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主管中药师考试热点: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主管中药师考试热点:中药的剂量与用法2017年主管中药师考试热点:中药的剂量与用法中药大多数是天然药,其中又大多为植物药,由于产地生境、采收季节、贮藏、加工等条件不同,影响其有效成分的含量,更由于天然药中所含的有效物质有些可能仅为微量,故按合成药那样去严格规定最小有效量、极量、最小中毒量等往往是困难的。
中药的剂量与用法一、本章结构剂量;用法:特殊煎煮法及服药二、大纲要求:1、熟悉剂量的概念及确定剂量的因素。
2、掌握煎药时常用的特殊处理法及服药方法。
三、要点精讲:考点一:剂量确定剂量的因素:药物的性质;剂型、配伍;患者的情况;季节变化。
一般中药内服约5~10克,部分常用量较大剂量为15~30克;新鲜药物30~60克。
剧毒药、峻烈药、贵重药除外。
考点二:特殊煎煮(1)先煎:金石、矿物、贝壳类石膏、磁石、牡蛎、石决明;毒性大的药物如川乌、草乌、附子、天南星。
(2)后下:气味芳香薄荷、青蒿、木香、沉香、白豆蔻;久煎失效钩藤、大黄、番泻叶等(3)包煎:蒲黄、海金沙;车前子、葶苈子;辛夷、旋覆花。
(4)另煎:人参、西洋参、羚羊角、麝香、鹿茸(5)烊化阿胶、鹿角胶(6)冲服如芒硝,竹沥,饴糖、蜂蜜(7)煎汤代水:灶心土推荐阅读:临床中药用量是否要限定中医人都知道“用药如用兵”,中药剂量这几两几钱的差异是最有讲究的。
然而一项调查发现,某医院的千份处方平均用药18种,剂量都在5g~15g之间,频率最高的是10g,从未出现4g、7g、13g 等剂量。
中国中医科学院余瀛鳌说,从中医文献看,明代以前的方剂用量基本和仲景原方相同,而明清以后的剂量,就基本同现在了。
经方剂量后世究竟折算多少,从3g到16g,多种意见始终没有统一。
而通行的`教材,则采取“古之一两即现之一钱”,三两折合9g的做法,为了方便,临床开方常用10g。
中国人民解放军中药研究所肖小河认为这种现象原因有三:一是医生不敢超越《药典》,怕担负法律责任;二是沙锅容积有限,中药煎煮需加10倍的水,而处方通常在10味以上,这限制了每味药量都不可能太多。
中医助理医师资格考试《中药学》知识要点
中医助理医师资格考试《中药学》知识要点第一单元中药的性能细目一:四气要点:1.结合有代表性的药物认识四气2.四气的作用及适应证细目二:五味要点:1.结合有代表性的药物认识五味2.五味的作用及适应证细目三:升降浮沉要点:1.各类药物的升降浮沉趋向2.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主要因素细目四:归经要点:结合有代表性的药物认识归经细目五:毒性要点:1.引起毒性反应的原因第二单元中药的配伍细目:中药配伍的内容1.各种配伍关系的意义2.临证用药时怎样对待各种配伍关系第三单元中药的用药禁忌细目一:配伍禁忌要点:1.“十八反”的内容2.“十九畏”的内容细目二:证候禁忌要点:证候禁忌的概念及内容细目三:妊娠用药禁忌要点:妊娠禁忌药的分类与使用原则细目四:服药饮食禁忌要点:服药时一般的饮食禁忌第四单元中药的剂量与用法细目一:剂量要点:影响中药剂量的因素细目二:中药的用法煎煮方法(包括先煎、后下、包煎、另煎、烊化、冲服等)第五单元解表药细目一:概述要点:解表药的使用注意事项细目二:发散风寒药要点: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麻黄、桂枝、紫苏、荆芥、防风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生姜、香薷、羌活、白芷、细辛、辛夷3.下列药物的功效:藁本、苍耳子4.下列药物的用法用量:麻黄、香薷、细辛、荆芥、辛夷5.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麻黄、桂枝、细辛、苍耳子6.麻黄与桂枝、荆芥与防风等相似药物功效、主治病证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细目三:发散风热药要点: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薄荷、柴胡、葛根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牛蒡子、蝉蜕、桑叶、菊花3.下列药物的功效:蔓荆子、升麻4.下列药物的用法:薄荷、柴胡、葛根5.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牛蒡子6.薄荷、牛蒡子与蝉蜕,桑叶与菊花,柴胡、升麻与葛根等相似药物功效、主治病证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第六单元清热药细目一:概述要点:清热药的使用注意事项细目二:清热泻火药要点: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石膏、知母、栀子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芦根、天花粉、夏枯草3.下列药物的功效:淡竹叶、决明子4.下列药物的用法:石膏、知母、栀子、决明子5.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石膏、天花粉6.石膏与知母等相似药物功效、主治病证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细目三:清热燥湿药要点: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黄芩、黄连、黄柏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龙胆草、苦参3.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苦参4.黄芩、黄连与黄柏等相似药物性能功效、主治病证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细目四:清热解毒药要点: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金银花、连翘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大青叶、板蓝根、青黛、贯众、蒲公英、鱼腥草、射干、白头翁3.下列药物的功效:穿心莲、紫花地丁、土茯苓、山豆根、大血藤、败酱草、马齿苋、鸦胆子、白花蛇舌草4.下列药物的用法用量:青黛、鸦胆子5.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鸦胆子6.