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朝代建筑风格

合集下载

古建筑设计风格有哪些

古建筑设计风格有哪些

古建筑设计风格有哪些
曲阜市中源古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现代都市的发展越来越快,摩天大楼鳞次栉比,但是越来越多的人逐渐厌倦现代都市的喧嚣,想找一方古代风格的净土修养。

所以现在古建筑设计开始多了起来。

古建筑设计类型特点根据朝代的更迭不断演变,还要符合当地的人文爱好,主要风格有以下几个朝代:汉代古建筑风格样式,唐代古建筑风格样式,宋代古建筑风格样式,明清古建筑风格样式。

一、汉代古建筑风格样式主要特点是朴实无华,整体造型比较平滑舒展,正脊屋檐微微上翘。

二、到了唐代,建筑的发展到了一个较为成熟的时期,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建筑体系。

这个时候的建筑特点是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形体俊美,庄重大方,整齐而不呆板,舒展而不张扬,古朴却富有活力,正是当时时代精神的完美体现。

三、宋式,从隋唐到宋元,中国的古建筑设计也发展到了鼎盛的时期,无论是建筑的规模种类,还是还是装饰设计,都有极大的提升。

整体屋檐有明显下弯曲线,脊端屋顶屋檐上翘比较大。

四、明清时期,中国古建筑经过唐宋时期的飞越发展,开始步入转型阶段,建筑风格开始实施标准化化建造和运作,从提高质量,标准化,以往群龙无首的古建筑规划开始纳入到政府的统筹管理,整体而言,明清建筑对于前期建筑样式进行修正,多数建筑稳重大方,正脊平直,装饰漂亮轻巧,豪华而不繁缛,个时
期的建筑风格最为霸气,漂亮,绚丽多彩,所以现在多数古建筑设计多以明清风格为样式。

总而言之,仿古建筑风格样式多样,各个朝代的建筑都有比较鲜明的风格,运用最多的还是汉唐风格和明清样式,无论选择哪种,只要符合当地风俗文化,就是最好的。

怎么区分汉代唐代明代建筑

怎么区分汉代唐代明代建筑

怎么区分汉代唐代明代建筑
这不马上唐城要正式开门迎客了吗,对于很多襄阳⼈来说,增加了⼀处游玩地。

唐城,顾名思义,可能主要是唐代的建筑。

可是,我要是问⼤家⼀个问题,你能区分唐代建筑和汉代建筑、明代建筑的不同吗?恐怕很多⼈⼼⾥有个⼤致的谱,但嘴说不上来。

⼩编其实也是这种状态。

为了弥补⾃⼰的知识不⾜,⼩编专门脑补了下中国主要朝代的建筑风格。

下⾯⼩编来依次说明汉唐明三个朝代建筑风格。

秦汉时期的建筑,想必⼤家在⼀些影视节⽬如《汉武⼤帝》《秦始皇》《英雄》中也看到过不少。

秦汉时期建筑看上去朴素,⼤⽓,实⽤性强,青⽡⽩墙中透出典雅磅礴之感。

上图为秦汉建筑
唐代有贞观、开元盛世辉煌,经济发达,⽂化昌盛,体现在建筑上为规模宏⼤、规划严整,庄重⼤⽅,⾊调简洁明快。

唐代⽊建筑实现了艺术加⼯与结构造型的统⼀,包括⽃拱、柱⼦、房梁等在内的建筑构件均体现了⼒与美的完美结合。

近代建筑⼤家梁思成将中国古代⽊构建筑分为三个时期——豪劲时期、醇和时期、羁直时期,⽽唐代就处于豪劲时期,⼤家看⼤明宫复原图感受⼀下。

宋元时期处于“醇和时期”,其特点是⽐例优雅,细节精美。

宋代建筑规模⽐唐朝⼩,但⽐唐代更为秀丽,绚烂⽽富于变化。

上图为宋元建筑
明清建筑属于羁直时期,这⼀时期的特点是建筑建筑普遍趋于僵硬,由于所有⽔平构件尺⼨过⼤⽽使得建筑⽐例变得笨拙,尤其是⽃拱,完全沦为了装饰品,尺⼨缩⼩,因⽽补间辅佐攒数增多,显得更累赘了些。

上图为明代西安⿎楼
上图为明代北京正阳门
说到最后,⼤家再看看襄阳的⼩北门。

您觉得是哪个朝代的建筑风格?。

中国古代建筑的介绍

中国古代建筑的介绍

中国的古代建筑介绍目录:一、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二、古代建筑的风格1、四种基本风格2、地方民族的风格3、时代风格三、古代建筑的特点1、以木构架为主的结构方式2、独特的单体造型3、中轴对称、方正严整的群体组合与布局4、变化多样的装修与装饰5、写意的山水园景四、古代建筑对现代建筑的影响1、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大致经历了8个时期,包括原始社会、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现代等。

直到21世纪始终保持着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专属的特点。

同时,对现代建筑也同样有着深远的影响。

2、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原始商三国宋辽明现隋唐秦1、四种基本风格(1)庄重严肃的纪念型风格。

主要体现在礼制祭祀建筑、陵墓建筑和有特殊涵义的宗教建筑中,从秦汉带以后逐渐形成,表现了建筑物的大气、恢弘,同时也是古代等级制度在建筑物上的体现。

例如北京天坛祈年殿、古代的明堂辟雍、帝王陵墓、大型祭坛,和佛教建筑中的金刚宝座、戒坛、大佛阁等。

北京天坛祈年殿 明堂辟雍的复原图(2)雍容华丽的宫室型风格。

园林建筑木结构建筑佛教建筑传入建筑发展的高潮,木结构趋于成熟河姆渡的干阑木结构 阿房宫遗址敦煌莫高窟独立完整的建筑体系隋唐都城大兴城细腻、纤巧的建筑故宫古今结合中外结合多体现在宫殿、府邸、衙署等,表现在序列组合丰富,主次分明,群体中各个建筑的体量大小搭配恰当,符合人的正常审美尺度;单座建筑造型比例严谨,尺度合宜,装饰华丽。

