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湖脉学讲义

合集下载

徐文兵老师浅释《濒湖脉学》中的浮脉

徐文兵老师浅释《濒湖脉学》中的浮脉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for commercial use徐文兵老师浅释《濒湖脉学》中的浮脉先讲一个就师父反复强调的《濒湖脉学》。

我刚才讲了,你一定要手上有气,手上有气的标准就是你的手是热的,然后你再去号病人的脉。

号病人脉的时候你要知道躲,因为你在号脉的时候,你要用心,其实你就向他打开你的心了,那个病人邪气重的时候,你是打开的,它就要进去。

所以当你号脉的时候,有时候你要弹一下指头,离开他。

你如果不离开,那个东西就沿着这个手上来了,所以,你要有感有觉,你才能去做医生,这是我说我自己的体会。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就是说,李时珍老先生他是怎么给我们讲脉的。

最简单的一个脉叫浮脉。

他的歌诀是这么背的:“浮脉唯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

三秋得令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

”这是他对脉的描写,我们看起来很简单,这些字儿大家都认得,但是你要去想象,用心去体会它的感觉的话呢,确实需要有号过脉的人或者懂的人给讲一下。

这个浮脉呢,“唯从肉上行”,什么叫肉?我们看一下我们身体的层次,最表的是毛,毛底下是皮,皮底下是什么呢?是肤,啊。

皮底下是肤,肤底下是肉,也就是我们说的肌肉,肉底下是脉,脉底下是筋,筋底下才是骨,骨里面是髓。

我们就不说了。

所以他说是“肉上行”,讲的是什么呢?讲的是你手一搭脉,你能感觉到他这个层次在中部以上,中部以上,所以我们号脉讲轻轻一搭的感觉和稍微按一下,和摁到骨头上那个感觉,所以跟浮脉相对的是什么呀?是沉脉。

比沉脉还厉害的叫伏脉,是那个“伏”,是这个“伏”,我们讲住骨,就是摸到骨头上才能摸到的感觉。

那么浮脉的第一感觉是,它在肉的层次上跳动。

这个肌肉,大家都说肌肉,请问肌和肉有什么区别?《黄帝内经》讲,上古之人修炼的时候,“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

如果你不理解气和神的话,你光从唯物主义角度上讲,你理解不了“肌”“肉”的区别。

可是道家重视气,也就是说肌和肉是同一块组织,但是当它发力绷紧的状态,凸起的叫肌,而当它泄了气放松的状态,就叫肉,区别在于它有没有气,是吧。

濒湖脉学白话讲解

濒湖脉学白话讲解

对中医脉诊的探究中医脉诊真神奇,它真的是那么灵验,还是仅仅是一种骗人的东西?本着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我展开了探究,经过思考和众多的资料查阅,以下就是我的一点点见解。

把脉到底把的是?1.脉的深浅:把右手食指、中指、无名指的指腹放在左右的桡动脉部位,是轻轻一按就能按到还是要重按才能摸到?这便是第一个信息,脉的位置深浅。

2.脉的速度和强弱:摸到脉以后,第一感觉就是脉搏的快慢和强弱,我们可以用手表来计时,数一下1分钟内脉搏的跳动次数,正常人的标准为60—90次/分钟。

强弱如此按照脉搏应指的感觉可以判断。

3.脉的节律:脉是一种有规律的波动,自然会有节律,需要我们仔细感觉饿,是有规律的还是没有规律的。

4.血管壁的弹性和紧X度:众所周知,脉搏是血管壁震动形成的,那么脉管壁会给我们一种质地感,于是我们就能感觉到脉搏是否柔和或者绷紧。

5.脉管的粗细:既然是血管壁,自然会有粗细之分。

通过以上的探究,我们知道了中医把脉到底是在把,知道了这个还不够,还要知道中医把脉在从哪些角度衡量病人的身体状况,于是有了以下的继续探究。

造成脉象的直接原因?1.心脏波动的强度、速率和节律:这是引起脉搏强弱、快慢、节律性变化的主要因素。

心脏是人体最大最重要的血液泵,而脉搏的亦是由于血液流动引起,故此2.血管壁的弹性和紧X度:这是脉搏软硬变化的只要因素。

血管弹性好、紧X度低、那么脉搏就柔和;而血管弹性差、紧X度高,那么脉搏就僵硬。

3.动脉中血液的充盈程度:这是影响脉搏粗细的主要因素。

血液充盈,如此脉搏形状就粗大;血液不足,如此脉管不能更充分扩X,脉搏就细小。

4.血管对脉管的冲击力:这个冲击力是由于心脏搏动的力量、血液的充盈度以与血流的速度综合形成的。

冲击力大,如此脉搏就容易触与;冲击力小,如此脉搏需要重按才能触与。

5.血液粘滞度大小:这是造成脉道通畅程度的主要因素,血液粘滞度大,如此血液流动时阻力就大,血流速度缓慢而涩滞;血液粘滞度小,如此血液流动时受到的阻力就小,血液流动快而流畅。

读《濒湖脉学》学浮脉(一)

读《濒湖脉学》学浮脉(一)

读《濒湖脉学》学浮脉(一)浮脉01浮脉,举之有余,按之不足(《脉经》)。

如微风吹鸟背上毛,厌厌聂聂(轻泛貌),如循榆荚(《素问》)。

如水漂木(崔氏),如捻葱叶(黎氏)。

(浮脉法天,有轻清在上之象,在卦为乾,在时为秋,在人为肺,又谓之毛。

太过则中坚旁虚,如循鸡羽,病在外也。

不及则气来毛微,病在中也。

《脉诀》言,寻之如太过,乃浮兼洪紧之象,非浮脉也。

)笔记:初临证时,对于“微风吹鸟背上毛”“如循鸡羽”,久不得其要。

最近几年,在肺肿瘤切除术后患者身上,体会到右寸虚浮,独异于关尺,如微风吹鸟背之状。

这时深有感触: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

肺肿瘤术后患者右寸虚浮有别于外感脉证,外感虽也有独见寸口的浮脉,但脉体的寸浮到关部的不浮是连续的逐步过渡,有如滑梯状,但部分肺肿瘤患者术后右寸微浮,往往仅仅局限在右寸,其脉浮与关部往往是没有过渡的,严重的甚至浮薄如纸,如鸡羽轻飘。

