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美术史对比史论文

合集下载

浅谈中西美术教育比较研究论文

浅谈中西美术教育比较研究论文

浅谈中西美术教育比较研究论文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际间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西方的文化、教育、经济、哲学等先进的理论引进中国,这无疑会对中国传统的文化、教育等产生极大地冲击。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浅谈中西美术教育比较研究论文,供大家参考。

浅谈中西美术教育比较研究论文篇一中西“美术”概念及术语比较2006年第3期《读书》杂志上刊登了巫鸿先生撰写的《并不纯粹的“ 美术”》一文。

关于在这篇文章中美术一词为何打上了引号的原因,根据巫鸿先生的解释是:“‘美术’一语是近代的舶来品,有其特殊的历史渊源和含义,是否能够用来概括中国传统艺术实在值得重新考虑”。

[1] 其实,关于“美术”一词,不仅是它能否用来概括中国传统艺术值得重新考虑,而且是它能否用来概括中国当代艺术也许更值得重新考虑。

因为,不管人们是否意识到、也不管人们是否愿意承认,目前“美术”一词在我国视觉艺术领域内外所造成的混乱已是不争的事实。

所谓视觉艺术领域内的“混乱”主要是指我国当代绘画、雕塑、装置等造型艺术创作实践和理论研究或批评而言,所谓视觉艺术领域外的“混乱”主要是指大众对于被称之为“美术”的一些现当代艺术作品和现象的困惑不解和无所适从的现象和局面。

① 为此,本文将对中国“美术”概念的特定含义、中西“美术”概念及术语用法比较等方面展开分析和讨论。

一、“美术”一词在中国的特定含义我们一方面承认,今天所普遍使用的艺术分类体系及其相应的术语和概念例如“ 音乐”(music)、“美术”(fine art)、“戏剧”(theatre)、“艺术”(art)等等,基本上都是在“西学东渐”这一大的历史背景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陆续传入中国的,可以说是西方的“舶来品”;但我们另一方面也不能否认这一事实,即在西方现代艺术分类体系及其相应概念术语传入之前,我国有着自己的传统艺术分类体系和相应的概念及术语。

② 但在“西学东渐”的大背景下,这一传统的艺术分类被强行中断,尤其是在学术研究中,西方的艺术观念、概念及其术语以一种压倒之势取而代之,而中国传统艺术分类体系、概念及其术语逐渐被人们所忘却和放弃。

中外美术史论文

中外美术史论文

中外美术在我认为区别在于中西方的哲学观念不同,艺术的发展是要有哲学做指导的,西方人考虑问题理性的因素比较多,而中国的艺术人在考虑问题中以人的思想指导比较多.你可以看到,西方的美术作品追求的东西,以最为出名的,大家最熟知的文艺复兴时期为例,印象派的画家们是强调光的表现,是画家对光这种因素的主观和客观的科学分析.莫奈到了晚期甚至逐渐抛开对形的把握而疯狂的追求光的表现,比如他创作的以自家花园为题材的<莲花>系列.而反观中国的绘画,在国画中我们是看到的这种对客观事物的分析和解剖是不多的.中国画强调意境,而意境则已经是纯粹的画家意识中的东西了.直到国画大师黄宾弘开始,才逐渐的可以看到他在自己的绘画中开始借鉴西方的一些思想,进行一些方面的结合.但并不是中国的艺术落后于西方的观念,而在于根本的哲学理念不同.不同哲学指导所产生的艺术是不一样的.《中外美术史》这门课程让我了解了有关中西艺术的发展史和很多著名艺术家的背景和艺术成就,结合这门课程我对绘画大师高更作品进行了解析和研究,下面就是我对高更大师和他的绘画作品的具体介绍和分析。

保罗·高更作为后现代印象主义的杰出代表,其绘画作品有很强的个性,这种个性,这种个性来源于高更本人对社会环境所做出的反应,高更富于个性的经历创造了高更对绘画的理解,创造了十九世纪艺术的新声。

高更1848年生于巴黎。

父亲是报社的记者,母亲是家庭主妇,外祖母弗罗拉·特里斯坦曾是著名的女性革命家、航海家、作家,祖父安德烈是一位版画家,具有西班牙血统;外曾祖父是秘鲁人。

人们有时便以这种遗传性以及西班牙和秘鲁血统的混合来解释高更的性格——“一个狂热与恋爱,为了理想而甘愿牺牲自己并且强使人接受这种理想,温柔而无聊,天真而狡黠,犹豫而坚定的艺术家,一个十九世纪未开化的野蛮人”。

高更早期作品追求形式的简化和色彩的装饰效果,但还没有摆脱印象派的手法。

后来多次到法国布列塔尼的古老村庄进行创作,对当地的风土人情、民间版画及东方绘画的风格感到兴趣,逐渐放弃原来的写实画法。

中国美术史研究的中西方比较

中国美术史研究的中西方比较

中国美术史研究的中西方比较作者:张永玥来源:《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19年第22期【摘要】由于中西方社会背景的不同,人文环境的差异,使得中西方传统文化都渗透出不一样的“味道”。

但是,我们如今处在这样一个文化多元化的世界里,我们还是要相互借鉴,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本文针对艺术发展过程中涉及的美术史研究,做了一个中西方之间的差异比较简要分析。

【关键词】学术分科;思维方式;身份;文化差异;造神模式中国广泛流传的宗教和哲学思想也在不断地影响艺术创作。

没有道家的存在,中国绘画,唐诗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

这些主题经常是关于与自然相协调的生活的。

就是绘画技巧也透露出了道家的阴阳理论的影响,有的在虚实的辩证转换之间,有的在干湿用笔技巧的对比之间。

在中国的艺术作品中总是出现道家神话传说的人物形象。

相比之下佛教的影响就不那么大,尤其考虑到佛教随着实践的推移不断的中国化这个因素。

16世纪以后,随着西方传教士的到来,又有了西方的影像。

出于经济的原因,中国美术的载体局限于宫廷和学院之中。

除此之外也有一些孤独的艺术家,他们在田园和山林当中进行创作。

这常常是一些学者和被贬的官员,他们对社会现状不满,从而逃避现实。

每逢朝代更替时经常有这种情况发生,比如,明末清初,满族入侵之际。

中国艺术的影响在整个东亚文化圈都可以观察得到。

尤其在曾经在中国统治下的地区,像朝鲜,越南这些藩属,或者有中国人移民的地方,如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

