严重者可发生脊柱畸形与强直。
AS得患病率在各国报道不一,日本本土人为0.05%~0、2%,我国患病率初步调查为0、3%左右。
本病男女之比约为2~3:1,女性发病较缓慢且病情较轻。
发病年龄通常在13~31岁,高峰为20-30岁、40岁以后及8岁以前发病者少见。
AS得病因未明、从流行病学调查发现、遗传与环境因素在本病得发病中发挥作用。
已证实,AS得发病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B27密切相关。
并有明显家族聚集倾向。
健康人群得HLA-B27阳性率因种族与地区不同差别很大,如欧洲得白种人为4%~13%,我国为2%~7%,可就是AS患者得HLA-B27得阳性率在我国患者高达90%左右。
AS得病理性标志与早期表现之一为骶髂关节炎。
脊柱受累晚期得典型表现为“竹节样改变”。
外周关节得滑膜炎在组织学上与类风湿关节炎(RA)难以区别。
肌腱端病为本病得特征之一。
2 临床表现本病发病隐袭。
患者逐渐出现腰背部或骶髂部疼痛与(或)晨僵,半夜痛醒。
翻身困难,晨起或久坐后起立时腰部晨僵明显,但活动后减轻。
部分患者有臀部钝痛或骶髂部剧痛,偶尔向周边放射。
咳嗽、打喷嚏、突然扭动腰部疼痛可加重。
疾病早期臀部疼痛多为一侧呈间断性或交替性疼痛,数月后疼痛多为双侧呈持续性。
多数患者随病情进展由腰椎向胸、颈部脊椎发展,则出现相应部位疼痛、活动受限或脊柱畸形。
24%~75%得AS患者在病初或病程中出现髋关节与外周关节病变,其中膝、踝与肩关节居多,肘及手、足小关节偶有受累。
外周关节病变多为非对称性,常只累及少数关节或单关节,下肢大关节得关节炎为本病外周关节炎得特征之一。
髋关节与膝以及其她关节得关节炎或关节痛多出现在发病早期,较少或几乎不引起关节破坏与残疾。
强直性脊柱炎 (大偻)诊疗方案
附件1:专科诊疗方案强直性脊柱炎 (大偻)诊疗方案一、定义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主要侵犯中轴关节的全身性、慢性、炎症性疾病。
病变主要累及骶髂关节、脊柱和外周关节,以及眼、心、肺等多器官。
发病年龄多在20-30岁,青年男性多见,男女比例约为5:1。
16岁以前发病的强直性脊柱炎者称儿童强直性脊柱炎。
强直性脊柱炎属于中医学“痹症”范畴,古人称之为“龟背风”、“竹节风”、“尪痹”、“骨痹”、“肾痹”等。
1997年中国国家标准《中医病症治法术语》将其归属于“脊痹”,焦树德教授将其成为“大偻”。
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治疗痹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关于痹症的辨证分型及《实用中医风湿病学》中大偻的证候特点。
凡症见腰骶、胯疼痛,僵直不舒,继而沿脊柱由下而上渐及胸椎、颈椎(少数可见由上而下者),或见生理弯度消失、僵硬如柱,俯仰不能;或见腰弯、背突、颈重、肩随,形体赢:或见关节肿痛、屈伸不利等临床表现,甚还可见“尻以代踵,脊以代头”之征象,均可诊为大偻。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84年美国风湿病学会修订的纽约标准。
(1)临床标准①腰痛、僵直3个月以上,活动改善,休息无改善。
②腰椎额状面和矢状面活动受限。
③胸廓活动度低于相应年龄、性别的正常人(<5cm)。
(2)放射学标准双侧骶髂关节炎≥2级或单侧骶髂关节炎3--4级。
(3)分级①肯定强直性脊柱炎:符合放射学标准和至少1项临床标准;②可能强直性脊柱炎:符合3项临床标准;符合放射学标准而不具备任何临床标准(应除外其他原因所致骶髂关节炎)。
(二)证候诊断1.肾虚督寒,风寒侵袭证腰骶、脊背、颈项、臀酸痛重着,僵硬不舒,伴僵硬,转侧、屈伸不利,遇寒或劳累加重,得温痛减,甚则腰脊僵直或后凸变形,行走坐卧不能,或见男子阴囊寒冷,女子白带寒滑,舌质谈,苔薄白或腻,脉多沉迟或细弱。
