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力学实验报告册
流体力学(水力学)实验报告
![流体力学(水力学)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8da19abc0975f46527d3e180.png)
5、成果分析及小结
6、对本实验有什么建议或改进意见:
实验报告完成日期:
年月 日
1、实验目的
六、管道局部阻力实验报告
2、计算公式
4、实验数据及计算 (仪器编号:
)实验日期:
1) 有关常数:
大管直径 D= 小管直径 d=
cm;大管断面面积 A1= cm;小管断面面积 A2=
cm2; cm2;
2) 量测记录表格(注意指导和记录所示仪器与实际仪器的编号不同)
4、 用方格厘米纸或双对数纸绘制 lg h f ~ lg v 曲线,并计算层流及紊流时的
斜率 m 值。
5、成果分析研究及小结
6、对仪器设备的使用上,用你所学的其他知识谈谈你对仪器设备的改进建 议。
1、实验目的:
五、管道沿程阻力实验报告
2、计算公式:
3、实验数据及计算值:
1) 有关常数: ①管道直径 d=
cm; cm。
量水 量水 体积 时间
V
T
(cm3) s
10 3) 计算表格 ①文德里管
项目 公 测
式 次
1 2 3 4 5 6 7 8 9 10
测压管高差 Δh=▽2-▽1
cm
实测流量
Q实
=
V T
cm3/s
理论流量 流量系数
K Q理 = K ∆h cm3/s
µ = Q实 Q理
5、绘制文德里管(Δh)与实测流量 Q实 的关系曲线(用方格纸,比例自选)
6、成果分析及小结
报告完成日期:
八、演示类实验 对演示类实验,要求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写出你通过该实验演示 后的收获和体会。请在实验报告后附加纸张。 流线演示实验 相对平衡演示实验 粘性演示实验 水击演示实验 虹吸演示实验
水力学实验报告(静水压强量测实验)
![水力学实验报告(静水压强量测实验)](https://img.taocdn.com/s3/m/d5b5ed2231b765ce050814fa.png)
2
������0 = ������������ + ������(∇7 − ∇6) (Pa)
203220 252220 76473 33027
3
������������ = ������[(∇1 − ∇2) + ������0������] (Pa)
199920 248920 73173 29727
答:1、4、5 号管液面不等压,1 号管与外界相通,������0 = ������������,为外界大气压,而 4、 6 号管与箱体连通,������4 = ������6 = ������0,为箱内部气压,二者不同。 1 号管与 3 号管均与外界大气相通,������1 = ������3 = ������������。
差,如读数误差,尺倾斜误差等。
七、 回答实验指导书中有关问题
1、 第 1、2、3 号管和 4、6 号管,可否取等压面?为什么?
答:1、2、3 号管可以取等压面,因为他们连接的介质相同,且都连通箱体液体。
4、6 管上端空气连通,底部液体并不连通,因而不可取等压面
2、 第 1、4、6 号管和 1、3 号管中的液面,是不是等压面?为什么?
学院:水利水电学院
专业:水利水电工程
2014 年 6 月 2 日
实验名称
静水压强量测实验
指导教师
赵昕
年级
2012
学号
2012301580228
成绩
姓名
王頔
一、 实验的目的 1. 量测静水中任一点的压强。 2. 测定另一种液体的重率。 3. 要求掌握 U 形管和连通管的测压原理以及运用等压面概念分析问题的能力。
6
������′
(N/m3)
水力学实验报告
![水力学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0921a7ba5ef7ba0d4b733b02.png)
水力学实验报告学院:班级:姓名:学号:第三组同学:姓名: 学号:姓名: 学号:姓名: 学号:2015、12、251 平面静水总压力实验1、1实验目的1、掌握解析法及压力图法,测定矩形平面上的静水总压力。
2、验证平面静水压力理论。
1、2实验原理作用在任意形状平面上的静水总压力P 等于该平面形心处的压强p c 与平面面积A 的乘积:A p P c =,方向垂直指向受压面。
对于上、下边与水面平行的矩形平面上的静水总压力及其作用点的位置,可采用压力图法:静水总压力P 的大小等于压强分布图的面积Ω与以宽度b 所构成的压强分布体的体积。
b P Ω=若压强分布图为三角形分布、如图3-2,则He b gH P 31212==ρ式中:e -为三角形压强分布图的形心距底部的距离。
若压强分布图为梯形分布,如图3-3,则2121212321H H H H a e ab H H g P ++)+(⋅==ρ式中:e -为梯形压强分布图的形心距梯形底边的距离。
图1-1 静水压强分布图(三角形) 图1-2 静水压强分布图(梯形)本实验设备原理如图3-4,由力矩平衡原理。
图1-3 静水总压力实验设备图10L P L G ⋅=⋅其中:e L L -=1求出平面静水总压力1L GL P =1、3实验设备在自循环水箱上部安装一敞开的矩形容器,容器通过进水开关K l ,放水开关K 2与水箱连接。
容器上部放置一与扇形体相连的平衡杆,如图3-5所示。
??3-5 ??????图 1-4 静水总压力仪 1、4实验步骤1、熟悉仪器,测记有关常数。
2、用底脚螺丝调平,使水准泡居中。
3、调整平衡锤使平衡杆处于水平状态。
4、打开进水阀门K 1,待水流上升到一定高度后关闭。
5、在天平盘上放置适量砝码。
若平衡杆仍无法达到水平状态,可通过进水开关进水或放水开关放水来调节进放水量直至平衡。
6、测记砝码质量及水位的刻度数。
7、重复步骤4~6,水位读数在100mm 以下做3次,以上做3次。
水力实训报告
