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重力教案
高中物理教科版重力教案
![高中物理教科版重力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0b72580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d3.png)
高中物理教科版重力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重力的概念和作用;
2. 掌握用格里维斯定律计算重力的大小;
3. 能够分析重力对物体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
1. 重力的定义和特点;
2. 格里维斯定律及其应用。
三、教学难点:
1. 如何用格里维斯定律计算重力大小;
2. 理解重力对物体的影响。
四、教学准备:
1. 教师备课内容:重力的定义和特点,格里维斯定律;
2. 学生备课内容:预习相关知识,准备实验材料。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引入重力的概念,让学生了解重力的作用;
2. 学习内容讲解:重力的定义和特点,格里维斯定律;
3. 示范实验:利用实验展示重力对物体的影响,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
4. 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加深理解;
5. 课堂讨论:利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讨论重力的影响,并提出解决方法;
6. 辅导:对学生疑惑的地方进行解答和辅导;
7.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并提出下节课的预习内容。
六、课后作业:
1. 完成课堂练习题;
2. 思考重力对生活中的影响,并写一篇小结。
七、教学反思:
1. 整个教学过程是否能够有效引导学生掌握重力的相关知识;
2. 学生在课堂上是否能够积极参与,思维活跃。
以上是一份高中物理教科版重力教案范本,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高一物理优秀教案5篇
![高一物理优秀教案5篇](https://img.taocdn.com/s3/m/16accafb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f21fc52.png)
高一物理优秀教案5篇一、教学目的:1.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会用重力势能的定义式进行计算.2.理解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3.知道重力势能的相对性.4.了解弹性势能.二、重点难点:1.重力势能以及重力势能的变化与重力做功的关系.2.理解重力势能的相对性.三、教学方法:演示实验、分析推理、讲授讨论.四、教具:轻重不同的重锤一个、木桩、沙箱、橡皮筋.五、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大家知道水力发电站是利用水来发电的,水是利用什么能来发电的呢?学习这节课后,我们将会了解这个问题。
通过前面对功和能的关系的学习,我们知道怎样判断一个物体具有能量:一个物体能够对外做功,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量。
演示重锤从高处落下,把木桩打进沙箱中,说明重锤对木桩做了功,举高的重锤具有能量。
我们把重锤由于被学举高而具有的能量叫做重力势能。
本节课将学习重力势能的有关知识。
(二)进行新课:重力势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演示实验1:演示由质量不同的重锤从相同高度落下,木桩被打进沙箱的深度不同,引导学生分析得出:质量越大的重锤具有的重力势能越大。
演示实验2:演示用同一重锤从不同高度落下,木桩被打进沙箱的深度不同,引导学生得出:重锤高度越大,具有的重力势能越大。
怎样定量地表示重力势能呢?把一个物体举高,要克服重力做功,同时物体的重力势能增加。
一个物体从高处下落,重力做功,同时重力势力能减小。
可见重力势能跟重力做功有密切关系。
如图1所示,设一个质量为的物体,从高度为h1的A点下落到高度为h2的B 点,重力所做的功为:WG=gΔh=gh1-gh2我们可以看出WG等于gh这个量的变化。
在物理学中就用这个物理量表示物体的重力势能。
重力势能用EP来表示。
1.重力势能1定义:由于物体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
2重力势能的计算式:EP=gh.即物体的重力势能等于物体的重量和它的高度的乘积。
3重力势能是标量,其单位与功的单位相同,在国际单位中都是焦耳()2.对EP=gh的理解:1式中h应为物体重心的高度。
高中物理教资面试重力教案
![高中物理教资面试重力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65ea172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98.png)
高中物理教资面试重力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重力的定义及其作用;2. 掌握重力的计算公式;3. 能够用重力公式解决实际问题;4. 理解重力与其他力的关系。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 等教学工具;2. 重物体、弹簧测力计等实验器材;3. 与重力相关的练习题。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通过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引入话题,引起学生的兴趣;2. 提出问题:你知道什么是重力吗?它对我们生活中有什么影响?二、讲解重力概念(10分钟)1. 通过示意图和实例,讲解重力的定义;2. 解释重力对物体的影响,引导学生理解力的概念。
三、重力公式及计算(15分钟)1. 讲解重力的计算公式:F=mg;2. 通过实验让学生测量重物体的重力,并进行计算;3. 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四、解决实际问题(15分钟)1. 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重力公式进行计算;2. 引导学生讨论解题思路,梳理解题步骤。
五、重力与其他力的关系(10分钟)1. 讲解重力与其他力(如支持力、摩擦力等)之间的关系;2. 通过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力的平衡状态和不平衡状态。
六、小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强调重力的重要性;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提升对物理的兴趣。
七、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生所学内容;2. 鼓励学生收集生活中有关重力的实例,并进行观察和分析。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重力的概念有了深入的理解,掌握了重力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未来的教学中,需要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高中物理物体重力教案全套
![高中物理物体重力教案全套](https://img.taocdn.com/s3/m/4f3c233a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2d43c77.png)
高中物理物体重力教案全套年级:高中课题:物体重力一、教学目标:1. 了解物体重力的概念和性质;2. 掌握计算物体重力大小的公式;3. 理解物体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二、教学准备:1. 教材:高中物理教科书;2. 教具:示波器、计算器等;3.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吊钩、重物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重力的实际例子,引起学生对物体重力的兴趣,激发学生思考。