充分表现了古代宫廷的上下等级的严厉。

例如北京故宫、天安门等。

天安门,明永乐十八年建成,当时名叫承天门。

清顺治八年(1651)年,改建为今天的样式,更名为天安门。

北京天安门(3)亲切宜人的住宅型风格。

主要是一般住宅中,也包括古代的客栈、酒楼等人们最经常使用的建筑,建筑的主要风格是序列组合与生活密切结合,尺度宜人而不曲折;建筑内向,造型简朴,装修精致。

例如北京的四合院、江南的民居等。

北京的四合院(4)自由委婉的园林风格。

中国古代各时代的建筑特点

中国古代各时代的建筑特点

中国古代各时代的建筑特点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建筑特点和风格。

下面将从原始社会到清代,分别介绍每个时代的建筑特点。

原始社会:原始社会的建筑主要是简陋的各类住宅和祭祀用建筑。

住宅一般以竹木为结构,覆盖着草、树皮等材料。

祭祀用建筑则以土坑、石头等简单的方式搭建,用于举行祭祀仪式。

夏朝: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其建筑特点主要表现在宫殿和城墙方面。

夏朝宫殿以方形建筑为主,多为木结构,屋顶覆盖着茅草或瓦片。

城墙则采用土坯砌筑,以保护城市的安全。

商朝:商朝的建筑特点主要表现在宫殿、祭祀用建筑和城墙方面。

商朝宫殿多为方形或长方形建筑,以木材为主要结构材料,屋顶覆盖着瓦片。

祭祀用建筑主要是祭祀神灵的祭坛,多为方形或圆形,以土坯或石头砌筑。

城墙则采用砖石砌筑,以加强城市的防御能力。

西周:西周时期,建筑风格逐渐趋于庄重和规整。

宫殿建筑多为方形或长方形,以木材为主要结构材料,屋顶覆盖着琉璃瓦。

宫殿内部装饰丰富,彩绘壁画和雕刻技艺得到了很大发展。

城墙则采用石头砌筑,以加强城市的防御能力。

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时期,建筑风格逐渐趋于宏伟和雄伟。

宫殿建筑多为方形或长方形,建筑结构更加复杂,屋顶采用斜坡状,覆盖着琉璃瓦。

宫殿内部装饰更加精美,墙壁上常见彩绘壁画。

城墙则采用砖石砌筑,高大厚实,以加强城市的防御能力。

秦朝:秦朝的建筑特点主要表现在宫殿、陵墓和城墙方面。

宫殿建筑多为方形或长方形,建筑结构更加复杂,屋顶采用斜坡状,覆盖着琉璃瓦。

陵墓则规模宏大,采用山体开挖的方式,墓室内设有大量陪葬品。

城墙则采用砖石砌筑,高大厚实,以加强城市的防御能力。

汉朝:汉朝的建筑特点主要表现在宫殿、陵墓和寺庙方面。

宫殿建筑多为方形或长方形,建筑结构更加复杂,屋顶采用斜坡状,覆盖着琉璃瓦。

陵墓则规模宏大,采用山体开挖的方式,墓室内设有大量陪葬品。

寺庙则多为木结构,屋顶覆盖着琉璃瓦,内部供奉佛像或神像。

唐朝:唐朝的建筑特点主要表现在宫殿、寺庙和园林方面。

中国的古代宫殿

中国的古代宫殿

中国的古代宫殿中国的古代宫殿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展示了中国人民智慧和美学追求的结晶。

这些宫殿以其雄伟壮丽的建筑和精美的细节而闻名于世。

从最早的商代到清朝,中国的宫殿建筑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每个朝代都留下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化遗产。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宫殿的演变及其在文化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一、商代和西周时期的宫殿建筑商代的宫殿建筑以殷墟遗址中发现的王城遗址为代表。

这些遗址包括母亲庙和太庙,展示了商代君主的权力和地位。

宫殿采用了石灰土砖和木质结构,墙壁上刻有精美的壁画,描绘了古代商朝的生活场景和宗教仪式。

而西周时期的宫殿则延续了商代的建筑特点,但也出现了一些创新,如更大规模的建筑和更丰富的装饰。

二、秦汉时期的宫殿建筑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他建造了著名的秦始皇陵和兵马俑,展示了秦代宫殿建筑的浩大规模和雄伟风格。

汉代时期,宫殿建设更趋完善,宫殿规模更大,结构更复杂。

这些宫殿分为前殿、后宫和御花园等部分,各个区域都有独特的功能和建筑特点。

汉代的宫殿建筑融合了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的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汉风建筑风格。

三、唐代宫殿建筑的繁华盛世唐代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同时也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巅峰时期。

长安城(现在的西安市)是当时的都城,建有宏伟壮丽的皇宫和大量的寺庙。

唐代宫殿建筑注重以金碧辉煌和丰富多彩的色彩装饰,表达皇权的庄严和富丽堂皇的气势。

著名的大内宅和太和殿是唐代宫殿建筑的代表作品,至今仍然令人惊叹。

四、明清时期的宫殿建筑明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宫殿建筑保持了唐代的风格,并融入了一些后来的创新。

北京的故宫是明代宫殿建筑的典型代表,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宫殿建筑群之一。

故宫结构严谨,规模宏大,分为前殿、中殿和后宫等部分。

明代宫殿建筑注重对称和红色装饰,表达皇权和稳定的权威。

清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朝代,宫殿建筑延续了明代的风格,并增加了一些满族的传统元素。

颐和园和圆明园是清代宫殿建筑的杰作,它们展示了满汉文化的融合与共存。

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和特点

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和特点

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和特点中国古代的建筑风格和特点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一千年左右,经过漫长的时间发展,不同的时期产生了丰富多样的建筑风格。

以下是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和特点:1.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特点:先秦时期的建筑主要以宫殿、墓地和祭祀场所为主。

宫殿建筑大多采用方形布局,以木材和土石结构为主。

-代表建筑:陕西西安的兵马俑。

2.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589年):-特点:这一时期的建筑风格受到西亚和中亚的影响,基本建筑结构采用集中式布局,并增加了一些外来元素。

特别是佛教寺庙的兴起,使得寺庙建筑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的建筑风格。

-代表建筑:河南洛阳的白马寺。

3.隋唐时期(公元589年-907年):-特点:隋唐时期的建筑风格注重丰富的装饰和雕刻,建筑结构变得更加稳固和庄重。

佛寺和宫殿以及各种公共建筑得到了大规模的建造。

-代表建筑:陕西西安的大雁塔,江苏扬州的瘦西湖。

4.北宋时期(公元960年-1127年):-特点:北宋时期的建筑风格注重对传统的继承和改良,建筑结构更加优雅和精致。

曲尺式建筑布局和建筑雕刻、装饰得到了大力发展。

-代表建筑:北京的颐和园,浙江杭州的灵隐寺。

5.南宋时期(公元1127年-1279年):-特点:南宋时期的建筑风格继承了北宋时期的优点,注重平面布局和建筑细节的精湛雕刻。

特别是园林建筑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代表建筑:苏州的拙政园,江苏扬州的个园。

6.元明时期(公元1279年-1644年):-特点:元明时期的建筑风格受到了蒙古和西亚文化的影响,建筑风格更为宏伟和壮观,采用多变的色彩和装饰。

-代表建筑:北京的故宫,四川成都的武侯祠。

7.清代时期(公元1644年-1912年):-特点:清代时期的建筑风格注重庄重和对称。

宫殿和寺庙采用明亮的色彩,装饰华丽,以黄色为主色调。

-代表建筑:北京的天坛,江苏扬州的瘦西湖。

以上是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和特点的概括。

虽然每个时期的特点各异,但都反映出中国古代建筑的深厚文化底蕴和精湛的工艺技术。

中国建筑发展历程及各朝代典型建筑

中国建筑发展历程及各朝代典型建筑

我国建筑发展历程及各朝代典型建筑一、我国建筑发展历程我国建筑源远流长,可以追溯至约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其漫长的发展历程记录了我国古代文明的辉煌。

