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浮力》教学设计、课堂实录、评课实录

合集下载

2024年五年级科学下册浮力教案教科版

2024年五年级科学下册浮力教案教科版

2024年五年级科学下册浮力教案教科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五年级科学下册教科版教材,第十章“浮力”一节。

详细内容包括:浮力的定义、浮力的计算、阿基米德原理、浮沉条件以及应用实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浮力的概念,理解浮力的产生原因及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使学生掌握物体浮沉的条件,并能运用这些条件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浮力的计算方法、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

教学重点:浮力的概念、物体浮沉条件的判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浮力演示仪、物体浮沉实验器材、计算器。

2. 学具:学习笔记、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浮力演示仪,让学生观察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现象,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内容:(1)介绍浮力的定义,让学生理解浮力产生的原理。

(2)讲解浮力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3)讲解阿基米德原理,通过实验验证浮力与排开液体重力的关系。

(4)分析物体浮沉条件,让学生掌握判断物体浮沉的方法。

3.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步骤,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 随堂练习:布置与例题相似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浮力概念2. 浮力计算方法3. 阿基米德原理4. 物体浮沉条件5. 例题及解题步骤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计算下列物体的浮力,并判断其浮沉情况。

(1)一个质量为200g的物体放入水中,求其浮力。

(2)一个体积为500cm³的木块放入水中,求其浮力。

2. 答案:(1)浮力为2N,物体浮在水面上。

(2)浮力为5N,物体浮在水面上。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浮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掌握较好,但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还有待提高,下一步教学中应加强此方面的讲解。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船舶、救生圈等,激发学生的兴趣。

五年级科学下册浮力教案教科版(1)

五年级科学下册浮力教案教科版(1)

五年级科学下册浮力教案教科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五年级科学下册,第6单元《浮力》的章节,详细内容包括浮力的定义、浮力产生的原因、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以及浮力的应用。

涉及的教材内容为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6单元第1节《浮力的秘密》。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浮力的定义,知道浮力产生的原因。

2. 学会通过实验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浮力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浮力的定义、产生原因以及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难点:通过实验探究浮力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浮力演示器、弹簧测力计、物体(如石头、木块等)、液体(如水、盐水等)。

2. 学具:每组一个浮力演示器、弹簧测力计、物体和液体。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浮力演示器,让学生观察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现象,提问:“为什么有的物体能浮在液体表面,有的物体却沉入液体中?”2. 新课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力的知识,提出浮力的概念,讲解浮力的定义和产生原因。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并记录数据。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回顾,强调重点知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根据课堂实验,计算不同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答案:(1)物体1在液体中的浮力:F浮1 = ρ液体 g V排1(2)物体2在液体中的浮力:F浮2 = ρ液体 g V排2(3)比较F浮1和F浮2的大小,得出结论。

2. 拓展延伸:请学生思考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并举例说明。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环节,让学生掌握了浮力的相关知识。

课后反思时,教师应关注学生对浮力概念的理解程度,以及对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的掌握情况。

在拓展延伸环节,鼓励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浮力现象,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1.5浮力》教学设计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1.5浮力》教学设计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1.5浮力》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1.5浮力》是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的一节重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理解浮力的概念,掌握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的液体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以及能够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实验、探究、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认识浮力,感受浮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有了一定的认知。

但学生在理解浮力概念和运用阿基米德原理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深入理解浮力的本质,并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浮力的概念,知道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的液体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

2.培养学生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浮力概念的理解。

2.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浮力,认识浮力。

2.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的液体体积和液体的密度之间的关系。

3.讨论法:在课堂上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彼此的看法和经验,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浮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浮力计、物体(如石头、木块等)、液体(如水、盐水等)。

2.课件:浮力的概念、阿基米德原理的动画演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内容,如物体的沉浮现象。

然后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浮力。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呈现浮力的概念,让学生初步认识浮力。

同时,展示阿基米德原理的动画演示,让学生了解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的液体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

3.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浮力计,测量不同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浮力》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浮力》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沉和浮》第5课《浮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知道上浮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2.知道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3.知道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过程与方法:1.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2.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3.能通过实验来收集数据,发现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的水量有关。

情感、态度、价值观:1.懂得方法的改进有利于研究的顺利进行。

2.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

3.了解浮力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教学重难点】重点: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难点:运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教学准备】小组材料:三块大小不同的泡沫块、一个量杯、一个弹簧测力计、防水橡皮泥、滑轮或钩码、若干棉线、记录表。