金银花与连翘等相似药物功效、主治病证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细目五:清热凉血药要点: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生地黄、玄参、牡丹皮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赤芍3.下列药物的功效:紫草、水牛角4.下列药物的用法:水牛角5.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玄参、赤芍、紫草6.生地黄与玄参、牡丹皮与赤芍等相似药物性能功效、主治病证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细目六:清虚热药要点: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青蒿、地骨皮2.下列药物的功效:白薇、银柴胡、胡黄连3.下列药物的用法:青蒿4.牡丹皮与地骨皮、黄连与胡黄连等相似药物功效、主治病证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第七单元泻下药细目一:概述要点:泻下药的使用注意事项细目二:攻下药要点: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大黄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症:芒硝3.下列药物的功效:番泻叶4.下列药物的用法用量:大黄、芒硝、番泻叶5.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大黄、芒硝、番泻叶6.大黄与芒硝等相似药物性能功效、主治病证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细目三:润下药要点:下列药物的功效:火麻仁、郁李仁、松子仁细目四:峻下逐水药要点:1.下列药物的功效:甘遂、牵牛子、巴豆2.下列药物的用法用量:甘遂、牵牛子、巴豆3.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甘遂、牵牛子、巴豆第八单元祛风湿药细目一:概述要点:祛风湿药的使用注意事项细目二:祛风寒湿药要点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独活、蕲蛇、木瓜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威灵仙、川乌、乌梢蛇3.下列药物的用法:川乌、蕲蛇4.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川乌、木瓜5.羌活与独活、独活与威灵仙等相似药物性能功效、主治病证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细目三:祛风湿热药要点: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秦艽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症:防己3.下列药物的功效:豨莶草、络石藤4.下列药物的用法用量:豨莶草5.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防己6.秦艽与防己等相似药物性能功效、主治病证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细目四:祛风湿强筋骨药要点: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桑寄生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五加皮3.下列药物的功效:狗脊4.五加皮与桑寄生等相似药物功效、主治病证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第九单元化湿药细目一:概述要点:化湿药的使用注意事项细目二:具体药物要点: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藿香、苍术、厚朴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砂仁、白豆蔻3.下列药物的功效:佩兰4.下列药物的用法用量:砂仁、白豆蔻5.苍术与厚朴等相似药物功效、主治病证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第十单元利水渗湿药细目一:概述要点:利水渗湿药的使用注意事项细目二:利水消肿药要点: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茯苓、薏苡仁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猪苓、泽泻3.下列药物的用法:薏苡仁4.茯苓与薏苡仁等相似药物性能功效、主治病证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细目三:利尿通淋药要点: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车前子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滑石3.下列药物的功效:瞿麦、地肤子、海金沙、萆薢4.下列药物的用法:车前子、滑石、海金沙5.车前子与滑石等相似药物功效、主治病证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细目四:利湿退黄药要点: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茵陈、金钱草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虎杖3.大黄与虎杖等相似药物性能功效、主治病证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第十一单元温里药细目一:概述温里药的使用注意事项细目二:具体药物要点: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小茴香3.下列药物的功效:丁香、高良姜、花椒4.下列药物的用法用量:附子、肉桂、吴茱萸、花椒5.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附子、肉桂、丁香6.