我国古代建筑不仅在工艺技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更融入了我国古代文化的精髓,成为了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二、新石器时代至商朝的建筑1. 新石器时代至蒙古航的建筑新石器时代至蒙古航的建筑风格,主要体现在遗址中的房屋建筑。

这些房屋大多以竹木、泥土等天然材料搭建而成,形式简单,但却透露着原始建筑的独特魅力。

2. 商朝的建筑商朝的建筑受到了周围民族的影响,特别是与西方亚洲和南方的波斯湾地区有密切接触。

商代占城遗址的城市规划和建筑风格成为商代建筑的代表。

城市规划显示出农业社会对水利工程和城市治理的丰富经验。

商代建筑采用象征图腾为纹饰。

商代的石窟寺是我国石窟艺术的重要起源地,这体现了商代文化的宗教特色。

三、周朝至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1. 周朝的建筑周朝的建筑风格延续了商朝的传统,但在建筑工艺上有所改进,更加工艺精湛。

建筑在材料上主要使用木材和泥土,建筑形式更加注重对称和谐,体现了周朝时期的社会秩序和礼乐文化。

2. 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风格逐渐多样化,地域特色明显。

如秦国城墙、楚国风格的园林建筑、越国的土山墓等,体现了不同诸侯国家的文化风貌。

四、秦汉至唐宋时期的建筑1. 秦汉建筑秦汉建筑以秦始皇陵为代表,充分展示了我国古代工程技术的辉煌。

秦人注重实用、注重功能性。

秦汉建筑对后世的影响很大。

2.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风格影响了隋唐的建筑艺术和风俗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宫殿和道教寺观建筑表现了魏晋风俗文化的特征。

3. 唐宋建筑唐宋时期的建筑风格成就了我国古代建筑史上的巅峰,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辉煌时期,建筑更加注重规模和气势,在设计上更加注重装饰和雕刻。

唐宋时期的建筑,无论是皇宫、佛寺、园林还是民居,都展现出了古代我国建筑的最高水平。

中国历史朝代的艺术与建筑风格

中国历史朝代的艺术与建筑风格

中国历史朝代的艺术与建筑风格中国历史悠久,每个朝代都具有独特的艺术与建筑风格,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与才华。

以下将分别按照不同的朝代来介绍中国历史上独具特色的艺术与建筑风格。

一、夏朝与商朝时期夏朝与商朝时期可以说是中国艺术与建筑的起源。

在这个时期,艺术主要表现在陶器和青铜器制作上。

夏朝与商朝的青铜器多以兽面纹饰为主,寓意着祈求丰收和生活安宁。

此外,这个时期的建筑以宗庙和王陵为主,规模宏大,结构严谨。

二、周朝时期周朝时期是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艺术逐渐形成了特色鲜明的风格。

例如,在青铜器方面,周朝的铜器多采用各种动植物纹饰,形态丰富多样。

在建筑方面,此时的宫殿、城墙和祭祀建筑等采用了木结构,注重比例和对称。

三、秦朝与西汉时期秦朝与西汉时期是中国艺术与建筑风格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秦朝时期,始皇帝陵的出土文物,如兵马俑,展现了当时的艺术风貌。

而西汉时期的建筑风格则以宫殿、墓葬和寺庙为主,注重气势磅礴和雕饰精美。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艺术与建筑领域的多元化时期。

在这段时期内,佛教传入中国,对中国艺术与建筑产生了深远影响。

壁画成为当时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在寺庙中广泛运用。

建筑方面,飞檐翘角和丰富多彩的彩塑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筑的特点。

五、唐朝与宋朝时期唐朝和宋朝时期被认为是中国艺术与建筑的黄金时期。

在唐朝,绘画与诗词的结合达到了巅峰,壁画、山水画等成为主流。

唐朝的建筑注重规划和布局,例如著名的大明宫就展现了唐朝建筑的宏伟与气势。

而宋朝时期,景德镇的瓷器成为当时的代表作品,宋代的建筑则更加注重细节和审美,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妙之处。

六、明朝与清朝时期明朝和清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个重要朝代,也是中国传统艺术与建筑的最后阶段。

明朝时期,绘画艺术更加注重写实,著名的文人画充满了诗意与意境;清朝时期,宫廷画成为主流,充满了富丽堂皇的特色。

建筑方面,明朝和清朝的宫殿、园林和寺庙极具规模与气派,令人叹为观止。

唐,宋,明,清的建筑风格特征与代表性建筑构造

唐,宋,明,清的建筑风格特征与代表性建筑构造

唐,宋,明,清的建筑风格特征与代表性建筑构造中国建筑是世界唯一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

基干深厚的文化传统,中国建筑艺术的重大特点是:1、以宫殿和都城规划的成就最高,突出皇权至上思想和严密的等级观念;2、特别注重群体组合的美,或取中轴对称院落式布局,或为自由式,以前者为主;3、注重与自然的高度协同,尊重自然;4、艺术性格特别重视对中和、平易、合蓄而深沉的美的追求。

中国建筑艺术是中国人的伦理观、审美观、价值观和自然观的深刻体现。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建筑始终保持了自身的独特性格。

从其全部历史,可分出三个大的阶段:商周到秦汉,是萌芽与成长阶段,秦和西汉是发展的第一个高潮;历魏晋经隋唐而宋,是成熟与高峰阶段,唐代的成就更为辉煌,是第二个高潮;元至明清是充实与总结阶段,明至清前期是第三个高潮。

这三个阶段可分别以秦汉、隋唐、明清为代表。

一:唐代建筑风格特征与代表构造:唐初,太宗李世民吸取隋炀帝大兴土木、劳民伤财的教训,主张养民,崇尚简朴、兴建宫室的数量和规模都很有限。

经过贞观之治,唐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至开元、天宝年间,其建筑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盛唐风格”,建筑艺术达到了巅峰。

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逐步走向没落,中晚唐建筑也因之少了盛唐建筑的雄浑之气,多了些柔美装饰之风。

随着高足家具的普及,晚唐的建筑比例也因之产生了变化。

唐朝的住宅,根据主人不同的等级,其门厅的大小、间数、架数以及装饰、色彩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严格的等级制度。

