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许渊冲先生的“三美理论”鉴赏《葬花吟》两个英译本
中英文版《葬花吟》
中英文版《葬花吟》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选自《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Song of the Burial of Flowers葬花吟by Cao Xueqin [Qing Dynasty] (清) 曹雪芹Flowers fade and fall and fly about up in the sky,But who pities the loss of your fragrance when you die?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Like gossamer you float and land on pavilions,With your fallen petals clung soft to fine curtains.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In my boudoir I sigh over the close of spring,But there’s no way to express my sorrowful feeling.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以功能目的论看《葬花吟》的三种英译本
以功能目的论看《葬花吟》的三种英译本导读:本文以功能目的论看《葬花吟》的三种英译本,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以功能目的论看《葬花吟》的三种英译本王茜(西安外国语大学,西安710128)摘要:以英译的《葬花吟》为例,从功能目的论出发,选择了杨宪益与戴乃迭夫妇的译本、大卫·霍克斯的译本和许渊冲的译本等三个版本,从诗歌意象,诗歌韵律和诗歌形美三方面对上述三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各译本的翻译目的和翻译方法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葬花吟》;功能目的论;英译本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2-0152-02《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发展的巅峰之作,早在1830年就开始了对《红楼梦》的英译活动。
本文舍弃传统的直译或意译的研究范式来探讨《红楼梦》的英译,避开简单的归化、异化之争,选择从功能目的论的翻译视角出发,以《葬花吟》为例对杨宪益与戴乃迭夫妇的译本,大卫·霍克斯的译本以及许渊冲的译本进行对比分析。
为了论述方便,本文把上述三种译本简称为“杨戴译本”、“霍译本”和“许译本”,通过对三种译本不同的翻译策略及方法的描述、比较和评价,来探索中国文化面向世界的英译之路。
一、基本概念的阐释(一)功能论与目的论功能翻译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
其创始人卡塔琳娜·赖斯在《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局限性》中将功能类别纳入了翻译研究的范畴。
她提出要把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特殊目的作为翻译批评的新模式。
此后,她的学生在赖斯的理论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提出了翻译目的论并加以完善。
目的论者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行为,翻译策略与翻译方法必须由译文的预期目的或功能决定。
以汉斯·弗米尔和诺德为代表的这批“目的论”学者从全新的角度对翻译进行了诠释,有效地协调原文作者、译者与译文读者之间的关系,并指导译者从翻译目的出发,努力实现译文的预期功能,而不是采取考虑意译或直译的传统操作方式。
以许渊冲“三美论”赏析古诗词翻译-2019年文档
以许渊冲“三美论”赏析古诗词翻译-2019年文档以许渊冲“三美论”赏析古诗词翻译一、许渊冲的翻译理论“三美论”许渊冲先生,这位“汉译英”方面的宗师人物。
2014年8月2日荣获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
作品主要有《诗经》、《楚辞》、《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西厢记》等近百部著作,获得了西方世界英、美、等国文学界的高度评价。
微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许渊冲先生翻译“三美论”不是独创,而是继承和发展。
严复在《天演论》中讲到“译事三难:信、达、雅”。
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提出来了中国文学创作的“三美”论,“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
许渊冲先生继承了以上的理念,并集以上之大成,形成了他自己的译诗“三美”论,即:第一,意美;第二,音美;第三,形美。
二、许渊冲古诗词英译作品赏析-张继《枫桥夜泊》张继,唐代诗人。
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
他传世作品中最著名的诗就是《枫桥夜泊》。
下面以此诗的英译作品为例,分析何为翻译“三美”。
全诗如下: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是一首描述夜泊枫桥场景和作者心理感受的诗。
第一句写到的场景:月落、乌啼、霜满天,第二句写:江枫、渔火、对愁眠。
前两句从所见、所闻,所感三个方面,短短的几个词组,就勾勒出了一副江上行舟、冷月当空、寂寞冷清、不眠人的寂寥场景,前两句诗人将不眠人的意象和叙述者视点融为一体,营造出了一种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三、四句写在客船上卧听古寺钟声。
月光、船,水,寺,渔火、乌啼、钟声,为我们勾勒出景物的立体布局,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意境清幽高远。
许渊冲先生的英文翻译如下:Mooring by Maple Bridge at NightAt moonset cry the crows,streaking the frosty sky,Dimly-lit fishing boats’ neath ma ples sad ly lie.Beyond the city walls,from Temple of Cold Hill,Bells break the ship-borne roamer’s dream and midnight stillS老在忠实于原作的基础上,从意美、音美、形美三方面(即“三美”论)完美地翻译了《枫桥夜泊》。
《葬花吟》中英文对照
