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贫困理论A-F双临界值方法介绍

合集下载

贫困测量方法综述

贫困测量方法综述

贫困测量方法综述山东大学卫生管理与政策研究中心何平摘要:贫困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国内外对于贫困问题的讨论也比较热烈,本文主要从贫困的内涵介入,阐述了贫困测量的不同方法,并对这些方法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关键词:贫困测量方法Abstract: Poverty problem is one of the difficulties in the world. It has become one of the hot topics in the research. This article primarily analyses the connotation of poverty, then expatiates different approaches about poverty measurement, also compares and evaluates these approaches.Keywords: poverty measurement approach一、对贫困的理解。

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主要是从物质层面和经济学意义上来理解贫困的,把贫困看成是不能满足居民基本生活需要的一种状态。

早在1901年,朗特里(Seebohm Rowntree)就认为:“如果一个家庭的总收入不足以维持家庭人口最基本的生存活动要求,那么,这个家庭就基本上陷入了贫困之中。

”这里提出的是基本生存要求实际上就为以后确定贫困线奠定了理论基础,涉及到的是绝对贫困的概念。

社会学家则把贫困认为是个人能力(如受教育的程度和健康水平等)缺乏而难以维持人类基本福利水平的一个表现。

这其中,一部分社会学家及人口学家把社会、行为和政治因素作为评价福利水平的基础。

也就是说,人们不正当的行为,相对不利的政治经济环境也是导致贫困的一个重要因素。

本人认为,贫困是一个综合的概念,不仅仅需要从物质层面上给予准确的界定,而且还要从人的能力和社会因素方面给予概括。

贫富差距系数

贫富差距系数

贫富差距系数1. 引言贫富差距系数,也称为收入差距系数或不平等系数,是衡量社会中贫富差距大小的一个指标。

它是经济学中常用的一个重要工具,能够帮助人们了解一个社会的经济分配是否合理和公平。

贫富差距系数的计算结果可以反映出一个社会的收入分配不均情况,进而提供一种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经济差距的标准。

2. 贫富差距系数的计算方法贫富差距系数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进行计算,其中较为常见的有基尼系数和洛伦兹曲线方法。

2.1 基尼系数基尼系数是衡量收入分配不均的一种常用方法。

其计算公式如下:G = (B / (2 * A))其中,G表示基尼系数,B表示经济个体收入差异总和,A 表示人数与收入比例的总和。

基尼系数的取值范围为0到1,数值越大表示收入差距越大,不平等程度越高。

2.2 洛伦兹曲线方法洛伦兹曲线是用来表示收入分配不均的一种图形方法。

首先需要按照人口从低到高的收入进行排序,然后计算累积百分位数,最后将百分位数和实际累积收入的比例绘制成曲线图。

根据洛伦兹曲线的形状,可以直观地看出收入分配的不均程度。

3. 应用案例贫富差距系数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广泛的用途。

以下是一些贫富差距系数应用的案例:3.1 国际比较贫富差距系数可以用于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比较。

通过对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基尼系数进行计算和比较,可以评估不同国家之间的收入分配不平等情况,为决策者提供参考,促进政策制定和改革。

3.2 政策评估贫富差距系数在政策评估中起到重要作用。

例如,在一项社会政策实施之前,可以先计算贫富差距系数来评估政策的效果。

如果贫富差距系数减小,说明政策可能会促进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3.3 社会研究贫富差距系数可以用于社会研究,帮助研究者了解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收入不平等情况。

通过对不同人群、不同地区和不同年份的贫富差距系数进行比较,可以分析收入分配的趋势和变化,并研究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4. 结论贫富差距系数是衡量社会收入分配不均的一个重要指标,能够反映出一个社会的经济公平性和正义性。

(完整版)贫困理论A-F双临界值方法介绍.doc

(完整版)贫困理论A-F双临界值方法介绍.doc

A-F 方法介绍贫困的内涵很丰富,也有很多种界定方式。

从最早的绝对贫困,再到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提到的资源贫困、能力贫困等。

对贫困的认识经历了从单一贫困到多维贫困的转变。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 UNDP )在《 1997 年人类发展报告》中提出了“人文贫困”(Human Poverty)的概念,它不仅包括人均国民收入等经济指标,也包括了人均寿命、卫生、教育和生活条件等社会文化因素。

直到2010 年, UNDP 第 20 个《人类发展报告》中正式提出多维贫困指数MPI ,认为贫困的维度已经远远超出了收入不足的范畴,其涉及到不良的健康和营养状况、较低的受教育水平和技能、谋生手段的缺乏、恶劣的居住条件、社会排斥异己社会参与的缺乏等诸多方面。

A-F 双临界值方法,在2007 年 5 月,由牛津贫困与人类发展中心(OPHI )的 Sabina Alkire 和 James Foster基于 Sen 的可行能力剥夺理论发展为多维贫困的测量方法,简称为AF 方法,并在国际范围内得到广泛使用,如前文提到UNDP 与 2010 的《人类发展报告》中使用了 AF 方法计算得到的MPI 指数。

国内学者根据我国实际情况也进行了相关研究,如王小林( 2009)采用 A- F 方法,利用 2006 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对中国城市和农村家庭多维贫困进行了测算;王艳慧等( 2013 )对河南省南阳市四个国家贫困片区县进行了多维贫困度量及空间分布格局研究。

