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原理04美感
《美学原理》美感ppt课件
❖ 美感也称为审美经验、审美感受、审美意 识、审美情感、审美愉悦、感性等。
4
5
(一)美感不是认识 ❖ 审美活动不是要把握外物“是什么”,把
握其本质和规律,求得逻辑的真,而是要 把握“生活世界”的整体,达到人与世界 的交融。
❖ 思考: ❖ 举例说明,那些举措能够把审美活动变成
第一编 审美活动
第二章 美感的分析
1
一、美感是体验 二、审美态度 三、美感与移情 四、美感与快感 五、美感与高峰体验
2
❖ 六、美感与大脑两半球的功能 ❖ 七、意识与无意识 ❖ 八、美感与宗教感 ❖ 九、美感的综合描述
3
一、美是体验 ❖ 美是情景交融的审美意象。 ❖ 审美意象从审美对象方面来表述审美活动,
❖ 移情是“双向”交流的模式,一方面移情是审美主体把情感 转移到对象,另一方面审美主体吸收物的姿态和精神与自身。
推己及物
由物及我
比如观赏一棵古松,“古松的形象引起高风亮节的联 想···我就于无意之中把这种高风亮节的气概移植到古 松上面去,仿佛古松原来就有这种性格。同时我又不知不 觉地受古松的这种性格影响,自己也振作起来,模仿它那 一副苍老劲拔的姿态。所以古松俨然变成一个人,人也俨 然变成一棵古松。
❖ 王夫之引用因明学中“现量”的概念来说明美感的 性质。
❖ “现量”,“现”者有“现在”义,有“现成”义, 有“显现真实”义。
❖ “现在”,不缘过去作影;
❖ “现成”,一触即觉,不假思量计较;
❖ “显现真实”,乃彼之体性本自如此,显现无疑,
不参虚妄。
8
9
❖ 卡西尔:“在科学中,我们力图把各种现象 追溯到它们的终极因,追溯到它们的一般规 律和原理。在艺术中,我们专注于现象的直 接外观,并且最充分地欣赏着这种外观的全 部丰富性和多样性。”
美学原理名词解释[管理资料]
美学原理名词解释[管理资料]美学原理名词解释美学:研究美,美感和艺术美的科学。
它体现了审美活动中主题与客体的关系和当前美学研究的基础内容。
一方面美学可以集中的研究美的各种形态以及美感问题,另一方面可以从审美上研究艺术,与艺术概论有所区别。
美感:是人在接触到美的事物时所引起的一种心灵感动,是一种赏心悦目和怡情的心理状态,是对美的认识和欣赏评价。
美的形象性:是指美的事物和现象都是形象的、具体的、不是抽象的。
美是人的末质力量的对象化,凡是美都是形象,能够被人的感觉直接把握。
美的社会性:是指美依存于人类社会,具有客观的社会内容。
是美与人类社会不可分割的属性。
美学研究的对象: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
审美意识:审美意识是对于审美现象的感性直观的认识。
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是一个历史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与人类生产劳动分不开的。
当人类开始把自己与自然区别开来,并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物体,并在自己的创造物中直观自身,看到了自己的创造能力的时候,人类的审美意识也就形成了。
审美对象:凡是客观上与人构成一定的审美关系,能引起人的审美感受的事物总称审美对象。
指各种美的对象,包括现实美,艺术美和自然美等。
也包括优美崇高悲剧喜剧等形态。
美学思想:是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之一,具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应当能够借助语言文字形式进行传播;二是美学思想具有理论的形态,美学思想具有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畴。
心理能量消耗的节省说:这一学说是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的。
他认为人的本能欲望受到压抑,压抑到无意识中,喜剧性具有一种释放性的作用,让欣赏者发泄它们,使它们浮动在意识之中,得到三种满足方式,即巧智、想象、幽默。
审美态度:是一种宁静的、适宜于接纳对象外观的心理状态,使主体关注于对象的形式与结构。
其核心是要求人们在审美活动中超越自我和实际功利而达到对审美对象的审美静观。
《美学原理》美感
横,如千里阵云 点,如高峰坠石
使不动的线条有了云的动感;静止的一点就有了巨
大的力量。这种运动感和生命感都是主体移情于对
象后的感受。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移情三种
移情之二
在对动物、植物和非生物的观照中,通过移情将之拟人 化。如秦观的《春日》:
有情芍药含春泪 无力蔷薇卧晚枝
移情三种
移情之三
心情外射,把自己心中的情感认为是客体具有的情感。 如苏轼的《水龙吟》
❖ (瑞士)布洛所说的“心理的距离”:审美主体必须与实 用功利拉开一定的距离。
❖ 叔本华:“丢开寻常看待事物的方法”
❖ 朱光潜:“于是天天遇见的、素以为平淡无奇的东西,例 如破墙角伸出来的一枝花,或是林间一片阴影,便陡然现 出奇姿异彩,使我们惊讶它的美妙。”
❖ 注意:和实用功利拉开距离,不是和人的生活世界拉开距 离。超越实用的眼光,反而能照亮世界的本来面目。
书法
说明移情在艺术创作和欣赏中的作用:例如写字,横 直钩点等等笔画原来都是墨涂的痕迹,它们不是高人雅士, 原来没有什么"骨力"、"姿态"、"神韵"和"气魄"。但是在 名家书法中我们常觉到"骨力"、"姿态"、 "神韵"和"气魄"。
