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虫学及寄生虫学检验课程大纲

合集下载

寄生虫学检验课程设计 (2)

寄生虫学检验课程设计 (2)

寄生虫学检验课程设计1. 课程结构和目标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于寄生虫学检验的完整理解,包括寄生虫的种类、结构和功能,以及它们在人体中引起的影响。

学生将学习如何采集标本并进行寄生虫学检验,例如显微镜检查和分析结果。

本课程特别着眼于人类寄生虫病的检验技术。

2. 课程安排2.1 寄生虫的种类和结构讲解寄生虫的分类学和形态学,包括形态、大小和环境适应能力的变化。

学生将学习使用分类工具(如鉴定表)来识别常见寄生虫的种类。

2.2 寄生虫在人体中的影响讲解不同寄生虫在人体中引起的疾病和感染方式。

学生将学习如何通过病人的病史和体征来确定可能存在的寄生虫感染。

2.3 标本采集和处理学习寄生虫学技术中标本采集和处理的方法和技巧。

这包括血、粪便、尿液和组织标本的采集、处理和贮藏,以及非侵入性方法(如呼气样本)的采集。

2.4 显微镜检查学习显微镜检查的技术和方法,包括放大倍数、照明和对比度等。

学生将进行干涉显微镜和融合显微镜下的寄生虫实验,并学习如何观察和分析检查结果。

2.5 结果分析学习如何正确分析和解释检查结果,而不只是简单地判断是否存在寄生虫。

学生将学习如何制定治疗方案,以克服某些寄生虫引起的疾病。

2.6 实验室安全与操作规范学习如何在实验室中安全进行寄生虫学检验,包括个人防护和实验室设备的使用和维护。

学生还将了解如何操作规范,以确保准确和可靠的结果。

3. 教学策略本课程将采用大部分教师讲解和少量实验室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策略。

此外,本课程将组织学生分组的讨论和作业,以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课程结尾,我们将设置一个课程综合学习测验,以考核学生的寄生虫学检验理论和实践技能。

4. 评估和花絮学生的课程评价将主要来自于测验的表现和实验室的实践得分。

这门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关键技能,包括寄生虫检验和分析等。

教师还将提供附加资源和阅读材料,以后继续学习和探索本课程的话题。

本课程提供的综合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全面理解寄生虫学检验的基本概念。

人体寄生虫学教学大纲

人体寄生虫学教学大纲

人体寄生虫学教学大纲(供五年制本科生使用)适应专业: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卫生检验妇幼法医中西医七年制医学检验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人体寄生虫学Human Parasitology课程号:50127820 程类别:基础学时:32 学分:2二、教学目的及要求根据国家教委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能掌握人体寄生虫学基本理论以及防治寄生虫病的病原学基础知识和技能。

在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适当介绍国内外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防治中的成就和新进展。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实践操作的能力,为临床医学专业的学习打下良的基础。

对寄生虫学重要专业术语要介绍外文,为学生逐步掌握阅读外文书刊的能力创造条件。

初步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素质。

三、教学内容人体寄生虫学是一门医学基础课,属于病原学范畴。

它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寄生虫形态、生活史及生态,阐明寄生虫与人和外界环境的关系,认识寄生虫病发生与流行的基本规律和控制消灭的基本原则。

目前,寄生虫学的研究已进入亚细胞和分子生物水平的研究,从而为防治寄生虫病提供了更科学的理论根据。

人体寄生虫学不仅与其他医学基础有密切关系,而且也与临床医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课程适于在医用生物学、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生理学课程结束;病理学总论和医学免疫学部分学完时再学习为宜。

根据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目是医学高级专门人才,学生的知识面要宽、基础要扎实、适应性要强,毕业后可以从事医学临床、医学教育和医学科研工作的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能掌握人体寄生虫学的基本理论以及解决寄生虫病防治的病原学基础知识和技能,并了解寄生虫学发展的新动态、新理论、新技术,以期为临床医学专业的学习打下良的基础。

