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耐药机制huanglulu

合集下载

细菌耐药的分子机制

细菌耐药的分子机制

细菌耐药的分子机制细菌是生命的基础单位,可以在各种环境下生存,繁殖,并且具有极强的适应性。

然而,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全球化的加速,细菌感染日益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

自上个世纪以来,我们在抗菌药物研究和使用上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同时,细菌的耐药性也在不断增强,甚至已成为严重的威胁。

本文将探讨细菌耐药的分子机制。

1. 什么是抗菌药物?抗菌药物是治疗细菌感染的化学物质,其中包括抗生素、抗菌肽和合成抗菌药物。

它们通过干扰细菌生长和/或杀死细菌,从而治疗感染。

2. 细菌耐药的原因细菌的耐药性是一种天然演化而来的现象,早在抗菌药物问世之前就已存在。

然而,抗菌药物的过度使用和滥用,导致细菌不断进化适应,从而免疫现有的抗菌药物。

此外,可以通过水源、饲料和其他途径将抗菌药物引入环境中,细菌也会适应这些环境压力,从而产生耐药性。

3. 分子机制细菌产生耐药性的分子机制非常复杂,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抗药基因抗药基因是细菌耐药性的主要原因之一。

这些基因可以从其他细菌中传递,也可以通过自然演化产生,其编码的蛋白质可以通过抑制抗菌药物的作用,或将抗菌药物转化为无害的代谢产物,从而帮助细菌抵抗抗菌药物。

例如,β-内酰胺酶是一种产生青霉素类抗生素耐药性的蛋白质,可以水解药物分子中的β-内酰胺环。

3.2 穿梭质粒穿梭质粒是一种环形DNA分子,可以轻易地复制和转移至其他细菌细胞中。

其编码了多种抗药性相关基因,这些基因可以在不同细菌中传递从而帮助其产生抗药性。

例如,在肠道菌属的细菌中,穿梭质粒是一种常见的抗药性质粒。

3.3 细胞壁和膜的改变某些细菌可以通过改变细胞壁和膜来产生耐药性。

细菌细胞壁和膜是细菌的保护屏障,其在防止抗菌药物进入细胞的同时,也会限制一些其他分子的进入。

这些细菌可以改变它们的细胞壁和膜的化学成分和结构,使其更难受到抗菌药物的影响。

3.4 常染色体靶标变异抗菌药物通过与特定的细胞靶标相互作用,从而杀死或抑制细胞。

简述细菌的耐药机制

简述细菌的耐药机制

简述细菌的耐药机制
细菌的耐药机制指的是细菌对抗抗生素的能力,使其能够在存在抗生素的环境中存活和繁殖。

下面是常见的细菌耐药机制:
1. 靶标修改:细菌通过改变抗生素作用的靶点来减少抗生素的结合能力。

这使得抗生素无法有效地与细菌靶标结合,从而降低其抑制细菌生长的效果。

2. 药物代谢:细菌能够产生酶来降解或改变抗生素的结构,使其失去药物活性。

这包括β-内酰胺酶、氨基糖苷酶等。

3. 药物外排:细菌能够通过多种泵机制将抗生素从细胞内排出。

这些泵可以将抗生素推出细菌细胞,降低抗生素在细菌内的浓度,从而减少其对细菌的杀菌作用。

4. 耐药基因的水平转移:细菌能够通过水平基因转移,将抗生素抵抗性的基因从一个细菌传递到另一个细菌。

这使得细菌能够快速地获得抗生素耐药性。

5. 生物膜形成:细菌可以生产粘附于细菌表面的生物膜,使得抗生素难以渗透到细菌内部,从而减少其抑制细菌生长的效果。

细菌的耐药机制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以同时出现,使得细菌对多种抗生素产生耐药性。

