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布鲁氏菌病疫情及防治策略ppt

合集下载

布鲁氏菌病 PPT课件

布鲁氏菌病 PPT课件

二、人是怎样得布病的
5、布病的传播因子
布病家畜的流产物、阴道分泌物,乳汁、肉类、皮毛、屎、粪 便及被污染的士壤、水、饲草等均可含有大量的布氏菌,称这些含 有大量布氏菌可以起到传播作用的媒介物为布病抟播因子。
二、人是怎样得布病的
6、布病牲畜的流产物是造成布病流行的主要传播因子
布氏菌侵犯母畜后,多寄生于生殖系统,引起胎盘炎症和流 产。流产胎儿、胎膜、羊水和胎盘古有大量的布氏菌,有人把布 病性流产胎儿非常形象地说成是“装满细菌的口袋”,人接触这 些东西可造成感染。同时流产物污染饲草、草原及水源,又可造 成畜间的感染。所以说它是主要传播因子。
二、人是怎样得布病的
10、在布病设区被畜污染的水能传播布病吗
布病动物的排泄物(粪、屎)和分泌物,可以直接或借 着蹄爪而污染水源(湖、河)。也可因雨水冲刷或大风扬起 的尘土污染邻近地区的水源。实验表明,布氏菌在蓄水池 的水中可活12天,在干净水里活4~6天,在污水中活45 ~90天,在河水和自来水中可活20~60天。我国曾在水 塘的水中检出羊种和牛种布氏菌。美田曾有人因下水道漏 水侵入净水道而发生布病。这些都说明染菌的水具有传染 性。
二、人是怎样得布病的
7、食用布病家畜有乳及其乳制品能患面病吗
能。因布氏菌常在家畜乳腺中繁殖形成乳腺炎,乳汁中含 菌。布氏菌随病畜乳排出体外或健康牛、羊乳在生产过程中又被 布氏菌污染。病畜排菌时间有的几个月,甚至可长达2年以上。 这样含有布氏菌的乳汁,可使食用者感染,所以对乳汁进行灭菌 处理井保持消毒后的乳汁清洁,对预防布病是根重要的。 乳制品的种类很多,如奶酪,奶油、奶粉、奶皮子、奶豆 腐、鸟鲁末、酸奶子等。大部分经过加热处理可安全使用,但个 别奶制品处理不当,仍可在制品中保留一些菌或重被污染,这样 的奶制品可使食用者感染。前苏联学者曾报道,某地51.8%的布 病人是因饮食奶制品而感染。

布病的预防与控制PPT课件

布病的预防与控制PPT课件

一般自然环境:水、土、粪、圈生存4个月以 上。
畜舍:4-5个月以上
水:5天-4个月
鲜牛乳:2天-18个月 月
土壤:4天-4个
冻肉:14-47天
尘埃:21-72天
对湿热、消毒剂、第紫3页/外共43线页 、抗生素敏感,对低
流行过程
贮 存 宿 主 及 传 染 源 传 播 途 径 及 传 播 因 子 人 群 易 感 性
毫升及以上 虎 红 平 板 凝 集 试 验 : 血 清 0 . 0 3 毫 升 , 检 查 出 现 可 见 凝 集 。
第23页/共43页
诊断标准
二、畜间布病的检验方法和判定标准:
(一)诊断依据:
流行病学史:
临床症状:实验检查:病原分离、血清学及其他试验。
A、初筛试验:虎红平板凝集试验、平板凝集试验、全乳环 状试验(牛)、皮内变态反应(羊),任选一种或多种进 行初筛。
第4页/共43页
贮存宿主及传染源
布氏菌的宿主很多,已知有六十多种动物(家 禽、家畜、野生动物、驯化动物)可以作为布 氏菌贮存宿主。然而,布病往往先在家畜或野 生动物中传播,随后波及人类,是人畜共患的 传染病。
各种饲养动物:羊(山羊和绵羊)、牛、猪在 布病流行病学上最为重要,既是动物布病的主 要传染源,也是人类布病的主要传染源。鹿、 犬和其他家畜居次第5要页/共地43页位。
第9页/共43页
传播途径
布氏菌可以通过体表皮肤黏膜、消化道、呼 吸道侵入机体,人的感染途径与职业、饮食、 生活习惯有关。
❖经皮肤黏膜直接接触感染:常见于与病畜接 触的畜牧兽医、饲养放牧人员、布病专业工 作者和畜产品加工企业等职业人群中,因此, 我国和某些国家或区把布病定为职业病。
第10页/共43页