(建议:可以准备溢水杯,可以更加准确测量排开水的体积。

)【教学过程】一、感受浮力师出示之前第1课的实验现象:带盖的空瓶、泡沫块、木块、苹果在水中是浮的。

师引导学生:把泡沫块放在水面,用手把它压入水中,手有什么感觉?生(预测):手能感受到水对泡沫块有一个向上的力。

生用同样的方法试试带盖的空瓶、木块、苹果,是不是有同样的感受?(都有一个向上的力)引出浮力:像泡沫塑料块这样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会受到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水的浮力。

(师板书课题:浮力)二、浮力的测量1.师生共同分析浮在水面静止的带盖的空瓶、泡沫块、木块、苹果受力情况。

(当带盖的空瓶、泡沫块、木块、苹果静止浮在水面上时,除了受到浮力,还会受到重力。

这时候浮力和重力大小相同、方向相反。

)2.如何测量泡沫块受到水的浮力?师:弹簧测力计可以测量重力、摩擦力的大小,能测量浮力的大小吗?怎么测量?生讨论实验方法。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1.5浮力》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1.5浮力》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1.5浮力》教案一. 教材分析《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1.5浮力》教材以实验为基础,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探究浮力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浮力的定义、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阿基米德原理、物体沉浮条件的探究等。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操作,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浮力现象有所了解。

但在理论上,学生对浮力的概念、计算方法和物体沉浮条件的探究还需进一步学习和掌握。

此外,学生对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实验结果的准确性还需加强训练。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浮力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能够运用浮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浮力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3.物体沉浮条件的探究。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浮力现象,验证浮力计算方法。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实验操作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浮力计、物体(如石头、木块等)、液体(如水、盐水等)。

2.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

3.学习资料:浮力相关知识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PPT,引入浮力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实验器材,讲解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然后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浮力现象。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体在不同液体中的浮力,并记录实验数据。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如何计算浮力?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浮力》课堂实录

《浮力》课堂实录

《浮力》教学纪实与评析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科版小学科学5年级下册第1单元第5课。

教材分析:《浮力》一课是本单元的“分水岭”。

从本课开始,学生将尝试解释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原因。

本节课总共设计了感觉浮力,测量重力(浮力),测量入水体积不同的小瓶所受浮力,测量体积不同小瓶所受浮力,演示小瓶在水中撤去压力快速浮起等5个活动。

以此来突破本课的3个科学概念。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已经研究过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对重力、拉力等“力” 有了一定的认识,学生对“浮力”有一定的生活经验。

本课通过教师带领学生探究小瓶在水面、水中、水里所受的浮力大小,来进一步了解浮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2.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过程与方法:1.学会用弹簧秤测量塑料瓶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2.能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情感、态度、价值观:1.经历弹簧秤测量浮力的过程,懂得方法的改进有利于我们研究的顺利进行。

2.学习利用数据分析解释现象的过程,懂得数据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每小组一个弹簧测力计、一个塑料瓶、一个边上贴有刻度并粘有挂衣钩的水槽、一根细线、记录表、一条毛巾。

教学环节:一、导入师:(出示课件:大海上有轮船在行驶。

)同学们请看屏幕,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上有一艘轮船浮在水面上,没有飞上天,也没有沉下海,这里有几个力在影响轮船呢?生:重力、浮力。

师:那你们想研究哪个力呢?生:我想研究重力。

生:我想研究浮力。

师:重力我们以前研究过了。

这节课我们主要通过能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来研究浮力。

(板书:浮力。

)(评析:这是情境导入的环节,让学生通过情境把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所受的最主要的力,定格为浮力与重力,为接下来的“浮力=重力”作了很好的铺垫。

五年级科学下册浮力教案教科版

五年级科学下册浮力教案教科版

五年级科学下册浮力教案教科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七章第三节《浮力》,详细内容涉及教科版教材第34页至第36页。

主要包括浮力的概念、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阿基米德原理以及浮力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浮力的概念,掌握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了解阿基米德原理。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探究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阿基米德原理。

教学重点:浮力的概念,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浮力演示器、浮力计、实验器材(如石头、木块、塑料瓶等)。

学具:每组一个浮力演示器、浮力计、实验器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教师展示一个木块和一个石头,提问:为什么木块能浮在水面上,而石头会沉入水底?2. 例题讲解(1)浮力的概念: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向上托的力。

