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暴

合集下载

雷暴产生的原理

雷暴产生的原理

雷暴产生的原理雷暴是一种气象现象,指的是大气中强烈的电荷积累和释放过程。

雷电的产生与云层中的带电粒子、空气的云雾中水滴的形成、冰晶的碰撞等多种因素有关。

接下来,我将从云层形成、水滴形成、带电粒子的产生、碰撞以及电荷分离和释放等几个方面,详细说明雷暴产生的原理。

首先,雷暴产生的基础是云层的形成。

云层是由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气象现象。

当大气中的水汽饱和并降低温度时,水汽会凝结成微小的水滴或冰晶,这些微小的粒子聚集在一起形成云层。

云层通常分为低云、中云和高云等不同类型。

雷暴一般形成于高积云或层状云中。

其次,水滴形成是雷暴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云层中,水汽凝结成水滴时会释放大量的潜热,使云层内的空气变暖,这使得云层内上升气流产生,并且云层逐渐增大。

同时,在云层中还存在冰晶,因为高层云层通常温度较低,超过了水以液态存在的温度,因此水汽首先凝结成微小的冰晶,然后在冰晶周围形成水滴。

此外,带电粒子的产生也是雷暴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带电粒子通常指的是在云层中飘浮的冰晶或水滴。

在云层中,冰晶和水滴会受到空气中的运动而发生碰撞,碰撞使得冰晶和水滴之间的电子和离子发生转移,从而形成带电粒子。

这些带电粒子可以是正电荷,也可以是负电荷,它们分别被称为正离子和负离子。

随后,带电粒子的碰撞也是雷暴产生的关键环节。

在云层中,带电粒子会随着上升气流的运动,逐渐聚集在一起,形成带电区域。

由于带电区域中带电粒子的数量较多,相互之间的碰撞频繁,从而导致带电粒子携带的电荷逐渐增多。

最后,电荷的分离和释放是雷暴产生的最核心过程。

在云层中,带电区域中的电荷逐渐增多,导致云层整体上带有较大的电荷。

然而,云层也和地面之间存在电势差,这种电势差会促使云层中的正离子和负离子分别向云底和云顶方向移动,引起电荷的分离。

当电势差足够大时,一种称为“闪电”的现象出现。

闪电是气态导体,在大气中以极高速度传导电流,并且释放大量的能量,形成明亮的光和响亮的声音。

总而言之,雷暴的产生与云层的形成、水滴的形成、带电粒子的产生与碰撞以及电荷的分离和释放等多种因素息息相关。

雷暴基础知识

雷暴基础知识

雷暴:雷电是积雨云强烈发展阶段产生的闪电雷鸣现象,气象上称之为雷暴.雷暴发展的三个主要条件:(1)非常湿润的空气(干燥空气没有水分子,水分子摩擦运动才产生雷暴)(2)潜在的大气不稳定性(气体运动)(3)靠近地面的空气产生上升的运动地闪类型_正闪击雷(正电荷到地面)、负闪击雷(负电荷到地面)雷暴的半径为10~20公里,速度20~30公里,雷鸣距离为15公里(超过15公里观测场观测不到会记为无雷暴,所以观测场有局限性的,所以用闪电定位系统弥补)有闪电产生就叫雷暴日,不管是多少次闪电,雷暴是通过耳朵观测的雷暴持续时间:温带的弱雷暴1小时;夏天强雷暴约为3小时以上起电(放电):地球携带5X105库伦(电荷单位)净负电荷,产生向下的大气电场,的地表场强(米/伏)值约130伏。

所以高层大气相对于地面约+30万伏的平均电位。

特点:时间段、范围广、频率高雷暴形成其实就是闪电的形成南方雷暴比西北雷暴强、多(看三个条件,南方湿润)闪电可在云内(云内闪)、云间(云际闪)、云地(云地闪)之间产生现在云内、然后才到地面一般在云内、云间闪电、云地闪只占6分之1雷暴统计特征:我国每年雷暴日为70天,主要在南部地区雷暴日数4个等级少雷(<15)西藏;中雷(15-40)中部地区;多雷(41-90)南方;强雷(>90)海南、广东、广西、福建、台湾云中电压击破空气中水分子到达地面就是闪电,那个地方容易被击穿,则闪电往那个方向走,分支为走错路(缺少水分和电荷),打不穿了。

主通道吸收的水分多,吸收的电荷也多中和:云中的负(正)电荷流向大地时,大地的正(负)电荷就主动去迎向它。

迎向点就是容易遭雷击的地方(高楼、湖边、楼角),每增加一米,闪电击穿的距离就减少600千伏电视塔遭雷击,还会影响周边的电力系统,因为会产生电磁脉冲,所以买楼不要在超高层建筑周边。

雷也会想,我不打巨人我打谁。

一般打高、湿的大的闪电直径到1米,小的几十厘米球雷:带电荷的球体,随空气而动,比较少见,碰到金属会产生爆炸雷达拼图:红色——雷暴能产生闪电地方(>50db),绿色、蓝色——雷暴不能产生闪电(5db~30db)。

雷暴的形成,特点以及危害

雷暴的形成,特点以及危害

雷暴的形成,特点以及危害雷暴是一种灾害性天气,强雷暴常伴随大风、大雨或冰雹,它不仅直接影响人类的生活,雷击还可造成伤亡、引起火灾、建筑物倒塌、电子设备还能被感应雷损坏等。

因此天气预报的分析和工业、农业、计算机网络等都离不开准确的雷暴资料。

1雷暴的形成条件由对流旺盛的积雨云引起的,伴有电闪雷鸣的局地风暴,称为雷暴。

雷暴是由强烈的积雨云产生的,形成强烈的积雨云需要三个条件:(1)生厚而明显的不稳定气层。

(2)充沛的水汽。

(3)足够的冲击力。

我国雷暴天气多出现在夏季和秋季,南方多于北方,我国南方偶有冬季出现,山区多于平原。

根据不同的大气条件和地形条件一般将雷暴分为热雷暴锋雷暴和地形雷暴三大类1.1热雷暴主要是由于局地强烈受热,使地面迅速增温,在大尺度天气系统比较弱的情况下,由近地面气层的超绝热层结形成而发展成的热雷暴多发生在炎热季节的午后到傍晚,云的演变一般为淡积云浓积云积雨云1.2锋雷暴主要是冷气团和暖气团相遇,冷空气排挤暖而湿的空气,并把它抬升起来,使那个地方的天气发生急剧地变化锋根据冷暖空气流动的情况分暖锋雷暴和冷锋雷暴且以冷锋雷暴为主,冷锋的冲击力量锋前暖湿空气的状态直接决定冷锋雷暴生成与否如果观测到了系统云钩卷云,一般预示着天气将要变化,可能产生锋面雷暴1.3地形雷暴在山岭地区特别容易产生雷雨当暖空气经过山坡被强迫上升时,在山地迎风的一面空气沿山坡上升,到一定高度变冷而形成雷云;但到了山背风的那一面,空气沿山坡下沉,温度升高,雷雨消散或减弱。

