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经济性裁员引起的争议

合集下载

基于博弈视角下的企业裁员增效问题分析

基于博弈视角下的企业裁员增效问题分析

基于博弈视角下的企业裁员增效问题分析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和市场竞争的激化,企业裁员已成为一种常见而又必要的经济手段。

裁员可以有助于企业调整其人力资源结构,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从而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然而,裁员也可能会引起一系列负面影响,如员工流失、人事风险、公司形象受损等。

因此,如何有效地裁员,减少不利影响,成为企业管理者需要面对的一项重要挑战。

在博弈论的视角下,裁员可以被视为一种博弈行为。

具体来说,雇主是博弈的主体,员工是博弈的参与者。

雇主和员工之间存在着双方的利益博弈。

雇主寻求裁员以减少成本和提高效率,其利益在于获得更高的经济利润。

而员工则在追求保障他们的工作和薪资收入,其利益在于获得更高的福利和稳定的就业机会。

在裁员的博弈过程中,雇主和员工的决策行为会相互影响,从而影响整个博弈的结果。

雇主的决策包括裁员的数量和方式,员工的决策包括是否接受裁员和离职条件。

具体分析如下:1. 雇主的策略雇主的决策是裁员的数量和方式。

如果裁员的数量超过员工认为合理的范围,那么员工就会感到愤怒和失望,从而增加员工拒绝离职的可能性。

如果裁员的方式不当,可能会引起员工的不满和抵触情绪,增加员工的阻力,从而影响裁员的效果。

员工的决策是接受或拒绝裁员及离职条件。

如果员工认为裁员的原因不合理或者离职条件无法满足他们的需要,那么他们可能会拒绝裁员。

此外,如果员工觉得收到的待遇不合理或者裁员方式不当,那么他们可能会通过抗议、罢工等方式来表达不满,从而制造麻烦和风险。

基于博弈论的分析,企业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优化裁员的效果:1. 建立合理的裁员政策企业应该建立合理的裁员政策,明确裁员的目的和原则,并制定相应的裁员计划。

企业需要考虑员工的利益和情绪,尽量减少对员工的不利影响。

2. 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企业需要与员工建立起有效的沟通机制,及时告知员工裁员的原因和目的。

企业应该尊重员工的意见,与员工协商离职条件,给予员工适当的赔偿和帮助,降低员工的不满和抵触情绪。

经济性裁员的制度反思

经济性裁员的制度反思

O 这 没有达 到法定 标准 我 国 19 年颁 布的《 95 劳动 渤 和 l9 年 劳动 部颁布 的《 94 用人 数 1%以上 的标 准, 是经济 性 裁员 的前 提 , 单位经济 性裁员 的规定》 对经济性 裁员进 行 了初 步规 范,0 7 20 年 的《 劳动 合 同法》 4 、2 对经济 性裁 员制度进 行 了较 完善 规 第 l4 条 的, 人单位 只 能单 个解 除劳动 合 同。其 次, 用 履行公 示义务 。为 了获得工会 和劳 动者 的理解 和认 同, 用人 单位 必须提 前 3 O日向
3 . 经济性 裁员 的程序性 条件 。 劳动 合 同法》 《 延续 了《 劳动法》 的有 关程序 性规定 。首先 , 一次性 裁减一 定数 量的人 员 。 必须达 到裁 减人员 2 人 以上或 者裁 减不足 2 O O人但 占用人 单位职 工总
( ) 国对 经 济性裁 员的规 范 二 我
L g l ytm An O i y e aS se dS ce t
2 1 0 口年 9月( ) 下
{占 I 缸会 } J
经济性裁员的制度庋恩
邓 峰
摘 要 金 融风暴 引发 裁 员风 潮 , 立法从 实质 条件 、 现行 禁止条件 、 程序条件 对经 济性裁 员加 以规 范 , 裁员条件仍较 模糊 、 但 裁减 留用 标准 不明 、 先录 用标准 不清 、 优 工会 的干预 不强 、 行政监 管 不力。本 文指 出基 于平 衡劳 动者和 用人单 位之 间的合 法权 益 , 法应明确 裁减 条件和 留用标准 , 可操作 性 , 强工会 和劳 动行政 部 门对 经济性 裁 员制度 的干预 力度 , 用 立 增加 加 防止 人单 位规避 法律 , 强对被 栽人 员的保护 , 加 优化 企业 内部裁 员制度 、 加快 完善社 会保 障体 系。 关键 词 劳动合 同法 经 济性裁 员 社会保 障 中图 分类号 :9 7 F2 . 9 文献标 识码 : A

经济性裁员的规定

经济性裁员的规定

经济性裁员的规定经济性裁员是指企业因经营困难、市场萎缩等原因,为保证企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一种人力资源调整措施。

这种裁员方式通常是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进行,不仅要遵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还要考虑社会道德和职工权益的保护。

本文将就经济性裁员的规定进行详细阐述。

一、劳动法规定根据中国的《劳动法》第41条,雇主需要向职工支付相应的经济补偿金,在以下情况下可以实施经济性裁员:1. 公司因经营困难面临破产清算的;2. 重组、分立、合并等需要减少人员的;3. 公司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的。

《劳动法》对经济性裁员的规定严格地限制了其适用范围,旨在保障职工的基本权益。

在裁员过程中,雇主必须提前与劳动者进行协商,并且合理地组织工作,保证其他员工不受不公平待遇。

同时,经济补偿金也是裁员过程中必须支付的一项费用,应该根据职工的工龄、工资水平等因素来确定合理的数额。

二、总部规章制度在企业内部,通常会制定一系列总部规章制度,用于约束裁员行为。

这些规定可以包括裁员的程序、标准以及职工权益的保护措施等。

企业应该明确规定裁员的决策权归属,避免单一人的决策,以免滥用职权。

同时,裁员的标准也应该明确规定,例如裁员应该从哪些岗位开始、裁员的比例是否超过一定范围等。

此外,企业还应该为被裁员工提供合理的离职服务,例如帮助他们重新就业,提供职业培训等。

三、社会责任与道德除了法律和规章制度的规定外,企业还应该考虑到自身的社会责任和道德。

裁员会对职工造成很大的影响,尤其对于长期在企业工作、对企业有较高忠诚度的员工来说,他们可能面临失业、生活压力等问题。

企业在进行裁员决策时,要充分考虑到职工的权益保护,并给予他们一定的尊重和关怀。

企业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减轻裁员造成的压力,例如提早通知裁员事宜,给予足够的时间准备,为职工提供再就业援助等。