2.肾虚督热,湿瘀互结证腰骶、脊背、臀酸痛,沉重、僵硬不适,夜间尤甚,晨僵明显,或伴膝、踝等关节红肿热疼,脊柱强直变形。
2010强直性脊柱炎诊断及治疗指南
强直性脊柱炎诊断及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1 概述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侵犯骶髂关节、脊柱骨突、脊柱旁软组织及外周关节,并可伴发关节外表现,严重者可发生脊柱畸形和强直。
AS的患病率在各国报道不一,日本本土人为0.05%~0.2%,我国患病率初步调查为0.3%左右。
本病男女之比约为2~3:1,女性发病较缓慢且病情较轻。
发病年龄通常在13~31岁,高峰为20-30岁.40岁以后及8岁以前发病者少见。
AS的病因未明。
从流行病学调查发现.遗传和环境因素在本病的发病中发挥作用。
已证实,AS的发病和人类白细胞抗原(HLA)-B27密切相关。
并有明显家族聚集倾向。
健康人群的HLA-B27阳性率因种族和地区不同差别很大,如欧洲的白种人为4%~13%,我国为2%~7%,可是AS患者的HLA-B27的阳性率在我国患者高达90%左右。
AS的病理性标志和早期表现之一为骶髂关节炎。
脊柱受累晚期的典型表现为“竹节样改变”。
外周关节的滑膜炎在组织学上与类风湿关节炎(RA)难以区别。
肌腱端病为本病的特征之一。
2 临床表现本病发病隐袭。
患者逐渐出现腰背部或骶髂部疼痛和(或)晨僵,半夜痛醒。
翻身困难,晨起或久坐后起立时腰部晨僵明显,但活动后减轻。
部分患者有臀部钝痛或骶髂部剧痛,偶尔向周边放射。
咳嗽、打喷嚏、突然扭动腰部疼痛可加重。
疾病早期臀部疼痛多为一侧呈间断性或交替性疼痛,数月后疼痛多为双侧呈持续性。
多数患者随病情进展由腰椎向胸、颈部脊椎发展,则出现相应部位疼痛、活动受限或脊柱畸形。
24%~75%的AS患者在病初或病程中出现髋关节和外周关节病变,其中膝、踝和肩关节居多,肘及手、足小关节偶有受累。
外周关节病变多为非对称性,常只累及少数关节或单关节,下肢大关节的关节炎为本病外周关节炎的特征之一。
髋关节和膝以及其他关节的关节炎或关节痛多出现在发病早期,较少或几乎不引起关节破坏和残疾。
强直性脊柱炎诊疗规范要点更新
强直性脊柱炎诊疗规范要点更新
(2)
一、诊断标准
1、诊断实验室检查
1.1筛查
实验室检查在强直性脊柱炎诊断中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可以帮助临床
医师对病人的疾病有一个准确的诊断。
主要有:
(1)肝功能检查:可以检测出肝脏疾病的发生,以便能够有效地控
制药物剂量和评价治疗效果;
(2)血清血清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此检查可以帮助诊断强直
性脊柱炎,因为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在强直性脊柱炎中均有明显的升高;
(3)血清钙蛋白和胆碱酯酶检查:此检查可以检测软骨激素的水平,因为在强直性脊柱炎中,软骨激素的水平显著升高。
1.2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主要包括X线检查、MRI和CT检查。
X线检查可以显示病
人的脊柱椎间隙狭窄和椎体后部的骨质吸收;MRI和CT检查可以清楚地
显示脊柱及其周围组织的病灶情况,可以更准确地将病例诊断为椎间盘突
出症等病变。
2、临床检查
临床检查包括以下几项:
(1)肢体功能检查:包括伸肌力测定、肢体感觉检查等,可以发现椎髓病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强直性脊柱炎诊断及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1 概述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 AS)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侵犯骶髂关节、脊柱骨突、脊柱旁软组织及外周关节,并可伴发关节外表现,严重者可发生脊柱畸形和强直。
AS 的患病率在各国报道不一,日本本土人为0.05%~ 0.2%,我国患病率初步调查为0.3% 左右。
本病男女之比约为2~ 3: 1,女性发病较缓慢且病情较轻。
发病年龄通常在13~31 岁,高峰为20-30岁.40岁以后及8岁以前发病者少见。
AS 的病因未明。
从流行病学调查发现.遗传和环境因素在本病的发病中发挥作用。
已证实,AS 的发病和人类白细胞抗原(HLA)-B27 密切相关。
并有明显家族聚集倾向。
健康人群的HLA-B27 阳性率因种族和地区不同差别很大,如欧洲的白种人为4%~13%,我国为2%~ 7%,可是AS 患者的HLA-B27 的阳性率在我国患者高达90%左右。
AS 的病理性标志和早期表现之一为骶髂关节炎。
脊柱受累晚期的典型表现为“竹节样改变” 。
外周关节的滑膜炎在组织学上与类风湿关节炎(RA)难以区别。
肌腱端病为本病的特征之一。
2 临床表现本病发病隐袭。
患者逐渐出现腰背部或骶髂部疼痛和(或)晨僵,半夜痛醒。
翻身困难,晨起或久坐后起立时腰部晨僵明显,但活动后减轻。
部分患者有臀部钝痛或骶髂部剧痛,偶尔向周边放射。
咳嗽、打喷嚏、突然扭动腰部疼痛可加重。
疾病早期臀部疼痛多为一侧呈间断性或交替性疼痛,数月后疼痛多为双侧呈持续性。
多数患者随病情进展由腰椎向胸、颈部脊椎发展,则出现相应部位疼痛、活动受限或脊柱畸形。
24%〜75%的AS患者在病初或病程中出现髋关节和外周关节病变,其中膝、踝和肩关节居多,肘及手、足小关节偶有受累。
外周关节病变多为非对称性,常只累及少数关节或单关节,下肢大关节的关节炎为本病外周关节炎的特征之一。
髋关节和膝以及其他关节的关节炎或关节痛多出现在发病早期,较少或几乎不引起关节破坏和残疾。
髋关节受累占38%〜66%,表现为局部疼痛、活动受限、屈曲挛缩及关节强直,其中大多数为双侧,而且94%的髋部症状起于发病后前5 年内。
发病年龄较小及以外周关节起病者易发生髋关节病变。
1/4 的患者在病程中发生眼色素膜炎,单侧或双侧交替,可反复发作甚至.可致视力障碍。
本病的全身表现轻微,少数重症者有发热、疲倦、消瘦、贫血或其他器官受累。
跖底筋膜炎、跟腱炎和其他部位的肌腱端病在本病常见。
神经系统症状来自压迫性脊神经炎或坐骨神经痛、椎骨骨折或不全脱位以及马尾综合征,后者可引起阳萎、夜间尿失禁、膀胱和直肠感觉迟钝、踝反射消失。
极少数患者出现肺上叶纤维化,有时伴有空洞形成而被误认为结核,也可因并发霉菌感染而使病情加剧。
主动脉瓣闭锁不全及传导障碍见于3.5%〜10%的患者。
AS 可并发IgA 肾病和淀粉样变性。
3 诊断要点3.1 临床诊断线索:对本病诊断的主要线索基于患者的症状、体征、关节外表现和家族史。
AS 最常见的和特征性的早期主诉为下腰背晨僵和疼痛。
由于腰背痛是普通人群中极为常见的一种症状,但大多数为机械性非炎性背痛,而本病则为炎性疼痛。
2009年国际AS 评估工作组(ASAS)炎性背痛专家推荐诊断炎性背痛标准为:以下5项中至少满足4项:①发病年龄<40岁;②隐匿起病;③症状活动后好转;④休息时加重;⑤夜间痛(起床后好转)。
符合上述5 项指标中的4项,诊断AS 炎性背痛。
其敏感性为79.6%,特异性为72.4%。
3.2 体格检查:骶髂关节和椎旁肌肉压痛为本病早期的阳性体征。
随病情进展可见腰椎前凸变平。
脊柱各个方向活动受限,胸廓扩展范围缩小,颈椎后突。