笔者理解应是术后肺气受损,正气亏虚所致。

这类患者,右寸虚浮,非关外感者,结合舌象,如舌胖大伴齿痕,可用生黄芪调补肺气。

但肿瘤患者的舌象,据笔者所见,由于浊瘀内堵,其舌质颜色往往是不均匀呈现,笔者以“浊”字形容此类舌质。

并且这类患者的舌苔一般是薄腻或是厚腻,可视为湿浊聚而化热的舌象。

此时用黄芪往往会加重郁火。

这种情况,笔者会改用大剂党参平补气血,如伴腻苔,加用金荞麦化浊祛滞,如舌苔腻而质偏干,有湿热化燥倾向的,加用芦根,润燥化湿,可较快减轻腻苔。

浮脉用“如水漂木”四字形容较为形象,但木浮于水,越用力按,则觉抵抗力越重,与《诊宗三昧》所言“按之稍减而不空”显然有别,笔者体会,以“按之稍减而不空”形容指下感觉,比较符合实际情况,至于如捻葱叶,则易与芤脉相混,似乎也不可取。

如前所述,正气不足,也可显现浮脉,除右寸外,笔者临床体会,左寸脉轻按虚浮,稍用力按则指下无抵抗感,多为心气不足,患者常有喜悲易哭,可视为甘麦大枣汤证。

轻按虚浮,稍用力按指下脉势有力,似有气充其中,往往是心气虚亢,可见入睡困难,可用龙骨、牡蛎镇逆安神。

濒湖脉学白话详解大全

濒湖脉学白话详解大全

科学实验秀观后感哇塞,前几天看了一场超酷的科学实验秀,那感觉就像是被卷进了一个魔法与科学交织的漩涡,简直太震撼了,现在想起来还兴奋得不行呢!一走进表演场地,就看到各种各样奇奇怪怪的实验器材,瓶瓶罐罐、五颜六色的液体还有一些形状怪异的装置,就像是从科学怪人实验室里搬出来的一样。

当时我就想,这得整出些啥花样啊?表演一开始,那科学家模样的主持人就像个超级魔法师闪亮登场。

他先做了一个简单的小实验,把一个小瓶子里的液体倒到另一个瓶子里,然后“噗”的一声,就冒出了好多彩色的泡泡。

这泡泡可不像咱们平常吹的肥皂泡那么普通,它们在灯光下闪烁着奇异的光芒,就像一个个来自外太空的小星球。

我旁边的小朋友都兴奋得叫了起来,我也忍不住跟着欢呼,感觉自己一下子就被拉进了这个奇妙的科学世界。

接着,最让我目瞪口呆的实验来了。

主持人拿出一个大大的透明水缸,然后往里面倒了一些透明的液体,我还在纳闷这是啥的时候,他又拿出一个小金属球,说要让这个球在液体里“跳舞”。

我心想,这怎么可能呢?金属球一放进水缸,你猜怎么着?那球就像有了生命一样,在液体里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地欢快游动起来,就像在跳一场超级酷炫的街舞。

主持人解释说这是因为液体的密度和金属球的密度相互作用的结果,虽然我不是完全明白那些科学原理,但我就觉得科学真是太神奇了,能让一个死沉沉的金属球像精灵一样在水里舞动。

还有一个实验也特别有趣。

主持人把一块白色的东西放在一个盘子里,然后用一个像喷枪一样的东西对着它喷火。

我当时心里一紧,想着这不得把那东西烧得黑乎乎的啊?结果呢,那白色的东西不但没变黑,反而像棉花糖一样膨胀起来,越变越大,最后变成了一个超级大的“怪物”。

旁边有人小声说这是干冰,可我之前只知道干冰能冒烟,没想到还能这么玩。

这个实验就像一场魔法表演,把平凡的东西瞬间变得超级神奇。

这场科学实验秀啊,不仅仅是一堆有趣的实验,更像是一把打开科学大门的魔法钥匙。

它让我看到了科学原来不是书本上那些枯燥的公式和难懂的文字,而是实实在在的、充满乐趣和惊喜的东西。

濒湖脉学(白话解)

濒湖脉学(白话解)

濒湖脉学(白话解)脉乃血脉①,气血之先。

血之隧②道,气息应焉。

其象法③地,血之府④也。

心之合也,皮之部⑤也。

注解血脉①:原作“血派”,坊刻本作“血脉”,现从坊刻本改为“血脉”。

隧②:凿通山石或在地下挖洞所成的通路,叫遂道。

法③:这里作“效法”解。

府④:这里作“藏”解,即容纳的意思。

部⑤:这里作“分布”解。

此段讲经脉的生理经脉即脉管,又叫做血脉,是人体内运载血液环流自成系统的器官。

全身的气血运动,必须通过经脉的“先导”作用才能完成。

凡经脉所在的地方,就是气血所到的地方,所以经脉不仅是血液流行的隧道,而且是与气息(即呼吸时所出入的气,一呼一吸,叫做一息)息息相关的。

经脉在人体内合理地分布着,与地面存在的大小河流很相似,内面直接和心脏配合,外面遍布于皮肤、肌肉之间,使全身血液都得到容纳,从而便形成了整个的血液循环。

资①始于肾,资生于胃。

阳中之阴,本乎营卫。

营者阴血,卫者阳气。

营行脉中,卫行脉外。

注解资①:这里作“取得”,“获得”解。

此段讲脉气的生成脉搏之所以能够搏动不休,主要是由于“脉气”的存在。

“脉气”,可以理解为经脉本身的一种机能。

这种机能不仅要获得先天之“肾气”和后天“胃气”的不断供给而存在,还要与营气、卫气互相结合起来,才是“脉气”搏动的根本。

从“脉气”的性质来讲,它的属于“阳中之阴气”。

因“气”本来属阳,但脉属阴,它又存在于经脉里面,便决不是单纯的“阳气”,而有一部分“阴气”在其中了。

营气与卫气均产生于脾胃,营气具有化生阴血,营养全身的作用;卫气具有保卫体表的功能。

营气是存在于血液里的,所以它和阴血一块在经脉里运行;卫气是阳气的一种,所以它便揗行于经脉的外边。

这样内、外、阴、阳相互作用,就维持了“脉气”的正常活动。

脉不自行,随气而至。

气动脉应,阴阳之义。

气如橐籥①,血如波澜。

血脉气息,上下循环。

注解橐籥①:(tuoyao)音(陀药)。

风箱。

此段讲“胃气”①和“宗气”②引导血行,经脉随气运动的道理注释胃气①:“脏腑之气”之一,并认为胃气是“脏腑之气”的根本。

《濒湖脉学》奇诊八脉

《濒湖脉学》奇诊八脉

《濒湖脉学》奇诊八脉濒湖脉学(白话解)四言诀九、奇经八脉诊法奇经八脉,其诊又别。

直上直下,浮则为督。

牢则为冲,紧则任脉。

寸左右弹,阳跷①可决。

尺左右弹,阴跷可别。

关左右弹,当诀。

尺外斜上,至寸阴维。

尺内斜上,至寸阳维。

注释跷①:原作“蹟”,现已统一改作“跷”。

此段讲奇经八脉诊法人身十二经脉,每一经各有一脏或一腑,如:手太阴经肺,手阳明经大肠,足阳明经胃,足太阴经脾,手少阴经心,手太阳经小肠,足太阳经膀胱,足少阳经肾,手厥阴经心包络,手少阳经三焦,足少阳经胆,足厥阴经肝。