此外,企业还可以积极开展内部培训和职业转型,帮助员工提升自身技能和就业能力,增加他们重新就业的机会。

四、劳动保障制度中国的劳动保障制度也为经济性裁员提供了一定的保障措施。

企业裁员管理的动因及利弊

企业裁员管理的动因及利弊

企业裁员管理随着企业战略的调整、组织结构的变化,必然会引起人力资源结构性的调整,从而导致裁员。

裁员是企业为强化竞争力而进行的有计划的大量人员裁减,是用人单位违背员工意愿单方面解除聘用合同,终止雇佣关系的行为。

在几乎所有的行业中,裁员已变得越来越普遍,而且通常是由伴随着兼并或收购活动的组织重购引起的。

对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而言,裁员不仅仅是管理流程的终点,同时也是新流程的起点。

裁员的动因裁员的动因从企业的主观上看一般可分为经济性、结构性和优化性裁员。

经济性裁员是由于市场因素或者企业经营不善,导致经营管理状况出现严重困难,盈利能力下降,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降低运营成本,企业被迫采取裁员行为来缓解经济压力。

结构性裁员则是由于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发生变化而导致内部组织机构的重组、分立、撤消引起的集中性裁员。

优化性裁员是为保持人力资源的质量,根据绩效考核结果解聘那些业绩不佳的、不能满足企业发展需要的员工。

我们还可根据企业的决策行为将裁员分为主动性裁员和被动性裁员。

上述结构性裁员和优化性裁员属于主动性裁员,经济性裁员属于被动性裁员。

人们习惯认为,裁员往往是在企业效益下降、面临危机时的被动应对方式,即经济性裁员。

而实际上裁员及裁员管理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的一种正常人力资源管理行为。

组织缩小员工队伍规模有三个主要原因:无效率、缺乏市场适应性和在行业内的竞争地位变弱。

在所有方面,效率都是一个主要的驱动因素:在许多组织中,劳动力成本或薪水是最大的开支之一。

通过降低劳动力成本和重新设计工作流程,用更少的人完成更多的工作可以提高效率。

在一些上市公司宣布裁员时,企业的股价通常会飞涨,因为这些决定为追求短期经济绩效的投资者带来希望。

企业的变革是一种常态。

企业要在不断变化的市场中获取持续竞争优势,谋求更大的市场发展,经营战略的调整、组织结构的变化和生产流程的重组,这些都会导致人力资源结构的变化,从而引起裁员。

劳动合同终止案例分析:经济性裁员

劳动合同终止案例分析:经济性裁员

劳动合同终止案例分析:经济性裁员经济性裁员案例分析事件背景:时间:2008年9月1日地点:某某市某某公司某某公司成立于1995年,是一家专业从事家电生产的企业。

由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某某公司的经济状况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由于订单量大幅度下降,公司面临巨大的经营困难。

鉴于此,公司决定进行经济性裁员,以减少开支并保证企业的生存。

事件经过:2009年6月1日,某某公司向员工发出裁员通知书,决定对部分员工进行裁员。

裁员计划中包括制造部、仓储部、市场部和行政部等各个职能部门。

裁员的理由是由于市场需求下降,公司不得不进行调整。

根据现金流量分析和业绩数据,公司决定裁员比例为整体员工的10%。

公司在裁员过程中遵守了相应的程序,首先安排了部门经理们对员工进行了解职及绩效评估,然后与工会代表协商共同商定裁员人选,之后再将裁员名单下达给各个部门。

公司提供了相应的赔偿金,并在裁员通知书中详细说明福利待遇和赔偿标准。

然而,裁员通知书刚下达不久,部分员工不满意裁员决定,认为自己的裁员违法,与公司签订的劳动合同应当继续有效。

其中,张三作为制造部的员工,争议较大。

张三与公司签订的劳动合同于2005年5月1日开始,为期三年,合同约定为劳动期限制。

在合同期满前,张三遭到裁员。

张三认为公司的裁员决定违反了劳动合同的约定,违法了相关劳动法规,要求公司继续雇佣他。

法律诉讼:张三认为公司裁员行为违法,违反了劳动合同法和相关劳动法规。

他向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提起了申诉,要求仲裁委员会驳回公司的裁员决定,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在仲裁过程中,张三提供了劳动合同、裁员通知书以及相关证据,说明公司未能履行合同约定,未提供合适的裁员事由和依据。

裁员的依据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公司面临严重经营困难,订单量大幅下降;二是公司在调整生产结构,确保企业持续发展。

尽管裁员是受到严重经济困难的公司的最后手段,但它在法律上是被允许的。

2010年3月,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召开了听证会,审理了双方的诉讼意见和证据。

浅谈企业裁员影响及应对措施

浅谈企业裁员影响及应对措施

浅谈企业裁员影响及应对措施1 研究背景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企业普遍陷入了经济发展迟缓的怪圈,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绩效,美国企业开始大规模裁员。

如今,裁员早已不再是那些业绩差的公司的代名词了,许多业绩好的公司已经把裁员作为一种战略手段,从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进行着裁员。

裁员近年来已经成为一种现代组织的标准做法,一种规范和一种惯例,而不是一种例外现象了。

无论是在赢利组织中,还是在非赢利组织中,裁员都像烈性传染病一样势不可挡。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下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使几乎每一个公司都被迫降低成本,增加效率。

最近在加拿大、法国、英国、德国、日本和美国进行的一项针对2000名公司高级管理者的调查显示,在1993年到1995年之间,94%的被调查公司都实行过人员精简。

在美国,从1979年至今,美国企业共裁减人员达4300万人,大约有50%多的人成为过裁员的受害者。

不仅在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如此,在发展中国家也如此;不管是在开放的西方社会还是相对传统的东方国家,都开始接受裁员了;我国的企业无论是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还是外商投资企业,也都不同程度的进行过裁员[1、13].与此同时,企业裁员又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如何安置被裁员工、如何安抚“幸存者"等。

因此,本文通过对企业裁员进行研究,主要以人力资源管理学中的相关理论为指导,同时借鉴经济学、心理学等相关理论,并通过研究,达到认清我国企业裁员到底存在哪些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合理改进建议。

2 国内外研究状况2.1 企业裁员概述2。

1。

1企业裁员的含义早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Coleman (1958)和Katz (1961)就考察了人员配置变革对组织变革的影响,并开展了有关裁员的研究。