以下几种方法町用于检查骶髂关节压痛或脊柱病变进展情况:①枕擘试验:健康人在立正姿势双足跟紧贴墙根时,后枕部应贴近墙壁而无间隙。
而颈僵直和(或)胸椎段畸形后凸者该间隙增大至几厘米以上,致使枕部不能贴壁。
②胸廓扩展:在第4肋问隙水平测量深吸气和深呼气时胸廓扩展范围,两者之差的正常值不小于2.5cm,而有肋骨和脊椎广泛受累者则胸廓扩展减少。
③Schober试验:于双髂后上棘连线中点上方垂直距离l 0cm 处作出标记,然后嘱患者弯腰(保持双膝直立位)测量脊柱最大前屈度.正常移动增加距离在5cm以上,脊柱受累者则增加距离<4cm。
④骨盆按压:患者侧卧,从另一侧按压骨盆可引起骶髂关节疼痛。
⑤ Patrick试验(下肢“4”字试验):患者仰卧,一侧膝屈曲并将足跟放置到对侧伸直的膝上。
检查者用一只手下压屈曲的膝(此时髋关节在屈曲、外展和外旋位),并用另一只手压对侧骨盆,可引出对侧骶髂关节疼痛则视为阳性。
有膝或髋关节病变者也不能完成“ 4”字试验。
3.3 影像学检查:X 线变化具有确定诊断意义。
AS 最早的变化发生在骶髂关节。
X 线片显示骶髂关节软骨下骨缘模糊,骨质糜烂,关节间隙模糊,骨密度增高及关节融合。
通常按X 线片骶髂关节炎的病变程度分为5级:0级:正常;I级:可疑;H级:有轻度骶髂关节炎;皿级:有中度骶髂关节炎;IV级:关节融合强直。
脊柱的X线片表现有椎体骨质疏松和方形变,椎小关节模糊,椎旁韧带钙化以及骨桥形成。
晚期广泛而严重的骨化性骨桥表现称为“竹节样脊柱” 。
耻骨联合、坐骨结节和肌腱附着点(如跟骨)的骨质糜烂,伴邻近骨质的反应性硬化及绒毛状改变,可出现新骨形成。
对于临床早期或可疑病例,可选择CT 或磁共振成像(MRI) 检查,由于CT 的辐射较普通X 线大,应仅作为诊断使用,不应反复检查。
3.4实验室检查:活动期患者可见红细胞沉降率(ESR)增快,C反应蛋白(CRP)增高。
轻度贫血和免疫球蛋白轻度升高。
类风湿因子(RF)多为阴性,但RF 阳性并不排除AS 的诊断。
虽然AS 患者HLA-B27 阳性率达90%左右,但无诊断特异性,因为健康人也有阳性。
HLA-B27 阴性患者只要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符合诊断标准,也不能排除AS 可能。
4、诊断标准近年来较多用1984 年修订的AS 纽约标准。
对一些暂时不符合上述标准者,可参考有关脊柱关节病(SpA)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Amor、欧洲脊柱关节病研究组(ESSG和2009年ASAS推荐的中轴型SpA的分类标准,后两者分述如下。
4.1 1984年修订的AS纽约标准:①下腰背痛持续至少3个月,疼痛随活动改善,但休息不减轻;②腰椎在前后和侧屈方向活动受限;③胸廓扩展范围小于同年龄和性别的正常值;④双侧骶髂关节炎H〜W 级,或单侧骶髂关节炎皿〜W级。
如患者具备④并分别附加①〜③条中的任何1 条可确诊为AS。
4.2 ESSG 诊断标准:炎性脊柱痛或非对称性以下肢关节为主的滑膜炎,并附加以下任何I项,即:①阳性家族史;②银屑病;③炎性肠病;④关节炎前1个月内的尿道炎、宫颈炎或急性腹泻;⑤双侧臀部交替疼痛;⑥肌腱端病;⑦骶髂关节炎。
符合者可列入此类进行诊断和治疗,并随访观察。
4.3 2009年ASAS推荐的中轴型SpA的分类标准:起病年龄<45岁和腰背痛》3个月的患者,加上符合下述中1种标准;①影像学提示骶髂关节炎加上》1个下述的SpA特征;②HLA-B27阳性加上》2个下述的其他SpA特征。
其中影像学提示骶髂关节炎指的是:① MRI提示骶髂关节活动性(急性)炎症,高度提示与SpA 相关的骶髂关节炎或②明确的骶髂关节炎影像学改变(根据1984年修订的纽约标准)。