这叫做十二正经。

它们有了病变,在两手寸、关、尺部都可以通过不同脉象反映出来(参看《部位、诊法》第二)。

至于奇经八脉,除冲、任、督三脉起于少腹胞中而外,一般都不与脏腑直接联系,与正经大不相同,所以才叫做“奇”。

奇,即奇异,有异于正经的意思。

属于奇经的,计有任脉、督脉、冲脉、、阳跷脉、阴跷脉、阳维脉、阴维脉八种。

这里主要就是谈这八条经脉发生病变后,在临床上的另一种诊察方法。

督脉病变反映在寸、关、尺三部脉来都浮,而且直上直下,颇有弦长的形象。

冲脉病变反映在寸、关、尺三部,脉来都现牢象,也是直上直下,颇有弦实的形状。

任脉的病变,寸部脉来见紧,或者从寸到关见细实而长的脉象。

阳跷脉的病变,寸部脉来现紧,同样具有左右弹动的情况。

的病变,关部脉来现紧,也是左右弹动不休的。

阴维脉的病变,尺部脉多见斜向大指(外斜)而上至寸部,它的搏动往往是沉大而实。

阳维脉的病变,尺部脉多见斜向小指(内斜)而上至寸部,它的搏动往往是浮大而实的。

督脉为病,脊强癫痫。

任脉为病,七疝瘕坚。

冲脉为病,逆气里急。

事主带下,脐痛精失。

阳维寒热,目眩僵仆。

阴维心痛,胸胁刺筑。

阳跷为病,阳缓阴急。

阴跷为病,阴缓阳急①。

癫痫瘛疭②,寒热恍惚③。

八脉脉症,各有所属。

注释阳跷为病,阳缓阴急。

阴跷为病,阴缓阳急①:按《难经.二十九难》、《》应作“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

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

”但因现在针刺小儿麻痹的足内外翻证,以内翻属阳跷病的阳缓阴急,外翻属阴跷病的阴缓阳急,临床上有较好的疗效。

李时珍《濒湖脉学》

李时珍《濒湖脉学》

李时珍《濒湖脉学》第一部分:27种脉象1浮脉浮脉,举之有余,按之不足(《脉经》)。

如微风吹鸟背上毛,厌厌聂聂(轻泛貌),如循榆荚(《素问》),如水漂木(崔氏),如捻葱叶(黎氏)。

浮脉法天,有轻清在上之象,在卦为乾,在时为秋,在人为肺,又谓之毛。

太过则中坚旁虚,如循鸡羽,病在外也。

不及则气来毛微,病在中也。

《脉诀》言,寻之如太过,乃浮兼洪紧之象,非浮脉也。

体状诗:浮脉惟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三秋得命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

相类诗:浮如木在水中浮,浮大中空乃是芤;拍拍而浮是洪脉,来时虽盛去悠悠。

浮脉轻平似捻葱,虚来迟大豁然空;浮而柔细方为濡,散似杨花无定踪。

主病诗: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

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关上土衰兼木旺,尺中溲便不流通。

浮脉主表,有力表实,无力表虚,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紧风寒,浮缓风湿,浮虚伤暑,浮芤失血,浮洪虚热,浮散劳极。

2沉脉沉脉,重手按至筋骨乃得(《脉经》)。

如绵裹砂,内刚外柔(杨氏)。

如石投水,必极其底。

沉脉法地,有渊泉在下之象,在卦为坎,在时为冬,在人为肾。

又谓之石,亦曰营。

太过则如弹石,按之益坚,病在外也。

不及则气来虚微,去如数者,病在中也。

《脉诀》言缓度三关,状如烂绵者,非也。

沉有缓数及各部之沉,烂绵乃弱脉,非沉也。

体状诗:水行润下脉来沉,筋骨之间软滑匀;女子寸兮男子尺,四时如此号为平。

相类诗:沉帮筋骨自调匀,伏则推筋着骨寻;沉细如绵真弱脉,弦长实大是牢形。

主病诗:沉潜水蓄阴经病,数热迟寒滑有痰。

无力而沉虚与气,沉而有力积并寒。

寸沉痰郁水停胸,关主中寒痛不通。

尺部浊遗并泄痢,肾虚腰及下元痛。

沉脉主里,有力里实,无力里虚。

沉则为气,又主水蓄,沉迟痼冷,沉数内热,沉滑痰食,沉涩气郁,沉弱寒热,沉缓寒湿,沉紧冷痛,沉牢冷积。

3迟脉迟脉,一息三至,去来极慢(《脉经》)。

迟为阳不胜阴,故脉来不及。

《脉诀》言重手乃得,是有沉无浮。

濒湖脉学课件模板-002(共3)

濒湖脉学课件模板-002(共3)

《濒湖要详看。 『主病诗』寒则牢坚里有余,腹心寒痛木 乘脾。疝瘕何愁也,失血阴虚却忌之。牢 主寒实之病,木实则为痛。 扁鹊云:软为虚,牢为实。失血者,脉宜 沉细,反浮大而牢者死,虚病见实脉也。 《脉诀》言:骨间疼痛,气居于表。池氏 以为肾传于脾,皆谬妄不经。
《濒湖脉学》:动(阳)
动(阳):
含糊谬妄,殊非动脉。詹氏言其形鼓动如 钩、如毛者,尤谬。 『体状诗』动脉摇摇数在关,无头无尾豆 形团。其原本是阴阳搏,虚者摇兮胜者安。 『主病诗』动脉专司痛与惊,汗因阳动热 因阴。或为泄痢拘挛病,男子亡精女子崩。 仲景曰:动则为痛为惊。《素问》曰:阴 虚阳搏,谓之崩。又曰:妇人手少阴脉动 甚者,妊子也。
《濒湖脉学》:散(阴)
散(阴):
散脉,大而散。有表无里(《脉经》), 涣漫不收(崔氏),无统纪,无拘束,至 数不齐,或来多去少,或去多来少。涣散 不收,如杨花散漫之象(柳氏)。戴同父 曰:心脉浮大而散,肺脉短涩而散,平脉 也。心脉软散,怔忡;肺脉软散,汗出; 肝脉软散,溢饮;脾脉软散,肿,病脉也。 肾脉软散,诸病脉代散,死脉也。
《濒湖脉学》:濡(阴)
濡(阴):
(濡即耎字) 濡脉,极软而浮细,如帛在水中,轻手相 得,按之无有(《脉经》),如水上浮沤。 帛浮水中,重手按之,随手而及之象。 《脉诀》言:按之似有举还无,是微脉, 非濡也。 『体状诗』濡形浮细按须轻,水面浮绵力 不禁。病后产中犹有药,平人若见是无根。 『相类诗』浮而柔细知为濡,沉细诸柔作 弱持。
《濒湖脉学》:缓(阴)
缓(阴):
故杜光庭云:欲知死期何以取?古贤推定 五般土。阳土须知不遇阴,阴土遇阴当细 数。详《玉函经》。 『体状诗』缓脉阿阿四至通,柳梢袅袅轻 风。欲从脉里求神气,只在从容和缓中。 『相类诗』见迟脉。 『主病诗』缓脉营衰卫有余,或风或湿或 脾虚。上为项强下痿痹,分别浮沉大小区。 寸缓风邪项背拘,关为风眩胃家虚。