附子与干姜、附子与肉桂等相似药物功效、主治病证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第十二单元理气药细目一:概述要点:理气药的使用注意事项细目二:具体药物要点: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陈皮、枳实、木香、香附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青皮、川楝子、乌药、薤白3.下列药物的功效:檀香、佛手、大腹皮4.下列药物的用法:木香、檀香5.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川楝子6.陈皮与青皮,木香、乌药与香附等相似药物功效、主治病证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第十三单元消食药具体药物要点: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山楂、莱菔子、鸡内金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神曲、麦芽3.下列药物的用法:鸡内金、麦芽4.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麦芽、莱菔子第十四单元驱虫药细目一:概述要点:驱虫药的使用注意事项细目二:具体药物要点: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槟榔2.下列药物的用法用量:槟榔3.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槟榔第十五单元止血药细目一:概述要点:止血药的使用注意事项细目二:凉血止血药要点: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小蓟、地榆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大蓟、槐花、侧柏叶、白茅根3.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地榆4.大蓟与小蓟等相似药物功效、主治病证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细目三:化瘀止血药要点: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三七、茜草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蒲黄3.下列药物的用法用量:三七、蒲黄4.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三七、蒲黄5.三七、茜草与蒲黄等相似药物功效、主治病证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细目四:收敛止血药要点: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白及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仙鹤草、血余炭3.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白及细目五:温经止血药要点:下列药物性能、功效、应用:艾叶第十六单元活血化瘀药细目一:概述要点:活血化瘀药的使用注意事项细目二:活血止痛药要点: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川芎、延胡索、郁金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姜黄、乳香3.下列药物的用法:延胡索4.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郁金、乳香5.郁金与姜黄等相似药物功效、主治病证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细目三:活血调经药要点: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丹参、红花、益母草、牛膝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桃仁、鸡血藤3.下列药物的用法:牛膝4.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丹参5.川芎与丹参等相似药物性能功效、主治病证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细目四:活血疗伤药要点:下列药物的功效:土鳖虫、骨碎补细目五:破血消癥药要点:下列药物的功效:莪术、三棱、水蛭第十七单元化痰止咳平喘药细目一:概述要点:化痰止咳平喘药的使用注意事项细目二:温化寒痰药要点: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半夏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天南星、旋覆花3.下列药物的功效:白芥子、白前4.下列药物的用法用量:半夏、天南星、白芥子、旋覆花5.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半夏、天南星、白芥子6.半夏与天南星等相似药物功效、主治病证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细目三:清化热痰药要点: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川贝母、浙贝母、瓜蒌、桔梗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竹茹3.下列药物的功效:竹沥、天竺黄、前胡、海藻4.下列药物的用法用量:竹沥5.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川贝母、浙贝母、瓜蒌、海藻6.川贝母与浙贝母、瓜蒌皮与瓜蒌仁等相似药物性能功效、主治病证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细目四:止咳平喘药要点: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苦杏仁、百部、葶苈子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紫菀、桑白皮3.下列药物的用法:苦杏仁、百部4.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苦杏仁、百部5.