《葬花吟》中英文对照《葬花吟》英文版Flowers fade and fly,and flying fill the sky;Their bloom departs, their perfume gone,yet who stands pitying by?And wandering threads of gossameron the summer-house are seen,And falling catkins lightly dew-steepedstrike the embroidered screen.A girl within the inner rooms,I mourn that spring is done,A veil of sorrow binds my heart,and solace there is none.I pass into the garden,and I turn to use my hoe,Treading over fallen gloriesas I lightly come and go.There are willow-sprays and flowers of elm,and these have scent enough.I care not if the peach and plum,are stripped from every bough.The peach-tree and the plum-tree toonext year may bloom again,But next year, in the inner rooms,tell me, shall I remain?By the third moon new fragrant nestsshall see the light of day,New swallows fly among the beams,each on its thoughtless way.Next year once more they'll seek their food among the painted flowers,But I may go, and beams may go,and with them swallow bowers.Three hundred days and sixty makea year, and therein lurkDaggers of wind and swords of frostto do their cruel work.How long will last the fair fresh flower which bright and brighter glows?One morning its petals float away,but to where no-one knows.Gay bloooming buds attract the eye,faded they're lost to sight;Oh, let me sadly bury thembeside these steps tonight.Alone, unseen, I seize my hoe,with many a bitter tear;They fall upon the naked stemand stains of blood appear.The night-jar now has ceased to mourn, the dawn comes on apace,I seize my hoe and close the gates, leaving the burying-place;But not until sunbeams dot the walldoes slumber soothe my care,The cold rain pattering on the paneas I lie shivering there.You wonder that with flowing tearsmy youthful cheek is wet;They partly rise from angry thoughts,and partly from regret.Regret that spring comes suddenly;and anger that it cannot last.No sound to announce its approach,or warn us when it's passed.Last night within the gardensad songs were faintly heard,Sung, as I knew, by spirits,spirits of flower and bird.We cannot keep them here with us,these much-loved birds and flowers,They sing but for a season's space,and bloom a few short hours.If only I on a feathered wingmight soar aloft and fly,With flower spirits I would seekthe rooms within the sky.But high in the airWhat grave is there?No, give me an embroidered bagwithin to lay their charms,And Mother Earth, pure Mother Earth,shall hide them in her arms.Thus those sweet forms which spotless came shall spotless go again,Nor pass dirty with mud and filthalong some filthy drain.Farewell, dear flowes, forever now, thus buried as was best,I have not yet divined when Iwith you shall sink to rest.I who can bury flowers like thisa laughing-stock shall be;I cannot say in days to comewhat hands shall bury me.See how when spring begins to fail each opening flower fades;So too there is a time of ageand death for beautiful maids;And when the fleeting spring is gone, and days of beauty over,Flowers fall, and lovely maidens die, and both are known no more.葬花吟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粘扑绣帘。
《葬花吟》译文对比赏析
《葬花吟》译文对比赏析摘要:《葬花吟》是《红楼梦》中塑造黛玉悲剧形象的经典作品,文辞优美,意蕴深刻,如何将其译为形神俱备的英文诗歌,是对翻译家自身综合能力的一个巨大挑战。
本文对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的两个译本作了总体和局部的分析评价,从译诗“三美”、意象运用和典故翻译三方面对它们进行对比赏析,二者虽各具风格,但都成为读者喜爱的不朽佳作。
关键词:三美意象典故忠实对比评析1 引言经典小说《红楼梦》是我国文学史上一座闪烁智慧与灵性之光的魁宝,它的文学价值至今仍广受全世界的瞻仰。
书中富含中国文化传统的诗词歌赋,或铺张渲染,或承上启下[1],将全书的人物刻画和艺术价值推向了顶峰。
其中《葬花吟》就是这样一段为后世人所传颂的经典作品。
它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代表作,也是曹雪芹借以刻画黛玉的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征的重要作品。
现今倍受中外读者欢迎的《红楼梦》英译本,包括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译本A Dream of Red Mansions以及大卫·霍克斯所译的A Story of the Stone。