Art Budros(1999)提出了最有影响的裁员定义:为了提高组织运行的效率和效能而有意识地减少组织的长期从业人员。

他们还进一步指出了裁员的三个特点:以提高组织效率和效能为核心;减少长期从业人员;对员工造成严重的伤害[2]。

裁员引起的纠纷案例分析报告

裁员引起的纠纷案例分析报告

裁员引起的纠纷案例分析报告一、引言裁员是企业在经济困难、业务调整或组织变革等情况下可能采取的手段之一,但由此引发的纠纷也时有发生。

本文将针对裁员引发的纠纷案例进行分析,旨在探讨不同案例中涉及的问题、影响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二、案例分析1. 案例一:员工工龄较长的裁员纠纷在某企业裁员过程中,一位工龄较长的员工被裁员,他认为自己应享受更多的保障措施。

该员工坚持认为裁员的依据不合理,并对企业提出了劳动合同法和相关规定的诉讼。

纠纷的核心问题是裁员的合法性及裁员后员工的权益保障。

2. 案例二:裁员过程中未遵循程序的纠纷另一家企业在进行裁员时,未按照劳动合同法和企业内部规定的程序执行,导致部分被裁员工对裁员的合法性提出质疑。

纠纷的核心问题是裁员程序是否合法、是否足够透明,是否充分了解员工的情况并进行了合理的沟通和解释。

三、问题分析1. 裁员的合法性问题裁员是否合法需要依据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判断。

依据不充分、程序不合法、理由不充分等都可能引发纠纷。

对于员工工龄较长的情况,企业可能面临额外的合法性挑战。

2. 权益保障问题裁员后,员工权益的保障也是一个关键问题。

员工可能要求支付经济补偿金、提供再就业服务或者重新安置等。

企业应充分考虑员工的合法权益,切实履行保障责任。

3. 程序透明度和沟通问题程序的透明度和沟通是防止纠纷的关键。

企业应该遵循内部程序规定,并及时向员工沟通裁员的理由、程序和后续安排。

员工有权知道裁员的真实原因,并在案例允许的情况下提出异议。

四、影响分析裁员引起的纠纷不仅会影响企业的声誉和员工的士气,还可能导致法律诉讼和经济赔偿等后果。

对企业而言,此类纠纷可能带来不必要的成本和时间损失。

对员工而言,纠纷的解决可能带来心理负担和经济上的不稳定。

五、解决方案1. 合法性承诺和程序规定企业在裁员之前应明确合法性承诺,并制定明确的程序规定,以保证裁员的合法性并避免程序不透明的纠纷。

2. 强化沟通和解释企业在裁员过程中,应加强与员工的沟通,明确表达裁员的原因、企业困境和后续保障措施。

经济性裁员的风险及注意事项

经济性裁员的风险及注意事项

——————————————————————————————————————————————经济性裁员的风险及注意事项经济性裁员存在的风险:假设企业经过慎重考虑,发现只能采取裁员的策略,毕竟发展从属于生存,那么企业应该多考虑一些裁员可能导致的风险以及防范的措施。

以下是裁员中的三大风险,企业不得不认真应对。

是否影响企业的发展后劲?这跟企业下一步的战略方向以及决定留下的人员有关。

总之应该尽量留下那些决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骨干人才。

对企业的社会形象影响如何?通常情况下,一旦听闻某企业要裁员,特别是一些社会影响力较大的企业,大多数人的感觉是这家企业不行了,结果形成的负面舆论会导致原有的基础受到动摇、甚至留下的员工也受到不良影响而丧失信心,最终将使企业陷入极其被动的舆论漩涡而无法自拔。

因此裁员过程中对外关系的处理是极其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有效因应这种无形的舆论风险。

可能发生劳动争议与法律诉讼否?裁员属于一种较特殊的劳动合同的解除方式,涉及到多个劳动者的切身利益,所以劳动法对此有严格的规定,如果企业处理不当,比如裁员名单拟定不公、程序不规范等,很容易引起员工的不满,甚至引发对抗行为,因此依照法律的规定且技巧性的处理是同时需要具备的。

经济性裁员的注意事项:《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一条规定,因经济原因需要裁减人员二十——————————————————————————————————————————————人以上或者裁减不足二十人但占企业职工总数百分之十以上的,用人单位提前三十日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听取工会或者职工的意见后,裁减人员方案经向劳动行政报告,可以裁减人员。

但到底该不该裁?怎么裁?如何规避风险?等等方面需要我们认真考虑。

是否必须?有否替代方法?裁员措施许多时候很有效,特别是能够在短期之内快速降低人力成本、办公费用等,变相提高企业的经济利润,所以在企业陷入经济困难时往往成为众多CEO扭转乾坤的秘密武器。

经济性裁员方案

经济性裁员方案

经济性裁员方案随着全球经济的动荡和市场竞争的加剧,许多公司不得不采取紧急措施来降低成本和保持可持续发展。

在这样的情况下,经济性裁员方案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探讨经济性裁员方案的定义、实施和影响,并提出一些建议来最大限度地减少裁员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经济性裁员方案的定义经济性裁员方案是指公司在面临经济困难或业务调整之时,通过裁减人员数量来降低成本并提高效率的一种管理策略。

通常情况下,裁员的对象是那些在公司工作时间较短、工作履历不突出、业绩欠佳或职位与岗位需求不匹配的员工。

二、实施经济性裁员方案的步骤1. 制定裁员计划:管理层应从公司整体战略的角度出发,明确裁员的目的和选定的裁员指标。

制定一个清晰的裁员计划,包括裁员的时间表和具体操作细节。

2. 制定合理的评估标准:对于被裁员工的评估标准应该客观、公正和透明。

这些标准可以包括绩效评价、工作表现、技能匹配度等。

所有员工在评估过程中都应当接受公平的待遇。

3. 进行沟通和谈判:在实施裁员计划之前,公司应与员工进行充分的沟通,解释裁员的原因和必要性,并提供相关的支持措施。

对于受影响的员工,可以提供解雇补偿金、培训机会或职业咨询服务等。

4. 落实裁员措施:在实施裁员计划时,公司应当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确保裁员过程的合法性和公平性。

所有解雇程序应当规范并且符合劳动法规定。

三、经济性裁员方案的影响1. 对公司的影响:经济性裁员方案可以帮助公司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灵活性。

通过减少不必要的人员开支,公司可以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保持竞争力,并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更多机会。

2. 对员工的影响:裁员对员工来说是一个非常艰难的经历。

对于被裁员工来说,他们可能面临失业、经济压力和自信心受挫等问题。

因此,公司在裁员过程中应当尽力减少对员工的负面影响,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3. 对社会的影响:大规模裁员可能会导致失业率的上升,给社会带来一定的不稳定性。

