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学史》第八章 清代美学
中国美学史大纲
《中国美学史大纲》是一本极具价值的著作,它不仅揭示了中国美学的独特 性和发展规律,同时也展现了胡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这本 书不仅对美学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对文学、艺术等领域的研究者们 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阅读感受
当我翻开这本由北京大学教授叶朗先生撰写的《中国美学史大纲》时,我深 感这部作品对我来说是一次深刻的启迪。这部1985年成书的作品,尽管有些观点 和表述可能已经过时,但它依然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中国美学历史的清晰画卷。
胡适还强调了中国古代美学中的“意境”概念。他认为,中国古代的艺术家 们在创作中不仅注重表现形式的美,更注重表现内在的意境和精神。这种意境和 精神往往超越了具体的物象和形象,追求一种更高层次的情感体验和人生感悟。
除了对古代美学思想的深入研究,胡适还对中国古代的艺术实践和审美追求 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他认为,中国古代的艺术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同 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政治、经济等多个方面的状况。通过对这些艺术作 品的解读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叶朗先生的语言风格平实端正,论述方式严谨而富有逻辑。然而,尽管这本 书的文风略显枯燥,却能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保持专注,对书中的每个细节都给予 足够的。这种阅读的体验,对于我来说,更像是一次思想的洗礼。
在这本书中,叶朗先生对中国美学的发展进行了概括性的介绍,脉络清晰。 他不仅列出了各个时代的美学观点和代表人物,还对他们的理论进行了深入的分 析和评价。这种全面的梳理方式,使得我对中国美学的发展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精彩摘录
《中国美学史大纲》是中国现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胡适的代表作之一,也是 中国现代美学史上的重要著作。这本书通过对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文学、艺术、 哲学等领域的深入剖析,揭示了中国美学的独特性和发展规律,同时也展现了胡 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
中国美学史
中国美学史中国美学史(history of Chinese esthetics)审美意识的理论形态在中国古代及近现代发生、发展的历史,通常指研究中国历史中审美意识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历史。
简介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从奴隶社会开始,中国思想家就把审美与艺术问题同宇宙、社会、人生的根本问题直接联系起来加以观察和思考,虽在表述和论证上显得不够系统,但在根本上贯穿着自己独特的深刻的哲学观念。
在古代文明发达的几个国家中,中国美学自成一个独立的严整的系统。
中国美学的一般特征中国古代美学是在和西方古代美学很不相同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很早,原始氏族社会延续了很长时期,发展到了很高的程度。
在进入奴隶社会之后,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未能完全冲破原始公社制度的外壳,氏族社会的传统、风尚习俗、意识形态大量地、长期地保留着。
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虽已以阶级对立为基础,但仍然和血缘宗法关系结合在一起,表现为对上下尊卑的细密区分和讲求伦理秩序。
这种情况,一方面使中国古代奴隶社会不可能象希腊罗马那样获得充分发展;另一方面又使中国古代奴隶社会直接地继承和保留了氏族社会中素朴的、人道的和民主的精神,个体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对立表现得不那么十分尖锐。
从春秋时代开始,理性精神显著高涨,不少思想家提倡以个体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为理想,认为两者的分裂对抗应当尽力避免。
这个基本的观念,深刻地影响了整个中国美学的发展。
中国美学长期以来坚持从个体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中去找美,认为审美和艺术的价值就在于它们能从精神上有力地促进这种统一的实现,从而把具有深刻哲理性的和谐和道德精神的美提到了首要位置,并经常通过形象性的直观方式和情感语言来表达。
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在春秋末年和战国时期基本形成,以后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获得了多方面的发展。
先秦两汉美学思想先秦时期产生了不少美学派别,其中最重要的是儒家和道家。
它们互相对立又互相补充,奠定了整个中国古代美学的根基。
《中国美术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美术史》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信息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训练,学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了解中国美术发生的种类、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
