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神与圣

合集下载

古代中国的宗教信仰与神话传说

古代中国的宗教信仰与神话传说

古代中国的宗教信仰与神话传说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其宗教信仰与神话传说在漫长的岁月中积淀丰厚。

从古代到今天,中国人的信仰传统保留着诸多神话传说和宗教信仰的痕迹。

本文将围绕古代中国的宗教信仰和神话传说展开论述,为读者带来一个全面了解中国传统信仰的视角。

一、古代中国的宗教信仰古代中国的宗教信仰主要包括儒家、道家、佛教和民间信仰等。

这些信仰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核心,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1. 儒家信仰儒家信仰是古代中国最重要的传统信仰之一。

儒家追求仁、义、礼、智、信等人伦道德的价值观,强调尊重家庭、尊重长辈、尊重社会关系等。

孔子被尊奉为儒家的创始人和至圣先师,他的学说通过教育和道德修养来达到社会和谐。

2. 道家信仰道家信仰源于老子的道教思想,追求“道”和“无为而治”的理念。

道家强调追求自然之道,讲究内在修养和保持身心的平衡。

道家注重个人修行和达到心灵的超脱,通过修炼和养生来追求长生不老和永生的目标。

3. 佛教信仰佛教源自印度,经过汉传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的宗教信仰。

佛教强调消除尘世的苦难,通过修行和觉悟来达到解脱和超越生死轮回的目标。

在中国古代,佛教在九华山、峨眉山等地形成了盛大的寺庙群和信仰中心。

4. 民间信仰民间信仰是指古代中国丰富多元的宗教信仰形式,包括拜神、祭祀、元宵节、清明节等传统节日。

这些信仰与神话传说紧密相连,涵盖了祖先崇拜、山水崇拜、自然崇拜等。

民间信仰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二、古代中国的神话传说在古代中国,人们创造了众多神话传说来解释宇宙万物的起源、自然现象和人类的命运。

这些神话中的神灵、仙女和神兽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代表着古代中国人的崇拜和想象。

1. 盘古开天辟地《山海经》中,记载了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传说。

盘古是一个传说中的人物,他在混沌的世界里诞生,通过自断身体来创造了天地万物。

据说,盘古的眼泪变成了大海,他的血液变成了河流,他的骨骼形成了山脉。

简述中华文化“圣”内涵的演变

简述中华文化“圣”内涵的演变

简述中华文化“圣”内涵的演变中国人于圣,无疑是骨子崇拜的,无论是政统的皇帝“圣上”还是道德教化的“圣人”,基本是遇圣则拜,打心里跪服。

但是,人一跪,屁股高了,头脑却低了,眼睛也朝下,圣们的面目是无从知道的,万般相信圣们会为自己立命的,不知道自己的命运自己做主。

我不得不佩服古印度智者释迦摩尼的言说:命由己造,福自我求。

把自己的命运糊糊涂涂交给别人,真是愚笨到底了。

我一听圣,无不联想起两个人,一是皇帝“圣上”,另一个就是圣人孔子,接着联想到礼教,鲁迅说礼教食人,血腥弥漫。

中国是礼仪之邦,我便毫不怀疑认定礼仪之邦就是食人族的国度,我们是食人族的后代。

这么一想,心里自然怀了恐惧与愧疚,恐惧是担心被充当别的食人者的食料,愧疚是因为自己的祖宗曾经食过别人。

为了减轻自己这种苦恼的情绪,于是便埋头于食人国的古籍里寻找,终于全身轻松起来,知道了食人国的来龙去脉是那些儒者的创造。

西周古籍里,圣人就是聪明人。

那时圣人太多了,很多人连自己处理好一件事情,高兴了,奖励一下自己,便将自己当圣人:我真聪明。

《诗经》大雅:维此圣人,瞻言百里。

维彼愚人,覆狂以喜。

与愚笨人相对的是聪明人(圣人)。

又,《洪范》思曰睿,睿作圣。

能思考的当然是聪明人了。

所以,有知识有能力能解决问题的人就是圣人。

到了东周,至少到孔子当时,圣人是理想中最高人格的人。

这时代,“以德配天”是主流价值观,圣人的意思变得更高度了,赋予德,而且高于君子,是理想中最高人格的人。

既然最高,在不同人群里圣人根据这些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比如墨家门徒将本门最高领导“巨子”称为圣人,而孔门也将孔子称圣人,而孔子把尧舜汤姬昌当圣人。

可见,这时的圣人大家各执自己的标准。

到了战国时,从古籍一些篇章里,圣人的意思又变了:“未卜先知是谓圣”这与孔子心目中的圣人大相径庭了。

周文王姬昌是孔子心目中的圣人,但他又要演易来占卜凶吉,这标准一变,姬昌就成凡夫了。

西汉时,圣人被明目张胆地神化。

到了汉代,托名子思(孔伋)作,载于《汉志诸子略》,实为汉儒私货的《中庸》里,圣人变得玄而又玄,不可捉摸,只能靠想象了。

从对比女娲、观音、自由女神看文化差异:中西方差别巨大

从对比女娲、观音、自由女神看文化差异:中西方差别巨大

从对比女娲、观音、自由女神看文化差异:中西方差别巨大浅析比较女娲、观音、自由女神三位大神,从中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本文粗浅简言,有些用词可能不妥,希望读者们谅解。

一个民族的特性往往反应在其心目中神话的塑造的外型之上。

神形合一,形为心声。

这里观音菩萨在印度为男性,而在中国为女性,个人认为她也反应当时印度的民族特点,中国给于再加工,以中国人的视角角度来分析,认为女性的角色更能反应其特色,实际上使人物更丰满、更有内含、更有特性。

