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史
中国史学史
一、名词1.史学史“史学史”概念是20世纪20年代梁启超提出的,是研究史学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其主要任务是对史学的起源、发展至形成为一门科学的基本过程和规律予以探讨和总结。
但中国史学家的史学史意识的产生却由来已久。
梁启超认为:“中国史学史,最少应对于下列各部分特别注意:一史官;二史家;三史学的成立及发展;四最近史学的趋势”。
2.《春秋》《春秋》是古代中国的儒家“五经”之一的典籍。
是孔子根据《鲁春秋》和参考其它史书编纂而成的一部史书。
春秋时,丰富的历史资料,写作技术的成熟。
“礼崩乐坏”,使传统的“学在官府”制度瓦解,学术下移,私人修史成为可能。
孔子忧患“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主要史学贡献:(1)《春秋》按照明确而连续的时间顺序罗列了我国春秋时期的大事,取舍详约,于纪事中寓褒贬,对我国史学著作具有发端的意义。
(2)初步提出史书的具体内容(3)属辞比事:提出了一套历史编撰方法(4)重人事而不宣扬鬼神(5)不足:首先,记事太简单;其次,为尊者、亲者、贤者讳,以个人主观来定褒贬,开了后世史书中曲笔的先例。
3.司马彪字绍统,河内温县人,西晋史学家。
从小好学,然好色薄行,不得为嗣。
因此闭门读书,博览群籍。
初官拜骑都尉,泰始中任秘书郎,转丞。
鉴于汉氏中兴,忠臣义士昭著,而时无良史,记述繁杂,遂“讨论众书,缀其所闻,起于世祖,终于孝献,编年二百,录世十二,通综上下,旁贯庶事,为纪、志、传凡八十篇,号曰《续汉书》。
”范晔的《后汉书》出,司马彪的《续汉书》渐被淘汰,惟有八志因为补入范书而保留下来。
《续汉书》的八志有《律历志》、《礼仪志》、《祭祀志》、《天文志》、《五行志》、《郡国志》、《百官志》、《舆服志》。
对于了解西汉历史有重要作用。
4.《史记》三家注“《史记》三家注”是指《史记集解》(刘宋·裴骃注)、《史记索隐》(唐·司马贞注)和《史记正义》(唐·张守节注)三家为司马迁《史记》所做的注解。
中国史学史
中国史学史绪论一、什么是史学史?●历史:广义,一切事物以往发展的过程(包括自然发展史和人类社会发展史);狭义,指人类社会发展史(客观)。
●历史学:研究人类往事的学问,包括历史过程的记录、历史经验的总结。
●史学史:研究历史学由低级向高级演进,揭示规律的历史。
二、学习中国史学史的意义。
●帮助我们有选择的阅读古书。
●帮助我们收集史料。
●批判的继承前人的文化遗产。
三、中国史学史的内容:史学思想、史学著作、史书体裁和史学方法、修史制度。
四、中国史学发展分期立足社会性质、社会制度变迁,可将中国史学发展分为原始社会史学、奴隶社会史学、封建社会史学、近代及当代史学。
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史学发展还可细化为如下十个阶段。
①史学的产生:远古、夏、商、周(春秋和战国)②封建史学的奠定:秦、汉③封建史学的初步发展:魏晋南北朝④封建史学的成熟:唐⑤封建史学的繁荣:宋辽金元⑥封建史学的衰微:明⑦封建史学的终结:清朝前期⑧救亡图变的清朝后期史学:清朝中晚期⑨近现代史学:新文化运动——建国(1919-1949)⑩现当代史学:建国后——今(1949-今)五、中国史学史的特点1.源远流长。
从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时期开始至今未曾中断过。
2.具有修史的优良传统。
从古代到今天,官方、民间都重视修史。
3.修史机构制度健全(兰台东观-修史局-史馆-翰林院)4.史学遗产丰富。
史学著作浩如瀚海汗牛充栋。
据估计有七八万种5.史学著作题材丰富多样6.具有强烈的资治育人、社会教化、经世致用功能7.封建政府强烈干预、控制。
在封建社会,史学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受政府管制第一章先秦史学(史学的产生)第一节、原始的历史意识和商周史官一、原始的历史意识●文字产生以前:口耳相传,辅以结绳刻木等手段记述历史,在这过程中产生原始意识。
●文字产生以前:形成文字记载的传说。
●传说分类:自然环境,与自然界作斗争,部落战争。
○1对英雄崇拜。
○2对生产重视。
○3对自然神化。
二、商周史官1、商史的特殊性(1)史书名称特殊,如“史”、“尹”、“册”。
中国史学史
一、名词解释1、《春秋》三传:《春秋三传》即《左氏春秋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春秋》经文言简义深,如无注释,则无法了解。
注释《春秋》的书,有左氏、公羊、谷梁三家,另有邹氏、夹氏二家,早在汉朝即已失传。
所以自汉至今,学者只藉三传研读《春秋》。
《春秋》是记事的,后多散佚,仅留下经孔子整理的鲁国的《春秋》,汉代有重新编撰整理的“春秋三传”,即《公羊传》、《谷(榖)梁传》、《左传》。
《春秋三传》都是编年体史书。
2、属辞比事:《春秋》在史学意识上的突出反映之一是“属辞比事”。
“比事”,就是在编写史书的时候要编年纪事,按年、时、月、日的顺序排比史事,即“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属辞”,则是指在表述史事时讲求遣词造句,注重文辞的锤炼。
3、《尚书》:儒家经典之一,为孔子删定。
它上起唐尧(《尧典》),下讫春秋前期秦穆公伐郑(《秦誓》),长达1300多年。
共含《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58篇,主要记叙商周两代的一些重大政治事件,如重要战争、阶级关系、政治制度和政策等,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4、《左传》:即《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
它按鲁国十二公的时间次第编年,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悼公四年(前463年)。
传统的说法是左丘明,成书年代当在战国初,最后写定当在战国中叶。
为我们保存了大量春秋时期的史料。
是我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编年体史书。
开创文史结合的先例,为历史文学提供了一个范例。
5、《竹书纪年》:晋国时出土于战国魏墓中,是战国中叶魏国人撰写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是现存最早的一部通史著作。
