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忆研究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王安忆作品解读 (1)

王安忆作品解读 (1)

题目关于王安忆的专题研究报告学校梧州学院系部中文系专业汉语言文学班级09汉语言文学2班组长郑丹妮组员傅梦妮罗妤韦洁任平指导老师邓玉莲完成时间2011年12月10日目录一、研究内容………………………………………………………….3页二、研究方法………………………………………………………….3页三、组员分工………………………………………………………….4页四、研究综述………………………………………………………….5页(一)王安忆简介…………………………………………………….5页(二)王安忆作品的叙事风格……………………………………….8页(三)王安忆作品的叙述空间……………………………………11页(四)“三恋”及女性意识分析……………………………………15页(五)女性意识的比较分析………………………………………18页五、研究评述……………………………………………………20页六、课题研究……………………………………………………….21页小结……………………………………………………….27页七、原献资料………………………………………………………28页一、研究内容王安忆作为当代一名比较杰出的作家,她的小说总是存在深刻的文化意蕴,在其近三十年的创作中,都呈现出了明显的人性意蕴、女性意识。

本文立足王安忆小说的叙事风格、叙述空间、“三恋”及女性意识分析以及女性意识的比较这四个方面来剖析、透视其小说中的深刻文化气息。

二、研究方法立足于王安忆小说的叙事风格以及小说中所体现的女性意识等创作方向,组员分工协作,组员每人选取一个角度进行研究。

从王安忆的自身小说创作开始剖析到将王安忆的小说创作与张爱玲的小说创作一同比较,从中挖掘素材,找寻王安忆小说创作的独特视角。

三、组员分工资料搜集郑丹妮王安忆简介罗妤王安忆的叙事风格郑丹妮王安忆作品中的叙述空间傅梦妮“三恋”及女性意识韦洁女性意识的比较罗妤排版美化郑丹妮、任平审核校对任平、傅梦妮小结评述任平四、研究综述(一)王安忆简介:王安忆(女)(1954—)原籍福建省同安县,出生在南京,是作家茹志鹃的次女。

论王安忆小说的女性意识

论王安忆小说的女性意识

学年论文浅析王安忆小说中的女性意识专业汉语言文学学生姓名朱珊珊班级 B中文111学号 1111101104指导教师柳应明完成日期二○一四年七月浅析王安忆小说中的女性意识摘要:王安忆在小说创作中,因其本身的女性性别身份以及她潜在的女性中心意识,表现出了不同于男性作家的女性写作立场和女性话语方式,突显出了女性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价值,体现出一种独特的女性意识。

这种女性意识既不同于传统男性作家的性别观念,也不同于现代女权主义作家的性别叙事。

可以说,王安忆的女性叙事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建构出了一种既传统又现代的女性角色,表现出某种程度的独特的女性主义色彩。

关键词:王安忆小说;女性形象;女性意识On the feminine consciousness in the novels of WangAnyiAbstract: In the novel of Wang Anyi, because the female gender identity of its own and her potential female consciousness, showing different from male writers and female writing and female discourse, highlighting the female subjectivity and subject value, reflect a kind of distinctive female consciousness. Gender the female consciousness is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male writers, gender narrative is also different from the modern feminist writers. Can say, the female narrative of Wang Anyi between tradition and modern construct both traditional and modern female character, showed some degree of unique feminist color.Key words: Wang Anyi’s fiction; The image of women ;female consciousness目录一、女性文学与女性意识 (1)二、王安忆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特征 (1)(一)缺乏母爱的童年和生疏化的母女关系 (1)(二)孤独的英雄式硬性格特征 (2)(三)内心深处隐藏着骄傲的弱者意识 (2)三、传统女性意识的当代回归 (3)(一)童年的体验——传统女性意识的当代萌发 (4)(二)职责的回归——传统女性意识的当代超越 (4)(三)曲折的表达——传统女性意识的当代误读 (5)四、女性化的审美意向 (6)结语 (7)参考文献 (7)浅析王安忆小说中的的女性意识朱珊珊王安忆是20世纪80年代跻身文坛的当代女作家。

王安忆的“三恋”的论文综述

王安忆的“三恋”的论文综述

王安忆的“三恋”——对两性关系中女性命运的探讨一、绪论八十年代中期,王安忆推出了“三恋”,这是她第一次在小说中涉及性,在那个性被压抑的年代,王安忆的“三恋”作为“性小说”在当时引起了轰动。

一时间对“三恋”的各种说法纷涌而来,有赞扬的,有批评的,但王安忆本人对各种论调都淡然视之,不加评论,就是以那样一种姿态面对世人对“三恋”的评判。

由于王安忆的不表态,甚至她在作品中也是持一种冷静审视的态度,这就更加引起了世人的兴趣,一时间对“三恋”的研究颇多,这也就不可避免地引起了一些争论。

即使是在今天的文学评论中,由于王安忆对女性的关注与阐释,始终存在着不同的争论,特别是她是否是“女权主义者”以及她对女性“性爱”的描写,已成为争论的焦点。

但王安忆以她独特的创作理念和创作方法,在当今的文坛始终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其中对女性的描写更是独具绘色,体现了其对女性强烈的关注。

二、已有研究(一)总体研究情况自王安忆的“三恋”出世以来,各种研究结论、观点层出不穷,个人观点可谓繁多。

但看了这么多文献总的说来,这么多的研究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总的方向:1、性:在这类文章中有的作者认为王安忆的“三恋”就是纯粹的“性小说”,是违反正统的观念的,只是用来哗众取宠的,是没有文学价值的。

有的作者认为王安忆的“三恋”是通过写“性”这一人类生命本能来展现人性的,通过“性”来展现人性的深层。

2、女性意识:在这类文章中作者一般认为王安忆的“三恋”展现了女性意识,体现了对男权的挑战,体现了女性的觉醒。

但有的作者认为王安忆在“三恋”中显露出来的女性意识是受到西方女权主义的影响,表现出了强烈的对男权的抗争。

有的作者认为在“三恋”中显露出来的女性意识只是王安忆自身是一名女性所以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那是她由她的性别所决定的。

有的作者认为是两者兼而有之,王安忆既受到了西方女权主义的影响,又有她自身的性别影响。

当然那时的时代潮流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3、女性命运:在这类文章中作者多认为王安忆的“三恋”展现了她对在两性关系中的女性命运的关注。

漂泊·回归·寻找王安忆小说《富萍》中的新上海故事研究

漂泊·回归·寻找王安忆小说《富萍》中的新上海故事研究

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漂泊·回归·寻找--王安忆小说《富萍》中的新上海故事研究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指导教师:***201005摘要’笔者以王安忆作品《富萍》为研究文本,把文本中作者对上海移民的书写看作是区别于作者另一文本《长恨歌》的新上海故事,致力于通过剖析此文本中新上海故事的特点,挖掘与其旧上海故事写作的区别,深入探讨作者写作意识和价值立场的转变,从而提炼出其新上海故事的写作理想和创作精神。