比如问道:“为什么我们把东西往下扔,会掉到地上呢?”2. 理论讲解(15分钟)教师讲解物体重力的概念和性质,以及物体重力的计算公式。
引导学生理解物体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地球重力加速度有关。
3. 实验操作(20分钟)让学生利用弹簧测力计和重物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体的重力大小,并计算出结果。
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理解重力的实际表现和变化规律。
4. 讨论与总结(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总结发现,互相交流经验。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如何应用物体重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练习与提高(10分钟)在课堂上进行物体重力计算的练习题,并让学生进行互相检讨和讨论。
引导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6.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的物体重力知识,并提出问题备课可进一步讨论。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实验操作、讨论与练习等环节,全面深入地掌握了物体重力知识。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锻炼了观察和实验操作的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既能理解重力的基本概念,又能灵活运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中。
高中物理重力的测量教案
![高中物理重力的测量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0d74b6b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04.png)
高中物理重力的测量教案
年级:高中
课题:重力的测量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 理解重力的概念和特点;
2. 掌握重力的测量方法;
3. 能够运用重力的测量方法进行实际操作。
教学重点:
1. 重力的定义和特点;
2. 重力的测量方法;
3. 实验操作。
教学准备:
1. 教科书、教学PPT等教学资料;
2. 重物、弹簧测力计等实验器材。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1. 通过引入一个悬空物体的情境,激发学生对重力的认识和疑问;
2. 提出问题:什么是重力?重力有什么特点?
二、讲解(10分钟)
1. 讲解重力的定义和特点;
2. 介绍重力的测量方法: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原理和步骤。
三、实验(25分钟)
1. 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物体的重力;
2. 指导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
四、讨论(10分钟)
1. 引导学生讨论实验结果,总结重力的测量方法;
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帮助学生深化对重力概念的理解。
五、总结(5分钟)
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肯定和评价。
教学延伸:
1. 让学生自行设计重力的测量实验,并进行实践;
2. 引导学生思考重力测量的局限性和改进方法。
教学反思:
1. 在实验环节要注意学生的安全意识,确保实验设备的正确使用;
2. 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提问,促进思维发展和知识深化。
【教学结束】。
高一物理重力势能教案(5篇)
![高一物理重力势能教案(5篇)](https://img.taocdn.com/s3/m/4a8255bd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15.png)
高一物理重力势能教案(5篇)教案是教师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指导工具,能够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物理重力势能教案,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高一物理重力势能教案(精选篇1)设计思路《重力势能》一节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有很大变化。
教材首先从重力做功开始,讨论物体竖直向下运动、沿倾斜直线向下运动、以至物体沿任意路径向下运动几种情况的重力做功,利用极限思想,严格证明了重力对物体做功与路径无关。
分析“mgh”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物理量,来定义重力势能。
然后再分析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再讲重力势能的相对性和系统性。
这样将重力势能的讲法准确了,也加深了,思路比较清晰。
本节课内容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学生在一节课内不容易全面理解和掌握,教学中不宜追求多而全,可以在后续课程中逐渐理解与加深。
教学过程中可以多举身边的实际例子,由简单的现象如自由落体等进行分析,便于得出结论,学生也容易接受。
教法上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激发探究意识和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会用重力势能的定义进行计算;(2)理解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3)知道重力势能的相对性和系统性。
2、过程与方法(1)根据已有的知识,利用极限的思想证明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2)根据功和能的关系,推导重力势能的表达式。
使学生体会知识建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对生活中有关的物理现象观察、对已有知识的掌握得到物理结论,激发和培养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
教学重点: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重力势能的概念,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
教学难点: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重力势能的相对性和系统性。
教学内容:第四节重力势能(一)引入新课问题1:水力发电站是利用水来发电的,水是利用什么来发电的呢?高处的石头欲落下,你为什么害怕,急于要躲开呢?(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重力势能。
高一物理重力与弹力教学
![高一物理重力与弹力教学](https://img.taocdn.com/s3/m/262a77b1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2e.png)
高一物理重力与弹力教学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向高一学生讲解物理中的重力与弹力概念。
