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十二首》(其二)精品课件

合集下载

杂诗十二首(其二)___课件

杂诗十二首(其二)___课件

1.居家读书时期 (29岁前) 2.三仕三隐时期 (29岁至41岁) 3.彻底归隐时期 (41至62岁)
相关背景
《杂诗》是在晋义熙十年(公元414年)前后, 陶渊明50岁时所写,共12首,此首为其中之二。 这是离他辞彭泽令归耕园田已10年之久了。在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生活中,他感到 获得了自由,心情舒畅,写下了像“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这样诸多名句。然而他终非“浑身 静穆”,这首诗正透露出个中消息。
开篇直抒胸臆,中间借 阮诗:
景抒情,结尾直接抒情 点题。
陶诗:
开篇写景,中间触景生 情,结尾直接抒情点题。
意 境
阮诗:清幽冷寂 陶诗:空阔冷清
情 感
阮诗:孤独苦闷忧愤,感情
表露隐晦曲折。
陶诗:
抒发了时光流逝、壮志难 酬的悲哀,感情表露直接 一些,点出了悲凄的原因。
我要倾吐心中的愁思,却没有人应和,只好一个人举杯 和自己的影子对酌。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时光飞快流逝,我空有壮志却不能得到伸展。
念此怀悲凄, 终晓不能静。
想起这件事满怀悲凄,心里通宵不能平静。
问题探讨一:
最能表现诗人情感的一个词?
悲凄
问题探讨二:
诗人为什么“悲戚”?
“日月掷人去,有志 不获骋”。
问题探讨五: 有人说隐居后的陶渊明已经找 到他心中的桃花源,不复苦恼和忧 愁,这首诗中却流露出痛苦和矛盾, 这是为什么?
陶渊明为官十三年,看惯了战乱、 篡夺、阴谋、危机,决心归隐田园, 不再出仕。但隐居后的陶渊明,表面 上过得安逸、恬淡,却始终未曾忘记 现实, 对腐朽社会的不满与壮志未 酬的苦恼时时困扰着他,使得他的诗 作看似悠然平淡,却包含焦灼与悲愤 之情。这首诗就展示了他的这种痛苦, 从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在光阴虚 掷中矛盾不安的心境。

杂诗十二首(其二)课件

杂诗十二首(其二)课件

1.居家读书时期 (29岁前) 2.三仕三隐时期 (29岁至41岁) 3.彻底归隐时期 (41至62岁)
相关背景
《杂诗》是在晋义熙十年(公元414年)前后, 陶渊明50岁时所写,共12首,此首为其中之二。 这是离他辞彭泽令归耕园田已10年之久了。在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生活中,他感到 获得了自由,心情舒畅,写下了像“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这样诸多名句。然而他终非“浑身 静穆”,这首诗正透露出个中消息。
杂诗十二首
(其二)
陶渊明
陶渊明(352或365或372或376—427),字元亮,别号 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 人(今江西九江市)人,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 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 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 太守。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与母 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外祖父 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 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 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 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时代思潮和 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 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陶诗今存125首, 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 类。
问题探讨:
诗歌的七、八两句在诗中起 何作用? 总括前六句描绘的景象, 以“悟”和“知”引入到下面
的抒怀,起承上启下的作
用。
问题探讨:
诗歌的后六句抒发了作 者何种感情 ?
生命是孤独的,不仅“欲言无予和,挥杯 劝孤影”,连生命须臾不可脱离的时间也无 情地抛弃了它,自顾自地奔向前方,把人播种 在时间田野上的愿望连根拔走。“日月掷人 去,有志不获骋”。人生的好戏还未正式开 场,时间的舞台已匆匆撤走了,增加生命密度 与质量的愿望也将落空,焉能不“念此怀悲 凄,终晓不能静”呢! 时间交替,生命凝止;宇宙无垠,生命孤独; 生命的好戏还未上场,时间的舞台已经撤走。 这就是杂诗第二首意象的深层结构。