1、首先看一看中国的原始之神女娲,实际女娲已成圣,远不是观音,更不是自由女神所能比拟的,但为了比较,还是把她们列在一起。

看女娲,慈眉善目,凝视众生,就如一位伟大的母亲,充满了对自己儿女的慈爱,淳朴善良,关爱他们的成长。

言传身教地告诉自己的子女,应大度从容、博爱众生、不怕灾难、英勇不屈。

灾祸来时,为了自己的儿女和臣民,奉献一切,敢于牺牲,补天缝地,战胜灾难。

从这些特征来看,女娲娘娘是典型的利他主义者。

其实这也是炎黄子孙传承中最宝贵的民族特色。

2、观世音菩萨,后世中国最信赖的神仙之一。

看观音,清眉丰面,身姿端详、足下莲台,俯览众生。

善是观音的最大特点,急人所难,行善四方,送子观音。

看来早期印度人的在中国人的眼里很是不错,乐善好施,是好人,也是利他主义的一种。

3、自由女神,这是西方所极力所崇拜的心中之神,是西方的骄傲,并不遗余力地向世界传染她的世界观。

这是从不同角度看自由女神的神态。

右手高举火把,左手夹着独立宣言,头戴七根长刺的园帽,衣服风裂,右手肌肉暴起,手指筋骨如虬,眼望青天,目空一切。

这是一幅典型利己主义的形态,充满自我、自大、自私。

我为中心,人人为我,我可负天下,天下不可负我的意志跃然而生,华丽的外表下却暗藏着肃杀!说实在的,在我眼里,总认为是刚从血腥的角斗场出来的角斗士,化化妆而刻画出的形象,难见女性的神韵,不是头发有点女性特征,还真认不出这是一位女的。

中国讲究最高境界,返璞归真,从小我到大我,再到真我,真我之后成圣。

中国古代祭祀文化及其特点

中国古代祭祀文化及其特点

中国古代祭祀文化及其特点中国古代祭祀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之一。

祭祀活动是一种衔接人类与神灵之间的重要形式,它呈现出神秘、庄严、神圣、典礼化的特点。

祭祀文化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广泛的社会影响,下面就来探讨一下中国古代祭祀文化的特点。

一、宗教概念贯穿始终在中国古代祭祀文化中,文化与宗教是紧密相连的。

宗教对祭祀文化的影响是长期而深远的。

在古代,《礼记》、《周礼》等经典文献中就记录了许多祭祀活动,宗教观念贯穿其中。

古代人们通常以天地灵气、祖先、神灵等为对象进行祭祀,各种祭祀活动都再现了古人对神、灵的崇拜和敬畏之情。

二、以敬为本,注重礼仪中国古代的祭祀文化一直以来都需要尊敬神灵,倾注敬意。

祭祀活动注重礼仪,各种礼器、乐舞、歌唱等形式的周密安排都有其独特之处。

其中,《礼记》的提倡俭敬礼制对中国祭祀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国古代人认为只有通过正确的礼仪方可使神灵感受到人类的尊敬和敬意,才能在祭祀活动中得到神灵的回应和奖赏。

三、地区习俗各异,融合文化多元由于中国地域广阔,各地区的民族、文化形式和信仰观念上的差异所导致的祭祀文化多样性极为显著。

在古代,各地方的习俗祭祀也有其独特之处。

例如,南方对祖先、地神的崇拜是较为普遍的,以家族风俗为主,它们的祭祀活动通常在家庭或各种祠堂中进行;而北方的祭祀则侧重于帝王、神祇的崇拜,隆重庄严,多在宫殿、庙宇、城隍庙等公共场所进行。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多元文化的融合推动了祭祀文化的全民化,形成了中国广泛而深刻的祭祀文化。

四、与科技融合,历久弥新中国古代祭祀文化虽然历经沧桑,但随着科技潮流的不断推进,祭祀文化也不断更新发展。

在祭祀文化中引入了一批科技成果,例如机械、电力等新技术,极大地促进了祭祀文化的发展。

例如在中国传统民间的祈求平安吉祥的祭祀活动中,常常会出现鞭炮、爆竹等物品的使用,这些在以前是人们难以想象的。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ke mechanical and electricity have been integrated withChina's ancient sacrificial culture, which greatly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sacrificial culture.五、对于文化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祭祀文化中的许多概念、想法,以及各种方式都是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流传到后来的后代中。

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的文化内涵与艺术美

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的文化内涵与艺术美

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的文化内涵与艺术美中国古代神话故事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故事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美。

从神话故事中,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中国古代人民对自然、宇宙和人类存在的思考与探索,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艺术创作。

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中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富。

首先,这些故事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对自然的崇拜和敬畏之情。

比如《女娲补天》中女娲神创造人类、世界的故事,就表达了古人对自然界创造之力的崇敬。

古人将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和事物都看作是神灵的化身,他们认为自然的规律和变化都是由神灵掌控的。

这种崇拜与敬畏之情体现了古代人民的孝道和敬天思想,也塑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理念。

其次,神话故事中的文化内涵还反映了古代人民的价值观和道德理念。

比如《白蛇传》中白娘子为救才子许仙而愿意冒险,最终被天帝赦免,这个故事中传递了爱情、友情、忠诚等价值观念,倡导了美好的道德品质。

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往往是正义与邪恶的象征,他们的行为和选择都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

这些道德观念在古代中国社会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也对今天的社会生活产生了影响。

此外,神话故事还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的宗教信仰和思维方式。

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中的神灵和妖魔具有超人的力量和智慧,在人们的心目中具有极高的地位。

古代人们相信通过祭祀和祈祷,可以获取神灵的庇佑和指引,从而解决疾病、灾难等问题。

这种信仰和思维方式反映了古代人民对于未知和超自然力量的寄托和求助,同时也体现了他们对于命运的思考和探索。

除了文化内涵,中国古代神话故事还表现出独特的艺术美。

这些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和背景描写都充满了想象力和艺术性。

比如《西游记》中的齐天大圣孙悟空,他的形象鲜活、不拘一格,个性鲜明,深得人们的喜爱。

而且,神话故事中的场景描述往往涉及到美丽的自然风景和神秘而神奇的空间,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和心灵上的慰藉。

这些艺术元素使得神话故事不仅仅是单纯的故事,更是一种艺术表达和审美享受。

高考常用中国文化常识

高考常用中国文化常识

中国文化常识(第一部分)1.中国历史上的十圣:酒圣:杜康,即少康。

传说为酒的发明者。

文圣(至圣先师):孔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

史圣:司马迁,字子长,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的作者。

诗圣:杜甫,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著有《杜工部集》。

医圣:张仲景,东汉著名的医学家,所著的《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两书,对我国医学发展影响很大。