2雷暴来临时气象要素的变化特征2.1气温变化雷暴产生之前,测站一般被暖湿空气所盘踞,所以常会感到闷热;雷暴发生时,积雨云中下沉的冷空气代替了原来的暖湿空气,所以温度骤然降低夏季,一次强的雷暴过程常可使气温下降10以上;随着雷暴远离测站,降水结束,气温又慢慢开始回升。

2.2气压变化雷暴处于发展阶段时,地面气压直下降,因为积雨云中上升气温使高层辐散大于低层辐合,云中水汽凝结释放的潜热使空气增温气柱膨胀;到成熟阶段,由于下降冷空气的出现,气压便突然上升,且在积雨云的正下方达到最大,几乎是和气温的下降同时出现;随着雷暴的远离,气压又开始恢复正常。

雷暴对环境和人类的危害

雷暴对环境和人类的危害

雷暴对环境和人类的危害雷暴是一种自然现象,通常在大气不稳定、带有水汽和暖湿气流的条件下发生。

雷暴产生闪电、雷鸣和强烈的风暴,具有破坏力和危险性。

本文将探讨雷暴对环境和人类的危害,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一、对环境的危害1.1 雷暴对生态系统的破坏雷暴中的闪电会引发森林火灾,导致大片植被燃烧。

这不仅造成生物多样性的丧失,还会破坏土壤结构、促使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

同时,森林燃烧还会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加剧全球变暖问题。

1.2 对水域的污染雷暴降雨强度大,容易造成陆地的径流增加,将土壤中的有害物质冲刷至江河湖海。

此外,雷暴还会引发冲沟和土石流等灾害,导致河道的淤积和污染,对水域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

1.3 对大气环境的影响雷暴产生的闪电会将大量的氮氧化合物转化为大气中的氮氧化物,进而形成有害物质臭氧等。

这些大气污染物对空气质量和人体健康造成威胁,增加哮喘、呼吸道疾病等疾病的发病率。

二、对人类的危害2.1 触电危险雷暴时有可能出现雷击,当人体接触到雷电时会导致电击伤害,严重情况下甚至会导致生命危险。

人们在雷暴天气中应避免在露天区域活动,确保自身安全。

2.2 对建筑物和设备的破坏雷暴中的强烈风暴和冰雹会对建筑物和设备造成破坏。

闪电击中建筑物或设备时,可能导致火灾、爆炸等意外事故的发生,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威胁。

2.3 对交通运输的影响雷暴时降雨、大风等极端天气条件会对交通运输造成严重的影响。

如能见度降低,雨水打湿路面容易导致交通事故;同时,雷暴还会引发停电和信号系统故障,给交通运输带来困扰。

三、应对措施为减少雷暴对环境和人类的危害,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的应对措施:3.1 建立雷暴监测和预警系统加强对雷暴的监测和预警,及时向公众发布预警信息,提醒人们采取安全措施,避免在雷暴天气条件下进行户外活动。

3.2 加强森林火灾防控加强对森林火灾的预防和扑救工作,提高防火意识,加强巡逻监测,及时发现和报告火灾,减少森林火灾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航空气象学 5.2 雷暴的种类及活动

航空气象学 5.2 雷暴的种类及活动
C:晚上层状云上部辐射降温. 3;什么类型的雷暴最有可能发生陆龙卷 A;热雷暴的成熟阶段
B;在暖锋前面形成的雷暴 C;与冷锋或飑线相联系的稳定性雷暴.
4:根据冰雹的形成条件,分析并判定下列那些情况 是正确的
A;强烈雷暴含有大量冰雹普通雷暴含有少量雷暴.
B;在具有强上升气流和大水滴的雷暴中常出现大 冰雹.
间、陆地、海上都能出现,日变化较小, 移动速度快
冷锋雷暴与高空槽
(2)静止锋雷暴
• 由暖湿不稳定空气沿锋面上升, • 或由低层气流辐合上升而形成
特点:
• 范围较广,持续时间长, • 雷暴云常隐藏在深厚的层状
云系中,常有明显的日变化 • 日变化:多产生在后半夜,
白天减弱或消散
静止锋雷暴
(三)暖锋雷暴
3.空中槽和切变线雷暴
• 空气暖湿不稳定时, 槽线和切变线附近强 的辐合产生大范围强 烈上升运动,形成雷 暴
4.副热带高压(太高)西部雷暴
• 雷暴常发生在副热带高 压脊线以北的西南气流 中,副高在西进或东退 时,出现较多
二、雷暴活动 的特征
(一)雷暴的移动与传播
• 一般雷暴,随风飘移;强雷暴主 要是自身传播
雷暴的传播
雷暴的移动规律
• 一般雷暴的移动方向与对流层 中平均风的风向一致;强烈雷 暴偏向于对流层中层风之右方 移动;天气系统雷暴的移动方 向与天气系统一致
雷暴移动的特点
• “东闪日头,西闪雨” • • “雷暴不过河”
(二)雷暴的季节变化
•雷暴出现最多的季 节是夏季,春、秋 季次之
练习
1:谚语雷暴不过河通常指的是下述何种雷暴 A;热雷暴 B;地形雷暴 C;冷锋雷暴 2:静止锋雷暴常常是晚上加强,其原因是 A;晚上冷空气活跃 B:晚上近地面层气温降低.

行成雷暴的基本条件

行成雷暴的基本条件

行成雷暴的基本条件
一、气候条件
雷暴的形成首先需要一定的气候条件。

一般来说,雷暴多发生在温带和热带地区,特别是夏季。

这是因为夏季气温升高,地表变暖,形成了不稳定的大气层。

此外,高湿度和大气中的水蒸气含量也是雷暴发生的重要气候条件。

二、大气状况
大气状况也是雷暴形成的重要因素。

当大气层中存在较大的温度梯度时,也就是不同高度的温度差异较大时,容易形成对流运动。

大气中的上升气流和下沉气流相互作用,产生了强烈的对流运动,为雷暴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三、地形因素
地形因素对雷暴的形成也有一定影响。

山脉和海洋等地形特征会改变气流的走向和流速,形成局部的气候差异,从而为雷暴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山脉上升气流和下沉气流的交替运动,加上地形的阻挡作用,更容易形成雷暴。

四、触发机制
雷暴的形成还需要一定的触发机制。

常见的触发机制包括冷锋、暖锋、对流层边界和地面热力触发等。

当冷锋和暖锋相遇时,会产生巨大的气流对撞,形成雷暴云。

对流层边界是不同气团之间的分界
线,当两个不同气团在对流层边界上相遇时,也容易形成雷暴。

此外,地面的热力触发也是雷暴发生的重要机制,当地表温度升高,产生强烈的对流运动,也会促使雷暴的形成。

雷暴的形成需要一系列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作用。

气候条件、大气状况、地形因素和触发机制都是影响雷暴形成的重要因素。

只有当这些条件和机制相互配合,才能形成强大而持久的雷暴现象。

通过对这些条件和机制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预测雷暴的形成与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提供更好的保障。