所记内容,起自夏商周,迄于战国中叶。
三家分晋后独记魏国。
此书对于订正《史记》为代表的其他文献的某些错误,弥补其他书记载的缺漏,具有重要价值。
6、《国语》:记录春秋历史的国别体史书。
全书21篇,分为《周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
中国史学史
中国史学史史学史,是指史学发展的客观过程。
中国在商朝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文字——甲骨文。
西周时期的青铜器铭文,因铸或刻在青铜器上,故后人称之为金文。
商周时期是中国奴隶制社会从发展走向鼎盛的阶段。
(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秦的统一,标志着封建制的社会形态在全国的确立,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成长时期。
(秦朝的“焚书坑儒”政策对史学的发展造成了眼中的阻碍。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封建社会进入发展阶段。
(世家地主被门阀地主取代)隋唐时期,门阀地主仍然在政治上居于主导地位。
明清时期(1840年前)是中国封建社会衰老时期。
清代后期(1840-1911),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历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变化,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民国时期(1912-1949)史学的近代性质更加突出,我们也把它称作中国近代后期史学。
《尚书》是一部记载统治者施政言论和行为的史料汇编,是真正意义上的史书。
古文25篇,现已认定是伪书。
有今文28篇是可信的。
《尚书》汇集的是典、谟、训、诰、誓、命等文章,基本是统治者的讲话记录或文诰。
反映了当时一些重大政治事件和人物活动,是研究商、周社会的基本史料。
《诗经》是西周到春秋中期的诗歌总集,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
《周易》本是占卜之书。
现在的《周易》包括西周时期成书的《易经》和战国时期成书的《易传》两个部分。
孔子《春秋》:春秋晚年,孔子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格局,开创了私人讲学和私人撰述之局,这是孔子的创造,也是社会变化的思想文化发展的结果。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他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又有很深的文化修养。
《春秋》是孔子根据鲁史旧文改写的一部史书,也称《春秋经》。
记事始于鲁隐公元年(前722),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242年。
主要记述鲁国及其邻国的一些军政大事,也记载水旱灾害等自然界变异的情况。
《春秋》按时间顺序编排史事,记事简略,一般在年月日之下只记事目,不记事件详细和原因结果。
中国史学史概说
(二)中国史学史的提出——梁启超的功绩
梁启超(1873-1929)字 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 别署饮冰子、饮冰室主人、 哀时客、中国之新民等。广 东新会人。我国著名的政治 家和著名学者。
(二)中国史学史的提出——梁启超的功绩
最早明确地把“史学史”作为一门 专史提出来的是梁启超。 在《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中,他 首次提出“史学史的做法”,说:“中 国史学史最少应对于下列部分特别注意: 一、史官,二、史家,三、史学的成立 与发展,四、最近史学的趋势”。
化史:(一)民族史
(四)政治史 宗教史 (八)文艺史
(二)语言文字史
(三)经济史
(七)
(五)国际交通史
(六)思想学术史
(九)风俗史(十)制度史。”
文化史是史学革命、史学近代化的产物。而史学
革命本身就包含着除旧布新,对史学遗产进行批
判总结的因素。
胡适在谈整理国故的步骤时,提出“结帐式的整
理”,说:“一种学术到了一个时期,也有总结 帐的必要。……结帐是(1)结束从前的成绩,(2)
他认为,要想做一部理想的中国通史,应该从研究小规 模的问题着手,先产出许多专篇著作来做基础才行。
梁启超的《中国历史研究法》,重在论述通史的
做法。但梁氏在论述中已清醒地认识到了通史与 专史的关系。他说:“今日所需之史,当分为专 门史与普遍史之两途。”“专门史多数成立。则 普遍史较易致力。”
“作通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专史没有做好,
书稿曾以铅印本作为教材,并在较大的范围内进行交流。
过了三四十年代。
总的来看,这个时期的中国史学史研究的特 点是: 第一,在讨论、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上都超过 了三四十年代; 第二,关于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对象和任务等 重要理论问题是研究者普遍关注的问题,这是研 究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的标志; 第三,教材建设的需要促进了研究工作的发 展,中国史学史受到更多人的重视。这是一个很 好的发展趋势,预示着中国史学史研究将要迈出 新的一步。
中国史学史教案
中国史学史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史学的发展历程,掌握各个时期史学的特点、成就和影响。
2.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提高对历史学科的认识和理解。
3. 引导学生思考史学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史学史概述:介绍中国史学的发展历程、特点和影响。
2. 先秦史学:讲述先秦时期史学的萌芽和初步发展。
3. 秦汉史学:讲述秦汉时期史学的形成和发展,包括《史记》和《汉书》的编纂。
4. 魏晋南北朝史学:讲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的繁荣和特点,包括《三国志》和《晋书》的编纂。