(2)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3)阿基米德原理: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体受到的浮力。

(2)讨论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2)拓展:生活中的浮力应用,如船、热气球等。

六、板书设计1. 浮力的概念2. 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3. 阿基米德原理4. 浮力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测量不同物体受到的浮力,计算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比值。

2. 答案:根据实验数据,计算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比值,分析其规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浮力的概念、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以及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程度。

2. 拓展延伸:浮力的应用,如船的浮力设计、热气球的升力原理等。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浮力》教学实录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浮力》教学实录

《浮力》课堂实录先送一句话给大家,要像观察家那样思考一、感知浮力理解浮力师生互动师:它们为什么会浮?省:它们都是有重量的物体。

师:它们的重量来自哪里?生:地球。

师:气球落到水槽里,一个字说这个现象——生:浮。

师:是什么让它浮起来的?一个字概括——生:水。

师:有同学感受过浮起来吗?生:死海里。

生:游泳池里。

师:同一个地方就不要说了。

在别的地方有没有感受过这个力?生……师:有没有同学没有感受过这个力?一生举手说没有。

师喊这生到讲台前,让其感受浮力。

师:按我说的去做。

双手抱住气球,轻轻地压入水中,说感受。

生:压下去一点。

师:再继续轻轻地往下压。

生:压不下去。

师:换一个,用木块。

把木块按到底部,慢慢松开手。

生:向上有无形的力,把这块木块托了上来。

师:这个学生做,你们看。

师:按下去,突然松开手——生:我觉得是跳。

师:换一个词生:升或飞更准确。

师:物体在水中受到压力、浮力。

二、知道物体受到的浮力有大小师演示……沉下去生:不受力。

因为它比水要小。

生:我不同意他的意见。

浮力往上升,重力往下沉。

这个物体的重力大于水的浮力。

而不代表它没有受到浮力。

师:其实他说出了浮力的秘密。

生:浮力大于重力时,浮;浮力小于重力,沉。

师:浮力等于重力时呢?生:处于悬浮于睡眠。

既不上浮也不触底。

三、探究所有物体都受到浮力师:你有什么办法知道沉的物体也受到浮力?小组讨论师巡视。

师: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要思考:受到浮力物体与不受到浮力物体有什么不一样?生:把石头按固定的米数下落,再往水里扔。

比较在空中和在水里,石头下降的速度。

速度慢的,就说明受到了浮力。

师:还有什么不同意见?生:有误差。

石头会受到空气的阻力。

如果受到空气的阻力小,比水的阻力大,就不能证明是否受到浮力了。

师:反驳了。

生:用弹簧秤测量。

如果停住了,就在师:“停住了”是什么意思?弹簧秤在水中与不在水中有什么变化?【感悟:个人感觉学生一边思考,一边回答,思维在不断地交集、呈现,通过语言表达出来。

五年级科学下册浮力教案教科版

五年级科学下册浮力教案教科版

五年级科学下册浮力教案教科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浮力的概念,知道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的液体体积有关。

2. 能够运用浮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合作交流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浮力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2. 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三、教学难点1. 浮力计算公式的运用。

2. 实验过程中对浮力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 分组合作,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亲身感受浮力的现象。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浮力计、物体(如石头、木块等)、液体(如水、盐水等)。

2. 教学课件和教案。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课件展示轮船、木筏等浮力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物体能够浮在水面上?它们受到的力是什么?2. 探究浮力的概念实验1:将物体放入液体中,观察液体位移现象。

实验2:用浮力计测量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现象总结浮力的概念。

3. 探究浮力的大小实验3:改变物体在液体中的位置,观察浮力计的示数变化。

实验4:改变液体的密度,观察浮力计的示数变化。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分析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4. 应用浮力知识讨论:浮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船舶、救生圈等。

5.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浮力的概念、计算公式以及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七、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浮力的知识。

2. 观察生活中其他的浮力现象,并与同学交流分享。

八、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观察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九、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掌握浮力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2. 学生能够运用浮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学生具备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合作交流能力。

十、教学进度安排本节课安排在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五单元,共2课时。

小学科学《浮力》课堂实录

小学科学《浮力》课堂实录

《浮力》课堂实录师:上课!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现在请同学们仔细看,你面前的桌子上,是不是有一块泡沫板?如果我们将这块泡沫板放到水里,我们会看到什么?生:这块泡沫板会浮起来师:这块泡沫板会浮在水面上。