本文将从译诗“三美”、意象运用和典故翻译三个方面对《葬花吟》的两个译本进行对比评析。
2 译本“三美”的实现《葬花吟》出现于小说的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2]。
林黛玉天生敏感多疑,因晴雯不开门一事而错怪宝玉,加之宝玉偏巧此时送出宝钗,黛玉心中顿时涌起了万种莫名的屈辱心酸,次日又遇花饯之期,便勾起无限伤春愁思,独自手把花锄,拾起掉落一地的花瓣寻处埋葬。
此时黛玉所吟唱的诗句,便是文辞优美、音韵铿锵的《葬花吟》。
2.1形美和音美《葬花吟》在语言风格上仿效初唐体的七言歌行,行文朗朗上口,遣词浅显流畅,抒情酣畅淋漓,音节回环复叠,五十二句诗文如泣如诉,细腻凄美,将黛玉的悲苦命运和高洁孤傲的性格表达得淋漓尽致,动人心弦,成为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代表之作。
全诗共由十三个四行诗组构成,韵式上主要采用中国古诗惯用的单韵形式aaba,也有变化的韵式如abab、aabb。
成仿吾诗歌翻译理论的再现——《葬花吟》三个英译本之对比赏析
成仿吾诗歌翻译理论的再现
— —
《 葬花吟》 三个英译本之对比赏析
周 玉 萍
( 山东 大学 外 国语学 院 , 山东 济南 2 5 0 1 0 0 )
摘
要 :《 葬花吟》一诗 因其精妙 的艺术语言 、广 阔的社会 图景 以及 深刻的时代意 义而具 有极高的研 究价
译” 、 “ 许译 ” ) , 可谓 中诗英译 的范本 , 值得深人探 究。现将各译本相关情况概述如下 :
霍译 : 出 自2 0世 纪七 八 十 年代 企鹅 出版社 陆 续 出版 的《 红楼 梦 》 英译 本 1 ’ } l e S t o r y o f t h e S t o n e ,
淮 北师范大学学报 ( 哲学社 会科学 版) 第3 4卷 第 6期 2 0 1 3年 1 2 月
J o u r n a l o f Hu a i b e i No r ma l U n i v e r s i t y
( P h i l o s o p h y a n d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
尽 管三个译本 的韵式不同 ,但译者在尾韵的 选择上趋 于一致 , 即大都使用长元音和双元音 , 韵 脚 回环 照应 , 错 落有 致 , 意境 之 美 自然 流露 。三个 译本在头韵 的使用上也都十分到位 ,不仅增强了
来最为人称道 、 艺术上最为成功的诗篇之一 , 是 作者曹雪芹为塑造人物形象、 深化作品主题而精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0 9—1 0
止唯一一部中国人翻译的全译本。中国红学专家 吴世昌先生认为 ,该译本是最完备 、最正确的译 本。 “ 杨宪益 、 戴乃迭 的译本 紧扣原文 , 语言优美生
从“三美论”看《红楼梦·葬花词》的两个英译本
从“三美论”看《红楼梦葬花词》的两个英译本杨凯【期刊名称】《开封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00)003【摘要】Based on his translating practice on poetry,Xu Yuanchong assimilates the achievement of his predecessors and proposes the“Three Kinds of Beauty”theory,which has a profound significance on the translation of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Elegy on Flowers is a representative work written by Cao Xue qin in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for lamenting the wretched fate of Lin Daiyu. It has been handed down up to now on account of its magnificent images,gloomy style,flowery diction and musical cadence. This paper is conducted by a comparative study towards the two English versions of Elegy on Flower with“Three Kinds of Beauty”as its theoretical basis and we analyze the reproduction of the image beauty,musical beauty and formal beauty of the original po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lators’strategies. In light of the above effort,we try to prove the applicability of Xu Yuanchong’s“Three Kinds of Beauty”in the field of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translation.%许渊冲先生在自身诗歌翻译实践的基础之上,借鉴前人研究成果,提出诗歌翻译“三美论”。
《葬花吟》两英译本中的比较赏析
《葬花吟》两英译本中的比较赏析
刘英峰
【期刊名称】《课程教育研究:外语学法教法研究》
【年(卷),期】2014(000)015
【摘要】《葬花吟》是《红楼梦》中的诗作名篇。
该诗出现在小说的第27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此诗在翻译过程中,涉及了典故、诗词用语、人称、口气等诸多微妙而不易传达的方面。
《葬花吟》因其精湛且高超的艺术价值值得挖掘和探讨。
本文运用诗歌翻译中的“三美”理论对杨宪益与戴乃迭夫妇、大卫·霍克斯《葬花吟》两种英译文进行比较赏析。
【总页数】1页(P68-68)
【作者】刘英峰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大学外语教育学院,山东聊城25205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语料库视角下《红楼梦》诗词的翻译风格对比研究r——以《葬花吟》两英译本为例 [J], 杜洋
2.从归化与异化角度看《葬花吟》的两个英译本 [J], 徐娟娟
3.基于诗歌翻译"三美论"的《葬花吟》两英译本评析 [J], 周阳
4.中诗英译中的意境传达和音律再现——以《葬花吟》两种英译为例 [J], 魏瑾;汪小英
5.翻译批评策略和跨文化交际概念在汉英翻译中的运用——以《葬花吟》两种英译本为例 [J], 姚文俊;周红红;李德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葬花词》两个法译本的对比研究
《葬花词》两个法译本的对比研究作者:徐晨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03期摘要:《红楼梦》作为中国文学的瑰宝,包含了200多首诗词歌赋,而《葬花辞》是颇具代表的一首,本文将以许渊冲教授和李治华先生的两个法译本为对象,从“三美论”视角进行对比赏析。
关键词:葬花词;法译本;三美作者简介:徐晨,女,汉族,江苏人,现为天津外国语大学法语语言文学2014级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3--01一、“意美”的再现游丝软系飘春谢,落絮轻沾扑绣帘。