![水力实训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026f4952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b0.png)
一、实训目的通过本次水力实训,使学生了解水力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掌握水力学的实验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实训时间2021年10月15日至2021年10月19日三、实训地点XX大学水利学院水力学实验室四、实训内容1. 水流基本性质实验2. 水流流动阻力实验3. 水流能量转化实验4. 水力计算及水工建筑物设计实验五、实训过程1. 水流基本性质实验(1)实验目的:了解水流的基本性质,掌握流速、流量、水位等基本概念。
(2)实验步骤:①准备实验器材,包括水槽、量筒、秒表、流速仪等;②在实验室内搭建好实验装置,确保实验环境安全;③打开水槽进水阀门,调整水流量,观察水流现象;④使用量筒测量流量,使用秒表测量流速,记录数据;⑤关闭水槽进水阀门,整理实验器材。
(3)实验结果分析: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流速、流量、水位等基本参数,分析水流的基本性质。
2. 水流流动阻力实验(1)实验目的:研究水流在管道中的流动阻力,掌握摩擦系数、雷诺数等参数对流动阻力的影响。
(2)实验步骤:①准备实验器材,包括管道、阀门、流量计、压力表等;②搭建实验装置,确保实验环境安全;③调整水流量,测量管道进出口的压力差,记录数据;④改变管道直径、长度、粗糙度等参数,重复实验;⑤整理实验器材。
(3)实验结果分析:根据实验数据,分析摩擦系数、雷诺数等参数对流动阻力的影响,得出流动阻力与流速、管道参数之间的关系。
3. 水流能量转化实验(1)实验目的:研究水流能量转化的规律,掌握动能、势能、位能等基本概念。
(2)实验步骤:①准备实验器材,包括水轮机、测速仪、测力计等;②搭建实验装置,确保实验环境安全;③调整水流量,测量水轮机的转速和输出功率,记录数据;④改变水轮机转速,重复实验;⑤整理实验器材。
(3)实验结果分析:根据实验数据,分析水流能量转化的规律,得出水流动能、势能、位能之间的关系。
4. 水力计算及水工建筑物设计实验(1)实验目的:掌握水力计算方法,学会水工建筑物设计的基本原理。
水力学实验报告
![水力学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2ed90e25cfc789eb172dc8ec.png)
水力学实验报告系别:工程技术学院专业:2010级水利水电工程2班指导教师:陈艳霞姓名:吕伟学号:10150300442012.6.58.9、有一梯形断面的排水渠道,长度l=5800m,底坡i=0.0003,糙率n=0.025,底宽b=10m,边坡系数m=1.5,渠道末端设置一水闸,当过闸流量Q=40m³/s时,闸前水深2h=4.0m,试用分段法计算渠道中水深1h=3.0m处离水闸的距离。
解:(1)、判别水面曲线类型由均匀流公式可得:3202135χn i A Q =³≈1.741由临界水深公式可得:()[]m h mh b h mh b B A g aQCC120030032≈⇒++==因c h h >0,则渠道底坡为缓坡,又因渠末水深c h h h >>=020.4, 水面位于缓坡的1M 区,所以渠道中发生1M 型壅水水面曲线。
(2)、水面曲线计算已知渠道闸门前水深h 2=4.0m ,以该断面为控制断面,假设上游一系列水深h 为3.9m, 3.8m, 3.7m ,3.6m,3.5m, 3.4m, 3.3m, 3.2m, 3.1m, 3m 应用公式可得各段相应的流段长度Δs,再求和可得总流段长度S 。
(3)、用Excel 计算:由excel计算可得:渠道水深1h=3.0m处离水闸的距离为S=5637.517m。
9.8、为了灌溉需要,在某河修建溢流坝一座。
溢流坝采用堰顶上游为三圆弧段的WES实用堰剖面。
单孔边墩为圆弧形,坝的设计洪水流量为100m³/s。
相应的上、下游设计洪水位分别为50.7m和48.1m,坝址处上下游河床高程均为38.5m,坝前河道过水断面面积为524m²。
根据灌水水位要求,已确定坝顶高程为48.0m,求坝的溢流宽度。
解:已知溢流坝堰顶上游为三圆弧段的WES型实用堰剖面,由题述条件可得:H=50.7-48=2.7m , A=524 m ², Q=100m ³/s , V=Q /A ≈0.191 , H O =H +a ×V ²/2g=2.70191m , a=a 1=48-38.5=9.5m ,(1)、判断出流形式:037.07019.21.00≈=H h s , 516.370191.295.01≈=H a ,查图9.9可知,泄流时为自由出流,则ζ=1.0。
水力学实验报告
![水力学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e051c799376baf1ffd4fad3b.png)
水力学实验报告学院:班级:姓名:学号:第三组同学:姓名:学号:姓名:学号:姓名:学号:平面静水总压力实验实验目的1.掌握解析法及压力图法,测定矩形平面上的静水总压力。
2.验证平面静水压力理论。
实验原理作用在任意形状平面上的静水总压力P 等于该平面形心处的压强p c 与平面面积A 的乘积:A p P c =,方向垂直指向受压面。
对于上、下边与水面平行的矩形平面上的静水总压力及其作用点的位置,可采用压力图法:静水总压力P 的大小等于压强分布图的面积Ω和以宽度b 所构成的压强分布体的体积。
b P Ω=若压强分布图为三角形分布、如图3-2,则He b gH P 31212==ρ式中:e -为三角形压强分布图的形心距底部的距离。
若压强分布图为梯形分布,如图3-3,则2121212321H H H H a e ab H H g P ++)+(⋅==ρ式中:e -为梯形压强分布图的形心距梯形底边的距离。