师:好,请你把它放进去看看。

师:你看到的是什么现象?生:我看到的是泡沫板浮在水面上,跟刚刚王梓宇说的是一样的。

师:如果我想让这块泡沫板沉入到水底,我们现在可以怎么做?生:用手把它按下去师:用手把它按下去的时候,请同学们这样来做,谁来读?生:1.用手慢慢向下压泡沫,体会手的感觉2.压不动了或压到底部,停止用力,但手不要离开泡沫板,体会手的感觉。

师:听明白了吗?生:听明白了师:每人试一次,开始。

……师:谁来说一说,你在实验的过程当中,手的感觉是什么?生:就是有一个东西在向上顶。

师:谁能说的再细一点?生:越往下压,泡沫给你的那种感觉越大。

生:我感觉泡沫越往下压,手就越难往下按下去。

师:停止用力的时候,怎么样了?生:停止用力的时候,会感觉泡沫板它在往上顶,把我的手顶出水面。

师:其他同学有没有这个感觉?生:有师:用手向下压泡沫板的时候,感觉有一股力量在往上顶;停止用力的时候,泡沫板就被顶起来了,是这样的吧?生:是的。

师:像这种泡沫板在水中向上的一种托举的力叫做水的浮力。

板书:水的浮力师:浮力的方向是向哪儿的?生:向上师:向上的。

在生活当中,你有没有亲身体验过这种水的浮力?生:就是我游泳的时候,我发现我自己永远不会掉下去,我认为这就是浮力的作用。

生:洗澡时会玩一些泡沫或者塑料做成的玩具,它就会浮在上面,用手摸一摸,就会感觉到有一股浮力。

师:这回知道了,这股力量就叫做什么?生:浮力师:谁的浮力?生:水的浮力师:哦~ 这是水的浮力。

你现在想一想,泡沫板现在是浮在水面上,对不对?生:对师:水给他的浮力是多大?生:泡沫板的重量。

师:为什么这么说?生:因为泡沫板这个重量,水就能把它浮上去;如果泡沫板比水重的话,那个泡沫板就会沉下去。

五年级科学下册浮力教案教科版

五年级科学下册浮力教案教科版

五年级科学下册浮力教案教科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五单元《浮力》的第一课时。

本节课主要围绕浮力概念展开,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理解浮力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的液体体积的关系。

具体内容包括:浮力的定义、浮力的大小、阿基米德原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初步理解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的液体体积有关。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浮力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的液体体积的关系。

难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实验器材(浮力计、物体、液体)、多媒体设备。

学具:实验记录表、浮力计、物体、液体。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浮力现象,如船、救生圈等,引导学生思考浮力是什么。

2. 浮力的定义:通过多媒体展示浮力的概念,让学生理解浮力是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

3. 浮力的大小: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观察浮力计的示数变化,分析浮力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的液体体积的关系。

4. 阿基米德原理:通过实验和讲解,让学生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即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大小。

六、板书设计浮力概念、浮力的大小、阿基米德原理。

七、作业设计1. 请用浮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种浮力现象。

答案:生活中的一种浮力现象如船在水面上的漂浮。

船能够在水面上漂浮是因为船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根据阿基米德原理,船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等于船排开的水的重力,这个浮力正好等于船的重力,所以船能够漂浮在水面上。

2. 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在空气中的重力为19.6N,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为9.8N,求物体在水中的重力。

答案:物体在水中的重力等于物体在空气中的重力减去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即19.6N 9.8N = 9.8N。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5浮力l教科版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5浮力l教科版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5 浮力 l 教科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五年级下册科学教科版教材第15课《浮力》。

本章主要围绕浮力现象展开,详细内容包括浮力的定义、浮力的计算、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以及浮力的应用等方面。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浮力的概念,掌握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学会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合作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现象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浮力的概念、阿基米德原理及浮力的计算。

难点:浮力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浮力演示器、弹簧测力计、物体(如石块、木块等)、液体(如水、盐水等)。

2. 学具:每组一个浮力演示器、弹簧测力计、物体和液体。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现象,提出问题:为什么有的物体浮在液体表面,有的物体沉入液体底部?2. 例题讲解:讲解浮力的概念、阿基米德原理,引导学生通过浮力演示器验证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3.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操作浮力演示器,测量不同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计算浮力大小,并分析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5. 应用拓展:讲解浮力的应用,如船舶、救生圈等,让学生了解浮力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浮力: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