重力作为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力,对物体的运动与形态产生重要影响;弹力则是物体相互作用时的一种表现,对日常生活和工程实践具有实际意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掌握重力和弹力的基本定义、计算方法以及它们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教学对象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对力的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但还未深入学习重力与弹力。
此外,学生对物理现象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重力与弹力的概念及其作用。
同时,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程度和兴趣,采用适当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重力的概念,掌握重力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重力概念解决实际问题;(2)了解弹力的定义,掌握弹力的产生条件、计算方法,以及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3)掌握重力与弹力在物体受力分析中的作用,能正确区分重力与弹力;(4)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5)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中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运用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3)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4)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多媒体、网络资源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5)注重学法指导,教授学生学习策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2)通过物理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的力量,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3)培养学生面对问题时,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态度;(4)教育学生遵循科学规律,尊重事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5)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培养学生关爱环境、关爱社会的责任感。
高一物理重力势能教案.doc
![高一物理重力势能教案.doc](https://img.taocdn.com/s3/m/02fead22866fb84ae45c8dc5.png)
7.5、重力势能一.教学目的:1.能正确计算物体或物体系的重力势能.2.会用重力势能的变化求重力的功。
3.复习动能定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难点:1.能正确计算物体或物体系的重力势能.2.会用重力势能的变化求重力的功。
三.教学方法:讲授、练习、讨论 四.教具长方体木块、铁链、木棒等 五.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重力势能的有关知识,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节所学的内容,并回答下列问题:1. 重力势能是怎样定义的?如何计算重力势能?2. 重力做功有何特点?3. 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有何关系?本节学习用重力势能的变化求重力的功在解题中的应用。
(二)进行新课例题1:盘在地面上的一根不均匀的金属链重G=30N ,长L=1m,从一端缓慢提起至另一端恰好离开地面时需做功10J ,金属链重力势能增加 J ,此时金属链重心位置距地面 m.如果改从另一端缓慢提起至金属链恰好离地面需做功 。
学生先做,然后评讲。
解析:从一端缓慢提起至另一端恰好离开地面时需做功10J ,金属链重力势能增加ΔE P =Gh 1=10J, 此时金属链重心位置距地面h 1=0.33m. 如果改从另一端缓慢提起至金属链恰好离地面需做功W 2=G(L-h 1)=20J.例题2:如图1所示,一个人通过定滑轮匀速地拉起质量为m 的物体,当人沿水平地面从A 点走到B 点时,位移为S ,绳子方向与竖直方向成α角,原先绳子方向竖直,不计阻力,则人拉物体所做的功为多少?解析:由于人拉绳的力的方向不确定,不能用功的定义式来计算人所做的功,须通过动能定律来计算人所做的功。
而重力的功根据重力做功的特点可得:W G =mgh=mg αααsin cos sin (S S -). 由动能定律可得:W-W G =0-0图1所以人所做的功为:ααsin )cos 1(-=mgS W 。
例题3:以20m/s 的初速度,从地面竖直向上抛出一物体,它上升的最大高度是18m 。
重力教案高中物理教学设计
![重力教案高中物理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be1ee68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c88227f.png)
重力教案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重力的概念,并掌握计算重力的方法;2.掌握重力对物体的作用,以及重力与物体的重量之间的关系;3.理解重力的大小和方向对物体运动的影响;4.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1.重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重力对物体的作用和影响;3.重力与物体的重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1.理解重力对物体的作用和运动的影响;2.应用重力的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1.教师提前准备好课堂教学所需要的实验器材和教材;2.学生预习相关知识,准备好笔记本和书写工具。
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知识(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个摆在桌面上的物体,向学生提出问题:“这个物体为什么会掉下来?”引出重力的概念,导入课题。
二、理论讲解(15分钟)1.介绍重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讲解重力对物体的作用和影响;3.讲解重力与物体的重量之间的关系。
三、实验探究(20分钟)1.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实验,观察重力对物体的作用;2.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体会重力的影响。
四、解决问题(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与重力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五、课堂讨论(10分钟)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讨论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作业,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初步理解重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掌握重力对物体的作用和影响,从而能够应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但是,在实验探究环节需要加强指导,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