5. 隋唐五代史学:讲述隋唐五代时期史学的进一步发展和影响。
6. 宋辽金元史学:讲述宋辽金元时期史学的繁荣和特点,包括《资治通鉴》的编纂。
7. 明清史学:讲述明清时期史学的衰落和转型,包括《明史》和《清史稿》的编纂。
8. 中国近代史学:讲述中国近代史学的兴起和发展,包括梁启超、章太炎等史学家的影响。
9. 现当代史学:讲述中国现当代史学的发展和趋势。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课堂讲解,让学生了解中国史学的发展历程和各个时期的史学特点。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史学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对具体历史事件的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史学的特点和影响。
4. 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相关历史图片、文献资料等,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和理解。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评估他们对史学史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他们对史学史知识的应用能力。
3. 期末考试:通过期末考试的形式,全面评估学生对史学史的掌握程度和理解深度。
中国史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史学史名词解释一、名词解释:(1)《世本》:原本15篇,记事从黄帝开始,讫于战国末年。
有《帝系》、《王侯谱》、《卿大夫谱》、《记》、《世家》、《传》、《氏姓》、《居》、《作》、《谥法》等。
其中《帝系》记帝王传授的系统;《王侯谱》、《卿大夫谱》记诸侯、卿大夫世系;《氏姓》记录当时所有的姓氏;《居》讲建都情况;《作》记录一些事物的发明情况及其历史;《谥法》记谥号的含义。
其中《世家》、《传》等对《史记》体例的形成具有启迪的作用。
(2)《竹书纪年》:是战国时魏国的史书。
西晋武帝太康年间,汲郡人不准盗掘魏襄王墓,得竹简数十车,后经荀勖等人整理、研究,得书16种75篇。
其中《纪年》13篇,记载了夏、商、周三代的历史,至周宣王后,则特记晋国历史,晋被三家瓜分后,又特记魏国历史,记至魏襄王二十年(前299年)。
由于司马迁写《史记》时没有看到该书,所以该书可以帮助我们订正《史记》的某些错误。
(3)“三礼”:即儒家经典中的《周礼》、《仪礼》、《礼记》:其中《周礼》又名《周官》,是有关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代各国制度的汇编。
一方面反映了西周现实的政治制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头脑中理想的政治制度。
《仪礼》是春秋、战国时流传下来的十七篇仪节单,其中有包括《士婚礼》、《士丧礼》、《士冠礼》等,反映了当时的典礼活动、伦理关系、吉凶婚丧等社会生活。
《礼记》主要是论述礼的作用和意义。
(4)荀悦:字仲豫,东汉颖川人。
汉献帝时任黄门侍郎、秘书监。
献帝以《汉书》“文烦难省”,建安初年命荀悦按编年体改编《汉书》,前后三年,成《汉纪》30卷。
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
荀悦以《汉书》中的本纪为纲,将其书中传、志、表的内容加以概括,按时间的顺序,散放于帝纪各年之下。
将80万字的《汉书》精简为18万字的《汉纪》,为用编年史体撰述断代历史创立了典范。
(5)裴松之:字世期,河东闻喜人。
曾任东晋殿中将军、员外散骑侍郎。
南朝宋文帝时任中书侍郎。
文帝以《三国志》过于简略,乃命裴松之作注。
《中国史学史教案》
《中国史学史教案》word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中国史学史的基本发展脉络,掌握不期的史学研究特点和重要史学家及其著作。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中国史学史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和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史学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学术素养和历史思维。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史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 先秦时期的史学研究3. 秦汉时期的史学研究4.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学研究5. 隋唐宋元时期的史学研究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中国史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不期的史学研究特点和重要史学家及其著作。
2. 教学难点:对中国史学发展脉络的把握,以及对不期史学研究特点和重要史学家及其著作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史学的起源、发展历程和重要史学家及其著作。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比较不期的史学研究特点和重要史学家及其著作。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中国史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 第二课时:先秦时期的史学研究3. 第三课时:秦汉时期的史学研究4. 第四课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学研究5. 第五课时:隋唐宋元时期的史学研究六、教学内容:1. 明清时期的史学研究2. 近现代史学的转型与发展3. 20世纪的中国史学研究4. 当代中国史学的现状与趋势5. 中国史学的成就与展望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明清时期、近现代以及20世纪的中国史学研究特点和重要史学家及其著作。