因此,公司在实施裁员方案时,应承担社会责任,尽量将裁员规模控制在合理范围,并采取一些补救措施来帮助受影响的人们重新就业。

经济性裁员的报告

经济性裁员的报告

经济性裁员的报告一、背景介绍近年来,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经济形势的变化,许多企业不得不面对经济性裁员的困境。

经济性裁员是指企业为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而减少员工数量的一种策略。

本报告旨在探讨经济性裁员的原因、影响和应对措施。

二、经济性裁员的原因1.经济压力:企业在面临市场竞争的压力下,经营成本不断增加,利润率下降,裁员成为减少支出的一种手段。

2.业务调整:企业可能会因为业务结构调整、市场需求变化等原因,需要裁减员工来适应新的经营模式。

3.技术进步: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些传统岗位可能会被自动化、智能化替代,企业可能会裁减不再需要的人力资源。

三、经济性裁员的影响1.对员工的影响:裁员会导致员工失业,给他们带来经济和心理上的压力。

同时,裁员还可能破坏员工之间的团结和士气。

2.对企业的影响:虽然经济性裁员可以降低成本,但也会面临一些风险。

比如,裁员可能会损害企业的声誉,影响员工和消费者对企业的信任。

此外,裁员还可能导致企业在人力资源和组织结构方面的短期缺乏适应能力。

四、应对经济性裁员的措施1.用人需求规划:企业在进行裁员决策之前,应该进行充分的用人需求规划,确保裁员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2.优化组织结构:通过优化组织结构,重新分配工作职责,实现更高效的资源利用,减少裁员的规模和影响。

3.培训和再就业:企业可以提供培训和再就业机会,帮助被裁员工提升技能和增加就业机会,减轻他们的失业压力。

4.建立合理的福利制度:企业应该建立合理的福利制度,为员工提供一定的保障和福利,减少裁员对员工的负面影响。

五、经济性裁员的潜在风险和挑战1.法律风险:在进行裁员时,企业需要遵守相关的劳动法和劳动合同,防止触犯相关法律条款,避免潜在的诉讼风险。

2.利益博弈:裁员决策可能会引发员工不满和社会舆论的质疑,企业需要妥善处理与员工和公众的沟通,避免造成不良影响。

3.人力资源管理:裁员后,企业需要进行人力资源的合理调配和管理,确保组织的稳定性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劳动法实用案例:经济性裁员的处理

劳动法实用案例:经济性裁员的处理

【案例分析】本案涉及一家大型制造企业,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公司订单逐渐减少,经营状况严重下滑。

为降低运营成本,公司决定进行经济性裁员。

具体来说,计划解雇部分生产线工人和部分办公室员工。

该公司在内部进行了裁员计划,并向员工发出了裁员通知。

裁员通知列明了被裁员的员工名单,并告知员工在裁员后将不再为该公司工作。

同时,公司表示将遵循法定程序和规定处理裁员事宜。

裁员名单中包括了一部分生产线工人和一部分办公室员工。

生产线工人都是工作多年,为公司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然而,由于公司订单减少,生产线工作的需求也随之减少,导致这些工人失去了工作。

办公室员工则是因为公司业务量减少,工作量不足而被迫裁员。

在公司进行裁员后,被裁掉的员工开始寻找新的工作机会。

一些被裁掉的办公室员工开始投身于招聘网站,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位。

而被裁掉的生产线工人则面临更多的困难,因为这些工人大多技能单一,转行的难度较大。

此外,还有一些被裁掉的员工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要求。

一名被裁掉的办公室员工表示,自己从未收到公司的人事通知,因此在就业市场上处于不利地位。

她认为公司的裁员程序不合法,并要求公司给予经济补偿。

【案例结果】在公司裁员后不久,被裁掉的员工开始向公司提出自己的要求和想法。

一些员工要求公司给予经济补偿,而其他员工则认为公司的裁员程序不合法。

双方经过谈判和协商后达成了协议:公司将向被裁掉的员工支付一定的经济补偿。

公司还采取了其他措施完善裁员程序。

首先,公司按照国家规定办理了社会保险等手续,以保障被裁掉员工的合法权益。

其次,公司与员工进行了一对一的面谈,解释裁员的原因和计划,听取员工的想法和意见。

此外,公司还提供了职业培训和转行指导等帮助,以帮助被裁掉的员工重新就业。

在协议达成后不久,被裁掉的部分员工接受了公司的支付款项,并开始寻找新的工作机会。

公司的形象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同时,该公司在改进裁员程序和完善管理方面也有所提升和发展。

【律师点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规定,公司进行经济性裁员时应当遵守一定的程序和规定。

劳动部关于印发《企业经济性裁减人员规定》的通知-劳部发[1994]447号

劳动部关于印发《企业经济性裁减人员规定》的通知-劳部发[1994]447号

劳动部关于印发《企业经济性裁减人员规定》的通知正文:---------------------------------------------------------------------------------------------------------------------------------------------------- 劳动部关于印发《企业经济性裁减人员规定》的通知(劳部发〔1994〕447号)为配合《劳动法》的贯彻实施,指导用人单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依法行使裁减人员权利,我们在征求各地和国务院有关部门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企业经济性裁减人员规定》。

现将该《规定》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执行,并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制定实施办法。

一九九四年十一月十四日企业经济性裁减人员规定第一条为指导用人单位依法正确行使裁减人员权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用人单位濒临破产,被人民法院宣告进入法定整顿期间或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达到当地政府规定的严重困难企业标准,确需裁减人员的,可以裁员。

第三条用人单位有条件的,应为被裁减的人员提供培训或就业帮助。

第四条用人单位确需裁减人员,应按下列程序进行:(一)提前三十日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并提供有关生产经营状况的资料;(二)提出裁减人员方案,内容包括:被裁减人员名单,裁减时间及实施步骤,符合法律、法规规定和集体合同约定的被裁减人员经济补偿办法;(三)将裁减人员方案征求工会或者全体职工的意见,并对方案进行修改和完善;(四)向当地劳动行政部门报告裁减人员方案以及工会或者全体职工的意见,并听取劳动行政部门的意见;(五)由用人单位正式公布裁减人员方案,与被裁减人员办理解除劳动合同手续,按照有关规定向被裁减人员本人支付经济补偿金,出具裁减人员证明书。

第五条用人单位不得裁减下列人员:(一)患职业病或者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二)患病或者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三)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内的;(四)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公司裁员方案的舆情分析与危机应对

公司裁员方案的舆情分析与危机应对

公司裁员方案的舆情分析与危机应对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化,公司裁员成为了一种常见的现象。