雷暴和微下击暴流

雷暴和微下击暴流

气团雷暴

通常由于地表加热产生 成熟阶段,降雨穿过上升气流

降雨产生的附着摩擦力减弱了上升气流,并使其下降,雷暴自 我消亡
生命周期一般20分钟到30分钟 陆地上,气团雷暴一般在中午和下午达到最大的强度和频率 在水面上,一般在夜晚当冷空气由陆地吹到温暖的水面时而产 生最大的强度

系统雷暴
课程结束,谢谢!
MU-SO
雷暴和微下击暴流
——东航培训中心运行培训部

一、雷暴简介 二、雷暴的三个阶段
三、雷暴的种类
四、重要天气图中的雷暴标识 五、微下击暴流

六、飞行中如何正确处臵
一、雷暴简介
雷暴的危害

对飞行单独的最大威胁就是雷暴及伴随着雷暴的危险天气 龙卷风 飑线


颠簸
微下击暴流的危害

飞机在起飞和降落的过程中,如果遭遇微下击 暴流,首先会遇到强的逆风,这时飞机的空速 增加,使升力增加,飞机在过大的升力作用下, 开始偏离预定的下滑航迹上升。当飞机飞近微 下击暴流中心时,逆风渐减至零,且突然遇到 了强的下冲气流,使飞机的升力突然减小,飞 机会迅速掉高度。在飞机飞越微下击暴流中心 后,下冲气流又转至强的顺风,使飞机的空速 减小,升力也随之减小,飞机继续掉高度,并 偏离预定航迹俯冲。由于此时飞机离地面的高 度很低,飞机也可能因为飞行员操纵过度而失 速,从而造成严重飞行事故。如果飞机不是正 好飞经微下击暴流中心,那还要会受到强烈侧 风的影响,操纵飞机就更加困难。因此,如果 飞行员缺乏应付这种复杂天气条件的能力,要 穿越下击暴流起飞和降落都将是十分危险的。


遇到雷暴时的航班放行操作(续)

对于航路上可能存在CB云的天气,应结合航路和重要天气图分析, 如穿越ISOL或OCNL CB云团,应在飞行计划中向机组提供适当的额 外油量,以供绕飞。 对于穿越FRQ CB云的航路,飞行计划时就应采取绕飞方案,避开 FRQ CB云团。

第二讲-雷暴及其他对流性天气总结

第二讲-雷暴及其他对流性天气总结

二、雷暴活动的特征
雷暴的移动与传播
雷暴的传播:是指在原来雷暴的周围产生出新雷暴的现象。

论:一般雷暴移动方向与对流层中平均风的风向相
一致。强烈雷暴通常偏向对流层中层风之右。
天气系统雷暴的移动与天气系统方向相同。
“东闪日头,西闪雨”;“雷暴不过河,雷暴不过山”
雷暴的季节变化
一年中雷暴出现最多的季节是夏季(特别是在6、7、8月),
(3)云体下半部较暗,并有中心黑暗区;云体上部边缘呈 黄色(云中已有冰雹形成); (4)周围有旺盛的浓积云伴随; (5)有垂直闪电。 2. 较弱雷暴云的特征 (1)云体结构松散,砧状云顶有与下部云体脱离的趋势; (2)有水平闪电。
云中飞行时对雷暴的判断
1.根据无线电罗盘指针判断 2.根据通讯受的干扰来判断 3.根据天气现象来判断颠簸逐渐增强,大量降水和积冰 的出现,是飞进雷暴云的标志。
下击暴流(downburst)

义:能引起地面或近地面出现大于18米/秒雷暴大
风的那股突发性的强烈下降气流,称为下击暴流。

构:下击暴流在地面的风是直线风,即从雷暴云下
基本呈直线状向外流动,水平尺度为4~40千米。
微 下 击 暴 流:微下击暴流出现在下击暴流之中,水平尺度为 400~4000米,地面风速在22米/秒以上,下降气流速度可达 几十米/秒。
形成:它是在暖锋向前移动时,由暖湿不稳定空气沿暖锋上升而形成的。 在850hPa或700hPa上有切变线配合时,暖锋上才比较容易出现雷暴。 特点:与静止锋雷暴相似。
暖锋雷暴在一天中的任何时刻都能出现,但夜间出现更多些。
2.冷涡雷暴 北方冷涡雷暴: 常出现在我国东北和华北地区,出现时,天气
变化很突然,有明显的日变化,多出现在午后 或傍晚。 南方冷涡雷暴:主要指西南涡。西南涡东移时,辐合上升运动 加强,在西南涡的东部和东南部偏南气流中产 生雷暴。 3.空中槽和切变线雷暴 形成:夏半年,槽线和切变线附近气流的强烈的辐合,能产生较 大范围的强烈上升运动,有利于雷暴的形成。 特点:空中槽雷暴常沿槽线呈带状分布,或呈零星块状分布。 4.副热带高压(太高)西部雷暴 在副热带高压西部,雷暴常发生在高压脊线以北的西南气 流中,且副高在西进或东退时,出现较多。

雷暴的形成,特点以及危害

雷暴的形成,特点以及危害

雷暴的形成,特点以及危害雷暴是一种灾害性天气,强雷暴常伴随大风、大雨或冰雹,它不仅直接影响人类的生活,雷击还可造成伤亡、引起火灾、建筑物倒塌、电子设备还能被感应雷损坏等.因此天气预报的分析和工业、农业、计算机网络等都离不开准确的雷暴资料。

1 雷暴的形成条件由对流旺盛的积雨云引起的,伴有电闪雷鸣的局地风暴,称为雷暴。

雷暴是由强烈的积雨云产生的,形成强烈的积雨云需要三个条件: (1)生厚而明显的不稳定气层. (2)充沛的水汽。

(3)足够的冲击力.我国雷暴天气多出现在夏季和秋季,南方多于北方,我国南方偶有冬季出现,山区多于平原。

根据不同的大气条件和地形条件一般将雷暴分为热雷暴锋雷暴和地形雷暴三大类 1.1 热雷暴主要是由于局地强烈受热,使地面迅速增温,在大尺度天气系统比较弱的情况下,由近地面气层的超绝热层结形成而发展成的热雷暴多发生在炎热季节的午后到傍晚,云的演变一般为淡积云浓积云积雨云 1.2 锋雷暴主要是冷气团和暖气团相遇,冷空气排挤暖而湿的空气,并把它抬升起来,使那个地方的天气发生急剧地变化锋根据冷暖空气流动的情况分暖锋雷暴和冷锋雷暴且以冷锋雷暴为主,冷锋的冲击力量锋前暖湿空气的状态直接决定冷锋雷暴生成与否如果观测到了系统云钩卷云,一般预示着天气将要变化 ,可能产生锋面雷暴 1.3 地形雷暴在山岭地区特别容易产生雷雨当暖空气经过山坡被强迫上升时,在山地迎风的一面空气沿山坡上升,到一定高度变冷而形成雷云;但到了山背风的那一面,空气沿山坡下沉,温度升高,雷雨消散或减弱。

