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妻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妻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品读比较,深入分析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所达到的艺术效果。2.通过诵读感悟,深入体会文章说服力和感染力来源于作者至情与至理的交融。
3.学习革命先驱抛私情循大义,“为天下谋永福”勇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二、难点、重点分析
1.理解文中典故所表达的情感
2.多种表达方式交融来凸显情感和深入说理。
三、教学设想
本文是近代作品,又是一封家书,语言浅近平易,使用了杂有白话成份的通俗文言,所以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文言教学点难度不算很大,学生借助课后注释及有关资料基本能读懂文章,体会情感。在课前我先发放学案,引导学生查找资料,了解背景,了解典故的出处和意义以及初步体会此典故在文章中所体现的情感;靠自己的能力进行有关字、词的文言知识点梳理。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我针对同学们在学案学习中出现的知识难点进行点拨,并通过提问检测其掌握程度。希望能通过这种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文言的自主性。而本课时的重点则放在内容的梳理和情感的把握上,体会作者通过多种表达方式让自己的至情与至理得以充分的体现,也让妻子能“尽吾意”,理解“我”的选择,借以突显作者的铁骨柔情,为循大义而抛私情,儿女情长和英雄气壮两相融和的可歌可泣的形象和可贵的品质。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
读书交流:(学生活动)请你用一句话写写林觉民给你的印象。
如:我读到了一个的林觉民。
小结:插入简单的时代背景的介绍和作者介绍。
整体感知
思考:
1.本文如用一句话来概括内容,你会用文中的哪句话?
2.在这封遗书中,作者反复强调的是“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这一中心思想。文中哪些地方写的是“吾至爱汝”?哪些地方写的是“勇于就死”的呢?
三)深入鉴赏3、4段。(注意层次划分:吾至爱汝——勇于就死)
学生朗读3-4段前部分。(“吾至爱汝”部分)
思考:
1)本部分写了几件事表达“吾至爱汝”?你能试着用文言句子来概括这几件事吗?
2)老师出示改写片段与原文对照
吾至爱汝,吾尝愿汝先于吾死,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令汝担悲。吾与汝初婚,并肩携手,两情依依。前十余日归家,吾见汝之有身也,恐不胜长途跋涉、路途艰险之苦,未能以此行语汝。吾爱汝之心,天地可鉴。
改写片断读来平淡,与原文相比,它到底少了些什么?你体会到原文写得动人之处在哪里?(从比较中分析文章的精彩之处)
小结:细节描写,深情叙述为抒情铺垫
3)请同学朗读此片段,并请大家思考:这部分的文笔极为细腻,突显自己对妻子的深情,你会认为这样的儿女之情的缠绵细腻有损他的革命豪情的激昂慷慨吗?
小结:愈写夫妻恩爱之深,愈见夫妻生死离别之情重,愈衬托他舍此捐躯的高尚情操,读来更显哀婉悲痛。
4)归纳:
突出艺术特点(以情说理)
2.本文是绝无粉饰的内心世界的展示,在爱妻和爱国之间的抉择尤其体现林觉民内心的痛苦,他那么深爱自己的妻子,为何最终还是离她远去,选择赴死呢?请同学朗读第4段后部分。
1)思考:他那么深爱自己的妻子,为何最终还是离她远去,选择赴死呢?
重点句: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
2)归纳:
突出艺术特点(以事说理)
四)探讨:这封《与妻书》情理交融,大情与大理充满在整封书信之中,林觉民最终选择了一条赴死之路,为国捐躯之路,在离妻别子的抉择之中,他到底还有没为妻子考虑,为自己的小家考虑呢?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男子呢?请你把自己的认识体会用对联的形式表达出来。
学生活动:为林觉民或他的《与妻书》写一幅对联
(课堂小组推荐作品展示)
五)总结:让我们永远记住这样的一个人,“面貌如玉,肝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 真算奇男子。”(两广总督张鸣歧)———他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林觉民,敬哉!
六)课外随笔(一封家书):
假如你现在是一名高三学生,现在正面临着高考志愿的填报问题。你很想考到外省名校去,但你的父母很舍不得你,很想你能留在他们的身边,认为读省内名校都是不错的选择。请你给你父母写一封家书,表达你对你父母割舍不下的情感和阐明你要填报外省院校的理由。
《与妻书》学案
一、了解《与妻书》的写作背景
二、梳理基本字词
重点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虚词(意义和用法)、特殊句式
1.请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称心快意,几家能彀
吾灵尚依依旁汝也
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
2.一词多义
书:(①动词。书写,记载。②名词。文字、书信、文书、书籍、书法。)
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
泪珠与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
意洞手书
罄竹难书
志:(①心意、志向。②记忆。③记述。④标志。)
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
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
永志不忘
志怪小说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桃花源记》)
望:(①动词。向远处看。②动词。盼望、期望。③动词。临近。④动词。观察。⑤名词,希望。
⑥名词,名望、声望。⑦名词。农历十五左右。)
适冬之望日前后
吾亦望其言是实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虎龙,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鸿门宴》)
先达德隆望尊。(《送东阳马生序》)
其:(①代词。代第三人称,他,它(他的,它的)。②代词。代第一人称,我的,自己的。③代词。指示代词,表远指,那,那些,那里。④代词。指示代词,其中的。⑤副词。表示揣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要”“希望”等。⑥连词。通常放在句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表选择,可译为“还是”。⑦助词。其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今望其真有
助天下人爱其所爱
卒不忍独善其身
吾望其言是实
汝其勿悲
汝其善抚之
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以(①介词。表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用、拿、凭、依据、按照、用…‥的身份。②介词:起提宾的作用,“把”。③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④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⑤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 “率领”。⑥连词。表并列、递进、承接、目的、因果、修饰关系。⑦副词,通“已”,已经。)
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
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
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
且以汝之有身也
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
汝不必以无侣悲
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
而:(①连词。表并列、递进、承接、转折、假设、因果、修饰关系。②代词。第二人称,你、你的。③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不能竟书而欲搁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