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及脊髓解剖说明

合集下载

脊柱与脊髓X线解剖课件

脊柱与脊髓X线解剖课件

脊柱 椎孔 由椎体和椎弓围成 椎管 上下椎孔连成 椎间盘 两椎体之间 终板 覆盖椎体上下缘的透明软骨 纤维环 终板之间的纤维软骨和胶原 髓核 纤维环中央弹性胶冻样物质 韧带 前纵韧带 后纵韧带 黄韧带
(二)胸椎 前后位及侧位 1、 胸椎前后位 2、 胸椎侧位
(三)腰椎 前后位、侧位及双侧后斜位
1、 腰椎前后位 横突 第三腰椎最长大 第四最小、尖刀状 第五宽大、可骶化 2、 腰椎侧位 椎管前后径
1、 腰椎斜位 重点检查椎弓峡部 右后斜位------右峡部 左后斜位-------左峡部
狗头: 狗嘴----同侧横突 狗眼-----椎弓根 狗耳----上关节突 狗前腿---下关节突 狗腹----椎板 狗颈----峡部(关节间部) 狗尾----对侧横突 狗后腿-----对侧下关节突
脊髓后动脉 供应脊髓后1/4
由左右椎动脉或小脑下后动脉发出,沿脊髓后外侧下行沿途接受后髓动脉补充。血流方向因部位而定。
髓动脉
髓动脉:前髓动脉 后髓动脉(数量多,细小,中断)为脊髓的营养血管,是颈、胸、腰各部节段性动脉分支,经相应的椎间孔入椎管,形成根动脉,其中到达脊髓者。
椎管的骨部
椎孔 由椎体和椎弓围成 椎管 上下椎孔连成
椎管的关节部
椎间盘 两椎体之间 终板 覆盖椎体上下缘的透明软骨 纤维环 终板之间的纤维软骨和胶原 髓核 纤维环中央弹性胶冻样物质 韧带 前纵韧带 后纵韧带 黄韧带
椎管测量
椎管前后径(矢状径) 椎弓根间径(椎管横径) 关节间径 侧隐窝(前后)高度 椎板间径 椎管面积测量
So much for today. Thank You!
Bye-bye!
脊髓节于脊柱的节段对应关系:
上颈髓(颈1-4)与同序数椎骨对应一致 下颈髓(颈5-8)和上胸髓(胸1-4)与同序数椎骨的上一个椎体平对(T4胸髓-T3胸椎) 中胸髓(胸5-8)与同序数椎骨的上两个椎体平对(T5胸髓-T3胸椎) 下胸髓(胸9-12)与同序数椎骨的上三个椎体平对(T9胸髓-T6胸椎) 腰髓与第十至十二胸椎平对 骶髓和尾髓平对第一腰椎

(完整版)脊柱和脊髓影像解剖

(完整版)脊柱和脊髓影像解剖

第八章脊柱和脊髓影像解剖第一节解剖学概述成人脊柱由24块椎骨、1块骶骨和1块尾骨借椎间盘、椎间关节及韧带等连接而成。

自上而下可分为颈段、胸段、腰段和骶尾段等四部分。

多数椎骨由椎体和椎弓组成,二者围成椎孔。

椎弓由椎弓根和椎板构成,椎弓根是椎弓连接椎体狭窄部分,其上、下缘分别为椎上、下切迹,相邻的椎上、下切迹构成椎间孔,其内有神经、血管通过。

椎弓峡部为椎弓根与椎板移行部,位于上、下关节突之间(图8-1-1)。

除寰枢椎之间无椎间盘外,其他椎体之间均有椎间盘,共23个。

椎间盘由髓核、纤维环、透明软骨终板和Sharpey纤维环等构成。

髓核富含水分,位于椎间盘的中心偏后部分。

纤维环由纤维软骨构成,围绕髓核呈同心圆状排列,其前部较厚,后部较薄,故髓核易向椎体后方或后侧方突出。

Sharpey纤维环位于椎间盘最外层,由胶原纤维构成。

透明软骨终板紧贴于椎体上下缘,构成椎间盘髓核的上、下界(图8-1-2)。

图8-1-1 椎骨一般形态图8-1-2 椎间盘及椎管内容后纵韧带和黄韧带是具有重要临床病理意义的结构(图8-1-3)。

后纵韧带起自枢椎体后缘,向下沿各椎体和椎间盘的后缘至骶管,细而坚韧。

黄韧带参与椎管后壁的构成,起自上位椎骨椎板的下前面,止于下位椎骨椎板的后面和上缘,呈节段性。

正常厚度为2~4mm,超过5mm即为增厚。

后纵韧带增厚钙(骨)化、黄韧带增厚均可导致椎管狭窄,脊髓及神经根受压,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