A-F 双临界值方法的优势是能够同时将离散型的定型数据和连续型的定量数据纳入测试模型进行测量。

同时,A-F 双临界值方法提供的是一种测量多维贫困的框架,非常具有弹性,更多的关键选中留给研究中自己决定,包括选中贫困的维度、各维度的临界值、各维度的权重以及贫困的临界值等。

Sen (2002) 把发展看作是扩展人们享有实质自由的一个过程,实质自由包括免受困苦——诸如饥饿、营养不良、可避免疾病、过早死亡之类——的基本可行能力。

kleibergen-paap rk wald f 临界值 -回复

kleibergen-paap rk wald f 临界值 -回复

kleibergen-paap rk wald f 临界值-回复研究主题:Kleibergen-Paap Wald F临界值在经济学和金融学中,统计推断和假设检验是非常重要的工具。

Kleibergen-Paap Wald (KPW) F临界值是一种常用的统计量,用于测试计量经济学中的线性模型。

本文将介绍KPW F临界值的定义、推导过程及其在经济学研究中的应用。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KPW F临界值的定义。

KPW F临界值是一种修正的F统计量,用于处理异方差问题。

简单来说,异方差是指随着解释变量的变化,误差项方差的变化也不同。

如果没有处理异方差问题,那么OLS(普通最小二乘)估计值将不再是BLUE(最佳线性无偏估计),因此需要进行修正。

而KPW F临界值就是为了检验修正后的模型的显著性。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了解KPW F临界值的推导过程。

首先,假设我们有一个线性回归模型:y = Xβ+ ε。

其中,y是因变量,X是解释变量矩阵,β是待估计的参数矩阵,ε是误差项。

对于异方差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对误差项进行变换来处理,假设变换后的误差项为υ,其中υ= Γ^(-1/2)ε。

Γ是一个对角矩阵,其中对角线元素为误差项的方差的倒数。

在进行异方差修正后,我们可以得到修正后的模型:y = Xβ+ υ。

而KPW F临界值的计算则需要引入临界矩阵A,其中A = (X'X)^(-1/2)。

然后,我们来推导KPW F临界值的计算公式。

首先,计算残差的矩阵形式:e = Y - Xβ。

然后,计算修正后的残差:e_hat = e - Xe_bar。

其中,e_bar是对残差进行均值修正后的结果,即e_bar = A'Ae。

接下来,计算残差的协方差矩阵:V = e_hate_hat'。

最后,计算KPW F临界值:F = n(T - q) / q(1 - R^2)。

其中,n是样本容量,T是模型的(非修正)R平方,q 是模型中解释变量的个数。

贫困的测度和标准及计算方法

贫困的测度和标准及计算方法

贫困的测度和标准及计算方法贫困测度是贫困研究的基础,是制定反贫困政策的重要依据。

Sen(1976)指出,贫困测度必须要面对以下两个问题:(1)贫困的识别;(2)利用贫困的信息构造贫困指数。

建立在正确选择贫困测度指标体系基础上的贫困测度,才能更好的为反贫困事业做出贡献。

早期的贫困测度中,贫困识别是依据居民收入或支出的高低。

(在贫困主体的识别过程中,贫困标准的确定至关重要,一般是根据当地居民生活的最低保障水平及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来进行制定,因此各国贫困标准的设置不尽相同。

贫困标准(即贫困线制定)上,根据《世界各国贫困标准研究》2010年1期,中国采用2100大卡热量作为农村人口贫困营养标准设定食物贫困线,并用回归计算方法推算出非食品贫困线,再将食品贫困线与非食品贫困线相加得到贫困线。

但中国的贫困标准被认为相对较低。

)而这种单维贫困测度,以收入或支出作为贫困标准,忽视了个体的脆弱性和贫困的长期性,个体的健康、教育、财产状况以及公共品的可获得性都会影响到个体的贫困程度。

杨改兰一案中,13年其家庭总收入为元,在12月的低保户动态评议上,因为家庭收入高于当年农村低保标准,核销了低保资格。

这就是以收入为贫困标准的体现。

虽然在这一惨案中,我认为低保资格的撤销并不是悲剧造成的主要原因,心理的病态和教育的贫穷才是主要的原因。

她的生长环境导致她的心理存在缺陷,这种缺陷又缺乏关注和因其缺乏教育而没能及时采取纾解干预手段,种种矛盾叠加,让杨改兰长期处在心理崩溃的边缘无法纾解,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这是一种心理健康的“贫穷”。

Sen(1999)认为,贫困应当被视为基本能力的剥夺。

“能力贫困”意味着人们之所以贫困,是因为他们难以借助于现代教育、信息扩散、知识外溢、社会资本积累等效应来充实自身的经济能力,以致人力资源含量、知识与技能水平极低,在发掘经济机会、参与经济政策决策、增加对自身的投资、应对不确定性和风险、从创新性经济活动中获利、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等方面“无能为力”。

贫困理论AF双临界值方法介绍

贫困理论AF双临界值方法介绍

A-F方法介绍贫困的内涵很丰富,也有很多种界定方式。

从最早的绝对贫困,再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提到的资源贫困、能力贫困等。

对贫困的认识经历了从单一贫困到多维贫困的转变。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在《1997年人类发展报告》中提出了“人文贫困”(Human Poverty)的概念,它不仅包括人均国民收入等经济指标,也包括了人均寿命、卫生、教育和生活条件等社会文化因素。