这一时期遗存下来的殿堂、陵墓、石窟、塔、桥及城市宫殿的遗址,无论布局或造型都具有较高的艺术和技术水平,雕塑和壁画尤为精美,是中国封建社会前期建筑的高峰。

我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的实物仅有唐代的五台山南禅寺和佛光寺部分建筑。

其建筑特点是,单体建筑的屋顶坡度平缓,出檐深远,斗拱比例较大,柱子较粗壮,多用板门和直柩窗,风格庄重朴实。

唐代建筑最大的技术成就是斗拱的完善和木构架体系的成熟,出现了专门负责设计和组织施工的专业建筑师----梓人(都料匠)。

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和特点

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和特点

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和特点城规122 江海洋1120110087在世界建筑体系中,中国古代建筑是源远流长的独立发展的体系。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原始社会、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七个时期一、原始社会黄河流域的穴居穴居的发展历程:居住面高度变化平面形式变化房间数量变化表面装饰变化\二、夏商周社会1·从中国建筑结构体系看,中国奴隶社会(夏商周)在极低的生产力水平下,完成了木结构体系的草创,并掌握了筑城与高台建筑的方法。

中国建筑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为世界主要三种体系(石、木、生土)之一,在奴隶社会虽然尚属草创阶段,但结构方式以基本确立。

2·中国建筑一大特点,是表现出一种等级森严的秩序,这在中国奴隶社会建筑中便已见端倪。

中国建筑一大特点,是表现出一种等级森严的秩序,这在中国奴隶社会建筑中便已见端倪。

三、秦汉时期汉代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第一个高峰。

此时高台建筑减少,多屋楼阁大量增加,庭院式的布局已基本定型,并和当时的政治、经济、宗法、礼制等制度密切结合,足以满足社会多方面的需要——中国建筑体系已大致形成。

斗拱在汉代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它的种类十分之多,可谓达到了千奇百怪的程度。

在各种阙,墓葬及画像砖中我们都可以见到它的形象。

此时的斗拱虽已能做的比较复杂,但没有往前出跳的,且各地做法很不统一,有的结构也不尽合理,在相当的程度上是工匠们个人的摸索。

后世中成熟的斗拱,便是经过了实践的检验,从这些斗拱中脱颖而出的。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此时期为我国大分裂的时代,也使我国出现了第一次民族大融合。

此时专制王权衰退,士族势力扩张,特权世袭,形成门阀政治,此时期,汉族和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汉族和汉族的封建统治者为了利益相互争斗,无休止的战争使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十分痛苦,一些地方货币停止使用,华北甚至倒退到了自然经济阶段。

在这种动荡的环境下,劳动人民生活没有保障,只有在佛教中寻找安慰;各族的统治者们今天可能是一个皇帝,明天也许就会沦为一名俘虏,一个异族的奴隶。

中国八大传统建筑流派

中国八大传统建筑流派
厢房:东西厢房是子孙的住房,也常为三间,以东厢房为尊西厢 房为卑,东厢房一般是长子长媳居住,而且在建筑高度上,略高于西 厢房。
耳房:正房两侧的两间房间,高度低于堂屋,如果院落狭长,厢 房通常也设有耳房。
一、四合院里的天地
3-单体建筑
后罩房:通常是最里面的一进院落,靠近边界的房子,通常为女 眷居住。等级低于正房和厢房,因此房屋尺度和质量相比而言都稍差。
倒座房:这是四合院中最南端的一 排房子,临近胡同,一般不开窗。 其中的房子一般都是仆人居住。
垂花门:又称为二门,开在内外 院之间的隔墙上,位于院落中轴线 上。”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中的 二门,就是指垂花门。垂花门可以 说是四合院中装饰富丽的建筑。
一、四合院里的天地
3-单体建筑
正房:四合院的正房一般都是三间,坐北朝南,是一家之主的居 所。
三、粉墙黛瓦的江南民居
1-历史渊源 江南水乡民居历史可以追 溯到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 渡文化,之后随着战乱, 大批人口迁移南方,带动 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并使得 经济中心逐步南移。到了 明清时期,江南已成为全 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 区,因此达官贵人、文人 雅士纷纷在此建宅定居。
三、粉墙黛瓦的江南民居
木构架为主 徽派古建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梁架注重装饰,
一般以桐油饰之,彰显古朴典雅。立柱用料也很大,斜撑等大多饰 以花纹、线脚。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徽派情怀
2-建筑特色
注重装饰 在装饰上面,大多采 用砖、木、石雕工艺, 让整个建筑显得如诗 如画,融古雅、简洁、 华丽于一体。
二、徽派情怀
3-徽州三雕
一、四合院里的天地
四合院是北京传统民居形式,辽代时已初成规模。所谓四合, 是一个院落四面建有房屋,从四面将庭院围合在中间。

中国古代各朝代建筑风格

中国古代各朝代建筑风格
宏伟恢弘,宫殿、陵墓和寺庙组成,采用大规模石构造和琉璃瓦屋顶
北京故宫、天坛

传统与外来文化综合体现,宫殿和陵墓为主,吸收蒙古、西亚等地建筑技术和装饰风格
北京颐和园、清东陵

融合了南朝先进的规划和建筑技术,建筑风格宏伟
大兴城(长安)、东都(洛阳)

壮丽、世俗,大规模寺庙、宫殿和陵墓
大雁塔、大明宫、洛阳龙门石窟

雅致、典雅,儒家思想影响显著,斗拱层数增多,减柱法、移柱法使用
开封府、汴京御道、晋祠

与蒙古、西亚文化融合,建筑风格粗放不羁,多用白色琉璃瓦
妙应寺白塔、永乐宫

中国古代各朝代建筑风格
朝代
建筑风格特点
代表建筑
先秦
起始阶段,典型的框架结构和木质建筑
半坡遗址、河姆渡遗址

结构主体的木构架趋于成熟,开始使用斗拱
秦始皇陵、阿房宫遗址

建筑风格独立自由,重檐式屋顶和砖木结构
华清宫、洛阳白马寺
魏晋南北朝
受佛教影响,高层佛塔出现,

中国历史朝代建筑风格

中国历史朝代建筑风格

中国历史朝代建筑风格
中国历史上的朝代建筑风格可以分为以下几个主要阶段:
1. 古代:早期的古代朝代如夏、商、西周等,建筑风格主要采用了祭祀建筑和城墙等。

古代朝代的建筑风格还包括了一些简陋的房屋,如茅草屋和土坯房。

2. 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时期出现了一些重要的城市和宫殿建筑,如楚国的江陵城和鲁国的齐鲁故城。

这些城市和宫殿建筑采用了更加宏伟和精致的建筑风格,多以木质结构为主。

3.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的建筑风格受到了中原和西域文化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风格。