《布病防控知识》课件

《布病防控知识》课件

布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布病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分布,其中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流行更为严重。它对 人和动物的感染率、致病率和死亡率都较高。
布病的临床症状
布病的临床症状包括发热、疲劳、头痛、关节痛等。重型病例可能出现呼吸 困难、腹泻、出血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布病的治疗方法
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抗菌药物治疗、对症治疗、支持性治疗等。早期 诊断和治疗对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布病防控知识》PPT课 件
布病是一种传染病,本课件将介绍布病的传播途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症 状、治疗方法、预防措施、防控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 防范这一疾病。
什么是布病
布病是一种由带菌螨虫传播,导致人和动物感染的疾病。它主要通过接触带 菌螨虫及其分泌物而传播。
布病的传播途径
布病的传播途径包括直接接触感染、飞沫传播、血吸虫传播和性传播。其中, 直接接触感染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
布病的预防措施
布病的预防措施包括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定期清洁环境、避免与带菌螨虫 接触等。接种布病疫苗也是有效管理包括建立有效的监测体系、加强宣传教育、完善法律法规、 提高医务人员的诊断和治疗水平等措施。
布病疫苗研发进展
布病疫苗的研发进展正逐步取得突破,为布病的防控提供了更多可能。疫苗 的研制需要经过严格的实验和临床验证。

布鲁氏菌病的防控知识PPT课件

布鲁氏菌病的防控知识PPT课件
2
贺州市人民医院 医院感染管理科 Hezhou People's Hospital, Hospital Infection Control Division
3
布鲁氏病流行病学
布鲁氏杆菌感染引起的布鲁氏病 (brucellosis),是一种人畜共患性全身传染 病,简称“布病”,又有地中海弛张热、马耳 他热、波浪热等称谓
1886年,苏格兰病理学家和微生物学家大 卫·布鲁氏(David Bruce),在地中海岛国马 耳他担任军医时,从死于“马尔他热”的士兵 脾脏中首次确认并分离出了该细菌。后来的学 者们为了纪念布鲁氏,就将这种细菌命名为布 鲁氏杆菌。
贺州市人民医院 医院感染管理科 Hezhou People's Hospital, Hospital Infection Control Division
强调双向防护。既要预防疾病从病人传至医务人员, 又要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给病人。
贺州市人民医院 医院感染管理科 Hezhou People's Hospital, Hospital Infection Control Division
12
标准预防的具体措施
手卫生:洗手和手消毒;医务人员执行手卫生规 范……洗手或用速干手消液
4
1985年WHO布鲁氏菌病专家季员会把布鲁氏菌属分 为6个种19个生物型,即羊种(生物型1~3),牛种 (生物型1~7.9)。猪种(生物型1~5)及绵羊型副 睾种,沙林鼠种,犬种(各1个生物型)。我国已分 离到15个生物型,即羊种(1~3型),牛种(1~7.9 型),猪种(1.3型),绵羊副睾种和犬种各1个型。 临床上以羊、牛、猪三种意义最大,羊种致病力最强。 羊为主要的传染源,分布最广,与人接触最多,菌种 毒力强,临床上症状重,易流行。

布病的防治PPT课件

布病的防治PPT课件

.
19
2019/11/22
.
菌苗:适用于慢性期患者。
治疗机理:是使敏感性增高的机体脱敏,减轻变态反应的发生。
方法:有静脉、肌肉、皮下及皮内注射,视患者身体情况,接
受程度而定。
每次注射剂量依次为40万、60万、80万、200万、350万、
1050万、2550万、6050万菌体,每天、隔日或间隔3~5日
注射一次。
以7~10次有效注射量为一疗程。
15
二、饲养管理中布病的预防 (1)提倡圈养,羊(牛)棚圈应建在远离住房处,不得在居室
内产羔、养羔;不抱(玩)羊羔。 (2)羊(牛)要定期检疫,检疫阳性的羊(牛)报告畜牧部门统
一淘杀处理,不得自行处理,也不能随意转卖,否则很容易感 染布病或造成布病流行。
(3)在剪毛、接羔和处理流产物时,必须穿工作服、戴口 罩、戴帽子和带乳胶手套,用后要进行彻底消毒,严禁赤手抓 拿流产物,以免感染布病。
6
临床表现
一、潜伏期:1-3周,平均2周,个别可长达一年之久,主要取 决于致病菌的菌型、菌量、毒力及机体抵抗力。
二、主要症状: 发热:发热是布病患者最常见而且是最典型的临床表现之一,
可见于布病的各个期,热型不一,变化多样,观察体温傍晚升 高,在抗生素普遍使用之前,主要以波状热为主。 多汗:多汗为布病主要症状之一,尤以急性期患者为甚,特 别是晚上增多,是其特征。 游走性疼痛;急、慢性期布病患者都发生大骨关节与肌肉疼 痛,慢性期疼痛局限于某一部位。 乏力:几乎全部病人都有此症状,患者自觉疲乏无力。 其他症状:慢性期布病患者经常表现为表情淡漠、精神不振。
动物得了布病,常出现流产,不孕、空 怀、繁殖成活率降低等,使动物数量明 显减少,产奶量产肉量下降,直接影响 畜牧业的发展