字所以能引起移情作用者,因为它像一切其他艺术一样, 可以表现作者的性格和兴趣,它也可以说是“抒情的”。颜 鲁公的字就像颜鲁公,赵孟颊的字就像赵孟颊。不但如此, 同是一书家,在正襟危坐时写的字是一种意态,在风号雨啸 时写的字又是一种意态。某境界的某种心情都由腕传到笔端 上去,所以一点一画变成性格和情趣的象征,使观者觉得生 气蓬勃。作者把性格和情趣贯注到字里去,我们看字时也不 知不觉地吸收这种性格和情趣,使在物的变成在我的 。
美学概论 美感
(三)隐伏着功利的愉悦性
所谓美感的愉悦性,是指在审美活动中, 审美主体面对审美对象产生的一种陶醉的、 忘我的舒畅、惬意、羞恶、愉快和激情难 抑的状态,这是审美者精神上的享受和满 足。
4 美感的本质
关于美感的本质,一句话,美感源于人类 的社会实践。
美感是作为实践主体的人对自己本质力量 的自我观照。
狭义上的美感:
我们通常所说的美感是狭义意义上的,也 叫审美感受。这是指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 中由具体的审美对象的美所激起兴奋愉悦 等情感状态,这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所 产生的一种积极主动的主观反映,而且是 多种心理功能互相作用的结果,它既包括 了感情上的体验评价,又包括了精神上的 满足,还包括了理智上的启示。
审美情感与日常情感的不同:
审美情感更多的是建立在精神关系的基础 之上的,它关注的中心是客体在何种程度 上能够满足主体的精神性的需要。日常情 感则与现实的物质关系有着更多的联系。
美感心理活动诸要素之间的关系:
美感心理活动的相关要素之间主动性的活 动是审美得以进行的基础。每一种心理活 动要素之间都不是孤立的。 一句话来概括:这几种心理要素并生并存, 互相制约,互相渗透,互相为用。
三隐伏着功利的愉悦性三隐伏着功利的愉悦性所谓美感的愉悦性是指在审美活动中所谓美感的愉悦性是指在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面对审美对象产生的一种陶醉的审美主体面对审美对象产生的一种陶醉的忘我的舒畅惬意羞恶愉快和激情难忘我的舒畅惬意羞恶愉快和激情难抑的状态这是审美者精神上的享受和满抑的状态这是审美者精神上的享受和满美感的本质美感的本质关于美感的本质一句话美感源于人类关于美感的本质一句话美感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
健全的生理条件是审美活动的主体保障。 首先,是正常的身体机能。一旦主体的感 官技能受阻、削弱或者丧失,那么主体审 美感受的产生就会受到阻碍或者无法达成。
美学原理04_自然美
彼特拉克(1304~1374)
提香《神圣和世俗的爱》(约1514),布上油 画,118×279厘米,罗马波尔盖茨美术馆
中国的山水诗、山水画早在魏晋南北朝 时便达到了很高的高度,并自宋迄今, 成为中国绘画的主流。
宗白华:“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 发现了自己的真情。”
(明)项圣谟:大风呼号图
“四君子”、“岁寒三友”几乎成为中 国永恒的画题,倒不是因为它们比别的 花别的树美,而是因为它们是人格的象 征。
郑板桥:“盖竹之体,瘦劲孤高,枝枝 傲雪,节节干霄,有似乎士君子豪气凌 云,不为俗屈。”
张潮《幽梦影》卷下:“梅令人高,兰 令人幽,菊令人野,莲令人淡,春海棠 令人艳,牡丹令人豪,蕉与竹令人韵, 秋海棠令人媚,松令人逸,桐令人清, 柳令人感。”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学者开始倡导生 态伦理学和生态哲学,其核心就是要超 越人类中心主义这一西方传统观念。
生态美就是要体现人与万物一体的意象 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有一种深刻的生态识度,极 富现代意蕴,为我们今天建立生态美学提 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中国传统哲学是一种生命哲学,在他们眼 中,世界是一个生意盎然的世界,天地万 物均含有活泼泼的生命精神。
苏辙《栾城集》卷17载 墨竹大师文同语: “始予隐乎崇山之阳, 庐乎修竹之林。……朝 与竹乎为游,暮与竹乎 为朋。饮食乎竹间,偃 息乎竹阴,观竹之变也 多矣。”
北宋郭熙《林泉高致》:“真山水之川 谷,远望之以取其势,近看之以取其质。 真山水之云气,四时不同:春融怡,夏 蓊郁,秋疏薄,冬黯淡。……真山水之 烟岚,四时不同:春山淡冶而如笑,夏 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 惨淡而如睡。”
自然物本身是无所谓美的,自然美并不 是自然物、自然风景自身中客观存在着 美。
美学基础——美感
美感,是人接触到美的事物所引起的一种感动,是一种赏心悦目、怡情悦性的心理状态,是人对美的认识、评价与欣赏。
人的美感不是人的自然的禀赋,而是在人的自然的禀赋的基础上经由社会历史实践的产物。
美感可以分为狭义的美感和广义的美感。
我们通常所说的美感是狭义意义上的,也叫审美感受。
这是指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由具体的审美对象的美所激起兴奋愉悦等情感状态,这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所产生的一种积极主动的主观反映,而且是多种心理功能互相作用的结果,它既包括了感情上的体验评价,又包括了精神上的满足,还包括了理智上的启示。