2. 阿基米德原理: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

3. 浮力计算:F浮= ρ液体 g V排。

七、作业设计(1)质量为200g的木块(2)质量为500g的金属块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浮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合作学习能力。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1.5《浮力》教案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1.5《浮力》教案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1.5《浮力》教案一. 教材分析《浮力》这一节的内容,主要让学生初步理解浮力的概念,掌握阿基米德原理,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使学生能够从生活中发现浮力现象,能够运用浮力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生活中的浮力现象,他们可能有所了解,但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和科学的探究方法。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通过实验和生活中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浮力的原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浮力的概念,掌握阿基米德原理,能够运用浮力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浮力的概念,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2.难点: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液体密度的关系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采用实验法,让学生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直观地感受浮力现象,理解浮力的概念。

2.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采用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能够将抽象的浮力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浮力计、物体(如石头、木块等)、液体(如水、盐水等)。

2.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内容,如物体在空气中的受力情况,从而引出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浮力。

2.呈现(10分钟)用PPT展示浮力的定义,让学生初步理解浮力的概念。

然后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浮力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通过改变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观察浮力大小的变化,让学生深刻理解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液体密度的关系。

五年级下科学教学设计-浮力_教科版.doc

五年级下科学教学设计-浮力_教科版.doc

《浮力》教案设计【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在水中浮着的物体和在水中下沉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3.了解水的浮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

【课前准备】1.分组实验材料──泡沫、水槽、钩码、木块、气囊、铁块、弹簧秤。

2.关于水的浮力的应用的影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让学生把托盘里面的实验物体分别放在水槽中,然后分辨在水中浮着的物体和在水中下沉的物体。

(分辨出后,分别放在水槽的两侧。

)二、学习新课1.指导学生认识在水中浮着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

(1)教师提问:刚才同学们发现在水中浮着的物体有哪几种?(2)学生回答。

(教师板书:在水中浮着的物体)(3)教师讲解:现在请同学们把泡沫放入水中,用手向下按一按泡沫,再稍抬一抬手,反复几次,手有什么感觉?每个同学都试一试。

(4)学生分组实验。

(教师巡视)(5)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引导学生说出:手感觉到泡沫受到一个向上的力。

)(6)教师讲述:现在请同学们再把气囊、木块分别放入水中,做同样的实验,手有什么感觉?(7)学生分组实验。

(8)汇报实验结果。

(9)讨论:①用手按浮在水上的泡沫、气囊、木块有什么相同的感觉?②以上实验说明了什么?(10)教师小结:以上实验说明,在水中浮着的物体,都受到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是水的浮力(板书课题)。

(11)巩固提问:什么是水的浮力?水的浮力是向着哪个方向的?2.指导学生认识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

(1)教师提问:托盘里面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有哪几种?(2)学生汇报。

(教师板书:在水中下沉的物体)(3)教师提问:在水中下沉的物体受没受到水的浮力呢?(4)教师讲解:是不是这样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证明。

实验前,我们先来做一个与这个问题有关的实验。

(以下内容教师边讲解边演示)用测力计提起一个钩码,我们会看到测力计的示数。

如果用手将钩码向上托一托,观察测力计的示数会有什么变化?(5)同学们分组实验(老师巡视)。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1.5《浮力》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1.5《浮力》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1.5《浮力》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浮力》这一节内容位于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五节。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质量、重力、密度等基本概念,对物体的基本性质有了初步的了解。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浮力的产生原因,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认识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液体密度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愿意通过实验、观察等方法解决问题。

但同时,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存在差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浮力的产生原因,认识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液体密度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等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究精神,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培养团队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浮力的产生原因2.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液体密度之间的关系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浮力现象,引导学生探究浮力的产生原因。

2.讨论法: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液体密度之间的关系。

3.讲授法:在学生实验和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总结讲解,让学生深入理解浮力的概念和原理。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浮力计、物体(如石头、木块等)、液体(如水、盐水等)、容器、测力计等。

2.教学课件:浮力的概念、原理、实验过程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现象,引发学生对浮力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浮力的概念和原理,让学生初步了解浮力的定义和作用。

教科版科学五下1.5《浮力》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五下1.5《浮力》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五下1.5《浮力》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浮力》这一节内容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的第一单元“物质与运动”的第五课时。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了解浮力的概念、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以及阿基米德原理。

教材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设计了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思考、交流等途径,掌握浮力的基本知识和应用。

教材内容丰富,既注重了科学知识的传授,也关注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实验和探究能力。