武圣:关羽,字云长,东汉末期蜀国大将,重义气,精武艺,后人称其为“关圣”、“关帝”。

书圣:王羲之,字逸少,是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

草圣;张旭,唐朝书法家,擅长草书,对旧隶的草体造诣很深。

画圣: 吴道子,唐朝著名画家。

擅长人物画,有“吴带当风”之美誉。

茶圣: 陆羽,唐朝人,以嗜茶著名,著有《茶经》三卷。

2.唐宋八大家:唐、宋两代八个散文家,即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3.三曹:三国时期的曹操、曹丕、曹植。

4.曹王:三国时期的王粲和曹植的合称。

5.初唐四杰:王勃、骆宾王、杨炯、卢照邻。

6.三苏:苏洵、苏轼、苏辙。

7.三吏:唐朝诗人杜甫所作的三首诗:《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

8.三别:唐代诗人杜甫所作的三首诗:《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9.三袁:明代文学家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的合称。

10.李杜: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和杜甫的合称!11.小李杜:唐代诗人李商隐和杜牧的合称。

12.郊寒岛瘦:对唐朝时期的著名诗人孟郊和贾岛作品的评价13.元白:唐代诗人元稹和白居易的合称。

14.皮陆:唐代文学家皮日休和陆龟蒙的合称。

15.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16.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17.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8.春秋三传:《春秋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

19.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浅谈古代圣人观思想

浅谈古代圣人观思想

浅谈中国古代圣人观圣人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观念之一,犹如基督教思想中的上帝观念一样,对历史以及现实社会产生的影响是不容低估的。

在中国古人的心目中,圣人是一种最理想的人格式。

圣人又时常被用来作为政治甚至日常生活中各种活动正当性的依据。

圣人观是对圣人的各种观点和看法,也同样具有特殊的意义。

圣人观具有面面观的性质,不仅体现了人们对完美人格的追求,而且渗透到政治、思想文化中,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

通过圣人观这一视角,可以揭示中国古代一时期的政治、文化特性以及整个社会的风貌。

一、圣人观的起源(一)“圣”的文字学探源“圣”字在甲骨文中是否存在尚有争议,但在金文中的确切存在却已经成为共识。

“圣”,《说文解字》:“望,通也,从耳,呈声。

”李孝定在《甲骨文字集释》中解释“圣”时认为许慎从字形上进行解释是不准确的,“圣”是会意字,与听、声同源。

《广韵》认为“圣”与“聪”相通,为“闻也、明也、通也、听也”。

郭沫若在《两周金文辞大系》中也认为古“圣”字与“声”字相通。

汉代人应动《风俗通》中解释“圣”说得更为通俗,“圣者,声也,言闻声知情,故曰圣。

”这些记载是“圣”最初的意思,即是一种与听觉有关的能力,而且是一种普通的能力,虽然也有聪慧的意思。

“圣”字最初的意思与智慧差不多,并不是多么神秘的东西。

顾领刚曾从字源学上对此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得出结论:“圣”最初的意义“只是聪明人的意思,’,“它所有的各种崇高和神秘的意义,完全是后人一次又一次地根据了时代的需要加上去的”。

其实,“圣”最初不指一种人,应是指聪明。

但是,顾领刚认为“圣”的观念有一个随时代变化而衍变的过程是很有见地的。

“圣”字的衍变是朝着神秘、多能的方向转化的。

在《尚书》中就已经明显表现出这种转化,《泰誓》篇中“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有圣,其心好之”,把“圣”与“技”并举,拔高的趋势已经显现。

在《洪范篇》中说:“聪作谋,睿作圣。

”在这里把“圣”与“聪”并列,还很正常,但在传中解释为“于事无不通谓之圣。

小圣施威降大圣

小圣施威降大圣
作品构图巧妙,注重画面布局和空间感的营造, 使画面更加具有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
音乐风格
旋律优美
作品旋律优美动听,能够深入 人心,引发情感共鸣。
节奏明快
作品节奏明快有力,能够带动人 们的情绪和感受。
配乐考究
作品的配乐考究,注重音乐的细节 和表现力,能够为故事情节增色添 彩。
05
文化内涵
中国古代神话的影响
形象生动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生动鲜明,情节跌宕起伏,语言诙谐幽默, 读来引人入胜。
文化内涵
作品融入了大量的文化元素,既有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也有对现代文化的探索和创新。
绘画风格
色彩鲜明
作品采用鲜明的,勾勒出的形象栩栩如生,充满动 感。
构图巧妙
信仰力量的表现
通过《小圣施威降大圣》的故事情节,展现了信仰力量 的伟大和神奇,这种力量既体现在主人公小圣身上,也 体现在故事中各种神祇和魔怪的身上。
民间信仰的社会作用
《小圣施威降大圣》不仅传承了民间信仰,同时也传递 了民间信仰的社会作用,包括维系社会秩序、规范道德 行为等方面。
社会价值的传递
社会道德的教化
故事结局
孙悟空被玉帝惩罚,被压在五行山下。 二郎神和小圣成功完成了任务,获得了玉帝的赏赐。
故事以孙悟空失败告终,但他的勇气和智慧得到了展现。
03
人物形象
孙悟空
总结词
机智勇敢,不畏强敌,敢于挑战权威。
详细描述
孙悟空是《西游记》中的主角之一,他具有机智、勇敢和不畏强敌的特点。在故事中,他为了保护唐僧,不断 地与妖魔鬼怪进行斗争,即使面对强大的敌人,他也毫不退缩。同时,他还有着独立思考和行动的能力,敢于 挑战权威,不拘泥于传统的束缚。

22浅谈中国的创世神话

22浅谈中国的创世神话

浅谈中国的创世神话中文摘要发生在中国远古时代的创世神话并不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的昙花一现,它是中国人类精神童年的神话,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远古的创世神话,人类才开始从原始的茫昧无知进入了一个文明的世界,逐渐步向了有文字的历史时代。

中国的创世神话是原始人类在这一充满新事物和新气象的历史时期里慢慢催发的原始文化的精神蓓蕾,虽然今天已经是个没有神话的时代,但是这些上古神话在后来的时代和后来的人类心中一直呈现着一种“永恒的魅力”。

创世神话是人类口头传承的原始文化的结晶,它的起源、发展和人类语言的发展、叙事能力的增长是同步并进的,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古老的创世神话,才有了我们今天的文化,可以说,创世神话是我们民族史前艺术的母胎。