图8-1-3 脊柱韧带椎管由椎孔、骶骨的骶管和椎骨之间的骨连接共同构成,内有脊髓、神经根、血管及脑脊液等。

椎管前壁由椎体、椎间盘和后纵韧带构成,两侧壁为椎弓根和椎间孔,后壁为椎板和黄韧带。

上述构成椎管壁的任何结构发生变化,均可累及椎管,使其变形或狭窄。

脊髓位于硬膜囊内,上连延髓,呈圆柱形,因颈膨大、腰膨大致其各段粗细略有差异。

脊髓末端变细,为脊髓圆锥,于第1腰椎(小儿平第3腰椎)椎体下缘水平处续为终丝。

一般来说,成人第2腰椎水平以下椎管内无脊髓组织,仅有马尾神经。

脊柱的解剖实验报告(3篇)

脊柱的解剖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脊柱的解剖结构,掌握脊柱各部分的位置、形态和功能。

2. 熟悉脊柱的生理弯曲及其对人体的意义。

3. 掌握脊柱关节的解剖特点,了解脊柱的运动机制。

二、实验材料与设备1. 实验材料:人体脊柱标本、解剖图谱、解剖模型。

2. 实验设备:解剖台、手术刀、解剖剪、解剖镊、放大镜、解剖镜等。

三、实验步骤1. 观察脊柱的整体形态(1)观察脊柱的前面观:椎体自上而下渐加宽,第2骶椎最宽。

(2)观察脊柱的侧面观:可见颈、胸、腰、骶四个生理性弯曲,颈和腰曲凸向前,胸和骶曲凸向后。

(3)观察脊柱的后面观:颈椎棘突短而分叉,近水平位;胸椎棘突细长,斜后下方;腰椎棘突呈板状水平向后。

2. 观察脊柱的骨性结构(1)椎骨:观察椎骨的组成,包括椎体和椎弓,椎弓根、椎板、棘突、横突、关节突等。

(2)椎间盘:观察椎间盘的构成,包括髓核、纤维环、上下的透明软骨终板和Sharpey纤维。

3. 观察脊柱的关节结构(1)椎间关节:观察相邻上下关节突构成的下关节突在下一脊柱的上关节突的后方,以保持脊柱的稳定,不向前滑。

(2)椎弓峡部:同一脊柱的上下关节突之间,椎弓板由椎弓根向后内方延续,并与中线联合成棘突。

4. 观察脊柱的韧带结构(1)前纵韧带:正常不显影。

(2)后纵韧带:节段性位于椎弓板之间,横断面呈V”字形,正常厚度为3-5mm。

(3)棘上韧带:连接棘突,起固定作用。

(4)棘间韧带:连接相邻棘突,起固定作用。

(5)横突间韧带:连接相邻横突,起固定作用。

5. 观察脊柱的神经结构(1)椎管:椎体后方,纵行半透明区。

(2)椎间孔:相邻椎弓根、椎体、关节突和椎间盘之间,颈椎在斜位清楚,胸腰椎在侧位清楚。

6. 观察脊柱的运动机制(1)颈椎:可进行屈、伸、旋转等运动。

(2)胸椎:可进行屈、伸等运动。

(3)腰椎:可进行屈、伸、旋转等运动。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脊柱的骨性结构:椎骨由椎体和椎弓组成,椎弓根、椎板、棘突、横突、关节突等构成脊柱的骨性支架,起到支撑和保护作用。

脊髓解剖与功能

脊髓解剖与功能

05
脊髓的科研与应用
脊髓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脊髓损伤修复
目前脊髓损伤修复是研究的热点, 主要集中在干细胞治疗、基因治 疗和组织工程等方面,以期实现
受损脊髓的功能恢复。
脊髓神经调控
随着神经科学的发展,对脊髓神 经的调控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包 括电刺激、光遗传学等技术,以
实现对脊髓活动的精细调控。
脊髓与大脑的交互
康复医学
脊髓损伤后的康复治疗是康复医学的重要领域,通过物理治疗、职业 治疗和心理治疗等手段,帮助患者恢复生活和工作能力。
脊髓在生物工程领域的应用
组织工程
利用干细胞和生物材料构建人工脊髓组织,为脊髓损伤患者提供 移植材料,是组织工程领域的研究热点。
神经机器接口
通过研究脊髓与大脑的交互机制,开发出用于控制机器人或假肢的 神经机器接口,帮助截肢或脊髓损伤患者恢复运动功能。
脊髓损伤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诊断方法
通过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如X光、CT、MRI等)以及神经电生理检查等方 法进行诊断。
治疗方式
根据脊髓损伤或疾病的类型和程度,选择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康复治疗等不 同的治疗方式。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04
脊髓的再生与修复
脊髓再生的机制与过程
脊髓再生机制
脊髓损伤后,受损部位的神经元和胶质细胞会释放出生长因子等化学信号,促进 受损轴突的再生。同时,脊髓内部的微环境也会对再生过程产生影响。
科研进展
近年来,脊髓再生与修复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的进展。科研人员发现了许多新的治疗方法和技术,如基 因治疗、组织工程和细胞治疗等。这些方法和技术为脊髓损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段。
临床应用
虽然目前脊髓再生与修复的研究仍处于实验阶段,但一些治疗方法已经开始应用于临床。例如,药物 治疗和物理治疗已经在一些医疗机构中得到应用,而细胞治疗也在一些临床试验中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