2.了解中国美术史的发展进程,掌握美术史的发展趋势。
3.掌握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画家及作品、美术现象与重要流派,培养、提高分析和鉴赏能力。
4.能运用所学的中国美术史知识,总结美术创作的基本规律,具有美术创作、美术评论及美术理论研究能力。
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丰富学生知识面。
5.运用所学的中国美术史知识,关注美术研究的热点问题。
6.能运用所学的中国美术史基本理论与知识,胜任中小学美术教育、社会美术工作。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
注:H代表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高支撑,M代表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中支撑,L
代表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低支撑。
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
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
五、课程建议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建议教材
1.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史教研室编.《中国美术简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年版
2.主要参考书
1.王伯敏.《中国美术通史(全8卷)》.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房龙.《人类的艺术》,中国和平出版社,1996年版
3.贺西林.《中国美术史简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9年版
4.蒲松年.《中国美术史教程》,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
5.赵力,贺西林.《中国美术史》,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年版。
中国美术史教学大纲
《中国美术史》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性质及目标美术史是中国文化艺术的主要学科之一。
美术是人类的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美术作品是作者对生活认识的物化形态。
美术史是通过具体作品对美术的发生、发展、演变的历史事实的概括及学术性研究。
需要以科学的观点把握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特征和美术的发展规律,它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史论课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对该课程的讲述及对形象资料的展示,使学生认识到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除了典籍的文字记载,更是美术作品对历史发展中各期政治、经济、文化的直观反映。
美术的发展、演变和技法的不断成熟和完善、创新,以及作品中所体现的文化特征,是完全和历史的发展同步的。
它是中国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了解美术的发展规律。
从而转变学生对美术专业学习的单纯技巧观念,更加自觉地重视对祖国文明的了解和自身文化素养的形成。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一)课堂教学第一章史前美术本章主要教学内容:1.2绘画艺术1.3雕塑艺术本章教学目的及要求:(1)了解不同文化遗址陶器纹饰的特点,以及陶器的产生在美术史上的重要地位;领会原始民经济生活与艺术形式之间的依存关系。
(2)了解史前绘画的产生、形式及特点。
(3)掌握新石器时代雕塑的造型特点。
第二章夏商周美术本章主要教学内容:2.1青铜艺术2.2雕塑艺术2.3绘画艺术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青铜器的纹样与造型特点,了解青铜器精湛的铸造工艺和种类用途,领会青铜礼器还凝聚了当时社会的思想观念和精神信仰。
(2)掌握这一时期雕塑材料的种类及每种材料的造型特点及意义。
(3)了解这一时期绘画的形式及特点。
第三章秦汉美术本章主要教学内容:3.1绘画艺术3.2书法艺术3.3雕塑艺术3.4工艺美术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秦汉绘画的种类、形式及美术特征,从对秦汉绘画主题的研究中体会艺术的功能。
(2)了解秦汉时期书法的种类及每种书体的造型特点及意义。
(3)了解秦汉雕塑兴盛的社会背景及汉代厚葬的习俗与陵墓雕刻之间的依存关系。
(完整word版)中国美学史大纲_叶朗_手打版
绪论一、研究中国美学史的意义:建立现代美学体系1、现代美学体系四原则:(1)古典美学与现代美学相互贯通 (2)中国美学与西方美学相互融合(3)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互渗透(4)基础美学和应用美学相互推进2、总结:如果不系统研究中国美学史,不把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融合起来,就不可能使美学成为真正的国际性学科,就不可能建立一个真正科学的现代美学体系。