图1-1 静水压强分布图(三角形) 图1-2 静水压强分布图(梯形)本实验设备原理如图3-4,由力矩平衡原理。
图1-3 静水总压力实验设备图10L P L G ⋅=⋅其中:e L L -=1求出平面静水总压力1L GL P =实验设备在自循环水箱上部安装一敞开的矩形容器,容器通过进水开关K l ,放水开关K 2与水箱连接。
容器上部放置一与扇形体相连的平衡杆,如图3-5所示。
3-5 ??????图 1-4 静水总压力仪 实验步骤1.熟悉仪器,测记有关常数。
2.用底脚螺丝调平,使水准泡居中。
3.调整平衡锤使平衡杆处于水平状态。
4.打开进水阀门K 1,待水流上升到一定高度后关闭。
5.在天平盘上放置适量砝码。
若平衡杆仍无法达到水平状态,可通过进水开关进水或放水开关放水来调节进放水量直至平衡。
6.测记砝码质量及水位的刻度数。
7.重复步骤4~6,水位读数在100mm 以下做3次,以上做3次。
8.打开放水阀门K 2,将水排净,并将砝码放入盒中,实验结束。
水力学实验报告(动量方程验证实验)
![水力学实验报告(动量方程验证实验)](https://img.taocdn.com/s3/m/f1dd360e02020740bf1e9b0a.png)
������ = ρQV(1 − cos ������)
式中:Q 为管嘴的流量;V 为管嘴流速;α为射流射向平板或曲面板后的偏转角度。 α=90°时,F平 = ρQV(F 平为水流对平板的冲击力)。 α=135°时,F = ρQV(1 − cos 135°) = 1.707ρQV = 1.707F 。
6. 关闭抽水机,将水箱中水排空,砝码从杠杆上取下,结束实验。 注意事项 1. 量测流量后,量筒内的水必须倒进接水器,以保证水箱循环水充足。 2. 测流量时,计时与量筒接水一定要同步进行,以减小流量的量测误差。 3. 测流量一般测两次取平均值,以消除误差。
四、 实测的数据(表)
1. 有关常数
喷管直径 d=0.92cm,作用力力臂 L=8cm。
2. 实验中,平衡锤产生的力矩没有加以考虑,为什么? 答:平衡锤在冲击开始前将杠杆平衡,用以平衡更换面板产生的作用力差异,在实验过 程中,可以视为是杠杆的一部分,不影响计算结果。
教
师
评
指导教师
年
月
日
语
稳,对流量法测验产生影响。 此外,由于实验时间长,水轮机工作状况发生改变;修正系数误差忽略等问题均会产生较小 误差。 七、 回答实验指导书中有关问题 1. F 实与 F 理有差异,除实验误差外还有什么原因?
答:理论误差(系统误差)。 实验数据处理时的参数,修正系数等忽略因素都是造成二者差异的非实验因素。
6 710 5.20 136.54
六、 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与结论 实验测得α = 90°时,F 实=30625.00 N×10-5,F 理=30511.71 N×10-5,误差为 0.37% 实验测得α = 135°时,F 实=59718.75 N×10-5,F 理=54067.45 N×10-5,误差为 10.45% 实验测得α = 180°时,F 实=63700.00 N×10-5,F 理=55991.30 N×10-5,误差为 13.76% 实验测得在α = 90°时,理论值与实际值吻合较好,但在α = 135°和α = 180°时,偏差比较 大。 下面就实验过程进行误差分析。测量中误差产生原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实验时,杠杆是否水平。 尝试将实验数据中的 10.4cm 改变 0.2cm,算得与原数据计算的误差差别为 2%,故 杠杆读数是一个主要影响因素。 在实验中,主要面临两大问题影响杠杆平衡 ① 冲击引起的平衡困难。在无水流冲击时,平衡杠杆比较简单,但是在水流冲击下, 杠杆的平衡很难把握,且由于杠杆的颤动,引起砝码摆动,更加大了平衡难度, 使得平衡时容易出现微小误差;当使用α = 180°的曲面板时,杠杆颤动非常严重, 几乎难以确定平衡状态。 ② 平衡时的砝码和平衡锤的移位。由于平衡锤和砝码公用同一轨道,在移动砝码时, 极易引起平衡锤的微微移动,经由杠杆作用误差放大;另一方面,由于杠杆的颤 动,在平衡锤固定不牢固的区域,会引起其移动。 (2) 体积法测流量产生的误差。 由于此法测量时,需要测量者丰富的经验和敏捷的反应力,对于初学者易产生较大误 差。另一方面,由于在α = 180°时,曲面板在水流冲击下不断摆动,引起水流的不平
水力学实验报告
![水力学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a05b052469dc5022abea0033.png)
水力学实验报告学院:班级:姓名:学号:第三组同学:姓名:学号:姓名:学号:姓名:学号:2015.12.251 平面静水总压力实验1.1实验目的1.掌握解析法及压力图法,测定矩形平面上的静水总压力。
2.验证平面静水压力理论。
1.2实验原理作用在任意形状平面上的静水总压力P 等于该平面形心处的压强p c 与平面面积A 的乘积:A p P c =,方向垂直指向受压面。
对于上、下边与水面平行的矩形平面上的静水总压力及其作用点的位置,可采用压力图法:静水总压力P 的大小等于压强分布图的面积Ω和以宽度b 所构成的压强分布体的体积。
b P Ω=若压强分布图为三角形分布、如图3-2,则He b gH P 31212==ρ式中:e -为三角形压强分布图的形心距底部的距离。
若压强分布图为梯形分布,如图3-3,则2121212321H H H H a e ab H H g P ++)+(⋅==ρ式中:e -为梯形压强分布图的形心距梯形底边的距离。
图1-1 静水压强分布图(三角形) 图1-2 静水压强分布图(梯形)本实验设备原理如图3-4,由力矩平衡原理。
图1-3 静水总压力实验设备图10L P L G ⋅=⋅其中:e L L -=1求出平面静水总压力1L GL P =1.3实验设备在自循环水箱上部安装一敞开的矩形容器,容器通过进水开关K l ,放水开关K 2与水箱连接。
容器上部放置一与扇形体相连的平衡杆,如图3-5所示。