典型的建筑包括了秦始皇陵和汉长城。

此时期,建筑的主要特点是砖、石结构的出现,以及对山水环境的注重。

4. 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出现了一些典型的佛教建筑,如洛阳龙门石窟和山西云冈石窟。

这些佛教建筑以洞窟和石窟为主要形式,结合了中原和西域的建筑风格。

5. 唐宋时期:唐宋时期是中国建筑史上的黄金时期,建筑风格呈现出了更加精致和成熟的特点。

唐代的大型建筑如洛阳白马寺和长安大明宫,宋代的大型建筑如开封宋皇宫和杭州大宋御街,都采用了协调的建筑比例和精巧的绘制。

6. 元明清时期:元明清时期是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演进阶段。

元代建筑承袭了唐宋的风格,但又引入了一些蒙古和西亚文化
的元素。

明代的建筑风格以明式建筑为主,追求庄重、典雅的特点。

清代更加注重建筑的规划和布局,大量修建了宫殿和园林,如北京故宫和苏州园林等。

总的来说,在中国历史上,每个朝代的建筑风格都有其独特之处,但都受到了前朝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影响。

这些建筑风格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和文化的特点。

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历程1.原始社会时期2.夏,商,周及春秋战国时期3.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4.隋唐时期5.两宋,元代时期6.明清时期原始社会时期早期人类以穴居和巢居为主穴居→挖地洞巢居→做树屋后来巢居演变为杆栏式建筑,穴居发展到为半穴居,再演变到地上建筑。

河姆渡遗址干栏式建筑河姆渡遗址水井水架和草顶西安半坡遗址半穴居建筑早期的建筑多为木骨泥墙,房屋平面通常为长方形和圆形,为了支持屋顶的重量,通常会在室内设置木柱作为支持。

为了克服潮湿,保持室内干燥,室内的墙壁和地面会用细泥涂抹墙面,用火进行熏烤,使其陶化。

地面也会铺设木材,芦苇等作为防水层。

室中部设炕灶,是全屋陈设的的视觉中心和艺术中心,也是家庭团聚,就餐的场所。

新石器时代晚期,人们开始使用白色石灰面层涂抹室内墙壁和地面,不但能防潮,还能起到装饰的效果。

夏,商,周及春秋战国时期夏在公元前21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奴隶制国家的诞生。

夏人以木器翻土,以石刀、蚌镰收割,因当时铜很珍贵,还未用于农业生产。

那时人们已不再消极适应自然,积极的开河道,防洪水,有了原始的水利灌溉技术,且有规则的使用土地。

据文献记载,夏朝曾修建了城郭沟池,建立军队,制定刑法,修建监狱,同时又修建宫室台榭,奢侈享乐。

因而引起奴隶的反抗,夏朝被后起但迅速强大的奴隶国家——商所灭,结束了四百多年的统治。

二里头宫殿建筑一号遗址复原图——夏朝/早商文化商中国传统的木构件体系在商代基本形成,同时,商朝开始使用青铜器和象形文字。

商朝已有较成熟的夯土技术。

它的后期,建造了规模相当大的宫殿和陵墓,和当时奴隶居住的穴居对照,强烈地表现了阶级对立的情况。

商朝的代表性遗迹——殷墟,位于河南安阳小屯村一带,是商朝后期的都城遗址。

它占地面积约24平方公里,东西六公里,南北四公里。

大致分为宫殿区、王陵区、一般墓葬区、手工业作坊区、平民居住区和奴隶居住区,城市布局严谨合理。

从其城市的规模、面积、宫殿之宏伟,出土文物质量之精,数量之巨,可充分证明它当时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一处繁华的大都市。

中国八大传统建筑流派

中国八大传统建筑流派

二、徽派情怀
3-徽州三雕
木雕 主要出现在旧时建筑物和 家庭用品上,宅院内的屏 风、栏柱、桌椅、文房用 品上都可以一睹木雕的风 采。徽州木雕的题材颇为 广泛,人物、山水、花卉、 回纹、各种吉祥图案等, 应有尽有。
三、粉墙黛瓦的江南民居
江南民居普遍的平面布局 方式和北方的四合院大致 相同,只是一般布置紧凑 ,院落占地面积较小。其 中水系是江南民居特有的 景致,江南民居因水而有 了灵气。
2-总体格局
传统四合院,一户一宅,平面 格局大小不一,小到只有一进, 大到三进或四进,还可以形成两 个四合院宽的跨院式。小四合院 房间为13间,一院或二院的房间 为25~40间。
一、四合院里的天地
3-单体建筑
影璧:在四合院中通常用于遮挡视线、美化和突出大门。通常由 砖砌成,由座、身、顶三部分构成。四合院的大门内一般也有一个影 璧。
二、徽派情怀
1-历史渊源
古代徽州各村 均有独立宗祠,家 族思想浓厚,加之 地理位置及文化的 影响,徽州建筑形 成独树一帜的特点, 加之徽商的崛起, 出现大量优秀的豪 华住宅、园林、书 院等。
二、徽派情怀
2-建筑特色
徽州建筑结构多为多进院落式,也是坐北朝南依山伴水。布局 以中轴线分列,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室,厅堂前有“天 井”,用于采光通风,也有“四水归堂”的寓意。
陈家祠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总体布局以中轴线为主体建筑,中 轴线两侧为厅堂,每座单体建筑以青云巷隔开,建筑之间用长廊连 通,六院八廊穿插,19座建筑组成建筑群体。
四、中西合璧的岭南建筑
在陈家祠中,木 雕、石雕、砖雕、 陶塑、彩绘等传 统建筑装饰的应 用让人应接不暇。 既有粗放精简、 成片的豪迈,又 有精雕细琢的细 节,庄重大气而 不失精致典雅。

中国各朝代建筑风格

中国各朝代建筑风格

各朝建筑风格一、穴居《易·系辞》曰:“上古穴居而野处”。

旧石器时代原始人居住的岩洞在北京、辽宁、贵州、广东、湖北、江西、江苏、浙江等地都有发现,这种大自然所天然赐予的洞穴是当时用作住所的一种较普遍的方式。

进入氏族社会以后,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房屋建筑也开始出现。

但在环境适宜的地区,穴居依然是当地氏族部落主要的居住方式,只不过人工洞穴取代了天然洞穴,且形式日渐多样,更加适合人类的活动。

例如在黄河流域有广阔而丰厚的黄土层,土质均匀,含有石灰质,有壁立不易倒塌的特点,便于挖作洞穴。

因此原始社会晚期,竖穴上覆盖草顶的穴居成为这一区域氏族部落广泛采用的一种居住方式。

同时,在黄土沟壁上开挖横穴而成的窑洞式住宅,也在山西、甘肃、宁夏等地广泛出现,其平面多为圆形,和一般竖穴式穴居并无差别。

山西还发现了“低坑式”窑洞遗址,即先在地面上挖出下沉式天井院,再在院壁上横向挖出窑洞,这是至今在河南等地仍被使用的一种窑洞。

随着原始人营建经验的不断积累和技术提高,穴居从竖穴逐步发展到半穴居,最后又被地面建筑所代替。

二、巢居《韩非子·五蠹》曰:“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

”《孟子·滕文公》曰:“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

”因此推测,巢居是地势低洼气候潮湿而多虫蛇的地区采用过的一种原始居住方式。

《礼记》载:“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缯巢",可见“巢者与穴居”也非因地域而截然分开。