布鲁氏菌病及其防治PPT课件

布鲁氏菌病及其防治PPT课件

抗菌药物治疗方案
一线药物
多西环素联合利福平,或四环素 联合链霉素,是布鲁氏菌病的标 准治疗方案。疗程一般为6周, 需根据病情调整用药剂量和时间。
二线药物
对于一线药物过敏或无效的患者, 可选用二线药物如复方磺胺甲噁 唑、氟喹诺酮类等。但需注意二
线药物的副作用和耐药性。
特殊人群用药
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等特殊 人群用药需谨慎,应根据具体情
血清学检测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凝集试验等方法,检测患者血清中布 鲁氏菌特异性抗体的存在及滴度变化。
实验室检测方法
细菌学检测
分子生物学检测
通过采集患者血液、骨髓等样本,进 行细菌培养、涂片染色镜检等方法, 检测布鲁氏菌的存在。
应用PCR技术、基因芯片技术等,检 测布鲁氏菌特异性基因片段,提高检 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传染源
主要是患病的羊、牛、猪等家畜,其次是野生动物 如鹿、犬等。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接触感染动物的排泄物、分泌物、娩出物 及污染的水、食物等经消化道、呼吸道、皮肤黏膜 等途径传播。
易感人群
人群对布鲁氏菌普遍易感,但感染后发病者仅为少 数。发病后可获得一定免疫力,但不同种布鲁氏菌 间有交叉免疫现象。
流行病学特点
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
抗菌药物治疗方案
一线药物
多西环素联合利福平,或四环素 联合链霉素,是布鲁氏菌病的标 准治疗方案。疗程一般为6周, 需根据病情调整用药剂量和时间。
二线药物
对于一线药物过敏或无效的患者, 可选用二线药物如复方磺胺甲噁 唑、氟喹诺酮类等。但需注意二
线药物的副作用和耐药性。
特殊人群用药
布鲁氏菌病传播途径复杂
布鲁氏菌病可以通过直接接触感染动物或其排泄物、食用 未煮熟的肉类或奶制品等多种途径传播,防控难度较大。

布病防治知识精讲ppt

布病防治知识精讲ppt
加强基层防疫站建设
加大对基层防疫站建设的投入,提高防疫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
开展防疫宣传教育
开展防疫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基层群众对布病的认识和防疫意识。
强化防疫监管
加强对基层防疫工作的监督和管理,确保防疫措施得到有效落实。
06
布病防治工作实例
布病防治工作在某地区的成功经验
要点一
建立有效的防治机制
布病防治工作在某养殖ຫໍສະໝຸດ 的实践强化饲养管理定期对养殖场进行清理和消毒 ,保持环境卫生。同时,采用 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避免不
同日龄的牛相互交叉感染。
疫苗免疫接种
根据当地疫情和兽医的建议,合 理安排疫苗接种计划,提高牛群 的免疫力。
及时诊断与治疗
一旦发现有牛出现布病症状,立即 隔离并进行诊断。确诊后,及时采 取治疗措施,防止病情恶化。
确保无布病残留。
THANKS
布病防治知识精讲
xx年xx月xx日
contents
目录
• 布病防治现状 • 布病防治基础知识 • 布病防治方法 • 布病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 加强布病防治工作的建议 • 布病防治工作实例
01
布病防治现状
当前布病疫情
2020年全国布病报告病例数达 到3755例,较2019年增加了约
25%
多个省份出现了暴发流行,其 中内蒙古、*、河北等地区疫情
布病在家庭、社区等范围内传 播风险较大,对当地畜牧业和 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布病防治工作需要加强国际合 作与交流,共同应对全球公共 卫生安全挑战
02
布病防治基础知识
布病的基本概念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 患传染病。
分布广泛:全球范围内都有分布,特别是在畜牧业发达的国 家和地区。