许:Elles flottent comme attachées à la filandre ;Ou au chaton de saule cherchant un abri tendre .李:Mollement mêlés,des filandres,S’en vont flotter et red escendreSur les pavillons au printemps,Et les duvets de peuplierViennent, légers,s’embrasserAux dessins des stores. Baissés.此处许氏选择意译并且省略性地简译,而李氏则采取直译,“mollement”“légers”刻画出了柳絮的轻柔。
“flotter” “redescendre” “viennent” “baissés”等一系列动词则形象描绘出柳絮随风轻扬无所依托的飘荡感,与黛玉不知自己归属何处的无助与无奈相契合。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许氏:Le coucou ne dit rien à la chute du jour;Je ferme la double porte après mon retour .Je vais au lit dans ma chambre mal éclairée ;Ma couverture à la nuit froide n’est pas chauffée .李氏:La plainte du coucou s’est tue,Et le crépuscule est venu.Pioche à l’épaule, elle rentre,Et, toutes portes bien fermées,Se retire seulement en sa chambre.Sa lampe à flamme verte luit.Sur le vieux mur accoutumé.A côté,tout s’est endormi.Une averse bat ses croisées.Son lit n’a pas été chauffé.不难发现许氏译文缺省了体现黛玉柔弱的“荷锄”,以及烘托凄凉氛围的“青灯照壁”“冷雨敲窗”这两个意象,自然也就没有还原出原文萧索悲切的意境。
接受美学视角下《葬花吟》英译本比较研究
接受美学视角下《葬花吟》英译本比较研究
葬花吟是一首汉代传世的古典诗歌,它描述了一个葬花仪式和它所带来的视觉美感。
这首诗歌以其艺术性、审美性和感性来激发读者的兴趣。
因此,接受美学视角的英文翻译本对于理解这首诗歌的内涵有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翻译本应当尽可能准确地反映诗歌原文的语言美感。
比如,“葬花人”这句话在汉语中有很强的声调,在句中用一个短语表达了“葬花”的情绪,而英文翻译本应当尽量复制这种语言美感,使其在英文中也有类似的感受。
此外,翻译本还应当准确反映诗歌原文的审美观念。
比如,诗歌中提到的“红烛”和“绿苔”等象征性的元素,翻译本应当准确地反映这些元素的审美意义,以便读者能够完全理解诗歌的内涵。
总之,接受美学视角的英文翻译本对于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葬花吟》有着重要的作用,从而使读者能够更好地欣赏这首诗歌的艺术性、审美性和感性。
《葬花吟》三个英译本比较研究
《葬花吟》三个英译本比较研究徐层珍【摘要】《葬花吟》是《红楼梦》中的重要诗篇,其英译本以杨宪益、霍克斯、许渊冲三位译家的比较有代表性。
从意象的传达看,杨氏从中国文化视角出发,多用直译,取得了与原作相似的效果;霍氏从西方文化视角出发,对原文的某些意象做了变通处理,措辞更显生动,有助于西方读者的解读;许氏直译和意译并用,在某些意象的再现上比较成功。
从音韵的再现看,杨氏采用了中国古诗的押韵模式(abcb),以与原诗保持一致;霍氏和许氏则采用了英语诗歌中较常用的联韵模式(aabb),且三位译者在传译过程中大量使用了头韵。
所以,三种译文读起来都富有音乐美,难分伯仲;从形美的再现看,三位译者都以诗体形式再现原作形式,诗行和每行的音节数基本上相似,传译出了原诗的形体美。
总之,三种译文虽有不足,但瑕不掩瑜,为汉诗英译提供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值得研究和欣赏。
%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oems of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Lin Daiyu's Elegy on Flowers has been translated into seven English versions, three of which are rendered respectively by Yang Xianyi, David Hawkes and Xu Yuanchong. The three’s are worth studying. First, from the reproduction of images, Yang Xianyi, based on the purpose of disseminating Chinese culture, mainly uses literal translation to make his version similar to the original in effect, while Hawkes adopts flexible ways to handle some images to facilitate the understanding of western readers, and Xu Yuanchong combines literal and free translation methods to reproduce some images more successfully. Second, from the reproduction of phonetic effect, Yang prefers the rhyme modes of Chinese classicalpoetry (abcb) to try to keep consistent with the original works, and Hawkes and Xu Yuanchong choose the most common rhyme form of English poetry (aabb). Besides, these three translators all use lots of alliteration, so their versions are full of musical beauty equally. Third, from the reproduction of poetic form, three translators all adopt the poetic form, trying to maintain roughly the same numbers of lines and the foot of each line, so their versions reproduce the form beauty of the original works. In a word, in spite of some flaws, three versions offer many useful techniques and approaches in translating Chinese poetry into English, which are worthy of note and appreciation.【期刊名称】《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04【总页数】7页(P94-100)【关键词】葬花吟;诗词翻译;“三美”理论【作者】徐层珍【作者单位】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语学院,广东深圳 51817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经典传世之作。
