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城镇体系规划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城镇体系规划转向
传统内容: 三结构一网络: 等级规模结构、等级职能结构、空间地域 组织结构和基础设施网络
转向:
①从物质性规划转向公共政策研究 城镇体系规划应更多地考虑区域发展的公 平、区域公共物品的供给、基础设施互补、生 态环境互保,在此基础上实现城市之间功能的 互补性。 ②转向突出发展战略研究及空间管制规划,弱 化三个结构规划,强化片区规划。 加强外部环境变化和城镇体系内部面临主要问 题的全面研究。
2、基础理论
1)增长极理论 一是作为经济空间上的某种推动型工业; 二是作为地理空间的产生集聚的城镇,即增 长中心。 据点开发理论:由于资金的有限性,要开发 和建设一个地区,不能面上铺开,而要集中建 设一个或几个据点,通过据点的开发和建设来 影响与带动周围地区的发展。
2)点—轴渐进扩散理论
核心:
社会经济客体大都在点上集聚,通过线 状基础设施而联成一个有机的空间结构体系。
自然环境
技术条件
区域交通条件、地 理位置
人口与劳 动力
社会因素 不必面面俱到,应抓住要害,重点深入。
(3)经济基础分析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区域发展阶段
区域产业结构
区域空间结构
城市的经济结构现状特点及演变趋势
主要城市的工业布局和工业结构
区域工业结构的调整及时序安排
区域农业的发展方向,农业结构的转变 以及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城市发展的关系 以及城市其他第三产业的发展
4)城镇体系最本质的特点是相互联系, 通过不同区位、等级、规模、职能,城市之间 形成纵向和横向的各种联系,从而构成一个有 机整体。 仅仅在一定区域空间内分布着大小不等而 缺乏相互联系的城镇,这只是一种商品经济不 发达时期城镇群体的空间形态,而不是有机整 体。
意义 通过区域人口、产业和城市的合理布局 ,协调体系内各城市之间,以及体系与其外 部环境之间的各种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相互 联系,运用现代系统理论和方法,努力促进 区域社会、经济、环境综合效益最优化,实 现城镇体系整体利益的不断增长。
2、城镇体系的基本特征 (1)整体性:城镇体系由城镇、联系通道、联 系流和联系区域等要素按一定规律组合而成 的有机整体。当其中一个因素产生变化时, 整个系统也产生变化。 (2)等级层次性:系统由不同的等级层次的子 系统构成。 (3)动态性:随着区域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 。城镇体系必然会相应的发生变化。因此, 城镇体系规划也要阶段性地修订。
预测某年城市化水平
t 2 t 2
例:
1982年中国第三次人口普查公布市镇人口比重 为20.6%,1990年为26.3%,预测2010年城市化 水平? 用联合国法求得1982~1990年中国城乡人口增长 率差为0.03939 预测2010年为43%
(2)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相关分析法
式中a,b可利用足够长年份的xy 的实际资 料,通过回归求得。
5.2城镇体系分析预测 一、城镇体系分析 (1)历史背景分析 分析该区域各个历史时期城市的分布格 局和演变规律,提示区域城市发展的历史阶 段及导致每个阶段城市兴衰的主要因素,特 别要重视历史上区域中心城市的转移和变迁。 为预测未来影响城镇体系发展的主要因素及 其作用提供启示。
(2)区域基础分析 自然资源
进口 浪潮 产品 生产 浪潮
出口 浪潮
赤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雁形模式
时间
26
②水平分工及其形式 相关区域发展不同的经济部门或生产具 有差异的同类产品所形成的分工。 区域间选择的专业化生产经济部门不同,其 产出也不相同; 各区域间选择同类产品,但具体生产的产品 有差异。 ③混合分工——垂直分工与水平分工的相互交 叉与影响结果。
黑旺镇
北博山镇 鲁村镇
案例一: 我国西南地区某地级市,其南部为丘陵, 北部为山区,山区经济以农林为主。受地形条 件影响,城镇主要集中在南部和中部地带,市 域城镇化水平在35%左右。市域内现有大城市1 个,县城6个,其他建制镇34个。 规划为求市域内城镇均衡发展,在北部地 区新设了3个镇;市域交通规划基本符合发展要 求。
(2)确定城镇职能结构发展方针
(3)划分职能结构的等级与类型
(4)选择重点发展城镇
(5)确定主要城镇职能性质与发展方向
2、理论基础
1)劳动地域分工 指一些地区或国家专门生产某些产品 或产品的某一部分,而其它地区或国家专 门生产另一些产品或产品的某一部分,它 们之间通过商品流通和交流,满足社会对 产品成本的需求,从而达到发挥地区优势 的目的。
(五)空间结构 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是城镇体系最重要、 1、含义: 最具综合性的内容,是职能结构和规模等级 经济空间结构是经济活动的空间表现形 结构在区域内的空间组合和表现形式。 式,它反映了经济活动的区位特点以及在地 域空间中的相互关系。 均衡增长:纳克斯为代表 不均衡增长:赫希曼为代表
如何找到不均衡点?