布病防治知识ppt

布病防治知识ppt

布病防治的宣传教育内容
制作宣传海报和手册
制作布病防治的宣传海报和手册,张贴在公共场所和发放给群众。
宣传教育的形式和方法
开展专题讲座和培训
组织专家开展布病防治专题讲座和培训,提高相关人员的防控意识和技能。
利用媒体资源宣传
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广泛宣传布病防治知识和相关政策。
统计宣传海报和手册的张贴数量、专题讲座和培训的参加人数等,以评估宣传覆盖面。
举办国际培训班,提高各国布病防治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能力。
03
布病防治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02
01
加强全民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布病的认知和防控意识。
全民健康教育
强化疫情监测和预警,及时掌握疫情动态,为防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疫情监测和预警
加强耐药性研究,防止出现新的耐药菌株。
耐药性研究
布病防治的未来趋势和挑战
选择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和合格的心理咨询师,确保心理干预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注意事项
布病患者的心理干预
布病防治的法律法规
04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
布鲁氏菌病防治管理办法
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单位和个人违反防治规定的法律责任
行政处罚措施与刑事责任
法律责任与处罚措施
某地布病防治依法治理案例
布病防治宣传教育的效果评估
评估宣传覆盖面
通过问卷调查、电话访问等方式了解群众对布病防治知识的掌握程度,评估宣传效果。
调查群众防控意识
收集一定时期内的布病发病数据,比较宣传前后的发病率和治愈率,以评估宣传教育的实际效果。
监测布病发病率
布病防治的未来展望
06
诊断技术更新

全国布鲁氏菌病疫情及防治策略ppt

全国布鲁氏菌病疫情及防治策略ppt

1950~1981
皮毛及制革工 21.01%
屠宰及肉食加 工 者 12.47%
牧 民 19.34%
农 民 4.65% 兽 医 11.46%
2009
儿童
0.77% 学生
2.82%
干部职员 0.53%
牧民 14.24%
医务人员 0.28%
其它 10.92% 农 民
70.44%
城镇居民患病增加
城镇居民
1999 2009
2、多汗:也是布病患者的主要症状之一,尤其急性期患者为甚,出 汗相当严重,多与发热相伴,体温下降时更为明显,常可湿透衣裤, 使患者感到紧张、烦躁,甚至影响睡眠。大量出汗可导致虚脱。
3、乏力:大多数布病患者均有乏力症状,容易疲劳,而且不易消除 ;由于乏力症状在布病的表现比较突出,所以有人将此病称为“懒汉 病”,是患者就诊的主要原因。
诊断依据
1、流行病学史 与家畜或畜产品、布氏菌培养物有密切接触史,生活在疫区的居民等
2、临床症状和体征 持续数日发热,多汗,乏力,肌肉和游走性关节疼痛、睾丸肿大等。
3、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初筛 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或ELISA、金标试验阳性或 可疑。 血清学检查 试管凝集试验(SAT)滴度为1∶100++及以上、或2~4 周后滴度升高4倍以上。 补体结合试验(CFT)滴度1∶10++及以上。 抗人免疫球蛋白试验(Coomb‘s)滴度1∶400++及以上。 分离细菌 从病人血液、骨髓、其他体液及排泄物等任一种培养物中 分离到布氏菌。
牛3
羊2
羊3
牛1
牛3
牛7
R

猪1
待定
病原学结果的思考

布鲁氏杆菌病防控技术ppt

布鲁氏杆菌病防控技术ppt
➢ 减少向环境中排泄病原菌的数量。这是家畜布氏菌疫苗 免疫的主要流行病学意义。
三、布氏菌弱毒活疫苗(3种)介绍
19
疫苗免疫效果评估
➢ 2、同种疫苗经不同免疫 次数免疫的对比试验
二次免疫的布病抗体转阳率 明显高于单次免疫的抗体转 阳率, 且免疫持续期长。
牛羊仅进行单次免疫的免疫 应答不理想,须加强免疫才 能达到较好的免疫保护力。
具体防控策略的选择
• 1、使用疫苗预防免疫保护易感动物。
• 2、做好消毒卫生切断传播途径。 • 3、定期检疫,隔离、淘汰,建立健
康净化畜群,消灭传染源。 • 4、移动控制,控制疫情扩散。
16
免疫接种基础防治技术措施的选择
措施1:不经检疫的全 群免疫,对免疫过的 家畜加挂专用标识,
免疫密度不得低于 80%,连续免疫3-5年。
4
布鲁氏菌属种分型及主要宿主