日本艺术同样不能摆脱中央帝国的影响。

在一些领域,日本的追随者甚至超越了他们的先师,比如在日本达到鼎盛的漆器手工艺。

16世纪以来,中国的工艺品—尤其是瓷器,大量向欧洲出口,这对欧洲艺术也产生了影响。

台湾地区的美术以及中国移民的美术创作可以认为是中国美术的一部分。

1. 中西方文化差异中西美術史的差异最终还是归咎于中西文化的差异。

从思维方式方面分析,西方人着重在意辩证理性解析,剖析整体综合整理;中国人重视形象、统一、事实。

中外美术史对比史论文

中外美术史对比史论文

中外美术发展对比史论文长安大学建筑学院2014—2015(学年)指导老师:孔凡静浅谈欧洲文艺复兴美术摘要:欧洲的文艺复习时世界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由意大利开始,以后席卷全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就是欧洲新兴资产阶级继承、借鉴和利用古希腊、古罗马的古典文化,在意识形态邻域里对封建主义和宗教神学发动的一场革命。

这场革命,对于破除近千年的封建思想意识和宗教神学观念对人们的束缚,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它使欧洲的科学、文化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正如恩格斯指出的,这是“人类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

关键词:意大利、尼德兰、德国、达·芬奇一、意大利文艺复兴美术(一)意大利早期文艺复兴时期美术佛罗伦萨三位大师的出现标志着早期文艺复兴的来临。

这三位大师是建筑师布鲁内莱斯基、画家马萨乔和雕塑家多纳太罗。

布鲁内莱斯基设计过一批代表文艺复兴成就的建筑,其中就有佛罗伦萨大教堂是其最早的作品。

而继承和发展了乔托的艺术传统的马萨乔,他以科学的探究精神,将解剖学、透视学的知识运用于绘画中。

经常提到的他的名作《失乐园》和《纳税钱》,画面朴实无华,人物坚定沉着,显示了文艺复兴美术的基本特色:现实主义表现手法与人文精神内容的统一。

在哥特时期,雕塑通过自由的肢体动作和新发展的心理表达,已找到一种新的贴近生活的写实主义手法。

但是,当时的雕塑仍服务于阐明超验的关系,而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家则着从人的尘世美与真的方面来表现人。

他们受古代榜样的鼓舞,创作了富有立体感和尘世坚定信念的雕塑。

哥特式人物形象说明了人渴望天国的完美,而文艺复兴则展示了在做人的完美之中的天国形象。

因此,多纳太罗让他塑造的像真人一样大小的青铜雕像《大卫》(图1)像赤身裸体,而过去只有亚当和夏娃,以及被钉在十字架的人和被拷打致死的圣塞巴斯蒂昂才能如此。

大卫也不再是旧约故事中的英雄,而是一个英俊的小伙子,仅戴着一顶佛罗伦萨小帽,以漫不经心的优雅姿态望着敌人的头颅。

美术学论文范文5000

美术学论文范文5000

美术学论文范文5000美术学论文范文。

《西方现代美术对中国当代美术的影响》。

摘要,本文通过对西方现代美术与中国当代美术的比较分析,探讨了西方现代美术对中国当代美术的影响。

首先介绍了西方现代美术的发展历程和特点,然后分析了西方现代美术对中国当代美术的影响,包括艺术理念、创作手法、艺术思想等方面。

最后总结了西方现代美术对中国当代美术的积极影响,并提出了对中国当代美术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西方现代美术,中国当代美术,影响,比较分析。

一、引言。

西方现代美术是世界美术史上的重要篇章,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对世界各国的美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当代美术作为一个新兴的领域,正处在融合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交汇点上,受到了西方现代美术的深刻影响。

本文将通过对西方现代美术与中国当代美术的比较分析,探讨西方现代美术对中国当代美术的影响,并对中国当代美术的发展提出一些启示。

二、西方现代美术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西方现代美术是20世纪的产物,它源于19世纪末的印象主义运动,经过了象征主义、立体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等多个阶段的发展,形成了丰富多样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

西方现代美术追求个性化、表现力强,注重对内心世界的表达和对外部世界的重新构建,强调艺术家对艺术创作的主观意识和个人风格的追求。

三、西方现代美术对中国当代美术的影响。

1. 艺术理念。

西方现代美术的艺术理念对中国当代美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方现代美术强调个性化和表现力,这与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有很大的不同。

中国当代美术在接受西方现代美术的影响后,逐渐摒弃了传统的审美观念,开始追求个性化的表达和对内心世界的探索,注重对当代社会现实的反映和批判,呈现出更加丰富多样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

2. 创作手法。

西方现代美术的创作手法对中国当代美术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西方现代美术注重对材料和技术的创新,艺术家们大胆尝试各种新的艺术表现手法,如拼贴、装置、行为艺术等,这些创作手法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中国当代美术家的创作灵感,使他们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艺术观念和情感。

外国美术史论文

外国美术史论文

文艺复兴时期中西艺术的差异——以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为例文艺复兴以后,西方艺术发展进入新阶段,与同时期的中国艺术形成了许多差异,以该时期的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为例,二者虽然都是对自然的描绘,但在空间处理、写景的系统、是写实还是写意等方面二者都存在差异。

在空间处理方面,文艺复兴时期透视法的发明,使西方画家能在平面上更真实的展现三度空间,最求画面的真实性,而透视法的出现离不开文艺复兴时期科学技术的进步。

而同时期处在明朝的中国山水画在空间处理中采取了“三远”的表现方式,既高远、深远、平远,也就是指仰视、俯视和平视,所以中国山水画是在运动中观察的自然,从多角度看而不同,不受视点的约束。

从空间处理方面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文艺复兴时期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中的一个大不同,就是对写实和写意的侧重点不同。

明朝中国山水画继承了中国传统山水画,对景的描绘是画家主观感情和意识出发描绘的自然,寄托着作者的精神和气韵,对自然的描述追求的更多是神似,而不是形似,但也不是完全抛弃形似,只是不用特别拘泥于形似。

而西方的风景画注重风景的真实性,在总体上对风景的描述都是偏向形似,但也不是代表其风景画没有写意的部分,只是在这个时期中对景的绘画依旧注重完全的复刻和比例的合理性。

而从中我们便也可以看出该时期中国艺术体系属于写意体系,西方艺术体系属于写实体系。

在重视程度上,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风景画并没有形成一个独立的体系,他们更多是在宗教的主题下的风景,该时期更多的依旧是人物画。

这与欧洲画注重人物画的历史有关,文艺复兴重视人的价值,风景只是人物的从属,往往画家们更多学习到的是描绘人物的技能。

而明朝时期的山水画在画坛上地位较高,较为成熟,有独立的系统,在中国传统中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山水和人是共同重要的,而在中国传统封建社会中文人的抑郁不得志使其往往寄情与山水之中,这些都使山水画在中国成为体系,有较为重要的地位。