《濒湖脉学》动脉

《濒湖脉学》动脉

《濒湖脉学》动脉动脉动乃数脉,见于关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①动摇。

注释厥厥①:脉来短而坚紧的形容词。

【白话解】动脉,可以说是数脉的一种,也就是数而兼紧、兼滑、兼短的脉象。

所以叫做动,是因为动脉搏动时,鼓动有力,无头无尾地象豆粒般大一点,陇然高起而摇动不休。

动脉决不是仅见于关部,寸尺两部也可以出现,所以说“见于关上下”。

【体状诗】动脉摇摇数在关,无头无尾豆形圆。

其原本是阴阳搏,虚者摇兮胜者安。

【白话解】动脉搏动的特点,主要是它坚紧有力,呈豆圆形地、无头无尾地突出一点跃然指下。

旧说动脉只限于在关部出现,其实寸、关、尺三部都可以见到。

出现动脉多因阴阳两气互相搏击所致。

阴阳两气搏击,胜的一方脉气安静,虚的一方便表现出坚紧有力,如豆大摇动的动脉来了。

这就是脉书所谓“阳虚则阳动,阴虚则阴动”的道理。

【主病诗】动脉专司痛与惊,汗因阳动热因阴。

或为泄痢拘挛病,男子亡精女子崩。

【白话解】什么病症可见到动脉呢?大凡寒胜于阳的疼痛,气乱窜扰的惊悸,阳不胜阴的自汗,阴不胜阳的发热,脾胃不和、寒热杂处的腹泻,脏腑传化失职、气血相干的痢疾,阴寒邪盛、经气受伤的经脉拘挛,阴虚阳盛的男子亡精(即失精,精液亡失的意思)、女子血崩等,都可以见到。

总括起来,这些疾病之所以出现动脉,不外乎阴和阳两个方面互相搏击,有所偏盛偏衰的结果。

按:动脉是数而兼紧、兼滑、兼短的脉象。

阴阳气相互搏击,阳胜阴虚,阴气便搏击而坚紧,出现动脉;阴胜阳虚,阳气也搏击而坚紧,出现动脉。

搏击在某一部,动脉便出现在某一部。

旧说只能出现在关部,这是错误的,不现实的。

王新远 濒湖脉学 讲义

王新远 濒湖脉学 讲义

王新远濒湖脉学讲义濒湖脉学是王新远先生创立的一门中医学科,主要研究濒湖脉象,以及与之相关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下面是王新远先生关于濒湖脉学的讲义:濒湖脉学简介濒湖脉学是以濒湖脉象研究为基础的一门学科,它的诞生对于推动中医学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濒湖脉学的研究中心是人体的脉搏,通过观察和分析脉搏的变化来诊断疾病,并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濒湖脉学的理论体系将中医理论和现代医学相结合,综合运用传统和现代的方法,通过科学的研究和实践,为患者提供更加准确和个性化的诊断和治疗。

濒湖脉象的特点濒湖脉学将人体的脉搏分为不同的脉象,每一种脉象都代表了特定的病理状态。

根据濒湖脉象的变化,可以判断患者的病情和病因,并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濒湖脉象的特点是细腻而多变,需要医生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敏锐的观察力才能准确地判断和诊断。

濒湖脉学的应用领域濒湖脉学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和健康管理领域。

在临床医学中,可以通过观察患者的脉搏来判断疾病的类型和进展,并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在健康管理领域,可以通过观察个体的脉搏特征来评估健康状况,并提出个性化的预防和调理措施。

濒湖脉学的研究方法濒湖脉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临床观察、实验研究和文献研究。

通过观察和分析患者的脉搏情况,可以发现脉象的规律和特点。

实验研究则通过模拟实验和临床实验来验证濒湖脉象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文献研究基于对古籍和现代文献的整理和分析,来探索濒湖脉学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

濒湖脉学的发展前景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人们对中医的关注,濒湖脉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在逐渐被医学界所认可和接受。

濒湖脉学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它将为中医的传承和创新提供有力的支持,并为人们的健康提供更加准确和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以上就是关于王新远先生创立的濒湖脉学的讲义,介绍了濒湖脉学的背景、特点、应用领域、研究方法以及发展前景。

希望对您了解濒湖脉学有所帮助。

《濒湖脉学》代脉

《濒湖脉学》代脉

《濒湖脉学》代脉代脉代脉,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仲景)。

脉至还入尺,良久方来(吴氏)。

【白话解】所谓代脉,就是脉搏动到一定的至数,必然要歇止一次,再行搏动。

但是,代脉的歇止有两个特点:第一、前后歇止的距离、是均匀而有定数的,非常规则。

第二、歇止的时间比较长,即所谓“良久方来”。

血脉流到寸口,总是首先经过尺泽,再经过关部,再到寸部,也就是由内向外的。

当它歇止的时候,血脉好象是还流入尺泽里似的,所以三部都没有脉搏的跳动了,这就是“脉至还入尺”的意思。

凡脉歇止一次后,再来时能极快地连续搏动两次,这叫做“脉能自还”,说明它颇有自行补偿的能力。

如果歇止一次之后,再来时仅仅是照常的搏动,只是减少了一次,没有自行补偿的能力,就叫做“不能自还”了。

【体状诗】动而中止不能还,复动因而作代看。

病者得之犹可治,平人却与寿相关。

【白话解】凡脉搏动到一定的至数,便歇止一次,歇止后,仍是照旧的搏动,这就叫做代脉。

是由于气血亏损、元阳不足所致。

久病而见代脉,只要分辨出它的虚损所在,进行准确的治疗,仍属无妨。

如果正常人而忽见代脉,必须作好仔细地检查,以免发生意外。

【相类诗】数而时止名为促,缓止须将结脉呼。

止不能回方是代,结轻代重自殊涂①。

注释殊涂①:即殊途,这里作“不相同”解。

【白话解】促脉、结脉、代脉,都是有间歇的脉,究应如何分辨呢?脉来数而歇止,是促脉;脉来缓而歇止,是结脉。

这两种脉虽有数与缓的不同,但它们的歇止次数都是多少不匀,极不规则的。

代脉则是“不能自还”式的歇止,也就是歇止的次数既有规则,歇止的时间又较长,再来时只能照旧搏动,并不见频速而连续搏动两次的情况。

一般说来,促、结脉的病变较轻,代脉的病变较重。

因此,它们之间是有很大程度的不同的。

【主病诗】代脉都因元气衰,腹疼泄痢下元亏。

或为吐泻中宫病,女子怀胎三月兮①。

注释女子怀胎三月兮①:本句后,原有“五十不止身无病”至“次第推之自无失”等十二句,系缺乏临床根据的“预测生死”法,故删。

濒湖脉学(原文和白话文)