脊柱及脊髓解剖说明

脊柱及脊髓解剖说明

脊柱及脊髓解剖说明(E-mail:************************)脊髓(spinal cord)起源于胚胎时期神经管的末端,原始神经管的管腔形成脊髓中央管。

脊髓是中枢神经的低级部分,在构造上保留着节段性,与分布于躯干和四肢的31对脊神经相连。

脊髓与脑的各部之间有着广泛的纤维联系,正常状态下,脊髓的活动是在脑的控制下进行的。

一、位置和外形脊髓位于椎管内,呈前、后稍扁的圆柱形,外包3层被膜,与脊柱的弯曲一致。

脊髓上端在枕骨大孔处与延髓相连,下端变细呈圆锥状,称脊髓圆锥(conus medullaris),约平对第1腰椎下缘(新生儿可达第3腰椎下缘),全长约42~45cm,最宽处横径为1~1.2cm,重约20~25g。

脊髓圆锥向下续为一条结缔组织细丝,即终丝(filum terminale),止于尾骨的背面,起固定脊髓的作用。

脊髓全长粗细不等,有两个梭形膨大,上方的称颈膨大(cervical enlargement),从第4颈髓节段至第1胸髓节段。

下方的称腰骶膨大(lumbosacral enlargement),从第1腰髓节段至第3骶髓节段。

两个膨大的形成是由于此处神经细胞和纤维数目增多所致,与四肢的出现有关。

脊髓表面有6条平行的纵沟,前面正中较明显的沟,称前正中裂(anterior median fissure),后面正中较浅的沟为后正中沟(posterior median sulcus)。

这两条纵沟将脊髓分为左右对称的两半。

脊髓的前外侧面有1对前外侧沟(anterolateral sulcus),有脊神经前根的根丝附着;后外侧面有1对后外侧沟(posterolateral sulcus),有脊神经后根的根丝附着。

此外,在颈髓和胸髓上部,后正中沟和后外侧沟之间,还有一条较浅的后中间沟(posterior intermediatesulcus),是薄束和楔束在脊髓表面的分界标志。

脊髓上端在枕骨大孔处与延髓相连,下端变细呈圆锥状,称脊髓圆锥(conusmedullaris),约平对第1腰椎下缘(新生儿可达第3腰椎下缘),全长约42~45cm,最宽处横径为1~1.2cm,重约20~25g。

脊柱与脊髓的临床解剖(最经典图谱,没有之一)

脊柱与脊髓的临床解剖(最经典图谱,没有之一)

脊柱与脊髓的临床解剖(最经典图谱,没有之一)寒A. 脊柱和脊髓(颈部,前面观)1.前纵韧带;2.横突前结节;3.枢椎;4.第5颈椎椎体;5.胸膜横断缘;6.横突结节间板;7.椎间盘;8.第1肋头关节;9.寰椎侧块;10.横突后结节;11.前斜角肌;12.寰椎横突;13.第4颈神经前支;14.椎动脉颈椎横突孔内可以观察到椎动脉(14)。

B. 脊柱和脊髓(颈部后面观)1.翼状韧带;2.蛛网膜和硬膜(翻起);3.寰枕关节;4.枕骨基底部和腹膜附着点;5.齿状韧带;6.脊神经后根丝;7.硬膜;8.背根神经节硬膜鞘;9.舌下神经和舌下神经管;10.十字韧带下纵束;11.寰枢外侧关节;12.枢椎椎弓根;13.寰椎后弓;14.后纵韧带;15.脊髓后动脉;16.根动脉;17.脊髓;18.枢椎上关节面;19.十字韧带上纵束;20.覆膜;21.寰椎横韧带;22.脊神经腹侧根丝;23.椎动脉移除大部分颅骨、椎骨、脑干和脊髓上部,以显示十字韧带、横韧带、翼状韧带(19、10、21、1)。

再向下,翻起蛛网膜和硬膜(2)来显示腹侧、背侧神经根(6、22)。

C. 脊柱和脊髓(颈部和上胸部,后面观)1.第5颈椎横突前结节;2.第1胸椎椎体;3.第7颈椎椎体;4.第1颈神经后支;5.第1颈神经;6.第1肋;7.椎间孔;8.寰枢外侧关节;9.寰椎侧块;10.寰椎后弓;11.第8颈神经;12.第2颈椎棘突;13.第7颈椎棘突;14.寰椎横突;15.第1肋结节;16.第6颈神经前支;17.椎动脉;18.关节突关节椎间孔(C7)内可见腹侧和背侧的脊神经支由此发出(C16、4)。