杂诗十二首(其二)ppt课件语文课件PPT

杂诗十二首(其二)ppt课件语文课件PPT

知人论事:
陶渊明少年时代受家统和儒经的影响,怀有兼济 天下,大济苍生的壮志。但由于当时的社会制度,其 理想难以化为现实。直到二十九岁他才出仕为官,但 终其一生,他所做的也不过是祭酒、参军、县丞一类 芝麻小官,济世的宏志无法施展。到三十九岁时,其 思想发生了质的变化,转向躬耕自给自劳自娱以求心 灵的宁静与澹泊。此后,他又为彭泽令, 终因“不为 五斗米折腰”而解印挂职而归,从此,他结束了仕途 的努力和曾经的彷徨,义无反顾地走了归田之路。
体会独特的艺术特色
陶渊明的诗善于运用朴 素的语言、白描的手 法,直率地抒写而出, 使人感到自然、亲切, 情感真挚,没有任何 人工雕琢的痕迹,可 以引导读者去体味其 中悠然冲淡的情致, 走进诗人所营造的意 境中
探究诗歌的主旨
讨论明确:这首诗写诗人中夜不眠时的情 怀,抒发了事业无成的感慨。用环境的清 冷衬托出自己心情的孤独,又以时光的流 逝引出有志未骋的悲戚。
诗作情感基调: 悲戚、苍凉
诗人如何体现悲戚?
提示: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1、通过日月更迭,万里辉煌的景象描写为全诗铺下 了悲凉的感情基调
2、晚风、冷席具有意象,写出了因为天气的变换觉 察出四时更替,更以“天寒”衬托出“心寒”, 刻画了自己“不眠”的凄寒心境
3、用孤独文人常有的景象:对影独酌,来倍 显 诗人之孤独。
34.任何事情,坚持了就是神话,放弃了就是笑话!这个道理听起来很简单,但很多人却做不到,不停的选择,不停的放弃,回头却发现什么事都没做好,坚持,一定能遇到最美的自己,送给正在 努力拼搏的我们! 41.胜利者往往是从坚持最后五分钟的时间中得来成功。——牛顿 19.很多时候都是自己挖了个坑,然后义无反顾的跳进去。坑是自己挖的,跳也是自己跳的,最后爬不出来的也是自己。

《杂诗十二首(其二)》课件 (20张PPT)

《杂诗十二首(其二)》课件 (20张PPT)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直抒悲怀,为全诗之核心。
光阴流逝不舍昼夜,并不为人停 息片刻,生命渐渐感到有限,有 志却得不到施展。
体会与感悟
一个人也许可 以逃避喧嚣的 世界,却无法 逃避自己的内 心。
本诗主题?
这首诗写诗人夜中不眠时的情怀, 抒发了事业无成的感慨。用环境的 清冷衬托出自己心情的孤独,又以 时光的流逝引出有志未成的悲悽。
陶诗的悲情:
1.生死之悲 2.士不遇之悲 3.志业未成之悲 4.孤苦之悲
陶渊明的诗歌,往往能揭示出一 种深刻的人生体验。这种体验,是对 生命本身之深刻省察。对于人类生活 来说,其意义乃是长青的。
本诗写光阴流逝、自己对 生命已感到有限,而志业无成、 生命之价值尚未能实现之忧患 意识 。
学完本诗,你有哪些感触? (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
诗人是如何表现“悲悽”的?
这首诗先描写了日月更迭,万里 辉煌的景象作为铺垫,一句“荡荡空 中景”为全诗铺下了悲凉的感情基调。 然后诗人又用了晚风、冷席的意象, 写出了因为天气的变换觉察出四时更 替,更以“天寒”衬托出“心寒”, 刻画了自己“不眠”的凄寒心境。接 下来的两句写出了孤独文人常有的一 种景象:对影独酌,倍显诗人之孤 独。
1、珍惜时间,不虚度光阴。 2、胸怀大志,不因困难而退 缩。 3、完善自我,努力实现自身 人生卧内,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问题:运用刚学完的诗歌方法来分析本诗 (表达作者什么感情,是怎样表现的?)
练习:
倦夜
杜甫
胡思乱想
•人生的好戏还未正式开场,时间 的舞台已匆匆撤走了!
知人论事:
陶渊明少年时代受家统和儒经的影响,怀 有兼济天下,大济苍生的壮志。但由于当时的 社会制度,其理想难以化为现实。直到二十九 岁他才出仕为官,但终其一生,他所做的也不 过是祭酒、参军、县丞一类芝麻小官,济世的 宏志无法施展。到三十九岁时,其思想发生了 质的变化,转向躬耕自给自劳自娱以求心灵的 宁静与淡泊。此后,他又为彭泽令, 终因 “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解印挂职而归,从此, 他结束了仕途的努力和曾经的彷徨,义无反顾 地走了归田之路。