濒湖脉学(原文和白话文)

))))))濒湖脉学简介脉学在中医学中是极受重视的。

自晋代王叔和著《脉经》后,五代高阳生著成《脉诀》,以其通俗易懂、便于记诵而广为传播,但因其中谬误也不少。

李时珍继承了正统的脉学,博采历代各家之长,对经义大加发挥,如他指出,切脉独取寸口,是以此候五脏之气,而不是切按五脏六腑经脉之体,阐发透辟。

他在《脉经》24脉的基础上,又增述了3种脉,使中医脉象增至27种,即浮、沉、迟、数、滑、涩、虚、实、长、短、洪、微、紧、缓、芤、弦、革、牢、濡、弱、散、细、伏、动、促、结、代。

他用朗朗上口、易于记诵的七言诗句写成“体状诗”,对每一种脉象做了形象的描述,如说浮脉“浮脉唯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三秋得命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短短四句把浮脉的脉位、脉象、临床意义表述得很清晰。

他还用“相类诗”、“主病诗”,把同一类的各种脉加以归纳,对其在诊断病证方面的意图加以阐发。

这就是《濒湖脉学》的全部内容,虽然篇幅不多,但在中医脉学发展史上却有重要地位,已经成为学习脉学的必读著作。

史料记载《濒湖脉学》是李时珍撷取《内经》、《脉经》等诸书精华,结合自己的经验撰著而成。

总为一卷,内容分两部分,一是阐述了27种脉象的脉形特点,辨别方法及主治病证,二是引录了其你李言闻阐述脉学理论的《四言举要》。

《濒湖脉学》有序云:宋有俗子,杜撰脉诀,鄙陋讹谬,医学习诵,以为权舆,逮臻颁白,脉理竟昧。

戴同父常刊其误,先考月池翁著《四诊发明》八卷,皆精诣奥室,浅学未能窥造珍,因撮粹撷华僭撰此书,以便习读,为脉指南。

世之医病两家,咸以脉为首务。

不知脉乃四诊之末,谓之巧者尔。

上士欲会其全,非备四诊不可。

明嘉靖甲子上元日,谨书于濒湖薖所。

《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脉学考证》,以上三书是明代李时珍所撰,都是有关「脉学」的论著,所以合订在一起,以便阅读。

