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古代美学中的色彩观

合集下载

解读中华五色审美观

解读中华五色审美观

中华五色审美观是指中国古代对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的审美观念。

这五种颜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和象征作用,被广泛运用于艺术、设计、建筑等领域。

青色在中华五色审美观中代表着生命初发之色和东方之始。

它象征着正派、吉祥与和谐,同时也体现了很强的存在感,给人一种坚强、希望、古朴和庄重的感觉。

赤色在中华五色审美观中代表着盛阳之色和热情奔放。

它象征着火与太阳,是先民最早膜拜的颜色。

在中国,红色寓意吉祥、喜气、热烈、奔放、激情、斗志和革命。

黄色在中华五色审美观中代表着尊贵和皇权。

它是“地之色”、“土之色”、“中央之色”、“中和之色”,同时也是皇帝的专用颜色,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地位。

白色在中华五色审美观中代表着纯洁和高雅。

它象征着清新、明亮、简洁和素雅,同时也体现了对和平、宁静的追求。

黑色在中华五色审美观中代表着神秘和深邃。

它象征着夜晚、宇宙和深不可测的事物,同时也体现了对未知世界的敬畏和探索精神。

总的来说,中华五色审美观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自然和宇宙的独特理解和感悟,同时也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

中国传统绘画的色彩观念

中国传统绘画的色彩观念

中国传统绘画的色彩观念中国传统绘画的色彩观念中国传统绘画的意境美是表现在对色彩的运用上,以及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积淀。

中国传统绘画跟西方绘画相比,更加体现出安静和协调,这样的协调是中国绘画独有的,也跟中国文化传统的色彩相关联,更突出中国画家对色彩高深的理解。

一、中国传统色彩观的概念中国传统的色彩观可以叫做“五色观”,包括有红、黄、青、白、黑。

这些颜色也延续到至今,现在我们形容颜色多为“五色斑澜”、“五彩缤纷”等。

从“有”极归于黑,“无”极归于白中我们可以看出黑、白两色是色彩的两极,有之极和无之极为水墨画奠定了一定的色彩基础。

同时在五行色中也形成了属于民间美术的基本观,比如在戏曲中对脸谱色彩的运用以及各种地戏与傩戏面具中的色彩运用,都成为了身份与品质的象征。

中国画家在用色的时候,不局限于眼中所见到的色彩,更不是单纯的用色彩来表现物象的外部具体形态,而是用色彩来表现对所画物象的认识,把色彩作为表现方法之一。

(一)色彩观与“五色“之说汉代补人《周礼·冬官》中说:“绘画之事,杂五色。

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

天谓之玄,地谓之黄。

青与白相次之,赤与黑相次之,玄与黄相次之。

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黻,五彩备谓之绣。

”这就给绘画中色彩的使用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基础,从玄学含义上说他们将色彩与天地四方的广阔空间密切联系在了一起,在方位上吉凶与安危也孕育了色彩的吉凶与安危。

这些表明中国传统色彩观从初级阶段就与东方的天人合一和自然宇宙意识的观念密切相关。

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在客观上促使中国古典美学思想进入到自觉自醒的精神阶段。

在某种程度上,文化的形成以及它所表现的完美色彩在中国古代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中国传统绘画的色彩起源在远古时代,人类生存所需要的一种本能表现在了考古学中,那时在研究中发现的在墙壁上的壁岩画与其他形式的壁画,反映出了人类一种本能的活动方式是以涂鸦为主的,从中可以发现,色彩这种表现方式早已存在。

中国传统五色观简述

中国传统五色观简述

中国传统五色观简述中国的文化和历史源远流长,如果从颜色方面剖析的话最经典的要数中国的传统五色观。

古人把蓝,红,黄,白,黑(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中国古代传统的各个领域都得到了丰富的体现,五色观系统的反应了古人的思维结构,文化内涵以及经济领域,是中国古代色彩学科方面的重要成果之一。

可以说是非常有研究意义的,作为一个现代的设计师或者说是中国人都需要对中国的古代文化,尤其是色彩观作一个大概的了解,在今后的设计才能把色彩运用的更加恰当,避免发生一些本来可以避免的失误,这样对以后的设计绝对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阴阳五行观下的“五行论”是构成中国传统五色学说的重要思想基础,中国古代五行论认为世界由火、土、金、木、水这五种原初物质组成。

关于中国传统五色观的最早的记载是在《尚书·洪范》中这样记载: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墙。

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墙作甘……”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随着时间发展,五数之说开始形成,并且日益丰富它的内容,五数中的色彩就是五色。

五色对应五个方位。

周礼•考工记》曰:“画缋之事:杂五色。

东方谓之青,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

青与白相次也,赤与黑相次也,玄与黄相次也。

“对于这个说法后人也相应的解释,“绘画的事,调配五色。

象征东方叫做青色,象征南方叫做赤色,象征西方叫做白色,象征北方叫做黑色,象征天叫做玄色,象征地叫做黄色。

青与白是顺次排列的两种颜色,赤与黑是顺次排列的两种颜色,玄与黄是顺次排列的两种颜色。

”所以现在人们也习惯将北方叫作黑土地。

战国末年阴阳学家提出了“五行相胜”的观点。

认为五行五色相生即又相克,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的相生观念和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相克观念,生克循环,维持了世间事物的总体平衡。