苦杏仁与紫苏子、桑白皮与葶苈子等相似药物性能功效、主治病证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第十八单元安神药细目一:概述安神药的使用注意事项细目二:重镇安神药要点: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朱砂、磁石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龙骨3.下列药物的功效:琥珀4.下列药物的用法用量:朱砂、磁石、龙骨、琥珀5.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朱砂、磁石6.朱砂与磁石等相似药物性能功效、主治病证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细目三:养心安神药要点: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酸枣仁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柏子仁、远志3.下列药物的功效:合欢皮4.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远志5.酸枣仁与柏子仁等相似药物功效、主治病证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第十九单元平肝息风药细目一:概述平肝息风药的使用注意事项细目二:平抑肝阳药要点: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石决明、牡蛎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代赭石3.下列药物的功效:珍珠母、刺蒺藜4.下列药物的用法:石决明、珍珠母、牡蛎、代赭石5.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代赭石6.决明子与石决明、龙骨与牡蛎等相似药物功效、主治病证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细目三:息风止痉药要点: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羚羊角、牛黄、钩藤、天麻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地龙、全蝎、僵蚕3.下列药物的功效:蜈蚣4.下列药物的用法用量:羚羊角、牛黄、珍珠、钩藤、全蝎、蜈蚣5.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牛黄、全蝎、蜈蚣6.羚羊角与牛黄、钩藤与天麻等相似药物功效、主治病证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第二十单元开窍药细目一:概述要点:开窍药的使用注意事项细目二:具体药物要点: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麝香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冰片、石菖蒲3.下列药物的功效:苏合香4.下列药物的用法用量:麝香、冰片、苏合香5.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麝香、冰片6.麝香与冰片等相似药物功效、主治病证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第二十一单元补虚药细目一:概述要点:补虚药的使用注意事项细目二:补气药要点: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人参、黄芪、白术、甘草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西洋参、党参、山药3.下列药物的功效:太子参、白扁豆、大枣、蜂蜜4.下列药物的用法用量:人参、西洋参、黄芪、白术、甘草5.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人参、白术、甘草6.人参与党参、苍术与白术等相似药物性能功效、主治病证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细目三:补阳药要点: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鹿茸、杜仲、续断、菟丝子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紫河车、淫羊藿、巴戟天、补骨脂3.下列药物的功效:肉苁蓉、益智仁5.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鹿茸6.杜仲与桑寄生、杜仲与续断等相似药物功效、主治病证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细目四:补血药要点: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当归、熟地黄、白芍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阿胶、何首乌3.下列药物的用法:当归、阿胶4.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当归、熟地黄、白芍、阿胶5.白芍与赤芍等相似药物性能功效、主治病证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细目五:补阴药要点: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北沙参、麦冬、龟甲、鳖甲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百合、天冬、石斛、玉竹、枸杞子3.下列药物的功效:黄精、女贞子、墨旱莲4.下列药物的用法:女贞子、龟甲、鳖甲5.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北沙参6.麦冬与天冬、龟甲与鳖甲等相似药物功效、主治病证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第二十二单元收涩药细目一:概述要点:收涩药的使用注意事项细目二:固表止汗药要点:下列药物的功效:麻黄根、浮小麦细目三:敛肺涩肠药要点: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五味子、乌梅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诃子、肉豆蔻3.