??3-5 ??????图 1-4 静水总压力仪 1.4实验步骤1.熟悉仪器,测记有关常数。
2.用底脚螺丝调平,使水准泡居中。
3.调整平衡锤使平衡杆处于水平状态。
4.打开进水阀门K 1,待水流上升到一定高度后关闭。
5.在天平盘上放置适量砝码。
若平衡杆仍无法达到水平状态,可通过进水开关进水或放水开关放水来调节进放水量直至平衡。
6.测记砝码质量及水位的刻度数。
7.重复步骤4~6,水位读数在100mm 以下做3次,以上做3次。
《水力学实验》
![《水力学实验》](https://img.taocdn.com/s3/m/93373e27bcd126fff7050bb8.png)
河海大学文天学院水力学实验报告系专业班姓名同组者姓名§1 静水压强实验§2 平面静水总压力实验§3 能量方程实验§4 动量方程实验§5 毕托管实验§6 文德里实验§7 雷诺实验§8 沿程阻力系数实验§9局部阻力系数实验§10电拟实验§11堰流实验§1 静水压强实验一、 实验目的二、 实验要求三、 计算公式四、 实验及计算值1、实验工作平台编号:2、有关常数A 点高程A ∇ cm 。
B点高程B ∇ cm 。
3、量测记录表格项目测压管液面高程读数1∇(cm) 2∇(cm)3∇(cm)4∇ (cm)5∇ (cm)6∇(cm)p p >12 3 0p p <12 34、计算表格项目测压管液面高程差12∇-∇(cm)34∇-∇ (cm)56∇-∇ (cm)A ∇-∇5 (cm)B ∇-∇3(cm)p p >1 2 3 0p p < 12 3项目,A B 点静水压强值油密度)(560∇-∇=g p ρ)(N/cm 2AA gh p ρ=')N/cm (2 AA p p p '+=0)N/cm (2BB gh p ρ=')N/cm (2BB p p p '+=0)N/cm (2gp oil )(120∇-∇=ρ)g/cm (3p p >12 3 0p p <12 3五、成果分析及小结§2 平面静水总压力实验一、实验目的二、实验要求三、计算公式四、实验及计算值1、实验工作平台编号:2、有关常数(1)天平臂距离L= cm。
(2)扇形体垂直距离L= cm。
(3)扇形体宽度b= cm。
(4)扇形体平面高度 cm。
3、量测记录表格压强分布形式测次水位读数H(cm)砝码质量m(g)三角形分布1 2 3梯形分布1 2 34、计算表格压强分布形式测次作用点距底部距离作用点距支点垂直距离实测力矩实测静水压力理论静水压力相对值e eLL-=10mgLM=实P理P理实PPy= cm cm cm-N N N三角形分布1 2 3梯形分布1 2 3五、成果分析及小结§3 能量方程实验一、 实验目的二、 实验要求三、 实验及计算值1、实验工作平台编号:2、量测记录表格项目测压管液面高程读数(cm )1∇2∇3∇4∇5∇6∇7∇8∇9∇10∇1 2项目 毕托管液面高程读数(cm )1∇2∇3∇4∇5∇6∇7∇8∇9∇10∇1 2项目急变流断面液面高程读数(cm )渐急变流断面液面高程读数(cm )ABC11∇12∇13∇14∇15∇16∇17∇18∇ 19∇12四、绘制测压管水头线及总水头线五、成果分析及小结§4 动量方程实验一、实验目的二、实验要求三、计算公式四、实验及计算值1、实验工作平台编号:2、有关常数1)喷嘴直径d= cm。
水力学实验报告册
![水力学实验报告册](https://img.taocdn.com/s3/m/4c466d210b4c2e3f57276374.png)
三.动量定律综合性实验
一.实验目的 1. 通过定性分析实验,加深动量与流速、流量、出射角度、动量矩等因素 的相关关系的了解。 2. 通过定量测量实验,进一步掌握流体动力学的动量守恒定理,验证不可 压缩流体恒定总流的动量方程,测定管嘴射流的动量修正系数。 3. 了解活塞式动量定律实验仪原理、构造,启发创新思维。 二.实验原理 恒定总流动量方程为
l / cm
表 2.2 (其中, h= zi + i
测压管水头 hi 测流量体积 V 和时间 t 的测记录
pi ,单位 c m,i 为测点编号,流量体积按重量换算) ρg
实验次数 1 2
h2
h3
h4
h5
h7
h9
h10
h11
h13
h15
h17
h19
V
/(cm3 )
t/s
表 2.3
计算数值表(流速水头)
υ c = f ( v,d )
根据量纲分析法有
υ c = k c vα1 d α2
其中 kc 是量纲为一的数。写成量纲关系为
[ LT −1 ] = [ L2T −1 ]α1 [ L]α2
由量纲和谐原理,得 α 1 = 1, α 2 = −1 。 即
υc = kc
v d
雷诺实验完成了管流的流态从紊流过渡到层流时的临界值 kc 值的测定,以
υd 便成了适 v 合于任何管径, 任何牛顿流体的流态由紊流转变为层流的判据。 由于雷诺的贡献, υd 定名为雷诺数 Re。于是有 v υd 4q Re = = = Kq v π vd
及是否为常数的验证,结果表明 kc 值为常数。于是,量纲为一的数 三.主要仪器及耗材
自循环雷诺实验仪。 耗材:雷诺药水 四.实验内容和步骤 (一)观察流动形态 将进水管打开使水箱充满水, 并保持溢流状态; 然后用尾部阀门调节流量, 将阀门微微打开,待水流稳定后,注入颜色水。当颜色水在试验管中呈现一条稳 定而明显的流线时,管内即为层流流态。 随后渐渐开大尾部阀门,增大流量,这是颜色水开始颤动、弯曲,并逐渐 扩散,当扩散至全冠,水流紊乱到已看不清着色流线时,这便是紊流流态。 (二)测量雷诺数的具体操作 1.熟悉仪器,打开调速器,使水箱溢流。 2.将尾部阀门开至最大,然后逐步关小阀门,使管内流量逐步减少。用量筒 量测水的体积 V,用秒表计时间 t。流量 Q =
水力学实验雷诺实验报告(3篇)
![水力学实验雷诺实验报告(3篇)](https://img.taocdn.com/s3/m/ebc4c26e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b2.png)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观察液体流动时的层流和湍流现象,区分两种不同流态的特征。