裁员往往牵动着员工的命运,也容易引发舆论的关注和讨论。

本文将就公司裁员方案的舆情分析与危机应对进行探讨。

1. 背景介绍在全球经济不稳定的背景下,许多公司为了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不得不采取裁员措施。

但裁员行为对员工有着重大影响,不仅会引发员工的不满和愤怒,还容易引起公众的关注和批评,进而对公司形象和声誉造成负面影响。

2. 舆情分析(1)员工情绪反应:裁员对受影响的员工来说往往是个巨大的打击,他们可能会感到失望、沮丧甚至绝望。

这些负面情绪会通过内部渠道或社交媒体等途径表达出来,引发舆论的关注和扩散。

(2)公众关注度:裁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社会的就业状况和人们对企业的评价,因此很容易引起公众的关注和讨论。

媒体对公司裁员的报道和评论将进一步加剧舆论的扩散和影响力。

(3)舆论导向:针对公司裁员的舆论可大致分为三种情况。

一是支持公司的决策,认为裁员是为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存。

二是批评公司的决策,认为裁员是企业管理层的不负责任和无情。

三是中立观点,认为裁员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但要求企业在此过程中要尽量保障员工的权益。

3. 危机应对策略(1)及时回应:公司应该及时回应舆情,表达决策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解释决策的背景和原因,以减轻员工和公众的疑虑和不满情绪。

回应要做到真实、明确、坦诚,避免流于形式的声明和官方文件。

(2)内部沟通:公司需要加强内部沟通,通过与员工的面对面交流或开展座谈会等形式,倾听员工的声音和关切,及时解答疑问,缓解员工的情绪压力。

同时,应该加强与工会的对话,合理回应和满足员工的合理需求。

(3)外部沟通:积极与媒体进行沟通,主动公开有关裁员决策的信息,解答公众的质疑和疑虑,促使舆论由负面转向中立或正面。

公司可以通过发表内部信、发布新闻稿或组织新闻发布会等形式,及时传递决策信息,为公众提供透明和可信的信息来源。

经济性裁员仲裁案例

经济性裁员仲裁案例

经济性裁员仲裁案例篇一:【案例三十六】企业经济性裁员应符合法律规定案例三十六企业经济性裁员应符合法律规定【基本案情】东莞新科公司陆续裁员,并给予高额补偿,据称最高的一人拿到80万元补偿金。

有您发出帖子报告,从2021年11月24日至11月28日,共有20名职员离开,其中包括40多名大陆经理,130多名非大陆籍职员(主要是香港籍),10多名高级经理。

有个工程师像往常一样,早早去上班,在无尘室安静地做完实验,出来却被告知被裁员了。

您“淮河牛”平日工资为5000多元,此次获得补偿8万多元。

具体的赔偿标准为工龄每年补偿1个月工资、未提前1个月通知的补偿金4000多元、额外补偿金近4000元的总和。

“别人的赔偿标准我不知道,整个都是保密的。

”“淮河牛”承认对补偿金额没有意见,但他在新科工作了12年,这突然的变故让他无法接受,将联合十几名职员一起申请劳动仲裁。

【本案评析】企业只要支付了经济补偿,就能立即实施裁员行动吗?由于“经济性裁员”不是由于员工不称职或有重大过失造成的,所以企业要对被裁员工进行经济补偿,但这并不意味着企业只要按照法律规定支付了经济补偿,就可裁员。

经济性裁员的法定条件由《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一条规定,包括实体性要件和程序性要件,只有同时具备了实体性要件之一和全部的程序性要件,才是合法有效的经济性裁员。

实体性要件仅限于四种:(一)依照企业破产法规定进行重整的;(二)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的;(三)企业转产、重大技术革新或者经营方式调整,经变更劳动合同后,仍需裁减人员的;(四)其他因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经济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的。

程序性条件规定包括:需要裁减人员二十人以上或者裁减不足二十人但占企业职工总数百分之十以上的,用人单位提前三十日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听取工会或者职工的意见后,裁减人员方案经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可以裁减人员。

需指出的是,尽管《劳动合同法》新增规定了用人单位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替代方式,即用人单位既可以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也可以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然后解除劳动合同,但这种替代方式仅限于《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的规定的三种法定情形,并不包括经济性裁员。

经济不景气公司宣布裁员人

经济不景气公司宣布裁员人

经济不景气公司宣布裁员人随着经济不景气的持续,在许多公司中裁员成为了避免财务风险的一种常见做法。

许多公司因为生产能力下降、市场需求减少或者其他不可抗力的原因,被迫采取裁员措施来降低成本并保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探讨经济不景气公司宣布裁员人的原因、影响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1. 裁员原因经济不景气背景下,公司宣布裁员通常有以下几个原因:1.1 生产能力下降在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公司的产品销售通常会受到影响,从而导致生产能力的下降。

为了避免产能过剩,公司可能会采取裁员措施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1.2 成本控制经济不景气时,公司的经营成本通常会增加,包括原材料价格上涨、工资福利等支出的增加等。

为了降低成本,保证企业的盈利能力,公司可能会裁员以减少人员开支。

1.3 市场需求减少在经济不景气时,市场需求通常会下降,这意味着公司的销售额会下降,进而导致公司的收入减少。

为了保持企业可持续发展,公司可能会采取裁员措施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2. 裁员的影响裁员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不仅对被裁员工有影响,也对公司自身产生一系列的影响。

2.1 对员工的影响裁员将直接导致一些员工失去工作,从而面临失业的风险。

失去工作的员工可能会遭受心理和经济上的困扰,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失业状态并寻找新的工作机会。

2.2 对公司的影响裁员可能会导致员工士气下降,团队合作能力减弱,给公司带来负面影响。

此外,员工的离职也可能导致公司人员流动性增加,需要花费时间和资源培训新员工。

3. 解决方案在经济不景气时,公司宣布裁员是一种痛苦但必要的措施。

然而,公司应该采取一些解决方案来减轻裁员带来的负面影响。

3.1 培训和转岗为了减少裁员对员工的影响,公司可以通过提供培训机会和转岗安排来帮助被裁员工继续就业。

培训可以提升员工的专业能力,提高他们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3.2 内部调配如果公司在其他部门或地区仍有需求,可以考虑通过内部调配的方式来减少裁员人数。

企业裁员影响及应对措施

企业裁员影响及应对措施

浅析企业裁员影响及应对措施摘要:裁员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部分,是企业优胜劣汰、推陈出新机制的内在要求。

但目前很多国内企业仅仅为应对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减少支出而裁员,并没有考虑长期效应,也未注重方式方法。