“三美”论_《红楼梦》诗词翻译的理想标准——以许渊冲《葬花吟》英译为例
第30卷第4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7月 Vol.30 No.4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July 2008────────── 收稿日期:2008-03-18作者简介:孔祥立(1971-),男,山东泗水人,上海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部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 12 -“三美”论:《红楼梦》诗词翻译的理想标准——以许渊冲《葬花吟》英译为例孔祥立(上海外国语大学 研究生部,上海 200083)摘 要:《红楼梦》的英译本已有较多研究,但对其中诗词的翻译则探讨不足,究其原因,是无法确定一个好的翻译标准,通过对许渊冲先生的“三美”论及其《葬花吟》英译的剖析与评论,认为该理论可以承担此要务。
关键词:“三美”论;《葬花吟》;翻译标准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08)04-0012-04The Theory of “Beauty in Sense, Sound and Form”: an Ideal Criterion for the Translation of the Poetry in A Dream of the Red Mansions——Taking Xu Yuan-chong’s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Song of Flower-Burial for ExampleKONG Xiang-li(Graduate Department, Shanghai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83, China)Abstract: Various English versions of A Dream of the Red Mansions have been studied a lot, whereas the discussion of the translation of the poetry in the novel is obviously insufficient. The reason is that there is no good principle and criterion for translating the poems. Through the analysis and comment on the Theory of “Beauty in Sense, Sound and Form” advocated by Xu Yuanchong, the author of the paper holds that Xu’s theory can do such a job.Key words: The Theory of “Beauty in Sense, Sound and Form”; the Song of Flower-Burial ; translation principle and criterion《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集大成者,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译者行为批评理论视角下《葬花吟》两译本对比评析
译者行为批评理论视角下《葬花吟》两译本对比评析发布时间:2021-12-27T03:49:39.273Z 来源:《学习与科普》2021年13期作者:蔡庭吉[导读] 《葬花吟》是《红楼梦》中林黛玉感叹其身世遭遇的经典之作。
西北师范大学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730070摘要:《葬花吟》是《红楼梦》中林黛玉感叹其身世遭遇的经典之作。
其英译本中杨宪益、戴乃迭译本,大卫?霍克斯译本最具有代表性。
从修辞、场景塑造以及音韵的角度分析译者的翻译方式,发现杨译本偏于对原文的“求真”,而霍译本更偏于“务实”。
“求真”、“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让译者行为批评更为准确客观。
关键词:译者行为批评;“求真-务实”;《葬花吟》引言红楼梦作为文学典籍,其中蕴含的文学魅力与艺术张力对于后世来说便是无价之宝。
翻译是文体风格转换的过程,而修辞恰恰就是这个过程中关键的一环。
本文试以大卫?霍克思的《葬花吟》英文译本,与杨宪益戴乃迭的全英译本为对象,从译者行为批评的角度对修辞翻译的方法进行研究分析,以及风格的再现,从而丰富红楼梦中诗歌的译者行为批评研究。
译者行为批评理论与“求真-务实”连续评价模式首先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作为普通的人来说是典型的意志体。
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本身决定了其复杂性的一面,此外译者还具有社会性的一面,并且主要通过社会责任感而得到彰显(周领顺,2014:13)。
因此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既是文字符号转换的“语言人”,也是具有多重身份的“社会人”。
以往的翻译研究的重心主要是在于讨论译文是否忠实于原文,与原文是否相似,“翻译内”与“翻译外”是译者行为批评最为重要的两个角度。
“翻译内”即是语言转换的以及意义风格与原文相似度的问题。
“翻译外” 即外部研究一般是指在文本之外对于文本生成环境和务实度的研究,如环境因素、个人因素、社会因素等等(周领顺,2014:13)。
“求真-务实”译者行为连续评价模式是译者行为批评的核心概念以及分析工具。
基于诗歌翻译“三美论”的《葬花吟》两英译本评析
第40卷第1期207年01月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Yangtze UnivcrsityCSocial Sciences)Vol. 40 No. 1Jan. 207基于诗歌翻译“三美论”的《葬花吟》两英译本评析周阳(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成都610059)摘要:以许渊冲的诗歌翻译“三美”理论为指导,从意美、音美、形美三个方面,对我国著名翻译家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和英国汉学家霍克斯的《葬花吟》两个英译本(以下筒称“杨译”“霍译”进 行评述,可以看出:在意的传达方面,杨译尽可能地保留原诗的意象,采用直译的翻译方法,忠实地 传达了原诗中的情感意义和修辞意义,再现了其美的意境。
霍译则是倾向于舍弃原文形象,采用了 如删减等变通的翻译手法,增强了译文的可读性。
在表现音美时,霍译采用了英文中常见的抑扬格,韵式规范,字数也是非常整齐;而杨译的押韵有其自身的规律,但是韵体较为松散。
因此,霍译 在表现原诗的节奏美和音韵美方面更加出色。
至于形,霍译的处理则更显灵活。