这对临床治疗造成了很大的挑战,因为耐药菌株难以被常规抗生素有效杀灭,需要寻找新的抗菌策略。

细菌耐药机制

细菌耐药机制

三、细菌细胞膜渗透性改变
格兰阴性菌细胞壁的外膜上有脂多糖, 孔蛋白等通透性低,是一种有效的屏 障,不仅使细菌不易受到机体杀菌物 质的作用,还可阻止某些抗菌药的进 入,是细菌耐药的机制之一 这种耐药是非特异性的,主要见于阴 性细菌中
而在革兰氏阳性菌中细胞膜被一层厚 厚的肽聚糖细胞壁所包裹。尽管细胞 壁具有很强的机械强度,但由于其结 构比较粗糙,几乎不影响抗菌药物这 样的小分子物质扩散至细胞内。
1.转化 主要指耐药菌溶解后释放出的DNA进 入敏感菌体内,其耐药基因与敏感菌 的同种基因重新组合,使敏感菌成为 耐药菌。转化过程常限于革兰氏阴性 菌。
2.转导 主要是借助于噬菌体将耐药基因转移 给敏感菌,由于噬菌体有特异性,且 通过噬菌体传播的DNA量很少,因 此耐药性的转导现象仅能发生在同种 细菌内,通常仅能传递对一种抗菌药 的耐药性。临床上是金黄色葡萄球菌 耐药性转移的惟一的方式。
一般来说,两个外排系统的作用都各 不相同,其中特异性外排系统一般只 作用于单一的底药性外排系 统可以作用于多种抗菌药或者一些结 构和功能不相关的复合物。
多重耐药系统 主动泵出活动增强和外排药物通透性 下降的协同作用。 例如:铜绿假单胞菌MexA-MexBOprM表达增强和OprD2的缺失,对亚 胺培南耐药 特点:结构上无关的多重抗生素耐药, 但是对氨基糖苷类敏感,多见于大肠 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
细菌耐药机制
细菌耐药现状
特点: 1.耐药性形成越来越快 2.细菌耐药谱越来越广 3.细菌耐药性传播速度越来越快 4.耐药强度越来越高
细菌耐药的基因机制
根据遗传特性,将细菌耐药性分为两类 1.固有性耐药:来源于该细菌本身染色体 上的耐药基因,代代相传,具有典型的种属 特异性。 2.获得性耐药:由于细菌在生长繁殖过程 中,其DNA发生改变而使其形成或获得 了耐药性表型

细菌耐药的机制与方法

细菌耐药的机制与方法

细菌耐药的机制与方法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细菌耐药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医疗和公共卫生问题。

细菌耐药是指细菌对一种或多种抗生素产生抗药性的现象。

全球每年有数百万人死于细菌耐药,如果不采取积极措施,这个数字还将继续增加。

细菌耐药的机制细菌耐药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机制所致:1. 基因突变:细菌的基因可以突变,使其对某些抗生素产生抗药性。

2. 突变累积:细菌在繁殖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了细菌抗生素,有一部分细菌会因为突变而获得抗药性。

如果这些耐药细菌又继续繁殖,它们的数量就会越来越多,最终形成耐药菌株。

3. 水平基因转移:不同种类的细菌之间可以通过水平基因转移(如质粒转移)来共享抗药基因。

这意味着即使一种细菌开始对某种抗生素敏感,也可能通过与其他耐药细菌接触感染而得到抗药性。

细菌耐药的方法控制细菌耐药的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合理使用抗生素:抗生素并不能对所有病菌都有效,医生需要明确诊断病原菌的种类,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另外,不要随意打断用药过程,以免导致抗生素治疗失效。

2. 发展新的抗菌药物:由于人类对抗生素的滥用,致使许多细菌对传统的抗生素已经发展出了耐药性。

因此,发展新的抗菌药物是控制细菌耐药的可持续方法之一。

此外,必须加强对抗菌药物的开发和研究,包括对抗菌药物的剂量、用法、疗程和其他治疗策略的深入了解。

3. 提高公众意识:公众应该认识到抗生素的滥用和不合理使用会导致细菌耐药性,从而丧失药物的疗效。

我们必须鼓励人们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尽可能避免被感染,并挽救使用抗生素的方法来治疗疾病。