浅析中国传统色彩观

浅析中国传统色彩观

浅析中国传统色彩观摘要:中国画的用色在魏晋时期就开始出现,早在谢赫的“六法”中就有“随类赋彩”的用色观念,“笔墨”是中国画的核心,其所承载的中国画美学特征上千年,而色彩作为笔墨的辅助,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中西方绘画思想融汇的新时代,分析研究中国画传统的色彩观对中国画色彩的发扬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中国画,美学,色彩观中国的色彩艺术通过“写意”以“参赞自造化”色彩审美观,色彩美学观与中国哲学观相通从《易经》开始“意”被看作是万物内部的本质,圣人“立象以尽意,得意而记象”,明代五履认为:“画虽状形主乎意”,这些种种都可以看出中国画中”意”的精神所在,所以虽然中国画中有“随类赋彩的概念”但这种色彩是有主观意义上的处理,随类赋彩却不失“意”的精神观念,“色”也是被当作纯粹的视觉对象而产生,《孟子·告子》中认为“目之色有同美焉”,老子的《道德经》中认为“五色令人目盲”之“五色”指美丽的五彩颜色。

固定的色彩与理想色彩结合成多样的符合中国人审美的色彩它们在色彩自身的关系中不断的发生并组构成一个色彩表现体系,成为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春秋之前称色彩为“玄黄”,春秋战国到隋唐的色彩哲被哲学家和普通人称为“五色”为“丹青”的说法在孔子、老子的著作中多次出现。

而“五色”的具体名称来源于战国时期的阴阳五行学说,我们的祖先把观察自然的景色,整合形成中国传统的色彩美学,建构了以赤、黄、青、黑、白与五行中金、木、水、火、土对应起来便构成了中国画的用色渊源,这些色彩也构建起中国画设色的基本体系。

中国画用色的传承与演变过程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出现色彩体制的初创,色彩在中国画中的运用开始可上溯到新石器时期,最初尝试应是在彩陶文化中绘制纹样以及岩画图案,汉代要求色彩绘制在形象表达上能够应物象形,在汉代时的陶器、帛画、漆画中可以看到赭、红、蓝、灰、石绿、钛白、黑、金等色彩的运用。

隋唐时期中国画色彩体制得到的完备,同时色彩中心也开始失落,中国古典色彩绘画体制已在魏晋南北朝中完成了山水、人物和花鸟画的语言建设而当这种语言达到了在绘画中的观念、工具、材料等限度内相对饱和时一种失掉“色彩”的语言“水墨”正在出现并占据主流。

古代的色彩观念

古代的色彩观念

古代的色彩观念
中国古代的色彩观念与阴阳五行学说密切相关,以五色作为基本的颜色分类。

这五色包括黑、白、青、赤和黄,分别对应五行中的水、土、木、火和金。

每种颜色都有其独特的象征意义和心理感受。

例如,青色代表东方,象征春天和生长;赤色代表南方,象征夏天和炎热;黄色则是中央的颜色,象征着丰收和成熟;白色则与西方和秋天相对应,象征着清净和收获;黑色则代表北方,象征冬天和寒冷。

这种色彩观念在古代的艺术、建筑和文化中都有所体现。

例如,在中国古代的绘画中,五色被用来表现自然和宇宙的和谐。

同时,色彩也被用来表达人的品格和情感,如梅兰竹菊分别用白、青、绿、黄四色来象征其高洁的品格。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色彩观念是一种融合了哲学、文化、艺术和心理的复杂体系,体现了人与自然、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

这种观念不仅影响了中国的艺术和文化,也对东亚地区的色彩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色彩象征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色彩象征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色彩象征引言色彩作为一种常见的视觉元素,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古人的笔墨之间,每一种颜色都可能蕴含丰富而深刻的象征意义。

本文将以中国古代文学中常见的色彩为线索,探讨其所承载的不同象征意义。

黑色黑色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常被用来表达死亡、悲伤和恐惧等负面情绪。

例如,在李白的《静夜思》中,诗人借助“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形容了一个黑暗、寂静和孤独的夜晚。

此外,黑色也可以表现力量和权威。

在传统剧目《红楼梦》中,作者曹雪芹运用了很多黑色来描绘荒凉、消逝和命运无情等主题。

白色白色是中国文化中最具有善良、纯洁和高尚象征意义的颜色之一。

在许多诗歌和散文中,白色经常用来表达美好和清新的感受。

例如,白色常用来描绘雪、云彩和霜等纯洁之物。

在一些偶然中,白色也可以突显出孤独和寂寞之感。

同时,“白衣天使”这个词语也经常用来形容医生的形象,因为医生代表着关怀和救助。

红色红色是中国文化中最常见的色彩象征之一,代表着吉祥、幸福和喜庆。

作为节日庆典的主题颜色,红色经常出现在婚礼、春节等场合中。

此外,红色还与爱情、激情和力量等密切相关。

在许多传统戏曲中,女性角色会穿着红衣,以突显她们的美丽和魅力。

蓝色蓝色通常被视为安静、深沉和冷静的象征。

在一些古代文学作品中,蓝色被用来描绘广阔的海洋或苍穹之间。

例如,在辛弃疾的《水调歌头》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表达了思乡之情。

另一方面,蓝色也可以代表忧郁和沉思。

在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中,“青山千峰景,归思欲沾巾。

”中的“青山”就是指蓝色的山峰。

绿色绿色在中国文化中被赋予了生机、希望和和平的象征意义。

这种象征常常与自然环境相关,例如大自然的植物、树木和草地。

在一些古代文章中,绿色也可以用来表达善良、正直和乐观。

在唐代杜牧的《秋夕》中,“银烛秋光冷画屏”形容了一个寂静而祥和的夜晚。

结论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学中常见色彩象征意义的探讨,我们发现不同颜色都承载着丰富而多样的情感和意义。

诗词 探索诗词中的 色彩美学

诗词 探索诗词中的 色彩美学

诗词,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色彩美学。

通过对诗词中的色彩运用和描绘的探索,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我国古代文人对色彩的理解和表达,以及色彩在文学中的意义。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深入探讨诗词中的色彩美学。

1. 色彩与情感在诗词中,色彩常常与情感紧密相连。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这句词中的“红豆”和“春”蕴含着浓烈的情感色彩,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