二、中国美学史的对象和范围:学术界看法一:中国美学史主要研究历史上关于美的理论 (狭窄)(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类审美活动的本质,特点和规律,包括哲学美学,审美发生学,心理学等。
有些在古代已得到发展,有些仅有萌芽。
中国古典美学体系是已审美意象为中心的.“美”并不是最中心的范畴,也不是最高层次的范畴。
)看法二:研究中国人的审美意识(审美理想,审美趣味)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历史 (宽泛)作者:美学史应研究每个时代的表现为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
美学范畴和美学命题是一个时代审美意识的理论结晶。
一部美学史,主要就是美学范畴、美学命题的产生、发展和转化的历史.审美意识史:1、形象的系列:《诗经》《楚辞》(艺术史)2、范畴的系列:“意象”“气韵”“风骨”“气" (美学史)↓美学史+各门艺术史我国美学史的研究对象是历史上各个时期表现为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也就是历史上各个时期出现的美学范畴,美学命题以及由这些范畴,命题构成的美学体系。
三、中国美学史的分期:中国古典美学:发端-—先秦、两汉老子、孔子、庄子、荀子等展开——魏晋南北朝至明代李贽总结--清代前期王夫之、叶燮四、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些流行性考察:(一)西方美学重再现、重模仿,发展了典型的理论;中国美学重表现、重抒情,发展了意境的理论.(二)西方美学偏于哲学认识论,侧重“美”“真”统一;中国美学偏于伦理学,侧重“美”“善"统一。
(三)西方美学偏于理论形态,具有分析性和系统性;中国美学偏于经验形态,带有直观性和经验性.第一编中国古典美学的发端第一章老子的美学老子美学是中国美学史的起点。
《中国美学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美学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中国美学史/History of the Chinese Aesthetics课程总学时/学分:48/3 (其中理论48学时,实验0学时)适用专业:艺术设计学一、课程简介中国美学史是民族文化中的精华,是我们民族的艺术史、审美史、心灵史,包含在其中的哲学意识、道德观念和艺术见解,对读者心理人格的培养和民族精神的形成有直接而深刻的作用。
本课程主要从中国文化、哲学切入,研究、揭示中国美学史的发展历程。
主要讲授有关中国传统美学的历史与理论知识,以历史上的思想形式为主,注重哲学分析,辅之以基本的学术史和艺术史背景。
二、教学目的和任务通过“中国美学史”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历程,了解中国美学史上各个时期的主要学派、思潮及其代表人物的美学思想;把握中国美学演化发展的脉络和原因,把握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及丰富的文化内涵,从而在更深层次上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及对中国人在社会文化生活各个方面特别是艺术方面的影响。
三、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中国美学史的缘起、中国美学史的学科进展、中国美学史的原则与框架。
2.了解并掌握远古美学嬗变中的“礼”、“文”、“中”、“和”、“观”、“乐”。
3.对于儒家、道家与佛家美学(哲学)的争论以及各家美学的基本特点,有基本的掌握;4.掌握先秦时代背景与美学思考的关系,把握先秦美学的基本问题“天人之辨”、“古今之争”、“名实之辨”等;尤其要把握孔子、孟子、荀子作为儒家先驱的基本思想;把握老子、庄子作为道家创始者的基本思想;了解墨家、法家等诸子学的基本理论;5.理解两汉时期的唯物论与神学论的争论、斗争,理解汉朝从崇老到独尊儒学的发展,基本把握董重舒、王充的思想;6.了解、认识隋唐时期佛学的发展以及儒、释、道的进一步融合;7.掌握宋明道学出现的历史与理论根源,把握宋明道学在“理欲道器”问题上的主要思想观点,把握理学与心学的基本特点及二者的不同;掌握朱熹理学体系的基本主张、王阳明心学体系的基本主张、王夫之对道学的总结;8.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唐代美学、宋元美学以及明清美学中的各种“论争”。
《中国美学史》课件
特点与风格:中国绘画的特点、风格及其与其他国家绘画的异同
艺术价值:中国绘画的艺术价值、审美意义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书法艺术
起源与发展:简要介绍书法的起源、演变过程及各个历史时期的特点
字体与风格:列举几种常见的书法字体及其特点,如楷书、行书、草书等
书法作品欣赏:展示几幅著名的书法作品,简要介绍其作者、创作背景及艺术价值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对当代艺术教育的影响:中国美学史课程在艺术教育中的普及,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提高他们的艺术素养和创作能力。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对世界艺术的影响