直到2010年,UNDP第20个《人类发展报告》中正式提出多维贫困指数MPI,认为贫困的维度已经远远超出了收入不足的范畴,其涉及到不良的健康和营养状况、较低的受教育水平和技能、谋生手段的缺乏、恶劣的居住条件、社会排斥异己社会参与的缺乏等诸多方面。

A-F双临界值方法,在2007年5月,由牛津贫困与人类发展中心(OPHI)的Sabina Alkire和James Foster基于Sen的可行能力剥夺理论发展为多维贫困的测量方法,简称为AF方法,并在国际范围内得到广泛使用,如前文提到UNDP与2010的《人类发展报告》中使用了AF方法计算得到的MPI指数。

国内学者根据我国实际情况也进行了相关研究,如王小林(2009)采用A- F方法,利用2006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对中国城市和农村家庭多维贫困进行了测算;王艳慧等(2013)对河南省南阳市四个国家贫困片区县进行了多维贫困度量及空间分布格局研究。

A-F双临界值方法的优势是能够同时将离散型的定型数据和连续型的定量数据纳入测试模型进行测量。

同时,A-F双临界值方法提供的是一种测量多维贫困的框架,非常具有弹性,更多的关键选中留给研究中自己决定,包括选中贫困的维度、各维度的临界值、各维度的权重以及贫困的临界值等。

Sen (2002)把发展看作是扩展人们享有实质自由的一个过程,实质自由包括免受困苦——诸如饥饿、营养不良、可避免疾病、过早死亡之类——的基本可行能力。

人们的这些基本可行能力被剥夺因而导致贫困,所以,多维贫困测算的目的就是识别出哪些个体的哪些可行为能力被剥夺,从而测算出标示贫困个体多维贫困状况的“多维贫困发生率”指标(H),标示贫困深度的“平均剥夺份额”指标(A),以及标示贫困人口群体综合贫困状况的“多维贫困指数”指标(MPI)。

多维贫困的理论基础、测度方法及实践进展

多维贫困的理论基础、测度方法及实践进展

多维贫困的理论基础、测度方法及实践进展丁建军【摘要】Sen’s feasible capacity theory,which defines poverty concept from philosophy perspective,transcends single subject like economics,sociology and politics and so on,and builds the basis of multidimensional poverty theory.Multidimensional poverty theory is the development and transcendence of development poverty theory, meanwhile,axiomatic condition refinement lays the scientific basis for multidimensional poverty measurement.The basic principle for multidimensional poverty measurement method development is to satisfy axiomatic condition and easily operate,currently,Watts method and A-F method,with good features,are widely applied.The development of multidimensional poverty measurement practice in each country is not balanced,the countries at advancing front of multidimensional poverty research are good at multidimensional poverty measurement practice,on the contrary, India and China and so on,with big poor population,lag behind.The world should further deepen the research on multidimensional poverty theory,continue to develop and perfect multidimensional poverty measurement method, and actively conduct the research on development model and poverty-alleviation policies targeted by multidimensional poverty-alleviation.%Sen的可行能力理论从哲学高度来界定贫困概念,超越了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单一学科,构建了多维贫困的理论基础;多维贫困理论是对发展贫困理论的发展和超越,同时,公理性条件的提炼则为多维贫困测度奠定了科学基础。

相对贫困的标准设定、规模测算与国际比较

相对贫困的标准设定、规模测算与国际比较

2020年中国现行标准下的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得以消除,相对贫困作为一种发展分化现象,成为贫困的主要形式并且将长期存在。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而相对贫困治理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有必要在实现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框架下设定相对贫困标准,测算并比较相对贫困规模。

一、相对贫困线设定的国际经验相对贫困是高收入国家面临的主要贫困形式。

近年来国际组织与高收入国家考虑相对贫相对贫困的标准设定、规模测算与国际比较李 莹【内容提要】相对贫困成为2020年后主要的贫困形式并将长期存在。

本文采用模拟收入分布的方法还原个体收入数据,借鉴国际上常用的设定标准,测算和比较不同标准下的贫困规模。

本文建议采用“方法城乡统一、基数分城乡与水平分城乡”的方式来设定相对贫困标准。

在可比口径下,我国相对贫困率基本符合经济发展阶段特征。

相对贫困阶段我国面临农村贫困人口规模大、城镇贫困人口增幅大的双重挑战,需调整扶贫对象、扶贫目标与扶贫方式,同时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关键词】相对贫困 设定标准 贫困规模 国际比较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670(2021)5-0061-09比较研究困的具体特点,发布了一系列有借鉴意义的相对贫困线设定标准。

世界银行不断丰富贫困线类型,对贫困的审视更为仔细。

2015年世界银行将极端贫困线提高至1.9美元,随后将3.2美元和5.5美元分别作为中低收入国家和中高收入国家贫困线。

[1]2018年提出“社会贫困线”(图1),由绝对贫困线和消费(或收入)分布共同确定,用以说明不同发展水平下,满足个人所需的基本商品和服务需求所付出的成本不同。

越富裕的国家,社会贫困线水平就越高(表1)。

相比于极端贫困线,社会贫困线既考虑国家的发展水平,也反映出收入分配信息;既反映绝对贫困,也包含了共享繁荣的相对概念。

贫困测量方法综述.