在近年的考古工作中,一批原始社会公共建筑遗址被发现,如浙江余杭县土筑祭坛,内蒙古大青山和辽宁喀左县东山嘴石砌方圆祭坛,辽西建平县境内的神庙等。

这些发现,使人们对神州大地上先民的建筑水平有了新的了解,他们为了表示对神的敬之心,开始创造出一种超常的建筑形式,从而出现了沿轴展开的多重空间组合和建筑装饰艺术,这是建筑史上的一次飞跃。

从此建筑不仅具有了它的物质功能而且具有了精神意义,促进了建筑技术和艺术向更高层次发展。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简史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简史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简史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可以追溯到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国古代建筑经历了多个时期的演变和变革。

本文将从奠基中国古代建筑的大汶口文化开始,概述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以及各个时期的特点和代表性建筑。

大汶口文化是中国古代建筑的起源,大约距今5000年左右。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使用砖石、木材和泥土来建造简单的住所,如土坯房和竹木构架房。

这些建筑以简单实用为主,没有特定的建筑风格和形式。

从商代开始,中国古代建筑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商代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

商代建筑的代表性建筑是商王朝的宫殿和祭祀建筑。

商代宫殿建筑以殿堂、庙宇和祭祀场所为主,采用了独特的梁柱结构和砖石建造技术。

此外,商代建筑还注重建筑的布局和位置,以及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随后的周代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又一重要时期,周代的建筑在商代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周代的建筑特点是以宫殿和城墙为主,宫殿建筑采用了更加复杂的梁柱结构和装饰技术。

周代宫殿的建筑规模也比商代更大,布局更加精细。

此外,周代还开始兴起城市建设,城墙成为城市的重要标志。

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又一重要发展阶段。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秦代建筑开始兴起。

秦代建筑以宫殿和陵墓为主,宫殿建筑规模宏大,布局严谨,装饰繁复。

秦代陵墓建筑以秦始皇陵为代表,陵墓规模宏大,结构复杂,具有很高的建筑技术水平。

随着西汉的兴起,中国古代建筑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

西汉时期,建筑技术进一步发展,建筑风格也更加多样化。

西汉建筑注重建筑的气势和雄伟,宫殿和陵墓的规模更大,装饰更加精美。

此外,西汉时期还兴起了园林建筑,如汉代的洛阳白马寺和长安华清池等。

随着东汉的衰落,中国古代建筑进入了一个相对低迷的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古代建筑逐渐恢复和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筑风格多样化,宫殿、陵墓和寺庙建筑都有所发展。

此外,魏晋南北朝时期还兴起了佛教,佛教建筑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的建筑艺术

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的建筑艺术

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的建筑艺术中国千年文明历史悠久,其著名的建筑艺术也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唐宋时期、元明清朝各个朝代,中国的建筑艺术也有着不同的发展和特点,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唐朝建筑艺术唐朝时期历时300年,是中国历史和文化上的黄金时代,也是中国建筑艺术进入了一个高峰期,如今许多著名的唐代建筑依旧跃然于现代世界之中。

唐代建筑大量运用了半木头结构,并有着特有的飞檐、斗拱等建筑构件,使建筑物显得雄伟、隆重、富有气势,代表作品有法门寺、洛阳白马寺、安福寺等。

宋朝建筑艺术宋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史上的重要时期,其建筑风格虽然与唐代有区别,但也是以简洁、清新、明快为主要特色,且文化传承方面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

宋代建筑大量运用了砖石造建筑物,并加入木构架构件,使建筑逐步趋于稳定和宏伟,代表作品有武当山观音阁、慈济寺。

元朝建筑艺术元朝时期是汉族与蒙古族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时期,对建筑艺术也产生了较深远的影响,元代建筑物常见飞檐、抱厦、斗栱等富有蒙古族特色的建筑元素,较为特别与美观。

元代建筑以砖石为主,注重建筑的装饰和造型,代表作品有北京孔庙、南京明孝陵、北京永定门城楼等。

明朝建筑艺术明朝时期,中国社会与经济发展达到了高峰期,建筑艺术享有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建筑结构、装饰手法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达到了一个高峰。

明代建筑系国宝级别,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代表作,诸如北京故宫、中国常州天宁寺等等,其建筑造型、装饰精美的程度,达到了一个全新的层次,其装饰功夫尤为著名。

清朝建筑艺术在清朝时期,建筑艺术继承了明代的优良传统,但也有了一定的变化,清朝时期中国建筑呈现了一种彻底的新近代特色,如富有汉民族特点的民居、寺庙、庙宇等,使中国建筑艺术进一步增添了新的魅力,代表作品有广州荔枝湾、北京圆明园、承德避暑山庄等。

总之,从唐宋至清,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历经了千年传承,已成为世界重要的文化遗产。

今天我们走近这些古代宏伟的建筑,在其中感受着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底蕴,且不说这些建筑物的机械结构,但是它们都充满了艺术的灵魂,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宋元明清四朝的建筑风格

宋元明清四朝的建筑风格

宋元明清四朝的建筑风格中国历史上的宋元明清四朝是文化、艺术、建筑方面最为璀璨的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建筑风格也经历了多次革新和发展,从唐风、宋风、元风、明风,再到清风,每一个朝代都有其独特的建筑文化。

本篇文章将为大家介绍这些朝代的建筑风格。

宋风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辉煌的时期,也是一个建筑风格多样的时期。

宋代建筑以木结构为主,离地高低分明,有悬山、悬楼、悬阁、挑廊等形式。

宋式建筑强调材料的木制质感,每一间屋子都极为注重细节和装饰,檐口、飞檐、斗拱、花窗、栏杆等雕刻精细,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宋代的建筑还注意到环境与建筑之间的协调,在建筑中融入自然元素,使之与山水环境相得益彰。