就我们通常说的一个人的外表美不美,一栋建筑是否漂亮,一幅画是否令人赏心悦目。
一件物品是否具有对称性,是否具有完美的结构,各个部分的比例是否恰当,都是我们评判美的标准。
广义上的美感则叫审美意识,它指的是审美中意识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各种表现形态,包括审美感受、审美体验、审美情趣、审美判断、审美观点、审美态度、审美能力、审美理想等共同组成的审美意识系统。
当我们注意到一件事物的时候,我们本能的会产生对它的评价。
比如说我们在公交车上看到偷窃的行为,我们本能地会对小偷产生一种鄙视、厌恶的感情,也就是说他的行为激起了我们的丑恶感,而与之相对的便是美感。
广义的美感和正义、公正、善良、真实密不可分。
美感,也就是令人愉悦的感觉。
这种感觉或是兴奋,或是激动,是人心理上的一种反应。
美感是相对于人而言的,因为美感是人的一种美好的感觉,离开人的因素,就没有什么感觉可言,也就没有什么所谓的美的存在。
美感是相对的,并且是相对于个人的。
所有人认为美的东西,如果引不起这个人的好感,引不起他的兴奋,那这东西对他来说就不美。
美具有双重性,即个体的自然属性,亦有群体的社会性,美感也同样具有双重属性。
我们通常所说的美感,泛指一个群体的行为,即大多数人的感觉,也即美感的群体社会性。
艺术作品正是这种共同感觉的集中体现。
名作之所以为名作,是因为它在表现上更突出,更典型,更深刻,更具代表性,因此,也就更容易打动大多数的观者,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而体味到作者创作时的激动与兴奋,并留下深刻印象。
美学概论(美感的本质)
(3)对比联想:由对某事物的感受引起和它 相反特点的事物的联想。艺术中,形象的反衬 就是对比联想的运用。
举例: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二)审美想象
1、想象的内涵:是一种特殊的心理能力。指 人在反映客观事物时,不仅感知当时直接作用 于主体的事物,而且还能在头脑中创造出新的 形象。
2、想象的形式:
举例:教材
3、审美思维的分类:
(1)外在的思维:是一种审美理解的前提。
(2)内在的思维:是意会神领的形象思维。
举例:《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 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九、自然美的欣赏 (一)自然美的两种形式:
1、人类改造与实践活动以后的自然。 2、没有改造过的原始自然。 (二)欣赏方式: 1、拓展思维,展开联想与想象。 举例:周敦颐《爱莲说》 2、了解自然美的多样性与形式美。 举例:教材
(1)对社会生活中诸事物的美的欣赏,最 先为美的外在表现形态所折服。
(2)必须是把审美对象当做一个整体。
2、深层的心理结构体现在:
(1)心理的与生理的;(2)具象的与抽象 的;(3)个性的与社会的;(4)功利性与愉 悦性。
(四)社会美的欣赏分类:
1、对于社会劳动产品的欣赏,特点是具有实 用性,想象性较弱。
2、对于环境美(狭义的生活环境美和劳动环 境的美)的欣赏。
举例:生活空间的欣赏
3、人的美是社会美的集中体现。 (五)、社会美欣赏的心理层次:
心理层次表现为外在的表现形态和内在的 深层结构。
1、外在的表现形态体现在:
2、审美感知与审美主体的生理快感有一定 关系,但并不是纯感性的,而是渗透着理性 和思维的。
3、审美感知以视觉和听觉为主,与动物本 质不同。
美学概论第四讲美感(一)
记得十多年前,在北京认识了一个土财主, 不知怎么一来,他也忽然“雅”了起来,买 了一个鼎,据说是周鼎,真是土花斑驳,古 色古香。而不料过不几天,他竟叫铜匠把它 的土花和铜绿擦得一干二净,这才摆在客厅 里,闪闪的发着铜光。这样擦得精光的古铜 器,我一生中还没有见过第二个。
——鲁迅:《题未定草》六
照这样看,在美感经验中,我们一方面要从实际生 活中跳出来,一方面又不能脱尽实际生活;一方面 要忘我,一方面又要拿我的经验来印证作品,这不 显然是一种矛盾么?事实上确有这种矛盾,这就是布 洛所说的“距离的矛盾”(the antinomy of distance)。创造和欣赏的成功与否,就看能否把 ‘‘距离的矛盾”安排妥当,“距离”太远了,结 果是不可了解;“距离’’太近了,结果又不免让 实用的动机压倒美感,“不即不离’’是艺术的一 个最好的理想。——朱光潜
司徒王戎,既贵且富,区宅僮牧,膏田水碓 之属,洛下无比。契疏鞅掌,每与夫人烛下 散筹筭计 。《世说新语·俭啬》
商人可以在算盘的噼啪声中听到动听的音乐。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 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 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 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 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埃尔肯拉特:“在荷属布拉邦特内地一个小 村庄里,有一次上演一部流血悲剧。舞台上 接连出现几起凶杀。默默看过了两三起之后, 善良的村民们再也忍受不了了。他们成群地 爬上舞台打断了演出,高喊着:‘血流得够 了!’”
