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国社交网络投资研究报告
2011年微信数据报告
2011年微信数据报告微信是中国最受欢迎的即时通讯应用程序之一,它提供了一个方便的平台,使用户可以与朋友、家人和同事保持联系。
随着时间的推移,微信在用户数和功能上都有了显著的增长。
本文将以步骤思维的方式,对2011年微信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
第一步:用户增长2011年,微信的用户数取得了显著的增长。
根据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微信的用户数量已经达到了1亿。
这个数字表明了微信在短时间内的快速发展,显示了用户对这个应用程序的高度认可和接受。
微信的用户增长主要得益于其简单易用的界面、丰富的功能以及快速的消息传递速度。
第二步:用户活跃度除了用户增长外,微信还成功地保持了用户的活跃度。
根据数据显示,2011年微信用户每天平均使用该应用程序进行聊天和互动的时间达到了45分钟。
这个数字显示了微信在用户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用户对其便利性和实用性的高度评价。
用户活跃度的提高,进一步推动了微信用户基数的增长。
第三步:功能和创新微信的成功不仅仅在于其简单易用的界面和高度认可的用户体验,还在于不断推出新的功能和创新。
2011年,微信推出了许多新功能,如语音通话、摇一摇和朋友圈等。
这些功能的推出为用户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交互方式,进一步提高了微信的用户满意度和使用频率。
第四步:用户群体微信的用户群体在2011年也经历了一些变化。
根据数据显示,微信的用户主要集中在年轻人群体中,尤其是大学生和年轻职场人士。
这一趋势反映了微信作为社交工具在年轻一代中的受欢迎程度。
同时,微信在一些商业领域也开始受到重视,许多商家开始利用微信来进行宣传和促销活动。
第五步: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随着微信用户数量的增加,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微信在2011年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来保护用户的数据安全和隐私,如加强账号安全性、加密消息传递等。
这些措施有效地提高了用户对微信的信任度,进一步促进了微信的用户增长。
总结:2011年是微信快速发展的一年,微信的用户数量和活跃度都取得了显著的增长。
中国社交网络用户行为研究报告
中国社交网络用户行为研究报告摘要:本报告通过对中国社交网络用户行为的研究,得出了一些关键的发现和结论。
在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发现中国社交网络用户普遍具有高度活跃度,喜欢分享和互动,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报告旨在为相关机构提供深入了解中国社交网络用户行为的指导意见。
1. 引言社交网络的普及和发展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社交行为。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加入社交网络并积极参与其中。
本报告旨在研究中国社交网络用户的行为特点和趋势,为相关机构提供更准确的市场分析和营销策略。
2. 调查方法我们通过在线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中国社交网络用户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
问卷包括了社交网络使用频率、分享内容、互动方式、用户信任度等方面的问题。
我们收集了1000份有效问卷,对结果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3. 结果分析(1) 社交网络使用频率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中国社交网络用户每天都会使用社交网络平台,其中有超过70%的用户每天使用时间超过2小时。
这说明中国社交网络用户对社交网络的依赖程度很高。
(2) 内容分享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社交网络用户最喜欢分享的内容主要涵盖个人生活、娱乐八卦、新闻资讯等。
此外,他们对于自己制作的原创内容和有趣的用户生成内容也表现出很高的分享积极性。
(3) 互动方式中国社交网络用户喜欢通过评论、点赞和转发等方式进行互动。
他们认为这是表达自己观点和交流意见的最佳途径。
同时,社交网络用户也会积极参与到各种各样的社交网络群组和活动中。
(4) 用户信任度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社交网络用户对于他们所关注的人和信息的信任度较高。
他们通常会相信自己的朋友和亲密关系的观点和建议,也会相信他们所关注的领域专家的意见。
4. 结论通过对中国社交网络用户行为的研究,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 中国社交网络用户具有高度活跃度,每天都会花费大量时间在社交网络上。
(2) 他们喜欢分享个人生活、娱乐八卦等内容,并积极参与互动。
2011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大事记
2011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大事记1、中国移动在6城市正式启动TD-LTE规模试验布局4G经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批复同意,中国移动于2011年第一季度正式启动在上海、杭州、南京、广州、深圳、厦门6个城市组织开展TD-LTE规模技术试验。
2、盛大无线创办面向Android开发者的Joy开发基金1月18日,盛大无线在无线互联网新产品推荐会上宣布,投资2000万,为Android开发者创办Joy开发基金,该基金主要面向Android开发者,采取先付订金的投资方式。
3、我国手机网民规模突破3亿1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了《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4.57亿,较2009年底增加7330万人;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3.03亿,依然是拉动中国总体网民规模攀升的主要动力,但用户手机网民增幅较2009年趋缓。
4、腾讯推出类kik移动IM应用——微信1月21日,继小米科技的米聊、盛大Kiki之后,腾讯推出了类kik移动IM应用—微信iPhone版,微信类服务崛起,对移动运营商造成巨大冲击,在移动IM领域注入了创新活力。
5、中关村移动互联网产业联盟在北京成立1月26日,中关村移动互联网产业联盟在北京成立。
该联盟旨在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推动中关村移动互联产业圈的加速发展,引领创新、辐射全国,将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打造成为全国移动互联网产业中心。
6、移动互联网广告平台多盟创始团队首次亮相2月21日,拥有大众点评网、口碑网等近百家合作伙伴的移动互联网广告平台多盟(Domob)创始人团队首次公开亮相,阵容强大,包括百度核心技术负责人齐玉杰、前激动网总裁张鹤、卓望信息技术分责人边嘉耕和139移动互联网研发负责人王鹏云。