关键词:“三美”理论;葬花吟;诗歌翻译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 —1395 (2017)01 —0097 —04《红楼梦》[1]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
书中有大量的诗词曲赋,其数量多达200多首。
这些诗词对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形象的刻画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并体现了小说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超的艺术成就。
《葬花吟》出现在小说《红楼梦》的第27回,是女主人公林黛玉所吟诵的一首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的诗歌。
这首诗貌似在吟咏春天的花朵,实际上却在刻画人物。
该 诗将花的命运与人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展现了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细腻复杂的心理活动,表达 了黛玉的爱恨情仇,在生死斗争中所产生的一种对自身的焦虑不安和对生命迷茫的情感。
因此《葬花 吟》的英译是整个《红楼梦》英译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三美论”:《葬花吟》两个英译本赏析
“三美论”:《葬花吟》两个英译本赏析作者:杨琼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14期摘要:诗歌是文化的载体,是一种高级的艺术形式,长期以来,诗歌的译入与译出层出不穷,然而诗歌翻译是文学翻译中难度最大的。
本文以许渊冲先生的“三美论”为理论指导,对《红楼梦》中的诗词《葬花吟》的三个英译本加以简单分析。
关键词:诗歌;翻译;三美论;葬花吟作者简介:杨琼,女(1989.3.1-),籍贯:河南郑州,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2011级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
研究方向:翻译与翻译理论。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2013)-14--011、引言《红楼梦》中一百多篇诗词里,《葬花吟》可谓最经典的一首。
本文选取了杨宪益、戴乃迭和霍克斯的译本进行比较,并简单分析了许渊冲先生的译本。
杨戴译1版文更加注重对原文的忠实再现,更多地采用直译的手法;霍克斯的译本则在用词上有增有减,更偏重于意译手法的使用;而许渊冲的译本则从意美、音美和形美三个方面入手,旨在呈现给读者一种美的享受。
诗歌与其他的文学形式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用来吟唱的,强调节奏感,要朗朗上口,自然流露强烈的真情实感。
关于诗歌翻译的标准,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目前国内译界比较推崇的翻译思路莫过于许渊冲先生提出的“三美”原则,即音美,形美,意美,其实这也是诗歌本身就具有的特质。
本文将从“三美”原则出发,对以上提出的三个译本加以对比浅析。
2、《葬花吟》三个英译本浅析及对比许渊冲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及翻译理论家,享有“译林奇才”的美誉。
许先生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为我国翻译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所提出的“三美论”更是令广大翻译学习者受益匪浅。
杨宪益与戴乃迭所译的红楼梦可谓是中西文化的合璧,译作中大多采用直译的方法,表达准确直观。
霍克斯的译作也是广为流传的一部,其中意译的痕迹更多一些。
接下来就着重依据三美理论对三个译作中的音美,形美,意美加以分别浅析及对比。
《葬花吟》三个英译本比较研究
1意美再现的 比较分析
仅为 中国读 者所喜爱 ,也流传 到世界 各地 。 《 葬
意美是 中国古典诗歌的灵魂 ,其传达的手段主 花 吟 》的英 译 本 至 少 有7 种 , 比较 有 代 表 性 的有 以 要借 助 意象 。所 谓 意象 即是 主 观心 意与 客 观物象 在
下 三 种 译 本 :霍 克 斯 ( Da v i d Ha w k e s)译 、1 9 7 3 语言 文字 中的融 合与 具 现 。 《 周 易 》中就有 “ 观物
一
当代诗词翻译家许渊 冲先生根据 自己的翻译实 谴 责 之 意 ;运 用
【 收稿 日期 】 2 0 1 4 — 0 9 — 2 5
“ 独 把 花 锄 泪 暗 洒 ,洒 上 空枝 见
【 作者简 介 】 徐层 珍 ( 1 9 6 4 一),女 ( 汉 ),湖北嘉鱼人 ,副教授 ,文学硕士 。主要研究方 向:英汉翻译与英语教育 。
L a n g u a g e s P r e s s , 1 9 9 9 );许渊冲的 《 葬花吟 》英 凉的意境。如通过 “ 花谢花飞 ,红消香断”的意象
译 ,刊于北京大学出版社 1 9 9 7 年版 的其 《 元明清诗 表达了诗人 的惋惜之情 ;借用 “ 柳丝榆荚 ,桃飘与 百 五 十首 》中 。 李飞”和 “ 风刀霜剑”等意象传达 出诗人对社会的
很高的艺术成就 ,而第 二十七 回中的 《 葬花 吟 》
是 历 来 最 为 人 称 道 、艺 术 成 就 最 高 的诗 篇 之 一 ,
顾到 “ 三美 ”l 1 ] 。本 文 即 以 “ 三美 ” 为 指导 ,对 杨 宪益 、戴 乃迭 ,霍 克 斯 和许渊 冲的 《 葬花 吟 》英 译
对 塑 造林 黛玉 的形象 和描 写有 关林 黛 玉 的故事 情 节 文进行 研究 。为 了行 文 的方 便 ,分 别称 为杨译 、霍
“三美论”下《葬花吟》英文译本对比赏析
“三美论”下《葬花吟》英文译本对比赏析作者:闫晴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17期摘要:《葬花吟》是《红楼梦》中最经典的诗篇之一,以其绚丽的意境、悲愤的格调、优美的文辞、铿锵的音韵传唱至今,它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带有一种黛玉式哀伤,其精湛的艺术价值值得进一步挖掘和探讨。
本文从许渊冲诗歌翻译的“三美论”角度出发,对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和霍克斯的《葬花吟》两英文译本(以下简称“杨译”和“霍译”)进行对比赏析。
关键词:“三美论”;《葬花吟》;诗歌翻译作者简介:闫晴(1996-),女,汉族,辽宁锦州人,四川农业大学人文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英语专业。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7-0-01《葬花吟》是《红楼梦》经典诗词的名篇之作,以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暗淡而凄清的画面,浓烈而忧伤的情调,展示了黛玉在冷酷现实摧残下的心灵世界,奏响了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
血和泪凝结成的五十二句的《葬花吟》曾被中外学者翻译多次。
而“三美”论是由中国著名翻译家许渊冲提出来的诗歌翻译理论,即意美、音美,形美。