下列药物的功效:赤石脂4.下列药物的用法:诃子5.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赤石脂6.五味子与乌梅等相似药物功效、主治病证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细目四:固精缩尿止带药要点: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山茱萸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桑螵蛸、海螵蛸、莲子、芡实3.下列药物的功效:金樱子4.莲子与芡实等相似药物功效、主治病证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第二十三单元攻毒杀虫止痒药细目一:概述要点:攻毒杀虫止痒药的使用注意事项细目二:具体药物要点: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硫黄。
中药用药的剂量与用法
中药用药的剂量与用法中药的计量单位,古代有重量(铢、两、钱、斤等)、度量(尺、寸等)及容量(斗、升、合等)多种计量方法,用来量取不同的药物。
此外还有可与上述计量方法换算的“刀圭”、“方寸匕”、“撮”、“枚”等较粗略的计量方法。
由于古今度量衡制的变迁,后世多以重量为计量固体药物的方法。
明清以来,普遍采用16进位制,即1斤=16两=160钱。
现在我国对中药生药计量采用公制,即1kg=1000g。
为了处方和配药特别是古方的配用需要进行换算时的方便,按规定以如下近似值进行换算:一两(16进位制)=30g一钱=3g一分=0.3g一厘=0.03g用药量,称为剂量,一般是指每一味药的成人一日量。
也有是指在方剂中药与药之间的比较分量,即相对剂量。
剂量是否得当,是能否确保用药安全、有效的重要因素之一。
临床上主要依据所用药物的性质、临床运用的需要以及病人的具体情况来确定中药的具体用量。
一、药物方面药材质量:质优者药力充足,用量勿须过大;质次者药力不足,用量可大一些。
药材质地:一般来说,花叶类质轻的药,用量宜轻(无毒药一服用量为3~10g),金石、贝壳类质重的药物量宜重(无毒药一般用量为10~30g);鲜品一般用量也较大(无毒药一般用量为30~60g)。
药物性味:药性较弱、作用温和、药味较淡的药,用量可稍重;药性较强,作用强烈,药味较浓的药,用量则宜轻。
有毒无毒:无毒者用量变化幅度可稍大;有毒者应将剂量严格控制在安全范围内。
二、应用方面方药配伍,一般药物单味应用时,用量可较大;入复方应用时,用量可略小。
同一药在复方中作主药时,一般较之作辅药时为重。
剂型:多数药物作汤剂时,因其有效成分多不能完全溶解,故用量一般较之作丸、散剂时的服用量为重。
用药目的:临床用药时,由于用药目的不同,同一药物的用量可不同。
如槟榔,用以消积、行气、利水,常用剂量为6—15g;而用以杀姜片虫、绦虫时,即须用到60-120g。
再如洋金花,如用以止咳平喘或止痛,一般只用0.3-0.6g,每日量不超过1.5g,但若用作麻醉药时可用到20g。
中草药的用法用量功能主治
中草药的用法用量功能主治1. 用法•内服:煎汤、蒸煮、泡水、煮粥等。
•外用:研粉、浸泡、膏敷、贴敷等。
2. 用量•干草药一般为3-12克,大剂量用量可适当增加。
•鲜草药一般为15-60克。
•个别草药特殊使用或禁忌用量需要遵医嘱。
3. 功能中草药具有多种功能,下面列举了其中几种常见的功能:•温阳壮阳:鹿茸、淫羊藿、菟丝子等中草药具有温阳壮阳的功能,适用于阳痿早泄等男性性功能障碍。
•清热解毒:黄连、金银花、连翘等中草药具有清热解毒的功能,适用于热毒疮疡、口疮咽炎等症状。
•补气养血:当归、黄芪、党参等中草药具有补气养血的功能,适用于贫血、气血不足的症状。
•活血化瘀:川芎、桃仁、红花等中草药具有活血化瘀的功能,适用于瘀血引起的各种疼痛、淤血症状。
•利水通淋:茯苓、车前草、猪苓等中草药具有利水通淋的功能,适用于水肿、尿路感染等症状。
4. 主治中草药在不同的植物种类中有不同的主治功能,下面列举了几种常见的主治功能:•解表发散:薄荷、荆芥、石膏等中草药具有解表发散的主治功能,适用于感冒发热、头痛等症状。
•散寒温经:生姜、桂皮、细辛等中草药具有散寒温经的主治功能,适用于寒性腹痛、寒痹等症状。
•清宣利咽:紫苏叶、薄荷叶、桔梗等中草药具有清宣利咽的主治功能,适用于咽喉疼痛、口腔溃疡等症状。
•健脾和胃:白术、陈皮、党参等中草药具有健脾和胃的主治功能,适用于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等症状。
•安神助眠:黄连、玄参、酸枣仁等中草药具有安神助眠的主治功能,适用于失眠多梦、心神不宁等症状。
以上仅为中草药的部分用法、用量、功能和主治的简要介绍,在实际使用中需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使用方法和剂量,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中草药。
中药剂量标准表
中药剂量标准表一、草本植物类1.甘草:一般用量为3-9克,但清热解毒宜生用,补中益气宜炙用。
2.黄芪:一般用量为9-30克,补气升阳宜炙用,其他宜生用。
3.白术:一般用量为9-15克,益气健脾宜炒用,固表止汗宜生用。
4.茯苓:一般用量为9-15克,利水渗湿宜生用,健脾宁心宜炙用。
5.当归:一般用量为9-15克,补血活血宜酒炙用,活血行瘀宜生用。
6.川芎:一般用量为3-9克,活血行气宜生用,止痛宜酒炙用。
7.菊花:一般用量为3-9克,疏散风热宜生用,平肝明目宜黄菊花或白菊花。
8.葛根:一般用量为9-15克,解肌退热宜生用,升阳止泻宜煨用。
9.羌活:一般用量为3-9克,散寒祛风宜生用,止痛宜炒用。
10.白芍:一般用量为9-15克,平肝敛阴宜生用,养血调经宜炒用。
二、灌木植物类1.玫瑰花:一般用量为3-6克,疏肝解郁宜生用,活血散瘀宜醋制。
2.木棉花:一般用量为9-15克,清热利湿宜生用,止血宜炒炭用。
3.款冬花:一般用量为9-15克,润肺止咳宜蜜炙用。
4.腊梅花:一般用量为3-9克,解暑生津宜生用,止咳化痰宜蒸用。
5.夏枯草:一般用量为9-15克,清肝明目宜生用,解毒消肿宜炒用。
6.金银花:一般用量为3-9克,清热解毒宜生用,解表疏风宜蜜炙用。
7.茵陈:一般用量为9-15克,利胆退黄宜生用,祛湿止痒宜茵陈蒿。
8.枇杷叶:一般用量为9-15克,清肺止咳宜蜜炙用。
9.蒲公英:一般用量为9-15克,清热解毒宜生用,消痈散结宜醋炙用。
10.红花:一般用量为3-9克,活血通经宜生用。
三、藤本植物类1.雷公藤:一般用量为3-6克,祛风除湿宜生用,消肿止痛宜炙用。
2.天南星:一般用量为3-9克,化痰止呕宜生用,祛风定惊宜制用。
3.何首乌:一般用量为9-15克,补益精血宜生用,解毒截疟宜制用。