中国美学对西方艺术的影响 中国美学思想对西方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西方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借鉴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如道家、儒家等。这些思想在西方艺术中得到了广泛的体现,如抽象主义、印象派等。中国美学思想对西方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西方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借鉴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如道家、儒家等。这些思想在西方艺术中得到了广泛的体现,如抽象主义、印象派等。中国美学对亚洲其他国家艺术的影响 中国美学思想不仅影响了西方艺术,还对亚洲其他国家的艺术产生了影响。例如,日本、韩国等国家的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中国美学思想的影响。这些国家在艺术创作中注重意境、气韵生动等元素,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美学思想不仅影响了西方艺术,还对亚洲其他国家的艺术产生了影响。例如,日本、韩国等国家的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中国美学思想的影响。这些国家在艺术创作中注重意境、气韵生动等元素,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美学对世界艺术的影响 中国美学思想对世界艺术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许多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借鉴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如水墨画、书法等。这些作品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成为了世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美学思想对世界艺术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许多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借鉴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如水墨画、书法等。这些作品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成为了世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美学对当代艺术发展的推动作用 中国美学思想对当代艺术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许多当代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注重挖掘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内涵,并将其与现代艺术形式相结合,创造出具有独特魅力的艺术作品。这些作品不仅丰富了当代艺术的内涵,也为世界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中国美学思想对当代艺术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许多当代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注重挖掘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内涵,并将其与现代艺术形式相结合,创造出具有独特魅力的艺术作品。这些作品不仅丰富了当代艺术的内涵,也为世界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中国美学史大纲
中国美学史大纲第一篇中国古典美学的发端第一章老子的美学第二节老子论道、气、象含义:道是老子哲学的中心范畴和最高范畴。
道是原始混沌,道产生万物,没有意志和目的,自己运动,是无和有的统一。
道不是绝对的虚无,包含有象、物、精。
道是真实的存在。
精,就是气。
象(物的形象),不能脱离道和气,否则就失去了本体和生命,毫无意义。
第三节老子论有、无、虚、实含义:天地万物是有无、虚实的统一。
天地万物才能流动、运化,生生不息。
虚实结合成了中国古典美学的一条重要原则。
第四节老子论美、妙、味含义:美,与善区别开,相对于恶(丑)而存在。
对美和艺术采取简单的否定。
味,听别人说话(言语)的味道,是一种审美的享受。
“淡乎其无味”。
提倡一种平淡的趣味。
妙,体现道德无规定性、无限性的一面。
老子否定美。
但不否定妙。
不能执着于有限的物象来求妙。
第五节老子论“涤除玄鉴”含义:涤除,洗除垢尘,洗去人们的主观欲念、成见和迷信,使头脑变得像镜子一样纯净清明。
鉴是观照,玄是道,玄鉴就是对于道德观照。
1把观照道作为认识的最高目的2要求人们排除主观欲念和主观成见,保持内心的虚静。
是审美心胸的最早源头。
第二章孔子的美学第一节孔子论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内容:审美和艺术在人们为达到“仁”的精神境界而进行的主观修养中就能起一种特殊的作用。
在主观意识的修养中,在为了达到仁而进行的努力中,审美的境界高于知识的境界。
意义: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重视和提倡美育的思想家。
第二节孔子论美与善、文与质内容:艺术必须符合道德要求,必须包含道德内容,才能引起美感。
美与善的统一,在一种意义上,也就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文和质的统一,也就是美和善的统一。
反对质胜文和文胜质。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审美标准。
艺术包含的情感必须是一种有节制的、有限度的情感。
这样的情感符合礼的规范,是审美的情感。
审美标准就是“和”。
“礼之用,和为贵”音乐表现的情感要受到礼的节制,要适度。
第三节孔子论“兴观群怨”内容:兴,是个可以使欣赏者的精神感动奋发。
中国美学史最终笔记