一些较高等的建筑还会采用望楼、观景台等特殊元素将周围美景尽收眼底。

元风元代是一个以外族为主的王朝,这个时期的建筑也受到外来文化影响,新的建筑材料和设计方法被引入中国。

元代的建筑风格与宋代不同,采用砖、石、灰和木材为建筑材料。

元式建筑的特点是厚重、粗犷,注重实用性。

房屋一般都比宋代来的高大,门窗的形状也更为复杂。

同时,元代的建筑还将一些西域和中亚的文化元素融入到建筑中,使其更具异国情调。

明风明朝时期,中国的建筑进入了一个充满繁荣和创造力的时期,建筑在设计和装饰方面更加华丽、绚丽。

明代的建筑风格特点是“宏伟、开阔、多彩”。

明代的宫殿建筑非常宏伟,富丽堂皇,建筑形式大都是五开间、七开间和九开间为主。

同时,明式建筑也十分注重对称和平衡。

在建筑装饰方面,明式建筑更加注重彩色瓦、彩绘、壁画等丰富的细节装修。

清风清代是中国封建文化的尽头。

建筑风格和装饰也从明代的华丽风格逐渐转向更为简洁、朴素的风格,特别是在禅宗建筑方面,典型的清式庭院和清官居、寺庙等建筑中大量运用白墙黛瓦、仿古、平淡的装饰手法。

这种简洁而朴素的风格出现在许多建筑中,是清代建筑设计的一种特色。

总结宋、元、明、清四朝的建筑风格各具特点,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文化发展的特色。

在今天,许多中国古代建筑仍被保存在中国各地,参观这些古建筑非常值得一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朝建筑风格一、穴居《易·系辞》曰:“上古穴居而野处”。

旧石器时代原始人居住的岩洞在北京、辽宁、贵州、广东、湖北、江西、江苏、浙江等地都有发现,这种大自然所天然赐予的洞穴是当时用作住所的一种较普遍的方式。

进入氏族社会以后,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房屋建筑也开始出现。

但在环境适宜的地区,穴居依然是当地氏族部落主要的居住方式,只不过人工洞穴取代了天然洞穴,且形式日渐多样,更加适合人类的活动。

例如在黄河流域有广阔而丰厚的黄土层,土质均匀,含有石灰质,有壁立不易倒塌的特点,便于挖作洞穴。

因此原始社会晚期,竖穴上覆盖草顶的穴居成为这一区域氏族部落广泛采用的一种居住方式。

同时,在黄土沟壁上开挖横穴而成的窑洞式住宅,也在山西、甘肃、宁夏等地广泛出现,其平面多为圆形,和一般竖穴式穴居并无差别。

山西还发现了“低坑式”窑洞遗址,即先在地面上挖出下沉式天井院,再在院壁上横向挖出窑洞,这是至今在河南等地仍被使用的一种窑洞。

随着原始人营建经验的不断积累和技术提高,穴居从竖穴逐步发展到半穴居,最后又被地面建筑所代替。

二、巢居《韩非子·五蠹》曰:“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

”《孟子·滕文公》曰:“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

”因此推测,巢居是地势低洼气候潮湿而多虫蛇的地区采用过的一种原始居住方式。

《礼记》载:“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缯巢",可见“巢者与穴居”也非因地域而截然分开。

在近年的考古工作中,一批原始社会公共建筑遗址被发现,如浙江余杭县土筑祭坛,内蒙古大青山和辽宁喀左县东山嘴石砌方圆祭坛,辽西建平县境内的神庙等。

这些发现,使人们对神州大地上先民的建筑水平有了新的了解,他们为了表示对神的敬之心,开始创造出一种超常的建筑形式,从而出现了沿轴展开的多重空间组合和建筑装饰艺术,这是建筑史上的一次飞跃。

从此建筑不仅具有了它的物质功能而且具有了精神意义,促进了建筑技术和艺术向更高层次发展。

三、真正建筑诞生农耕社会的到来,引导人们走出洞穴,走出丛林。

人们可以用劳动创造生活,来把握自己的命运,同时也开始了人工营造屋室的新阶段,并建立了以自己为中心的新秩序,真正意义上的“建筑”诞生了。

在母系氏族社会晚期的新石器时代,在仰韶、半坡、姜寨、河姆渡等考古发掘中均有居住遗址的发现。

北方仰韶文化遗址多半为半地穴式,但后期的建筑已进展到地面建筑,并已有了分隔成几个房间的房屋。

新石器时代陶屋原始半穴居建筑复原图西安半坡遗址1号方形大房子西安半坡遗址2号圆形大房子1号方形大房子复原图甲2号圆形大房子复原图甲1号方形大房子复原乙2号圆形大房子复原图乙1号方形大房子复原图丙2号圆形大房子复原图丙南方较潮湿地区,“巢居”已演进为初期的干阑式建筑。

如长江下游河姆渡遗址中就发现了许多干阑建筑构件,甚至有较为精细的卯、启口等。

既然木构架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主流,那么我们可以大胆将浙江余姚河姆渡的干阑木构誉为华夏建筑文化之源。

干阑式民居这是一种下部架空的住宅。

它具有通风、防潮、防盗、防兽等优点,对于气候炎热、潮湿多雨的地区非常适用。

它距今约六、七千年,是我国已知的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一个实例。

已发掘部分是长约23米、进深约8米的木构架建筑遗址,推测是一座长条形的、体量相当大的干阑式建筑。

木构件遗物有柱、梁、枋、板等,许多构件上都带有榫卯,有的构件还有多处榫卯。

可以说,河姆渡的干阑木构已初具木构架建筑的雏形,体现了木构建筑之初的技术水平,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与代表意义。

河姆渡遗址干阑式民居复原图河姆渡遗址水井井架和草顶复原图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木构件河姆渡遗址出土木构件的用法河姆渡遗址出土的苇编残片此外,龙山文化的住房遗址已有家庭私有的痕迹,出现了双室相联的套间式半穴居,平面成“吕“字型。

套间式布置也反映了以家庭为单位的生活。

在建筑技术方面,开始广泛地在室内地面上涂抹光洁坚硬的白灰面层,使地面收到防潮、清洁和明亮的效果。

在山西陶寺村龙山文化遗址中已出现了白灰墙面上刻画的图案,这是我国已知的最古老的居室装饰。

先秦建筑公元前21世纪开始,禹的儿子启破坏了民主推选的禅让惯例,自袭王位,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