2. 教学难点:对中国史学发展脉络的把握,以及对不期史学研究特点和重要史学家及其著作的理解。
八、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明清时期、近现代以及20世纪的中国史学研究特点和重要史学家及其著作。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比较不期史学研究特点和重要史学家及其著作。
九、教学安排:1. 第六课时:明清时期的史学研究2. 第七课时:近现代史学的转型与发展3. 第八课时:20世纪的中国史学研究4. 第九课时:当代中国史学的现状与趋势5. 第十课时:中国史学的成就与展望十、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参与讨论的积极性等。
中国史学史
作业
• 乔治忠《史学吟》书后
第一章 史官时代——中国史学的萌芽
• • • • 一、瞽史与传说 二、史官的演变 三、史官时代的史书和史学 四、殷商至西周时期历史观念的演变
一、瞽史与传说
• 中国史学的起源:
• 杨翼骧:探究我国史学的起源,应当从文字出现的时候谈起。因 为有了文字才能有历史记载,有了历史记载才能编纂成为史书,在记 录史实和编纂史书的过程中才产生了史学。
(四)、诸子的史论
• 3、历史进化论 • 韩非《五蠹》:“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 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 王天下,号之有巢氏。民食果窳蜯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脾 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 使王天下,号曰燧人氏。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 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 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 笑矣。然则今之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 圣笑矣。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 之备。” • 韩非《五蠹》:“是以古之易财,非仁也,财多也。今之 争斗,非鄙也,财寡也。轻辞天子,非高也,势薄也。重 争土橐,非下也,权重也。”
三、司马迁和《史记》:中国史学 的确立
从孔子一直到汉武帝为止,虽然在历史记 载和历史观点上,都还不能建立起具有相 当完整的规模,但是这一长时期史学的发 展,已经在历史理论上、历史材料上、历 史编纂法和历史文学上为一个即将到来的 相当完整规模的历史著作准备了必要条件, 从而结束了中国史学的创始时期,迎来中 国史学史上新的时代。而这个任务是由司 马迁完成的。
三、史官时代的史书和史学
• • • • • 1、尚书 2、诗经 3、逸周书 4、百国春秋 5、其它类史书
中国史学史
第一章中国史学的起源和发生第一节远古的传说和原始的历史意识一、史·历史·史学1.何谓之“史”?(1)《说文解字》:“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
中,正也”;(2)吴大澂《说文古籀补》“史,记事者也,象手执简形”;(3)“史”的原意就是指掌握文献记载的一种官职。
2.历史是指一是指客观的历史发展过程,一是指历史的记载。
3.史学是指一门学问,一门以人类客观的活的历史为对象,利用各种史料研究和阐述人类社会规律的科学。
二、远古的传说1.阅读以下内容,思考远古传说具有哪些史料价值?2.从远古传说看人类原始的意识:(1)在对待自然和人类自身关系上,产生了两种思想:一种是相信人类是可以征服自然的;另一种是对自然的迷信;(2)衡量英雄人物的主要标准是看其是否献身公共利益;(3)重视生产斗争知识。
远古传说居住情况:“古者禽兽多而人民少,民皆巢居以避之”,“暮栖木上”饮食情况:“上古之世,……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燧人氏”。
生产工具:《易·系辞》记伏羲氏“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神农氏“斲木为耜,揉木为耒” .婚姻状况:“民知其母,而不知其父”人类征服自然的状况:大禹治水,女娲补天三、史学产生的基本条件1.文字的发明;2.历法的产生;3.史学意识的产生四、史学产生的年代我国的史学产生于奴隶社会,产生的内在因素是:奴隶社会的统治阶级需要史学为其统治服务。
可追溯到夏商时期第二节先秦史官的设立及其职责一、我国古代早期史官的设立及其职掌1.传说中黄帝时有史官仓颉、沮诵,舜时有伯夷,夏有终古。
2.商的史官:甲骨文作“作册”、“史”、“尹”、“太史”、“内史” 。
二、周朝史官的设置和分工1.周朝史官的设置及分工;2.从夏商周看史官的任务:一是关于人事方面,一是关于天道(宗教迷信)方面。
周朝史官的设置及分工1.《周礼》中有:太史、小史、内史、外史、御史之称:其中“太史掌建邦之六典”;(即治典、教典、政典、刑典、事典)“小史掌邦国之志,奠世系,辨昭穆”;“内史掌王之八枋之法,以诏王治;(八枋:爵、禄、废、置、杀、生、予、夺)“外史掌书外令,掌四方之志,掌三皇五帝之书”;“御史掌邦国都鄙及万民之治令,以赞之冢宰” 。
中国史学史
“历史”涵义有二: ①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客观历史,即历 史本身)。 ②人们记载和编写的历史(主观历史,即 历史学,简称“史学”)。
二)史学、史学史、史学意识
1.史学 中国史学起源很早,殷朝的甲骨文中就有了历 史记载。 史学一词最早见于东晋十六国时后赵石勒设 “史学祭酒”,是掌管历史的官。“祭酒”, 本义指老者、长者,转意为功高者。“史学祭 酒”即史官中的领头人物。 南朝刘宋义帝设了四学:儒、玄、史、文,著 名史学家何承天主管史学,后改为四科。唐初, 史学成为科举考试的科目,中唐,史学成为科 举取士的名目。其范畴和内涵日益丰富。
5.史学评论
也叫史学批评,是指人们对史家、史著和 史学现象、史学思想的评论。对促进史学 的发展进步十分重要,是史学发展的内在 动因之一。 【瞿林东《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纵横》; 白云《中国古代史学批评史论纲》 】