第1、第2脊神经分别走行于寰椎后弓的上方和下方。

D. 脊柱和脊髓(颈部,左面观)1.第5颈椎横突前结节;2.第3颈椎椎体;3.第5颈椎横突结节间板;4.椎间盘;5.椎间孔;6.椎弓根;7.第5颈椎横突后结节;8.关节突关清除软组织以暴露椎间孔(D5)。

与第98页A的清除干净的胸椎标本做比较。

脊髓解剖学脊髓和脊髓神经的解剖

脊髓解剖学脊髓和脊髓神经的解剖

脊髓解剖学脊髓和脊髓神经的解剖人体脊髓是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传递大脑与肢体之间的信息。

脊髓解剖学研究了脊髓的结构、组织和功能,是理解人体神经系统的基础。

本文将介绍脊髓和脊髓神经的解剖结构和相关知识。

一、脊髓的结构脊髓是由神经组织构成的圆柱形结构,位于脊柱的管状腔内。

它大致分为颈段、胸段、腰段、骶段和尾段五个部分。

整个脊髓大约有45cm长,直径约为1cm,前后呈锥形。

脊髓由灰质和白质组成。

灰质位于脊髓的中央,呈“H”字形。

灰质包括前角、后角和侧角,分别负责运动、感觉和自主神经功能。

白质分布在灰质外围,主要由神经纤维构成,负责传递信息。

二、脊髓神经的解剖人体脊髓神经与脊髓相连,主要分为31对脊髓神经。

其中,颈段有8对、胸段有12对、腰段有5对、骶段有5对和尾段有1对。

每对脊髓神经通过脊髓的前后根分别与脊髓相连。

脊髓的前根主要由运动神经纤维组成,负责传递运动指令。

脊髓的后根主要由感觉神经纤维组成,负责传递感觉信息。

这两种神经纤维在相应的脊髓节段融合后,形成脊髓神经。

脊髓神经分布在全身各个部位,与周围肌肉、皮肤等组织相连,实现信息传递和控制。

三、脊髓的解剖特点脊髓在横断面上呈现出特殊的解剖结构。

横断面上,外围的白质形成白质束,中央的灰质形成灰质角。

白质束主要包括背外侧束、背内侧束、腹外侧束和腹内侧束。

灰质角由前角、后角和侧角构成,前角控制运动,后角控制感觉,而侧角则与内脏等自主神经功能有关。

脊髓的不同节段对应着不同的功能。

颈段的脊髓神经主要控制上肢的运动和感觉;胸段的脊髓神经控制胸廓和腹肌的运动;腰段和骶段的脊髓神经则主要控制下肢的运动和感觉。

四、脊髓神经的重要性脊髓神经是神经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连接大脑和周围肢体的信息传递。