贫困测量方法综述.

贫困测量方法综述山东大学卫生管理与政策研究中心何平摘要:贫困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国内外对于贫困问题的讨论也比较热烈,本文主要从贫困的内涵介入,阐述了贫困测量的不同方法,并对这些方法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关键词:贫困测量方法Abstract: Poverty problem is one of the difficulties in the world. It has become one of the hot topics in the research. This article primarily analyses the connotation of poverty, then expatiates different approaches about poverty measurement, also compares and evaluates these approaches.Keywords: poverty measurement approach一、对贫困的理解。

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主要是从物质层面和经济学意义上来理解贫困的,把贫困看成是不能满足居民基本生活需要的一种状态。

早在1901年,朗特里(Seebohm Rowntree)就认为:“如果一个家庭的总收入不足以维持家庭人口最基本的生存活动要求,那么,这个家庭就基本上陷入了贫困之中。

”这里提出的是基本生存要求实际上就为以后确定贫困线奠定了理论基础,涉及到的是绝对贫困的概念。

社会学家则把贫困认为是个人能力(如受教育的程度和健康水平等)缺乏而难以维持人类基本福利水平的一个表现。

这其中,一部分社会学家及人口学家把社会、行为和政治因素作为评价福利水平的基础。

也就是说,人们不正当的行为,相对不利的政治经济环境也是导致贫困的一个重要因素。

本人认为,贫困是一个综合的概念,不仅仅需要从物质层面上给予准确的界定,而且还要从人的能力和社会因素方面给予概括。

多维贫困测度、扶贫路径及其绩效评估

多维贫困测度、扶贫路径及其绩效评估

02
多维贫困测度的应用领域
全球范围内的发展与减贫战略
全球发展议程
多维贫困测度在全球范围内被用于衡量国家、地区或社区的贫困状况,为制定全球发展目标和减贫战略提供依据。
千年发展目标
多维贫困指数的应用为衡量全球范围内的发展进度和减贫成果提供了重要工具,有助于跟踪和评估千年发展目标的实现情 况。
全球伙伴关系
针对不同维度的贫困问题,研究发现存在不同的影响因素和解决路径,需要采取多元化的政策和措施 进行精准扶贫治理。
政策建议与展望
建议
政府应加强多维贫困问题的研究和治理,制定更加科学、精准的扶贫政策和 措施,包括加大财政投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教育培训、改善基础设 施等。
展望
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深化对多维贫困问题的认识,拓展多维贫困指数的应用领 域和范围,为政府制定更加全面、有效的扶贫政策和措施提供支持,推动中 国农村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利用国家统计局、中国农村贫困监测和其他相关数据源,收集包括收入、教育、健康、生活条件等多个维度的 数据,以保证研究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研究结果与分析
结果
通过对中国农村多维贫困的测度和分析,研究发现农村贫困人口在不同维度上存在不同程度的贫困现 象,其中收入贫困、教育贫困和健康贫困是最为突出的方面。
分析
多维贫困测度为国际组织、政府、企业和非政府组织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提供了共同的语言和框架,促进资源共享和协同 行动。
国家与地区层面的政策制定
要点一
国情分析
要点二
政策优先级确定
多维贫困测度为国家政策制定者提供 了国情分析的工具,有助于了解国家 或地区的贫困状况、特点和分布,为 制定有针对性的扶贫政策和措施提供 依据。
权重变化

贫困测量方法综述.

贫困测量方法综述.

贫困测量方法综述Abstract: Poverty problem is one of the difficulties in the world. It has become one of the hot topics in the research. This article primarily analyses the connotation of poverty, then expatiates different approaches about poverty measurement, alsocompares and evaluates these approaches.Keywords: poverty measurement approach一、对贫困的理解。

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主要是从物质层面和经济学意义上来理解贫困的,把贫困看成是不能满足居民基本生活需要的一种状态。

社会学家则把贫困认为是个人能力(如受教育的程度和健康水平等)缺乏而难以维持人类基本福利水平的一个表现。

这其中,一部分社会学家及人口学家把社会、行为和政治因素作为评价福利水平的基础。

也就是说,人们不正当的行为,相对不利的政治经济环境也是导致贫困的一个重要因素。

本人认为,贫困是一个综合的概念,不仅仅需要从物质层面上给予准确的界定,而且还要从人的能力和社会因素方面给予概括。

贫困的内涵应该从经济福利(economical well-being)、能力(capability)和社会排他性(social exclusion)这三个方面进行理解。

贫困在经济福利水平上的表现就是贫困人口难以维持包括在经济上、心理上、社会政治方面最低的生存标准。

在能力方面,著名的社会经济学家森(Amartya Sen)在其《商品和能力》(Commodities and Capabilities)一书中就提出了人类剥夺贫困(human deprivation poverty)的概念。

贫困的测度和标准及计算方法

贫困的测度和标准及计算方法

贫困的测度和标准及计算方法贫困测度是贫困研究的基础,是制定反贫困政策的重要依据。

Sen(1976)指出,贫困测度必须要面对以下两个问题:(1)贫困的识别;(2)利用贫困的信息构造贫困指数。

建立在正确选择贫困测度指标体系基础上的贫困测度,才能更好的为反贫困事业做出贡献。

早期的贫困测度中,贫困识别是依据居民收入或支出的高低。

(在贫困主体的识别过程中,贫困标准的确定至关重要,一般是根据当地居民生活的最低保障水平及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来进行制定,因此各国贫困标准的设置不尽相同。