杂诗十二首(其二)课件

杂诗十二首(其二)课件

2021/10/10
12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终晓,谓从夜间直到天亮。念及有志而不获骋,不 禁满怀苍凉悲慨,心情彻夜不能平静。上言中夜枕 席冷,又言不眠知夜永,此言终晓不能静,志士悲 怀,深沉激烈,一篇之中,三致意焉。一结苍凉无 尽。
2021/10/10
13
主题
这首诗写诗人中夜不眠时的情怀,抒发了 事业无成的感慨。用环境的清冷衬托出 自己心情的孤独, 又以时光的流逝引出有 志未骋的悲戚, 是陶渊明咏怀诗中的代表 作。
2021/10/10
15
写法特点
陶渊明的作品善于运用朴素的语言、白描写意的手法,直率地抒写而出,使 人感到自然、亲切,情感真挚,情景交融,引导读者去体味其中悠然冲淡的情 致,走进诗人所营造的意境中去。
他的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而这田园生活也是陶渊明诗 的主要题材,有的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其洁身自好, 不愿屈身逢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安天命”等消极思想。
2021/10/10
10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和念去声,此指交谈。挥杯,摇动酒杯。孤影,即月 光下自己之身影。欲将悲怀苦闷倾诉出来,可知音难 觅,无人与我交谈。只有挥杯劝影,自劝进酒而已。 借酒浇愁,孤独寂寞,皆意在言外。李白《月下独 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 三人。”大约即是从陶诗化出。不过,陶诗澹荡而深沉, 李诗飘逸而豪放(诗长不具引),风味不同。
空留一个没有实现大志的自己。
孤苦之悲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寒 ” 衬 托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晚风、冷席的意象写出了因为天气的变换觉察 出四时更替,
出 “

杂诗十二首(其二)___课件

杂诗十二首(其二)___课件

问题探讨八: 从意象、构思和意境、情感 的角度比较此诗与《咏怀八十二 首》的区别
意 象
明月、清风造成一种凄清的 阮诗: 气氛,也象征志趣的高雅、 品行的高洁。孤鸿、翔鸟象 征内心的孤寂。
陶诗: 白日、素月浩荡光明,可见
渊明光风霁月的胸怀。“风 来”照应下文“气变”,引 入“不眠”。
艺 术 构 思
我要倾吐心中的愁思,却没有人应和,只好一个人举杯 和自己的影子对酌。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时光飞快流逝,我空有壮志却不能得到伸展。
念此怀悲凄, 终晓不能静。
想起这件事满怀悲凄,心里通宵不能平静。
问题探讨 1、最能表现诗人情感的一个词?
2、诗人为什么“悲凄”?
3、诗人是如何表现“悲凄”的?
4、诗歌前六句中有哪些意象,他们有什 么意味? 5、诗歌的七、八两句在诗中起何作用? 6、诗歌的后六句抒发了作者何种感情 ?
杂诗十二首 (其二)
陶渊明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 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 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 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年幼时,家庭衰微, 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与母妹三人度日。孤 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外祖父家里 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 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 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 《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 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 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 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 不同的志趣。
问题探讨七: 有人说隐居后的陶渊明已经找 到他心中的桃花源,不复苦恼和忧 愁,这首诗中却流露出痛苦和矛盾, 这是为什么?