4. 排放管制:药物排放也会影响细菌的耐药性。

医院、养殖业和个人的用药排放都会污染水源和环境。

为改善这些问题,需要实行更加严格的管制,避免药物排放的过程。

5. 加强国际合作:细菌耐药的现象已经成为了全球性的问题,因此需要各个国家之间的合作。

我们需要共同努力,分享疫情情报、研究数据、诊断结果和专业知识,以便更好地控制细菌耐药的问题。

细菌耐药性产生的机制

细菌耐药性产生的机制

细菌耐药性产生的机制
细菌耐药性是细菌通过抗生素抵抗力而产生的一种性质,也就是特定细菌对特定抗生素变得不再敏感或根本抵抗该药物的能力,这种抗药性使得接受抗生素治疗的病患更容易复发。

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主要有以下几个主要机制:
首先,通过自身的进化演变,细菌可以适应外部环境的抗生素,形成抗药性。

这种细菌能够以自身的特性,如表型调节、DNA复制错误等途径,高效��化自身,从而产生抗药性。

其次,重组药敏基因交换作用是细菌耐药性的一个机制。

一般细菌会通过重组DNA来共同传播抗药性基因,抗生素存在的环境中抗生素敏感性的某些特性都可以通过重组药敏基因而得以传播,从而增强细菌的抗药性。

最后,通过自身的代谢修饰细菌,能够维持耐药性,这种机制主要通过细菌的自动或隐性代谢改变其耐药性水平来实现。

这样一来,细菌就可以在抗生素存在的环境中持续存活,从而降低抗生素治疗效果。

由此可见,细菌耐药性是细菌数量增加以及其耐药性基因传播的综合结果,而这些机制为细菌暴发耐药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因此,在抗生素治疗中,要预防细菌耐药性的发生,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以免细菌耐药性的出现影响抗生素的使用效果。

细菌耐药的机制

细菌耐药的机制

细菌耐药的机制
细菌耐药的机制
一、细菌耐药机制
细菌耐药是指细菌可以耐受一定剂量的抗菌药物而不被杀灭的能力,这种能力来源于细菌本身的一种机制或方式,耐药机制的研究对于抗菌药物的开发与使用具有重要意义。

细菌耐药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药物代谢:抗生素经过细菌代谢,获得降解产物,从而抑制抗生素的活性,抗生素被细菌代谢降解的过程称为药物代谢。

2、膜抗性:抗生素被细菌细胞膜所吸收抑制,从而减弱抗生素的作用,这种机制称为膜抗性。

3、非特异性阻断:抗生素可能破坏细菌活性结构,从而降低抗生素的活性,这种机制称为非特异性阻断。

4、合成阻断:抗生素可能阻断细菌的基因表达,防止细菌的抗药性基因表达,这种机制称为合成阻断。

5、自噬阻断:抗生素可能破坏细菌的自噬机制,使得细菌无法抵抗外在环境的侵害,这种机制称为自噬阻断。

二、细菌耐药的对策
细菌耐药对医学上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细菌耐药正在越来越成为一个问题,为了在治疗过程中有效避免细菌耐药的发生,应当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1、合理使用抗生素:应当避免过度使用抗生素,减少耐药菌的
繁殖和传播,尽量使用广谱的抗生素。

2、药物杂交:不同类型的抗生素可以形成杂交,增强抗菌作用,可以有效减少耐药菌的繁殖。

3、抗菌的技术:通过“联合抗菌疗法”,结合多种抗菌药物及各种抗菌技术,有效限制耐药菌的繁殖。

4、定期监测:定期监测病原体的抗药性,及时筛查耐药菌的类型和分布,根据耐药性及时调整抗生素的类型及剂量。

5、抗菌药物的开发:抗菌药物的新型药物的开发是一项重要的研究,以满足复杂的耐药菌的治疗要求。

细菌耐药性产生的机理

细菌耐药性产生的机理

细菌耐药性产生的机理
1、细菌产生破坏药物结构的灭活酶。

该耐药细菌常常可以产生一种或多种灭活酶或钝化酶来水解或修饰进入细菌细胞内的药物,使之失去生物活性,这是引起细菌耐药性的最重要的机制。

2、靶位的改变。

药物作用靶位改变后会使其失去作用位点,从而使药物失去作用。

3、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

这类细菌群体耐药性极强,可以逃避宿主免疫作用,且感染部位难以彻底清除,是临床上难治性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4、阻碍抗菌药向细菌内的渗透。