贫困标准(即贫困线制定)上,根据《世界各国贫困标准研究》2010年1期,中国采用2100大卡热量作为农村人口贫困营养标准设定食物贫困线,并用回归计算方法推算出非食品贫困线,再将食品贫困线与非食品贫困线相加得到贫困线。

但中国的贫困标准被认为相对较低。

)而这种单维贫困测度,以收入或支出作为贫困标准,忽视了个体的脆弱性和贫困的长期性,个体的健康、教育、财产状况以及公共品的可获得性都会影响到个体的贫困程度。

杨改兰一案中,13年其家庭总收入为36585.76元,在12月的低保户动态评议上,因为家庭收入高于当年农村低保标准,核销了低保资格。

这就是以收入为贫困标准的体现。

虽然在这一惨案中,我认为低保资格的撤销并不是悲剧造成的主要原因,心理的病态和教育的贫穷才是主要的原因。

她的生长环境导致她的心理存在缺陷,这种缺陷又缺乏关注和因其缺乏教育而没能及时采取纾解干预手段,种种矛盾叠加,让杨改兰长期处在心理崩溃的边缘无法纾解,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这是一种心理健康的“贫穷”。

Sen(1999)认为,贫困应当被视为基本能力的剥夺。

“能力贫困”意味着人们之所以贫困,是因为他们难以借助于现代教育、信息扩散、知识外溢、社会资本积累等效应来充实自身的经济能力,以致人力资源含量、知识与技能水平极低,在发掘经济机会、参与经济政策决策、增加对自身的投资、应对不确定性和风险、从创新性经济活动中获利、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等方面“无能为力”。

度量贫困的绝对方法和相对方法

度量贫困的绝对方法和相对方法

的计算方法而言,也可称“收入比例法”。

早在1976年,经合组织对其成员国的社会救助制度进行了一次调查,结果发现各国的社会救助标准大约相当于社会中位收入的2/3。

1985年,欧共体采用同样的测量方法,确定了欧盟各成员国的社会救助通用标准为社会中位收入的50%-60%。

虽然吉登斯的定义中,相对贫困用于参照比较的基准是“中等收入水平”或“平均收入水平”,但在实际操作中发达国家常用的多是“社会中位收入”。

在以往的研究中,国内研究者可能没有注意到这个微妙的区别,常用国家统计局的指标体系中惯用的“社会平均收入”而非不那么引人瞩目的“社会中位收入”。

如果在收入调查中的统计数据是呈正态分布的,用“社会平均收入”或“社会中位收入”可能差异并不大;但如果呈偏态分布,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有可能非常大。

当今中国收入分配的态势属于后者,如2019年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平均数是30733元,而中位数则为26523元,后者仅为前者的86.30%。

因此用社会中位收入和社会平均收入制定救助标准,结果是不一样的。

假定“收入比例”定为50%,如果用前者,50%是15367元,月平均标准就是1281元;如果用后者,50%是13262元,月平均标准就是1105元,差距还是相当大的。

况且,如果用社会平均收入作基准,理论上所有贫困人口当年的收入都会大于或等于基准数,那么次年再计算社会平均收入时,金额就会大幅提升;如此循环往复,恐怕哪个国家都承受不起。

对于相对贫困,可能大多数国内研究者的第一反应就是把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看作两种界定和度量贫困的方法。

著名社会学家吉登斯提出:“测量绝对贫困的一种具有共性的技术就是根据在一个特定社会中维持人类生存所必需的基本产品的价格确定一条贫困线。

收入低于贫困线的个体或家庭被认为是生活在贫困之中。

”因此,绝对贫困是一个用绝对数值表示的通用标准,亦即通常使用贫困线来对贫困进行界定和度量的方法。

但是,吉登斯同时也指出:“并不是每个人都接受这个标准。

恩格尔系数法

恩格尔系数法
恩格尔系数法
国际上测定贫困线的方法
01 系数法
03 优点
目录
02 由来 04 争议
恩格尔系数法是国际上常用的一种测定贫困线的方法,是指居民家庭中食物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它随 家庭收入的增加而下降,即恩格尔系数越大就越贫困。
系数法
莫泰基则认为:“恩格尔系数的理念是:由于食物消费是基本的,不会随收入的增加或消费的增加而提高的; 故此,当一个人或家庭的收入或消费额提高时,他或他们的食物支出占总消费的百分比会相对地减少的。因而, 可以引用食物支出占总消费的百分比(即恩格尔系数)来断定某人的生活质素;当恩格尔系数愈高,其生活质素愈 差,而当其系数愈低,其生活质素则愈高。”
据阿尔柯克介绍:19世纪末,德国的研究者恩格尔在比较了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的消费模式后,得出一个结 论,他发现收入较低的家庭花在生活必需品上的钱占他们的收入的比例更大。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花在生活必 需品上的钱占收入的比例下降,而更多地去购买非必需品。在研究中,恩格尔绘出的表示生活必需品开支占收入 的比例的曲线,就是著名的“恩格尔曲线(Engle Curve)”。恩格尔发现的生活必需品开支与收入的增长成反比 这一著名的论断,称为“恩格尔定律”(Engle's Law)。
如果说,贫困群体的恩格尔系数是已知的,那么,在实际操作中,恩格尔系数法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
一.简便易行,便于操作 恩格尔系数法简便易行,便于操作。确定一个“保证家庭成员基本的、足够的饮 食消费”的开支金额,除以恩格尔系数,就可以求得贫困线。
二.可以于社会平均生活水平挂钩 恩格尔系数法可以“使公援人士的生活质素客观地与一般市民生活水平 拉上关系,并可逐步改善公援人士生活质素”。
以美国为例,他们的假设实际上是:一个四口之家的生活预算中,1/3用于食物,1/3用于住房,1/3用于衣 物、家具、交通、卫生保健、水暖电气、各种税收、文艺等项。在这个生活预算中,住房的1/3开支是要确保的, 所以,食品开支如果超出1/3就会涉及那么多项必需的开支需要压缩,因而就是贫困了。