2雷暴来临时气象要素的变化特征2.1 气温变化雷暴产生之前,测站一般被暖湿空气所盘踞,所以常会感到闷热;雷暴发生时,积雨云中下沉的冷空气代替了原来的暖湿空气,所以温度骤然降低夏季,一次强的雷暴过程常可使气温下降 10 以上;随着雷暴远离测站,降水结束,气温又慢慢开始回升。

2.2 气压变化雷暴处于发展阶段时,地面气压直下降,因为积雨云中上升气温使高层辐散大于低层辐合,云中水汽凝结释放的潜热使空气增温气柱膨胀;到成熟阶段,由于下降冷空气的出现,气压便突然上升,且在积雨云的正下方达到最大,几乎是和气温的下降同时出现;随着雷暴的远离,气压又开始恢复正常。

雷暴的概念及形成原理

雷暴的概念及形成原理

雷暴的概念及形成原理雷暴是伴有雷击和闪电的局地对流性天气。

它产生在强烈发展的积雨云中,伴有强烈的阵雨或暴雨,有时伴有冰雹和龙卷。

产生雷暴的积雨云,称做雷暴云。

【雷暴发生的条件】雷暴会在大气不稳定时发生,并且会制造大量的雨水或冰晶。

通常其发生有三种特定情况:➢地球大气层低空带的湿度很高,这可以由露点温度观察得到➢高空与低空的温度差异极大,亦即是气温递减率极大➢冷锋(使暖气团抬升)受到外力的逼迫而汇聚PS:阻挡层是指温度递减率很小、等温或逆温的气层。

又称:稳定层、等温层、逆温层,还常称“暖盖”。

作用:①限制、抑制对流的发展;②积聚不稳定能量,使积聚的不稳定能量集中释放。

【雷暴的分类】根据冲击力可以将雷暴分为:热雷暴、地形雷暴、天气系统雷暴(锋面雷暴、冷涡雷暴、空中槽和切变线雷暴、副热带高压(太高)西部雷暴)➢地形雷暴:它是暖湿不稳定空气在山脉迎风坡被强迫抬升而形成的雷暴。

在山岭地区,当暖空气经过山坡被强迫上升时,在山地迎风的一面空气沿山坡上升,到一定高度变冷而形成雷云;但到了山肪背风的那一面,空气沿山坡下沉,温度升高,雷雨消散或减弱。

特别是在滨海的山岳地带,近海的一面山坡上便常易有雷雨发生,这是由于海风潮气特重的缘故。

➢热雷暴:因热力抬升作用而形成,多发生在单一气团内部。

常常出现在大陆夏季闷热、无风和晴朗的夏天的午后。

➢锋面雷暴:在两个大的气团移动的界面上,也就是在冷气团和暖气团相遇的锋面上发展起来的雷暴。

这时冷空气总在暖空气下面,排挤暖而湿的空气,并把它抬升起来,于是引起当地的天气的急剧变化。

冷锋、暖锋、静止锋上都可产生雷暴,但以冷锋雷暴出现最多,强度也较强,而暖锋雷暴较少。

【雷暴的生命周期】雷暴的生命周期有三个阶段,分别是积云阶段、成熟阶段及消亡阶段。

➢积云阶段:云较四周的空气暖和,因此云内部的空气加速向上升,并很快升到温度远低于凝点的高度。

所以四周大量的小水点、冰晶或雪片向云内汇聚,这时只有不断增强的上升气流而没有下降气流。

雷暴

雷暴

雷暴(Thunderstorms)是伴有雷击和闪电的局地对流性天气。

它必定产生在强烈的积雨云中,因此常伴有强烈的阵雨或暴雨,有时伴有冰雹和龙卷风,属强对流天气系统。

形成雷暴的积雨云发展旺盛,云的上部常有冰晶。

冰晶的凇附、水滴的破碎以及空气对流等过程,使云中产生电荷。

云中电荷的分布很复杂,但总的说来,云的上部以正电荷为主,云的中、下部以负电荷为主,云的下部前方的强烈上升气流中还有一范围小的正电区。

因此,云的上、下之间形成一个电位差,当电位差大到一定程度后,就产生放电,这就是平常所见得闪电现象,放电过程中,闪道中的温度骤增,使空气体积急剧膨胀,从而产生冲击波,导致强烈的雷鸣。

当云层很低时,有时可形成云地间放电,这就是雷击。

因此,雷暴是大气不稳定状况的产物,是积雨云及其伴生的各种强烈天气的总称。

雷暴的持续时间一般较短,单个雷暴的生命史一般不超过2小时。

我国雷暴是南方多于北方,山区多于平原。

多出现在夏季和秋季,冬季只在我国南方偶有出现。

雷暴出现的时间多在下午。

夜间因云顶辐射冷却,使云层内的温度层结变得不稳定,也可引起雷暴,称为夜雷暴。

雷暴是大气中的放电现象,一般伴有阵雨,有时还会出现局部的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

强雷暴天气出现有时还带来灾害,如雷击危及人身安全,家用电器、计算机机房直接遭雷击或感应雷的影响而损坏,有时还引起火灾等。

雷电是一种大气中放电现象,产生于积雨中,积雨云在形成过程中,某些云团带正电荷,某些云团带负电荷。

它们对大地的静电感应,使地面或建(构)筑物表面产生异性电荷,当电荷积聚到一定程度时,不同电荷云团之间,或云与大地之间的电场强度可以击穿空气(一般为25-30KV/cm),开始游离放电,我们称之为"先导放电"。