以牺牲员工利益来换取企业短期利润的行为往往会适得其反,引起企业、经济市场、甚至社会的负面效应。

本文通过对企业裁员案例的分析,阐述裁员给企业、社会带来的诸多负面影响,强调企业对于裁员方案应慎重抉择,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及对策。

关键词:裁员;金融危机;人力资源一、企业缘何裁员2012年伊始,随着欧洲债务危机的日益演变,不少企业陷入了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的又一轮裁员中。

这一轮裁员于上一年已率先在金融行业开始,截至目前已波及到多个行业、多个国家。

有关调查显示,目前大型公司在欧洲裁员的速度比2011年快3倍,欧元区的失业率已经触及13年以来的最高水平!那么为什么企业要一再采取裁员的措施?一味的人力紧缩是否又真的能帮助企业度过冬天?分析近几十年企业的裁员案例,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状况:结构性裁员、经济性裁员和优化性裁员。

所谓结构性裁员主要是指由于企业的经营方向发生变化而导致的与调整后产品线不符的研发、支持服务人员面临被裁减;经济性裁员主要是由于市场环境或者企业经营状况不佳、盈利能力下降从而采取裁减人员的方式降低运营成本,减少企业开支;优化性裁员则是指企业为保证高质量的人力资源,通过绩效考评淘汰绩效不佳的员工的方式。

一般情况下,企业出现裁员往往不只包括单纯的一种状况,只是看哪种方式是导致其裁员的最为主要的方式。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中国就曾经历过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裁员潮——2000多万人在国企改制大潮中被辞退,“下岗”由此而生,并成为那个时代最为特色的词汇深入人心。

这一政策是当时国家的行政指令,属于典型的结构性裁员。

2008年金融危机,企业为应对恶劣的宏观经济环境、平衡锐减的经营收入,则大部分采取缩减产品线、裁减人员来降低运营成本,缓解经济压力,这属于典型的经济性裁员。

浅谈企业裁员影响及应对措施

浅谈企业裁员影响及应对措施

浅谈企业裁员影响及应对措施企业裁员是指企业因各种原因,如经济形势不佳、市场需求下降、效益降低等而迫不得已进行的员工减员行为。

企业裁员对员工和企业本身都会产生一系列的影响,因此需要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首先,企业裁员对员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经济和心理两个方面。

在经济方面,员工可能会面临失业风险和经济压力。

失业风险意味着员工需要重新寻找工作,可能会面临失业率上升、工资下降等问题。

经济压力指的是员工可能因为失去工作而面临财务困难,需要面对生活费用、贷款还款等问题。

而心理方面,员工可能会感受到失去工作的打击和压力,面临失落、焦虑、自卑等情绪。

其次,企业裁员对企业本身也会产生一系列的影响。

首先是企业形象的受损,裁员可能会引起公众对企业的负面评价,从而影响企业的声誉和品牌形象。

其次是员工士气的下降,裁员会导致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团队凝聚力降低,对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工作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此外,裁员还可能导致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断层,失去了一些关键岗位的员工,企业可能面临难以填补的空缺。

此外,企业还可以通过加强内部沟通和协调,促进信息的共享和传递,增加员工的参与感和归属感,减少员工的焦虑和不安。

同时,企业可以积极与政府、行业协会等部门合作,开展再就业培训和就业创业指导,帮助员工重新就业,提高其再就业能力和竞争力。

总之,企业裁员不仅对员工造成经济和心理的影响,也会对企业本身产生负面影响。

为了应对这些影响,企业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减少裁员规模、提供合理的福利和补偿、关怀员工的心理健康等,以减轻员工的压力,促进企业的发展和稳定。

同时,政府和社会也应该加大对裁员企业和员工的关注和支持,提供相应的政策和服务,共同应对裁员带来的问题和挑战。

金融危机下企业经济性裁员问题与对策探析

金融危机下企业经济性裁员问题与对策探析

金融危机下企业经济性裁员问题与对策探析摘要: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及经济衰退,一些企业出现了大规模的经济性裁员。

经济性裁员是企业降低生产成本、缓解金融危机压力的一条有效途径,但其直接涉及到企业和员工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稳定。

因此,必须加强对金融危机下企业经济性裁员的管理与规范,采取切实可行的管理对策,化解企业的裁员危机。

关键词:金融危机;经济性裁员;裁员标准受金融危机影响,全球经济出现低迷和下滑的趋势,各行业纷纷由“战略扩张”转入“战略收缩”。

随着全球性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影响的日渐扩大,我国企业面临着严峻挑战。

2008年10月,中国社科院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题为“经济危机形势下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市场调查,共有5省近200家年营业额超过1亿元的企业参与了此次调查。

结果显示,超过80%的企业正在或者准备裁员或者降薪,没有类似计划的企业也将纷纷采取直接削减人力资源管理费用的行动。

一般认为,经济性减员是指由于市场因素或者企业经营不善,导致经营状况出现严重困难,盈利能力下降,企业面临生存和发展的挑战,为降低运营成本,企业被迫采取裁员行为来缓解经济压力。

经济性裁员不同于因企业的业务方向、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发生变化而导致内部组织机构的重组、分立、撤消所引起的结构性裁员,也区别于企业为保持人力资源的质量,根据绩效考核结果而解聘不合格员工的优化性裁员。

一、金融危机下企业经济性裁员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企业采取经济性裁员的收益是明显的,其通过裁员可以降低人员成本和企业运营成本,以使企业优化入岗匹配关系,通过新岗位、新人员的整合来实现企业业务流程的重组,同时给所有从业人员造成一种从业压力,以激发企业员工的自我提高意愿:此外,还可以向外界传递积极的改革信息。

赢得外界的支持。

但是,裁员在带来明显的正面收益的同时,也给企业带来诸多负面影响。

一是缺乏统一的裁员标准。

在金融危机下,一些企业裁员过于仓促,裁员缺乏标准,没有一个完善的绩效考核系统,多是采用“一刀切”的做法,即按一定的比例裁员,或达到某一年龄即内退,或把整个部门员工都裁掉。

裁员对该企业未来的总产量一定会下降吗

裁员对该企业未来的总产量一定会下降吗

裁员对该企业未来的总产量一定会下降吗裁员对企业未来总产量下降的争议性话题一直备受关注。

有人认为裁员会使企业失去人力资源,导致生产能力减弱,从而影响未来的总产量。

然而,这个问题涉及许多因素,并不能简单地下定论。

本文将探讨裁员对企业未来总产量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背景信息和问题。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首先需要了解裁员的定义和目的。