从1681年至1838年这一百五十多年中,舞台 上演出的是伽立克等人的改编本,在这个本 子里考狄利姬与爱德伽成了婚,李尔也重登 王位。
美感与悲剧
美学原理深度完整版
美学原理深度完整版美学原理新新编——挂科难系列彬哥荣誉出品LESSON 11.什么是美感答案1.⼈类社会⽣活中出现了美,并相应的产⽣了⼈对美的主观反映,即美感。
学姐答案:美感是⼈对⾃⾝本质⼒量的直观。
百度答案:对于美的感受或体会。
2.关于美学之⽗鲍姆嘉通。
提出并建⽴了“美学”这⼀特殊的哲学学科,将美学定位为“感性认识的科学”,因此被誉为“美学之⽗”。
其主要观点:⑴美学即研究感觉与情感规律的学科,是研究感性认识的学科。
⑵美的本质是感性认识的完善。
3. 西⽅美学从形⽽上到形⽽下的标志(彬哥说:“形⽽上者谓之道,形⽽下者谓之器”。
形⽽上就是抽象的思维活动。
形⽽下就是具体的可触摸的器物。
)马克思的实践观点的提出。
肯定了客观现实的存在和社会⽣活的本质是实践,⽽不是什么精神。
4. 美感的差异性与共性差异性:P320 ⼀、美感的时代差异性。
⼆、美感的名族差异性。
三、美感的阶级差异性。
形成原因:⼀、个性特征与先天因素。
⼆、个性特征与社会⽂化因素。
三、个性特征与个体的⼼境。
先天因素-⽓质:多⾎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
-神经系统类型:艺术型,思维型,中间型共性:与个性相对。
不想多说了5. 美感的⼼理因素美感⼼理活动的因素:感觉、知觉、表象、联想、想象、情感、理解。
相互关系:互相渗透、互相推动、互相作⽤,互相转化,能动的综合统⼀。
6. 审美的⼼理特征审美的感知觉、情感、想象、领悟。
7. 美感的想象P291 不知道怎么写。
8.西⽅现代审美流派移情说、直觉说、⼼理分析学派、格式塔⼼理学、⼼理距离说9美学的历史美学作为独⽴的学科是从德国⼗⼋世纪的鲍姆嘉登开始的,19世纪中期以后,随着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诞⽣和现代西⽅美学的崛起,标志着美学在西⽅进⼊了⼀个新的发展阶段。
20世纪50年代以前,在旧美学的解体过程中,各种现代美学流派所做的⼯作,主要是为⾃⼰寻找重建美学体系的新的理论⽀点。
10美学的研究任务⼀鲍姆嘉通认为,美学对象就是研究美,就是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
第四章 美感的本质与特性
第四章 美感的本质与特性美学除了研究美的本质与特性、美的形态、美的范畴外,还要研究美感,即审美心理。
美学作为研究“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科学,审美关系连接着主客两头,前面已经对审美对象(审美客体)进行了分门别类的研究,美感研究的是审美主体的审美心理,研究审美意识的本质与特征。
美感属于审美心理学研究的范畴。
是当代美学研究的主体和中心。
在西方,自从被称为“现代美学之父”的费希纳1876年在其《美学导论》一书中提出应区分“自上而下的美学”和“自下而上的美学”之后,美学研究的重心从注重美的本质的哲学探讨,转向注重审美主体的审美经验、审美感受。
什么叫“自上而下的美学”和“自下而上的美学”?费希纳把对美的哲学探讨,即从一定的哲学体系出发,经过哲学思辨和逻辑论证,用演绎的方法从一般到特殊来探讨美的本质的传统美学称之为“自上而下的美学”(又称为“哲学美学”)。
费希纳主张美学必须从哲学体系中解放出来,着重研究主体的审美感受,经过不断的归纳去寻求美的法则。
他把采取这种研究方法的美学称之为“自下而上的美学”(又称为“科学美学”)。
20世纪以来,“自下而上的美学”已经逐步成为西方美学研究的主流。
这就表明审美心理研究在美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在中国,李泽厚从60年代起就提出要注重审美心理研究,明确指出审美心理学是美学研究的中心和主体。
尽管是一家之言,但无疑指出了审美心理在现代美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他说:“对审美经验、审美感受、审美态度,或总称之为审美意识、审美心境的研究,早已成为近代西方美学的主流……美学作为美的哲学日益让位于作为审美经验的心理学;美的哲学的本体论让位于审美经验的现象论;从哲学体系来推演美、规定美、作价值的公理规范让位于从实际经验来描述美感、分析美感、作实证的经验考察。
”(《李泽厚哲学美学文选》,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01页)李泽厚的弟子滕守尧的博士论文《审美心理描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版)就是按照李泽厚的美学体系,专论美感心理机制的著作。
美感
美感美感,也就是令人愉悦的感觉。
这种感觉或是兴奋,或是激动,是人心理上的一种反应。
美感是相对于人而言的。
因为美感是人的一种美好的感觉,离开人的因素,就没有什么感觉可言,也就没有什么所谓的美的存在。
美感是相对的,并且是相对于个人的。
所有人认为美的东西,如果引不起这个人的好感,引不起他的兴奋,那这东西对他来说就不美。
不过,就像我们说美具有双重性,即个体的自然属性,亦有群体的社会性,美感也同样具有双重属性。
我们通常所说的美感,泛指一个群体的行为,即大多数人的感觉,也即美感的群体社会性。
艺术作品正是这种共同感觉的集中体现。
名作之所以为名作,是因为它在表现上更突出,更典型,更深刻,更具代表性,因此,也就更容易打动大多数的观者,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而体味到作者创作时的激动与兴奋,并留下深刻印象。