中国美学史第一章:老子的美学思想“大象无形,大音希声”★★★【2015简答题考题】老子又称大道为“大象”,他用“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来概括“道”的形象特点,并指出“道”既是“无”,又是“有”,是“无”、“有”二者的统一,也即是说“道”是无限与有限的统一,虚与实的统一。
“大象无形”、“大音希声”。
在美学上的重要启迪主要有三点:第一,老子讲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境界有点类似宗教境界,但不是宗教境界。
与此同时,他又指出,最高的美应该是感官所不能把握的,它是一种与“道”相通的境界,他无限伟大却不见其形象,无限动听却不闻其声音。
这样一种美需要用心灵直接去领悟。
也就是说这种境界不是理智所能把握的对象,也不是感官所能把握的对象,而是理性直觉或者说悟性所把握的对象。
第二,“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是中国古典美学十分推崇的艺术范畴——“意象”说、“意境”说的哲学基础。
另外,“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所描绘的那种“惟恍惟惚”的氛围,也是与艺术形象相通的。
第三,“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也可以看作是一种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
这种境界是“无”,但它是由“有”升华、转化而来的;是“大”,但它是由“小”积累而来的;是“朴”,但是由“华”锻造而来的;是“拙”,但是由“巧”转化而来的。
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从另一方面来说,是对“道”的静态的描绘。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2016名解考题预测】老子在许多地方对“美”进行了揭露和批判:“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辨,辨者不善。
”他在这里所揭露批判的“美言”就是漂亮的谎话,他本是伪,因为用漂亮的外衣装裹,而能让人上当受骗。
老子并不是一般地反对美,而只是反对充当漂亮外衣的虚伪的“美”。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老子已经把美当作形式来使用了。
他把美看作是形式,应该说在先秦具有积极意义,美本具有很强的形式意义。
美之独立主要是形式上的独立。
从老子的言论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已经比较地注重形式美了。
第八章 清代美学 《中国美学史》 马工程
总之,从政治/社会美学的角度看,清代延续了中国传统的天下观的一体性,它体现在新的 京城模式的整合性,也体现在以满(政治)汉(文化)为主体对各民族审美文化的整合性。 在这种整合性的背景下,各民族、地域的艺术审美经验丰富多彩,显示了多元一体的审美文 化和美感模式,为从理论上进行概括、提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王”山水
八怪:金农
第六,在书法上,最初是帖学的承转,先有王铎、傅山的晚明书法,继而有由朝廷风气和科 举制度而来的台阁体。然而,在金石学和文字学的氛围中和都市的繁荣中,碑学崛起,扬州 八怪和邓石如、尹秉授各放光彩。而后,由包世臣到何绍基到康有为,碑学不断掀起美学高 潮。帖学与碑学之争,体现了士人中两种美学风尚之争。
各文化区显出了中华审美文化的多元性,但多元又在一体之中。这一体,不仅体现为中华民 族几千年来的宇宙观和天下观本质上的同一性,也体现为有清一代天下观的特殊性。因此, 这多元一体典型地体现在清代的京城模式上。
清代京城承继了明代的京城,这是明清宇宙观和天下观一致之处,但又加了圆明园,从园林 象征的角度体现天下观,加了长城外的避暑山庄和木兰围场。如果说圆明园从九州清晏这样 静的景观方面体现了天下一体,那么,避暑山庄和木兰围场则从政治典礼活动上体现了天下 一体,这就是年班和围班制度。年班即蒙古王公定期朝见皇帝,要举行各种活动。围班是未 出痘疹的蒙古族王公,每年秋夏到木兰围场随皇帝狩猎,在避暑山庄朝觐,其间也举行各种 文艺活动。顺治年间五世达赖喇嘛来京,朝廷专门为之在德胜门外修了黄寺。六世班禅喇嘛 为庆贺乾隆60年进京,朝廷为之在承德修建了须弥福寿寺。整个京城体系的建筑布局,本身 就服务于大一统的天下观。
中国美学史大纲 叶朗
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美”并不是中心范畴,而是以审美意象为中心的。
美学史应该研究每个时代的表现为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而美学范畴和美学命题是一个时代审美意识的理论结晶。
审美意识分散于文学艺术作品中,同时又集中于若干美学理论著作中,表现为两个系列:形象的系列和范畴的系列。
审美意识史=美学史+各门艺术史。
第一篇中国古典美学的发端第一章:老子的美学老子美学是中国美学的发端。
“道”中心范畴,最高范畴,道是原始混沌,道产生万物,道没有意志没有目的,道自己运动,道是无与有的统一。
“气”,万物之本,道包含气、象,万物都包含阴阳对立面,在气中得到了统一。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道包含了有和无,天地万物都是有和无的统一,虚和实的统一,有了这种统一,天地万物才能流动、运化,才能生生不息。
老子论美“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老子界定了美,区别了美和善,对立了美和丑,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对美采取了简单否定的方式。
“味”成为一种美学范畴,提出“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
”的审美标准,无味也是一种味,而且是最高的味。
“妙”体现的是道的无规定性、无限性的一面,出于自然归于自然,和徼相对,徼意为边界,体现道的规定性和有界限性。
徼和妙同属于玄。
老子否定美,却并不否定妙。