细菌细胞壁的障碍或细胞膜通透性的改变,使抗菌药无法进入细胞内达到作用靶位而发挥抗菌效能,这是细菌自身的一种防卫机制。

5、主动外排系统(外排泵)。

细菌细胞膜上存在一类蛋白,可将药物选择性或非选择性地排出细菌细胞外,从而使达到作用靶位的药物浓度明显降低而导致耐药。

细菌耐药机制

细菌耐药机制

细菌耐药机制细菌耐药机制是指细菌逐渐对抗常规抗生素治疗的能力。

这种现象已经成为公共卫生领域的重大挑战,因为它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

解析细菌耐药机制对于制定有效的治疗策略和预防措施至关重要。

一、细菌耐药机制的分类细菌耐药机制可以分为两类:先天性耐药和后天性耐药。

先天性耐药是指某些细菌天生对某些抗生素具有抵抗能力,这是由于其细胞壁或细胞膜的特殊结构所致。

后天性耐药是细菌在抗生素使用过程中逐渐产生抵抗能力。

二、细菌耐药机制的主要原因1. 基因突变: 细菌经过基因突变,产生了新的代谢途径,使其无法受到抗生素的干扰。

2. 基因水平上的水平转移: 细菌通过水平基因转移,可以获得抗生素抵抗基因。

这种机制被称为"耐药基因携带者"。

3. 靶标变化: 细菌靶标蛋白发生结构变化,导致抗生素无法与其结合,从而降低药效。

4. 药物外排: 细菌通过对抗生素的外排,将其从细胞内排出,从而减少抗生素对其产生作用。

5. 新酶产生: 细菌通过产生新的酶降解抗生素,使其无法发挥作用。

三、细菌产生耐药机制的条件1. 不正确的使用抗生素: 细菌暴露于亚治疗水平的抗生素剂量,容易产生耐药性。

2. 细菌定居在复杂环境中: 细菌在人体内定居,形成多种复杂环境,促使细菌产生耐药机制。

3.抗生素药物自身特性: 某些抗生素具有较强的选择压力,容易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机制。

四、应对细菌耐药机制的措施1. 合理使用抗生素: 减少抗生素的滥用和不适当使用,确保正确的抗生素剂量和疗程,避免耐药菌株的产生。

2. 开发新的抗生素: 科学家需要持续研制新的抗生素,以应对不断出现的耐药菌株。

3. 加强感染控制措施: 强化医院环境清洁,加强手卫生和个人卫生习惯,减少感染传播。

4. 多学科合作: 联合医务人员、微生物学家、药剂师等多学科合作,制定全面有效的防治措施。

五、细菌耐药机制的前景展望细菌耐药机制是一个长期存在和不断发展的过程,但通过科学研究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仍然能应对这一挑战。