下节课可以增加更多的实验内容,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重力的作用和意义。
高一物理《重力势能》(教案)
![高一物理《重力势能》(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2367176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547a155.png)
高一物理《重力势能》(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
2.掌握物体在重力场中的重力势能公式。
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1.讲解法:通过讲解给学生介绍重力势能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2.实验法:通过实验的形式让学生深入了解重力势能。
3.分析法:通过分析求解题目,让学生掌握计算重力势能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引入问题:同样大小的重物和轻物从同一高度落下,哪个速度会更快?请同学们自行思考。
2.引入重力势能的概念:同学们可能已经想到了,当物体从高处落下时,速度也会变快。
这是因为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它有了重力势能。
重力势能是指物体由于被抬高了而具有的能力,它和物体的高度成正比,和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和重力加速度成正比。
3.引入重力势能的计算公式:E = mgh其中,E为物体的重力势能,m为物体的质量,g为重力加速度,h为物体的高度。
二、实验环节1.让同学们进行实验,验证物体的重力势能和高度的关系。
实验过程如下:(1)将一个木块从一定高度抛出。
(2)测量木块高度和速度。
(3)在不同高度进行实验,测量高度和速度。
2.让同学们进行讨论,总结实验结果。
三、课堂讲解1.重力势能的单位:J(焦耳)(1)图示:(2)做功公式:W = F × s × cosθ其中,W表示力对物体作的功,F表示力的大小,s表示力的作用距离,θ表示力和物体的逐渐。
h = s sinθ(4)将势能公式和做功公式带入重力场中,得到:(1)物体由低处移动到高处,重力势能增加。
4.应用题:(1)一物体在重力加速度为10m/s²的重力场中,从2m高处落下,求它的重力势能。
解:E = mgh = 10×2×2 = 40J(2)一重物和一轻物从同一高度落下,哪个速度更快?解:两个物体的重力势能相等,但重物质量大,速度更快。
四、课堂小结: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重力势能的概念及计算公式,并掌握了计算重力势能的方法。
高中物理重力导入教案
![高中物理重力导入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971f825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c9.png)
高中物理重力导入教案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1. 理解重力的概念和性质;
2. 掌握重力的计算方法;
3. 能够应用重力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
1. 重力的定义和性质;
2. 重力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1. 理解重力的概念;
2. 掌握重力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1. 讲义、教学PPT;
2. 实验器材:吊钩、拉簧秤等。
教学内容:
一、引入
通过一个小实验引入重力的概念,让学生感受重力的存在和作用。
二、概念讲解
1. 重力的概念:重力是地球或其他天体吸引物质的力量,是一种自然的力。
2. 重力的性质: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三、计算方法
1. 重力的计算公式:F=G*(m1*m2)/r^2
2. 其中,F为重力的大小,G为万有引力常数,m1和m2为两个物体的质量,r为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
四、练习与应用
通过几个例题让学生掌握重力的计算方法,并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五、小结
总结重力的概念、性质和计算方法,强化重力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六、作业布置
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重力的理解和计算能力。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掌握重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去解决。
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重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影响,增强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实际认识。
高中一年级物理教案《重力》
![高中一年级物理教案《重力》](https://img.taocdn.com/s3/m/16c1dcf2227916888586d701.png)
高中一年级物理教案《重力》1、认识重力产生的条件,2、知道重力的三要素:理解重心的概念.3、会计算重力的大小.能力目标1、通过本节课的,会各个物体的重心.2、联系实际,重力的三要素在实际中的运用,锻炼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教学建议一、重点难点分析:1、本节重点是:重力的实质(万有引力).2、本章的难点是:重心的确定.二、基本知识技能:1、基本概念:重力:由于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重力的三要素:作用点(重心);方向(竖直向下);大小(G=mg);2、重心的确定质量分布均匀的规则几何形状的物体的重心在几何中心上;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重心的位置不仅跟物体质量的分布有关,还与物体的形状有关.教法建议一、有关重力大小讲解的教法建议在介绍重力时,除了明确指出:物体受到的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教学中还需要补充实验测量重力的方法,重力的大小可以用测力计测得,可以向学生们展示几种测力计,如弹簧测力计、牵引测力计、压力测力计等等.另外让学生区分重力、重量的概念.二、有关重力方向讲解的教法建议介绍重力方向时要明确重垂线的方向为竖直方向(不是垂直方向),重力的方向为竖直向下,与水平面相互垂直的方向为竖直方向(静止的水面为水平方向),同时也要注意:不能把重力的方向说成指向地心的方向.关于重心和质心的区分的有关内容教师可以参考扩展资料中的《重心和质心》.三、有关重心位置讲解的教法建议在讲解如何确定物体重心的位置时,可以讲解悬挂法测量均匀薄板的重心.同时让学生讨论理解.对于重心位置的确定,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身边的物体的重心的确定,如课本的重心的确定,沙漏的重心确定,另外也可以通过方法来计算物体的重心,如折尺的重心的确定.有些教师在讲解该部分内容的时候,往往将物体的平衡内容(教材在第四章中进行了介绍)也对学生说明,也就是重心的稳度问题,建议在讲解时要注意让学生理解研究的方法,在图片资料中我们为大家提供了双圆锥(圆锥上滚)的图片,老师可以参考使用.