核心内容:如果不同的区域能按照各自的 优势生产商品,并在贸易中遵从自由贸易政策, 区域的商品生产总量和各自所得都会增加。 缺陷:过分专门化,长途运输 落后国家的贸易逆差,乃至闭关自守
(2)比较利益说
大卫· 李嘉图:1817年《政治经济学及 赋税原理》
核心内容:两个国家中的一个能以 较低的成本生产各种产品,两国之间的地 域分工和贸易也会使双方均为有利 缺陷:忽视了生产要素的可流动性 和商品价格竞争的现象
3)区域间的联系分析内容
区际间要素流动: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
区际间贸易:交换商品 1966年英国地理学家哈 格特城市之间、 城市与区域之间的相互作用分为三种 类型
对流:人口和物资的流动
传导:财政交易过程
辐射:信息、政策、思想、技术的扩散,
4)劳动地域分工的理论模式
(1)绝对利益学说—亚当· 斯密:
(3)资源禀赋说
俄林: 1933年代表作《区际贸易和国际贸 易》(197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属于新古典主义学派,不用古典学派的生 产劳动决定价值,而代之以价格差异分析。
土地、劳动力和资本 各国要出口那些密集的使用他们充裕的
生产要素的产品,并且进口那些密集使用他
们稀少的生产要素的产品
三、规划方案构思 (一)提出城乡统筹的发展战略 (二)提出空间管制原则和措施 基于生态环境、土地和水资源、能源、 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等保护 不仅要确定区域空间哪些地方可建, 更重要的是确定哪些地方不可开发,或者 说哪些地方的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很敏感, 应限制开发。
(三)提出城镇体系职能结构和城镇分工 1、规划步骤 (1)认识现状特点与问题
点:区域中的各级中心城镇
轴:联结点的线状基础设施束,包括交通 干线、高压输电线、通讯设施线路、供水 线路等工程性线路。
3)圈层结构理论 内涵: 城市空间大体上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 是建成区;另一部分是正在城市化的、与市 区频繁联系的郊区。
所谓“圈”,实际上意味着“向心 性”,“层”则体现了“层次分异”
q P =P /R (1)位序规模分布 i 1 i
Pi是第i位城市的人口,P1是规模最大的城 市人口;Ri是第i位城市的位序,q是常数。 当q>1时属首位分布,越大时,首位城市越 发达 当q=1时为序列大小分布
当q<1时为序列大小分布,但中等城市比较 发达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镇规模分布形 成是受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长期的趋势是由首位分布向序列大小 分布转化 假如各种因素随机作用,则成序列大 小分布,若某些因素被加强或减弱,则可 能会演变成首位分布。
三圈层: 内圈层:城市核心建成区 中间圈层:城市边缘区,城乡结合部,半城 市半农村的状态
2)区域分工的模式 ①垂直分工——相关区域在同一生产过程的 不同生产阶段进行专业化生产,彼此联系而 产生的区域分工; 一般一个完整的生 产过程由初级产品、 中间产品、最终产 品三个阶段组成。
一般发生宗主国或发达国家 和殖民地国家或发展中国家 之间,后进国家要想赶超发 达国家,产业结构变化呈现 雁形形态。
二、城镇体系的类型 1、以中心城市数量多少的组合方式分 • (1)单中心体系类型:大部分区域如此 • (2)双中心体系类型: 山东:济南、青岛; 辽宁:沈阳、大连。 • (3)多中心体系类型:
• • • • •
2、按行政等级和管辖范围分 (1)全国 (2)省域 (3)市域 (4)县域
3、 按区域的经济类型分 • (1)矿区型 • (2)农业区型 • (3)流域型:长江中下游城镇体系 • (4)铁路公路沿线型:如陇海兰新城市带