他们在四年级时学习了力的知识,对力的概念、作用效果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浮力这一概念,学生可能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引导他们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探究浮力的奥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了解浮力的概念,知道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2.让学生能够运用浮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和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浮力的概念、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2.难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验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体验浮力的现象,增强直观感受。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实验结果,促进交流与合作。

4.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分析生活中的浮力现象,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浮力实验器材(如浮力计、物体、水等)、多媒体设备。

2.学具:学生实验器材、笔记本、画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你们见过哪些物体在水中浮起来的现象?”引发学生对浮力的思考。

然后,教师简要介绍浮力的概念,并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浮力实验,让学生观察物体在水中浮起来的现象。

同时,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物体会在水中浮起来?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引导学生思考。

“浮力”课堂实录

“浮力”课堂实录

“浮力”课堂实录一、课程导入上课铃声响起,同学们迅速回到座位上,期待着今天的物理课。

老师微笑着走进教室,手中拿着一个装满水的透明容器和一个乒乓球。

老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起探索一个有趣的物理现象——浮力。

大家看,我把这个乒乓球放在水里,会发生什么呢?”说着,老师轻轻地将乒乓球放入水中,乒乓球迅速浮到了水面上。

同学们纷纷瞪大了眼睛,好奇地观察着。

老师:“为什么乒乓球会浮在水面上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浮力。

”二、知识讲解老师:“首先,我们来思考一下,什么是浮力?浮力就是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受到向上的力。

大家想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在水中会受到浮力的作用?”同学们开始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

同学 A:“木头在水里能浮起来,应该是受到了浮力。

”同学 B:“游泳的时候,人能浮在水面上,也是因为浮力吧。

”老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对。

那浮力的大小跟什么有关呢?我们通过一个实验来探究一下。

”老师拿出一个弹簧测力计,一个铁块和一杯水。

老师:“我们先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铁块在空气中的重力,大家注意看读数。

”同学们都目不转睛地盯着弹簧测力计,老师读出了铁块在空气中的重力为 5 牛。

老师:“接下来,我们把铁块慢慢浸入水中,看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会发生什么变化。

”随着铁块逐渐浸入水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逐渐变小。

老师:“同学们,你们观察到了什么?”同学 C:“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小了。

”老师:“对,这说明铁块在水中受到了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就等于铁块在空气中的重力减去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得出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老师接着在黑板上写下了浮力的计算公式:F 浮=ρ 液 gV 排,并详细解释了每个符号的含义。

三、实验探究老师:“现在,我们分组来进行一个实验,来验证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的关系。

每个小组都有一个装满水的水槽、一个量筒、一些大小不同的铁块和一个弹簧测力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浮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2.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过程与方法:1.学习用弹簧秤测量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2.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情感、态度、价值观:1.懂得方法的改进有利于研究的顺利进行。

2.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教学准备】小组实验一:精确刻度杯一个,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等物体。

小组实验二:弹簧秤一个,一块大泡沫塑料块,一个底部带小滑轮的精确刻度杯(共用),细线,记录表(教材13面)。

小组实验三:在实验二的材料基础上,补充二块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记录表(教材14面)。

【教学过程】一、感受浮力1.观察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小船浮在水面的情况,用手指轻轻按压小船,有什么感觉?分别把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压人水中,有什么感觉?2.出示关于浮力的描述性定义: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

板书:浮力。

3.生活中我们什么时候感受到水的浮力?4.出示教科书12页的浮力和重力示意图,讲解示意图的含义。

(当泡沫塑料块静止浮在水面时,它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受到的重力,且方向相反。

)(设计说明: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浮力,是本课开始的基础。

教师要提供一些能浮的物品,让学生感受,为继续探索沉浮的秘密打下基础。

)二、测量一块泡沫塑料块的浮力1.讨论怎样测量浮力:当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中时,它受到的浮力有变化吗?是多大呢?我们能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浸入水中的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大小吗?2.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演示规范的测量方法,讲解注意的地方。