本论文除引言部分外,共分为三章。

引言部分,对王安忆小说作品的整体叙述,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介绍了本文的写作目的、意义。

第一章,漂泊。

本章意在梳理王安忆在《富萍》中刻画出的几类人物形象,生动代表了在上海的几类移民形象,分析他们在上海漂泊无根的精神体验。

第二章,回归。

本章意图抓住《富萍》中新上海故事书写的特点和她对日常生活的诗性关照,分析她在此文本中确立的城市边缘的审美观。

第三章,寻找。

本章试图把王安忆的《长恨歌》和《富萍》做对比,分析出王安忆新上海故事书写的当代意义。

关键词王安忆,富萍,新上海故事,城市书写,移民书写ABSnAoWorksofauthorWangAnyi,¨FuPing¨forthestudytext,thetextofthemigrantsinShanghaiofwritingisdifferentfromtheothertextas¨EverlastingRegret,”thestoryofthenewShanghai,iscommittedtothetextbyanalyzingthestoryintheNewShanghaithecharacteristicsofminingwiththeoldShanghaistories,thedifferencebetweendepthofconsciousnessandthevalueofthepositionofwritingthechangesinordertoextractthestoryofthewritingofitsnewShanghaiidealsandcreativespirit.Thethesisintroduction,thetotalisdividedintothreechapters.IntroductionofWangAnyi’Soverallnarrativenovels,basedonthe‘一,rⅥliteraturereviewdescribesthepurposesofthisarticle,slgniticance.Inefirstchapter,wandering.ThjSchapteriSintendedtosortoutWanginthe¨FuPing,”depictsseveraltypesofcharacters,vividlyrepresentthetypesofmigrantsinShanghai,theimageofthemwanderingrootlessin_halstfirimal13"ace.Chapter儿,Re:sion·上SShankⅡ..田。

优秀范文

优秀范文

谁家有女初长成——王安忆笔下的女性成长探析董…(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 2005级专升本一班 200302904)指导教师:郭…引言王安忆是中国当代杰出的女作家,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王安忆就在新时期众多女作家中脱颖而出,她的创作数量巨大,风格多变。

从《雨,沙沙沙》到《小鲍庄》到轰动一时的“三恋”,其创作轨迹让人难以捉摸。

从表现人生追求与向往的“雯雯系列”小说到对人性、个体生命产生浓厚探索兴趣并进行着严肃思考的“都市女性”系列,她的创作主题意识在不断增大。

在小说的艺术丛林中,勾画女性生存状态的百态图,是王安忆的强项,勘测人生,叩问人性,是王安忆不懈的艺术追求与探询。

王安忆尤为关注城市女性的成长与命运,更确切的说是关注着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人们在研究王安忆的作品时,大多沿用其他文学理论的路径切入作品,分析小说的文化背景、人物性格、叙事手法、创作风格等,而没有把视角转向主体成长方面。

从成长的角度来解读王安忆,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她对人类成长、女性成长的思考。

王安忆是否用一种纯女性的视角来观察女性,观察世界,又或者她用了一种超越纯粹女性和纯粹男性的视角来关注女性本体的精神走向。

在文化与生命的双重维度上,她如何展开女性的自我审判,从而让女性自我在对待生命、爱情、信仰的理解中得到升华。

本文将结合王安忆作品中关于女性成长的叙述来探讨这一问题。

一、王安忆作品中女性成长的状态与模式80年代初,王安忆带着她的创作登上了当代文学舞台,她的每一次创作都不期而遇地顺应并体现了新时期不同阶段出现的文学思潮,而且在每一次浪潮中都占有重要位置,“或许每一个作家在自己的创作生涯里,都会形成不同的时期划分,但这种划分对于王安忆尤为重要,更富于内在意义。

她的所有作品都必须分成若干块来阅读和理解,而她本人也习惯于集中地推出一批属于同一思路、同一方式或体现同一旨趣的作品。

”[1]王安忆的小说并不都是成长小说,有的作品是一部完整的成长小说,如《流水三十章》、《长恨歌》、《桃之夭夭》、《妹头》等,有些作品则是在小说中探讨了成长主题,但并不是一部完整的成长小说,如《小城之恋》、《流逝》、《我爱比尔》,《富萍》等,有些作品则根本没有涉及成长问题。

王安忆八十年代以后小说创作中的女性意识研究综述

王安忆八十年代以后小说创作中的女性意识研究综述

王安忆八十年代以后小说创作中的女性意识研究综述作者:吝晓敏来源:《群文天地》2011年第12期一、透过女性形象解读王安忆小说的女性意识在王安忆的作品中描绘了许许多多的女性形象,我们还可以清楚的记得顽强、自尊而又执着的上海底层市民富萍,美丽风流而又龌龊充满沧桑感的小市民王琦瑶,受到良好的教育,个性独立而又迫于生计卖淫的阿三,“三恋”中的一系列女性形象等等。

2008年7月杜沁发表在《文化研究》的《一曲命运的挽歌——小说中的女性意识浅析》一文中写道:“在小说《长恨歌》中,王安忆用女性的生存体验描绘了王琦瑶的精神历程,在其坚韧与执着中体现了女性意识的流动,却又更加深刻地揭示了女性意识背后具有操控能力的男权社会的作用,谱写了一曲女性命运的悲歌。

”这篇论文是从女性的命运切入,仔细探究了王琦瑶一生的经历。

读者在王琦瑶的曲折命运中看见了女性生命的坚韧,从而彰显了一种女性意识。

这与魏鑫发表在《读书》上的《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论中潜在的女性意识》有相似之处。

这篇文章也是重在分析王琦瑶和四个男人的感情纠葛中命运的浮沉,文中写道:“小说保持了一种温婉的语调,即使是紧张的情节也被叙述者处理得从容不迫,作品中的每一个角落都回旋着独特的女性经验,同时与波澜壮阔的主流历史进行了疏离。

作者将上海塑造成一个十分妩媚的城市,这座城市通过这些独特的女性视点浮现在读者面前。

”当然,王安忆所刻画的女性形象中王琦瑶是典型,但也有人就《流逝》中的富萍进行评论。

譬如,2008年6月许燕发表在《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上的《坚守抑或超越——由看王安忆笔下的中国传统女性形象》一文,文中在摘要中这样写道:“王安忆在其作品中用理解、同情的笔调描述女性,书写这些平凡女性的平凡生活,让这些传统的平凡女性再一次呈现在人们面前。

这些在传统意识烛照下的女性群体,需要我们去关注她们的生存状况和感情需要。

”文章分析了《流逝》中的女主人公欧阳端丽的性格,写道:“她在历史的遭遇面前,在命运的浮沉之中,成功的进行了一次角色的转型。

繁华景下的草根味——论《长恨歌》对上海日常生活的书写【文献综述】

繁华景下的草根味——论《长恨歌》对上海日常生活的书写【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题目:繁华景下的草根味——论《长恨歌》对上海日常生活的书写专业班级:汉语言一、前言部分(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概念,扼要说明有关主题争论焦点)王安忆,女,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1954年3月生于南京,次年随母亲茹志鹃迁至上海读小学,初中毕业后1970年赴安徽淮北农村插队,1972年考入徐州地区文工团工作,1978年回上海,任《儿童时代》编辑。