2. 搞清两种流态产生的条件,分析圆管流态转化的规律,加深对雷诺数的理解。
3. 测定颜色水在管中的不同状态下的雷诺数及沿程水头损失。
4. 绘制沿程水头损失和断面平均流速的关系曲线,验证不同流态下沿程水头损失的规律是不同的。
5. 进一步掌握层流、湍流两种流态的运动学特性与动力学特性。
6. 通过对颜色水在管中的不同状态的分析,加深对管流不同流态的了解。
7. 学习古典流体力学中应用无量纲参数进行实验研究的方法,并了解其实用意义。
二、实验原理液体在管道中流动时,存在着两种根本不同的流动状态:层流和湍流。
当液体流速较小时,惯性力较小,粘滞力对质点起控制作用,使各流层的液体质点互不混杂,液流呈层流运动。
当液体流速逐渐增大,质点惯性力也逐渐增大,粘滞力对质点的控制逐渐减弱,当流速达到一定程度时,各流层的液体形成涡体并能脱离原流层,液流质点即互相混杂,液流呈湍流运动。
雷诺数(Re)是衡量液体流动状态的无量纲参数,其表达式为:\[ Re = \frac{\rho v D}{\mu} \]其中,ρ为液体密度,v为液体平均流速,D为管道直径,μ为液体动力粘度。
根据雷诺数的不同范围,可以将液体的流动状态分为以下三种:1. 层流(Re < 2000):液体流动稳定,流体质点平行于管道轴线运动,速度分布均匀。
2. 湍流(Re > 4000):液体流动不稳定,流体质点作无规则运动,速度分布不均匀。
3. 过渡流(2000 < Re < 4000):液体流动介于层流和湍流之间,流动状态不稳定。
三、实验装置实验装置主要由以下部分组成:1. 实验台:用于放置实验器材。
2. 可控硅无级调速器:用于调节水的流速。
3. 恒压水箱:用于提供稳定的水源。
4. 实验管道:用于液体流动。
5. 实验流量调节阀:用于调节实验流量。
6. 有色水水管:用于观察液体流动状态。
水力学实验报告(文丘里流量计及孔板流量计率定实验)
![水力学实验报告(文丘里流量计及孔板流量计率定实验)](https://img.taocdn.com/s3/m/af17f660b84ae45c3b358c0a.png)
文丘里流量计∆������—Q 关系曲线图
六、
孔板流量计管∆h—Q 关系曲线图
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及结论
实验测得文丘里流量计流量系数μ文=0.90,孔板流量计流量系数μ孔=0.71。
误差分析:
(1) 管道中可能有一些未彻底排净的气体,对水流造成影响。
(2) 转动阀门后,应待水流稳定后才可测量,不适当的时机测量可能会导致误差。
度区更是不规则变化,因而二者的比值会时常变化,但在紊流区和层流区应大致稳定。
教
师
评
语
指导教师
年
月
日
答:收缩断面前压强较大。收缩断面后,液体扩散,产生负压,故收缩断面前压强较大。
3. 孔板流量计的测压管水头差为什么是������3 − ������4 + ������5 − ������6?试推导之。 答:四管左数向右依次为 3、4、5、6 管。孔板流量计的测压管水头差为
3 管和 6 管的总水头差。其中 4、5 两管连通,有相同的压强,故 3、4 两
44.32
57.22
0.86
0.67
4
57.50
2.90
5.50
61.62
84.87
0.93
0.68
5
76.39
5.20
9.60
82.52
112.12
0.93
0.68
6
53.61
2.50
4.50
57.22
76.76
0.94
0.70
7
40.12
1.40
2.60
42.82
58.35
0.94
0.69
8
30.59
次。用体积法测量流量。 注意事项 1. 改变流量时,需待开关改变后,水流稳定(至少 3~5 分钟),方可记录。
水力学实验(最终评为优秀)
![水力学实验(最终评为优秀)](https://img.taocdn.com/s3/m/a90da207e2bd960591c67709.png)
《水力学实验》静水压强实验报告指导老师:何建京参加者:静水压强试验仪型号:H0-02实验仪器编号:试验台:水力学实验室13桌水电院08级水工一班一.实验概述1. 实验目的①掌握解析法及压力图法,测定矩形平面上的静水总压力。
②验证平面静水总压力理论。
2. 实验原理作用在任意形状平面上的静水总压力P等于该平面形心处的压强pc与平面面积A的乘积:P=PcA方向垂直指向受压面。
对于上下边与水面平行的矩形平面上的矩形平面上的静水总压力及其作用点的位置,可采用压力图法:静水总压力P的大小等于压强分布图的面积Ω和以宽度b所构成的压强分布体的体积。
P=Ωb若压强分布图为三角形分布,如图,则P=1/2ρgH2be=1/3H式中:e-为三角形压强分布图的形心距底部的距离.若压强分布图为梯形分布,如图,则P=1/2ρg(H1+H2)abe=a/3·(2H1+H2)/ (H1+H2)式中:e-为梯形压强分布图的形心距梯形底边的距离3. 实验步骤1熟悉仪器,测记有关常数.2用底脚螺丝调平,使水泡居中.3调整平衡锤使平衡杆处于水平状态.4打开进水阀门K1,待水流上升到一定高度后关闭.5在天平盘上放置适量砝码.若平衡杆仍无法达到水平状态,可通过进水开关进水或放水开关放水来调节进放水量直至平衡.6测记砝码质量及水位的刻度数.7重复步骤4~6,水位读数在100mm以下做4次,以上4次.,将水排净,并将砝码放入盒中.实验结束.8打开放水阀门K24. 注意事项1 在调整平衡杆时,进水或放水速度要慢.2 测度数据时,一定要等平衡杆稳定后再读.二.实验装置及实验数据1.有关常数:(1)天平臂距离L0=27.5cm(2)扇形体垂直距离L=20cm (3)扇形体宽度b=7.5cm 2.量测记录表格三.实验成果分析:对于平面静水总压力,用一般的方法很难测出。
现在使用杠杆原理来间接求出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压力。
这个实验装置的设计十分精巧,其中前壁与后壁由于对称所以产生的静水总压力可以抵消,在左侧弧形的部分由于其静水压力作用方向经过杠杆转动轴心,所以其产生的力矩为0。
