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响音诗《土楼回响》第五乐章《客家之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楼回响》简介
郑小瑛
《土楼回响》是2000年青年作曲家刘湲应厦门爱乐乐团指挥郑小瑛邀请专门为“世界客属恳亲大会”而作的。作品以闽西客家山歌为音乐素材,运用现代作曲技法写成。
郑小瑛是客家人,当年她在回乡省亲祭祖的时候,对自己先祖们勤劳勇敢和团结质朴的性格产生了强烈的激情,遂邀请作曲家刘湲以客家人的历史、性格为素材,创作的颂扬客家精神的一部交响诗篇。这是一部反映客家人团结奋斗、顽强拼搏、求生存、图发展和客家人性格的宏伟壮丽的历史诗篇,贯穿全曲五个乐章的两个音乐主题都出自客家山歌,只有四、五度两个音不变的“新打梭镖”号子主题和“唔怕山高水又深”的山歌主题。全曲共分劳动号子、海上之舟、土楼夜语、硕斧开天、客家之歌五个乐章。
第五乐章《客家之歌》是整部作品的高潮,作曲家在这一乐章加入了合唱队,将一首3/4拍子的客家山歌《唔怕山高水深》进行合唱化处理,使其变成一首雄壮、豪迈的进行曲。和着三拍子的节奏,“号子”和“山歌”主题由弱到强,由远至近,层层推进。它构思宏大,表现了客家人特有的团结坚韧、奋斗开放的性格和精神。
刘湲
刘湲当年曾在闽西生活过,他从福建民间音乐中获得素材,并对民间音乐素材进行了交响化的处理,深入挖掘了民间音乐的丰厚内涵,使其充分表现了客家文化的深层风韵和客家人的精神面貌。这首作品具有很强的“客家文化”印记,也可以说,交响诗篇《土楼回响》是多种客家传统音乐形态的凝聚和升华,同时又是交响音乐和山野文化的深入交融。2001年,该作品获首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的唯一金奖。
演出情况:2000年在龙岩第十六届客属恳亲大会上首演时,受到了当地从未听过交响乐的客家人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客家人的热烈欢迎,最后全场观众起立击掌同唱《客家之歌》,反响非常强烈,场面动人。2001年,在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内,当演奏到交响诗篇《土楼回响》的高潮处——第五乐章《客家之歌》的豪迈粗犷的进行曲时,听众的情绪被“扇呼”到了顶点,听众们随着音乐击掌,和着歌声齐唱。在日本佐世保市演出时,一百人的日本当地合唱团用中国的客家话与厦门爱乐一起演出第五乐章。2002年,郑小瑛指挥的《土楼回响》在美国威斯里安大学演出后,当地的合唱团也用客家话演唱。
客家土楼
土楼是以土作墙而建造起来的集体建
筑,呈圆形、半圆形、方形、四角形、五角形、
交椅形、畚箕形等,各具特色,其中以圆形的
最引人注目,当地人称之为圆楼或圆寨。
土楼属于集体性建筑,其最大的特点在
于其造型大,无论从远处还是走到跟前,土楼都以其庞大的单体式建筑令人震惊,其体积之大,堪称民居之最。土楼中最普通的圆楼,其直径大约为50余米,三、四层楼的高度,共有百余间住房,可住三、四十户人家,可容纳二三百人。而大型圆楼直径可达七八十米,高五六层,内有四五百间住房,可住七八百人。从土楼这种民居建筑方式体现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民俗风情。
从历史学及建筑学的研究来看,土楼的
建筑方式是出于族群安全而采取的一种自卫
式的居住样式。在当时外有倭寇入侵,内有年
年内战的情势之下,举族迁移的客家人不远千
里来到他乡,选择一种既有利于家族团聚,又能防御战争的建筑方式便被采纳下来。同一个祖先的子孙们在一幢土楼里形成一个独立的社会,共存共荣,共亡共辱。所以御外凝内大概是土楼最恰当的归纳。
圆楼是当地土楼群中最具特色的建筑,一般它以一个圆心出发,依不同的半径,一层层向外展开,如同湖中的水波,环环相套,非常壮观。其最中心处为家族祠院,向外依次为祖堂,围廊,最外一环
住人。整个土楼房间大小一致,面积约十平方
米左右,使用共同的楼梯,各家风乎无秘密可
言。
土楼结构有许多种类型,其中一种是内
部有上、中、下三堂沿中心轴线纵深排列的三堂制,在这样的土楼内,一般下堂为出入口,放在最前边;中堂居于中心,是家族聚会、迎宾待客的地方;上堂居于最里边,是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
除了结构上的独特外,土楼内部窗台、门廊、檐角等也极尽华丽精巧,实为中国民居建筑中的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