1978年发表处女作短篇小说《平原上》,1986年应邀访美。

1987年进上海作家协会专业创作至今。

现为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席,复旦大学教授。

王安忆的主要著作有:《雨,沙沙沙》、《王安忆中短篇小说集》、《流逝》、《小鲍庄》、《小城之恋》、《锦锈谷之恋》、《米妮》等小说集,及长篇小说《69届初中生》、《黄河故道人》、《流水三十章》、《纪实和虚构》、《长恨歌》、《富萍》、《上种红菱下种藕》、《桃之夭夭》、《遍地枭雄》等,散文集《蒲公英》、《母女漫游美利坚》(与茹志鹃合著)等,儿童文学作品集《黑黑白白》等,论著《心灵世界——王安忆小说讲稿》等,《我们家的男子汉》一文入选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书。

王安忆多次获得全国优秀短篇、中篇小说奖,《长恨歌》获得了“第五届茅盾文学奖”。

1998年获得首届当代中国女性创作奖。

2001年获马来西亚《星洲日报》“最杰出的华文作家”称号等。

王安忆的小说,多以平凡的小人物为主人公,她注重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经历与情感,挖掘生活,在艺术表现上,她的早期小说多感情抒发,近期创作则趋于冷静和细致。

我们从王安忆的作品里可以感受到一种宽厚的爱,她赋予故事中人物“英雄性”,表现人物美和善良的方面。

她以敏感和高超的领悟力来控制故事微妙的气氛发展以及人物的心理变化,细腻精准。

她的作品讲的是平常故事,柴米生计,可她探讨的是故事背后强大而仁慈的自然规律,这是她对人性和人的生存状态及本体世界的关怀,这使她的作品具有了超乎寻常的意义。

同时作品中时刻有女性的温柔体现,连同谨慎内省多思的品格,使她作为文坛一个特立独行的异数存在。

男权的解构——论王安忆《叔叔的故事》的女性意识【文献综述】

男权的解构——论王安忆《叔叔的故事》的女性意识【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题目:男权的解构——论王安忆《叔叔的故事》的女性意识专业班级:汉语言一、前言部分(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概念,扼要说明有关主题争论焦点)王安忆(1954~)当代女作家。

祖籍福建同安,生于江苏南京。

1955年随母茹志鹃迁居上海。

1969年初中毕业。

1970年赴安徽插队。

1972年考入江苏徐州地区文工团。

1978年回上海任《儿童时代》编辑,发表处女作短篇小说《平原王安忆上》,1986年应邀访美。

1987年进上海作家协会专业创作至今。

主要著作:《雨,沙沙沙》、《王安忆中短篇小说集》、《流逝》、《小鲍庄》、《小城之恋》、《荒山之恋》、《锦锈谷之恋》、《米妮》等小说集及《69届初中生》、《纪实与虚构》、《黄河道人》、《流水三十章》、《父系和母系的神话》、《叔叔的故事》、《我爱比尔》、《纪实与虚构》、《长恨歌》、《富萍》等中长篇小说,其中《流逝》和《小鲍庄》分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长恨歌》获得了“第五届茅盾文学奖”。

而王安忆本人也在98年获得首届当代中国女性创作奖,2001年获马来西亚《星洲日报》“最杰出的华文作家”称号。

王安忆无疑是我国当代作家群中成就突出的一位作家,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她给我们带来了众多的作品。

无论是在小说、散文还是剧本、小说理论等诸方面王安忆都有涉及且有所建树,而在这几种文体中她的小说成就尤为显著,30多年的小说创作带给读者和评论家的是意想不到的惊喜。

与其他作家不同,王安忆并没有形成一种一成不变的风格,而是在创作题材、文体特色、价值立场等多方面有着数次转变,从而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这种创作特色引起了评论界的广泛关注。

纵观王安忆的作品,可以将她的小说创作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是“雯雯系列”阶段,代表作品有《雨,沙沙沙》《本次列车终点站》。

这个时期的创作王安忆表现出对真实世界和个人经验的过分依赖,作品的语言清新、质朴,非常切合当时青年读者的胃口。

第二阶段开始于《流逝》定形于《海上繁华梦》,实际上这个阶段与第一个阶段并没有很明显的界限。

心灵世界的生成——王安忆小说研究

心灵世界的生成——王安忆小说研究

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心灵世界的生成——王安忆小说研究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指导教师:***20040501冷海鹰:心灵世界的生成j中文摘要王安忆是当代文坛~位著作颇丰、风格多变的文学家。

王安忆不属于当代文坛的任何一个流派,但她又往往走在各种创作思潮之前。

她是特立独行的,她执着于坚持个人立场的方;《匡佳,执着于书写自我的审美体验,关注人物个体内在的生存境遇,努力构建一个心灵世界。

本文拟从体验美学和记忆美学的角度来探讨王安忆的创作,从三个层面自上而下地来剖析王安忆心灵世界的生成。

一、从存在主义哲学的高度来剖析王安忆心灵世界的“此在”和“彼在”。

小说是个人的心灵世界,这个世界有着另一种规律、原则、起源和归宿。

心灵世界是关于作家本人的和人物内在的心里体验的,是对自我和他人灵魂的书写。

“此在”是个体具体日常的生存方式,是漂泊和孤独的人物个体处境。

漂泊,是针对时空而言的个体的游离状态,孤独,是针对主体心理丽言的,它们是审美体验的起点。

“彼在”是理性和感性对立而又融合的和谐的世界,是对此在的日常人生的超越,是完整的入的生成,是美的生成,是不断走向本真的自我的理想境晃,是体验的终点。

而从此在到彼在的巨大场域是由回忆来勾连的和通达的。

二、从作品论的角度来论证回忆是王安忆最主要的审美体验方式。

首先为“回忆”做一个全面的界定。

回忆不仅仅指心理学上的个人对以前发生过的事情的回想,还指人物看待世界的一种方法,是个体回到最本己的情境之下,回到过去的时间中去,是找回本真的自我的返回之路。

继而将王安忆作品从主题类型分成四类:成长主题、家族寻根主题、同常人生主题和情欲主题,并从影响回忆生成的主体情感、对待过去和历史的态度、审美心理距离以及个体生命意识等要素的互动中,分别阐释回忆在王安忆文本中的内涵和实质。