重力教学方法提问引导法、讲解法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提问:什么是力?力的三要素是什么?2、提问: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表示力?具体说明?3、提问: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二、新课教学(一)重力通过水会自动由高向低流动、树叶的飘落等等自然现象提出:问题:什么是重力?它是怎样产生的?回答: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重力产生的原因: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教师说明:1、地球上物体受到重力,施力者是地球.只要在地球的引力范围之内,物体都会受到地球的重力作用.(1)、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受重力作用.(2)、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问题:同一个物体,在下列情况下,所受重力的方向各是怎样的?教师出示几种不同情况下的物体(水平地面上静止的物体、斜面上静止的物体、正在运动的物体等等)让学生讨论重力的方向.共同讨论之后,教师说明并总结:2、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无论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无论物体运动状态如何,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3、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质量均匀的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其几何中心(教师出示各种形状物体的重心).质量不均匀的物体重心,跟形状、质量分布有关.对于质量分布不均匀、形状不规则的薄板重心位置可以通过悬挂法得到(教师可以演示该实验,同时让学生进行讨论),另外重心的位置可以不再物体上(如图).4、重力大小:5、重力的测量:重力的测量用弹簧秤.问题3:地球对地面上的物体有力的作用,物体对地球是否有力的作用?教师进而提出:我们通常在研究物体受到重力作用,并不提出施力物体地球,相对于物体受到地球施加的重力作用,同样,地球也要受到物体对它的吸引作用.(教师可以通过实例讲解,要强调物体受到的重力不等于物体与地球之间的万有引力)(二)、让学生阅读有关万有引力的文章(三)、通过练习、让学生加深本课知识的理解.6、课堂小结探究活动课题1题目:采用悬挂法求得物体重心位置内容:采用悬挂法得到某一不规则形状(质量分布不均匀)薄板的重心位置。
高中物理物体重力教案
![高中物理物体重力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a476df5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82.png)
高中物理物体重力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物体重力的概念,并能够运用相关公式计算物体在重力作用下的受力情况。
2. 掌握实验方法,能够通过实验验证物体重力的存在并进行定量测量。
教学重点:1. 物体重力的概念2. 实验方法及实验过程的记录与分析3. 物体重力的计算和应用教学难点:1. 对物体重力的概念理解2. 实验中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小球、精密天平、笔记本和笔等2. 实验教材:物理教材相关内容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1. 引入物体重力的概念,与学生讨论什么是重力以及重力的作用对象。
2. 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展示重力的存在和作用。
二、实验操作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先根据实验要求进行实验器材的准备工作。
2. 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小球在桌面上的重力。
3. 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计算物体重力的大小。
三、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1.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分析,探讨物体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重力加速度的关系。
2. 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并与理论知识进行比对,发现其中的规律和规律。
四、实验拓展1. 学生可以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拓展性实验,探究不同情况下重力的变化。
2. 学生可以通过实验结果讨论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五、课堂小结1. 总结本次实验的目的和重要性,强调物体重力的重要性。
2. 提醒学生关注实验中的关键点,加深对物体重力的理解。
六、作业布置1. 布置相关作业,加深对物体重力的理解。
2. 指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图表展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教学反思:本次教学主要通过实验的方式让学生探究物体重力的存在和大小,并结合理论知识加深对物体重力的理解。
通过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更深入地理解物理知识。
同时,实验也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帮助他们培养科学研究的能力。
高一物理《重力势能》(教案)
![高一物理《重力势能》(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805d742852458fb770b56d8.png)
机械能守恒定律重力势能【教材分析】本节重力势能是机械能的重要内容。
要从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的特点出发,理解建立重力势能概念的可能性,掌握重力势能的定义式,明确重力做功和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
本节教材与过去的处理方法相比,教材认真分析了重力做功与路径是否有关的问题。
这样做的目的不是为了追求严密,而是想有助于学生形成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教材强调科学方法,引导学生用比较高的观点处理问题,只要求学生能够“跟”来,并不要求学生去重复。
形成他们的“科学素质”。
在讨论物体沿任意路径运动时重力做功的问题时,又一次用到了极限的思想。
学生经过多次接触,对这样的方法逐渐就熟悉了。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会用重力势能的定义进行有关计算;2、理解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3、知道重力势能的相对性和系统性及重力势能变化的绝对性。
4.了解弹性势能.二、过程与方法用功的概念推导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亲身感受知识的建立过程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从对生活中有关物理现象的观察,得到物理结论的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教学重点】重力势能的概念及重力做功跟物体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教学难点】重力势能的系统性和相对性.【高考分析】本届内容属于高考必考内容,在高考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可以选择题以及实验题、计算题多种形式呈现。
