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溪徽州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工作汇报-绩溪文化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保护徽州文化,促进非遗传承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调研报告

绩溪县文化馆

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紧密结合工作实际,针对我县徽州文化,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现状,深入有关乡镇、村走访调研,问情况,找问题,求对策,旨在为进一步促进非遗传承提供决策参考。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分析。一是建立名录保护非遗。全县拥有国家级非遗名录1项,省级名录(含扩展名录)17项,市级名录43项,县级名录108项。内容涉及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戏剧、舞蹈、民俗、游艺与传统体育竞技以及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等方面,项目总数、级别均列全省第一方阵,全市首位。二是创新机制夯实非遗。扎实开展田野调查,共征集非遗线索上千条,登记273项,并率先汇编成册,普查经验在全省会议上作典型交流。启动实施传承人工程,有1位徽墨技师被评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5位民间艺人被评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数量居全省前列,另有市级代表性传承人9人,县级61人。切实加强传习所和民间保护组织建设。先后建立徽墨、徽戏、民歌、抬五帝、三雕等近20家研习社、传习所及徽墨协会、三雕协会、徽菜协会等民间保护组织,其中胡开文墨厂评为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徽厨技师学院等3家单位评为省首批传习基地,徽剧童子班等4家评为文保区示范基地。通过组织兴趣班、专家授课、编写特色教材、实地体验等各种形式,将非遗内

容有效引入中小学课堂,普及优秀的传统文化,例如徽戏童子班的教学,已经成为许多学校的一道独特文化景观。三是开展活动激活非遗。先后组织了“赛琼碗”徽菜民俗表演、“绩溪风味小吃比拼”,“千盏彩灯闹元宵”“徽山绩水迎盛世”“徽韵流芳”等大型民俗展演,成功举办了五届徽菜美食文化节”、六届“安苗节”、“油菜花节”等各类徽文化节庆活动。利用每年的文化遗产日、春节等节日开展文化生态保护系列活动,营造良好的文化保护空间。四是打造精品展示非遗。塑造文艺精品,提升艺术影响力,从而带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以《月亮起山一盏灯》《十绣鞋》《四季歌》为代表的绩溪民歌先后登上全国农民歌会和央视,并荣获江淮群星奖,手龙舞荣获全省民间舞蹈大赛二等奖,先后出版《中国徽派三雕》、《徽州民谣》、《名人故里绩溪》丛书等徽学专著。五是发展产业做强非遗。鼓励支持传统文化产业做大做强,目前徽墨、徽州三雕等非遗产业初具规模,尤其是徽墨产业势头强劲,形成了华阳、上庄为中心,胡开文墨厂和良才墨业为龙头的产业群,“苍珮室”“艺粟斋”等品牌畅销海内外,年产值超千万元。石雕、木雕等工艺品市场趋热,民歌民俗逐渐走俏,以非遗为支撑的文化旅游已成为一大亮点。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新的课题,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难。一是经费短缺。非遗保护传承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传习基地建设、传承人培养、精品创作传播、展演活动组织等所需经费较大,且需要长期持续投入,资金缺口大。二是人才匮乏。

非遗保护传承是一项复杂性、科学性、文化性和专业性较强的工作,需要一批从事研究、管理、组织、技艺工作的专业人才,目前我县此类人才奇缺,特别是传承人出现严重断层,部分民间艺术后继乏人,需要加大教育培养力度。三是破坏严重。一些非遗实体濒临损毁或消失,如一些珍贵的徽剧服装、道具由于历史原因散落在村民家中,保护不力,面临破损。一些传统节庆因时代发展,受到冷落,文化空间遭到挤压,非遗的传承面临社会发展的现实挑战。

三、进一步促进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几点思考

1、规划引领,将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纳入全县发展战略体系。要不折不扣地完成《绩溪县文化强县三年行动计划》提出的10大古村落旅游基地、10大乡村博物馆、10大徽文化传习基地、10条文化旅游精品线路、10大摄影基地、10大写生基地、10大文化产业基地等70个项目基地及10个古村落、00座古民居保护和1000户民居改徽工程等建设任务。同时,按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和《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实施方案》的要求,逐步落实具体的行动计划。建议出台《绩溪县徽文化保护传承总体规划》,制定近期、中期和远期目标,引领传统文化保护工作整体推进。

2、保护古城,为传统文化传承提供载体和环境。要遵循“重在保护、合理开发”的方针,认真落实《绩溪县旅游文物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管理暂行办法》、《绩溪县古村落、古民居保护管理暂行办法》、《古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整治修建

性详细规划》和《古城水圳及两侧重点地区综合整治规划》。加强对西山故里、四门川、城隍街等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加大改徽保徽力度,按照徽派风格、修旧如旧的原则,保持老城历史风貌,维护历史文化生态系统。以县博物馆为核心,将周边的文庙、文昌阁、中正坊、周氏宗祠连点成片,打造徽文化集聚区,营造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延续的人文环境。

3、科学实施,构建非遗保护长效体系,实现传统文化有序传承。建章立制,科学布局,因地制宜,建立合理的保护体系。在文化馆设立县级非遗保护中心,各文化站设立保护工作站,专人从事管理组织等工作;按照项目内容建立传习基地(研习社、协会),确定代表性传承人,并不断充实、升级,形成“以非遗项目带动传习基地,以传习基地培养传承人,以传承人组织展演活动,以展演展示带活项目”的良性传承体系。

4、文旅结合,将徽文化保护传承与乡村旅游高度融合,互相促进。以“和谐龙川”为龙头,将登源河两岸“千年仁里”、“太极湖村”、“徽杭古道”等文化旅游资源串点成线,加快推进登源公园、龙川和园、徽文化广场等一批特色文化重点工程,建设沿登源河的百里历史文化生态走廊,打造全省首条低碳旅游精品线路,促进徽文化生态保护。同时,在一些特色浓郁,文化底蕴厚重的古村落,精心包装非遗项目,乡村文化旅游新亮点。

5、加大投入,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并纳入财政预算。目前,国家级、省级传习基地及省级以上代表性传承人有一些补助(国家级传承人每年1万元,省级每年3千元),而县

级项目、基地、传承人均没有补助,从长远角度看,设立专项补助资金势在必行,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同时,鼓励民间资本积极参与传统文化保护,倡导全社会反哺文化,传承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

6、搭建平台,为非遗提供展演展示机会。继续举办徽菜之乡美食文化旅游节、安苗节等文化节庆,同时鼓励各乡镇积极举办各类传统文化展示活动,鼓励传统文化走出去,亮起来。选择徽剧、民歌、民间舞蹈、特色民俗等创编文艺精品,创争群星奖等高级别奖项,提高影响力和美誉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