从文艺复兴时期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中的差异可以看出,该时期中国艺术是属于写意的艺术,而西方艺术是属于写实的艺术;该时期中国艺术中人与自然往往是和谐共处的,而西方艺术重视人的地位。

中西方绘画艺术对比——博雅论文

中西方绘画艺术对比——博雅论文

中西方绘画艺术对比通过这学期的博雅课程以及参观的几次的艺术作品展,我对中外美术作品的理解又更加深了一步。

这其中,江苏美术馆的参观给了我很大的震撼。

这次江苏美术馆主要由三个展事:一楼是江苏省内画家获奖作品,很多作品十分优秀;二楼是路德维希捐赠作品展,主要的作品有毕加索的《花瓶边的男人和女人》、《带鸟的步兵》,沃霍的《彼得。

路德维希肖像》,利希滕施泰因的《柠檬立体静物》等等,真实的大师杰作和书上的图片效果有很大差异,而这些作品的现代性和实验性又十分强烈,给人的感觉极为惊艳。

例如毕加索的《带鸟的步兵》,画面中的士兵左手握着一柄剑,剑上则是一直白鸽在小憩——作为和平的使者,鸽子一向都是反战反暴力的象征,它与士兵,与士兵手中的剑本身就是一种十分强烈的对比。

整个画面大多数采用冷色调,灰暗的背景,身着蓝色衣服的老兵,蓬乱褐色的头发,还有画面中人物惊恐无奈的表情,我认为作者把自己反战反暴力的观念倾注到画作中去了,通过画作来表现战争和暴力给人类世界带来的阴霾。

如果说对西方美术展品的印象是惊艳,那国画展品给我的感觉则是悠远。

三楼展厅展出的是我个人认为最精彩的“南北二石”国画精华。

傅抱石江浙画家群中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山水画最富盛名。

而山水画是中国人情思中最厚重的沉淀,泼墨挥洒间,尽是气度不凡。

傅抱石先生的山水画意深邃,章法新颖,善用浓墨、渲染,把水、墨、彩融合一体,以达到翁郁淋漓、气势磅礴的效果。

而齐白石先生是北方画家群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以虾和寿桃最为珍贵。

这次的画展有一副《双寿图》,堪称代表。

寿桃本事民间俗物,但是在白石老人的笔下,寿桃福气十足却简括大气风致飘逸,毫无俗气之感。

展品中尤为珍贵的齐白石早期工笔草虫,生动得像仿佛要振翅飞翔;关于虾的画作更是绝妙,早年的虾细致精细,注重写实;而晚年的虾做了简洁化处理,反而更加空灵生动。

这些虾纤毫毕现,仿佛在水中抖动一样极富动感。

焦墨、淡墨、枯墨、湿墨各种艺术手法的灵活运用,还有画作上的挥洒的书法,别致的刻章和精彩的诗作,都让整件展品充满了神韵,极富艺术欣赏价值。

西方美术史与东方美术史的比较研究

西方美术史与东方美术史的比较研究

西方美术史与东方美术史的比较研究是一个复杂而又有趣的课题。

两者之间存在着诸多差异和相似之处。

西方美术史以雅典为中心,不断追求新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而东方美术史则以中国为代表,强调艺术的审美意义和文化内涵。

西方美术史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文明时期。

在这个时期,古希腊的艺术家开始研究人体结构和光影效果,并将这些知识用于雕塑和壁画创作中。

这些作品展示了人体的美丽和力量,并成为西方艺术的最初样本。

在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开始探索建筑和绘画的新形式。

例如,达芬奇研究了透视和人体结构,米开朗基罗则以神话和宗教作为创作主题。

这些艺术家的作品强调了人文主义和自然主义的重要性,因此被视为西方文化传统的代表。

同时,东方美术史的发展同样也有着悠久的历史。

它以中国为代表,包括了中国画、书法、篆刻、陶瓷等多种形式。

其中,中国画强调“意境”,注重气韵流畅、景物与情感的巧妙结合。

书法则更像是“写意艺术”,通过描绘文字来表达感情。

相对于西方艺术的强调形式,东方艺术更注重内涵和精神追求。

此外,它还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和宇宙观念的重要性。

这种思想在中国文化中得到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对比两种文化思想不难发现,东方艺术更加内敛,而西方艺术则更加开放和形式多样。

其理由在于两种文化的认知不同。

西方强调个人创造力和人类生活环境的控制,尤其是在商业环境下。

而东方则强调了自我控制和内敛,承认自然的优越性与宇宙法则的普遍性。

这种认知方式对于艺术也有着极大的影响。

东方美术中的“空灵”、“雅致”等美学概念则是基于其内涵深刻、意蕴丰富的特点而产生的。

此外,东方美术作品中往往体现了对于宇宙和自然的崇拜。

当然,两种文化之间也存在相互借鉴和交汇的现象。

例如,中国的陶瓷和绘画受到了西方艺术的影响,美术创作中也不断有东西方结合的作品出现,例如当代艺术家徐冰的雕塑作品等。

总的来说,尽管东西方美术史存在着诸多差异,但无论是形式还是思想内涵,这两种文化传播都具有深入人心的内涵。

中西方绘画对比论文

中西方绘画对比论文

1.介绍绘画绘画是视觉艺术.绘画在艺术层面上,是一个以表面作为支撑面,再在其之上加上颜色的行为,那些表面的例子有纸张、油画布、木材、玻璃、漆器或混凝土等。

在艺术用语的层面上,绘画的意义亦包含利用此艺术行为再加上图形、构图及其他美学方法去达到表现出从事者希望表达的概念及意思。

(painting is avisual art.Painting is the practice of applying paint, pigment, color orother medium[1] to a surface (support base). The application of the medium is commonly applied to the base with abrush but other objects may be used. In art the term describes both the act and the result which is calleda painting.Paintings may have for their support such surfaces as walls, paper, canvas, wood, glass, lacquer, clay,copper orconcrete, and may incorporate multiple other materials including sand, clay, paper, gold leaf as well as objects.)它是一种在二维的平面上以手工方式临摹自然的艺术,在中世纪的欧洲,常把绘画称作“猴子的艺术”,因为如同猴子喜欢模仿人类活动一样,绘画也是模仿场景的一种手法。

绘画的种类:绘画按工具材料和技法的不同,分为中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画、水粉画等主要画种。