6.史官制度 史官制度是中国古代特有的史学现象,夏 商以来就有了史官,周时分工已很明确, 唐朝开始设史馆。史官制度对中国史学发 展有很大关系。 中国史官制度包括:史官设置、史馆机构、 官方的修史政策和规定、官方的史学活动 和具体措施等。 【金毓黼《中国史学史》考史官详尽;牛 润珍《汉至唐初史官制度的演变》;乔治 忠《中国官方史学与私家史学》;王记录 《清代史馆与清代政治》 】
中国古代史学史
☆任何事物都有其发生、发展的历史。 ☆中国史学史,就是中国史学发生、 发展的历史。是研究中国史学发展规 律的一门科学。 ☆中国史学史是从20世纪20年代以来 兴起的一门新兴学科,走过了近90年 的历程。
导 论
一、史学史意识的产生和发展; 二、中国史学史的性质和任务; 三、中国史学史的分期和特点; 四、学习和研究史学史的意义和方法。
目录 (《中国史学史》PPT课件)
第二章 秦汉时期史学
第一节 大一统政治局面与秦汉史学 第二节 奠定史学宏大规模的《史记》 第三节 刘向、刘歆的历史文献学成就 第四节 第一部反映大一统历史局面的朝代
史《汉书》 第五节 汉代史学的其他成就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
第一节 发展
第二节 第三节
历史形势的变化促进史学的多途
第六章 辽夏金三朝和元时期史学
第一节 辽夏金三朝的史学 第二节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元代史学 第三节 马端临《文献通考》对《通志》的拓展 第四节 丰富的少数民族史学
第七章 明至清中期史学
第一节 明代史学的发展 第二节 晚明史学的特点 第三节 明清之际史学家的历史批判精神 第四节 清代前期史学的繁盛与嬗变 第五节 章学诚与《文史通义》 第六节 中国古代史学优良传统及其局限
绪论
一、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对象、范围和任务 二、中国历史进程和中国史学的发展 三、学习中国史学史的意义和方法 四、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学习和研究中国
史学史
第一章 先秦时期史学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远古传说、历史意识与历史记载 从学在官府到私人著史 战国时期的多种历史撰述 先秦诸子的历史观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理论建设新成就 第三节 历史撰述的主要成果 第四节 当前中国史学发展的主要趋势
多种朝代史撰述的出现 地方史、家传、谱牒及其他
第四章 隋唐时期史学
第一节 史官的设立和官修正史的成就 第二节 刘知幾与《史通》 第三节 典制体史书《通典》的旨趣及其史
学价值 第四节 历史撰述的多方面成就
第五章 五代两宋时期史学
第一节 时代变迁与史家的历史思考 第二节 撰述前朝史与修史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第三节 编年体史书的代表性著作《资治通鉴》 第四节 纪传体史书的“会通”之作《通志》 第五节 两宋史学的其他成就
《中国史学史教案》
《中国史学史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史学史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掌握中国史学史的主要阶段和重要人物3. 理解中国史学史的发展脉络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4. 培养学生的史学研究兴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二、教学内容1. 中国史学史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中国史学史的主要阶段和重要人物3. 中国史学史的发展脉络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4. 史学研究的方法和技巧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史学史的基本概念、特点、阶段、人物、发展脉络等知识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深入理解中国史学史的发展脉络3. 讨论法:引导学生对中国史学史的某些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4. 实践法:让学生尝试进行史学研究,掌握史学研究的方法和技巧四、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学资源:《中国史学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等2. 参考文献:相关研究中国史学史的论文、专著等3. 教学工具:投影仪、计算机、多媒体课件等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2. 考试成绩:学生的笔试、口试等考试成绩3. 实践评价:学生史学研究实践的成果评价六、教学安排1. 课时:共计32课时,每课时45分钟2. 教学进度安排:课时1-4:中国史学史的基本概念和特点课时5-8:中国史学史的主要阶段和重要人物课时9-12:中国史学史的发展脉络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课时13-16:史学研究的方法和技巧课时17-20:案例分析:具体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研究课时21-24:讨论:中国史学史的某些问题课时25-28:实践活动:史学研究实践七、教学活动1. 课时1-4:通过讲授法,介绍中国史学史的基本概念和特点,让学生了解中国史学史的定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
2. 课时5-8:通过讲授法和案例分析法,介绍中国史学史的主要阶段和重要人物,让学生掌握各个阶段的特点和重要人物的贡献。
3. 课时9-12:通过讲授法和案例分析法,讲述中国史学史的发展脉络,让学生理解史学史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和作用。
《中国史学史》课件
历史研究中的“文化热”
01