我问一位同事,什么是美感,“看着舒服就是美感。
”是的,原先是我把这个问题看复杂了,而实际上对此大家都有所共识。
晚上,两位同事过来玩,一位是学数学的,一位学外语,我问了同一个问题,学外语的说,哎呀,这是你们的问题,太深奥了。
我强调说:“不用考虑别的,单就你们自己的理解,什么是美感呢?”“看着舒服。
”学数学的朋友说。
的确,令人舒服的感觉即是美感。
美那么,什么是美呢?我原以为自己已经找到了答案,但最后却又被自己否定了。
于是,又重新地去找和思考它的定义。
然而,我发现鲜有为美下定义的。
于是我明白了,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关于美的争论,根本原因在于对这一概念的模糊认识。
并由于这一概念的模糊而造成了对艺术的不同理解。
所以,在解决别的问题之前,必须弄明白,何为美?我不得不去借助于字典了。
上面对美有多种解释,有助于研究美的有两条。
1、令人满意的,好;2、美好的事物。
这虽不能作为对美的解释,却也道出了美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即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
美是如何产生的呢?美是事物作用于人,并因此而引起的一种令人舒服的感觉。
美是主、客观的统一体,并且最终通过人的反应表现出来,所以,什么是美,美即是令人满意的、好的感觉。
美学—美感
第三章
美感
●感官的人化——人的感官是世界历史和社会实 践的结果。在劳动过程中,人的感觉器官逐渐摆 脱了自然状态,成为社会性的感觉器官,这种感 觉器官与动物的感官有了本质的区别,具有了丰 富、全面而深刻的感觉。 ●视觉和听觉对世界的把握较为全面和完整,这 使其具有特别的审美功能 ●情欲的人化——指感性的、个体的感情,渗透 了理性的东西和社会历史内容。
虚 心未尝不藏也,然而有所谓虚, 一 心未尝不两也,然而有所谓一, 而 静 心未尝不动也,然而有所谓静。 ----《荀子· 解蔽》
苏轼像
中国 理论
闲 情 若能实具一段闲情,一双慧 慧 眼,则过目之物,尽在画图, 眼 入耳之声,无非诗料。----李 渔《闲情偶寄》 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 人 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 与无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 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柏竹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 柏竹?• 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但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胜 雪 寒 梅
空 谷 幽 兰
菊秋 篱 东
东 篱 秋 菊
亭 亭 翠 竹
美感的其他特征:
情感性、愉悦性。审美感受是动情的、愉 快的,它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美感与快感
快感是一种单纯的感觉经验,与感官刺激联系在一 起,完全是感性的;美感则渗透进理解和理性,是 感性和理性的统一; 快感是一次性的,美感则具有稳定性; 快感是欲望的满足,有强烈的功利性;美感则是一 种精神上的超越; 快感所引起的生理上的舒畅、愉悦是产生和构成美 感的必要条件。 美感愉悦性
美学原理美感心理要素
美学原理美感心理要素
美感的心理要素包括感知、想象、理解、情趣等。
在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通过感知,从表象上认识审美客体的颜色、线条、声音、形状等外表特征,这是审美过程中的感性认识阶段。
感知又分为审美感觉和审美知觉,前者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是审美活动中最初的、最简单的心理过程;后者则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审美客体各种属性和部分进行综合感觉、整体性把握的心理反应形式。
此外,想象也是美感心理要素之一。
通过想象,审美主体可以深入理解审美客体的内在特质和深层意义,从而更好地体验和感受其美感。
理解则是指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理性认识过程,通过理解,审美主体可以深入分析审美客体的形式、结构、意义等方面,从而更全面地认识其美感。
最后,情趣也是美感心理要素之一。
情趣是指审美主体在审美过程中的情感和心境,它影响着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感知和评价,也是影响美感的重要因素之一。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专业美学研究者。
美感名词解释
美感名词解释
美感是人对于事物外观、形态、色彩、音调、结构等方面感觉的一种主观体验,是一种对于艺术、自然、人生等方面的审美情趣和感受。
美感体现了人类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和欣赏,并且能够引发人们情感上的共鸣和情绪上的激动。
美感是审美活动的基础,是人们认识、理解、欣赏和创造美的能力和意识的直观表达。