《濒湖脉学》是作者研究「脉学」的心得。

他根据各家论脉的精华,列举了二十七种脉象。

先以简明的字句,再以适当的比喻来叙述各种不同的脉象,以帮助读者理解。

《濒湖脉学》细脉

《濒湖脉学》细脉

《濒湖脉学》细脉细脉细脉,小大①于微而常有,细直而软,若丝线之应指(《脉经》)。

注释大①:原无。

据《脉经》补。

【白话解】细脉的形象,比微脉稍大一点,在指下感觉到只象一根丝线那么小,而且是软弱无力的。

它不同于微脉的地方是:尽管细小,却始终都可明显地摸着它,不象微脉那样模糊不清。

【体状诗】细来累累①细如丝,应指沉沉无绝期。

春夏少年防不利,秋冬老弱却相宜。

【白话解】细脉,不仅是象丝线那样细,而且软弱无力,显得十分困乏的样子。

虽然极其细软,但它在深沉部位却是不断地搏动着,指下始终可以明显地摸到它,决没有中断的时候。

春夏天阳气盛的时候,人体也相应地血行畅旺,如果少年人在这时反而脉来细弱,应该提防身体是否有不合适的地方。

秋冬是阳气衰减的季节,人体也相应地血行和缓,如果老年人在这时脉来细弱,这便无妨。

因老年人的气血本来就比较衰弱一些,而又是和自然界的气候变化相适应的。

气候变化和人体的适应性,是有一定的关系的,但一般说来影响甚小,不宜过分地夸大了这种作用。

【相类诗】见微、濡脉。

【主病诗】细脉萦萦①血气衰,诸虚劳损七情乖②。

若非湿气侵腰肾,即是伤精汗泄来。

注释萦萦①:(yingying)音迎迎,细长不断的意思。

乖②:(guai)不顺,不和谐。

【白话解】脉来之所以萦细如丝,主要是由于气血虚衰的缘故。

大凡各种因七情不和而致的虚损劳伤诸病,最容易见到细脉。

此外,如阳气虚弱,水湿侵袭而得腰肾病,或精气内伤,阳不因外而得自汗症等,也可以出现细脉。

【分部诗】寸细应知呕吐频,入关腹胀胃虚形。

尺逢定是丹田冷,泄痢遗精号脱阴。

【白话解】大凡呕吐频繁而气虚至极的,寸部脉来多细;脾胃虚弱,腹胀形瘦的,关部脉来多细;元阳大衰,丹田(脐下三寸)寒冷,泄痢遗精,阴精脱失的,尺部脉来多细。

失血过多,精液枯竭的,叫做脱阴。

按:脉来沉细如丝,软弱无力的,便叫细脉,又叫做小脉,主要为气血两虚所致。

濒湖脉学-第2章

濒湖脉学-第2章

第2章<篇名>虚(阴)属性:虚脉,迟大而软,按之无力,隐指豁豁然空(《脉经》)。

崔紫虚云∶形大力薄,其虚可知。

《脉诀》言∶寻之不足,举之有余。

上言浮脉,不见虚状。

杨仁斋言∶状似柳絮,散漫而迟。

滑氏言∶散大而软,皆是散脉,非虚也。

〔体状相类诗〕举之迟大按之松,脉状无涯类谷空。

莫把芤虚为一例,芤来浮大似慈葱。

虚脉浮大而迟,按之无力。

芤脉浮大,按之中空,芤为脱血。

虚为血虚,浮散二脉见浮脉。

〔主病诗〕脉虚身热为伤暑,自汗怔忡惊悸多。

发热阴虚须早治,养营益气莫蹉跎。

血不荣心寸口虚,关中腹胀食难舒。

骨蒸痿痹伤精血,却在神门两部居。

《经》曰∶血虚脉虚。

曰∶气来虚微为不及,病在内。

曰∶久病脉虚者死。

<篇名>实(阳)属性:实脉,浮沉皆得,脉大而长微弦,应指,然(《脉经》)。

,坚实貌。

《脉诀》言∶如绳应指来,乃紧脉,非实脉也。

〔体状诗〕浮沉皆得大而长,应指无虚强。

热蕴三焦成壮火,通肠发汗始安康。

〔相类诗〕实脉浮沉有力强,紧如弹索转无常。

须知牢脉帮筋骨,实大微弦更带长。

浮沉有力为实,弦急弹人为紧沉而实大,微弦而长为牢。

〔主病诗〕实脉为阳火郁成,发狂谵语吐频频。

或为阳毒或伤食,大便不通或气疼。

寸实应知面热风,咽疼舌强气填胸。

当关脾热中宫满,尺实腰肠痛不通。

《经》曰∶血实脉实。

曰∶脉实者,水谷为病。

曰∶气来实强是谓太过。

《脉诀》言尺实小便不禁,与《脉经》尺实小腹痛、小便难之说何反。

洁古不知其谬,诀为虚寒,药用姜附,愈误矣。

<篇名>长(阳)属性:长脉,不小不大,迢迢自若(朱氏)。

如循长竿末梢为平;如引绳,如循长竿,为病(《素问》)。

长有三部之长,一部之长,在时为春,在人为肝;心脉长,神强气壮;肾脉长,蒂固根深。

《经》曰∶长则气治,皆言平脉也。

〔体状相类诗〕过于本位脉名长,弦则非然但满张,弦脉与长争较远,良工尺度自能量。

(实、牢、弦、紧皆兼长脉)〔主病诗〕长脉迢迢大小匀,反常为病似牵绳。

若非阳毒癫痫病,即是阳明热势深。

濒湖脉学-第1章

濒湖脉学-第1章

第1章<篇名>序属性:李时珍曰∶宋有俗子,杜撰《脉诀》,鄙陋纰缪,医学习诵,以为权舆,逮臻颁白,脉理竟昧。

戴同父常刊其误,先考月池翁着《四诊发明》八卷,皆精诣奥室,浅学未能窥造。

珍因撮粹撷华,僭撰此书,以便习读,为脉指南。

世之医病两家,咸以脉为首务,不知脉乃四诊之末,谓之巧者尔,上士欲会其全,非备四诊不可。

明嘉靖甲子上元日谨书于濒湖所。

<篇名>浮(阳)属性:浮脉,举之有余,按之不足(《脉经》)。

如微风吹鸟背上毛,厌厌聂聂(轻泛貌),如循榆荚(《素问》),如水漂木,(崔氏),如捻葱叶(黎氏)。

浮脉法天,有轻清在上之象,在卦为干,在时为秋,在人为肺,又谓之毛。

太过则中坚旁,虚,如循鸡羽,病在外也。

不及则气来毛微,病在中也。

《脉诀》言,寻之如太过,乃浮兼洪紧之象,非浮脉也。

〔体状诗〕浮脉惟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

三秋得令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

〔相类诗〕浮如木在水中浮,浮大中空乃是芤。

拍拍而浮是洪脉,来时虽盛去悠悠。

浮脉轻平似捻葱。

虚来迟大豁,然空。

浮而柔细方为濡,散似杨花无定踪。

浮而有力为洪,浮而迟大为虚,虚甚为散,浮而无力为芤,浮而柔细为濡。

〔主病诗〕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

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

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

关上土衰兼木旺,尺中溲便不流通。

浮脉主表,有力表实,无力表虚,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紧风寒,浮缓风湿,浮虚伤暑,浮芤失血,浮洪虚热,浮散劳极。