而对于中国的创世神话,随着时间的流逝,并非固定不变的状态,它是呈现一种不断的流动和变化的状态。

目前,来看文学界关于创世神话的论坛并不是很多,本文以创世神话为主题,来浅谈一下它的产生、发展特点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关键词:创世神话原始文化人类语言史前艺术THE Contents summary:The occurrence is in Chinese remote antiquity create a life time myth being not mankind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flashy, it is Chinese mankind the myth of the spirit childhood, exactly because had these time immemorials to create a life time myth, the mankind just start the world that entered a civilization from the ignorance of the originality, gradual step to have the literalness history for ages. China creates a life time myth is the spirit flower bud of the originality culture that the original mankind urge the hair slowly in this history period that is filled with the new thing and new atmosphere, although is already an ages for without myth today, these ancients myth has been present a kind of" the magic power of the eternity" in later ages and empress comer heart.Create a life time myth is the crystallize of the originality culture that mankind's oral communication spreads to accept, its origins, develop and phonetic development of mankind, recount the growth of ability to combine into synchronously of, exactly because had these ancient create a life time myth, just had us the culture of today, can say, create a life time myth is our race female of the prehistoric art.Currently, see the literature field, the concerning forum that creates a life time myth is not a But create a life time myth to China, along with the passage of time, fix the constant appearance not, it is an appearance that presents a kind of continuous fluxion and varieties.lot of, this text take creating a life time myth as the topic, come shallow talk its creation, th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and to the influence of the future generations.Keyword: create the prehistoric art of a life time mythoriginal cultural mankind's language中国上古时代的原始人类,过的是集体生活,几乎没有个人意识,经常受“集团”心理的支配,在万物有灵观念的支配下生活,他们认为宇宙万物都像人类一样具有生命,不管是生物或无生物、自然力或自然现象,都看作是和自己相同的有生命、有意志的活物,这是一种无意识的集体信仰,是一种原始的思维状态。

三皇五帝传说与中国古代神话文化

三皇五帝传说与中国古代神话文化

三皇五帝传说与中国古代神话文化中国古代神话文化悠久而瑰丽,其中三皇五帝传说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据传统古籍记载,三皇五帝是中国最早的神话帝王,他们的传说不仅富有迷人的故事性,更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考和价值观。

三皇五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极为深远的神话人物,他们被认为是人类文明的奠基者,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三皇指的是伏羲、神农和轩辕,他们据说是上古神话时代的统治者。

伏羲被尊奉为山川万物的创造者,传说他首创了八卦,使人类开始了理论的思考,开启了智慧的大门。

而神农是农业的始祖,教人类养殖桑麻和种植五谷,为人类解决了温饱问题。

轩辕是战争的始祖,他创造了武器,使人类能够保护自己,掌握力量。

五帝指的是黄帝、颛顼、帝喾、尧和舜。

黄帝被视为中华民族始祖,他开统天地万物。

黄帝还制定了古代中国最早的法律和礼节制度,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

颛顼是黄帝的孙子,他重视农耕文化的传承,提倡和平与谦虚。

帝喾在位时期,中国处于和平与繁荣的时期,人民幸福安乐。

尧是黄帝的后代,尧在位时期实行了不问成败,推新任贤的制度,为后世做出了榜样。

舜是尧的继承者,他是中国文化的奠基者之一。

舜慈爱民众,注重道德修养,推崇仁义和德行。

三皇五帝传说不仅反映了古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还带有一定的哲学性质。

伏羲、神农和轩辕代表着人类对自然和宇宙的探索,他们通过创造八卦、养殖农作物和创造武器,使人类逐渐掌握了自然的规律和力量。

这些故事告诉我们,人类应当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大自然的力量,并以智慧和创造力改造自然。

黄帝、颛顼、帝喾、尧和舜的传说则更加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他们通过制定法律和礼节制度,培养出一个尊重和谐的社会,让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

这些帝王强调智慧、仁义和德行的重要性,倡导“仁政”,推崇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和爱情。

这些价值观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一直有着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的来说,三皇五帝传说是中国古代神话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富有故事性,更蕴含了深刻的哲学思考和价值观。

关公文化

关公文化

关公文化——中华传统道德文化的一份重要遗产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最受崇拜的偶像:绵延五千余年的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社会,曾经是一个英才辈出的漫长历史过程。

在这已经逝去的悠悠岁月中,那些曾经在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史和文明发展史上放射出辉光的历史名人,确实浩如烟海,灿若繁星,难以胜数。

然而,在中国古代层出不穷的名人之中,被后世戴上炫目光环并尊之为“圣人”者,却仅有二人,他们就是被民间尊称为“文圣”的孔子和“武圣”的关公。

诞生于公元前五五一年的孔子,在其七十余年的生涯中,用尽毕生的精力和智慧,创立了以“礼”和“仁”为核心的儒家学说。

孔子的思想,不仅构成了维系二千余年中国封建等级社会的理论基础,而且也成了中国漫长封建社会伦理道德的基本行为规范和主要思维原则。

关公本名关羽,字云长,出生于公元一六0年,卒于公元二一九年。

关公在其近六十年的一生中,策马横刀,驰骋疆场,征战群雄,辅佐刘备完成鼎立三分大业,谱写出一曲令人感慨万端的人生壮歌。

作为三国名将的关公,可以说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毫无建树。

可是,关羽那充满英雄传奇的一生,却被后人推举为“忠”、“信”、“义”、“勇”集于一身的道德楷模,并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士农工商广泛顶礼膜拜的神圣偶像。