红色和绿色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代表着吉祥和生机,因此这些色彩的运用也带有美好的情感寓意。

2. 色彩与意境诗词中的色彩常常用于营造意境和氛围。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一句,通过白色和黄色的描绘,展现出了壮阔的自然景观,给人以视觉上的震撼和内心的宁静。

3. 色彩与象征在诗词中,色彩常常被赋予象征意义。

白色在古代诗词中往往象征着洁净和纯洁,《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中的白日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而红色则常常代表着热情和喜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的“明月”就带着红色的祝福之意。

在诗词中,色彩美学的表达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色彩搭配和运用都能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和韵味。

当我们深入探索诗词中的色彩美学时,不仅能够丰富我们对于文学艺术的理解,更能够为我们带来一种心灵上的愉悦和启迪。

在欣赏诗词的也要多留心色彩的运用,体会其中蕴含的深刻意义和美学价值。

以上就是对诗词中的色彩美学的探索和理解,希望能够为你对这一主题的了解提供一些启发和帮助。

在我们的生活中,色彩无处不在,而诗词中的色彩运用更是让我们体验到了一种美的享受和情感的愉悦。

期待你在阅读本文后,也能对诗词中的色彩美学有更深入的认识和体会。

对于我个人来说,诗词中的色彩美学不仅是一种艺术表达,更是一种对生活的感悟和情感的抒发。

每当我沉浸在诗词的世界中,常常被其中细腻而生动的色彩描绘所吸引,感受到了一种超越现实的美的力量和精神的洗礼。

我深信诗词中的色彩美学将会继续为我们带来无限的想象和愉悦,成为人们灵魂的一片净土。

论美轮美奂的中国传统色彩美学现代文阅读

论美轮美奂的中国传统色彩美学现代文阅读

一、概述我国传统色彩美学是我国古老而丰富的文化遗产之一,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审美理念和视觉美学。

在现代文化交流中,我国传统色彩美学在艺术、设计、时尚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价值。

本文将深入探讨我国传统色彩美学的特点与魅力,分析其在现代文阅读中的意义与影响。

二、我国传统色彩美学的特点1. 自然与人文的融合我国传统色彩美学强调自然与人文的融合,倡导以山水花鸟、人物事物等自然人文元素为灵感,体现大自然的奇妙神秘和人的情感世界。

这种融合使得我国传统色彩美学充满了生命力与情感,能够深深触动人心。

2. 阴阳五行的理念我国传统色彩美学受阴阳五行哲学的影响,以五行理论为导向,将色彩与五行相对应,赋予其不同的象征和意义。

在色彩运用上,讲究阴阳平衡、色彩调和,展现出一种和谐美。

3. 象征与意境的追求我国传统色彩美学重视色彩的象征含义和意境表达,色彩不仅仅是一个的色块,更代表着情感、理念、历史、传统等深刻的内涵。

通过色彩的巧妙运用,能够塑造出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和情感抒发。

三、我国传统色彩美学在现代文阅读中的意义1. 传承我国文化精髓我国传统色彩美学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我国古人对天地万物的独特理解和赏识。

在现代文阅读中,传统色彩美学的运用可以传承和弘扬我国文化精髓,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豪感。

2. 丰富文学艺术表现手法我国传统色彩美学为现代文学艺术提供了丰富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丰富了文学作品的内涵和形式。

作家、诗人、艺术家等可以通过传统色彩美学来塑造作品的意境与情感,使作品更加具有我国特色与文化底蕴。

3. 促进文化交流与艺术创新我国传统色彩美学具有独特的审美风格和价值观,能够吸引和影响世界各地的人们。

在现代文化交流中,传统色彩美学的运用能够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与互动,也可以为现代艺术创新提供灵感与启发。

四、我国传统色彩美学在现代文阅读中的影响1. 文学作品中的色彩表现在现代文学作品中,我国传统色彩美学的影响可以清晰地感受到。

中国传统色彩美学

中国传统色彩美学

中国传统色彩美学第一讲:色彩与阴阳五行本文根据“嘉黛”在“拜读-逍遥游”微信群讲课整理作者│印嘉黛色彩背后的文化色彩背后的中国文化也就是中国传统的色彩观念。

我们的色彩观不同于其他国家、其他族群或宗教的色彩观。

色彩,每个人每天都会在生活中接触到,但是很多时候,它不为忙碌的人们所重视。

那么,了解传统色彩知识对我们自己的生活有什么用呢?其实,用处大了,大至观察时代局势,小至提高生活品位,了解传统色彩,是打开中国文化之门的一把钥匙。

色彩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现象。

古代的色彩在今人看来也许是神秘莫测的,因为世间千万种色彩全被囊括在阴阳五行的宇宙框架系统之中。

阴阳五行是中国独有的思想文化。

宇宙一切根源于道。

道是一,阴阳是二。

道生阴阳,阴阳可以概括万物。

凡是光明的、向上的、积极的、炎热的、正面的、雄性的、强势的,都属于阳的范畴。

反之,黑暗的、向下的、消极的、寒冷的、反面的、雌性的、弱势的,都属于阴的范畴。

阴阳无处不在:白天是阳,夜晚是阴;工作运动是阳,休息睡觉是阴;我们穿的衣服正面是阳,背面是阴;一幅画的主体是阳,背景是阴;一个家庭里,男主人是阳,女主人是阴;长辈是阳,晚辈是阴。

色彩与阴阳五行阴阳是两大类,阴阳细分又可以分为太阳、少阳、太阴、少阴,是关于阴阳不同程度的概念,所以说阴阳可以囊括一切啊。

那么五行又是什么呢?五行是木火土金水。

小时候我们受的教育都是说阴阳五行是迷信,世间万物怎么能够被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代表呢?其实这纯属误解。