一、意美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灵魂。
《葬花吟》作为“红诗”中代表性最强的一首,是黛玉自作的暗示其悲剧命运的诗谶,将凄婉哀伤的意境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原诗开篇用花谢,花飞,红消,香断,游丝,春榭,落絮等意象奠定了全诗悲凉凄婉的情感基调。
对于“红消香断有谁怜”这一句,杨采用反诘语直译原诗,再现原诗的情感,而且“the fade red”更是体现出中国古典诗歌那种落红满地的伤春之感,而霍将“香”和“红”分别译为 fragrance 和 bright hues,缺少了原诗的意味。
“荷锄归去掩重门”和“青灯照壁人初醒”这两句中,“掩重门”杨译为“the lodge is locked and still”,lodge 兼有“寄居”和“监禁”的含义,再现了原诗庭院深深、处境凄凉的联想意义,而霍译为“goes in at door”,只译出“门”的字面意思。
从许渊冲先生的“三美理论”鉴赏《葬花吟》两个英译本
从许渊冲先生的“三美理论”鉴赏《葬花吟》两个英译本侯信媚摘要:《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其中的《葬花吟》更是提炼出的精华。
要想把如此的一篇《葬花词》译为英文,更是需要精湛的翻译水平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本文从许渊冲先生的“三美理论”来赏析翻译名家杨宪益与戴乃迭、大卫•霍斯二个译本。
关键词:《葬花吟》杨宪益霍克斯译作赏析第一部分:引言引言《葬花吟》,汲取了我国古典文学千年积淀下来的精华,其中的多数诗句亦脱离小说本身而作为脍炙人口的名句传唱至今。
《葬花吟》一诗选自《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黛玉因担心宝玉被贾政叫去受罚,特往怡红院探视,结果却吃了晴雯的闭门羹。
由此引发出她对爱情的失望与寄人篱下的身世之悲,含泪归去后久未成眠。
次日恰逢饯花之期,她不由得“感花伤己”,独自到花冢前哀悼残红,哭念的诗句就被人们名之《葬花吟》。
《葬花吟》被翻译过多次,最为大家所熟知的有两个译本,即杨宪益与戴乃迭的译本,及大卫·霍克斯(DavidHawkes)的译本。
本文将分析杨宪益与戴乃迭的译本(下文简称杨译),此译文运用了“诗歌翻译三美论”,从内容和形式上很好的再现了原文。
二、《葬花吟》原文的意美、音美、形美《葬花吟》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作者曹雪芹笔下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征的重要依凭。
《葬花吟》原文是意美、音美、形美的和谐统一体。
杨,霍二位翻译大家均凭借高超的技艺,再现了原作大部分的美感。
第二部分:分别介绍原诗的意美、音美、形美《葬花吟》是《红楼梦》一书中历来最为人所称道、艺术上最为成功的诗篇之一。
此诗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作者曹雪芹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
《葬花吟》原文是意美、音美、形美的和谐统一体。
1、原文的意美全诗借葬花为发端,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把心中无限伤感淋漓于笔端。
原文的意美体现在诗词用语的使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许渊冲先生的“三美理论”鉴赏《葬花吟》两个英译本侯信媚摘要:《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其中的《葬花吟》更是提炼出的精华。
要想把如此的一篇《葬花词》译为英文,更是需要精湛的翻译水平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本文从许渊冲先生的“三美理论”来赏析翻译名家杨宪益与戴乃迭、大卫•霍斯二个译本。
关键词:《葬花吟》杨宪益霍克斯译作赏析第一部分:引言引言《葬花吟》,汲取了我国古典文学千年积淀下来的精华,其中的多数诗句亦脱离小说本身而作为脍炙人口的名句传唱至今。
《葬花吟》一诗选自《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黛玉因担心宝玉被贾政叫去受罚,特往怡红院探视,结果却吃了晴雯的闭门羹。
由此引发出她对爱情的失望与寄人篱下的身世之悲,含泪归去后久未成眠。
次日恰逢饯花之期,她不由得“感花伤己”,独自到花冢前哀悼残红,哭念的诗句就被人们名之《葬花吟》。
《葬花吟》被翻译过多次,最为大家所熟知的有两个译本,即杨宪益与戴乃迭的译本,及大卫·霍克斯(DavidHawkes)的译本。
本文将分析杨宪益与戴乃迭的译本(下文简称杨译),此译文运用了“诗歌翻译三美论”,从内容和形式上很好的再现了原文。
二、《葬花吟》原文的意美、音美、形美《葬花吟》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作者曹雪芹笔下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征的重要依凭。
《葬花吟》原文是意美、音美、形美的和谐统一体。
杨,霍二位翻译大家均凭借高超的技艺,再现了原作大部分的美感。
第二部分:分别介绍原诗的意美、音美、形美《葬花吟》是《红楼梦》一书中历来最为人所称道、艺术上最为成功的诗篇之一。
此诗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作者曹雪芹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
《葬花吟》原文是意美、音美、形美的和谐统一体。
1、原文的意美全诗借葬花为发端,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把心中无限伤感淋漓于笔端。
原文的意美体现在诗词用语的使用。
象征手法的使用,以及用典这三个方面上。
(1)诗词用语的使用原文使用了大量诗词用语,使得整首诗富于文学色彩。
如:春榭、绣帘、重门、圉中、红颜、柳丝榆荚、青灯照壁、冷雨敲窗等。
(2)象征手法的使用原文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
如:用“花”象征美丽的女子、纯洁的爱情;用“鸟”象征对理想和美好前途的憧憬;用“鸟巢”象征温馨、安定;用“渠沟”象征社会世俗的风气。
(3)用典《葬花吟》里有两个典故:第一个是第24行的“洒上空枝见血痕”。
相传湘妃哭舜。
泣血染竹枝成斑,成“湘妃竹”。
所以黛玉也叫“潇湘妃子”。
她居住的地方叫做“潇湘馆”。
第二个是第25行“杜鹃无语正黄昏”。
是说蜀帝魂化杜鹃鸟。
嘀血染花枝的故事。
花坤杜鹃花。
2、原文的音美原诗属于初唐体歌行,四句一节。
节自为韵。
且平仄韵就押韵而言。
基本上是四句一韵,韵脚在一、二、四句。
即aaba。
然而也有变体。
3、原文的形美《葬花吟》为古体诗,以七言为主,含有杂言(如第16,39,40行)。
第16行:“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第39行有三言:“天尽头”。
第40行有五言“何处有香丘”第三部分:介绍许渊冲诗歌翻译的三美理论许渊冲教授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他将自己近60年的文学翻译经验进行了总结,在前人论述的基础上,将自己的独创性理论“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提出来。
其中所提到的“美”就是意美、音美和形美。