测量贫富差距的方法

测量贫富差距的方法

测量贫富差距的方法贫富差距是指一个社会或一个国家内部贫困人口和富裕人口之间的经济差距。

测量贫富差距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社会经济的分布情况,从而制定相应的政策来促进社会公平和经济发展。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测量贫富差距的方法。

一、基尼系数法基尼系数是衡量收入或财富分配不平等程度的指标之一。

它的取值范围在0到1之间,数值越大表示贫富差距越大。

计算基尼系数的方法是绘制一个收入累积曲线,然后计算曲线下面的面积与整个三角形的面积之比。

基尼系数越接近1,说明贫富差距越大。

二、洛伦兹曲线法洛伦兹曲线是一种用来描述收入或财富分配情况的图形。

它以收入或财富的累积百分比为横坐标,以累积人口百分比为纵坐标。

通过绘制洛伦兹曲线,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出收入或财富的分配是否均衡。

曲线越接近对角线,说明贫富差距越小;曲线越弯曲,说明贫富差距越大。

三、巴罗曼指数法巴罗曼指数是一种用来衡量收入或财富分配不平等程度的指标。

它的取值范围在0到1之间,数值越大表示贫富差距越大。

巴罗曼指数的计算方法是首先将人口按照收入或财富的大小进行排序,然后计算出不同收入或财富区间的人口所占比例,最后将这些比例加权求和得到指数的数值。

四、人均收入法人均收入是指一个社会或一个国家的总收入除以总人口得到的平均值。

通过比较不同地区或不同国家的人均收入,我们可以了解到贫富差距的大小。

通常情况下,人均收入越高,贫富差距越小。

五、贫困线法贫困线是指一个社会或一个国家规定的最低生活标准。

通过比较人口收入与贫困线的关系,我们可以了解到贫困人口所占比例以及贫困人口的收入状况。

贫困线越高,贫富差距越小。

六、社会保障覆盖率法社会保障覆盖率是指一个社会或一个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所覆盖的人口比例。

通过比较社会保障覆盖率的高低,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群体的财富分配情况。

社会保障覆盖率越高,贫富差距越小。

以上是测量贫富差距的几种常用方法,每种方法都有其优缺点,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进行测量。

贫困理论

贫困理论

劳动生 产率提

正循环
劳动力 素质提

生活水 平提高
(5)阿玛蒂亚·森:权利贫困理论 • 森理论的独特魅力在于深刻分析了隐藏在贫困背后的生
产方式的作用,以及贫困的实质。 • 森主要研究的是贫困的特殊形态——饥饿。他认为要理
解饥饿,必须首先理解权利体系,并把饥饿放在权利体 系中加以分析。 • 饥饿是交换权利的函数,不是食品供给的函数。
赠与
• 一个人免于饥饿的权利依赖于: ➢ 政治体系:政府能否提供明确的产权保护 ➢ 经济体系:微观上是否有充分竞争的市场秩序,宏观上
能否维持稳定的经济环境 ➢ 社会体系:家庭内部的分工,传统观念中对交换权利和
互惠权利的规定
(6)舒尔茨的贫困经济学 • 1965年,舒尔茨在《美国经济评论》发表具有里程
市贫困的规模做出估计: • 贫困人口规模从1500万到5000万不等 • 城市贫困率从5%左右到15%左右
c) 城市贫困的成因 • 外部因素: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城市贫困的影响(李培林、王绍
光、程胜利) •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随着我国城市中的“转型期贫困特征”
的逐步消退,城市贫困问题可能出现一些新的特点。(关信平)
义:贫困是经济、社会、文化落后的总称,是由最低收入造成 的缺少生活必需品和服务以及没有发展机会和手段的一种生活 状况。
(二)贫困类型
• 根据贫困的内涵:广义的贫困和狭义的贫困 • 根据贫困的成因:普遍性贫困、制度性贫困、区
域性贫困和阶层性贫困 • 根据绝对性与相对性: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
(三)贫困标准
• 城镇贫困阶层作为一个整体,其在城市空间上的分布已经出现相对集 中的现象,并开始表现出与其它社会阶层居住空间相对分隔的趋势。 (刘玉亭,2004)

af方法多维贫困 mo计算

af方法多维贫困 mo计算

af方法多维贫困 mo计算
多维贫困指的是一个人或一个家庭在多个方面同时处于贫困状态,比如经济收入低、健康状况差、教育水平低等。

为了衡量多维贫困,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指标,并进行相应的计算。

在衡量多维贫困的方法中,常用的有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提出的多维贫困指数(MPI)方法。