人体寄生虫学教学内容包括医学原虫、医学蠕虫和医学节肢动物三部分。

原虫、蠕虫以形态、生活史、致病性和病原诊断为重点,同时联系流行因素和防治原则进行学习。

医学节肢动物以形态、生态及其与疾病的关系为学习重点。

寄生虫学检验

寄生虫学检验

全国高职高专检验专业教育部卫计委规划教材
《寄生虫学检验》第4版
人体寄生虫生物类属及代表虫种


代表虫种
医学蠕虫
医学原虫
医学节 肢动物
线形动物门 扁形动物门
棘头动物门 肉足鞭毛门
顶复门 纤毛门 节肢动物门
线虫纲 吸虫纲 绦虫纲 棘头虫纲 根足虫纲 鞭毛虫纲 孢子虫纲 毛基裂纲 昆虫纲 蛛形纲 甲壳纲 唇足纲 倍足纲
全国高职高专检验专业教育部卫计委规划教材
《寄生虫学检验》第4版
(二)寄生虫学检验的方法 1.病原学检查
(1)肉眼直接检查:适宜于肉眼可见的蠕虫或节肢动物等 (2)标本涂片、镜检:适宜蠕虫虫卵、原虫滋养体、包囊的检查 (3)沉淀或浮聚法:虫卵的水洗沉淀法、饱和盐水漂浮法等 (4)幼虫孵化法: 如钩蚴孵化法,毛蚴孵化法等
1.控制和消灭传染源
2. 切断传播途径
3. 保护易感人群
全国高职高专检验专业教育部卫计委规划教材
《寄生虫学检验》第4版
(五)我国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概况
五、寄生虫学检验的目的和方法
(一)寄生虫学检验及目的
寄生虫学检验(examination of parasite)概念
学习的目的:通过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学习,掌 握寄生虫检验的基本技能,为临床寄生虫病的诊断、 疗效考核或寄生虫病防治工作(普查或监测)提供科 学依据
2.互利共生 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双方都受益。如牛、 马—其胃内的纤毛虫
3.寄生 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一方受益,另一方则受 害。受益的一方称为寄生物或寄生虫,受害的 一方则称宿主。如人—蛔虫
全国高职高专检验专业教育部卫计委规划教材
《寄生虫学检验》第4版
寄生虫(parasite) :指一些在长期演化过程中逐渐丧失 了独立生活能力,寄生于另一生物的体内或体表,获得营 养,并给对方造成损害的小型低等动物 如:蛔虫寄生于人体肠道,夺取人的半消化食物为营养, 并对人体造成损害。蛔虫是寄生虫,人体则是蛔虫的宿主

人体寄生虫学教学大纲

人体寄生虫学教学大纲

人体寄生虫学教学大纲(第六版)(供临床医学、预防、全科医学、影像专业用)前 言人体寄生虫学属病原生物学范畴,是临床医学及预防医学的根底。

要求学生以寄生虫生活史为重点,掌握寄生虫的生物学特性、生态习性、发病机制、流行状况及防治原那么,为今后从事医疗、预防工作打下根底。

在教学方法上应用多种手段如课堂讲授、录像、多媒体教学等相结合的方法,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当介绍学科的新进展。

教学大纲所列课程内容不都在课堂内讲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教给学生,也可由学生自学。