4.络石藤:一般用量为6-12克,祛风通络宜生用。
5.钩藤:一般用量为3-12克,平肝熄风止痉宜生用。
6.桑寄生:一般用量为9-15克,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宜生用。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药学笔记
总论第一章药性理论一、四气1.四气的确定:是由药物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不同反应和所获得的不同疗效而总结出来的。
它与所治疗疾病的性质是相对而言的。
如阳热证用石膏、知母、栀子等药物治疗,说明它们的药性是寒凉的;反之,阴寒证用附子、肉桂、干姜等药物治疗,说明它们的药性是温热的。
2.四气的作用:⑴寒凉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除蒸、泻热通便、清热利尿、清化热痰、清心开窍、凉肝息风。
⑵温热药——温里散寒、暖肝散结、补火助阳、温阳利水、温经通络、引火归源、回阳救逆。
二、五味1.五味的确定:通过口尝并通过长期临床实践观察总结归纳出五味的理论。
是药物味道的真实反映和药物作用的标志。
2.五味的作用及适应证三、升降浮沉1.各类药物的升降浮沉趋向:⑴升浮药——其性主温热,味属辛、甘、淡,质地多为轻清至虚之品,作用趋向多主上升、向外。
⑵沉降药——其性主寒凉,味属酸、苦、咸,质地多为重浊坚实之品,作用趋向多主下行向内。
二、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主要因素⑴四气五味:①凡味属辛、甘,气属温、热的药物,大都是升浮药,如麻黄、升麻、黄芪等药;②凡味属苦、酸、咸、性属寒、凉的药物,大都是沉降药,如大黄、芒硝、山楂等。
⑵药物质地轻重:①花、叶、皮、枝等质轻的药物大多为升浮药,如苏叶、菊花、蝉衣等;②种子、果实、矿物、贝壳及质重者大多都是沉降药,如苏子、枳实、牡蛎、代赭石。
⑶炮制配伍:药物炮制可以影响转变升降浮沉性能。
有些药物酒制则升,姜炒散,醋炒收敛,盐炒下行。
四、归经1.归经的确定: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依据药物对脏腑经络病变治疗作用进行归纳而定。
如羚羊角、钩藤能清热熄风,石决明能平肝潜阳,柴胡能疏肝解郁,分别治疗肝经病变的肝风内动、肝阳上亢、肝气郁结证,故这些药归于肝经。
五、毒性1.引起毒性反应的原因:①剂量过大;②误服伪品;③炮制不当;④制剂服法不当;⑤配伍不当。
2.使用注意事项:⑴恰当选择药物并确定剂量,中病即止;注意配伍禁忌;防止伪品混用,保管好剧毒中药。
中草药的配量与用法
中草药的配量与用法
中草药的配量和用法是根据每种中草药的性质、功效以及个体情况来决定的。
以下是一般的中草药配量和用法指导:
1. 配量:
- 中草药的配量通常按照克数或者剂量来计算。
不同的中草药有不同的标准配量,可以参考中医药学相关书籍或专业医生的建议。
- 配量时需要考虑患者的年龄、体质、病情等因素。
对于儿童、孕妇、老年人和体弱者,一般建议调整剂量。
- 在使用复方中草药时,各种中草药的配比也需要根据病情进行调整。
2. 用法:
- 中草药一般可以煎服、入丸、入散、外用等多种方式使用。
- 煎服:将中草药加水煎煮,取药液饮用,或者将煎煮后的渣渣用于外敷。
- 入丸、入散:将中草药研磨成粉末后,按照一定比例配伍制成丸剂或散剂,患者根据医嘱服用。
- 外用:将中草药研磨成粉末或者制成煎剂,外敷患处。
需要注意的是,中草药的使用应该在医生或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他们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中草药的配方和剂量调整,确保安全有效。
同时,在使用中草药时应遵循药物的使用禁忌和注意事项,如不宜与某些药物同时使用、避免过敏等。
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适,应及时咨询医生或中医师的建议。
8中药的剂量和用法
8中药的剂量和用法一、中药的剂量:中药剂量是指临床应用时的分量,也称为用量。
它主要是指干燥后的中药饮片,在汤剂中每味中药成人一日内服用量。
其次指方剂中每味药之间的比较分量,也即相对剂量。
历史上的发展规律是由粗到精,由计件(根、支、枚、握等)→容量(升、合、斗、方寸匕等)、度量(尺、寸)→重量(斤、两、钱、分、厘),后改用公制重量(质量)单位:克(1979年国务院令)。
单位换算:1市斤=16两;1两≈30g;1钱≈3g;1分≈0.3g;1厘≈0.03g明清以来衡量计量多采用16位进制。
剂量对疗效影响甚大。
中药剂量:指干燥后的中药饮片,在汤剂中每味中药成人一日内服用量。
(5-10g,常规剂量均指无毒;洗剂:30-60g。
)【何谓剂量?如何掌握?】剂量,一般是指单味药的成人内服一日用量。
除毒性大的药,泻下、行气、活血作用峻猛的药,精制药及某些贵重药外,一般中药常用内服剂量为5-10g;量较大者15-30g。
植物药一般5-10g,部分质地重而无毒的矿物、贝壳、甲壳、化石类药常用量为15~30g。
新鲜的动植物药常用量为30~60g。
(鲜品加倍;丸散减量;儿童酌减;外用适量。
)然而用药剂量的恰当与否,是确保用药安全有效的重要因素之一。
单掌握一般用量还不够,还须掌握如何根据药物的性质性能,患者的体质、年龄、性别、病程、病势、职业,用药方法及地域、季节等变化用量,只有这样才能用量准确,取得安全高效的结果。
1、根据药物的性质性能变化剂量。
(1)据药材质量的优劣增减用量:药材质优者药力充足,用量无须过大;质次者药力不足,用量可大一些。
(2)据药材质地的轻重增减用量:花、叶、皮、枝等量轻质松之品用量宜小,矿物、介壳等质重沉坠之品用量宜大;干品用量宜轻,鲜品用量宜重(新鲜的动植物药含水分较多,用量一般为干品的2~4倍,干燥的动植物药用量相对较小)。
(3)据药物气味的浓淡增减用量:性味淡薄、作用温和的药物用量宜大。
性味浓厚、作用峻烈的药物用量宜小。
中药的用量用法
中药的用量用法
一,中药的用量(剂量):一般是指干燥后的药材饮片,在汤剂中的成人1日内服量。
如用鲜品药物,或不入汤煎,直冲饮的散粉药物,其用量酌有增减,临床上应另外标注。
二,中药的用法:中药汤剂,一般一剂药应分次加水煎煮2~3次,煎液合并在一起,调匀,再分2~3次饮用。
普通汤剂适于温服,发散风寒药适于热服,有呕吐倾向的患者宜小量多次频频服用。
一般丸、散等固体药剂,宜用温开水送服;动物胶质性药物(如阿胶、鹿角胶)可以药液或水烊化(蒸化)后,再与药液一起饮用,而不可与其他饮片同煎。
三,服药时间:应以药性和病情而定。
一般情况,补益药多在饭前服用,助消化或有刺激性的药物可在饭后服用,安眠药应在睡前服用,驱虫药应在空腹时(睡前或晨起)服用。