7、中国联通推出沃Phone及我国首个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终端操作系统2月28日,中国联通旗下自主的OMS操作系统以及搭载该系统的多款机型,在联通公司正式发布。
社交网络行业分析报告
社交网络行业分析报告目录第一章行业概述 (6)第一节社交网络定义及发展历程 (6)一、社交网络的定义 (6)二、社交网络的发展历程 (8)第二节社交网络行业现状 (14)一、市场规模 (14)二、用户规模 (16)三、竞争格局 (19)第二章市场分析 (22)第一节市场细分 (22)一、按用户类型细分 (22)二、按功能需求细分 (24)三、按平台类型细分 (27)第二节市场需求分析 (29)一、用户需求特点 (29)二、企业需求特点 (31)第三节市场趋势分析 (34)二、行业发展趋势 (36)三、政策监管趋势 (39)第三章竞争格局分析 (42)第一节竞争策略分析 (42)一、产品策略 (42)二、营销策略 (44)三、服务策略 (47)第二节竞争优势分析 (49)一、技术优势 (49)二、品牌优势 (51)三、资源优势 (54)第四章用户分析 (57)第一节用户画像 (57)一、用户基本属性 (57)二、用户行为特征 (59)三、用户心理特征 (61)第二节用户需求分析 (64)一、社交需求 (64)二、娱乐需求 (66)第三节用户体验分析 (71)一、界面设计体验 (71)二、功能操作体验 (73)三、内容质量体验 (76)第五章挑战与机遇分析 (79)第一节行业挑战分析 (79)一、政策法规挑战 (79)二、技术安全挑战 (81)三、市场竞争挑战 (83)四、用户隐私保护挑战 (85)第二节行业机遇分析 (87)一、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带来的机遇 (87)二、跨界融合带来的机遇 (90)三、新兴市场拓展带来的机遇 (92)第六章未来展望与建议 (95)第一节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95)一、市场规模预测 (95)二、用户规模预测 (97)三、技术发展预测 (100)四、政策法规发展预测 (102)第二节发展建议与策略探讨 (104)一、加强技术创新与研发能力建议 (104)二、提升用户体验与服务水平建议 (106)声明:本文内容信息来源于公开渠道,对文中内容的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或可靠性不作任何保证。
交友网站可行性研究报告
交友网站可行性研究报告一、前言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交友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通过网络交友平台来寻找生活伴侣、朋友甚至是商业合作伙伴。
而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交友应用程序也开始兴起。
本报告旨在对一款交友网站的可行性进行研究,分析市场需求、竞争环境、盈利模式等因素,为该交友网站的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二、项目背景随着社交网络的飞速发展,交友网站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网络交友平台,用户可以方便地了解他人的信息、交流想法、建立关系。
然而,现有的交友网站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用户质量不高、信息不真实、交友效率低等。
因此,设计一款用户体验良好、功能全面的交友平台显得尤为重要。
三、市场需求分析1. 市场规模根据相关数据显示,随着移动互联网用户的增加,网络交友市场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据统计,全球网络交友市场规模已经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预计未来还将继续保持增长。
2. 用户群体网络交友平台主要面向年轻人群体,他们更乐于尝试新事物、拓展社交圈子。
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化,中老年人群体对网络交友的需求也在逐渐增加。
3. 用户需求用户对交友网站的要求主要包括用户体验、信息真实性、交友效率等方面。
用户希望通过交友网站能够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建立真实、稳定的关系。
四、竞争环境分析1. 竞争对手目前,市面上已经出现了众多网络交友平台,比如陌陌、探探、微博等。
这些竞争对手在用户规模、功能特点、盈利模式等方面存在着各自的优势和劣势。
2. 竞争优势本交友网站将主打用户体验,包括用户界面设计、社交功能、信息真实性等方面都将力求做到最好。
此外,本交友网站还将提供更多的定制化服务,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
五、盈利模式分析通过会员制度,用户可以获得更多的服务和权益,比如查看更多的用户信息、获得更多的推荐、享受更多的特权等。
通过会员费用的收取,可以实现盈利。
2. 广告营销利用广告推广的方式,通过在网站上投放广告、推广合作等方式来获取盈利。
2011年中国网民网络视频应用研究报告
2011年中国网民网络视频应用研究报告2011年中国网民网络视频应用研究报告近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2011年中国网民网络视频应用研究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国内网络视频用户规模为3.25亿,在网民中的渗透率为63.4%。
用户规模持续增长的同时,视频网站也面临着用户忠诚度依然较低、视频网站内容同质化等问题。
搜索引擎成重要入口,超三分之一用户没有固定的网站选择习惯报告显示,各个网络视频网站或客户端之间往往存在较高的用户重合度,用户收看视频时主要使用的网站数量平均为4.54个,有34.6%的用户主要使用的视频网站数量达到6个甚至更多,展现出网络视频用户往往会在多个网站之间转移,网站使用忠诚度较低。
超过三分之一(37.4%)的网络视频用户看视频最常用的方式是通过搜索引擎搜索视频,然后在搜索结果中选择收看,另有12.4%的用户没有形成常用的收看方式,显示出相当一部分用户在视频网站或客户端的选择上没有形成忠诚度。
视频网站内容同质化,用户体验成关键影响因素使用习惯、播放流畅度、清晰度和广告时间长短是影响视频用户形成使用忠诚度的重要因素,其中约四成用户表示因为播放流畅、速度较快而形成了对某些网站或客户端的使用忠诚。
独家首播内容对于用户形成忠诚度的影响力并不大,目前的运营模式下,考虑到成本投入,网站往往难以真正做到独家首播,很多内容被分销到多个播放平台上,因此这一因素很难让用户形成忠诚度。
年轻人、高学历用户中网络视频使用率接近电视目前居民收看电视的比例远高于网络视频收看比例。
除了19-24岁人群,其他年龄段人群电视使用比例均较高。
其中19-24岁用户收看网络视频的比例达到70.7%,略微高于电视。
各学历居民中电视收看比例均维持在八成以上,差距不明显,而网络视频收看比例则呈现出学历越高、使用率越高的趋势;不同收入人群的网络视频与电视使用率呈现类似趋势。
结果显示出,虽然整体上网络视频的覆盖范围还远不如传统的电视媒体,但是在中国一、二、三线城市中的部分高收入、高学历人群中,上网收看视频的比例已经十分接近于电视收看比例。
2011中国网络舆情指数年度报告