1单位毛呢需要6单位劳动和2单位土地, 根据商品所含生产要素程度种类不同: 1单位粮食需要8单位劳动和4单位土地 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资本密集型、 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谁是土地密集型 技术密集型
(4)现代区域分工与贸易理论的发展 —对资源禀赋学说的质疑和完善 偏好相似理论—瑞典,林德尔
2)城镇体系的核心是中心城市。 • 没有一个具有一定经济社会影响力的中心 城市,不可能形成有现代意义的城镇体系 。
3)城镇体系是由一定数量的城镇组成的。 城镇之间存在着性质、规模和功能方面的 差别,即各城镇都有自己的特色,而这些差别 和特色则是依据各城镇在区域发展条件制约下 ,通过客观的和人为的作用形成的区域分工产 物。
问题:结合现状与规划示意图,指出在城镇 等级、布局和主要交通线路规划中存在的主要 问题,并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要点:
1)4号镇和34号镇不靠近主要交通线,规 划为重点镇明显脱离实际
2)现有34个镇,力求均衡发展而新增设的 35号、36号两个镇不合理 3)重点镇过多,发展重点反而不明确
4)南北向高速公路与中心城镇的联系不明 确

城市化水平预测
1、测度 (1)城市人口比重指标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来描述; 市区常住人口/市域总人口×100% 户籍农业人口 ( 2户籍非农业人口 )城市用地比重指标 即以某一区域内的城市建成区用地占区域总面 暂住人口 积的比重。
2、预测
1)联合国法
这是联合国用来定期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人口 比重时常用的方法。 它是根据已知的两次人口普查的城市人口和乡村人口, 求取城乡人口增长率差,假设城乡人口增长率差在预测期 保持不变,则外推可求得预测期末的城市人口比重。
第五章
城镇体系规划
▼ 内容:
∮城镇体系概况
∮城镇体系分析预测 ∮规划方案构思
∮城镇体系规划方法
5.1城镇体系概况
一、城镇体系的概念与特征 1、城镇体系的概念 城镇体系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中 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 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有 机整体。
1)研究对象: • 城镇体系是以一个相对完整区域内的城 镇群体为研究对象。 • 城镇体系只能是区域的城镇体系,而不 是把一座城镇当作一个区域系统来研究 。
相同需求结构的区域之间贸易机会和数
量更为突出。
剩余的出路—缅甸,迈因特
中心—外围理论
(四)确定城镇体系等级和规模结构规划 1、规划步骤
现状特点和问题分析 城镇体系规模等级结构变动因素分析
城镇体系规模等级结构发展方针
各级城镇的人口规模预测
确定城镇体系规模等级结构
2、城镇规模分布理论
淄博市:
主城区: 300~400万 次区域:3个, 10~25万 中心镇:14个, 2~5万 一般镇:29个, 2万以下
红色:综合型小城镇 蓝色:工业型小城镇 深绿:农业型小城镇 浅绿:农贸型小城镇
新城镇 敬仲镇
紫色:旅游型小城镇
敬仲镇:以机械制 造、农产品深加工 为主的城镇 新城镇::以商贸、 化工、建筑业为主 的城镇
(2)城市首位度 城市首位度是指首位城市人口规模与 第二城市人口规模比值,反映了城镇化 集中程度
城市4位度: S4=P1/(P2+P3+P4)
城市11位度: S11=P1/(P2+…+P11)
二者理论上为1,首位度为2
传统观念认为: 首位度越高,反映城镇体系呈首位分布, 对应的是城镇体系发育的低级阶段。 位序分布对应了城镇体系发展的高级阶段。 但此后,贝里对世界各国研究表明,发达 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皆有首位分布 最近研究表明:城镇间竞争首先表现为首位 城市竞争,首位城市控制其他城市 只有经过首位城市充分发展后的城市首 位度降低,才是理性选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