三、从创作论的角度剖析王安忆小说意义最终生成。

体验的意义和价值在于“丌拓一个人类的神界”,回忆是从此在到达彼在的中介,艺术世界是体验的形式化的产物。

王安忆研究现状

王安忆研究现状

王安忆研究现状一、作家研究斯炎伟:《忧伤并美丽着——王安忆早年生活印象片考》,《文艺争鸣》,2014早年的生活印记是安静自足的王安忆小说创作的重要资源,也是我们解读王安忆及其文本的一个特殊视角。

迁居上海、与家人相处、插队安徽五河农村、考入徐州文工团和搭上第五期文学讲习所的末班车,是王安忆早年生活中的几个重要节点,也是其诞生创作经验与艺术方式的关键时期。

这些早年日常生活于平实琐碎之中呈现独特的戏剧性,于淡淡的忧伤中传递细腻的审美意蕴。

它们多以一种个人化的方式,艺术地融入了王安忆丰硕的"虚构"之中。

二、创作视角研究:1.儿童视角:余敏:<儿童视角里的水乡风情——试比较王安忆《上种红菱下种藕》与汪曾祺《受戒》的儿童叙述>,《山花》,2014儿童视角是小说叙事中一种特殊的叙述方式,在儿童视角下的世界,有别于成人视角下的世界,同时以儿童意识看待世界,无意中规避了成人意志的主体社会,儿童视角常常会造成叙述说明的"空白"。

儿童虽然生活在成人世界,受到成人社会的环境、事件影响,但儿童仍然是缺乏成熟世界观的旁观者,无法判断事件发生的间接诱因和现象的本质,只能直观地叙述生活,正是这样的角度更能表现日常生活的常态,另一个角度从叙事中体验真实的生活,使故事叙述具有真实、亲切的感染力。

2女性视角:徐伟:《失落的天堂——论王安忆笔下在寻求自我中失落的女性》,《战士文艺》,2014王安忆的作品以女性的视角和话语窥探着女性细腻、曲折的内心世界和生命历程,反映了女性对解放自我、寻求自我的种种探索。

通过她们在寻求自我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孤独、痛苦、挣扎和迷失,企图导向女性寻求自我走上和谐的两性文化道路。

邓满华:《以“边缘女性”书写为中心考察王安忆类型化写作》,《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以"边缘女性"的书写为考察中心,从情节的相似性、男性"镜像"观照模式、女性主体的象征性角度,概括了王安忆"边缘女性"的"类型化"塑造;从"人性关怀和文化消费"、"符号化和个性化"、"此类到彼类的尝试"三个角度,对王安忆的"类型化"创作给出较为客观的评价。

_王安忆研究资料_作品年表勘误_魏华莹

_王安忆研究资料_作品年表勘误_魏华莹

当代文学六十年[王安忆研究专辑]自新时期登上创作舞台,王安忆始终是当代最具创作实力和创作活力的作家之一,她的著述文字散见于多种报刊、杂志,其中《本次列车终点》《流逝》《小鲍庄》等获得全国中短篇小说奖,《长恨歌》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发廊情话》获2005年鲁迅文学短篇小说奖,其创作实践与业绩见证了三十多年来中国文学发展的全过程。

王安忆也是深受读者喜爱和研究者器重的作家,一直以来,对她的研究成为文学界最为热门的选题。

然而,如何在王安忆大量的著述和研究话语中找寻最有价值的所在,也成为颇使人感到困惑的问题。

山东文艺出版社和天津人民出版社分别邀请著名学者编写的《王安忆研究资料》,对王安忆的创作历程、研究动向、学术批评都做了较完备的辑录、整理。

编选者在浩如烟海的王安忆研究中梳理出文学脉络、精选出最优秀的研究成果,为王安忆研究走向深入和突破做出较大贡献。

可以说,已成为当代文学研究者进行资料检索所必不可少的“工具书”。

本人也长久得益于此研究资料的帮助,获益匪浅,但在阅读中发现附录中的王安忆作品年表,因校对等原因,存在个别讹误现象。

出于对编选者的敬重和对研究资料的尊重,本着“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态度,本人查阅、对照原刊,一一拾误,希望更好地还原两本资料汇编的真实性、客观性,起到日臻完善的效果。

一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出版,由吴义勤主编,王志华、胡健玲编选的《王安忆研究资料》,本着“能为广大新时期文学研究者提供第一手的权威研究资料,同时也能为他们提供在资料查找和检索方面的便利”(1)的出版方向,成为辑录王安忆研究的第一本资料专著。

全书共47万余字,包括生平与创作自述、研究资料、附录三个部分。

“生平与创作自述”中的10篇文章,主要搜集了王安忆的创作谈和文学对话;研究资料部分收录30篇文章,是批评家关于王安忆作品的深度解读,包括程德培《面对“自己”的角逐———评王安忆的“三恋”》、王晓明《从“淮海路”到“梅家桥”———从王安忆小说创作的转变谈起》等等;附录包括作品年表和研究资料索引,均由王志华整理。

关于中国现代女性悲剧根源研究【文献综述】

关于中国现代女性悲剧根源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汉语言文学关于中国现代女性悲剧根源研究自“五四”以来,关于描绘“女性悲剧命运”的作品不可胜数,在无数作品中也展现出不少“悲剧女性”的典型代表。

如鲁迅《伤逝》中的“子君”、曹禺《雷雨》中“繁漪”与《日出》中“陈白露”等,是从男性作者的角度对女性悲剧命运的关注,到了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趁着文坛大刮“对人性探索”之风,王安忆、铁凝两位女作家率先把目光转向对女性的探索。

以《长恨歌》与《玫瑰门》为代表,她们尝试着从独特的女性生命体验出发,从日常生活的角度解读“王琦瑶”与“司猗纹”可悲可叹的命运流转,揭示女性悲剧的根源。

从“五四”到九十年代初,一系列关注女性命运的作品体现的是一条百年来中国女性的抗争之路,觉醒之路。

近十年来有关造成中国现代女性悲剧根源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相关的文章大量涌现。

本文仅就论文研究情况作概述,以期对中国女性意识的研究有一定的帮助。

一、经济决定论不少研究认为无论是被婚姻束缚或是被爱情牵绊的女子,她们的悲剧命运归结起来说是因为经济上无法独立。

从经济层面来解读女性悲剧的人生,指出子君、王琦瑶等一系列中国女性的悲剧是因为经济上缺乏主体性,女性无奈,面对生活不得不依靠男性。

如史琼在《两个叛逆女性的爱情命运——比较安娜与子君》中,运用了比较分析的方法,通过与“安娜”的对比,把“子君”的悲剧定位于“由于经济拮据”涓生收钱屈膝投降,一张“毋庸到局办事”的油纸条便动摇了他的心。

[1]这篇文章是典型的“经济决定论”,对子君悲剧命运的形成原因分析太过主观,过分看重大环境,尤其片面性。

杨军在《从反抗绝望到精神救赎——曹禺戏剧中女性悲剧命运新探》中也同样说到繁漪的悲剧源自于“生活与生命方面的压抑”,[2]文章指出在周家这“一口残酷的井”中,繁漪的性格受到极端压抑,濒临窒息,但迫于生活的压力,却无法逃离,认为这才是造成繁漪最终变态地把生存的欲望和生命的希望寄托在周萍身上的根本原因或者说是导火索。