人体寄生虫学教学时数为40学时,其中理论课12学时,实验课28学时。

理论教学课时安排教学内容学时第一章 引言1第二章 寄生关系及其演化 第三章 寄生虫的生物学 第四章 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 1 第五章 寄生虫感染的免疫 第六章 寄生虫感染的特点 第七章 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制 第八章 医学原虫概论 0.5第九章 叶足虫 1.5 第十章 鞭毛虫 1 第十一章 孢子虫 3 第十二章 纤毛虫自学第十三章吸虫4第十四章绦虫2第十五章线虫4第十六章猪巨吻棘头虫自学第十七章医学节肢动物概论0.5第十八章昆虫纲 1.5第十九章蛛形纲1参考资料:1. 赵慰先主编人体寄生虫学〔第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出版19942. 沈一平主编寄生虫与临床〔第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出版19993. 于恩庶,徐秉锟主编中国人兽共患病学〔第1版〕. 福建: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4. 石佑恩主编病原生物学〔第1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o引言【预习要求】预习寄生虫对人类的危害性,我国寄生虫病的流行现状。

【目的要求】1. 掌握人体寄生虫学研究的范畴。

2. 熟悉人体寄生虫对人体的危害。

3. 了解我国寄生虫病流行状况。

1. 人体寄生虫学研究的内容和目的。

2. 寄生虫对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的影响。

3. 我国寄生虫病流行现状及寄生虫学的开展方向。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寄生虫学检验课程设计

寄生虫学检验课程设计

寄生虫学检验课程设计前言本课程设计旨在提高学生对寄生虫学检验的理解和操作技能。

本课程主要针对医学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具备识别和鉴定各种寄生虫的基本技能,了解寄生虫的生物学特征、病理学、流行病学和治疗方法等方面的知识。

课程设置课程名称寄生虫学检验学分2学分授课方式理论课与实验课相结合课程安排理论课本课程理论授课内容主要包括寄生虫的基本知识,检验技术、诊断方法和防治等方面的内容。

编号主题授课时间编号主题授课时间1 寄生虫概论1周2 寄生虫的分类与生活史1周3 寄生虫的生物学特征1周4 寄生虫的病理学2周5 寄生虫病的流行病学1周6 寄生虫病的预防和治疗1周实验课实验课内容与理论课相对应,主要涉及寄生虫检验技术、诊断方法和防治等方面的操作练习。

编号实验内容实验时间1 厌氧技术的应用2周2 检验虫卵和幼虫2周3 筛选和培养虫体1周4 寄生虫免疫检测1周课程实施教学方法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为此,我们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解:教师将寄生虫的基本生物学特征、病理学、流行病学和治疗方法等内容进行系统讲解,以提高学生的基础理论水平。

•实验操作:通过实验操作,学生将掌握寄生虫检验技术、诊断方法和防治等方面的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小组讨论: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以促进彼此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

学习资料课程教材:•《寄生虫学》•《医学寄生虫学》参考资料:•《临床寄生虫学》•《寄生虫病学》•《寄生虫学实验技术与综合评价》课程评估本课程的最终权衡标准是期末考试成绩。

同时,我们将为学生提供多种课堂测验、实验报告、小组讨论和课程评估等形式。

学生的考核成绩将由教师根据综合考虑而得出。

学习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以下基本技能:•熟悉寄生虫检验技术和诊断方法;•掌握寄生虫的基本生物学特征、病理学和流行病学等方面的知识;•了解寄生虫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寄生虫病学整理后大纲

寄生虫病学整理后大纲

人体寄生虫病大纲
一、原虫:单细胞生物
1.叶足虫:伪足运动
阿米巴
2.鞭毛虫:有鞭毛的,鞭毛为较长的突起,可有单、双、多之分。

鞭毛适合于运动,运动效率在原虫中最高。

蓝氏贾第鞭毛虫,杜氏利什曼原虫,锥虫,阴道毛滴虫
3.孢子虫:有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无性繁殖为孢子生殖和裂殖。

疟原虫,弓形虫,隐孢子虫
4.纤毛虫:细胞上布满纤毛,纤毛于鞭毛比起来细微得多,短得多,也是运动器官,但运动效率也低得多,运动方向性不易把握
结肠小袋纤毛虫
二、蠕虫:多细胞,无脊椎动物,开始观察时看它们大多蠕动,肌肉运动而得名,但目前名字已几乎无实际意义。