水力学实验报告(管道局部水头损失实验)
![水力学实验报告(管道局部水头损失实验)](https://img.taocdn.com/s3/m/561860a9f524ccbff121840a.png)
1 638 5.07 125.84 21.96 80.59 26.70 25.70
2 849 7.35 115.51 20.16 73.97 27.70 26.70
3 922 9.78 94.27 16.45 60.37 29.50 28.70
4 556 10.40 53.46 9.33 34.24 31.80 31.60
实验测得的局部水头损失系数为 0.56,理论计算得水头损失系数为 0.53,误差为 5.6%。 实验所得损失系数偏大,原因是操作过程中的一些误差导致了额外的水头损失,具体有: (1) 管道存在沿程水头损失,造成额外的水头损失。 (2) 管道中可能有一些未彻底排净的气体,对水流造成影响。 (3) 转动阀门后,应待水流稳定后才可测量,不适当的时机测量可能会导致误差。 (4) 由于测压管读数需将尺垂直放置,测量时没有校正工具,可能导致尺子倾斜,测压管读 数偏大。 七、 回答实验指导书中有关问题
一、
实验的目的
1. 掌握测定管道局部水头损失系数 ζ的方法。 2. 将管道局部水头损失系数的实测值与理论值进行比较。 3. 观测管经突然扩大时旋涡区测压管水头线的变化情况和水流情况,以及其他各种边界突变
情况下的测压管水头线的变化情况。 二、 实验原理和装置 由于边界形状的急剧改变,水流就会与边界分离出现旋涡以及水流流速分布的改组,从而 消耗一部分机械能。单位重量液体的能量损失就是水头损失。 边界形状的改变有水流断面的突然扩大或突然缩小、弯道及管路上安装阀门等。 局部水头损失常用流速水头与与系列的乘积表示。 ������������ = ������ 式中: ������ 为局部水头损失系数。 系数 ������ 是流动形状与边界形状的函数, 即 ������ = ������(Re, 边界形状) 。一般水流 Re 数足够大时, 可认为系数 ������ 不再随 Re 数而变化,而看作常数。 管道局部水头损失目前仅有突然扩大可采用理论分析,并可得出足够精确的结果。其他情 ������ 2 2g
水力学实验报告范文
![水力学实验报告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3fc20f25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e1fe064.png)
水力学实验报告范文1.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研究水流在管道内的流动特性,探究不同条件下的水力学性质,掌握水流的实验方法和技巧。
2.实验原理水力学是研究液体(水)在管道内的流动特性和相关规律的学科。
在管道内,水流速度、流量、压力等参数都会对流动产生影响。
本实验主要通过改变供水高度、管道入口形式和管道直径等条件,来观察对水流的影响。
3.实验设备和材料(1)水泵:用于提供供水。
(2)流量计:用于测量水流量。
(3)压力表:用于测量管道的压力。
(4)管道:可以更改形状和直径的管道。
(5)供水箱:用于储存供水。
(6)标尺:用于测量水位。
4.实验步骤(1)调整供水高度:首先将供水箱中的水位调整到一定高度,然后打开水泵,记录下水位差和相应的流量。
每次调整供水高度后都要记录数据。
(2)改变管道入口形式:保持供水高度恒定,更换不同形式的管道入口,如突变口、圆形截面等,并记录水位差和流量。
(3)改变管道直径:保持供水高度和管道入口形式恒定,更换不同直径的管道,并记录水位差和流量。
(4)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5.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记录数据,我们可以绘制供水高度与流量的关系曲线,管道入口形式与流量的关系曲线以及管道直径与流量的关系曲线。
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供水高度与流量呈线性关系,供水高度越大,流量越大。
(2)管道入口形式对流量的影响较小,不同形式的管道入口对流量的变化不大。
(3)管道直径与流量呈正相关关系,管道直径越大,流量越大。
6.实验误差和改进方案在实验中可能存在的误差包括仪器误差、操作误差和环境误差。
为减小误差,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改进方案:(1)提高仪器的精度和灵敏度,使用更准确的流量计和压力表。
(2)操作时注意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操作规范,避免人为操作误差。
(3)实验环境要保持稳定,尽量避免外界干扰。
7.实验结论本实验通过调整供水高度、改变管道入口形式和管道直径等条件,研究了水流在管道内的流动特性。
水力学实验报告册答案
![水力学实验报告册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9fd3b5e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1c.png)
水力学实验报告册答案水力学实验报告册答案引言:水力学是研究水在各种情况下的运动规律和相互作用的学科。
通过实验研究水的运动规律和性质,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水力学原理。
本实验报告将对水力学实验中的一些问题进行解答,包括实验原理、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等。
实验原理:本实验主要涉及到水流的流量测量和水流速度的测量。
流量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管道或河道的水量,通常以立方米每秒(m³/s)为单位。