“县县有文庙,村村有武庙”。

这是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中,社会各界普遍祭拜孔子和关公的真实反映。

但是,据有关资料记载,在宋元明清社会中,对“武圣”关公崇拜的虔诚和普及,甚至超过了被人们盛赞为“千古一圣”的孔子。

清代中叶,仅京城之内,拜祀关公的庙宇,便多达一一六座,如再加京畿郊县,关庙总数竟在二百座以上,远远超过了京城当时所拥有的孔庙。

有人概算,如按每县设一座孔庙,清代全国的孔庙也不过三千余座;而每村建一座武庙,那么清代全国的关公庙宇竟达三十余万座——关公庙数竟是孔子庙数的一百倍。

无怪乎,早在明代,王世贞就惊呼:“故前将军汉寿亭侯关公祠庙遍天下,祠庙几与学宫、浮屠等。

”而清代的赵翼,则更加惊叹道“今且南极岭表,北极寒垣,凡儿童妇女,无不震其(关公)威灵者。

圣贤文化

圣贤文化

吴铁铸:中国古代圣贤崇德尚群。重视人的节操和修养,追求人格的完美,这可以称之为道德意识或人格意识,这是中华文明的又一重要特点。孔子说:“杀身以成仁,”孟子说:“舍身以取义,”还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他们看来,道德和节操比生命还重要。在古代,道德和智能完善的人就是圣贤。中华文明以人为中心,在众人中又以圣贤为中心,而且认为圣贤不是天生的,只要经过认真修养和锤炼,都能“人皆可以为尧舜”。
马是之:我对中原古代圣贤的阴阳观念和五行思想,印象深刻。
阴阳观念。阴阳的本意就是指阳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古圣先贤们认为一切事物都有正反两个方面,用
阴阳来概括两种互相对立或互相消长的两个方面,从而形成阴阳观念,太极图的阴阳鱼就是形象的图示和说明。所以《黄帝内经》认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也,神明之府也。”
世界上像中国有这么多圣人的国家,并不是很多,其他的国家、民族,都是不连续的,文明古国都断了,就中国是一个连续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中国古代的圣贤在关键时刻起了很大的作用。我在日本曾讲过,但愿大千世界无灾难,但愿人类社会无征战,但愿人的一生无病患,这些思路是我说的,但是我是受中国古圣先贤的影响。正如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所说,到21世纪的时候,到哪里去找智慧呢?到中国去找,到中国2500年前老子、孔子,这些中国古圣先贤那里去找。
由徐光春等同志为顾问,王全书为编委会主任,孔玉芳等同志为编委会副主任,张放涛、李永新等主编的《中华圣人》套书,已于2007年1月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该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我国古代圣人的生平、事迹、思想、学说、贡献和影响等,体例新颖,既有古今传记、代表作,又有评论文章,是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好教材。
朱绍侯:我认为,中原古代圣贤文化充溢着人文精神。古代圣贤非常重视人文,同时也认为人和“天”(自然)是相通的。什么是人?《礼记·礼运》说:“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说文解字》也说:“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老子》第二十五章也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把人和道、天、地并列,称之为四大之一。中华文化所崇拜的是祖先,注重的是祭祖,崇拜和祭祖的是那些为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如伏羲、炎帝、黄帝等。中华文明是以人为主体的文明,不像西方,把宗教和神学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在中华文明中,人与人的关系远比人和神的关系重要。

古代文学中的信仰与神祇

古代文学中的信仰与神祇

古代文学中的信仰与神祇在古代文学中,信仰与神祇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古人对于信仰和神祇的追求,不仅体现了他们对于超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崇拜,也反映了他们对于人生意义和宇宙秩序的思考。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古代文学中信仰与神祇的表现形式,以及它们对于古代文学的影响。

古代文学中的信仰与神祇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首先,信仰和神祇在古代文学中常常被用作表达人类情感和价值观的工具。

例如,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儒家思想对于人们的行为准则有着重要的影响。

儒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以及对于道德和伦理的追求。

在《论语》中,孔子经常提到天,将其视为人们行为的准则。

他认为,人应该遵循天的意愿,以达到道德的境界。

这种信仰和对于天的崇拜,不仅在古代文学中得到了广泛的表达,也对于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另外,信仰和神祇在古代文学中也常常被用作表达人们对于命运和宿命的思考。

在希腊神话中,宙斯是众神之王,掌管着宇宙的秩序。

他代表着力量和正义,同时也是人们对于宿命的象征。

在《伊利亚特》中,荷马描绘了特洛伊战争的故事,其中包括了众神对于人类命运的干预。

这种信仰和对于神祇的崇拜,反映了古希腊人对于命运的无奈和对于宇宙秩序的敬畏。

信仰和神祇在古代文学中还可以被看作是对于人类精神世界的探索和反思。

在《西游记》中,作者吴承恩通过描绘孙悟空等人与各种神仙和妖魔的斗争,探讨了人性的弱点和对于自我修炼的追求。

这种信仰和对于神祇的崇拜,不仅体现了古代人对于超自然力量的追求,也反映了他们对于人性的思考和对于人生意义的探索。

信仰和神祇在古代文学中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既有神话和传说,也有宗教和哲学的思考。

它们不仅是古代文学的重要主题,也是古代文学中的灵感和创作源泉。

古代文学中的信仰与神祇,不仅反映了古代人对于超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崇拜,也体现了他们对于人生意义和宇宙秩序的思考。

信仰与神祇在古代文学中的影响是深远的。

它们不仅影响了古代人的思想和行为,也对于后世的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与宗教文化

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与宗教文化

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与宗教文化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和宗教文化深受人们的热爱和尊敬。

这些传说和文化不仅承载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还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索并介绍一些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和宗教文化,带您一起领略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古代中国的神话传说源远流长,每个民族和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传说。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女娲补天"和"盘古开天辟地"的传说。

"女娲补天"的故事讲述了女娲用五彩石补天的壮丽场面,代表了中国人民勇敢、聪明和努力的精神。

而"盘古开天辟地"的传说则展现了宇宙的创造过程和人类的起源,是中国宗教文化中最重要的创世神话之一。

除了这些广为流传的神话传说,道家、儒家和佛教等各种宗教也对中国古代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家强调追求心境的宁静和修炼身体的健康,儒家注重人伦道德和社会秩序,佛教则提倡超越欲望和达到内心的平静。

道德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

孔子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他的理念强调了道德修养和个人责任。

他提出的"仁爱"和"礼"的概念,成为中国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石。

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到今天仍然被广泛应用。

佛教也为中国的宗教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国是佛教的重要传入地,从东汉时期开始,佛教逐渐融入了中国人的生活。

佛教教导人们超越苦难和欲望,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智慧。

如今,佛教寺庙和禅宗修行仍然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了道家和佛教,中国古代还有其他一些宗教文化,如民间信仰和道教。

民间信仰是中国古代乡村社会的精神支柱,人们崇拜各种神灵和祖先,以求得平安和幸福。

道教则是一种独特的宗教文化,强调个人修行和追求长生不老。

总体而言,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与宗教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财富。