该文从环境对性格的影响上做分析,既结合环境因素,又结合主人公自身因素,这样的分析还是比较恰当的。

21世纪以来王安忆《长恨歌》研究综述

21世纪以来王安忆《长恨歌》研究综述

21世纪以来王安忆《长恨歌》研究综述21世纪以来,王安忆的《长恨歌》一直是学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对《长恨歌》的研究进行综述,总结研究领域的进展和学术观点的演变。

《长恨歌》是王安忆于1995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以历史事件为背景,以女性的视角展现了中国近代历史中的苦难和挣扎。

自问世以来,该作品引起了广泛讨论和关注,在21世纪以来的研究中,对该作品的关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研究者着重探讨了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塑造和意义。

《长恨歌》以女性视角叙述,描绘了一群深受男权压制的女性形象。

研究者通过对小说中的角色进行分析,发现她们不仅是历史的牺牲品,也是坚强勇敢的生活者。

此外,还有研究者通过对小说中男女关系的研究,探讨了性别差异在社会、历史中的影响。

其次,研究者对小说中历史背景的描绘和对历史事件的重新诠释进行了深入研究。

《长恨歌》以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为背景,如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

研究者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解读,发现小说中对历史的再现是有创造性的,通过独特的视角和叙事手法,传递了作者对历史和社会的思考。

同时,一些研究者将目光放在了小说中的文学与文化表达方面。

《长恨歌》中渗透着浓厚的文化色彩,研究者通过对小说中文化元素的解读,探讨了作品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探索了小说中的文学手法和意义。

最后,研究者还对小说的叙事结构、语言风格和文学特点进行了深入研究。

《长恨歌》的叙事方式多样,揉合了故事叙述、回忆录、信件等多种文体元素,这使得小说具有多重叙事层面和鲜明的个性风格。

研究者通过对小说的文学语言、叙事结构的分析,探讨了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文学特点。

综上所述,21世纪以来,王安忆的《长恨歌》在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研究者通过不同的视角和研究方法,探讨了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历史背景、文化表达以及叙事结构和文学特点等方面的问题。

这些研究不仅对于深入理解《长恨歌》的创作意图和艺术特色具有重要意义,也对于探索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和时代变迁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综上所述,王安忆的《长恨歌》通过对中国历史上重大事件的再现,以及独特的视角和叙事手法,传递了作者对历史和社会的思考。

王安忆小说中的女性意识【开题报告】

王安忆小说中的女性意识【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汉语言文学王安忆小说中的女性意识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王安忆是新时期屈指可数的贯穿性作家之一,也是中国当代最丰产的小说家之一。

从《雨,沙沙沙》开始引起文坛关注一直到今天,在近20 年消消长长的文学浪潮中,王安忆一直保持良好的创作态势,每个阶段都有卓然不群的表现。

历来拥有众多读者,也一直是文学评论界所关注的热门作家,其文学才能、小说魅力得到评论界和学术界的公认。

有些研究者总是习惯于以一定的流派或思潮为参照系来评价王安忆一定时期的文学创作,较少顾及到她这一独特创作个体的精神特质及其创作的整体性。

因王安忆是中国当代女作家,所以对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当代作家及文学家。

国内对王安忆小说中女性意识的研究也不乏其人。

吴芸茜是研究王安忆比较透彻的,他认为王安忆的女性意识可分为前后期,其作品非常典型地表现出当代女性追求独立、自尊、个性自由及自我旋律的实现,其笔下的女性形象往往摆脱了传统道德的束缚,具备比较明显而清晰地女权主义意识,女性选择的是一种以柔克刚的方式来挑战传统,更符合女性的情感和智慧。

强化女性话语权,弱化男性,让男性附庸于女性。

李淑霞博士则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她认为在王安忆笔下的女性形象表现了深切的女性生命体认,这是由于王安忆这一特殊的女性性别身份及她潜在的女性中心意识。

在叙事中,有意无意地解构了传统的不平等的两性关系,建构出一种新的以女性为主体、突出女性价值的两性关系模式。

王安忆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丰满圆润,而反之男性形象则相对贫弱模糊,苍白软弱。

张学军的研究与前两位的研究有相类似之处,但他提到王安忆在性恋题材上的开拓与研究颇具重要的意义。

在“三恋”题材中,从三个女人的性爱故事中,写出了性爱对生命升华的促进作用,把对女性精神自由的追求,扩展到女性性爱的自觉。

通过性爱叙事,强调了女性的主体意识,唱出了生命创造的欢歌,重新审视女性的文化心理结构。

黄伟林又认为王安忆对性恋题材的把握是通过写性爱来写人,写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文化无关,与其说“三恋”是描写爱情的小说,不如说是写性爱在爱情中的作用和比重,这里的性是人性之性,也是人性中的性爱之性、性别之性。

有关王安忆小说中的女性意识研究【文献综述】

有关王安忆小说中的女性意识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汉语言文学有关王安忆小说中的女性意识研究前言王安忆在新时代女性作家群中,是被认为视野颇为开阔、能够驾驭多种生活经验和文学题材的作家,而她也是中国当代最丰产的小说家之一[1],因而很多研究者对王安忆的小说创作作了多方面的研究,包括王安忆小说中的悲剧意识、生命意识、女性意识,对性小说题材的开阔等,一度王安忆被冠上不同的头衔——不管是早期的“儿童文学作家”、“知青作家”、“女性主义作家”,还是后来的“市民作家”、“知识分子作家”、“海派传人”……这也正说明了王安忆创作的多变性,前人对于王安忆的研究已十分详尽了,而我作为女性读者,仅想探求一些新颖的角度来结合前人的研究对王安忆小说中的女性意识做一全面的分析,希望对后人的研究也能有所借鉴、帮助。

本文的研究主要从王安忆小说前后期的变化入手,前后两种女性意识的不同来揭示这种变化产生的文化背景以及符合现实需要、满足读者的需求这一内涵。

正文下面是我所整理的国内有关王安忆女性意识的研究的一些观点的集合:首先,王安忆是一位女性作家,其本身的身份特质就决定了她强烈的女性中心意识,但王安忆的女性立场是竭力改变以男子为中心的文化和社会制度,从而达到改变男女两性的社会性别关系,使两性都能得到全面发展,而非男女对峙,以女性中心代替男性中心;其次,对女性存在的深层思考和女性体验的再现,个人化命运和记忆的抒写提升到精神层面上,但并非是对传统女性的完全颠覆,准确地说是传统女性意识的当代回归;再次,颠覆了女性话语被主流话语遮蔽的现象,以一种新兴的女性话语权控制男性话语回归到女性形象的表现中,突破传统的挑战,从而表现出一个个个性鲜明、追求独立、自尊的女性形象;最后,还有一点经常被忽视,就是王安忆笔下的女性与周边的关系,与周边女性群体的相互同情,与周边环境的变化关系,而王安忆往往把笔下的女性置身于上海这一大都市中,这与其自身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也与都市文学的兴起繁荣有关。