杂诗十二首(其二)---课件

杂诗十二首(其二)---课件
• ⑥无予和:没有人和我对答。和,去声。这句和下句是说想 倾吐隐衷,却无人和我谈论,只能举杯对着只身孤影饮酒。 • ⑦掷,抛开。骋,驰骋。这里指大展宏图。 • ⑧终晓:直到天亮。
参考译文 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
太阳从西山落下,白月从东岭升起。
遥遥万里晖,荡荡空中景。
月亮遥遥万里,放射着清辉,浩荡的夜空 被照耀得十分明亮。
1.居家读书时期 (29岁前) 2.三仕三隐时期 (29岁至41岁) 3.彻底归隐时期 (41至62岁)
相关背景
《杂诗》是在晋义熙十年(公元414年)前后, 陶渊明50岁时所写,共12首,此首为其中之二。 这是离他辞彭泽令归耕园田已10年之久了。在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生活中,他感到 获得了自由,心情舒畅,写下了像“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这样诸多名句。然而他终非“浑身 静穆”,这首诗正透露出个中消息。 陶渊明《杂 诗》共有十二首,此为第一首。王瑶先生认为前 八首“辞气一贯”,当作于同一年内。据其六“奈何 五十年,忽已亲此事”句意,证知作于晋安帝义熙 十年(414),时陶渊明五十岁,距其辞官归田已有 八年
问题探讨四:
诗歌前六句中有哪些意 象,他们有什么意味?
时间在交替,日沦月出。“遥遥万里辉, 荡荡空中景”。这是一个生命无法与之相 比的无穷大的宇宙,也是一个象生命一样 美丽而飘渺的虚空。“风来”、“夜中’ 两句中两个触觉意象把生命与巨大的空间 分离,限定在一个点上——房户、枕 席;“气变”与“不眠”两句中“易”和 “永”在无限的时间运行过程与静止的这 一“夕”之间拉开了距离,前者迁化不已, 此时已非彼时,后者却因主观情感的悲凄、 焦躁而凝定不动,从而凸现了此“夕”对 生命的体验与感受。
问题七: 有人说隐居后的陶渊明已经找 到他心中的桃花源,不复苦恼和忧 愁,这首诗中却流露出痛苦和矛盾, 这是为什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来入房户,中夜枕席冷。气变悟 风来入房户,中夜枕席冷。 风来入房户 时易,不眠知夕永。 时易,不眠知夕永。”
此四句,则是从夏去秋来之一特定时节, 此四句,则是从夏去秋来之一特定时节, 从夏去秋来之一特定时节 深化“日月掷人去”之意。夜半凉风吹进窗户, 深化“日月掷人去”之意。夜半凉风吹进窗户, 枕席已是寒意可感。因气候之变易, 枕席已是寒意可感。因气候之变易,遂领悟到 季节之改移。所以不能够成眠, 季节之改移。所以不能够成眠,才知道黑夜之 漫长。种种敏锐感觉, 漫长。种种敏锐感觉,皆暗示着诗人一种深深 的悲怀。 的悲怀。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念此怀悲凄
念及有志而不获骋,不禁满怀苍凉悲慨, 念及有志而不获骋,不禁满怀苍凉悲慨, 心情彻夜不能平静。上言中夜枕席冷, 心情彻夜不能平静。上言中夜枕席冷,又言不 眠知夜永,此言终晓不能静,志士悲怀, 眠知夜永,此言终晓不能静,志士悲怀,深沉 激烈,一篇之中,三致意焉。 激烈,一篇之中,三致意焉。
“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遥遥万 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 白日沦西河 里辉,荡荡空中景。 里辉,荡荡空中景。”
起笔四句, 起笔四句,展现开一幅无限廓大光明之境 日落月出,昼去夜来,正是光阴流逝。 界。日落月出,昼去夜来,正是光阴流逝。西 河东岭,万里空中,极写四方上下。 河东岭,万里空中,极写四方上下。而荡荡辉 光明澄澈,此幅廓大光明之境界 廓大光明之境界, 景,光明澄澈,此幅廓大光明之境界,实为渊 明襟怀之体现。由此四句诗, 明襟怀之体现。由此四句诗,也可见渊明笔力 之巨。日落月出,又为下文“日月掷人去” 之巨。日落月出,又为下文“日月掷人去”之 悲慨,设下一伏笔。 悲慨,设下一伏笔。