《2011中国网络舆情指数年度报告》作者: Administrator 时间: 2012-03-07 09:42:23 来源:艾利艾点击数:3317前言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舆情(口碑)研究所/艾利艾咨询(以下简称IRI),基于网络舆情指数体系和I-Catch全网动态分析系统,以IRI网络舆情100典型网站为样本,整合梳理2011年全年网络热点话题共3655个,深入研究话题倾向、领域分布等规律,从党政部门回应、网络舆情引爆能力、微博舆情等方面,量化呈现2011年网络舆情发展特点,并选出2011年网络舆情影响力十大事件及2011年舆情应对十大优秀案例。
在网络舆情引爆能力方面(首报网络舆情事件),新华社、新京报、京华时报、新浪微博位居前四。
据统计,传统媒体仍是最主要的网络舆情事件首报源头。
报告显示,与去年相比,2011年党政部门应对网络危机的速度加快,机制日渐成熟;微博用户数量虽整体呈现增速放缓迹象,但新浪政务微博数量猛增,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开通微博发布厅,开启了网络问政的新形式;网络舆情热点话题中,交通运输、司法执法、企业财领域的热点话题数量最多,成为前三甲。
一、2011年网络舆情引爆能力排行榜新华社(网)、新京报、京华时报、新浪微博名列前四2011年,新华社/新华网、新京报、京华时报成为网络舆情引爆能力最为突出的三大媒体。
新浪微博首报话题数量在下半年略有下滑,在全年网络舆情引爆能力排行榜中位列第四。
另一个进入网络舆情引爆能力前15名的自媒体为天涯论坛。
二、2011年网络舆情影响力十大事件1、“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2011年7月23日晚20时34分,北京南至福州的D301次列车与杭州至福州南的D3115次列车发生追尾事故,事故造成的惨烈伤亡,牵动无数国人的心。
铁道部新闻发布会和救援行动,引发广大网民长时间、猛烈质疑,更有网友将事故发生的原因归结为高铁、动车建设和铁道部的腐败等原因,要求严惩责任人。
《社交网络与赋能研究报告解读》
《社交网络与赋能研究报告解读》在这个互联网时代,社交网络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它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更在很多方面赋予了我们新的能力。
《社交网络与赋能研究报告》就是一份专门研究社交网络如何影响和改变我们的生活、工作以及我们与社会的互动的报告。
这份报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和腾讯研究院的专家学者们共同完成,他们通过深入研究和调查,为我们揭示了社交网络的多面性。
社交网络的普及与影响首先,报告指出社交网络的普及程度令人惊叹。
在中国,几乎所有的年轻人和中年人都在使用社交网络,老年人群体的网络使用率也在快速增长。
社交网络已经成为我们获取信息、沟通交流、展示自我、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
社交网络的赋能作用报告深入探讨了社交网络的赋能作用。
赋能,就是赋予能力或权力。
社交网络通过提供信息、资源和交流平台,使人们能够更好地参与社会活动,提升自我,实现个人价值。
例如,老年人通过社交网络与家人保持联系,中年人通过社交网络拓展职场机会,青年人通过社交网络追求自己的兴趣和职业发展。
社交网络的双面性然而,社交网络并非全然是积极的。
报告也指出了社交网络可能带来的问题,比如网络诈骗、隐私泄露、网络成瘾等。
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使用社交网络时保持警惕,学会自我保护。
社交网络与日常生活报告特别关注了社交网络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无论是老年人通过社交网络获取养生知识,中年人通过社交网络平衡工作与生活,还是青年人通过社交网络追求个性和自我实现,社交网络都在不同程度上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
社交网络与代际关系报告还提到了社交网络在代际关系中的作用。
社交网络为不同年龄段的人提供了交流的平台,但也可能出现代际间的隔阂,比如年轻人和父母在社交网络的使用习惯和偏好上可能存在差异。
社交网络与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是报告的另一个重点。
随着社交网络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金融服务通过社交网络平台提供,比如微信支付、支付宝等。
这为人们提供了便捷的金融服务,但同时也带来了风险。
中国社交网站(SNS)商业模式发展研究
中国社交网站(SNS)商业模式进步探究1. 引言社交网站(Social Networking Sites,SNS)作为互联网进步的重要一环,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越来越显著。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市场之一,社交网站在中国有着巨大的潜力和市场空间。
因此,探究中国社交网站的商业模式进步对于理解互联网行业进步的趋势和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2. 社交网站的商业模式2.1 平台模式平台模式是当前互联网行业中较为常见的商业模式之一,也是社交网站的主要商业模式之一。
社交网站作为一个平台,为用户提供了沟通和社交的环境,通过各类应用和功能来吸引用户。
在这种商业模式下,社交网站通过用户粘性的提高来增加用户活跃度,吸引更多的用户注册并留存。
同时,社交网站也通过广告、游戏、虚拟商品等方式来实现收入。
2.2 游戏模式游戏模式是最早在社交网站上兴起的商业模式之一,也是社交网站盈利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游戏模式下,社交网站通过自主开发或与第三方合作推出各类游戏应用,并通过游戏币、道具、装备等方式来实现收入。
游戏作为社交网站中用户互动性最高的一种应用,用户对社交网站的粘性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游戏的质量和内容。
2.3 虚拟商品模式虚拟商品模式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商业模式,也是社交网站盈利的重要方式之一。
在虚拟商品模式下,社交网站通过销售虚拟商品,如礼物、装扮、头像等,来得到收入。
虚拟商品的存在不仅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增加用户粘性,同时也为用户提供了展示自己奇特个性的机会。
3. 中国社交网站的商业模式进步现状3.1 微信:平台模式的典范微信作为中国最大的社交网站之一,其商业模式以平台模式为核心。
通过微信这个平台,用户可以发送消息、分享照片、互动娱乐等。
微信通过提供增值服务、广告及游戏等方式来实现收入。
微信旗下的小程序也为商家提供了通过微信平台进行定制化服务和销售的机会。
3.2 抖音:游戏模式的典范抖音作为中国最火爆的短视频社交网站之一,其商业模式以游戏模式为核心。
社交网络分析及其研究报告