具体为:一、强烈的女性中心意识于女性平等意识吴芸茜是研究王安忆比较透彻的,在《论王安忆》一书中,她认为王安忆的女性意识可分为前后期,其作品非常典型地表现出当代女性追求独立、自尊、个性自由及自我旋律的实现,其笔下的女性形象往往摆脱了传统道德的束缚,具备比较明显而清晰地女权主义意识,女性选择的是一种以柔克刚的方式来挑战传统,更符合女性的情感和智慧。

代中期以来王安忆小说创作研究述评

代中期以来王安忆小说创作研究述评

收稿日期:2008—04-07 作者简介:高虹(1976--)。女。江苏常州人,常州广播电视大学文法系讲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42·
万方数据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年第6期
明自有一种宽容之美。徐珊的《论王安忆<长恨歌)的城市 景观》n6】中指出“漂”于细节上的城市时间和卑微虚无的城 市悲剧共同构筑了王安忆对城市的独特感悟。杜学霞的 《作为象征意象的“上海”》[17]中认为“上海”既是作家本人 的一个背景。也兼具一定的象征含义,相当于一个有个性特 点的人物,在不同的情况下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上海在王 安忆的文学创作中具有欲望之城和悲恸之地、母体和精神 家园、苦海和繁华梦三重象征含义。汪伟、方维保的《王安 忆的都市话语与城市精神史写作》r181中提出“城市精神史” 这一概念,指向城市人对自己身处城市时的精神状况的体 认,城市人对城市物质性生存的寻求,以及城市人为其存在 寻找精神和心理依据的心理历程。柴平《王安忆的上海书 写新探》119]一文探讨了王安忆关于上海的写作中体现着的 有关上海现代性与非现代性的特征,发现她对于上海这个 现代化城市的另一种理解,即充斥于上海肌理中的诸多非 现代性因素,以一种理性的眼光完成了对于上海的全新书 写。?其它的研究还有朱君安的《琐细而世俗的城市之 歌——管见王安忆笔下的上海情结》、陈惠芬《“文学上海” 与城市文化身份建构》、韩敏的《建构的历史——略论王安 忆90年代以来小说的上海文化精神》、南帆《城市的肖 像——读王安忆的<长恨歇)》、刘慧敏《城市和女人:海上繁 华的梦——王安忆小说中的女性意识探微》。
第7卷 第6期 2008年12月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I。OF HUAIBEI PROFESSIONAI。AND TECHNICAI。COLLEGE

王安忆创作研究综述

王安忆创作研究综述
维普资讯
第1 9卷第 2期 20 06年 6月
伊 犁 教 育 学 院 学 报
JU N L0 O R A FⅧ JE U A N C L G D C n0 0 UeE
V 11 . O. o.9 N 2
Jn 2 0 u .0 6
王安忆创作研究综述
第 06 第 2期 1 9卷 月 20 年 6
龙其林 : 王安忆创作研究综述
安忆极大的震撼 , 西方文化的参照使她开始用民族
的和 世 界 的 文 化 眼 光 来 看 待 文 学 创 作 。 于 是 从 18 95年开 始 , 王安 忆 陆续 创作 了 《 小鲍 庄 》 大刘 庄 》 《
绣谷之恋》及至获得茅盾文学奖 的《 ) 长恨歌》 的相继
问世 , 王安忆越来越成为读者和文学评论家的关注 焦点。正如有学者所评论 的那样 , 王安忆从 来都不 属于任何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派 , 却永远引领着 文学新潮。王安忆塑 造 了一 个 又一 个 的令 人 侧 目的人 物 形 象 , 大拓 展 大
了当代 文学 的 精神 广度 。与 此 同 时 , 关 王 安忆 创 有 作的研究也是伴 随着 她的创作 高潮而逐渐兴盛起
来 , 者形 成 了相互 呼应 的关 系 。 二
收 稿 日期 :05—1 —1 20 2 9
作者简介 : 龙其林(9l , 18 一)湖南祁东人 ,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观当代文学专业院2O 级硕士研究生, 04 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文学。
3 7
维普资讯
Swo k sata t g mo e a d mo ec tc . hi tx sg i o ar n et oe p p r , c o dn o te dfee t r si t c i r r r is T s e ti on t ra g s a e s a c r ig t i r n r n n i g h h f p ro s i r e o e a n e e itne c e e n d p o t esud e e . e d ,n o d rt x mi e t . xse td a hiv me ta rmoe t t ylv 1 i h n h Ke r s: a g A —y ; e c aa trsi fdfee tsa e ; e e p re c fr s ac e y wo d W n n i t h rceitco i rn tg s t x in eo e rh s h h e e

王安忆创作研究综述

王安忆创作研究综述

收稿日期:2005-12-19作者简介:龙其林(1981-),湖南祁东人,湖南师范大学文学现当代文学专业院2004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文学。

王安忆创作研究综述龙其林(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摘 要:自上个世纪80年代初引起文坛关注以来,王安忆以其不间断的创作给读者和评论家带来惊喜。

她始终没有停留在某个流派、时代之中,而是不断地创新,有关其作品的研究也日趋兴盛。

对近20年来与王安忆创作相关的研究论文进行梳理,并依照其创作历时性阶段进行划分,以期审视现有研究的成果,促进相关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王安忆;阶段综述;研究得失中图分类号:I206 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487(2006)02-0037-06The Review of Wang An -yi s ResearchesLO NG Qi -lin(Liberal Arts Colle ge of 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 Hunan 410081,China)Abstract :WANG An-yi is always pursuing for ne w style in her composition from 1980s in 20th centery and her works have been giving the readers and critics a lot of surprise.From then the study of W ANG An-yi s works is attracting more and more critics.This text is going to arrange those papers,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periods,in order to e xamine the e xistented achieve ment and promote the study level.Key words :Wang An-yi;the characteristic of different stages;the e xperience of researches从1981年的 雨,沙沙沙!引起文坛关注以来,王安忆的小说创作开始步入一个兴奋期,随着 小鲍庄!、 大刘庄!、∀三恋#( 小城之恋! 荒山之恋! 锦绣谷之恋!)及至获得茅盾文学奖的 长恨歌!的相继问世,王安忆越来越成为读者和文学评论家的关注焦点。

王安忆小说主题研究

王安忆小说主题研究

王安忆小说主题研究王安忆小说主题研究王安忆,是中国当代著名女作家和文化评论家,以其细腻的叙事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而闻名于世。

王安忆的小说创作充满了浓郁的地域特色和家国情怀,深刻地描绘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传统文化的衰落。