云对地的先导放电是云向地面跳跃式逐渐发展的,当到达地面时(地面上的建筑物,架空输电线等),便会产生由地面向云团的逆导主放电。

在主放电阶段里,由于异性电荷的剧烈中和,会出现很大的雷电流(一般为几十千安至几百千安),并随之发生强烈的闪电和巨响,这就形成雷电。

第二讲 雷暴及其他对流性天气分析

第二讲 雷暴及其他对流性天气分析
我国夏天为什么多雷暴?
一、雷暴的种类
热雷暴
定义: 由热力对流产生的雷暴称热雷暴。 形成: 夏季午后近地层空气受地面辐射而迅速增温,气层趋向
于不稳定;由于地表性质分布不均,会有热力对流产生。如果 空气中有充沛的水汽,积状云就会迅速发展成雷暴。夏季晚上 热雷暴也能在高空出现。冬季,能出现在沿海。 特点: 范围小、孤立分散、各个雷暴云间有明显间隙,有明显 的日变化。
3) 有强烈的湍流、积冰、闪电、阵雨和大风。
3. 消散阶段,其结构:
1) 下降气流遍布云中,云中等温线向下凹;
2) 云体向水平方向扩展,云体趋于瓦解和消散。 ➢ 阵风锋:雷暴云中强烈下降气流的前缘。
一般雷暴过境时的地面天气
1. 气温
雷暴来临之前地面气温高,雷暴过境气温骤降,冷空气中心气温最 低。
(2)静止锋雷暴
定义:静止锋雷暴是由暖湿不稳定空气沿锋面上升,或是由低层气流辐合 上升而形成的。它多出现在地面锋线的两侧,呈分散的块状分布。 特点:范围较广,持续时间长(可连续几天内都出现),雷暴云常隐藏在深 厚的层状云系中。准静止锋雷暴常有明显的日变化,多产生在后半夜,白天逐渐减弱
或消散。
(3)暖锋雷暴
4. 阵雨:
雷暴降水一般是强度较大的阵雨,通常在雷暴活动时突然 发生。
5. 雷电
发 生:在雷暴云中,云与地面、云与云间都会出现闪电。
电荷分布:云的上部带正电荷,中部和下部带负电荷,云底局部带正电荷
电荷的形成: 由于温差电效应、冻结电效应和分裂电效应等作用,使云滴之 间产生电荷交换,小云滴带正电荷,大云滴带负电荷。上升气流将小云滴 带到云的上部,而较大的云滴则留在云的中下部。
冰雹
在成熟阶段的雷暴云中,飞行高度为3000~9000米时, 遭遇冰雹的可能性最大,在地面没有降雹的情况下,空中飞 机仍有遭受雹击的可能。在积雨云砧下面飞行时,也有可能 被冰雹击伤。飞机最好在距雹云10千米以外飞行。

中国雷暴气候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

中国雷暴气候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

中国雷暴气候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中国雷暴气候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一、引言雷暴是一种极端天气现象,常常伴随着强烈的雷电、强风和短时强降水等天气现象。

雷暴对环境和人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如引发山火、洪涝、飓风等自然灾害,甚至可能导致人员伤亡。

了解雷暴的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趋势是预测和防范相应天气灾害的基础。

二、中国雷暴气候分布特征雷暴在中国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

根据历史观测数据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主要特征:1. 地理分布差异:中国东部沿海地区雷暴活动频繁,呈现出明显的东多西少的特点。

青藏高原和乌鲁木齐河谷地区也是雷暴多发地区。

2. 季节分布差异:雷暴的季节分布在不同地区存在明显差异。

北方地区雷暴主要分布在夏季,而南方地区则更加集中在暖季和雨季。

3. 日变化差异:雷暴与太阳辐射的关系密切,通常在白天比夜晚更容易发生。

在中国,雷暴活动通常在下午至傍晚时分达到高峰。

三、中国雷暴气候变化趋势近年来,中国雷暴气候发生了一些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频次增加: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大部分地区的雷暴频次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

尤其是东北和北部地区,雷暴的频次增加更为显著。

2. 持续时间延长:近年来,雷暴的持续时间呈现出增加的趋势,尤其是在夏季。

这种变化可能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

3. 强度变化:中国雷暴的强度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部分地方的雷暴强度有所减弱,但其他地方的雷暴却变得更加强烈。

这种差异可能与气候变化和地形等因素有关。

四、影响因素分析导致中国雷暴气候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的因素是多样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气温升高,湿度增加,为雷暴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2. 地形和气象条件:中国地域辽阔,地势复杂多样。

地形、地理位置等因素对雷暴的发展和活动有重要影响。

3. 气象系统:中国的雷暴活动常常与锋面、暖湿气流等大尺度气象系统相互作用。

这些系统的变化也可能间接影响雷暴气候的分布和变化。

第二讲 雷暴及其他对流性天气

第二讲 雷暴及其他对流性天气

第二节 雷暴的种类及活动特征
• 知识要点:
热雷暴、地形雷暴、天气系 统雷暴的形成条件; 热雷暴、地形雷暴的特点; 雷暴的移动和传播规律
• 课前提问:
我国夏天为什么多雷暴?
一、雷暴的种类
热雷暴
定义: 由热力对流产生的雷暴称热雷暴。 形成: 夏季午后近地层空气受地面辐射而迅速增温,气层趋向 于不稳定;由于地表性质分布不均,会有热力对流产生。如果 空气中有充沛的水汽,积状云就会迅速发展成雷暴。夏季晚上 热雷暴也能在高空出现。冬季,能出现在沿海。 特点: 范围小、孤立分散、各个雷暴云间有明显间隙,有明显 的日变化。
形成:它是在暖锋向前移动时,由暖湿不稳定空气沿暖锋上升而形成的。 在850hPa或700hPa上有切变线配合时,暖锋上才比较容易出现雷暴。 特点:与静止锋雷暴相似。 暖锋雷暴在一天中的任何时刻都能出现,但夜间出现更多些。
2.冷涡雷暴 北方冷涡雷暴: 常出现在我国东北和华北地区,出现时,天气 变化很突然,有明显的日变化,多出现在午后 或傍晚。 南方冷涡雷暴:主要指西南涡。西南涡东移时,辐合上升运动 加强,在西南涡的东部和东南部偏南气流中产 生雷暴。 3.空中槽和切变线雷暴 形成:夏半年,槽线和切变线附近气流的强烈的辐合,能产生较 大范围的强烈上升运动,有利于雷暴的形成。 特点:空中槽雷暴常沿槽线呈带状分布,或呈零星块状分布。 4.副热带高压(太高)西部雷暴 在副热带高压西部,雷暴常发生在高压脊线以北的西南气 流中,且副高在西进或东退时,出现较多。
云中飞行时对雷暴的判断
1.根据无线电罗盘指针判断 2.根据通讯受的干扰来判断 3.根据天气现象来判断颠簸逐渐增强,大量降水和积冰 的出现,是飞进雷暴云的标志。
使用气象测雨雷达和机载气象雷达探测雷暴

雷暴的种类及活动

雷暴的种类及活动

雷暴的种类及活动雷暴现象是指由于大气中存在一定电荷分布不均匀所引起的电荷失衡而发生的一系列电现象,通常是在云和地面之间产生的强烈放电。

随着人们对天气现象的研究,越来越多的人对雷暴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本文将介绍雷暴的种类及其活动。