【教学方法】探究法,实验观察法,控制变量法,演绎推理法,讲授讨论,分析归纳法。
【教具】CAI教学课件,白板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教师:打桩机的重锤从高处落下时,可以把水泥桩打进地里,为什么?学生:因为重锤具有重力势能.教师:那么什么是重力势能?学生: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叫重力势能.教师:我们可以定性得到:重力势能跟物体的质量和高度都有关系,且物体的质量越大,高度越大,重力势能就越大.引入:那么,怎样定量地表示重力势能呢?(二)进行新课一、重力的功1、为什么研究重力势能必须研究重力做功?2、重力做功与那些因素有关呢?(多媒体投影教材上的图1、图2、让学生独立推导这几种情况下重力做的功)3、图3如何求解重力做功?(曲线问题不容易解决,我们可以把这一条曲线看作由很多小的直线组成,这样把每小段直线上重力做的功合起来就是整个过程中重力做的总功,渗透微元思想。
高中物理人教版重力教案
![高中物理人教版重力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cacb789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a3.png)
高中物理人教版重力教案教材版本:高中物理人教版教学目标:1. 了解重力的概念和性质;2. 掌握计算物体在重力场中的重力大小;3. 能够应用重力定律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力的概念和性质,重力的计算方法,重力定律的应用。
教学准备:教材、课件、实验器材、黑板、粉笔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想生活中常见的重力现象,并思考重力是什么以及它的作用。
2. 展示物体在重力场中的运动视频,引出重力的定义和性质。
二、理论讲解(15分钟)1. 讲解重力的概念、性质以及计算方法。
2. 引导学生体会质量大小和距离远近对重力的影响。
3. 讲解重力定律及公式的推导过程。
三、实验操作(20分钟)1. 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实验,测量不同质量物体受重力的大小。
2. 让学生在实验中体会质量与受力大小的关系,并验证重力定律。
四、讨论和总结(10分钟)1. 分析实验结果,讨论实验中的问题和误差。
2. 引导学生探讨重力对不同物体的影响,如何利用重力解决实际问题。
五、拓展延伸(10分钟)1. 提出一些拓展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讨论重力的应用场景。
2. 鼓励学生进行相关课外阅读,了解更多有关重力的知识。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2. 提醒学生复习上课内容,做好课后准备。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重力的概念和性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掌握了实验方法和计算重力的技巧。
在今后教学中,可以更多地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和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重力》教案
![《重力》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89c0d04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1c6d913.png)
《重力》教案
重力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理概念,它是指两个物体之间相互吸引的力量。
在高中物理课程中,重力的教学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那么,如何设计一份有趣而又实用的《重力》教案呢?下面就为大家分享一些实用的教学思路。
一、情绪添加
在编写教案时,如果过于枯燥乏味很容易失去学生的兴趣,因此添加一些语气词和情绪词是非常有必要的。
例如,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大胆运用一些形象生动的比喻,让学生更容易理解重力的本质。
比如说,我们可以把重力比作是一个巨大的吸管,不论你跑到哪里,它都会不断地吸引你,真的很难逃脱。
二、去掉生硬
在教案中使用生硬的连接词会让整份教案显得生硬,难以流畅地阐述教学内容,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
所以,我们要学会在不使用这些词的情况下,使教学内容能够自然而然地连接起来。
比如,在讲解引力定律时,我们可以先从感性认识入手,通过实验和观察,展示出物体间存在相互吸引的力量,然后再理性地引入引力定律的公式,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概念。
三、写作风格
在设计《重力》教案时,我们要尽量使用'接地气'的写作风格,尽可能使用大家熟悉的例子,避免过于抽象的表述。
例如,在引导学生
理解万有引力定律时,我们可以运用“月球围绕地球”这样的经典案例
来进行讲解,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身边的自然现象来理解学习内容,这
也更符合学生在生活中的实际体验。
总之,《重力》是一门非常重要的物理学科,教学内容也较为充实。
在设计教学时,我们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学生的学习体
验和兴趣的培养。
希望以上的教学思路能够帮助到大家,让教学更有趣,更实用。
高中物理测重力教案全套
![高中物理测重力教案全套](https://img.taocdn.com/s3/m/36710e43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de.png)
高中物理测重力教案全套教学目标:1. 了解重力的定义和特点;2. 掌握用测量方法测重力的基本过程;3. 理解重力的作用和重要性。
教学内容:1. 重力的定义和特点;2. 用测量方法测重力的基本过程;3. 重力的作用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1. 了解重力的定义和特点;2. 掌握用测量方法测重力的基本过程。
教学难点:1. 理解重力的作用和重要性。
教学准备:1. 教材:高中物理教科书;2.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物体、支架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入重力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认识到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并且是万有引力的一种体现。
2. 提出问题:你知道如何测量重力吗?它对我们日常生活有什么影响?二、讲解1. 介绍重力的测量方法:利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物体的重力。
2. 展示测量过程和方法:将弹簧测力计挂在支架上,然后挂上不同重量的物体,通过读数来获取物体的重力大小。
三、实验操作1. 让学生先观看老师演示测量过程,然后自己操作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物体的重力。
2. 让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数据分析,讨论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四、总结1. 总结测重力的方法和重力的特点,强调重力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2. 复习重力的定义和特点,巩固学生的知识点。