本文将对王安忆小说的主题进行研究,探讨其作品中反映的思考、记忆与文化等重要主题。

一、思考与思想反思王安忆的小说中流淌着丰富的思考与思想反思的脉络。

她以细腻入微的笔触,剖析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以及人在社会中的处境和心理状态。

在《长恨歌》中,王安忆通过描绘年轻女孩若干心理想法的转变,对于女性自我认同、婚姻观念以及现代化带来的文化冲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她通过小说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中女性地位的演变,以及女性在这个历史转型时期面临的困惑、迷茫和挣扎。

王安忆的小说中,思考是她一直以来的笔耕不辍,使读者能够在虚实之间揣摩和思考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二、记忆与历史记忆是王安忆小说的重要主题之一。

她通过叙述家族和个人的历史,展现出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曲折变迁,并呈现出对个体和家族命运的思考。

在《春蚕》中,王安忆以自传方式描写了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一场悲剧,通过将自身的经历与家族、社会历史相结合,深刻地反思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黑暗时刻,以及很多人在那个特殊时刻被抛弃和伤害的命运。

她的小说不仅是对中国历史的一个记录,更是对那些历史背景下的普通人的声音的回应和抒发。

三、文化与传统王安忆小说中的文化与传统是她的创作核心和灵魂所在。

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和解读,使得她的小说成为了一张展现中国文化的丰富画卷。

在《一个女剧院》中,王安忆以戏剧艺术为线索,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困境,通过女主人公和剧院的命运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危机与挑战。

王安忆小说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以及对现代社会中人与传统文化关系的思考,呈现出了一幅富有魅力又多元的文化图景。

总结:王安忆的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传统文化的衰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安忆研究文献综述一、王安忆简介王安忆,女,原籍福建省同安县,1954年3月6日生于南京,作家茹志鹃的次女。

1955年随母移居上海,1970年到安徽五河插队,1972年考入江苏省徐州地区文工团,1978年调回上海《儿童时代》任编辑。

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席,上海市复旦大学教授。

1976年发表散文处女作《向前进》,1978年发表短篇小说处女作《平原上》,之后1979年发表小说《谁是未来的中队长》和1980年发表小说《雨,沙沙沙》引起文坛的关注。

至今王安忆一直保持创作的活力,发表了多部作品,80年代的《六九届初中生》、《米尼》、《流逝》、《小鲍庄》、“三恋”、“雯雯系列”短篇等;90年代的《纪实与虚构》、《长恨歌》、《叔叔的故事》、《伤心太平洋》、《我爱比尔》等;新世纪以来的《富萍》、《遍地枭雄》、《桃之夭夭》、《启蒙时代》、《天香》、《骄傲的皮匠》等。

王安忆的作品影响很广泛,被翻译成各国文字,并多次获得全国优秀小说奖:《本次列车终点》获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流逝》、《小鲍庄》分别获得1981—1982年、1985—1986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2000年《长恨歌》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2004年《发廊情话》获得第三届鲁迅文学优秀短篇小说奖,以及其他各种文学奖项,而王安忆本人也曾获得马来西亚《星洲日报》“最杰出的的华文作家”称号等。

二、王安忆的相关创作研究王安忆早期以“雯雯系列”式温情圆润的创作风格引起文坛的关注,给文坛注入一支新鲜迥异的写作血液。

程德培认为,她的作品是从“胸腔里唱出的”,这恰恰是托尔斯泰谈论自己最初创作《幼年˙少年˙青年》时讲到的感情写法。

1也有论者认为:“在艺术形式的创新上,她也许不如孔捷生;在捕捉生活的情趣上,她也许不如贾平凹;在曲折故事的编制上,她也许不如叶辛;在笔法的凝练简峭上,她也许不如甘铁生。

然而,在对生活的思索和咀嚼上,她和她的这些文学伙伴们是一样认真的;而对人物心理和生活哲理的体察和细腻表现上,她还有别人所不及的地方。

她的小说,在坦诚而略带稚气、细致而时露灵秀的笔触中,为读者展示了她所亲历、所看取、所感受到的那一份人生。

”2“雯雯系列”最终以《69届初中生》长篇的形式结束这时期的情绪写作,王安忆说:“‘雯雯’在《69届初中生》里的半截变相至少是预示着我企图要走出个人经验,好比生产力冲破生产关系,我在谋求发展。

”3随后1985年开始在国内“寻根文学”思潮以及爱荷华“国际协作计划”的影响之下,王安忆将视线从个人的自言自语式的空间转移到了民族文化的层面进行文学创作,连续创作有《小鲍庄》《大刘庄》等寻根派文学作品,再次引起文学界的关注。

冰心曾为《小鲍庄》作序写到:“我能看出她敞开了胸怀,睁大了眼睛来观察,沉入而又真诚地写出她看到的一切。

她自己说‘真诚是比一切都更为重要的,失落了真诚,无论是做一个作家,做一个妻子,做一个人,都是不成的。

’这也是使我惊叹而从心底欣赏和同情的句子。

从我这大半辈子的观察中,并不是每个作家都是把做一个作家的真诚,做一个妻子(或丈夫)、做一个人的真诚,放在同一个立足点上来实践的。

”陈思和评论道:“虽然文字的直朴无华,如同王安忆一贯的小说那样;在文字背后却隐藏着一个难以用文字描述的世界。

它包含了作家对一个古老民族的历史和现状的严肃思考。

1程德培,《“雯雯”的情绪天地——读王安忆的短篇近作》,《上海文学》,1981年2曾镇南,《秀出于林——谈王安忆的短篇小说》,《读书》,1981年3 王安忆张新颖,《文学谈话录/谈话录(六):写作历程》,《西部》,2008年或许这种思考并非出于理性,但有了它,才使作家的艺术感觉富有超越个体经验以上的力量。

这种凝沉厚重的力量,成为《小鲍庄》与王安忆以前的作品的区别之一。

”4刘俊光称《小鲍庄》为王安忆的“一块新的里程碑”。

5王安忆开始摆脱了早期直觉写作,进入一种自觉写作。

同时期前后,伴随着文学界对《小鲍庄》高赞的同时,王安忆从挖掘民族文化心理的桎梏中走出来,创作出“三恋”(《小城之恋》《荒山之恋》《锦绣谷之恋》)和《岗上的世纪》等有关“性爱”“人生”的作品,却引起文坛的激烈争议,褒贬不一,尽管1986年王安忆在国际讨论会上作的《面对自己》的演讲,提出“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的小说创作追求。

对其写作姿态持明确赞赏态度的正如杨斌华《生命的苦闷与饥渴——读王安忆的中篇<小城之恋>》说道:它如此鲜明而集中地刻画了特定环境下人物性饥渴的心里流程,贡献了一幅生命本能的强烈跃动的情态,这在王安忆的全部创作中,乃至对整个文坛而言,却都具有突破性的意义而将引人注目。