“妙”对后代美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严羽“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涤除玄鉴”涤除指洗去人们的各种主观欲念、成见、迷信,使头脑变得像镜子一样纯净清明,鉴指观照,玄是道,玄鉴就是对于道的观照。
涤除玄鉴有两层含义,一是把观照道作为认识的最高目的,一是要求人们排除主观欲念和主观成见,保持内心的虚静。
第二章:孔子的美学孔子美学的出发点和中心,是探讨审美和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完整word版)中国美学史大纲
中国美学史大纲第一篇中国古典美学的发端第一章老子的美学第二节老子论道、气、象含义:道是老子哲学的中心范畴和最高范畴.道是原始混沌,道产生万物,没有意志和目的,自己运动,是无和有的统一。
道不是绝对的虚无,包含有象、物、精.道是真实的存在。
精,就是气。
象(物的形象),不能脱离道和气,否则就失去了本体和生命,毫无意义。
第三节老子论有、无、虚、实含义:天地万物是有无、虚实的统一.天地万物才能流动、运化,生生不息.虚实结合成了中国古典美学的一条重要原则。
第四节老子论美、妙、味含义:美,与善区别开,相对于恶(丑)而存在。
对美和艺术采取简单的否定。
味,听别人说话(言语)的味道,是一种审美的享受。
“淡乎其无味”。
提倡一种平淡的趣味.妙,体现道德无规定性、无限性的一面。
老子否定美。
但不否定妙。
不能执着于有限的物象来求妙。
第五节老子论“涤除玄鉴”含义:涤除,洗除垢尘,洗去人们的主观欲念、成见和迷信,使头脑变得像镜子一样纯净清明.鉴是观照,玄是道,玄鉴就是对于道德观照。
1把观照道作为认识的最高目的2要求人们排除主观欲念和主观成见,保持内心的虚静.是审美心胸的最早源头。
第二章孔子的美学第一节孔子论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内容:审美和艺术在人们为达到“仁”的精神境界而进行的主观修养中就能起一种特殊的作用。
在主观意识的修养中,在为了达到仁而进行的努力中,审美的境界高于知识的境界。
意义: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重视和提倡美育的思想家.第二节孔子论美与善、文与质内容:艺术必须符合道德要求,必须包含道德内容,才能引起美感。
美与善的统一,在一种意义上,也就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文和质的统一,也就是美和善的统一。
反对质胜文和文胜质.“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审美标准。
艺术包含的情感必须是一种有节制的、有限度的情感。
这样的情感符合礼的规范,是审美的情感。
审美标准就是“和”。
“礼之用,和为贵”音乐表现的情感要受到礼的节制,要适度。
第三节孔子论“兴观群怨”内容:兴,是个可以使欣赏者的精神感动奋发.观,通过诗歌可以了解社会生活、政治风俗的情况。
读中国美学史大纲
读中国美学史大纲
中国美学史是研究中国古代和现代美学思想和美学活动的学术领域。
下面是一份关于中国美学史大纲的简要介绍:
第一部分:古代中国美学思想
1. 先秦时期的美学思想:包括孔子、荀子、老子等的对美的观念和审美理论
2. 儒家美学:重视道德和伦理,强调美的实践和修养,尤其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
3. 道家美学:强调自然和自由,追求无为而治的审美观念
4. 墨家美学:强调公平和利益最大化的审美观念
5. 士人文化中的美学:包括诗、书、礼乐等艺术形式的美学思想
第二部分:中世纪中国美学思想
1. 隋唐宋元时期的诗词美学:包括豪放派、婉约派、河洛派等不同的诗风和审美观念
2. 唐宋时期的绘画美学:探讨中国古代绘画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手法
3. 元明时期的杂剧美学:关注戏剧、舞蹈和音乐艺术的审美观念和表现形式
4. 中国佛教美学:研究佛教对艺术和美的理解和应用
第三部分:现代中国美学思想
1. 清代以后的文人美学:探讨清代以后文人对美的理解和创作实践
2. 中国现代美学:研究近代以来中国美学的新思潮和美学理论体系
3. 中国当代美学:关注当代中国美学的发展和变革,包括对西方美学理论的吸收和融合
第四部分:中国美学活动与实践
1. 中国艺术现象:研究中国古代和现代各类艺术形式的美学特点和艺术观念
2. 中国建筑美学:探讨中国古代和现代建筑的审美观念和艺术风格
3. 中国园林美学:研究中国园林的美学原则和设计理念
4. 中国电影美学:关注中国电影的美学发展和特点
以上是一份关于中国美学史大纲的简要介绍,该大纲可以根据具体需要和研究重点进行进一步细化和扩展。
中国美学史大纲叶朗epub
中国美学史大纲叶朗epub摘要:一、引言二、中国古典美学的基本特征三、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历程1.先秦时期2.汉魏六朝时期3.唐宋时期4.元明清时期四、中国古典美学的理论体系1.美的本质和审美标准2.艺术创作与表现3.艺术鉴赏与批评五、中国古典美学的现代价值六、结语正文:【引言】中国美学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旨在概括性地阐述中国古典美学的基本特征、发展历程、理论体系及其现代价值,以期对这一丰富的文化遗产有更深入的理解。
【中国古典美学的基本特征】中国古典美学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性,它融合了儒、道、佛三家的哲学观念,强调和谐、中庸、自然之美。
同时,中国古典美学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倡导艺术应当服务于人生、启迪心灵。
【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历程】1.先秦时期:这一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活跃,儒家美学以孔、孟为代表,强调道德教化;道家美学以老、庄为代表,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墨家美学则注重实用与功利。