水流速度是指水流通过某一点的速度,通常以米每秒(m/s)为单位。
测量水流量和水流速度是水力学实验中最基本的内容。
数据处理:在实验中,我们使用了流量计和流速计进行测量。
流量计是一种测量流体流量的仪器,可以通过测量流体通过管道的压力差来计算流量。
流速计则是一种测量流体流速的仪器,可以通过测量流体通过管道的时间和距离来计算流速。
在进行实验时,我们首先使用流量计测量了水流的流量,并记录了相应的数据。
然后,我们使用流速计在不同位置测量了水流的速度,并记录了相应的数据。
最后,我们根据测得的数据进行了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 流量与管道直径成正比:在实验中,我们发现当管道直径增大时,流量也随之增大。
这是因为管道直径的增大会增加管道的截面积,从而增加了水流通过的空间,使得流量增大。
2. 流速与管道截面积成反比:在实验中,我们发现当管道截面积增大时,流速却随之减小。
这是因为管道截面积的增大会使得水流通过的空间增大,从而使得水流速度减小。
3. 流速与管道长度成反比:在实验中,我们发现当管道长度增大时,流速却随之减小。
这是因为管道长度的增大会增加水流通过的距离,从而使得水流速度减小。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进一步认识了水力学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
我们了解到流量与管道直径成正比,流速与管道截面积和管道长度成反比。
这些结论对于水力学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结:水力学实验是一种重要的实践教学方法,通过实验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水力学原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z +
P P P 0 + ρgh C 或= = ρg
z1 +
三.主要仪器及耗材 静水力学实验仪。 耗材:无 四.实验内容及步骤
P1 P =z 2 + 2 ρρ g g
1.设置压强 P 0 = 0 条件。打开通气阀,此时实验装置内压强为 0。 2.设置压强 P 0 > 0 条件。 关闭通气阀、 放水阀, 通过加压打气球对装置打气, 可对装置内部加压,形成正压。 3.设置压强 P 0 < 0 条件。关闭通气阀、加压打气球底部阀门,开启放水阀放 水,可对装置内部减压,形成真空。 4.水箱液位测量。在 P 0 = 0 条件下读取测压管的液位值,即为水箱液位值。 五.数据处理与分析 1.记录有关信息及实验常数 实验设备名称: 实验者: 实验台号: 实验日期:
三.动量定律综合性实验
一.实验目的 1. 通过定性分析实验,加深动量与流速、流量、出射角度、动量矩等因素 的相关关系的了解。 2. 通过定量测量实验,进一步掌握流体动力学的动量守恒定理,验证不可 压缩流体恒定总流的动量方程,测定管嘴射流的动量修正系数。 3. 了解活塞式动量定律实验仪原理、构造,启发创新思维。 二.实验原理 恒定总流动量方程为
计算数值表(总水头 Hi)
pi αυi2 单位 cm,i 为测点编号) + ρ g 2g
H13 H15 H17 H19
实验次数 1 2
H2
H4
H5
H7
H9
qv /(cm3 / s )
六.实验注意事项 计量后的水必须倒回原实验装置的水斗内,以保持自循环供水。 七.思考题 1.测压管水头线和总水头线变化趋势的不同。 2.阀门的变化,会使得测压管水头线如何变化。
l / cm
表 2.2 (其中, h= zi + i
测压管水头 hi 测流量体积 V 和时间 t 的测记录
pi ,单位 c m,i 为测点编号,流量体积按重量换算) ρg
实验次数 1 2
h2
h3
h4
h5
h7
h9
h10
h11
h13
h15
h17
h19
V
/(cm3 )
t/s
表 2.3
计算数值表(流速水头)
V
/(cm )
3
t/s
水头 hc
qv /(cm / s )
3
υ
/(cm / s )
/(cm)
F /(10 −5 N )
β
1 2 3 六.注意事项 若活塞转动不灵活,会影响实验精度,需在活塞与活塞套的接触面上涂抹 4B 铅笔芯。 七.思考题 实测 β 与公认值( β =1.02 ~ 1.05)是否相符?如不符合,试分析原因。
运动粘度 v =
实验台号: 实验日期: 水温 T = ___________ 0 C
0.01775 ×10−4 ___________ m 2 / s 2 1 + 0.0337T + 0.000221T
3
计算常数 K = ___________ s / m
2.实验数据记录及计算结果 参见表 4.1 六.实验注意事项 1.为使实验内容和步骤中始终保持恒压水箱内水流处于微溢流状态, 应在调 节流量调节阀后,相应调节可控硅调节器,改变水泵的供水流量。 2.实验中不要推、压实验台,以防水体收到扰动。 七.思考题 1.分析采用下临界雷诺数作为层流与紊流的判别依据。
z1 +
P1 α 1υ12 P α υ2 + = z2 + 2 + 2 2 + hw1−i ρ g 2g ρ g 2g
取 α1=α2=…=αn=1,选好基准面,从已设置的各断面的测压管中读出 z+P/ρg 值, 测出通过管路的流量,即可计算出断面平均流速 υ 及 αυ2/2g,从而得到各断面侧 管水头和总水头。 2.过流断面性质 均匀流或渐变断面流体动压强符合静压强的分布规律,即在同一断面上 z+ P P P C ,但在不同过流断面上的测压管水头不同, z1 + 1 ≠ z2 + 2 ;急变 = ρg ρg ρg P ≠C。 ρg
= F
ρqv(β 2υ 2 − β1υ1 ) π
4
F = − pc A = − ρ ghc
联立上面两式:
D2
qv β1υ1 − ghc
三.主要仪器及耗材 自循环动量定律实验仪。 耗材:无 四.实验内容和步骤 1. 2.