四,用药次数:1剂汤剂一天应服用3次,病缓者可服用2次,病急、病重也可服用4次。
另外,服用发汗剂应得汗则停,泻下剂得泻则止,以免过汗、过下而伤阴耗气。
最后,中药的用量:①以体质、年龄定量;②以病情定量;③以毒性有无及峻缓定量;④以药物性质定量;⑤以药物配伍定量;⑥以剂型定量;⑦以炮制定量;⑧以地域季节气候定量。
中药行业的药物剂量与用法用量指导
中药行业的药物剂量与用法用量指导随着人们对健康的追求和对中医药的认可,中药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然而,由于中药的特殊性质和复杂性,药物的剂量与用法用量指导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中药行业的药物剂量与用法用量指导的重要性,并提供一些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药物剂量的重要性药物剂量是指药物在治疗中的使用量。
正确的药物剂量对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至关重要。
而中药的药物剂量更为复杂,因为中药常常是多种药材组成的复方,其中的药物成分相互影响,需要科学合理的剂量设计,才能发挥出最佳的疗效。
二、用法用量指导的必要性用法用量指导是针对每个中药配方,明确指导患者使用方法和使用量。
药物的用法使用量不当,可能导致治疗效果不佳甚至出现不良反应。
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用法用量指导对确保中药的安全使用至关重要。
三、解决方案为了解决中药行业的药物剂量与用法用量指导问题,以下是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案:1. 制定标准剂量指导:中药行业可以制定一套标准剂量指导,对不同药物进行科学合理地剂量设计。
这些指导应基于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确保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2. 建立药物剂量数据库:中药行业可以建立药物剂量数据库,收集和整理各种中药及其不同配方的剂量信息。
这样一来,临床医生和患者可以方便地查询和使用。
3. 加强教育培训:中药行业应加强对医生和药师的培训,提高他们在中药剂量和用法用量指导方面的专业水平。
只有通过专业知识的传授和实践经验的积累,才能提供更好的药物剂量与用法用量指导。
4. 严格质量控制:中药行业应加强药物的质量控制,确保中药的质量稳定和安全性。
只有保证药物的质量,才能提供准确的剂量和用法用量指导。
总结起来,中药行业的药物剂量与用法用量指导是非常重要的。
这需要中药行业制定标准剂量指导,建立药物剂量数据库,加强教育培训以及严格质量控制。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我们可以提高中药的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推动中药行业的发展。
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中药的剂量与用法第一节剂量中药剂量是指临床应用时的分量。
它主要指明了每味药的成人一日量(按:本书每味药物标明的用量,除特别注明以外,都是指干燥后生药,在汤剂中成人一日内用量)。
其次指方剂中每味药之间的比较分量,也即相对剂量。
中药的计量单位有重量如市制:斤、两、钱、分、厘;公制:千克、克、毫克;数量如生姜三片、蜈蚣二条、大枣七枚、芦根一支、荷叶一角、葱白两只等。
自明清以来,我国普遍采用16进位制的“市制”计量方法,即1市斤=16两=160钱。
自1979年起我国对中药生产计量统一采用公制,即1公斤=1000克=1000000毫克。
为了处方和调剂计算方便,按规定以如下的近似值进行换算:1市两(16进位制)=30克;l钱=3克;1分=0.3克;1厘=0.03克。
尽管中药绝大多数来源于生药,安全剂量幅度较大,用量不象化学药品那样严格,但用量得当与否,也是直接影响药效的发挥、临床效果好坏的重要因素之一。
药量过小,起不到治疗作用而贻误病情,药量过大,戕伤正气,也可引起不良后果,或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同时中药多是复方应用。
其中主要药物的剂量变化,可以影响到整个处方的功效和主治病证的改变。
因此,对于中药剂量的使用应采取科学、谨慎的态度。
一般来讲,确定中药的剂量,应考虑如下几方面的因素:一、药物性质与剂量的关系剧毒药或作用峻烈的药物,应严格控制剂量,开始时用量宜轻,逐渐加量,一旦病情好转后,应当立即减量或停服,中病即止,防止过量或蓄积中毒。
此外,花叶皮枝等量轻质松及性味浓厚、作用较强的药物用量宜小;矿物介壳质重沉坠及性味淡薄,作用温和的药物用量宜大;鲜品药材含水分较多用量宜大(一般为干品的4倍);干品药材用量当小;过于苦寒的药物也不要久服过量,免伤脾胃;再如犀角、羚羊角、廉香、牛黄、猴枣、鹿茸、珍珠等贵重药材,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应尽量减少用量。
二、剂型、配伍与剂量的关系在一般情况下,同样的药物入汤剂比入丸、散剂的用量要大些;单味药使用比复方中应用剂量要大些;在复方配伍使用时,主要药物比辅助药物用量要大些。
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第11页
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第8页
(二)特殊入煎法 ⑴先煎:矿石、贝壳及一些有毒药品。先煮30分 钟,后纳入余药。 ⑵后下:芳香挥发、质轻味薄、久煎有效成份易 于挥发而降低药效者。先煎它药,离煎毕5—10 分钟时入本类药。 ⑶包煎:粘性强、易糊化、细小颗粒、粉末、绒 毛等药。以纱布包裹后入煎。 ⑷另煎:珍贵药,以免损耗。煎液可另服,也可 与其它煎液混合服用。
软膏、浸膏、糖浆等;以后又出现丸剂、锭剂、 丹剂、灸剂,明代出现露剂。当代出现胶囊、片 剂、冲剂、气雾剂、膜剂、橡皮膏、合剂、酒剂、 注射剂、茶剂、袋泡剂、注射剂、口服安瓿等。 丸剂当代分为蜜丸、水丸、浓缩丸、蜡丸、滴丸、 糊丸等各种,胶囊分为软、硬两种。当代尝试将 纳米技术用于中药生产。
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第7页
三、煎药法 徐灵胎:“煎煮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与不效, 全在于此。夫烹饪失调度,尚能伤人,况药之治疗, 可不讲乎?” (一)普通煎药法 ⑴器皿:砂锅或砂罐。 ⑵水:①水源:洁净凉水;②水量:高出药面3厘 米左右;③煎前浸泡:30—60分钟。 ⑶火候:先武后文。 ⑷时间:普通30分钟左右——指文火煎煮时间。 ⑸榨渣取汁:以提升利用率。 ⑹煎煮次数:2—3次。