1.吸虫:血吸虫
2.绦虫:
3.线虫:
4.猪巨吻棘头蚴:
三、医学节肢动物:占所有动物种类的2/3以上,昆虫纲又是其中最主要的种类
节肢动物特点:
对称
体表坚硬体壳
开放式循环系统:主体为血腔,内含淋巴结
发育史大多经历脱皮、蜕变
1.昆虫纲:头、胸(足3对)、腹三部分
又名6足纲
蚊、虻、虱、臭虫
2.蛛形纲:特点是虫体分头胸部及腹部或头胸腹愈合为一体,无触角,无复眼,无翅,成虫足4对
蜱、螨。

寄生虫检验大纲

寄生虫检验大纲

寄生虫学与寄生虫查验学教课纲领(供五年制医学查验专业试用)一、前言《寄生虫学与寄生虫查验学》是医学查验专业的一门专业课。

它的主要任务是在研究人体寄生虫的形态、构造,生活活动和生计生殖规律,说明寄生虫和人体及外界环境要素互相关系的基础上,认识寄生虫病的发生与流行规律,掌握常用的寄生虫查验技术,为临床诊疗与流行病学检查服务,并认识控制与消灭寄生虫的基本理论和原则,适应寄生虫病防治的需要。

本课程应在病理解剖学、免疫学讲课以后进行。

《寄生虫学与寄生虫查验学》包含医学原虫、医学蠕虫、医学昆虫学和寄生虫查验技术。

以我国重要的人体寄生虫为主要内容,重点解说寄生虫的形态、生活史、致病及实验诊疗,增强寄生虫查验基本知识的学习和查验技术的训练。

适合介绍祖国医学对寄生虫和寄生虫病认识与贡献及国内外在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防治工作中的成就。

让学生掌握必定数目的本专业外文词汇,为培育学生逐渐阅读外文书刊创建条件。

本纲领依据本门课程的地位和设置要求并联合当地域实质状况编写。

二、理论教课内容和要求第一篇总论[教课时数] 2 学时[目的要求]重点掌握内容:寄生虫、宿主、生活史等重要观点;寄生虫与宿主之间的互相关系;寄生虫病的流行特色与防治原则。

熟习的内容:寄生生活对寄生虫形态及生理的影响一般认识和自学内容:寄生虫的营养与代谢[教课内容重点]一、寄生虫学与寄生虫查验学的定义、目的、内容。

二、寄生现象共栖、共生、寄生的观点、寄生虫与宿主的观点;寄生虫的种类(体内、体外、兼性、专性宿生、中间宿主、转续宿主、保虫宿主);宿主的种类(寄生虫的营养与代谢,寄生生活对寄生虫形态及生理的影响;寄生虫的生活史。

三、寄生虫与宿主之间的互相关系。

寄生虫对宿主的作用:打劫营养、机械性损害、毒性和抗原性物质的作用。

宿主对寄生虫的作用: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变态反响,各样寄生虫病的免疫种类,免疫病理,免疫躲避。

四、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寄生虫病流行的基本环节:1、传染源:人源性,动物源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寄生虫学与寄生虫学检验》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临床寄生虫学是医学检验专业主要的专业课程之一。

是研究与疾病有关的寄生虫与人体之间相互作用以及寄生虫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的科学,是临床医学的重要课程之一。

学习寄生虫检验的目的是根据寄生虫的形态、生活史(生态)、致病机制、流行规律和免疫遗传特征等,利用各种检测技术,对寄生虫感染进行病原的或者辅助的诊断,从而使患者得以及时准确的治疗,有效地控制寄生虫病的流行,保护人类健康。

通过本课程学习,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技能,为学生以后从事临床检验工作并对临床检验结果的正确分析打下坚实基础,使学生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思维分析能力和对寄生虫病诊断及防治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一定的科研能力。