雷暴的种类1.水平雷暴水平雷暴是指在云层之间发生的放电活动。

这种形式的雷暴通常发生在高空,而且它会持续很长时间。

2.地面雷暴地面雷暴是指云与地面之间的放电活动。

这种形式的雷暴通常发生在地面附近,而且它持续时间相对较短。

3.暴跳雷暴暴跳雷暴是指云层之间快速来回阳极和阴极的放电活动。

这种形式的雷暴通常是非常短暂的,但它的电荷和能量非常庞大。

4.气象雷暴气象雷暴是由于冷暖空气交界处发生的放电活动。

这种形式的雷暴通常会发生在夏季或秋季的下午,而且它的气象条件非常特殊。

雷暴的活动1.闪电闪电是一种在大气中产生的极强电流放电现象。

闪电是由于云和地面之间的电荷失衡而形成的,同时,闪电也可能在云层之间发生。

2.雷声雷声是闪电放电后产生的声音。

这种声音通常可以听到,因为它的声波能够在较远的距离传播。

雷声与闪电的距离成正比,因此如果你听到雷声,说明你离雷暴并不遥远。

3.冰雹冰雹是一种由于急剧上升的气流,使云中的小水滴在云中冻结成冰球而形成的降雨。

在雷暴中,冰雹通常是伴随着强风和雨的,对于种植业和农业来说是一种危害。

4.雷暴电位雷暴电位是一种用于测量大气和地面电位的仪器。

它能够测量超过地球表面的电位变化,例如云层和地球之间的电位。

雷暴电位对于了解气象現像以及对大气和地面电位的控制非常重要。

起来,雷暴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气象现象,它是由于大气中存在电荷分布不均匀而产生的。

雷暴分为水平雷暴、地面雷暴、暴跳雷暴、气象雷暴等种类。

闪电、雷声、冰雹、雷暴电位都是雷暴的活动。

对于我们来说,了解雷暴的种类及其活动是很重要的,因为它们可能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气象雷暴

气象雷暴

雷暴“雷暴”一词指积雨云中所发生的雷电交作的激烈的放电现象,同时也指产生这种现象的天气系统。

雷暴一般伴有阵雨,有时则伴有大风、冰雹、龙卷风等天气现象。

通常把只伴有阵雨的雷暴称为“一般雷暴”,而把伴有暴雨、大风、冰雹、龙卷等严重的灾害性天气现象之一的雷暴叫做“强雷暴”。

1.雷暴的结构及雷暴的天气成因一、雷暴的形成条件雷暴是由强烈发展的积雨云产生的,形成强烈的积雨云需要如下三个条件:(1)深厚而明显的不稳定气层(2)充沛的水汽(3)足够的冲击力雷暴是一种强烈的对流性天气,深厚而明显的不稳定大气层具有大量的不稳定能量,为强烈对流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水汽。

充沛的水汽,一般是形成庞大的积雨云体,兴雨降雹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水汽凝结时释放的潜热也是能量的重要来源。

雷鸣、闪电、及强风所需的能量都是从云中水汽凝结时释放潜热得到的,所以在某种意义上,雷暴是自我发展的:产生的降水越多,被释放到雷暴中的能量也越多。

但大气中不稳定能量和水汽的存在,只具备了发生雷暴的可能性,要使可能变为现实,还需有促使空气上升达到自由对流高度以上的冲击力,这样,不稳定能量才能释放出来,上升气流才能猛烈的发展,形成雷暴云。

大气中的冲击力有:地表受热不均;地形抬升;锋面、气旋、槽线、低涡等天气系统所引起的辐合上升运动等。

产生雷暴的三个条件,在不同情况下有不同侧重。

在潮湿的不稳定气团中,能否形成雷暴主要看有没有足够的冲击力;在山区,抬升作用经常存在,是否有雷暴产生就主要看有没有暖湿不稳定气层。

在夏季,发生雷暴之前常常使人感到十分闷热,就说明大气低层气温高、层结不稳定、水汽含量大,这时,如果有冲击力作用,就可以产生雷暴。

二、一般雷暴的结构和天气雷暴的结构和天气实际上是指雷暴云的结构和天气,雷暴云根据其结构的不同可分为一般雷暴和强烈雷暴。

(一)一般雷暴单体的生命史构成雷暴云的每一个积雨云称为雷暴单体。

雷暴单体是一个对流单元,它是构成雷暴云的基本单位。

雷暴天气现场处置方案

雷暴天气现场处置方案

雷暴天气现场处置方案1. 背景介绍雷暴天气是一种典型的天气灾害,造成了许多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因此,在应对雷暴天气时,加强预警、及时处置是非常重要的。

2. 预警措施(1)定期监测天气预报:通过关注天气预报网站、电视等渠道及时了解天气状况,提前做好应对准备。

(2)建立雷暴天气监测系统:在关键区域建立雷电监测站点,在监测到雷电时发布预警信息。

(3)利用无人机进行监测:利用小型遥控飞行器跟踪、监控雷暴天气。

3. 处置方案(1)采取有计划的撤离措施:如果雷暴天气威胁到大量人员,应及时采取撤离措施,确保人员安全。

(2)离开高地,远离金属和电气设备:当身处室内时,应关上门窗,离开高地,并远离有金属和电气设备的区域。

如在路上则应尽量远离大型车辆、建筑物和电线杆。

(3)保持距离并止步不前:当身处室外时,应远离树木和其它高大建筑物,保持一定距离,使自己免受雷电和风暴骤雨的影响。

同时,应止步不前,尽量避免站在露天顶部或露天的场合。

(4)避河漏水:在雨水明显增多时,要尽量避开地势低洼、河流附近等区域,防止因河水暴涨和漏水等而引发的灾害。

4. 紧急救援(1)及时拨打急救电话:如果有人员受到雷击、风暴、电击等影响,应及时拨打当地急救电话。

(2)进行紧急救援:对于被困、受伤人员,应及时进行紧急救援,并将其转移到安全区域。

(3)加强赈灾救助工作:对于灾害造成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应加强赈灾救助工作,尽可能减轻人民负担。

5. 总结随着气候变化的影响,雷暴天气对人们的影响越来越大。

要做好珍爱生命的意识教育,及时预警和处置,以确保人民群众的安全以及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为什么雷暴会产生闪电

为什么雷暴会产生闪电

为什么雷暴会产生闪电雷暴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它经常伴随着闪电、雷鸣和强烈的降水。

闪电是雷暴中最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它短暂而强烈地照亮了整个天空。

那么为什么雷暴会产生闪电呢?闪电是由于正负两种电荷的不平衡而产生的静电放电现象。

在雷暴云内部,含有大量水汽,沙尘,以及冰粒子。

当雷暴云上部的温度低于冰点时,云中的水汽会结成冰晶,形成雷暴云内的冰晶区。

这些冰晶互相碰撞,从而分离了正负电荷。

一般来说,雷暴云的上部是带有正电荷的,而下部带有负电荷。

这种电荷不平衡产生了电场。

电场越大,电势差越大,就容易产生闪电。

当电场强到足以克服周围的空气的绝缘作用时,空气中的电子就会被剥离,形成离子。

这个过程称为电离。

空气中的离子会迅速扩散和形成离子通道,这就是闪电通道的形成。

闪电迅速移动,并在通道内产生巨大的电流。

这个电流会产生高温和强烈的辐射,导致闪电伴随着强烈的光亮和热能释放。

闪电通常会从云与云之间,或者云与地面之间形成。

当闪电击中地面时,它会迅速传递能量,导致大声的雷鸣声。

此时,我们通常看到闪电和听到雷声之间有一段明显的时间差,因为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音快,所以我们先看到闪电,然后才能听到雷声的回响。