<篇名>沉(阴)属性:沉脉,重手按至筋骨乃得(《脉经》)。

如绵裹砂,内刚外柔(杨氏)。

如石投水,必极其底。

沉脉法地,有渊泉在下,之象,在卦为坎,在时为冬,在人为肾。

又谓之石,亦曰营。

太过则如弹石,按之益坚,病在外也。

不及则气来虚微,去如数者,病在中也。

《脉诀》言缓度三关,状如烂绵者,非也。

沉有缓数及各部之沉,烂绵乃弱脉,非沉也。

〔体状诗〕水行润下脉来沉,筋骨之间软滑匀。

女子寸兮男子尺,四时如此号为平。

《濒湖脉学》沉脉

《濒湖脉学》沉脉

《濒湖脉学》沉脉沉脉沉脉,重手按至筋骨乃得(《脉经》)。

如绵裹砂,内刚外柔(杨氏);如石投水,必极其底。

【白话解】诊察沉脉,必须加重手指的力量直按到筋骨之间才能触得到它的搏动。

沉脉的脉象,有如绵絮裹砂,外表好象柔和,里面却是刚劲有力。

因为沉脉是出现在较深的部位,就象投入水里的石子一样,必须摸到水底,才能摸到。

【体状诗】水行润下脉来沉,筋骨之间软滑匀。

女子寸兮①男子尺,四时如此号为平。

注释兮①:(xi)音希,古汉语助词,相当于现代的'啊’或'呀’。

【白话解】水的本性总是湿润下走的,沉脉也如水性下走,总是出现于肌肉的深处,筋骨之间。

沉脉的搏动,以软滑均匀为正常。

无论是在女子的寸部,或男子的尺部,只要一年四季的搏动都是这样,便算是平和的正常脉象。

男子以阳为主,寸脉属阳,所以常比尺脉旺;女子以阴为主,尺脉属阴,所以常比寸脉旺。

因此,男子的尺脉多沉,女子的寸脉多沉。

【相类诗】沉帮筋骨自调匀,伏则推筋着骨寻,沉细如绵真弱脉,弦长实大是牢形。

【白话解】一般的沉脉,都是靠近筋骨之间,软滑而均匀地跳动着的。

如果比一般的沉脉还要深,必须手指用力地推移筋骨才能摸到,这叫“伏”脉;如果脉沉而细软如绵,这叫“弱”脉;如果脉沉而弦大有力,这又叫“牢”脉了。

【主病诗】沉潜水蓄阴经病,数热迟寒滑有痰。

无力而沉虚与气,沉而有力积并寒。

【白话解】阴经水气盛,甚至水饮储留的病变,多见沉的脉象。

假使脉沉而数,为内有热邪;脉沉而迟,为内有寒邪;脉沉而滑,为内有痰饮;脉沉而无力,为阳虚气陷;脉沉而有力,为积滞、寒凝。

【分部诗】寸沉痰郁水停胸,关主中寒痛不能。

尺部浊遗并泄痢,肾虚腰及下元痌①。

注释痌①:(tong),音通,疼痛。

【白话解】沉脉分见于三部,也各有所主。

寸部脉沉,常见于胸膈间的痰郁、水停诸症。

关部脉沉,常见于中焦寒凝不通引起的疼痛诸症。

尺部脉沉,常见于白浊、遗尿、泄泻、痢疾,以及下焦元阳亏损的肾虚腰痛等症。

按:沉脉与浮脉相反,指力太轻就摸不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病詩:數脈為陽熱可知,只將君相火來醫。實宜涼瀉虛溫補,肺病秋深卻畏之。寸數咽喉口舌瘡,吐紅咳嗽肺,生瘍。當關胃火並肝火,尺屬滋陰降火湯。
原注:數脈主虛肺痨。六脉虚数无力,为阴虚内热。
注释:数脉为阳盛热类疾病,主一切热证。临床上分虚热、实热;实热为君火,虚热为相火;实火用清热药物直接清实热,虚热用滋阴药物,慢慢养血、凉血调补。咳喘久病,如果在深秋季节,出现数脉,金气当令,反被火刑,火来克金,确是很重的疾病。病势虽重,如果重用清热化痰之药,再佐以滋阴养血之品,稍加活血补气药物,也能治愈。数脉,经过用药,清热滋阴,数日脉象仍数同前,反而呼吸困难,肌体消瘦,此脉为贼脉,常见于恶性肿瘤。见盗贼脉必死。脑病常见到数脉,常不发热,也有发热者,常见到脑出血、脑血栓急性期、脑出血。
注释:浮脉为阳邪,在病主一切表症。浮迟为中风、血虚,浮缓为外感风邪、风湿;浮数,为外感风热、发热,热邪在表;浮紧为伤寒、或者风湿束表,肌肉疼痛;浮脉有力,多数是风热、急症;浮脉无力,多数久病,脉道空虚,气血不足。
寸部脉浮,主颈项强痛,眩晕,上半身风湿,外风袭肺,痰饮,咳嗽。左寸浮弦主风湿在颈项肩肘;右寸浮主久嗽、哮喘。左关脉浮,主胆病、少阳症、胆结石、黄疸。右关浮,木旺土衰,病发胃痛,多见脾虚,胃虚寒。尺部脉浮,主下半身寒痹、淋证、遗尿、癃闭。
注释:重浊在下,用力按压至肉上骨下,内刚外柔。一切在下之脉的统称。
體狀詩:水行潤下脈來沉,筋骨之間軟滑勻。女子寸兮男子尺,四時如此號為平。
注释:沉脉性质似水,总是居于低位,扪之居于筋骨之间。硬而柔软,为健康人脉象。四季之中,女人寸部,男人尺部,总是这样脉象,不属于病脉。这是因为,男子为阳,女子为阴,阳长有余,阴常不足。又健康男人,左手脉,比右手有力;健康女人,右手脉,比左手脉有力。又男子左手脉,比右手弱者;女子右手脉,比左手弱者;常见于侧枝循环建立, 不做病论。
主病詩:遲司臟病或多痰,沉痼症瘕仔細看。有力而遲為冷痛,遲而無力定虛寒。寸遲必是上焦寒,關主中寒痛不堪。尺是腎虛腰腳重,溲便不禁疝牽丸。
原注:遲脈主臟,有力冷痛,無力虛寒。浮遲表寒,沉遲裡寒。
注释:迟脉主寒证、五脏病、或者久病痰多。沉迟为久病,阳气不达于四肢,四肢气血不足,必然四肢发冷;久而久之,化成症瘕、肿瘤。寒性收引,其性疼痛,因为寒冷病机引起的疼痛,脉象为紧、弦迟。无力而迟的脉象,濡、弱、沉、细、微、涩、虚,都兼有迟脉,都是气血不足的虚寒病症,临床上除了涩脉兼有血瘀之外,都是气血不足为主,治疗时要根据脏腑经络等病位,而遣方用药。
左寸部独沉,为心脏阳元不足。右寸部沉滑,为痰饮,水停胸中;双寸沉为痰郁。右寸沉无它病,肺气虚。
左关脉沉,为肝血虚;久病肝郁,化而血瘀。右关沉,为脾虚,腹胀、便溏、食少纳呆;双关沉,为腸结,大便不通。
左尺独沉,为肾气虚,腰酸腿软;右尺独沉,主命门火衰,男阳痿、遗精、早泄、肾子下坠;女小腹凉痛胀,牵引腰痛,膝冷冒风,风吹则透,手足不温,为产后风、子宫寒。
原注:滑則如珠,數則六至。
注释:滑脉似珠,又似珠滚动,又滚动偶止三种脉象;滑数有时相兼,但不要认为相同,滑脉是形状言,数脉是次数言;滑脉如珠变化,数脉次数快在一息六次。滑脉如豆,数脉次数快。
主病詩:滑脈為陽元氣衰,痰生百病食生災。上為吐逆下蓄血,女脈調時定有胎。寸滑膈痰生嘔吐,吞酸舌強或咳嗽。當關宿食肝脾熱,渴痢颓淋看尺部。
注释:脉搏在一呼一吸时间内,跳动三次的脉象,或者少于三次的脉象,统称为迟脉。大致1分钟58--65次之间。一般60--72次左右.
體狀詩:遲來一息至惟三,陽不勝陰氣血寒。但把浮沉分表裡,消陰須益火之原。