二、课程教学目标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寄生、寄生虫、宿主之间的关系,各类寄生虫的形态特征、生活史及其发育阶段,寄生虫感染人体的特点,传播的媒介,致病机制和致病作用,寄生虫病的流行特征与防治的原则,寄生虫病的诊断方法与原则,特别是病原学检查的方法。

能对各种检测方法进行选择,把握检测过程中的要点并进行控制,能独立完成常见寄生虫病的实验室诊断。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篇绪论【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熟悉临床寄生虫学基本概念,临床寄生虫学在医学中的地位,学习医学寄生虫的目的和任务。

了解寄生虫对人类的危害,寄生虫病在世界范围内的流行状况,热带病特别规划防治的7类寄生虫病。

寄生虫病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我国寄生虫病防治所取得的成就,我国寄生虫病的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是临床寄生虫的概念,目的和任务。

学习的难点是我国寄生虫病的现状及存在问题,食源性寄生虫病。

第一节寄生虫与宿主一、寄生现象与寄生虫1、共栖2、互利共生3、寄生二、寄生虫分类寄生虫按不同的分类依据所分的类型三、寄主的分类四、寄生虫的生活史第二节寄生虫的感染及致病作用一、寄生虫的感染方式1、经消化道感染2、经皮肤感染3、经媒介昆虫叮咬感染4、经接触感染5、经胎盘感染二、寄生虫对人体的致病作用1、夺取营养2、机械性损伤3、毒素作用4、免疫病理损伤三、寄生虫感染的转归1、显性感染2、隐性感染3、带虫状态第三节寄生虫的感染与免疫一、抗寄生虫感染的免疫机制1、固有免疫2、适应性免疫二、寄生虫感染免疫的特点1、寄生虫抗原复杂、种类繁多2、非消除性免疫3、寄生虫的免疫逃避第四节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一、寄生虫流行的基本环节1、传染源2、传播途径3、易感人群二、寄生虫流行的影响因素1、自然因素2、生物因素3、社会因素三、寄生虫病流行的特点1、地方性2、季节性3、自然疫源性四、寄生虫病的防治原则1、控制和消灭传染源2、切断传播途径3、保护易感人群五、我国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概况第五节寄生虫检验的目的和方法一、寄生虫检验及目的1、寄生虫检验的目的2、寄生虫检验的概念二、寄生虫检验的方法1、病原学检查2、免疫学诊断3、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教学建议】建议采用多媒体教学,理论讲授为主,辅以讨论、提问第二篇医学蠕虫第一章线虫【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掌握蛔虫、蛲虫、钩虫、鞭虫虫卵和丝虫蚴、旋毛虫囊包形态特征,生活史过程与实验诊断方法。

熟悉蛔虫、蛲虫、钩虫、鞭虫等的致病作用。

了解蛔虫、蛲虫、钩虫、鞭虫等的流行与防治。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是蛔虫、蛲虫、钩虫、鞭虫虫卵和丝虫蚴、旋毛虫囊包形态特征,生活史过程与实验诊断方法。