它们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道德准则,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和价值观。

中国的传统神传文化

中国的传统神传文化

中国的传统神传文化自古以来,中国被称为神州,中国的传统文化被称为神传文化。

“神传文化”,顾名思义就是神传给人的文化。

神在“神州”这个舞台上相继导演了五千年文明大戏,演绎了五千年神传历史。

说是“神传文化”不是迷信,而是历史本身的结论与启悟。

古籍记载及传说告诉我们,神造了人及世间万物,并教会了人如何生存。

关于天、地的起源,西方有上帝创造天、地和万物的说法,而中国则有盘古开天辟地的传说。

据《山海经》记载,宇宙是由一个叫盘古的神创造的。

我们不妨称之为盘古宇宙。

“盘古宇宙在开始产生时,就像一个人在母体里的胚胎一样”,只是一个微小的粒子。

在混沌状态中,这个宇宙渐渐生成了,“宇宙中的层层物质组合成了层层的天和地,同时生成了层层天地之间的万物,包括像盘古一样的神与层层众生”,包括地球上的山川树木、鸟兽虫鱼等万物。

之后,天上来了一些神,运用法力,仿造自己的样子造人。

据说,中国人是由一个叫女娲的神造的,史料说她是人首蛇身。

《太平御览》描述说:起初,女娲用黄土和水,依照自己的样子捏出了一个个小泥人。

她造了一批又一批,觉得做得太慢,就用一根藤条沾满泥浆,挥舞起来,泥浆撒在地上,都变成了人。

显然女娲是用法力而不是用人力在造人。

然后,出现了有巢氏神,他教导人们在树上用树枝树叶建造出简陋的篷盖,也就是原始的房屋,以躲避野兽和洪水。

后来人们把这种方法移到地面。

接下来出现了三皇。

关于三皇确指何人,史学界存在着两种观点。

一说三皇指燧人、伏羲、神农;一说指女娲、伏羲、神农。

不过,通行说法是指燧人、伏羲、神农。

据史料记载,三人被尊称为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氏”的原始意义是神祇之意。

三人皆有异象,聪明过人。

相传燧人氏聪明异常。

伏羲的母亲叫华胥,在雷泽之地踩巨人脚印受孕,生下伏羲。

伏羲人首蛇身,也有说是人首龙身,智勇双全、力大无比。

他自称“龙师”并将龙作为华夏族的图腾,此为龙的传人之来源。

关于神农氏,《春秋纬?元命苞》中说他是“人面龙颜”,出生三个时辰就会说话,五天可以行走。

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演变与转化

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演变与转化

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演变与转化中国古代宗教信仰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演变和转化也体现了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变迁。

本文将从神、祭、道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演变与转化。

一、神的演变与转化神是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核心,而神的演变和转化也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神的种类繁多,涵盖天地人、山川水库、器物以及人类文化等方方面面。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神为天地之神、土地之神和祖先之神。

天地之神为最高神明,神道上的领袖,与天地精神和宇宙创生相关。

《尚书》中记载,“天者,物之大者也”,天神为人所崇拜。

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提倡天命论,天成为国家权威和王权的象征。

而汉代的皇帝奉祀过程中,天神则成为了皇权和国家主权的象征。

土地之神则与农业文化相关,是人们的信仰对象。

《礼记·祭祀上》中记载,“故祠祀必因其地之神,祭祀不失其所以祀之神”。

土地之神在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把土地之神视为地方政治和社会秩序的象征。

而在唐宋时期,民间对土地之神的崇拜达到了高峰,许多神话和民间传说的主人公都与土地之神有关。

祖先之神则是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核心。

古代中国人认为先人是上天派来帮助自己的,所以他们需要崇拜祖先。

在周朝,祖先崇拜是必须的仪式,周王朝的牲礼、飨宴等活动都离不开祖先崇拜。

而在汉唐时期,祖先之神的崇拜则成为了民间信仰的主要内容,许多家庭都供奉祖先之神,认为祖先的祝福能够保佑自己和自己的子孙后代。

二、祭的演变与转化祭是中国古代宗教信仰中最重要的仪式之一,其演变和转化也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祭分为民间和官方两种,官方祭祀常由皇帝和高级官员主持,民间祭祀则是家庭和部落之间的活动。

在祭祀方面,中国古代宗教信仰对祭祀活动的要求非常严格。

祭祀时需净身洗浴,换上干净衣服,杀祭牲,准备祭品,向神祭奠,烧香祷告,念诵经文。

而在祭祀过程中,还需要烧符、施饰、辟地、祷告、讲故事等步骤。

在汉代,祭祀活动逐渐走向官方化,祭祀的对象逐渐扩大到了创造者、高贵祖先和当权者等,祭祀的形式也日益丰富和规范。

解读中国经典的十四个神话:从传说中看中华文明的渊源和文化特征

解读中国经典的十四个神话:从传说中看中华文明的渊源和文化特征

解读中国经典的十四个神话:从传说中看中华文明的渊源和文化特征盘古开天辟地•“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

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

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

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

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

后乃有三皇。

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故天去地九万里。

”——徐整《三五历纪》“盘古开天辟地”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人的世界观。

首先,中国人认为世界本来是混沌的,从科学的角度将,这个神话也有一定的道理,那就是宇宙是由于“大爆炸”而形成,最开始也是“馄饨”。

也就是道家所说的“一”。

《道德经》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而这个“混沌”,道家理解为“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里的“二”指阴阳,儒家最早把世界本源叫做“太极”,《周易》有:“太极生两仪”,按照后人理解,“两仪”就是阴阳。

在古人哲学观中,世界万物就是阴阳对立的。

盘古开天辟地,也就是分阴阳的开始。

天是阳的代表,越来越高,地是阴的化身,厚重。

阴阳八卦图女娲造人•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做人。

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牵、拉)绳于泥中,举以为人。

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者,引縆(绳)人也。

——《风俗通》女娲,是中国某支民族在女系氏族时代的象征。

在上古时期,人类数量非常少,一个部落很容易被灭绝,因此,保持生殖是神圣的事情,于是产生了生殖崇拜。

而《女娲造人》就反映了这个生殖崇拜。

中国古代的传说中,女娲是蛇身人面像,“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其腹化为此神。

”因此,很可能是南方民族的传说,如今云南少数民族依然崇拜女娲。

有些版本还更加详细地说,“昔宇宙初开之时,只有女娲兄妹二人,在昆仑山,而天下未有人民。

议以为夫妇,又自羞耻。

兄即与妹上昆仑山,咒曰∶'天若遗我兄妹二人为夫妇,而烟悉合,若不,使烟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神与圣中国人谈文化,谈来谈去,总离不开“神圣”二字。