这一方法综合考虑了经济、健康和教育等多个领域的指标,通过对这些指标进行加权组合,得出一个综合的多维贫困指数,从而更全面地反映一个地区或一个群体的贫困状况。

计算多维贫困指数通常涉及数据收集、指标选择、权重确定和指数计算等步骤。

首先需要收集相关领域的数据,比如收入、营养状况、受教育程度等。

然后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指标,并确定各指标的权重,不同指标对贫困程度的影响不同,权重的确定需要综合考虑。

最后,根据所选指标和权重进行计算,得出多维贫困指数。

除了MPI方法外,还有其他一些衡量多维贫困的方法,比如基尼系数、人类发展指数等,它们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多维贫困
的情况。

针对不同的研究目的和数据情况,可以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多维贫困的计算和分析。

总的来说,衡量多维贫困需要综合考虑多个领域的指标,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以便更全面地了解贫困状况,为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制定针对性的扶贫政策提供参考。

相对贫困标准

相对贫困标准

相对贫困标准相对贫困标准,简称相对贫困线,是指以社会平均收入为基准进行计算,将收入低于社会平均水平的人口划分为相对贫困人口。

相对贫困标准是国际上公认的一种计算贫困的方法,今天我们就来一步步地了解相对贫困标准。

第一步,了解相对贫困的概念。

相对贫困是指一个人的收入与社会的平均收入相比较低,不能满足其基本生活需求,处于一种相对落后的经济状况,即经济收入水平低于全社会的平均水平。

相对贫困的标准不同于绝对贫困标准,它不以固定的收入线来计算,而是以社会平均收入水平作为参照,因此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同而变化。

第二步,了解相对贫困标准的计算方法。

相对贫困标准通常是以国民收入的中位数为基础,将国民收入水平的50%作为相对贫困线,即低于这个水平的人口被视为相对贫困人口。

不同国家的中位数不同,因此相对贫困标准也会不同。

第三步,了解相对贫困标准的应用领域。

相对贫困标准广泛应用于国际比较和政策制定中,对于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贫困状况、制定反贫困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相对贫困标准也是国际援助机构评估援助效果及制定援助策略的重要指标之一。

第四步,了解相对贫困标准的争议。

相对贫困标准因其“相对”的特性,存在着争议。

一些人认为,相对贫困标准只是描述了收入分配不均的问题,其概念不够充分,不应作为评估贫困的主要指标。

另外,相对贫困标准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无法完全反映物价、税收和社会福利制度的影响等。

综上所述,相对贫困标准是一种计算贫困的方法,它以社会平均收入水平作为参照,将收入低于此水平的人口划分为相对贫困人口。

相对贫困标准被广泛应用于国际比较和政策制定中,但也存在一定的争议和局限性。

我们应该针对相对贫困标准的特性和不足加以分析和完善,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反贫困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F方法介绍
贫困的内涵很丰富,也有很多种界定方式。

从最早的绝对贫困,再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提到的资源贫困、能力贫困等。

对贫困的认识经历了从单一贫困到多维贫困的转变。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在《1997年人类发展报告》中提出了“人文贫困”(Human Poverty)的概念,它不仅包括人均国民收入等经济指标,也包括了人均寿命、卫生、教育和生活条件等社会文化因素。

直到2010年,UNDP第20个《人类发展报告》中正式提出多维贫困指数MPI,认为贫困的维度已经远远超出了收入不足的范畴,其涉及到不良的健康和营养状况、较低的受教育水平和技能、谋生手段的缺乏、恶劣的居住条件、社会排斥异己社会参与的缺乏等诸多方面。

A-F双临界值方法,在2007年5月,由牛津贫困与人类发展中心(OPHI)的Sabina Alkire和James Foster基于Sen的可行能力剥夺理论发展为多维贫困的测量方法,简称为AF 方法,并在国际范围内得到广泛使用,如前文提到UNDP与2010的《人类发展报告》中使用了AF方法计算得到的MPI指数。

国内学者根据我国实际情况也进行了相关研究,如王小林(2009)采用A- F方法,利用2006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对中国城市和农村家庭多维贫困进行了测算;王艳慧等(2013)对河南省南阳市四个国家贫困片区县进行了多维贫困度量及空间分布格局研究。

A-F双临界值方法的优势是能够同时将离散型的定型数据和连续型的定量数据纳入测试模型进行测量。

同时,A-F双临界值方法提供的是一种测量多维贫困的框架,非常具有弹性,更多的关键选中留给研究中自己决定,包括选中贫困的维度、各维度的临界值、各维度的权重以及贫困的临界值等。

Sen (2002)把发展看作是扩展人们享有实质自由的一个过程,实质自由包括免受困苦——诸如饥饿、营养不良、可避免疾病、过早死亡之类——的基本可行能力。

人们的这些基本可行能力被剥夺因而导致贫困,所以,多维贫困测算的目的就是识别出哪些个体的哪些可行为能力被剥夺,从而测算出标示贫困个体多维贫困状况的“多维贫困发生率”指标(H),标示贫困深度的“平均剥夺份额”指标(A),以及标示贫困人口群体综合贫困状况的“多维贫困指数”指标(MPI)。