五行意义上的木火土金水不是物质,而是以这五种物质象征的五种不同运动方向的力量,是气的不同运动方式。

气是人肉眼看不到但真实存在、构成宇宙万物的最基本最精微的物质。

木是向外扩张的气,以树木为象征,所以叫木。

与木相反、相对的是金,是向内收敛的气,以金属为象征。

火是向上生长的气,以火焰为象征。

与之相对的水是下降的气,以水流为象征。

木为外向,金为内向,火向上,水下降。

木与金、火与水两两相对,中间还有一个土,代表中和与转化的力量,这样五行就串联起来。

古人对色彩的理解

古人对色彩的理解

古人对色彩的理解
古人对色彩的理解起源于人类的早期文化历史。

在古代社会,色彩是与占卜、神话、符号、疾病和心理情绪密切相关的。

随着时间和文化的演变,古人逐渐开始探索色彩背后的科学和哲学原理,从而形成了丰富而深厚的色彩文化。

在中国古代,五行学说认为自然事物具有五种基本元素,分别是金、木、水、火和土。

这五种元素也与五个基本颜色相对应,即金为白色,木为绿色,水为黑色,火为红色,土为黄色。

在中医学中,颜色也被用来诊断疾病和治疗,红色可活血散瘀、白色清热解毒、黑色滋阴降火、绿色平肝扶脾,黄色调和脾胃等等。

在古希腊文化中,色彩被视作是一种具有特殊美学和哲学内容的事物。

例如,红色被视作是最具有活力和热情的颜色,象征着热情和行动,而蓝色则被视为是平和和淡定的颜色,代表了理智和稳重。

古希腊文化中还将色彩和神话相结合,例如赫拉是被人称为“白臂女神”,而宙斯则是被称为“雷神”,他的衣着色彩也通常是紫色。

在印度文化中,颜色也被广泛应用于宗教、文化和艺术中。

例如,在印度教文化中,红色是表示爱、激情、繁荣与祝福的颜色;黄色则是智慧、平静和平和的象征;绿
色则是代表和平、成熟和新生命的颜色等等。

在印度艺术和建筑物中,印度蓝色和印度红色广泛运用,印度红色通常被称为“骆驼”色或“辣椒”色。

当我们回顾历史文化时,色彩始终是一种与人类文明紧密相连的事物。

古人的对于色彩的各种理解与应用,为今天的世人留下了丰富而多彩的文化遗产。

不论是在艺术、设计、建筑、文学还是日常生活中,色彩的运用都在时刻影响着人们的心灵与情感,为人类的生活增添了更多的美好与意义。

中国传统色彩观

中国传统色彩观

第八章中西设计美学观念比较中西方的设计美学观念的差异体现在很多方面上,不仅体现在我们之前讲过的图案造型观、器具造型观、空间设计观念上,也体现在各自不同的色彩观上。

第四节中西色彩观比较一、中国传统色彩观1.五色观中国传统色彩观中影响最深远的是“五色观”,它形成于先民们长期的生产和实践中,在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推动下,逐步完善成一套以自然观和社会观相结合的色彩理念——“五色体系”。

通过五种单色即“青,赤,黄,白,黑”来传达人们的情感和意志。

“五色”一词出现时,只有“五色”总称,而未一一列出五色之名。

最早说明具体哪五色的,是在《周礼·考工记》。

其中记载道:“画缋[huì]之事:杂五色。

东方谓之青,西方谓之白,南方谓之赤,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将五色崇拜同方位观念相联系,这里所体现出来的色彩具有了特定的象征意义,每个色相各对应了天地东西南北。

而后又发展出了“五色与五行论”。

使五色不仅与五方相对,又分别指五行和四时,五方是指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四时是指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东方谓之青(青龙)为木主春(青风(春风);青阳(春天;青帝(春神);青宫是指太子居东宫),南方谓之赤(朱雀)为火主夏,西方谓之白(白虎)为金主秋,北方谓之黑(玄武)为水主冬,中央为土,黄色。

解释起来就是:青色,相当于温和之春,为木叶萌芽之色;赤色,相当于炎热之夏,为火焰燃烧之色;白色,等于清凉之秋(金秋、金风),为金属光泽之色;黑色等于寒冷之冬,为水,为深渊无垠之色;黄色,相当于土,为地气勃发之色。

简化就是,木为青色,火为赤色,金为白色,水为黑色,土为黄色。

阴阳五行说将五行与五色相匹配,金、木、水、火、土与白、青、黑、赤、黄相对应,并将色彩赋予一定的文化内涵。

五色与五行结合,原因有:①五行是产生万事万物本源性的五种元素,而五色是色彩的本源之色,是一切颜色的基本元素,五行结合生百物,五色结合生百色,五色论完全符合五行论的理论。

古代美术中的色彩运用

古代美术中的色彩运用

古代美术中的色彩运用在古代,美术的发展历程很悠久,其色彩运用也是历经数千年才得以完善。

尽管在古代时期,色彩材料以及技艺相对于现代来说具有限制性,但是艺术家们通过各种手段在作品中描绘出了各种各样的色彩,从而展现出了不同的文化底蕴、风格和审美观念。

本文将结合具体的作品来分析古代美术中的色彩运用。

一、中国古代美术中的色彩运用中国古代的美术中,色彩的运用主要依赖于天然的材料。

早期的古代壁画中,一般采用矿物质或者植物的天然颜料进行绘制。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颜料会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颜色也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