“三美”也是许渊冲对诗词翻译标准的论述:诗歌翻译,特别是格律体诗词的翻译,最好将原诗所表达的意美、音美、形美充分地体现出来,在诗词中的“三美”,第一位是意美,其次是音美,最后是形美。
许渊冲说:“意美则是要再现原诗的意境美。
音美是指译诗的节奏及韵式与原诗的对应程度。
形美主要指译诗的行数与原诗的行数是否一致、分节是否相当。
译诗要和原诗一样能感动读者的心,这是意美; 要和原诗一样有悦耳的韵律,这是音美; 还要尽可能保持原诗的形式,如长短、对仗等,这是形美。
诗词翻译在意、音、形三者之间有时是有矛盾的,为此他提出了解决的原则,‘三美’之中,意美是最重要的,第一位的;音美是次要的,是第二位的,形美是更次要的,是第三位的。
”音美的重心是押韵,形美的重心是诗歌的形式,在对原诗正确深入的理解基础之上,音形的结合皆是为意美作铺垫,使得译文活灵活现原诗风格和情趣。
“三美”理论对当时乃至现在的译者都发挥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第四部分:分析杨译、霍译《葬》如何再现原文三美。
目前,《葬花吟》的英译文主要有翻译名家杨宪益与戴乃迭、大卫•霍斯(DavidHawkes)所译。
为讨论方便,下文将二种译文分别简称为“杨译”、“霍译”。
下面从许渊冲先生的“三美理论”,即意美,音美,形美来赏析“杨译”和“霍译”对《葬花吟》原诗最后四句的译作。
第一句:原文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杨译Now you are dead I come to bury you;None has divined the day when I shall die;霍译Can I, that these flowers' obsequies attend,Divine how soon or late my life will end?杨译将原文的疑问句译为陈述句,虽表达出来原文的意思,但改变了形式,在情感表达上也弱了几分,而且也未能像原文那样押韵。
笔者认为此处译文在形美和音美上的缺失造成了意美的缺失。
霍译用了疑问句式,与原文在形式上保持一致,而且霍译的“attend”和“end”押韵,与原文在韵律上保持一致。
这种形美和音美更增加了译文的意美。
意境的创造主要依赖于词的选择。
在用词方面,“尔”一字杨译直译为“you”,与原文相符,更能拉近读者与译作的距离,更容易使读者进入诗境,激起感情上共鸣和同感。
霍译为“these flowers”,体现了整首诗以花喻人的用意。
“收葬”一词,杨译用“bury”,采用直译,而霍译却用“attend”,或许是出于对“these flowers' obsequies”的搭配的考虑,但这样一来,却淡化了葬花人的“葬”这一行为。
“何日”一词,杨译用“the day”是直译,具体的日期,而霍译为“soon or late”,采用模糊的表达,更能体现出命运的变幻莫测,以及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中,黛玉那种对命运不能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失落,迷茫,惆怅和感伤。
“丧”一字,杨译直译为“die”,有点直白,霍译为“life end”一方面是为押韵,另一方面使用温婉的表达更增添了几分诗意,几分伤感。
第二句:原文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杨译Men laugh at my folly burying fallen flowers,But who will bury me when dead I lie?霍译Let others laugh flower-burial to see:Another year who will be burying me?杨译在形式上与原文相一致,都采用疑问句,体现了形美。
霍译则将前半句的陈述句译为祈使句。
在音美方面,霍译采用押韵,较杨译更胜一筹。
在意美方面,还从遣词用句上来分析。
前半句“侬今葬花人笑痴”,杨译为直译,将“痴”译为“folly”,不仅可以表示“痴”,还有“荒唐”之意,用在葬花的黛玉身上,尽显其脱俗无尘、孤傲独立之个性。
而霍译却采用删减手法,省去不译,笔者认为欠妥。
人笑的不仅是葬花这一行为,更多的是葬花行为背后的那种“痴”,这种行为仅仅是一种载体,而痴才是真正的内涵,但在霍译中,却省去了这种重要的内在情感。
而且将“笑”译为“laugh”不如“laugh at”更贴切,更能表达出嘲笑之意。
霍译则用“flower-burial”这一名词,呈现的是一种静态的描写,隐约还有种画面的美感,而那种因花儿飘落,命运衰落的凄凉和悲伤荡然无存。
在句式上,霍译将此句译为祈使句,凸显了黛玉的孤傲独立,我行我素。
但原文更强调的是“他年葬侬知是谁?”的疑虑和叹息。
在笔者看来,此译文未能很贴切的传达原文的意思。
在“他年”一词的处理上,霍译为“another year”,而杨译用一个时间从句,译为“死去的时候”,解释的更为清楚明了。
第三句原文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杨译See, when spring draws to a close and flowers fall,This is the season when beauty must ebb and fade;霍译As petals drop and spring begins to fail,The bloom of youth, too, sickens and turns pale.二者都在形式上忠于原文,韵律上,霍译采用押韵,优于杨译。
在意美上,杨译和霍译都将此句译为主从句,能更好的体现出主次,用从句春的残和花的落来衬托主句的“红颜老死”,突出了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借花喻人的这一用意。
在顺序上,杨译忠实于原文,先译春残再译花落,符合自然规律,而霍译则先译花落再译春残,有悖逻辑。
“老死”一词,杨译和霍译分别为“ebb and fade”和“sickens and turns pale”,这些词即可写花也可写人,有一语双关之妙,“and”这一连词的使用,更是把那种凋零,哀伤,凄恻,惆怅和无奈体现得更悠长,更淋漓尽致!虽是意译但却保存原诗所营造的意境,给读者留下许多想象空间。
第四句:原文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杨译The day that spring takes wing and beauty fades,Who will care for the fallen blossom or dead maid?霍译One day, when spring has gone and youth has fled,The Maiden and the flowers will both be dead.从形式上来看,杨译将感叹句译为疑问句,加强原诗的感情力度。
霍译则选用陈述句,显得有点苍白,用词也过于平实,没能很好传达原诗含而不露、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深层思想以及凄凉悲惨的意境。
韵律上,霍译采用押韵,优于杨译。
对于意境的创造,还是从选词来分析。
“一朝”一词,杨译为“the day”,霍译为“one day”,都不能体现出由繁荣转为落亡,有鼎盛转为衰败的命运骤变。
杨译用“care for”译“知”,更贴切的传达了黛玉内心的伤悲感触和高傲孤寂的情怀,原诗脱俗不凡、悲凉凄楚的意境得以再现。
第五部分:得出结论许渊冲先生的三美理论,对于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而诗歌翻译的确是一件高难度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