当闪电释放了能量之后,云内的电荷重新平衡,云与地面之间的电场也会下降。

这也是为什么通常只有在积极的和负面的云之间电荷不平衡时才会产生闪电。

一旦电场重新平衡,闪电停止产生。

总结起来,雷暴产生闪电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云内的积极和负面电荷的不平衡。

这种不平衡导致了强大的电场形成,最终产生了闪电。

闪电的出现使得雷暴十分惊艳壮观,但我们也要注意保护自己,避免在雷暴天气中暴露在室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题:绕飞雷雨间隔规定(仅供参考,个中内容有待商榷)雷雨(大雨)飞行与低云低能见度飞行一样,在关键时刻,都同样需要飞行员有很好的决断意识。

民航总局第20号令第83条规定:精密进近至决断高度前约3秒钟,如果不能取得所需目视参考,应在下降至决断高时果断复飞。

一、雷雨的形成与发展略所以,我们在飞行中及时要天气实况、听天气通报,根据气温、气压、风的变化了解降落站的天气,使飞行组及早做好准备,做出正确判断。

二、影响飞行的我国主要雷暴种类及其特点一切雷雨形成有共同的条件和发展过程,并有共同的天气特点,雷暴云形成的具体情况不同,雷雨强度和天气分布情况也有区别。

下面是影响飞行的我国主要雷暴种类及其特点:1、气团雷雨⑴、热雷暴(地方性)出现在7-9月份,主要是受地表面局部增热作用而产生的。

常在夏季午后出现,傍晚后因对流减弱而消散。

所以夏季飞华南、东南地区下午到降落站,要特别注意天气变化。

特点:发展迅速,区域小,移动慢,降水猛烈,一般来讲都是孤立、分散的。

空中可绕飞。

⑵、地形雷暴:夏季由于潮湿不稳定的空气被地形(山的迎风坡)抬升而产生的。

特点:发展迅速,很少移动,出现和消散时间不定,云底高度比平原云底高度低,常有冰雹,常常和锋面雷雨相伴生,这种雷雨在我国东南沿海丘陵地区,华南、西南高原等山区出现最多。

2、锋面雷雨⑴、暖锋雷雨:在江南很少出现,主要出现在东北、华北和华东暖锋。

特点:云层厚,云底过低,降水范围较大,能见度恶劣,不易降落,飞行时要谨慎。

⑵、冷锋雷雨:冷锋雷雨是我国最重要的雷雨之一,许多雷雨云沿锋线排列成行,组成一条宽数公里至十几公里,长达百公里至千公里的狭长雷暴带,是最强烈的雷暴。

特点:夜间白天均可出现,一般在下午和前半夜较强,早晨减弱。

⑶、静止锋雷雨:此种雷雨在长江流域出现最多,一般多出现在每年6-8月份,静止锋雷雨主要是由于暖湿不稳定空气上升的结果,多出现在地面锋线的西侧,通常为气流辐合最强的地方。

特点:到夜晚后暖湿空气变成了冷空气,夜间不稳定,雷雨通常深夜比较活跃。

这种雷雨通常是分散的、孤立的。

3、槽线雷雨如果槽前暖湿气流明显时,往往有降水槽,槽愈强降水愈大;但南方由于水气特别充沛,很弱的槽线也可能引起降水。

特点:槽线雷雨不是很强,主要是降水,一般700毫巴槽线过境的时间,也就是降水的终止。

主要是中低云消散。

4、东风波雷雨在夏秋季节,北半球付热带高压脊已移到北纬30°线附近,在其南侧低纬度广大地区,存在着深厚而稳定的东风气流,在这个东风气流内常因扰动而产生自东往西移动的波动,这就是东风波。

东风波可以产生激烈的雷雨天气和降水,主要是福建、广东地区。

特点:东风波形成后一般是自东往西移动,一般晚上活动比较多,移动速度比较稳定,一般是20-25公里/小时。

5、西南槽雷雨西南槽对低纬度地区的天气有很大的影响,是造成两广地区初夏雷雨的一个重要系统,西南槽和低空冷空气南袭相配合时,槽前的西南气流所提供的暖湿气流,造成华南的大片雨区和雷雨。

特点:面积大,白天晚上都会出现,一般每年3-5月份云顶多在6000米以下,7000米就可在云上。

一般700毫巴槽线过境降水终止。

6、西南低涡雷雨产生于我国西南四川盆地,雷雨多产生在西南涡的东南方,由于水气充分,当低涡东移出川时,常引起长江中下游、黄淮流域、华北等大范围的暴雨。

特点:不出川,没有什么危险天气现象,雷雨白天、夜间都会出现,特别是晚上更坏。

7、台风它是发源于热带海洋上强大而深厚的气旋,它是一种热带风暴,会带来狂风暴雨,灾难性的天气,通常中心风力在12级以上。

台风一年四季都会出现,但是以6-9月份为最多,占全年的60%左右。

特点:严重的颠簸、阵雨、大风、低云、低能见度,在台风外围的台风槽还可能产生雷雨,严重影响飞行安全,一般应避免在台风区域飞行。

三、雷雨对飞行的影响雷雨云中强烈的升降气流,云下的狂风暴雨,雷雨区域的极低的低云和恶劣的能见度,云内云外强大的电场,以及强烈的冰雹都严重地危及飞行安全,所以飞行条令明确规定“禁止在雷暴区或积雨云中飞行”。

下面是雷雨对飞行的主要影响。

1、颠簸--雷雨中的上升、下降气流对飞行严重威胁,特别是成熟阶段的雷暴云,上升气流主要出现在雷暴云中的上部和前部,下沉气流多在中下部和云的后部。

在雷雨云中飞行,飞机会遇到严重颠簸。

2、积冰--雷雨云中有大量的过冷水滴,特别是在成熟阶段,但对高速、高空飞机危害较小,但机组应按规定及时使用发动机防冰设备。

3、雷击--当飞机在雷雨区域飞行时,由于机翼、机身等凸出部位,电场很强,导致飞机遭受雷击。

雷击多发生在±10℃,零度等温线附近。

4、雹击--飞行中遇到冰雹,由于相对速度很大,雷达罩、机翼、水平安定面等部件,雹击概率较高。

雹击也多发生在±10℃,零度等温线附近的下降气流中。

5、恶劣的能见度--当降落站有雷雨时,强烈的降水,恶劣的能见度,急剧的风向变化和阵风,对飞机起降带来很大的困难,所以一定要严格掌握天气标准。

6、风切变……等。

四、雷雨中飞行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直接准备阶段当起飞⒑较吆徒德湔驹けㄓ欣子昊疃保け匦肭鬃缘狡筇私馓炱治鎏炱问婆忻骼子甑那慷龋植记榭觯贫较颍贫ズ驮频椎母叨龋龊梅尚性ぐ浮#捶尚泄嬖虻?76条)2、进离场阶段当机场范围内有雷雨活动,条件允许时,应选择不同方向进、离场或延迟起飞、着陆,同时必须使用地面雷达和机载雷达,目视观察、塔台的通报等一切手段获取资料,进行判断,采取正确措施:⑴、雨中起飞①不得在暴雨中起飞。