难点是线虫的生活史、致病机制与临床表现、实验诊断。

【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一、形态1、成虫的形态2、虫卵的形态特征二、生活史1、直接发育型2、间接发育型第二节似蚓蛔线虫一、形态1、成虫的形态2、虫卵:受精卵和未受精卵二、生活史三、致病1、幼虫致病2、成虫致病四、实验诊断1、粪便查虫卵2、查成虫五、流行与防治1、分布2、流行因素3、防治原则第三节蠕形住肠线虫一、形态1、成虫的形态2、虫卵二、生活史三、致病四、实验诊断五、流行与防治1、分布2、流行因素3、防治原则第四节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和美洲板口线虫一、形态1、成虫的形态2、虫卵的形态特征3、幼虫的形态特征二、生活史三、致病1、幼虫致病2、成虫致病四、实验诊断1、粪便直接涂片法2、饱和盐水浮聚法3、定量透明法4、钩蚴培养法五、流行与防治1、分布2、流行因素3、防治原则第五节毛首鞭形线虫一、形态1、成虫的形态2、虫卵的形态特征二、生活史三、致病1、幼虫致病2、成虫致病四、实验诊断五、流行与防治1、分布2、流行因素3、防治原则第六节班氏吴策线虫和马来布鲁线虫一、形态1、成虫的形态特征2、微丝蚴的形态特征二、生活史1、在蚊虫内的发育2、在人体的发育三、致病1、微丝蚴血症2、急性期超敏反应和炎症反应3、慢性期阻塞性病变四、实验诊断1、病原学检查2、免疫学诊断五、流行与防治1、分布2、流行因素3、防治原则第七节旋毛形线虫一、形态1、成虫的形态特征2、幼虫囊包的形态特征二、生活史三、致病1、侵入期2、幼虫移行期3、囊包形成期四、实验诊断1、病原学检查2、免疫学诊断五、流行与防治1、分布2、流行因素3、防治原则【教学建议】建议采用多媒体教学,理论讲授为主,理论实践相结合第二章猪巨吻棘头虫【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掌握猪巨吻棘头虫的中间宿主。

熟悉猪巨吻棘头虫的形态、生活史和致病。

了解猪巨吻棘头虫的诊断、流行和防治。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是猪巨吻棘头虫的中间宿主,难点是猪巨吻棘头虫的形态、生活史和致病。

【教学内容】一、形态1、成虫的形态特征2、虫卵的形态特征二、生活史三、致病四、实验诊断五、流行与防治【教学建议】建议采用多媒体教学,理论讲授为主,理论实践相结合第三章吸虫【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华支睾吸虫、卫氏并殖吸、日本裂体吸虫和布氏姜片吸虫卵的形态、感染阶段、感染途径和方式、试验诊断。

熟悉华支睾吸虫、卫氏并殖吸、日本裂体吸虫和布氏姜片吸虫卵的生活史、流行因素。

了解华支睾吸虫、卫氏并殖吸、日本裂体吸虫和布氏姜片吸虫卵的形态、致病机制与所致疾病、流行分布与防治原则。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是华支睾吸虫、卫氏并殖吸、日本裂体吸虫和布氏姜片吸虫卵的形态、感染阶段、感染途径和方式、试验诊断,难点是生活史和致病机制。

【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一、形态二、生活史第二节华支睾吸虫一、形态1、成虫2、虫卵二、生活史三、致病四、实验诊断1、病原学检查2、免疫学诊断五、流行与防治1、分布2、流行因素3、防治原则第三节卫氏并殖吸虫一、形态1、成虫2、虫卵二、生活史三、致病1、急性期2、慢性期四、实验诊断1、病原学检查2、免疫学诊断五、流行与防治1、分布2、流行因素3、防治原则第四节斯氏狸殖吸虫一、形态二、生活史三、致病四、实验诊断五、流行与防治第五节日本裂体吸虫一、形态1、成虫2、虫卵3、毛蚴4、尾蚴二、生活史三、致病1、尾蚴及童虫所致损害2、成虫所致损害3、虫卵所致损害四、临床表现五、实验诊断1、病原学检查2、免疫学诊断五、流行与防治1、分布2、流行因素3、防治原则第六节布氏姜片吸虫一、形态1、成虫2、虫卵二、生活史三、致病四、实验诊断1、直接涂片法2、粪便沉淀集卵法五、流行与防治1、分布2、流行因素3、防治原则【教学建议】建议采用多媒体教学,理论讲授为主,理论实践相结合第四章绦虫【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掌握链状带绦虫、肥胖带绦虫、细粒棘球绦虫的虫卵、头节及孕节形态特点、感染途径及传播方式、实验室诊断方法。