裁员是一种管理人员为了节约成本、提高效率或应对经济困难而采取的人力资源调整措施。

裁员可能涉及解雇员工,减少工作时间,或者将员工转移到其他部门。

然而,裁员并不仅仅是为了减少工人数量,更重要的是为了适应企业的变化和生存需求。

背景信息方面,裁员在企业中并不罕见,尤其是在经济不景气或业务扩张计划失败的情况下。

裁员可能会带来短期内的成本削减效益,但同时也可能导致员工流失、组织文化恶化以及员工士气下降等问题。

针对裁员对企业未来总产量影响的问题,我们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是否裁员会导致生产能力下降?裁员对企业的经济状况产生何种影响?裁员对员工士气和团队合作的影响如何?探讨这些问题,有助于了解裁员对企业未来总产量可能产生的影响。

接下来,我们将对每个问题进行分析,并提供相关证据和观点来支持我们的结论。

介绍本文将探讨裁员可能对企业未来总产量的影响,包括减少人员、技术改变、生产效率、工作动力等方面的讨论。

减少人员裁员将导致企业减少人员数量。

较少的工作人员可能会导致一些岗位空缺,进而可能影响到产量。

技术改变裁员可能引发技术改变的需求。

企业可能开始重视自动化和其他生产技术,以弥补人员减少带来的影响。

这些技术改变可能对企业的总产量产生积极的影响。

生产效率虽然裁员可能带来一些困难,但企业也有机会通过提高生产效率来弥补减少的人力。

优化生产流程、引入先进设备和技术、提供培训等措施可能提高每个员工的生产效率,从而对总产量产生积极影响。

工作动力裁员可能影响到员工的工作动力和士气。

员工的不安全感和离职率上升可能导致产量下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企业经济性裁员引起的争议一、专题界定本专题主要讲述的是关于经济性裁员的条件、实施经济性裁员的程序以及经济性裁员的经济赔偿等问题所引起的劳动争议问题。

二、名词解释1、经济性裁员是由于市场因素或者企业经营不善,导致经营状况出现严重困难,盈利能力下降,企业面临生存和发展的危机,为降低运营成本,企业被迫用来缓解经济压力的裁员行为。

2、结构性裁员是由于企业的业务方向、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发生变化而导致内部组织机构的重组、分立、撤消引起的企业集中裁员行为。

3、优化性裁员是企业为保持人力资源的质量,根据绩效考核结果解聘那些业绩不佳的、不能满足企业发展需要的员工的行为。

三、案例分析案例1:公司裁员应符合法定条件和程序【案例】2003年5月14日,某建筑公司股东变动后,经营班子调整,随后决定裁减人员。

李某等11名职工列为被裁减对象。

5月19日,公司张贴公告,宣布李某等11名职工停止工作,停发工资,并应在一个月内办理解除劳动合同手续。

李某等不服,向当地劳动仲裁委员会提出申诉,要求撤销公司的裁员决定,并补发工资。

仲裁委员会受案后,查明该建筑公司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裁减人员的条件,同时,该公司在宣布裁减人员名单后又从外地招收一名司机和一名保安。

经调解无效,裁决撤销了该公司解除李某等劳动合同的决定,并补发被宣布解除劳动合同期间的全部工资。

【评析】本案系因企业违反法律规定以裁减人员方式与职工解除劳动合同引起的劳动争议案件。

该建筑公司由于不具备裁减人员的法定条件却以裁减人员的方式与职工解除劳动合同,败诉是理所当然的。

《劳动法》第27条规定:“用人单位濒临破产进行法定整顿期间或者生产经营状况发生严重困难,确需裁减人员的,应当提前三十日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听取工会或者职工意见,经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后,可以裁减人员。

”劳动部《企业经济性裁减人员规定》(劳部发1994447号)第2条和第4条对企业裁减人员的条件和程序进一步作出了明确规定。

按照这些规定,企业在两种情况下可以裁减人员:一种情况是濒临破产,被人民法院宣告进入法定整顿期间;另一种情况是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达到当地政府规定的严重困难企业标准。

此外,企业裁减人员,还应当严格依照法律和有关规章规定的程序进行。

企业只有具备了法定条件并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进行,裁减人员才是合法的,以裁减人员的方式与职工解除劳动合同才是有效的。

本案中,该建筑公司既不属于濒临破产的企业,也不存在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的问题,不具备可以裁减人员的法定条件。

只是由于领导班子变动,就决定裁减十几名职工,解除其劳动合同,显然违法。

案例2:不符合法定经济性裁员的条件会引发劳动争议【案例】王某等26名职工与某商场签订了劳动合同,在劳动合同履行中,该商场以经营亏损为由,于2000年5月辞退王某等26名职工。

王某等人遂向当地劳动保障局的劳动保障监察机构举报,请示纠正该商场的错误行为,维护自己的权益。

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在接到王某等人的举报后,经多次深入调查取证,查明该商场不具备企业经济性裁减人员法定条件,又违反了企业经济性裁减人员法定程序,在此前提下,单方解除王某等26名职工的劳动合同,属违约行为,并责令该商场限期改正。

该商场在劳动保障监察机构规定的期限内撤销了辞退王某等26名职工的决定,恢复了王某等人的工作,补发王某等人的工资并为其补缴了社会保险费。

【评析】这是一起因用人单位违反经济性减员法律规定,擅自解除劳动合同的案件。

《劳动法》第27条规定“用人单位濒临破产进行法定整顿期间或者生产状况发生严重困难,确需裁减人员的,应当提前30日向工会或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听取工会或者职工的意见,经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后,可以裁减人员。

”根据《劳动法》和《企业经济性裁减人员规定》(劳部发〔1994〕447号)的有关规定,用人单位在裁减人员时应当遵循下列原则:1.原因法定原则。

即用人单位裁减人员必须出于法律规定的原因。

用人单位只有以下两种情况才可裁减人员:(1)用人单位濒临破产,被人民法院宣告进入法定整顿期间;(2)用人单位的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达到当地政府规定的严重困难企业标准。

2.程序合法原则。

这是指用人单位裁减人员时必须经过法律所规定的程序。

(1)提前三十日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并提供有关生产经营状况的资料;(2)提出裁减人员方案,内容包括:被裁减人员名单,裁减时间及实施步骤,符合法律、法规规定和集体合同约定的被裁减人员经济补偿办法(3)将裁减人员方案征求工会或者全体职工的意见,并对方案进行修改和完善;(4)向当地劳动行政部门报告裁减人员方案以及工会或者全体职工的意见,并听取劳动行政部门的意见;(5)由用人单位正式公布裁减人员方案,与被裁减人员办理解除劳动合同手续,按照有关规定向被裁减人员本人支付经济补偿金,出具裁减人员证明书。