五、作业1. 布置作业:让学生回答问题:重力的大小受什么影响?并举例说明。
2. 要求学生复习本节课的知识点,准备下节课的学习内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操作和讨论,让学生深入了解重力的测量方法和重要性,激发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结合更多的实验操作来加深学生对重力的理解。
高中必修一物理重力的教案
![高中必修一物理重力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dea9004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cb.png)
高中必修一物理重力的教案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重力的概念和作用;
2. 掌握计算物体重力的公式;
3. 理解重力对物体的影响。
教学内容:
1. 重力的概念和性质;
2. 重力的计算公式及应用;
3. 重力对物体的影响。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1. 引入:通过讲述地球引力和重力的概念,激发学生对重力的兴趣;
2. 介绍:讲解重力的性质和特点,引导学生思考重力对物体的影响;
3. 计算:通过例题演练,教授如何计算物体的重力;
4. 实践:让学生自行完成几道重力计算的练习题;
5. 总结:总结本课内容,强调重力的重要性和应用。
第二课时:
1. 复习: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对重力的理解情况;
2. 运用:通过实例分析重力的作用,让学生理解重力对物体的影响;
3. 讨论:带领学生讨论重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4. 探究:进行简单的实验,观察不同物体的重力表现;
5. 总结:总结本节课内容,强调重力的实际意义和重要性。
教学反思:
通过本教案的设计,学生在2节课的学习中可以全面了解重力的概念、作用和计算方法。
通过理论授课、例题演练、实践练习以及实验探究,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重力知识,并能够将所学内容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增强对重力的认识和理解。
高一物理必修一重力与重心教案设计
![高一物理必修一重力与重心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843f2f4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0d.png)
高一物理必修一重力与重心教案设计下面是作者给大家带来的高一物理必修一重力与重心教案设计(共含16篇),以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篇1:高一物理必修一重力与重心教案设计知识与技能:1.会用力的图示和示意图来描述力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理解生活中测量重力的方法3.知道重心的概念及均匀物体重心的位置4.会用简单器材探究不规则物体的重心位置5.知道重心与稳度的关系6.运用重力,重心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用简单器材探究不规则物体的重心位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各种力现象的奇妙保持对力现象的探索热情,体会重力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高一学生的思维具有单一性,定势性,并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变,由于力的概念比较抽象,在初中已经学习了力的示意图,进一步扩展重力与重心。
本节的重点是力的图示,重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重心与稳度;教学的难点是重心与稳度。
说教法物理教学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
学生对力的示意图和重力已有自己的认识,可以作为教学的起点。
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力的图示的描述方法,并通过复习力的三要素来引导学生学习重力的三要素,并通过实验探究均匀、规则物体的重心位置,再进一步联系生活,理解重心与稳度;使学生全面的理解教材,把握重、难点;因此,本节课综合运用直观讲授法、实验探究法并结合多媒体手段。
在教学中,加强师生双向活动,合理提问、评价,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
说学法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现代教育以“学生为中心”,更加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
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在初中的基础上,复习力的示意图和力的三要素,来引导学生学习力的图示和重力的三要素,再扩展到重心与稳度,强调学生学会画力的图示,引导学生积极探究不规则物体的重心。
巧用提问、评价激活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习环境下完成学习任务。
说教学过程从以上分析,教学中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修订高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重力
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gravity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重力
《重力》教案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会用公式g=mg(g=9.8n/kg)计算重力。
3、知道用悬绳挂着的静止物体、用静止的水平支持物支持的物体,对竖直悬绳的拉力或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大小等于物体受到的重力。
4、知道重心的概念以及均匀物体中心的位置。
二、能力目标:
1、让学生自己动手,找不规则薄板的中心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
2、通过"重心"的概念,让学生知道等效代替是研究物理学的一种方法。
教学重点:
1、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2、g=mg中,g值因在地球的不同纬度而不同。
教学难点:
1、"重心"概念的理解
2、"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的理解。
教学方法:
实验法、分析法
教学用具:
弹簧秤、钩码(二人一组)质地均匀的不规则薄板、细绳(学生准备)、木圆环、直角三角尺(教师用)重锤线(演示用)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日常生活中我们跳起来,总会落回地面,扔出去的东西,也都要落回地面,悬挂物体的绳子静止时总会指向地面,这都是因为在地面附近的物体都要受到重力的作用。
下面我们来探讨有关重力的知识。
板书:第二节重力
二、新课教学
1.重力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在预习后回答: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要受到地球的吸引,所以人跳起来总会落在地上,扔出去的东西总要落回地面。
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提问:有的同学说物体的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到底
是不是呢?