细菌耐药机制huishi

细菌耐药机制huishi

intI1 attI1 aacA4 59-b VIM-2 59-be aadB 59-be 3’-CS
intI1 attI1 aacA4 59-be VIM-2 59-be 3’-CS
A B
50kb
A
B
PFGE谱分析结果:共有七种类型,来自上海的六株为同一类型,来自北京的三株分两个类型,来自杭州的四株同样也分两个类型。各地区之间的类型各不相同。 反复尝试通过接合试验及质粒抽提物电转化传递金属酶基因均未获成功。经XbaI内切酶消化的染色体PFGE与VIM-2探针杂交显示其中10株铜绿假单胞菌50-kb大小的酶切片段杂交阳性,而其余3株(H22、H26、B2)没有阳性片段。
≥256
2
4
2
4
Ticarcilliin/ ClavulanicAcid
≥256
12
32
4
32
Ampicillin/ Sulbactam
≥256
8
64
1.5
ND
E cloacae 8, E C600, E.coli C600E8,E.coli pT103 和E.coli DH5对抗菌药物的体外抗菌活性
“后天获得”
细菌耐药机制(huishi)
亚胺培南敏感及耐药的产气肠杆菌PFGE图
C1 C2:亚胺培南敏感 C3 C4:亚胺培南耐药
亚胺培南敏感及耐药的产气肠杆菌SDS图
C1 C2:亚胺培南敏感 C3 C4:亚胺培南耐药
细菌耐药机制(huishi)
IS903 98%
(约1000bp)
细菌耐药机制(huishi)
“先天不足”
一些具有高渗透性外膜且对抗菌药物敏感的细菌可以通过降低外膜的渗透性而发展成为耐药菌,即原有的孔蛋白通道由于细菌发生突变而使该孔蛋白通道关闭或消失,则细菌就会对该抗菌药物产生很高的耐药性。 亚胺培南是一种非典型的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主要是通过一个特殊的孔蛋白通道OprD2的扩散进入细菌的,一旦这一孔蛋白通道消失,则产生耐药性。

细菌耐药机制【耐药细菌带来的健康问题】

细菌耐药机制【耐药细菌带来的健康问题】

细菌耐药机制【耐药细菌带来的健康问题】细菌耐药机制【耐药细菌带来的健康问题】上世纪40年代,青霉素作为第一种应用于临床的抗生素,成功解决了临床上金葡菌感染这一难题。

随后问世的大环内酯类、氨基苷类抗生素,又使肺炎、肺结核的死亡率降低了80%,当时曾有人断言:人类战胜细菌的时代已经到来。

但是,事实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美好,许多抗生素在应用多年后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药效减低,天然青霉素在控制金葡菌感染方面几乎已失去了药用价值。

医学家在研究这一现象后惊讶地发现,细菌在和抗生素接触多次后,已进化出一整套有效的耐药机制,耐药菌这个暗藏的“敌人”正在逐渐强大起来。

为此,我们有必要对细菌耐药问题进行一下全面的探究。

1什么是耐药细菌?抗菌药物通过杀灭细菌发挥治疗感染性疾病的作用;细菌则作为一类广泛存在的生物体,也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获得对抗菌药物的抵抗作用,逃避被杀灭的危险。

通俗地说就是细菌多次与药物接触后,对药物的敏感性减小甚至消失,致使药物对耐药菌的疗效降低甚至无效。

细菌的这种抵抗作用被称为“细菌耐药”,获得耐药能力的细菌就被称为“耐药细菌”。

耐药菌的出现增加了感染性疾病治愈的难度,并迫使人类寻找新的对抗微生物感染的方法。

2耐药细菌是从哪里来的?是天然存在的还是物种进化的结果?抗菌药物大多属于微生物的代谢产物,据此自然界中的微生物按照是否能够产生抗菌药物分为两类,一类为产抗菌药物微生物(主要是放线菌和链霉菌),另一类不能产生抗菌药物(大多数细菌属于此类)。

在自然界中这两类微生物常常相伴而生,前者由于能够产生抗菌药物,具有杀灭其他细菌的能力而获得生存优势;相反不产生抗菌药物的细菌则需要获得抵抗抗菌药物的能力,达到种族延续的目的。