注释:迟脉在一呼一吸时间内,仅有三次;迟脉的形成,是阳虚阴盛,病机是气分、血分、脏腑寒冷。临床要把浮迟相兼定为表寒,用麻黄汤、桂枝汤发表治疗;把沉迟定为里寒,治疗要用参芪桂附,补益肌体的阳气、元气、分经络、脏腑用药。
原注:滑為陰氣有余,故脈來流利如水。脈者,,血之府也。血盛則脈滑,故腎脈宜之;氣盛則脈澀,故肺脈宜之。《脈訣》云︰按之即伏,三關如珠,不進不退,是不,分浮滑、沉滑、尺寸之滑也,今正之。
注释:滑脉有三种脉形。第一如人急走,跌倒迅速爬起;第二象指下钢珠滚动,欲脱手状;第三种形同豆粒状。
體狀相類詩:滑脈如珠替替然,往來流利卻還前。莫將滑數為同類,數脈惟看至數間。
注释:轻轻在上,如按水上漂木。轻手摸脉,顶指有力,重手按之,力量反而不足,漂浮在皮里肉外的一种指感。漂浮于血管最上层一种脉象的统称。
體狀詩:浮脈惟從肉上行,如循榆莢似毛輕。三秋得令知無恙,久病逢之卻可驚。
注释:浮脉是在肉上漂浮的一种脉象,轻轻去摸,很有力量;重度用力,反觉力量不足的一种脉象。四季之中,秋天,肺金当令,立秋那天算,脉象立刻变成浮脉,是健康人脉象,不是病脉。如果,不是秋季,出现在冬、春、夏三季,就是表症脉象。久病之人,气血不足,应该出现细、弱、沉、涩,一旦出现浮脉,是真阳不能潜藏,气脉浮大而散,真元欲绝,心元不足,不用人参快速来补,其人必定猝死。(现代研究,浮大而散,常见心衰重病)。
寸部数脉,喉痹、咽痛、口舌生疮、口禁、干咳、咳嗽、咳血、肺脓疡、肺痈。左关脉数,胆热、胆结石、肝胆湿热,胰腺、胆囊肿瘤晚期。有关脉数,胃火炽盛、便秘燥结。双尺数为淋证;无力虚数,阴虚火旺;虚大,相火盛。肝肾阴虚、肾阴虚火旺。
5.滑(陽中陰)
滑脈:往來前卻,流利展轉,替替然如珠之應指(《脈經》)。漉漉如欲脫。
相類詩:數比平人多一至,緊來如數似彈繩。數而時止名為促,數見關中動脈形。
原注:數而弦急為緊,流利為滑,數中有止為促,數甚為極,數見關中為動,数甚为极。
注释:正常人脉搏,一息3--5次,而数脉总是比平时快,快到一息六次。紧、促、动、疾、极,皆属于数脉类,紧脉形同被拉紧的绳索,被弹动,左右摆动急促;促脉是数脉当中,有偷停--数中有止;动脉,只有关部有,寸部、尺部不见,如豆滚动在关部;脉跳一呼一吸,八次为疾脉,九次为极脉。疾脉、极脉,疾病危重,心脑衰竭前夕。
原注:風痰,沉滑食痰,滑數痰火,滑短宿食。《脈訣》言︰關滑,胃寒,赤滑臍似水。與《脈經》言關滑胃熱,尺滑血蓄,婦人經病之旨相反,其謬如此。
注释:滑脉为阳类脉象,发病时间很久,是元气不足(也许是肿瘤、脑病)。滑脉主痰饮、伤食、食积、呕吐、下焦蓄血、女子胎孕、肿瘤、结石。如人急走,跌倒速起,病位在脑,急见生死,脑外伤、脑出血、脑血栓急重期。如珠滚动,多数痰饮。指下珠形,如豆,为积聚、胎孕、肿瘤。又胎孕左尺有力为男胎,右尺部有力,为女胎。
4.數(陽)
數脈:一息六至(《脈經》)。脈流薄疾(《素問》)。
原注:數為陰不勝陽,故脈來太過焉。浮、沉、遲、數,脈之綱領。《素問》《脈經》皆為正脈。《脈訣》立七表、八裡,而遺數脈,止歌於心臟,其妄甚矣。
注释:一呼一吸时间内,脉搏跳动六次,快速急疾的脉象。又比缓脉少快而无力的脉象,为虚数;大致1分钟79--75次之间;数脉1分钟约80次以上,一般在90次左右。健康人脉象冷天72--74次左右,热天在78次左右。浮沉以部位深浅而言,迟数以快慢而言,大小强弱,以脉体形状而言。浮沉迟数、快慢休止、大小强弱,脉之总纲。
相類詩:沉幫筋骨自調勻,伏則推筋著骨尋。沉細如綿真弱脈,弦長實大是牢形。
原注:沉行筋間,伏行骨上,牢大,有力,弱細無力。
注释:沉、伏、牢、弱,都属于沉脉类,然而,大小强弱、位置不同。纯沉脉位于筋骨之间,和缓柔软。伏脉,重手按之入骨,才能感觉跳动,其脉在骨,是贴着骨骼位置的的脉象。沉细如丝线,柔软如皮筋,是弱脉。弦硬实大而长,居于沉伏之间,是牢脉久病。
相类詩:脈來三至號為遲,小快於遲作緩持。遲細而難知是澀,浮而遲大以虛推。
原注:三至為遲,有力為緩;無力,為澀;有止為弦;遲甚為敗;浮大而軟為虛。黎氏曰︰遲小而實,緩大而慢;遲為陰盛陽衰,緩為衛盛營弱,宜別之。
注释:切脉一呼一吸三次脉象,为迟脉;比迟脉少快一点,是缓脉;迟而沉细,往来艰涩、经常偷停,为涩脉;浮取迟大为虚脉。迟脉或者缓脉,兼有偷停,就是结脉。迟、缓、虚、涩、结,都是迟脉类。
原注:浮而有力為洪,浮而遲大為虛,虛甚為散,浮而無力為芤,浮而柔細為濡。
主病詩:浮脈為陽表病居,遲風數熱緊寒拘。浮而有力多風熱,無力而浮是血虛。
寸浮頭痛眩生風,或有風痰聚在胸。關上土衰兼木旺,尺中溲便不流通。
原注:浮脈主表,有力表實,無力表虛,浮遲中風,浮數風熱,浮緊風寒,浮緩風濕,浮虛傷暑,浮芤失血,浮洪虛熱,浮散勞極。
濒湖脉学讲义
1.浮(陽)
浮脈:舉之有余,按之不足(《脈經》)。如微風吹鳥背上毛,厭厭聶聶(輕泛貌),如循榆莢(《素問》),如水漂木,(崔氏),如捻蔥葉(黎氏)。
原注:浮脈法天,有輕清在上之象,在卦為乾,在時為秋,在人為肺,又謂之毛。太過則中堅旁,虛,如循雞羽,病在外也。不及則氣來毛微,病在中也。《脈訣》言,尋之如太過,乃浮兼洪緊之象,非浮脈也。
體狀詩數脈息間常六至,陰微陽盛必狂煩。浮沉表裡分虛實,惟有兒童作吉看。
注释:数脉,在一呼一吸时间内,跳动六次左右,病机是阴微阳盛,故发热、烦躁、癫狂。临床应该以兼有浮沉,分表里,浮数为表症,沉数为里症;有力无力分虚实,有力而数为实热,无力而数为虚热(也就是阴虚内热)。小儿4岁以上,六次、七次为正常脉象,八次、九次为数脉,四次、五次为迟脉;三岁以下,八次为平,超过八次为数,不及八次为迟。健康儿童脉象软缓而数。
相類詩:浮如木在水中浮,浮大中空乃是芤。拍拍而浮是洪脈,來時雖盛去悠悠。浮脈輕平似捻蔥。虛來遲大豁然空。浮而柔細方為濡,散似楊花無定蹤。
注释:浮脉如木棍漂浮在水面,轻手摸脉,顶指有力,重手摸脉,浮力不足,反而觉其虚弱的一种脉象。摸到脉象,状如葱管,外坚内空,就是芤脉。浮脉,按之宽大,如同暴雨中泥石流,迅速滚下山岚之势,汹涌澎湃,来时急而有力,去时力弱有形,宽阔而大,为洪脉。虚脉,是浮脉兼有迟脉,浮迟相兼,迟大而浮软无力,就是虚脉。 浮脉细弱,如橡皮筋,就是濡脉。散脉好像漫天飘舞的杨树花,散乱无章。芤、洪、虚、濡、散,都属于浮脉类,临床需要仔细辨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