美感不仅仅是对于艺术品和自然景观的感受,也可以体现在许多其他方面,比如美食、时尚、建筑、音乐、文学等。
人们对于事物的美感是通过感官的感知和认知来实现的,包括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等。
美感的形成受到文化、时代、教育、经验和个人偏好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每个人对于美的感受和追求都有所不同,因此美感是一种主观的体验。
但是美感也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即某些事物本身具有普遍认可的美,比如黄金分割、对称性、和谐等。
美感不仅仅局限于单一的感受,还包括对于事物的理解、欣赏和评价。
美感在一定程度上与美学有关,美学研究的是美的本质和规律,探索美的实质和形式,而美感则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于美的直观体验。
美感的培养需要不断的观察、思考和欣赏,需要对于各种艺术形式和事物的了解和理解。
通过学习美学知识、参观博物馆、欣赏音乐会、读书写作等方式可以培养和提升自己的美感。
美感是人类独有的能力和特点,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感的存在使得艺术和文化得以繁荣和传承,使得人们能够追求真善美和高尚情操。
美感的存在也使得人类获得了独特的精神愉悦和满足感,提升了人类生活的质量和价值。
美感的体验和追求是人们普遍共同的心理需求和欲望,是人类文明与生俱来的特质和奇迹。
美学原理第4章 形式美
第四章形式美自然界中各种事物的形态特征被人的感官所感知,使人产生美感,并引起人们的想象和一定的感情活动时,就成了人的审美对象,称为美的形式。
如:各种曲线,各种对称图形、各种富有变化而和谐的形体、面孔、声音和色彩。
第一节美的形式和形式美一、美的形式:自然界中各种事物的形态特征被人的感官所感知,使人产生美感,并引起人们的想象和一定的感情活动时,就成了人的审美对象,称为美的形式。
如:各种曲线,各种对称图形、各种富有变化而和谐的形体、面孔、声音和色彩。
二、形式美:是许多美的形式的概括反映,是各种美的形式的一种规律及共同特征。
如:比例、对称、均衡、和谐、韵律、富有变化等。
第二节形式美的要素一、形态及其分类:自然形态:生命力、运动感、力度感人为形态:抽象形态:几何形态:点、线、面、体直线:力量、稳定、生气、刚强曲线:优美、柔和曲面:温和、飘逸平面立体:严格、率真、坚硬曲面立体:柔和、富有弹性自由形态:自由曲线、曲面:自由、奔放流畅模仿形态:是人类对自然界各种形态的模仿,美观实用飞机、潜水艇、轿车的流线、建筑物上述各形态分别展示画面。
二、色彩及其审美特征:色相图:分别根据该图说明色彩的分类、色相、明度、纯度以及不同色彩给人的不同的心理生理、和心理联想。
可依据不同色彩的审美特征展现相应的画面(服装?建筑物?或者各种标记?)第三节形式美的规律一、整齐一律:各构成要素保持高度的一致性,色彩单一,给人以秩序感。
画面:阅兵仪仗队等二、对称与均衡对称:以一条线为中轴,左右(或上下)两侧均等。
画面:故宫全景、艾菲尔铁塔、凯旋门等审美特征:庄重、稳定、可靠;但静止、生硬、单调、呆板。
均衡:组成整体的两个部分在形体、色彩、质地诸方面大致相等。
画面:盆景五针松审美特征:动中有静,单一与丰富并存。
三、比例与尺度:比例:是对象各部分之间,各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大小关系,以及个部分与细部之间的比较关系。
以黄金分割比例为标准设计的希腊雅典女神庙、巴黎圣母院、艾菲尔铁塔等分析比例美及其在不同时代的变化。
美学基础——美感
美学基础——美感美感,是人接触到美的事物所引起的一种感动,是一种赏心悦目、怡情悦性的心理状态,是人对美的认识、评价与欣赏。
人的美感不是人的自然的禀赋,而是在人的自然的禀赋的基础上经由社会历史实践的产物。
美感可以分为狭义的美感和广义的美感。
我们通常所说的美感是狭义意义上的,也叫审美感受。
这是指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由具体的审美对象的美所激起兴奋愉悦等情感状态,这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所产生的一种积极主动的主观反映,而且是多种心理功能互相作用的结果,它既包括了感情上的体验评价,又包括了精神上的满足,还包括了理智上的启示。
就我们通常说的一个人的外表美不美,一栋建筑是否漂亮,一幅画是否令人赏心悦目。
一件物品是否具有对称性,是否具有完美的结构,各个部分的比例是否恰当,都是我们评判美的标准。
广义上的美感则叫审美意识,它指的是审美中意识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各种表现形态,包括审美感受、审美体验、审美情趣、审美判断、审美观点、审美态度、审美能力、审美理想等共同组成的审美意识系统。
当我们注意到一件事物的时候,我们本能的会产生对它的评价。
比如说我们在公交车上看到偷窃的行为,我们本能地会对小偷产生一种鄙视、厌恶的感情,也就是说他的行为激起了我们的丑恶感,而与之相对的便是美感。
广义的美感和正义、公正、善良、真实密不可分。
美感,也就是令人愉悦的感觉。
这种感觉或是兴奋,或是激动,是人心理上的一种反应。
美感是相对于人而言的,因为美感是人的一种美好的感觉,离开人的因素,就没有什么感觉可言,也就没有什么所谓的美的存在。
美感是相对的,并且是相对于个人的。
所有人认为美的东西,如果引不起这个人的好感,引不起他的兴奋,那这东西对他来说就不美。