马尔他布氏菌(B.melitensis )
流产布氏菌(B.abortus)
猪布氏菌(B.suis)
沙林鼠布氏菌(B.neotomae) 绵羊附睾种布氏菌(B.ovis) 犬布氏菌(B.canis) 鲸种布氏菌(B.ceti) 鳍种布氏菌(B.pinnipedialis)
75%酒精棉球
碘酊
废弃物品回收箱
准备工作:
(免疫用针头、洗瓶、止血钳121℃、30分钟高压灭菌消毒)
布病疫苗免疫操作
操作者意外接触到疫苗的处理
1、克服心理恐惧,正确认识布病,布病可防、可治,一个月以内发 现95%的治愈率,2个月内发现80%的治愈率。 2、定期检测,采用琥红平板凝集试验即可检测,人畜通用。 3、接触部位的消毒;(酒精、新洁尔灭、肥皂水) 4、暴露后的预防性服药:利福平600-900毫克/天,口服2次/天,强 力霉素200毫克/天,口服2次/天,连续服药3-7天。 5、仔细观察,如出现反复发热、肌肉疼痛、盗汗等症状,应及时到 职业病医院诊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7% 6.9%
学生儿童发病数上升 2004 2009
344 1106
ICDC, China CDC
2009年中国分离菌株
省份
种型
云南
羊3
山西
羊3
辽宁
羊3
羊1
宁夏
羊2
羊3
河北
羊3
海南
猪3
广东
羊3
北京
羊3
浙江
羊3
新疆
牛1
11个省区
新疆、山东
未定
羊种3型62株,占鉴定菌株89%
数量(株)
2
12 33
1950~1981
皮毛及制革工 21.01%
屠宰及肉食加 工 者 12.47%
牧 民 19.34%
农 民 4.65% 兽 医 11.46%
2009
儿童
0.77% 学生
2.82%
干部职员 0.53%
牧民 14.24%
医务人员 0.28%
其它 10.92% 农 民
70.44%
城镇居民患病增加
城镇居民
1999 2009
传染源的引入与扩散-人间布鲁氏菌病病例 的流行病学调查证实与这些家畜有确切的 感染关系 动物检疫和疫情处置工作不规范-阳性家畜 淘汰不及时,与健康家畜合群饲养和放养 ,促使疫情进一步蔓延 家畜免疫接种的管理难落实
宣传教育、注重个人防护
疫情通报、及时淘汰病畜-控制畜间疫情发 展
现场督导、规范开展工作-隐性感染状况、 及早发现病例
布鲁氏菌病疫情现状 及防治策略
津南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疾控科
2010年8月10日
2007~2008年全国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情况比较
上升 下降
登革热
疟疾
甲肝 戊肝
肝炎(未分型) 出血热
狂犬病 乙脑
合计
鼠疫 霍乱
SARS 艾滋病
乙肝
脊灰 人禽流感
丙肝 麻疹
炭疽 痢疾
伤寒+副伤寒 流脑 百日咳
新生儿破伤风 猩红热
猩红热
肺结核
痢疾
梅毒
梅毒
淋病
麻疹
麻疹
淋病
伤寒副伤寒
疟疾
猩红热
疟疾 伤寒副伤寒
猩红热
布病
出血热
猩红热
伤寒副伤寒
疟疾
出血热
布病
伤寒副伤寒
近年部分地区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
排序
大同
锡林浩特
1
乙肝
2
肺结核
布病
乙肝
3
布病
肺结核
4
其它感染性腹泻 其它感染性腹泻
齐齐哈尔 肺结核 乙肝
其它感染性腹泻
布病
布鲁氏菌病职业构成转变
关节痛 常与发热并行,呈大关节游走性是布病的特点。 疼痛呈锥刺样或钝痛痛剧者似风湿,病变主要累及膝、肘 、髋、肩等大关节。慢性期病变疼痛固定某些关节,造成 脊柱强直,以及肌肉痛,尤其下肢肌及殿肌,重者呈痉挛 性痛。
主要症状
1、发热:是布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可见于各期病人 发热常伴有寒战、关节肌肉酸痛、头痛、食欲减退以及大量出汗等症 状。常见有波状热型、不规则热、间歇热型、弛张热型、长期低热型 和长期慢性不规则的低热,慢性期患者更是如此。 发烧持续时间长短不等,有的持续很长,平均为2-3周。 布病患者在高烧时神志清醒,痛苦也较少,但体温下降时自觉症状恶 化,这种高热与病况相矛盾的现象为布病所特有。
牛3
羊2
羊3
牛1
牛3
牛7
R