量宜多;鲜品,量宜多。 药品性味——性弱力平味淡者,量宜多;性强
力峻味浓者, 量宜少。 有毒无毒相关——有毒者,严格控制剂量;无毒 者可增大改变幅度。
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第4页
②与剂型、配伍相关: 配伍:单味或复方;主药或辅药。 剂型:煎剂量大;丸散量小。 ③与患者详细情况相关:包含患者年纪(小儿用量: 5岁以下—1/4成人量;5—12岁—1/2成人量。12岁 以后随年纪增加逐步向成人量靠齐)、体质、性别、 病程长短及病势轻重等相关。 ④与季节、地域相关。
第四单元 中药的剂量与用法讲解
第四单元中药的剂量与用法第一节剂量1.中药剂量的含义中药剂量是指临床应用时的分量。
它主要是指每味药的成人一日用量。
其次指方剂中每味药物之间的比较分量,也称相对剂量。
2.影响中药剂量的因素中药用量得当与否,是直接影响药效的重要因素之一。
确定中药的剂量,应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1)药物性质与剂量的关系剧毒药或作用峻烈的药物应严格控制剂量,开始时用量宜轻,逐渐加量,一旦病情好转后,应当立即减量或停服,中病即止,防止过量或蓄积中毒。
(2)剂型、配伍与剂量的关系在一般情况下,同样的药物入汤剂比入丸散剂的用量要大些;单味药使用比复方中应用剂量要大些;在复方配伍使用时,主要药物比辅助药物用量要大些。
(3)年龄、体质、病情与剂量的关系一般老年、小儿、妇女产后及体质虚弱的病人,都要减少用量,成人及平素体质壮实的患者用量宜重。
病情轻、病势缓、病程长者用量宜小;病情重、病势急、病程短者用量宜大。
(4)季节变化与剂量的关系夏季发汗解表药不宜多用;冬季发汗解表药可以多用;夏季苦寒降火药用量宜重;冬季苦寒降火药用量宜轻。
除了剧毒药、峻烈药、精制药及某些贵重药外,一般中药常用内服剂量为5~l0g;部分常用量较大,剂量为l5~30g;新鲜药物常用量为30~60g。
3.有毒药、峻猛药及某些名贵药的剂量有毒或作用峻猛的药物,以及某些名贵药物,均应严格掌握用量,详见各药。
第二节中药的用法1.煎煮方法一般药物可以同时入煎,但部分药物因其性质、性能及临床用途不同,所需煎煮时间不同。
即使同一药物,如煎煮时间不同,其性能与临床应用也存在差异。
以下对常用特殊煎法进行介绍。
①先煎磁石、牡蛎等矿物、贝壳类药物,有效成分不易煎出,应先入煎20~30分钟再纳入其它药同煎;生川乌、生附子等毒药久煎可以降低毒性,也宜先煎。
制川乌、制附片也应先煎半小时再入它药同煎,以确保用药安全。
②后下如薄荷、白豆蔻、大黄、番泻叶等药因其有效成分煎煮时容易挥散或破坏而不耐煎者,入药宜后下,待他药煎煮将成时投入,煎沸几分钟即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第一节剂量
1.中药剂量的含义
中药剂量是指临床应用时的分量。
它主要是指每味药的成人一日用量。
其次指方剂中每味药物之间的比较分量,也称相对剂量。
2.影响中药剂量的因素
中药用量得当与否,是直接影响药效的重要因素之一。
确定中药的剂量,应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1)药物性质与剂量的关系剧毒药或作用峻烈的药物应严格控制剂量,开始时用量宜轻,逐渐加量,一旦病情好转后,应当立即减量或停服,中病即止,防止过量或蓄积中毒。
(2)剂型、配伍与剂量的关系在一般情况下,同样的药物入汤剂比入丸散剂的用量要大些;单味药使用比复方中应用剂量要大些;在复方配伍使用时,主要药物比辅助药物用量要大些。
(3)年龄、体质、病情与剂量的关系一般老年、小儿、妇女产后及体质虚弱的病人,都要减少用量,成人及平素体质壮实的患者用量宜重。
病情轻、病势缓、病程长者用量宜小;病情重、病势急、病程短者用量宜大。
(4)季节变化与剂量的关系夏季发汗解表药不宜多用;冬季发汗解表药可以多用;夏季苦寒降火药用量宜重;冬季苦寒降火药用量宜轻。
除了剧毒药、峻烈药、精制药及某些贵重药外,一般中药常用内服剂量为5~l0g;部分常用量较大,剂量为l5~30g;新鲜药物常用量为30~60g。
3.有毒药、峻猛药及某些名贵药的剂量
有毒或作用峻猛的药物,以及某些名贵药物,均应严格掌握用量,详见各药。
第二节中药的用法
1.煎煮方法
一般药物可以同时入煎,但部分药物因其性质、性能及临床用途不同,所需煎煮时间不同。
即使同一药物,如煎煮时间不同,其性能与临床应用也存在差异。
以下对常用特殊煎法进行介绍。
①先煎
磁石、牡蛎等矿物、贝壳类药物,有效成分不易煎出,应先入煎20~30分钟再纳入其它药同煎;
生川乌、生附子等毒药久煎可以降低毒性,也宜先煎。
制川乌、制附片也应先煎半小时再入它药同煎,以确保用药安全。
②后下
如薄荷、白豆蔻、大黄、番泻叶等药因其有效成分煎煮时容易挥散或破坏而不耐煎者,入药宜后下,待他药煎煮将成时投入,煎沸几分钟即可。
大黄、番泻叶等药甚至可以直接用开水泡服。
③包煎
蒲黄、海金沙等因药材质地过轻,煎煮时易飘浮在药液面上,或成糊状,不便于煎煮及服用;
车前子、葶苈子等药材较细,又含淀粉、粘液质较多的药,煎煮时容易粘锅、糊化、焦化;
辛夷、旋覆花等药材有毛,对咽喉有刺激性;
以上均宜用纱布包裹入煎。
④另煎如人参等贵重药物宜另煎,以免煎出的有效成分被其他药渣吸附,造成浪费。
⑤烊化如阿胶等胶类药,容易粘附于其它药渣及锅底,既浪费药材,又容易熬焦,宜放入水
中或已煎好的药液中融化,再与其它药汁兑服。
⑥冲服如芒硝等入水即化的药及竹沥等汁液性药时,宜用煎好的其它药液或开水冲服。
⑦煎汤代水:如灶心土。
2.服药时间
汤剂一般每日l剂,煎2次分服,两次间隔时间为4~6时左右。
至于饭前还是饭后服则主要决定于病变部位和性质。
一般来讲,病在胸膈以上,如眩晕、头痛、目疾、咽痛等宜饭后服;如病在胸膈以下,如胃、肝、肾等脏疾患,则宜饭前服。
某些对胃肠有刺激性的药物宜饭后服;补益药多滋腻碍胃,宜空腹服;驱虫药、泻下药也宜空腹服;治疟药宜在疟疾发作前的两小时服用;安神药宜睡前服;慢性病定时服;急性病、呕吐、惊厥及石淋、咽喉病须煎汤代茶饮者,均可不定时服。
【习题】
不属于沉降性所示的功效是
A.清热泻火
B.利水渗湿
C.平肝潜阳
D.涌吐开窍
E.收敛固涩
『正确答案』D
与草乌不相反的药是
A.赤芍
B.川贝母
C.天花粉
D.全瓜蒌
E.半夏
『正确答案』A
一种药物的毒烈之性能被另一种药物消除的配伍关系是()
A.相使
B.相畏
C.相杀
D.相反
E.相须
『正确答案』B
表示药物有渗湿利水作用的味是
A.涩味
B.辛味
C.酸味
D.淡味
E.咸味
『正确答案』D
不属于沉降性的功效是
A.泻下
B.清热
C.解表
D.止呕
E.平喘
『正确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