但是,这种变化恰恰也为这些绘画增添了一种独特的古朴色彩。

在中国唐代的画作中,艺术家们喜欢使用鲜艳明亮的色彩。

比如,我们可以在唐代的指南针中看到红色、绿色和黄色这些鲜明夺目的颜色穿插在画作中,这样做不仅让画面更加生动活泼,还能够更好地突出画作的中心主题。

二、埃及古代美术中的色彩运用与中国古代的美术不同,埃及古代的色彩运用依赖于植物的自然色彩,并且在色彩的运用上比中国要显得更加浓重和深刻。

在埃及古代的墓室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祭品和被防腐的物品都被涂上了丰富的色彩。

其中,埃及金字塔中的壁画是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品之一。

在这些作品当中,深红色、深蓝色以及灰色是最为常见的颜色。

此外,这些作品中大量使用黑线条勾勒出人物和物品的轮廓,再用浓重的深色营造出神秘而又庄严的氛围。

三、希腊古代美术中的色彩运用希腊古代的美术中,色彩对于人物造型和画面传达的信息至关重要。

希腊雕塑的特点是肌肉线条的细腻和真实度,但是对于其色彩的使用却与中国和埃及存在较大的差异。

在希腊古典美术时期,肖像铜像和青铜器中一般以金色和红色来突显高贵和威严感。

在希腊雕塑的作品中,色彩运用主要依靠于染料的应用和抛光技术的运用。

艺术家们使用明亮的色彩来区分人物并突出其特征:比如,女性常用粉红色或黄色,男性则往往采用深灰色或深绿色。

希腊古代的画作中也采用了类似的调色板,明亮而且大气的色彩更加突出了人物造型。

中国传统色彩观点

中国传统色彩观点

中国传统色彩观点
中国传统色彩观点认为色彩与自然界的四季变化、五行相生相克有着密切的关联。

传统色彩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五行色彩观点:中国古代将色彩与五行相对应,认为金属与白色、水与黑色、木与绿色、火与红色、土与黄色相对应。

这种观点认为色彩与五行之间具有相生相克的关系,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常常强调色彩的选择要符合五行的平衡。

2. 阴阳色彩观点:中国文化中有阴阳之分,认为阴阳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

阴阳色彩观点认为黑色、紫色等深沉的色彩属于阴性色彩,代表着内敛、神秘;而红色、黄色等明亮的色彩则属于阳性色彩,代表着活跃、热烈。

传统色彩观点认为,阴阳的平衡在色彩选择上十分重要。

3. 季节色彩观点:中国传统色彩观点认为色彩与自然界的四季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中,春天以绿色为主,夏天以红色为主,秋天以黄色为主,冬天以白色为主。

这种季节色彩观点认为,选择与季节相符的色彩,能够与自然界相协调,增强人们的视觉享受。

4. 吉祥色彩观点: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与吉祥、幸福相关的色彩。

比如红色被认为是吉祥的代表色彩,代表着喜庆、热闹;黄色则被视为皇家的颜色,代表着尊贵、权威。

在中国传统节日和婚庆
活动中,人们常常选择这些吉祥色彩,以表达美好的愿望。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色彩观点强调色彩与自然界、五行相生相克、阴阳平衡、季节变化等的关联,注重色彩的选择与搭配,以达到和谐、吉祥、美好的效果。

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中的色彩和表现手法

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中的色彩和表现手法

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中的色彩和表现手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中国古代绘画的历史来看,它所表达的主题、情感以及所采用的手法和技巧在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文探讨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中色彩和表现手法的特点。

中国古代绘画的特点中国古代绘画欣赏的标准是描绘意境而非形式,这种审美观在中国古代艺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与欧洲绘画不同的是,中国古代绘画中很少用透视和阴影,而更加注重线条和笔墨的表现。

此外,中国古代绘画的表现手法非常独特,多采用“留白”、“写意”等手法。

“留白”又称为“虚实结合”,就是画面上保留了一些空白的地方,增加了空间和层次感。

“写意”是指无论在画面上写实与否,都要遵从笔墨运用的表现规律,通过笔触的灵动和自由表达画家的情感和主旨。

颜色在中华文化中具有极高的重要性在中国文化中,颜色的象征意义非常丰富,在绘画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例如,“红色”代表吉祥和幸福,常用于绘制宫廷画,表达吉祥喜庆;“黄色”代表土地和大地之爱,常用于绘制乡土画,表达对土地的感恩和热爱;“蓝色”则代表着清凉和透明,常用于绘制山水画以表达清新和自然之美。

在国画中,颜色的运用同样有其独特性。

中国画之所以脱胎于绵绢画和工笔画,并发展为一种独特的绘画形式,其中颜色的应用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之一。

传统的国画颜色不太鲜艳明亮,而是偏向灰暗,具有西方艺术中淡雅的感觉。

其中,由于中国颜料受到地理自然和历史文化的局限,如红色、绿色、蓝色等常用颜色并不如西方画那般“鲜艳耀眼”,但却能更好地表达出画家的情感和风格。

绘画技巧的差异表达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特点在中国传统艺术中,绘画技巧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相对于西方的绘画风格和技巧的多样性,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技巧和用笔非常注重个人风格的表达,这也成为了中国古代绘画的独特之处。

中华绘画中《山水画》极为重要,这种绘画风格的主要目的是创造气韵神韵,而不是特别真实的描绘自然山水。

运用颜色和线条的变化,山水画描绘出了面向人们构筑的诗意景象。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色彩内涵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色彩内涵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色彩内涵作者:崔向英来源:《科学与财富》2018年第33期摘要:色彩文化是民族文化中最突出醒目的部分,中国人的色彩观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体现了诸多对人事的关怀,具备主观印证和日常为用的性质。

本文将从中国古代文化出发,追溯历史,浅析色彩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被赋予了怎样的象征及内涵。

关键词:传统色彩观;哲学内涵;美学思想;象征意义传统色彩文化来源于先人们对我国五行哲学思想的不断总结与发展。

从五行说中发展而来的五色体系中蕴含了丰富的象征意义和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具有很强的民族特点。