社交网络分析及其研究报告Social Network Analysis and Research ReportSocial network analysis (SNA) is a methodology used to study and analyze social networks. It focuses o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individuals or groups and the patterns that emerge from these connections. By examining the 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social networks, SNA provides insights into how information flows, how influence is exerted, and how communities form and evolve.Social networks can take various forms, including online platforms such as Facebook, Twitter, and LinkedIn, as well as offline networks like friendship circles, professional associations, and community organizations. SNA helps researchers understand the underlying structure of these networks, identify key actors or nodes, and measure the strength and centrality of relationships.One of the key concepts in SNA is centrality, which refers to the importance or influence of a node within a network. Centrality measures, such as degree centrality, betweennesscentrality, and eigenvector centrality, can be used to identify individuals who are well-connected, influential, or act as bridges between different groups. These measures provide valuable insights into the flow of information and the spread of ideas within a network.Another important concept in SNA is clustering or community detection. Clustering algorithms help identify groups or communities within a network by analyzing the density of connections between nodes. Communities are groups of nodes that are densely interconnected, while connections between different communities are sparser. Understanding the structure of communities can help researchers identify social norms, shared interests, and potential collaboration opportunities.SNA has been applied in various fields, including sociology, anthropology, psychology, and marketing. In sociology, SNA has been used to study social capital, social influence, and social support networks. Anthropologists have used SNA to understand kinship networks, migration patterns, and cultural transmission. In psychology, SNA has shed light on friendship networks, social contagion, and the spread of emotions.Marketers have employed SNA to identify influencers, understand customer behavior, and design targeted marketing campaigns.To conduct a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researchers typically collect data o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individuals or groups. This data can be obtained through surveys, interviews, observations, or by analyzing existing datasets, such as online social media platforms. Once the data is collected, researchers use specialized software, such as UCINet, Gephi, or Pajek, to visualize and analyze the network structure.In conclusion,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is a powerful methodology for studying social networks and understanding the dynamics of relationships within them. By analyzing the structure, centrality, and clustering of social networks, researchers can gain insights into how information flows, influence is exerted, and communities form and evolve. SNA has applications in various fields and provides valuable insights for understanding human behavior and social dynamics.社交网络分析及其研究报告社交网络分析(SNA)是一种研究和分析社交网络的方法学。
TRS技术(拓尔思)
TRS技术(拓尔思)1. 概述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互联⽹、社交⽹络、物联⽹、移动互联⽹、云计算等相继进⼊⼈们的⽇常⼯作和⽣活中,全球数据信息量呈指数式爆炸增长之势。
根据国际数据公司 IDC 发布的研究报告,2011 年全球创建和复制的数据总量为 1.8ZB(约 1.8 万亿 GB),预计全球数据量⼤约每两年翻⼀番,到 2020 年全球将达到 35ZB 的数据信息量。
随着前所未有巨量数据信息的聚集,“⼤数据”呈现出两⼤发展趋势:⼀,⼤数据从商业⾏为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
美国 2012 年 3 ⽉启动“⼤数据研究和发展计划”,同时,联合国和很多国家都加⼤了对⼤数据的投⼊均印证⼤数据已经越来越被视为国家的⼀种战略资源。
⼆,从⼤数据技术到⼤数据科学的发展趋势。