可见抗菌药物与细菌耐药是自然界中长期存在的生物现象。

研究表明,细菌、细菌产生抗菌药物以及细菌耐药的历史甚至早干人类的出现。

在人类研究感染性疾病治疗药物时偶然发现了青霉素,并以此为契机不断在自然界中寻找抗菌药物,或者通过科学手段提高抗菌药物产量与抗菌效力,由此导致本身处于平衡状态的抗菌药物-细菌耐药的矛盾被破坏,抗菌药物在自然界、医疗环境、动物饲养场等使用不断上升,具有耐药能力的细菌也通过不断的进化与变异,获得针对不同抗菌药物耐药的能力,这种能力在矛盾斗争中不断强化,细菌逐步从单一耐药到多重耐药甚至泛耐药,最终成为超级耐药,对临床各种抗菌药物都变得耐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二——细菌耐药性产生机制与新药研发总结黄璐璐基础兽医学学号:2014107031一、抗菌药应用与耐药性发展细菌多重耐药现象日益严重,耐药机制也趋于复杂,主要有以下几种耐药机制:细菌水平和垂直传播耐药基因的整合子系统;细菌可同时产生多种水解酶和修饰酶;细菌膜基因改变而形成的外排泵出系统;细菌生物膜的形成;细菌使药物作用的靶位改变等。

因此分析研究细菌耐药机制、耐药基因的传播与转移,掌握细菌耐药性的变迁,以减少耐药性的产生已成为一关注的话题。

对人类健康和公共卫生构成威胁的动物源耐药菌:G-的耐药性,对Salmonella& E. coli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产生耐药的药物:Fluroquinolones氟喹诺酮类,3rd Cephalosporins第三代头孢,Aminoglycosides氨基糖甙类,Sulphonamides磺胺类;对Campylobacter弯曲杆菌产生耐药的药物:Fluroquinolones氟喹诺酮类,Macrolides 大环内酯类。

G+的耐药性,对Enterococci 肠球菌,Streptococci链球菌,Staphylococci葡萄状球菌产生耐药性的药物:Vancomycin万古霉素和Streptogramins链霉素。

实例:丹麦1998年爆发一起FQs耐药沙门氏菌DT104感染,源自猪,通过食物传播。

Fey等2000年报道了美国western Nebraska一例由牛传给儿童的头孢曲松耐药沙门氏菌DT104感染的病例。

这是首次报道家庭获得耐药菌。

二、细菌耐药机制研究进展固有耐药(intrinsic resistance):基于药物作用机制的一种内在的的耐药性,又称天然耐药,由细菌染色体基因决定,代代相传。

另外,细菌遗传基因DNA 都有一个极低的突变率,当细菌细胞分裂105~109 代后就有一次突变出现,故对某一抗生素产生耐药现象。

如:肠道阴性杆菌—青霉素;绿脓杆菌—氨苄西林获得性耐药(acquired resistance)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获得性耐药来源于原基因的突变或获得新基因。

为防御抗生素的破坏,细菌常常从附近其它细菌细胞摄取耐药基因。

事实上,在整个微生物界可以看成为一个巨大的多细胞有机体,细胞间可以很随意地进行基因交换。

耐药菌死亡后所释放的耐药基因,可以很容易地被另一个细菌“拾起”而获得耐药性。

耐药基因可存在于细菌染色体,也可由质粒携带,耐药基因也可嵌入转座子中。

最常见的质粒是对抗生素耐药性编码的耐药质粒(R质粒),耐药质粒在细菌间穿梭而将耐药性传播。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基因突变(mutation):如氟喹诺酮类耐药;2可移动因子(Mobile elements):如四环素耐药基因tet来源于链霉菌和分支杆菌。

抗生素工业化生产中通常要进行菌株改造,即用突变剂使抗生素产量大大增加,因而该过程也是高水平的诱导耐药过程。

相应的基因随细菌死亡释放出来,和抗生素一起制成药品。

用药后大量DNA带入体内,质粒在细菌间穿梭时将该耐药基因带入细菌,使细菌获得耐药性。

质粒(plasmid):是染色体以外能自主复制的遗传因子。

包括接合性质粒(conjugative plasmid):包含耐药决定因子和耐药转移因子(主要是性纤毛),在细菌间以接合方式转移。

接合的传递方式主要出现在革兰氏阴性菌中,特别是肠道菌。

通过接合方式一次可完成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性转移。

接合转移不仅可在同种、亦可在不同属间细菌中进行。

非接合性质粒(non-conjugative plasmid):无耐药转移因子,不能通过结合转移耐药决定因子,而系通过转化、转导或由接合型质粒“诱动”(mobilization)等方式转移。