一、色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内涵古代中国人从复杂的色彩自然现象当中,将色彩归为五种基本色:赤、黄、青、黑、白。

在历史文献《周礼》记载中,第一次提出“五色” 的概念。

何谓“五色”?孔颖达疏:“五色,谓青、赤、黄、白、黑,据五方也。

”东汉刘熙也曾作具体解释(《释名?释彩帛》):“青,生也。

象物生时色也。

”“赤,赫也。

太阳之色也。

”“黄,晃也。

犹晃晃象日光色也。

”“白,启也。

如冰启时色也。

”“黑,晦也。

如晦冥时色也。

”西周时期,各种宗教和原始的哲学思想发展兴盛。

在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古代哲学思想之一就是五行说。

所谓五行就是将宇宙万物归纳为五种元素即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元素为支配宇宙的自然力。

五行学说在长期发展过程中,被人们不断的扩展和完善,不久,从五行的五种元素中,便衍生出了五种色彩,这便是青、赤、黄、白、黑。

春秋时期,五行与五色学说又有了新的发展。

将五色与方位结合在一起,称为“五色观”。

在《周礼?东官画缋》中有:“画缋之事,杂五色。

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黄。

”之后,在此基础上又产生了五时(冬、夏、春、秋、长夏)、五性(智、礼、仁、义、信)、五声(呻、笑、呼、哭、歌)、五态(恐、喜、怒、忧、思)、五气(寒、热、风、燥、湿)等学说,这些都极大的丰富了五行与五色思想。

木青、火赤、土黄、金白、水黑,这就构成了中国最为古老的颜色搭配。

古人的颜色观念

古人的颜色观念

古人的颜色观念国画即水墨画,在传统的技法上重墨法而轻色彩,这点我们可以从流传下来的名画看得端倪。

其实中国古代还是有各种颜色丰富的颜料可以使用的,那为什么古人不爱用颜色画画?这主要是受道家文化的影响。

老子说过,“五色令人目盲”、“无色而色始全”。

道家的精髓核心思想是:无为而无不为,以少胜多,以无胜有,追求自然之素。

因此,中国古代绘画色彩从而走一条清淡素雅、摒弃华艳之路,这种朴素的审美取向一直持续到清朝末年才有所改变。

徐渭作品虽然说古人以水墨作画,但并不意味着他们忽视了色彩,而是将色彩的概念转换成“墨色”,即“墨分五色”。

通俗一点讲,在水墨画的艺术中,“墨”并不等于“黑”,而是根据论墨色的深浅,分为焦、浓、重、淡、清(另一说是浓、淡、干、湿、黑;也有加“白”,合称“六彩”的)。

墨分五色墨分五色焦墨即是把研成的墨汁在砚池内经过半日的挥发,再用来画画中极其深重而又突出的部分。

它是在全幅画中特别黝黑的部分,黑而有光亮。

浓墨是说墨色的黑度。

仅次于焦墨。

焦墨可能有光泽,浓墨因为加入水分,虽黑而无亮光。

重墨这是对淡墨说的。

它比浓墨水分更多些,比淡墨则又显出黑一些。

淡墨水分加多,成了灰色的叫淡墨。

清墨这在墨彩上则是仅仅有一些淡灰色的影子,这影子去表现朝雾夕烟似的模糊形象。

唐代张彦远认为山水中的五色,随着阴晴和季节的变化而有不同的呈现,如果用墨把变化的特征大体表现出来,就会产生山青、草绿、花赤、雪白等效果,不必涂上空青、石绿、丹砂、铅粉等颜料。

同理,凤鸟羽毛固然呈现五色,但墨画的凤鸟只要意思到了,也会给人五色杂陈的印象。

也就是说,墨色中的“焦、浓、重、淡、清”取代了色彩,形成独特的绘画语言。

所以,我们看山水画,并不会觉得那是黑山黑树,而是觉得那是一种葱葱郁郁的感觉;看花鸟画,也不会觉得齐白石的虾是黑虾,而是会联想到虾透明的外壳。

黄公望作品(局部)齐白石作品(局部)中国画设色,不是自然理性的反映,而是主客观相结合,超脱了“具象视觉”的封闭模式。

中国传统绘画中色彩的装饰性表达

中国传统绘画中色彩的装饰性表达

中国传统绘画中色彩的装饰性表达
中国传统绘画的整体色彩概念与西方绘画有很大的不同。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色彩被视为整个艺术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仅仅是为了描绘对象的真实颜色。

中国古代艺术家对色彩有着精细而深入的认识,他们相信色彩是一种有生命力的物质,通过它的魅力可以传达出情感和思想。

中国传统绘画中的色彩运用非常独特且精妙。

中国古代艺术家善于运用对比和对照的手法,通过明暗和色彩的对比来创造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他们还擅长运用色彩的渐变和混合,使画面更加丰富细腻。

色彩的运用也受到中国传统绘画的意境表达的影响。

艺术家们会根据画作所要表达的主题和情感来选择合适的色彩,以达到意境的构建和情感的传达。

中国传统绘画中的色彩与意境紧密相关。

中国古代画家追求画作的意境,他们认为艺术创作的目的不仅是要表达现实,更重要的是要给人以心灵的享受和启迪。

通过精心选择和运用色彩,他们能够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和情感。

用淡雅的色彩表达出山水画中的静谧与宁静;用鲜艳的色彩描绘花鸟画中的生动活泼。

色彩不仅仅是为了呈现对象的真实颜色,更重要的是营造画面的情感氛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色貌色”:舞动色彩的灵翼——浅析中国古代美学中的色彩观董碧娟 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2008级文艺学研究生 北京 100024[中图分类号]:J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0)-17-0143-02作为我国现存最早、最为正式的山水画论,宗炳的《画山水序》通过讨论山水画的性质、功能、创作方法及目的等,较为系统地阐释了山水画的艺术特性,为山水画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理论根基。