脊髓神经的损伤会导致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甚至瘫痪。

例如,脊髓损伤可能导致肢体运动受限、感觉减退或丧失,严重时甚至影响呼吸和内脏功能。

脊髓神经损伤的治疗主要包括康复训练和药物治疗。

(完整word版)脊柱脊髓损伤

(完整word版)脊柱脊髓损伤

(完整word版)脊柱脊髓损伤脊柱脊髓损伤第一节脊柱、脊髓解剖与损伤特点脊柱共有33节,其中颈椎7节,胸椎12节,腰椎5节,骶椎5节和尾椎4节。

由于骶、尾椎多呈融合状,故实际参与活动的仅26个椎骨,脊柱的主要功能是保护脊髓,维持人体活动及将头颈及躯干的负荷力传导至骨盆(再向下达双足部)。

因此,在跳跃时易因坠落而引起脊柱骨折,亦易被工事塌方而引起伴有脱位的骨折;另外易遭受落于身后的爆炸物致伤。

一、脊柱各节段的解剖与损伤特点(一)颈椎1.寰椎:即第一颈椎,呈不规则环形。

除纵向暴力引起的骨折外,任何火器件损伤波及此处,均立即丧生。

2.枢椎:即第二颈椎,椎体上方有柱状突起称“齿突”,其损伤特点与前者相类同。

3.普通颈椎;指第三、四、五、六颈椎而吉。

由椎体、椎弓及突起等三部分所组成。

此段颈椎受损率最高,尤其是第五及第六两节。

4.隆椎:即第七颈椎,其棘突长而粗大,明显隆起见于颈项部皮下,因其表浅,易为直接暴力所损伤。

(二)胸椎胸椎外形与颈椎的隆椎相似。

每节各有一对肋骨,由于结构的特殊加之胸廓的作用而不易脱位,在战伤时,因其长度大,且表浅,受损发生率最高。

(三)腰椎体积最大,小关节面多呈矢状,下腰段椎管多呈三角形或三叶草形如超限活动,则易引起损伤,引起椎管及根管内神经受累。

二、椎骨的连接及损伤特点椎骨之间的连接,主要是通过椎间盘及椎骨本身的韧带。

(一)椎间盘椎间盘由纤维软骨组成,并连接于上下两个椎体之间的主要结构。

其主要组成成份有:1. 纤维环:为周边部的纤维软骨组,质地坚韧而富有弹性,将上下两个椎体紧密连结,此种结构对增加椎间关节的弹性,扭曲与旋转等有利。

2.髓核:为富有水份、类似粘蛋白物的弹件组织,内含有软骨细胞与纤维母细胞。

幼年时含水量达80%以上,随着年龄增加而水份递减。

椎间盘的生理功能除连接椎体外,固其富有弹性,可减轻和缓冲外力对脊柱与颅脑的震荡,并参与颈椎的活动及增加运动幅度,遇有闭合性损伤(传导、扭曲等)易引起纤维环破裂及髓核突出或脱出。

脊髓及脊柱临床应用解剖课件

脊髓及脊柱临床应用解剖课件
脊髓的长度和直径
脊髓在人体不同部位的长度和直 径存在变异,通常在颈椎和腰椎 区域较为细长,而在胸椎区域相
对较短。
脊髓的弯曲度
脊髓在人体不同部位的弯曲度也存 在差异,如颈椎和腰椎区域的弯曲 度较大,而胸椎区域相对较直。
脊髓的连接方式
脊髓在各个节段的连接方式也有所 不同,如颈膨大和腰膨大区域存在 较为复杂的神经纤维连接。
脊髓损伤案例1
患者因车祸导致颈椎骨折,脊髓受到 压迫,导致四肢瘫痪。经过手术治疗 和康复训练,患者逐渐恢复部分运动 功能。
脊髓损伤案例2
患者在高处跌落导致胸椎骨折,脊髓 受损。经过紧急手术和康复治疗,患 者逐渐恢复感觉和运动功能,但仍然 存在一定的后遗症。
脊柱疾病案例
脊柱疾病案例1
患者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导致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 出现腰痛和下肢放射痛。经过保守治疗和康复训练,患者疼 痛得到缓解。
脊柱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诊断方法
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判断脊柱疾病的类型和程度,如颈椎病、 腰椎间盘突出等。
治疗策略
根据疾病类型和程度,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如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 等。手术治疗包括微创手术、传统开放手术等,需根据具体情况选择。
脊髓与脊柱手术的注意事项
术前准备
完善相关检查,评估手术风险, 制定手术计划。同时,注重患者 的心理疏导,减轻其焦虑和恐惧。
脊髓的横切面
脊髓的横切面呈圆形或扁 圆形,由灰质和白质组成。
脊髓的内部结构
灰质
位于脊髓中央,呈蝴蝶状, 由神经元胞体及其突起组成。
白质
位于脊髓周围,由神经纤 维束组成,包括上行纤维 束、下行纤维束和固有束。
中央管
位于脊髓中央,内有脑脊 液流动。

脊柱超详细解剖高清图文版

脊柱超详细解剖高清图文版

脊柱的损伤及病变在骨科中属于很常见的问题,熟悉脊柱的解剖是每个骨科医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

在了解解剖的基础上,才能在临床工作中更好的服务于患者。

今天重点给大家介绍脊柱的相关解剖知识,值得学习借鉴!应用解剖(一)基本概述1.综述:人类幼年时椎骨共有33块(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骶椎5块,尾椎4块)。

随年龄增长5块骶椎合成一块骶骨, 4块尾椎合成一块尾骨。

借韧带、关节及椎间盘连接而成。

脊柱上端承托颅骨,下联髋骨,中附肋骨,并作为胸廓、腹腔和盆腔的后壁。

脊柱内部自上而下形成一条纵行的脊管,内有脊髓。

2.功能支持人体传导负荷运动维持稳定保护脊髓的功能六个自由度的灵活运动3.解剖位置冠状面 (额状面) –将身体分成前后两部分矢状面-将身体分成左右两部分-正中矢状面–将身体分成左右相等的两部分横断面 (水平面或轴面) –将身体分成上下两部分前面观:椎体自上而下渐加宽,第2骶椎最宽侧面观:可见颈、胸、腰、骶四个生理性弯曲,颈和腰曲凸向前,胸和骶曲凸向后。