中国画又按照技术和素材上分为了很多种。

中西方绘画差异的论文

中西方绘画差异的论文

东西方文化差异之绘画从小我便对中西方的文化艺术有较为浓厚的兴趣,自从有机会选修这门课程来,我就对中西方艺术文化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

下面我就谈一些我对中西方绘画的看法。

很久以来,东西方两种不同特质的文化艺术进行着剧烈的碰撞,这种碰撞体现在建筑、雕塑、音乐、戏剧等各个艺术门类上,尤其表现在绘画上。

我认为,东西方文化绘画的碰撞源自于两种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性上,这种差异性归纳起来表现在意识形态上,东方绘画偏重于感性的表达,而西方绘画偏重于理性的分析。

在艺术语言的侧重上,西方绘画重于对面的刻画,而东方绘画侧重于对线的表达;在绘画材料形式上,西方采用厚重鲜艳的油画颜料为媒介,东方绘画以中国水墨为代表;在绘画的客观科学性上,东方绘画强调主观描述,西方绘画强调客观描述;在表现题材和对象上也具有较大差异性。

东西方绘画之所以表现出不同的面貌特点,是由于东西方不同的地理位置、不同的文化背景造就了人种性格的差异性,东西方艺术特色形成了不同的心理因素及哲学思想。

东西方在思维方式上存在极大区别,最终表现在艺术形式和题材上,是人类感性与理性思维的差异.以中国的山水画为例,东方的哲学美学表达了本民族的人文精神。

南宋儒学大师朱熹“天地以生物为心,人以天地生物之心以为心"的哲学观念,就是要求人类与天地万物建立和谐的人文关系。

宋代画家郭熙就提倡画中的山水应当体现出“可望、可游、可居”的艺术魅力,缩短了欣赏者与艺术品之间的距离。

早在公元4~5世纪,中国称描绘自然风光之图为山水画,直到17世纪,西方才有了此类绘画,称为风景画。

东、西方人的不同的景物观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山水"与“风景”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所表达的是想象中的山川,带有一定的抽象性,即便是画某地具体的风光,也绝不是完全真实的写照.如清代王时敏《虞山惜别图》轴虽然画的是实景实地,但大大夸大了虞山的高度,其它没有具体地名的山水画则发挥了画家更丰富的想象力,这个想象力来自于对画家所经历无数名山大川众多精美之处的概括和总结。

中外美术史异同

中外美术史异同

中外美术史异同——论中外美术观念的差异摘要:中外美术差异不仅仅是简单的技法、画风上的差异,从中体现出的哲学传统、思想观念更加是中外美术差异的关键所在。

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在绘画当中,就以一种“似与不似之间”的形态体现出来,物体不讲究其轮廓的精确,而是注重其神韵的描绘,与其相反的西方绘画则特别强调用客观的方式表现自然,强调“眼睛的真实”,这种观念恰恰表现了西方人驾驭自然、征服自然的思维模式。

关键字:天人合一、主观客观、人与自然美国著名作家亨德里克·房龙在他的《人类的艺术》中曾深有感触地说:“西方花了好几百年的时间才懂得,原来中国绘画同西方绘画一样好,一样趣味隽永。

如果不是远远超过西洋画的话。

”不难想象,处在一个资本主义文化氛围里的西方人,想要对中国文化做一个客观理性的欣赏,其困难程度不言而喻,若要究其缘由所在,我想还是中外美术观念上的差异导致了这个结果。

中外美术观念的差异,可大体地概括为感性和理性的区别。

中国美术强调人的精神世界,强调人的主观感受,而西方美术注重的则是对客观世界的再现,注重眼睛所看到的而不是心里想到的。

我想这主要是中西方经济、政治的变革导致的文化差异所决定的。

中国文化的基本思维模式是“天人合一”。

什么是“天人合一”呢?就是说人类与自然应当当做一个整体来看待,两者之间的关系和谐统一,人不可违背自然。

照此说来,中国文化特别强调要顺应自然,强调自然的不可逆性,人必须要融入到自然当中。

这种文化精神反映在绘画观念上就是认为人与自然之间,精神和物质之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认为艺术的最高层次不是站在客观之外把握它的特点与规律,而是尽可能融入到客体之内去,理解客体,体会客体,让主客体融为一体,最终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于是,中国画历来不以再现自然、悦人眼目为目的,而是重在“立意”,使作品成为画家修养、人格和情绪的载体。

所以中国历来偏重表现作者的感情,注重书写主观感受,不过分强调描绘客观,画家所画常在“似与不似之间”,不受约束。

从绘画作品试论中西绘画的差异

从绘画作品试论中西绘画的差异

从绘画作品试论中西绘画的差异中西方绘画是世界两大文明的绘画,它们在表现手法、题材、情感和审美观念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作为古代艺术的精髓之一,在绘画领域中,中西方在创作思想、技法表现和审美价值等方面都存在着鲜明的对比。

本文将从绘画作品试论中西绘画的差异,从中西绘画的历史渊源、审美观念、题材及技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历史渊源:中西方绘画的历史渊源有着很大的不同。

在中国,绘画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一种高雅的艺术表现形式,它承载了民族的文化和精神。

中国绘画历史悠久,最早的绘画作品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壁画,经过长期的发展,到了唐宋时期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绘画体系。

而西方绘画起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壁画和壁画。

在中世纪,基督教的兴起对西方绘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文艺复兴时期,则是西方绘画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进步。

中西方绘画的历史渊源的不同,为中西方绘画的审美观念和题材提供了不同的基础。

中国的绘画更加注重神秘、诗意和意境的营造,而西方的绘画则更加注重对现实的描绘和对形式的创新。

二、审美观念:中西方的审美观念有着明显的差异。

在中国,绘画被认为是一种超脱现实的表现形式,它追求的是对内心世界的表达和对意境的营造。

中国绘画常常以山水、花鸟、人物等题材来表达画家的情感和审美追求。

而在西方,绘画被认为是一种现实的再现,它注重对色彩、形态、光影等视觉现象的再现。

西方绘画的审美观念更加注重对形式和技巧的追求,追求的是对现实的精确再现和对观念的传达。

三、题材:中西方绘画在题材选择上也存在着差异。

中国绘画以山水、花鸟、人物等题材为主,这些题材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常见的意象,它们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

中国绘画在题材选择上更加注重对自然的感悟和对情感的表达,画家一般需要通过对题材的再现和对画面的构图来表现自己的创作情感。

而西方绘画的题材选择相对更加广泛,除了表现自然的题材外,西方绘画还会表现历史、宗教、神话等各种题材,这些题材的再现通常需要更加注重对形式和技巧的处理。

论中西方绘画美学之比较

论中西方绘画美学之比较

论中西方绘画美学之比较
中西方绘画美学在历史长河中各自发展,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观念。