在《画山水序》中,宗炳提出了“澄怀味象”、“山水以形媚道”、“应目会心”、“神超理得”、“畅神”等一系列具有丰厚意蕴的美学命题,无不对山水画的性质认识、创作及审美接受提供了重要启迪。

而在这些理论命题和观点中,有一点可能并不具有特别鲜明、重大的理论意义,但如果仔细审视和推究,就会发现它能构成认识中国山水画乃至中国古代艺术、美学精神的一个生动有趣的切入口。

这一点便是宗炳提出的“以色貌色”。

宗炳认为,再难以琢磨的玄理奥义和思想旨趣,我们都能通过心意去探索到,通过用心研究书册而了解到,更何况是作者亲身盘桓于山水之中,反复观览,以山水的本来之形画作画面上的山水之形,以山水的本来之色画成画面上的本来之色的山水画呢? “画象布色”、“以色貌色”,显示了宗炳对于山水画创作中色彩——这一突出的艺术表现符号的重视,继而暗含了他对山水画作品的视觉直观性、逼真性的一定要求。

然而,展开中国山水画绘画史长卷,色彩——这一重要的艺术语言并不是自始至终地活跃其中。

与西方绘画相比,中国古代绘画对于色彩的应用更为小心矜持,这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中西艺术特色、文化心理上的差异性。

一、 宗炳的设色论宗炳的设色论比较隐性地蕴含在《画山水序》一文中,但这一理论观点却具有坚固的内在逻辑支撑。

宗炳对于色彩应用的重视是对前人绘画实践的继承和总结。

秦、汉时期的壁画、帛画、漆画等无不色彩斑斓、浓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总体上也是处于“随类赋彩”的设色阶段。

因此,在山水画创作中,宗炳也十分强调色彩的运用。

但这种强调并不是指对客观物象色彩的纯粹模拟,而是浸润着创作者主观性的一种色彩设置,因此选用“布”和“貌”这两个能够暗示出主体能动性的语汇。

宗炳“在‘画象布色’时,强调‘以色貌色’,即在绘画时用客观的物象色彩表现主观的物象色彩,也就是客观的物象经意象加工之后再还其‘本真’,就是要达到归真返朴,浑然一体的原生态之美。

”①由此可见,宗炳的设色论也渗透着老庄道家的哲学观。

对于色彩的重视显示了宗炳对山水画视觉直观性、逼真性的一定要求,在此基础上,宗炳进一步提出了“近大远小”这一创作规律,从而暗示了他在山水画创作中所要求的“类巧”原则。

“以形写形,以色貌色”,将色彩——这一直观性和感染力很强的艺术符号提升到与“形”即形状构图同等重要的位置,说明了宗炳对于人的视觉感性的认知与尊重,他深刻意识到了色彩这一艺术语言无论对于创作者还是接受者来说都具有重要的功能和价值。

色彩作为山水之“质”的一个重要组成,就必然会成为承载山水之“灵”的一个载体,这应该是宗炳设色理论内在的基本逻辑,而这也构成了他在设色方面对于山水画创作的一个朴素但具有洞察性的认知。

二、中国山水画色彩观的演变“最初,山水画是在人物与神仙故事的背景中孕育生长的……早期山水画创作的这种特点,决定了其最初的样式与表现技巧均从属于人物画的体系。

”②山水画作为独立的绘画题材是在南北朝之后。

在南朝齐梁间的画家、绘画理论家谢赫提出的“六法”中,就有“随类赋彩”一法,而且排在“应物象形”之后,可见当时绘画创作中对于色彩的重视。

到了隋唐时期,山水画的艺术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在色彩上基本也是延续青绿赋彩的传统。

然而在唐代,中国山水画色彩观开始出现了转变的萌芽:王维在山水画创作中“始用渲淡, 一改钩斫之法”,且推崇“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王洽、张璪、项容等人在水墨画创作上也取得了一定的艺术成就。

五代至宋,画法精致、色彩艳丽的院体画长期位居主流,但也出现了荆浩、巨然、董源、关仝以及范宽、郭熙等人的水墨山水画创作。

荆浩在“六要”中还将“墨”作为一“要”,并且推崇“不贵五彩”的画作。

然而,从总体上看,水墨山水画在宋代仍处于滥觞阶段。

进入元代,文人阶层广泛介入绘画,他们追求抒情写意,讲究以书入画,注重笔墨,从而开始扭转了中国山水画的色彩观,真正树立起了中国山水画重水墨而轻彩色的传统。

进入明清,在山水画创作上画派林立,如明代的浙派、吴派、华亭派,清代初期的“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等,在这些不同的画派中仍多以水墨山水作为创作主流。

再加上徐渭、扬州八怪等在水墨绘画技法上的不断创新,为水墨山水画开拓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进一步巩固了重墨轻彩的传统。

明代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就指出“水墨做正宗,青绿为别子”,清代笪重光在《画筌》中也提出“丹青竟胜,反失山水之真容”。

至此,色彩这一重要的绘画语言在山水画创作中真正被置于边缘,尽管后来也有人强调山水画中色彩的作用,但已无力扭转中国古代山水画创作上重墨轻彩的传统。

三、中西绘画色彩观的差异从中国古代山水画色彩观的演变可以一窥整个中国古代绘画色彩观上的发展主脉。

《周礼》中有:“画缋之事,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

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

天谓之玄,地谓之黄。

”中国文化观中的“五色”可以说是对方位、物质类属、伦理、情感、宇宙气象等多项维度的概括和喻示,这也奠定了从一开始中国绘画在色彩运用上就具有一种明显的符号性、功143能性特征,并不重视对于客体色彩的仿真模拟。