SpA 特征包括:①炎性背痛;②关节炎;③起止点炎(跟腱);④眼葡萄膜炎;⑤指(趾)炎;⑥银屑病;⑦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⑧对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反应良好;⑨SpA家族史;①HLA-B27阳性;⑩ CRP升高。
5 鉴别诊断5.1 椎间盘突出:是引起腰背痛的常见原因之一。
该病限于脊柱,无疲劳感、消瘦、发热等全身表现,多为急性发病,多只限于腰部疼痛。
活动后加重,休息缓解;站立时常有侧曲。
触诊在脊柱骨突有l-2 个触痛扳机点。
所有实验室检查均正常。
它和AS 的主要区别可通过CT、MRI 或椎管造影检查得到确诊。
腰部X 线椎间隙狭窄或前窄后宽或前后等宽;椎体缘后上或下角屑样增生或有游离小骨块;CT 可证实。
5.2 弥漫性特发性骨肥厚(DISH) 综合征:发病多在50 岁以上男性,也有脊椎痛、僵硬感以及逐渐加重的脊柱运动受限。
其临床表现和X 线所见常与AS 相似。
但是,该病X 线可见韧带钙化。
常累及颈椎和低位胸椎,经常可见连接至少4 节椎体前外侧的流注形钙化与骨化,而骶髂关节和脊椎骨突关节无侵蚀,晨起僵硬感不加重,ESR 正常及HLA-B27 阴性。
5.3 髂骨致密性骨炎:多见于中、青年女性,尤其是有多次怀孕、分娩史或从事长期站立职业的女性。
主要表现为慢性腰骶部疼痛.劳累后加重,有自限性。
临床检查除腰部肌肉紧张外无其他异常。
诊断主要依靠前后位X 线片.典型表现为在髂骨沿骶髂关节之中下2/3 部位有明显的骨硬化区,呈三角形者尖端向上,密度均匀,不侵犯骶髂关节面,无关节狭窄或糜烂,界限清楚,骶骨侧骨质及关节间隙正常。
5.4其他:AS是SpA的原型,在诊断时必须与骶髂关节炎相关的其他SpA 如银屑病关节炎、肠病性关节炎或赖特综合征等相鉴别。
此外,脊柱骨关节炎、RA 和结核累及骶髂关节或脊柱时,需进一步根据相关的其他临床特征加以鉴别。
6 治疗目标、方案及原则6.1 AS患者治疗目标①缓解症状和体征:消除或尽可能最大程度地减轻症状,如背痛、晨僵和疲劳。
②恢复功能:最大程度地恢复患者身体功能。
如脊柱活动度、社会活动能力和动作能力。
③防止关节损伤:要防止累及髋、肩、中轴和外周关节的患者的新骨形成、骨质破坏、骨性强直和脊柱变形。
④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包括社会经济学因素、工作、病退、退休等。
⑤防止脊柱疾病的并发症:防止脊柱骨折、屈曲性挛缩,特别是颈椎。
6.2 治疗方案及原则AS 尚无根治方法。
但是患者如能及时诊断及合理治疗,可以达到控制症状并改善预后。
应通过非药物、药物和手术等综合治疗,缓解疼痛和僵硬,控制或减轻炎症,保持良好的姿势,防止脊柱或关节变形,必要时矫止畸形关节,以达到改善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
6.2.1 非药物治疗①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疾病知识的教育是整个治疗计划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有助于患者主动参与治疗并与医师的合作。
长期计划还应包括患者的社会心理和康复的需要。
②劝导患者要合理和坚持进行体育锻炼,以取得和维持脊柱关节的最好位置,增强椎旁肌肉和增加肺活量,游泳是很好的有效辅助治疗方法之一。
③站立时应尽量保持挺胸、收腹和双眼平视前方的姿势。
坐位也应保持胸部直立。
应睡硬板床,多取仰卧位,避免促进屈曲畸形的体位。
枕头要矮,一旦出现上胸或颈椎受累应停用枕头。
④对疼痛或炎性关节或软组织给予必要的物理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