两种绘
画美学在表现形式、创作理念和审美取向上存在差异,今将深入讨论中西方绘画美学之比较,探讨两者的异同之处。

一、表现形式的差异
中西方绘画美学在表现形式上存在不同的特点。

在古代中国,绘画注重意境的表现和
情感的抒发,画家追求“意境”,注重笔墨的运用和构图的艺术性,以“写意”、“泼墨”为主要表现手法。

而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西方绘画,强调写实主义,追求解剖结构和透
视法的准确性,画家追求对自然的真实再现。

从表现形式上看,中西方绘画美学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特点,体现了不同的审美倾向。

二、创作理念的差异
中西方绘画美学在创作理念上也有显著的差异。

中国绘画强调画家的意境和内心境界,注重画家个人的情感和思想,追求超脱于客观世界之上的意境。

而西方绘画更注重对客观
世界的观察和再现,画家追求对现实的客观表现和深入解析。

三、审美取向的差异
在审美取向上,中西方绘画美学表现出不同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追求,彰显出各自独特
的艺术特色。

中西方绘画美学在表现形式、创作理念和审美取向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这种差异既反
映了两种文化背景和审美观念的不同,也体现了各自的艺术传统和审美特点。

通过对中西
方绘画美学的比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表现和审美追求,拓展我
们的艺术视野,丰富我们的审美体验。

希望通过今后的交流与学习,能够促进不同文化之
间的艺术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世界艺术的繁荣与发展。

中外美术论文

中外美术论文

古埃及壁画古希腊陶瓶绘画中世纪绘画作品。

宗教题材意大利文艺复兴,《诽谤》桑德罗·波提切利东汉《戈射·收获图》东汉《宴饮观舞》东汉《泗水取鼎》西汉《扁鹊水榭》中外文化对绘画的影响及空间的差异拿到一幅画我们很容易分辨出是中国画还是西方绘画。

中国画是写意,写的是理想,写的是画境、意境,更加的感性。

而西方的绘画则是写实,更加的理性,利用透视,明暗等手法使画面更加的逼真。

造成这种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中西方文化的不同。

儒道之学是中国千百年来的传统思想,强调的是天人合一,其实在绘画上同样强调着天人合一的美学观念,自然、朴实、返璞归真为美,这个在中国画中表现得十分突出。

另外禅学思想在中国高度发达,形和意之间的关系不是弄得很实实在在。

一开始虽然是从写实、描绘人物出发,但是渐渐地融进了中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念、美学观念,和形意之间辨证的这种思维方式。

所以中国画从色彩、构图、黑白、线条,各个方面都表达了这种独特的哲学观念和思维观念,乃至人生的伦理观念。

再看西方,从早期古希腊的人本主义和理性主义到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再到之后的思想启蒙运动,西方资本世界的理性同样出现在西方的绘画之中,这使得越是画的写实越是逼真的作品越是被人们所称赞。

这些写实派认识和把握自然的方式是纯客观的,始终贯穿着以科学精神为基础,要求对象、光源、环境、视点四固定,即创作时对客观景物的位置、视点只能选择,而绝不能在画面上随便移动,以求严格按照物理、光学原理,科学准确地再现三维空间的客观世界,并把运用和体现透视、解剖、光彩原理的准确程度当作衡量艺术质量的重要尺度。

关于有与无的哲学观念,西方以有为本,从有到实体;中国则以无为本,从无到有。

依西方的有无观,无是无论如何也不能生有的。

你看中国写意绘画是如此的虚实相间,往往留下一片空白。

给予观者的感受是虚白上幻现的一花一鸟,一山一水,但却负荷着无限的深意。

这样看来西方画面中的有是有限的,这使得画家需要花费心思使有限的画面更加的精致,而中国画画面之外的意境与想象则是无,无穷无尽的。

论中西方绘画美学之比较

论中西方绘画美学之比较

论中西方绘画美学之比较绘画是一种通过图像和色彩来表现艺术家内心世界和对现实的感知的艺术形式,它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审美观念。

中西方作为两个有着悠久绘画传统的文化体系,其绘画美学在审美观念、表现手法、题材取向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和共通之处。

本文将从中西方绘画美学的历史渊源、审美观念、表现手法和题材取向四个方面进行比较,以探讨中西方绘画美学的异同之处。

一、历史渊源中西方绘画的历史渊源有着明显的差异。

西方绘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受到古希腊哲学和宗教思想的影响,西方绘画注重对现实的模仿和再现,强调对物质世界的观察和描绘。

中西方绘画美学的发展历程不仅受到文化传统的影响,还受到社会制度和宗教信仰的影响。

西方绘画在宗教题材的表现上有着较为深刻的表现,比如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画作品《最后的晚餐》和《圣母子像》,这些作品体现了基督教的宗教信仰和精神内涵。

而中国绘画的历史渊源则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壁画和青铜器上的图案,受到儒家、道家、佛家思想的影响,中国绘画追求“气韵生动”、“意境悠远”,强调对自然的感悟和对心灵境界的追求。

中西方绘画的历史渊源决定了其审美观念和表现手法上的差异,也为不同文化传统下的审美情趣提供了丰富的表现形式。

二、审美观念中西方绘画美学的审美观念存在一定的差异。

西方绘画美学强调对客观世界的再现和描绘,西方绘画的审美观念受到了古希腊哲学的影响,强调对真、善、美的追求,追求形式的完美和结构的对称。

西方绘画重视透视、光影和色彩的运用,强调对物质的写实和对情感的表达。

而中国绘画美学则更注重对意境、气韵、以及对心灵世界的表达,中国绘画审美观念受到了儒家、道家、佛家的影响,强调对大自然的感悟和对内心感情的抒发。

中国绘画注重“写意”、“寓意”、“以意传神”的审美观念,强调对意境的追求和对情感的表达。

中西方绘画美学的审美观念在追求的对象、审美标准和审美情趣上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也为不同地域和文化下的审美体验提供了多元化的选择。

中外美术史论文

中外美术史论文

以《墨葡萄图》和《最后的晚餐》为例,分析东西方美术的特点和异同学院:美术学院班级:艺12(2)班姓名:陈前学号:12173222在绘画上,中西的艺术比较,宗白华先生说得非常透彻:国画真像一种舞蹈,画家解衣番礴,任意挥洒。