我们早已习惯了将“神”、“圣”连在一起——“神圣合一”,而忘了分别它们不同的含义,当我们不断地提起“神圣”的什么、什么时,一味的赞美,便淹没了它们的本义。

欲知其本义,先要清楚它们的来历,将“神”、“圣”两字,放到王国维说的“殷周之际”,看它们各自所代表的文化和历史,如何从对立走向统一,从圣人革命走向神圣一体。

王国维说,“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

这话,出自《殷周制度论》。

新文化运动中,他像孔子那样“梦见周公”了吗?虽未言“吾从周”,就算向周公行个礼吧!殷周之际,乃一大革命时代,《易》曰“革之时,大矣哉”,正其时矣。

“革命”,成为那个时代的最强音。

然而,都说“革命”,谁革谁呢?是“圣”对于“神”的革命,所谓“圣人革命”,也可以说是圣人以“天”革了上帝的命,终于革出了个“天命”。

因此,周人的“天命”观里,首先要有“革命”,其次要有“人民”,《易》曰“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尽管“汤武革命”属于不同类型,但都顺天应人。

要从天和人两方面来确立“革命”的合法性,这里的“人”,尤其是与“天”相对应的“人”,肯定不是作为个体的人,而是人民,人民,只有人民,才是与天相对应的人或民。

周人的“圣人革命观”,是针对殷人的“神化帝王观”——“上帝”而言,其核心是“人民价值论”,把“上帝”放到“天人之际”,让人民去选择:要“上帝”还是“求民主”?殷人的“上帝”,是只保佑殷人的,这有点像犹太教里的耶和华。

有所不同的是,耶和华与犹太民族是契约关系,而殷人与他们的“上帝”则有血缘关系,所以,殷人有“帝祖合一”、“帝王合一”的说法。

因此,殷人的“上帝”又有点像古希腊神话里的宙斯,因为宙斯的子孙们统治着希腊各城邦,对于最高神天然便有着“帝祖合一”的血缘认同,有着“君权神授”时代王权分有神权的“帝王合一”的权威认同。

如果“上帝”仅与殷人有关,那么周人就不如“求民主”!“求民主”,往哪儿求?往天上求!有时,我们会从内心听到一种声音,那是自我在自语,可我们却抬头望天,用祈天来表达自我意识,以为自我意识的声音来自天宇——听天命。

就在“天听自我民听”的殷周之际,犹如尼采所言:上帝死了!但此上帝非彼上帝,此上帝乃“君权神授”时代的上帝,彼上帝为形而上学世界的上帝,此二者,不能混为一谈。

上帝也是殷人的祖先“天”,在《尚书》里已出现,但卜辞中,“天”还比较简单。

“天”之初,以人为本,有二义。

其一,从一从大,像人形;其二,像人之头顶,即人头上所戴之天。

或曰“殷人尊神”,称帝或上帝,故殷人所谓“天”,还是个具象的观念。

然卜辞中,虽未见以“天”为上帝,却有“上帝神”的观念。

事实上,天为主宰,对殷人与周人具有同样的意义,差别在于,在殷人那里,“天”不含有“德、民、人”等内质,它是一个纯粹的、至上的惟其独享的主宰神,卜辞里有关的“帝”辞,可与文献之“天”互为补正。

“上帝”观念,殷已有之,它是殷人的最高神,由自然神发展而来,其功能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支配自然界,如“令雨”,“足年”等;二是,主宰人间祸福,如帝令“往来无灾”等;三是,保佑王,如“帝受我佑”等。

在上帝与现实的王的关系中,王并非被动的受佑者,它能垄断“帝命”,对“帝命”有解释权。

据《尚书·吕刑》载,蚩尤作乱,苗民不堪酷刑,告于上天,上帝因命重和黎,一个管天,一个管地。

此前,天人往来没有限制,人皆有祈天及通神自由;此后,就“绝地天通”了。

《国语·楚语下》指出,上古时期,民神关系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其一,“民神不杂”——精英化阶段,原始灵媒藉由个体而自发显现,在男曰“觋”,在女曰“巫”;其二,“民神杂糅”——大众化阶段,这一阶段,灵媒泛滥,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家家祭祀,人人作巫,在神面前众生平等;其三,“绝地天通”——权威化阶段,此时,王权垄断了神,由王来颁发天地间的通行证。

《说文》释“王”为三横连其中者,三横者,天、地、人,通之者,王也。

通过“绝地天通”的神化变革,神已落入王权彀中,民已无权过问天事。

从表面看,这次改革起因于“民匮于祀”所引起的经济危机,而其根本则在于“民神同位”对王权的威胁。

颛顼“绝地天通”,导致了神的异化,为了反抗这异化,共工奋起,头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使得天倾西北,地陷东南,以神话的方式,显示了原始信仰和自由思想的力量。

“绝地天通”所反映的神权意识,正是殷人政治权威神化的现实写照。

王作为人间的最高政治权威,同时又是最大的巫觋,成为绝对的统治者。

绝对的统治者即使在观念上也不愿安分守己,他不肯在帝命天佑的形式下做个固步自封的王,王有王的逻辑,王有王的追求,他不能满足于与天和帝的那种浅尝辄止的统一性,他要求的是绝对的统一性,要与天、帝合而为一成为最高存在。