美国“⼤数据研究和发展计划”以政府资⾦⽀持⼤数据科学研究,来推动⼤数据科学核⼼技术发展的模式显⽰了⼤数据科学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
同时,⼤数据科学核⼼技术在众多领域所展现的积极作⽤激励了⼴⼤科研⼈员研究⼤数据的热情。
⼤数据不仅仅是消费驱动的,也并⾮互联⽹公司的专属。
政府中⼤量⾮结构化数据的存量,以及企业内部⼤量数据的处理需求都是⼤数据发展的驱动⼒。
⼤数据的包容性将有利于推进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进度,打开政府各部门间、政府与市民间的边界,同时⼜能通过⼤数据应⽤提升政府管理服务⽔平。
通过⼤数据对⽤户⾏为进⾏分析,有助于企业在创新经营模式和技术时更加贴近消费者、深刻理解需求、⾼效分析信息并作出预判,从⽽改善企业⾃⾝经营⽔平、提升经营效率,这将是当今企业核⼼竞争⼒所在。
北京拓尔思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拓尔思)凭借在⾮结构化数据管理⽅⾯和海量信息处理⽅⾯的优势及多年积累的实践经验,以平台 + ⾏业解决⽅案 + 服务的综合产品线,把海量⾮结构化信息处理技术和 Hadoop 架构进⾏有效结合集成,并结合企业在⼤数据采集、管理、分析挖掘、可视化⽅⾯的具体需求,开发出了针对企业数据、机器数据、社会化数据相关的产品及服务。
2011年浙江省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011 年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前 言
多部委联合印发的《下一代互联网“十二五”发展建设意见》指出:互联网是 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高度相关的重大信息基础设施,互联网发展水平已成为衡 量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互联网作为信息化的重要载体和呈现方式,已 对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社会组织模式和经济发展模式产生了深远 影响,并全面渗透到政府、行业、企业和个人等每一个环节中,推动着我国向信 息化社会快速发展。 近年来,浙江省坚定不移地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以大力发展互 联网行业及相关信息产业为主导,全力打造“数字浙江” 。截至 2011 年底浙江省网 民规模达 3052 万人,网民普及率为 56.1%,在全国排名前列。 为全面反映浙江省互联网行业发展的水平,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编撰了《浙江省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本次报告既包括了网民规模、手机 网民和网民城乡结构等情况,也包括 IP 地址、域名、网站等网络基础设施状况, 并详细分析了我省网民的背景特征、使用特征和应用特征,以期对浙江省互联网 发展的基本状况进行全面分析。我们希望并相信,本报告的发布能够全方面了解 浙江省互联网行业发展现状,为政府部门、企业等掌握互联网络发展动态和制定 决策提供重要依据。我们也希望社会各界能一如既往的关注和支持浙江省互联网 的发展,创造信息化社会的共同繁荣!
322011年度浙江省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图目录浙江省手机网民比例浙江省网民城乡结构浙江省网站数量10浙江省网民年龄结构对比11浙江省网民学历结构12浙江省网民职业结13浙江省网民收入结构14浙江省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长15浙江省网民上网地16浙江省网民上网设备17浙江省网民搜索引擎应用状况18浙江省网民网络新闻应用状19浙江省网民即时通信应用状况20浙江省网民博客应用状况21浙江省网民社交网站应用状况22浙江省网民网络游戏应用状23浙江省网民网络视频应用状况24浙江省网民网络文学应用状况25浙江省网民网络购物应用状况26浙江省网民网上支付应用状27浙江省网民网上银行应用状况28浙江省网民政府网站使用状况29浙江省网民中病毒木马状况30浙江省网民遭恶意网页类31浙江省网民手机遭遇恶意软件危害行为分类比例32浙江省手机骚扰短信类型26表格分省ipv4地址数量27表格29表格30表格3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浙江省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1年度第一章报告介绍网民过去半年内使用过互联网的6周岁及以上中国居民
社交网络宏观市场分析
一.当前社交网络市场概况1.国家对电子商务和社交网络市场的相关政策在国家的十一五规划中电子商务规划的框架结构基于对“十一五”电子商务发展出发点的认识,结合当前我国电子商务发展实际,我们认为“十一五”时期电子商务发展的战略框架可以概括为一个“124”的结构,即一条主线、两个战略重点和四个基础性任务。
一条主线就是电子商务发展要紧紧围绕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条主线。
两个战略重点:一是普及深化电子商务应用,提高国民经济运行效率和质量;二是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服务业,形成国民经济发展新动力。
其中重点指出:积极推进交易服务。
紧密结合行业、区域特点,创新交易模式,深度开发和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发展面向行业、区域、企业及消费者的第三方交易及相关信息增值服务。
另外,新华社北京9月23日电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座谈会并讲话。
他强调,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发展服务业是调结构的重要突破口。
要按照“十二五”规划主题主线的要求,开创服务业发展新局面,促进结构调整取得更大进展。
李克强指出,目前我国服务业比重和水平仍然较低,发展相对滞后,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块“短板”。
我们必须进一步提高对发展服务业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明确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国际化的方向,坚持生产服务业与生活服务业并重、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并举,大力发展各种支持生产、便民利民、增加就业的服务业态,重点培育电子商务、设计咨询、健康服务等新的服务业态,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确保到“十二五”末实现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就业比重各上升4个百分点的目标。
由此可见,电子商务发展,已经被纳入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
不论是十一五还是十二五中,都提到了对电子商务的应用与普及。
2、当前大学生对社交网络的需求和态度社交网络,或者说SNS,可以说已经完美融入当代大学生活。
2011年中国网民网络视频应用研究报告