他的精神与着重点在全幅的节奏生命而不沾滞于个体形相的刻画。

画家用笔墨的浓淡,点线的交错,明暗虚实的互映,形体气势的开合,谱成一幅如音乐如舞蹈的图案。

物体形象固宛然在目,然而飞动摇曳,似真似幻,完全溶解浑化在笔墨点线的互流交错之中! 西洋自埃及、希腊以来传统的画风,是在一幅幻现立体空间境中描出圆雕式的物体。

特重透视法、解剖学、光影凸凹的晕染。

画境似可走进,似可手摩,它们的渊源与背景是埃及、希腊的雕刻艺术与建筑空间。

中西方绘画在色彩运用和对色彩的感受上显然有所不同。

中国传统的绘画是以墨调色,与西方绘画以油色烘染出的立体感、明暗透视等有巨大差异,在厚与薄、深与浅、淡与浓等多组矛盾中求得视觉性效果。

中国古代画论中认为,墨具有五色:焦浓、重、淡、清等;墨色之中又分为六彩:黑、白、干、湿、浓、淡。

中国传统绘画黑白不分,是无阴阳明暗;干湿不备,是无苍翠秀润;浓淡不辨,是无凹凸远近。

中国的绘画艺术以直觉的方式来感觉色彩的万千变化,而西方绘画艺术,整体上则是倾向于光学意义上的,更加富于几何精神和理性的思考。

西方的画中,写实派要求对象、光源、环境、视点四固定,即创作时对客观景物的位置、视点只能选择,而绝不能在画面上随便移动,以求严格按照物理、光学原理,科学准确地再现三维空间的客观世界,并把运用和体现透视、解剖、光彩原理的准确程度当作衡量艺术质量的重要尺度。

所以,画家的功夫都用在眼睛所能看到的物体和光影上,不允许增加任何个人的意念和想象。

在徐渭的《墨葡萄图》中,就总体审美来讲,本图以水墨画葡萄一枝,串串果实倒挂枝头,鲜嫩欲滴,晶莹透彻,形象生动,茂盛的叶子以大块水墨点成,葡萄枝则用干墨勾勒,对比鲜明,,风格疏放,不求形似,但无处不神似,代表了徐渭大写意花卉的风格,也是明代写意花卉高水平的杰作。

美术史中的中国与西方绘对比研究

美术史中的中国与西方绘对比研究

美术史中的中国与西方绘对比研究美术史是关于绘画、雕塑和建筑等艺术形式的历史研究。

中国与西方是两个具有悠久艺术传统的地区,其绘画风格和表现手法在美术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探讨中国与西方在美术史中的绘画对比研究。

I. 中国绘画中国绘画源远流长,具有丰富的艺术传统和独特的风格特点。

中国绘画强调“意境”,追求意境的抒发和审美感受。

中国绘画注重用笔墨表现世界的变化和情感的表达,无论是山水画、花鸟画还是人物画,都注重观察和描绘对象的特点,以求形神兼备。

1. 山水画山水画是中国绘画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以自然山水为主题,追求表现大自然之美、人与自然的和谐。

中国山水画注重在有限的画面中通过构图、墨色和笔法表现出广阔的背景和深远的意境。

山水画的笔法手法独特,以勾、点、染为主要表现方式,通过线条勾勒山水的形态和纹理。

2. 花鸟画花鸟画是中国绘画的另一主要表现形式,以花卉、鸟类为主题,突出细腻的观察和写实。

中国花鸟画注重描绘物象的真实和生动,精炼的线条和精致的细节展现了中国画家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追求。

3. 人物画中国人物画以人物形象为主题,强调塑造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内涵。

中国人物画注重形象的写实性和构图的安排,通过线条和墨色刻画人物的气质和神态,表现出中国人文精神的独特魅力。

II. 西方绘画西方绘画是欧洲及美洲地区的艺术形式,其风格和表达方式与中国绘画有着显著的差异。

西方绘画强调透视和色彩运用,注重细节的描绘和现实主义的写实。

1. 油画油画是西方绘画的主要表现形式,通过颜料和油脂混合制成的颜料来创作。

西方油画注重光影的表现和层次的透明感,通过不同色彩和笔触的运用来描绘人物、风景和静物等。

西方油画特别注重绘画的真实性和细腻度,通过多层次的色彩和细节的处理来展现艺术家的技巧和意图。

2. 素描与速写西方绘画中,素描与速写是艺术家创作的基础和准备工作。

素描是用线条勾勒描绘物象的形态和结构,旨在表达形态和比例的准确性。

而速写则强调快速捕捉物象的动态和神态,追求一种即兴的、直观的表达方式。

中外美术史对比论文---毕加索

中外美术史对比论文---毕加索

题目:由毕加索看中外美术作者:杨方路指导老师:孔凡静摘要毕加索作为法国现代画派的主要代表,是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他与立体派艺术另一先驱人物勃拉克携手作画,共同为自然界的视觉形式寻求新的定义,他们从探究多面积的物质结构出发,打破传统的体积概念的坚实,根据科学和现代思想的发展,创造出一种新的造型语言。

后世评论家认为:如果没有立体主义急进精神的刺激,现代艺术很难想象会有以后的演变。

毕加索漫长的一生硕果累累,绘画风格多变,这无不源自他那旺盛的生命力及忘我的辛勤劳动,对毕加索而言,创造与艺术与生命同义,并且指出,真正的看,是内在的感觉,要直接面对生活,以生活入画。

本文以研究毕加索及其绘画艺术为契机,探究一代宗师毕加索绘画艺术形成之根源,对其绘画语言要素及其艺术形式进行深入的分析,剖析其作品之秩序的和谐完善,并围绕其伟大创造力阐述其生命潜能的挖掘与艺术表达之关系。

关键词:毕加索、立体主义、学院派一、关于毕加索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1881~1973)出生在西班牙马拉加(Malaga),是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他和他的画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了不朽的地位。