某商场解除王某等26名职工劳动合同时不具备上述法定条件,也未履行法定程序,严重违反经济性裁员有关法律规定,侵害了王某等26名职工的合法权益。

劳动保障监察机构依法对某商场作出责令限期改正的决定是完全正确的。

案例3:不按程序裁员会引起劳动争议【案例】申诉人李某是1995年2月7日由某区借到某保险公司某分公司工作的,负责外勤工作,截止停工前共办理车险保费近30万元。

1995年9月25日,经某公司同意并经市人事局审批后,申诉人的关系正式调入某分公司。

1996年3月份,与他同样情况借用和调入公司的都已经按行员制补发了从借调之日起累计的工资差额(行员制工资与他的现行生活费相差500元)。

当时申诉人找经理要求补发工资,经理答应下月补发。

1996年4月份,公司更换领导,由毕某担任公司经理。

4月18日,毕经理召集全体职工,宣布留用人员名单,其中没有申诉人,因此申诉人向仲裁委提出申诉,请求:补发工资(1995年2月之后)15169元;恢复工作岗位及工资待遇;依《劳动法》的规定赔偿经济损失10000.00元。

调查核实意见:申诉人李某是1995年2月7日由某区借调去某分公司工作的,该公司为股份制企业,当时将申诉人安排在外勤岗位。

1995年9月25日至11月29日,申诉人经原某公司经理赵某同意(《干部商调函》上有签字),经市人事局履行手续,正式调入该公司。

该公司在《调入人员标准》中规定:“调入人员要带入一定的保费。

内勤人员30万元,处勤人员100万元。

”由于申诉人的保费任务未完成,因此,未进入行员制编制管理,每月仍支付500元工资。

1996年4月8日某公司进行全面整顿(见4月8日总公司函),对该公司现有的职工进行优化组合、层层聘任,申诉人李某落聘,于1996年4月24日被裁减下岗,当时该公司没有向申诉人出具任何书面材料,也没有发给申诉人经济补偿金。

【评析】据分析在申诉人李某的职工身份问题上,他是经过当时公司经理赵某同意的(有《干部商调函》签字),赵经理是这一组织的法定代表人,他的决定代表着这级组织,并且申诉人据此经有关部门办理了正式调转手续。

因此,申诉人应视为该公司的正式职工。

关于申诉人要求恢复工作岗位及工资待遇的问题,该公司的处理是不符合法律规定的。

《企业经济性裁减人员规定》(劳部发[1994]447)第四条对企业裁员程序作了明确规定,而被诉人某公司在裁员过程中,并没有按照这一法定程序进行,第一,没有提前30日向全休职工说明情况,也没有向全休职工提供本企业有关生产经营状况的资料;第二,在《裁员方案》的内容中,没有列出被裁减人员名单,也没有制订对被裁减人员的经济补偿办法;第三,没有将《裁员方案》向全体职工征求意见;第四,没有向当地劳动部门报告〈裁员方案〉;第五,没有按照有关规定向被裁人员本人支付经济补偿金,也没有向被裁人员出具裁减人员证明书。

因此,该公司对申诉人按裁减人员处理不符合《企业经济性裁减人员规定》,故应恢复申诉人李某的工作。

仲裁结果:仲裁委员会经调解不成,裁决如下:1、驳回申诉人李某要求补发1995年2月至今行员制工资与其现行工资差额的请求;2、恢复申诉人李某的工作;3、由被诉人某保险公司某分公司补发给申诉人停发至今的工资。

4、本案受理费20元由申诉人承担,处理费300元由被诉人承担。

案例4:裁员程序不合法员工可获得经济补偿金【案例】赵某是IT行业的技术人员,2001年,被某网络公司聘用为该公司技术工程师并与公司签订了劳动合同,合同期限至2004年12月31日止。

然而今年上半年,公司经营状况发生严重困难,公司决定采取裁员措施。

不久公司制定并公布实施了《公司裁员规定》,该《规定》要求各部门主管对本部门员工进行业务考核,以考核结果为参考按原有员工的40%上报裁减员工名单,并提到:"在公司经营状况发生严重困难时,公司可以裁减人员,但应提前30日通知被裁减员工,并按照有关法律规定发给相应的经济补偿金。

"该规定正式出台后,各部门均裁掉了40%的员工,她是本部门中被裁减的一员。

这个月,公司的人事部找她谈话,解释裁员是迫于公司的经济状况,是公司经济裁员,并告知30天后双方劳动关系解除,公司会按照有关法律规定发放相应的经济补偿金。

【评析】公司的裁员符合法律规定的经济性裁员的条件,但公司的裁员程序却不合法,该行为属于任意裁员,因此公司应当撤销其裁员决定,继续履行与赵某的劳动合同。

所谓经济性裁员,是指用人单位濒临破产进行法定整顿期间或生产经营状况发生严重困难,为改善生产经营状况而辞退成批人员。

经济性裁员是用人单位克服经营困难的内在需要和通常作法,法律予以允许。

但裁员同时涉及到被裁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为了平衡用人单位与被裁劳动者两者的权益,法律对用人单位裁员作了一些适度的限制。

我国经济性裁员的条件是:用人单位濒临破产进行法定整顿期间或生产经营状况发生严重困难,确需裁减人员。

如果不具备裁员条件,在裁员程序中将会被工会或者全体职工及劳动行政部门驳回;如果具备了裁员条件而不符合裁员的程序,劳动者可以通过向劳动监察部门举报或申请劳动仲裁的方式使裁员决定被撤销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四、操作实务1:用人单位在使用经济性裁员时应该注意的问题1、首先应该衡量本单位的情况是否已经达到了经济性裁员的标准。

2、如果达到了经济性裁员的标准,要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来实施裁员。

3、如果用人单位从裁减人员之日起6个月内需要新招人员的,还应当优先录用本单位的被裁减人员。

2:经济性裁员的条件我国《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濒临破产进行法定整顿或者生产经营不善发生严重困难,确需裁减人员的,即所谓的“经济性裁员”,应当提前30日向工会或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听取工会或者职工的意见,经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后,可以裁减人员。

用人单位经济性裁员的条件是企业濒临破产进行法定整顿或者生产经营状况发生严重困难。

一般性经济困难,如财务指标一般性恶化,产业结构不合理不能作为企业进行经济性裁员的根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