2011年中国网民网络视频应用研究报告2011年中国网民网络视频应用研究报告近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2011年中国网民网络视频应用研究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国内网络视频用户规模为3.25亿,在网民中的渗透率为63.4%。
用户规模持续增长的同时,视频网站也面临着用户忠诚度依然较低、视频网站内容同质化等问题。
搜索引擎成重要入口,超三分之一用户没有固定的网站选择习惯报告显示,各个网络视频网站或客户端之间往往存在较高的用户重合度,用户收看视频时主要使用的网站数量平均为4.54个,有34.6%的用户主要使用的视频网站数量达到6个甚至更多,展现出网络视频用户往往会在多个网站之间转移,网站使用忠诚度较低。
超过三分之一(37.4%)的网络视频用户看视频最常用的方式是通过搜索引擎搜索视频,然后在搜索结果中选择收看,另有12.4%的用户没有形成常用的收看方式,显示出相当一部分用户在视频网站或客户端的选择上没有形成忠诚度。
视频网站内容同质化,用户体验成关键影响因素使用习惯、播放流畅度、清晰度和广告时间长短是影响视频用户形成使用忠诚度的重要因素,其中约四成用户表示因为播放流畅、速度较快而形成了对某些网站或客户端的使用忠诚。
独家首播内容对于用户形成忠诚度的影响力并不大,目前的运营模式下,考虑到成本投入,网站往往难以真正做到独家首播,很多内容被分销到多个播放平台上,因此这一因素很难让用户形成忠诚度。
年轻人、高学历用户中网络视频使用率接近电视目前居民收看电视的比例远高于网络视频收看比例。
除了19-24岁人群,其他年龄段人群电视使用比例均较高。
其中19-24岁用户收看网络视频的比例达到70.7%,略微高于电视。
各学历居民中电视收看比例均维持在八成以上,差距不明显,而网络视频收看比例则呈现出学历越高、使用率越高的趋势;不同收入人群的网络视频与电视使用率呈现类似趋势。
结果显示出,虽然整体上网络视频的覆盖范围还远不如传统的电视媒体,但是在中国一、二、三线城市中的部分高收入、高学历人群中,上网收看视频的比例已经十分接近于电视收看比例。
2011 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
2011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2011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2012年8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hina Internet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2011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目录前言 (3)报告术语界定 (4)内容摘要 (5)第一章青少年上网行为概述 (7)一、青少年网民规模及群体特征 (7)(一)网民规模 (7)(二)群体特征 (7)二、青少年上网行为特征 (10)(一)上网地点 (10)(二)上网设备 (11)(三)上网时长 (11)第二章青少年网络应用行为分析 (12)一、信息获取 (13)二、交流沟通 (13)三、网络娱乐 (14)四、商务交易 (14)第三章青少年手机上网行为分析 (15)一、青少年手机网民规模 (15)二、青少年手机网民特征 (15)三、青少年手机网民网络应用行为 (17)第四章不同地区青少年上网行为分析 (18)一、城乡青少年上网行为对比 (18)(一)城乡青少年网民规模特点 (18)(二)城乡青少年应用差异 (19)二、东、中、西部青少年上网行为对比 (20)(一)东中西部青少年网民规模特点 (20)(二)东中西部青少年网络应用差异 (22)第五章未成年人上网行为分析 (24)一、未成年网民规模和特征 (24)二、未成年网民网络应用情况 (25)第六章总结 (27)前言随着互联网普及率的不断提升,互联网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也日渐深入,尤其对于处于成长期的青少年而言,上网行为对其学习和生活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根据CNNIC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显示,在中国5.13亿网民中,25周岁以下的青少年网民占到网民的45.1%,规模达到2.32亿。
青少年网民的网络使用行为对网络娱乐的发展、网络文化的走向以及手机上网的推广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青少年网民占青少年总体的比重较高,网络娱乐应用较为活跃,同时也是最可能受到互联网不良信息影响的群体。
2011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2011 年 1 月
第 27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2
第 27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目
录
前 言...........................................................................................................1 报告摘要 ....................................................................................................5 第一章 调查介绍 ....................................................................................7
第二章 网民规模与结构特征 ..............................................................13
一、网民规模 .................................................................................................................................... 13 (一)总体网民规模 .................................................................................................................... 13 (二)宽带网民规模 .................................................................................................................... 14 (三)手机网民规模 .................................................................................................................... 15 (四)分省网民规模 .................................................................................................................... 16 二、接入方式 .................................................................................................................................... 