熟悉链状带绦虫、肥胖带绦虫、细粒棘球绦虫的生活史过程、临床所致疾病。

了解链状带绦虫、肥胖带绦虫、细粒棘球绦虫的流行分布和防治原则。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链状带绦虫、肥胖带绦虫、细粒棘球绦虫的虫卵、头节及孕节形态特点、感染途径及传播方式、实验室诊断方法。

难点是链状带绦虫、肥胖带绦虫、细粒棘球绦虫的生活史过程、临床所致疾病。

【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一、形态1、成虫2、虫卵二、生活史第二节链状带绦虫一、形态1、成虫2、虫卵二、生活史三、致病四、实验诊断1、猪带绦虫病的诊断2、囊虫病的诊断五、流行与防治1、流行分布2、流行因素3、防治原则第三节肥胖带绦虫一、形态二、生活史三、致病四、实验诊断1、粪便检查2、肛门试子法五、流行与防治第四节细粒棘球绦虫一、形态1、成虫2、虫卵3、幼虫二、生活史三、致病1、局部压迫和刺激症状2、过敏症状3、中毒和胃肠功能紊乱四、实验诊断1、病原学检查2、免疫学诊断五、流行与防治1、流行分布2、防治原则第五节曼氏迭宫绦虫一、形态1、成虫2、虫卵3、裂头蚴二、生活史三、致病四、实验诊断五、流行与防治1、流行分布2、防治原则第六节微小膜壳绦虫一、形态二、生活史1、直接感染和发育2、经中间宿主发育三、致病四、实验诊断1、粪便水洗沉淀法2、粪便浮聚浓集法五、流行与防治1、流行分布2、防治原则【教学建议】建议采用多媒体教学,理论讲授为主,理论实践相结合第三篇医学原虫【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医学原虫的形态特征、分类。

熟悉医学原虫的生殖方式、致病特点。

了解医学原虫的生活史类型。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是医学原虫的形态特征、分类,难点是医学原虫的生殖方式、致病特点。

【教学内容】一、形态1、细胞膜2、细胞质3、细胞核二、生理1、运动2、营养与代谢3、生殖三、生活史类型1、直接发育型2、转换宿主型四、致病1、机会致病2、播散致病3、增殖致病五、分类1、根足虫纲2、鞭毛虫纲3、孢子虫纲4、纤毛虫纲【教学建议】建议采用多媒体教学,理论讲授为主,理论实践相结合第五章根足虫【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掌握溶组织内阿米巴的形态、感染阶段、感染方式、实验室诊断。

熟悉溶组织内阿米巴的生活史特点、所致疾病、流行因素、防治原则。

了解其他种类阿米巴。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是溶组织内阿米巴的形态、感染阶段、感染方式、实验室诊断。

难点是溶组织内阿米巴的生活史特点、所致疾病、流行因素、防治原则。

【教学内容】第一节溶组织内阿米巴一、形态1、滋养体的类型和特征2、包囊的结构特征二、生活史1、带虫者体内生活史形式2、患者体内生活史形式三、致病1、致病机制2、临床类型四、实验诊断1、病原学检查:滋养体的检查,包囊的检查2、免疫学诊断3、核酸检查五、流行与防治1、分布2、流行因素3、防治原则第三节其他阿米巴一、肠腔内非致病性阿米巴二、致病性自生生活阿米巴【教学建议】建议采用多媒体教学,理论讲授为主,理论实践相结合第六章鞭毛虫【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掌握阴道毛滴虫、蓝氏贾第鞭毛虫、杜氏利什曼原虫的形态、感染阶段、感染途径与方式、实验诊断方法。

熟悉阴道毛滴虫、蓝氏贾第鞭毛虫、杜氏利什曼原虫的的生活史过程、致病机制与所致疾病。

了解阴道毛滴虫、蓝氏贾第鞭毛虫、杜氏利什曼原虫的流行分布于防治原则,人毛滴虫、口腔毛滴虫和阴道毛滴虫的区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