后面观:颈椎棘突短而分叉,近水平位。

胸椎棘突细长,斜后下方。

腰椎棘突呈板状水平向后。

(二)椎骨的基本形态及结构生理弯曲:颈椎前凸20°- 40°胸椎后凸20°- 40°腰椎前凸30°- 50°骶骨后凸倾斜骨组织类型:A.皮质骨:坚硬,主要位于骨的表面提供骨的强度,良好的固定点哈佛氏系统B.松质骨:较软,大部分位于骨的内部提供强度和细胞储存的场所骨小梁,海绵状或蜂窝状脊椎结构关节突脊椎峡部间盘终板软骨终板骨性终板骨突环椎弓根切迹椎间孔,神经根出口(三)各段椎骨的特征1.颈椎根据解剖形态的差异,颈椎被分为上颈椎 (C1~2) 下颈椎 (C3~7)椎体小、有横突孔、棘突分叉、上下关节突近似水平位、椎孔较大且多呈卵圆形A.上颈椎:颈枕关节——无间盘寰椎 (C1)——与颅骨 (C0) 和枢椎 (C2)形成关节寰枢关节——无间盘枢椎 (C2)——与C1和C3形成关节寰椎:呈环状,无椎体第2-6颈椎的棘突较短,末端分叉,第7颈椎棘突长,末端不分叉寰枢关节:在寰枕连接部,大部分运动功能为前屈—后伸和侧屈在寰枢关节,近50%的头部旋转运动发生于此寰枢关节稳固性的结构:关节囊、寰枢前膜、寰枢后膜、覆膜、寰椎十字韧带、齿突尖韧带、翼状韧带等。

脊髓及脊柱临床应用解剖

脊髓及脊柱临床应用解剖
pedicle of vertebral arch 椎弓根: sup. and inf. Vertebral notch 椎上、下切迹
lamina of vertebral arch 椎弓板
❖ process (7):
spinous process 棘突
transverse process 横突 sup. and inf. articular processes
❖ Action ― nodding of head, lateral tilting of head
现在是18页\一共有74页\编辑于星期四
四、Atlantoaxial joint 寰枢关节
❖ Three synovial joints between atlas and axis
Laterally, paired joints between articulating faces
❖ Sacral vertebrae 骶椎 S.5 sacrum 骶骨 ❖ Coccygeal vertebrae 尾椎 Co.3~4 coccyx尾骨
现在是4页\一共有74页\编辑于星期四
General features of vertebrae
❖ Vertebral body 椎体
❖ Vertebral arch 椎弓
larger, kidney-shape
❖ Vertebral foramen: larger and triangular
❖ Spinous processes: projects horizontally
❖ Transverse processes:
long
❖ Articular processes: sagittal
❖ Cervical curvature颈曲 convex forward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脊柱及脊髓解剖说明(E-mail:chenjianghua@)脊髓(spinal cord)起源于胚胎时期神经管的末端,原始神经管的管腔形成脊髓中央管。

脊髓是中枢神经的低级部分,在构造上保留着节段性,与分布于躯干和四肢的31对脊神经相连。

脊髓与脑的各部之间有着广泛的纤维联系,正常状态下,脊髓的活动是在脑的控制下进行的。

一、位置和外形脊髓位于椎管内,呈前、后稍扁的圆柱形,外包3层被膜,与脊柱的弯曲一致。

脊髓上端在枕骨大孔处与延髓相连,下端变细呈圆锥状,称脊髓圆锥(conus medullaris),约平对第1腰椎下缘(新生儿可达第3腰椎下缘),全长约42~45cm,最宽处横径为1~1.2cm,重约20~25g。

脊髓圆锥向下续为一条结缔组织细丝,即终丝(filum terminale),止于尾骨的背面,起固定脊髓的作用。

脊髓全长粗细不等,有两个梭形膨大,上方的称颈膨大(cervical enlargement),从第4颈髓节段至第1胸髓节段。

下方的称腰骶膨大(lumbosacral enlargement),从第1腰髓节段至第3骶髓节段。

两个膨大的形成是由于此处神经细胞和纤维数目增多所致,与四肢的出现有关。

脊髓表面有6条平行的纵沟,前面正中较明显的沟,称前正中裂(anterior median fissure),后面正中较浅的沟为后正中沟(posterior median sulcus)。

这两条纵沟将脊髓分为左右对称的两半。

脊髓的前外侧面有1对前外侧沟(anterolateral sulcus),有脊神经前根的根丝附着;后外侧面有1对后外侧沟(posterolateral sulcus),有脊神经后根的根丝附着。

此外,在颈髓和胸髓上部,后正中沟和后外侧沟之间,还有一条较浅的后中间沟(posterior intermediate sulcus),是薄束和楔束在脊髓表面的分界标志。

脊髓上端在枕骨大孔处与延髓相连,下端变细呈圆锥状,称脊髓圆锥(conus medullaris),约平对第1腰椎下缘(新生儿可达第3腰椎下缘),全长约42~45cm,最宽处横径为1~1.2cm,重约20~25g。