历史研究中的“文化热”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文化研究的兴起,历史研究
中出现了对文化因素的重视。
02
“文化热”的影响
拓宽了历史研究的领域,深化了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理解,促进了跨学
科的研究合作。
03
“文化热”的局限性
有时过于强调文化因素在历史中的作用,忽视了经济、政治等因素的制
详细描述
刘知几是唐代著名的史学家,他的著作《史通》是中 国第一部史学评论专著,对之前的史书进行了系统的 分析和评价。他提出了史书编写的原则和方法,强调 史论的重要性,对中国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总结词
编年体通史巨著,对后世影响巨大
详细描述
司马光所著的《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它详细记载了从周威烈王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的历 史。司马光在编纂过程中不仅注重史实的准确性,还强 调史论的重要性,使得《资治通鉴》成为一部具有极高 价值的史学著作,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
总结词
清代史学以考据为主,注重史料的收集和整理,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了较为客观的描 述和分析。
详细描述
清代史学以官方修史为主要形式,修有《明史》、《清史稿》等重要史书。同时,清代 学者注重考据和校勘,对史料的真伪和价值进行了深入的考量和评估。在研究方法上, 清代史学开始引入了西方的一些学术思想和理论,如实证主义等,对传统史学进行了改
胡适与《中国哲学史大纲》
总结词
首部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哲学史著作
详细描述
胡适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学者和思想家,他的著作《中国哲学史大纲》是中国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哲学史著作。该 著作采用西方哲学的分析方法来研究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对中国哲学思想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评价,对中 国哲学学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史学史
第十部分中国史学史名词解释1.尚书:《尚书》汇集了殷、周王朝训诰和追述古代的史篇。
记载的都是殷、周王朝的大事。
内容按性质分为六种:帝王事迹、典章制度、国家政治、誓师词、策命、诰。
《尚书》是史学萌芽时期的重要成就,发展了金文记载中的自觉的历史意识和历史鉴戒观念。
现存有“古文《尚书》”和“今文《尚书》”。
古文《尚书》是后人依托之作,但各篇所记并不完全出于捏造。
今文《尚书》28篇,可确认为先秦时代的文献。
2.孔子和春秋:孔子名丘,春秋时鲁国人,有着深厚文化修养。
春秋末年,孔子开创私人讲学和私人撰史之风,突破了宗周以来学在官府的藩篱.他所修的《春秋》,是现在所知道的第一部私人撰写的历史著作,也是现存的中国史学上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春秋》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迄于鲁哀公十四年。
被列为儒家学派经典之一。
孔子作《春秋》对史学的贡献:①孔子是私人修史的开创者②春秋初步创立了编年体史书的雏形。
③春秋属辞比事,提出了一套历史编撰的方法。
④重人事而不宜宣扬鬼神。
3.《左传》:左传是战国早期的私人撰述,完整地记述春秋时期史事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左丘明所作。
左传在历史编撰上扩大了编年体史书的容量,反映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可贵的民本思想,历史进化论的观点,重视民族关系的记载,在中国史学之民族史与民族关系史的撰述上有开创性的意义。
4.国语:《国语》是分国记言记载春秋时期史事的史书,是战国早期私人历史撰述,司马迁认为它是左丘明所撰,但是《国语》汇集周王朝与各诸侯所录之“语”编纂起来的,当也不是一人一时所完成的。
国语包含了不少有价值的政治见解和历史见解,这使它在先秦的史书中具有鲜明的特色。
5.《竹书纪年》:竹书纪年是战国后期魏国人所撰写的一部编年史,是现今所知中国史学上最早的具有通史雏形性质的作品。
它记事,起自夏、殷、周,迄于战国后期。
竹书纪年开编年记事之通史的先河。
西晋初年出土,南宋后,该书亡佚。
6.班固和《汉书》:班固是东汉初史学家,字孟坚,扶风人。
中国史学史教案
中国史学史教案中国史学史是中国历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中国古代和近现代的史学发展历程、史学家及其学术思想、史学流派和学术成就等内容。
中国史学史教案作为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中国史学史的演变过程和学术特点,培养学生对史学发展的敏感性和批判思维能力。
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史学史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2. 掌握中国史学史的发展历程和学术特点;3. 熟悉中国史学史的代表性学者和其学术思想;4. 培养学生对史学研究的兴趣和理解能力;5. 提高学生的学术研究和批判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史学史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2. 中国史学史的发展历程:史学学派的形成和演变;3. 中国史学史的学术特点:史学思想的转变和学术成就;4. 中国史学史的代表性学者和其学术思想:如司马迁、范文澜、陈寅恪等;5. 史学史的研究方法和学术价值。