夏朝奴隶主贵族为了维护他们的利益,镇压奴隶和平民的反抗,设军队,制刑法,修监狱,筑城墙,建立了国家机器。

公元前16世纪,夏朝最后一个王桀暴虐无道,奴隶们不断反抗他的统治。

居住在黄河下游的商部落在首领汤的率领下乘机起兵攻夏,灭亡了夏朝。

商朝最早的国都在亳(亳音伯,今河南商丘)。

在以后三百年中共迁都五次。

公元前14世纪,商朝第二十位国王盘庚从"奄"(今山东曲阜)迁至"殷"(今安阳小屯),直至商朝灭亡。

后人称这段历史为殷朝,此地也称殷都。

殷都被西周废弃之后,逐渐沦为废墟,故称"殷墟"。

商朝最后一个王纣是个暴君,他穷奢极欲,创制“炮烙”之刑,严酷镇压人民,商朝的社会矛盾空前尖锐起来。

这时渭水流域的周族迅速发展。

周族的首领周文王重视农业生产,任用有才能的姜尚等人,势力逐步强大。

公元前11世纪中期,周文王死后,儿子周武王联合西方和南方的部落灭亡了商朝。

周武王都城镐京,史称西周。

为了巩固奴隶主政权,西周实行分封制。

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建立起众多的诸侯国。

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纳贡,带兵随天子作战,定期朝见天子。

通过分封诸侯,西周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疆域广大的奴隶制国家。

西周还建立了宗法制度,规定天子、诸侯等的职位,只有嫡长子有资格继承,其他各子都要被封为诸侯或卿大夫、士。

这样宗法制和分封等级制紧密结合,统治得以巩固。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到东边的洛邑,称为东周。

东周又分“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落,周天子名义上是各国共同的君主,实际上地位只相当一个中等国的诸侯。

一些比较强大的诸侯国家用武力兼并小国,大国之间也互相争夺土地,经常打仗。

战胜的大国诸侯,可以号令其他诸侯。

这种人称做霸主。

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后,剩下秦、齐、楚、燕、韩、赵、魏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中国进入战国时代。

据载,夏人以木器翻土,以石刀、蚌镰收割,因当时铜很珍贵,还未用于农业生产。

那时人们已不再消极适应自然,积极的开河道,防洪水,有了原始的水利灌溉技术,且有规则的使用土地,人们的天文历法知识也逐渐积累起来,今天的农历又叫“夏历”,就来源于夏朝。

到商朝时,历法更加完备,一年分为12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闰年增加一月,称为“殷历”。

商人开始使用甲骨文,手工业已很发达,青铜冶铸、制陶和玉石雕刻业都有很大发展,已有各种行业的作坊。

西周时期,农业进一步发展。

粮食和其他作物的品种增多了,主要粮食有黍、麦、稻等。

桑麻的种植很普遍,麻布和丝绸是当时的衣料来源。

那时已有人工灌溉,开始使用绿肥,还知道灭杀害虫,使得农作物产量大大提高,周代手工业种类多,分工细,包括青铜制造、制陶、纺织业等,号称“百工”。

商周的青铜器造型美观,生动逼真,在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春秋以后,铁制工具的出现改变了生产方式,土地渐转到私人手中、城市兴起,货币经济得到发展。

周代是我国文化勃兴的时代。

周公旦为西周置礼备乐,辅佐周成王和周康王,使周朝出现了最太平、最富裕的时期,史称“成康之治”;西周末年,奴隶制开始瓦解,这种社会的变革使文化的空前繁荣,出现了老子,孔子的等大思想家和百家争鸣的局面,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周公老子孔子孟子夏、商建筑传说中的夏代的建筑遗址尚在探索中。

已发现的此期最早建筑是位于河南偃师西南的二里头遗址。

对它的文化性质,学术界主要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二里头遗址属于夏文化,另一种认为二里头遗址早期属夏文化,晚期属早商文化。

(经碳14测定,其绝对年代为距今三千五六百年,约为夏代末年。

据载,夏末桀居斟寻,二里头遗址可能就是夏桀的都邑斟寻)已发掘出的二里头文化遗址有宫殿建筑基址、作坊遗址、一般居住址、陶窑和墓葬等,并出土了大批遗物。

二里头宫殿建筑遗址已发掘两座。

一号宫殿庭院呈缺角横长方形,东西108米、南北100米,东北部折进一角。

在整个庭院范围用夯土筑成高出于原地表0.4~0.8米的平整台面,可见为在湿陷性黄土地上建大屋而不致沉陷,此时建筑上已大量应用夯土技术。

庭院北部正中为一座略高起的长方形台基,东西长30.4米,南北宽11.4米,四周有檐柱洞,可复原为面阔八间、进深三间的大型殿堂建筑。

殿顶应是最为尊贵的重檐庑殿顶。

《考工记》和《韩非子》都记载先商宫殿是"茅茨土阶",遗址也未发现瓦件,故殿顶应覆以茅草。

前是平坦的庭院,院南沿正中有面阔七间的大门一座,在东北部折进的东廊中间又有门址一处,围绕殿堂和庭院的四周是廊庑建筑。

一号遗址复原图在一号遗址东北为2号宫殿基址,殿堂同样建在长方形基座上,可复原为面阔三大间、进深一大间带有只廊的宫殿建筑。

殿堂南面是庭院,发现有地下排水管道。

围绕殿堂和庭院有北墙、东墙、东廊、西墙、西廊,南面亦有廊和大门。

大门中间是门道,两侧为塾。

这种由殿堂、庭院、廊庑和大门组成的宫殿建筑格局,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对后世很有影响。

又根据殿内发现若干埋有人骨和兽骨的祭祀坑,推测这座宫殿可能是宗庙建筑遗存。

在古代,“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因此这里是王都所在地。

位于湖北黄陂盘龙湖畔的盘龙城遗址是商代前期城市遗址。

它面积约1.1平方公里,建于公元前15世纪前后。

古城平面略呈方形,南北约290米,东西约260米。

城垣四面中部各有一缺口,可能是城门。

城墙基宽21米,现今南、西垣及北垣西端尚存有高出地面约1~3米的夯土残垣。

城垣的夯筑是以每层厚8~10厘米左右的夯土筑出主体,内侧又有斜行夯土用来支撑夯筑城垣主体时使用的模型板。

推测城垣原为中间高耸而内侧有斜坡以便登临,外侧较陡以御敌。

城垣外有宽约14米、深约4米的城壕,壕内侧往往高出外侧1米以上。

在城南壕沟底部曾发现桥桩的柱穴,可知当时是架桥通过的。

盘龙城宫殿复原图下层宫殿建在生土上,上层宫殿群的营建是先筑成高大的夯土台基,再在上面修筑宫殿。

已发现3座坐北朝南、前后平行排列的大型宫殿基址,其中的1号、2号基址已经发掘。

1号基址长39.8米,宽12.3米,有高出地面20厘米以上的夯土台基,台基上部已遭破坏,但建筑物的柱穴与墙基仍基本保存。

台基四周的外沿各有一排大檐柱穴,东、西两侧各5个,南边20个,北边17个,前后并不对称,推测当时可能在柱头架檐檩,再在其上架设大叉手以承托脊檩和房顶。

房顶苫茅草。

檐柱径达半米左右,埋在深约70厘米的地下,底有大石块柱础。

檐柱前部两侧有直径较小、埋得较浅的挑檐柱穴,可知房顶是出檐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