π
4
D2 = 0
测验管定位。待恒压水箱满顶溢流后,松开测验管固定螺栓,调整方位, 恒压水位调节。旋转水位调节阀,可打开不同高度上的溢水孔盖,调节
要求测压管垂直、螺栓对准十字中心,使活塞转动松快。然后旋转螺栓固定好。 恒压水箱,管嘴的作用水头改变。调节调速器,使溢流量适中,待水头稳定后, 即可进行试验。 3. 活塞形心处水深 hc 测量。标尺的零点以固定在活塞圆心的高程上。当测 验管内液面稳定后,记下测压管内液面的标尺读书,即为作用在活塞形心处的水 深 hc 值。 4. 管嘴作用水头测量。管嘴作用水头是值水箱液面至管嘴中心的垂直深 度。在水箱的侧面上刻有管嘴中心线,用支持测度水箱液面及中心线的值,其差 值即为管嘴作用水头值。 5. 测量流量。用称重法测量,为保证实验精度,每次测流量时间要求大于 15s,且需重复三次再取平均值。
V Q ,相应的断面平均流速 υ = 。 A t 3.用温度计量测当日的水温,由此可查得运动粘滞系数 v,从而计算雷诺数
Re =
υd 。 v 4.相反,将调节阀门由小逐步开打,管内流速慢慢加大,重复上述步骤。
五.数据处理与分析 1.记录有关信息及实验常数 实验设备名称: 实验者: 管嘴 d ___________×10−2 m =
υd 便成了适 v 合于任何管径, 任何牛顿流体的流态由紊流转变为层流的判据。 由于雷诺的贡献, υd 定名为雷诺数 Re。于是有 v υd 4q Re = = = Kq v π vd
及是否为常数的验证,结果表明 kc 值为常数。于是,量纲为一的数 三.主要仪器及耗材
自循环雷诺实验仪。 耗材:雷诺药水 四.实验内容和步骤 (一)观察流动形态 将进水管打开使水箱充满水, 并保持溢流状态; 然后用尾部阀门调节流量, 将阀门微微打开,待水流稳定后,注入颜色水。当颜色水在试验管中呈现一条稳 定而明显的流线时,管内即为层流流态。 随后渐渐开大尾部阀门,增大流量,这是颜色水开始颤动、弯曲,并逐渐 扩散,当扩散至全冠,水流紊乱到已看不清着色流线时,这便是紊流流态。 (二)测量雷诺数的具体操作 1.熟悉仪器,打开调速器,使水箱溢流。 2.将尾部阀门开至最大,然后逐步关小阀门,使管内流量逐步减少。用量筒 量测水的体积 V,用秒表计时间 t。流量 Q =
表 2.1 测点编号 管径 d / cm 两点间距 4 4 6 6 4 13.5 6 10 29.5 16 16 ⑴* ⑵ ⑶ ⑷ 管径记录表(*号代表毕托管) ⑸ ⑹* ⑺ ⑻* ⑼ ⑽ ⑾ ⑿* ⒀ ⒁* ⒂ ⒃* ⒄ ⒅* ⒆
实验台号: 实验日期:
均匀段 d1 = ___________ cm 、喉管段 d 2 = ___________ cm 、
υ c = f ( v,d )
根据量纲分析法有
υ c = k c vα1 d α2
其中 kc 是量纲为一的数。写成量纲关系为
[ LT −1 ] = [ L2T −1 ]α1 [ L]α2
由量纲和谐原理,得 α 1 = 1, α 2 = −1 。 即
υc = kc
v d
雷诺实验完成了管流的流态从紊流过渡到层流时的临界值 kc 值的测定,以
表 1.1 次 序 水箱液面 测压管液面
流体静压强测量记录及计算表 压强水头 测压管水头
实验条件
∇0
∇H
PA = ∇ H − ∇0 ρg
PB = ∇H − ∇B ρg
PC = ∇ H − ∇C ρg
PD = ∇H − ∇D ρg
zC +
PC ρg
zD +
PD ρg
P0 = 0 P0 > 0
P0 < 0
二.伯努利方程综合性实验
一.实验目的 1. 通过定性分析实验,提高对动水力学诸多水力现象的实验分析能力。 2. 通过定量测量实验,进一步掌握有压管流中动水力学的能量转换特性,验 证流体恒定总流的伯努利方程, 掌握测压管水头的实验测量技能与绘制方 法。 3. 通过设计性实验,训练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相结合的科研能力。 二.实验原理 1.伯努利方程 在实验管路中沿管内水流方向取 n 个过水断面, 在恒定流动时, 可以列出进 口断面(1)至另一断面(i)的伯努利方程式(i=2,3,…,n)
南 昌 工 程 学 院
《水力学》 课程实验指导书
主撰人: 王 寅
主审人: 张小兵
2010 年 7 月
学院: 姓名:
专业: 学号:
一.静水力学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用侧雅观测量流体静压强的技能; 2.验证不可压缩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 3.通过对诸多流体静力学现象的实验观察分析,加深对流体静力学基本概念的 理解,提高解决静力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 在重力作用下不可压缩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
流断面上 z +
三.主要仪器及耗材 自循环伯努力实验仪。 耗材:无 四.实验内容和步骤 1.分辨测压管与毕托管并检查接头是否紧密; 2.打开开关供水,使水箱充水,待水箱溢流,全开调节阀,将实验管道中 气体完全排尽,再检查调节阀关闭后所有测压管水面是否齐平。如不平责需查明 故障原因,并加以排除,直至调平; 3.观察沿流程测压管的变化规律; 4.恒定流操作。全开调速器,此时水箱保持溢流,阀门开度不变情况下, 实验管道出流为恒定流;
= qv1 V = 1 / t1 管径 d /(10 −2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