陈思和也认为:安忆的努力于当代文学创作不是没有意义的,她把这个题目置于一个较高的格局给以表现,为新时期文学中这一禁区的破除,开创了一条新的道路。

6然而毕竟并非所有的文艺工作者对王安忆抱有一种赞同的心态,刘敏在《天使与妖女——生命的束缚与反叛——对王安忆小说的女权主义批评》认为:“‘三恋”是一个标志,畸形变态的性描写向人们展示了魅力。

我得照实承认,她的这种性意识只是在生命的边缘上绕了个圈,并未真正走进人的生命本能。

因为她始终你没能拗过强烈的道德规劝,在一中自我压抑式的规劝中王安忆似乎找到了自我的心理平衡。

”任仲伦也认为:否定《小城之恋》作品中性欲在人生和命运前起到的支配作用,批评王安忆忽视了“对导致人性压抑扭曲的社会氛围和主人公的创造性受到漠视的心理苦闷的透视。

”7之后王安忆又写出了《米尼》,进入90年代以来创作的多部作品以女性作为主人公进入到都市中去,影响颇大的《长恨歌》写出一个城市的故事:“城市的街道,城市的气氛,城市的思想和精神。

”8南帆认为,王安忆心目中女性是这个城市的代言人。

他认为王安忆“不仅企图绘制城市的图像;同时,王安忆的叙述还竭力诱使这些城市图像浮现出种种隐而不彰的意义。

这种意图甚至击穿了通常的故事框架,《长恨歌》的文本出现了某种奇异的特征:散文式的抒情和分析大量地填塞于人物动作的间隙。

”王安忆在试图给一个城市展开一幅肖像。

9研究者对王安忆的作品进行女性主义理论的分析,研究者从王安忆的“雯雯系列”、《流逝》等窥探出其女性的感受:对女性的心理、生存状态的持续关注、对普通女性审美趣味的把握。

刘传霞在《镜像突围:王安忆创作中女性意识追寻》中对王安忆创作进行纵向考察,新时期之初,王安忆以“中性”状态进行写作,女性经验被主流话语遮蔽。

80 年代中期,女性主体意识觉醒,解构“男女都一样”的新传统理论。

90 年代则立足女性自我,超越性别对立,对人的本质和现代文明进行深刻的思索与质询。

有论者从“性爱与人生”的角度出发,认为王安忆的介入使得“性”“人生”获得一种批判的严肃审美情趣10;另外也有研究者从“性与荒诞”的角度出发,认为这种描写有种荒诞意味在里面。

在大量研究性文章中,马春花的选择一个新颖的角度进4陈思和,《对古老民族的严肃思考——谈<小鲍庄>》,文学自由谈,1986年5刘俊光,《王安忆:一块新的里程碑》,文学自由谈,1986年6陈思和,《根在那里根在自身——读青年作家王安忆的新作<小城之恋>》,《上海青少年研究》,1986年7任仲伦,《目光应该穿透扭曲的表层》,文汇报,1986年10月7日8齐红林舟,《王安忆访谈录》,作家,1995年第10期9南帆,《城市的肖像——读王安忆<长恨歌>》,小说评论,1998年第1期10胡跃生丁小伦,《谈情说欲》,当代文坛,1986年第11期行解读王安忆作品。

马春花提出一个“性别政治”,并以此为基点讨论了其与现代性、代际意识之间的关系。

马春花认为,作为"第三世界的女性写作",王安忆小说体现了当代中国现代性想象的性别政治:女性性别的自然化,女性身体的欲望化,以及地缘空间的性别化。

王安忆的女性写作显示了批判性的女性精神与现代意识,颠覆了当代中国在现代性想象中的菲勒斯中心主义,构成了一幅别样的现代性图景。

11同时马春花将王安忆的小说放在了国族、阶级、代际等范畴内进行考察,从中窥测出性别政治和身份认同,建立更广阔的女性主体想象。

12倪文尖则通过比较张爱玲和王安忆的写作,探讨了张爱玲的“影响和焦虑”对王安忆的影响13。

同时随着西方女权主义思想在世界范围内的兴起,研究者们运用更多的女性主义批评者来分析王安忆的女性写作。

张志忠认为,男女两性没有能力在感情的领域进行超验的交流和升华,“生命的本能操控了他们的行为,与此同时社会性的道德潜在地制约他们并使之产生罪恶感。

”14与王安忆的女性引起强烈反映的就是《叔叔的故事》类作品的发表。

80年代末90年代初,王安忆经过长达一年的停笔沉寂之期,以《叔叔的故事》重新引起文坛的轰动。

之后王安忆再次展现她的文学高产出,《叔叔的故事》之后创作了《妙妙》、《歌星日本来》、《乌托邦诗篇》、《我爱比尔》等著名的中篇小说。

这一阶段,《叔叔的故事》以其独特的叙述方式开启王安忆创作的新纪元。

评论者们从西方元叙事/元小说/后设想小说叙事等方面对其表现出来的小说叙事方式进行了大肆评论。

王安忆本人说,《叔叔的故事》是想表达没有前辈的恐惧,两代人陷入虚无的地步。

韩毓海则说道,王安忆的写作,让他重新看到做一个真正的、彻底的理想主义者的艰难,这种艰难来自一种双重的内心煎熬:一方面,王安忆在反抗生活于一个浪漫主义时代的伪理想主义(叔叔)时,表现出我们所讨论的第一种真正的理想主义者的艰难;同时,她又在反抗自身(我们这彻底实用主义的一代)时,表现出另一种真正的理想主义者的艰难。

15同时评论界对王安忆创作以来所有作品进行了系统的回顾,发现了除去外在结构内的核心精神内涵。

郜元宝认为:“王安忆的创作极富跳跃性,但是,创作的多变不过是思考能力幼稚老成之别,写法上疏淡密致之分,至于作者对基本生存问题的关注,以及对这个基本问题一般的处置方式,则没有根本上的变化。

这是王安忆的‘本性’使然。

”“王安忆在小说中提出的最高问题——不仅是生存方面的,同时也是小说写作方面的最高问题——或者说,王安忆作为一个小说家的‘本性’,一言以蔽之,就是:领会着、关注着人物对其生存欠缺面的领会和关注。

”16陈思和也注意到在她叙事转变背后所一直坚守的东西:她所追求的叙事风格,既不同于80年代,也不同于90年代的个人化叙事话语,而是力图用现实世界的原材料来虚构小说,以小说的精神力量改造日见平庸的客体世界,营造体现知识分子群体传统的精神之塔。

17可以说王安忆沉寂一年之后的“世界观的重建”工作是极其成功,她为自己的小说也做了定位,小说其实就是讲故事,讲一个很好的,别人愿听的故事罢了。

同时也开始涉及虚拟/虚构的文学观。

《纪实与虚构》继续进行着11马春花,《论王安忆小说的性别政治与现代性想象》,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8—15 12马春花,《王安忆小说的代际意识与性别政治》,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2—1513倪文尖,《上海/香港:女作家眼中的“双城记”》,14张志忠,《王安忆小说近作漫谈》,文学评论,1992年第5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