2.汉魏六朝时期:这一时期文学艺术取得了显著成就,尤其是诗歌、书法、绘画等方面,美学观念日趋丰富。
曹丕的《论文》、刘勰的《文心雕龙》等著作对后世影响深远。
3.唐宋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高峰,诗词、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达到了极高的成就。
美学理论方面,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宋代文论家严羽的《沧浪诗话》等作品为后世传颂。
4.元明清时期:这一时期美学观念更加成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美学著作,如元代谢应芳的《谢氏诗源》、明代李时中的《诗薮》等。
同时,戏曲、小说等民间艺术形式得到了广泛关注。
【中国古典美学的理论体系】1.美的本质和审美标准:中国古典美学认为,美是和谐、平衡、自然的状态,强调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
审美标准则注重意境、韵味、气韵等。
2.艺术创作与表现:中国古典美学强调艺术创作应当以自然为师,追求形神兼备、意蕴深厚。
表现手法上,注重以虚写实、以意传神。
3.艺术鉴赏与批评:中国古典美学倡导感悟式的鉴赏,要求鉴赏者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和艺术造诣。
中国美学史
国美学史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从奴隶社会开始,中国思想家就把审美与艺术问题同宇宙、社会、人生的根本问题直接联系起来加以观察和思考,虽在表述和论证上显得不够系统,但在根本上贯穿着自己独特的深刻的哲学观念。
在古代文明发达的几个国家中,中国美学自成一个独立的严整的系统。
中国美学研究“美学是伴随世界史的全球化进程和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进程而产生和发展的”,中国美学研究有一个引进、传播、发展及创新的过程。
1、美学在中国的引进清末民初,以王国维先生为代表的留学知识分子,将西方美学的思想方法、学科体系引入中国。
以王国维先生修订的教学大纲将《美学》列入教学计划,标志着美学在中国的确立。
后以朱光潜先生为代表的一批美学家,进一步将西方美学理论介绍到中国。
特别是,从德国留学归来的蔡元培先生,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使美学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重视。
2、美学在中国的传播中国美学研究在形成最初的原理著作时,基本上是移植西方的美学原理著作,从1917年到1930年,中国共出版了标准的美学原理著作6部(萧公弼的《美学概论》、吕澄的《美学概论》、吕澄的《美学浅说》、陈望道编著的《美学概论》、范寿康的《美学概论》、徐庆誉的《美德哲学》),另有美育原理著作3种(李石岑的《美育之原理》、蔡元培等的《美育实施的方法》、大玄、余尚同的《教育之美学的基础》)。
如果说,朱光潜和蔡仪的美学代表了中国美学在学科上对西方美学和苏联美学的移植,那么,王国维的方向,即用美学的观念来重讲中国材料,特别是重讲中国艺术,表现在宗白华和邓以蛰的著述中,特别是宗白华在西方斯宾格勒思想和国内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下,从一种世界文化比较的背景中去探讨中国美学的独特性,取得了相当的成就。
3、美学在中国的发展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学界展开了一次关于美的本质的学术大讨论。
在以美的本质为基础的美学类型里,讨论美的本质,成了共和国前期重建中国美学体系的基础工程。
该讨论得出了四种观点:1、客观派:美是客观的,以蔡仪为代表;2、主观派:美是主观的,以高尔泰和吕萤为代表;3、主客观统一派:美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以朱光潜为代表;4、社会派: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以李泽厚为代表。
中国美学史大纲明清园林美学
中国美学史大纲明清园林美学明清园林美学的中心内容,是园林意境的创造和欣赏。
中国古典美学的意境说,在园林艺术、园林美学中得到了独特的体现。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意境”的内涵,在园林艺术中的显现,比较在其他艺术门类中的显现,要更为清晰,从而也更容易把握。
一、明清园林艺术与园林美学1、代表人物及作品:计成《园冶》文震亨《长物志》李渔《闲情偶寄》(《居室部》《种植部》)曹雪芹《红楼梦》张岱《陶庵梦忆》等沈复《浮生六记》袁枚《小仓山房文集》郑板桥《题画》2、中国古典园林是一门综合艺术,中国古代审美观的特点,在明清园林美学中表现的更为显著二、古典园林的意境:1、中国古典园林在美学上的最大特点是:重视艺术意境的创造(“意境”的内涵在园林艺术中的显现比在其他门类中更清晰)2、园境、诗境、画境在美学上的共同之处:境生于象外3、明清园林美学着重强调了以下两点:(1)采用虚实相生、分景、隔景、借景等等手法,组织空间、扩大空间,丰富美的感受(2)不仅重视实景,而且重视声、影、光、香等虚景4、郑板桥《题画》的启示:(1)园林意境的产生是虚实的结合、情景的结合(2)园林意境的欣赏是物我的交融三、亭、台、楼、阁的审美价值1、价值在于:要服从创造艺术意境的要求,要有助于扩大空间,要有助于丰富游览者的美的感受(1)计成《园冶》:“轩楹高爽,窗户虚邻,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缦”(2)亭子的特点:空,就是虚,因此有了气的流动,就能吸收和聚集无限空间的景色,给人丰富的感受。
2、由于亭、台、楼、阁的审美价值是在于扩大空间,构成意境,使游览者突破有限,通向无限,因而它就可以使游览者对整个宇宙、历史、人生产生一种富有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起嵌镶在草原之中,结合成草原审美文化;位于西北的维吾尔族-回族文化圈,受伊斯兰文