转座子(transposon):是一种比质粒更小的DNA片段,它能够随意地插入或跃出别的DNA分子中,将耐药性的遗传信息,在细菌质粒、噬菌体和染色体间传递,造成耐药性的多样化。

是可从细菌基因组一个位点移至另一个位点的DNA 序列。

可转座的遗传片段有两种,转座子和插入顺序(IS)整合子( integ ron) 是捕获外源基因并使之转变为功能性基因的表达单位,通过转座子和接合质粒在细菌中传播的遗传物质。

整合子的基本结构由1 个编码整合酶( integrase) 的Int I 基因、2 个基因重组位点at t I 和at tc、启动子和耐药基因盒组成。

整合子的基因捕获和表达系统主要包括:整合酶基因(Int),重组位点(attI),高效启动子(Pc)基因盒(integron-cassette):是单一的可移动的DNA 分子,通常以独立的状态存在,只有当它被整合子捕获并整合到整合子中才能转录[由一个attC位与开放阅读框(ORFs)连在一起的结构,大多数为耐药基因,为整合子的可动部分。

基因盒插入到增强子的下游。

attC参与基因盒的移动。

基因盒本身不含启动子,Pc驱动基因盒编码蛋白质的表达。

3生物被膜形成:减少药物的渗透。

细菌生物被膜是指有大量表现出不同于浮游菌表型的细菌首先粘附于惰性或活体介质的表面,并被自身所产生的胞外多聚基质所包被的一个群体组织。

由细菌和胞外聚合物组成。

大多出现于由介质介导的治疗病例中。

生物被膜介导耐药的机制:1.抗菌药物渗透延迟; 2.被膜菌生理特性的改变; 3.被膜菌不同耐药基因的表达4耐药基因的水平转移方式转化(Transformation):Uptake of “naked”DNA。

耐药菌溶解后释出的DNA进入敏感菌体内,其耐药基因与敏感菌中的同种基因重新组合,使敏感菌成为耐药。

接合(Conjugation):Plasmid transfer Conjugative transposons。

通过耐药菌和敏感菌菌体的直接接触,由耐药菌将耐药因子转移给敏感菌,可发生在不同种细菌间,可同时转移多种耐药基因,最常见的方式。

转导(Transduction):phage delivers DNA to cell 。

耐药菌通过噬菌体将耐药基因转移给敏感菌,转导是金葡菌中耐药性转移的唯一方式。

5细菌耐药的生化机制产生灭活酶:改变抗生素结构,使其灭活。

细菌被诱导产生钝化酶或灭活酶,通过修饰或水解作用破坏抗生素而导致耐药。

最常见的是β-内酰胺酶,其他还有氨基糖苷修饰酶、乙酰基转移酶(耐氯霉素)和酯酶(肠杆菌科细菌中耐大环内酯类)。

靶位改变:抗菌药作用的靶位(如核糖体和核蛋白)由于发生突变或被细菌产生的某种酶修饰而使抗菌药物无法发挥作用,以及抗菌药作用的靶酶(如PBP 和DNA促旋酶)的结构发生改变使之与抗菌药的亲和力下降。

降低抗菌药物在菌体内的积聚:a改变外膜通透性,减少抗菌药物进入菌体。

主要见于革兰氏阴性菌。

因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外膜上存在着多种孔蛋白,有些可形成特异性通道(如OprD) ,有些可形成非特异性通道(如OprF) ,可允许营养物质和各类物质包括抗生素通过。

当细菌发生突变而导致某种特异孔蛋白的丢失或孔蛋白发生形状或数量的改变后即可影响抗生素的渗透性,并导致对不同种类抗生素的交叉耐药,尤其是β-内酰胺类和喹诺酮类药物。

此外,革兰氏阴性菌对膜通透能力变化较大,膜孔蛋白通道非常狭窄,能对大分子及疏水性化合物的穿透形成有效屏障,因此外膜屏障使细菌对抗菌药物产生不同程度的固有耐药性b增强外流(efflux),使进入菌体内的抗菌药物,迅速外流。