(播放微课程的视频)特别是讲清楚浮力的计算方法。

(未放入水前先测量泡沫塑料块受到的重力,再用线拉住泡沫塑料块,使它进入水中一定的位置,然后读出弹簧测力计上拉力的数值。

把拉力加上泡沫塑料块受到的重力,就是泡沫塑料块在水中所受到的浮力大小。

)3.学生测量泡沫塑料块浸入水中的浮力,按照教科书的要求测量三种状况,分别把测量结果(拉力大小和排开的水量)记录在表格中。

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记录表(自重:牛顿)小部分浸入水中大部分浸入水中全部浸入水中拉力大小浮力大小排开的水量4.分析拉力、浮力和排开的水量之间的关系,得出:(板书)浸入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三、测量不同大小泡沫塑料块的浮力:1.教师出示三块不同大小的泡沫塑料块或者三块不同大小的木块,让学生预测:如果把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或者木块,完全浸人水中,它们受到的浮力大小相同吗?2.学生参照前一个活动的测量方法,独立自主完成测量,把测量结果填入记录表中,并分析浮力大小与体积大小之间的关系。

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受到水的浮力记录表小泡沫塑料块中泡沫塑料块大泡沫塑料块自重拉力大小浮力大小排开的水量3.(播放微课程视频)让学生把前后两个测量活动中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有怎样的关系?4.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里,一松手,为什么它会上浮?(浮力大于重力)《浮力》课堂实录一、导入:教师:在每个小组的桌上三块泡沫塑料块,一块木块,你知道泡沫和木快在水中的沉浮情况吗?生:泡沫塑料和木块在水中都是浮的。

师:这是大家在第一课都实验过的,如果我们把浮在水面的泡沫和木块轻轻压入水中,手会有什么感觉?每个人都亲自试一试,在小组内交流你的感受。

(学生体验)师:哪位同学说说你的感受?生1:按不下去。

生2:越往下按越吃力。

生3:把泡沫压入水中感觉水中有一个力在和手对抗。

生4:把泡沫塑料往下压,水中的那个力越大,一松手,泡沫就浮上来了。

师:这四位同学描述一个比一个详细,我们感觉到水中有一个力在和我们的手对抗,而且越往下,这个力越大,这个力是什么?。

生:浮力,师:是水产生的浮力,方向是怎样的?生:向上的。

幻灯片出示:泡沫静止在水面时的受力情况。

教师:把泡沫塑料往水中压,手能感觉到水对泡沫塑料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称为水的浮力。

当泡沫塑料静止浮在水面时,它受到的浮力等于它自身的重力,且方向相反。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浮力》板书课题:二、测量泡沫塑料在水中的浮力1.讨论测量方法师:如果把泡沫塑料压入水中它受到的浮力会变化吗?说说你的猜测?生1:我觉得会变化,会变大。

生2:我也觉得会变大,因为刚才我往水中压泡沫时,感觉到越来越吃力。

师:这位同学能有根据的猜测,非常棒。

怎样测量出泡沫在水中浮力大小,需要用到什么器材,怎样测量呢?小组讨论一下。

生1:我们组认为需要测力计,把测力计钩在泡沫的下面往水里拉,就可以测出浮力大小了。

生2:那样的话就得准备一个足够大杯子,可是怎么拉?生3:我想问老师,测力计在空气中能测重力、拉力,能在水里测拉力吗?师:这个同学提的问题非常好,测力计只能测重力,不能在水中测拉力。

我们可以在杯子的底部固定上一个钩码,然后细绳穿过钩子,绳子的一端挂泡沫,另一端挂测力计,这样就可以测出压力了。

这个道理就好像升旗的绳子,把绳子往下拉,就能让红旗升上去。

我们利用杯底的钩码可以把向下的压力变成向上的拉力,能听明白吗?为了让大家更清楚更明白,我们来看视频,注意看清实验步骤.。

2.讲解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和测量方法(出示微视频,学生观看)师:要测量泡沫在水中的浮力,我们首先要测量泡沫的自重,用量程小的测力计。

然后把泡沫拉入水中,要用量程大的测力计,此时泡沫受到的浮力就是重力加拉力。

各小组要分工明确,有实验员、观察员、记录员,按照课本中的表格准确记录数据。

试验完成后,讨论表格下的问题。

3.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4.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师:各小组在实验中都能团结合作,准确的记录数据。

下面请小组汇报实验中的数据和你们的发现。

生1:泡沫的自重是......小部分进入水中的拉力.....浮力。

大部分浸入水中的拉力......浮力......全部进入水中的拉力......浮力.......我们的发现:泡沫进入水中的浮力会变化,与浸入水中的体积有关。

生2:我们组的数据与他们组的规律相同。

我们发现:泡沫浸入水中的体积不同,受到的浮力就不同。

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排开的水量越多,受到的浮力越大。

师:有不同的发现吗?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出示屏幕:数据表和结论。

三、测量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的浮力大小1.师:同一块泡沫塑料进入水中的体积不同受到的浮力不同。