三、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介绍中国史学史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中国史学史的学术特点和学术成就;3. 课外阅读:学生阅读相关文献和史学史著作,加深对史学史的理解;4. 课堂互动:学生就中国史学史的学术争议和学术价值展开讨论。
四、教学过程1. 第一节课:介绍中国史学史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引导学生了解史学史的学术意义;2. 第二节课:学习中国史学史的发展历程和学术特点,学生分组讨论史学学派的形成和学术成就;3. 第三节课:学习中国史学史的代表性学者和其学术思想,学生学习司马迁、范文澜、陈寅恪等学者的学术成就;4. 第四节课:学习史学史的研究方法和学术价值,学生学习史学史的学术研究和学术价值;5. 第五节课:学生就学习史学史的学术争议和学术价值展开讨论,学生学习史学史的学术争议和学术价值。
五、学习评估学生学习中国史学史的学术争议和学术价值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学史绪言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对象和范围: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对象,是关于中国史学产生、发展的历史及其演变的规律。
当然这是一个广义的研究对象,而在实际的研究工作中,对于其中的某一个段落、某一个专题,甚至是某一个史家、某一部史书的研究,也可视为中国史学史研究。
梁启超最早提出中国史学史研究范围:一:史官;二:史家;三:史学的成立及发展;四:最近史学趋势。
中国史学史研究的范围较具体的表述:中国史学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中国史学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特点,包括史学的时代特点和史学自身的阶段性特点;各种有代表性的特色及其社会影响;史学与社会的互动作用;史学发展与相关学术领域的关系;史学家的历史认识(历史理论)的发展;史学家的史学认识(史学理论)的发展;史学发展的客观规律,如历史的进步及社会生活的日趋复杂与史学内容的逐渐丰富的一致性,不同的历史观点、史学观点的矛盾、辩难促进着史学的进步,求真与致用的辩证统一,史学家作为一个整体总是在历史进步和史学发展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等。
学习中国史学史的基本目的:史学本是历史的重要产物之一,因为它反应并记录着人类创造文明的足迹和业绩,而世世代代的人们又通过史学去认识历史的伟大创造,从而得以接受历史的种种赐予:知识,经验,智慧和精神。
史学史的学习和研究,就是帮助我们去认识历史和史学的这种关系,进而从中受到这种种赐予的熏陶和启示。
这一基本目的表现在:认识中国史学的特点(连续性和丰富性)认识史学同社会的密切关系,提高我们对史学社会功能的认识,从价值观上把史学置于科学和社会中应有的重要地位;认识求真与致用是史学之学术品格的两个方面,他们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既不是割裂的,更不是对立的。
认识史学遗产的现代价值,以其优秀成果为养料,滋补当今史学的发展;认识并继承、发扬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使其成为历史学界学风建设的助力之一;认识史学发展的规律,使史学史的研究成为自觉的创造性的学术活动;认识中国史学内容丰富、体裁多样、语言生动等民族特色,使其进一步发扬光大,走向世界。
学习中国史学史的方法:首先,要以中国通史的知识为基础。
其次,要有辩证的思想和方法。
再次,要适当接触一些史学史上的名篇、名著,以加深对它们的认识和理解,并举一反三。
最后,要学以致用,联系实际,尤其是古今优秀历史学家对史学的神圣使命感和对社会的崇高责任感,以及对自身修养的严格要求,都值得我们学习。
第一章中国古代史学的产生与初步发展★最早的官府历史记载和历史典籍传说所反映的内容:一,关于氏族社会的生活和生产;二,关于同自然灾害进行斗争;三,关于部落首领和部落战争。
(都突出了英雄人物的故事)中国最早的历史记载,当以殷商时期的甲骨文记载和西周时期的金文记载为标志。
甲骨文和金文记载的意义:第一,有一些是包含了时间、地点、人物、活动(或事件)的,初步具备了历史记载在记事方面的要求。
第二,这些记载本身虽然不是对于历史的考察,但它们却为后人研究当时的社会情况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资料。
第三,甲骨文所记对于祖先的祭祀和世系的排列,金文中所记“子子孙孙永宝用”的观念,反映出进入文明时代以后人们自觉的历史记载意识的萌芽。
甲骨文和金文的历史记载与《尚书》中的《商书》和《周书》以及《逸周书》中的一些作品的不同。
第一,后者在记言、记事的形式上都有了一定的发展,记言可表申神情,记事顾及首尾,这是前者少有的。
第二,后者所记几乎都是王朝的重大事件,前者如金文也有记王朝大事的,但不如后者这样直接、这样集中。
第三,后者在记时上不如前者丰富,前者是即时所为,后者或口口相传,或逐步写完,时间也变得模糊起来。
第四,后者记事不仅有明确的历史意识,而且有明显的历史鉴戒思想。
国史:即周王朝和它所分封的各诸侯国的正式的历史撰述。
这种国史按年代顺序记事,是中国史学上编年体史书形成的最早阶段。
国史出现的两个条件:一,社会经济、政治方面的条件;二,历史记载方面的条件。
(春秋时期各国国史在记时上已形成了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春、夏、秋、冬)、以时系年的规范)中国历史学初具雏形的标志:第一,开始形成了基本的历史记载形式,即按时间顺序记事;第二,初步认识到历史对于现实的鉴戒作用。
第三,不论是周王朝,还是诸侯国,都设置了史职。
春秋时期历史记载的趋势:一,多种形式发展;二,由王朝而公室,由公室而私家。
★私人历史撰述的出现※孔子所修编年体史书《春秋》,是中国史学上第一部私人撰述的历史著作。
《春秋》编年纪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历鲁国十二公,凡242年,约18000字,大致写出了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的重大事件。
《春秋》的特点:一,“属辞比事而不乱”,即缀辑文辞、排列史事都有一定的规范,全书井然有序。
二,善于综合,排比事实。
《春秋》的优缺点:优点:“属辞比事而不乱”,“约其辞文,去其繁重”缺点:它对于每一个具体的历史事件或事件中的有关人物,一般都没有写出他们的细节或它们的活动。