70年代中期,Lev y等发现一株大肠杆菌对四环素的耐药是由主动外排系统所致,后来又发现在革兰氏阴性菌和阳性菌均存在多种外排系统。

外排系统是细菌细胞膜上的一类蛋白质,在能量的支持下,可将药物选择性或非选择性地排出细胞。

到目前为止,按能量依赖形式可将外排系统分为两种:①由质子偶联交换产生的质子驱动力( Proto n motive force,PMF)所介导的次级药物转运系统,细菌多通过此型( PM F 依赖型)表达对不同药物和金属离子等的耐药性;②膜转运系统与ATP结合,利用ATP水解所释放的自由能排出细胞毒物质,其典型代表是ATP转运系统中的P-糖蛋白,它涉及肿瘤细胞的多重耐药机制。

三常见几种抗菌药的耐药性产生机制1 β-内酰胺类质粒介导或染色体突变使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通过水解和非水解方式破坏β-内酰胺药物,使抗生素失活,这是大多数致病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主要机制。

目前不断有新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应用于临床,然而也有新的β-内酰胺酶不断产生。

染色体介导改变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靶位点( PBPs)PBPs 即青霉素结合蛋白,存在于细菌胞浆膜上,具有催化粘肽代谢酶反应的功能。

PBPs的改变表现在:①PBPs数量改变或缺失;②药物与PBPs的亲和力降低;③细菌产生缓慢结合的PBPs;④诱导性PBPs的出现。

抗生素渗透性的障碍主要发生在革兰氏阴性菌。

即改变细菌外膜蛋白,减少对抗生素的吸收。

外膜屏障与β-内酰胺酶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即通透性降低作用可使有效的酶灭活系统加强。

近年来因外膜通透性降低而出现的耐药性已越来越多。

细菌的耐受现象此类菌株在低浓度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时,其生长受抑制,而需要很高浓度才能将其杀灭,呈最低抑菌浓度( MIC)与最低杀菌浓度( MBC)分离。

研究表明细菌耐受性不是由于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而是由于细菌本身过度分泌自溶抑制因子,降低其自身溶解而产生耐受现象。

2 氨基糖苷类氨基糖苷类钝化酶的产生,这是临床上细菌对氨基糖苷类产生耐药性的最重要原因。

钝化酶包括N-乙酰基转移酶( AAC)、磷酸化酶( APH)、O-核苷转移酶( AAD)等。

这些酶由质粒、染色体、转座子共同编码。

一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可为多种钝化酶所作用,同一种酶又可作用于几种结构相似的氨基糖苷类。

氨基糖苷类药物结构相似,故常出现明显的交叉耐药现象。

有文献报道介导细菌对阿普拉霉素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的质粒可在人源和动物源细菌之间交换与传播,动物中广泛使用阿普拉霉素而导致的耐药性可传播给人,使人医临床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性增高。

编码核糖体蛋白的基因突变导致核糖体结构改变,从而阻止细菌与抗生素的结合。

细菌外膜通透性改变使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吸收减少,导致细菌对大多数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低浓度交叉耐药。

3 氯霉素类氯霉素耐药主要是由于质粒编码的乙酰基转移酶作用所致,此酶使氯霉素转化为无抗菌活性的代谢物。

近年来临床上新型的兽医专用抗生素氟苯尼考在氯霉素结构上进行改造,以F原子取代了一个羟基,减少了细菌发生乙酰化的部位,降低了耐药性的产生。

还有少数高度耐药菌株由于外膜失去激活氯霉素进入通道的蛋白,而出现穿透障碍。

4 喹诺酮类抗菌药基因突变引起药物作用位点( DN A旋转酶及拓扑异构酶IV)的改变喹诺酮类药物主要作用靶位是细菌拓扑异构酶Ⅱ家族的两个成员,DN A旋转酶和拓扑异构酶Ⅳ,它们是细菌维持生存能力所必需的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