学生猜疑:有的说是,有的说不是。
教师释疑:严格地说,重力并不是地球的吸引力,而是吸引力的一个分力,以后才会学到这些知识,现在知道就行了。
所以说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而不能说地球的吸引力就是物体的重力。
由于两者相差很小,通常可以用重力代替吸引力的。
提问:物体所受到的重力的实例物体是谁?
学生:是地球。
强调:物体只要在引力范围内,就会受到重力的作用。
2、重力的方向和大小
(1)实验:重锤线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从静止释放的小石块总是竖直下落,分析球的受力情况,由二力平衡知重力竖直向下。
归纳: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强调:竖直向下不能说成垂直向下,竖直向下指的是与水平地面相垂直,不能笼统指垂直方向。
(2)学生动手实验:
提问: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秤来测量,为什么?
学生会从二力平衡角度回答:物体静止时对弹簧秤的拉力或对水平面压力的大小等于其重力。
动手实验:用弹簧秤测量一个钩码、两个钩码、三个钩
码的重力的大小,观察计算重力g与钩码的质量m的关系。
学生马上得到:g与m成正比。
板书: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关系:
g=mg(g=9.8n/kg)
强调:g值在地球的不同位置取值不同,同学阅读课本内容可知,赤道上g值最小,而两极g值最大。
一般的处理方法:在地面附近不太大的范围内,可认为g值是恒定的。
(3)巩固训练:
a. 已知小球、物块的质量为m,求悬绳的拉力是n。
物块对地面的压力(两者均处于静止状态)是n。
如果说悬绳的拉力等于重力,物块对地面的压力等于重力,这种说法对吗?
b、物体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物体对水平桌面的压力()
a、就是物体的重力
b、大小等于物体的重力
c、这压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产生的
d、这压力是竖直向下的。
师生共评得到:
a:只要在静止状态下,物体对竖直悬绳物体对水平支持物才有上述关系。
b、力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
上面说法不对,只能说拉力(或压力)的大小等于重力的大小。
3、重心:
通俗点讲,重心就是重力的作用点。
就是在研究问题时,从效果上看,可以认为物体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于一点,这一点就叫物体的重心。
我们把物体的全部质量压缩成一点将不影响研究结果,这就是物理学的一种等效代替的思想。
(1)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的重心,跟物体的形状有关。
同学们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找出这些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的重心:(2)质量分布均匀的形状不规则的薄板的重心可用悬挂法找到。
教师演示:木圆环,直角三角尺的重心。
具体过程:先用悬挂法确定重心之后,在板上固定一条细线ab,让ab穿过重心c点,再在其重心c处拴上细绳提拉,验证薄板可以水平平衡。
归纳:物体的重心可在物体之上,也木在物体之外。
(3)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重心的位置即跟形状有关,也与质量分布有关。
比如:往高处叠放东西,重心不断随高度而上移。
(4)重心的高低与支承面的大小决定物体的稳定程度。
简单介绍一下不倒翁的原理,让学生有一种印象,为以后学习平衡的种类奠定基础。
三、小结
(1)重力产生的条件以及重力与引力的区别
(2)在月球上,物体也会由于月球的吸引而受到相应的重力,到其他星球表面也一样。
(3)g=mg,g值在不同位置数值上略有差别,通常不特别说明的话,g=9.8n/kg
(4)重心的确定
六、教学总结
这节课在教学思路上应注意知识的接受要循序渐进,只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加以扩展和深化,并把以后要用到有关重力的知识点了一下,为以后学生接受知识的路铺的平缓些。
FoonShion教育研究中心编制
Prepared by foonshion Education Research C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