这对于人们了解历史事实和把握历史面貌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左传》:编年体史书,所记上限与《春秋》同,下限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共255年史事。
《左传》在编年记事的总格局中会有集中记一件史事本末原委的,或集中写一个人物活动经历的,对编年体有很大发展。
《左传》在历史表述上的艺术性,在写战争、写辞令时表现得尤为突出。
《左传》写战争,反映了春秋时期列国间战争频繁的历史特点。
其所反映的另一个历史特点是这一时期民族交往的活跃和民族融合的进程。
※《国语》是记春秋史事的有一部史书,但《国语》在编撰体裁上不是编年纪事,而是分国记言。
《国语》共21卷,按《周语》(3卷)、《鲁语》(2卷)、《齐语》(1卷)、《晋语》(9卷)、《郑语》(1卷)、《楚语》(2卷)、《吴语》(1卷)、《越语》(2卷)的顺序编次而成。
《国语》记事,上起西周祭公谏穆王征犬戎事,下迄晋国智氏之灭,首尾四百余年。
《国语》取材的多途和不具备严谨的体例,因而带有明显的资料汇编的性质。
但《国语》作为以记言为主的史书,包含了不少很有价值的政治见解和历史见解,这使它在先秦的史书中具有鲜明的特点。
※《战国策》:是一部很特殊的史书,它的主要内容是记战国时期各国说客辩士的策谋权变及政治、军事大事和各国关系。
此书为战国时人所撰,亦非出于一时一人之手,而于战国末年初步成编,后经西汉刘向重新整理编次,厘为33篇,定名为《战国策》。
其事继春秋以后,讫楚、汉之起,二百四十五年间之事。
《战国策》也是以记言为主的著作,比起《国语》来,它更善于把记言跟生动的叙事结合起来;《战国策》在写辞令方面的成就,也有超出《左传》的地方。
《战国策》写辞令,善于铺陈形势,阐述利害,意在打动和说服对方,这跟《左传》写辞令多意在申辩,在气势上有很大的不同。
《竹书纪年》和《世本》,是通史雏形著作。
※《竹书纪年》是战国后期魏国人所撰写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是现今所知中国史学上最早的具有通史性质的著作。
《竹书纪年》所记内容,起自夏商周,迄于战国后期,于西周、春秋、战国,不分记各诸侯国事,独记晋国(起自殇叔:公元前784-前781),韩赵魏三家分晋后又独记魏国,至魏襄王(哀王)二十年(公元前299)而止,称襄王为今王。
《竹书纪年》开编年记事之通史的先河。
※《世本》也是通史性著作。
它是一部从传说中的黄帝一直写到战国末年的通史。
它有帝系、本纪、世家、传、谱、氏姓、居(记都邑宫室)、作(记器物制作发明、典章制度创新)。
先秦历史时期历史观念一个基本趋势:人们已经逐步从“天命”决定人事的巨大阴霾下走出来,立足于人事审查社会现象和自身命运。
怎样看待历史的变化:1,复古史观(《老子》书所宣扬的“小国寡民”思想是为代表);2,循环史观。
通常所说的历史循环论。
(阴阳家五德终始说);3,变易史观与朴素进化论怎样看待历史变化的动因:1,圣王史观,这在本质上是英雄史观,古代史学家、思想家多受到这种历史观念的影响。
(墨子)2,重民史观(孟子,荀子)★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的诞生《史记》诞生:思想动因:政治上的统一促进了意识形态的重大变化;政治动因:为这巩固这种政治统治而重视总结历史经验。
《史记》是中国史学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共130篇,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52.65万字。
“述历黄帝以来至太初而讫”。
《史记》在撰述统一多民族的历史方面,有重大的、开创性的贡献。
一方面反映出了秦汉统一皇朝的政治格局;另一方面,为后世史家历史撰述提供了借鉴,进而形成了撰写多民族统一国家历史的优秀传统。
司马迁的历史思想:“究天人之际”:首先,强调天人相分,即认为天道与人事是不相干的。
其次,司马迁对当时盛行的封禅祭祀、祈求神仙的活动的虚妄,予以深刻的揭露。
最后,司马迁刻意写出了人事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通古今之变”:首先,他对历史演进的过程提出了比较完整的看法。
其次,是贯穿着历史变化与历史进化的观点。
最后,他提出了“物盛则衰,时极而转”的历史命题。
司马迁的史学思想:首先,是他的史学发展意识。
其次,是他对史学的社会作用有深刻的认识。
再次,司马迁十分重视对历史撰述宗旨的阐说,显示出一位伟大史家的深刻和诚实。
最后,司马迁强调对历史文献认真辨析,提倡“好学深思,心知其意”的治史态度。
★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朝代史的形成※《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 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
《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
《汉书》的编撰特点:第一,以西汉皇朝兴衰为断限,突出了皇朝史的地位。
第二,专属重点为武帝太初以后史事。
第三,内容恢弘,结构严谨。
※《汉纪》:30卷,是一部编年体西汉朝代史,也是我国史学上最早的编年体朝代史。
荀悦史论的特点:第一,作者十分重视政治统治和历史经验和密切关系;第二,作者对于历史的见解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遗憾:荀悦在历史观上没有摆脱“天人感应”的窠臼。
小结:从历史思想和史学传统上来看,《春秋》和《史记》等影响最为突出;从历代“正史”撰述来看,《汉书》成为效仿的楷则;从编年体史书的演进来看,《左传》和《汉纪》是人们学习和超越的准绳。
第二章中国古代史学的全面发展引言魏晋南北朝时期:以政治史和民族史相结合的历史著作多了起来;统治集团为证明自身的合理性,大多重视史书修撰;私人著史十分活跃;由于门阀地主在政治上处于统治地位,因而重门阀,讲地望、表乡贤、修谱牒和家史等等成为时代风尚。
隋唐时期:史学出现了新发展:一,国家正式设立史馆,负责修撰前朝史和本朝史,撰写“正史”出现新高潮;二,史家的史学主体意识进一步增强,系统的史学批评著作赫然问世;三,典制体史书成为独立门类,史家的历史认识有了极大提高;四,历史笔记的兴起,拓展了私人著史的空间,同时也丰富了史学的内容和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