陶渊明(365—427)
一名潜 一名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浔阳柴桑 元亮,世号靖节先生。 靖节先生 (今江西九江)人。 今江西九江) 具有田园色彩的士大夫的典型,为实现自己 具有田园色彩的士大夫的典型, 的政治抱负而出仕,又因“不为五斗米折腰” 的政治抱负而出仕,又因“不为五斗米折腰” 而归田。 而归田。 他具有儒 他具有儒、道、佛三家思想的精华,在当时 佛三家思想的精华, 的思想文化界是独树一帜的, 的思想文化界是独树一帜的,对后世文人的影 响甚深。 响甚深。
渊明此诗,将素月辉景荡荡万里之奇境, 渊明此诗,将素月辉景荡荡万里之奇境,与 日月掷人有志未骋之悲慨,打成一片。 日月掷人有志未骋之悲慨,打成一片。素月 万里之境界,实为渊明襟怀之呈露。 万里之境界,实为渊明襟怀之呈露。有志未 骋之悲慨,亦是心灵中之一境界。 骋之悲慨,亦是心灵中之一境界。所以诗的 全幅境界,自然融为一境。诗中的志士襟怀, 全幅境界,自然融为一境。诗中的志士襟怀, 光阴流逝志业未成、 光阴流逝志业未成、生命价值未能实现之忧 患意识,其陶冶人类心灵,感召、 患意识,其陶冶人类心灵,感召、激励人类 心灵之意义,乃是长青的,不会过时的。 心灵之意义,乃是长青的,不会过时的。渊 明此诗深受古往今来众多读者之喜爱, 明此诗深受古往今来众多读者之喜爱,根源 即在于此。 即在于此。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欲言无予和
欲将悲怀倾诉出来,可是无人与我交谈。 欲将悲怀倾诉出来,可是无人与我交谈。 只有挥杯劝影,自劝进酒而已。 只有挥杯劝影,自劝进酒而已。 借酒浇愁,孤独寂寞,皆意在言外。 借酒浇愁,孤独寂寞,皆意在言外。李白 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 独酌无相亲。 花间一壶酒, 《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 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大约即是从陶诗化 出。
1、厌恶官场; 厌恶官场; 2、淡泊名利; 淡泊名利; 3、热爱自然; 热爱自然; 4、热爱田园; 热爱田园; 5、安贫乐道 隐逸 出世
杂诗十二首(其二) 杂诗十二首(其二)
陶渊明
《杂诗》是在晋义熙十年(公元414年)前 杂诗》是在晋义熙十年(公元 年 陶渊明50岁时所写 岁时所写, 后,陶渊明 岁时所写,共12首,此首为其 首 中之二。这是离他辞彭泽令归耕园田已10年 中之二。这是离他辞彭泽令归耕园田已 年 之久了。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之久了。在“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 生活中,他感到获得了自由,心情舒畅, 生活中,他感到获得了自由,心情舒畅,写 下了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下了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诸 多名句。然而他终非“浑身静穆” 多名句。然而他终非“浑身静穆”,这首诗 正透露出个中消息。 正透露出个中消息。
《杂诗十二首》与《咏怀八十二首》 杂诗十二首》 咏怀八十二首》 不同
1.意象: 意象: 意象 前者 明月 清风 孤鸿 翔鸟 后者 白日 素月 清风 冷席 孤影 2.艺术构思 2.艺术构思: 艺术构思: 开篇直抒胸臆,中间借景抒情,结尾点题。 前者 开篇直抒胸臆,中间借景抒情,结尾点题。 后者 开篇营造气氛,中间融情于景,结尾点题。 开篇营造气氛,中间融情于景,结尾点题。 3.意境: 意境: 意境 前者 凄冷恐怖 后者 空旷冷清