本文利用“维度加总”和“维度分解”策略来综合评价贫困个体在各个维度的具体贫困状况。

其中,“维度加总”能够计算贫困个体所有维度指标的综合贫困指数——MPI,“维度分解”则可以计算出各个维度指标对综合贫困指数的贡献程度。

所设计的具体算法如下(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图1为多维贫困测算的流程图,表1为变量释义):
1)根据所构建的多维贫困维度指标体系,把入户调查数据中各户所对应的数据项导入到数
据矩阵中。

构建农户数据矩阵Y(n⨯d)。

其中,n表示测算个体数量,d表示指标数量。

2)根据多维贫困指标体系中确定的指标临界值以及农户数据矩阵Y,可以得到相应的剥夺
矩阵g0(n⨯d)。

剥夺矩阵g0用来表示存储农户被剥夺的情况,如果农户在某指标下是被剥夺的,在剥夺矩阵中该农户该指标的值为1,表示其为剥夺状态;否则该值为0,表示为不剥夺状态。

3)在剥夺矩阵中根据贫困临界值K确定出多维贫困个体,并且把非贫困个体的剥夺值进
行归零处理,剔除非贫困个体的剥夺信息对贫困加总的干扰,把归零后的剥夺矩阵称为已删减矩阵g0(K)(n⨯d)。

该矩阵能够记录表征为多维贫困个体的指标剥夺情况,矩阵中的K表示贫困临界,即被确定为多维贫困个体的被剥夺指标数不小于K值。

4)根据已删减矩阵的贫困个体剥夺信息进行贫困加总,计算出多维贫困发生率、平均剥
夺份额、MPI ,通过这三个指标来反映该研究区域的多维贫困人口数、平均被剥夺的指标数量、以及贫困程度。

图 1 人口多维贫困测算流程图
表 1 多维贫困测算变量释义
利用上述测算模型,利用“维度加总”和“维度分解”策略来综合评价贫困个体在各个维度的具体贫困状况。

其中,“维度加总”能够计算贫困个体所有维度指标的综合贫困指数——MPI ,“维度分解”则可以计算出各个维度指标对综合贫困指数的贡献程度。

1) 维度加总
经过识别过程可以确定出哪些个体为贫困个体,接下来就可以得出多维贫困发生率、变量名
释义 数据矩阵Y
数据矩阵Y(n ×d)是用来存储农户个体的指标信息。

n 表示测算个体数量,d 表示指标数量
剥夺临界值z
剥夺临界值z(1×d)是测定各指标是否被剥夺的阈值。

剥夺矩阵g 0 剥夺矩阵g 0(n ×d)是用来存储农户个体被剥夺的情况。

如果农户在某一
指标下是被剥夺的,赋值1,否则,赋值0.
贫困临界值k
贫困临界值k 表示确定为贫困个体的维度数。

其中,0≤k ≤d ,多维贫
困测算k 一般取值2到d 之间。

已删减矩阵g 0(k) 已删减矩阵g 0(k)是用来存储贫困个体被剥夺的情况。

与剥夺矩阵的区别
在于已删减矩阵对剥夺矩阵中非贫困个体被剥夺的指标进行了归零处理。

多维贫困发生率H
多维贫困发生率H =q n ,其中,q 表示多维贫困人口,n 表示研究区域总人

平均剥夺份额A 平均剥夺份额A =
∑C i (k)n i=1q ,其中,C i (k)表示在贫困临界值为K 的情况,
个体i 被剥夺的指标数量;q 表示多维贫困人口
多维贫困指数MPI
MPI 是表示一个地方贫困状况的综合指标,公式为MPI=HA 指标贡献度
指标贡献度=w i CH i MPI ,其中,w i 表示第i 指标的权重值;CH i 表示第i 指标被剥
夺的人口率
平均剥夺份额以及多维贫困指数等评价指标来标示一个区域的贫困程度。

评价指标的计算公式如下:
[1]. 多维贫困发生率(H ):
q H n =
(1-1) 式中,q 表示多维贫困人口数,n 表示研究区域总人口数。

[2]. 平均剥夺份额(A ): 1()n i i c k A q ==
∑ (1-2) 式中,c i (k)表示贫困临界值为K 时,个体i 被剥夺的指标数量,q 表示多维贫困人口数。

[3]. 多维贫困指数(MPI ): 0(())MPI u g k HA ==
(1-3) MPI 可以通过计算已删减矩阵的期望值得到,也可以通过计算多维贫困发生率与平均剥
夺份额的乘积得到。

2) 维度分解 多维贫困指数可以按照不同地区进行指数分解,通过分解可以求出不同地区对总区域的贫困贡献度,通过该指标可以测量出区域的贫困差异;此外,MPI 也可以按照不同维度进行分解,通过分解可以求出同一地区各个维度对总MPI 的贡献度,从而可以测算出该地区各指标对贫困的贡献度大小关系。

[1]. 按地区进行分解:
区域贫困人口对总MPI 的贡献度=11100n MPI n MPI *
(1-4) 式中,MPI ,MPI 1分别表示总区域和1区域的MPI 值,n ,n 1表示其对应区域人口数量。

[2]. 按指标进行分解:
i 指标对总MPI 的贡献度=
100i i w CH MPI *
(1-5) 式中,w i 表示i 指标的权重值,CH i 表示在已删矩阵中所有i 指标列指标值加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