化的滋养,形成了带有独特装饰风格的建筑艺术,以及诗、乐、舞三位一体、带有喜剧色彩 的民间麦西莱甫、十二木卡姆等艺术形式,集中体现为伊斯兰教美学;南方土司地区和海岛
地区,又各有多姿多彩的审美文化特色。
二、清代美学的主要领域
第一,是改朝换代后的逸民美学。包括黄宗羲、贺贻孙、廖燕在诗文上的愤激美学,钱谦益、
吴伟业在诗学上的沉思美学,朱耷在画学上“非哭非笑”的美学和傅山在书法上的“宁丑毋
媚”的美学,多面地表现了明末清初剧烈的历史冲突在美感上的凝结。
八大山人:朱耷
第二,是礼制美学。它在清代大一统中逐步形成审美风貌,体现在大一统的京城模式的形成,
的西洋画(如意大利人朗世宁、安德义、潘廷章、法人王致诚、贺清泰、波希米亚人艾启蒙 的画作),已经进入了一个稳定的秩序之中。
第五,从宫廷到社会,画种区分显出了另一种社会的等级区别,朝廷之画与以“扬州八怪”
这类带着都市新因素的士人画显出了区别,还与商业版画产生了区别,也与民间年画形成了
区别。正如在宫廷各类画种具有自己的等级定位一样,在全国范围内,这四类画也有自己的 等级定位。这里冲突较为激烈的是“四王”型美感和“八怪”型美感。
“四王”山水
八怪:金农
第六,在书法上,最初是帖学的承转,先有王铎、傅山的晚明书法,继而有由朝廷风气和科
举制度而来的台阁体。然而,在金石学和文字学的氛围中和都市的繁荣中,碑学崛起,扬州
八怪和邓石如、尹秉授各放光彩。而后,由包世臣到何绍基到康有为,碑学不断掀起美学高 潮。帖学与碑学之争,体现了士人中两种美学风尚之争。
体制性典章制度的形成,包括建筑上宫府官宅的体制、服饰体系(帝后服与文武官服的典制)
和宫廷音乐体系(祭祀音乐、朝会音乐、宫廷宴乐、巡幸音乐)的形成。
第三,在朝廷大一统的框架中,士人美学开始登台。诗文上,愤激美学变成诗歌中雍容优雅
的肌理、格调、性灵、神韵,转为桐城派的呈现了神、理、气、味、格、律、声、色的美学
– 满族人以中华的天下观入主中原,一方面继承了以汉文化为主体的中华文化的精华,另一方
面又把满族文化的精华加在中华文化的主体之中,并对中华主要民族(蒙、藏、维、回)的
文化进行了新的整合。在这一社会条件下,特别突出的是江南一带的都市繁荣,为新兴艺术 门类的发展提供了土壤,作为新兴艺术门类的小说和戏曲得到了发展。同时,面对西学东渐, 在中西互看中对西方的审美文化和艺术进行了包容中的定位。因此,清代的美学领域可以分 为四个大的场极:朝廷、士人、都市、民族。以朝廷为核心展开来的审美文化,突出体现在 制度性的建筑、城市、服饰、舞乐、工艺等领域;以士人为核心展开来的审美文化,主要体 现在诗、文、书、画等领域;以都市为核心的审美文化,主要是小说、戏曲、版画、年画; 以民族为核心而展开来的,是满汉核心区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各带地方特色的审美文化。
目录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一节 清代美学的基本面貌
– 一、清代美学的时空范围
– 二、清代美学的主要领域 – 三、清代美学的演进逻辑
第二节 清代的政治/社会美学
– 一、多元一体中的美学总貌 – 二、满汉交融中的美学思想
– 三、中外交流中的美学思想
目录
第三节 清代的小说戏曲美学
– 一、清代小说戏曲美学总貌
– 二、金圣叹及其小说美学 – 三、李渔及其戏曲美学
王士祯诗稿
翁方纲题字
扬州八怪
曹雪芹
太平山水图
景德镇瓷器
清代漆器
三、清代美学的演进逻辑
清代美学的演进,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由清代大一统带来的满汉核心区与边疆少数民
族区的形成,主要是一种多元的空间审美文化在一体的主导下之形成。这里还包括对西方美
感形式东渐的因素进行定位。二是中华民族以诗文书画为主体的传统美学在清代的演进,内 容最为丰富。主要体现为,在传统艺术门类中产生新的美感形式和站在新现实的高度对传统 艺术门类的千年发展进行总结。三是对自宋以来在都市繁荣和经验发展中产生的小说、戏曲、 版画等进行总结、定位、创新。
理论。在绘画上,从四僧的“无法”与“四王”的“有法”到石涛《画语录》时,两个方面 虽还有所对立,但也已经有了一种互补和会通的关系。
石涛作品
第四,朝廷画院中画种定义显示了一种在清人天下观背景上的美学等级秩序。从康熙朝到乾
隆朝,宫廷画院中,四王的文人画,版画进入宫廷而成的殿画;进入宫廷又被中画所规训了
中国美学史第八章 清代美学
第八章 清代美学
清代是中国古代最后一个朝代。在美学上主要体现出以下特点:首先,作为继元代之后由少
数民族建立的政治大一统王朝,审美风尚呈现了新的面貌;其次,作为中国传统的继承者,
清代在美学理论、艺术门类、生活美学等方方面面进行总结,产生了一批总结性的著作;再 次,宋代以来新型都市的发展和新型都市经验的积累,在清代达到高峰,清代在小说、戏曲 美学和生活美学方面,产生了一系列理论创新;复次,中华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互动,产生了 丰富多样的审美文化圈;最后,西方文化此时已经完成现代化升级并向世界扩张,中西文化 的互动和中西美学的互动也出现了新的局面。
心的政治—文化场极和以扬州为中心的商业—文化场极。
– 其次,以各大少数民族为主的审美文化圈:以青藏高原为主的藏族文化圈,它以藏传佛教寺 院为中心,以寺院建筑、佛像制作、法会仪式为主要的审美文化形式,佛教美学成为核心; 以大漠南北为主的蒙古族文化圈:草原茫茫,天高地远,民风淳朴,松散简约,敬天、雄阔、 豪放,信仰藏传佛教,寺庙建筑却是藏汉满因素的结合,其寺庙与敖包等其他传统文化符号
第四节 清代美学的总结性著作
– 一、清代美学的总结性著作及主要观念 – 二、王夫之及《薑斋诗话》和叶燮《原诗》中的美学思想
– 三、石涛《画语录》中的美学思想
– 四、李渔的生活美学和刘熙载《艺概》的美学思想
第一节 清代美学的基本面貌
一、清代美学的时空范围
– 首先,以京城为中心的包括18个行省的满汉融合文化圈。主要有两种审美场极:以北京为中
傅山书法
邓石如书法
– 第七,都市趣味和士人新潮体现在小说和戏曲之中。
– 第八,清代美学作为几千年中华民族美学的总结,具有丰富的成就和自己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