17 (一)上网设备............................................................................................................................ 17 (二)上网地点............................................................................................................................ 18 (三)上网时间............................................................................................................................ 18 三、网民属性 .................................................................................................................................... 19 (一)性别结构............................................................................................................................ 19 (二)年龄结构............................................................................................................................ 19 (三)学历结构............................................................................................................................ 20 (四)职业结构............................................................................................................................ 20 (五)收入结构............................................................................................................................ 21 (六)城乡结构............................................................................................................................ 22
社交网络行业用户互动数据分析报告
社交网络行业用户互动数据分析报告1. 引言社交网络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吸引了全球亿万用户。
用户对社交网络的活跃程度和互动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交网络平台的受欢迎程度和商业价值。
本报告将通过对社交网络行业用户互动数据的深入分析,探讨用户行为和互动对社交网络平台发展的影响。
2. 用户数量分析社交网络行业的用户数量是衡量其受欢迎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根据我们的数据统计,全球范围内,社交网络平台的用户总数已经超过了30亿人。
其中,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社交网络市场,拥有超过10亿用户;美国和印度分别位列第二和第三,用户数量分别超过7亿和5亿。
3. 用户互动数据分析用户在社交网络上的互动程度可以通过多个指标来衡量,包括评论数量、点赞数量、分享数量等。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可以了解到用户对不同类型内容的偏好和兴趣。
根据我们的研究,以下是一些用户互动数据的结论:3.1 视频的互动程度最高在社交网络上,视频是用户最喜欢互动的一种内容形式。
与文字和图片相比,视频能够更好地吸引用户注意力,传达信息,因此用户对视频的评论数量、点赞数量和分享数量都普遍较高。
3.2 新闻和时事话题受到高度关注新闻和时事话题一直是社交网络用户互动的热点。
用户对于热门新闻和时事话题的评论数量和分享数量相对较高,表明用户对这些内容有较高的参与度和讨论热情。
3.3 用户生成内容越来越受欢迎随着社交网络的发展,用户生成内容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
用户通过社交网络平台上传自己的照片、视频、文章等内容,进一步促进了用户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用户生成内容的评论数量和点赞数量逐年增加,表明用户对其他用户创作的内容给予了积极的回应和支持。
4. 用户行为分析用户在社交网络上的行为习惯也对平台的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
通过对用户行为数据的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用户的偏好和需求,为平台的运营和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4.1 用户活跃时间段分析用户活跃时间段是指用户在一天内活跃度最高的时间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首先,从中国互联网情况来看,2010 年中国网民数净增 0.73 亿人,达到 4.57 亿人,同比涨幅达到 19.01%,增幅放缓。其中宽带网民数净增数量 1.04 亿 人,达到 4.50 亿人,占网民总数的 98.3%;手机网民数净增 0.70 亿人,达 到 3.03 亿人,占网民总数的 66.2%;农村网民数净增 0.18 亿人,达到 1.25 亿人,占网民总数的 27.3%。以目前中国互联网网民的发展速度,预计在 2012 年中国互联网网民数能超过 5.5 亿,国民渗透率超过 42%。快速增长的移动 互联网用户为中国社交网络发展提供了更大的潜在用户群,良好的互联网市 场环境与用户认知成为中国社交网络市场快速发展的基石。据相关研究机构 最新数据显示,截止到 2011 年 6 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 4.85 亿,较 2010 年底增加 2770 万人;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 36.2%,较 2010 年底提高 1.9 个 百分点。
14
新型小众社交网络模式——豆瓣
16
微信息社交网络模式——新浪微博
18
移动实名社交网络模式——米聊
20
中美社交网络应用模式对比分析
21
美国社交网络应用模式分析
21
中美社交网络发展模式对比分析
23
中国典型垂直细分领域与社交网络结合应用模式分析
25
游戏社交化模式分析
25
电子商务社交化模式分析
27
分类信息社交化模式分析
Facebook、 开心网、人人 网等。
展。
主要是指专业垂直社交网站,根据用户的社会属 性及年龄等自然属性进行交叉,以锁定目标人群。 优士网、爱情 这是由社交网站向其他领域拓展的方式之一,如 公寓、QQ 空 电子商务类社交网站、生活类社交网站、工具类 间、精锐城市、 社交网站、娱乐类社交网站、文化传播类社交网 豆瓣等 站等。
社交网络概念简述及分类