脊髓圆锥向下续为一条结缔组织细丝,即终丝(filum terminale),止于尾骨的背面,起固定脊髓的作用。

由于脊髓上端连于延髓,位置固定,导致脊髓节段的位置高于相应的椎骨,出生时脊髓下端已平对第3腰椎,至成人则达第1腰椎下缘。

由于脊髓的相对升高,腰、骶、尾部的脊神经根,在穿经相应椎间孔合成脊神经前,在椎管内几乎垂直下行。

这些脊神经根在脊髓圆锥下方,围绕终丝聚集成束,形成马尾(cauda equina)。

脊髓在外形上没有明显的节段标志,每一对脊神经前、后根的根丝附着处即是一个脊髓节段。

由于有31对脊神经,故脊髓可分为31个节段:即颈髓8个节段(C1~C8)、胸髓12个节段(T1~T12)、腰髓5个节段(L1~L5)、骶髓5个节段(S1~S5)和尾髓1个节段(C0)。

胚胎早期,脊髓几乎与椎管等长,脊神经根基本呈直角与脊髓相连。

从胚胎第4个月起,脊柱的生长速度快于脊髓,致使脊髓的长度短于椎管。

由于脊髓上端连于延髓,位置固定,导致脊髓节段的位置高于相应的椎骨,出生时脊髓下端已平对第3腰椎,至成人则达第1腰椎下缘。

由于脊髓的相对升高,腰、骶、尾部的脊神经根,在穿经相应椎间孔合成脊神经前,在椎管内几乎垂直下行。

这些脊神经根在脊髓圆锥下方,围绕终丝聚集成束,形成马尾(caudaequina)。

因第1腰椎以下已无脊髓,故临床上常选择第3、4腰椎棘突间进行穿刺,避免损伤脊髓。

成人脊髓的长度与椎管的长度不一致,所以脊髓的各个节段与相应的椎骨不在同一高度。

成人上颈髓节段(C1~C4)大致与同序数椎骨相平对,下颈髓节段(C5~C8)和上胸髓节段(T1~T4)约与同序数椎骨的上1块椎骨相平对,中胸髓节段(T5~T8)约与同序数椎骨的上2块椎骨相平对,下胸髓节段(T9~T12)约与同序数椎骨的上3块椎骨相平对,腰髓节段约平对第10~12胸椎,骶髓、尾髓节段约平对第1腰椎。

了解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高度,对判断脊髓损伤的平面及手术定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脊髓由围绕中央管的灰质和位于外围的白质组成。

在脊髓的横切面上,可见中央有一细小的中央管(central canal),围绕中央管周围是呈“H”形的灰质(gray matter),灰质的外围是白质(white matter)。

(灰质白质具体说明见脊柱ppt)在纵切面上灰质纵贯成柱,在横切面上,这些灰质柱呈突起状称为角。

每侧的灰质,前部扩大为前角(柱),后部狭细为后角(柱),他由后向前又可分为头、颈和基底3部分。

前、后角之间的区域为中间带,在胸髓和上腰髓(T1~L3),中间带外侧部向外伸出侧角(柱),中央管前、后的灰质分别称为灰质前连合和灰质后连合,连接两侧的灰质。

白质借脊髓的纵沟分为3个索,前正中裂与前外侧沟之间为前索,前、后外侧沟之间为外侧索,后外侧沟与后正中沟之间为后索。

在灰质前连合的前方有纤维横越,称白质前连合。

在后角基部外侧与白质之间,灰、白质混合交织,称网状结构,在颈部比较明显。

脊髓各部所含灰、白质的比例不同,在切面上灰、白质的形态和比例也不一样。

与脊髓相连的脊神经根粗细不一,脊神经根粗,进出脊髓的神经纤维多,与其相应的灰质量就增多,如颈膨大和腰骶膨大处;脊髓和脑之间有纤维束相联系,自脊髓尾段向上,纤维束逐渐增加,因而白质的比例相应增大。

中央管为细长的管道,纵贯脊髓全长,内含脑脊液。

此管向上通第四脑室,向下在脊髓圆锥内扩大为一梭形的终室。

40岁以上的人中央管常闭塞。

(一)灰质脊髓灰质是神经元胞体及突起、神经胶质和血管等的复合体。

灰质内的神经细胞往往聚集成群或层。

Rexed(1952,1954,1964)的一系列文章描述了猫脊髓灰质神经元的细胞分层构筑,即Rexed分层Rexed laminae。

这些发现被其他的研究者所证实,普遍认为高级哺乳动物包括人类有类似的结构。

Rexed将脊髓灰质分为10层,灰质从后向前分为9层,分别用罗马数字Ⅰ~Ⅸ表示,中央管周围灰质为第Ⅹ层Ⅰ层lamina Ⅰ:又称边缘层,薄而边界不清,呈弧形,与白质相邻,内有粗细不等的纤维束穿过,呈海绵状,故称海绵带。