老师这里有三块大小不同的泡沫,让它们都完全浸入水中他们受到的浮力大小会一样吗?生1:不一样。

生2:最大的浮力大,最小的泡沫受到的浮力小。

师:大家同意他们的想法吗?想不想亲自测量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测。

用我们前一个实验的测量方法测量出它们的浮力大小。

师:实验前,我们再来明确一下试验中要测量的数据。

出示记录表。

2.学生实验。

3.交流、总结实验结论师:哪个小组说一下你们的发现?生:小泡沫快的自重......全部进入水中的拉力......泡沫块的浮力......中泡沫快的自重......全部进入水中的拉力......泡沫块的浮力......大泡沫快的自重......全部进入水中的拉力......泡沫块的浮力......出示记录表,记录数据师:一起来看这组的数据,你发现泡沫塑料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与什么因素有关?有什么关系?生:与泡沫塑料浸入水中的体积有关,进入水中的体积越大,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师:总结的很好,大家要学习从数据中总结规律,因为科学要尊重事实,看一下你们组的数据,是不是有同样的规律。

师:通过两个实验的实验数据,我们发现上浮的泡沫塑料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与泡沫塑料浸入水中的体积有关,进入水中的体积越大,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四、应用拓展师:现在请同学利用本节课学到知识,解释这个问题:把泡沫塑料压入水中,为什么一松手,泡沫会上浮?生: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

师:对。

压入水中受到的浮力远远大于重力,所以会上浮,浮到水面时,浮力等于重力,这是泡沫就不会运动了。

上浮的泡沫塑料会受到水的浮力,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会受到水的浮力呢?下节课我们继续研究。

《浮力》评课实录吴迎丽:教师在器材的准备上可以说比较充分、细致。

在科学课中,材料是实验探究的基础和保障。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测出上浮物体在水中的浮力,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上浮的原因。

甘老师选取了数学上用的塑料量杯,能精确的看出物体浸入水中时排开的水量。

三块泡沫塑料,大小选取适中。

为了方便学生测量,在每块泡沫下都按上了小钩子。

测量泡沫的重力时,需要小量程的测力计,而放入水中测量拉力时需要大量程的测力计,可见老师课前备课比较精细。

实验用的量杯底部用强力胶粘上钩码,细绳穿过钩子,测泡沫进入水中的拉力,由于钩子与细线间的摩擦力较大,学生在实验室出现了困难,建议在杯底固定定滑轮可以减少摩擦力,节省实验的时间。

刘富龙:在本课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准确测量、记录实验数据的能力,引导学生从实验数据中总结规律,尊重学生的思维特点和知识建构。

对于学生来说科学知识的形成需要证据,甘老师在讲解演示测量和计算方法后,留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进行数据的测量和收集,并让小组观察实验数据,总结泡沫塑料浸入水中的浮力是否会变化,做到了学为主体,教为辅。

李红双:课堂中多媒体运用的较好。

在感受了上浮物体的浮力后,出示受力示意图,讲解物体静止在水面时,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

讲解测量泡沫在水中的浮力时运用微课程视频,运用视频和图示讲解法,让学生明确了实验需要的器材、实验步骤,实验注意事项,提高了实验效率。

两个实验完成后,出示记录表,根据实验数据总结两个实验的实验结论,让学生对本科的知识概念有明确的认识。

孙淑英:教师的语言有时还不够到精准。

例如最后拓展问题,为什么把泡沫压入水中,它会上浮?课堂提问可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是一种沟通艺术,良好的沟通才可以让学生学得更清楚更明白。

孟丽萍:本科的课堂容量很大,有两个大的实验,每个实验中都有三次测量,完成教学任务很紧张。

教学时间在合理分配一下。

课堂中各小组的试验进度差距很大,最快的小组和慢的小组得相差5分钟,主要在于小组分工不明确、实验步骤不清楚。

可见小组建设、小组水平,教师掌握的不好,要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使每个小组均衡发展。

王家清:教师注重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浮力的的大小和方向,为概念的形成奠定基础。

如导课时,先让学生观察木块、泡沫塑料在水中的沉浮情况,然后让学生轻轻将泡沫、木块压入水中,说说什么有感受,在这一环节,甘老师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去体验感受,在小组内交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