时间交替,生命凝止; 时间交替,生命凝止;宇宙无 垠,生命孤独;生命的好戏还未 生命孤独; 上场,时间的舞台已经撤走。确:这首诗先描写了日月更迭, 讨论明确:这首诗先描写了日月更迭,万里辉煌 的景象作为铺垫,一句“荡荡空中景” 的景象作为铺垫,一句“荡荡空中景”为全诗铺 下了悲凉的感情基调。然后诗人又用了晚风、冷 下了悲凉的感情基调。然后诗人又用了晚风、 席的意象, 席的意象,写出了因为天气的变换觉察出四季更 更以“天寒”衬托出“心寒” 替,更以“天寒”衬托出“心寒”,刻画了自己 不眠”的凄寒心境。 “不眠”的凄寒心境。接下来的两句陶渊明道出 不眠”的原因, 了“不眠”的原因,是因为没有可以陪自己说话 喝酒的知己,从而感叹岁月如梭匆匆而过, 喝酒的知己,从而感叹岁月如梭匆匆而过,空留 一个没有实现大志的自己。 一个没有实现大志的自己。诗的结尾把悲伤推向 了极致,想到自己坎坷的命途就只能暗自悲凄, 了极致,想到自己坎坷的命途就只能暗自悲凄, 到天亮的时候都不能平静下来。 到天亮的时候都不能平静下来。全诗充满对人生 的叹息。 的叹息。这是陶渊明众多表现自己郁郁不得志的 诗作中的一首。 诗作中的一首。
〔译文〕 译文〕 译文 夕阳沉落下西山,皓月渐升出东岭。 夕阳沉落下西山,皓月渐升出东岭。 万里遥遥洒清辉,空中旷荡明夜景。 万里遥遥洒清辉,空中旷荡明夜景。 寒风吹入房门内,夜半便觉席枕冷。 寒风吹入房门内,夜半便觉席枕冷。 风冷才知节气变,失眠方晓秋夜永。 风冷才知节气变,失眠方晓秋夜永。 欲言无有人交谈,举起酒杯劝孤影。 欲言无有人交谈,举起酒杯劝孤影。 日月匆匆弃人去,平生有志却难成。 日月匆匆弃人去,平生有志却难成。 念及此事怀悲凄,彻夜心中不平静。 念及此事怀悲凄,彻夜心中不平静。
杂诗其二
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 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晖,荡荡空中景。 遥遥万里晖,荡荡空中景。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日月掷人去
此二句,直抒悲怀,为全诗之核心。 此二句,直抒悲怀,为全诗之核心。 光阴流逝不舍昼夜,并不为人停息片刻, 光阴流逝不舍昼夜,并不为人停息片刻, 生命渐渐感到有限,有志却得不到施展。 生命渐渐感到有限,有志却得不到施展。渊明 平生志向,在于兼济天下, 平生志向,在于兼济天下,其根源乃是传统文 生命之价值不能够实现, 化。生命之价值不能够实现,此实为古往今来 志士仁人所共有之悲慨。 志士仁人所共有之悲慨。 诗中“ 之一字, 之一字, 诗中“掷”之一字,“骋”之一字,皆极 具力度感。唯骋字,能见出志向之远大; 具力度感。唯骋字,能见出志向之远大;唯掷 能写出日月之飞逝。日月掷人去愈迅速, 字,能写出日月之飞逝。日月掷人去愈迅速, 则有志不获骋之悲慨,愈加沉痛迫切。 则有志不获骋之悲慨,愈加沉痛迫切。
杂诗十二首(其二) 杂诗十二首(其二)
陶渊明
课前导入: 一 、课前导入:
中国古代的文人,有嗜酒的共性, 中国古代的文人,有嗜酒的共性,这与 陶渊明的影响是分不开的。白居易在《 陶渊明的影响是分不开的。白居易在《效陶 潜体十六首》 其中写到:先生去我久, 潜体十六首》。其中写到:先生去我久,纸 墨有遗文。篇篇劝我饮,此外无所云。 墨有遗文。篇篇劝我饮,此外无所云。我从 老大来,窃慕其为人。其他不可及,且效醉 老大来,窃慕其为人。其他不可及, 昏昏。白居易的这首诗就说得很明白: 昏昏。白居易的这首诗就说得很明白:“其 他不可及,且效醉昏昏。 他不可及,且效醉昏昏。”下面让我们与陶 公对饮畅叙。 公对饮畅叙。
江 西 九 江 陶 渊 明 墓
江西九江陶渊明纪念馆
←神往桃源 ↓醉饮图 渊明醉归→ 渊明醉归→
1、居家读书时期 、 岁前) (29岁前) 岁前 2、三仕三隐时期 、 (29岁至 岁) 岁至41岁 岁至 3、彻底归隐时期 、 (41至62岁) 至 岁
躬耕田园的隐者
——箪瓢屡空,不慕荣利。最超脱、最彻底 箪瓢屡空,不慕荣利。最超脱、 箪瓢屡空 的隐士。 的隐士。 ——抱朴含真,任情自得。最真诚的诗人。 抱朴含真,任情自得。最真诚的诗人。 抱朴含真 ——诗酒自娱,纵浪大化。最艺术化的人生。 诗酒自娱,纵浪大化。最艺术化的人生。 诗酒自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