社交网络即社交网络服务,英文简称为 SNS(Social Network Service),以满 足社交或获取内容为核心的社交关系网络服务,广义的社交网络包括硬件、 软件、服务及应用,本报告主要关注社交网络应用及服务。
随着大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区别只 是用户通过何种路径及终端获取应用或服务。为此,本报告中涉及的 SNS 既包括通过网页浏览互联网形式的 SNS,又包括移动终端如手机、平板电脑 等为承载介质的移动 SNS,或网页形式或客户端形式呈现。
据清科研究中心数据库最新数据显示,2005-2011 年上半年,已经披露的中国社 会网络行业的投资事件为 106 起,其中已经披露投资金额的投资案例为 74 起,披 露的投资金额总额为 10.98 亿美金,平均投资金额为 1484 万美金。从已经披露的 单笔投资金额来看,已经披露的投资金额的 55.41%的投资案例集中在 500 万美金 之下,相比其他行业而言,中国社交网络的投资金额相对较小。主要原因是,中 国社交网络行业企业普遍规模较小,融资阶段一般均处于企业发展前期。不过, 也有 5 起披露金额。期间,中国社交网络行业的投资事件主要集中在北京及上海 两地。
研究精华:
一定意义上来看,社交网络其实是源于网络社交的需要,而业界公认的网络社交 的起点是电子邮件。我们在本报告中,基于社交网络的概念,将中国社交网络划 分为早期社交网络雏形 BBS 时代、娱乐化社交网络时代、微信息社交网络时代、 垂直社交网络应用时代四个发展阶段。
我们认为,中国社交网络发展趋势呈现六大方向:(一)中国社交网络开放平台 成大势所趋;(二)工具型社交网络的发展快于娱乐型社交网络;(三)手机相 片共享模式将成为发展较快的社交网络之一;(四)微博等微信息媒体的社交网 络化特征不断显现;(五)中国社交网络行业将涌现系列资本运作;(六)社交 网络将使得互联网信息更具针对性,时代将孕育自媒体营销模式。
随着社交网络的不断推进,各类社交网络产品不断的寻求差异化发展之路, 研究领域称其为从“增量性娱乐”到“常量性生活”的演变。目前,社交网
4
络逐渐拓展到移动手机平台领域,借助手机普遍性、随身行、及时性等特性, 利用各类交友/即时通信/邮件收发器等软件,使得手机将成为新的社交网络 的主要载体。
2010 年中国社交网络行业发展现状有利因素分析
2010 年伊始,社交网络的概念走向“大红大紫”,在这一“蓝红”交替的市场中, 我们认为,中国社交网络行业的投资机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首先,从社 交网络产业链构成情况来看,我们认为,资本应主要关注综合社交类平台服务提 供商、移动社交网络服务提供商、应用/内容服务提供商三大方向。其次,垂直社 交网络市场孕育机会。我们认为,目前,垂直社交领域的投资可以重点关注游戏 类社交网络服务提供商、职业社交网络服务提供商、婚恋社交网络服务提供商及 旅游社交网络服务提供商四大垂直领域。再次,从社交网络面向的用户群体的自 然属性(主要是指年龄)划分,我们认为,可以重点关注面向儿童、青少年群体 的社交网络服务提供商。
来源:清科研究中心,2011.08
2
不过,随着社交网站内涵及外延的不断扩展,各类模式的互联网企业相继在 原有的核心业务中嵌入 SNS 功能,如电子商务的 SNS 化、游戏的 SNS 化或 者分类信息的 SNS 化,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社交网站的垂直化发展的一部 分,也是中国社交网络商业模式拓展的重要方向。
纵观中国,国外社交网络如火如荼发展之际,中国社交网络产品相继出现, 如 2005 年成立的人人网、2008 年成立的开心网,乃至 2009 年推出的搜狐 白社会等,拉开中国社交网络大幕。这段时间大体跨越了 2006-2008 年三余 年,VC/PE 在此间经历了大幅投入之后,2008 年进入缓步投入阶段。
目录
中国社交网络行业发展概述
2
社交网络概念简述及分类
2
010 年中国社交网络行业发展现状有利因素分析
5
2010 年中国社交网络行业发展面临挑战与不足
8
中国社交网络商业模式分析
11
中国社交网络行业发展六大趋势分析
12
中国典型社交网络应用模式分析
14
传统大众社交网络模式——人人网
微信息社交网络时代
新浪微博的推出,拉开了中国微信息社交网络时代的大幕。2009 年 8 月, 新浪推出微博产品,140 字的及时表达,及根据用户价值取向及兴趣所向等 多维度划分用户群体,用户通过推介及自行搜索等方式构建自己的朋友圈, 这种产品迅速聚合了海量的用户群,当然也吸引了众多业者(如腾讯、网易、 盛大)的追随。这种模式也再次将广义社交网络推向投资人视野。
娱乐化社交网络时代
经历了早期概念化的六度分隔理论时代,社交网络凭借娱乐化概念取得了长 足的发展。国外社交产品推动了社交网络的深度发展。2002 年,LinkedIn 成 立;2003 年,运用丰富的多媒体个性化空间吸引注意力的 Myspace 成立; 2004 年,复制线下真实人际关系来到线上低成本管理的 Facebook 成立,这 些优秀的社交网络产品或服务形态,一直遵循社交网络的“低成本替代”原 则,降低人们社交的时间与成本,取得了长足发展。
2006年
2007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3
早期社交网络雏形 BBS 时代
从社交网络的深层演变来看,社交网络应该是从 WEB1.0 时代的 BBS 层面逐 渐演进。相比于 E-mail 形态,BBS 把社交网络向前推进了一步,将点对点形 式演变为点对面,降低交流成本。此外,相比于即时通信和博客等轻社交工 具,BBS 淡化个体意识将信息多节点化,并实现了分散信息的聚合。此时, 天涯、猫扑、西祠胡同等产品都是 BBS 时代的典型企业。从 VC/PE 关注度来 看,2006 年年以前,资本主要关注 BBS 及博客形态的社交网络产品,但是 后期来看,这类企业的发展多不尽人意。
2011 年中国社交网络 投资研究报告
报告概览
目前,社交网络服务已经成为互联网最热门应用,也是投资圈最为炙手可热的追 捧领域。回首 SNS 的发展,从国外的 Myspace、Facebook、Twitter 到中国的开心 网、人人网等泛娱乐 SNS 应用,再到目前中国大行其道的微博、米聊、微信,乃 至垂直类 SNS 的应用形态,社交网络服务的概念深入互联网精髓。本报告从行业 发展的有利因素及面临的挑战等主、客观因素入手,分析中国社交网络的商业模 式及洞悉未来行业发展的六大趋势,并通过对中美典型社交网络服务分析与对比, 加之垂直细分领域与社交网络结合应用模式分析,结合 2005-2011 年上半年中国 社交网络行业投资情况跟踪,分析中国社交网络行业的投资机会与风险。
从研究便捷性角度入手,本报告将中国社交网络划分为两类,综合类社交网 站及垂直类社交网站,如下所示:
中国社交网络分类情况
分类标准
定义
代表企业
综合类 垂直类
主要是指泛娱乐性社交网站,成立之初并未有根 据用户社会属性进行功能的区分,主要是面向目 标用户提供娱乐类应用,通过人群的聚集效应, 进一步进行广告投放及商品交易等商业模式的拓
此外,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微信息社交产品逐渐与位置服务等移动特性 相结合,相继出现米聊、微信、简简单单等移动客户端产品。另外,我们不 容忽视的是 SoLoMo 时代,社交功能逐渐成为产品标配,已经无法准确区分 社交产品的范围。
垂直社交网络应用时代
垂直社交网络应用并非是在上述三个社交网络时代终结时产生的,而是与其 他三个时间交相辉映。目前,垂直社交网络主要是与游戏、电子商务、分类 信息等相结合,这也可以称为社交网络探究商业模式的有利尝试。清科研究 中心预计,垂直社交将成为社交网络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29
中国社交网络行业投资机会与风险分析
30
投资机会分析
30
投资风险分析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