内含大、中、小型神经元,此层在腰骶膨大处最清楚,胸髓处不明显。

层内有后角边缘核(posteromarginal nucleus)。

接受后根的传入纤维,发出纤维参与组成脊髓丘脑束。

Ⅱ层lamina Ⅱ:占据灰质后角头之大部,由大量密集的小型神经元组成,此层几乎不含有髓纤维,在活脊髓切片上呈半透明的胶状,以髓鞘染色法不着色,故称胶状质(substantia gelatinosa)。

此层接受后根外侧部传入纤维(薄髓和无髓)的侧支及从脑干下行的纤维,发出纤维主要参与组成背外侧束,在白质中上、下行若干节段,与相邻节段的Ⅰ~Ⅳ层神经元构成突触。

此层对分析、加工脊髓的感觉信息,特别是痛觉信息起重要作用。

Ⅲ层lamina Ⅲ:与前两层平行,所含神经元胞体略大,形态多样,细胞密度比Ⅱ层略小。

该层还含有许多有髓纤维。

Ⅳ层lamina Ⅳ::较厚,细胞排列较疏松,其大小形态各异,有小圆形细胞、中等的三角形细胞和大型星形细胞。

Ⅲ层和Ⅳ层内较大的细胞群称后角固有核(nucleus proprius)。

此二层都接受大量的后根传入纤维,发出的纤维联络脊髓的不同节段并进入白质形成纤维束。

Ⅰ~Ⅳ层相当于后角头,向上与三叉神经脊束核的尾端相延续,是皮肤感受外界痛、温、触、压觉等刺激的初级传入纤维终末和侧支的主要接受区,故属于外感受区。

Ⅰ~Ⅳ层发出纤维到节段内和节段间,参与许多复杂的多突触反射通路,以及发出上行纤维束到脑的不同部位。

Ⅴ层laminaⅤ:是一厚层,占据后角颈部,细胞形态大小不一,可分为外侧1/3和内侧2/3两部。

外侧部染色明显的细胞,位于上下前后纵横交错的纤维束之间,形成所谓的网状结构(reticular formation)(注意勿与脑干网状结构的概念混淆)。

接受来自于皮肤、肌肉和内脏传入的细纤维。

Ⅵ层laminaⅥ:位于后角基底部,在颈膨大和腰骶膨大处最明显,分内、外侧两部。

内侧1/3含密集深染的中、小型细胞;外侧2/3细胞疏松,由较大的三角形和星形细胞组成。

接受本体感觉和一些皮肤的初级传入纤维。

Ⅴ层和Ⅵ层接受后根本体感觉的初级传入纤维,以及自大脑皮质运动区、感觉区和皮质下结构的大量下行纤维,提示该二层与运动的调节密切相关。

Ⅶ层lamina Ⅶ:主要位于中间带,向后内侧可延伸至后角基底部。

此层含有一些明显的核团:Clarke柱、中间内侧核和中间外侧核。

此层的外侧部与中脑和小脑之间有广泛的上、下行的纤维联系(通过脊髓小脑束、脊髓顶盖束、脊髓网状束、顶盖脊髓束、网状脊髓束和红核脊髓束),因此参与姿势与运动的调节。

其内侧部有许多与毗邻灰质和节段的脊髓固有反射联接,与运动和自主功能有关。

Clarke柱(Clarke column)又称胸核(thoracic nucleus)或背核(dorsal nucleus),见于C8~L3节段,位于后角基底部内侧,靠近白质后索,接受后根的传入纤维,发出纤维至脊髓小脑后束和脊髓中间神经元。

胚胎脊髓背外侧至中央管的细胞迁移到中央管外侧形成靠近中央管的中间内侧核(intermediomedial nucleus)和位于侧角的中间外侧核(intermediolateral nucleus)。

中间外侧核(T1~L2或L3节段)是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胞体所在的部位,即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发出纤维经前根进入脊神经,再经白交通支到交感干。

这种节前纤维也来自中间内侧核的细胞,该核的其余细胞属中间神经元。

在S2~S4节段,Ⅶ层的外测部有骶副交感核(sacral parasympathetic nucleus),是副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胞体所在的部位,即副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发出纤维组成盆内脏神经。

Ⅷ层lamina Ⅷ:在脊髓胸段,横跨前角基底部,在颈、腰骶膨大处局限于前角内侧部。

此层由不同大小、形态各异的细胞组成,为脊髓固有的中间神经元,接受邻近层的纤维终末、对侧Ⅷ层来的联合纤维终末以及一些下行纤维束(如网状脊髓束、前庭脊髓束、内侧纵束)的终末,发出纤维至两侧,直接或通过兴奋γ运动神经元间接影响α运动神经元。

Ⅸ层lamina Ⅸ:是一些排列复杂的核柱,位于前角的腹侧,由前角运动神经元(motor neuron of anterior horn)和中间神经元组成。

前角运动神经元包括大型的α运动神经元和小型的γ运动神经元,α运动神经元的纤维支配跨关节的梭外肌纤维,引起关节运动;γ运动神经元支配梭内肌纤维,其作用与肌张力调节有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