美具有双重性,即个体的自然属性,亦有群体的社会性,美感也同样具有双重属性。
我们通常所说的美感,泛指一个群体的行为,即大多数人的感觉,也即美感的群体社会性。
艺术作品正是这种共同感觉的集中体现。
名作之所以为名作,是因为它在表现上更突出,更典型,更深刻,更具代表性,因此,也就更容易打动大多数的观者,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而体味到作者创作时的激动与兴奋,并留下深刻印象。
美学原理04自然美
性。
3
表现形式
人造美是由人工材料和艺术技术创造出来的, 而自然美则是大自然的杰作。
不同的美学标准
人造美更注重艺术家和社会共识的审美观点, 而自然美更注重个人的天赋、洞察力和感悟 能力等因素。
自然美在艺术和设计中的应用
1 摄影和绘画
2 建筑和设计
3 时装和珠宝
自然美是摄影家和画家创造 视觉艺术的主要灵感来源。
结论
自然美必须被赞美
自然美是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自然界并感受它的存在而达到的经验。在艺术和设计中,它是通 向大自然之美的必经之路。
自然美是万物皆有的
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美感所在。而自然美作为我们日常观察的一部分,也应该成为我们 灵感和思想潜能的创造因素之一。
自然美的特征
自然之美
山川、海洋、森林、河流等景观具 有自然美的特征。
季节之美
四季的变化以及它们带来的颜色和 形态的变化是自然美的另一个显著 表现。
生命之美
自然美还可以在昆虫、动物和植物 等生命形式中表现出来。
自然美与人造美的区别
1
生命和法,而
自然美则是反映着自然的精神和宇宙的真实
许多建筑师和工业设计师利 用自然美的形式和元素来设 计建筑和产品。
自然美也可以通过时尚和珠 宝等行业,将其美妙表现在 更贴近人类身体的领域。
自然美的价值和意义
灵感
自然美可以激发我们的创造力和 想象力。
平衡
自然美可以使我们更有意识地生 活并寻求平衡的生活方式。
重要性
自然美对于我们的身体健康、精 神健康和智力发展都是至关重要 的。
自然美:一个独特而完美 的概念
美学原理是各种艺术形式和设计的基石。在此简要提出我们对自然美的理解 和其在艺术和设计中的应用。
美学原理.
1.美感:在接触到美得事物时所引起的一种感觉,是一种赏心悦目和怡情的心理状态,是对美的认识、欣赏与评价。
在西方美学史上,美感又称为审美鉴赏、审美判断或趣味判断。
不同时代、阶级、民族和地域的人,固然有不同的美感;就是个人与个人之间也会因文化修养、个性特征等的不同,而形成美感的差异性。
美感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形象的直线性和可感性。
离开了具体的形象,美感就不存在。
因此,美感是形象思想性和社会性的统一2.悲剧:是崇高的集中形式,是一种崇高的美。
作为戏剧中的一种样式的悲剧,是狭义的悲剧,表现特定环境下的正义善良的任务遭受的邪恶势力的迫害而失败,甚至毁灭。
揭示进步力量与美好事物受压抑、被摧残的矛盾冲突,并借以抒发忧患意识与悲愤情感。
作为审美范畴的悲剧,是广义的悲剧,是指那些既具有深刻思想意义,能揭示出某些社会生活的本质规律,同时又能给予人美感,具有审美价值的人和事物。
它除了能激起人们对悲剧人物的崇敬、惋惜和同情,产生一种深沉悲愤的情感外,还能引起人的深思,催人奋进,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最终产生审美愉悦。
3.趣味无可争辩:这句谚语强调了审美趣味的个体性,因为它是人们的个人审美发展的产物;也强调了审美趣味的主观性,因为它是对审美现实的主观关系的表现。
然而,这句谚语忽视了审美趣味的社会性,因为它在一定的程度上是教育的产物;也忽视了审美趣味的客观性,因为它归根到底是客观存在的审美属性的反映,它具有客观内容。
趣味无可争辩。
”趣味之所以无可争辩,按照康德的解释,是因为“每个人有他自己的趣味,”按照一个一定的客观原理检查和证明某种趣味,是绝对不可能的4.自然美:所谓自然美,就是指客观世界中自然物的美,产生和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美,即自然事物、自然景观及其关系所呈现出来的美。
在我国,自然美经历了“致用、比德、畅神”三个阶段。
自然美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未经人类加工、改造的,如原始森林等。
另一类是经过人类加工改造的自然美,如农田、果园等。
美感PPT课件
4、审美理解
① 什么是审美理解 在审美过程中对美的事物内在的本质和意蕴 的领会、了解、把握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② 审美理解的特点 审美理解是形象思维 审美理解靠直觉把握 审美理解的结论是朦胧的、多义的
③ 审美理解的层次 前提性理解 自觉的审美态度-非功利的审 美状态 分清艺术世界和现实世界 知识性理解 对艺术形象涵义的理解 对其象征意义、题材、典故、 技法等理解 融入性理解
不即不离,若即若离 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与人也要保持最佳距离
从审美欣赏看,它是沟通美的创造者与欣 赏者的桥梁 从审美创造看,它是艺术创作的核心和灵魂
④ 审美移情 人们在审美过程中把自己主观情感移注 到自然事物上去,使它们像人一样具有 生命、思想、情感、意志。