猪1
待定
病原学结果的思考
主要传染源是病羊和病牛 人的传染源主要是羊种菌,趋向于羊种3型,羊种菌一般 是强毒菌株 家畜中感染有羊种、牛种布氏菌 牛种菌在牛中有一定带菌率,可以造成人感染,但是一般 不引起发病 牛种菌容易引起社会关注 疫苗预防布氏菌在家畜仍然有作用 目前的疫苗菌株的副作用需要重新科学评价 既往猪种菌所在地仍有活动 布氏菌病的自然疫源性
天津市布鲁氏菌病发病动态
1957-1964年,人间发病69例,高发阶段。 1965-1998年,疫情一直处于稳定状态,33年间,仅有8 个年份有病例报告,并且病例在1-2例之间。
原因与从布病高发区(省市)购进的羊、牛等动物或肉 类有关。
1991年天津市达到了我国规定的人畜布病控制标准,并 通过国家达标验收 1999-2010年7月115例(局部出现了暴发和聚集性发病 ) 在出现布氏病流行的乡镇中,养羊、牛农民感染率达13%.
2、多汗:也是布病患者的主要症状之一,尤其急性期患者为甚,出 汗相当严重,多与发热相伴,体温下降时更为明显,常可湿透衣裤, 使患者感到紧张、烦躁,甚至影响睡眠。大量出汗可导致虚脱。
地区
北京 天津 河北省 山西省 内蒙古
发病数
17 21 3218 4768 16551
发病率 (1/10万)
0.1
0.2 4.6 13.98 68.57
位次
14 12 5 2 1
16
14
2009年发病数
12
2010年1
4
2
0 静海 北辰 南开 武清 红桥 西青 宁河
疫情上升原因
布鲁氏菌病的临床表现
布病临床表现复杂多变、症状各异,轻重不一 发热 呈波浪热型,热程约2~3周,反复数次。其它尚 有弛张热、稽留热型等。多伴寒战畏寒。高热患者意识清 晰,而热退后反感症状恶化,抑郁寡欢,软弱无力。
多汗为本病的突出症状之一,每于夜间或凌晨退热时大汗 淋漓。也有患者发热不高或处于发热间歇期仍多汗。汗味 酸臭。盛汗后多数感软弱无力,甚至可因大汗虚脱。
1 2 4 1 1 5 1 2 1
69
8+4
标本类型 人血标本 人血标本 人血标本 人血标本 人血标本 人血标本 人血标本 人血标本 人血标本 人血标本 人血标本 动物血标本
动物、人血标本
近年分离布鲁氏菌种型变迁
2009年分离布氏菌种型分布
羊1
羊2
2005-2009年分离布鲁氏菌种型分布
羊3
牛1
羊1
35
30
发病数
25
发病率
天津市历年布病发病状况
20 0.30
15
10
5
0
发病数
222111111111111111000999999999999999000999988877766665852963074185296307
发病率(1/10万)
0.60
0.50
0.40
0.20
0.10
0.00
天津市及周边地区09年发病情况
布病病例报告的特点
布病自身的发病特点
– 非特异表现 – 隐性发病 – 需要实验室检测 RBT/SAT
漏诊 误诊 漏报
ICDC, China CDC
疫情上升主要原因
畜牧业的迅猛发展,畜间防疫相对滞后
– 传染源未得到有效控制
落后的养殖方式
– 庭院散养-放牧混养-集约化圈养
畜产品加工流通环节存在危险因素 布病危害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人间布病防治能力不足 对免疫措施科学评价不足 缺乏布病防控国家战略与规划
肺结核 白喉
淋病 钩体病
血吸虫病
梅毒
布病
-80
-60
-40
-20
0
20
40
60
2000~2008年全国甲、乙类传染病发病顺位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1
病毒性肝炎
2 3 4 5 6 梅毒 7 伤寒副伤寒 8 9 10
淋病
麻疹
伤寒副伤寒 梅毒
出血热 疟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