②抬前轮VR速度可增大5海里,一般最多不超过10海里,(主要是机翼表面不光洁,升力变差。

升力约减小20%)。

③转弯坡度限制在15°以内,如飞机下沉不上升或气流扰动较大时,应改出转弯,飞越颠簸区以后再转弯入航。

④不得使用减推力。

⑵、雨中落地①反对盲目地抢在雷雨前落地,要留有充分的退出余地。

②五边在1000英尺以上建立好着陆形态,做好着陆准备。

③五边控制好速度,如遇有侧风时,速度最大不应超过VREF+20海里。

(波音飞机)④五边及时合用雨刷和排雨剂。

⑤五边控制好下降率,慢慢退出下滑角,柔和收油门,防止过快过早。

⑥有盲降机场在天气标准以内,尽量使用自动驾驶落地,飞行员注意监控飞机姿态,当出现下滑、航迹不正常时,及时人工参于操纵。

⑦飞机接地后及时使用反喷、刹车,保持好方向。

3、航线飞行要遵守绕飞雷雨规定⑴、航线云外绕飞时,尽量从雷雨的上风边并在0℃等温线以上高度绕飞,过冷水滴和冰雹在雷达荧光屏上可能仅仅显示微弱的回波,而掩盖着极强的雷雨。

⑵、云上绕飞:从云上绕飞,距雷雨云顶至少有1500米的余度,否则应避免云上绕飞。

要避免在9000米以上擦云顶飞行。

4、在雷雨区附近如果飞机被迫距离雷雨云小于上述最小距离飞行时,则应采取以下措施:⑴、因为在雷雨附近,任何方向都能遇到严重的颠簸和冰雹。

且雷雨的下风一侧更为猛烈,所以平行雷雨实体绕飞时,较为安全的路线是在雷雨的上风一侧。

⑵、在雷雨实体下风有极大可能遇到雹击,冰雹从砧状云落下,有时在大型雷雨的下风30公里还会遇到雹击,因此要避免在砧状云下飞行。

5、穿过雷雨如果不可避免地误入雷雨中需要穿过时,为避免进入强烈的颠簸区和冰雹区,需注意以下问题:⑴、用雷达确定降水最小的区域,选择一条比较直的路线穿过,荧光屏上钩状、手指状、贝壳状的回波现象,表明是最严重的颠簸、冰雹区,也可能是龙卷风,必须避开。

⑵、万一飞机进入雷雨实体,应继续往前飞。

如果遇有强烈颠簸,不要试图转弯退出,这样会失去较大升力,增加失速的可能。

飞行部关于雷雨飞行的有关规章制度一、飞行部九九年安全重点有关内容1、防雷击2、防止雨中落地,偏出、冲出跑道,跑道外接地3、防止偏航和绕飞时进入限制区或禁区二、绕飞雷雨的规定1、每次起飞前都应认真进行雷达测试,并证实能正常工作,检查各种开关是否放置正确位置。

2、雷雨季节飞行必须遵守飞行规则第177条、178条和179条。

从飞行预先准备直至实施,都必须遵守规定,尽一切可能避免误入雷雨区。

3、机场范围内如有雷雨活动,起飞前应打开雷达观察雷雨区分布情况,确定起飞后的入航方案。

进场前同样应利用雷达观察机场周围雷雨分布情况,天线不要固定在一个位置不变,尤其要防止较低高度的雷雨而预先未发现,待到发现时已无法绕飞。

4、绕飞雷雨原则上应从上风方向按规定6000米-8公里,7500米-16公里,9000米-32公里。

切忌从紧靠主体的扫把云下绕飞,此处最易遭冰雹、雷击和遭遇强烈气流。

5、雷达天线及距离圈的使用应灵活,从上至下、从下至上、从远至近、从近至远,适时观察雷雨情况。

绕飞时放近距离,较小的浓积云不易漏过,易于判断绕飞距离;远距离可观察总体,作出总体绕飞方案。

另外,要特别注意南北方雷雨的特点,北方由于较干燥,同样的CB云,雷达显示有一定区别,所以在北方绕飞时适时使用人工增益加以判断较好,绕飞距离应比南方更远一点较为安全。

6、对于刚处于消散阶段的雷雨不可轻视,云体往往还有相当的积累电荷。

(有时,雷达上无明显回波,却莫明其妙遭雷击,原因就在于此。

)7、根据以往的经验,在零度等温线附近飞行,最容易遭雷击,在此高度飞行时,一定要增大绕飞距离。

三、大风大雨条件下起降规定1、禁止在大风大雨条件下起飞和落地在飞机到达降落机场时,如遇大风或大雨情况,机长应决定去附近备降机场备降,决不允许持侥幸心理进行试。

若预报属阵性降雨,并在短时间内可以转好,且剩余油量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采取到等待空域等待的方法。

2、在雨中起飞必须使用全跑道和全推力,抬前轮速度可适当增大5海里,但最多不超过10海里。

3、在中雨条件以下,机组在进近着陆过程中,应遵守以下几点:a、建议自动进近和自动落地b、在雨中,进近下降至1000英尺高度还未建立稳定进近形态时,应当复飞。

c、当进近至决断高度时,是继续进近还是复飞,机长要及时作出正确决断。

d、飞机接地后应及时使用反喷,注意保持好方向,并核实减速板是否放出,尽可能使用反喷减速,自动刹车不要过早解除。

e、夜间进近时,禁止在中雨情况下着陆,应等待或备降。

f、进近时,下雨条件下,不允许右座副驾驶操纵落地。

g、当雷雨在机场上空或正在迅速接近机场时,不可冒险起降,尤其在起飞和着陆方向有难于绕飞的危险天气时,应推迟起飞,或等待、备降。

四、总局领导有关讲话内容中国民航防止进近和着陆失误研讨会王立安副局长飞行员有一种情况,总想完成任务,这种愿望是好的。

不要怕飞行员返航、备降、复飞,飞行员采取这种措施都是有原因的。

有些飞行员是不管什么条件都想往下落,很缺乏一个自制能力,这是我们飞行员不成熟的表现。

评价一个飞行员是不是到家,不完全是一杆两舵,过去我们讲的“一杆两舵”只是一部分,很大一部分是“观念-心理素质-经验”的综合能力,而我们现在一此飞行员恰恰在这方面不到家,突出地表现在心理素质方面,缺乏自制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