于是,他找来一把梯子——祖先,先让祖先上天,实现帝祖合一;再让祖先下地,完成帝王合一。

神化的逻辑是如此简单,而其历史过程却较为复杂。

商代从上甲进入有史时代,此前,属于传说时期,称祖先为先公;此后,史称先王。

《尚书·汤誓》中,没有提到祖先观念,而《盘庚》篇中,却喋喋不休,述说先王。

在迁殷问题上,盘庚不断借用祖先神的名义警告其臣民:我先王会警告乃祖乃父,命乃祖乃父抛弃你们,不救乃死。

王不仅可以利用自己的祖先,威胁不顺从的臣民;而且还将自己的意志,假托他人祖先,恐吓其后人。

如果臣民顺从,殷王还可以在“大享先王”的同时,使“尔祖其从与享之”。

祖与帝的关系,卜辞中有反映,殷人以牺牲祭祖,但不祭天,何以殷人信仰上帝却祭祀祖先,惟以祖先为牺牲享用者,而上帝却无此特权?盖因“帝祖合一”,而无须多此一举。

殷人崇“天”,以日为标识,他们以十天为一周,故以十日为标志,名之为日甲、日乙、日丙、日丁、……日壬、日癸,即天干,且以天干命名祖先,故晚期卜辞所言帝、祖已无分别,尤以帝与天干统称而为帝号,如帝辛、帝乙、帝甲等,王与帝的分别,则在于生死,生称王,入庙为祖称帝。

殷祖先从初期配以天干,到晚期与上帝合一,是现实王权强化以至于绝对化的反映。

若谓由天干所表现的“天有十日”的观念,多少留有部落民主制的痕迹,那么“后羿射日”就反映了“天无二日”的大趋势。

人民也要一分为二现有文献材料中的“民”,大都是以周人的思想来阐释的。

殷人“率民以事神”之“民”,其本义及引申,颇耐人寻味。

金文之“民”,郭沫若氏以“锥刺目”言之,作“盲”解,乃瞎奴也。

然而,盲目之民与“天视自我民视”之民,其异不啻天壤,以“盲”释“民”,则金文之民与《尚书》之民迥异。

《尚书》之民,或为祖先,或为贵族,“恭承民命”,决非瞎奴。

以此反观金文之民,就不当作“锥刺目”解,殷人五刑,指墨、劓、剕、宫、大辟,无刺目之刑。

殷人战俘,或有被刺一目者,然而牧野之战,大批战俘上阵,未闻为独眼军。

“人民”一词,最早见于周代彝器齐侯壶。

“人”在卜辞中,乃人体简化之象形,“民”乃特指人体之目,似锐物者,乃汉字六法中指事之形,如启蒙幼儿,以手指目曰:“眼睛”。

此外,《说文》释“民”曰“萌也”。

“萌”,乃草木萌动,目上似草者,如眉毛、睫毛也。

以冥昧释萌,乃闭目之谓也,引申之,则为无知;以发生释萌,乃启蒙,睁眼看世界。

且有“萌”、“氓”相通一说,“萌”之为“氓”,以氓“萌而无识也”。

“氓”之本义,为流民或郊野之民,故有“自彼来此之民曰氓”一说。

后来,氓由meng而mang,而有“流氓”,便带有谴责的意味。

然,流氓如胜、广,如刘、项,都能乘势而起,亦能风云际会,一展其龙翔凤舞之姿。

或曰“窃钩者诛,窃国者侯”,虽皆为“窃”,但王、寇分流,则由“国”与“钩”,上了规模跟档次,做流氓也能当皇帝。

后世又有“欲为官,杀人放火受招安”一说,指出走向官场并非只有科举一途,人在江湖做流氓,亦能青云直上。

殷人称“民”,义非固定。

对天而言,称先王为“下民”;对王而言,称“万民”和“畜民”;对敌而言,则称“小民”——“小民方兴,相为敌雠”。

盘庚迁殷,示“民”以善意,一再表示,要“奉畜汝众”,但那话儿说得没有“为人民服务”那么好听,还以威胁口吻:“汝共作我畜民!”王权的根本在天上,不在“民”中,“民”非瞎奴,但亦无须依傍,作为“事神”的牺牲,“民”不能没有,但亦不能捧得太高,要时不时地就加以警告,只要念个祖先的咒,“民”就老实了,至于民心向背,则对不起,从来就不知道,直至殷亡,纣王还在“我生不有命在天”的咆哮。

“民”之于殷,乃神的牺牲,王的佐料,“王”在卜辞中作斧钺之形,主刑杀,正所谓“能攻人者也”,后世法家“攻民”说,当出于此,王权本质如此,法家不拍“民”的马屁。

孔子本殷裔,却要“我从周”,跟着周人去拍“民贵君轻”、“先民而后神”的马屁,而法家,却在王权的本质上立言,以愚、贱、顽、刁、奸等为“民”定性,惯以语词“攻民”。

然而,重民如孔子,亦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与法家“愚民说”相似,何也?盖因与天、君相对的“天听之民”、“君本之民”乃作为群众而言,而“可愚之民”则针对个体来说。

重群众,轻个体,是人民价值论的核心,周孔之教的根本在此,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精髓亦在此。

即使在今天,我们仍然一方面说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说人民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又说个人是可笑的、渺小的,将个体性置于人民的对立面,接受着所谓“革命”理性的审判。

所以,人民也要一分为二。

革命从神化到圣化圣化两核心,一为“民”,一为“圣”,说了“民”,再来说“圣”。

“圣”在金文中,原指口耳相通,后来衍变,“耳通”转化为“心通”。

这一转变,我们在《易》和《尚书》中可以看到。

《尚书·大禹谟》云:“圣者,无所不通之谓也。

”《易·系辞上》曰:“夫易,圣人所以极深而研几也。

”非“心通”者不能“研几”也。

周人“研几”之最著名者为周文王,文王不仅为革命作了理论和策略的准备,而且将“耳通”的圣人,改造为“心通”之圣,“心明曰圣”,文王之谓也。

周人自信,因为“有命自天,命此文王”,有了文王,“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而且“天惟时求民主”,那“民主”就是文王。

“民主”观念的提出,是以“天命靡常”为前提的。

天命无常,打破了帝、王合一,区分了二者职能。

“皇矣上帝”惟“求民主”,王则“以德居之”,“德”者,得也,得天命,得天下,而为“民主”。

在《诗·皇矣》里,上帝与王二分,那是周人对于殷人“帝王合一”的一次革命,它一方面解放了殷人的上帝,使上帝超越了种族的局限性,而有普世性;另一方面它也解放了王权,使王权从面向上帝求“神化”,转向以“圣化”而“求民主”。

“民主”者,民、王合一之谓也,若以“帝王合一”为“神化”的目标,那么“民王合一”则为“圣化”开了个头。

殷周之际易姓革命,也是文化革命,开了从神化到圣化的先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