毕加索也是位多产画家,据统计,他的作品总计近 37000件,包括:油画 1885 幅,素描 7089 幅,版画 20000 幅,平版画 6121幅。

“然而,这个伟大的天才确实已死亡的形式来到这个世界上的。

”(1)毕加索一生中画法和风格几经变化。

也许是对人世无常的敏感与早熟,加上家境不佳,毕加索早期的作品风格充满了早熟的忧郁,早期画近似表现派的主题。

在求学期间,毕加索努力地研习学院派的技巧和传统的主题,而产生了象《第一次圣餐式》这样以宗教题材为描绘对象的作品。

德加的柔和的色调,与罗特列克所追逐的上流社会的题材,也是毕加索早年学习的对象。

在《嘉列特磨坊》、《喝苦艾酒的女人》等画作中,总看到用罗特列克手法经营着浮动的声光魅影,暧昧地流动着款款哀伤。

怎样看待中西美术不同的发展历程作文

怎样看待中西美术不同的发展历程作文

怎样看待中西美术不同的发展历程作文
哎呀呀,今天来和大家聊聊中西美术那不同的发展历程哟!
咱先说说咱中国的美术吧!那可是有着超级超级悠久的历史呀!从古代的那些精美的壁画、水墨画,到后来的各种流派,那真的是太厉害啦!就像一棵大树,一点点地生长,长出好多好多不同的枝桠呢!中国美术注重的是意境呀,用简单的线条和色彩就能表达出深深的情感和故事呢,是不是很神奇?就好像一首优美的古诗,虽然字不多,但韵味十足呀!
再看看西方美术呢,那也是超级精彩呀!从古希腊的雕塑开始,那逼真的造型,哇,让人惊叹不已!然后到后来的油画什么的,那色彩的运用,那细节的刻画,简直绝了!西方美术就像是一场盛大的宴会,各种美味佳肴让人应接不暇呢!
那中国美术和西方美术到底有啥不一样呢?这就好像苹果和橘子,虽然都是水果,但味道和感觉都不一样呀!中国美术就像一位优雅的仙子,轻轻一挥衣袖,就有无限的风情;而西方美术就像一个热情的舞者,尽情地展现着自己的魅力。

那我们该怎么看待它们呢?难道要比个高下吗?才不要呢!它们都是人类艺术的瑰宝呀!我们应该像欣赏不同的美景一样去欣赏它们,去感受它们各自的独特魅力呀!无论是中国美术还是西方美术,都能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触动呀!所以呀,我们要珍惜它们,爱护它们,让它们一直绽放光彩哟!。

中西方美术史差异

中西方美术史差异

中西方美术史差异
中国美术史源远流长。

早在旧石器时期,就已经诞生了最为原始的艺术,旧石器时代的粗石器,已能磨光、雕琢、钻孔,符合对称、均衡等形式美法则,初具节奏和线条的韵律美。

到了新石器时代,原始的美术已经开始具有时代风格。

然而,与西方美术特别是欧洲艺术不同的是,西方的美术风格总是在不停的变化,而中国美术在时代的变迁中,风格变化并不大,在几个世纪里,中国美术风格保持了令人惊讶的延续性,一幅明代的作品还有唐代作品的影子,一幅清代的画作可能与宋代的画作相差甚小。

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或许是中国人对传统的尊崇,在我们眼里,临摹不等于抄袭,而是另一种创新!只有在临摹中把作者的心境体会透彻,把所用的技法理解清楚,才可能从中学习到东西,并进而去创新,才可能会有更好的作品出现。

与中国美术史不同,西方美术的经历可谓是大起大伏,一波三折,坎坷不断,或许也正因为如此,才有了如今令人赞叹不已的西方美术,才会有一个接着一个杰出的艺术家涌现,才会有那么多的作品留名青史!西方美术开始于旧石器时期的晚期,早期绘画被发现在法国和西班牙。

早期的西方美术主要以裸体的女性为题材,突出体现女性的性器官,体现出了原始人们对母性和生殖的崇拜意识。

之后西方美术开始了起伏,艺术家的地位亦随之受到影响,却没有人会放弃,在这段时间里,无数艺术家为如今的西方美术奠定了扎实深厚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美术发展对比
史论文长安大学建筑学院2014—2015(学年)
指导老师:孔凡静
浅谈欧洲文艺复兴美术
摘要:欧洲的文艺复习时世界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由意大利开始,以后席卷全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就是欧洲新兴资产阶级继承、借鉴和利用古希腊、古罗马的古典文化,在意识形态邻域里对封建主义和宗教神学发动的一场革命。

这场革命,对于破除近千年的封建思想意识和宗教神学观念对人们的束缚,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它使欧洲的科学、文化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正如恩格斯指出的,这是“人类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

关键词:意大利、尼德兰、德国、达·芬奇
一、意大利文艺复兴美术
(一)意大利早期文艺复兴时期美术
佛罗伦萨三位大师的出现标志着早期文艺复兴的来临。

这三位大师是建筑师布鲁内莱斯基、画家马萨乔和雕塑家多纳太罗。

布鲁内莱斯基设计过一批代表文艺复兴成就的建筑,其中就有佛罗伦萨大教堂是其最早的作品。

而继承和发展了乔托的艺术传统的马萨乔,他以科学的探究精神,将解剖学、透视学的知识运用于绘画中。

经常提到的他的名作《失乐园》和《纳税钱》,画面朴实无华,人物坚定沉着,显示了文艺复兴美术的基本特色:现实主义表现手法与人文精神内容的统一。

在哥特时期,雕塑通过自由的肢体动作和新发展的心理表达,已找到一种新的贴近生活的写实主义手法。

但是,当时的雕塑仍服务于阐明超验的关系,而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家则着从人的尘世美与真的方面来表现人。

他们受古代榜样的鼓舞,创作了富有立体感和尘世
坚定信念的雕塑。

哥特式人物形象说明了人渴望天国的完
美,而文艺复兴则展示了在做人的完美之中的天国形象。

因此,多纳太罗让他塑造的像真人一样大小的青铜雕像《大
卫》(图1)像赤身裸体,而过去只有亚当和夏娃,以及被
钉在十字架的人和被拷打致死的圣塞巴斯蒂昂才能如此。

大卫也不再是旧约故事中的英雄,而是一个英俊的小伙子,
仅戴着一顶佛罗伦萨小帽,以漫不经心的优雅姿态望着敌
人的头颅。

这里是新型的人的形象,他十分自信,不受习
俗束缚,喜欢摆出优越者的姿态。

它标志着希腊、罗马的
人体美术传统又得到了恢复。

图1
(二)意大利盛期文艺复兴时期美术
正是在极其动乱的阶段了,盛期文艺复兴艺术形成了。

这是一种明朗而又有高尚观念的,伟大而又有克制力的艺术。

在文艺复兴盛期,以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为代表的一批美术家,进一步完善了15世纪意大利人的探索,使理性与情感、现实与理想在美术品中获得了完美的统一,使形与空间的关系获得了高度和谐,从而为再现性的美术确立了一种经典样式,给后世提供了效法的最佳范例,在以后西方美术的发展历程中,无时不感到它的强大影响力。