因此,在中国绘画一开始的“随类赋彩”中,“类”也就是在生活经验、艺术经验、哲学经验合力作用下的对于事物类别的一种内在的抽象区分,“随类”也就是对于这种区分的尊重,以促成一种和谐、高远的艺术境界。

中国古代绘画在色彩运用上的这种“表征”功能的追求,一步步推动了最能承载无限性、包含宇宙气象的黑白水墨成为绘画创作中的最高品味,逐渐使得“在中国绘画的整个发展进程中,对具有实际再现意义的颜色使用,一直处于补充地位,特别是文人画滥觞之后,‘意足不求颜色似’”。

③与中国绘画不同,西方绘画在色彩运用上注重再现及表现,所以十分强调色彩的逼真、直观,追求色彩上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在古希腊时期的西方绘画中,色彩的使用也并不丰富,而是将众多色彩综合成为几种与基本物质相联系的原色,这一点倒与中国的“五色”观较为相似。

公元4世纪起,伴随着基督教的兴盛,西方绘画通过众多艳丽色彩的象征作用烘托出了梦幻理想的天国氛围。

而从15世纪到18世纪,在人文主义的影响下,西方绘画由宗教时期注重色彩虚幻性的象征意味过渡到追求色彩的现实质感和光影变化。

19世纪末,印象主义在绘画色彩上“弃形求光”,将色彩视为一种主体的视觉反映。

而后来的高更、梵高、塞尚等人的创作又将色彩作为表现个人鲜明情感的重要工具。

由此可见西方绘画一直以来对于色彩的重视和强调。

造成中西绘画在色彩观上巨大差异的根源是二者不同的文化发展源流。

中国古代绘画“秉承《易学》、元气论和阴阳五行说的宇宙整体动态的和谐原则,‘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以心灵体验(感性经验的)与物性把握(文化规定的)互为因果的审美趣味(儒家)和意境(道家)生成为目的”④,因此并不重视对于自然色彩的模拟。

而在西方绘画中,理性主义、人文主义的长期盛行,促成了科学、现实的绘画色彩观,重视色彩的感性直观和艺术表现力。

可以这样总结,中国绘画强调一种超越感官的哲学色彩观,而西方绘画则推崇一种丰富生动的感性色彩观。

由宗炳的“以色貌色”开始,回顾了中国山水画创作中色彩观的演变,继而浅析了中西绘画在色彩观上的差异。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能愈加感受到色彩——这一神奇的艺术灵翼具有的难以捉摸性。

色彩,不仅仅是一种物理意义上的客观存在,更是一种神奇的艺术符号,一种鲜活的文化载体。

不同的文化氛围、艺术传统造就了艺术创作上不同的色彩观。

有的通过尽可能地限制色彩使用,达到一种素雅清远的艺术效果,构建一种玄思深广的艺术境界;有的则通过斑斓色彩的精致运用,来烘托一种生动鲜活的感性氛围,描摹一种极具感染力和表现力的艺术盛景。

任何想要将这两种具有不同艺术魅力的色彩观放在一起进行优劣比较的企图都是无意义的。

真正值得我们思考的是:一种特定的文化、艺术形式或艺术作品更适于何种色彩表现方式?在艺术接受过程中,如何使得色彩——这一极具感官吸引力的艺术符号成为通向更高艺术境界的桥梁,而非让人沉溺其中享受快感和震慑的视觉牢笼?在一定时期内,一种色彩观的霸居主流究竟是艺术发展的正常必然,还是一种文化上的偏执甚至是危机?等等这些,都是色彩——这一艺术舞台上的神奇灵翼带给我们的一个个耐人寻味的艺术之谜。

注释:①王永亮:中国画与道家思想[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104②彭莱:古代画论[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44③张强:中国绘画美学[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5.143④孔新苗:中西绘画比较[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5.131相反,它不断地选择与淘汰教育对象,在客观上抑制了社会学习音乐的热情,在这种教育中教育只作为手段,不直接作用于社会,而国民音乐教育则采用吸引与激发的方式来引导教育对象对音乐的参与和投入,在这种教育中,教育本身就是目的,直接作用于社会。

另外,由于学堂乐歌的出现, 各种西洋音乐如西洋歌曲及钢琴、提琴、手风琴等乐器、还有基本乐理及五线谱、简谱的记谱法才接踵传入我国。

它在一部分新知识分子和学生儿童中传播了初步的近代西洋音乐知识, 介绍了简谱和五线谱乐理, 特别是使简谱得到普及, 而且还使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即群众集体唱歌的形式在我国得以确立和发展,为后来我国的军歌、工农革命歌曲以及群众歌曲体裁的发展开了先河,并流传下来一些以后继续得到运用的歌调, 因此, 它不失为一次具有启蒙作用的音乐运动。

西方传教士以一百多年的时间传播教会音乐, 但对于中国广大人民群众音乐生活的影响是微弱的。

而乐歌活动却在短短的十多年中, 使来自西方近代音乐知识得到较广泛的传播。

并由此产生一种在中国前所未有的新的音乐形式, 使一部分人民群众的音乐生活发生新的变化, 其原因就在于它是由我们自己去拿来的, 并且同时代的进步潮流和人民群众的要求结合了起来。

同时,从中国歌曲教育史上看,学堂乐歌作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的一种特殊体裁的歌曲,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许多文情并茂清新俊逸的乐歌至今还为人们所传唱,一些关于声乐演唱的基本要求在今天仍可借鉴。

1992年11 月16 日,20 世纪华人音乐经典系列活动委员会通过,将杨度作词、沈心工作曲的乐歌《黄河》、李叔同作词作曲的乐歌《春游》选入《二十世纪华人音乐经典》,更是对当时的音乐家们和学堂乐歌运动的最有力的肯定和最高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