如 大地扬眉 山河带笑 云愁月惨 青山点头 蜡烛流泪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红梅不屈服,树树立风雪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② 审美感觉器官 眼 耳 鼻 舌 身 视觉 听觉 嗅觉 味觉 触觉
视觉听觉是主要的 嗅味触觉有辅助作用,如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③ 审美感知的特点 浓厚的感情色彩 敏锐的主观选择性 明显的统觉作用 统觉是主体直觉和把握对象整体性的能 力,即主体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兴 趣、爱好等对知觉产生影响
② 审美情感的特点 广泛渗透性 深刻社会性
饮酒二十首(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步出夏门行(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幅画作 于1932年 ,是毕加索 对精神与 肉体的爱 的最完美 的体现。
小结: 李清照的三个时期,三种词格
少女期
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少妇期
国 破 家 亡 期
三、美感的发展-1、历程
问 菊-
潇湘妃子 欲讯秋情众莫知, 喃喃负手叩东篱。 孤标傲世偕谁隐, 一样花开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 鸿归蛩病可相思? 休言举世无谈者, 解语何妨片语时。
《生日》是 对夏加尔婚 后幸福生活 的描绘。他 称自己的艺 术是“心理 的写实”, 他描绘的不 是物体的外 观形象,而 是心理感受 的世界,他 突破时空的 限制,多种 形象同时出 现于画面。
油 画
呐 喊
蒙 克
现实超越
• 技术呈现
•3、形象化的情感
散 步
• (三)主体精神的愉悦性
• 1、肯定性的情感体验
tell me why
• 2、超越了快感的精神愉悦
动画短片
• 3、 “非功利性”与社会功利性 的统一
公益精神
• (四)自由性
• 1、审美自由 • 2、创造自由戏剧风格 • 3、现实超越 • 4、技术呈现
拉斐尔 美丽的女园丁
百鸟朝凤
哭泣的女子(朵拉 玛尔) 毕加索
• 移情说:
美感是在客观事物中看到自我的 心理错觉,产生美感的根本原因 是“移情”。
• 移情就是我们的情感“外射”到 事物身上,使感情变成事物的属 性,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只有在 这种境界中事物才是美的.雪津啤酒
• 主要代表人物:
德 T.立普斯《空间美学》
《人生》1903年 这是毕加索“蓝色 时期”的代表作。 他在这一时期,目 击贫困、绝望与孤 寂的人们,加上好 友卡萨赫马斯因失 恋而自杀的影响, 其作品常以蓝色为 主调,加强了忧郁 和悲哀的气氛。
美感
美感的含义 美感的形成 美感的发展 美感的综合描述
一、美感的含义
• 美感是人们面对审美对象 时产生的一种超越感官刺 激和生理快感的精神愉悦 。是一种以情感为中介的 ,从认识经过情感而达到 意志自由的创造活动。
• 约翰 桑塔亚纳:美是对象 化了的快感。
二、美感的形成
•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
• 1、外在自然的人化 • 2、内在自然的人化
• (二)美感形成在社会体验
• 1、审美感官:社会化、审美化 • 2、审美心理:知、情、意整合能力 • 3、经验积累:知识积累、人格修炼
(三)美感生成及艺术起源代表学说 镜子说 模仿说 移情说
“镜子说” 代表人物有达芬奇、巴 尔扎克、车尔尼雪夫斯基。 “镜子说”:艺术有如一面镜子, 要如实的反映世界,实质是“真理 符合论”。 达·芬奇的“镜子说” :
• 1、从自然崇拜到图腾崇拜 • 2、从外在认识到内在审美 • 3、从观照到创造 • 4、从写实到写意
三、美感的发展-2、表现
• 1、由功利性超越到非 功利性
• 2、人类审美视野的不 断扩大
对象丰富度
审美鉴赏力
审美创造力 • 3、美感发展与社会发
展互动。
“衣服是性别。衣 服是空间。衣服是 阶层。衣服是权力。 衣服是表演。衣服 是手段。衣服是展 现。衣服就是一种 高明的政治,政治 就是一种高明的服 装。”
智参与的单纯的 概念—真伪—逻辑学(普遍现象)
形象直觉 2、美即直觉,
直觉即表现,表 现即艺术。
二度:实践活动 经济—利害—经济学 道德—善恶—伦理学
• (二)主体的情感体验性
• 1、整体性特征 理智 道德 情感
• 2、个性化的特征
红楼梦 咏菊花 宝钗:忆菊 画菊 富贵大气 宝玉:访菊 种菊 深情关爱 湘云:对菊 供菊 万物为友 黛玉:问菊 梦菊 探究生命
自然是第一位的摹本,艺术是 “第二自然”,它是通过斟酌自然 并从中“提取精华”而塑造出来的。
• “模仿说” 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 模仿或者展现现实世界的事物。
• 亚里士多德 “模仿”说的含义: 艺术作品是有价值的呈现 艺术是用最适当的材料和方式, 描摹最美的对象 艺术模仿的是性格 戒毒广告
• 艺术基于大自然 模仿大自然 补充大自然
四、美感的综合描述
(一)形象感受的直觉性
• 直觉是一种单纯的感觉活动,他把 我们感受到的外物,经过心灵的综 合作用,表现为意象。
• 其特点是: 直接性、突然性、专注性、透明性
附:克罗齐 精神哲学的体系 美学 逻辑学 经济学 伦理学
克洛奇 “直觉说”
的两个观点:
一度:认识活动
1、美感是没有理 直觉—美丑—美学(个别具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