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并称意大利文艺复兴三大画家。

他的一生是敢于以自己的科学探索,冲击中世纪的愚昧无知和教会禁锢的一生;坚持人文主义的立场和美学观点,敢于肯定人的价值和生活权利。

生活在米兰期间,达·芬奇在一所修道院食堂绘制了《最后的晚餐》。

(图2)他精心地选择了最后晚餐时最富戏剧性的一刻来描绘,当基督向门徒说:“你们中间有一个人要出卖我了”,门徒们不同的神态和动作与他宁静坦然的态度形成了鲜明对比,每一位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状态都是那么真实生动,充分展示了之一题材的深刻内涵,展示了美与丑的对立。

完美的构图、和谐的形与空间、丰富的心理刻画、深刻的人性,这一切再次向人们昭示着古典美术大师
达·芬奇的特色。

自此之后,无人再问
津之一题材,也可以说是自此之后,西
方绘画才真正进入了文艺复兴的鼎盛
时期。

【1】
当然不得不说的是《蒙娜丽莎》,这幅堪称世界上最著名的绘画之一。

西
方绘画中描绘女性的作品,至今为止还
很难说有一幅能超过《蒙娜丽莎》的成
就。

达·芬奇是人类智慧的象征,他怀
有神灵般的无限理想,试图重新创造世
界的美。

可是他只有常人的生命和力量。

他的生命是一条没有走完的道路,路上时撒满了崇高的未完成作品的零章碎片,他在临终前心酸的说过:“我一生从未完成一项工作”。

【2】 图2
而终生未娶的米开朗基罗则代表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
术的最高峰,早年的雕像《大卫》(图3),是美术史中最为人们
熟悉的不朽杰作,也是最鲜明展示盛期文艺复兴意大利美术特点
的作品。

米开朗基罗摆脱了文字记述的束缚,根据自己的要求,
把少年大卫塑造成一位发育成熟、体魄健美的青年男子,完美入
神的人,从而极具表现力地传达出他对人的信心、对新社会理想
的热情。

这位有着强烈人文主义色彩并追求英雄主义精神的艺术
大师在绘画和建筑方面的成就也令人折服。

西斯廷教堂天顶画是
米开朗基罗在绘画创作方面的最大杰作。

也称为《创世纪》壁画。

壁画中的许多人物虽多系宗教人物,但他们都不是基督教所宣扬
的逆来顺受的奴仆和罪人,而是体态健壮,具有强烈的意识与力
量,显示了米开朗基罗是用人文主义思想来表现这些宗教人物的,
寄托了他一贯追求的对英雄人物的崇敬和理想。

文艺复兴意大利
画家大部分擅长绘制壁画,拉斐尔尤其如此,可以说他是壁画大
师中的大师。

《雅典学院》是他为教皇绘制的一系列大型壁画中的
代表作。

拉斐尔也是西方美术史上最擅长塑造圣母形象的大师。

其艺术之要点,在能使心灵与肉灵的调和 。

【3】拉斐尔笔下的圣
母,就像人间的母亲一样,以其洋溢着温情的人性,打动了历代
图2
虽然他们的作品没有脱离宗教,但带有更大的世俗性,画中的人物有着丰润的肌肤和温暖的人间人情。

他们的作品注重色彩的绚丽和造型的生动,背景与前景人物的情趣气氛能灵巧配合。

乔尔乔涅的《沉睡的维纳斯》,提香的《马尔比诺的维纳斯》,贝利尼的《维纳斯的梳妆》等等的无与伦比的裸体形象,使人又感觉回到了古希腊古罗马的神话时代。

二、尼德兰文艺复兴美术
除了意大利之外,尼德兰也是文艺复兴发展的重要地区。

尼德兰的文艺复兴和意大利有着总体上的一致,又有着各自的特点。

在艺术层面具体的表现为:第一,尼德兰的艺术存在着明显的细密画和镶嵌彩色玻璃的痕迹;第二,意大利主要流行壁画,尼德兰盛行的则是祭坛画;第三,尼德兰不想意大利受着古代希腊的影响,有着较深远的哥特式美术传统,中世纪还没有完全退去;第四,意大利以古人的名义画现代的女性,只是加一个“圣”或“神”的表情,对农村还没有足够的认识,尼德兰则不同,时代、现实的遭遇给了它一个艰巨任务,这就是名族独立的任务。

凡·爱克兄弟绘制的《根特祭坛画》是尼德兰早期文艺复兴美术中著名的杰作。

而勃鲁盖尔是尼德兰文艺复兴时期最后一位画家和荷兰画派的奠基人。

他的作品以寓意画为主,他并没有局限于对前人艺术构思的简单重复,而是进一步吸收尼德兰民间美术中的现实因素,出色的描绘了自己熟悉的农村生活和自然环境。

《农民的舞蹈》及《农民的婚礼》表达了他对农民的情感。

而《冬猎》(图4)是一幅深远的有人物活动的风景画。

画面动静处理十分巧妙。

凡熟悉欧洲地理环境的人都认为,画家所描绘的正是尼德兰地形的特殊风貌及其美丽的容姿。

图4
三、德国文艺复兴美术
15世纪中叶开始,德国美术家表现出对人的生活环境的关注,喜欢描绘自然环境,人物造型则强调真实感。

德国文艺复兴美术应该说以版画成就最为突出,对整个欧洲的美术都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在早期名画家中,施恩告尔的铜版画居于领导潮流的地位。

他的后继者,德国文艺复兴大师丢勒则是使铜版画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丢勒是北欧美术家中最富有意大利文艺复兴精神的一位巨匠,他的作品吸收了南、北欧艺术的精髓,不仅气势非凡,而且体现了德意志名族的特点:坚实、严肃、细密。

充满了日耳曼名族的理性特色。

同达·芬奇一样,丢勒也具有科学的头脑,因而曾深研数学和透视学并写下了大量笔记和论著,在透视法和人体解剖学方面,他创作了许多反映社会现实的绘画作品。

他使德国艺术摆脱哥特式艺术的影响和束缚,走向以人文主义思想为指导的现实主义艺术道路。

他把当时幼稚的版画艺术推向完美的新阶段。

骑士》采用隐喻的手法,表达他对死亡、贫困及战争
的看法。

显示了丢勒高超的艺术技巧和丰富的想象力。

文艺复兴是一次人类精神的洗礼,它承认人的价
值与能力,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和“唯一的”,艺
术家开始走向职业化的生涯和师徒式的艺术作坊,艺
术越来越专业化,这样的状况造就出杰出的艺术家和
艺术品。

它的内在精神其实就是一种世俗精神,它在
与“中世纪的幽灵”的对抗中不断丰富了自己的内容。

参考文献
【1】蒋百里《欧洲文艺复兴史》2007版第93页
【2】朱伯雄《世界美术名作鉴赏辞典》1991版第235页
【3】蒋百里《欧洲文艺复兴史》2007版第93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